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5年级上册优秀说课稿
蒲公英花语-安徽教育招生考试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五年级上册
全册优秀说课稿
亲,欢迎您的光临哦。
(版权所有,违法必究)
一、倍数与因数
数的世界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
元的第一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
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在揭示倍数和因
数概念时,是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
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
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知识,探索
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小数、分数、负数
的认
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本课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
分、通分等
知识的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数学探
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都有重要的作
用。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学生认知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在100以内找到某
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找
数学信息,分类,解决问题等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能按要求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教
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4、说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已有的
知
识、经验,改变传统课程实施中过分依靠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
现象。本节课
的设计,按照这一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
主导,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首先从
学生找数字入手,由浅入深,认识自然数
和整数,然后结合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最后自主探究找一
个数倍数的方
法。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自学能力是学法指
导的重点。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进行观察与思考,在合作交流中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
和因数。通
过自主探索发现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结合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本节课开始,我就利用猜数字的谜语导入,由数字进入本
课主题――数的世界。
接着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字,并将找到的数进行分类。然后指导学<
br>生自主阅读课本,通过观察,比较等思维活动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设计意图:
我设计用数字
激趣导入,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对数的回忆,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
知的兴趣。学生通过找数字、分类和自
读教材等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结合情境图帮淘气
选择一样商品,并计算出价钱。在学生汇
报的同时,我选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自读教材
并结合黑板上的
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同时,我会举出一个不在研究范围内的例子,让学生
在我纠正错误的同时,也可以为自己敲响警钟。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我将课堂还给学生,让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认识倍数和因数。对于学生容易忽略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我
利用
人物关系帮学生记忆。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在描述倍数和因数
关系时,一
定要说请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在这
一部分我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的。我先提出问题:1下面
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学交
流你的看法。(14、17、25、77)这一问题的提出,
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规律。然后发现
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然后我再提出
下面两个问题:2你还能找出7的其他倍数吗?3你能找出100以
内7的所有倍
数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一系列有梯度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去
深入思考、
猜测、探究,最后发现方法。)
4、巩固新知,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将书上的习题转变为游戏形式。让学生分别为4
的倍数和6的倍数
找家。12和48这两个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的特殊数字。
学生在处理时可能会产生疑问。我会抓
住时机,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思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
理解,也为以后
学习公倍数打下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能够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
生可以清晰的总结出本节
课学会了什么。)
《2,5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高慧燕 荥阳一小
一、教材分析:
《2,5的倍数的特征》这节
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18页的内
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它是学好找因数、
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 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
此,
掌握能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因为上一节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有关知识,学生对于2,5的倍数已掌
握,所以这节
课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不大。在教学 这节课的内容时我是先安排学生
进行预习自学,然后再进行教学的,
因为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
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
浅入深、由简单到
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为此我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预习问题.所以探究新知识的时候我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说出预习之后所获
得的知识。从而让学
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然后我只做出相应的点拨。讲完所
有内容之后再进行反馈,让孩子们对自己预习
的内容进行修正,再进行自我评价,
肯定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三、学习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1、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 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起来易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如下的
教法和学法:
1、 布置预习,引导探究
先给学生布置以下预习任务,(1)2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2
)什么叫偶
数?什么叫奇数?(3)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让孩子们先对这节课所学的内
容有
一定的了解,再带着问题上这节课。上课的时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
以引导,探究这节课所学的内
容。
2、 加强练习、强化反馈
学生汇报完所预习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
有一个反馈,让学生
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因为预习之后初步掌握了一些知识,课上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探究,所以先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然后练习题的难度逐渐提高,考虑到今后
学习的需要,要求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2、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在本课中设计了
“生活中的数学”、“闯关我能行”等练习
,来巩固新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1、走进课堂、汇报总结
因为是先预习的课,所以我让学生根据预习后的内容先相互交流,然后接
着问
“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你都学会了什么”从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切入,进行
新授。让学生总结出2、5的
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既是2的倍
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二、尝试练习
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
握了新的数学知识,
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
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
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
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因为是预习之后的课,所以
学生感到
练习题的难度不高,安排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
(一)生活中的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到过哪些偶数?哪些奇数?
(二)闯关我能行
1、判断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同时是2、5
的倍数?
60 75 106 130 521 8700
要
求学生在2的倍数,5的倍数,2和5的倍数的数下面作上不同的记号,
集体订正后,学生沉浸在成功的
喜悦中,这时老师问:“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
数有什么特征?”当学生发现、说出后,老师及时给予肯
定并强调。
2 、找朋友
老师让学生拿出1~80的数字卡片,每人一卡,
按以下要求看谁举得又对又
快。(1)2的倍数(2)奇数(3)偶数(4)5的倍数(5)既是2的倍
数,又是
5的倍数。
3、填空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最大两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4、排一排
用5、0、8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2的
倍数;再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
5的倍数;各有几种排法?排成的三位数中哪些同时是2和5的倍数?
三. 梳理知识,全课小结
本环节主要围绕“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展开交
流。
四、设置悬念,课后延伸。
布置学生课后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本节课教学,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改变了概念教学中老
师讲、学生听的传
统模式,采取预习,自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构建知识结
构,深化内容层次;突出练习,强化概念;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使
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体现自身价值。
六.教学建议
教学时,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2的倍数的求法,
说出若干个2的倍数。在
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
从而
形成猜想,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
是2的
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上是什么数就可以了。接下来,可以让学生举
出一些数进行验
证。由于2的 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法一一验证。在这儿,
只要学生通过观察有限个2的倍数的特征
,总结出所有2的倍数的特征就可以了。
5的倍数的特征可以参照2的倍数的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最后
在2,5的倍数
的特征基础上,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
的内容是《3的倍数的特征》,它是人教版
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下面我从四个
方面来说说:
第一方面:教学内容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
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
学生熟练地掌
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
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
比较明显,容易理解。
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
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
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
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第二方面:重点目标及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
地去判断一
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第三方面: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型是新授课,课前速算:快速写出3×1= 3×2=
3×3= …3×33=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
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
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
猜》的游戏情境:
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说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以此来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将学习新的内
容,从而引出课题。(
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第二环节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
猜测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做
大胆猜想。猜想“
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的猜测,
学生可能说出:“个位上是3、6、9的数
,都是3的倍数”。 “3的倍数个位
上的数有1、2、3、4、5、6、7、8、9、0,没有什么特
别规律,十位上的数字
也没有什么规律。” ……
2、互动交流
(1)小组交流:举例验证
学生有可能也会发现以下情况:
①45是3的倍数,但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不是3、6、9等。
②26个位上的数是6,但它不是3的倍数。
(2)、全班交流:猜测的结论不成立。
师:对于一个结论是否成立,只举一个正例是不够的,如举一个反例就可
以推翻这个结论,这
个结论就不能成立。让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
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
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
度去思考。
3、出示速算表格
(1)请同学们观察
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把你的发现
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认真倾听学生有什么发现,有什么不
懂的地方。
(3)组织全班交流。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概括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出
新的思考问题:观察每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与3有什么关系?将每个数的各
个数字加起来看一看会怎样?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试着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位上的数
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
否则,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
4、检验结论。
(1)我们从100以内的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
果
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
(2)利用100以内数表来验证。
(3)延伸到三位数或更大的数。如:573、753、999、1236、2244、7863……
(4)学生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
在本环节,我用充
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说出各自的思考过
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引
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
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
3的倍数(板
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第三环节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当学生学会了老师猜数所用的窍门,显然兴致极高,个个跃跃欲试,想一显
身手,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课本P19做一做第1题。
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
巩固新知的目的。)
2、变式练习:
课本P19做一做第2题.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
位数是
多少?此题是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综合练习:P21(7题)在
口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口7 4口2 口44 65口
12口1
第四环节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
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
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
什么
特点?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
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
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说课
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方面:目标测试:
练习三的第4、5、6、8题。 附:设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找因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 号,我说
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学习内容
--《找因数》。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
、教学程序设计这三大板块进行
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倍
数和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是学好找因数、通分、约分以及求最大公约数和
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因此,
