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优秀说课稿

巡山小妖精
615次浏览
2020年08月13日 14: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负责培养人考察记录-车改补贴标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六年级上册
全册优秀说课稿

一、圆
圆的认识一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圆的认识(一),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
板书设计四个 阶段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 ~ 页
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通过对圆的有 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习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为以后
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
为 :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知道在同一个圆中,所有
的半径都 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了解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
圆。
2、过程 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等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
用圆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简单的 生活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根据以上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在观察和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
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教学难 点定为: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 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 ”、“轴对称图
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 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准备采用以
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① 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学习数学时的
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③联系生活实际解决 身边的问题,让同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
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④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
动中进行独立 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第 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对圆了解多少?生活中哪里有圆形
呢?(出示图片)这些东西为什 么都是圆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学了今天的内容大
家就会明白的。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 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 兴趣,另一方面为学
习新知识做了铺垫,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这一环节的设计,主 要
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与圆有什么不同呢?引出圆是曲线图形。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1).折圆。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 你可以发现什么?(有许
多折痕交于中间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2).观察折痕。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3).认识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让 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小组议一议,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同圆或等圆里,半径的长
度都相等,能画无数 条。
有半径的知识做基础,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直径的知识,引导他们归纳
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也能画无数条。
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 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
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探讨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通过测量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 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并
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得出d = 2r与r = d2的字母公式。
(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 索知
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3、动手操作,画圆
认识圆规,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让同学动手操作。 (1) 任意画两个圆,体会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2) 画两个大小不等的圆,体会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以上


环节的教学,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通过看图——哪些是半径或直径、判断、填表练习、操作 应用题和拓展延伸题等形式的
练习,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眼的能力。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 多种形式的
数学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
的空间。
第四环节:知识小结,整理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掌握了一
个知识点就给自己加1颗星,看看得了几颗星?
(四)、说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一)
圆心:用字母o表示
直径:用字母d表示 无数条,都相等 半径:用字母r表示 无数条,都相等 直
径和半径的关系:d=2r r=d2 画法: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与简洁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圆的认识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 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圆的认识》
下面我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 开
学习的,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有: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
教材 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 “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
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 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
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 br>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
等、直径都相等 ,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的情景,体会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
的简单现象。
3、体验圆的美,同时感受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文化。
三、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特征
四、 教学的难点 :按要求正确画圆。
五、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根 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
程分为四个部分:1、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2、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2、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3、回归整理,反思提升。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上课开始,便用课件出示同学们分组玩套圈游戏的画面,画面中 ,有的小组围成了
不同的图形,有正方形的,有三角形,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
活经验判断哪种围法更公平?并说明理由,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猜测的对吗?就让
我们带着 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猜 测,初步感知圆知识的应用,这是学习
的基础。有趣的猜测活动、巧妙的设疑,使学生带着想继续探究圆 的愿望进入了第二个
环节的教学。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是明确圆规画圆的方法和圆的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咱们要
想研究圆,首 先咱得有个圆,下面咱就比一比,看谁剪得的有圆又快。”这时学生开始
剪圆,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
你是怎样得到圆的?学生在画圆时可能出现借助实物画圆,和用圆规画圆两种情
况,通过学生的 汇报,使学生明确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师也模仿学生圆规在黑板上画
一个圆,。并请同学观察,圆是怎 样的一个图形?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初步体会圆是由
曲线围成的图形。板书:曲线围成。
这 个层次的教学,学生经过了画圆,剪圆,说圆的过程,对圆的特征便有了一个初
步的感悟,不但提高了学 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提供了学具,学生手中
有了圆,就接着进行
第二个层次圆特征的探究环节。 这个层次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
“同学们如果你手中的 圆就是同学们套圈时围成的圆,你怎样证明每位同学到红旗
的距离是相等的?先在小组内说说打算怎样研 究,再动手操作。”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
现的方法有,找到红旗的位置,再量一量红旗到每一位同学的距 离,也可能出现对折再
对折的方法测量折痕的方法证明等,在学生汇报时同时追问学生是怎样找到红旗的 位置


的,有的学生是通过对折的方法,有的是用圆规,最后教师总结“无论用折一折还是 量
一量的方法,都证明了红旗到每一位同学的距离是相等的,说明同学们刚才的猜测是正
确的。 ”
设计这个证明的活动目的在于为下面学习圆心,直径,半径做铺垫,初步感悟圆的
特征, 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可以用抽象的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 了对数学价值的理解。
有了上面的活动做铺垫,下面自然地引到圆心,半径,直径的教学上。首先教 师明
确,篮筐所在的位置的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同时要学生在自己的圆上标出圆心。
关 于半径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要学生指出学生套圈时所在的位置,用点表示,接着
引到“红旗到每一位 同学的距离,也就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我们就把连
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用字母r表示。”同时用课件出示这个概念,
接着要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出几条半径,并标出字母。并 追问:还能继续画半径吗?在
同一个圆中的这些半径还有什么特征,明确半径有无数条,同一个园中半径 是相等的。
最后出示直径的画法,教师在黑板上画,明确这就是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接着要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直径?明确,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并让学生在圆上 画出直径寻找直径的特征,明确,直径有无数条,同一个圆中直径都相
等。
这样,课堂经过 巧妙的组织,分解了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动手做中主动学习、积极
探索,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 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建构中建立新的概念,认识
了圆的相关特征。
初步的认识还需要练习才 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所以下面进行第三各环节的教
学、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的环 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学生在圆内的线段中,用彩笔描出
直径和半径,这时一个基础性的 练习考察学生对半径和直径知识的掌握。第二层次要学
生在本子上,画出一个半径是两厘米的圆,通过对 画圆方法的汇报,明确用圆规画圆的
方法,认识到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并通过画更大的圆 ,体会圆的半径决
定了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第三个层次,是要学生运用今天所学 的知识解释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围观时,为什
么会自然地围成圆形?
这三个层次的练习,通 过说说、想想、画画、讲讲等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应用知识,
而且通过练习,学生又收获了新的知识,体 验“生活问题数学化,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问题”的理念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回顾本节课中学习了哪些知识,还想研究圆的哪些知识?通过总结,让学生进


一步 提出研究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我们将会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研究圆的周长面积,
以及圆的其他相关知识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板书设计
说课流程
教学流程

圆的周长说课稿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教法学法
圆的
周长
永济市实验小学
学情分析
赵艳丽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 10页至13 页《圆的周长》,下面我将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课件出示说课流程)

首先我对教材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圆的周长》选自北师大 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过直线图形,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 “圆的认识”,这些知识为本课的教学
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 分析、比较、归纳中
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 圆
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
初步知 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前已经理解了周长的意义 ,掌握了关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
计算方法,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半径,直径的关系并且会画 圆,能测量出圆的
直径。这节课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前面的知识为这节课的学习活动做好了铺
垫。但是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
上又深了 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
计算公式是教学难点,学生 不易理解。但学生对各项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
老师只要充分发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 还是乐意做课堂的主人的!
那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三、说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掌握圆周率∏的近 似值。
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⒉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测 量方法和圆周率的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
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的能力。


⒊情感目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 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事迹,了解圆周率
的发展史,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生能 理解“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的
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问题,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归纳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因此,让
学生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探索发现圆的
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则是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
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
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呢 ?
我的思路是: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采取直观演示法使学生认识圆的周 长,渗
透转化思想。利用动手实验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培
养 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接着运用自学
辅导法,提高学生的 自学水平,培养“说”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
过程中我利用“启发诱导法”层层设疑 ,给学生造成思维冲突,从而“逼着”学生去思
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
合作操作,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 目标。
六、说教具和学具
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我所准备的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的学具
是:每个小组都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板、一元硬币、直尺、软尺、绳子、数据统< br>计表、计算器等。
七、说教学流程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5大环节。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50米
“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引入新课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唐老鸭和米老鼠在公园
50米
50米
里跑步 的情景。
唐老鸭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米老鼠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唐老鸭获胜。米老鼠
看 到唐老鸭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们认为这
样的比赛公平吗?同 学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发现,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并思
考:如果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上 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那米老鼠所走
路程,实际就是求圆的什么呢?从而引入课题:圆的周长( 板书)


可是,圆的周长现在我们还没有学,无法算出米老鼠跑的路程,我利用这个问题 设
下了认知障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㈡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⒈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我让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来,摸一摸,指一指圆的周长并用自 己的话说说到底
什么叫圆的周长。然后通过电脑屏幕上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感知了“圆的周长”后,< br>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并完善板书)。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了
学生对圆周 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揭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后,我以一个实物圆,问学生可以 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引
导学生说出用绳子绕圆一周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并演示 “线绕法”让学生观察 。接
着又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吗?”引出“滚动法”,并观看课件演示,教师指导操
作要 点,充分认识了圆的周长。
⒉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
我利用课件出示“摩天轮”图 片,显然,用刚才的“线绕法”、“滚动法”都无法
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去探讨求圆周长 的一般方法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
埋下了伏笔。
⒊操作实验。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分成3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观察猜想。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
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 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
第二层次:验证猜想。
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先测量,再填表:
圆的周长(cm)



圆的直径(cm)



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cm)



通过测量,指名 学生汇报,并板书一组由学生测量、计算出的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
径的“商”,并逐一把这些商写在黑板 上。3.18、3.17、3.15、3.14、3.19,(板书)
让学生观察数据,说一说你发现了 什么?
第三层次:演示课件
对于学生的发现,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演示用“滚动法”测量 圆的周长的动画过
程。进一步突出“3倍多一点。”


得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 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本
节的难点。
通过以上这3个层次的教 学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
较、推理、概括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⒋介绍圆周率
①首先介绍“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 。
用字母(π)表示,并介绍π的读写法。
②其次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和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
③最后指导看书,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根据 圆周长与它的直径关系,通过思考学生独立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
周长÷直径=圆周率,所以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πd或C=2πr(板
书)。这样通过思考、探索、分析、 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6.实践运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圆的 周长和圆周率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我们学习知识的
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如何运用我们本课所学的知识 呢?我安排学生解决以下3个问题。
①第1个问题:你现在能求“摩天轮”的周长了吗?
②第2个问题:你能解决米老鼠和唐老鸭的争议问题吗?
学生利用周长公式很快就解决了课前 所无法解决的2个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
思维,并让学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㈢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学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时,我又安排了3道习题:进一步巩固新知 ,形成熟练
技能。这一程序我主要从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开放练习及解决课始问题等不同层次的
练习题。促进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
1.基础练习。基础练习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2.综合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本领。通过圆周长公式的应用,使得学生内化了公式,掌握了新知,并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
作用于生活的 思想。
3.开放练习。通过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的亲身体验思维的乐趣,从而极大地
调 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
1、判断题。


(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2、看图题。
3、求半圆的周长
米老鼠沿着红色的
补充了提高练习。
大圈跑唐老鸭沿着 蓝
色的两个小圈跑。
由于本课是“圆的周长”的第一课时,所以这3道题的安排以基础练习为主 ,适当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圆的周长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
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知识,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重
点。
2、布置了一道课后习题:过了一个星期,米老鼠和唐老鸭又在公园里见面了,这
一次米老鼠沿着红色 的大圈跑,唐老鸭沿着蓝色的两个小圈跑,这一次到底是谁跑的路
线长呢?要求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完成。

(围绕米老鼠和唐老鸭再次跑步问题,进行课后讨论,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首尾照应,并使整堂课在温馨的故事中开始,在故事中结束。)
附:板书设计
圆 的 周 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线绕、滚动、拉直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 或C=2πr
圆的面积说课稿
新城小学 纪晓岚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 九年制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十一册第一单元的《圆的面积》。我将分
六个部分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曲线图形,也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通过对圆 的研究,
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
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
圆有关知识学习, 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
习圆柱,圆锥和绘制扇形统计图打下 基础。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明确圆面积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观 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力目 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运用以有知识解
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
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结合知识的教学,渗透转化极限的数学思想。通过实例引入,让学
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 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说重难点
重点是:圆面积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转化和极限两种数学
思想的渗透。
二、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 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
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 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
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 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 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
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 在师生互动中让每
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说教学手段
考虑到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较小,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 是以形象直
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
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时主要想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 明确概念:
圆的 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
生必须明确区分。这一环节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画2个大小不同的圆,然后在圆
里涂出它们的面积,哪个花的时间多?引领学 生在这过程中感知,理解概念的内涵,明
确圆的概念。从而顺利揭示课题《圆的面积》。
(二). 知识迁移 明确了概念,认识圆的面积之后,自然是想到该如何
计算圆的面积?公式是 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学生自由讨论,课堂上根
据学生的反映随机处理。
那 么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先通过圆的面积与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
切正方形的比较,让学 生知道圆的面积在2r2到4r2之间,到底是3 r2?还是多一点


