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安徽会计从业资格证-360联盟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比例的
意义和基本性质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
比例的知
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
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
学
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
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
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
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
初步接触
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
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
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
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
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
第1页共6页
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
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
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
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
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
径。基
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
是为新授进行铺
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
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
分: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
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
、发现,
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
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
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
板上的
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
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
察,引
第2页共6页
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
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
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
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
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
意义,而且
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
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
比,
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
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
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
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
例里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
规律,进一步
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
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
巩固。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
学生逆向思
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
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
程中
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
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
问题。第4题是拓展题,让
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
本性质的
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
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
求出
第3页共6页
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
错的,开
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
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
概括
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
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
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
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
得比较紧
凑。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
学生把一周看到或
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
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
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
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
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
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
多鸟
”的效果。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
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
需要学生从
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
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
的估计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
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
强调
,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
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
,与自己
第4页共6页
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
这也
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
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
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
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
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
子…
…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
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
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
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
本身明确的
职责。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
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
师
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
之后,学生收效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关键就是对文
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
默读、
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
巧
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第5页共6页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
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
子里,还得在
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