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优秀说课稿

别妄想泡我
856次浏览
2020年08月13日 14: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心经原文-买卖合同样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
四年级下册
全册优秀说课稿
1 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第
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第4、5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学生在前面已经
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计算的试题,并能够进行同一类型题的简单口
算,本节课把理解同级四则 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解决问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行教
学。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学
生理解数量之间的真正含义。同时体会到同级四则运算规定的必要性、合理性 ,
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同级四则运算的方法并进行应用。让学生学到
系统知识的同 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计算的能力,也为往后进一步
学习复杂的四则运算建立一个良好的基 础。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
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
题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 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解决 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
学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说重、难点分析:
1、重点:理解掌握四则运算的方法并能够进行应用。
2、难点: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展示, 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了
数到量之间的过渡,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以创设情境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发
现有关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对应的数学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 认
知与思维层次。进而整理出四则运算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熟练的计算,在教学过
程中体现了展 示观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整体教学思路,
符合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同时 情境的创设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本着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在体验中获得新知的思想
指导下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谈话引入主题图。问学生看到了什么?能 提出什
么数学问题?让小组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再个别回答。这环节体现了课堂的开
放对话与 动态生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及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大大提高了学生
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地位。 2、 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利用主题图探讨、解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 算式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


的教学,教师的“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多媒体的展示也为学 生的比较、分析、
归纳出四则运算的方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分散了教学的难度,挖掘了教材的深
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接着小结方法,先由学生探讨发现,然后教师做出小
结。
3、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的方法和计算步骤。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例4(两个商(积 )
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
算、积商之和 (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
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 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
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 、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 系。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
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 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
策略。(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 (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
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 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
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 角度考


虑问题的习惯。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求科学、 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
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出发…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
验基础之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 合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教学
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
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 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
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 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
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 越贴
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在引导学 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
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 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
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 生
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


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
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 的充分条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
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 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 境,易于学生积极主
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 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
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 思维习惯和应
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
为 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 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
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 :
多层训练、拓展创新。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冰雪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雪区,
在那里探索过 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
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冰雕 区的场景)
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给出的信息是:冰雕区上午有游客180
位 ,下午有270位,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冰雕区上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下午需要多少
名保 洁员?冰雕区今天一共有多少名游客?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人?冰雕
区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
(对于前面的几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在学生边提出问题的时候边请其他学生解决,
最后的一个问题 需要好几步才能解决,那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 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的心理高潮。)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 环节,教师根据学生
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
自己的认识结构。
通过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算式把自 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
考写出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请学生上来板书算式,
出现的算式可能是:
(1)270÷30=9(2)270÷30- 180÷30(3)(270-180)÷30(4)270-180=90
180÷30=6=9-6=90÷3090÷30=3
9-6=3=3=3
然后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请其他的学生来猜猜这位同学的
思考过程。 < br>比较2和3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的不同?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270-180为什么

要用括号?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
是不同的。
(再请学生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每一步的含义。)
小结: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 序的。当你列出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实际需要
的运算顺序不相符时,就用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比如 (擦去(270-180)÷30
中的括号)这样的算式中先算什么?按照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是不能先 算
270-180的,要想先算这部分就要用括号把这一步括起来。这个算式才正确表示
了我们 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
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
信息,组织、引 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
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
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
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让学生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创造性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练习形式:
一、巩固练习 1、11页做一做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弄清楚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他们之间的
数量关系,确定解 决问题的步骤,再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反馈


2、错例分析,提高解题的能力
二、变式练习
把下面的三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120+180=300300÷6=5050×26=1300
三、发展练习
拓 展:在一道算式不同的位置添上括号,运算顺序得到改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
过程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 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140÷4+3×2
(1)使运算顺序为加法、除法、乘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2)使运算顺序为乘法、加法、除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强化重
点、突破难点)
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
家注意什么?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价:首先自评,你对自己学得怎么样? 接着生生互评。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
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四则运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①课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
教过程三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①课时(只含有同一级运算
的混合运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加减乘除四种口诀表,也就
是会两个数之间的加减 乘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总结归纳等方法理解四则运算里只含有同一级 运算的运算规律,由于四则运算在
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运用十分广泛,又是就一步学习教学知识 和科学知
识的基础,因此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目标的指定是
从学
习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重视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形成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整体考虑。
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同一级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
正确计算。
2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解决题目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
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
点:能正确运用规律计算
二教学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 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课堂中,
不是老师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 己学,任何人都不能
代替学生学习。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我将利用复习导入法、例题分析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总结规律法等
多种方法,一“多媒体课件” 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和应用及计算为
主线。引导学生以“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 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目
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教学准备:
课件:演示配合讲解,使学生观看看课件演示,教师配合讲解,使学生加
强理解。
相应练习题:课后进行巩固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应用规律。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那上这节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复 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设计最后一个题目
(124-24+50)是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的课题:四则运 算,引入这一题应该怎么算,
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展开
把 复习里德最后一个算式拆分成两个算是,通过PPT的演示讲解,和同学们
的观察,告诉同学们我们这节 课要学的新规律(在没有括号的运算里,只有加减
法或只有乘除法,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计算)。,让 同学们对我们这节课的首要
学的性规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同学们在接下来的 例题学习中更近一步的理
解运算规律 。
3 例题分析
例1 小明在滑雪场做了一个数据统计“滑冰场中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
去,又有85人到 来,你能帮他算出现在有多少人吗?”
引导学生分析:44人离去用减法,85人到来用加法,先列 分式,在列综合
算式。再提问:两种列式思路有什么不同?让同学们思考。
由PPT演示脱式计算的步骤,使同学们更清楚明白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的
联系,可以帮助解决现实问 题—综合算式—需要运用规律—需要在解决问题情
境中去分析运算的构建过程,实现计算和应用交融的目 的。由于运算规律不是太
熟,所以现结合例题从比较简单的加减法入手来巩固练习。 例2 “冰天雪地3
天接待了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接待多 少人?”
根据例1的示范,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列


出综合算式 ,并说出思路,可以用线段表示,帮助学生理解。
例2主要是一个深入理解运算顾虑 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方式,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说出计算思路和步骤,进一步掌 握教学的
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事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
算题,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设计让学生注定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
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 机会就多,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而且通过例题让同学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掌 握规律。
3总结规律
给出例题中的两个算式,引导学生在理解例1、例2的基础上总结 规律:在
没有括号的运算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计算。
这 一环节体现了教学方法中的总结归纳法,是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这节课的教
学重点,再一次总结规律神话规 律。
4练习
①自主检测
现在我们要开始攀登主峰了,到了是崎岖 的,我相信同学们能够克服重
重困难登顶成功,只要细心,你就能行,让嘘声独立完成作业。 ②评价完善
学生答题,其余自我检查或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矫正错误。 设计意图:这
样设 计练习,既重视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参与,并且让同学们都 能参与到里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 5小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总结所学,子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 要性和学习内
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6作业
1后习题1、2
2日常生活经验,编一些类似例1例2的题目,并加以计算。
3习下节课的例3例4.。
巩固这节课的知识,并加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和复习下节课
的内容,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7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对教学内容和重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使学生明
了 的理解只含有一级混合运算的规律和就按过程。
总之,这节课引导写生自主探究,思 考,总结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
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使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练习在一 起,
今后,让我们能很好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 位置与方向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说课稿
王瓜店办事处金槐小学 李润红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数学第 八册上的内容。
2、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继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 后另一种
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仍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其中,用角度表示方向是本
单元教 学的难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用方向与距离表示物体的位


