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世界视觉日-消防安全作文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下雨了——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
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
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
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
,通过老师分
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
识时刻在生活
中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
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
时刻。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
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
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
时
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教材着力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情境——“下雨了”为背景,
以老
师打电话询问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为素材,将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巧
妙地串在一起,又
从整体上比较这四个时刻的不同。
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
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放学后
下雨了,学生何时到家牵动着老师的心,打个电话问一下,了却教师的
牵挂,关爱学生已变成我们教师的
自觉行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倡导全社会形成
尊老敬老的风尚,这对我们的学生
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下雨了 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信息窗,自主练习1、3、5、6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4、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
,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出示老师与小力通电话的
情景
。放大出示小力家的钟面,提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
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
己的小钟
表,观察小钟表,你会有哪些发现?把你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钟表放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教
师:(屏幕上出现钟面。配合教师讲解闪烁)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钟面上还
有两根指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分针闪烁,并出示“分针”二字),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同上)
。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自己动手让你的小钟表转起来。(学生操作)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小力是5时到家的,下面还有几个钟面,你能读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吗?
(屏幕上逐次出示10时、8时、3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教师任意说一个整时的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订正。
指一名学生说整时的时刻,其他学生拨表,同位互相检查。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
师:谁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二、继续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
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分别出示老师与小云、小青、
小林通电话的情景 。分别放大出示小云
、小青、小林家的钟面,提问:“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
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
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引导得出“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读法。
教师任意说一个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集体订正。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
三、课堂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完成教材4页的空,集体订正。
2、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让学生观察自主练习第6题
的图,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8时。
4、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
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
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
受?你认为你表现的怎样?好在哪里有什
么不满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6页我学会了吗?自主练习2、7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3、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课件演示旗杆在三个时刻(三个时刻用钟表出示),让学生观察说
说小动物各是什么时间到达旗杆的。然后
回答谁是第一名?谁是第二名?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4页第2题,先向学生说明时针要比分针短,再让学生画一画。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6页第7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四、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
丰收了 100以内数的认识
信息窗1 农家院 ——数数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
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会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记清楚各个数位,体会数位的重要性。
教学具准备:情境图,计数器、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显示信息窗中的教学情境图。估计一下,大约多少个辣椒?为什么?
2.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数方法。
师:想要知道准确的辣椒和玉米的数量,我
们就来一起数数,先用自己桌上的学具(小木棒)来摆一摆,
数一数。 数一数有多少根? 学生汇报。
在计数器上请同学拨出数出的数量。每数一根,就拨出一个。
师:怎样数的?
生: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
2.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
师: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几种东西(学具,数量都在100
以上),请小朋友数一数,每人选你喜欢的一种,
正好数出100,还要想办法,怎样摆放能让人一眼就
看出是100。
学生操作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 学生汇报。
师:怎样数出100的?
生:一个一个地数,10个放一堆;两个两个地数,20个放一堆;五根五根地数,10根扎一捆„„
你数出的100里有几个十?(或几个二十?几个五十?)
师:很多同学选择了10个一堆
或10根一捆进行数数,觉得这样又好数,又看得清楚。请观察一下,十根
扎一捆,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
棒?
(黑板贴出十根十根扎好的100根小棒。)
你怎么看出来的(有10个十,10个十是100。) (板书:10个十是100。)
小结:10个十是100。这句话还能怎样说? 学生自主回答:
100里面有10个十;5个二十是100;2个五十是100……
三、当堂达标:
自主练习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从右边数起第一
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那么今天我们学的百位在计数器上
怎么表示出来的呢?
五、作业布置:
1、必做题:9页自主练习1、2、4题。
2、选做题:10页自主练习6、8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信息窗2 摘石榴
——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在能读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
2
、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
大小比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新授铺垫
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多少?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
几个
十,几个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表现非常好,老师要
带领大家一起去果园摘石榴了,大家想不想去呢,我们要准备好了,比
赛看谁摘得多!(展示课件情境图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看看这几个小朋友摘了多少个石榴呢,我们来当小裁判看谁摘的多
?应该
怎样比较呢,先比较谁和谁呢?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小玉和小玲谁摘的多?
小雨和小强谁摘的多?(板书问题)
我们先来比较小玉和小玲,看谁摘的多呢?
小玉 42个 小玲 27个
小组交流想办法,应该如何比较42和27,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方法一:数数的时候,42在27的后面,所以42>27.
方法二:先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40比20大,所以42>27.
小玉比小强摘的多,我们的小裁判还真公平呢,再来帮小玉和小强比较一下吧!
小玉
42个 小强 48个
同桌合作交流,汇报结果。
方法一:数数的时候,48在42的后面,所以48>42.
方法二:先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40和40一样大,个位上8比2大,所以 48>42.
小强比小玉摘的多。
最后我们要找出摘得最多是谁呢?是小强。
四、当堂达标:
自主练习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自主练习3、4题。
2、选做题:自主练习6、8题。
板书设计:
比较大小
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以及方法: 十位不同看( )位,十位数字
大的数就大; 十位相同看( )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信息窗3 摘南瓜
——整十数加减及一位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及一位数的加减。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进行整十数加减及相应的一位数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上一次老师带小朋友去果园摘石榴,还当了小裁判,
大家都表现非常棒,今天老师再带着大
家一起去小阳同学的菜园里去帮小阳摘南瓜,看看今天在菜园里又
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情景展示,发现问题
我们来到了菜园里,小阳一家人都在这里
摘南瓜呢,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摘了多少个南瓜了,你发现了什么
数学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展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学生汇报:我看到了妈妈摘了30个。
我看到了爸爸摘了40个。 我看到了小阳摘了6个。
生提问: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板书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啊,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接下来就要看
看谁更聪明了,一起来解答刚才同学们
的问题吧!
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40+30=
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开动小脑筋吧!(同桌讨论,并汇报)
方法一:我数一数,50、60、70.。
方法二: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是70
同学们的办法还真多呢,聪明的孩子再来解答这个问题吧!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30+6=
方法一:数一数,31、32、33、34、35、36.
方法二:3个十加6个一,得36.
3、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同学们肯定会自己解决的,自己把算式写下来并计
算。
四、当堂达标:
自主练习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56-50和23-3你会计算吗?课后可以
讨论一下。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自主练习3、4题。 2、选做题:自主练习5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及相应的一位数减法的计算
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40+30=
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30+6=
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40+6=
课题:智慧广场
教学内容:19页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列举法解决问题;题,体验列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2.经历独
立思考,合作探索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法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发展智力;
3.
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增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会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一:师:同学们,你会数数吗?你想怎样数?
引导学生从1数到100,也可以随意选择一个数作为起点往下数
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地数,还可以3个3个地数, 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活动二:比赛从1写到100。
师:从1写到100,一共写出了多少个“9”?看谁找得快。
二、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数一数,想一想,写一写。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师:我们还可以借助百数表来找到答案。
试一试,找一找,到底有多少个“9”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2、 汇报交流
(一)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方法?
可以先让用百数表找的同学交流,说说在百数表里找到几个“9”,是怎么找的?
(二)交流
:先圈出个位上的“9”,数了数共有10个“9”再圈出十位上的“9”,数了数也有10个“9”,
因此从1到100,一共要写10+10=20个“9”。 把个位上是“9”的依次写出来:9、19、29、
39、49、59、
69、79、89、99共11个“9”.
把十位上是9的列出来:90
、91、92、93、94、95、96、97、98、99,一共写了9个“9”,合起来一共是
20
个“9”。
3、 总结概括
刚刚同学们用的方法其实是我们数学上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列举法。好处是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 拓展提高
从1写到100,一共写出多少个“8”?多少个“7”?多少个“6”?
三、 自主练习
1、P20 1
2、(1)你能写出和是9的所有算式吗?
(2)把12个桃子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几种方法?
(3)爷爷手里拿了2个黄气球,2个红气球,3个蓝气球,小女孩要买2个,可以怎么买?
启发学生有序列举
预设1:先列举颜色一样的?
黄黄、红红、蓝蓝
预设2:再列举颜色不一样?
黄红、黄蓝、红蓝
3、找单双数P20 4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都学会了吗?
第三单元 牧童—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
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
面图形。
2、数学
思考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经历与同伴合作解
决问题的体
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探索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图形拼摆和欣赏活动中,感受图形美。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能主动与同伴合
作交流,发展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
课时安排:2课时
信息窗:认识图形
教材分析:
本幅情境图呈现的是小朋友们欣赏牧童骑牛的纸贴画情景,美丽而富有童趣的纸贴
画情景,使学生感
受到图形的美,体会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激起学生认识图形的兴趣和愿望。
图中的纸贴画是由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组成的。
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难点:初步感知这几种平面图形的特点,正确辨认这几种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复查
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它们有什么特征?
二、设问导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多媒体出示牧童骑牛图。
师:好看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2人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提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你能将图中相同的图形找出来吗?分分看。
三、合作探究
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将图中的图形标记下进行分类。然后小组长组织好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组间交流,及时抽象出几何名称,如:树干的开头是长方形、太阳的开头是圆形……
举例:看看身边的物体,什么开头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圆?
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将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三、自学检测
1、自主练习1:先认识图形,然后再连一连。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出
示物体,让学生认识它们的开头,接着让学生举例,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开头是这
样的?
2、自主练习3:先让学生说说学过哪些图形,再让学生围图形。
3、摆图形 P23
5
4拼图形 P24 6
五、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
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我们同学可真棒。想一想,我们的
身边有哪些这样的图形?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那些图形宝宝,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七、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2、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
上找到
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板书设计:
牧童与牛——认识图形
三角形 圆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课本第24页的《我学会了吗》中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认识。
2、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同学,在学习第三单元《牧童》中,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教师再指名说。
二、巩固拓展
出示第24页《我学会了》中的图。
问:你们喜欢这幅图吗?图中有
什么?分别是什么开头的?如果将这幅图变得更美丽,你能按照题中
的要求涂上色吗?
涂完,展示一下,使学生感受到只有涂得认识,画儿才能更漂亮。
然后让学生数一数完成教材上的表。
教师:同学们,你填完这个表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边让学生提问题,边让学生解决,老师适
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三、教师小结。
第四单元 绿 色 行 动—100以内的加减法(一)
一、导学内容:
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信息窗。主要内容有: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加法)、两位数加一位
数(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退
位减法)。
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
”的问题
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是教学的难点
。
二、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
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的口算。
数学思考
目标: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
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
十数加一位数口算方法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三位数
的加减计算及其它计算的
重要基础,因此务必使学生扎实掌握。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
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
感。
三、导学措施:
创设和谐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引
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创设有意义的
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个学生在
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
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算
理,掌握算法。
第一课时 绿色行动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导学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
导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在解决的
问题的过程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4、渗透“绿色环保,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思想教育。
导学重点: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
导学难点: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一、温故复查
50+30 70+20 30+60 50+3 70+2
30+6
每组题有什么区别?