掌握找因数的方法,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根据课标的“四基”目标,
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维度
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在观察、猜测和
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 说教
法与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
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中真正理解和掌握
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于学生
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本课学起来应该易懂。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
点,抓住关键,为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活动)法( 重
组教材也可 )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总结归纳的方式
来探究新知,正真的做到把课堂
还给学生,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更好地迎合了教师是学生学习
的组织
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这一课程理念。 三、说教学程序设
计 <
br>在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法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分
四个层次进行: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三、巩固
内化,拓展创新;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下面我具体说说这四个层次的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使
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
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
特点,创设了一个《拼一拼》的游戏情境:让学
生用课前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比一
比,看看谁拼的种类多。
(二)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由于上一环节的活动激发学生急
于探索的学习兴趣,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我便学生大胆地去猜想“
3的倍数的特征”。我
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自主探究:引导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写出乘法算式。
2、互动交流:在思考
有几种拼法、画法,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思考讨
论: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2。这个思考问题其实
也就是为了落实找一个数的因数
的基本方法作一个引导铺垫。
3、共同优化:在以上几个
小环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概括学生的实
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考体验:用乘法
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是不是比较合理科学?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
法,通过分析、比
较、归纳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
的。
4、验证结论:学生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明白了老师课前猜测的诀窍,
学生兴致很高,在这个
环节,我就趁机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
br>发展智力。这个环节我从下面两方面进行巩固内化:
1、结合教材安排不同难度的练习来巩固新知。
2、开展数学游戏:这个细节主要围绕“找
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设计的数学游
戏,通过游戏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掌握。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1、我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我想借助这个环节来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所提升,
不管是知识方面,还是数学
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有收获。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
实践中学会新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相信能<
br>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找质数》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在座的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
br>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因数与倍数》中的
第五节《找质数》
。
我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大方面进行说
课的。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知识属于“数论”的范畴,这些知识的学习
是后面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
对于“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学习有一定的
困难。
教材按前一节“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编写本课,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
导学生认
识质数与合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节课教学目
标定为:1)在用小正方形拼
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2
)能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
感受数学
发展的文化魅力;4)、在猜想——验证——概括——理解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
学的乐趣,积累数学学习
的方法。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特确定本课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利用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找因数的经历,为本节课再次通过小正方
形拼摆长
方形找质数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只是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存在一定的
差距,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快
慢之分。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因此在本课
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和趣
味法进行教学,以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而学生则主要采用动手操作法、观察分析法和讨
论法进行学习掌握新知的。
四、说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充分尊重教材编写的基
础上有所创新,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
念与思想。在此,我主要采用的是趣味教学法。
学生的
认知活动将受课堂情绪因素的影响,宽松,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成为
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
剂所以本节可,我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个字—趣。
首先、导入课前互动部分。我与学生做了个猜年龄
的游戏。老师今年30岁,有
个学生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因数,问这个学生可能有多大?通过这个游戏拉
近了
师生的距离,并且在学生猜年龄的过程中通过找30的因数,需要调动头脑中关
于因数的知
识,也为今天的学习做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其次,在新课教学中,我以做拼图游戏引入,先让学生分
别用2个,4个和12
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看看可以分别拼成几个长方形。在学生说出结果后提出质<
br>疑“是不是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个数就越多呢?”在学生给出否
定的回答后,再让
学生通过举反例加以论证。然后再抛出一个问题:“那与什么
有关呢?”让学生进行猜想,当学生说出与
因数个数有关时,接着让小组合作,
分别摆出由2—12个小正方形组成长方形并填写书上表格(课件出
示)在学生完
成表格后,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ppt出示)
1、观
察上表格各因数,你会有什么发现;2、结合你的发现将2—12各数按因数
进行分类并说说这两类数分
别有什么特点。(这点可以不说,直接出示),
然后让学生自学书本,看看数学上把具有这类特点的
数分别叫什么数。从而达到
理解这一概念的目的。(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概括—理解的学
习过
程,是学生对质数、合数的概念达到理解的目的。)
其次,在练习部分,老师先出示1
—100的表格,(课件出示)让学生说说他是如
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会用概念去判断。在教知
识的同时也交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兴致勃勃的对这些数进行判断时,是
迅速抛出:“1,是质数吗?”这一问题引出学生的争论,将课堂用一次推向高潮。
接着让学生
根据标准的不同对自然数进行分类,从而能使学生很自然的把奇数与
偶数、质数与合数加以区分。(这也
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 一个重要环
节,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其乐趣溢于言表。)接着我有设
计了难易程度不同的
练习题以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总之,整堂课以学生为主题
,教师为主导,通过引导学生“’猜想—验证—概括—
理解”的学习过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了
数学学习的方法,丰富了学生
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今后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
最后进行课后小节,让学生畅谈收获与体会。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介明了,能突出重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如有不到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景园小学的数学教师张园园,我说课的内容是《数的
奇偶性》
教材分析
《数的奇偶性》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 ,是在
学
生已经学习了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探究两个数相加结果的奇偶性变
化规律。本节课我利用网络
环境的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几组制定好计算公式的
excel表格,应用excel表格能够高效快捷的
计算特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在教
材原内容上增加了探究多个数相加减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和探究简
单的两个
数相乘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
定的观察、分析、交流的能力。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
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小
组讨论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
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多个数相加减和简单的两个数相乘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和探究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创新素质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加减法算式中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
并发现多个数相加减时结果的奇偶性与谁有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制定
了以下几个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铺设质疑: 首先我创设了喜羊羊与灰太郎斗智的故事情境。灰太郎又来羊村抓羊了,于是喜
羊羊
拿出转盘对灰太郎说,如果转盘上的指针指向的两个数字之和是偶数,就送
给他一只羊。这时电脑屏幕上
显示出大转盘,转盘旋转几次后结果都是奇数,都
是喜羊羊获得胜利,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灰太郎
每次都输呢?会不会与转
盘上的两圈数字有关呢?的确,喜羊羊正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的知识,战胜灰太
郎。那么数的奇偶性是由谁决定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猜想验证、探究明理:
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组表格,一组为计算两个数相加减的表
格,另
一组为计算多个数相加减的表格。首先让学生猜想当两个数相加减时,什么情况
下结果一
定是奇数?什么情况下结果一定是偶数?再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表
格,按照要求输入数字,去验证一下
你们的想法。这里我为学生准备的excel
表格中已经制定好了计算公式,在旁边附有使用说明。首先
点击链接进入excel
书写状态,在红色的方框中填入任意的偶数,在绿色的方框中填入任意的奇数,
再按回车键,算式的结果会自动出现,填完所有的算式后观察算式结果的奇偶性,
最后在蓝色的
方框中填写出你发现的规律。学生会发现当算式中有一个奇数一个
偶数时,结果一定是奇数,当两个数都
是奇数或两个数都是偶数时,结果一定是
偶数。这时再请学生解释一下喜羊羊在转盘游戏中为什么会保持
胜利,正是因为
转盘中的两圈数字一圈都是奇数,而另一圈都是偶数,所以无论怎样旋转结果都
一定是奇数。
虽然喜羊羊用自己的智慧暂时保住了羊村,但灰太郎并不服输,他又给喜羊羊带
来了新的难题。灰太郎的问题是当多个数相加减时,结果的奇偶性又是由谁决定
的呢?这时学生带着新
的问题填写第二个表格。这里我为学生提供了计算5个数
相加和5个数混合加减的excel表格,学生
可以在表格中任意的填写奇数和偶数,
填完后按回车键电脑会自动计算结果,学生再数一
数算式中的这5个数里有几个
奇数,然后以小组的形式交流,奇数的个数与结果的奇偶性有什么样的联系
?通
过全班交流学生会发现当奇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结果一定是奇数。当奇数的个数
是偶数时,
结果一定是偶数。 三、知识拓展、独立尝试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尝试独立探究两个数相乘的
乘法中,结果的奇偶性变化
规律。学生先独立完成表格后,汇报在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发现结果的奇偶性
有
什么规律?这里学生要应用在前两个表格中学会的探究方法发现规律,也就是一
个不为0的数
乘偶数结果一定是偶数,只有奇数乘奇数结果一定是奇数。 四、
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四个小题目,以由浅入深为原则,有梯度的训练和检
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分
别是1小羊过河:学生需要点击鼠标来寻找数的奇
偶性规律,判断小羊的位置;2美羊羊和灰太郎:学生
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判断出
两个数相加和多个数相加结果的奇偶性,用鼠标点击正确的答案,全部正确后美
羊羊才会获救;3慢羊羊和灰太郎: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判断两个数相乘结果的
奇偶性;4灰太
郎的密码:学生可以在电脑中尝试操作,是学生对数的奇偶性的
实际应用。在练习中学生可以利用电脑的
交互性,点击结果做出自己的判断。这
样以人人参与的形式,扩大了练习的范围,并且以竞赛的方式,激
发学生的参与
热情。
本节课的整合点一:在导入中利用电脑创设有趣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到
充满智慧
的转盘游戏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和质疑,为教学内
容的展
开做好铺垫。
整合点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excel表格中已经制定好的计算公式,
任意输入数字,由电脑进行计算,节省了计算的时间,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更
有利于学生观察算式中的数与结果的关系。
并且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课堂的
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整
合点三:在练习环节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独立的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学生
的掌握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竞赛形式的练习,不
仅对知识进行了加深和巩固,更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
数学的无穷乐趣。
我的说课完毕,恳请各位的批评与指正,谢谢大家。
二、图形的面积(一)
比较图形的面积说课稿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中的第一课时,教学内<
br>容是比较图形的面积。比较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求长
方形和正方形面积
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
比较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懂得面积比较方法
的多样化。同时,也让他们知道确定
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根据图形
所占格子的
多少来确定的。这样,也为学生自己探索基本图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突出的
特点是:一是把方格纸做为载体,呈现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并提出“下
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
怎样知道的,与同学进行交流”的要求。这样
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
不同的图形进行面积
大小的比较,掌握一些比较的方法。二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比较面积大小方法是怎样的。教材
中虽呈现了3个小卡
通人物提出的3种比较方法,可是学生在课堂的实际活动中,
还会出现更多的方法,这样的开放式的教材
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变的更
聪明,思维更敏捷
2.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3.教学难点分析: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4.教学课时:1课时
5.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引入课题
师: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知道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形)
:谁来用手比划一下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多
长?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积有多大?(生演示)
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生1:用尺子先
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再量出它的宽是多少,用长乘
以宽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2:把它放在一个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的大方格纸里,数一数它有多
少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
形小格,就可以知道它的面积有多大。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真好,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副
图(出示课本第
16页主题图的课件),图上有许多平面图形,今天就来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板书:比较图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
1.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图形面积的关系(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观察比较这些图
形的面积的大小,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同学们可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的?