置,因此教学本 节内容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由单一到多样、由模糊到准确的过
程,体会到只有将方向与距离两者结合起 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从而为
进一步学习“方向与位置”的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在具体情境中,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
的位置。
2、 让学生经历由单一到多样、由模糊到准确的过程,体会到只有将方向
与位置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 的准确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真正体验“做数学”的做程。
2、组织讨论、争辩,让学生的语言与思想在交流与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
火花。
3、学生 通过亲自参与现实活动、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
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 合”的思想、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
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
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感知现实世界中的数学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3、用优美的语言,人文性的关怀,多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
绽放生命的精彩。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碑,上面写到:“我看见了,但可能忘
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
学的灵魂在于主 体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我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 和空间,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
过程。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 点,我采用合作教学法、操作发
现法、探究教学法、快乐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 ,使每
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说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
生,而是教学生学。”因而,在教 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注重
指导学生以下学习方法:体验感悟法、交流辩论法、观察发 现法、动手操作法。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信息窗右下角的平面图)。
学生准备:
量角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作图工具。
六、说教学过程:
杜威曾说:“教学不仅仅是种告 诉,更不是简单的告诉。教学是学生在教师
的引导下对实践的一个体验、感悟过程。”本节课我要给学生 一个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尽情“舞”出自己的风采。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3、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资
源,需要教师大胆而创造性的处理教 材,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教学中只要是学


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一 定要运用于课堂,必然会获得良好
的效果。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 学生身临
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军事沙盘图这一情
境: 这是一幅军事沙盘图。今天,参加夏令营的同学要从指挥部到红军阵地进
行军事演习。认真观察,你看到 了什么?从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 没有数学的发
展。”本课我创设了以下几个数学活动,将探究的舞台交给了学生。
活动一:小组合作,自主探
究。
给学生一个探索问题的方向,让学生沿着指引的方向,认真思考,积极
探索,自然而然 地灵动地显现出“用心插柳柳成荫”的精
彩。

学生根据军事沙盘图找出红军阵地大致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指名回答。
谈话:从指挥部出发沿西北方向到达红军阵地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二:交流争辩,预约生成。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
思想,我有一种 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我及时组织交流:“通过刚才的研究,各小组一定收获了很 多研究成果
吧!想不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呢?”各小组胸有成竹,跃跃欲试。
全班进行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具备方
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课堂上的唇枪舌
剑,敲响了课堂生成 资源的大门。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观察、凝神地沉思、热烈地
讨论、激烈地争辩……其间折射出了孩子们的 自信和成功感,也可以让教师领略
到“那不可预约的精彩”。
出示情境图中右下角的平面图。
学生观察平面图,质疑问难。
教师解答学生困惑,重点让学生理解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 0千米。学
生计算红军阵地与指挥部之间的实际距离。借助平面图,指名交流描述红军阵地
在指 挥部的位置。教师在平面图中指出几个“指挥部的西北方向10千米处”的
点,引导学生发现还需测量角 度才能得出红军阵地的准确位置。教师演示用量角
器测量角度的方法。
指导学生借助量角器量 出红军和指挥部的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是50°。
谈话:现在谁能准确地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 位置?


少一点预设,多一些生成,捕获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思维亮点,就会使得课堂生成“意外资源”,成为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北偏西50°方向10千

另外 ,课堂上的错误资源也不容忽视,我们要运用好这一美丽资源,有效地
组织讨论和辩解,引导学生进行深 度的思考,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灵性和魅力。
学生会出现这种说法:西偏北50.教师及时引导,我们习惯上先说北或南,
后说西或东。
活动三: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特级教师曹培英说过:我们提倡民主的课堂,但老师 是课堂上平等中的
首席,需要引导、指导学生的学习。此环节,既要放得开,还要收得回。在民主
的基础上集中,得出科学的结论,:1、必须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才能确定
物体的位置2、在描述 方向时,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
多少度来描述。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本环节,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心理 特点,我设计了一
套五星级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解答,使学生在
解答问题时享受到成功和快乐。
一星级题目和二星级题目:


课本第56页的第 1、2 题。
以基本练习为主,主要激发下游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培优补差在课堂中悄悄落实。
三星级题目:
课本第 56 页的第 3 题。
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
四星级题目和五星级题目:
此题是给上游学生做的,从而达到培优的效果;我鼓励他们多提问,培
养他们成为“问题”少年。
拓展练习:
出示问题:小强看小明在南偏西40度方向上,那么小明看小强在什么方
向上?
(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
(2)提出问题:小强看小明,以谁为观测点?小明看小强呢?观测点相
同吗?
(3)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订正结果。
实际应用:


以本班教室为观测点,师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共同制作一个学校的简单
平面图。由于时间关系,角度和距 离可以用估测的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教材练习题进行巩固后,用一个改变观测点的题目来强化学生本课所学,同时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熟悉的教学资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既
在实际应用中巩固、 拓展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的思想。]
以上的练习我采用开放评价,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放手让学生互评,
引起共鸣与争论。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让学生说自己的心里话,可以说收获,可以谈感想,也 可以进行评价。
总之,畅所欲言,尽情释放自己的个性。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缩影,应尽力做到画龙点睛,讲究实用性。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曾听过泰戈尔的一句诗,“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这句话
向我们诠释了一种诗 意的、灵动的生命教育智慧——教育无痕、教学相长、水石相
伴,共享和谐幸福的教育生活,这就是我们 所鼎力追求的生命化课堂。就让我们
为生命奠基,为身边的“鹅卵石”润色添彩,写意生命的精彩吧!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P22页例3《位置关系的相对
性》
这节课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三年级时,孩子们就已经认识了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 、西南、西北八个方位,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
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第八册的《图形与位置 》单元中,孩子们也已经
学习过如何看图来辨别一个位置在中心点的什么方向多少距离上。也能够根据对
一个位置的具体描述,在中心点周围找到这个位置。本节课是基于以上基础,更
进一步的探究中 心点不同即目测点不同形成的位置关系的相对变化,为之后生活
实际问题当中变换观测点,确定方向打下 基础。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进行了三维目标的设定 1、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亲身 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以不同的物体为


观测点来描述其他物体 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相对位置方向相对性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 情
感价值态度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探索学习的态度 本
节课的重点设定为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难点是现实生活中位置关系的相对

基于学生基础,教法上我采用游戏—引导—活动—启发为主线的启发式实践活
动教学法,积极营造活动氛 围,用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开启学生心智,使学
生空间思维得到发展。 学法上,让学生大胆尝试,认真探索,寻找规律,主动
获取新知。 为此,我这样设计我的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第一个游戏,将手指放在鼻尖听老师口令,摸左耳,或是右耳
第二个游戏,和老师做镜面游戏,将手指放在鼻尖听老师口令,摸左耳,或
右耳几次游戏以后,提出问题 ,为什么第一个游戏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第二个游
戏,我们的摸得耳朵方向不一样呢?学生可能会说,因 为老师和同学们相对站着,
老师的左边就是同学的右边,通过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关键词:相对
[意图: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知识学习
应为学生提供具体的、丰富 的、有挑战性的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
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两个 摸耳朵的游戏,铺垫单一观
测点时,位置相对较统一,和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两个相对观测点时,观 测
点不同,位置也相应变化,从而引出课题关键词: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 探究


