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说课稿(全册)

别妄想泡我
944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2: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再别康桥ppt-后备干部考察报告


小学语文说课稿(三年级全册)
上册
目录
1 我们的民族小学 . .................................................. .......... 3
2 金色的草地 ......................... ........................................ 5
3 爬 天都峰............................................... .................... 7
4 槐乡的孩子 ............... .................................................. 8
5 灰雀 ....................................... .............................. 10
6 小摄影师...... .................................................. .......... 11
7奇怪的大石头 ........................ ...................................... 13
8 我不能失信 ............................................ .................... 14
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 16
10风筝 ......................................... ............................ 18
11 秋天的雨 ...... .................................................. ......... 20
12 听听,秋的声音 ...................... ..................................... 23
13 花钟 .................................................. ................... 24
14 蜜蜂.................. .................................................. . 26
15 玩出了名堂 ................................ ............................... 28
16 找骆驼..... .................................................. ............ 30
17孔子拜师 ....................... .......................................... 32
18 盘古开天地 ..................................... .......................... 34
19 赵州桥.......... .................................................. ....... 37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 39
21 富饶的西沙群岛 .......................................... ................. 40
22 美丽的小兴安岭 .............. ............................................. 42
23 香港,璀璨的明珠 .................................. ....................... 44
24 矛和盾的集合 ......... .................................................. .. 45
25 科利亚的木匣 .............................. ............................... 46
26 陶罐和铁罐 .. .................................................. ........... 48
27狮子和鹿 ........................ ......................................... 50
28 掌声......................................... ............................ 50
29 一次成功的实验 ... .................................................. ...... 52
30 给予树.............................. ..................................... 54
31 好汉查理 ............................................. .................... 58
下册

1 燕子 ..... .................................................. .............. 58
2 春日 ....................... .............................................. 61
3 荷花 ......................................... ............................ 63
4 珍珠泉......... .................................................. ......... 67
5 翠鸟 ............................ ......................................... 69
6 燕子专列.............................................. .................... 72
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 ............................................... 75
8 路旁的橡树 ...................................... .......................... 77


9 南辕北辙... .................................................. ............. 78
10 亡羊补牢 ..................... ............................................ 79
11 惊弓之鸟 ...................................... ........................... 80
12 画杨桃......... .................................................. ........ 84
13 和时间赛跑 ......................... ...................................... 87
14 检 阅................................................. .................... 89
15 争吵................. .................................................. .. 90
16 绝招................................... .................................. 93
17 可贵的沉默 .................................................. ............. 95
18 她是我的朋友 ................... .......................................... 96
19 用生命编织的爱 ................................... ........................ 98
20 妈妈的账单 ......... .................................................. ... 100
21 太阳................................. ................................... 102
22月球之谜 .................................................. .............. 103
23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 105
24 果园机器人 ................................. ............................. 107
25 太阳是大家的 .. .................................................. ........ 108
26 一面五星红旗 ....................... ..................................... 110
27 卖木雕的少年 ........................................... ................. 112
28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 ........................................... 114
29 古诗两首 ...................................... .......................... 116
30 西门豹......... .................................................. ....... 118
31 女娲补天 .......................... ...................................... 120



1 我们的民族小学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小学三年级 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一所民族
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 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
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来自 不同民族的学生,穿戴不同,
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 生活,在同一间
教室里学习。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 这
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我确
定以 下四个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 、欢唱、招呼、飘
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 晃”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
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 br>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难点是体会描
写窗外 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说教法、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
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
听同学们读课 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
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 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
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 ,还有可能作什么?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 文章内容
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3、加强学法指导。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
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 文章的思想内容,

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之上,学生对课文、字词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始,复习一遍字词有< br>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训练,为下面的感悟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自读自悟课文

1、句式对比,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学生找到“早晨,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
走来了许多小学生”这个排比句式后,进 行句式比较的

训练。出现“早晨,从四面八方,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与文中句子比较,通 过比较知道,
之所以这样写,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具体的知道这

些小学生是从哪里来的。

2、通过文中的空白处进行说话训练:

在学生找到“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
扬的 国旗敬礼。这个排比句后,让学生闭眼想象这一情景。并进行想象训练,通过师生角色
扮演,引导学生围 绕“当同学们碰见小鸟时会怎样向它们打招呼?碰见老

师又是怎样问好的?经过国旗时,又 是怎样做的呢?”这些问题展开想象,重现生活中的真
实场景。



三、第三步,分析理解重点段落

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处理的重点。重点抓 住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上课”和“下课”,
在学生充分朗读这一自然段后,将这一段分成两层,

引导学生概括出每一层重点说了什么。再用“会读书的人能把几句话读成一个词”这样的引< br>导语,引导学生分别用“安静”和“热闹”概括出。然后

进行逐层分析理解。“不动 笔墨不读书”,通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校园很安静?”这一问
题,引导学生在书中边找到相关的语句 边把它划下来,

再通过我的引导,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在学生读出安静的味道来后,紧 接着请学生思考
“为什么校园里这么安静?”引导学生说出,是因为上课了,它们被小朋友好听的读书声 音
吸引住了,也是因为它们怕打扰了小朋友学习。在处理好这些后,增加一个说话训练。把文
中 所说的“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换成“教室十分干净,___
_,____, ____”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当下课
的时候,校园变得热闹了。这 时候,我就会让学生说说,大家都在校园里干什么,并进一步
进行思维扩散训练,让学生想象小朋友除了 在做文中所说的这些活动外,还会做哪些活动?
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读出下课后的热闹来。从而突破 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第四步,通读全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文理解完后,我通过“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让学生在书< br>中找出依据。最后,我会引导学生能够说出,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一所团结的学校,一所
充满欢 乐的学校,并在板书中呈现出来。出示“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句,引导学生分


析该 带着一种什么样的

语气来读,再让学生尝试朗读,进一步体会出作者的自豪和对民族小学的赞美之情。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五、第五步(最后一步)对照板书

牵引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全过程,使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得到更扎实的巩固。