或少一点? < br>让学生回忆圆的周长是怎么求的,是用绳子绕一圈或在尺子上滚一圈。利用化曲为直的
方法算出来 的。想的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
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 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
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 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
能,就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
(三). 转化图形
根据发现,把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后,可以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考 虑学生的实际情
况,电脑先演示8等份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图形?为< br>什么说“像”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如果说8等
份有点像, 那么再来看看16等份会怎么样?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摆一摆,老师电
脑演示16等份的圆,一起比 较,哪个更像平行四边形?这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
的圆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会发现1 6等份比8等份更像!因为它的底波浪
起伏比较小,接近直的。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如果分成32等份 会怎么样?64等份呢?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愈 像,就愈
接近长方形,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
(四). 公式推导
长方形面积学生都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会发现长方形的长会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那圆周长的一半怎
么算呢?通过 复习圆的周长,学生知道a=c÷2 =2πr ÷2=πr,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
半径,b=r,长方 形的面积=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S=π×r×r =πr2。通过
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 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
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公式应用.
探究出公式,要学会应用,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 养学生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引导学生观察面积公式,思考要想计算圆的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条
件?让学生讨论.练习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看图计算面积。两个图一个是已知半径,另一个是已知直径。主要是巩固新
知,强化公式的应用。
第二:变式练习。学生根据公式一般认为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否则无法
计算,这 一题是已知r2=5平方厘米。根据目前知识,学生没有能力求出半径,怎么办?
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讨论,就会发现,除了知道r,可以求出面积,若能知道
r2,不必求出半径,直接利用公式计 算面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全面理解公式,达


到对公式的进一步认识。
第三:实践练习。圆形的物体生活中随处可见,储水池是个圆形,怎样才能计算水
池的面积呢?让学生讨 论,然后说说你有哪些方案?并留给学生课后去实践。这样,使
学生意犹未尽,感到课虽尽,但疑未了, 为下一课已知周长求面积埋下伏笔。
至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初衷,概念—旧知—转化—推导—应用五个任务就算完成了。
为了使学生对所 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
么。总结提高新知。
六、说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让学生有条理的、一目了然的知道这节课所讲内容,突
出重难点,围绕中 心目标来设计。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πr×r
S =πr2











二、百分数的应用
百分数的应用(一)说课稿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一》是 位于北师大版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就
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 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 “百分数的
意义”、 “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 的基础上进行
的。
根据分数乘法应用题与百分数一般应用题及学过的百分数的知识,我确定了以
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尝试解决生活
中的一 些简单的百分数问题;能试图探索出解答百分数一般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学会与
他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目标:体验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中的问
题可以借助数学 方法来解决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能力,感悟
数学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及解 答方法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设计教具,说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 套。尽管本节课的知识如用小黑板展示,效果也许还可以,但多
媒体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境的加入会使 教学效果锦上添花,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将例题、习题通过课件的形式来呈现,同时这也有助于 例题间的比较。练习册上有两
道题学生出错率较高,所以也用到练习册。
三、激发参与,说教法
1.我在上课伊始,就直接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
2.自主探索法: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应有之义,是新课程的
核心理念。这节课在新知的获得过程中,充分让学生 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去练习
巩固,使学生获得较准确的知识。
3.联系生活 法:“数学教学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
的知识出发,最终要用数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服务于社会生活。”因此,我在各个环
节尽量用学生熟悉的例子来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 身边,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
4.激励评价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
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在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现有独特见解的,都给予激励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自主探索,说学法
新课程不但倡导教师 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
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 法。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
有:
1.比较法: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中 ,出现了两种方法,学生就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2 .合作交流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在小
组中分工明确,提 高了学习效益,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佳的开发,树立的主人翁的意
识。
3.反思法 :方法注重反思,学生才能学得牢。在课将结束,学生对自己的获得的知识


和学习方法进 行反思,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五、着眼互动,说程序。
一、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二、回顾旧知:课件出示上节课总结的知识点。
三、基础训练: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牛刀小试 (课件出示)
我国第 一大岛台湾岛面积约为35760平方千米,第二大岛海南岛面积约为
32200平方千米,海南岛的面 积比台湾少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两位小
数) 五、实战演练
1、课件出示填空、判断题
2、敬老院在扩建前有200张床位,扩建后有床位340张。
⑴扩建后比扩建前增加了百分之几? ⑵扩建前比扩建后少了百分之
几?
3、红旗乡去年植树3600棵,今年计划植树4140棵。 ⑴今年
计划植树比去年增加多少棵? ⑵今年计划植树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
几? 4、易错题
练习册P14解决问题4-(2)(3) 课件
(分三组合作完成后汇报) 六、课堂总结 课件出示
给学生一把在知识 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
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百分数的应用(二)说课稿
南赵庄小学 许福荣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百分数的应用二》是北师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时,主要
内容就是“少复杂的求 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
“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 ”、“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
百分数问题”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深入的拓展应用性 学习,可以看作是前段落分数应用
题教学的巩固与深化,也可以视为体现数学教学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 其内容与实际生
活比较切近,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类型之一 ——“求一个数的
百分之几是多少的 应用题”的基本题型特点、解题思路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概括总结、实践应用等 多种技能。


(2)过程方法目标:教为主导,充分体现教师组织、点拨、合作的角色 定位;学为主
体,突出培养学生运用已学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及一般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温故而知新从而探索新规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着眼非智力因素培养,使 学生感悟到真知来自于生产和生活的实
践,学以致用之中有无穷的快乐,从而焕发学生探索规律、获取新 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和运算方法。
难点:帮助学生把握此类应用题“类”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该类习题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 用题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 关系,找出解决问题
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 生
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参 与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教学获 得成效的关键,是在引导学生自如地应用旧知识,探索解决新问题的
途径和方法。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的总 体教学思路,拟分环节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铺垫孕伏法: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回顾,既让学生重温 分数、百分数、小数互化的
方法,又为后边教学新课,由“一般分数应用题”到“百分数应用题”,设置 类比、迁
移的情景。
2、分析讲授法:教者出示例题后,参照一般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引 导学生分析题
意,明确已知、未知数量及其问题,揭示其中等量关系,列算式分步运算并答题。
3、归纳总结法:在讲授例题、直观演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例子”中“得法”,
参照以前所学“ 一般分数应用题”解法,梳理总结“百分数应用题”解答思路及步骤。
4、练习巩固法:在讲解例题, 并引导学生总结、从“例子”中得法的基础上,教者及
时出举相关同类型基本题目,及其较有难度的变式 题目,组织学生及时练习巩固。
四、说程序:
(一)、利用旧知,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以前 学习过的分数问题,回忆旧知,切入正题。
同时也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找准新知 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学生
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讨论分析,理解问题。
把问题 集中,让学生分组研究。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分组讨论时,
可提示学生结合学过的百分数 的意义和百分数一般应用题,画线段图对问题进行分析。
画线段图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已经是一种非常 常见的、方便学生发现数量关系的方
法。
3、找到方法,解决问题。
① 结合课件说说对“增加百分之几”的理解,教师适时的补充说明,最终找出结
论“增加百分之几”是 “增加的速度是原来速度的百分之几”(指图),转化成以前学
过的简单百分数应用题“一个数是另一个 数的百分之几”。在此教师及时渗透“转化是
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进行学法的指导。
②结合学生的汇报,找到第一种解法“增加的速度是原来速度的40%”,也就是增
加了80×40%= 32千米,学生口述算式,教师板书。
③再结合线段图,让学生找到第二种解法。学生根据以 前学过的分数应用题,会想
到把“增加了40%”转化成“现在的速度是原来速度的140%”从而列出 算式:80×(1
+40%)。
④找到两种算法后,教师补充说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那种算法解题都可以。
(三)、加强训练,巩固新知。(出示课件)
1、完成试一试。
2、拓展延伸。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 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
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五、说反思:
在五年级学习了百分数的基础知识之后,这册接着学习百分数的应用第三课< br>时这块教学知识的迁移。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学习。从课堂上和课后的练习情况来
看,学生比 较容易出错的就是这样三个问题:一是对于增加的或减少的到底是谁的百分
之几,有些学生总是出错。二 是学生对于比多比少的问题有部分学生还理解不透彻,有
些或许就是增加用加,减少用减的方法进行解决 ,产生了方法上的错误。针对这两个问
题,在后面的练习,特别是整合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建构 起来。




《百分数的应用(三)》说课稿


鹰潭市第一小学:毛志丽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
元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两个层次的基础 :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和百分
数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课的学习还将是学生初中代数学习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呈现出一幅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以及针对表
格提出的 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课后阅读资料主要是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
值。而第二问则是本课的重点 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课编排特点,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 通过探索、交流、比较,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
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 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与人交流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堂好的数学课,最终目标是学习 能力和数学思想
的培养,而应用于生活则是这个目标的价值所在。为此,在本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 br>学策略:
1.探究交流——自主构建。
2.联系生活——体验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较、联系生活都是学习本课
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3大块: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分析比较——
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课始,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中的阅读材
料关于恩格尔系数的介绍 。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独立阅读“恩格尔系数指什么?结合课
前收集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你家的恩格尔系数 ,并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吗?”,然后同桌交
流,全班反馈并小结得出: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 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
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三)”。
选择这一导入而没有选择 复习导入有以下3点考虑:1.这样导入一下子拉近了
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2.对恩格尔系数的学习 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3.如果
选择前面学过的列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或用分数问题复习 导入,虽然能帮学生寻
找知识的生长点和链接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压缩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所以不 设相


应的复习题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感悟新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习 能
力的培养。
课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分为3个层次:循序渐进,动态示题——探究 交流,夯
实基础——比较优化,激活思维。
首先:循序渐进,动态示题。“笑笑也调查了一份他们家的
食品支出情况,我们去看一看”然 后运用课件将表格中的第一排数据一一出示,让学生
分别判断处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发 现。这样逐一出示,能够让学生的
观察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观的发现笑笑家生活水平从贫困—温饱— 接近小康的巨大
变化,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张表格。这时,我将问题(1 )
去掉,因为它已经在动态出示表格的过程中完成了,直接将问题(2)改成(1)随着表
格一 起出现:“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吗?”
我把它分成探究 交流环节和比较优化环节。
探究交流,夯实基础。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4步完成:
1.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列式、解答。 2.小组内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
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馈。
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 以达到自主建构。交流想法则
是用语言 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一次论证,展现。而在展示方法这一步,由于前面的学习
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 用方程来解这道题,主要有“65%X -35%X=210”,也有可能
会出现这一种“(65%-3 5%)X=210”,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同学用算术方法---210÷
(65%-35%)。所以将这 三种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馈的时侯一定要引导学
生说出解题思路,尤其是对等量关系的把 握。比如第一种“65%X -35%X=210”根据要
求,学生一般都会先画出线段图,那么首先要 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图意,其次说出列
方程的根据:“你是抓住哪句话来分析的?”通过“食品支出比 其他支出多210元”得
出等量关系:“食品支出的钱数-其他支出的钱数=210元”,再根据等量关 系说出所列方
程的含义:“65%X、35%X分别表示什么?”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达成本课的 教
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65%-35%)X=210”虽然从算式来看只是在第一< br>种的基础上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
适时让学生 讨论这两种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期间对于学生因为粗心比较容易犯的错
误,要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 考、讨论错的原因。总之,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多放手,给
他们探索的空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基 础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思考也要在他困
惑时给予引导。
比较优化,激活思维环节: 新课标倡导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问题,因为这
种顺向思维的方法,既化难为易,又加强了中小学数学 教学的衔接。因此,针对学生展
示出的列方程和算术2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讨论得出列


方程的方法可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时指 出列方程这种
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2)2005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两项支出
一共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来巩固所学。由于第一题“(1)1995年,
其 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与例题是重复的,所以
删掉。而第(2) 题作为例题的延伸和对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为课堂练习。
课尾——拓展思路,学以致用。由于前面 的学习比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和例题
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水平,所以我在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以 及联系生活实际这两方面作
了一些探索。据此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某班在一次数学单元训练中
这道题是从扇形图的练习形式以及涵盖了基本训练 、变式训练、发散训练的练
习内容两方面丰富了本课,其意图是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举 一反三的
数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二道题选用的材料是《我国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财经报道。
2.在全球经济危 机的大局面下,我国经济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
政收入51518亿元比去年同期 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1.6%,
地方本级收入23992.0 7亿元同比增长9.8%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 br>这道题的数据虽然复杂不方便计算,但是体现了数学材料的真实性。其倾向性在于培养
学生自主搜 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板书:
因为本课本着“ 放手让学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书的设计遵循“黑板是学生的试
验田”的原则,除了教师板书课题 及一些重点要求外,主要是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
方法。
就是这样,一堂朴实数学课的探 究与应用,就此结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专家与同
仁的指导。谢谢!