二、设问导读
(一)师:我们李营是一
个美丽的乡镇,你们想让我们的乡镇变得更美丽吗?我们应该怎样做?(出
示:主题图信息窗一)
在小组内看图讨论:这幅图中有什么?通过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板书:
(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二)小朋友们你说我讲:
1、小朋友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知道“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26+3=。教师引导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使其明白加法的意义)
2、26+3=你会计算吗?
(1)请你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向你小组的伙伴介绍一下?
(2)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大家展示一下?
(3)小朋友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想出这么多的
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4)师:另一个问题,你能帮老师解决一下吗?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师:谁会列式?你知道怎样计算吗?快借助学具摆摆算算吧!(生操作)
师:你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同位听听吗?(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
三、自学检测
师:小朋友们请看,这几道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吗?
35+4=
45+3= 63+2= 74+4= 22+4= 54+10= 32+20=
27+40= 36+30= 31+60=
四、巩固训练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5+20= 56-6 = 78-4=
87+2= 78-40= 16+50= 56-30= 80+20=
88-8= 73+5= 54+5= 86-40=
2、解决问题
小猫42只 小狗30只
(1)、小狗和小猫一共有几只?(2)、小猫比小狗多几只?(3)、小狗比小猫少几只?
五、课外拓展
回家与父母做拿东西的游戏 ,比一比谁拿得多,多多少?
六、课堂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整十位数和一位数
(1)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26+3=29
(棵)
(2)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26+30=56(棵)
教后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用成人的眼光看是再简单不过了,但在儿童的眼里是
抽象的。通过本
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刚开始对26加3的计算方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
知道结果是29,但
当表述算理时,学生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考方法。其实,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已蕴
藏着“只可意会不可
言传”的缄默知识。大部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了“接数法”的计算方法,只是
不知道如何表达。那
么,就要有意识地去挖掘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大
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
想。
第二课时 绿色行动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导学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导学目标:
1、结合情景图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br>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导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导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一、温故复查
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整十数
7+5=
8+6= 9+8= 6+9= 34+10= 40+15=
4+8= 6+7= 3+9= 5+8= 60+15=
43+50=
二、设问导读
师:小朋友,你想参加“校园护绿”行动吗?你知道行动中要做些什么吗?
生回答,师板书:挂牌、浇花。
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根据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
题,教师对学生加以表扬,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总结,然后从易到难,根据本节
教学目标加以解决。)
集体交流:
师:谁想把自己的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
(1)一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二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2)……
(如果学生提出了减法的问题,教师可以加以引导留待下一课处理。)
三、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一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27+6=,教师
引导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鼓励学生用
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只要合理就加以
表扬。)
(2)27+6=你会计算吗?
(3)请你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向你小组的伙伴介绍一下。
(4)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大家展示一下?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竟然这么快就
想出了计算的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
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四、自学检测
小朋友们请看,这几道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吗?
(1)自主练习第1题
59+4= 3+68= 43+7=
6+48=
“59+4=”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谁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听?
(2)自主练习第2题
五、巩固训练
(1)我会算
35+6=
46+5= 57+4= 68+3=
79+2= 24+7= 77+6=
84+8=
(2)自主练习第8题
先让学生说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
集体交流,请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六、课外拓展
自主练习第7题
引导学
生先明确题意,再计算、涂色。计算时要看每一个算式是不是特殊,如果有一个加数大于45了,
和肯定
会大于45,其实不用计算就可以比较大小。
[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的灵活性,而不是千
篇一律要求把所有的结果都计算出来才能涂
色。]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次的学习,小朋友,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生交流)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1)一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27+6=33(个)
(2)二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22+8=30(个)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绿色行动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导学内容: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两位数减一位数,减整十数(不退位)
导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
2、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
题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导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
导学难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
导学过程:
一、温故复查
(1)○ ○ ○ ○ ○ (2)□ □ □ □ □ □ □ □
△ △ △
☆ ☆ ☆ ☆
比一比,说一说,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多多少?少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一对应比较)
(3)口算下列各题,看谁算得快、算得准。
20+5= 62+6= 66+3=
50+40= 5+65= 48+7= 4+64= 43+50=
二、设问导读: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信息窗三)
师
:(出示统计表)你看,这是我们学校一年级三个班回收废矿泉水瓶、易拉罐的情况,仔细看看这
张表,
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一年级一班捡了废矿泉水瓶45个,二班收20个,三班收28个。
生2:我知道一年级一班捡了易拉罐10个,二班收15个,三班收6个。
……
2.师:咱们小朋友得出了这么多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1: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师出示问题)问:怎样列式?生答师板书:15-10=
生2:三班捡的易拉罐比矿泉水瓶少多少个?
师:怎样列式?(师出示问题)生答师板书:28-6=
生3:……
3.师: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吗?
师板书:15-10
师:15-10怎样算?先请小朋友自己动脑筋想一想,
如果有困难,可以请小棒帮忙。比比哪个小朋友想
得最快,开始!
(学生独立思考,操作小棒,师巡视)
师:这么多小朋友想好办法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互相交流,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然后汇报。)
生1:我是先摆出1捆和5根小棒,然后又抽出1捆拿走,最后把剩下的小棒数了数是几根。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其余的问题怎么做呢,你能自己解决吗?(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的问题。)
像这样的题目该怎样计算呢?
(1)独立思考。(2)如有困难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
(3)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向组内的伙伴介绍一下。
(4)组间交流,师板书不同的方法,并解释自己喜欢此法的理由。(学生进行自我优化)
(5)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及结果。
(6)总结: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三、自学检测:
27-5= 58-40= 19-7= 28-20= 46-5=
39-20=
四、巩固训练:
1、当堂达标:
49-40= 63-60=
65-40= 76-30= 59-20= 85-40= 57-20=
54-20=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5-3= 54-2= 32-2=
45-4= 56-3= 76-4= 85-4= 98-7=
五、课外拓展:
同位两人利用学具盒中的数字卡片进行口算练习。
六、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必做题:35页自主练习1、2、3、4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减法(不退位)
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15-10=5(个)
三班捡的易拉罐比矿泉水瓶少多少个?
28-6=22(个)
二班比一班少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45-20=25(个)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绿色行动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导学内容:两位数减一位数 (退位)的口算
导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
(退位)的口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导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
导学难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过程:
一、温故复查:
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3-5= 11-7=
60-30= 16-8= 18-9= 80-50=
二、设问导读
同学们,前
几节课我们做了很多环保的事情,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参观一下绿色家园图画展,
你们想不想不
想去看一看啊?
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
师:看,这是我们一年级三个班的画展,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信息?
师:小朋友们得出了这么多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提问题:
生1: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展出多少幅画?生2:二年级比三年级少来了多少个人?
师:小朋友的脑子真灵,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师出示问题,问:怎样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30-9=
怎样算?先请小朋友自己动脑筋
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请小棒帮忙。比比哪个小朋友想得最快,
开始!
(学生独立思考,操作小棒,老师巡视)
师:这么多小朋友想好办法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然后汇报。)
班上交流:
生1:1捆
是10根,三捆就是30根,先用10根小棒减去9根是1根,再用20根加上1根就是21根。
生2:我用30根减去10根是20根,再用20根加上1根就是21根。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不错,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师:那么第二个问题怎么列算式呢?
24-8=
怎样计算呢?X k B
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答案。
生1:我是先摆出2捆小棒,再摆出4根小棒,然后拆
开一捆数出8根,拿走,最后把剩下的小棒数了
数是几根。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这个小朋友用的是数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这是24根小棒(2捆4根)
要去掉8根。我先去掉这4根,然后从这一捆中再去掉4根,剩下
16根。
师:小朋友听明白了吗?有什么问题吗?
师:噢!你是先从24里去掉4,再去掉4,剩下16根。
(边说边板书:24-4=20
20-4=16)
这个方法行吗?
生:行。
师:你还有不同想法,来。
生3:这是24根小棒。我从这一捆里去掉8根,剩下2根和这4根,合起来就是16。
师: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吗?
生问:你为什么从这一捆里去掉8根呢?
生3:因为单根的不够8,所以我从一捆里拿走8根。
师小结并板书:24–8=16
师:小朋友,用了这么多种方法,得出24-8=16。以后做题时,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三、自学检测:
45-3= 36-4= 25-7= 56-8=
43-8= 45-7= 36-8= 27-9= 24-9= 58-9=
四、巩固训练:
20-6= 40-8= 30-7= 51-8=
60-6= 23-4= 50-2= 45-8=
70-5= 64-6=
80-2= 35-6=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
必做题:37页自主练习1、2、3。选做题:38页第6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减法(退位)
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展出多少幅画?
二年级比三年级少来了多少人?
30-9=21(幅)
24-8=16(人)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学会了吗
[教材简析]
这是一幅综合信息图,通过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对本单元“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
数和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掌握情况,并为学习第六单元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整理信息,编数学故事,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青蛙的情境图:
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第一步:学生列式
第二步:学生独立解答。(班内交流)
2、课件出示青蛙的情境图:
河里的鹅碧岸上的多多少只?
第一步:学生列式
第二步:学生独立解答。(班内交流)
二、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含有了运用加减法计算的题目。
三、归纳整理 总结评价
1、你能把这些数学故事中的问题解答出来吗?
(展示学生编的数学故事。)
2、学生独立解决。
四、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小小储蓄罐——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小学数学中关于人民币教学的唯一单元,是在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和使用人民币的生活经验
的基
础上教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他们之间的
关系
,能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这节课是第一个信息窗,主要是通过“你存了
多少
钱?”的问题及“数一数就知道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他们之间的
关系
,然后又借助自主练习中“认一认,填一填”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教材提供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数
储蓄
罐里的存钱的素材,让孩子在现实的情境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
问
题的能力。本课教学重点是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交流“我搜集的有关钱的知识”
[设计意图]收
集信息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丰富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本课我
让学生用数学日
记的形式来记录收集的信息是我在这节课的一个尝试。为了让学生对人民币有更具体的了
解,我在课前布
置学生收集了一些有关人民币的信息。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收集到的信息不但丰富
而且有价值。
一、 谈话导入新课,激发探究欲望
谈话:钱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在我们中国叫什么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全面的认识一下人民币,
好吗?出示课题。
二、 创设情境认识人民币。
(一)在分类活动中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1、出示储蓄罐。这是咱班韩露同学的,妈妈的生
日快到了,她想用自己积攒的钱给妈妈买件礼物,(倒
出钱)这么多各种各样的钱,请你们把它们分一分
类。分完了以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是
怎么分的。
2、
分组活动,进行分类。(每组都有一个储蓄罐)
3、全班交流汇报分类结果。
4、你最熟悉哪一种钱?每人找出一个,跟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认出的。
5、小结:认识一种钱。我们可以从钱上的颜色、文字、图案等来辨认。相机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
br>而认识人民币已不再是难点,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购物<
br>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发挥学生在认识人民币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拿一拿自己所认识的人民币,
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爱护人民币、保持人民币的
整
洁、维护人民币的尊严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因而在教学时要向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
教
育。
(二)练习
抢答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100元 50元 20元 10元
5元 2元 1元 5角
小结:有关元的人民币,你都认识了哪些?角的呢?分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人 元:1元 2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民
角:1角 2角 5角
币 分:1分 2分 5分
向学生说
明:元、角、分是人民币的3个单位。我国已经发行了5套人民币,现在使用的是第四、五
套人民币。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很少用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板书可以使学生很明显地看出人民币的3个单位及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三、 引导探究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韩露要乘坐4路车到佳乐家去为妈妈买礼物,你
知道车票是多少钱吗?(1元)1元钱,韩露可以有多
少种不同的投法呢?请小组同学一起想想办法吧,
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小组活动。
全班交流。(把全部结果都展示在视频投影仪上。)
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付1元钱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10角就是多少?1元就是多少
?
