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说课稿
关于自然景观的作文-北京人事考试网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优秀说课稿
一、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说课稿
教材解读: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
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
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
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本册
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并
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
在两部分认识数教学中间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内数的认识
的内容进
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
充。教材提
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
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
供了好素材。突出数概念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原理,培
养数感。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
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
路,如: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
而是让学生通探究自主过讨论得到。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
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
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
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
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
流训练,达到熟练程
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
于数位、数级,十进
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
己的独
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
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
了用它来交流,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
认知规律。加强数
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
人在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
教师精心组织下充
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
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 第二页到第五页的例1例5,练习一的1-5题。
教
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
个大数,知道
亿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
3.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
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认识,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读法。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CAI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数位表。师生都备计数器。 过程
设计:
一、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CAI课件出示我国行政区划图,用点按热健的方法突出演示六
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文
化图片,同时伴音介绍我国的人口普查数,让学生认真观察,提问:你收到了那
些数学信息?
(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你发现什么?(数很大,很大。)由此这节课你想探讨什么问
题?(这些大数怎样读?他们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些大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怎么样认识
大数
?等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 探究交流 获取新知
1.
以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为例试读。
2. 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十万、一百万、一千万
、一亿,问题:观察计数器你发现
什么?老师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
一千,问:九千再加
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
是一万”
板书“万”。
3. 让学生拿出计数器,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
九万,再加上一万是
多少?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同样的方法,同学们自己同位交流说说,认识1
0个十万
是一百万。(板书)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板书)
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
(给足时间拨、想、说,然后全班交流)
提问:同学们
想一想,以往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万以上的计数单位今天我们学习
了那些?(十万、百万、千万、亿)
4. 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家
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
什么吗?你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 生2: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3:我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
一。
生4:每相邻是什么意思我有点不太明白? 生5:我可以告诉你,„„
师:同学们怎样证明你的发现是对的? 生5可以进行证明,如:„„
师:同学们真有数学头脑,通过拨珠、数数、观察发现了它们的规律。 5.
认识数位和
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请同学们整理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
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亿位。(出示数
位顺序黑板帖)
(2)拨数,将13819000人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来。
(3)写出1381900
0并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多少个这样的计
数单位? (4)全班交流,抽查:
十万位上的8表示什么?百万位上是几,表示什么?千万
位上是几,计数单位又是什么?
6. 学习“数级”。
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在数位表上增加拦,并标明数级)从
右向左四位一分级,
第一级是个级,第二级是万级,第三级是亿级。同时告诉学生分级线。按级读出北京
市人口
数。
7. 巩固联系完成第4页“做一做”。
(1)
让学生通过数数,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
(2)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常用到万以上的
数,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
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8. 学习“读数”。
(1)CAI课件出示例2,读出下面各数。继续出示含两级的数位
表,并在相应的数位表
下,分别呈现教材上的4个数,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a) 让学生在下面与同学说一说并写出读作多少?
b)
集体交流,读出每一个数,并进行评价,纠正错误读法。 c) 课件出示正确读法。
(2)小组讨论。
a) 含两极的数怎么读?
b)
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c) 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样
读?
(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
(3) 反馈交流信息,学生归纳总结。
(4)
巩固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读后说说你发现这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三、
小
结强化,增强自信
小结学习内容,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收获。 四、
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一的1—5题。1题让学生做数位顺序表,加深了学生对数位
排列顺序
和数级划分的认识。2题按排的是4组读数练习,每组都是两个数对比出现,体会同样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读法不同数的大下意义不同,也为后面学习大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
数作铺垫
。3题创设一个情境,小组交流不同的读数方法,探索比较方便的读法,体现了由
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读
数方法。4题5题,进一步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理解,提高读数
能力。
《人口普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第6页例题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多位数。
3、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的读写法,读数中有“零”的写法。
教学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练习读写,复习旧知
1、快速读出下面各数。
2000,4500,4523,6005
2、写出下面各数:教师口述学生写数。
3、40059000是( )位数, 含有(
)级和( )级,由( )个万和(
)个一组成。在计数器上
拨出下面各数,并像前面一样说出每个数的组成。320080,
479853000,2007000010。
二、多位数的读法
1、亿以内数的读法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示地图。
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你能读出北京和天津市的人口数吗?
学生尝试后汇报。
为什么只读出万以上的数?为什么要加万字?中间有两个零怎么读?
2、亿以上数的读法
我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全世界人口约6302309
700人;学生试读,小结读法。
3、练习读法
试一试第一题;练一练第一题。
三、多位数的写法
1、亿以内数的写法
(1)澳门约有
四十四万人;香港六百七十八万人;教师引导写澳门人数,学生独立尝试其
他城市人数。交流评价,并验
证(将写出的数分级读出来)
(2)三百五十万零六百,写作 。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写数
。小组交流,互相检查,让每一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
的,怎么写的?反馈交流结果。
2、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1)呈现题目: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
过程要求:
① 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数,看看含有几级的数。
② 对照数位顺序表,尝试写一写。
③ 反馈写数结果。
④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板书呈现结果:
“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写作:5256000000
(2)呈现题目:“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 。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独立写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放弃数位顺序表,直接写数。
②
同组交流各自的写法,着重说明“零”的处理。
③ 反馈交流结果。
板书呈现:“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20 ¦ 0435 ¦0000
这时板书不出现数位顺序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用分级线段来代替数位顺序表。
(3)小结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让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数的规则。
① 弄清有几级的数。
②
从最高位写起,写出每一级上的数。
③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写法练习
:试一试第2题,写数并估计数的大小。练一练第2题。补充练习题:先分级
再读出下面各数
4391000, 7060020, 1300000800, 43910000,
70600020, , 600600, 6000600
四、巩固练习
1、练
一练第3题,先读数,再连线。最后写右边的数验证。2、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国
际上分节方法。
3、同桌读写数游戏:一位同学用计数器拨数,一位同学读
数;一位同学写数,另一位同学读出来。
4、拨一拨,写一写,再读一读
用四个“5”和四个“0”组成一个八位数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
(2)只读出一个零
(3)读出两个零
(4)读出三个零
五、课堂小结并布置实践活动
生活中大数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在报纸、杂志或电视
等媒体中收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十个以上
数据)
以上就是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人口普查》教学设计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2.
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
大数。 重难点:
1. 掌握把多位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能够正确、迅速地将多位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你们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吗?
生:中国的国土面积有
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师:我通过查资料还知道了以下信息,请生读一读。
(黑龙江省的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千米,江苏省的土地面积约为100000平方千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为1660000平方千米,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为1220000平方
千米。)
二、探究新知 1.大数的比较
师:读了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最大,江苏省的土地面积最小。 师:你是怎么比较
的?
生:位数越多的数越大,位数越少的数越小。
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第一是比较位数的多少。(师板书:比位数多少。)
师:请孩子
们把这5个数字从大到小排列到草稿本上。
生汇报:
9600000>1660000>1220000>450000>100000(师板书)
师:我们知道了比较几个数的大小首先是比较它们位数的多少,对于这个比较的结果你
们还有什
么问题要问吗?
生:位数相同的时候怎么比呢? 生:从高位比起。(师板书)
师小结
:其实大数的比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相同,先比较位数的多
少,位数相同就从高位比
起。
2.大数的改写
①体会改写的必要性。
师:我们国家从2000年
起进行西部大开发,我们有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这里有
着丰富的土地资源,是我国21世纪重点
开发的区域。
现在邓老师读资料,请你们把听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只记数据,不用记其他文字或单
位。)
西部地区有耕地47080000(4708万)公顷,有林地121000000(12100万)公
顷,其他
农业地10590000(1059万)公顷,总人口约为300000000(3亿)。
师:记得下来吗?说说
你们的感受。 生1:你读得太快了,记不下来。 生2:数字太大了。 „„
②师: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以9600000为例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试试看?改写好的同桌交流,抽生板
演。
960 0000=960万 师:你是怎么想的?
请生把其他几个数字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汇报后师: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是什么呢?(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生:改写整万数的方法:去掉数末尾的4个“0”,在数末尾写上“万”字。(师板书)
师:像3 0000 0000这样的整亿数又如何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呢?
生:改写整
亿数的方法:去掉数末尾的8个“0”,在数末尾写上“亿”字。(师板书)
3.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了解国土面积学校了哪些知识呢?
生:大数的比较和改写(师板书
副标题)
三、巩固练习
P9试一试2,3题和1题
教学反思:
这部分知
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
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
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大到了改写大数的必要性。
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的思维过程
。在评价孩子的回答中也需要多注意数学
本位知识以及数学思维、思考习惯的评价。
《近似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
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1页:近似
数,完成例10及相应做一做题目..
2,
教材内容的地位及其作用:近似数的概念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
多的.通过学生对生
活事例的调查和直观描述,不仅让学生了解近似数,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现数学
学习的有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求近似数,四舍五入
法的教学,一方面为学习求较大数的近似
数(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积的近似值,求商的
近似值以及为除法试商等内容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小知识的学习,让学生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计算的国家,以此激
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
学好数学的热情. 3,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概念,会写,会用;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
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四舍五入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生
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5,教学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根据哪一位上的数来决定是四舍还是五
入. 6,教学准备 布置调
查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一定要说出它们
的准确数量,只要知道它们大概是多少
就可以了,如同学们量得自己的身高、数学课本的宽度
等、像这样的大概数在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很多,收
集有关这方面的数据. 二、说教法,学法
1,近似数的概念虽然学生没有接触过,但在日常生活中
是很多的.教学近似数的概念,教
师采用调查法和直观描述法,让学生在调查和直观描述中了解近似数的
用处,体会到近似数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 实例导入,让学
生猜老师有多大岁数了,找到一个最接近的答案,然后出示喜羊羊
图像,通过问答调查学生的情况,问学
生你几岁了?学生回答10(11)岁了,班里有多少学
生,学校有多少学生。分别出哪是准确数,哪是
近似数,并告诉学生近似数是一个与准确数
比较接近的数.板书课题。另外,再判断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
准确数,出示一些题目。到2003
年末,我国有公共图书馆2709个,图书馆藏书约47776万册
。 到2003年末,我国共有自
然保护区1999个,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约有14398万公顷。
我有10个手指头。世界的人口
大约是60亿。学生理解了近似数的概念以后,再举几个例子加深印像。
2,通过喜羊羊的口吻讲故事,羊村超市开业了,懒羊羊买东西的时候发生了纠纷,一
斤米1.