百分数的应用(四)说课稿
府西街小学 张秀琴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利息是安排在小学数学北师大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 元的第四课时。这部分教材是在
学生学习了常用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是
百分数应用的一种,利率这个百分数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也更为专业化,它表示利息和本金的关系,因此要让学生的潜意识中有所转变:利率不难理解,它和我们之前学
习过的百分数 是一样的。我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率的意义为
主,从而掌握求利息的方法,以 及了解利息税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
力。使学生掌握有关储蓄、纳税的一些知识,同时 受到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
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及预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储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
识,分析 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调查预习活动中的收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3、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会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课前搜集的有关储蓄、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
和理解数 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
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 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
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 设计中利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
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
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 习数


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遵照 “一、二、一” 的
教学模式,即把教学分为:自学新知(10分钟)、检查释疑(20分钟)、课堂检测(10
分钟)三个环节。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①刚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学生总 体上掌握得较好,较牢,计算利息、
保险费和税款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学生较容易接受。②学生对 储蓄、保险、纳税
知识了解非常少,应做好课前准备。
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 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
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 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以个人开展各种活动有些困难,我主要采取 小组合作的方
式,让学生探索、讨论、实践。
三、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 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法 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联系实际增强学
生的感性认识,抓住各知识的细节性、过渡性、完整 性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自主探究、
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演示等学习 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肯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概
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难点,获取新知。整堂课通过提问式、点拨式、谈话法、分析
法以及 练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
取。
四、说学法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六年级教材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br>抓住立体的已知条件量和未知量,通过对话的形成入手,抓住教、学具的应用,展开交
流、讨论、 合作学习等方式,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层层分析、比较数量关
系,从而弄清“利息”的初步 知识,知道“本金、利息、时间、利率”的含义,来分散
教学难点。同时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整堂课 中通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练习
法及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教学中还要注重沟通师生的情感 因素面向全体学
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课的开始我很亲切的向学生提出求助:老师有5000元钱暂时不用,放在家里又觉
得不太 安全,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的处理这笔钱?学生建议存入银行。
这种以谈话方式导入,为 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


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
与数学活动。(设计理念:使学生明白储蓄的 第一个好处“安全”)同时我接着追问“把
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呢?(设计理念:储蓄的第二个好处“ 获得利息”)板书课题:
利息。
(一)、合作交流,自学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安排了四个层次。
一、阅读老师提供的有关储蓄的资料,理解概念,并完成自学习题。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哪位 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储蓄的有关知识,同学们可以
站起来自由发言,其他同学可做补充”(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阅读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
之后,主动进行介绍,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数学就在 我们身边。
[课前预习提纲
【一】填空
1、今天我们学习了利息的有关知识。知道存入银行的钱叫做( ),取款时银
行多支付的钱叫做( )。
2、( )与( )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3、利息的计算公式是( )。
(设计意图: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即:通过阅读资料及预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中
储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分析能力,同时培 养学生在调查预习活动中的
收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二】小调查
1、你知道有哪些主要的存款方式吗?
2、你觉得到银行存款有什么好处?
(二)、检查释疑
教师出示教学提示卡检查学生课前调查情况
让 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说出本金、利率以及存单上其他的相关信息。(设计意图:
这样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 基础上出示一张真实的存款单,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
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其次对于新 知的处理,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 间,探究的空间,交流的
空间,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 的合作
意识,即学会倾听又学会表达。)
3、交流讨论,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出示银行储蓄利率表,让学生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存期不同,利率不同,利
息的多少与利率有关。
存款年限不同,所对应的利息也不同,这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采用这种观

< br>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不同,要比教师反复叮嘱似的灌输印象深刻得多。
(2 )让学生按要求计算到期后可得多少利息及到期后取回的钱。学生独立计算,
然后通过交流汇报得出利息 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这是一个自主练习的环节,也是一个深化理解的过程,学生通过计算,
解释算是的意义,等活动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利率、利息、本金的含义及之间的关系,自
主探索出 了利息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检测
出示两个难度渐进的有关计算利息的题,
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1、玲玲把300元钱存入 银行,整存整取3年,年利率4.14%,到期时,玲玲到期
时可得到多少利息?玲玲共可取回多少钱?
2、存入银行(两年后用)算一算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利息?
(设计理念:学生 做学生讲的方式。课堂检测的结果由学生来打分,一来能够加深
他们对利息计算公式的记忆,二来能让他 们体验当老师的快乐,最后能让他们帮助有错
的同学改错)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在利息的计算时应注
意什么问题?
生:我们学习了有关储蓄的知识,知道了本金、利息和利率,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
关系。特 别是学会了求利息的方法:本金×利率×时间=利息。还知道了储蓄的意义。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四)
——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三、图形的变换
图形的变换说课稿
左潭学校 茹伟玲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35—36页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教材的主要目 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空
间与图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于是,教材呈现了由一个图形 经过平移、旋转和轴对
称形成其他图形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分析图形变幻的过程, 并运
用语言进行表达。同时在教材的这个情境中,进行图形变换的方式和步骤是多样的,因
此, 教材更加关注了学生的交流,使他们通过交流,加深对三种变换方式的理解,体验
变换过程的多样性,领 悟数学的简洁美,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一个简单图形 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
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结合观察、动手操作、想象,体会图形变换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 感态度目标:在探索与发现图形变换的过程中,增强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并进一
步感受对称美,感受平 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并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四)教具和学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和三角形。
学具准备:复习题、课前预习提纲卡片、三角形、方格纸。
二、说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
象和思考,学生在进行图形变换时可以借用课件贴近教材 中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在尝
试中探索,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于是,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能够比较清晰 准确地完成
分析图形的任务。因此,有效的突出了教学重点。另外,在学生展示自己方法的同时,
我利用课件再次演示他们的操作过程,此时学生可以边看演示边表达操作过程,使学生
表达的思路更清 晰,语言更准确,也使倾听者看得更完整,想得更全面。于是,有力的
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 准强调的数学
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图形变换的趣味性,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1.欣赏美丽的图片 (这些美丽的图片都是用简单的图形变换出来的)
2.课件出示习题图,说说图形A是如何变换得到图形B的?(生拿出课前准备的3道
复习题)
3.平移、旋转、画轴对称图形时应注意什么?板书:(平移:方向 距离 旋转:定点
方向 角度 轴对称——对称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回顾图形变换的三 种方式及变换要素,既感受到
图形变换与生活中密切的关系,又为学习复杂的图形变换打基础。)
第二环节:揭示课题,出示目标。
第三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几个活动:
活动一:
1.用课件出示主题图,观察思考: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
图形?
2.操作感知(小组合作完成)师提出小组讨论的3个提纲:
(1)想一想是原图是怎样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小组合作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试一试,边操作边说说图形是怎样变换的?
(3)全班交流。(个别展示)
要求小组汇报,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图形是怎样变换的?(要求学生边操作边说)
可能会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3.师用课件演示,学生边观察边整理图形的变换过程。
(二)用平移、轴对称的方法探 究图形(2)的变化(图形2、图形3、图4都是按上
面学生先观察思考,再小组内合作边操作边说过程 ,后展示,师用课件演示的教学过程
进行教学)
1.出示主题图,观察思考:“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2.操作感知。
(1)先独立思考想一想图形是怎样变换的?
(2)动手操作验证,并有条理的把图形的变换过程说出来。
(3)小组交流方法。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边操作边说)
(三)小组合作完成图形3、图形4之间的变换。
1.出示主题图观察思考: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正方形中的
四个三角形 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2.小组自选一个图试一试。
要求:先想一想,再边操作边说变化过程,最后再闭眼再想一想。


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
4.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四)归纳小结:把简单图形制作成复杂图形可以只用平移、平 移与旋转相结合、
画已知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等方法。(设计意图:采用边操作边口头叙述变换的步骤与
方法发展能力强的学生思维,辅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变换过程,发展学
生的空间 观念)
(四)、应用方法、 提升能力
1.基础练习:“练一练”第1题。学生先独立想一想,再写一写、说一说。
2.“试一试”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说一说,记一记。
(五)回顾反思、 总结评价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说说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用什么方法把简单的图形制作成
复杂图形的?
(六)作业
1.必做题:P49第2.3题。
2.选做题: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并和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平移:方向 距离
旋转:定点 方向 角度
轴对称:找对称轴











图案设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 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图案设
计》。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学过有关的知识,能 在方格式上画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
转后的图形,会画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课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 的进一步发展,是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
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
设计美丽 的图案。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知识 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1、经历运 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
纸上设计图案。
2、 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
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 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体现美、发现美。
三、重点、难点
在本课,我把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并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 案作为
重点,把体会图形的变换的多样性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设计理念
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学生的数学 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
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本课中,我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向学生提供充分从
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发现图 形变换的方法,并在小组中
与他人交流,还能利用这一方法独立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这样,学生在自主探 索与合作
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
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五、教法、学法 教法
组织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并运用知识。 学
法:采用动手 操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产生于发展,
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六、教学模式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数学模型。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与拓展。
4、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
七、教学设计
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新课伊始,我引导学生欣赏两幅关于平移和旋转得到的图案,引导学生思
考这些图案的设计各有什么特点并交流感受。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发现生活中的美。
这样设 计的目的,是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
近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 离。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数学模型
结合学生的感受,接下去说,生活中到 处都有这样美丽的图案。那么,这些图案究
竟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个小小的设计师呢 ?一连串的疑问,不断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接下来,出示教材37页的花瓣 图,引导
学生发现花瓣图的特点是通过图A变换来的。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动手
摆一摆,说说图案设计的方法。在组织学生汇报时,鼓励学生变换方法的多样化,拓展
学生思维,最后小 结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即平移,旋转,做轴对称图形。 因为动手
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要方式,所以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为学生创设了
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 主角,动手操作、演示、叙述、
总结图案设计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 ,使他们在合
作中发现图案设计的多样性,体验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使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与拓展
在本课,我依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三个 不同层次的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
和拓展练习。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本课知识,形成技能,达到学以 致用的目的。
(四)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
总结知识要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作美。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轻 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去感受学习的快
乐,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双手创造美、体现美。


《数学欣赏》说课稿
学习内容:
教材第39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大家欣赏,培养大家的审美意识、
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能力目标:引导大家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


等操作活动,使同学们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
3.情感目标: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大家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欣赏》(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看完的请举手,
大家有信 心实现目标吗?
过渡语;为了达到目标,我们还要请自学指导来帮忙,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35页的内容,并试一试:
1、用硬纸剪一个六边形,并在六边形上打一个小孔,然后沿着六边形的边将它描在纸
上。 “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2、接着以小孔为中心,旋转手中的六边形,再沿着六边形的边描下来。
3、一直画下去,你就能发现奇迹。 (5分钟后,比谁画的好)
师:打开课本翻到第39页,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画一画
过渡语:(5分 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请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师指
名汇报自学效果。 师: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动手用硬纸剪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通过旋
转绘制一幅图 案。
教材第39页“试一试”。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欣赏作品: (1)欣赏:
师:画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欣赏堂 上同学画的,比谁设计的好,
比谁发言最积极。
(2)评价
对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当场演示。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语: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册 基础达标第1题 选做题:练习册 能力测评 第2题 八、
板书设计


数学欣赏
贴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一)说课稿
吉林师大附小 邹义丰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吉林师大附小六年级的一名数学老师,我叫邹义丰 ,我想用三个谢谢表达我此
时此刻激动的心情。
第一个谢谢,请允许我代表吉林师大附中附小的师生向各位领导、老师的光临指导
表示感谢。
第二个谢谢,谢谢各位能够走进我的课堂,这定会成为我的教学成长中辉煌灿烂的
一页。 第三个谢谢,希望各位领导老师能够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弥补我在教学
中的缺欠和不足。
下面我就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教学内容:我所讲授的课程是新课标实验版数学六年 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3页
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的、课时:我要说明的是,我将第三 单元的整理和复习设计成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复习比例和比例尺的相关知识,而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则是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
上,复习和巩固学生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拓展和提高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模式的,所以我在教学 的重点
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
原则、层次:我本着复习——巩固—— 提高——拓展这一原则,运用新课程理念作
指导,将本节课的教学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上:
第 一层次,在知识与技能上——先复习了成正、反比例关系,然后做判断练习,判
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 比例,成什么比例,这样的回顾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
基础。
第二层次,在过程与方法 上——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
生正确判断题中的比例关系,找到对应的数量, 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
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然后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让学生掌 握直接设未知数和间
接设未知数解题的方法,并加入数学方法,目的是在原有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 一
步,做到一题多解。
第三层次,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我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 比例的相关


知识对于实际生活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亮点:在本节课中,我为学生设计了课堂小笔记,不但可以将听课中的重点记录下
来,还可以提出存 在的问题,重要的是每一道习题都有思考过程、解题过程、数学方法
三个板块的设置,便于学生迅速形成 解题思路。
感悟:结合本节课,我对复习课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教师教起来费不费劲,能否作到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可举本堂课对步骤的例
子)
2.学生学起来能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教师在上课时,是否关注的个体差异,是否做 到了面向全体而又拔高选优。(后
进生、优生)
4.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弥补了不足,有稳步的提高。
如果可以达到以上的标准,那么复习课就了实际的效果。
送言:
最后,有一句话和 大家共勉:无论上什么样的课,都要勤勤恳恳、认认真真、踏踏
实实、清清楚楚。谢谢大家!





