板书: 1元=10角
1、根据1元=10角,请你们大胆猜一猜:1角是多少分?板书:1角=10分
2、你觉得在人民币的3个单位元、角、分中,谁最大?谁最小?
[设计意图] 新课程的一
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
数学和经历数学。积极主动
地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本环节创设投1元车票的情境,通过小组内的相互交
流,体验不同的付款方式,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领会不同付款方式的共同点,帮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
元,1元就是10角,并
由此联想到角与分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课间休息:播放MTV《一分钱》
,同学们一起唱。这首歌说了件什么事情?如果平时你捡到了钱怎么办
呢?可是有的小朋友想,一分钱太
少,又做不了啥事,丢了就丢了吧,你们说呢?
四、 在情境中运用新知识。
1、现在咱们知道了许多关于人民币的新知识,下面我们就用新本领,帮韩露数一数她积攒了多少钱吧。
(1)学生每个人填写一张统计表。
10元 5元
张
张
2元
张
1元
张
5角
张
(枚)
2角
张
1 角
张
(枚)
5分
枚
2分
枚
1分
枚
(2)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我是怎么想的。
2、小组活动。自主练习第1题,填一填,小组同学换一换人民币。重点说你还能怎么换。
3、请你来当小参谋。(包含课本第2题)
韩露在超市里看好了这么多东西,你们看看都是多少钱?播放课件:
可爱的小飞机
木头梳子 一枝玫瑰 皮手套
一个5元 3个1元 8.00元
一个20元
一个1元 一个5角 一个5元
1个1角 一个2角 3个1元
4个2分
小布猴
一本书 一瓶化妆品
1个10元 2个5元
一个50元
1个5元 一个5角 2个1元
1个2角 一个5分
五、 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谈话:这节
课,每一位同学都开动小脑筋,动口又动手,通过与周围同学的密切合作和自己的主动探
索获得了许多新
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回家后,怎么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收获呀?
课外实践作业:1、回家数出自己积攒的人民币
2、帮妈妈购买物品,观察商店里物品的标价。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内的
学习活动得以延伸,通过数自己的存钱和帮妈妈购物活动,
既巩固了本节所学,又为下节做了准备,并再
一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享受成功的乐趣。)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交流:你的储蓄罐里有多少钱?组内交流。你和家人去买的什么
?它是怎么标价的?你们是怎么
付钱?
[设计意图]这样做既可以检查学生的实践作业,又了
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唤起学生的知识准备,激
起学习的兴趣。
一、基本练习。 (
实物投影仪)
1、口答:一张1角可以换( )个1分。一张1元可以换( )张1角。
一张1元可以换( )张5角。一张5角可以换( )张1角。
一张10元可以换( )张2元。一张20元可以换( )张5元。
一张50元可以换(
)张20元和( )张10元。一张100元可以换( )张50元。
2、小组换钱练习。你还想怎么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元、角、分
之间的进率,提高练习的灵活性。为下面的综
合练习做准备。
二、综合练习。
1、第3题
自己先做做试试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重点说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互
换。
补充练习:(创设情境) 咱们一会要进行购物活动,每个人都有一张入场券,(1)请算出你的
入场
券上的题目,咱们一起去购物吧。(2)小组内交流一下入场券上的题目。以下是每个小组的入场券
上的题
目。
1元=()角 3元=()角 6元=()角
10角=()元
20角=()元 80角=()元 1元4角=()角 5元3角=( )角
42角=()元 8
3角=()元()角 100角=()元 100分=()角
[设计意图
]这是练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而需要补充练习。尤其是单、复名数之间的互化,
需要让学生会
说自己的想法。
2、第4题 你知道这些信的邮资吗?
⑴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每封信的邮资。⑵独立填书上的第4题。
⑶全班交流几个信封。仔细观察这些信封,你发现了什么?
3、第5、6题:
⑴你观察到超市里是怎样标价的?板书:7.68元是什么意思?
看课本第6题,你知道第二行的价钱是多少吗?连连看。
⑵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次模拟购物活
动,好吗?选出几个售货员,要仔细看清他交的钱对不对。提出
要求:第一,要认真观察物品的标签(采
用小数表示形式),想好它们的价钱;第二,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物
品;第三,你想怎样付钱?
⑶ 学生购物活动。
⑷ 组内交流购物活动。
⑸
全班交流购物活动,注意引导说不同付钱的方法。
[设计意图]把第5、6题合二为一,变为活动的形
式能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
创设这样一个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熟悉现
实生活中物品的价格小数表示方法,进一步熟悉人民
币以及正确灵活使用人民币,体会到付钱方法的多种
多样。
三、课外实践:买一件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品。注意看清标价,自己是怎么付钱的,怎么找钱的。
[设计意图]既可以巩固所学,又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作用。并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课后反思
小小存钱罐 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
【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的信息窗2,在学习信息窗1人民币的认识后,通过去文体商店
购买文体用品的情景
图,解决买一只乒乓球拍和一个乒乓球应付多少钱?拿1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等一
系列的问题,学习人民
币简单的加、减计算。通过自主练习提高学生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
能力。
本课教学难点:在进行人民币简单的加、减计算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知道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
能相加、
减。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购物活动,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相互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以及学
习数学的兴趣。
3、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丁丁,丁丁说
:小朋友,你们逛过超市吗?今天我想去超市买点东西,我们一起去逛
逛好吗? )
2、(课件停止)丁丁买东西时需要什么?(钱)我们中国的钱叫( )?(人民币)
[师板书:人民币]
人民币有哪些?(学生回答,师逐个出示各种钱币)
二、
创建购物情境,探究新知——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1、探究人民币的加法计算
(1)大家都
很聪明,现在可以去逛超市了。(出示超市物品及价钱。丁丁:小朋友,我想买一个铅笔
盒和一盒水彩笔
,我要给售货员阿姨多少钱呢?) 谁能帮帮丁丁?
·学生可能回答:一个铅笔盒是6元,一盒水彩笔
是9元,把这两个加起来就行了。(师:你真聪明,懂得
运用我们学过的加法来计算,真棒!)
·学生可能回答:我知道,一共是15元(师:你怎么知道的?)
(2)谈话:拿20元钱够了吗?你是怎样比较的?
2.探究人民币的减法计算
(
1)出示课件P44第二个红点问题:,丁丁说:小朋友,你们可真聪明!我用1元钱买一块橡皮,阿
姨
要找多少钱给我呢?)
·学生可能回答:2角
用1元减去8角
(2)提问:为什么用1元减去8角等于2角,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强调:1元不能和8角直接相减,要转化为相同的单位才可相减。
(3)提问:你还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三、,巩固新知、自主练习
(发给学生自主练习第二大题的表格)
1、谈话:同学们,下面我们就和周围的同学进行简单
的购物游戏,把你付出的钱贴到表格中,然后把
找回的钱也贴到表格中,看看哪些同学能顺利的买回商品
。
(学生开始活动)
完毕后,教师投影集体订正。
2、总结:同学们,以后我们
和爸爸妈妈去购物的时候,你就可以当他们的小助手、小会计,帮助父母
算算物品的价钱了!相信他们一
定会很高兴的!
第二课时
一、购物活动——小小售货员
1、 谈话:小朋友,今天都把自己要出售的商品带来了吗?现
在就请你把物品的价钱标好,放到统一
的地方,然后每组选出负责的小小营业员,其他人做顾客排好队,
拿着钱去买你需要的物品。
(学生小组合作买东西)
2、购物完毕后,师生进行交流
师:你买了什么东西?用去多少钱?找给你多少?(指名3-5人回答)
【设计
意图:商店购物活动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特点。教师通过创设购物环境,引导学生把
课堂中
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让学生切切实实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感受,既培养了
学生的
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处理,使得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二、综合训练,巩固拓展
1、师:有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叫小明,吵着要妈妈买玩具
,你说他做的对不对?(进行勤俭节约教育)
妈妈说:“我提几个问题,只要你能算对,就给你买一样
奖励你。”请大家帮妈妈一起想问题,考考小明。 (出
示课件:各商品的价格)
学生提问题,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板书:
学生可能回答: ·X和X一共多少元?
·X比X贵多少元?
·X比X便宜多少元?
师:你会计算吗?(学生计算出结果并口答)
2、师:妈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我拿10
元钱买拖鞋和闹钟够不够?(出示妈妈的问题)谁来帮小明
解答?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小明也很聪明,很快回答出了妈妈的问题,妈妈终于奖励给他了小鸭子和机器人。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旨在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
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提问。自己解决,相互补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使得课堂真正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
化和趣味化,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转变了角色,真正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得生动活泼
积极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元、角、分间的进率,及简单的元、角、分的加减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课前准备:让学生整理本单元学到的知识。
调查家中自己物品的价钱并把自己喜欢的物品贴
上价格标签。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说一说。
师:想一想在“小小存钱罐”这一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翻书看一看)
二、组内交流。
师:把你学会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请听好要求:(1)、组内交流时
要认真听别人说,随时补充
自己整理的知识。(2)、各组选出整理的最优秀的一个同学,准备组间交流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组间交流。
四、自主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知识,那你会用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老师带你到超市里去购物,好吗?教
师拿出准备好的带有价格标签的物品。21教育网
1、学生自由购物。
2、交流购物情况。
师:说一说:你都买了什么?一共花了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通过购物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课本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下一步即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
3、定额购物。
(1)拿10元钱买“拖鞋”和“闹钟”,够不够?为什么?
(2)拿20元钱可以买到哪些物品?为什么?