2 金色的草地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 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下第2课课文《金色的草地》。我
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的。
说教材
本课是以“色彩”为主题的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主要讲了“我”家门前有一大 片蒲
公英的草地,每当蒲公英开发放的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我”和“弟弟”总是为了寻
开心随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变化的原因,
由此蒲公英成 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本文语言优美,充满童趣,蒲公英神奇的变化激发
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
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学习主题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生刚升入三
年 级,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
力。根据这样的 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认读“钓、拢两个生字,识记、会写 “耍、装”等13个生字。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理
解“一本正经、使劲、引人注目、观察”等14个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
自然的意识。 < br>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
受草地 之美,体会草地之趣,探究自然之谜。
另外,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 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
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 本课的教学难
点为: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 也是最主要的方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 来说,
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
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
学生对课文 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
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 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
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 、愉快、
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能 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 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
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 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
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 生用“自读自悟、美读
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 验探究自


然之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 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学生才
会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在教 学开始,我先问孩子:
“你们喜欢郊游吗?好,今天我就带你们去郊游。”然后引导他们回忆过去郊游的 情景。并
且出示一张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图片,板书:( )的草地,结合图片问“你见过怎样的草地?谁来说?”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板书完整的课题——《金色的草地》,并且问“你
见过金 色的草地吗?”借此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期待,对下面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本课生字较多,在初读课文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想去见 见金色的草地吗?但总不能两手
空空啊,那我们就带上生字宝宝作为礼物去看看。看看谁能拿到去金色草 地的入场券。”然
后出示生字词,通过各种形式如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检测、齐读等方式,检 测学
生认读情况。并重点区分“耍”和“要”、“钓”和“钩”的字形,进行书写指导。并且出示
几句带有生字比较难读的句子来读一读。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初步朗读了课文,自己疏通
了课文词句 。在自学检查反馈中,我还相机进行生字词的正音和难读句子的突破。突出了语
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 离句”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初窥课文大意。
读而不死则罔,读中有思,才是高质量的 读,才是有意义的读。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
前线,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请学 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两件事情?
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来说一说,并且将两件事概括为:一是哥俩在草地 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
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变色的原因。锻炼了学生 从文本中
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四)趣为主线,生成教学过程
在了解了课文大意 之后,我准备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这句话展开教学,以“趣”为 切入口,让学生说说“你感觉课文哪里写出了草地和蒲公英的
有趣?”由此展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由 于学生回答的不确定性,我预设了以下两块的教
学:
1、抓住第2段体会草地的“美”和“可爱”。
这段话写的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 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的事。当学生说到
“蒲公英”一词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的《植物妈 妈有办法》里关于“蒲公英”的
内容,并结合词语手册里“蒲公英”的插图和说明文字,先引导学生了解 蒲公英的情况。这
段话里面充满了哥俩的对话和他们有趣的神情、动作,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说自 己的
感受。学生这时可能会说“我感到谢廖沙哥俩在这片开满了蒲公英花的草地上玩得非常快
乐 。”然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句当中能看出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呢?引导学
生抓住哥俩的神 情“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重点词语体会互相吹绒
毛的有趣。并且指导朗读 出愉快的心情。再抓住该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用自己的话说说“引人注目”一词的 意思,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东西
很引人注目。再回到课文,理解蒲公英开在草地上 ,本是再平常不过的,可是课文为什么说
“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在熟 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再
鼓励几个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一格地表演一下课文当中的这段内容 。让学生在朗
读和表演中仔细揣摩哥哥假装一本正经的叫和弟弟假装打哈欠的用意,体会孩子在游戏中表
现的智慧和为对方上了自己的当而开心得意的神态。让那种真正属于孩子之间的乐趣,在课
堂上 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得以再现。
2、抓住第3段“发现草地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体会蒲公英的“有趣”。
学到这里,我 用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去发现蒲公英的有趣:“可爱的小男孩发现草地在变魔
术,他多想快点找到答案。 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草地上,找到一朵蒲公英仔细观察起来,
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看看小男孩又有 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读后很快就能找出小男孩的发
现。
学生可能会说“草地会变色”很有趣 。那么我就出示课文第3段,这一段“草地变色的原因”
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首先引导学生读一读课 文内容,划一划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
什么颜色的。再出示思考题:“草地怎么会变色”?并提供填 空题,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即
——
“我知道草地的颜色会变,这是因为: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早
晨,花朵( ),草地就是( );中午,花朵( ),它是( ),草地就( );
傍晚,花朵又( ),草地就( )。
首先是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在指名汇报交流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谁 能不看提示,自
己把草地变色这个奥秘说清楚?”在齐读该段之后,体会“我”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后 ,


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以引入最后一段的学习。
最后用“一起……一起……”的句式造句。
在上述教学环节的展开过程中,我还将随机引导学 生去体会个别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
用。例如这句话:“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 金色的,而是绿色的。”怎
么让学生体会“起得很早”的用意呢?我想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为 什么以前我没
有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便豁然开朗,原来,以前我从没有起这么
早过,所以一直误以为开满蒲公英花的草地是金色的。那么“并”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
为了 让学生自主感悟,我想可以先把“并”字去掉来读这一句,再加上“并”字读这一句,
让学生在对比中体 会到,用上“并”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
的,直到今天才明白原来那种想 法是错的。然后让学生再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这些词语表
情达意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指向生活实践
课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1、摘录描写鲜花的词语。
2、平时你一定见过许多美丽的鲜花,你能向大家介绍一种你最喜 欢的花吗?介绍的时候要
说清楚花的形状、颜色等,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这样的练习,由 摘录写鲜花的词语到介绍鲜花,体现了一定的梯度。将语文学习的平台延伸
到了课外,加强了语文与生活 的紧密联系。

3 爬天都峰
一、说教材
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人 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一单元第3课。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
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组第3篇课文,通 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
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因此这一 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
文教学的接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 举足轻重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 位
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
文 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
相学习,互相鼓 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
书写生字。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
板书,弄清全文之间的联 系。
根据课标3——4年级阶段目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注重体现人文精神。根据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学生能初
步体会人 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后,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是如何把教学目标与远教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呢?