9元,一斤半大米共2.85元,可是,懒羊羊没有5分钱的,村长又不愿意,懒羊羊
给了村长3元,村
长又没办法找。怎么办呢?喜羊羊总是有办法。他想了什么办法呢?原来
是四舍五入。板书。四舍五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实例引导,尝试运用
四舍五入法,学习约等于的写法。 <
br>告诉学生,2.85用四舍五入法,就是2.9元,这下,问题解决了。2.85约等于2.9.认
识约等于号,让学生观察,这个符号是两段波浪线组成的。激发学生了解可是喜羊羊是怎么
算的,引出
方法,介绍,四舍五入就是指尾数不满五的省略,满五的进一,尾数用零占位。
然后再出示例题,把下面
的数字分别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让学生在练习,讨论中,交流
四舍五入的四步方法。先是找准位数,
然后看后面一位,满五进一不满省略,尾数用零占位。
用总结得来的方法解决四舍五入到万位的问题。大
家要是做得好的话,喜羊羊还会给大家讲
故事呢。这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设计的
训练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通过讨论、让学生搞清求近似
数的关键确定省略的最高
位是谁、是否满5或不满5来决定舍还是入,总结交流、提炼方法
揭示四舍五入法。
4,教师讲叙编创的故事。羊村的超市自从采用了四舍五入法,生意兴隆,灰
太狼知道
了,心里很羡慕,也在狼堡开了家超市,懒羊羊非要吃棒棒糖,没办法,喜羊羊他们只好到狼堡超市去买,没想到 灰太狼真是太黑了,一根棒棒糖竟然要4块钱,喜羊羊拿了就走,
对灰太狼
说,因为是4所以省略了。第二天,灰太狼想报复,就到羊村去买东西,他看中了
一件衣服,48元,他
想,4可以省去,只要8元就行了,可是,村长却告诉他,得50块钱,
因为对灰太狼,得四舍五入到十
位。
通过讲故事,来让学生们的思想暂时放松,也让学生们更加明子四舍五入的概念。然后
鼓励大家,能不能接受喜羊羊更难的挑战。对更大的数进行近似数的练习。
出示亿以上的数,指名来
黑板上做。要求用学过的方法,正确地得出近似数的答案。并
且给大家讲出做题的思路。从而检验学生是
否掌握了四舍五入的方法。
5.小结:今天,我们和聪明的喜羊羊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我们明
白了近似数的重
要性,也知道了用四舍五入来求近似数的方法,后面的第一位数满五就向前进一,不足就
省
略,用零占位。
6,布置作业.要求完成书面上的作业。 附板书: 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
二、线与角
《线的认识》说课稿
古浪县海子滩中心小学
刘彦文
一、教者对教材的理解
《线的认识》这一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线与角》的第一课时,
是在认识角、直角、锐角、钝角基础上学习对线的认识,为了适应学生的思维特
点,使学生
易于接受,教材采取了小步子的编排方法,先从现实情境中出发结合具体的图片,抽象出线<
br>段,射线和直线,通过“认一认”活动,直观的认识和具体比较。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使学
生初步会用线段,射线,直线来表示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
题,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
标。
1.使学生理解直线与射线的概念,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能在简单图形中找出线段。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有关线的问题。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2.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
是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
来源于生活又运用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
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
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
观演示为主,引导学观察、相互讨论、亲
自操作,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新课开始,出示手电筒,打开电源开关,让光线射向黑板提问
:同学们看到这条光线
了吗?这是什么线?这条线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我出示一些生活
中常见的
图片。引出课题“线的认识”。
本环节我结合学生已有的表象,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出
发,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
感觉到所学知识离生活很近,并不陌生。
(二)让学生初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我首先播放课件出示乐器竖琴图片,让学生看看这
竖琴的琴弦,它有一定的长度,有头
有尾,以此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特点。
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
物体手电筒来启发它所发出的光线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教师引
导,学生思考。结合身边的事物从中提练
出射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画起来也比较容易。
接下来我播放课件课件出示笔直的铁轨图片,让学生
看到笔直的铁轨好像是无头无尾,
以此让学生感受无限延伸。
(三)进一步区分三种线, <
br>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我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
的特点如:
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
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
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
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
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
破了本课的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
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四)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我先让学
生找一找生活中这三种线的实例,完全让学生展开想象,想到什么线就说什么
线,有的学生说:铁轨的一
部分是直线、红外线是射线、激光也是射线……可见学生都是从
生活实际出发,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体
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就会有所
发现。
(五)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
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我采用自学的方式来学习“读一读”这部分,
学生通过自学懂得直线
有两种读法,射线有一种读法,而且明确射线只有一种读法,线段有
两种读法。
本环节我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学,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六)感受“点与线”的关系。
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又可以画几条直线呢?让同桌
之间互相交流,经过画一
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为了更直观的让学生便于理解,我用课
件展示了画
的过程,来加深学生对点与线的认识。在练习题环节中,我创设了老虎山到狐狸洞路线的情<
br>境,让学生找出第4条线是最短的路,从而小结出两点间的无数连线中,线段最短,培养学
生的数
学应用意识。
(七)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而且让学生明确认
识了这三种线对于以后
学习线与线之间的关系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
《平移与平行》说课稿
李培文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
学法以及
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四年
级上册第二单元,本节
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
一课。在
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
br>出平行线概念的教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对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
易,有
利于他们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这就为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新
的视角。 新教材在编写上与老教材最大的不同点是增加了操作活动,所以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感
知、体会平行线
,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有趣
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
程,学习用整体认
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
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1.借助
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2、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
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教
学重点难点
1、重点: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难点: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
<
br>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
直观演
示、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
景,诱导学生思考、
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
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
而培养思维能力。
(二)说学法
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
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应用”的学习过
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通过平移认识“平行线”
活动1:我将让学生用铅笔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当我看到学生是这
样移的时候,我将及
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问学生:“平移前后的
两支铅笔有什么关系?”估计有学生回
答:“平行”;我将及时给予赞许,并板书。
(结
论: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平移后的两条直线组成平行线。)
2、画平行线
活动2:这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将直接演示用直尺和三角尺以及用
两个三角尺画平行线给学生看,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动手画一画,用两种画法画平行
线。这使
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3、折一折创造平行线并判断平行线
活动3:在这一环节中,我将让学生用纸折出一组平行线,这拓宽、加
深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估计学
生会折出以下这些情况等等,我将以其中一种折法作为
例子直接演示来引导学生如何判断平行线,随后让
学生判断自己折出的一组线是否平行。这
能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作能力。
(结论:两条直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
的平行线
活动4:找一找。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由易到难设计以下两道题目,
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第
一道题目是„„,第二道题目是„„。随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
的平行线,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
活。
六、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创设问
题情景,引导学生
自己思考、操作,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
于主
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会数学
的趣味性,增强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相交与垂直》说课稿
今天,我说
课的内容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相交与垂直》
的第一课时。我将从课标、
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详细说明。
一、 说课标
根据《数学新课
程标准》的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
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
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我充分相信学生,将学习
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是合
作探究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有关知识。
二、 说教材
《相交与垂直》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第一课时的内
容,它是属于新课标中“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和认
识了线、直
线、射线、角、平行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交与垂直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继续学
习正方形和长方形奠定基础。
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中两条直线的相交与垂直。
②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③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最短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
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感知
生活中处处皆数学,热爱数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1、感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2、能正确画出点与线之间的垂线。
教学难点: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
单问题。
三、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大纲,以及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本课时我
主要采用的教学
方法是:1、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比较、分析、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的
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让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
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 说学法
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动手操
作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运用的过程,让他们能够清楚地理解平面中
两条直线相
交与垂直的概念,如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以及怎样理解和运用一
点到线段的距离垂线最短等知识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而活泼。
五、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的
重、难点,以及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我
分为四个环节六个小步骤来完成:(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三) 设计运用,巩固知识 (四)课堂小结
其
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将内容细化为
四个小步骤,以便学生能够
理解和运用知识。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通过
播放ppt,让学生观察生活常见的相交和垂直的事例,用直线画出图案,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
感知相交与垂直,进而引出所讲的内容。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第一步: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垂直的概念,什么叫“互相垂直
”和怎样用字母来
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第二步: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让学生
拿出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让学生自己验证折痕是
否互相垂直,从而让学生真正理
解垂直的概念
第三步:实践活动
让小组合作交流,找出正方体中那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让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
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巩固知识。
第四步:画一画
这一步是实现
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又细分为三小步:(1)用三角尺画垂线。
步骤:①画一条直线
②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
③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④标出一个直角
(2)过点A画已知直线垂线。(出示三种不同的情况)
步骤:①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叠
②平移三角尺直到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一点重合,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出一条
直线。
③标出一个直角
(3)课堂练习,完成教材第23页的作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有利于知识
的巩固。
第三个环节:设计运用,巩固知识
创设一个情景,小王怎样到外婆
家距离最短,让学生懂得用点到线段垂线距离最短
的原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以便能掌握学生所学情况。
《旋转与角》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的
《旋转与
角》一课。
本课教材特点是:
一、教材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
、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
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
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
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各
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
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
和生活中的观察
。如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如:折扇、钟面、倒立、双臂侧
平举等等。这些动作、物体学
生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到,从而会很快的掌握本课知识点。
结
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
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
周角借助具体情境,感知平
角、周角的特征。
五、教法分析:
引导教学法
直观演示法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
过程。
六、学法分析:
1、从生活经验出发、变抽象为直观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做中感悟
我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
主探索,使学生从容的掌
握本课的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开
课拿出做好的活动角,引出角,进一步认识各种角的特点,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角”做好铺垫。
2、幻灯片呈现复习的内容。复习学过的锐角,钝角,直角。
3、思考问题? 角是怎样
形成的?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
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
习的重要方式。
1、让学生旋转
自己的活动角,提问学生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时所成
的角叫什么?引入平角的概念。
2、同样的方法引入周角的概念。
让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使学生
所有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
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在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和发现之后,教师P
PT演示,总结学
生的发现。
三、课堂活动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了他们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角。
四、课堂练习
本课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
学生的学
习需要,实现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教育技术的应用:
1、借助网络资源收集数学资料,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2、借助ppt生动形象的效果,
为学生提供观察及演示过程的平台。
3、借助ppt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角,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
活。
五峰小学
黄茜
《角的度量》说课稿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东四小 刘世娟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
课题是《角的度量》,它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节
的内容。选中本课作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
科整合的课,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体现教
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内容,我将本课的教
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各种角的度数。
(2)体会角的测量单位——度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结合现实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
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
习的乐趣。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
识量角器。灵活合理地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归纳出量角的方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要模式,媒体作为情景创设、问题讲解、引发思考、
归纳总
结、拓展思维等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手段。所以教学环境确定为多媒体教室。
结合新课改理念,设计了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以疑激趣, 揭示课题--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总结提升,接受挑战四个环节。 首先进入第一个环
节情
境导入。以研究“红领巾各角的度数”这个实际问题入手,问同学们:红领巾有几个角?哪
个角最大?你想知道大角比其它两个小角大多少吗?如果不知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这类问题的解
决办法。这里出示了一张红领巾的图片,红领巾的三个角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
面前,这种形式非常直观,
为了解决角度的问题,教师直接带学生们进入新课的探索。
第二个环节是探究新知部分,设置了
“比较角的大小”“ 发明量角单位”“ 认识量角
器”“ 运用量角器” 四个步骤来逐层深化本课的
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创设了平等和谐的学
习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
破了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时,学生想出多种解决办法。信息技术使同学们的办法都得以展现:如
出
示三组角:锐角与直角、直角与钝角时,以图片的形式出示,学生用观察的方法就能直接比
较
;在两个度数相近的锐角比较中,用动画的形式加以演示,先用移动的方法比较,如果是
不能移动的角,
用一个小角去比,继而产生新的问题:这两个角都是小角的3倍多一些,到
底
谁更大一些呢?你能不能准确地说出第二个角比第一个角大多少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整个过程
的教学效果直观形象。
发明量角单位时,没有直接给出“度”的定义,而是通过迁移的办法引导:我
们以前量
线段时,可以用cm、dm、m等长度单位来度量,大家能不能发明一种合适的量角单位呢?同
桌之间互相策划一下好吗?让同学们创意地发明角的单位,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
情,使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又利用信息技术先动态演示角的度数划分的过程:角越小
测量的结果越精确,
再以一段文字呈现“度”这个概念:国际上角的度量单位是“度”,用
“ °”表示,写在数的右上角。
规定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一份是1°,使学生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整个环节,既
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又客观地表述问题。 认
识量角器时,我尝试着把认识量角器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
融为一体,开辟了一个新的学习
园地。我对同学们说:大家的想法与科学家的想法一致,他就是利用这个
道理发明了量角的
工具------量角器。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量角器,看看它是什么形状?像什么
?(学生:
城堡)这小小的城堡里有可多宝藏了!想不想找一找?通过找宝游戏,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
br>过程变得兴致盎然,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充分调动起来。接着信息技术动态地出示量角器的
各部分
名称: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外刻度线,印证了学生的答案,吸引了学生的目光。 运
用量角器时,为了
让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先用信息技术出示开口向右40°的角,动态展
示量角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
量角,并总结出量角的方法。再出示开口向左120°的角,
引导学生分析用内刻度、外刻度那种量法简
便?使同学们认识到开口向右的角用量角器的内
刻度、开口向左的角用量角器的外刻度度量简便。之后出
示开口向下70°的角,让学生会
灵活地量角与创新地运用。最后,让学生用喜爱的歌谣总结量角的方法
,同时播放轻松的音
乐,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进入第三个教学环节实践应用。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经历了量身边的角,量国旗上五
星的角,了解生活中的小常识和介绍各种量角仪器四个活动,充
分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本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量角的情
境如:量一量
身边的角,红领巾的角,量国旗上五角星的角。学生知道大、小五角星每个角都是36°后
,
从而产生问题:大五角星的边比小五角星的边长得多,为什么角的大小一样呢?多媒体又动
态
演示了角的边与角的大小关系,学生观看后,达成共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接着
多媒体出示 <
br>两张图片和两段文字介绍生活中角度的小常识:滑梯的坡度一般都建在45°——56°之
间,这
样比较舒适、安全;楼梯与地面所成的角应在26°——45°之间,最舒适的坡度应为
26°34′,分就是比度还小的单位,到了初中我们就会学习这个比度还小的单位——分。让所
学知识得以延伸。最后,让学生欣赏各种量角仪器的图片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开阔了学
生的视野。
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的一一展示,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使本课知识
得以拓展。 最后一个教
学环节总结提升中,出示挑战题:体育课上,我们常常碰到投掷问
题。有位同学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三次
投掷垒球。以什么角度投得更远一些呢?看谁能挑战
成功。信息技术出示三次投垒球的图片,给学生接受
挑战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问题
中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运用所学的知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
力的一个新尝试!