五、综合练习。(作业纸)
第六单元 大
海 边——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
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不进位、不退位
)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知道小括号,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经历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
解
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
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学
生学习笔算的开始
,又是以后学习三位数的加减计算及其它计算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切实学好。要引导学
生在解决具体问
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
(不进位、不退位)、笔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混
合运算;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三、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难点:
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
四、教材编写特点:
1.以海边
活动为素材,主题鲜明有趣。本单元借助孩子们喜欢的捉螃蟹、摆贝壳、参观水族馆、
游览标本馆、购买
海洋纪念品等一系列海边活动的素材,使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始终体验着大海的魅
力,激发起学生对
大海的向往和对数学知识主动探索的兴趣。这一编排再一次体现了教材由“故事串”引
发“问题串”的特
点,把计算教学和实际应用自然的结合到一起。
2、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本单元的计
算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在探索100以内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估
算、口算、笔算都成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展了学生解决
问题的途径和空间。
3.练
习设计形式多样,素材选取有趣广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练
习的设计既有
连一连、填一填、辨对错等书面完成的形式,也有摆一摆、小游戏、讲数学故事等数学活动
的形式。采用
的素材也根据一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涉及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动物世界、童话故事、
手工劳动等。
活泼而科学的练习设计,会让学生在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计算的目的,享受用
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乐趣。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小朋友在礁石边捉
小虾小蟹的情境,引
导学生提出并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第二个信息窗,根
据小朋友在海边用贝
壳摆轮船、帆船、海鸥等信息,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第三
个信息窗,通过学生
参观水族馆,看到两个鱼缸中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鱼,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的笔算。第四个信
息窗,围绕参观标本馆的主题,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
第五个信息窗五创设
了妈妈带孩子去买纪念品的情境,学习加减混合运算,认识小括号,学习带小括号的
混合运算。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创设的小朋友在大海边活动的不同情境所形成的“情境串”,引
导
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组成本单元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串”。促使学生不仅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
兴趣,
而且构建起完整的认知结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情景图众多的信息
中选择
有用的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单纯的计算教学,让学生体会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2、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培养儿童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鼓励学
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
探索。在教学口算和笔算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
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
探索出的多种计算方法中,哪一种更合理更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的
计算中体会和比较,引导学生
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
3、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
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充分运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进行直观操作,在感性
认识的基础上,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的理解
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对计算速
度不宜提过高和过于统一的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热情的帮助和鼓励,允许
他们有一个逐步
提高的过程,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5、采用多样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多样的练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练习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学到的知
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练习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一课时
大海边 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9页,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自主练习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
算方法,初步学会估算
的方法。
2、经历探索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
会算法的多样性,发展思维的准确性、敏捷
性和灵活性。
3、体验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
的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初步养成独
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那肯定喜欢到海边
去玩。对吧?海边还有可爱的小虾和小螃蟹呢,想不想
去看看它们?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些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天空中有多少海鸥?他们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沙滩上有多少只小螃蟹?
他们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他们捉的虾多还是螃蟹多?螃蟹和虾一共捉了多少只?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师:你能用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一共有多少只螃蟹?”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关注学生是否能表达自己 的想法和算法。
3、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各小组选代表发言,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先算26+10=36,再算36+2=38。
先算20+10=30,6+2=8,再算30+8=38。
用竖式计算,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 、自主探索“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的算法。
师:刚才我
们解决了“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的问题,那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小朋友一共捉了
多少只小虾吗?
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并将课本上的竖式填写完整,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法用竖式来计算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小亮和洋洋搭积木,小亮搭了25块,洋洋搭了34块,你能算出他俩一共搭了多少块积木吗?
2、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帮助小壁虎。(自主练习第3题) 小朋友再动物医院了看见几只断了尾巴的小壁虎,你能帮助他们接上自己的尾巴吗?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到展示台前展示。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回顾学习内容。
五、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大海边
100以内数的加减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法。
2、培养学生根据信息图选择,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
学们,在大海边的信息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看看我们
的生活
中有哪些需要用到我们学过的知识,好吗?
二、自主练习。
1、第4、5题。
2、第6题,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3、第7题
4、第8题是引
导学生编数学故事的题目,先让学生看图编一个包含数学信息的小故事,然后提出有关
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
5、第9题是一道开放题,可充分利用图中的物品让学生任选两种自己喜欢的东西,算算需
要多少钱。
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自己买东西的情况。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购物的数学游戏。
三、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大海边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信息窗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窗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
br>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到两
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让
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体验成功解决数学
问题的喜
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
在大海边我们已经知道小朋友捡了许多小虾和小螃蟹,想不想再到大海边去玩?恰好有
几个小朋友正在海
边玩呢,你们看,他们玩的多开心!
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信息?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根据图片信息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
2、摆海鸥比帆船少用几个贝壳?
3、摆海鸥比轮船少用几个贝壳?
4、摆轮船和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5、摆海鸥和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有些问题可直接口答,有些教难的问题放在问题口袋中,以后解决,与两位数减法有关的知识师
生共同关
注。
三、解决问题
1、解决“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的问题。
学生列式为:47-32=
合作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间交流,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1)口算;
(2)列竖式。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算法,你们真爱动脑筋,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呢?为什么?
2、学生独立解决“摆海鸥比帆船少用几个贝壳?”的问 题。
交流自己的算法。
3.引出课题。
师:咱们今天学的减法的计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
三、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的第3题,帮小鸟找家,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爱心。
四、课堂小结
五、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大海边
两位数的减法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5页的自主练习1、2、3、5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在海
边玩贝壳的时候,我们又学了哪些本领?今天咱们在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更努力,
学的本领更大。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然后让学生进行解答。
2、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
3、自主练习第4题是根据
小熊吃香蕉的连环画编一个数学故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编出有趣的数学故事,提出
问题并解决。对学生的评价注意多角度,既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得
当,也要关注到学生的表达
是否生动完整等方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第5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加减计算题。
三、课堂小结
四、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大海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情境图的信息是开放的,根据问题选择所需要的信息。
2、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第6题
这
是一个包含着乌龟、小螃蟹等多个信息的综合情景图。练习时,要先让学生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
提出
相应的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选择相关信息来解决问题。
二、“聪明小屋”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供
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本题可让学生先画一画,再引导学
生发现画的规律。
三、课堂小结
四、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
参观水族馆——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笔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56页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经历100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
br>3、在现实生活,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
br>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教学准备:学具盒、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水族馆吗?老师也去过,真是太有趣了!我还拍
了许多漂亮的照片想看吗?(出示
挂图)。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你发现了什么?(左边的鱼缸有红鱼和黄鱼),你还发现了什么?(右边的鱼缸有黄鱼和蓝鱼)。
2、出示统计表格,提出问题。
我分别把两部分鱼作了一下统计(出示左统计表)你发现了什
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根据
生答,师板书:左边鱼缸有多少条金鱼?右边鱼缸有多少条鱼?)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那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谁来列算式?(生答师板书算式)
14+28=()(条)
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来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
我们是用小棒摆出来的。(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4根加8根得到12根,把10根捆成一捆,
再和原
来的3捆加在一起。)
生:我们是列竖式来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并详细讲
解4加8的进位在竖式中的表示方法,有学生可能从个位加起,也可能有学生从十位加起,
教师可以让学
生比较下从哪边开始好一些,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那么这两种
方法你喜欢哪一种?请用你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第二个问题:右边鱼缸有多少条鱼?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师:谁愿交流一下你的算法?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使学生经历算法优化的过程)
(3)老师也喜欢用列竖式的方法。不过在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一。
三、自主练习。
(1)课本56页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意编出数学故事,并解答。
(2)课本56页自主练习第2题。直接写得数,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58页59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算法多样化,算法自优化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去了水族馆,我们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的笔算。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巩固一
下。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前两
道题可以找两生到黑板上做题,后六道让学生独立做题,注意要在横式下
面列出竖式做笔算,最后还要把
得数写在横式的等号后面。
2、自主练习第5题,火金睛辩对错。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火眼金睛看一看这三道题对吗?不对错在什么地方?你能告诉大家吗?
3、自主练习第7题是连线题,呈现的是大章鱼捉小章鱼的画面。练习时,除让学生了解题意并正确
的解
答外,还可以介绍有关章鱼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4、自主练习第8题呈现的是给希望小学捐书的
数量统计表。练习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会正
确地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
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如
一班捐了多少本书?二班捐了多少本书?等。要以变
换不同的方式,如可以同桌两人合作,我提问题人你
来做,再交换进行,最后看两人共提出并解决了多少
问题。总之,要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如果学生提
出了有关退位减法和混合运算的问题,可以放在问题
口袋里,待学习了之后再解决。表中渗透了统计的思
想,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教育。
5自主练习9,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总结思考方法。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60页信息窗4,自主练习1、2题60页——61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退位的道理。
教学准备: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观察情境图,整理信息、提出问题。(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到了水族馆,这里可大了,今天我们到它的标本馆看一下好吗?看看在这里你
能发
现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
2、整理信息
师:谁来做解说员给大家介绍下这些海洋生物标本好吗?
3、提出问题
师:通过解说员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海洋生物标本,那么根据你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1)水族馆里的鱼类标本比虾类多几种?(2)虾类标本比贝类标本少种?
(3)虾类和鱼类共有多少种?(4)………………
等很多种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水族馆里的鱼类标本比虾类标本多几种?谁来列出算式?(根据生答,教师板书:72-56=
(种))
师:到底多多少种呢?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觉这个问题呢?小组合作开始吧!
三、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们是口算的…………
生:我们是用小棒摆出来的。(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2个减6
个不够减,要把7捆解开变成10根,
再和原来的2根加在一起12根从这里面去掉6,注意原来的7捆
要变成6捆,)
生:我们是列竖式来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并详细讲解2减6的退位减在竖式中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那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请用你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第二个问题:虾类标本比贝类标本少几种?(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及其道理。)
(3)师:谁愿交流一下你的算法?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使学生经历算法优化的过程)
(4)老师也喜欢用列竖式的方法。不过在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个位不够减速,从十位退1,在
个位
上加10,再减。
四、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竖式计算,2、自主练习第2题,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反思:
第九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减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62页——63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的笔算方法。
2、经历算法自优化的过程。
3、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火眼金睛辩对错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说明为什么错了。
2、自主练习第4题。竖式计算,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后再交流。
师:风儿送来了小水滴,小水滴飘向美丽花朋友,你能帮小水滴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自主练习第5题。选择比40大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一下每个算式的得数,在进行选择。
4、自主练习第6题。花儿笑了。
将得数相同的算式进行连线的题。通过水滴浇花的有趣的练
习形,进行笔算和口算的综合练习。练习
时要将每个算式的得数算出来。
5、自主练习第7题。比寿命。
引导学生根据其中的数据提出“大象的寿命比骆驼长多少”等
类问题,列出算式并注意交流算法。如
果有的学生提出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明求两种动物的寿命和是
没有意义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让
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其它动物的有关信息,提出比较寿命长短的
问题,进行拓展练习,既扩大学生的知
识范围又巩固所学生知识。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的混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63页自主练习第8、9、10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练习两位数加减
两位数(进退位)的笔算方法。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
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1、自主练习第8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退位)的混合练习
是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题目。题中呈现了折纸鹤和送幸运星两个情境。练习时要先让学生认
真观察
,看懂图意,然后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各种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问题,在学生交流时,要让学生说
说用什
么方法解决的。同时,可结合这一题目对常常生过进行爱护幼小的教育。
2、自主练习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3、自主练习10星号题。通过计算,找出太阳、星星、月亮代表的数字。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大海边 信息窗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的信息窗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
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掌握带小括
号的加减法式题的计算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能够运用所
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
系,增强数学意识
,发展数学思维。
4、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小括号,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课前准备: 挂图或者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红和妈妈在青岛玩了好几天,明
天就要回家了。小红想买一些纪念品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她和妈妈
来到了海边……(出示信息窗5)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信息窗,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妈妈让小红用50元钱去买海螺和珊瑚,你能帮她算算还剩多少
钱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试着算一
算。
师:谁想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小红解决问题的?