生1:1号和3号图的面积相等,我们是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的。
生2:我们把1号平移到3号的位置,两个图形重合,所以1号和3号的面
积相等。
师:请你再说一遍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比较1号和3号图的面积相等?
生2:我们用的平移法,把1号平移到3号的位置,两个图形重合,所以1
号和3号面积相等。
(教师按照学生叙述的方法,用课件演示1号和3号两个图形重合的方法。)
生3:
我们发现把1号和3号拼起来正好是4号图。所以1号加3号的面积
与4号图的面积相等。(师课件演示
过程)
师:你们的发现真不错,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再来说一说。
生4:2号和6号图的面积相等。因为把2号图从上往下翻过来正好是6号
图。
生5:2号和5号图的面积相等,把2号图从右往左翻过来正好是5号图。
生6:把5号和6号图合在一起与8号的面积相等。
生7:9号和10号图合起来与12号图的面积相等。
生8:4号和7号两图的形状不一样,但面积相等,我们是用数方格的方法
知道的。
生9:11号和13号两图的形状也不一样,但面积一样,我们也是用数方格
的方法知道的。
……
(三)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真不少,现在
老师想考一考
你们的眼力,判断下面哪些图的面积与图1一样大?
1.出示书17页的练一练1题。
生(1):图(1)和图(3)的面积一样大,把图(3)的
上面的小三角形剪
下来向放到缺的地方,变成图(1)
生(2):图(1)和图(4)的
面积一样大,把图形(4)右面的三角形分割
下来向左平移到缺的地方,变成图(1)
师:请你上台来演示一下你的分割方法,好吗?
(学生演示)
生(3):我的分割
方法和他的不一样,我是从左边的尖外分割成两个直角三
角形平移到右边,也变成图(1)。
2.如图(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少了一块,你认为下面的哪个图形补上
去就能使这个长方形完整了?
生(1):图2我先把这个长方形画完整,发现它缺一个直角梯形。所以我
认为是图(2)。
3.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七巧板,小组活动怎样能拼成平行四边
形?比一比哪组拼出的平行四
边形的方法多。
(学生汇报略)
8.课堂练习: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七巧板,小组活
动怎样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比一比哪组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多
9.作业安排: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业内容。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书
11.
自我问答: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们还
想了解什么?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说课稿
朱集中心小学 张文华
一、说教材:
本课出自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的第18~
19页,主
要内容是让学生根据地毯上所给图案探求不规则图案面积的多种计算
方法。这是为下一步学习三角形、平
行四边形、梯形及组合图形的面积打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3点:
1、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
算图形的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分割的方法,把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再计算。
难点:会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四、说教学方法:
五年级学生已经在有
效教学模式下历练一年,已经比较熟悉先学后导、组内合作、
汇报交流等方式。再加上本节内容很具有观
察探究与合作的价值,故选用观察法、
先学后导、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与交流汇报的
能力。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
观察:这幅图有什么特点?它像什么?
进而发现它是对称的,像地毯。接着揭示课题并板
书: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二)组内交流。先说明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m2,接着提出“地毯上蓝
色部
分的面积是多少?”的问题,请同学们把预习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
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平台,体验成功的乐
趣。集思广益,对学困生是一个有益
的补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见解,
多少不限,有自己的方法即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教师视其情况,
可适时参与小组交流,体现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汇报展示。让
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方法,力求准确完整,教材体现了三种
方法:数方格,分割法、大面积减去小面积法
。数方格是直观、基本的方法,第
2、3种方法是重点。教师的提问,讲解要详细,并作必要的板书,通
过比较,
加深对三种方法的理解掌握,重点是后两种方法,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在
体现解
法多样化的同时,说明后两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陴益。最
后通过练习强化方法,注意让学
生多想、多说出思维过程及方法。
(四)巩固练习。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及时巩固,促进理解。
(五)课堂小结。先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会了什么内容,对知识做一总结,教师
做有益的补充和
概括,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尝试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简明扼要概括本节课所学的3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
识。总体的教学设计
是想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自学—交流—汇报—练习”的过程中体
会解决问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动手做》(二)说课稿
2、教材简析
本节学习的内容是通过拼七巧板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初步认识平行四
边形。注重发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学会用七巧板拼图,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⑵、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⑴、借助七巧板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⑵、通过拼一拼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⑶、通过拼一拼、想一想以及成语故事“守株待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认识、辨认各种平面图形。
5、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6、教学准备
纸、水彩笔、剪刀、
课件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创
设认识七巧板、拼七巧板的情境,使学生投入动手操作活动
中,从而认识平行四边形。注重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操作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
体验中学
习。 三.教学流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平行四边形。
今天老师要给小朋
友们带来一些神奇的小伙伴,他们也特别期待和大家见面,小
朋友想不想认识我们这些神
奇的小伙伴呢? (出示课件:七巧板)
我们这些小伙伴的名字叫七巧板,这些小伙伴都是由我们认
识的那些图形拼成的
呢?(课件出示每一块图形,学生辨认,最后出示平行四边形)
我们这
一块是什么图形呢?(生凭借经验说出平行四边形)我们今天第一次和他
见面,我们先来初步的认识一下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图形并转动它,让学生观察
他的样子,并说一说。
师:通过刚才的认识,你们知道我们的小伙伴七巧板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
生:有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共三种图形。
师:那么请小朋友们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先说三角形,再说正方形、平
行四边形。
生:有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
师: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
你们还观察到什么呢?