二、说教法运用
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在教学中充分借助远程教育接收的课件,让学生展开想象,
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 图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多
媒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 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脑动心到,心口一致。
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四、说教学环节
(一)引入课题,分析题眼
(1)先以质疑的方式,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一 幅山峰的图片,质疑:我们怎么才
能上到山上去?(课题《爬天都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远程教育资源 中天都峰的图片,创
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然后
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并小组交流。再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


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作用。
(2)朗读 课文[播放远程教育资源——情景朗读],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出示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天都
峰有什么特点?找出句子读一读。
2、学生用自己 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手脚并用、终于”
等词语。小组讨论:人物的动作 、语言,体验我的心情。
3、自读第三部分,自由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要谢老 爷爷?“居然”
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果然、突然、忽然)并分角色读“老爷爷 和
我”的对话。齐读爸爸的话,品析“汲取”是什么意思?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 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学习[远程教育资源],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 把你在“爬天都峰”中
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三)教学反馈与情感教育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得很积极,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
去爬天都峰,“我” 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我们今后 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呢?(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
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 从而体现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 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爬
天都峰》一文的板书设计清晰的 展现出课文的主线,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陡爬天都峰
奋力(攀着……上手脚并用……爬)终于
不怕困难奋发向上

4 槐乡的孩子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 们采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
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 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
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作 者笔下,
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而快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教学准备:槐树枝、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师:(举起槐树枝)问:这是什么?
生:这是槐树枝。
师:
对,是槐 树枝。有这么一个村子,山上长满了槐树,村子里生活着一群孩子。你们想看看这
个村子和这些孩子吗? (板书:《槐乡的孩子》)。
生:想!
师:(播放课件、观看画面、欣赏音乐)看完后问:你们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大山、高大的槐树和漂亮的槐花。
生2:我还看到了槐乡的孩子们生活得很快乐。
二、 初读感知
师:你们观察真仔 细。槐乡的景色确实很美丽。让我们到《槐乡的孩子》这篇课文里去更深
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好吗?
生:(高兴地说)好!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生:(先独立识字、读课文,再合作检查)。
师:下面请几个同学分段读读课文,请别的同学当评委。
生:(分段读课文和评议,重点是生字和词语)。
师: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槐树高大。槐花是淡黄色的,小花苞和米一样大小,叫槐米,清香好闻,可
以做药。
生2: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爱自己的家乡。
生3: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爱劳动,自己挣钱交学费。
生4: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生活得很快乐。
三、 品读体验
师:同学们读得真仔细 ,知道的东西真多。槐乡的孩子爱家乡、爱劳动,在劳动中得到了快
乐。让我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体会槐 乡孩子的快乐。并把描写他们快乐的句子或段落作上记
号,多读几遍。
生(认真读课文、找句子、作记号)
师:谁能读读找出的句子和段落?
生1: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生2: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生3:女孩……
师:你们能够读出槐乡孩子的那种快乐吗?
生:(高兴地说)能!
师:下面哪几个同学能用快乐的语气读出这几个句子呢?
生1: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师:从这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甲:我体会到了孩子们起得早,当大人们生火做早饭的 时候,他们已经唱着歌儿高高兴兴
地回来了。
生乙:我体会到了孩子们很辛苦,但是他们以苦为乐。
生丙:我体会到了孩子们收获很大,非常高兴。
师:体会得深刻。你们感受到快乐了吗?
生:(反复读、体会)。
师:同学们找的句子都对,剩下的句子你们分组交流吧。
生:(学生分组交流)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槐乡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四、 小结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略读课文的?
生1:我们先借助拼音和查字典读准字音。
生2:我们再根据课文前面的提示来边读边思考。
生3:我们最后和同学们互相讨论来解决疑难问题。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都很好!老师还有一 点要提醒你们,那就是要靠自己读,运用精读课文
中学到的方法,尽量自我思考、自我质疑,力争自己做 出新的发现。
五、 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槐乡的孩子爱故乡、爱劳动。我们是菇乡、茶乡 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大家讨论。
生:(讨论)。
师:谁愿意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生1:他们爱故乡,我们也要爱故乡。
生2:他们爱劳动,我们也要爱劳动。
生3:他们削槐米不怕热和累,我们采茶、采菇也要不怕热和累。
师: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参加过哪些劳动,有什么感受?
生1:我采过茶。采茶很热,但能挣到钱,是件快乐的事。
生2:我帮爸爸妈妈采过香菇。我认识到了采香菇是一件细心的事。
生3:……
师 :你们真是爱劳动的孩子。快把自己劳动的经过或者劳动后的感受写下来。再和同学们交
流吧。
生:(写作)。
师: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一件快乐的事,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让我们来唱一首歌吧!
师生:齐唱《劳动最光荣》。



教后反思:
新 时代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比较富裕,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怎样使现
在的孩子们从 小爱劳动,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呢?本课教学先通过自读课文,观看课件,认识
槐乡的孩子爱劳动。再通过 品读词句,来体会槐乡孩子们在劳动中感受到的快乐,最后通过
说自己的实际劳动与感受、齐唱歌曲,得 到情感升华。逐步完成“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这一教学目 标。这样设计非常合理。
略读课文是三年级刚接触的新的课文类型,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为学生今 后学习这类课
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学法指导确切。
设计拓展训练,重视读写结合,为作文启蒙作好铺垫,符合新课标年段教学的要求。


5 灰雀
灰雀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列 宁在莫斯科效外养
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列宁喜爱公园里三只美丽的灰雀,更爱知错改错的诚实的孩子 。列
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对小男孩的爱护之心,深深地感动了小男孩,从而促使孩子放鸟归园。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1、学会本课生字,着重理解“欢< br>蹦乱跳、自言自语、可惜、坚定、果然”等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句子;2、有感情
地朗读 课文;3、教育学生做诚实的孩子,知错就改,并注意保护鸟类。教学重点是联系上
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 点词句,难点是感悟列宁是如何用爱心启发、感染男孩放鸟归园的。教
学时间为两课时。
< br>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自学生字,并且学习
第一自 然段。

