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说教材稿
武科大城市学院-生活处处有语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说教材稿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六年级数学下
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的内容,
全册教材分为新授和复习两大知识版块. 我说教材的流程是:
阶段目标与内容标准—教材
地位与编写特点--教材编排体例—内容结构与立体整合--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 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本册教材的目标要求为:
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经历
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简单几
何形体的特征,发展学生测量、识图、作图
技能;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
掌握数据的处理技能。
数学思考
方面,能够合理解释现实生活中数学信息,会用数、图、字母表述并解决现实世界
中的简单问题;有条理
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结论的合理性。
解决问题方面,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
单的数学问题,并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所得结果,具有回顾、分
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方面,能够积极克服活动中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
体验,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思
考过程的条
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对不同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
br>错误能及时改正。
本册教材的内容标准为:
数与代数领域,第
一单元负数,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第三单
元比例,理解比例、正比例、反
比例的意义,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解决生活
的问题。
空间与图形领
域,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认识圆柱与圆锥,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
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探索生
活中某些实物体积的计算方法;第三单元比例,在空间与图形领
域,还要学会看比例尺,能按比例在方格
纸上将图形放大或缩小,会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
离的换算。
统计与概率领域,第
四单元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能够从统计图表中提取信息解释统计
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
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第五单元数学广角,学习抽屉原理
,还有实践活动自行车里的数学和
节约用水,通过这部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发展分析、推理能力,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负数是本套教材的新增内容,圆柱与
圆锥、比例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下面我将对这三个
单元做详细的教材解读。
第二部分为: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负数单元,学
习负数的意义、正负数的读写,认识数轴,学习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数和比
较数的大小。本单元是在学
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小数,会进行相关四则计算的基础
上学习的,为七年级学习有理数及运算奠
定基础。
负数以往安排在初中学习,现在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到一些负数,如收入与支出、
气温的零
上与零下,已初步具有了认识负数的基础,课程标准中把这部分知识编排在第二学段,人教版教材在六年级下册,而苏教版则编排在五年级上册,我个人以为人教版的编排更为合适,
课标中指
出本部分内容只了解负数的意义不学习运算,这样在六年级下册初步认识负数,接
着在七年级上册中学习
有理数及运算,时间上跨度不大,更利于知识的衔接。
本单元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
负数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由
于刚过完春节,学生都有些压岁钱,我就问他们压
岁钱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并要求他们用数
学符号表示出来。这样使学生体会到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计数
的需要;要帮助学生理解正
号负号的含义,与加号减号区别理解,避免产生正数前面的正号、负数前面的
负号等不科学
的表述;在数的大小比较中,借助数轴,引导观察数轴上数的排列,总结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
圆柱与圆锥单元,首先认识圆柱,探索圆柱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然后认识圆锥、探
索
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在三四年级,学生已认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
及
面积计算,六年级上册学习了圆及面积计算,五年级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及表
面积体积计算,
本单元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的学习打
下基础。纵观第二学段图形知
识的学习,各部分内容都按照“特征-表面-体”的模式,从图
形的基本认识深入到面积、体积的计算,
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学建议:
(一
)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在教学中,我希望教给学
生是可以提纲挈领
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凤毛麟角的一盘散沙,在本单元教学中,我以图形的
分类为本单元的切入点,引导学
生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找准
知识的生长点。
(二)
加强动手操作,渗透转化思想。如《圆柱的侧面积》教学,设计动手实验:用剪刀将
圆柱体学具的侧面剪
开能得到什么图形?我不是像课本上一样让学生沿高剪开,而是让他们
任意剪,学生有的沿高剪开得到长
方形,有的斜着剪开得到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干脆撕开得
到不规则图形,而无论怎样剪,都能利用割补法
转化成长方形,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化,而学生在动手中发现还是沿高剪开最方便,这又体现了解
决问题策略的最优化,达到开
放性教学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如:将
书本卷成圆柱形,体会圆柱的特征;把圆柱形的萝卜切割
拼成近似的长方体,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
第三单元比例,共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学习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p>
解比;第二部分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成正反比例的量;第三部分比例尺的应用,学习比例
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以及应用比例解决问题。本单元知识承前有六年级上册比的知识、常
见的
数量关系,启后是第三学段的函数知识,比例知识还是中学物理化学知识的基础。本单
元既教学数与代数
领域的比例知识,又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把不同领域
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发挥数形
结合的作用,是本单元的一大特点;本单元加强了比例尺与
比例概念的联系,增加了正比例图像的教学,
渗透了函数思想。
本单元教学建议:
(一)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培养。课本主题图中呈现四幅国旗图,学生算出
各面国旗长宽比均为3:2,向学生说明:为
维护国旗的尊严,我国制定了《国旗法》,规定
国旗长宽比为3:2,在不同场合,国旗的大小可能不同
,但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国旗是
庄严而神圣的,教育学生要热爱国旗。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体现出数学学科的特
色。
(二)阅读数学文本,培养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一直
强调数学也要读,我常通过以下方
法教学生读数学:以“趣”激读,就是激发学生读数学的兴趣,我翻阅
资料精选与所学内容
有关的数学趣题、数学图案或数学小故事呈献给学生,让学生在科学家的奇思妙想、
执著追
求、审美赏析中感受到心灵的撞击,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阅读欲;以
“动”带读,就是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以“议”促读,就是组织学生读
读议议,对
知识的内容展开思考、讨论、辩论,达到内化知识、深化知识的目的;以“比”
引读,就是通过比较知识
的联系与差别而把知识内化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如《反比例的意
义》教学中,我先和孩子们复习正比例
意义,正比例关系式,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本,在读中
对比、思考反比例与正比例的异同,理解反比例的意
义与特征。最后组织讨论长方形的长、
宽、面积三个量的关系,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
三、教材编排体例、编写特点:
全册教材共两大版块(新授知识版块与小学阶段整
理与复习版块)、四大领域、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有主题图、例题、做一做、基础练习、单元练习,单
元之后还有你知道吗、生活
中的数学、数学游戏等知识。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1、学习素材来源现实生活。如:以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中对气温的表示方法体会负数的产<
br>生;由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宽关系引入比例意义的学习,从世界公园埃菲尔铁塔模型与原物
的关系
引入解比例等,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
2、教材在生活
情境中呈现数学问题。如:数轴的学习,教材呈现了一组学生以一棵大树为
起点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的情
境;应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材以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入求
水费的实际问题。
3
、重视学生知识探究的过程。圆柱的特征是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得到的,表面积体积计算
公式是在操作中
总结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计算观察中发现的。
4、关注学生数学学
习的需求。教材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有关数学史料,
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培
养学生探究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
四、评价建议:
营造民主、平等、温馨的评价氛围;注意评价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注意使
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用语;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方面评价。
总之,评价时要轻
结果、重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展示随堂记录卡、一周
反思卡)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仍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活用教材提
供的课程资源,或置换教材生疏的课程
资源。
(二)开发和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
;
选择有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教学资源。
(三)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乡土资
源。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材料自制教具和学具,使教师
的教学和学生实验操作得以顺利进行,而且自制学
具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
(四)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从
学生神情、姿态信息中,从学生正确或
错误语言文字信息中,捕捉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有用的教学资
源。
(五)尽力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创造条件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
数学
课程的资源,积极组织开发课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
多彩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