以上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问题设 计,
均紧
紧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科学地展开教学。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
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身体的各个部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同时,
教师的点拨
、引导、讲解等短小而精练,放手让学生操作,留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把学
生推向主体地位。让学生
成为课堂的主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便是
我上课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画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
的,
在学习本节课之间学生已经掌握了度量角的方法和技能,并且能使用一副量角器拼出已知角
的和或差,这些都是学生用量角器画角的基础。本节课是一节技能操作课,画角的方法与度
量角的方法有
许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需要学生静上心来仔细地去琢磨,去感悟
其中和奥秘。数学动作技能
的学习不是独立的、简单的一种动作的学习,往往是与认知学习
交织在一起的。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
的动作技能,首先要了解:角的知识、量角器、量
角的方法。还要明确:(1)画什么样的角?(2)如
何画?(3)使用了学具?(4)为什么要
这么做?……不仅老师心中要有底,而且学生也要清楚。所以
在教学时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
进行复习铺垫,确保学生具备本节课学习的技能。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
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
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2.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3.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4.经历用量角器画角方法形成的过程,在探索中学会表达和
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与
人合作,形成学习的经验。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
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
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学会灵活运用特殊角之间关系。
四、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
统一。基于此,
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
教
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充分发
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
的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已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
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
开。(下面我就这以上六大环节做具体的阐述)
一、启动导入
1. 复习铺垫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4°
锐角( ) 钝角( ) 直角( ) 平角( ) 周角( )
2. 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 )
( )
师:说一说你是如何度量角的?
3.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
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这节课我
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主动探索
1. 请同学们画一个任意角,并说一说你是如何画角的?
2.
同桌两人互摆角。
请第一个同学指定一个角度,另一个同学拿量角器和两根小板摆一个指定的度数,第
一
个同学用量角器检验。完成后第二个同学指定度数,第一个同学拿量角器和两根小板摆指定
角
,第二个同学用量角器检验。两同学互说摆角的过程。
[学情预设:第一个步骤,学生已经学习过角的
概念,知道从一点引两条射线所组成的
图形叫做角,让学生画一个任意的角,不会存在多大的坎,学生应
该是能够完成的。第二个
步骤,是让学生用量角器和两根小棒摆一个已知角,学生开始也可能摆的不太对
,但是两根
小棒是能够移动的,通过移动操作以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但由于同学对于量角器掌握<
br>的程度不同,也可能有的同学摆出了要摆角的补角的情况。这时,教师可通过巡视过程加以
点拨。
]
请摆角好的同学介绍自已成功摆角的经验。
3.请同学们先画一条射线,并以这条射线的
端点为顶点,用量角器画一个650的角,
另一个同学用量角器检验。然后,另一同学用量角器画角,第
一个同学用量角器检验。完成
后和同桌按下面的提纲交流。
①你是怎样画的。
②讨论:按怎么样的顺序画比较方便。
③画角时特别应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前先
请画角不对的同学讲一讲自已在画角时遇到的问题,然后再请同学按提纲
汇报,并说一说画角要有几个步
骤。
[学情预设:由于有第一、二个步骤的铺垫,缓解了画角的难点,所以大多同学是能够
画
出指定角的度数的,但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学生是较难总结的,所以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讨
论,并通过后面同学的自学课本来解决这个问题。]
4.自学课本,步骤质疑
(1) 自学课本第42页“画角”。
(2)
书中画角的步骤与刚才同学的步骤是否相同,质疑书中画角的步骤。
(3) 总结画角的步骤:
① 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②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③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二个步骤,
主要是要给同学们画角做一个铺垫,给学生一个思
维的台阶,缓解画角的难点,第三个步骤是让学生经历
画角的过程,进一步让学生去体验和
感悟体验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第四个步骤自学质疑,确实让同
学们不仅仅明白是什么,
而且明白为什么,确实让学生通过自学质疑辨是非、明事理,从而让学生在辨中
求真。]
三、巩固深化
1.以下面的一条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500、800和1150的角。
2.分别画出750和1050的角。
师:请你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填空:
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是:第一步,先画一条(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 )
重合,0刻度线和(
)重合;第二步,在量角器上与所画角的度数的刻度线的地方点一
个(
);第三步,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 ),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
)。
这样就画出了一个角。
[设计意图:1、2题是对于所学知识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的
一个巩固练习,由易
到难,3题是一个操作方法步骤的填空题加深对方法的记忆和理解。这些题目都是基
本题,
要确实让全体同学掌握。]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用量角器你会画一
个角的度数了,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角吗?
(用三角板的一个角画角)
学生用三角板的一个角画300的角后,集体订正。
师:只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哪些角最好画出?为什么?
1.用一副三角板分别画出750和150的角,并说说你是如何用三角板画角的?
学生交流不同的画法,教师板书:两角和、两角差
2.用一副三角板分别画出900、1500、1200、1350、1650的角各一个。
3.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量角的大小,要用( )。
A.直尺 B.量角器 C.三角板
(2)用量器画角时,要先画一条(
)。
A.直线 B.线段 C.射线
(3)用一副三角板不能画出( )
A.100的角 B.150的角 C.300的角
4.判断
(1)画指定的角一定要用量角器。 ( )
(2)1850的角是无法画的,因为量角器上最大的度数1800。 ( )
(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出1500的角。 ( )
5.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吗?并和同桌交流你折角的过程。
900
450 1350
6.将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师:你
会用量角器画出指定的角了,会用三角板画出特殊的角了,你也会用纸折出一些
特殊的角了,你会画出指
定的三角形吗?
7.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3厘米和5厘米,它们的夹角是1200。根据这些条
件画
出这个三角形,并说一说你是如何画的。
[设计意图:1、2题是让学生用三角板来画一
些特殊的角,这是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
的加深和拓展,3、4题是所学知识的选择和判断,有一些容易出
错的题目,通过课堂的练
习也要让学生掌握。5题中的3个题是一个操作性的题目,成阶梯性,第一个是
折一次,第
二个是折两次,第三个是先折后展的拓展性,这样的编排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
br>第6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第7题是一个难度较高的操作题,这样,体现因材施教。]
五、小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同步作业
板书设计
画角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4°
锐角( ) 钝角( ) 直角( ) 平角( ) 周角( )
2.
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 )
( )
好的板书就
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
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整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
透,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让课堂成为学生思
维的运动场。
3、重视培养学生应
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
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
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丛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
好的情感体验。
4、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评价,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形成的发展,让问题
解决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让问题解决的
过程
,成为学生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文
气息,充满师生的
灵性与共性。
三、乘法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革勒小学 赵正强
一、教材简析
《
卫星运行时间》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本课是第三单元
的第一课时,主要
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是在以往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基础
上的进一步拓展。教材结合“人
造地球卫星”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重点是使
学生了解列竖式计算乘法的算理。这也将为后
续的乘法学习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有以前的基础,我认为一般的学生计算难度不是很大。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
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理解编者意图,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确立的重点是两、三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
方法
,能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难点是乘数中间和末位有0的乘法的准确计算。
三、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从四个环节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直接用幻灯片引出介绍卫星资料的情境,说说发现的数
学信息,从中引出人造地球卫
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重点研究与此相关的问题并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提出
问题,列出算
式。 “绕地球21圈的时间”学生提不到,就由老师提出。因为解决这个问题列式是11
4x21。
因为它属于不进位且数据较大,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这个环节做到简明扼要,直奔主题。<
br>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估算
在具
体的情境中先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估算一下,并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但在
这一环节中,学生的估
算方法单一,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激活。
2、自主探究算法。
(1)鼓励独立探索算法。 (2)同桌交流。 (3)全班共享。
教材
中,出现了口算、竖式计算,转化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在这一环节中我
安排了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
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能探索出至少两种计算方法,体现
算法的多样化。如第一种将21拆分成2
0+1来算,(因为这种方法在三年级学习两位数乘两
位数口算时用到过)再就是竖式计算的方法。但事
与愿违,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在总结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以后,我安排了让学生上黑
板板演这一环节,
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但上来的学生在计算时都出现不同的错误,不是忘记进
位就
是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基础练习
1、出示三道典型算式。学生计算,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搜集错例记在小本子
上。
2、森林医生。
出示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例,当堂解决共性问题。意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
前提下,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市进修学校王立主任提倡的方法,也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
评。 提高练习
安排34页第4题,这是计算商店的盈利问题。
学生解答时,分步出现问题,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解题
策略。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能说一
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
自己在计算这类乘法时还有什么需要提高的吗?布置作业完成34的3题。意在引
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有更高的期望。
《体育场》说课稿
糜滩乡下滩小学 吴学艳
一、
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两、三位数的乘法
后,利用生活中的数据来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对估计方
法进行归纳
。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考虑到学
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
的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
估计,愿意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
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难点: 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体育场吗?那么体育场有多少
个座位你知道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
第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
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学生讲解题思路
(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
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
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
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
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
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
成整十、整百的数,
方便计算。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数学教学,做
题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
面。但传统教学教师往往进行所谓的题海战役,让学生反复做、重复做,这样
不仅做累了学
生同时也做怕了学生,消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如何使学生愿做、乐做,同时又能达
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在教学《分
数
的基本性质》时,我也精心设计练习题。首先是题型变化丰富。练习中,我安排了一些判
断题、口答题
。 题型的丰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
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数学教学,做题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
br>面。但传统教学教师往往进行所谓的题海战役,让学生反复做、重复做,这样不仅做累了学
生同时
也做怕了学生,消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如何使学生愿做、乐做,同时又能达
到教学目标,提高学
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在教学《体
育场》时,我也精心设计练习题
。首先是题型变化丰富。练习中,我安排了一些判断题、口
答题 。 题型的丰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
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习无
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
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
效果。
《神奇的计算工具》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神奇的计算工具” 计
算器(
即电子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它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已经在各行各
业得到广泛的使用。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向学生介绍
一些简单的计算器的知识,引导他
们正确使用和合理的运用,就显得很有必要。教材在“乘
法”单元后专门安排了“神奇的计算器”这一教
学内容,既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
又可以用来探索数学规律,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计算器,为
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器打下
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吻
合。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注重:一是
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三是注重引导学
生探究数学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并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
计算。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秘密的意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
算。 3、通过课堂
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向学生渗透节约、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计算器的基
本功能,会使用计
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教学难点是,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四、说教法、学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
事数学活动的
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
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我设计这节课
时,主要以各
种教学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动
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学生乐学,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环
境。
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三)、巩固应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
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计算练习活动将
学生引入正题;接着
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计算器的实例,使学生对计算器有一
种亲近感,感到它与生活“同在”
;随即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
人们通常都会使用计算器呢?当学生回答使用计
算器 计算快、准、方便、快捷等优点时,
我追问:那你想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本领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
了,这时的学习已经成为了学
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
础之上”
。对于计算器这个现代的计算工具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使他们对计算器有着不
同程度的了解。通过调查,四年级绝大多数学生都用过计算器。所以
在突出:“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这一教学重点时,我设 计了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计算器
的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体现了学
生的主体地位,又很好的促进了学生间的互
相交流和学习。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
目的计算”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目的是让学生在尝试使
用时规范操作方法;在掌握操作方法后熟悉键盘
,进行熟练操作;在熟练操作中总结操作的
经验,养成操作技巧。
“教是因为需要教”,因
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使用计算器的经历,所以在“初试本领”
时,我出示书上的例题,直接放手让学生练
习,在交流答案时,再适时地提问:“你是怎样输
入的?”然后结合电脑演示,让操作不熟练或操作错误
的学生有一次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
互相学习的意识。
在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后,我便让学生
“大显身手”。这一组的六道题目,数值比较大,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我让最先
做好的学生把算得快的秘诀说出来与
大
家一起分享,并请不小心算
错的同学说说使用计算器时应注意什么?在大家交流形成共
识后,我归纳为 “整体读数,细心输入。看
清数字,小心按键。”供大家一起学习。这样安
排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真正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
探索规律是体现用计算器计算的数学价值,
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通过下列步
骤来突破。
同桌做数学游戏。目的是活跃气氛,
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课本中试一试第一
题: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
题计算,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把自己组
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点,并请学生
再举例。经讨论让学生
体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积最大的规律。同样积最小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玩的
过程中体
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数学的神奇。
六、说作业设计
课本中试一试第二题:括号内可以填几,先估计,再用
计算器检验,找到合适的答案。
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题,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习,再做这道
练习题。可以单独
行动,也可以小组合作。学生的思维活了,手脚放开了,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动
口表达。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
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
动,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解决问题
的过程。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的认识,
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有趣的《算式》说课稿
毛堌堆司集小学:豆家丰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