新知
先用课件出示情境图,来探究地图上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图上显示,北京在上海的南偏东约30度方向上 学生独立测量,然后汇报,
上海在北京的 北偏西约30度方向上或者有同学会说,上海在北京的西偏北约60
度方向上 老师及时板书:北京在上海的南偏东约30度方向上
上海在北京的北偏西约30度方向上 上海在北京的西偏北约60度方向上
根据学生的这些回答,追问既然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有两种表 达方式,那
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你能换一种说法吗?
学生可能就会说北京在上海的东偏南约60度方向上有意识的对应板书,第
一组 北京在上海的南偏东约30度方向上 上海在北京的北偏西约30度方
向上

第二组、
北京在上海的东偏南约60度方向上 上海在北京的西偏北约60度方向上
选择其中一组,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记录的两个城市之间的位置关系,你发
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偏得的角度没变都是30°方向正好是相对的,东和西相对,南和
北相对。追问,我们描述 的是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的位置关系,为什么会出现两
种不同的方式呢?学生会说:因为我们的标准不一 样,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是以北京为标准的看的方向,另一个是以上海为标准看的方向,观测点变了 ,所
以方向就变了
及时板书 ()在()的什么方向上,后者就是观测点,也就是中心


点。 观测点相对 方向相对(南对北,东对西)
[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 同化或顺应的过程,
作为已有的知识经验,测量并判断一个位置的方向学生是没有困难的,将两个位置的观测点变换,组合成一副新图,形成新知,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升华,
并充分发挥学生观 察力和归纳能力,得出如何确定中心点的方法和观测点相对,
则方向具有相对性的规律。]
三、 练习应用
1、出示课本22页做一做,学生尝试练习
反馈,叫做的速度 比较快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是
量出来的,也有同学会说是根据相对性不测量, 直接判断出来的
2、出示课件投影地图,请同学选择任意两个城市后,自己独立练习,并且
按要求做好记录 然后汇报交流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进一步确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表扬测量一个,利用相对性
推出另一个位置的同学,鼓励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相对性带来的便捷。 3、进行实
际应用,生活中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我们在地图上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位置关系 具有相对性,那么我们生活中
的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呢?让小组四个人站在课桌的四个角上,相互说说 位置
关系。教师深入到小组,听听孩子们怎么说引导学生利用相对性准确说出不同观
测点上的位 置关系活动结束后,找几个小组进行交流 [意图:义务教育阶段的数
学课程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归根还是用于生活, 所以我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


能的基础上,将平面问题拓展到三维空间,同时也是解决生 活实际问题,让每个
孩子参与其中,以这样的练习,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不同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效的将数学来源生活,又回归生活,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
进行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忆小结,比如我明白了位置是相对的,观测
点不同,方向就发生 变化等等通过学生的回忆,整理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练习四的第一第二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新课





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所上的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四课时的教
学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
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 置,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
置,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已能 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
性。本节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 br>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做练习时让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教材在编排上结合班级生活实际,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提供丰富的活动
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 置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过程方法目标: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 的广泛运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本课教 学重点是体会定向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难点是根据观测
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 的位置。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且已经了解了物体位置关系
的相对性。
在学生掌握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教法上我采用“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合
作交流”为主线的趣味教学 法,积极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
生自己去了解,使学生空间思维得到发展。学法上让 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大胆尝
试、互动交流的体验式学习,主动获得新知。
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准备小黑板和直尺(也可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量角
器、直尺。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激发兴趣


本节课开始,我出示学 校和小雪家的平面示意图,因为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叫
杨小雪,当大家看到平面图是不约而同的说是杨小雪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
幅度的提高,此时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条件说出小雪家在学校什么位置,学校在 小
雪家什么位置,切实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为在下一个教学环节打好基础。此
时,我创设情 境设疑说“有人问我,从我们班的贺自翠家到刘畅家怎么走?”于
是我就把绘制好的路线图出示出来,进 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
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2、合作交流,描述路线图 < br>出示“贺自翠—邮局—书店—广场—超市—刘畅家”的路线图,让学生观察路线
图,同桌之间相互 交流,说一说从贺自翠家怎么走才能到刘畅家。我设计这个练
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发现问 题,怎么样才能解决,先是根据坐标
上的已知条件,同桌之间探讨交流,增强合作意识,然后在全班交流 。让学生根
据坐标上的已知条件进行描述,在描述行走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观测点的
变化 。注意要及时对描述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
3、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首先,完成教科书 第23页的“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让学生根据路线图
说一说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先是同桌之 间相互探讨交流,另外在学生确
定每一赛段的路程时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就可以了,也就是平面 图的比
例。再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其次,完成教科书第26页练习四的第5题,根据描述完 成电车行驶的路线
图,还是以同桌为小组,相互扮演角色,其中一个扮成小老师,另一个扮成小学


生,小老师帮助读描述的路线并监督小学生完成路线图的绘制。此举的目的很简
单,就 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能根据描述绘制简单的路线图。趣味性高,学生也很容
易接受。对角色扮演的好的小老 师和学生要给予表扬。
四、课堂总结。
在课的最后,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让学生 说一下自己这节课有什
么收获。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或者观点。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 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2单元的内容:《描述并绘制简单的 路线图》。
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及根据方向和
距离确 定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是“方向与位置”前几课时内容的
延续和发展,是前几课时所有有 关方向位置知识的综合。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
环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已经掌握了一些有
关方位的知识,有了用方向与距离表示 物体的位置的经验,已形成初步的空间观
念,为他们学习本节内容打下重要基础。
根据对教材 和学情的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表达的能力,发展的空间观念,。


(3)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
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方向、距离描述简单的线路图,。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
时,我重点让学生经 历由单一到多样、由模糊到准确的过程,体会到只有将方向
与位置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 置。让学生亲自参与现实活动,在
体验中学习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所在。
教学方法:
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与中低
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更强。因此,教学中要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 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
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 解和掌握知识。基于以上认识,
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
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根据方向和距离 确定位置学习关注,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 “探究——研讨”法:当学生 提出问题后,借助直观的操作进行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 技能。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
交流,为每 位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
握知识。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发 展思维,提高能力。
五年级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
重点引导学生把方向和位置线路图用语言描述出来,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操作


到抽象 概括”的认知过程。本节课交流活动占主流,而学生人数又较多,在交流
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 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
动手动口的机会,同时以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评价,发挥小 组自我管理功能,达到
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上课伊始,我先用一个 战争故事引入,由于小学生从小对军营就有一种神秘
感和向往感,他们渴望了解的一些事情。故事告诉学 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要
先学会看路线图。这样的情境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 也
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分二步走。
第一步:如何看路线图(出示课本中的信息窗——没有标注方向和距离)。
这一步信息窗呈现 的是没有标注角度和距离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从指
挥部到5号怎样走?”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让学 生说行走的路线,使学生从整体
上对行走的顺序有清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借助已有的知识 经验,
大概地描述出行走路线就可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作出适当的评价,在充分
尊重学生 的基础上表扬他用以前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新旧
知识的联系。
此时教师 再恰当的质疑:运用现在的图能清晰精确说明行走路线吗?引起学
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思考:要想清晰精 确地描述行走路线,还需要二个条件:角


