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分数的基本性质2
江苏地税-民盟申请书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分数的基本性
质2
一、说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
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
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
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
基础的。原教材
先通过直观使学生了解12、24、36三个分
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接
着
进一步研究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们是按照什么
规律变化的。最后归纳出分数的基
本性质。这样安排教学内
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
为此,我打算通过折、画、想、问、用五个环
节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处理。
1.折--
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二等分、四等、
八等分。
2.画--
让学生用色笔在长方形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并
用分数来表示。
3.想--12、24
、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你还能说出和
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吧?你还能说出和大小相等的分
数吧?
4.问--ww中,你发现什么?
5.用--
用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这
第1页共6页
样安排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通
过动手折、涂,再用分数表示,这样既帮助学生复
习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
(2)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学生找和大小相等的分数,以及和大小相等的
分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
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思考问题,
积极探问题,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二、说教学模式
本节课起打算采用创设情境,复习迁移--
设疑激思,获取新
知--深化概念,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复习迁移。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旧知识起到正向迁移的作
用,首先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起发给每位学生三张同样
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折一折。把第一张
纸条对折(也
就是把这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把第二张纸条对折再对折
(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
成4份),再把第三张3次对折(也
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8份)。接着,让学生画一画,用彩笔
在等分后的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告诉学生,如果把
每张纸条都看作单位,问学生:你能把涂色的
部分用分数
第2页共6页
表示吗?(电脑显示三张涂色的纸条,学生分别用分
数12、
24、48表示。)
这一情境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铺垫、迁移。并且在
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爱动手以及直
观思维的特点,激
活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2.设疑激思,获取新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就是学习问题,学怎样问问题。
为此,我在上面教学的基上,引导学生逐一讨
论以下问题:
(1)12、2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会说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2)你能说出与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
与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如果学生写错或写不出,待得出分数基本性质后再写)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归纳,最后
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
以相同的数,分数
的大小不变。并把这句话显示出来。)
(4)你对上面这句话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地相同的数中必须除外。如果学
生提
出不出,就由教师提出问题: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行?
为什么?)
第3页共6页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揭示课
题)
这样
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情感交融、和谐,
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
一个良好
的学习氛围。
3.深化概念,及时反馈。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起设计了如下练习:
1.下面各式对吗?为什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1)34=68(2)38=122(3)310=15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36=812=2()=()24
3.把23和1024化成分线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把下面大小相等的两个分数用线连接起来。
451649461216
34232025636818
三、说教学目标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
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
次进军?尤其
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
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
从基
第4页共6页
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
言警
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
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
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
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知识技能性
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抽象概
括的全过程,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能运<
br>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
概括的能力以及
迁移类推能力,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培养学生
的数学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
应用意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
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
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
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br>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
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
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
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
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
第5页共6页
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
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3.创新性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
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
》曰:“师者教人
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
后历代对教师
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
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
的“师
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
实的“教师”,因为“
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
本身明确的职责。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