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读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 读懂重
点词句,感悟列宁那含而不露的拳拳爱心。

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读中悟,悟中读。
< br>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可以说,琅琅的书声是阅读教学的畅想曲。《灰
雀》一 文语言朴实,叙述含蓄,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十分真挚,十分感人。没有在“朗读”
二字上下一番功夫, 学生很难悟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实实
在在读书,真真切切悟情。教学过 程中,我们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从初读到细读到
精读再到品读,学生由浅入深地读书,在读书中 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感悟文中的情真意切。

比如教学课文第二、三部分内容时安排了这样的读的训练:

1、初读,让学生边读 边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回家的?这是对课文内
容进行初步感知。
2、细读,想一想,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通过对重点词句的
理解,让 学生在读书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列宁和小男孩的情感变化。列宁从找不到
灰雀时的着急担心(“ 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到为灰雀的失踪而难过、婉惜
(“……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再到明知故问的略显惊讶(“会飞回来?”);小男孩从一
开始回答列宁“没看见,我没看见”时的 支支吾吾,到他认识到自己错了,肯定灰雀“会飞
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再到下决心改错的坚定态 度――“一定会飞回来的!”这些情感
的变化都只能在细细的读书中体会。

3、精 读,当学生学完这部分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部分
内容该怎样读,有什 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读完以后说一说。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用心
去体验语言的情感,感知语言的表 达形式。比如读“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
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这一句要读出列宁 对灰雀的喜爱和婉惜,而读“一定会飞回来的!”


这句话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男孩的坚定 是从“一定”和“!”看出来的。

4、品读,在引导学生对这部分课文内容进行初读、细读 、精读之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
即为品读。品读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真正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 进而与文中的人物产
生情感的共鸣,达到训练语感,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课文中列宁对灰雀的爱 学生容
易体会到,而列宁对男孩的爱却含而不露,这就必须让学生进入文中的角色却朗读,去感悟,去体验,并在读书中感受列宁人格的魅力,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 采用讨论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 已经成为教育界同仁的共识。遵循“主体性”
原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1、本课时的教学中,围绕“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这个问
题, 学生进行了读书、思考、讨论之后,老师让他们自由发言,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他们的思维、 表达提供了自主的空间。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以极大的兴趣参与
教学过程,主动地去体验,去 获取,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智情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进行第三部分内容教学时, 当学生读懂了“男孩果然把灰雀放回来”之后,让他们再细
细地读课文,想想从这部分课文内容还能知道 什么,体会到什么?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这
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 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
合作讨论中,学生之间一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许多学生可以 克服胆怯、孤独等
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学有所得。

三、 巧用多媒体,激趣导思,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 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
综合处理控制,在屏幕上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完成随机性交互式操作。运用多媒 体技术辅助
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情< br>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当“列宁又看到那只 灰雀欢蹦乱跳地枝头歌唱”这一动态画面出现
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为之惊喜,仿佛自己也来到白桦树下 ,看到了灰雀欢蹦乱跳的身影,
听到了灰雀悦耳的歌声,喜爱灰雀之情油然而生。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果 然回来了,这是因
为男孩知错改错把它放回来的,而男孩之所以知错改错是因为列宁对灰雀充满了喜爱之 情,
对男孩充满了爱护之心。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知,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灰雀的归来而高
兴,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从而突破教学
的难点。

四、 说写训练,培养创新。课文中写了每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 br>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那么,男孩是怎么把灰雀放回来
的呢? 这是课文的空白,利用这一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的一切思维活 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 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6 小摄影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摄影师》,欢迎各位给予指导。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 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
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 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
我与文本对话时,感受到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 、爱护,也感受到
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两者均应教学。
关于本课的目标设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现三维的融合
把本课目标预设为通过语言句子的朗读 以及有关情节的联想训练,感受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
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确 定这个目标是符合新课标关于目标“三维性”要求,它蕴含有知识、情感、过程三方面要
求,而且三者是 相互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力求做到全员的互动


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
三步 ,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
两代人的品德更上 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 、 “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
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 、 “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
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 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
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 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
了什 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 个
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 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
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 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
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 边注的形式,
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
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 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
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 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 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
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 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 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
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 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
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 感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
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 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
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 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 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
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
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 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
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 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 /p>


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 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
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 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
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 ,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
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
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
堂课 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
感氛围的过程中紧 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
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 ,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
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教材简析

7奇怪的大石头
《奇怪的大石头》是课标 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我
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小矢志不渝的感人故 事,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
品质。本文脉络清晰,首先介绍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 接着讲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
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 了其中的原因,最
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在写法上,本文通过对话展示人 物的
内心活动,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
2、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领会作者通过对话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方法。
4、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品质。
教学难点:领会李四光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知道作者是抓住这两点把内容写具
体的。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简介人物导入
1、检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信息的情况。
2、归纳学生所收集的信息;教师简介李四光。 李四光:蒙古族,祖籍湖北黄冈。1919
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学位,1927年获博士学位。先后 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
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 一,依据他的研究
成果,我国先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中国因此摘掉了“贫油国” 的帽
子。
正如同学们所谈的,我们被李四光爷爷的巨大成就深深折服。在我们感叹的 同时不禁
会问,李四光爷爷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换句话说,在他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奇怪的大石头》,以此走近李四光,了解他、学习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反复认读;读通课文。
2、学习生字。
(1)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2)出示生字(会认6个字,会写14个字)及新词,自主学习 ,互动纠错。(读音注意藏、
坑、域、遗;字形注意藏、卧、旅、考、遗、纪等)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中你可以发现“( )的李四光”。