说教材,说教法、
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
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
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
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
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
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
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
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
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
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
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
将
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
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
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
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
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
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
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 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
开展
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的过程。
3、 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
学的应
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
一环节的设计,可以
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
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
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通
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
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
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
习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
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
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在每个同学
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
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
br>第二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
论总结出规
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
挫折,
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
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
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层,每一
层
有5555555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解决22222222×5555555=?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
题,促进理论同实
践的结合。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
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
三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
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
动,让学生逐步
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懂得运用运算
定
律使计算变得更简便;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
体
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
的与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进
行表示。
让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初步理解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
换律可以进行简算
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
二、说学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
础上。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
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
以,在合作探索运算过程及掌握运算律时,我提倡让同
学们通过观察、计算、发现规律、小
组探究规律的方法进行学习,这一点会大大地减少学生推导乘法运算
律的难度,为学生探索
知识过程提供了一个构建知识的桥梁。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充分分析后,根据教材和学生的
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四环
节循环教学法、自主探索学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式有:自主探索、交流讨
论、操
作练习、游戏竞赛等。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并通过自主验证,来总结规律是本节课的特点,
所以自主探索成了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与学生间、老师与学生间的
交流讨论是
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概括规律建立模型后,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练习,让
所学得到巩固加深。
四、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算题卡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
1、课前谈话,复习在乘法中几对好朋友,5×2=10、25×4=100
、125×8=1000,主
要是调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舒缓紧张环境。
2、课前游戏——师生比赛,计算25×89×4 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调动学
生
学习的兴趣;对简算中如何交换结合作渗透准备并由此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自读学习目标。(1分钟)
1、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2、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分钟 )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图形。开展情景教学,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自学指导一 (5分钟 )
认真观察多媒体中的长方体图形,思考图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块。
你能说出道理吗?你还有其它的
计算方法吗?和小组交流你的发现。
(3分钟后看谁先说的好)
小组展示:抽生说说他们是怎样列式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重点抓住(3×5)×4 和 3×(5×4)这两个
式子,板书在黑
板上,可让学生分组计算它们的结果,看看发现了什么,在这教师可提示:他们每组的<
br>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把他们连接起来。随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
加深理解
。
2、出示自学指导二。 (6分钟 )
(3×5)×4 = 3×(5×4
)这种情况在这里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呢?这个规
律对其他的算式也合适吗?咱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
验证一下?下面每人模仿黑板上的
式子自己出一对式子,思考、计算并比较它们的结果怎样。然后把你的
发现在小组内
交流。
(3分钟后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快)
(设计意图:在这让小组合
作学习,不仅可以活跃气氛同时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
有互相交流的机会为后面的总结规律打基础)
让学生汇报小组探究结果。
教师提出问题:从刚才所举的例子来看,他们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
的,那么从这一
过程中,你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了吗?(在这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式子,<
br>做适当的提示。)
学生通过刚才的验证以及观察式子的特点便可总结出规律:“乘法运算中,三
个数相
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和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
再把所得的积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教师点评、补充。紧接提出:“我们能不能用一个万能的算
式来表示这一规律呢?”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的话,你能使用这些字母写出咱们刚才发现
的规律吗?
教师指导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方法。总结并板书字母算式(a×b)×c=a×(b
×c),最后点明学习内容,使学生明确我们学习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
巩固提高:教师出示随堂练习、并要求学生展示结果,然后教师点评。
35×2×5=35×( 2× )
(60×25)×4=60×( ×4)
3、出示自学指导三。 (5分钟 )
认真做自己手里的算题卡,同桌再进
行对比交流,前后桌交换算题卡再进
行计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分钟后看谁能先说出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过探索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老师提前准备好算题
卡,每人手里一张,
同桌的式子只是交换了因数的位置,这样学生很容易发现交换两
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一活动以游戏
的形式更能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学生展示各自的发现,不难得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教师做出点评并提出
:如果我们把这种现象起一个名字叫“乘法交换律”,谁
能试着用字母来表示这一规律?可抽学生口答教
师板书字母式。
巩固提高:教师出示随堂练习、并要求学生展示结果,然后教师点评。
(125×5)×8=( × )×5
(3×4)×5×6=(× )×(
× )
(五) 灵活运用 简便计算。(8分钟 )
认真观察、思考并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1)38×25×4
(2)42×125×8(3)25×17×4
(4)5分钟后男女生比谁做的又快又对。)
(设计意图:学会了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的目的是为了使计算简便,但我想在
这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每
道题怎样简算,学生可能没有深刻的体验,因此我在这里采用
了男女同学计算比赛的游戏,既调节了计算
课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有了深
刻的体验。自然引入简便计算,感受到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的重要性。在最后总
结时可让学生说说简算依据。其中第一个小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要板书告诉学生如何
写清简便计算的过程,)
(六)拓展延伸 实践应用:(7分钟)
1、计算 38×125×8×3 (25×125)×(8×4)
(设计意图
:这节课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要达成,就是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
综合应用,在这里要求学生怎样简便
怎样计算,通过计算交流学生明白乘法这两律的
运用不仅是三个数相乘,也可以是多个数相乘有时乘法结
合律和交换律会同时使用,
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把课堂教学再次推上新的高潮,对乘法结合律有了更高
的定
位。)
2、学校教学楼有4层,每层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里有8盏灯,这些
教室一共有多少盏灯?
(要求: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独立完成,抽学生板演。)
(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生活的题目,可让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
际生活,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
密联系,把数学生活化。)
(七) 课堂小结 (2分钟)
这
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结合律、交换
律,又根据所学知识对许多题目进
行了简算。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
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六、说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3×5)×4 = 3×(5×4)
结合律: (a×b)×c = a×(b×c)
交换律: a × b = b × a
简算
38×25×4
=38×(25×4)
=38×100
=3800
(设计意图: 首先通过情境教学板书出两个式子,以引起学生<
br>注意同时在后面的观察中要用到,学生在探究、讨论过后总结出乘法结合律和交
换律的字母式,因
为字母式可以明显的表现出各规律的结构特点所以在板书中出
现,对于简算例子主要是为了给学生看清简
算的一般书写格式。)
七、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
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
验教训,是教师进一步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反思时
可写成功之处、写不
足之处、写教学机智、写学生创新、写再教设计等。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庆安小学 祁小山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48第三单元“乘法”中的“探
索与发现
(三)”——“乘法分配律”。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四则运算的经验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了四则运
算的意义;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本计算方法;结合现
实素材理解了四则混合
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是在研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和乘法的竖式计算的过程中已经
对学生适
时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同时,在本单元的前几节课中,学生已经探索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而乘法分配律有别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它
沟通了乘
法和加法的联系,是乘、加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里,
我们研究乘法分配律在
正整数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简算的意识,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
确性。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还会将乘
法分配律推广到正小数、正分数,直至正无理数的简算
中去,将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的计算教学。对乘
法分配律的探索和应用还能帮助学生拓宽
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学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将乘法分配律
和点阵图有机结合,借助图形的特征及相关计算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
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二) 适度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以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为契机,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分析、比较、总结
的过程中有
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三)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通过直观图形、乘法的意义、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及乘法竖式计算
的算理等
多种渠道去理解、认识乘法分配律,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情感体验 <
br>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
现数学规律
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
借助图形的特征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三、说教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电脑展示举行植树活动的场景。因为参赛植
树活动的人数增加,扩建了原来的活
动场地(如图1)。计划植树的棵树也增加了(如图2)。从而引出
两个数学问题(1)扩建后
的场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通过创设植树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
的兴趣。选择图1及所示信息作为研究材料,意在借助共边长方形的面积和帮助学生直观
的
理解乘法分配律。选择图2及所示信息作为研究材料,意在帮助学生利用乘法、加法运算的
意
义理解乘法分配律——(a+b)×c=a×c+b×c;可以解释为a个c加b个c等于(a+b)个
c。)
(二)解决问题,建立联系
要求学生从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独立解答,然后
同桌两人
交流解题方法和思路。
(三)数形结合,感知规律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等式中“=”两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结合
面积图或点阵图等具体情境解释“=”两边的联系和区别。在教师的提示下,学
生关注到两个长方形有一条边相同(共边),体现在等式中,共边的长90在
“=”左边
作因数,右边也作为两个部分积中的因数;两块地里的树苗每行的棵树相同,在等式的左右<
br>两边都是因数。
(本环节的设计着力于让学生建立起两个长方形的“共边”与等式中
“=”两边“相
同因数”之间的关联,促进算式特征与图像特征相结合的整体心理表象的形成,并为进一
步
检验和解释规律奠定基础。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
有
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初步的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
经验。)
(四)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首先,让学生明白仅从一个例子中获得的
某些发现是难以称之为规律的,只能说
是猜想。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安排小组活动交流、
验证猜想: (1) 写出一个这样的等式。
(2)
计算等号两边算式的值,看看两边是否相等。
(3)
尝试用画面积图或点子图的方法证明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组织学生展示小组探索研究的结果,从而呈现出大量的研究素材。引导学
生观察这
些等式的特点,从大量的素材中去发现规律,抽象出字母表达式。
(这是一个通过“做”
促进知识进一步内化的活动。通过模仿例子写等式,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
结构,强
化学生对等式结构的记忆。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用面积图或点子图等方法证明等式左右两边相等。关注学生在空间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体会规律的普遍性,并借
助乘法分
配律的字母表示和图形证明,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型。) (五)巩固深化,
迁移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哪里见到或用到过乘法分配律。学生可能举例长方形周长
的计
算。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在多位数乘法计算中的运用。 指导学生完
成练习,先
观察数字、运算符号以及算式的结构。在练习中关注数感的培养,树立凑整得意
识。
(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乘法分配律的多元表征,促进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通过回忆“哪里见到或
用到过乘法分配律”,引导学生借助新知识重新审
视已经学过的知识,并借此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
(七)总结回顾,提出知识的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分配律是反映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同时激发学
生
联想到:乘法与减法之间是否存在分配律?除法是否存在分配律?师生进一步共同总
结探索乘法与减法之
间分配律的方法是:先写出等式,通过计算检验两边是否相等,再用画
面积图或点子图等方法证明等式左
右两边相等,并用字母表示规律。
(通过总结回顾这一过程,促使学生整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提炼学习方法,并为进
一步学习乘法与减法之间分配律等知识奠定基础。)
四、图形的变换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陈燕凌
一、说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54——56页的内容。
二、说学生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并能在方格
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生活情境中,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螺
旋桨转动等已让学生整体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所以本节课呈现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美丽
图案,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发现美,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
复杂图形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后面设计简单图案做
好铺垫。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
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
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说目标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经历操作活动,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3、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图案的形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
简单图形旋转90度。
难点:正确理解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
五、教学流程
复习引入——动手操作 初步感知——讨论探索 验证——练习巩固——创作提升
复习导入
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不断重复巩固的特点我首先从已有的图形位置关
系复习引入新课图形的旋转。一
句“它是怎样旋转的?”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索。
动手操作 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这个环节是我在
教学平移时所总结的也是突破难点
的一个方法。学生在观察旋转时要找准一边这样才能准确找出旋转的度
数。
讨论 探索 验证有了初步的旋转知识后学生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二、
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学生的获取不会一蹴而
就。是
教师领着走,还是让学生去尝试,思考之后我觉得,学生当时视觉正感受到美的冲击,正常
情况下心理会产生“这美丽的”图案是怎样形成的呢?何不借此机会在学生独立观察后,让
学生彼此交
流一下所感所悟呢?于是,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
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
学生自己探究。首先独立观察思考,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旋
转而来的?又是怎样的方式旋转的?然
后突出两个重点图,在小组内阐述自己的观点,利用
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在小组内演示旋转的过程。
三、 趣味学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一,看一看。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组图,有什么新发现?从而突出同一幅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
转所得到的图形
也是不同的。(课件)
2、练习二,转一转。
在这道题中,突出旋转的角度不同运动后图形的位置也各不相同。
3、练习三,想一想。
在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欣赏关于“车标”“旗帜”“行标”等图片,着重引导孩子们
发现生活
中蕴涵着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 开拓视野,大胆创造。
学生经过了欣赏—模仿制作—欣赏的活动过程,肯定会萌发出创造的火花,这时教师大胆
放手,让学生自
愿结组,自制基本图形,自行创造出一个旋转的图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会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习
有困难的小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对孩子
们的制作方法,只要合理我都要给予肯定,
争取让孩子们都尝到成功的喜悦。整节课的教学