生:1号和2号三角形一样大,4号和6号也一样
大。 (二)、拼一拼。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认识了七巧板,我们可以利用它来玩许多拼图游戏,七巧板的变化是无穷,
老师相信小朋友
们能从中获得许多乐趣。 (1)拼出正方形。
师:你们能用这些七巧板拼出正方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 (2)拼出三
角形。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尝试,得出不同拼法
。引导学生不要盲目的拼,应该边
移动七巧板边进行观察和思考,最后得出不同拼法。
(三)、“练一练”。发展学
生空间观念、想象力和创造力。 1、第1题
引导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拼一拼,想一想,拼出的图像像什么?然后让学
生自己动手拼出这些图形。教师巡
视,帮助个别学生。
交流展示:把学生的
作品展示给全班。并依次说一说每一幅图形像什么。
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表扬。 2、第2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吗? 讲述这个故事。
师:图上说的就是守株待兔的故事,你能拼一拼吗? 学生动手拼摆,小组
合作交流。
3、第3题。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再全班交
流。
(四)、本课小结。介绍有关七巧板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2、讲解: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 谭寒英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二单
元23——24页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及其高和底<
br>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在编写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注意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
能力,先让学生借助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引发猜想,
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实验,把平行四边形
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从
而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整个安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渗透转化的思
想,为后面学习图形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
式,并会应用公式计算。
二、说学情分析
五
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受
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还不够丰富,需要在不断的探索活动中,循序渐
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才能进一步理解平面图
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
展空间观念。
因此,我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高效课堂的新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以学生发
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
主线,利用多种媒体,采取活动体验、直观演示,实
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获得直接体验,有效提高知
识摄取的效果。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以激趣为基点,创设多种活动情
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
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
将:让学生在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
中体验“转化”的魅力,发展空间观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特色
。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用公式怎样计算,顺势导入了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直接提问,让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知识迁移,合理猜想
(1)小组内讨论: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汇报交流。
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里,数格子的结果暗示不
简便、不高效,为学生利用转化的
思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做好了准备。
2、合作转化,验证猜想
(1)学生分组合作,尝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2)小组汇报。
剪拼的方法有很多种,(课件演示多种剪拼方法)也许同学们的语言不是那
么规范,但是他们都
能够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合
理推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就是底乘高。
3、归纳总结,推导概括。
(1)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
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
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
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等于底乘高。(板书)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
示平行
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板书)
(2)教师小结。
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这种方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板书:转化)通过转化,我们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解
决新问题。相信
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运用这种方法,尝到它给你带来的喜
悦。
【设计意图:思想是数学
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学生通过思考、操
作、探究、交流后,不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
思维能力,更重要的
是学生领悟到了“转化”这一研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4、知识再现,巩固理解。
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必要的再现,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
结所在。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通过回顾式总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更完整地认识,进一步强化重点。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强调转化思想,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利于
学生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以上只是我对本节课设想,由于学习主体是鲜活的,课堂是动态的,现实
的课堂与预设之间可能
会产生一些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课前没有预
设到的情况,结合我的教学反思如下:
1、在我导入新课时,我是通过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出
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当我问到你们想知道一种能计算所有平行四边形面
积的公式吗?问题一出,学生马上举手说:“我会计算
, 是底×高。”还有的同
学也在高喊:“我会计算”。这就是我课前没有预设到的地方,对我很快引入
新课
设置了一道防线。我灵机一动,连问了几个为什么?我才给自己下了个台阶。这
才激起学生
求知的欲望。看来,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还要充分考虑学情。
2、合作学习中,我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
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也出了一个
小小的问题,学生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太小了,不便于学生展示。看
来,我们
在要求学生准备学具时一定要有选择性,且能激起学生的注意力,要不反而让我
们的课
堂乱了套。
3、我个人觉得整个课堂有些“实”,欠“活”。在设计时,我们的数学要尽
可能
的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生活化。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导入新课时,我就直
接用复习旧知识引入了新知识,导入欠艺术性。我
们的课堂本来就是展示才艺的课,为何那么呆板呢?学
生轻松入课堂,导入很关
键。
4、还要进一步加强小组建设,培养学生自信、学会合作竞争、增强团队意
识等。
5
、通过知识检测,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完成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也经历
了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
体验到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带来的的成
就感。
总之,上好每一节不容
易,需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精心设计,才能真正展
示教师的魅力。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把上好每一堂课
作为我一生的追求,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说教材: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是北师大
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间与图形领
域中探索规则图形面积中的内容。对于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培
养学生实践操作能
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提高,对后面其他图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
分析:
在学这课之前,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
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学生已经
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感受到了知
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相
转化的思想。 说教法、学法:
这课我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事先给每组一些操作材料,让大
家在操作中
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感知,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
求三
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
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探究推导公式。同时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自主探索能力
及运用三角形的面积
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在探索学习
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合作意
识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
性,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索
1、出示红领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大家非常熟悉的物品,你们
看这是什么?(红领巾
)
2、揭题:对,这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红领巾,它是红旗的一角,那你知道做一<
br>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不知道)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
形),怎样计算三
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计算方法(板
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
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
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
二、探究新知
1、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么推导的? 生回答:我们是
先把平行四边形
转化成长方形,运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到平行四
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平行
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进行复习,检验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
况和
转化思想的理解情况,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探究面积公式
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那三角形面积又该如何求呢。怎
样把三
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两人一
组想一想
,拼一拼。(教师巡回指导)
全班检查拼图情况
学生可以拼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
边形。(提醒学生正方形、长方形都属于
平行四边形的一种)
有的学生则没有拼出平行四边
形,这个时候我将鼓励他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什么
自己没有拼出来。其他拼出的学生将会帮助回答,发现
只有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才
能拼出平行四边形。
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了两个形状
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组,转化成了平行四边
形,也就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和我们刚学过的平行四过形
面积计算联系起来了,
下面我们再次合作,根据你们转化的图形,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
br>面积的计算公式。(生讨论交流)
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就是三角
形的高,而平行四边又整好是又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所以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应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即:底×高÷2,用字母表示是s=ah
÷2。(板书
公式并齐读) 同时告诉学生,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
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前面的拼摆操作,探索三角形与拼成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之间
的内在联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
推导过程,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1、有一块田,形状近似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长35
米和24米,面
积约是多少平方米?
2、你们还记得课前老师说到的那条红领巾吧,你们想
一想,知道它到底多大,
该怎么办?根据具体数据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设计意图]在练习
1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的
数学无处不在。练习2中,又回到引入新课
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三角形面
积计算公式的实用,使整节课具有完整性
四、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你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
反思和总结,能使学生建构的知识框架更加清晰、明了,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而且也掌握了学习方
法。评价自己的表现也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体会成功的感
觉。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
积》这节课,我是按寻找思路、实验探究、自主升成、应用拓展的
步骤来完成的。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实
物红领巾,这样使学生对新知有了探索的
欲望,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新知时的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
推导过程,也是
为了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在突破重点教学部分时,我
主要采用合作、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感受到三
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联系,懂得公式对比中不
同部分的原因,本环节由于是自主合作升成的,更
能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推导
过程的印象。在实践运用环节,我出示了一道求三角形面积的练习题,目的
是为
了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计算红领巾面积则是使整堂课更具完整性。而等底等
高三角形的
面积相等这个知识点,我做为了拓展部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多样
化,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纵观整
个教学过程,我充体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
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1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梯形的面积》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
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呈
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探索活动三的内容。它是在学生
已经充
分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并且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同时为以后学习组
合图形的面积以及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做好铺
垫。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及以上教材分析,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
程与方法:经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研讨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探究等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应用
数学的意识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是: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
学难点是: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
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并且在学习本课前,已
经充分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并且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面积,有了这
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也就有了学习新课的底蕴
三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根据这一理念,在
教法与学法上我主要采用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再练的模式,
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 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将教学过程设
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
有记忆。为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
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一开始我便亲切而又有趣的和学生谈话:同
学们,今天村
长要带喜羊羊和美羊羊们一起去草地上做游戏,他们发现三块很特别的草地,你
想
知道是什么样子的吗?引发学生激烈的讨论,而我则抓住这一机会,利用多媒
体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三
角形、梯形三块草地,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底和高。
小样们打算在面积最大的一块草地上做游戏,如果你
是小样你该怎样选择?根据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就计算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草地的面积,从而
体
会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顺利的导入到新课当中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同时激发学生
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我设
计了以下三步:
第一步 小组讨论,初步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袋,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我会参
与到学生当中来,及时地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第二步
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组织学生由个别汇报到小组汇报再到全班汇报交流探索结果。学生可能想到
的方
法有三种:1将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3将梯形分
成两个梯形再计算,而我则对学生的汇报给予及时的评价与鼓励,并
提出质疑,通过学生对质疑的解答,
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三步 课堂小结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梯
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即(板
书)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
这一
环节,通过学生合作探索,即获得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
情感,体现课堂教学的数学化、情
感化、现代化
第三环节 强化训练,巩固提高
为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
习 第一 基础练习
通过让个别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题
目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二 拓展练习 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课本练一练第4题,使学生能够灵活运
用本节课知识
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第四环节 全面总结,反思提高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反思性方式进行总结,通过让学生谈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和
体会并对自己
的表现进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在《喜羊羊》背景音乐下颁发本节课的“表现最佳奖”和“进步最大奖”
五
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中间部分突出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左边和右边是
学生的板演
这样的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便于整理。
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知
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展示知
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反思中学习
,力求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
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说
课中如有不当之处,
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老师!(鞠躬 擦黑板)
一、依纲据本说教材
三、分数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杨奇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