数学与体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比赛场次》是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十一册第三章《数学与体育 》中的内容。在此之前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学
习了4支球队内有关比赛场次的列表及画图等 解决方法,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良好的铺
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借助解决 “比赛场次”的实际问
题,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算场次的过程 ,而
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类似比赛场次的问题。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
解决 问题策略的空间。
二、教学内容及学生状况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 “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
问题融合在一起,探索人数或队数与场次之间的数量关系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熟练
运用图示、列表、连线,计算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突 出表现为由
画图到列表再到总结规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
题。
教材将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本节为实践活动课,学生都会
参加学校的体育运 动,也经常观看电视里的体育节目,对于书中所提及的体育问题可以
说经常接触,并在不同层面上有过思 考。基于这一点,书中的问题,部分学生是可以解
决的,但要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并要利用数学的方 法进行解决,这就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有序思维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体会图表的
简洁性、 有效性;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列表或作图寻找规律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活
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法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规律。 在理解题意
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然后通过讨论交流


发现《比赛场次》中的规律突 出重点。
难点:从列表、 画图的方式中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通过引导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列表 图示寻找其中的规律,互相交流总结,从而解决问题,突破难
点。
五、教法: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
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 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
点,应着重采用设疑制难,让学生自主探索发 现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提供适当的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 学思想和方法,组织学
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掌握比赛场次的计算中存在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 数学
知识来解决体育比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体会
到要 将较难的知识易化。
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
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 ,还是情
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
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
响其他同学的关键 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
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 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六、最后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 )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借助简单的“我与几名教师握手”这一情境,引出“假若2个人互相握一次手 共握几次
手”的问题,引出本节的主题——比赛场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
问题的愿望去探索新知识、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较感兴趣,也比较乐学,更容易形成新
的技能。
(二)学生独立思考,结合实际想出自己的方法。
让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四个球队以 单循环比赛方式参加足球比赛共需要的比赛
场次,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比赛场次中各数量的关系,让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画图或
计算,对单循环赛这一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凸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造思维,培 养学生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在
汇 报时要讲明自己的做法、列式的道理。讲讲自己的计算方法,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
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
(三)观察课件,认真观察思考其中所蕴涵的规律,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组织

< p>
学生交流。
趁着学生激情正高涨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将例题的难度逐次加深,让 学生体会到
刚才画图等方法麻烦而且浪费时间,使学生体会到方法概念化的重要与迫切,从而切实
的认识到只有将简单的情节抽象概括得到简便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生活中复杂
的问题,了解到 总结概括的必要性。
这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通过把形象的认识提升为抽象的概念来培养学生 的
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过程中组织学生交流并发现不同的方法,使学生体验
方法的 多样化,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通
过交流使学生学会倾听。
(四)引申及拓展。
在掌握数量关系的后,引导学生将自己刚刚获得的理论知识灵活用于实 践当中,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此类< br>问题应如何解决。
(五)说一说。
学生在进行完这一课时的教学后,谈谈自己的 收获,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让学生不仅
能够自如地运用,更能够有效的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明 白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
的。
七、说板书
简单明了地展示出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起跑线说课稿
麻家集学区宗丹小学 朱海录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一节数学应用的实践课,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目标 之一。因此
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有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
途径。教材设计“起跑线”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不断
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本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已掌握圆的周长 计算方法。但对标准的跑道还比较陌生。
起跑线的确定和相邻跑道的差距是都少?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思 考。所以在教学中学生
可能在“相邻跑道的差距”和起跑线位置认识上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圆弧长计算知识,计算弯道距离。
2、理解有弯道的跑道起跑线的“外长内短”。
3、通过起跑线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弯道距离。 难点:通过计算,确定起跑线位置。 四、
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简单了解跑道的一些知识。自
己尝试采用“洋思教学”模式,新知探讨之前出示、 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完
成教学内容。最后出示题目,让学是尝试练习 ,检测学习效果。
学法:在“洋思教学”模式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识积极参与,独立学习本课内容,
有必要时 小组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五、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铺垫
创设运动会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新课。
(二)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跑道图片,了解跑道的“外长内短”和起跑线的位置。
3、出示例题,应导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
机会。
(三)学以致用 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结合上面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从学生反馈和教师的巡视指导来检测学生本课学习效果。
(四)拓展知识 走向生活
通过阅读材料,理解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拓展学生知识。
(五)作业布置







营养配餐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6—47页。
【教 材分析】本节课是《数学与体育》第3节教学内容,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
教材通过呈现我国运 动员积极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图片,引入课题。让学生掌握营养配


餐的方法,增强学 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经历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营养配餐的过程,能进行有关营养成分的简单
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分析解决营养搭配中的问题,并进行有关营养
成分的简 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营养配餐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自
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进行有关营养成分的简单计算。
难点:能联系实际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营养配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为每个学生准 备2张空食物表格、计算器,学生搜集人体需
要的营养成分。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抓住“营养配餐”这一主题,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材适当
作了调整。首先创 设情境,以情导航,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
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有关营养 成分的计算方法,并从小组内分析、调整、评议小明
的菜单,到学生估算、调整个人菜单,再到设计一份 家庭营养菜单,发展学生数学应用
意识。在学法指导上,以合作探究与启发诱导相结合,突出“五让”, 即:资料让学生
搜集;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结论让学生发现;评价让学生参与。
三、说教学程序根据以上理念,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引入,激发兴趣
(二)导练相济,综合应用;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四)整理收获,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引入 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北京奥运会前五名国家的奖牌榜。师激情引入。 “同学们,2008年的北
京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 亮的国歌
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 交流:运动员为什么会取得这么
好的成绩?
小结: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根据营养标准合理搭配 食物,那么普通人群呢,请大家联系
自己的家人、同学说说你的理解?
2、课件展示: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儿童的图片。


交流:看了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出缺乏锻炼、营养过剩、营养不良、疾病缠身……)
板书:营养配餐
【设计意图】以奥运健儿需要营养配餐迁移到普通人群需要合理饮食,激发学生学习热
情,为开展本课 学习奠定基础。
(二)导练相济,综合应用
1、相互交流,理解营养成分表(学生阅读教科书46页小资料。)
交流1:看了这张表格,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交流2:50克牛肉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
150克面条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是多少 呢?怎样计算?这一练习对于六年级大多数学生来
说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交流理解。然 后小组交流,得出:
20.1÷2=10.05(克)
20.1×12=10.05(克)
50×20.1%= 10.05(克) ……
73.0÷2×3=109.5(克)
73.0×1.5=109.5(克)
150×73% =109.5(克) ……
交流3:蔬菜类的食物各种主要营养成分含量都 较低,你是怎样看待的?(估计学生结
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会说出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非常多,蔬菜类食物 虽然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但含有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其它营养成分。) 小结:同学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很多,本节课咱们重点研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
合物三种营养 元素,因为这是人体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
2、下面我们一起做一回营养师,评价小明的午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
(学生看书)
下面是某小学今日午餐菜谱:小明要了这样一份饭菜红烧牛肉剪鸡蛋 米粉 100克青菜
清蒸鲫鱼 炒青菜 馒头 100克宫保鸡丁宫保鸡丁 番茄汤 面条 50克米饭家常豆腐
(1)试一试,判断小明这顿午餐选择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2)算一算,验证(对照1 2岁左右儿童的营养标准)请大家运用计算器完成下表,做
在书上。
(3)改一改,建议你能合理的调整一下小明的午餐吗?
(小组内设计,交流。)
这里个别学生会完全按照营养配餐标准进行配餐,应引导学生知道大部分配餐不可能完
全符合营养标准, 只要接近就可以了。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小明进
行了合理的配餐。这样,每个同学就 能成为小小营养师了。其实不同年龄、性别、职业、
身体状况的人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也不同。这节课,我 们主要研究的是12岁左右儿童合


理的营养成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自 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其
掌握营养配餐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1、汇报饮食,合作评价。学生将自己昨天中午的饮食(包
括昨 天下午饭前吃的)填入空白表格,并估算出自己饮食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小组
内交流评价。(学生汇 报的菜式可能有三类。
第一类:所吃的菜全是荤菜,即肉菜;
第二类:所吃的菜全是素菜;
第三类:所吃的菜有荤菜也有素菜,即荤素搭配。估计学生评价时会牵涉吃荤菜、不注
意锻炼出 现过胖的情况,吃素菜会出现身体瘦弱的情况,吃零食会影响身体健康,主食
过少吃不饱的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肥胖、瘦弱引导学生交流:
交流:肥胖会有什么后果,瘦弱会出现什么问题? 那么你对营养过剩、营养不良的儿童
分别有什么建议?
2、调整菜单,交流评议。(结合组内评价调整自己的饮食菜单),
交流:看看别人的菜单是否符合自 己(我估计通过交流学生会说出一份科学合理的菜单
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拟定菜单时要考虑个人口味、家 庭经济状况、身体状况、职业……)
小结:同学们,不科学的饮食一定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通过 这节课地学习,我相
信大家在日常饮食中会克服偏食、挑食、厌食、爱吃零食等不良习惯,做到荤素搭配 、
营养均衡、三餐定量、科学饮食、加强锻炼、身体健康。
【设计意图】:让学生评价、调整 自己的饮食菜单,旨在巩固营养配餐的计算方法,明
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于生活”。板书:荤 素搭配、营养均衡、三餐定量、科
学饮食、加强锻炼、身体健康
(四)、整理收获,课后延伸
1、谈收获,提高知识的通过率和巩固率。
2、布置课外作业:同学们,不同年龄、性别、职 业、身体状况的人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也不同,请大家下去后查阅相关资料(登陆早胜小学趣味数学博客) ,设计一份适宜家庭
成员口味的营养菜单,供妈妈做饭参考。
四、说板书设计
荤素搭配
营养均衡
三餐定量
科学饮食
营养配餐


加强锻炼
身体健康
【设计意图】:板书以“心形”为基本框架,重 在培养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科学饮食,
提高身体素质。
结束语: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人 是铁,饭是钢”,对现代人来说,享受美味,增强营
养是应有的追求,就让营养配餐从我们自己开始,给 予我们一个健康的身体吧!谢谢大
家!