度与距离。这样在引发的矛盾冲突中,让研究步 步深入,教学层次分明。

第二步: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在情境图中标注角度和距离)。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同桌 、小组、集体的交流互动过程,让学生相互纠正,
相互补充,既逐步完善自己的描述过程。行走路线有不 同的描述方式,应允许学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描述,或者让学生同桌间用不同的方法相互描述,掌握不同
的方法。
学生刚接触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语言描述可能是不完整的,
或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连贯的把整个行走路线都说完,教师要耐心引导,同
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 习惯。
这样,在产生认知冲突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
型并进行解 释与应用的过程,再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加以巩固,完善了根据
方向与距离对物体位置的描述。
三、分层练习,巩固应用。
练习的设计以趣味性和层次性为原则,分别安排了“基础性练习” “趣味
性练习” 和“拓展性练习”等,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基础性练习:
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的第一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2、趣味性练习:
出示情境图。
自主练习第2题:描述张平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行走路线。描述张平从少年宫
回学校的行走路线。


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3、拓展性练习。
让学生为初到威海的的游客做导游。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分别介绍
从威海汽车站到刘公岛、海 滨浴场、成山头的路线,这既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
巩固,又是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堂小结:
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小结时,结合板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知< br>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并通过自评或他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
我的说课结束了,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3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一、教材说明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27 —28页的 内容。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
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 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或
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 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
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
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 ,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
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 ,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
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 br>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


学 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
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 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
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法与学法
观察法、引导发现法、操作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说教具准备: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学习新知之前,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题:


(课件出示)
35+27 43+65 124+361 186+14
2、上面这组题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
师:你真聪明!那么加法就是什么样的运算?
(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师:下面让我们来认识认识加法算式中 各部分的名称吧!在加法35+27=62
中,谁能说说35、27、62的名称
师:那么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有什么关系呢?

1
:和大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加数。例如:8+9=17 17>8 17>9

2
:不一定,我发现“0”与一个数相加,和还是这个数。

3
:我发现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师小结:刚才我们巩固了加法的意义,那加法有哪些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探
讨吧!
二、探究加法的交换律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李叔叔 准备骑自行车一个星期的旅行。这辆自行车上还有一个表,可以记录
路程、时间和速度。还有他一天骑车 路程的相关数据: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
下午骑了56千米。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看看和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一样吗?
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
多少千米?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打开你的本做一做
40+56=96(千米)为什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56+40=96(千米)说说你的理由?
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的总数。
在加法算式中,我们可以说成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和不变
那你能不能用一个特殊的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40+56=56+40
再仔细观察这个等式,他们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等式两边的两个加数相同。
不同点:等式两边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你们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20+83=83+20 19+7=7+19
273+27=27+273
那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小组再去填一填,验证一下相同点和 不同点,看
看你们小组发现什么规律?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3名)
通 过你们的讨论我们进一步的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
就叫做加法交换律。刚才我们都 是用已知数来研究的,那你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
示你的发现吗?试一试。
生1:可以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可以用○+□=□+○
生3: 我们可以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 a+b=b+a


师 :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叫做
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设计意图: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的学生用字母,有的学 生用图
形,有的学生用字,有的学生用标点符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
感,方便 学生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
母表示数打下了初步基础。】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个定律,加法交换律。那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闯关1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 )+65=( )+35 300+600=( )+( )
( )+147=147+( ) a+200=( )+( )
闯关2
2、下面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在后面( )里打“√”。
270+380=390+260 ( )
a+800=800+a ( )
3、填空。
(1)把( )合并成( )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 )。
(3)两个加数( )位置,( )不变,这叫做加法( )。
同学们,请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的。


【设计 意图:因为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对简单的数学规律能有所发现,
所以让学生自己观察等式的特点,并 从中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 教材”的理念。把数
据改小,便于学生计算、发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发现加法交换律。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
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 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让学生有一种成 就感。】
四、课堂延伸
少先队组织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少先队员读一本书。张扬到图 书馆借书
时,图书馆有不同的科技书120本,不同的故事书150本,不同的工具书1
00本 ,那么张扬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师:三个数、四个数甚至更多的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 不变。
这就为我们今后学习简便算法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 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
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 华,
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谈收获
新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
【设计意图 :及 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
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 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a+b=b+a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 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
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中第二课时加法的结 合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
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 交换律
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
速度和准 确程度很有帮助。由于加法结合律是在加法运算顺序发生变化结果不变
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同加法 交换律相比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时,注重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尝试探究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内容 。这样从具体到抽
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能够分散教学难点,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了


教学关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之前的学习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
规律有感性的认识 ,但加法结合律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
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让学生
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举例 发现规律,
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根据以上教材内容和结构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心理
结构 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演算比较,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加法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
法。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发
现知识的快乐,培养创新精神。
(2)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计算过程,发现规律。
(3)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突破方法:让学生多做题,发现规律。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 索。我以
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创设了 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结合律
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 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
学的信心。
三、 说学法
本节课, 我主要通过让学生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
方法,让学生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 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也能从活动中
体验发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如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中出示李叔叔骑
自行车去旅行前三天的路程,那么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三)应用反馈,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上一节课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出示四个算式让学生填空。
⑴45+75=75+( )
⑵( )+156=( )+244
⑶83+57=( )+( )
⑷ a+300=( )+( )
请同学们看谁先回答出这几道题?
设计意图 :本活动就是为了了解学生们对旧知识加法交换律的理解以及掌握
情况。从而开展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从创设 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
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简
单问题进行解答,之后再一起来研究问题“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请学生自己尝试 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想
的。
(88+104)+96=288(千米) 88+(104+96) 88+104+96 104+96+88
之后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 88+(104+96) < br>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
一样;运算顺序不同) 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88+104)+96 = 88+
(104+96)


3.教师再出示两组算式
(1)(69+172)+128Ο69+(172+28)
(2)155+(145+207)Ο(155+145)+207
1.组织学生比一比,算 一算。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等式吗?引导学生动脑筋
思考,写出同样的等式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选择 部分算
式写在黑板上。
2.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
3.教师指名汇报,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完善叙述分式(板书)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
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 变。
4.这样的描述太长了又难记,让同学们想一想
再学加法交换律是有什么简便方法来表示他们
的发现吗,并自己尝试一下。(板书)
(a+b)+c=a+(b+c)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 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这一活动中,让
学生从生活中了解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 学生直观观察
比较,动手算一算,比一比,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三)应用反馈,巩固练习


1.填空:(根据加法结合律)
(1)(136+157)+143=136
+( + )
(2)(286+495)+105=286+( + )
(3)304+(496+257)=(
+ )+257
(4)267+(333+214)=( + )+214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口答,让后老师指名回答。
2.判断:(根据加法结合律)对的“T”错的“F”
(1)(136+35)+25=(25+35)+136 ( )
(2)267+(333+214)=( 267+ 333 )+214 ( )
(3)258+(123+122)=(258+122)+123 ( )
3.连线:(把得数相等的连接起来)
76+28+39 45+54
45+63 256+(134+366)
134+256+366 241+(39+161)
241+39+161 63+45
54+45 76+(28+39)
4.选择:
(1)有三种水果,苹果重147千克,香蕉重259
千克,梨子重141千克,三种水果共重( )千克。
A.147+259+141 B.147+259—141
C.147+141—259
5.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的题。
(1)32+93+68
(2)154+46+79+121
6.大胆设想填一填,填上一个合适的数使计算简便一些。
(1)680+( )+298
(2)172+665+( )