大多数学生会运用以前学习的知识,列出
连减的算式,用连减的学生可能会写两个竖式,教师可以鼓
励学生尝试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一个竖式。在探
索出正确的连写竖式后,引导学生讨论:竖式分开写和连写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如果有学生先算出海螺和珊瑚一共多少钱,再用50去减。
师:如果小红要买海豚玩具和贝壳,你知道还剩多少钱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用连加或加减混合运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写出连加的竖式,最后与连减的竖式进行比较。
2、自主练习第2题。先请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重点交流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
3、自主练习第5题,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并把错的改过来。
四、联系实际,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五、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大海边 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67页的自主练习第3、4、6、7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8+6= 14-6= 25-
10= 80 -(3+9)=
4+9= 20 - 14=
13+20= 23 -(4+6)=
12+8= 5+8=
17+30= (7+5)+26=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列出连减的算式并计算
2、自主练习第4题。引导学生观察每条线上的三个数,列出连加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3、自主练习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说说图意再计算,最后全班共同订正。提醒学
生像这样的题一定要细心计算,
如果中间有一步计算出错,后面的就都错了。
4、自主练习第7题
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独立完成后,让学生交流计算结果及方法。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大海边
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自主练习第8——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
学生准备:
一张有1——90个数表格,一块能盖住该表格9个数的正方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35- 8= 15+21= 71- 20=
85+5=
27+6= 32- 8= 31- 14=
36+7=
34- 9= 39+5= 78+8=
39- 8=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8题。
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统计对错,对速度太慢的学生给
予提醒和鼓励,让其有学
好数学的信心。
2、自主练习第9题。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讲数学故事好吗?
(出示投影)P67第9题
3、
自主练习第10题这是一道怎样租车题
师:一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小朋友星期天要去郊游,他们要去租车
,(投影出示),请
大家帮他们选择一下该租哪辆车?
这是一个开放题,学生可以选
择不同的两辆车,也可以选择同样的两辆车,交流时要让学生说
清楚选和不选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
大海边 回顾整理(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回顾整理中的内容,综合练习第1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和笔算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归纳整合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每年的阴历三月三我们都要赶庙
会,你知道庙会上都有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
看。(投影出示)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二、提出数学问题:
1、在赶庙会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最想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3、组间交流。
三、解决问题
1
、师:很多同学想知道美丽的孔雀灯一共用了多少盏灯,我们就先来解决有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这
些问
题。
关于孔雀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你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如果要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请你用竖式计算出得数。
师:你还可以根
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在
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并计算出得数。
全班交流。
2、综合练习第1题。
先计算出得数,然后涂一涂,看看像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计算加减法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后反思
第十五课时
大海边 回顾整理(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回顾整理中的内容,综合练习第2、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和观察、归纳整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赶庙会时,我们只解决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数学问
题。还有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没有解决,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完成这个任务。
二、对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整理。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出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
你发现哪些数学问题需要用加减混合运算才
能解决?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先想一想,再小组内交流,然后组间交流,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
三、综合练习
1、综合练习第2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思考解决该
问题的方法,再让学生交流想法。要让学生算出结果,
更要注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综合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收集数学信息,再利用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可以提“三种邮票共有几
张?”或“植物邮票比动物邮票多几张?”等问题,在学生解答了问题后,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综合练习第4题
先算一算,再连一连。结合情境进行健康教育。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在做加减法混合是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教后反思
第十六课时
大海边
回顾整理(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3页综合练习第5题-9。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的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计算,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
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
计算结果。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数
感,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口算
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自己设计符合本班的口算练习,约3分钟。
二、综合练习
1、第5、6、7题。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2、第8题
师:星期天,体育场开
运动会,一班和二班的同学坐在一个看台上。看,小刚和小红先来了解情况了》
(投影出示)请同学们认
真看图,估计一下这个看台能坐多少人?你是怎么估计的?
我们来算一算估计的合理不合理?
你知道小刚和小红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我们该怎么帮他们呢?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需要考
虑哪些情况,找一找座位号和座位数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最后,
学生在解决完了问题之后,要注意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和想法。
师: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不能解决的提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
4、
第9题 小游戏
5、 一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讨,然后班内交流。
三、课堂小结: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够满意呢?希望我们收
获的苹果越来越多,不满意的地方越来越少。
四、教后反思:
第十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书74页“我学会了吗?”
教学过程:
一、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 谈话引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综合练习,深化、巩固了
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我们在计算
准确性上和计算速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我们通过我学
会了吗这幅情境图来检测一下你们的学习效
果吧!
2、
自主探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怎样的问题?怎样来解决?
学生找到的信息可能有:关于小鹿、小鸟、仙鹤、小猴等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一共有几只小鹿?左边的小鹿比右边的少多少只?一共有几只小猴?等
3、 汇报交流
学生说明算理,我是怎样想的。
4、 单元回顾: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在这个单元里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过程,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说——
知识:我学会了竖式计算,会加减混合运算了
过程:我是通过情景图提出问题的,我会用小棒,计数器解决计算问题
情感:我知道在生活中经常用到计算,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态度:计算时,我们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二、 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
计算
53+24= 66+33= 56—24=
85—37=
19+26= 86—59=
《智慧广场——递增递减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智慧广场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过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列举法的进一步深化与应
用。这节课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出运用画图法来解决问题,然后将问
题加深进一步引出列举法,最后学习表格列举法,整个过程通过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对比、交流等学习
方式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画图法,学习表格列举法。
2、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表格列举法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
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递增递减问题,体会表格列举法的优点。
【教学准备】:
《递增递减》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导语: 同学们!由于我们人类乱砍滥伐树木,现在地球
上的树木逐年在减少,你们作为地球小主人应
该怎么做啊?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有关环保的图片,同学们
请看!(点击出示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
1、出示信息,抽生读信息。
师导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看看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1)生认真看图思考。
(2)抽生回答交流。
师总结:对!他们通过给
树立牌子的方式告诉大家,要爱护树木,勿乱砍滥伐树。看着长成参天大树的欢
欢高兴地说了一句话,同
学们仔细看!谁能站起来大声读一读?
(点击出示欢欢高兴地说的一句话。)
(3)抽生大声读出信息:我从8岁开始种第一棵树,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种1棵树。
2、小组合作,理解题意。
师导语:在这里老师有个疑问欢欢说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种1棵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生先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题意。
3、集体交流汇报
抽生说题意即用自己的语言理解题意,话语不用太规范,知道9岁时种2棵,
10岁时种3棵,……
师生边用数手指的方式表示树木的个数边总结: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欢
欢种的树木也会越来越多。
(二)引出问题,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
师导语:欢欢听到了大家的想法感到非常地高兴,于是他想考考大家。
(点击出示问题:欢欢今年11岁了,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2、小组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三人共同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师提示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画图法和数一数的方法来解决。
(生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3、集体展示交流
(师找出几份优秀作品上前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4、点击屏幕演示画图法 师总结画图法:刚才同学们先用画图法分别画出了欢欢8、9、10、11岁种的树的棵数,然后数一数一共
画
了几棵树,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学习表格列举法
1、循序渐进,问题加深。
师导语:那老师想把这个问题延伸下去,你们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已?
(1)(点击画面)出示:欢欢12岁时一共种了几棵树?
(2)抽生回答结果。
(3)(点击画面)问题加深:那13岁?14岁?20岁呢?如果用画图法来解决,你感觉怎么样?
2、独立尝试,巩固列举法。
(1)生思考:有没有比画图法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师提示:想一想前面我们在智慧广场里学习的列举法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
(3)学生根据提示,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独立完成。
(师巡视指导。)
3、交流展示,学习表格列举法。
(1)师挑出两幅让学生对比交流,找出好的地方,与不足之处。
(2)(点击画面出现
表格列举法)师总结列表法:我们将年龄写在前面,植树的棵数写在后边,并且用数
字表示棵数,这样看
起来就更清晰些,象这种加表格的新的数学方法——表格列举法。
(四)对比体会,表格列举法的优越性。
问:刚才我们用了画图法和表格列举法分别
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感觉哪种方法更好呢?(生发表自己
的意见)
师总结:当数据
越来越大时,用画图的方法就有点麻烦,而用表格列举法,只需要写上数字就可以,非
常简单明了。象这
种求数据依次增加的问题就叫递增问题,反之求数据依次减少的问题,我们就叫递减问
题。这也是我们这
个智慧广场需要解决的递增递减问题。(师板书课题:递增递减问题)
三、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1、小明背诵英语单词,星期一背诵了3个单词,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背2个,到星期五他一共背诵了
多
少个单词?
先集体交流周一至周五的单词的个数,再独立完成运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
,最后集体交流结果。(抽生上
黑板写算式)
2、第一层放10根,往上每层依次少放1根。放了5层,一共有多少根木头?
先集体交
流第一层至第五层的木头的根数,再独立完成运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最后集体交流结果。(抽
生上黑
板写算式)
3、第一个月存了5元钱,计划以后每个月比前一个月多存2元钱。5个月一共可以存多少钱?
