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优秀说课稿
精美散文诗-枣庄人事考试中心
《圆锥的体积》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
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第十
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五、相应的试一试
及练一练。
2、本节教
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
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
br>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
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
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
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
用的程序进行安
排。
3、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
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⑵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
导过程。
4、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并掌
握圆锥体积公式的
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能
力方面:能解决一
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
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⑶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
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
5、教、学具准备:⑴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
一对;⑵学具准备:让学
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
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
而是要培养学生参
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
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
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
法:
1、实验操作法。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
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
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
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
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
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
体积等于和它等
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
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
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
内部语言。
2、比较
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几何知识
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
我
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
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
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
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
学生理解等
底等高的重要意义,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
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
重
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
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
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
念
。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
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
的被动学习
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
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
实验,才能深
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
作
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
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
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
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
导得
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
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
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学习例五时,放
手让学生尝试自己自己去发现、总结、归纳,挖掘学生的
潜
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
⑴出示圆柱: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⑵出示圆锥: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2、教学例五
⑴引导观察: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⑶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估计?
⑷分组验证;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操作验证。
⑸交流:说说自己小组是怎么验证的,得到的结论是什
么?
⑹讨论:①通过实验,我
们知道这个圆锥的容积是这个
圆柱容积的三分之一,那能不能说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
积的三
分之一?为什么?应该怎么说才准确?②那怎么算出这
个圆锥的容积呢?③推导出圆锥体积的公式(师板
书)。④如
果已知r和h圆锥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计算?如果已知d和h
圆锥体积公式怎样计算
?
⑺完成试一试。
3、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
4、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后注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