设计意图:
本活动我设计了三个 层次的练习,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全体同学都
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 容。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是
针对加法结合律的定义设计的填空和判断题。三四题是将加法交换律也放入 了习
题中,通过连线,选择,让学生能够区分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五六题则是
在刚才的习 题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题是让学生自己运用简便方法计算三
个数的相加。第六题则是开放题,在 一个算式中,给学生两个数,一个空,让学
生自己想出一个适合数来使计算简便一些。这样,我就把主动 权再次交给学生,
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性。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2、应用加法运算,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9+11+13+ 15+17+19=2+4+6+8+10+12+14+16+18+20=
这是一道充满数学趣味 的思考题,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来的,让学生感
受到数学的趣味,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进一步得到补充和 完善。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把黑板分为四个板块,第一个版块写标题和叫加法结合律的 概念和
用字母表示,第二个板块是探究新知解决问题里骑自行车的题,第三板块主要来
做练习题 ,第四板块主要来做复习导入。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7—29页加法运算律第一课时,是一节
新授课。教学内容有两 个:一个是加法的交换律,另一个是加法的结合律。运算
律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一种规律性知识,也是学 生具备的一种计算能力,学习加
法的运算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一些计算简 便,而
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经常用到。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这一部分
知识。
2、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 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
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 质,
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
石”,而“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 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 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
受用字母表示 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
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
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多煤体演示教学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以利于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主要 采用创设情景、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
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掌握加法的交换 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自
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情境激趣
创设 “朝三暮四”的故事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个情境让学< br>生们在笑猴子受骗的同时也得到了一点启示,同时通过此例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氛
围中轻松提前感知 了加法交换律。
(二)探究新知
1. 讲解例1
(1)出示主题图1,引出加法交换律的教学。
(2)讲解例题,列出算式: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结果并得出结论:40+56=56+40
(4) 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大致说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
交换律。
(5) 表达规律:α+b=b+α


2. 讲解29页例2
(1)出示主题图2,引出加法结合律的教学。
列出算式:88+104+96
(2)讨论计算方法,怎么计算会简便一些呢?
(88+104)+96 88+(104+96)
(3)比较算式,得出结论:(88+104)+96=88+(104+96)
(4)再比较下面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69+172)+28○69+(172+68)
155+(145+207)○(155+145)+207
(5) 比较等式两边的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
尝试总结:
相同点:都有三个数。
不同点:加的顺序不同。
结 果:和不变,加数的不同结合计算更为简便。
(6) 概括规律:三个数相加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 加,或者先把后两个
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7) 表达规律:(a+b)+c=a+(b+c)
四、课堂巩固练习
第一关:火眼金睛
下面的等式中哪些应用了运算律?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① 82+0=0+82
② 4+5=3+6


③ (47+30)+8= 47+(30+8)
④ 84+68+32=84+(68+32)
⑤ 75+(48+25)=(75+25)+48
第二关:现学现用
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6+35=35+□
204+57= □+204
(45+36)+64=45+(□+□)
560+(140+70)=(560+□)+□
560+(140+70)=560+(□+□)
计算:
(45+36)+64= 560+(140+70)=
第三关:大显身手
18+45+82+55=_________
联系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横线上应怎么填?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 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今后的计算中运用这两种运算定
律,会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六、布置作业
课本31页练习五第3,4小题
七、板书设计
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说课稿
任课教师:王丽娜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这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及加法结合律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 加法两个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同时也为后面
进行简便计算打下一定的基础。教材中改变了改变了 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
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
学生借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
的多样化。这 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它是在例2 已经计算了李叔叔前3天所行路程和的基础
上,给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让学生求4天计划行程的 和。教材中设计的
四个加数,其中两个可以凑成整百数,另两个可以凑成整十数,旨在让学生将前
面所学的两条
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2、说教学目标:
简便算法这一小节是对学过的有关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实际生活的 应
用,是小学数学中简便计算的根据,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我
制定了以下三 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能按照题目的 具
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发展思维的灵性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
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简 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
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
点:
教学重点:正确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合理、灵
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说教法、学法
1、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
迁移。 在学习的过程中,充 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把运算定律迁移到实际生
活中,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就是为了在生活用数学。
2、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的选择
算法的能力。对于小 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
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 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
供了极好的机会。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主动交 流、质疑。
老师也相应地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
导, 不失时机地给予启发指导。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在学生已
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 自主探究整理为主线,辅以讨论、交流等方法组织
教学,使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25+75=100 123+177=300 48+52=100 201+399=
600 85+115=200 284+116=400 235+115=


350 103+97=200 324+76=400 151+349=500 124+276=
400 725+125=200
2、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2) 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
利用课件出示定律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二、新授
1、课件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第七天 城市D→
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
→E 85千米
(1)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3)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指名学生板演。 (4)汇报自己的
解答方法,并说明理由。
2、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
千米?)进行汇报。
(1)引导学生比较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在计算方面你发现了什么?哪种算法比较
简便?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247+118+85 =(115+85)+(132+118) ←加法结
合 =365+85 =200+250 =450(千
米) =450(米)
(3)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用上小括号使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样
计算简便?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利用加法定律,把能得到整百的数先结合起来
再进行算计很简便。
(4)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
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
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
18=18+76 ( )
37+45=35+47 ( 31+67+19=31+19+67( ) 56+72
+27=56+(72+27)( )
24+42+76+58=(24+76)+(42+58) ( ) 2、计算下面各
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
33+75 3、小 明一直想要一个滑板、一双耐克牌运动鞋及一把玩具冲锋手枪。
妈妈到商场里咨询了一下,这三样东西的 价钱如下:你能帮小明妈妈算一算,要
想买到小明的所爱,得要多少钱?滑板:55 运动鞋:365 冲锋枪:45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六、课外拓展作业:
同学们,你们听过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 1+2+3+„„100的和是
多少?
你知道高斯是怎样计算的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六、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
千米?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365+
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
(米) =200+250 =450(米) 小
结:
结尾时,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从而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利
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体会简便计算的好处。 本节课总的来说是属
于复习旧知识,把旧知 识再进行拓展应用,课中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灵活地运用加
法定律进行计算。课前预想到学生对定律记得很 熟悉,但在运用时不灵活,在这
点上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 康艳侠
一、说教材: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
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 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
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 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
力。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运用 乘法交换
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操作练习。 五、说教学程序: (一)谈
话导入 出示图片 :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有2人负责抬水、浇树。 每


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从而引入新课——乘法交
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究新知: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每
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根据给出的信息及问题,自
主探索后得出: 25×4=100(人) 4×25=100(人) 发现这个算式能
列两个
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相同的? 25×4 = 4×25
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4 × 5 = 5 × 4 7 × 8 = 8 ×7 53×72 = 72× 53
观察这几个乘法算式之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同桌交流后得出:
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
个因数,则可以写成:a×b=b×a 例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 负责挖
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
浇多少桶 水?
学生自己探究后解答,叫个别学生板书。
(25×5)×2 =125×2 =250(桶)
=25×10 =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
25×(5×2)
学生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相同的。 (25×5)×2=25×(5×2)