生先独立完成运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再集体交流结果。
四、总结收获,课堂小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马上结束了,在这四十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表格列举法的优越性。)
附板书设计:
递增递减问题
3+5+7+9+11=35(个)
10+9+8+7+6=40(个)
第七单元《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编排特点:
1、选取了充满童趣的素材。本单元以儿童非常喜欢的“魔术”为背景,创
设多种魔术表演的“情境串”,
呈现了多彩的舞台场景。素材的选取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有趣的问题情
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欲望。
2、体现知识的形式与建构过程。本单元把
同数连加单独编一个信息窗,在这个信息窗中让学生进行大
量的同数连加计算,并体会同数连加算式的特
点。这样处理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同数连加算式特点的认识,
有助于体会加法的局限性,使学生充分的体验
用加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的繁琐,充分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
性和简捷性。
3、体现从具体到抽
象的过程。教材通过三个不同的魔术表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在“数一
数、摆一摆、算一算”
的活动中积累丰富的表象,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会乘法的
意义。
信息窗解读:
本单元设有三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魔术师正在表演变花的情境,通
过“一共有多少朵花?”
和“一共有多少个灯笼?”等问题,学习几个几连加,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
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感
受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魔术师
正在表演变葫芦的情境,
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个葫芦?”和“一共有多少只小鸟?”等问题,学习乘法
的初步认识,让学生认识
到用乘法比较简便,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认识乘
法各部分的名称。第三个
信息窗呈现的是魔术师变鸽子的过程。通过解决“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
子?”和“现在三顶帽子
中一共有几只鸽子?”两个问题,学习有关1和0的乘法,让学生知道1和任何
数相乘都得任何数、0和任
何数相乘都得0。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
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
br>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的意识。
单元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单元难点:有关0的乘法。
教学策略:
1、重视经验的积累,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性。教学时,教师要在具体情境中,引
导学生进行相同加数
求和的计算,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感受这种方法的繁琐性和
乘法学习的必要性。
2、重视直观操作与体验,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很多活动形式,如“
摆一摆”、“算一算”、
“数一数”等。教师组织学生充分活动起来,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同时要
引导学生在积累生活经验
的基础上,经历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乘法的过程,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课时安排:
三个信息窗各安排1节新授课,课堂上适当的进行巩固练习;“我学会了吗?”安
排1课时,作为复
习课。本单元总共计划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窗一:变花(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7-79页,相同加数连加。
教学目标:1
、通过观看魔术,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2、通过感受生活中的同数求和问题,激发学
生进一步
学习的兴趣。3、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
教具准备: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提出问题。
由“看魔术”的话题引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数学问题。
1、仔细观察第一页情境图,同桌相互说说图意。
2、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内容:
(1)魔术师变花,变了( )次,每次变( )朵;有( )个鱼缸,每个鱼缸里有(
)条鱼;空中挂
了( )串灯笼,每串有( )个;有( )盏聚光灯,每盏有( )个灯泡。
(2)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提出哪些问题?小组相互说说。
(3)根据以上问题,请你在下面列式计算:
①一共变了多少朵花?
②4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③空中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④4盏聚光灯中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一题: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条)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学生尝试动手写算式: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大家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习。
三、巩固练习。
1、尝试练习:
一个人一只手有5个指头,你和你的同桌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指头?
2、达标练习:
(1)一个同学有5支铅笔,你和你们组4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2)自主练习1: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下棋?学生观察图意,独立列出算式,然后讲一讲,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2: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练习时,同桌合作,变换学具的个数反复进行。通过练<
br>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几个几连加运算的基础,还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所列出的加法<
br>算式不同。
3、自主练习:
第3题:数一数,算一算。练习时,引导学生独立地观察情境图,弄清图意后独立解答。
第4题提供的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加法算式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地观察情景
图,
弄清图意后独立解答。
第5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交流有关洗照片的生
活常识,知道通常镜头中有几
个人就洗几张照片,然后独立解决。
第6题是找规律的
题目。练习时,在学生独立涂色后,充分地交流。学生找出的规律不一定是每次都
加3,只要学生说的有
道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连加
2+2+2=6 3个2相加
3+3+3+3+3=15 5个3相加
4+4+4+4=16 4个4相加
加数相同
第二课时
信息窗二:变葫芦(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3页,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通过同数连加引出乘法算式,掌握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乘法的意义。2、乘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实物展台、小棒、小正方形、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展台出示主题图)
师:舞台上又进行了什么魔术表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并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你能列式解决吗?
5+5+5+5+5+5+5+5=40(个) 4+4+4=12(个)
二、探究新知。
1、操作感知。
(1)让学生用小棒摆3个2或2个3。
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既可以先横着一行摆3根小棒,摆2次,也可以先竖着摆2根小棒,摆3次。
学生摆完后,教师提问:
每次摆2根小棒,摆3次,要求一共摆了几根小棒,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
等于几?学生列出算式:2+2+2=6(根)
每次摆3根小棒,摆2次,要求一共摆了几根小棒,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
等于几?学生列出算式:3+3=6(根)
2+2+2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
板书:3个2。
3+3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
板书:2个3。
(2)让学生用小正方形摆4个3或3个4。
教师提问:每次摆几个小正方形?摆了几次?
求4个3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求3个4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
用加法算:3+3+3+3=12或4+4+4=12。
(3)让学生用小圆片摆5个4或4个5。
摆完后,先让学生写出加法算式。用加法算:4+4+4+4+4=20或5+5+5+5=20。
(4)归纳小结:求3个2或2个3相加是多少,4个3或3 个4、5个4或4个5分别相加是多少,
都可以用连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方法-乘法。
教师板书:乘法
2、乘法算式的写法。
师:下面我们学习怎样写乘法算式。
p>
教师明确指出:要想求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必须知道8个5或5个8相加是多少,用加法算
是
“5+5+5+5+5+5+5+5=40或8+8+8+8+8=40”,用乘法计算就可以写成“
8乘5或5乘8”。两个数中间写“×”,
这个符号叫乘号。
教师板书:8×5=40
5×8=40
3、引导学生把上面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加以比较。
使学生看到:在乘法算
式中乘号前后两个数分别表示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以及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教学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教师结合8×5=40
5×8=40两个算式,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指出乘法算式的读法。
教师明确指出:8和5
相乘可以写成8×5,也可以写成5×8。说明:求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
用两个乘法算式中的一
个进行计算。
5、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怎样列乘法算式?
学生独立解决,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1:看图列算式。第1
小题,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图中表示的是几个几?学生回答出“表示2
个8”后,提问:“可以怎样算?怎
样列式?”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想,求2个8的和是多少,也就是求2个
8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乘法算
式计算。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主练习2: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述改写理由。
自主练习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写算式,然后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4
个
2相加可以写成4×2或2×4,6和4相乘写成6×4或4×6都是正确的。
自主练习4:连线。练
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交流,并说一说连线的依据。题目中的
4+4+4+4+4是多余信
息。
自主练习5:小游戏。练习时,让小组同学合作完成,边活动边说算式。练习结束后安排
一些操作性和
游戏性的练习。要求学生只列出算式,不算出得数。
自主练习6:把盖住的画出
来。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弄清题意后说一说2×4表示的意思,明
确2×4既可以表示2个4相
加,也可以表示4个2相加,再根据算式画图,以增加练习的开放性和趣味性,
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自主练习7:解决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反思自己的方法。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加
乘法
5+5+5+5+5+5+5+5=40 8×5=40 读作:8乘5等于40
也可以写作:8+8+8+8+8=40 5×8=40
读作:5乘8等于40
∶∶∶ ∶
因乘因 积
数号数
第三课时 信息窗三:变鸽子(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5页,1和0的乘法。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掌握1和0的乘法。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1和0的乘法。
教具准备: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一填(展台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
3 = 12
( ) ( ) ( )
二、创设情境。
神奇的
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
一起来看看
魔术家的表演吧!
三、探究新知。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展台出示第一幅主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
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
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
?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
决他的问题?
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算式。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算式。
(展台出示第二幅主题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提问: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算式。
2、归纳小结。
(展台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
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
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习。
结论:1乘任意一个数,得数就是这个数;0乘任意一个数,得数都是0。
四、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1:看图列算式。第1小题,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
是怎么知道的?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谁
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
交流乘法算式的意义。第2小题,树上
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什么方法数得快
、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
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自主练习2:解决问题。第1小题,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并让学
生
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第2小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自主练习3: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列出算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全班集
体
订正。
自主练习4:解决问题。学生既可以提出有关1的乘法问题(如算一共有多少面红旗),又可以
提出
其他的乘法问题(如算共有多少面黄旗)。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也可以同桌合作提出
问题,
再解答。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和0的乘法
1乘任意一个数,得数就是这个数。
0乘任意一个数,得数都是0。
第四课时 我学会了吗?(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页,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1、学生能根据教材提供了多幅情景图
,结合题意和图中已有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2、运用所
学的乘法知识解答。3、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的
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把图上的内容看准确。2、能熟练的列出乘法算式。
教具准备: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本单元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几个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二、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分析图意。
(展台出示主题图)
师: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虚线表示什么意思?
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虚线表示把不同的活动分开组。
师:图上共有几组学生在活动?他们在做哪些体育活动?
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提出问题。
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几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做操的有多少人?
玩吊环的有多少人?
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跳摇绳的有多少人?
踢键的有多少人?
3、解决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
小组派代表说算式,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做操的有多少人?
6×4=24(人) 4×6=24(人)
玩吊环的有多少人?
0×2=0(人) 2×0=0(人)
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1×6=6(人)
6×1=6(人)
跳摇绳的有多少人?
3×4=12(人) 4×3=12(人)
踢键的有多少人?
2×4=8(人) 4×2=8(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所说符合图意教师应该给予肯定。
三、补充练习。
1、看图,先圈一圈,填一填,再写算式。
①
想:每份( )个,有( )份,表示( )个(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或
②
想:每份( )个,有( )份,表示(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①2+2+2+2+2=( )×(
)
想:每份是( ),有( )份,表示( )个(
②6+6+6+6=( )×( )
想:每份是(
),有( )份,表示( )个(
③7+7+…+7=( )×( )
100个
想:每份是( ),有( )份,表示( )个(
四、数学小知识。
(展台出示:课本第10页“小知识”)
同桌一起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
)相加。
)相加。
)相加。
八、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信息窗1: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
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教
材在安排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连环画“阿福的新衣”为背景,创设问题
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
激发兴趣,为认识“厘米”提供背景。第二部分:“你说我讲”包括1个红点问
题和1个绿点问题。红点问
题 “这是怎么回事?”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1厘米,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绿点
问题 “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引导学生探究测量的方法。第三部分:“自
主练习”。第1、3题,目的是让
学生应用正确的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
情境中巩固从不同的起点量得的物
体长度的读法,加深对厘米的认识。教学的重难点是认识1厘米,建立
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的过程,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请同学们边看边听。(出示课本情境图,讲故事)
谈话:师傅量
的时候是三拃,徒弟做时也是三拃,都是三拃,为什么做出来的衣服不合适呢?这是怎
么回事?
谈话:怎样才能让阿福穿上合适的新衣?(引导学生联想到尺子)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尺子
谈话:你见过尺子吗?看一看,你的尺子上有什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认
识尺子上的刻度线、数
字、cm。并适时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谈话: 看到“厘
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估计学生能够提出“1厘米多长?”“厘米是用来干什么的?