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数学活动为主线,
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遵
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
想象能力的训练,让
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五、除法
《买文具》说课稿
庙沟门中心小学 朱巧莲
今天我上课的
课题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下面把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及处理教学内容时
采用的教学策略简单的说一说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册书及单元的地位: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法第一课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二三年
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相关内容,基本掌握了除数计算的试商方法。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其基本方法与前面的相同,不同的是商
的数值可
能较大。在试商时又涉及商的定位。教材这里安排竖式计算是为了分散难点,理解
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为
后续的学习除数是任意的两位数及三位数打下伏笔。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个层次:一、教学两位数除
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理解算理,确
定商的位置。二、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也是一位数,归纳计算方
法。在解决第一个层次
上教材安排一个教学情景,解决80 元可以买几个书包?给处理不同层次的计算
方法:减法、
乘法、摆一摆、竖式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种减法其实就是除法的含义;
乘法是为了后面的试商作准备;摆人民币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和认
知规律,确定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
算
②在归纳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陈述算
理上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会做数学。
②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
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与态度:
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未知”转化“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事
物间是有“联系的
”,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买文具送给希望工程的情景使学生分享到关爱他人快乐,与别人共享学习的快
乐。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本单元后面要学习
除数是任意两
位数的基础。
因此,理解算法掌握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除
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学法上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
而且要
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把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
去选择。尊重差异,交流互动。如在讨论8020为什么
等于4时,因为学生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
法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异为数学提供了资源,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不同方法的交流使教师和学生
,学生和学生之间在思维上发生交
往,促使参与数学活动的每个人都有所思。
2把机会留给学
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如在理解算理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孩子们
摆一摆,说一说去感受体验理解算
理。而不是老师直接的告诉怎样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孩子们
自己尝试着总结计算方法,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
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
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
们自己找出答案。这里的给问题不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而
是教师很巧妙的设计一个冲突,让学生主动
思考。如在教学竖式的必要性时,我问:既然大
家都认为口算简单为什么还要学习笔算呢?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
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首先会倾听,注意提醒学生要倾听他人的发言
:你听懂了吗?能重
复吗?其次,会合作会交流。如在讨论8020为什么等于4?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
学会合作在交流多种方法中互补、反思自己的方法。再有,学会用动手操作摆一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
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
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
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探究数学、
认识并掌握数学。这既是体现横向数学化的思想又体现了纵向数学化的思想。
1、情境中探索算理发现方法
(1)由中期测试买奖品这一情景引出除法竖式
(2)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2讨论中理解算理概括方法(正确书写商的位置)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安排
独立探究
、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
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竖式的书写,尝试探究。在试算中
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以
下几种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针对重难点师生进行探究验证
首先引导学生从试商上考虑:20×4=80他的商是40所以
错了。在从算理上去考虑:商
4为什么一定要写在个位?在从计算过程考虑第二步算什么?所以他写8对
吗?得出正确的
算式以后引导学生对这个算式进行整体的认识 。和前面口算的方法比较找到联系,理解
学
习竖式的必要性。在理解算理上如有困难,让学生通过摆人民币进行充分的感知。(因为是
重
点理解算理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一种思维训练。所以我会在这个地方舍
得花时间)
教学例2 时,放手让学生独立作,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和例1进行比较教师制造认知
冲突:那
我就不明白了除数都是20 被除数一个是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商怎么都是一位
数?它应该是两位数才
对啊?在交流中概括计算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挑战中升华算理掌握方法(有余数的除法)
巩固内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
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
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安排了一个是基础练习一个是有余
数的除法练习,最后利用
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机动)。
先做一道基础的90÷
30,在教师挑战性的语言中激起学生向困难挑战的欲望:师:这
么多同学都做对了是不是这道题太简单
了阿。下面来一个稍微难一点的敢挑战吗?理解余
数:还剩8元 ,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阿?
4、回顾中升华(知识的,情感的)
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
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
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师:同学们不但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会用数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
数学问题真了不起!知道吗?认识你们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看到老师买奖品的行动,你想说些什么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的!使学生分享取
得优异成绩的
快乐!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我想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
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教学时间上可能会没有更多的
时间进行练习
。但我想这节课可能没多做练习,但预设的三维目标都已达到,算理理解透彻,
思维活跃,认识到位,下
一节课进行专门的练习,就不是没有练习,而是还没到练习的时间。
《路程、时间与速度》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的《路
程、时间与速度》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
面展开。首先是说教材。
一、说教材
▲说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这一运算技能及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
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说编排意图
仔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它分三个层次编排。第
一层次是创设情境,揭示主题,根据
“哪辆车跑得快”这一问题,从“速度”这个难点也是关键点入手,
揭示主题;第二层次是
初步引导,认知概念,初步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知道速
度与时间、
路程有关及速度的含义;第三层次是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br>际问题。教材的编排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充分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有序性,既符合四年
级学生
的认知规律,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
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
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
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
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说重点、难
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速度”的概念
比较抽象,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与时间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
式学生从未见过,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运算。
(2)难点:理解
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教学具准备
小学
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
课堂的时效性,本节课
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下面说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
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
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创
设情境、
引导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并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
析、猜测、体验、总结”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主动地去参与探索
和研究,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分析,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2.初步引导,
认知概念; 3.分层训练,巩固深化; 4.课堂总结,感悟延伸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始第一
步我首先创设
了“卡车2小时行驶120千米,大客车3小时行驶210千米,哪辆车跑的快“这一情境
。让
学生们交流:“谁跑得快”,将要解决的可能是什么问题呢?(学生自主联想,自由猜测。估
计有学生能联想到与速度、路程、时间有关。)这里主要是从“速度”这个难点也是关键点
入手,揭示
主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板书: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初步引导,认知概念 解这道题我是采用画路程图,看看哪辆车1小时行驶路程多。板书:卡车:120÷2=60
(千米
)大客车:210÷3=70(千米)卡车1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卡车的速度是60千
米/ 时,
读作60千米每小时,表示它每小时行驶60千米。同理大客车的速度是70千米/
时,所以大客车跑的
快。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
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借助智
慧老人之口,直截了当地揭示概念,多媒体的演示,既能
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节省了时间,建立
了速度的概念,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速度
的单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种形式说是5米
/秒,6米/秒。(板书速度单
位)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
位是由路程单位和
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
的路
程,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接下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让
大家读一读,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小时,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声
音传播的速度
大约为340米/秒,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以上的“说一说、
读一读”能让学生联系生
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
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
单位,突破难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
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怎样求速度呢?在这
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
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
时间=速度.
(三).分层训练,巩固深化;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
,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训练,通过练
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求第
三个数量。第二层:综合训练,这
三道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
值的信息解决问题。
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
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感悟延伸
师生谈话:这节课你们研究了什么?你们是怎样研究的?让学生再次巩固本堂课所学习
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卡车:120÷2=60(千米/时)(速度单位)读作:60千米每小时 表示卡车每小时
行驶60千米
大客车:210÷3=70(千米/时)
速度=路程÷时间
《参观苗圃》说课稿
白庙中心小学 王惠民
《参观苗圃
》是北师大版第七册《除法》中的内容,本课主要是以“参观苗圃”这一情
境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的知识,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用整十数除法的基础上出
现的把除数个位上的数“四舍”“五入”法
看做和他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不需要调商)的
两位数除法。这部分内容由于在除的过程中不需要调商,
学生容易掌握,在基本掌握了试商
的方法后再学习在除的过程中需要调商的,就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因此
,学好本课内容是学
好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学生的实际制
定以下
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试
商,进
一步巩固除法笔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笔算这一部分的试题;
2.在学生体验“
四舍”“五入”法试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能
力,在比较、小结、试商方法中,培
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3.结合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贵在思,激励学生养成认真思索的
好习惯。本课的重点
放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四舍”“五入”试商法比较训练的进行试商,顺利正确的
进行笔
算。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说、思、议、
练、评”,在实践中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为了实现目标,我主要安排以下几个活动:
一、说说做做,作好知识准备
1.说一
说。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一个整十数。通过这一个说一说,让学生能够准
确地找出一个数与它最接近
的整十数,这样训练了学生的试商思考方法,有利于学生迅速准
确地进行试商。
2.做一做。
列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做题后交流说说试商方法和结果。让学生重温除
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通过这一部分的知识准
备,为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树立强有力的支撑
。让学生感悟到研究新知的思索方向。
二、探索154÷22的计算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情境
图正确列出算式154÷22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154÷2
0的计算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来
试一试,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来思考计算的,
最后和全班同学说说。在练习和交流中让学生发现
把22看作20来试商这一方法比较好,
鼓励学生用刚才发现的试商方法来试一试:120÷18,学生
解题后说说试商方法和计算
结果。通过改变数字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做一做,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新旧知识
的联结点,让
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尝试解题,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在解题中发现试商方法:可
以把除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在尝试成功中感受学习的快乐。鼓励学生马上运用
发现
的试商方法试一试,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舍”“五入”法的试
商方法。然后组织
学生把刚才的题目和学过的题目比一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
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发现新知
识的生长点,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
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培养
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表述能力。
三、运用知识
1.说说下面各题
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教师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
说一说,然后口答。通过全班学生都
能说一说这一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四舍”“五入”
这一试商方法。
2.练习题的设计。
教师出示相关计算的题目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内容,再次使学生
进一步感悟到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
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构造探索新知的知识基础后让学生独立尝试,发现“
四舍”“五入”
这一试商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让学
生
学到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秋游》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68-70页的《
秋游》,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个方向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学生学习的除法都是
一次试商
成功不需要调商的。本课由秋游搭车的事件引出计算:每个年级各需几辆车?先让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
计算,发现不是所有的除法计算一次试商就能成功,需要对所估得的
商进行调试,从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笔算。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
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
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四舍五入法试商后进行调商的探索过程,
理解试商后调商的原因。并能
正确地进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主动探索、互相合作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
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难
点:在试商探究过程中,学生理解试商后不同变化的原因,并掌握初商后需要调商的
试商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抓住秋游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
一算、估一
估、议一议等教学活动。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
br>方法,突出: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研讨;规律让学生发现;评价让学生参与。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分为四个环节: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探索方
法,体验成功; 3. 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4.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引入:梧桐山是深圳
的自然风景区,秋天的梧桐山更加美丽!我们一起来
欣赏一下深圳梧桐山的美丽风光吧!(播放录像,激发学生兴趣。)
2、如果我们去梧桐山秋
游,需要做哪些准备呢?板书课题:秋游
通过学生的发言,引出“租车”这一情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录像和交流秋游的准备,不仅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
习新知识作铺垫。)
二 探索方法,体验成功
1、我先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并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大客车限乘客
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
三年级师生共272人,四年级师生共230人,五年级共有师生368人
2.学生根据情景图,
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3、解决问题
(1):三年级师生共272人都坐小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34=, 并让学生估一估需要几辆车?有的学生根据“四舍五
入
”的方法,将34看成30,30×9=270,估计要9辆;也有的学生将272看成300,将34
看成30,300÷30=10,估计10辆;还有的用34×10=340人估计,应该比10辆少。对于学<
br>生合理的估计,我都会给予肯定。
②学生试着独立计算,我会让一名学生进行板演
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比被除数还大,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以小组合作的
方式进行探究。
④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
“30”来试商,初商“9”
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我让学生列出算式184÷46
并估一估,然后学生独立计算,计算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
的计算方法,及计算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在
合作交流中发现:余数等于除数,商3小了,要
把商改成4,最后全班交流,明确把除数“46”看作“
50”来试商,初商“3”小了,改商
“4”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
估一估,算一算,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
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4、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试商?你发现了什么?。
(1)积大了说明什么?