观察上面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在合作交流
中得出: 发现的规律是: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
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 c表示三个因数,则可以写成: (a×b) ×c=a× (b
×c) (三)巩固新知 1.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1)165+126=126+( )
(2)(316+73)+127=316 + ( + ) (3)225×4=
( )×225
(4)(6×35)×4= ×( × )
2.判断。
(1)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数与0相加也都得0。 ( )
(2)1+1=1×1 ( )
(3)134+196=134+200+4 ( ) (4)
求剩余部分的运算叫做减法。( ) 先填空,再想想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你
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积吗?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23×15×
2 5×37×2 拓展题:
想一想,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才简便。
25 ×37 ×4 15 ×22 ×2 5 ×25 ×2 ×4 通过根据运算定律
填空、判断、先填空,再 想想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你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
数的积吗、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拓展题,习题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深
入、步步紧扣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拓展题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到了升华, 是习


题中的亮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结,教师总结。 (五)
说板书设计:
板书本节课的重难点,使人一目了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
×b) ×c=a× (b×c)
(六)布置作业:
1、头桥中心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 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
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2、明光小学新建了一幢 5层的教学楼,每层有6个教室。每个教室放24
张课桌,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 P36 页的《乘法分配
律》,本课的教 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
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 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
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讲述思路、
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
能 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
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 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 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
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 学生的概括、
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 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


强 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 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
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 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
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
交流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 ,
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获得
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采用了
以下的方法:
(一)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 br>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调 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
度,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说学法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 br>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


出 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
分配律。合作交流,体会规 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 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
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 的整
个过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 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
的精力,这不,我们学校教舞蹈的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 小演员们挑
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 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
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 和理解走进课
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 初步感知
(1)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叶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2)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板书:65×5+45×5 (65+45)
×5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4)列成等式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 式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


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 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
个算式 写成一个等式。
2、 类比展开
(1)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叶老师选择选择的 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
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 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32×6+65×6 (32+65)
×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
8 (32+45)×8
(4) 观察算式,引导列成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
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
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 、探索的基础上引
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
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 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
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有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修改算式,感悟
规律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 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


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 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
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
(3+4)×6 3×6+4×6 3×17+3×5 3×(17+5) 20×(5+13) 20
×5+5×13 (13+7)×4 13×4+7 (13+7)×4 13×4+7
交流反馈有哪几组等式。让生想办法修改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使它们变成
等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
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 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
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 揭示规律
(1) 游戏“交朋友” 课件出示:(80+20)×4,谁是它的好朋友?(80
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
握手,多公平 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
出示:6×(10+20),(A+100)×5,(42+45)×▲,请生帮它们交朋友。 (2) 揭
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
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
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
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
能给下面两个算式 找到朋友吗?35×8+65×8 9×18+9×282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 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
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 数学模型,
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
面的 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
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 ,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
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巩固内化
1、根据乘法分配律,在__里填入合适的数
(1)、(15+23)×2=____×2+_____×2 (2)、(37+12)×16=37×____+12
×____ (3)、___×___+___×___= ( 16+26)×8 (4)、(125+11)×8=____×
____+____×_____ (5)、276×38+276×62=____×(___+___)
如果计算的话,(4)、(5)你会选择左边的算式还是右边的算式进行计算,
为什么?

2、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2×15+4×15=(2+4)
×15„„„„„„( )
订正:
(2)5×(20+6)=5×20+6„„„„„„„„( )
订正:
(3)8×23+8×27=8×23+27„„„„„„„„( )


订正:
(4)9×(6×4)=9×6+9×4„„„„„„„„( )
订正:
3、应用题
一块长方形的桌面,长68厘米,宽32厘米。周长 是多少厘米?(用两种方
法解答,并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
*4、用简便方法计算(任选一题)
①(125+9)×8 ②128×31-28×31 ③43×5+46×5+11×5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 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
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
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 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
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 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
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四) 总结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收获”
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五) 课堂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短袖衫 裤 子 夹克衫 乘法分配律:
32元 45元 65元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
乘,可以把这


65×5+45×5 =(65+45)×5 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
相加。





乘法分配律及应用说课稿
一、教材解读
《乘法分配律及应用》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学第八册64~65
页上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这些
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组 织学生观察例题,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
的关系,再引导学生去发现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最后应用乘 法分配律进行简便
计算完成例7的教学。这一知识要点不仅是乘法知识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时的
难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具探究能力。在教师指导 下,能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
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能进行比较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设计理念:


教学既要凭借教材,又不能囿于教材。为达成教学目标,、既 要对教材做适
当的重组、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又要根据学生的泥塑及心理特点与
生 活有机整合,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
四、教学目标的阐述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我确定本节的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1、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能力目标: 2、培养应用乘法分配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本节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难 点:运用分配律
五、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的说明
为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本节 课的教学目标,我本着“让学生在观察中思
考,在合作中学习”这一理念,采用了“观察、探究、讲解、 游戏”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方式去学习、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3+27 138×100 8×9
×125
100-64 64×1 (4
+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2003=2000+□
(300+2)×43 (2000+3)×14
=300×□+2×□ =2000×□+□×□
订正时说明根据什么填数.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 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
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同学们踊跃举手,如填上48,老师会迅速得出4896,填上72,得出7344……
老师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 .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
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 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
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 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
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做,对比一下,找出哪 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
使学 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
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 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反馈: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 )×84+( )×84
92×203=92×(200+□)=92×200+92×□
(2)计算102×24.
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根据是什么.
(3)计算9×37+9×63.


启发提问: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
9×37+9×63
=9×(37+63)
=9×100
=900
师生共同总结: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
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反馈:计算下面各题.
①(80+8)×25 ②32×(200+3) ③35×37+65×37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④38×29+38
讨论:这个题符合乘 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从乘法的意义上考虑,你能把
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 律进行简算?



小结 我们在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 式子的特点,
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反馈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 但
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简算.
生:出72×46.
师:加上28×46.
板书:72×46+28×46
生计算:=(72+28)×46
=100×46
=4600
生:我出49×180.
师:加上49×20.
板书:49×180+49×20
生计算:=49×(180+20)
=49×200


=9800
生:我出63×49.
师:加上37×51.
板书:63×49+37×51
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
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数.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
外两个因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 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共同修改成:63×49+37×49或63×49+63×51.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23×(12+88)
(35+45)×12 35×45+45×12
(11×25)×4 11×4+25×4
25×(4+40) 25×4+25×40
讨论: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改哪个地方?
在讨论基础上得出:
第2题,如果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 应改为35×12+45×12,使两个加
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右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 的因数45,把相
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35+12)×45.