等问题)
(二)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子上找1厘米。
谈话: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吗?同桌互相找一找,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
3、小结:尺子上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或者1个大格的长就是1厘米。
4、找出学具盒中1厘米的小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尺子一起认识了1厘米的长,你能从学具盒中找出1厘米长的小棒吗?
5、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的长度。
谈话:把小棒放在两个手指之间,拿掉小棒,看看手指间的空有多大。
6、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
5、找一找生活中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你能找到哪些?
(三)认识几厘米,学习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读0刻度为起点的线段长度
(1)读0刻度到2刻度之间的线段的长度
谈话:刚才我们一块儿认识了1厘
米,大家看这是几厘米?你是怎样知道的?(投影出示:0刻度到2
刻度的线段)
(2)读0刻度----3刻度,0刻度---4刻度……0刻度---10刻度的线段的长度
谈话:你还能读出这些线段的长度吗?(依次出示:0刻度----3刻度,0刻度---
4刻度……0刻度---10
刻度的线段)
(3)找规律、总结方法
谈话:通过读这些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2、读任意刻度为起点的线段长度
(1)读2刻度到5刻度之间的线段长度(投影出示:2刻度到5刻度之间的线段)
谈话:你能读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时肯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运用方法,巩固应用
谈话: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读出这些线段的长度吗?(投影出示6刻度—10刻度,2刻度---
11刻度,6
刻度---12刻度的线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度量的过程中,认识几厘米,学习度量的方法。]
3、试一试(课本77页第2题)
谈话:这是蟋蟀和蝈蝈在一场比赛中跑的路,仔细观察谁跑的路长?为什么?
(1)独立思考
(2)班内交流
(四)学习用厘米进行测量的方法
1、量5厘米长小棒的长度
(1)估一估
谈话:你认为这根小棒有多长?
(2)验证小棒的长度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小棒的准确长度?
(3)学生动手测量
(4)展示测量的方法(教师根
据学生测量的方法,抓住出现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实施以学定教策略。)
(5)反思
谈话: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能说一说,测量物体的长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
做一做(课本77页第1题)
(1)独立测量
(2)班内交流(先交流线段的长度,在交流测量的方法)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2、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量一量你的手掌、一拃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长度。
[设计意图:应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
习数学的价值和乐
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你学的怎么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思、评价。]
[课后反思]
厘米 米的认识
信息窗2 阿福做长袍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
[教材简析] <
br>本信息窗是学生在了解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对长度单位厘米有了一定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学习。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和切身的感受,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且在解决“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过程中,探究得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够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体会中知道1米=100厘米。
3、结合实际,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会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估测。
4、在对厘米和米有了一定认识后,能够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5、通过小组的合作和实际测量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续讲故事,引出新知
(一边和学生交流,一边用电脑出示信息窗1当中的连环画) 谈话:大家都知道,上次师傅和徒弟为阿福做新衣的时候,师傅用大手一拃一拃地量过后,徒弟用小手一拃一拃的量,然后做成上衣,结果阿福穿在身上又小又瘦。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可能回答:因为测量的单位不一样。
提问:那应该怎样测量呢?(用尺子来测量)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情境“阿福做长袍”。(画面
出示动画:阿福说要做件长袍,师傅拿来尺子,在阿福
身上测量后,师傅说“长1米”,而徒弟说“长1
00厘米”。最后显示放大的尺子,阿福疑惑的问“到底是1
米还是100厘米呢?”)
[设
计意图:通过电脑的辅助作用,将上节课的情境“阿福做上衣”的故事,加以连贯的出示,赋予丰富的
画
面和音效,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
,适时的提出疑问也为后面的探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动手测量,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感受用米测量的必要性
由动画中提出的问题,逐步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学生以
小组为单位,将提前准备好的“长袍”自己动
手量一量,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可能会有几种情况:
(1)
用学生尺,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由于尺子过短,数据也不够准确。
(2)
用米尺量,迅速读出米尺上的刻度“1米”。
提问:通过自己动手测量,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为什么呢?
学生在比较后,一般可能回
答:用米尺量比较好,因为长袍比较长,用我们的尺子量起来很麻烦,而且容
易出错。
师生共
同得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就
不方
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从而揭示本节课课题。(板书课题:认识米)
[设计意图:学
生在亲自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能够深切体会到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不方
便。从而引入
新课:米的认识]
2、认识“米”,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提问:长袍的长度究竟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学生的意见可能不够统一,也可能会说“一样
的”。再次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说一说1米有多长,100厘
米有多长。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巡视并协助学生找出1米和100厘米。
汇报:(1)学生在米尺上找出1米的位置。
(2)在老师的协助下,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3)大家一起从米尺上找出1米,并伸开两臂感受一下1米有多长。
(4)在尺子上找出100厘米,并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下面画出100厘米,上下对齐。
师生共同得出:
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并板书:1米=100厘米。米也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板书:m)
[设计
意图:要解决“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首先要知道1米有多长、100厘米有多长。由于学生平
日对米较少接触,所以在这里把这两条线段都画下来,并用手臂测量一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直观感受长
度单位“米”。学生在自己的观察和交流中,解决了这个问题,也给予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自己探索
出来的知识,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3、联系生活,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米”。
在认识
1米是多少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的机会。学生自由测量教室内的物品找一找哪些物
品的长度大
约是1米,哪些物品的长度比1米多一些,哪些物品的长度比1米少一些?哪些物品的长度比1
米多得多
或者少得多?
学生在动手测量或者观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
(1)
课桌的高度和1米差不多。
(2) 窗户玻璃的高度比1米高一些。
(3)
我的身高臂1米高一些。
(4) 我走一步,比1米少得多。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找出和1米接近的物品,在测量过程中深刻感知长度单位米。
三、分层练习
1、 出示:桌子、 小刀、 篮球场
10厘米 1米30厘米 28米
学生自己动脑筋连一连,并说明为什么这样选。
学生可能认为:小刀很小,可以用厘米量。篮球场很大,所以要用米来量。桌子比1米宽一点。
2、在引导中学生知道: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也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子”来测量,(电脑出示)
要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椅子的高度”,用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一些呢?为什么?
1拃
1步
教室的长
黑板的长
椅子的高度
2、 以小组为单位,了解自己的一拃和一步的
长度,看看几拃大约是1米?几步大约是1米?然后分工测量
一下“教室的长”、“黑板的长”、“椅子
的高度”,分别大约是多少。想一想怎样才能选择恰当的计算方
法,准确测量。
(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要对小组的合作进行指导,安排有序的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四、课后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课后反思:]
厘米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学会了吗?
教材简析 <
br>这节课是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这一单元的知识已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展开的,该单元的概念少,知识分布比较集中,学生复习时能够清晰、准确的加以分辨。只是在如何选择使用工具测量时,稍微有些难度。因此,本单元专门设计了“我学会了吗?”测量同学身高的这样一个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自我检测,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
步理解和掌握厘米和米的具体含义及进率,能恰当地选择测量工具、长度单位,会使用
工具测量,会用复
式单位表示身高。
2、在整理和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回忆呈现、块状整理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长度单位,米,厘米,1米=100厘米……)
2、结合学生的回忆,边回忆边整理,用厘
米作单位时,一般测量什么样的物体?厘米用字母怎样表
示?你能表示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吗?你能用厘
米说一句话吗?老师想知道课本有多长,该怎么
办?
(师板书:较短,厘米,cm,1厘米,小刀的长度大约12厘米,用直尺量。)
3、你能仿照厘米的样子,自己整理一下有关米的知识,全班交流。
(师板书:较长,米,m,1米,教室长16米,用米尺量。)
4、小练习:
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 一张床长大约2 ② 一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
③一把小刀大约长12 ④学校的跑道长大约是400
5、师举例:小明的身高是1米20厘米,观察①和②以及这个例子,有什么不一样?
(师结:当身高不是整米数时,我们一般用几米多少厘米表示。)
6、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怎么办呢?(用卷尺量一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七嘴八舌的
形式,激活学生脑海中原有的、零碎的知识点,达到“三个臭皮匠顶
个诸葛亮”的效果,通过回忆整理,
让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整理、沟通,从而达到回顾知识原状,并进
行不同程度的系统整理,让学生把有
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起来,进行深入
的探索。]
二、动手操作、深化构建
1、 用卷尺怎样量?生介绍方法,生动手小组合作测量。
2、 注意:测量时,针对学生的错误量法,指导学生要把脚站平,把卷尺拉直,把卷尺的开端用脚踩<
br>住,把三角板在头顶上放平,看三角板底部对着卷尺的刻度。
3、教师巡视,发现错误量法,再
全班及时纠正,再继续测量,并把正确的结果记录下来。(注意指导学
生怎样看卷尺上的刻度,每两个数
字之间是10厘米,这两个数字之间每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是一
厘米)。
4、全班交流。
(×××的身高是1米24厘米……)
5、通过这次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最矮的是×××,最高的×××,我的身高和谁一样;同学们的身高一般在1米30厘米到1米40<
br>厘米之间……)
6、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注意什么?才能让自己长得更高呢?
(多锻炼身体,多吃含钙的食物……)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让学生有效地把知识能力转
化为操作能力,在测量身高的活动中,遇到问题,
自主探究解决的办法,以便找到准确的测量方法,测量
出同组成员的身高,这样,就达到了既运用知识,
又培养能力的目标。
课后反思: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94页: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教材分析:
我们身
体的小尺子是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实际操作形
成了1厘米
和1米的长度表象,完成了对线段、厘米和米的认识。本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拳头一
周的长、脚
长、一庹长、一拃长、身高等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进一步建
立长度观念,增加学生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然后,教材还设计让学生运用步、庹、拃等作工具
来测量物
体的长度,感受数学学习和应用的乐趣。并且通过活动后的议一议,让学生进一步获得用拃……
尺子测量
物体的长度很方便、测量长度时要选择合适的单位等活动经验与体会。
核心知识点:运用身上小尺子进行测量。
前置基础:厘米和米的认识。
后继地位:为进一步学习长度相关知识,建立长度观念及估测做基础。
研究本节课用到的主要知识: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合作测量身体上
一些不部位长度的活动过程,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在活动中巩
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
长度的正确方法。
2、通过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应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
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运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量。
难点:运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量,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具:尺子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出问题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
,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
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
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
忙呢!