(三)精读课文,探究思考
1、问题引入。同学们发现李四光小时候是个爱提问爱思考的孩子 ,请同学们探究思考
他到底提了什么问题。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2、讨论、交流。
3、引导探究。同学们找到了李四光提出的好多问题,说明他真是个爱思考 的小孩!好,
我们来看看他心里究竟有哪些疑惑: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幻灯片1)
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教师小结:李四光通过捉迷藏对大石头产生了疑 问,而其他小伙伴没有产生疑问。说
明李四光比别人善于观察。善于观察就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发现 别人没有注意的事物。
很多科学家都是善于观察的人,他们不懂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态度。李四光心中 产生了疑
惑,才推动他不停地去去寻找答案。
引导分角色朗读。谁能把李四光内心的疑惑和老师的回答读出来?
“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幻灯片2)
引导思考:这句话是老师说的,老师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学生继续分角色朗读)
从这句话发现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学生思考,答问)
继续探究: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问题,所以李四光又问了一个问题。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幻灯片3)
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思考,答问)
有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哪位同学代替老师回答他?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幻灯片4)
从李四光的老师回答的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学生答问)
用什么语气把老师的不确定表达出来呢?谁来读?(学生读句子)
听着老师的回答,李四光又问了一个问题。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下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草地砸出一个很深很深
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幻灯片5)
这个问题提得好吗?好在哪里?
老师怎么回答呢?谁来做老师?
我们一起 来读读课文,男同学读李四光的话,女同学读老师的话。谁愿意读旁白?(朗
读课文第2-8自然段)
4、进一步领会,加深感悟。同学们读了这一课的对话,有没有发现和前面课文的对话
有 些不一样?(连续对话,以引号分自然段表示,中间不再说明是谁与谁)同学们都很善于发
现,连文章的 特殊表达方式也发现了。这样的对话不仅清晰而且很简洁。以后我们在作文中
写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这么 写。
老师被问住了,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同学们想一想他会怎么问爸爸,爸爸又会怎么回答?同学们在下面演一演,问爸爸的话可以参照李四光问老师的话来提问,再想象一下爸
爸是怎么 说不清楚的。(学生表演)
李四光解决了疑惑没有?是怎样解决的?请仔细阅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小时候的疑惑解决了。他去英国学习地质学,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动巨石。)
问题解决了吗?他明白了家乡的石头是从哪儿来的了吗?
(直到他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那块 石头,才弄明白家乡的那块石头是从秦岭来的,小
时个的疑惑才终于解决了。)
李四光是怎样考察的?你想象一下他考察时做了些什么。
(四)延伸课堂,升华认识
李四光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放幻灯片,打出李四光的照片)看,李四光爷爷来了,
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幻灯片6)
小结: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勤于动脑,将来也像李四光那么有出息。
(五)书写练习
李四光爷爷想看看304班同学的漂亮的字,露一手给他看。学生练习书写。(注意指导
容易写错的字:藏、卧、旅、考遗、纪等)



8 我不能失信

一、说教材


《我不能失信》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 册第二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名
人故事”。本组共有四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展示名人在 平凡的小故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赞颂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 的是一个星期天,
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个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 虽然
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赞美了宋庆龄诚
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

因为《我不能失 信》是本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
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迁移运用前三节课的学习方法,放
手让学生抓住描写宋庆龄的重点句子,联系上下 文,联系学生实际自主阅读、自主品味、自
主感悟宋庆龄的可贵品质,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 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
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是自己在做人做事获得
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简介宋庆龄生平

(1)你们认识、了解宋庆龄奶奶吗?谁来说一说?

(2)教师简介宋庆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庆龄奶奶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学生
读课题。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所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宋庆龄的生平,然后揭示课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可以为下面的学习
做铺设。 )

(二)初读感知

1、你们知道这篇是什么课文吗?(略读课文)

2、学生自渎“阅读提示”,找出“阅读提示”里所提的问题。

3、要求学 生结合“阅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并想
一想:自己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 问大家或有那些问题想考考大家。

4、 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


5、朗读课文(齐读、小组分自然段读)。

6、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由 去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
问题,交流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的学习 能力。)

(三)感悟课文内容

1、精读品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能说明宋庆龄守信的语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
解。

(2)交流描写宋庆龄诚实守信的语句。

(3)选择你最喜 欢的一处,反复读一读,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1)先朗读自己画的词、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讨论怎样才能读出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格。

3、全班交流

(1)小组指名汇报: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宋庆龄诚实守信?

(2)全班交流。

4、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在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真正地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
悟,展示 交流感受、分角色感情朗读,轻松地感悟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突破了教
学难点。)

(四)扩展延伸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读了本文有什么感想?

2、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

3、 小结:俗话说“ 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大家以
后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对宋庆龄崇敬,渗透语文的人文性 ,升
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从
而转化内在的行动


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文本解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


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 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
含蓄深沉,既朴素自 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
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五年级学生
对古诗已 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
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 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 感难以
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
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
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 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
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 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
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 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
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
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 终有一条清晰的
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 作
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 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
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 进这种文化,
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五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 我打算运用情
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
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 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
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 读题上加
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理位置< br>是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乡蒲州、华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
突破难 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
(二)诵读,理解意境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 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
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
在于 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
学生才能辨味诗 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 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
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 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
调。
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近诗 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诗的
意思。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通过 “诗人的身 在哪里?心在哪里?”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亲”,让学生展开想像翅膀,
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每逢”、 “倍”体会诗人的思乡
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生对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千古名句的理 解和感悟。
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 br>师生通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


(三)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 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
窗。本中拓展了两首古诗: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另一首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通过对古今文人墨客诗作的欣赏,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 ,提高语文素养。本课中还设
计了一个“古诗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引起人们的 情感共鸣,也提
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 课的最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
海中的一 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
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让学生学习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