商为什么会大呢?
(2)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说明什么?商为什么会小呢?
通过互相交流,师生评价,使学生明确在除法计算中怎样确定商
(3) 最后共同小结,我指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
这就
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
法,商偏小,
须调大。
(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1、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计算下列各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商
的大小情况。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小了?什么情
况下商可能大了?然后再计算:361÷54
342÷43 272÷26 448÷89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2、
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
263÷27○10 602÷31○20 487
÷18○30
第2题(提高题):先估算,再计算.233÷34= 351÷58= 840÷35=
630÷31= 3、帮帮
老师。
五年级师生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老师送
给大家一首“试商歌”,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动脑,更快更好地掌握试商规律。
(设计意图:试商歌朗朗
上口,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试商规律) 五.说板书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展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又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回顾本课,我在教学中从情
景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估一估,算一算,充分调动学生的
兴趣;在组内交流、讨论试商的过程时,我尽
量多的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在自我感悟
中掌握不同的试商方法,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国家体育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国家体育场”是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学生学
习数法是两位数的除法后的一
个实践活动,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数据来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由于生活中
的一些较大数据
离学生较远,学生不容易体会其实际意义,因此,通过一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具体数据,形
象
描述这些大数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大数认识的参照数据,从而理解一些较大数据的意
义。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
数学思考:经历描述数据的过程,发展学生数感。
问题解决:会用生活周围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2008年我们国家在北京举行了一次世界性的体育盛会,知道是什么吗?
生:第29届奥运会。
师:对,2008年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了这次盛大的奥
运会,奥运会上体育
健儿的团结合作,努力拼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图片)看,这是国家
体育场
画面,感觉怎样?
生:好大,,什么大?面积大,人多。
师:是呀,体育场确实很大,坐的人也特别多,请看这段文字(课件)。
师:像20万、10
万这些数我们会读、会写,但它到底是多大的数,今天我们就走进国
家体育场,感受万、亿等大数的实际
意义(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认识
师:20m2有多大呢?我们先估计一下
教室的面积,要估计教室的面积,需要知道教室
的什么?
生:教室的长和宽。
师:
出示教室的长是8m,宽6m,(课件),口算教室的面积是48m2,,约50m2(课件)
知道一间
教室的面积,你能完成下列表格吗?(课件)
面积(m)
教室间数
生填表格,订后
50 100
10000
100000
2000
20000
4000
1 2 200
师:通过上面的数据,你能描述一下20万m2。
生:20万m2相当于4000个50m2教室的大小。(课件)
师:如果按我们学校的占地
面积来算,20万m2相当于几个这样的小学呢?(课件)据
调查府西街小学的占地面积为1400多平
方米,20万m2相当于几个这样的学校。
生:200000÷1400≈142个
师:20万m2相当于142个府西街小学的大脚(课件)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校门外师府
前街,从头到尾排142个这样的学校。但世界上最大
的广场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比它还大,约44
万m2相当于2个国家体育场的面积。我们
以一间教室的面积,一所学校的面积参照物,通过推理计算估
计出20万m2的大小,现在能
用该方法来说说10万人有多少码?以谁为参照物呢?
生:学校的人数。
师: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生:估,出示3000人,算一算几所这样的小学大约是10万人?
生:独立完成,汇报。1
0000人大约是3所这样的小学,100000人大约是30所这样的
小学(出示)
师:100万人相当于几所这样的小学? 生:300所
1000万人相当于几所这样的小学? 生:3000所
1亿人相当于几所这样的小学? 生:30000所
认识1亿有多大
师:1亿这个数
真大啊!下面我们继续认识1亿有多大?你知道,健康的儿童1分钟脉
搏大约跳多少次吗?
生:汇报 60~80
师:那我们来测量一下。
生:测量,汇报。
师:1分钟大约70次,1亿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用计算器计算)
100000000÷700≈1428571分
师:1428571分这个数太大了,你能把它再换成更大的单位,比分大的单位有谁?
生:时、天、月、年等。
师:现在以小组,先说一说单位间的进率,然后一人列算式,其它同学用计算器计算。
生:小组活动,汇报。
师:想一想一个人需要2年多的时间什么也不干才能数够1亿次,你有什么感觉?
生:汇报。
师:用这样的方法说一说1亿粒大米的重量,(小组先商量一下方法)怎样来描述1亿
粒大米呢
?
生:小组交流,汇报。
生:先数出100粒有多重,在类推。(课件)
100
粒
2.5g
师:2500000g是多少千克?
生:2500000g=2500kg
师:课件,一袋大米重10kg,2500kg师多少袋大米呢?
生:2500÷10=250(袋)
师:1亿粒大米相当于10kg的大米250袋(课件)
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以亿为单位的数,请看(课件)
三、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怎样描述一个大数呢?
四、板书:
教学反思:
本活动是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数据来体会较大数的实
际意义。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学
生在读、写大
数时经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因此,
粒
25g
1000
粒
250g
10000
粒
2500g 25000g 250000g 2500000g
10000
1000000粒
10000000粒
100000000粒
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
源,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及具体的数量,通过测量、推
理等活动,感受一亿有多大,体会
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不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欠缺,应该让学生多
说几次他们的结论。
《中括号》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77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中括号》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括号意义,会用小括号进行
计算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游戏,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体会中括号
的意义,中括号的运
算顺序。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运算顺序打下知识基础。
三、学情分析 <
br>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并且每个
同学都有一
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这对他们学好《中括号》一课的内容有很
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
为了突破"中括号"在学生头脑中抽象
性,我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小组互动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
验"中括号"的意义.
2、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
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本
节课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的学习。
五、评价方式
新理念强调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
习过
程和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学生探究学习
活动中,评价伴随
着学习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中,互相学
习,共同成长。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
段充满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
们针对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
(一)好奇中创造
授课伊始,通过几个
数字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的数字符号游戏,通过小括号引出
本节课的中括号.这一情节巧妙地.不
流痕迹的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热情,
激发了学习兴趣,为顺利传授新课搭建了一个很好
的平台.
(二)讨论中理解
360÷(12 + 6 )×5
360÷[(12 + 6 )×5]
通过学生的计算,发现了相同的数字,相同的符号,因为
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
算顺序不一样了,计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在学生动手动脑亲自体验的过
程中,理解了中
括号的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三)尝试中规范
我们
有时在计算中会遇到比较大的数,有的计算比较复杂,那就需要我们有步骤、有层
次地把它算出来,怎么
办? 240÷[3×(17-7)]
脱式计算怎么做?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在教
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错误和学生一起
改正错误,规范中括号在混合运算时的解答过程.
(四)质疑中发展
120÷(8+4)×2
400÷(51-46)×8 120÷[(8+4)×2]
400÷
[(51-46)×8]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两组共四道算式,看看在有中括
号和没有中括号的情况下,算式发
生了哪些改变?进一步体会中括号的作用
课堂是学生
和教师生命的历程,师生本是相依为命的。相得益彰当是理想境界。如果教
师能促成这种理想境界的达成,那么教师当然是成功的、能干的、快乐的。
阳城县实验小学 陈育芳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确
定位置一》,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法、
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确定位置一》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80、81页的教学内容。本节
课是在第
《确定位置一》说课稿
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
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
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是
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
围环境都有较大作用。教材从
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学生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
几个的话题。接
着,再从第几组与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
般
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二、说学生
在日
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按一定顺序排列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但是用数对表示位置顺序,
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
确定位置,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
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
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指定事物的
位置。
2.通过多样化的确定位置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渗透数
学符号化
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3.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数学书等。
四、说教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
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
括交流,并让学生运
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
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
作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教学
流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游戏谈话,引入新课。
(二) 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三) 综合练习,巩固提高。(四)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五) 交流收获,总结全课。
(一)、游戏谈话,引入新课。
1.口令练习。
2.随机谈话,引入新知。。
(二)、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1.师:同学们,
咱们班每个学期开家长会吗?如果下次开家长会,为了让你的家长来后
能对号入座,你会怎样向你的家长
介绍你的位置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为了方便,有必要统一标准。我们就把门口这一
组定为第一组,正数第一个同
学定为第一组第一个,谁愿意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师板书。
2.师:陈老师都跟不上了,能不能创造一个简单的表示方法来表示第几组第几个呢?试
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想好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全班交流。
(1)让写出方法的孩子说说想法!
(2)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师:我觉得大家真是了不起,想到了可以用两个分别表示“组
”和“个”的数来确定位
置。其实大家的方法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方法了,他们也是用两个数字来确定位
置,只不过
用“,”把两个数字隔开,外面加上一个括号,这种表示方法叫“数对”。
指导学生读数对。
让学生把黑板上的“第几组第几个”改写成“数对”的形式。
3.学生写自己座位的数对,师检查。
4.用数对表示好朋友的座位。
(三)、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1.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的位置。
(1)下图是学校附近的地图。
找出图上有哪些建筑物,用数对表示建筑物的位置。
(2)课本82页第2题。
2.活动:找座位。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课件出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我把数对的知识
由教室内拓展到课堂外。从而来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了把“小课堂”变
成“大课堂”的现
实。
(五)、交流收获,总结全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2.总结全课。
以上,是我对《确定位置》一课的粗浅认识,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您的
指点就是我进步
的阶梯!