生:我知道,我们前天学习
的时候知道了,我的小手指的宽大约是1cm,要是没有尺子,我可以用我的
小手指来量。
生:我还知道,我的两手平伸,稍微向里面一点,就是一米。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
才那个同学用小指的宽度来测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
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
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脚长、
拳头一周的长度、一拃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
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活动二:分组测量,做好记录。
学生按照表格要求分组活动。
单位:厘米
拳头一周的长度
脚长
一庹长(两臂伸开)
一拃长
身高
1号同学 2号同学 3号同学 4号同学 <
br>学生在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及方法,如:在测量伸开手臂的长度时,被测
量的学生的双臂要伸直,十指要伸开;测量身高时,头不能抬太高,也不能太低;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
体的一端,尺子要拉直等。
活动三:用拃、庹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分组活动测量教室内物体的长度。并汇报交流。
如: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同学的身高等。
学生交流:
1、黑板的长度是4米
80厘米,我量了4庹,一庹是1米20厘米,4庹就是4米80厘米,大约5米。
2:我估计××
同学的身高是1m30cm,因为我刚才量的我的身高是1m20cm,他比我高一些,我觉得他
应该是
1m30cm。
3: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m28cm,因为我刚才量我自己的身高就是这个,我
觉得我们两个一样
高。......
4:我估计××同学的腰围是50cm,因为我刚才量了
我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和我的身高差不多,
是1m20cm,现在,我一只胳膊就能将他的腰围住,
说明他的腰围跟我的胳膊的长短差不多,我看最多也就
50cm吧。等等
5、我估计一下我们
的教室长度大约是10米。我先测量出我的一步大约是50厘米,从这一头到那一头
我走了20步。等等
活动四:活动小结,学生谈感受。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生:老师,我发
现我的估计能力越来越高了,我估计的结果也越来越准确了,我看,要想估计准确就
需要多练习。 生:我觉得记住几个标准很重要,比如我记住我的身高,我在估计的时候就和自己的身高相比,估计
得就比较准确了。
师小结: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
的。希望你们在
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第九单元 我换牙了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
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
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
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生活中统计的作用,产生统计的
兴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一是素材的选取突出现实性。小学生正值换牙期,这是
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而且
学生很关心的事情,但是学生换牙的时间和同一时间换牙的颗数是不同的。这样
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统
计的欲望,体现统计的必要性。二是强调学生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 X k
B 1 . c o m
该信息窗呈现了许多小朋友关心换牙的情境,通过对话提出“换了3颗牙有
多少人”的问题引发学生统计
的欲望。由“你说我讲”的系列安排,让学生参与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
涂统计图、填统计表、分析问
题,做出判断的全过程。自主练习第2题中统计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数,
加强体验分类整理数据的具体
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分类统计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及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难点:能够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教学措施:
1、注重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统计过程。
2、运用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单元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
我换牙了——统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
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统计表;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教学具准备: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学生
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牙孩子的笑脸上。(配音:下课了,孩
子们都高兴
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
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
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
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
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师:我知道我们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
我也让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
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
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
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
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
以举手”、
“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
得都很好。老师也认为只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就可以得到大家换牙的
信息。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吧!
你们说我们今天要调查的是什么呢?”
生:“调查每个同学掉了几颗牙的人数。”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好!老师把调查的任务交给各组的小朋友。现在,先请组长带领组员商量调查的方法.
生讨
论后汇报:“我们组想用举手的方法。”“我们喜欢站起来表示。”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要做好调查记录。
师: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调查情况要准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活动……
三、汇报总结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请说清楚你
是怎样调查,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抽
生展示统计图和表格(展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小
组选派代表说明图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
根据实际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此举一例:图中的每一个小格代
表1个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就选择几个小
格,具体的记录方法,自己小组商定。)
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
师:这些是统计图,这些是统计表,刚才我们大家所做的调查和整理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统计。(板书)
四、及时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出色,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奖
励大家,我准备三种颜色
的彩纸,要把它们做成小花奖励给大家,老师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自己喜
欢的颜色的花。 那么老
师到底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多做一些,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少做一些呢?怎么样才能
很快知道?同学们一起来
想想办法吧! X k B 1 . c o m
师:一幅完整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绘制出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说说自己的发现吧……
五、当堂达标
师:看了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认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统计数据时的重要作用。
师:大家看到课本的自主练习1
题,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将课本上统计任务完成,请大家回答我:我
们能完成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贝壳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教师分别选取各小组的统计图、统计表各一份
师:下面我来问你们来回答
1、哪一种贝壳的数目最多?(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2、( )比(
)多(少),多(少)多少个?(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并自己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简要评价一下这个同学们的回答。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 作业布置:
1、必做题:课本第98页自主练习2,3题。
2、选做题:课本第99页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我换牙了——统计
把学生整理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贴在黑板上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
同伴交流。
3、在统计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统计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你都有些什么玩具?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玩具还不少,那么你知道哪种玩具喜欢的人最多吗?就
让我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来统
计一下吧。
二、分组统计
1、各小组在小组的带领下,统计本组同学都喜欢哪些玩具,并做好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关键是看他们是否统计了全组同学和是否做好了记录。
2、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并把他们的统计结果进行汇总,进行全班统计。
3、让学生看着统计的最终结果,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独立统计,我学会了吗
教师把“我学会了吗”的题意和要求向学生说清楚,学生根据自己
掌握的统计的方法,进行独立统计。教
师巡视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
比一比,谁胜了?
教师将此题做为一个游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课间随意组合,进行游戏。
可在数学课前抽出几分钟,让
学生说一说玩这个游戏的一些心得体会。
五、丰收园
在平日课堂中,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奖励学生分别印有“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标志的苹
果,每学完一单元,进行一次总结,得到过哪种苹果就将书上相应的苹果涂上红色,并在全班奖励表现突
出的同学。
第十单元 儿童乐园
教材分析
总复习这一单元,是对整册教材内容
的全面回顾和整理。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
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
在联系。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相关领域
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学看钟表;平面图形;人民币的认识
;厘米和米的认识;简单的统计
知识。
总复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游览儿童乐园
为主题的综合情境图,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
渗透在玩电瓶车、坐龙船、跳蹦蹦床等真实有趣的活
动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部分是围绕综合情境图
中的信息对全册教材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第
三部分对应整理与复习的设计思路,提供的涵盖各单元
知识点的综合练习。目的是在进一步查漏补缺,加
深知识间联系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有关时间、长度、图形、统计
等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
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学习按顺序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
,形成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能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
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和成功感
。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认识,学看钟表。
教学措施:“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要与解决
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
服务于生活。“学看钟表”、“人民币的认识”和
“图形”等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要引导学生联系
自身实际解决问题。“厘米、米的认识”则需
要加强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1米”
和“1厘米”实际意义的理解。“统计”这
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复习,进一步帮助学
生体验和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经历统计的
全过程。
2、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思考和整理。
4、灵活运用练习,提高复习效率。
5、尊重学生的差异,加强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指导。
教具准备:钟表,米尺,计数器,
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
儿童乐园——总复习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100以内数的口算以及统计知识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终于闯到了最后一关——儿童乐园,想去吗
二、整体观察
师:平常我们去儿童乐园都要先干什么阿?
生:先买票。
师:好,那我们就先去儿童乐园的售票处看一看吧。
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生:我看到了钟楼、电瓶车、蹦蹦床,我是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观察的。
生:我看到了钟楼上面的钟表是4时整。
生:我看到了……
三、解决问题
师:儿童乐园里的小朋友这么多!老师想知道坐龙船的有多少人?请你先来估一估,再数一数。
生:我估了估大约有15人,然后数了数有16人。
师:你能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吗?
生1:跳蹦蹦床的有多少人?
生2:开电瓶车的有多少人?
师:你们真是些会提问题的聪明孩子!下面我们就来分别统计一下玩各种游戏的人数。
学生独立填写88页的统计表,并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统计的都很准确,看着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坐龙船的和跳蹦蹦床的一共多少人?
生2:坐飞天轮的比开电瓶车的多多少人?
随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然后汇报。)
…… 生自己总结。全班交流。
(板书: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生1:我们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
生2:给我一个两位数,我能说出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儿童乐园——总复习
学看时间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快速读出几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
2、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教学重难点:快速读出几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图上这位小朋友的时间在干什么?(逐副出示)让学生认准每一副图上的时间
谁能说一说这位小朋友是怎样安排他的时间的?
你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评一评,谁的时间安排的最合理。
二、动手解决问题
1、拨一拨:
8时 6时半 9时刚过 快到12时
师说时间,生动手拨,同伴看看拨得是否正确。
2、画一画
玩电瓶车的同学是(
)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请画上时间
请在作业纸上画出时间:
三、实践作业
10时 3时半 快到11时 6时刚过
回家设计一张作息时间表,并按作息时间表上的时间去做。
儿童乐园——总复习
回顾与整理厘米、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整理的过程,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理解。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对长度单位厘米、米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1米、1厘米来估计教室中物体的长度。
2、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换
算老师准备两根长度相同的纸条,一横一竖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猜一猜哪根纸条
长。多数学生会认为竖着
的纸条长,师接着引导:“怎样就能知道哪根纸条长呢?”
二、回顾与整理
1、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什么作单位?测量较短
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什么作单位?”你测
量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测量时应注意什么?”让学生说一说家
中、教室里的物体的长度。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
2、师:“我的身高是一米六,实际上是几米多少厘米?也就是多少厘米?为什么?你的身高是多少?用
两
种单位表示,把你的身高告诉你的同位。”“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了解本班让学生了解本班多数学
生的
身高。
三、解决问题
1、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教室
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你准备怎么测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
方式去测量
。如:手测、步测、尺测等。
2、课本105页第8题
3、拓展应用
师:你还了解有关米和厘米的哪些知识?介绍给同学听。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儿童乐园——总复习
复习元、角、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学过的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有关知识系统把握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单位元、角、分有关知识系统把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在儿童乐园中,你最喜欢玩什么?(学生充分谈,他们有话可说。)
要玩蹦蹦床、飞天轮、碰碰车、先要干什么?(买票)买票要用到什么?
二、交流整理
人民币的知识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仔细想一想,然后说给同伴听一听。
1、人民币币种、面值
2、人民币单位转换 1元=10角 1角=10分
三、实践应用
1、儿童乐园中,各项游乐活动门票的价格如下:
项目
飞天轮 龙船 蹦蹦床 电瓶车
价格 7元5角 4元 3元 3元5角
(1) 如果现在你有20元,你想怎样玩?
(2)
奇奇想玩飞天轮、龙船、电瓶车,他有15元,够吗?
2、模拟购物
同学们在游乐场中
玩得真高兴,在家累了,想喝点饮料,这儿有一些东西,下面我们进行模拟购物。
谁来当售货员,谁愿意
上来买东西?其他同学认真看他们的表现对不对?(学生模拟购物可多进行几轮)。
四、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5页第10题
(1)估计一下需要多少钱?
(2)解决课本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课堂小结
人民币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要爱护人民币,更要珍惜人民币,不能乱花钱,要养成勤俭节约
的好习惯。
六、实践作业
调查你家一个月的水费、电费、电话费合计大约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