数的再
认识”的第一课时。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安排了(分一分1、2,比大小,吃西
瓜)这些
内容,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
体“1”,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
。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
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
步学习、运用分数知
识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个“再”字,就明确
的告诉我们:这
节课所学习的分数知识与三年级所学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
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经过与同年段老师以及网上
查找资料,我才真正清楚地认识到的。而在初次接
触这节课的时候,对于“分数
的再认识,究竟再认识什么”这个问题,着实让我觉得“一头水雾”,甚至
还相
当迷茫,认为教材是在复习旧知,内容过于简单。只是觉得应该在三年级“初步
认识”的基
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但对于“怎么进一步认识”、“认
识到什么程度”,我不是很清楚。
于是我再一次重新阅读了教材和教学用书,并
且与三年级教材进行横比,我逐渐明白北师大版教材确实留
给我们思考的空间太
大了:“再认识”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数的意义,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
应的数量也不同”,
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
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程序
根据本人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把本课教学预设为以下几个程序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安排了两个内容。1、是说成语写分数,2是回顾分数
的表示意义。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通过三个活动来再认识分数达成教学目标。1、拿铅笔
2、说一说3、
画一画,其中拿铅笔是主要内容。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安排了填一填、涂一涂、想一想、辨一辨等练习。
(四)全课小结评价体验
通过老
师引导小结与学生自己谈收获,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
体”与“部分”的关系。进一步
感悟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不同。
(五)在拓展与延伸中,我安排了“猜一猜”这一机动
环节,通过猜一猜让学生
再次体会到从部分到整体,即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不同时整体也不同。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动手操
作实践法,辨析法和猜测验证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分饼》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 号,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
的第一节
学习内容《分饼》一课,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这三大
板块进
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安
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
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并对它们
的概念进
行描述性的定义,再让学生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
用介绍
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
关系,避免造成进错觉。对于学
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真分数,但对于建
立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还是比较困难的
。学生在分饼活动中由
具体的分数抽象到它们的产生与意义,从内容本身,及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
br>在解决问题上得到一种能力的提高。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根据
课标的“四基”目标,
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操作的活动情景,
经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
“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
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
“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及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真分数”、“假分
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及关系。
二、
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p>
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
动的
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本节课主要采用
情景创设(活动)法( 重组教材也可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法让
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组合作交流,引导总结归纳的方式
来
探究新知,正真的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真正成
为是学生学习
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在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法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分
四个层次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下面我具体说说这四个层次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我将创设一个播放了《西游记》动画片,
并让学生一起
唱主题歌,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态,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然
后引入课题,让学生帮助唐僧师徒四人
解决分饼的问题,
(二)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通过剪、拼、画等的活动
,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
义及其关系,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活动,探究意
义。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开展“剪、拼、画”活
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的意义。
2、汇报交流,理解意义:这个环节是让每个小组派选代表发言交流,根据数据
进
行分析、归纳总结得: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概念。
3、运用新知,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是在学
生小组探究的基础上进上步深化分数
意义的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
使学生认识
到: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
的具
体数量也不同。使认识进一步提升的: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
的具体数量也相同。进而体会
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
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
力。这个环节我从下面两方面进行巩固内化:
1、写一写环节:完成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
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
带分数的理解和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数学的规律和概括能力。
2、练一练环节:通过完成教材P35页中的练一练的第1、2题,通过练习,让
学生理解“
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及关系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1、我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想借助这个环节来及时反馈本课的教
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所提升,
不管是知识方面,还是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有收获。 <
br>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
实践中学会新知,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相信能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大家。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简析
《分数与
除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
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
本性质的基础。分数与除法是一种规律
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
母如何变化,
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教材处理
以前,教师通常把《分数与除法》看作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时先用几个例
子让学生较快地
概括出规律,然后更多地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巩固应用规律,着
眼于规律的结论和应用。随着课程改革的
深入,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学生获取知识
的过程,但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问题较碎,步子较小,放手不
够,探究的过
程体现不够充分。《分数与除法》可不可以有别的教学思路呢?新的课程标准提
出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
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
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
这一新的理念,我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大问
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
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与除法,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
快
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的着眼点,不能只
是规律的结论
和应用,而应有意识地突出思想和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以让学
生探究发现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为教学
重点,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
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
胆猜想——实验操作、
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
”
凸显出来。
二、教学程序和设计意图 1.迁移旧知,提出猜想 (1)回忆旧知
猜信封:老师手上的信封里有一个数、一道算式,我抽出其中一张,谁能
猜出另一张是什么?出示: 2÷3
你为什么这样猜呢?引导学生回忆分
数与除法的关系。媒体演示:分数与除法的
关系: 被除数÷除数= 谁能说一道与2÷3商一样
的除法算式?学生一边说,
教师一边板书算式。你为什么认为这些算式的商是一样的?引导学生回忆什么
是
商不变的性质?媒体出示:商不变的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设计意图: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猜信封”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
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让学生回忆旧知,这
样设计也是从学生已有的
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为学生后面的联想和猜想
巧设“孕伏”。
(2)迁移猜想
引导联想:看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的商
不变性质,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学
生可能会想: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会不会也有什么性质呢? <
br>大胆猜想:猜一猜分数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呢?请把“我的猜想”这张纸拿出来,
把你们猜到的写出
来。(这时可能有的学生提不出猜想,怎么办?针对这样的小
组教师可以提一个简单的问题启发学生:你
有什么方法改变一个分数的大小吗?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猜想: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
小改变或不
变呢?)
交流猜想:汇报交流后,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猜想。
设计意图:这种利
用新旧知识的类比进行猜想的思维模式为:比较——联想——形成
猜想。学生的实际猜想可能会观点不一
,表达方式不同,或者不够完整,甚至是
错误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
出的,能够自己
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猜想,很好!可是这些猜想都对
吗?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成立,
我们应该做什么呢?使学生想到猜想是需要验证的。下面我们就来先验证大
多数
同学提出的这个猜想,投影出示:我的猜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者除以相
同的数(零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1) 讨论——选择。
教师精心安排了两个环节,一是让
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喜欢的分数作为研究对象,
二是让学生讨论、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确定不同的验证
方法,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材料篮,里面装着计算器、钟表、数张纸、线段图、彩笔、
直尺等。各小组经过热烈的讨论标新立异地选择了不同的分数作为研究对象、选
择不同的材料作
为实验器材,一个个跃跃欲试。学生可能会选择折纸涂色、画线
段图、用计算器计算、看直尺、看钟面等
不同的方法去证明两个分数是否相等。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是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准备,避免学生
出现盲目行动,同
时也是为学生探究方法的多元化创造条件。
(2)实验——记录:各组拿出实验报告,开始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汇报——
交流:分组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报告,说明验证方法。学生
可能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实验报告。(投
影)
设计意图: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合作想出了多种办法,体现了探索
活动的
多元化、开放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展示实验报告、说明验证方法,培养了
学生大胆交流、语言表达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汇报交流中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
终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3.揭示课题 <
/p>
这时,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说:同学们,你们猜测并验证的性质就是数学中一
个
非常重要的性质——分数与除法。
媒体出示:分数与除法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
做分数与除法。
4.质疑反思,拓展延伸
当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快乐时,教师进一步给了学生一个交流、反思
、小结的机会。
学生有可能会说自己的感受,如:我可以自己猜出并证明了分数与除法,我很自
豪。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如:
生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或者减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会不变吗?
生2:
分数的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的大小会变吗?
生3: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数,得到的是小数,分数的大小相等吗? 学
生从各个角
度提出一些问题,这是多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把他们转化为学生
运用已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
生分组选择不同的问题,合作解决,再汇报
交流。这时,老师也可以作为探索的一员提出问题,譬如:既
然分数与除法与除
法的商不变性质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还要有一个分数与除法呢?
使学生想到分数与除法有它独特的作用。分数与除法在生活中、数学中有什么样
的作用?学生可能会说
:根据分数与除法我可以找到无数个与23相等的分数,
可以找到无数个等于1的分数„„也可能会说:
比较56和23的大小,我可以用
化为同分母的方法,也可以用化为同分子的方法,最后教师提出以后学
习的分数
计算就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课后作业:举几个实例说明分数与除法在生活中、数学中可能会有哪些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反思、步步深入的交流活动,学生对分数与除法探究更深入,
理解更完善。此时学
生的视野已不尽限于分数与除法,而是扩展到研究分数大小
变化的规律;学生提出各种疑问,教师不代替
学生的思考,不急于得到圆满的答
案,把问题留给学生自我解决,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培养了学生批
判性思维
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能当堂解决,这没有关系,
因为学
生勇于质疑问难,能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最后
的拓展性提问,使学生思维发散
,联系实际,运用规律,并自然引出以后的学习
内容,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教学反思与探讨 1.教学的预设与应变
这节课用“猜想——验证——反思”的方式学
习分数与除法,是学生在大问题背景下
的一种研究性学习,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挑战,而且对老师也提出了
更大的挑战。
因为学生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学习方式是开放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元的,
这
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提高教学的预设能力。同时,学生
探究的过程曲曲折折,不同
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磕磕碰碰,暴露出不同的问题,
甚至许多问题教师都难以预料,这些又对教师临场应
变、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以人为本,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譬
如,这节课“提出猜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可是如前所
述,如果有些
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提不出猜想,怎么办?教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启
发学生。相反,如果学生非常活跃,出
现的猜想很多,无法在一节课中一一验证,
怎么办?教师可先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猜想进行验证
,学会了方法后,
再分组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猜想验证,最后全班交流,提高了时效性。教师要充
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做思维的先行者,不怕走弯路,不怕出问题,因为学生
有了问
题才更有探索的价值。如果教师善于抓住学生暴露的真实问题,恰当的组
织交流和讨论,将使之成为教学
的最佳资源。
2.目标的全面与侧重
也许,有教师会问:“如果学生花在探究的时间多
了,练习的时间少了,知识与
技能目标能否达到?”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新课
标提
出的三位一体的目标,都很重要,教师必须努力实现三个目标的和谐统一,但具
体到每节课
还是可以根据内容的特别有所侧重。譬如,本节课,我根据分数基本
性质的规律性,侧重于过程性目标的
落实。因为我认为在这节课学生发现探索的
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
且,学生通过探究
获得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自己经历的、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知识,这远比做大量习题理解得更深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分数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
的内容是北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
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分数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
法、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
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两个活动,帮助学生探索分数基本性质,同时又
为以后要学习的约分、通分、分数
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教学目标: 1.历经
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
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
让学生历经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分析、
讨论、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根据教
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教学难点为:归纳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迁移教学法、启发式
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师的
引导下层层展开,使他们听有所
思,做有所获。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始
终是学习主体,教师要交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
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通
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
学习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归纳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充
分调动了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乐学。
四、教法学法的选择
p>
教法: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主要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
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观察、分析,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感知的基
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采取迁移教
学法、引导发现法组织教
学。 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
探
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自
学尝试法,独
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
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通过观
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
爱好,同时让学
生获得成功体验。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全面、准确
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教学目标,我努力抓
住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组织教学,设计了“
1复习导入2.引出新知——动手实践3.
