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人教版小学数学《倒数的认识》
想象作文400字-2016年母亲节
小学数学说课稿:人教版小学数学《倒数的
认识》
一、说教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的内容。
教材首先出示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从而引出
分数的含义,
并举例说明倒数的特点。例1教学求一个数的方法。从教材
的内容来看,比较简单
。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很广泛,比如本
册将要学习的《分数除法》就要运用到倒数的知识。
本课
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做中发现、在
活动中理解倒数的意义,能正确的求一个数的倒数
,渗透辨
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材内容在编排上没有什么特别
之处,但教学重点难点比较
突出,求1、0、小数、带分数的倒数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
课的难
点。
二、说教法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
才能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
首先,根据小学生一般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
逻
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我将在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
边的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同时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
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
以达到理解
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体现
第1页共5页
了数学的趣味性。
比如让学生先理解“互相成为好朋友”就是你是我的朋友,
我
是你的朋友的意思,朋友必须建立在两个人的基础上的,那
么有了这样具体形象思维的理解,
学生对倒数有互相依存的
特点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就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了。
其次,我将在教
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
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
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
习数学的能力。
比如教材中只是简单的出示几个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然后
就引出倒数的含义
、特点,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其实
这样的导入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味道。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写出等于1的算式,
看看自己能写出几种不同类型的式子,然
后学生汇报、分类,
要让学生自己说出等于1的乘法算式有特色,有怎样的特色,
并且让学生自
己给这些有特色的算式中的因数起个名。这样
学生就对倒数的意义中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有了彻底的
理
解。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
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
合作中进行恰当的
第2页共5页
学习活动,有时也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人格的
升华……这样
才能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
四、说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围绕“导入、探究、深讨、练习、小结”四个环节进
行。
(一)谈话导入,
初步感知。和学生谈谈“老师和大家互相成
为好朋友的”意思,在谈话中让学生理解“互相”应该是双方
面
的,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老师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师的朋
友”。这样学生对马上接触到的
“互为倒数”就比较容易理解
了。接下来告诉同学人与人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同样在我
们数学
中数与数之间也有着相互关系,比如8是4的倍数,
4是8的约数,比如2和3是互质关系,等等,今天
我们要
继续研究两个数之间的有趣关系。这样就比较自然的过渡到
新课的学习中。
(
二)经历体验,探究发现。让每一个学生写几个等于1的
算式,并且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分类时大部分学
生可能都会
以加、减、乘、除来分类,(也有可能会出现其它情况的分
类方法)然后让学生找出
比较有特色的一类,当学生找出乘
法算式等于1的这一类的比较有特色时,要及时让学生说出
它
们的特色体现在哪里,再让学生写出几个和这些算式类似
的算式,根据特点,给它们取名字。由此引出课
题和倒数的
意义。
第3页共5页
(三)加强合作,深入探讨。以小
组为单位,找出还有哪些
数有倒数,怎样来求这些数的倒数。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的问
题是怎样求
整数、带分数、小数的倒数,要让学生自己总结
出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必须要先变形,再换位。在探讨
中,
如有学生提出1和0的倒数,那么要作为重点进行研究,总
结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
数。如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可
稍加提示,比如:有没有哪些数的倒数是它本身呢?是不是
所有的
数都有倒数呢?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
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
br>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关键
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或细读、默读、
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
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
br>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
(四)加强练习,巩固提高。本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化,主
第4页共5页
要有合作练习和独立练习两种形式,在练习中碰到的问题及
时解决。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
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
》曰:“师者教人
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
后历代对教师
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
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
的“师
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
实的“教师”,因为“
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
本身明确的职责。
(五)课堂小结,谈谈感受。让学
生谈谈上了这堂课的感受,
这堂课最让你感到高兴的是什么?最让你值得自豪的是什
么?要启发
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既是课堂小结,同
时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培养。
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