小学数学智力题:有多少夹心糖?
韩国身份证-高考改革试点
小学数学智力题:有多少夹心糖?
查字典数学网为您编辑了小学数学智力题:有多少夹心
糖?欢迎大家阅读愉快!
小学数学智力题:如下
有一堆夹心糖,如果平均分成8份,最后多余2块;如果平均
分成9份,最后多余3块;如果平均分成10
份,最后多余4块。这堆糖至少有多少块?
本
题的数字虽然多些,却很有规律:三次分糖的份数分别是
8、9、10,顺次加1;每次余下糖的块数分
别是2、3、4,也是顺次加1。
由于8-2=9-3=10-4=6,
所以问题
的条件可以换一种说法:如果平均分成8份,就会
有一份缺6块;如果平均分成9份,也会有一
份缺6块;如果平均分成10份,还是有一份缺6块。
既然每次都缺6块,不妨暂借6块糖来
,放进这堆糖里,那
么糖的总数就是8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又
是10的倍数。
8、9、10的最小公倍数是895=360,因而这堆糖加上6块以
后,至少是360块。所以最后得
到,这堆糖至少有354块。
体育老师常在课上喊一些看齐的口令:向左看齐!向右看齐!
向前看
齐!
第1页共3页
解数学题遇到困难时,不妨也向前后左右看看。如果往这边看觉得长短不等,全无规律,往那边看也
许就会发现整齐划一,条理分明。
“师”之概
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
文解字》中有
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
教育工作或是传授
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
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
中
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
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
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
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
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
师”的
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
周一
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
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
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
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
了众多的鲜活生
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相关信息:
第2页共3页
小学一年级经典趣味智力题:练习本多少钱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
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
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
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
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
br>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
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
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
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
,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
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
“讲师”,
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小学一年级数学智
力开发题:-需要几分钟?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