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美国纽约理工学院-二级建造师报名入口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永宁县建成小学 杭继红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教材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1
.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2.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
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
广泛应用。3.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
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1、
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
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买同一本书的本数与所付书费如下表,把表填写完整。
书本 1 2 3 4 5 6
7 ....
书费元 7 14
观察上表,说明哪两个量在发生变化,这两个变化的量是怎样变化的?
2、李英一共要写10
0个字,请先填一填下面的表格,并说明哪两个量在发生变
化,这两个变化的量是怎样变化的?
已经写的字数 10 20 35 43 58
剩下的字数 90
3、上面两道题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二、展示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下面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边长cm
周长cm
1
4
2
3
边长cm 1 2 3
面积cm
2
1
2、观察上表,说明哪两个量在发生变化,
这两个变化的量是怎样变化的?
3、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①
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而面积与边长的倍数关系不断变化。
②
表一中4:1=4 8:2=4 12:3=4,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不变。
③
表二中1:1=1 4:2=2 9:3=3,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 <
br>4、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
的周长与边长的比
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边长,是一个不
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
整。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路程km 90 180 270 360
观察上表,说明哪两个量在发生变化,这两个变化的量是怎样变化的?
(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90:1=90
180:2=90 270:3=90 360:4=90
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是一定的。
2、教师揭示正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课题
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
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
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3、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活动二:结合具体情景感受正比例意义的运用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
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
一个变
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买同一本书的本数与所付书费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买同一本书所付书费随着买书本数的
变化而变化,并且所付书费与本数的比值都
是7,所以买同一本书的本数与所付书费成正比例。
3、李英一共要写100个字,已经写的字数和剩下的字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李英一共要
写100个字,已经写的字数增加,剩下的字数减少,并且它们的比值
不相等。(已经写的字数+剩下的
字数=总字数)
三、反馈练习
1、学校科学小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教进行观察实验,测得竹竿的高与竿影
的长如下表
竹竿的高m 1 2 3 4 6 8
竿影的长m 0.4 0.8 1.2 1.6
2.4 3.2
⑴
说一说竿影的长与竹竿的高的变化关系。
⑵
写出竿影的长与竹竿的高的比,你有什么发现?
⑶
竹竿的高与竿影的长是不是成正比例?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四、作业设计
1、教材43页2题、4题
2、课外阅读《你知道吗?》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br>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存在着更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以数
学的眼光去观察,
发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
90:1=90 路程
180:2=90 比值(速度)一定
270:3=90 时间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
永宁县建成小学 杭继红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在上一
节课也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
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
例奠定了基础。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时比较困难,为此,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一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
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
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
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明确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堂上我设计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
通过表格、表达式的比较,使学
生体会到虽然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
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
律并不相同。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
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为
认识正比例奠定基础。接着,我给学生提
供第二个情境:当速度一定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关
系。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导学生观
察并思考:当时间发生
变化时,路程怎样变化;第三个情境则是,购
买同一种书(也就是当单价一定时),应付的钱数与购买的
本数之间
的关系。
通过以上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当速度一定时,路程随时间的
变
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当单价一定时,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书的本数的变化而
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
与本数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以上实例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的意义。最后,通过小结、练习让学生总
结出判断两种量
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据:1.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
量;2.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比值是否一定。
在巩固练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一
些学生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进
行重点的讲解。
但是在教学中同样也感觉到,由于这个概念比较长,所以对于学
生来说这个意
义记忆下来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
生。所以我也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
点,通过理解来记
忆。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说,达到对该概念的熟练叙述。
从教学效果看,学
生较顺利地发现了:一种量增加或(减少),
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或(减少),并且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
的比值一
定。观察表格的方法也运用得不错。课后反思,发现把比较的时间推
后,学生理解较深
刻,因为在前面探究正比例时,学生对正比例已经
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比较时学生心中也就有了一个
标准,容易找
出成正比例的一组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