《确定位置(二)》说课稿
加区七小 李涛
我说课
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二课时的
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八个方
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确定位置(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
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二课时
的内容。本课时内容是“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的一
部分,不仅是在一、二年级学习了
前后、上下、左右,以及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
个方向基础上的发展。
而且也是为后面学习
“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等
知识的基础。
二、说学情
在第一阶段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八个方向与简单的路线,并且掌握了
用量角器
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这节课主要训练学生叙述一个物体具体位置的方法,容易出错,要加强练习。
三、说模式
本课的教学中,我按照本校的“和谐五步教学法”教学模
式进行教学。分别是(一)、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小组汇报、
教师点拨。(四)、分
层练习、拓展思维。(五)、达标测试,课堂小结。理念先进,环节清楚。
四、说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重点:能根据一定的方向和角度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引导发现、讲解总结。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明确目标
直接导入揭示课题:确定位置(二)之后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理念:我用直接导入的方法揭示课题,出
示学习目标,让感到本节课的知识将实实
在在地解决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欲望,产生学习新知识
的需要。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先激发学生进入动物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猴山为观测点,并且板书。然后
出示自学
提纲。由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描述方法,时长为3分钟左右。
设计理念:把问题抛出
来,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自学不会的通过小组
合作解决,真正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小
组合作探究。
(三)、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这一环节先是由小组进行汇
报,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的两种写法,教师适时点
拨指导。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大象馆和鹿苑分别在
猴山的什么方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第三,抛出问题,让学生结合图片讨论只有方向能确
定老虎的具体位置吗?最后
师生共同小结出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仅靠单一的方向或距离是不够的,只有当
两者结合起
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并用课件出示,直观的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基本方法。 <
br>设计理念:对于小组在汇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老师启发全班学生讨论解决。学生不会
的老师再点
拨。在点拨时一方面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
律和学习知识最好的方法
。真正达到学生先学教师后教。
(四)、分层练习,拓展思维。
我设计了两种题型,一种是必做题,另一种是选做题。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
深,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
拓展思维。习题和相应的讲解都有课件演示。形象而直
观。真正做到分层教学。
(五)达标测试,课堂小结。
我利用当堂测试卷,小组批阅,汇报,反馈错误原因。最后师生进行总结。
设计理念:通过当
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小组批阅,汇报,教师做到心
中有数。总结部分:根据方向和距离
确定位置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还很广泛,但小学生却知
之甚少,所以我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新的
收获?再由教师把知识延伸到更广的范
围。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教学中
的画龙点睛之笔,是一节课知识的精确呈现,根据我对本课的理
解,特设计如下:确定位置(二)
中心点(观测点) 方向(角度) 距离
猴山 北偏东30°
东偏北60°
设计理念:设计直观、简明的板书,帮助学生归纳方法,突出重点。
六、说评价
我用自然、亲切的语言评价学生,例如: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时,我用“你
说得比我
好,真是好样的”、“想得真周到,说得太完整了”;学生的回答出现问题时,我用“你回答问题的声音很洪亮,不过,审题能仔细点,就更棒了”;在学生思维多样时,我用“真不
简单,你
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学生合作时,我用“很有创意”等等。课堂上对学生
进行具体的、描述性的
及时的评价是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学
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
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七、说开发:
1.提炼生活资源,构建有信度的数学课堂。
用身边的事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亲切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动物
园的参观,方向的寻找,位置的变化等。
2.研究文本意图,体现数学学科的严密性。
走进教材,我们发现编者非常注意从相关的数学问题中,揭示丰富的数学知识,进而归
纳完善的数学规律,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尝试练习来解释数学规律、完善知识体系。如:在进
行研究如何确
定位置,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先确定好观测点(中心点);再确定
方向;最后确定距离。
3.充分利用课件、三角板、量角器等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抽象的数学中能根据一定的方
向和角度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八、说得失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们的观察、发现、
思考、交流为主,老师只做适时引导,让
学生在看、想、说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各方面
能力。
2、精心创设情景,激励学生探索。本节课能有效地、创新的利用教材提供教学情景,
恰当地为学生创设学习资源,将数学置身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竞争意识和
用数学意识。
3、人人参与,差异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多感官参与,积极探<
br>索、自主创新,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数学,用数学,人人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
高和发
展。
在肯定自己进步的同时,我也更多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自己的综合素质不
强
,基本功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语言组织能力差,教态不够自然、大方。粉笔字不够好。此
外,教学过
程中一些小细节处理不当。学生在探究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与
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以上,是我对《确定位置》二的粗浅认识,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您的指点就是
我进步的阶梯!谢谢大家!
七、生活中的负数
《温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温度》,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
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
活中的负数》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数的认识范畴
。在学习本课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并有了一定的数感,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已
有经验,
从学生熟悉的温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负数的学习。掌握好这一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用正负数表示相反的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正确读写温
度计上的温度,会用正负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能在具体情境当中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
力以
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
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能正确读写温度,难点是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新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
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侧重关注学
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为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中,感知负数
课的一开始,我给学生出示一份天气预报,让学生在纸条上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北京的
温度。记录完成后,
我让学生找出最简单明了的表示方法,从而揭示课题《生活中的负数》。
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有趣的记
数活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
愿望。在这一环节,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尊
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
于生活。 二、从实践活动中,认识负数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观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温度计并通过合作交流回答:
1、温度计的用途?2、
它由几部分组成?3、温度计上的刻度怎样排列?通过实物与投影结合来加强直
观性,通过
汇报结果突出教学的关键点。
(2)实践活动: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温水
和冰水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的变
化情况,并请学生来读出度数,同时让学生用双手体会两杯水温度
的差异,体验温度的高低
与读数的大小的关系。
(3)画图活动:让学生在温度计图片
上画出北京和哈尔滨的刻度,并比较两个温度
的高低。让学生从直观形象上理解温度的高低。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温度的表示方法的认识,同时深化了温度的读写,也
充分体了温度的
差异与读出度数的差异。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强化了教学的
关键点。
三、回到生活中,理解负数
“生活中除了气温,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负数吗?你知道它们表示
什么意思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马上会联系生活说出见到的负数。通过交流,学生清晰地感受到
了
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开阔了视野,对负数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
识。
四、在分层练习中,运用负数
为巩固知识,发展技能,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础练习,反馈学生
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综合练习,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延伸练习,开阔
视野,增长才干
这三个练习设计主要体现层次性,实用性,生活性,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
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提问:“同学们对负数还有什么
疑问吗?你们还想知道有关
负数的什么知识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
叶圣陶老
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课的教学中,我
从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
提供研究素材,诱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
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点
燃智慧的火花。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从直观到抽象,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获得发展的时期。中高年
级的学生
虽然抽象逻辑思维获得较大的发展,但学生一般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
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
体的形象思维的支持。因此,在突破本课难点——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
之前,就借助了具体形象的测量温
度的工具——温度计来帮助学生理解温度的高低。 在我和
学生一同认识了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之
后,将教材上呈现的两个温度计上的温度成为比
较温度高低的很好的切入口,有的学生借助了温度计上水
银柱的高低来直观形象的辨别温度
的高低,有的对温度高低的判断有了比较抽象的想法。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教
学中,我根据学
生的这一特点对教法进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时
间
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
高的,但主动性
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
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待培养。
我的说课完毕,请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正负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您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9-90页的《正负数》,我将从
以下四个方
面来谈谈。
一、把握教材、领悟目标
教材分析:
了解负数被列入第二学
段的学习任务,《新课标》指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
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
的问题。”我的理解是:要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
感知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为
此我试图将这节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
联系,注重多样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着意培养学生用数学
的眼光观察生活,拓宽学生
的视野。
学生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
,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
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
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
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
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
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
负数的意义。
同时在本节课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为今后进一步
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为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
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
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2)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
探究过程,能正确
区分正数、负数和0,并能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3)情感与态度方面:在游戏性学习中体验合作学习、共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确定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是: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教具学具:教学课件、卡片。
二、教法灵活、学法多样。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
纯地传授知识面,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因
此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面向全体学生,
并给他
们充分观察、比较和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解决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从
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来学习新课,并且利用
课堂生成资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2、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学生充足时间去
尝试,交流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
和解决问题,做到学生间的思想沟通,集思广益,寻找答案,
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解决数
学问题思维的多样化,个性化。另外,在课堂教学教程中努力做到:师生互
动,生生互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学,真正做到把生活引入课堂。
三、教学流程: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将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如下教学
程序。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体会相反
课始我设计了一组师生对反意思的游
戏,叫做《我会反》——请你找出与意思相反的
话,学生回答后我指出我们数学王国中也有表示相反意义
的量你能说一说吗?小游戏,作用
未必小。他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
意义中,为接下来的
学习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让
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
相反的信息:“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在表中,
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
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
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
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乘客的上车下车。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
有两个: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
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二、这些情境
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
量。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的学
生用文字,有的学生用箭头,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
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
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评价性的问题:你们觉得谁的表
示方法更简单
易懂一些呢?生答正负数我随即板书:正数、负数。就这样动态生成了学习目标:认识正负
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禁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
引入
,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
同时,也让学生
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
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
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引出正负
数后,我直接问:你还能说出几个负数、正
数吗?生答我板书。能说完吗?接着问:像什么
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
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
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
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
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
能活跃课
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接着,我让学生问一问自己:我了解正负数吗?
第三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生说出我了解负数后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
到正负数?”顺利引入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
要求学生读出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
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
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
的基本知识后,我拿出遮住数字的温度计,问:你能在这个温度计上拨出
北京的最低温度和
最高温度吗?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从而唤起了更深层面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
表示
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
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从而得出正数大于负数。
接着问:0℃
中的0和自然数中的0意思一样吗?0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追问,如果在黑板
上板书0,该写在哪?得出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实现了对0
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了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最冷的地方:南极-40℃
,它
和-15℃哪个更冷?并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
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本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
生体验在操作、观察中感悟到“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直观、具体的思考,把负数大
小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温度计教具突显出优势。在上面的教学中,
我首先引导
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明确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
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
感性的。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用圆圈把所有的负数或正数都圈
起来,要不要把省略号也圈进去呢?
简单而又巧妙的设问给学生创造了体验的机会。通过小
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了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
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四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
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
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
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
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
多样
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我和学生可以演
示方位中的负数。以讲台为中心我向北
走3步记作3步,那么王兰同学以讲台为中心 向南走5步记作?
如果我的位置是7说明了
什么?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
生活,使学
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大家都关注的人物跨栏
成绩的情景,一下子把学
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为什么要说-0.4米呢
?给予学生讨论的
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
示相
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
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五个环节: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我把温度计横放,变成数轴。让学生试着填正负数。然
后让学生看数轴说发现。把抽象
的数轴问题迁移到直观的温度计上来,充分地利用了教学资源,进一步化
解了教学中的难点。
然后追问:再问问自己,“我了解负数吗?”。“你了解了负数,但你了
解负数的历
史吗?”出示课本中的“你知道吗?”学生读,说体会,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第六个环节:总结全课,自我评价
再次追问:再问问自己,“我了解正负数吗?谈谈
自己的收获。”这一节课我们一遍
一遍地问自己“我了解正负数吗?”,同学们的回答总是“了解”,从
后往前看,其实不算完
全的“了解”,但从前往后看,确实都是“了解”了,不过“了解”的程度是越来
越深了,
真是应了那四个字——学无止境!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高度浓缩,要方便学生理解。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这种设计既简单明了又形象直观。
我了解正负数
负数 <
0 < 正数
+3 +13
-3, -3.2
+70.8 +10
-12
-155
八、统计
1690 250
-10
-127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
-100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栽蒜苗》第一课时。
......
一、说教材。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
图。本节课要学习的条形
统计图是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难度比第一学段有所提高。它是发展学生统计观
念的重要一
课。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而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
br>况来确定,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加以理解。
二、说学生。
四年级学生收
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初步形成,他们很愿意去收集、整理和处理实验
数据。在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
主动性已经很强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
标:
1、通过实验数据画条形统计图,体会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3.