四、比的认识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安定区团结中心小学 王小燕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教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比的认识》第一课时《生
活中的比》。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流 程分析、
课堂评价这六个方面来阐述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 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 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
比较困难。但教材并没有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 定义“比”的概念,而是密切联系学生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 情境,一类情境是同
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 抽
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
及比在 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 数学语言表
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的实例, 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
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二)重点、难点与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 点:理解比的意
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关键: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
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三、教法分析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
出发,向他们 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
为知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
密切联系。”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 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
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 学习提供现实素材,
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境,激发学生对
比的知识的研 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
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 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
——比的意义,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 。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
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
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观察、自主探究和小组 合作为主要学习方法。首先通过系列情境让学生进
行测量、计算,找出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通过观察 、讨论以及自学课本内容后总结
出比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要点,然后再通过“运用脚掌的长度与身高的比 ,来计算身高”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并巩固学生对“比的意义” 的理解。这几
种学法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亲历探索过程。尤其是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 。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 促教,能学不教”
的基本原则,体现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根据教育体育局倡导实施的六
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作为新授课分为以下五个教学流程。
流程一:创设情景,感知比的方法
流程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15分钟)
在 这部分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让学生知道平行
四边形的定义既是它的性 质,又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从而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作为基
础,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把问题 转化为用定义来证明判定定理。这一环节通
过问题串的形式,尽力展现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一、二的来龙 去脉,让学生经历实验探
究、猜想论证、形成结论的过程,把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问题3的设计意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解研究平行四边形的一般思路和方
法提供了一种 感性的认识材料,因为后面的特殊四边形的判定都是以这种方式来研究
的。
问题4的设计意图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证明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通过安排本
问题,既可以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又可以作为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时的材料,以
图突破难点。
设计即时小结,目的一是让学生对 所学知识及时整理;二是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
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所学知识进行记忆。
流程三:交流展示、适度点拨(5分钟)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全班同学在互动探究、合 作交流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运
用学生解决问题4时的解题过程,让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他们的看法,教师 根据情况进
行点拨和明确,并对一些学生独到的见解作出肯定的评价,这节课主要是把证明平行四
边形的问题逐步转化为证明线平行、角相等、三角形全等,体现化归的思想,同时在证
明判定定理的过 程中,让学生规范书写符号语言,也使学生有一个不断地自我矫正的过
程。
流程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10分钟)
第1题的设计意图:是对新知识做初步的应用,总结一下已经有多少种判定平行四
边形的方法。
第2题的设计意图:一是为了对本节课产生的新知识作一巩固,另一方面是同一个


题用不同的思路解决,再比较哪一种更便捷一些,让学生积累一些做题的经验,规范书
写。又根据这个 题做了两个变式处理,使学生感受图形中变与不变的关系。
变式一:若将第2题中的AE=CF改成BE∥DF,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变式二:若将第2题中的AE=CF改成BE⊥AC,DF⊥AC,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设计 意图:这两个变式处理的检测大部分同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
为了培养班级中拔尖学生的 思维能力,从而做到分层教学。
流程五、小结评价、作业布置(5分钟)
1.利用简洁的语言有指向性的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首先出示情境1。
给同学们来一场“选美”比赛。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特别。 (教师出示规
格分别是A:6×4、B:2×3、C:8×3、D:8×12、E:2×12五张淘气的 照片,全班投票选
出最美的几张照片,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选A:6×4、B:2×3、D:8×12为最 美的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3张照片最美,而其他两张不好看< br>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是否跟数学有关联呢?”可贵的数学意识由此而生。如果没
有了学生亲 身的“选美”体验和经历,就不会有源自内心的思索和自问?就不会使学生
将数学与生活审美的进行联系 审视。
接着把这5张照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
意识到仅仅依靠让学生分组完成表1
长方形
A
B
C
D
E






宽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通过表1请学生解答了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 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
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 并使
学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接着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
例证 。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
入比的必要性。

接着出示情境2。
情境2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 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


所用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 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
看哪个比值大。教学时,我先不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 自己填
表得出速度,再说一说,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最后出示情境3。
情境3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
摊位的苹果便宜, 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这里也先不出“比”
这个词。而是先启发学生想一想 ,能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怎样才能
比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表,再让学生说 一说求单价的方法。
情境2和情境3,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背景下,总价和它相对应的数量之间存在 固定的
倍数关系,使学生体会不同类量比的意义。
利用分块式呈现信息材料,一是渗透要学 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创设不同背景下的数学问题情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 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时,逐步体验感悟出:单纯从绝对量的多少(比差)来比较是不够的,还要用 相对量(比
商)来比较。
(二)探究比的意义,揭示学习的主题
在以上3个情 境的基础上,接着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
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 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50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
比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如何求比值,然后由学生汇 报学习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和表达能力。在汇报比的概念的时候,我则着重引导学生寻找概 念的重点词、重点意
义和条件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比的概念中,关键字就是“相除”。 < br>接着组织学生回顾前面情境中的有关数量关系,鼓励学生用比的方式说一说,写一写。
先是由个别 学生说,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然后,
引导学生说出求比值的方法 就是用前项除以后项。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研
究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师大(新 世纪)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的成员陶
文中教授给我们指出:学生是否是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要做到 三清——想清、写清和
说清。“想清、写清”,绝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这一方 面的能
力,而“说清”却往往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养成。于是,在我这
节 课中,我非常重视学生是否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3个情境中有关数量的比的关系,
给予学生充分表达 的机会与时间。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生想清和说清的基 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形成扎实的转化,发展能力,
同时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 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 练习。
第一组:巩固性练习


1、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1)3 :12 (2)58 (3)6 :23 (4)15 :16
通 过各种类型的比,使学生知道比的前项、后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的,比值可以是整数、
分数、小数。以及 让学生仔细观察比与比值的区别,明确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
系,它是一个式子,而比值是一个数 ,这是很多学生往后比较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难点。
2、找比。
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1人。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通过这一题让学生弄清楚,究竟是谁与谁相比。
第二组:综合性练习
判断。
1、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
2、5÷4又可以说成5比4,又可以写成54。
通过这两道题,使学生明白两个量之间的比要统一单位。
3、体育比赛中的“4﹕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回
答。)
这一环节再次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小高潮。在同学们的激烈的辩论之后有的同学指出:各
类比赛中 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
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还有的同学指出:从4﹕0这个比出发,根据求比值的方法,4﹕0=4÷0=?这个问题,
根 据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得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所以这个不
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 比。

第三组:发展性练习
1、从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柯南破案故事入手。告 诉同学们:(前不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
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 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
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这时柯南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 的长
25厘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你能算出这个疑
犯 的身高吗?这个故事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联想和猜
测,这可能与人的身高 与脚印长(即脚长)之间的关系有关,于是紧接着鼓动他们展开
研究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从自己身上进 行研究,量一量,算一算,并提示学生将发现
的关系用刚学到的比的知识来表示。这样教师就不用多费一 句口舌,他们饱涨的热情和
关注使得他们立刻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


汇 报交流中:教师随机板书几位学生身高与脚长的比及比值,当写到第5个时,下面就
有学生喊了起来:“ 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身高与脚长的比值都接近整数7!”
又有学生说:柯南就是用罪犯的脚印长度乘7来推算出疑犯的身高的。
刚刚学到的知识能马 上学以致用,自己也当一回“小柯南”,这带给了学生强烈的探究
的欲望、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激情,同 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比的重要性以及比的广泛
存在和应用。
接着,教师随即分别出示维纳 斯女神雕像图片、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的图片、我国的国
旗图片及摔碎的古玩花瓶图片,从而引出美学中 的比、国旗中的比及考古学中比的应用,
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体验,一种清新的熏陶。此时教师适时 接上:其实,生活中有
趣的比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集搜集。从而将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
(四)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
吗?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六、说教学效果
七、课后反思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我借助一下几种
教具来辅 助这节课的教学。
(1)多媒体课件
(2)每人两张测量表格
(3)多张“生活中的比”的图片。


















比的化简说课稿
老吾小学 李智斌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比的化简》,是北师大版六年 级上册第52——53页的教学内容,主要学
习化简比的方法。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 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
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学会化
简比的方法。在这之前,学生早已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最近
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
练地求比值。比较 而言,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处,那么借助知识的迁
移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过程与方法:在
实际情 境中,让学生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什么是化简比,,并能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验知识的相通性以
及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掌握化简比的方法,会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难点:把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关键:理解“化简比”。
二、说学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 经验基
础上。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合作探索怎样化简比时,我提倡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旧知迁移、发现规律、小
组 探究规律的方法进行学习,这一点会大大地减少学生概括比的基本性质的难度,为学
生探索知识过程提供 了一个构建知识的桥梁。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学实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探索化简比的意义和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各抒已见、取长补
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四、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落实目标,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五个层次进行
教学:
(一)、创境激疑(猜想、情境引入)。(4分钟)
先是让学生猜一猜篮球明星谁投球更准 ?带着疑问走进学习课题(比的化简),接着出示
教材中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淘气和笑笑各自调制了一 杯蜂密水,请问哪杯水更甜?意
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自己意识到,不知道两杯蜂蜜水中蜂蜜 与水的具体含
量,是不容易判断的。而后又引导学生联系上一节课所学,想到用“比”来表示每个杯子中蜂蜜与水的关系。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看法,如何比较。(学生发言
老师板书)借 此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互动解疑(12分钟)
1、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运用知识的迁移尝试把40:360和
2:18化简。
2、观察、比较:原来的比与后来得出的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得出什么是“最简整数
比”。 ①引入 “最简单整数比”的概念。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6∶5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②你还能举一些最简单的整数比的例子吗?如果我们能把比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
比,就容易计算了!
小结: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约分,比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的性
质化简。
通过观察、比较,以“最简单的整数比”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化简比”就是把比

< br>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过程。并初步感知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
间的关系, 体验到知识的联系性。
然后出示问题尝试并讨论:24:42 0.7:0.8 25:14,(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的
化简)怎样化简?
(1)请三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方 法,让学生练习化简三种不同类型的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
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启思导疑(3分钟)
A、引导学生观察,共同小结:
1.化简整 数比的方法是什么?(先化成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
转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 不变的性质) 2.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
比?(先转化成除法,再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 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
3.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同点: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B、回顾:比有什么性质,现在谁知道?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观察三种类型比的化简过程 ,从中领悟、体验归纳出化简比方法,
最后鼓励学生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力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并使学生体验到知
识的相通性。
(四)、实践运用(16分钟)
我设计了5 个题型:1、我会化简比(独立完成,集体评讲);2、他们的说法对吗?3、
填空;4、谁投得更准? 5、辨析订正。五个练习题层次鲜明,层层递进。遵从学生的认
知规律,循序渐进,使学生练而不厌。另 外,我注意照顾个性差异,分层练习。化简比
有几种方法,我并不强调学生必须用哪一种方法,根据他们 的知识经验,允许他们选择
自己喜欢,又拿手的方法就行。 (五)总结评价(5分钟) 1、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与同桌说一说! 2、拓展延伸
出示日晷图,这是什么 ?你知道吗?它是依据什么原理做成的?让我们带着
这份神秘下去做一做课本54页的实践活动,你就明 白了。
六、画龙点睛,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教学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是一节课知识的精确 呈现,根据我对本课的理解,
特设计如下:
比的化简
整数比的化简
小数比的化简 结果写成整数比的形式 分数比的化简


相同点: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科学合理又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我感受到,只要我们把握好 教材,理解好课改的理念,多注意教学策略,同样能使我
们的计算教学教出“甜”来。以上,是我对《化 的化简》一课的粗浅认识,敬请各位专
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您的指点就是我进步的阶梯!
谢谢大家!








比的应用说课稿
劳动街小学 曾玉霞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分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属
于按比例分配的内容, 但教材并没有给出这个名称,目的有两个,一是由于按比例分配
的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易把解决问题 变成套用方法。二是如果引入,学生易问什么
是比例?,这样,在学生刚引入比的概念时,又要去区分比 例是什么?而忽视了比的概
念,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从多角度思考,用比的意义来解 决实际问
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
部分量。
【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在教学 中,我采用引导式
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学具准备】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中探究,我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小棒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
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通过汇报交流确定按
两个班的人 数比,也就是3:2分配比较合理。
(设计意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 ,从身边找数学
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 br>用给人数不同的两个班分橘子,怎样分合理,来引入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
一定挑战性 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 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
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两个
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是明确如何按3:2分配。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 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
3个
6个
30个
······

小班
2个
4个
20个
······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五个,其一,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 ,但是动手操作的过
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逐次分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记录单能够恰好的保留学生最 初
的思维轨迹。其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其三,让经
历问题 解决的过程,探索按比分的不同策略。其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思能
力,倾听习惯,使学生在 交流中获得方法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其五,培养学生的观察、


比较、分析、综合能力
第二层是解决如何将具体个数按比例分配。这个层次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 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
30个
30个
30个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
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
答方法,再着 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
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 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
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
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 方法解决新问题”
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
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
学认知结 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小班
20个
20个
20个
······


由于,按 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
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 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
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谈收获,回顾如何用比的意义进行问题的解决。

五、统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灵台县什字学区 李艳萍
一.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
得到不同的发 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
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 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的教学
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中,激励学生 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本
节课我特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对比分析等途径,使 学生能从复式条形
统计图中发现、获取、描述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对应用数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1、说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 计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
元《简单的统计》(二)中的知识。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基
础上进行的教学。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条形统计 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
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 实际问题,也
是今后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我说的是第一课时P57页——58页的例2 。
2、说教材地位:
《条形统计图 》这个单元是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
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 述数据的方法,以及学习了简单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
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本单元复式条形统计 图及相应统计表的学习,深化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根据
统计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体会复式条形 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感受其优
越性,而且这个单元的学习也为以后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 识作准备。