巩固练习5.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五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1、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12 24 48
2、复习商不变规律:()÷15=6
÷3=()÷1=90/()
第一道练习以图片形式
复习分数的意义,第二道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法与分数
之间的关系。通过图片和投影出示题目复习旧知
识,发现问题(为什么12 = 1
÷2 = 4÷8 = 48
),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具备学知识的“心向”,同时也明确
学习目标。
(二)、引出新知——动手实践
1 这里安排了两个活动-----
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 ①我会让学生折一折,再
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3/4 6/8
12/16并借助图形的直观找出
相等的分数3/4 = 6/8 = 12/16也就是图(1)中把
单位“1”平均分成4份
取其中的3份,相当于图(2)中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6份,相
当
于图(3)中把单位“1”平均分成16份取其中的12份。
②第二个活动也是让学生利用直观图找到另一组相等的分数 8/12 = 4/6 =
2
/3
通过这两个活动是学生初步体验两组分数的相等关系,并为观察发现分数的基本<
br>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这样巧妙地寓分数的基本性质于学生的直观操作和
教师的演示之中,
使抽象教学概念具体化,又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使学生轻松的
学习新知识。
2
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每组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
这是学生会发现:
①学生清楚的知道了三个分数为什么会相等后,从图在回到抽象的三个分数上,
说一说,
他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说明白后,明确分的份数就是分母,
取得分数就是分子,
“分母扩大了两倍、四倍,分子也相应扩大了两倍、四倍,
分数大小不变”。
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 )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在
第二个活动中,根据观察、总结、归纳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
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或除以
这就总结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是我将引导
学生讨论同时乘或除以这个数能不能是零?为什么?这时学生会
想到分数的分子同乘零分数的分母为零分
数没有意义。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
零,零不能做除数。所以板书:零除外
②当然也有个
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来理解这些相等的分数。
即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
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值
相当于除法中的商。根据商不变规律的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观察、举例、验证,初步理解和总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
的数分数的大小
不变。)——总结完善分数的基本性质。
得出结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
中商不变的规律来理
解分数基本性质,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根据商不变规律的
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尝试,比较,汇报,讨论,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对分数基本性质
运用有一个比较
全面的认识,使之进一步内化。同时也为学习约分通做了准备。
(三)巩固练习
①教材43页“试一试” 44页“练一练”1
本题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运用,要让学生
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观察分母或分
子的变化,根据分数基本性质确定分母或分子的大小。44页“练一
练”1借助直
观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②44也“练一练”3(2)、4第二个小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第四小题为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做了准备。
③如果2/3
的分子加上4,要使这个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 )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在练习上我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首先是针对大多数的
基础性练习,然
后是开放性练习,最后是提高练习。这样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
学习。
(四)小结:
作业44页“练一练”2、3(2) 七、全课总结:
现在让我们看板书,回忆这节课学到
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
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
小不变。
活动一的图:3/4 = 6/8 = 12/16 活动二的图:8/12 = 4/6 = 2/3
板书的设计突出了重点,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同时也便于课堂总结。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找最大公
因数》。下面我将从教
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来说课。
一、
说教材
《找最大公因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
的内容。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约分打下
基础。教材中先是直接呈现了找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别
找出12、18
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用集合的方式呈
现探索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
因数的意义。
(2)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
数。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
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难点
是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
数
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探究发现法、讨论归纳法,调动学生
高涨的学习情
趣,从中去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互相合作、归纳总结出找最大
公因数的方法,从而获得探索的乐趣和
成功的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
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认识,设计
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
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能很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
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
验找出12和18的所有因数从而导入学习新知。
(二)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当学生找出12和18的因数后,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
程,引导学生找出它
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从而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接下来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归纳总结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同学们共同探
究,我也适时的巡视
参与,并试着让个别学生说给我听听,适当引导,及时有效
的组织小组合作,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意
识、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互相取长补短,及时寻找自己的不足,
及时改进,
极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当他们归纳、总结出
了找
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后,接下来出示练习“小试牛刀”找16和24的最大公因
数,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
了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
习、体验成功
通过“练一练”的练
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并对
找有特征数据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
验。当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
后,说说你发现什么?这时,我就及时的组织他们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进行归
纳、总结,我也适时参与探究、引导。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自己的发现后,
出示
“大显身手”练习,让学生快速找到正确答案,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接
下来出示“考考你”让学生从
理论上更牢固的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给他们
一个梳理知识的
机会,完善本节课内容.,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精简的板书设计,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更有条理、更清晰,掌握得更牢固。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学生只有
在经
历了自主探究、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感悟到数学的价
值。教学过
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学生,问
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
,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成果让学生去分享,
为此我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
情,让学生充分体
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约分》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
知识---约分。
一、 教材简析
此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级小学数学上册第47---48页的约
分。约
分是在学习了分数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
br>教学的,学好本节课内容为学生学习分数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多学生能较快的找
出两个数的公
因数、最大公因数。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
知基础,学习本课应该较为容易。但快
速并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
数对少部分学生应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约分的意义。
2.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设置情景与激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旧知自主探究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及遇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
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五、教学难点: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
数。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第一步,复习铺垫,在这里我设计两道复习题,一道是找出一组数的最大公
因数,另一道比较分数的大小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依托的,所
以在课的开始就复习回顾了这些知识点,为下面学习最
简分数和约分的方法做好
铺垫.
二、实践探究,理解约分的含义。
1,由图形来说明一组分数的大小
2,让学生认识说明是最简分数。
3,通过图形来认识把一个分数一步一步变成最简的分数。
4,总结得出约分的概念。
5,引导迁移,掌握约分的方法。
(1).交流汇报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形式。
A、逐次约分法。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过程。在书写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各个数位对
齐。最后都要约成最简分数。
B、一次约分法。
(指出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也可直接用6去除,一
次约分得。)
(4)、让学生观察师是如何进行约分的。(注意书写的格式)
6,
课内练习,知识延伸
用课件出示各类题型,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归纳。
(整十整百数先消零在化简;分子分母都是偶数时先用2去除;倍数关
系时用分子去除等等)。
三、巩固深化、培养技能。
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梯度性练习。
这是第一,目的是巩固最简分数的概念和约分的方法。
第二。使学生感受约分在比较大小中的应用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
境,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
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感受有价
值的数学。
四、课堂小结、回顾梳理。
及时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和梳理,加深学习的印象。
以上是我的说课设计,还会有待完善之处,恳请大家来指正。谢谢
大家!
《找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授课教师:张瑞琴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
是北师大版第三单元《分数》:《找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
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
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的过程。并总结归纳出一些找最小公倍数
的方法。
2.教材编写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比较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
教材选择具有
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
流
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
因数。通
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
而引出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两个数的倍数,
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
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
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中让学生找4和6的倍数,进而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
概念,利
于学生建立对概念的理解。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解来,
解决实际问题,通过
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习题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
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
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
数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标准》中要求4—6年级的学生
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
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
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3.教学难点 <
br>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理由是:《标
准》中指出人人学有
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
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
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达到《标准》
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
与,自己发现。再
者,学生个人通过表格完成,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
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学案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
概念揭
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做题,观察、归纳出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从而解决
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
好的解决教学重、难
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复习引入新课,通过表格探索新知。
学生在表格上找6和4的公倍数,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
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
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通过练习,观察出一些特殊情况下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提升学生对知识
的兴趣。
4.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
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
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
技能。
5.巩固练习、不断激发,最终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四、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
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
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复习倍数,导入新课
1.表格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
2.