体
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难点是体会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四、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结合运用观察法、发现法、
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营
造良好的学习氛
围,把学习的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积极探索;
在
合作与交流中,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
维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发起话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动力。半个月以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
活动,在自己家
里栽蒜苗,仔细观察和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每天都
会有同学向我汇报蒜苗的情况
,还有一个学生的家长把栽蒜苗的过程拍摄了下来。成为一个
很好的课程资源。
新课伊始,
我就请学生把自己亲手栽的蒜苗展示一下,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活动之后成功
的喜悦。紧接着,我提议:让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观察记录和方法。当学生说到谁的蒜
苗最高或是最矮的时候,我会追问:“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平时你是怎样做的?”以
此来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结果,学生各个跃跃欲试,汇
报了自己的观察记录方法,谈了自
己在观察记录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并带着愉快的心情很快就投入到新
课的学习活动之中。
这15天的观察记录,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并合理使用描述数据的方法,让
学生从
事数据统计,灵活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把讨论如何收集数据作为教学
活动的开始。
(二)探究活动,深化认识。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我不是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填一填。 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我班学生就是以六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这次也不例
外。学
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把本组成员的蒜苗第15天的生长情况填在统计表中。
2、试一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直观的条形统计图。我给每人发一张12
×8的方格图,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学生会兴趣盎然的拿起笔来
画。
3、议一议。
画着画着,就会有学生发现格子不够了?此时,我会抓住这一有意的预设,问道:“什
么格子不
够啊?”就着我会问:“那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呢?这样,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小组
内解决,认真思考一下,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你们小组的其他成员。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
于是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4、画一画。
汇报时,有人可能会说:在
上面加几个格子。有人可能会说:画到顶之后再接着从下面
画。还可能有人会说:换一张大的纸。等等。
对于学生的主意,我会一一设障。比如说:统
计图上面已经有标题了,没法再加格子了;又比如说:建一
个10层高的楼房,建到8层之
后,再从地面重新建2层,这还算是10层的楼房吗?经过一番激烈的对
话,可能有人会说:
“能不能用一格表示2,或表示3呢?”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学生继续完成统
计图。
制作过程中,也会有学生提出:“一格表示2,那11怎么表示呢?或者一格表示3,那20怎么表示呢?”这个问题我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集思广益,让学生说出怎么办。然后
进行小结
:可以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制作条形统计图。
5、评一评。
我用实物投影展
示学生制作的条形统计图,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自评和互评,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然后结合栽蒜苗这一
实践活动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6、问一问。
在学生明白一格表示多个单位之后,
我会追问:“刚才我们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用一
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解决了格子不够的问题。那么,
在制作其他条形统计图时,一格究竟
表示几个单位合适呢?”如果学生能说出要看具体数据的大小和条形
统计图方格的多少,这
自然是最理想的课堂生成,如果学生说不到位,那么作为授课教师就要适时点拨。
以上是我所设计的探究活动的环节,也是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制作条形统计图
的过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思维与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
将不能发展。”因此,
我在突破难点教学“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这个环节时,不是把这一
做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讨
论交流等活动,思考解决的办法。这样,也就较好地解
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综合运用,拓展思维。
这节课的练习中,我注重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课堂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并发展学生的
思维。
1、看统计图。此时,我会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参加我校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的条形统
计图。让
学生说出这里面用一格表示几个单位,从统计图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
哪些数学问题?也许有人会说:我想参加足球兴趣小组,可是没有。那么怎么办呢?我们可
以给校长
写封信,建议他成立一个足球兴趣小组,那就太好了。 学生一下子就从数学课堂
联系到了生活实际,充
分体会到数学原来还可以这样指导我们的生活,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
价值。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本环节,我会课件呈现本班五名学生踢毽子成绩
的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制作条形统
计图。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他们
在玩中乐,乐中学,学中
思,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归纳梳理,课后延伸。
这节课最后,我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和体会,并客观的进行自
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最后
留了一道实践性作业:等蒜苗长到一定的高度时,同学们可以尝试用自己亲手栽
的蒜苗做一
道菜。这样一来,使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得以延伸和升华。
那么,整节课,我依
据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
为主导,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
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给予学习充分的学习主
动权,课堂上不断出现新生成,新的课程资源,从而
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
各位领导,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宏伟区曙光镇中心校 刘爽
《栽蒜苗》说课
一、说教材:
《栽蒜苗》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内
容。
《栽蒜苗》是在学生已学了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1格
表示多个
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它是发展学生统计观念的重要的一课。由1格表示一个单位到1格表示多个单位,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为,1格表示
1个单位
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
易理解。而1格表示多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其每1格代表的意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学生需在处理实验数据中逐步加以
理解。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条:
知识与技能
目标:通过根据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还可以表示2、
3、5、10、50、10
0……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在方格图中画条形统计图,发现格子不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
寻找怎么办的过程,体会到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
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同时,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难点是体会1格表示多个单位。
二、说教、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采取以自主探究为主,结合运用观察法、发现法、启发
教学法等多
种教学方法,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把学习的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观
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积极探索;在合作与交流中
,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运
用,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发起话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
习内躯力的强心剂,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基本动力。为了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上课前半个月就要求学
生回家栽蒜苗,并仔细观察。新课伊始,我
说想了解小小种植家们的种植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告诉
大家自己种植的蒜苗的生长情况,很快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创设活动,深化认识
在本节课的探究新知环节,我创设了以下5环节的活动:
1、填一填。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实验数据之后,我选其中一个学生的数据填进黑板的
统计表中。 <
br>2、试一试。给学生每人一张6×6的方格图,让学生在方格图中根据黑板的统计表画出
条形统计
图。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拿起笔画起来。画着画着,就会有学生发现格子不够。此时,
<
br>我会抓住这一有意的预设,佯装问学生:什么格子不够啊?学生会争着举手说出自己的发现。
接着
,我会问,那怎么办啊?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学生思考之后,小主意会一个接一个出
现。有人会说:在
上面加格子啊。还有人会说:画到顶之后,再接着从下面画。根据学生的
主意,我会一一故意设障,比如
说:格子上面已经有标题了,无法加格子了。又比如说:建
一栋10层的楼房,能不能建到8层以后,再
双从地面上建2层,这还算是10层楼吗?经过
这一激烈的对话,自然就会有人说:能不能一格表示2?
这正是教者我想要的答案。于是接
着让学生试着画条形统计图。
画着画着,也会有学生提出:
一格表示2,那么3怎么表示啊?这个问题我可以不直接
回答,而是集思广义,让学生说出怎么办。
3、画一画。问题都解决了,让学生自己着手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画出统计图。
4、评一评。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统计图,让学生进行评价。
5、问一问:在学生明白1格可
以表示2之后,我设问:如果有一天,蒜苗长得更高,
给你的表格1格表示2还不够,怎么办?此时,学
生自然就会说出办法:可以表示3、表示
5等等。我又追问:那到底什么时候1格表示2,什么时候1格
表示3,什么时候1格表示
10啊?你们能帮帮我吗?如果学生能说出要看具体数据的大小和画条形统计
图的方格来定
时,那就是本节课最理想的生成了。
以上是探究新知环节,也是让学生完整地经
历数据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的过程。著名
心里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
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
因此,我在突破难点教学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这个环节里,不是把这一
做法强加给学生,而
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思考解决办法。这样,也就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
点。
(三) 综合运用,拓展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
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
此,这节课的练习中我注重,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课堂的知识得
到拓展延伸,并发展学生
的思维。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1个活动:
1、看图获取信息
。此时,我会用课件出示两个课前收集到的学生贴近学生生活的条形
统计图,让学生说出1格表示几,并
且从图中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
2、 根据统计表制一个条形统计图。
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
趣与价值,他们在 “玩”中“乐
”,“乐”中“思”,“思”中“学”,学习的主动性、
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受到潜移默
化的思想教育。
(四)归纳梳理,课后延伸
这节课最后我引导学
生自己进行小结,让学生梳理和归纳本课的知识内容,谈自己的学
习体会。为了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我还安排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生活中有哪些
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
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
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
方法去进行调查统计,让
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从而也很好地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
生活中去的
理念。
四、说预设效果:
在这节课中,一开始,我故意设障,让学生产
生认知冲突,然后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完善自己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
,自主探索,课堂上不断地
出现生成,师生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构成了本课堂的精彩。我也会深深被
孩子们活跃的
思维和激烈的辩论所陶醉。
《数据告诉我》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收集报纸、杂志上有关我国人均收入、节约用水、交通等情况,并在网上查询以上
数据。
2、实物投影仪、计算器、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材分析:本专题活动主要涉及乘除法运算、
大数、统计图等载体,它的目的是以了解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的方法,特别希望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互联
网,拓展知识面,提高收集、
整理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报纸、杂志上有关我国人均收入、节约用水、交通等情
况,并在网上查
询以上数据。上课时再与学生共同利用教室的多媒体电脑上网收集有关的数
据,并让学生通过数据的分析
,说说自己的感受。
《数据告诉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的方法。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通过计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昨晚回家都收集了一些什么数据?(每学生都说说。)
师:你们是怎样收集数据的呢?
生:报纸、杂志、上网查的、妈妈说的…
师:你收集的数据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
师:本节课我们就看看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好吗?
板书课题:数据告诉我
二、网络收集信息活动。
1、易拉罐。
(1)大屏幕投影废易拉罐图片。(百度图片)
http:?ct=20132
6592&cl=2&lm=-1&st=-1&tn=baiduimage&istype
<
br>
=2&fm=index&pv=&z=0&word=%B7%CF%D2%D7%C0%A
D%B9%DE&s=0
师:你们平时喝了饮料后的废易拉罐都会怎样处理的?
(学生先自由的说说,老师再点名汇报。)
生1:把它扔了。
生2:做工艺品。
生3:回收。
生4:…
师:你知道废易拉罐可做什么吗?
(学生讨论后再汇报。)
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与易拉罐有关的知识吧?
(2)大屏幕投影利用废易拉罐制成铝的图片。(百度图片)
http:?ct
=201326592&cl=2&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ex&pv=&z=0&word=%B7%CF%D2%D7%C0%AD%B9%D
E&s=0
师:废易拉罐的用途可多呢,它可制成铝。
(3)
与学生共同在网上查找关于回收易拉罐的有关数据。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上网了解一下与易拉罐有关数据吧?
链接:http:(中国一年有多少废易拉罐回收)
师:谁能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能把数据说一说吗?
(学生把数据读一读。)
再链接:
http:(废易
拉罐回收加工利用。)
师:谁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什么?
(学生把自己了解的讲给同桌听听。)
(4)解决相应的问题。
大屏幕出示数据:(四年级数学电子教材)
http:Cm4_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由一名学生板书算式。
1000000×60÷40
1500000÷(500÷1000)=3000000(个)
=1500000(千克)
或:1500000×1000÷50=3000000(个)
师:
看到这些数据,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互相说说感受。)
2、人民生活大变样。
(1)师:同学们,你又知道近年来人民生活有什么大的变样吗?
(先由学生汇报一下自己家里的家电、房子、车子等数据的变化情况。)
(2)链接http:(了解近十年人民衣食
住行大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近十年人民衣食住行有什么大的变化。
(由于文章字数太多,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看一些重点的内容。)
师:觉得怎样?有什么感受?
(3)出示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四年级数学电子教材)
http:Cm4_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独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师小结:从这些数据中我们知道,全国城镇人均年收入每年都在增加
,人民生活已经大
变样了,说明我国的经济也在迅猛地发展。
3、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师:我们开车外出旅游时都行一些什么公路?
生:高速公路。
师:你知道高速公路的情况吗?
(1)出示高速公路图:(百度图片)
(2)链接http:detail_6_63518_(东高速公路地图最新
版)
(3)解决相应的问题。(四年级数学电子教材)
http:Cm4_
学生独立试算(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一生板书算式,再全班交流。
25200-4771=20429(千米)
3000×20429=61287000(万元)
≈61299(亿元)
师: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现在交通很方便;出去旅游方便多了。
4、节约用水。
(1)大屏幕出示水的图片。(百度图片)
http:?tn=baiduimage&ct
=201326592&cl=2&lm=-1&st=-1&fm=res
ult&fr=&sf=1
&fmq=133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
height=
&face=0&istype=2&word=%CB%AE&s=0
图片1:
师:水有什么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由学生畅所欲言。)
师:我们继续观看以下图片:(百度图片)
http:?tn=b
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
ult&fr=&sf=1&fmq=133_R&pv=&ic=0&z=&se=1&showtab=0&
fb=0&width=&height=
&face=0&istype=2&word=%B8%C
9%BA%B5%CD%BC%C6%AC&s=0#pn=216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要节约用水。
(2)与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节约用水的资料。
链接http:
师:你了解了什么?如何才能节约用水呢?
(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
(3)解决问题。(四年级数学电子教材)
http:Cm4_
①
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讨论。
②由一生板书算式:(180÷10)×500×2=18000(毫升)
=18(升)
18×365=6570(升)
师:对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感受?
③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课后作业。
师:现
在我们国家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快,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因素,如环境的
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等的
问题,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去收集这些信息并整理出来。
板书设计:
数据告诉我
易拉罐:
1000000×60÷40
1500000÷(500÷1000)=3000000(个)
=1500000(千克)
或:1500000×1000÷50=3000000(个)
人民生活大变样:
2002年城镇人均收入增加最快,增加了841元,估计3年后全国城镇人
均收入约10250
元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25200-4771=20429(千米)
3000×20429=61287000(万元)
≈61299(亿元)
节约用水:
(1)(180÷10)×500×2=18000(毫升)
=18(升)
(2)18×365=6570(升)
教学反思:
本节
课的教学利用了互联网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教学内容容量也比较大,学生的
收获多。而且在直观的
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很快就掌握了在互联网收集信息和
数据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并通过对数据的分
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感受”中得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