反思:上语文课难,上一堂诗味语文课难,难 !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喝了几大杯水:一杯古
诗教学法,一杯王维诗选,一杯古今思乡诗集,昨天才教给 学生一杯浅浅的诗茶。这有限的
四十分钟里,我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由于时间处理不当,整堂 课有点前松后紧,
以至于最后拓展环节中的这些美文没有让学生尽情尽兴的品读,我从学生的眼神里看, 其他
们还想去美美地读那《水调歌头》的,这是遗憾!由于本人是个急性子,课堂中我自己的语
言可能过急,以至有些地方自我感觉语言不够简练或者不够逻辑,以后的课堂上我会注意的。
“一堂好课 ,是那天边的山,走近了,却又远了”,恳请大家帮我拨开迷雾,让我离山近些。

10风筝
《风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
伴们 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 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
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 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
其景。

本文 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 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
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 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本课拟定两课
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知道课文 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
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 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
不断找“幸福”的 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 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
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
具体的。

三、学习方式

1、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 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
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 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
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我在本课教 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
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互相质疑、解疑,进行朗读评价。



四、教学思路:

《新课标》指出:“阅 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 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
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 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设计本课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读书,以读促理 解,感悟课文情境。引导学
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理解孩 子们的心情变
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根据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
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将本课设计为如下环节:

1、联系生活经验,导入“风筝”。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
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同学们放过风筝吗?”
“谁愿意把自己放风筝的心情跟大家说说?”(请三到四名学生谈放风筝的感受)
“放风筝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哪些乐趣?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呢?”我们一起继
续学习课文。
我把生活中的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
觉中感悟,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2、感受“憧憬”,体会读书。
引导学生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 根据课文板块清晰的特点,我采用了自主读书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
生品读自己喜欢的部 分,在兴味盎然中和文本进行对话,找到自己喜欢这部分的原因。
学生汇报时,我不对学生进 行限制,喜欢先汇报哪部分,就先说哪部分。在学生汇报的
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 通过品词析句、自读感悟、合作学习、有效评
价等方式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读懂课文内容。)
(1)做风筝
①“是啊!几根细苇,几张纸,就做成了风筝。”并出示课件: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 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
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 面。”
学生默读屏幕上的内容。边读边想: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理解“憧憬”的意思,并想像小伙伴做风筝时会有什么憧憬和向往?(板
书:憧憬)“能 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想到的表达出来吗?”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 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
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①学生汇报“找风筝”时,教师展示配乐动画:快活地放风筝—风筝断了线— —失望的
我们——看见水磨房
“同学们,此时此刻,能说说你的心情吗?
学生自由谈自己观看动画后的感受。
②“是啊!风筝不见了,幸福鸟不见了,我们都很伤心”。(板书:伤心)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我们急切地盼望能找到它,让我们一起去找找风筝吧。”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
在田埂上。”
学生默读句子,提出疑问。(有可能不理解“垂头丧气”一词),学生互相解答。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垂头丧气?”(理解垂头丧气并说话)
③学生连起来自由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 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小组内读一


读。
④“就在我们垂头丧气的时候,一抬头,看见了水磨房。” 出示图片。
“那儿找过了吗?”(读出希望又有点担心的语气)
⑤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⑥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
现。
⑦先请两位学生读对话,并谈谈自己说这句话时心力想了些什么?抓住“说不定”进行
句式、语气训练, 换“一定”、“肯定”加强希望的语气。
⑧再读对话,男女同学分读,读出希望、信心。体会“我们”不放弃希望的乐观精神。
课件出示: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朗读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
维、理解和记忆。 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
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 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
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 ,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
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 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我在设计本课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 ,辅之讲解,就能使学
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情境。
3、引导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故事的结尾没有说我们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风筝,给我们留 下了一个‘……’同学们,
我们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了吗?我们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什么呢?”
学生展开想象,小组交流。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
的一切,推动着进 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
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 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
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4、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我们在寻找幸福鸟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和憧憬,我们是在寻找我 们幸福
的寄托!只要我们寻找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学生根据自己感受体悟读书)
推荐阅读: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
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板书设计:

做 憧憬

风筝 放 拼命 寻找幸福

找 伤心


11 秋天的雨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教师:

你们好!我是齐市富区罕伯岱学校的教师姜涛,今 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秋天的雨》。本课选
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 11课。

下面我从教学背景分析与处理、教学策略、教学流程等方面对本课第二课时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秋天 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
彩,作者抓住秋天的 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
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 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
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 乐的秋天。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发展得 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却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学生对
秋雨、秋天,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对于文章中艺 术化、抽象化的语言理解还不够深刻。
(三)、教学目标:

根据资源库中的备课资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2)积累好词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层次朗读,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感受秋天的美,激发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分层次朗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 受课文语言美,这是编选这
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五)教学难点: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 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品
味文中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是教学上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我应用资源库中的备课资源、媒体资源,再结合自己的教 学设计,对课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
和开发,以创设情境为先导,以朗读来贯穿全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 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读中运用,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而达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的目的。

三、教材策略

1、教法

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秋雨的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
情。

2、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

3、教学手段


我充分应用资源库中的多种素材资源,制作多媒体课 件,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
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提高教学效果,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 重、难点。

四、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听音乐,赏秋景,揭示课题。

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应用资源库中 的媒体资源,设计配乐出示一组秋景图,让学
生听着优美的钢琴曲欣赏秋天的美景。学生欣赏完后,再说 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就激起
孩子们强烈的阅读欲望,我适时板书课题,自然而然地就引领了孩子们走 进了课文,让他们
进行自由朗读,感受秋天的美。

(二)、品味语言,朗读感受

1. 品读第一段

我们都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秋雨的神奇,那秋雨是怎样把美丽的秋天带到我们的人间呢

课件出示第一段,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感受一下,再指导有感情朗读。

2、品读第二段

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不知不觉中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秋天的雨 更像一个神奇的画家,他
用手中五彩缤纷的颜料给世界画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什么是五彩缤纷呢?