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表格上的有共同特征的
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
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的概念。
(二)学习用集合的思想表示公倍数。
(三)通过同一题目不同方法的逐一出示学习:列举法
,分解质因数法,在
对比学习中,根据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了解短除法找最小公倍数的简便,并掌握此种方法。
(四)练习巩固(讲清练习的层次)
1.学会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环节为
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分糖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
打通生活与数学的
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六)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整堂
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
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
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分数的大小 》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应聘小学语数教师的(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大小 》
(板书)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
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分数的大小》是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
)年(上 )册第三单元 分
数中53页~55页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在(
比较操场和教学楼面积的 )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自主探索( 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通分 ),并
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 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找最小公倍数
)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以后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
法。 2.过
程与方法: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自主
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
功的乐趣。
根据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
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是:理解通分算理 二、说学情。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
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
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
一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他们需要
方法上的指导,在知识方面他们初
步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但对于异分母分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的
理解还
存在问题,这些都将作为我教学过程中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情境教学
法,让学生在情
境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探究-
讨论-
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
四、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我设计了如下的学法。在自主
探究、讨论中,学生主
动参与教学活动,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
与教学,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采用分
层练习法,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
识。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探索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在 开课之初我会课件出示教学楼和操场的主题图,然后这样鼓励同学思
考。我
们班的同学是学校中最爱动脑筋的同学,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希望得到同学们
的帮助来
解决,请同学观察主题图,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吗?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逐
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
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投
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1.提出猜想
根据学生提问:操场和
教学楼谁占的面积最大?我会请同学来猜一猜。学生可能
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然后我追问:这两种答案
哪一个是正确的呢?你们能自己
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答案吗?引导同学们利用以前学过的同分母或同分子分
数大
小比较方法,可以通过画图、想象、语言表达等方法,来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从而引出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探索交流
在学生自主思考
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在学生讨论时我巡视,充分的参与到学生
的讨论中去,并适时点拨。学生交流之
后,我请小组代表上展台展示并汇报,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
画图法 请同学拿着自己的设计思路到多媒体展台上展示并讲解,可以通过分别
画出14和29
占单位1的部分,直观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根据学生汇报我板
书。
通分子:学生利用同分
子分数大小比较的原有知识经验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把14和29在不改变分数大小的情况下,都转
换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根据学
生的展示我板书
通分 学生根据原有的同分母分数比较的知
识经验,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14
转化成936,把29转换成836, 936>29,所以14
>29根据学生的汇报我
板书.然后指教教学:像这样把分母不相等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与
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做通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分的依据是什
么?他们的公分
母是什么?学生通过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通分的依据是分数
的基本性质,以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比较
简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
想,
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自已探究并交流分数的大小
比较方法,分享多种方法,从
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练习是数学学习
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重要手段。为了加深同学们的认识我设
计了不同层次(梯度)的练习。
1.
基础性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习题试一试以及“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通过这种通分以及比较分数大小的练习,方便学生掌握( 通分 )的方法,熟练
计算
2.应用性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展示出示( 运动会
)(食品店等 )的情境,完成课后习题的应用部分。引
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组织学
生对自己学习过
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谈谈收获体验。同时我会布置作业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
哪些可以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这样我把数学的学习
平台从课堂内延伸到生活
中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
最后说下板书设计
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为了突出重难点我设计了如
下的板书,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通分
1.画图法 2.通分子
《数学与交通——相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施教的是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
元的“数学与交通——相遇”。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
来说课。
一、说教材
“数学与交通——相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之后进
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我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与我们生
活环境密
切相关的学习情景,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
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我确立了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并用方程解
答相遇问题。
2、 能力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
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
模型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为了实现三维目标,我设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决
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关键: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及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
学生学习知识
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
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在本课的设计及
上课过程中,我都尝试运用自主、合作、
探究的教学方法。并将以上方法相互渗透,交错使用。通过适时
的引导、启发,
使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优化了教
学手段,让孩子们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
及促进者。整个教学中我
只起了个引路人的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教为主
导,学为主线,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发展的宽松、
民主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充
分说明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学法
上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自主探索,直接观察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
主性与合作精神。除此之外,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对于能力好
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与同学交流;最大
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
性。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说环节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开课时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
作用中学习。设置这一环
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数学来源
于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体
会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投入到自主
探索与合作交流
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探
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巩固深化
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以考查
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情况,反映学生
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试一试”是对例题的巩固,第二题是学习内容
的扩展。
(四)课后小结
培养学生养成回顾知识的意识,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课外延伸,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五、说板书
板书中
设计分为主板和副板两块。主板中设计了相遇情况应具备的条件,列方程
计算的过程。展现了本课学习的
重点。副板是一个补充。
谢谢大家!
《旅游费用》说课稿
胡传炜
一、说教材:
《旅游费用》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与交通》中的内容,
是
一节专题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课内容是在三年级下册学生接触过“森林旅游、
旅游中的数
学”等专题性实践活动基础上,以综合应用的形式呈现的。本节课围
绕“旅游费用”专题
活动设计了购买门票的策略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了
解每种优惠方案的含义,然后通过计算总钱数
来解决。教材中的试一试:6个大
人、3个小孩,怎样买票省钱?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地解决问题。可
以综合两
种计划进行考虑,即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小孩票,这样最省钱。
二、说学情
学生之前具备了计算能力,解答单个生活问题的能力,比较两个事物的能力,初
步具备了观察分析、总结概括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
等诸方面的影响
,学生没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意识,对生活中的问题不
能主动与数学接触,更不能主动选择较好
的实施方案。故本课旨在培养数学综合
能力,合作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会
数学是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遇到生活中的问题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数学
知
识,选择最优方案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二、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能选择较经济的方
案。
2、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
惯。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经济的计划。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
况选择多种计划结合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化计划。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实践活动,应当是教师结合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
学生一自主摸索与合作交换的方式,开展情势多样、丰盛多彩的学习活动。在实
践活动中,学生能够积聚
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
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接洽。增强学生利用数
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能
力,为今后有效地进行高程度的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打好基础。
(一)、基于以
上理念,《旅游费用》一课的教学设计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腕,创设旅游的故事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学
生从生活实际中将实
物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
略。培育学生的利用意识。
(2
)、设计猜一猜的活动,利用学生的惯性思维发生的过错结论形成怀疑,激
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内驱
力。
(3)、进一步挖掘教材,通过比一比等活动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
决问
题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训练。
(二)、学法剖析:
本节课把购买门票的策略进行了有序的
部署,通过学生猜一猜、自主学习(算一
算)、小组交流、讨论、班级汇报这些活动,感受到解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性,感
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盘算、剖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国庆长假已经结束了,哪些同学出去旅游过?
老师今天为大家收集了几个恩施旅游景点的图片让大家一起欣赏。
然后提出
:如果集体旅游应考虑什么问题呢?(租车、买票),在国庆长假期间
长城旅行社针对旅游费用搞了一个
优惠活动,大家想不想看看呀? 板书课题:
旅游费用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习情趣。】 (二)、自主探究,解决
问题 1、了
解优惠方案的含义。(出示优惠方案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两种方案
的区别是什么呢?(让学生初步体会
到情况不同选择不同)) 2、出示第一组游
客旅游的情境图,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
A、猜一猜,应用哪种方案, B、自主算
一算, C、小组交流
D、指名汇报。(关键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解决的) 3、引
入第二个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问题。(2个大人、4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
省钱?)
(2)、聪慧的同窗们,我们再来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自主完
成) (3)、指名说理由。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调动自主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自主摸索学习,形
成解决问题的策
略。】 4、引入第三个情境问题:(课本58页试一试,6个大人,
3个小孩,哪种方案省钱?)
(1)自主完成后,小组和交流,选择最优买票方案。 (2)全班汇报, (三)、
小结
比较第一、二、三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归纳总结人数的多少与方案的选择有什么
关系?
