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新年手抄报图片大全-冬天的句子
小学数学说课稿: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长方
形、正方形和圆》说课稿模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图
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
直观认识常见
的平面图形。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都能看到物体的面。学生在上册中已经直观认
识了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
和圆柱等形体的积木来看一看、
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
状,形成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的表象。根据这些相同的画面
画出图形,给出名
称,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这就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
直观认识这三种平面图形。这
样安排,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
几种最常见的平面图形,
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但教材安排了丰富的
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
维。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安排了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
br>围出的图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位置。
还有用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等
。这些问题能激起学
生独立探索的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教学目标
1 6
1.通过观察长方体、
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
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
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想
“自
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
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
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
索中发展。
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
阔的活
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
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1:给一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积木进行分类,然
后说说是怎样分的。
活
动2:找出长方体,观察其中的一个面,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一些特
征,根据特征给出长方形名称。(
正方形和圆同上。)
活动3:从体上抽象出面,认识这些面后,让学生用体在纸上画出面,并再
次感受体和面的关系,感受三种图形的特点。
活动4: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加强几何
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5: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图形,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渗透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特征,学
生感受出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
有一定的
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
维和方法
。
2 6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1.学生自由说说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哪些积木。
2.小组合作给积木分类并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
【玩积木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一开始学
生的兴趣就被积木所吸
引,让学生操作给积木分类,不但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更可
以为后面知
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
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①学生各
自拿一个长方体,认准其中的一个面进行观察,再观察周围同学
认准的面,探索这些面的特点。
②学生自由汇报,互相评价。(学生发现这些面都是长长的。)③从学生
的汇报中抽象出长方形并给出
名称。
(2)正方形xx的认识同上。
2.画一画。
(1)微机出示学生用长方
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图形的图片,学生说一说图
片上的同学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画的?(2)学生动手
操作画图形,配上活泼
轻快的音乐。
(3)汇报交流: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看法。
3.找一找。
(1)微机显示“xx的房间”的图片。
3 6
(2)学生在画面上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的。
(3)和好朋友一起走下座位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然后汇报评价。
【学生在把积木分类
的基础上,通过同一类积木的某一面凸现出这些面有
相同的形状,找出这些面的特点,然后引出长 方形、正方形和圆。这样,不仅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这些面的特点,同时
也展示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
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画一画”和“找一找”的过程
中,人人都参与,亲身经历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
这些面应
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关注学生独立思
考、自主
探索和合作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围一围。
(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样围的。
(2)试着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
反馈交流并得出钉子板上围不出圆的结论。
2.画一画。
(1)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小组长组织组员在小组内对本组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3)由各组组长把自己组的情况在大组上交流。
【钉子板和方格纸本身有相同之处,它们的
表面上都有许多正方形小格组
成。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再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经历着一个由难到更
难
的过程。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为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打下基础。教师在围图形过程
中进行重点指导
,在画图形中就可以大胆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
4 6
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
四、评价体验,认识自我与他人。
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学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
可以评价自己对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和收获,也可以评价
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
,建立信
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
五、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微机显示一学生用长方体画长方形的图片。
2.师:用这样的一块长方体究竟能画出几种
不同的长方形呢?这个问题留
给小朋友课后去探索。
评析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
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课题研究思想,
具体突出表现在四种变革:1.师生关系的变革。在教学
活
动中,教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师创造
性地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性、探
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
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
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
称“教习”。到清末,学堂
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
县一级的
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
“学
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
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
5 6
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3.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独
立思
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
物、观察生活、观察自
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
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
,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
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
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
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
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
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
章的技巧
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
的
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
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
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
,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
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
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
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
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
展。4.评价方式的变革。教师给学生提供生生互动评价的空间,
同时关注他们
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是在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
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