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
+25)×4.因此要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
过来,必须是两个积 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
数连乘则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 律.必须要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
区别.
(四)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前一节课学生通过推导,已初步理解和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但要使学生切实
理解乘法分配律,必须经过反复地练习,本节课就是解决如何应用乘法分配律使
计算简便,在应 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师生对出题,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应用乘法分配律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6 ,用简便方法计算,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经过观察,
讨论找出题目的特点,总结出简便运算的方法.
本节课的练习分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讲中练,边讲边练,并在练习中不断变换题目形式,提 高学生灵
活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总结性的综合练习.通过师生对出题使学生深 刻理解乘法分配
律的内涵,抓住关键,进行简算;同时对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题目,经过讨论,
修正过来,使学生对运算规律理解得更透彻.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1、说教材
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小学六年制数学,人教 版第八册课本104页例4以及
相应的习题,主要学习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小数加减法简 便算法
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上提出的。简便计
算这节课 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尝试、验证,很
好的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 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此规律的得出,不
仅很好解决了从整数的简算到小数简算之间的过渡,而且在 此过程中再一次地复
习、巩固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使学生深刻地感知了运算定律,为后继的简算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说课标
课标指出“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 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
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 本
节课注意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并能熟练运
用整数运算定 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3、说联系
本课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数运算定律的 基础上学习的,在本单元中
是最后一课时,前面两课时新课分别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一般方法和小 数
加减混合运算。学生在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才能进一步学习简便计
算,主意是让 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简便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内容分析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
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我确 定教学重难点为: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
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为了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策略
1、复习铺垫,把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课 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做练习
题,复习整数的运算定律,为本节课做准备。
2、设计多种形式的 练习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关的填一填和连
线,都是让学生理解“凑整”这一思想,为简便计算 打基础的。
三、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谈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导入
1、复习铺垫
2、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班,要挑选4名同学参加学校运动 会的4×50米接力赛,我
们班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如果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 的总
成绩是多少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2.在对比中感知简便的算法。
小结:请 学生翻开教科书104页,说明例4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然后
引导小结,请学生默读并理解例4下面的 一段话:“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
中同样适用。”(板书)
三、巩固练习
1、 我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那我们就学以
致用,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于小数的运算中去,下面咱们来智力大比拼,
共有3关等着大家去通过,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顺利通过 这3关的。好,拿出老
师发给大家的答题纸,先来闯第一关吧。(1题即做一做第一题,另外学生又补< br>充了4道小题)做完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第一关的习题,分小组回答,并奖给答对
的小组一个笑脸。
2、接着做第二关的练习题(做一做第2题),学生做完后,教师当堂批改,
每组有几个全对的 同学就奖给这组几个笑脸。
3、第3关
4、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教学效果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节计算课,但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
性质也同样适用于小 数。之后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上课开始,先通过热身练习巩固整数的简便运算,通过让学生观 察口算,让


学生说出题目中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让学生回忆整数的运算定律 ,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运用这些运算定律,目的只有一个,凑整,简便计算,提高
计算速度。然 后设疑:小数中也有简便方法吗?这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
的基础。
之后,我创设了接 力赛这一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的方
法来计算,体现了解决问题算法的多样性。并让 学生对这三种方法加以比较,找
出最简便的,引导学生对三个整数算式进行数字观察,学生的思路慢慢打 开,我
趁机询问,这用到了整数的什么规律?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
一个接一 个补充地更加完整。这样学生就顺利的完成了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了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 适用。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一大半。
有了加法运算定律可以简便计算作铺垫,学生对于小数 减法,很自然得也想
到能不能利用减法运算性质来简便计算。通过学生一尝试,发现也是成立的。 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闯关,并给学生奖励笑脸的学习形式,
这样不至于使练习枯燥 无味,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练习中。
于是经过填一填、连一连、算一算、判一判几个 环节来强化新知。最后综合运用
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问题。




















连减的简便运算说课稿
教师:陈国燕
一、教材分析
《连减的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P39
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五条运算定律掌握其在计算中的应用体会到运算
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 减法的性质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根据运算特点和
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它为后面学 习除法的简便计算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 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还
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前一个数这两种减法的 简便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减法运算性质用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简便运算。
四、学生分析::
1、学生在前面 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特别是对于加法、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 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
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
较紧。在运用定律 进行简便计算时学生仍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一点我在备课
中已有所意识故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 虑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
易混知识的辨析练习。
五、说教法、学法
( 一、)说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
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
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 式讨论教学法。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小明看书”这一情境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
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便于学生理 解筭理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让学 生运
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解题方法总结简便算法教师总是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的角色出现 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减法的简便算法的多样化。如 “填
空题、判断题、简便算法”在练习中掌握减法的性质体会简算的意义领悟计算方
法。
( 二、)说学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创设问题
情境让学生小组 合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先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列式小组交流解
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然后全班交流。使学生 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了连减的简便
方法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多种形 式的练习进一步掌握减法的简便计算明确一个数连续减去几
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会根据题的 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本节课以“读书月同学 们积极投入读书活动”为背景
引入小明读书情境“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 。”根据
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设计理由
借助读 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从
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预设 学生读题后能找到其中的数学信息以及提出数
学问题。 重点:还剩多少页没看?
2、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全班交流算法,板书,让学生理解每一种算法。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是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小明昨天看的页再减


去今天看的页算出还剩多少页 没看。 生我们先算出小明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
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面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多少页没看。 生:我们的方
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技掉今天看的页再减去昨天看的页。 随学生板书: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我想学生理 解算法是没有问题的,这在
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而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从这几种方法中,感受最 简
便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还要能根据数据选择恰当的简便运算。因此我
把理解算法, 让学生自己解释理解,并没有花太多时间。接着出示了小组合作要
求。)1、他们是怎样计算的?仔细观 察、比较几种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你
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2、是不是所有的连减题都可以这 样计算?如果可以,
你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4、如果把总< br>页数234改为266,你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小组 讨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
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供了条 件和
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
励学生用各 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多角度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组长的回 报让其他学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结:一个问题,三种解答方式,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由此 问题,
孩子就会自己提醒大家)最后有教师小结:以后做这种连减计算时,得根据数据
的特点, 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还是要遵循:看、想、算的原则。
4、练习巩固 :练习题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习。1、填空题让学生明确连续
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培养学生对减法性质的掌握。3、根 据题的
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简算中明确方法掌握方法3、判断题。针对学生做

< br>题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巩固新知提高认识明确方法。
5、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总结中回顾所学升华所学知
识。
6、课堂作业:39页,1、2题,解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条理清楚使学生 一眼看出本节课所学内容连减有几种算法,简便方法有几
种,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一目了然, 连减的简便计算用字母如何表示,
都比较清晰,板书能紧扣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 理解掌
握。
