【设计意图: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最优方案去解决
实际问题。】
(四)、课堂应用(课件出示题目)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在考虑怎样买票省钱时,不仅
要考虑大人多还是小孩多,还要考虑
总人数,更要考虑其他特殊情况(大人票与小孩票价格的差价)。一
定要具体情
况、具体分析。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租车费用。 六、说板书
旅游费用
A方案 大人少
小孩多
B方案 大人多
小孩少
AB方案
总人数超过团体人数,大人小孩接近或相等时,先按B方案买,剩下小孩按A
方案买。
《看图找关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 号,我说课的内容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
容《看图找关系》一课,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
学程序设计这三大
板块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节数
学活动课。教材通过折线统计图呈现的“坐公交车”、“上下楼梯”、
“父母散步”等情境,都是学生亲
身经历过的,这些情境在课堂上再现,能让学
生倍感亲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参与意识。关于折线
统计图,学生在四年
级的时候已初步认识,这些是学习本课的基础。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
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根据课标的“四基”目标,
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
的直观性。
2、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3、
了解图表在生
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表来描述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
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
思。
4、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图表,获取信息
2.教学难点:数学语言将生活情况进行再现与描述。
二、 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
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
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
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
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活动)法( 重组教材也可 )激发学生的学习<
br>兴趣,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组合作交流,引
导总结归纳的方式
来探究新知,正真的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给予学生
适时的引导,真正成为学生
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在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法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分
四个层次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四、回顾总结
,反思提升。下面我具体说说这四个层次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
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这个环
节,我先创设一个“看图表”
的活动情景,联系生活,让学生初步感知今天所学
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质
疑:同学们这些图表都是
用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的,你见过吗,能看懂?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探索、去发现,我安排
这样几个小环节:
1、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研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观察、
找信息,交流
,表演的学习过程。
2、小组交流:请同学们把自己探究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
探究。
本环节活动是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独立思考、合
作交流的
平台,体验成功的乐趣。交流的时候让小组成员做到集思广益,要求每
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大
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共同优化: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交流,让各小组选出代表
说说自
己小组的发现和看法。依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利用图表
<
br>来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观察的能力。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
创新,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这个环节我将通过下面三个活动进行巩固内化:
活动一:研究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
关系,完成课本中的试一试中第1题学习
活动,通过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然后适当拓展。
活动二:研究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
这活动
可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 活动三:研究
楼层与时
间的变化关系。本项活动是综合提高训练。先让学生来说一说楼层变化
与时间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
图表中的信息,编一个小故事,并在全班上交
流。这个活动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步体会数学图
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思。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1、我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我想借助这个环节来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所提升,
不管是知识方面,还是数学
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有收获。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学生在
实践中学会新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相信能
取得
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四、分数加减法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折纸》,叶
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
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既然教材只不过是
个例子,那就不是
连一根手指头都不能碰的“老虎”,所以,正确地理解教材,合理地改编教材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我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说教材。
《折纸》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时的内容。本课
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认识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数基本性质,
学会通分以及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学习也为今后
进一步学生分数四则运算
打基础。基于以对教学的分析,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特
点和课程标准的“四基”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如下定位:
1、结合具体操作情境,理解并掌握异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先通会,再加减的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3、经历自
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历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
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为: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没有不适应教育的学生,只有不
适应学生的教育,选择良
好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保证,为此,本节
课我力求做到
二、
突出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
师生互动、共同
发展,在课堂展开发展性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充分焕发生命活力。我本着设计新、
处理活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材料——
让每一个孩子采集。有这么一个比方:给你一汤匙的食盐让你吃,你
一定觉得难以下咽,但如果把这些食
盐当作调料,煮成一份精美的汤,你一定会
吃得津津有味。如果我们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当作一份调料,
把它融入生活的那
碗汤中,学生不但不会觉得难以下咽、枯燥无味,而且还会觉得学得有
滋有味。
对《左右》这一内容的教学,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
过程中
认识左右的意义,不把它当作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
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结合一年级学生和学习素材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
的活动,
如观察、游戏等。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以促进学
生的学
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
情感体验。
过程—
—让每一个孩子经历。讨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
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
产生火花,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你自己去
例举本节课中你运用讨论的环节来说明一下就行了
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
数学的学习过程 例举教学过程能体现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教学环节) <
br>评价——让每一个孩子发展。教师鼓励的眼神、轻轻的赞许、真诚的表扬、小
小的礼物都能给孩子
带来惊喜、带来笑容、带来幸福。在教学中要适时对学生的
回答给予评价,给每一个孩子带去一份希望,
更巧妙的把小小的礼物蕴含在今天
所学的知识中,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领取胜利的喜悦,为学生提供
一切可能
发展和学习的机会。(例举 )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听到了,就忘记了,你看到
了,就记住了,你做过
了,就理解了。转变学生的学生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数学课程标<
br>准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强调让学生在动中学,乐中学,亲身参
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此,
本节课我
三、强调自主、合作,大胆更新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
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
经历,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
交流,将
实际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本课我在
学法指
导上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
识。课始我(举这节课的例
子……)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由此引起数学<
br>的思考,使学生的生活经验系统化。学生在教室里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活
中的数学,在现实环境
中学习现实的数学。
2、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数学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
发展需要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
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为。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注重让学
生在观察实践中获得对《左右》的直观感受与体验。如……(你举例子)。
3、让学生在自主中发展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的东西,才是最深刻和有效的。皮亚杰指出:
儿童是
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和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我通过……(例举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例子)调动了
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
务。
四、体现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教学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br>“小朋友们,可爱的机灵狗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特别想和咱们一起学习,一起
做游戏,你们喜欢
它吗?”
“喜欢机灵狗的同学请举手。”
“请问你举的是哪一只手?”
由学生的回答我引出课题——左右,并且教学生区分“左、右”两个字。
第二个环节:操作感受,认识左右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在这一环节,为此我分为四步走。
首先借助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小朋友们,右手还能做什么呢?左手呢?”
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言。
“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许多的事情,我们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
吗?”
学生可能会找左右脚,左右耳,左右脑等等,利用这些身体左右的朋友,我紧接
着和孩子们做一个“听口
令,做动作”的小游戏。口令是这样喊的:伸出我的左
手,伸出我的右手;跺跺我的左脚,跺跺我的右脚
;耸耸我的左肩,耸耸我的右
肩;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这个游戏充分的利用了一年级学
生好动的心理特征,不仅感知了左右,而且提高
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初步感知左右之后,再借助身边的事物,理解左边和右边。
先请几位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一下坐在左边的是谁?右边是谁?
接着请同学们拿出4件文具,分
别是铅笔、尺子、橡皮、文具盒。并且按照黑板
上的顺序摆放整齐。先说一说:“从左边
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边数,橡皮又
是第几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故意充满疑惑的问他们:“奇怪
呀,为什么同
一块橡皮,一会儿是第2个,一会又是第3个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再说一
说
:“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然后再议一议:“根据重新排列的文具
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
题呢?”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三、联系生活实际,实践应用左右。
课件出示情境图
:“星期天到了,淘气要到小明家玩,可是他忘了小明家的门牌
号,只记得小明家在左边,你们猜一猜,
小明家住几号?”
教师现场演示,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首先,我面向黑板,和孩子们一起举起右手,说一说:老师的右手和你们的右手
是在同一边吗?
然后,我转过身来面向学生,再问:“现在老师的右手和你们的右手还在同一边
吗?为什么?”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我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发现左右
的相对性。 <
br>通过以上四步,相信学生已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理解了左边和右边,于是,紧
接着,联系实际,
拓展应用。完成练一练第3、4题,对于第3题,学生理解起
来可能有点困难,我想邀请6位同学现场摸
仿画面上下楼梯的情景,帮助理解,
同时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4题应当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
四、数学游戏,综合应用
这个游戏的名字
叫做“我是小小交通指挥员”,四人一组,一个喊口令,三人比
动作。
五、课堂总结,延伸课外
说说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观察生活中左右的现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
和唤醒,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今天,我们要敢于冲出传统教育的束缚,让一个个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生在
我们的
课堂里自由的放飞,自由的发展。
课件出示的说课的主体线条
一、
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二、 突出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三、强调自主、合作,大胆更新学法。
四、体现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操作感受,认识左右
1、借助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2、借助身边的事物,理解左边和右边。〗
3、联系生活实际,实践应用左右。
4、教师现场演示,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四)、数学游戏,综合应用
(五)、课堂总结,延伸课外
《星期日的安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星期日的安排”。
2、教材简析
本
单元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
分母分数加、减
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知识既
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
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
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4、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关键: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
序相同。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我先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
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
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
出算式。
接着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
生自主
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有
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
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二)说学法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二课时,因为前面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
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
计算能
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我在教学中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
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
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
算法多样化。整个教学
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
开
的。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年
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课一开始,通过创设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境,一
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境,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 “星期日的安排”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一找已知条件
和问题。
(设计理念: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
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
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
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让学生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并列出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
(4)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
总数进入运算。
(设计理念: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
余问题,其理解比整
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
分数问题中,单位“1” 的确定是非常关键
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
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
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
(4)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对运算顺序的小结: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对计算过程的小结:可一次性通分或分步通分进行计算。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
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
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
加减混合运
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
了更
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三环节: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
(出示4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在交
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82页的第2题、83页的第3题和第4题)
(1)一个人
一天中大约有的时间学习和工作,的时间用餐,的时间参加文娱
或体育活动,剩下的时间睡眠。
①每天学习和工作、参加文娱或体育活动以及用餐的时间一共约占一天时间
的几分之几?
②每天的睡眠时间约占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2)小
明每天上学要走一段乡间小路,翻过一座山,再走一段公路才能到达
学校,所走路程与所用时间情况如下
。填表。
占全部路程的几分之几
占全部时间的几分之几
乡间小路
山路 公路
(3)一块实验田里种植了三种蔬菜。黄瓜的种植面积占实验田总面积的,西红
柿的
种植面积占实验田总面积的,剩下的都种茄子,茄子种植面积占实验田总面
积的几分之几?
(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的练习设计以教材为主,从内容上注意由易到难,一
层一层地推进,学生通过计算、
比较,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第四环节:课堂回顾,归纳总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