整个单元的知识属于数学教材中新课标比较看重的统计与概率领域,也是培 养学生
统计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应用数学的重要阵地。
三、说教学目标
《数 学课程标准》在本年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
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 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 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
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 心。”
根据新课程体系的要求、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知识技能、过
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绘制方法。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 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
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与他人学习、交流、讨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交流等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数据的描述、分析中,懂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内在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自主建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与
单式条形统计 图的异同。
2、教学难点: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对其做简单的分析。(对于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与交流等多种感官感知,最终达到
应有的教学目标 。)
五、 说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六年 级的学生实际,
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
探究学习是美国的施瓦布首先提出来的。发 现法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
纳所倡导的。探究发现教学旨在一切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创设情境、让
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经历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生疏到掌握的过程,运用所学的 知
识技能去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
六、说学法指导
根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学法指 导重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建


构新知。
其依据是当代认知 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认知
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学数学 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这个过
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去实现的,无论是数学知识的同化还是 顺应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
已有认知发展水平,所以数学学习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准备。在教学中要注意利 用数学知
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冲突,充分发挥顺应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由不
平衡状态向新的平衡状态发展。
七、说教学具准备
为了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形象化,更有利 于学生学习与掌握,我特运用多媒体课件
辅助教学。发挥计算机直观形象、声像结合、动静结合、节省教 学时间等多种功能,展
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 握,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八、说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小学六年级的学 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
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
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喜
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
这些 都是我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所以我特制定以下教学流程:
九、交流互动,说流程
最 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是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与
探索,使之发现有规律的 东西——概念、规则或原理,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的认知积极
化,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且对于培养学 生的进取精神和探究意义,发展他们获取新
知识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强化学习动机,都会产生极为 深刻的影响。
基于这种认识,我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主要由五大板块构成。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从生活中得到抽象和升华。
新一轮的数学 课程改革更重视过程性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设计一个
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与的活动,提供丰 富的素材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统计的全过
程,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教 学时,我将教材提供的“前进
机床厂各车间男、女工人数”这一内容替换为“我校六年级各班男、女生人 数”,这个
问题情景引出了学生关心的话题,学生很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之中,这体现出了用教材的
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实践效果较好。开课时,自己先激情谈话,(同学们,
你知道我们学校 六年级有几个班?各班又有多少人呢?) 以此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继续谈话引出班长同学课前调查的各班学生人数情况, 以单式条形统计


图的形式出现。 教者顺势引导学生描述、分析此统计图,并对其制作步骤做简单复习与
回顾,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设置悬念,体会感悟
接下来教者继续引导设问:“我觉得这个统计图还不够完整,你认 为呢?”引发学
生思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容易想到,各班人数分男、女生,只统计班级总人数是不< br>够的。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三)动手操作,寻求方法
在学生有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
我们想表示出每个班 的男、女生人数,该怎么办呢?若继续用一根直条表示还行不行”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适机进行引导。
从而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与单式图的步骤一样,都是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
少。
(4)按照数据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只不过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条形有两 种颜色,不同性别的条形,颜色不同,这样就能
清楚地看出各班级男女生的人数,并且很容易把同一班级 人数进行比较或不同班级的男
女生进行比较,便于分析。 两个方框表示图例,很关键,是用来区别不同性别的标注。
(四)观察分析,简单运用
这个 环节的教学,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
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 ,判断和预测并总结其特点和作用。
首先教者以一句“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入手,放手让学 生充分观察,获取
信息,进行描述。(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复习,使学生对刚学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加深认识 ,
要求学生会初步看图分析数据,教者顺势进行思想教育)其次教者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充
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对本节课的学习自主小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体验
成功的喜悦。
(五)巩固内化,小结评价
这个环节的安排就是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 教师引导学生
对本课在知识收获、能力提高、情感愉悦方面进行自评、互评,达到了总结、反思、评价、激励的多重目标,也是教学设计中另一颇具匠心之处。
十、 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简单的、容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评价结果;稍有难
度的问题小组内相互评价,使每 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弘扬


了人的自主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 识;复杂的、有深度的问题,师生间交流评价,对做
得好的小组及个人,全班给予鼓励,老师投以赞许的 目光,用点头、笑颜表示认可,并
及时予以小红旗奖励,使学生在赞许中不断地自我展示,培植了学生的 自信心和求知欲,
智慧的火花再次燃烧,使学生在赞扬声中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十一、说教后反思
回顾这一堂课的前后设计,我深深感受到,要优化数学课堂的教与学,自己 首先要
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
沟通、合作与共享的活动。其次要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面对
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并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以经历学习数学的丰富生动的过程,从
而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纵观整 节课,我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借助
已有的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去建构新的知识,力求为 孩子们创设一个开放、真实、平
等、和谐的交流环境。当然也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一、 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
习,在统计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 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复式折线统计图就是
由前边学过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通过对复式 折线统计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单式
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了解复 式折线统计图的优
势和功能。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
格上画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 少和变化情况。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制作简单的分折, 进一
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2)通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
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领 悟探索知识和探索、观察、尝试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探索研 究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会用统计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
中的问题,体会统计的作用。在学习活动 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意志品质教育、生


活习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的个性 品质得到熏陶。
三、说教学重点:
经历用复式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从而理解复式折线 统计图的作用与功能,培养
学生正确合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四、说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真正发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分析功能。
五、说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室与多媒体课件。
六、 说教法:
为了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 破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与能
力基础,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以激 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直观
演示法,比较研究法,自学-展示-点拨指导教学法等.
七、说学法指导:
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规律进行。小学生学 习数学
的一般规律是从直观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我注意了课件的直观性,
从 学生已有知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启发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
动,鼓励学生质疑问 难、提出见解,通过自己动脑—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充分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展示获取知 识的过程。同时,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
学法还有观察比较法,合作学习法,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 的学习方式等。
七、 说教学结构:
一、情境印入,复习旧知
1、问题情境
根据5天的训练成绩,选拔一位同学去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
张明:201 205 208 213 217
王星:206 204 210 209 202
2、学生说理
为什么要选择张明去参加。
3、引导转换,复习旧知
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
4、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呈现张明和王星跳绳成绩统计图,学生读图,简述趋势,得出淘汰王星的结论。
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
1、制造冲突,引发思考
(1)、呈现刘辉的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分析其进步趋势。(数据:204 206 208


212 216)
(2)、设问:如果张明和刘辉要一决高下,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呈现两张统计图,让学生交流。
(3)、引发思考
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 张图做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
辉进步得更快?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1)、直接过度。
把两张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白色)
(2)细节教学,
引导学生发现同一种颜色的折线无法区别两人成绩。
揭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3)、感悟优点。
相比刚才两张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三、加深体验
呈现王芳7~15周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
观察这张图,你了解到了什么?
在原图上加一条“标准体重”折线
再让学生评价一下王芳的体重发展情况?
四、巩固练习
出示题目:中国和美国在第25~29奥运会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中国:16 16 28 32 51
美国:37 44 39 35 36
(1)、让学生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只描点连线)
(2)、学生独立绘图。
(3)、读图练习,再次体验。
(4)根据“中国是否可 能在第30届奥运会上金牌继续保持第一”。引导学生观察
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反映两国夺金趋势。
五、练习。
(1)、P63 试一试
八、 说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一)、与单式的不同:
1、图例 ——中国


——韩国
2、两组数据
(二)优点:
便于两组数据间的分析和比较
王作晶 2012-12-4




六、生活中的数
数据世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所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69页的《 数据世界》中的第一个活动——估算生活中的大数的策略。属于活动课的范畴。
所在单元是《生活中的数 》,该单元包括数据世界、数字的用处、正负数(一) 、正负数
(二)四个内容。数据世界共有三个活 动,即:估算生活中的大数的策略、收集数据的方
法、调查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浪费水的情况。学生在以前 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大数的意
义、估算、收集数据等内容。本节内容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 回顾和加深理
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能对生活中遇到的数据自觉地、< br>合理地加以解释,这一意识和能力对于现代社会的公民是重要的。教学时从现实生活中
选取更为适 合学生的情境,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大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活动目标
结合本活动我制定的活动目标是:
1、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
2、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 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
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3、重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难点: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的过程。
三、说活动及设想 < br>发展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
的数量估算整体 的数量”的估算策略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的能力是本活动的重点。针对六( 2)班大多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这
一现状,活动难点应是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 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的过程。授课


前,我安排了基础计算练习。授课时,我采用估算20 08年汶川地震中受灾的人数与生活
所需的问题引入新课,学习“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强 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的情
境,围绕这一情境提出了数据“500万人”,500万人有多少,500万人 缺乏基本的生活
所需意味着什么,教材为此提出了一个问题。(1)假如平均每人每天需要0.5千克的 大
米,那么,500万人每天大约需要250万千克大米。250万千克的大米到底是多少呢?让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中掌握活动重难点。
四、说活动流程
本活动主要有导入新课、 交流探究、精讲总结、检测评估、练习巩固五个环节,在
“导入新课”中我安排了两方面内容:
(1)、基础练习,主要练习的内容是本学期的计算内容:比的化简。目的在于加强
《比的化简》知识 的巩固与提高学生的化简比的能力。这一内容的插入虽然与新授内容
联系不大,但是我觉得根据现状是必 不可少的。
(2)、2008年汶川地震中受灾的人数与生活所需的基本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感< br>受周边的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接着引入课题:数据世界。在“交流探究”中第一
步,让学生 再次阅读课本第69页内容,熟悉“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强烈地震并引
发海啸,致使50 0万人缺乏基本生活所需……”这一报道。第二步,独立完成学案中的
新知导学部分的第1、2题。第三 步,小组检查,班内交流订正。在“精讲总结”这一环
节中主要的目的在于对本节课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与存在的疑惑加以点拨总结。“检测
评估”我让学生自己完成学案中“自我测试”1——2题,有困难的 小组合作完成,然后
统一班内交流订正。“巩固练习”中学生练习完成的内容是学案中“自我测试”第3 ——
5题,方法是学生合作完成,班内统一交流订正。学案中的五、六、七题内容作为家庭
作业 。
课后反思:这堂课自我感觉上觉得较不理想,在导入环节中,由于学生对汶川地震
知道的太少,没有具体的概念,所以给出的答案不尽人意。这是问题设计中所存在的问
题。由于学生综合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完成学案中五
个实际问题时,多数学生不会解决这 五个问题,时间耽误较长,导致课堂容量太小。因
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不放松对学生基础
计算能力的训练。













数字的用处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数字的用处》。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综合应用中的内容。这节课
旨在通过学生的综 合实践活动,了解数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鼓励学生
用数字表示和区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说学情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
张扬个性、发散思维的同时,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法和学法
设计本课时,我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创造 性
地对教材作了如下调整: 1、基于我校学生对学号很熟悉,因此,我没有把学号
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作为导入课题的一个活动。 2、考虑到学生对身份证号码
的知识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身份证编码”作为一个重要的素 材展
开教学。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情景中,了
解“编码” 中数字所代表的意义。难点是:渗透编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
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1)口令游戏


老师说“1”时学生举左手,“2”时举右手,说“3”时两只手拍一拍。
(2)报数游戏(我们班共有21名同学)我是第1名学生
(根据这两个游戏,师相机板书得出数可以表示:数量、顺序、信息)
师:可以说数字在我们 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数字的用处”。 (板书课题——数字的用处)
2、探索交流一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数字?
(1)明明想为六年级的每名同学都编一个号码,你能给他提些建议吗?(从这
个编号中你想得到什么 信息)
生自由讨论:
A:是哪个年级的
B:是哪个班级的
C:在该班的学号
D: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62011(六年级二班的,学号1号,是名男同学(1表示男生)
(2)、根据这个编号规则,试着为小组内的同学编学号。
(3)、交流,说出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号是“64 051”“6”表示年级,“4”表示
班级,“05”表示该生在这个班级的学号,“1”表示这个学生 是男生。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在学号前要加上一个“0”是因为在一个班级中学生 数最多是二位数,而这个学
生的学号是一位数,所以前面加一个“0”顶位。
编的学号至少是5位数。