板书:五彩缤纷

学生试说五彩缤纷的意思后,让学生在第二段里找出秋 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五彩缤纷的色
彩?用笔划一划。

这样让学生边读边划,养成学生“不动不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训练学生的思维。

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中的五个句子。(课件)每一句话都要引导
学生通过多种 形式的分层次的朗读,抓住重点词语读出秋雨给我们带来的颜色。(课件)尤
其是当学生读到第五句话时 ,进行重点品读。在学生读后便提问:秋雨姑娘,还给菊花仙子
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如果学生所见的 颜色很少,我就用(课件出示)各种颜色的菊花图
片,让学生看到更多的菊花色彩。品读各种色彩的美后 ,再次引导学生理解了(课件)关键词
“五彩缤纷”,并让学生用动作表示“频频点头”的意思。这样在 激活学生想象的同时,帮
助学生理解了省略号的用法,同时也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最 后出示第二
自然段,再次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比赛读的方式,提高读的效果。

3、品读第三段

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还给我们带来了非 常好闻的气味呢!看,它带来
了什么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先读、划,再说说有哪些香甜的气味根 据学生回答,课
件出示相应文字及图片。接着问学生:“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丰收) ”“当你站在果树
下的时候,你闻到这么香甜的气味,你会怎么做(馋涎欲滴)最后全班齐读。

我创设想象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培养了语言表达< br>能力。

4、品读第四段

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好吃的东西,好闻的东西,它还是一个优秀的气象预报员呢! 课
件 出示第四自然段,叫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填空题“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
小喇叭,它告诉 ( )冬天快要来了,( )。” 这样的填空设计既使学生抓住了段落的主要内


容,又 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我再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相应课件,使学生对课文
进一步加深理解。

5、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对全篇进行总结。

(三)、 内化运用语言

我出示:落叶、大雁、诱人的各色水果以及玉米、水稻丰收的图片,让学生联 系自己农村生
活的实际情况,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图片介绍秋天的美景。生试说后交流。

我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运用语言,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达到学以
致用 的效果。

(四)、能力训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积累,学科 之间的整合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设计了这
样的练习:

1、我可以把课文中喜欢的句子写下来,背一背;

2、我可以画一幅秋天的画。

五、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我充分应用资源库中的备课资源、图片资源以 及教材现有资源,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使资源和语文知识有机的整合,以学定 教,顺学而导。我利用多
媒体直观演示,图文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创设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 天教学情景;
并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在良好的情境、氛围
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代讲,以读生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而锻炼思维,优
化课 堂教学。让学生在这节课中视野有所开阔,语言有所发展,情感有所升华,培养了学生
的素质能力,达到 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听听,秋的声音
一、 说教材: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是一篇略读课文。
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
天所 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学生初步接触诗
歌,主要目的是通 过学习,使他们走进诗的世界,感受诗的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大纲》对小学三年级 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以
及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易检测的 要求,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
中浓 浓的秋情。能交流体会,学写诗歌。
教学难点:学写诗歌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相关插图。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组教学中,同学们已经学过 《风筝》、《秋天的雨》等文章,逐步感受了秋天的无穷乐趣。
上课伊始,老师带领学生欣赏了优美乐曲 《漫步神秘园》,走入秋天的美好境界。尔后,老


师提出一起去听听秋的声音,大家更是 兴趣盎然。
教法:本课的教案设计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学
自悟。通过静听各种声音,调动学生说的欲望。
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为主,持久性差,
教 学时要注意动静搭配,有张有弛,要充分运用幻灯、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
种感官参与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教序:
一、板书课题,聆听秋声。
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自学诗歌,体会情感。
1、 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在喜欢的地方作标记。
2、 检查自读情况,指读课文,评价正音。
3、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自学。
4、交流展示自学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感悟相关小节。
5、多形式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品、读中评,在读中
领悟到词语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读中学会了方法,学会了自主、合作
与探究。
三、指导想象,升华情感。
1、下面,老师要带大家走进秋天辽阔的音乐厅,看看秋天还能听见哪些好声音。
(课件展示)
2、通过课件展示,引导生按课文中的形式说说秋天还能听到什么好声音。
3、并以一首优秀的续写作品,拉开“秋之声诗歌擂台赛”,激发学生续写诗歌。
4、鼓励学 生把自己写的诗歌有感情地朗诵,并配上音乐。语文学习不仅局限于教材内,还
应凌驾于教材之上,超越 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进行练笔,不仅开阔了学生的
思维,还进行了语言训练,学生学习语 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积累语言,他们将会在练
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
四、 布置作业:
1、 为你在课堂上作的诗配上画。
2、 收集有关秋天的诗歌和词语。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的脉络,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
文的 精华。我巧妙地将自己的个人特色与板书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
生的概括性、条理 性和逻辑思维。


13 花钟
一、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开头课文《花钟》,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仔
细观察。
二、 教材分析与定位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 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
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 种特点制作了
有趣的花钟。单独这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理解,针对不同的年段会有不同的教
学设计。针对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及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们需要确定这篇
课文 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
我对教学目标有 了这样的“定位”——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要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
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 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
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 达同样的意思。
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以后,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与定位。
在《花钟》一文的教学中,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我所说的是这一课的第一课时,
主要引导学生学 习了生词,课文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借文学词学句。具体的课时目
标是: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要求“艳、内”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3、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重点是:感悟到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式。


