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总复习教案
中秋送礼客户-杨振宁简历
《总复习》
◆ 教材分析
复习时可引导学生
回忆本学期学习的相关内容。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
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
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
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
内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教材结合计算教学,
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
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
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
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设计了丰富多
样的探索
性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的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会用欠款实际购物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分类整理
和找规律
是两部分互相联系的内容。分类整理是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
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
,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
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
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
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针对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本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
◆
课前准备
◆
课件、100以内数的顺序、数位表计数单位
一、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
1.
揭题。今天我们先来复习有关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2. 复习数数、数的顺序和大小:
(1)你会数数吗?我们在数数时可以怎么数?引导学生说出:可以1个1个地数,可以
2个2个、5
个5个、10个10个……地数。
(2)你能用计数器拔出57前面的一个数吗?那57后面一个数
是多少?这三个如果从大
到小排,应该怎么排?
(3)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1、3题。数数。先估一估图中有多少多花,再圈一圈数一数。
3. 复习数位:出示计数器
谁来说一说:(1)计数器从右边起,每个数位分别是什么位呢?
(2)这些数位上的一个
珠子分别表示多少?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珠子,所表示的数却不
相同呢?
(3)十位的一个
珠子相当于个位的几个珠子?百位的一个珠子又相当于十位的几个珠子
呢?那我们就可以说:10个一是
多少?10个十又是多少?
4. 复习数的组成: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拔出57,问:
谁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它个位上的7表示?十
位上的5表示?
(2)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2题。
二、复习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
1.夺红旗比赛: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4题。
(2)学生汇报结果,学生互相检验是否正确。
(3)讨论:
①这8道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引导学生发现:有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
有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
②每一类分别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
2
◆ 教学过程
③说一说每一类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2.师生共同回顾主要知识点
3.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连一连
4.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小猫吃鱼
5.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6.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连一连
7.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上下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
三、复习认识人民币
1. 这些钱该存进哪个存钱罐?
2. 算算我又多少钱?
3.
我是售货员。请学生说一说多少钱并说说怎么算的。
四、复习解决问题
1. 梳理题型
2.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解决第(3)题。这题解决后,可再让学生仿照这个问题再提出几个问题,继续练习。
(2)解决第(4)题。
(3)解决第(5)(6)题:
①学生完成后,要引
导学生完整的回答,如:第选的是第1行的第几个数和第8行的第几个
数,它们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②并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完成后,
可模仿这两个问题继续练习。
五、复习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
1.
学生看图回答有哪几种图形?说说它们都是长什么样子的?连一连。
2.
指名说说用这些图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连上线。
3. 分一分数一数
4. 探索统计策略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填在表格中,照样子涂色。
六、复习找规律
1.按规律填一填
2.该补上哪块花布?
3
七、总结延伸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 教学反思
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