(4)、小练:
课本第72页试一试第一题
3、探索交流二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数字?
生:身份证号、邮编、电话号、车牌号、门牌号、条形码。
(一)邮政编码:
1、邮政编码有什么用?都表达了哪些信息呢?
2、学生汇报交流:
(1)邮编是:122431 邮政编码是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122431表示的是辽
宁省朝阳区建平县邮局沙海镇支局。它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或自治区、直辖市,
12表示辽宁省;第三位 数字表示辽宁省内的邮区代号,122表示辽宁省朝阳邮区;
第四位数字表示县(市)的编号,1224 代表辽宁省朝阳邮区建平县邮局;最后
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所)。
(2)生将自己收集的邮政编码说出来,师相机板书
淳化县: 711200 卜家乡 : 711202
车坞镇 : 711200 方里镇 : 711207
黄埔乡 : 711204 石桥乡: 711201
(3)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 呢?邮政编码是实现邮件机器分拣的邮政通信专用代
号,是实现邮政现代化的必需工具,最终目的是使您 的信件在传递过程中提高速
度和准确性,因此在交寄信件、包裹时务必写明邮政编码。
(二)身份证号:(课前收集资料)
1、身份证有什么用?
写出自己收集的身份证号码,说一说从中你能看出什么信息?
2、学生汇报。
①身份证号码表达的信息。


61 04 30 19790108 49 8 8
②身份证第十七位数字是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
③第十八位数字是校 验码,是根据前面17位数经过较复杂的计算得来的,有的
校验码是“X”,这里的“X”是表示阿拉伯 “10”,为了保证身份证号码位数都
是18位,所以就用一个罗马数字“X”表示。
3、小 结:身份证中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
非常简明、便捷,而且是唯一的 ,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4、小练:
①班中两个学生的身份证号*分别是:6145 68;
614556,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5、课堂检测:
这是一个学生和爸爸、**的身份证号*,你知道这三个号*分别是谁的身份证号*?
610523 61151X
610123
6、课堂总结。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编码知识去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对 编码的思想和方法才会有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我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能代表自己身份的编号”这个开 放性、创造性的活动,通过
组内交流比较,再推选出1到2个有创意的编号展示在黑板上。学生设计的编 号
多种多样。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让学
生在张扬个性 、发散思维的同时,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
















正负数(一)说课稿
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第二小学 余晓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P101-102
《正负数一》的内容。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数的世界》内的一节课,是在四年级
初认识正 负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另外学
生还要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 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教材创设了比
赛计分看胜负的情境,而比赛胜负是学生感兴 趣的话题。教材正是借助这一情境,使学
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知道1和-1可以 互相抵消,进一步让学生
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3、教学目标:
⑴、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理解正负可以相互抵消,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
题。
⑵、借助情境及游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现实作用。 ⑶、
通过同伴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共同成功的收获与喜悦。
4、教学重、难点:
⑴、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⑵、知道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
5、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课前小研究 记分卡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对“正负数”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研
究,可让学生借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整理得出比赛结果数椐 ,通过借助比赛结果数椐,
能使学生更好的明确正负数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让学生经历体会 负数产生
的必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渗透数学的相对性,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应给
学生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比如
在太空游戏中,可 以通过抢答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一情境新颖、有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
引力,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再集中起 来,让学生更深一层去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和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体验。(猜拳游戏)(约3分钟)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生活中 的负数了,正负数能表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我
们进一步来研究正负数。(板书:正负数<一>)
【设计意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尽快的融入课
堂。】 大家喜欢玩“剪刀、锤子、布”吗?请根据屏幕要求进行游戏。(出示课件) 记
分规则:
胜一局 记1分;平一局 记0分; 负一局 记-1分
每两人一组,比赛3局。其中一人 负责在下面的表格中作记录。
学生游戏,汇报游戏结果,并说明谁赢谁输?为什么?
同学们游戏玩得很高兴,我们在游戏中要根据一定的规则记分,才能分出胜负。 【设
计意图: 通过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互动的教学模式,并让学生通过谈话—游戏—探究
—得出结论这一环节,可以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操作、思维能力。同时学生有了
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就等于给了他们自由发 挥的平台,并能调动每一个学生探究的积
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在探究中发现事 实,认识新知识。】
(二)、尝试探究,掌握新知。(约27分钟)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课前小研究(约10分钟)。 然后,小组汇报,
师生探索解决问题。(每个汇报约5分钟)
1、前些天,某校进行了乒乓 球比赛,(出示课件)这是六一班和六二班比赛的记录表。
哪组同学上来向同学们汇报一下小研究中的第 1、2题的研究成果。根据汇报适当点拨,
归纳出“完全抵消”。板书:抵消
2、正负数在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实际例子。(出示课件)为了检查某味精厂袋装味
精的净含量是否合格,检查员 就进行了抽查。请哪组同学向大家汇报一下小研究中的第
3题的研究成果。
第1袋 第2袋 第3袋 第4袋 第5袋 比净含量多多少克
根据汇报点拨、归纳出“不完全抵消”。
3、同学们都做得很棒!是不是正负数都能抵消呢?大家知道吗,正负数在航天航空事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三局 合 计
姓 名 局 数
也有着重 要的作用呢。(出示课件)刘洋、景海鹏、刘旺带着全国、全世界人民的心愿,
乘坐神舟九号飞船飞天, 成了名符其实的太空人。哪个组来汇报一下小研究中的第4题
的研究成果。根据汇报点拨、归纳出“间隔 ”。板书:间隔
(重点:-3时表示什么意思?各种活动与发射火箭之间相距多长时间这两个问题) 4、


你还有不懂的,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约2分钟) 指名回答。适时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新知识, 培养学生
的应用能力。】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约9分钟)
1、基础练习。
(1)六年级进行 “数学基础知识“竞赛。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 一题得-10分.
在第一轮竞赛中,六(1)班答对 8 题,得( )分;答错 3 题,得( )分;
最后得分是( )分.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练一练的第二题 ①北京的温差是多少?你是怎么想
的?
②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算算他的温差是多少? 2、检测练习。
某办公大楼的电梯原本 停在10楼,现在如果每上升一层楼就记作“+1”,每下降一层
楼记作“-1”。该电梯在一段时间内 ,执行了如下操作:
操作次数 1 2 3 4 运动情况
(1)该电梯最高到达了( )层。 (2)电梯最终停在了大楼的( )
层。 3、扩展练习。
⑴世界上最高 的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米,我们把这个高度表示为+8848米,
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 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米;珠穆朗玛峰和吐鲁
番盆地相差()米。
⑵小明家、小红家、学校、超市在同一直线上(如下图),小明家在西,小红家在
东。
①如果小明先向东走了600米,后又向西走了100米,这时,小明在学校的东面还是西
面? 离学校多远?
②小明、小红的速度都是每分钟走50米,()分钟后,他们相遇。请你用 标
出他们相遇时的大概位置。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尝试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 br>【设计意图:可以以抢答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一情境新颖、有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
力,从而使 学生的注意力再集中起来,使学生更深一层去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和作
用。】 (四)、课堂总结,体会收获。(约1分钟)
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正负数(一)
正数
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相互抵消




七、观察物体
搭一搭说课稿
远安县荷花镇中心小学 庞龙静
一、 说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8—79页
二、说学生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 经经历过观察物体,由3、4个小立方块搭成的立体图形,能辨认
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 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成立体图形。但由
于我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如一班的学生强。因此,这 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
的知识经验,配以动手操作,在画一画、搭一搭的轻松环境中学习。
三、说教材分析
《搭一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78—79页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中的一个内容。它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
形之间的联系。
教材设置了“搭一搭”的情境包括两项比赛,第一项比赛是由观察到的5个小正方
体的组合,画出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第二项比赛是根据观察到的平面
图形还原 立体图形。
http:
在以前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过观察物体和由3、4个立方体块搭 成的立体图形,
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和立体图形的形状,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 br>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要求学生对5个小立
方块的组合 ,能画出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
原物体和立体图形。数目上的 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相应的,需要学
生有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由前面的观察、辨别 (判断)到这节课内容的动手画出面对
学生是一个更高的要求。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操作已获得 了一些初步的观察物
体的直观经验,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先想一想,画一画,再摆一摆,再 想
一想,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另外,试一试中,根据给出的两个方向观
察到的 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让学生认识到根
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①、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 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
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②、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 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
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 形的形状。知道从两个面确定搭成
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经历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的过程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 到的5
个小立方块组合的图形,掌握根据从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
立 方块组合)。
②、通过借助思考和想象解决由立体画出平面、由平面还原立体图形的问题,再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br>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大家勤于动手的能力,增强与同伴的合作意识,从中获得积极
的数学学习情感 。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能画出从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
②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从两个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
所需要的小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5个 小正方体、方格纸、彩笔、直尺,教师准备一些大个
立方体、课件。
六、说教学方法 < br>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
学习数学的重要 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动手操作法
把握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
过程。 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搭建活动来体验,形成空间的方位感和画一画的有效活动把握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 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让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断在二维空间与三维空
间的转换过程中得到发展。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不仅需要自主的探究、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 家一起动手、共
同参与。观察、操作、归纳、变换、直观思考等形成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的手段只有在< /p>


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发展,并得到提升。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更清楚地明确自己对空间的看法,并有机会分享各自的想法。
3、观察法
在实践活动 中,学生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通过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形状并画
出草图,通过学生观察从不同方向 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成立体图形。
七、说教学环节
一、揭题,
1、读学习目标;
2、复习从三个面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图形形状。出示一个由4个小立 方体组成的
立体图形,让学生说一说从三个面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感知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
形不一样。
二、学习新知:
1、比赛一:画一画
出示一个立体图形,让生画出从三个面看到的图形的形状。
出示三个立体图形:
(1)先让生画出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发现是一样的;
(2)再让生画出从上面看到的三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不一样。
感知:小立方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有相同也有不同。
2、比赛二:搭一搭
学生根据教师逐一提供的条件,猜一猜立体图形的形状。
(1) 师先给出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学生想像、描述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
得出: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没办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和小方块的数量
(2) 同时出示从正面和左面两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
学生思考:准备从哪里入手来搭这个立体图形
交流方法后动手操作
展示交流并把各种搭法进行分类整理,找到规律。
得出;根据 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我们还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是能确定
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 方体数量的范围。
(3) 教师再给一个提示,从上面看到的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能确定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吗有几种搭法?
交流小结;
观察的方向
从一个方向看
从两个方向看
图形的形状
无法确定
无法确定
方块的数量
无数
5块、6块、7块


从三个方向看
三、巩固练习:
可以确定 5块
1、根据从两个面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来判断摆的立方体是不是正确的。
2、根据从两个面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来搭一搭,得出所需小立方体的个数。
八、说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学生很喜欢动手操 作,应
该说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我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做的还不够。
首先 ,在画一画的环节上都是老师给出摆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来画,没有让学生感受
到小立方体摆立体图形的多 样性,如果在中间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小组内自己摆,自
己画,相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会有更大 的帮助。其实在课前我也有过这个想法,
但是因为这个环节不好展示,而且因为是B班的学生,我担心一 组学生展示时,其他学
生不容易很快的进行判断,可能所需要的时间就会多一些,这样后面的内容可能就 没有
时间进行教学。但就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点上来看,我觉得还是可以尝试一下改变。
第 二,因为担心后面的内容太多,怕上不完,所以每一环节都过得有一点快,可能
对于B班的一小部分学生 来说,还有些吃力。比如在让生画三个面时应该给出多一点的
时间让学生思考怎样画,指导的时候是不是 也应该再细致一点,比如唐和军同学说到,
把下面的小立方体向上移动,使我们所能到的这些立方体在一 个面上这种方法,我只是
一带而过,其实可以让部分空间观念不是很强的学生多这样移一移,除了看上面 时可以
上下移,引导生看左右时还可以前后移,甚至除了移动,还可以拿走一两个的方法。






观察的范围说课稿
鸡洲锡全小学 郭少欢
【教学内容】
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 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
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 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
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 学应用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件或行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确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直观、简明
的确特点 ,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图表,并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怎样看图,如何用语言去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互动游戏、揭示课题
1、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小的游戏:
游戏一:考听力(出示幻灯二)
游戏二:考眼力(出示幻灯三)
2、刚才,同学们分别利用听觉和视觉描述了公交车的运动过 程,表现得真棒。不过,
在数学上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更简洁直观的方法来表示公交车的运动过程,想看看 吗?
(出示幻灯四:观察)
3、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个公共汽车行驶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的几个 组成部分。(点幻灯
四:介绍横轴、纵轴和折线)
4、仔细看图,你能发现什么信息?(板书:看图找关系)
二、读懂图表,获取信息
1、学生看图找信息,自由发表,教师适时插问,如“线往上画往下画分别表示什么?”
“纵轴上的4 00表示什么意思?”“横轴上的3表示什么意思?”“速度最快达到多少?”
“为什么图的上面是平的?” “第4分钟时,速度降为0表示什么意思?”等。
(1)现在谁来比较完整地对着这张图来说一说时间和速度间的变化关系?(请学生回
答) < /p>