乘除法的简便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 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P44的
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 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
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 为本
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
的观察、归 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 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
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 简便计算,达到灵
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
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 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
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 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
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 课堂教
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 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 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
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 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 69×125×8 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 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
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 没
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 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 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①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 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 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 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
鼓 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
要的数学”、“不同的人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 3×(4×25)
= 3×100
=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
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
乘,再乘以第三 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
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 就用哪种。】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 (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 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
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能使积 不变?扩大了4
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 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
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 算法)
3. 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
枝羽 毛球拍多少钱?”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
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 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 330÷(5*2)
= 330÷10
=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
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 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
枝羽毛球拍多少钱?”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 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24×25 8×7×25 43×25×4 88×125
2.连线:
25×57×4 90×(125×8)
90+(125×8)
90×125×8 25×4+57
(25×4)×57
15×(1 6×a) (15×16)×a
(15×16)+ 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5)×3 ( )
(3×4)×5×6=3×(4×5)×6 ( )
6×(3×a)=6×(a×3) ( )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 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
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 考,根据乘
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
两个 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
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 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连除的简便运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连除的简便计算。我将
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
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
元的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及减法性质的基础
上,进一步学习 有关整数四则运算的一些简便运算。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
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数连续除以 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
积。
教材的编排意图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紧密联系 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
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运算的教学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
结合起来,使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使
学生知道数学和生活的有机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获
得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 生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
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发现的方法,对连除简便运算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的简算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算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上, 抓住“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这一个主题图,创设情境,以
情导航,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质疑 ,议论,探究,比较,归纳,总结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
突出 “五让”的特色:
(1) 让学生观察;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 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 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
活的特点。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采用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了复习、探 究、练习、课
堂小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部分:
我首先给学生 设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知道
只有闯过两关才能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这两关分 别设计了口算练习和加减法的
简便运算。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而又充满挑战的情景下学习知识,注重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和实用性。
(二):探究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环保问题,使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热爱生活,增强


环保意识。 < br>一开始,,我先出示第三单元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2个问题。一是
说出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二是植树有什么好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
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植树造林能给 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增强
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潜
移默化中得到绿化教育。
2、提出问题。
学生具有了这种环保 意识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提出各种问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 间。落实了“人人学有价
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 教
学理念。
3.根据问题找条件。
教学时,我在主题图的基础上增加 了一个已知条件。“购买树苗花了
1250元”,让学生提出问题,再根据‘每棵树苗多少钱?”来找已 知条件.这是一
个挑战性的提问,目的是让学生排除多余条件,寻找合适的条件来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例 题,学生进行独立完成,根据几种不同的算式,让学生说出
运算顺序和解题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 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1250÷25÷5和1250÷(25×5 )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
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为掌握连除的简算方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再由算式引申到数、图形,字母,使学生能归纳出除法的简算方法。


(三)、设计练习、巩固提高
新课程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 要手段。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填空题、解决问题和计算题。
计算题 中的两道练习题。3600÷50÷2和7000÷25÷7,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用
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灵活运用。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
知识,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四)、交流评价,课堂小结。
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你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 受?“的提问,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起到梳理概括,提炼升华的作用,以促
进他们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有趣的简便计算练习》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三单元的整理与练习课。学生是在学完了第三 单元简便计算之后进行的一节练习
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简便计算的运算定律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本
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
习、自 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
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简便计算的运算
定律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 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创设一个解谜的情境,让学生层层深入,运用已有知
识解 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每一环节结束时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通过这种
教法,引导学生充分的参与学 习,提高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在合作中找到最快速,最多样化、最优化的
解题方 式,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
四、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教法,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
来描述:


知识技能目标:1、能熟练运用加、减、乘、除的相关运算定律和性质
进行简便运算。
2、能灵活的选择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能正确的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和广泛的应用性。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推理分析、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
审美意识。
2、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
乐趣。
五、说教学重难点[page]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
教学难点:1、灵活的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结合教学课件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质疑,激趣导入
教师由给大家介绍新朋友入手,激起学生的兴趣,结果新朋友没出现,
揭示嘟嘟熊留下的字条。


【本环节通过揭迷——质疑——激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学生因
为很想见到这个新朋友,所以学习热情很高。】
环节二、基本练习(填空)
课件点 击出示题目,学生快速独立完成,做好后说一说在这题中都运用
了哪些运算定律(这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 板贴)
【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复习了本单元学习过的基本的运算定律。最后所有
的题目全部 答对后,课件上会出现一幅教室的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咦,看来
嘟嘟熊留给我们的第一个线索就在教 室里,大家赶快找找看。”这一环节在按照
常规进行复习巩固之后,适当的对学生进行了一点小小的刺激 ,对略显沉闷的课
堂进行了第一次冲击,并且顺势导入下一环节。】
环节三、对比练习(判断)
本环节一改以往判断题的模式,将本单元易错的题型进行归纳整理分
类,这样学生更容易引起重视。
第1、2组题目是乘法分配率和减法性质的易错题判断,第3组是难度
大一点的除法性质的 题目,最后一类题目是德育渗透,在教学时考虑到如果只是
单纯的进行判断,对学生的要求不高,所以还 要求学生能够说出错误原因或者会
进行改正。课件在这一环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错 题错误的
原因及如何改正,印象更加深刻。
【本环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由简到难,学 生每回答对一题奖励一枚
书签,嘟嘟熊的线索也就呼之欲出——线索在信封里,学生又一次激动了一把。 】
环节四、计算练习(头脑风暴)


学生从信封里拿出作业纸后,教 师在课件上也同时打出所有题目,乍一
看学生会说:“哇,这么多题目!”这时老师解释说:“别急,哪 些题一眼看能
看出简算的,请找出来。”
【本环节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学生能一眼看 出简算的题目逐个消失,
剩下的题目学生必须通过列式才能完成,这样本题就不再是单调的计算练习,而
是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有层次的环节。课件在这里也完成了一般教学手段所不方
便完成的操作, 点击题目,题目消失。】
剩下的题目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快速完成,在合作之前先要求学生商< br>量合作策略,然后再动笔。教师在教学时给做的最快速的小组进行奖励。[page]
【给 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这一环节从学生独
立观察——商量合作策略——合作完成 ,从而达到“快速”“算法多样化”的目标,
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 康发展”的教学思路。
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算法解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 br>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的基本教学理 念。】
环节五、巧算总分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请学生观察这一组数都有什么规律, 接着请班级两
位学生比赛,一位用简便方法算,另一位用计算器算。
【这个环节将计算器 引入课堂,计算器和简便计算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简便计算在进行有规律的数列的计算时,比计算器更加 快速。】
接着教师追问:“还有别的算法吗?”


【在这里提倡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将简便计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最后环节:比一比
数学是来源生活,最终又将为实际生活所服务,所以本节课的最后环节
在邀请嘟嘟熊登场的 同时,又带来一道和生活相关的题目。教学进行到这里,教
学目标已基本达成,这一环节是拓展环节。
学生自己讨论如何比较两道算式的大小,根据时间进行调节,若有时间
进行讲解,若无时间 留作回家思考的题目。课件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声音,图
像等手段,让学生对嘟嘟熊这一朋友有了直观 的认识,嘟嘟熊的出现,使本节课
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这时恰当进行全课总结,颁发礼物的同时又进 行了德育
渗透,使整节课水到渠成。
整节课在教学环节上由一条嘟嘟熊的线索贯穿到底, 很自然,顺畅。从
基本练习——对比练习——计算练习——巧算总分——比一比,由简到难,而且在每个 环
节中也都有层次,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始终秉承一个
理念:“不同 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得这节课在很多环节都体现了
算法多样化及合作学习。在教学评价上 ,本节课很重视师生评价,生生互评,而
且评价的方式也多样化,有口头表扬,有贴纸奖励,更有最后的 全班评价奖励,
可以说整节课都将德育渗透进行到底!




三峡电力学院-学校教研工作总结


成长的故事作文300字-环境建议书


南充考试网-考试感悟


公安大学录取分数线-劳动保障工作总结


巴基斯坦签证办理-乐陵市报


指桑骂槐-英语口语报名


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新学期寄语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排名-卫视电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