(2)大家来看一下老师是怎样用语言来叙述这张图所表示的事件:公共汽车从解放路车站到商场站共行了4分钟,从0分到1分,汽车的速度从0提高到400米分,1到3
分,汽车的 速度保持400米分不变,3到4分,汽车的速度在下降,第4分钟,汽车的
速度降到0,汽车在商场站 停下。
(3)让学生观察图表和文字叙述表达的是同一事件,但图表更直观、简明。图表叙述
则显得抽象、繁杂。从中感受到用图表来描述的好处——直观、简明。
2、大家从图上发现了这么多有 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其实是几个事物存在着的联系,
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二者的关系。(板书:关系)
3、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了解到的信息,完成书本61面的的填空。(点幻灯五:我会填)
(1)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共行驶了___分。
(2)在第1分钟内,汽车行驶速度从0提高到____米/分。
(3)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增加。
(4)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减少。
(5)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保持不变,是____米/分。
4、深化理解: 一般情况下,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只要4分钟的时间,但事实
上,并不是每天的交通都这么顺畅 ,比如今天早上……(出示幻灯六:我来说),哪位
小司机来介绍一下这次公共汽车的运行情况呢? < br>(1)从0到第一分钟,汽车从解放路车站出发,速度从0提高到400米分,从第1分
钟到第2 分钟汽车以400米分的速度前进,从第二分钟到二分半钟汽车的速度从400
米分下降到0,第3分钟 又开始行使,到第4分钟汽车从0又提高到400米分,第4
到第5分钟汽车以400米分的速度前进, 第5到第6分钟汽车速度减少到0,第6分钟
汽车到达商场站,停下来。
(2)为什么会中途停车?可能是遇到红灯,教师顺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三、结合情境,学会分析
1、提供信息:小明的父母一起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后,小明的母 亲独自返回家中。
小明的父亲看了一会儿报后回家。下面的两幅图,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哪
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说说你的理由。(出示幻灯七:试一试1)在观察图时,
我们首 先要明确的是这两张图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离家的距离和时间
的变化关系)
第一副图,离家的距离变远,再变近,符合小明母亲到读报栏后直接回家的行为。
第二副图,中间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是不变的,这和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相一致。
离家的距离 离家的距离


时间
时间
2、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3、适当拓展:
(1)仔细看图
老师对刚 才反映父亲和母亲行为的两副图做了些修改。大家仔细观察,两副图有哪
些区别?说明了什么?(父亲回 家的线段图坡度放缓了,是因为父亲回家用的时间比母
亲长。)
(2)大家再看图,现在请同 学来分别说说父亲和母亲离家的距离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
化而变化。
(3)小结:所以我们在观察图表是一定要认真,仔细。要能看到图表的细微差别。

四、练习巩固,思维训练
1、阅读书试一试2,独立思考:学校教学楼有四层。五(1)班的 同学第一节课到三楼
上数学课,第二节课到二楼上美术课,第三节课到四楼上音乐课,第四节课回到三楼 上
语文课,中午到一楼食堂吃饭。下面哪一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一过程?集体反馈,
说说排 除另外两幅图的理由。
2、看图编故事:王老师上午有3节课,上课的教室在同一个教学楼。下面这幅 图描述
了她上午上课直至中午吃饭的情形。请你根据这幅图,编一个故事,在小组或全班交流。
(出示幻灯九:试一试3)
五、实践应用,总结评价
1、实践应用
(1)登山活动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2)登到山顶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中途休息了几分?
(3)下山用了多少时间?
2、欣赏生活中各类图表
六、板书设计


看图找关系
(1)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共行驶了___分。
(2)在第1分钟内,汽车行驶速度从0提高到____米/分。
(3)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增加。
(4)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减少。
(5)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保持不变,是____米/分。

七、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 取有关信息,
体会图表的直观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确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直观、简明的确特点,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数学应用的意识。


《足球场内的声音》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 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看图找关系
部分的第一课时《足球场内的声音》。下面我就从教 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流程
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本专题活动 的内容是“看图找关系”,主要让学生看懂一些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并
根据图中有关信息分析量与量之 间的关系,能按要求看图回答问题。我们知道,函数是
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虽然小学阶段不要 求学生学习函数的概念,但函数思想
在小学阶段的渗透是重要的。由于图能够直观地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因此,教材安排
了从图中分析量和量之间关系的内容。本节教材呈现了一个“足球场内声音变化情况”
的有趣情境,学生通过对折线统计图的观察,将直观感受到随着时间的变化,音量也在
发生变化 ,这正是函数思想的萌芽。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1--12岁之间,处在 这一时期的孩子们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
识,但独立思考又缺少方向感,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要注意导航。根据上
述教材结构特点与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
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 、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的
简洁、明了的特点, 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能力方面:
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件或行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现象分析能力。
情感方面:
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直观、简明的特点,增强学习数学的
兴趣与数学应用的意识。 < br>我确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从纵轴和横轴所表示的意义来认识图表,从图中获取信息并
分析信息。 用数学语言将生活情况进行再现与描述,从而体会图表的直观性,无疑是本
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采取了观察、谈话、演示、操作、讨论 、合
作探究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听一听、猜一
猜、 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 ,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
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引路,自主 探究,
合作学习,分层练习等学习方法,获得知识与能力,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说流程
我确定了如下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将分三个板块进行教学。
1、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第二板块;读懂图表、学会分析
3、第三板块,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个生动、合理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对于这节课的导入我思考
过多种,最初是通过谈话导入新课的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体育比赛是什么?你知
道什么运动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吗?关于足球你们知道 多少?”经过反思,我考虑到喜
欢足球并观看过足球比赛的孩子不多,所以这样导入的效果不会很理想。 为此,我决定
先请学生看一段足球比赛现场视频,这样学生兴趣比较浓厚。同时也让学生试先感受一下足球比赛现场的气氛,接着问学生当有精彩进球时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是怎么表现
的?那这种热 闹的场面会一直持续下去吗?从而引出对场内声音起伏变化的思考。顺其
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二)读懂图表、学会分析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 我听,我可能记住;


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因此在本板块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初步理解图意:
理解图表中的数学信息。图中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 什么?每一小格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从图上知道什么?你是怎样观察的?
活动二:合作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出示六个问题)
这一环节的第一次设计是直 接出示问题,师读生答,典型的一问一答式。同伴认为这
种学习方式耗时不少,效率不高。因此,我就把 此环节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
一边看图,一边小组讨论出示的六个问题,然后小组汇报,教师 小结。在教学中,六个
问题中我将着重检查第3个问题:上半场什么时间足球场内的声音变得非常大?可 能发
生了什么事情?进行此环节时,要让孩子们充分地发挥了想像力,用丰富的语言为大家
描述 了多个生活情境,并且完全符合图表呈现的内容。
活动三:深化练习
(1)问题解决完了, 下面老师将这幅图的前半场配上解说请同学们边听边看图再一次
感受足球场内声音的变化。
( 2)如果给你们3分钟时间准备,同学们能不能将下半场的音量变化情况以及比赛情
形用解说的形式叙述 出来呢?
此环节学生自由编故事,我将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情节、数据是否与图相符,关键是
突出图中数学信息,情节要合理、简要。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课堂 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
有层次,有坡度,并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懂得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目的
是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了练习的预期目的。
六、说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达到以下预期效果:
1、学生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
直观性。
2、学生能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的
简洁、明了的特点 ,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总之,在教学中留给我思考的空间还有很多,等待着我去感悟、去理解,所以 在教学一
线的我,不会停下脚步,而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
我。教师不是万能的,但一定要时刻记住自己肩上的责任,如果让我为孩子们做的再多
些,我愿意。













成员间的关系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成员间的关系》,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
目标、教学重 点难点、教学形式、教学流程、媒体设计思想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成员间 的关系》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看图找关系》专题中
的第2节。《成员间的关系》虽 然只是作为一个专题知识来呈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不是那么紧密,但它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重要的一 节课。数学思想方法分析:符号表示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 示、计算、推理、
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数学课程的一个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受和拥有使用符号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
身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操场上的孩子之间的关系、
数之间的关系等内容,使学 生体会图能够清晰、简洁地表达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学生已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等生活经 验,从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
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设计理念:教材首先呈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图,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看懂
这个图,知道成员间的 关系;然后,教师可以用字母表示个家庭成员,教师应使学生经
历这一过程,鼓励学生讨论能不能用字母 表示这些成员,如何表示?让学生学会用图能
够清晰、简洁地表达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图示对刻画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作 用,能分析一些简单
的关系。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图示刻画数量关系,分析图示中的数量关系。
教法:
我认为,作 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
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基于以上的 学情分析,我打算着重采用主体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教师激思激疑 ,学生积极探究。坚持学生是教学活
动的主体,教师引导点拨,利用孩子们身边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探 索的欲望。
学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
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形式:
阳光课改三三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交互使用。
教学流程及设想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从小到大,你 们的成长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
爱护,尤其是自己的亲人为你们付出的就更多了,是不是呀?
那谁来说一说你的家里都有哪些家庭成员呢?
二、 深入探究
(一) 出示预习提纲
1. 绘制家庭成员图,并说一说家庭成员之 间的关系。
2.(1)观看小冬家祖孙三代的情况,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小冬与小丽是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3. 你能用字母和带箭头的线来表示小冬家祖孙三代成员间的关系吗?
4. 观看用图和字母表示的小冬家祖孙三代示意图,并思考下面问题:
(1)如果B代表爸爸妈妈,C代表的是谁?G,F分别代表的是谁?
(2)如果A代表爷爷和奶奶“A 到 B”表示什么?
(二)组长抽题,组内交流分工,板书
(三)各小组展示汇报
1、 以小冬同学的家庭为例,对其相互关系进行讲解。
(1) 在黑板上画出这位同学的家庭成员图,让学 生观察图,分析成员之间的相
互关系,思考并回答:小冬和小军,小丽是什么关系?还能用什么方法来< br>描述这种关系?看图分析数量关系。
(2)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用字母和带箭头的线来刻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并画图。
说明:巡视学生的画图情况后,板书该图。
2.锻炼学生对图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同桌讨论分析图示,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①C、H分析代表的是谁?
②A-----B表示什么?
③C和F是什么关系呢 ?
要求学生用这样图示关系来介绍你的家人给自己的同伴。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
三、智慧城堡
1.第1题,引导学生读题,看图,让学生明白图示所表达的意思,并回答问题 。鼓
励学生理解图意,必要时可以借助具体的人物帮助理解。联系实际并能用数学思想
来解释生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拓展思维,同时复习因数的有关知识。
2.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3.引导学生明确:带箭头的线是临时规定的一种符号标志, 在不同的情境中代表
的意义并不相同。拓展思维,同时复习因数的有关知识。
四、 课堂小结
从这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有何收获?
板书设计
成员间的关系
图(字母) 直观 清晰 简洁
媒体设计思想:信息技术手段在 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帮助,显示出
了它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本节课我为了更 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应用了
电子白板和课件交互使用。在上课开始,我利用电子白板的遮幕功能 来揭示课题《成员
间的关系》,目的是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展示过程中,
我让学生自己边讲解边操作,通过观看教学中小冬家祖孙三代关系图和用带箭头的线和
字母表示 的示意图,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观看真切地感受到用图和字
母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好处 ,我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让学生说一说用图和字母表示事物之
间关系的好处,这时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很容 易说出来,接着我应用电子白板的标注功
能圈出重点部分醒目、明了。在做练习时,我也应用了电子白板 和课件相互使用,在智
慧城堡的课件中我插入了优美动听的音乐,以会唤起学生的共鸣,在做练习时我让 学生
到白板上来做题,一边做,一边演示讲解,这让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就更牢固。
总 之,本课媒体的使用是在达到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两点实效的基础
上进行的,这些都是传统 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


教学是一门有缺陷的艺术,没有哪一节课能称得上是完美的教 学。同样,我的这节
课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我继续研究,力求使信 息
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更有实效。

读学弈有感-孝道作文


先锋软件学院-河南教育考试


吴作栋-工程质量保修书


抽奖活动方案-团委副书记述职报告


榕树下-开业主持词


对对子-社会热门话题


襄阳四中-加薪申请范文


描述自己的性格-100以内的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