难点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容置疑,众多的不必要的花样,只 能虚
化了语文,虚化了小学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还应该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
象。正本清源,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魂,其他的那些形式可以做为语文学习的补充,
决不能喧宾夺 主。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进行科学的“训练” ,开展以课文学习为基础的真正的语文活动。在训练的同时,淡化
训练的痕迹,力求达到春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 流程与设计意图
从这一课时的整体上看,我设 计了五大环节:(1)激趣导入;(2)自主阅读,学习字词,
感悟文意;(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积累语言(4)课外拓展(5)生字书写
具体的流程与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一、 激趣导入
1、出示“钟”字,你了解钟吗?说说你了解到的钟。那么“花钟”呢?出示“花”字。
学生猜一猜。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去了解一下奇妙的花钟。齐读课题。
3、生活中你见过花钟吗?(多媒体展示几种花钟,学生欣赏)
师:这种花钟不仅美观,而且还 能报时。那是因为人们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
将花卉之美与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了。那么课文 中的花钟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到
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好奇心理。同时利用媒体课件开
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二、自主阅读,学习字词,感悟文意
第一遍读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畅谈感受,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遍读画出带拼音的字 ,读准字音,逐步深入解决文字障碍。依次是先读准带拼音的
字,再读准要求会认读的生字,然后认读本 课中的词语,最后通过找一找哪些词语是描写花
的,有选择性地理解词语。
新课标指出要 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初读课文后,学生所得的感受是最真切的,让学
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体会到 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
根据新课标课文的识字特点,紧扣教学内容,逐层深入地解决文字障碍。
三、 境入情,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1、理解第一句话“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出示自由读——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在音乐中欣赏各种美丽的花——交流欣赏后
的感受——带着感受再读这句话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处理好想像、文本与音像材料之间的关系。
2、了解各种花的样子与开花时间
指名读第一段,其余的画出作者所描述的花——交流名字——看图识花
——找出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左右”一词)
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 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并将阅读能力的培养
润物细无声似的渗透于教学中。
3、对比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美
(1)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 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
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 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
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开了用得太多,单调,太烦了)
(2)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吗?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
学生通过 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
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 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
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 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
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 ,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读一读,画一画后。请学生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这花的样子?
交流,可以边做动作边说,并结合进行朗读。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体现生活化教
学理念。
4、积累与运用
积累:填填课文中的句子。
运用:试着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说秋天的丰收。
积累与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运用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语言文


字的丰富多彩,也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 练。
四、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花的资料,填补花钟。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将语文学习带向课外,走向生活。
五、生字书写
其中的七个生字,进行书写,将14个生字,分课时书写,降低难度,提高书写质量。

14 蜜蜂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
我今天 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14课《蜜蜂》。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进
行:一是说教材内 容,二是说课程标准,三说教法,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蜜蜂》,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 br>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 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
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 蜂窝内捉 20 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
小女儿守在窝边, “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
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 18 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
“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 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
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
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以及扎实认真对待 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 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
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二、说课程标准
1.《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
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新课标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要求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而,在本课的教学
中,和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 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
事求是的作风。
3.新课标尤其强调让学生充分地 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
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 ,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
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 素养。
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
优质 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 A 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 B 你从
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 1 )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 我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 琴弦,由此,“披情入
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 或点拨,
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 2 )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 3 )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 活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步步深
入,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这课书的教学过程,我总的分为7大板块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
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 ”、“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
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 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
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 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
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
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 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
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
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 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风。 ”、“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
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
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 ,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
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 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
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 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 、拥、括”;用比较
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 ”的右边“乃”
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 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 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
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 的其他动物趣闻。
(六)、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 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


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 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
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七)、课后作业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26、蜜蜂
验证内容 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 ①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
②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
验证结果 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由于时间关系,准备得不是很充分,难免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
师和 同学进行指正。谢谢!


15 玩出了名堂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力求突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蕴含的道理,注重语言 的品味。凸显
阅读教学“以读悟理”、“以读悟语”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 者
表达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镜片,之 后,做成放大镜,接着,做出显微镜,最
终发现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
课文语言表达准确而又生动活泼。
全文贯穿一个“玩”字,字里行间渗透着创新思维的要素,即:兴趣、耐心、观察、思考。
【学情分析】:
1、三年级的学生不大会通过细致的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事件主要内容更是困
难。
2、由于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蕴含的道理等内容,学生
理解 起来也会有较大困难。
3、学生阅读经验、方法积累的还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一些简洁 而有效的方
法,如: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品词品句、边读边想象等。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如下< br>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3、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设计本课教学为五大环节。
一、回顾课文内容(3分钟)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玩。同学们都喜欢玩,老师也喜欢。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
了一位了不起 的人物,名叫“列文虎克”。板书:列文虎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玩出
了大名堂。板书:名堂。
同学们,你知道“名堂”这个词在词典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发言时,教师依次出示三种解释:
1 、花样;2、成绩;3、道理。请同学们好好读读书,思考:你觉得哪种解释更有道理?在
文章中找找理 由。
根据一般人的阅读经验及前测,我们估计选择成绩的学生居多。理由在课文第5自然段,这
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感受“大名堂”。
为什么直接切入课文最后,抓住学生触动最大、 印象最深的“名堂”展开读书交流呢?我们
考虑,这样能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对列文虎克的伟大 发现有充分的认识,对列文虎


克本人充满敬佩,为接下去感悟列文虎克为什么能够取得如 此伟大的发现做好充足的铺垫。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绩(12分钟)
(一)名堂是指什么
我们先要帮助学生明确这个大名堂是指什么,可以请同学通过朗读告诉大 家,列文虎克玩出
了什么成绩?
此时,可以利用课件出示几则微生物的图片,丰富学生的必要认知,又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
趣。
(二)感悟名堂之大
紧接着,我们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到底有多大。先请你 轻声自由朗读这一
段下面的文字,学生有所感之后,在讨论中教师顺学而导。
学生可能会谈到这句话:
1、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我们可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英国皇家学会”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丰富必要的认知,
当他们知 道看门人列文虎克与鼎鼎大名的牛顿等人同属一个学会时,一定会惊叹于列文虎克
的巨大成就。教师再利 用课件动画演示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敬佩之情进行
朗读,效果会很好。
学生还可能谈到这句:
2、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 ,并从“玩具”里观看
新世界里的“居民”。
(1)课标指出: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 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
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抓住“拜访、欣赏”等词,可以 有效的促进学生感悟到女王和
沙皇对列文虎克的尊重以及列文虎克伟大发现的轰动效应。
(2 )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关注到句子中“连……也”句式的强调作用。如果没有学生提到,
我们可以提示:这 句话中有两个字配合起来使用,使得表达效果更好,你能品味出来么?通
过比较两句话表达效果的不同, 学生会加深对“言外之意”的理解,同时增强语感能力。
(三)师生合作朗读,读出对列文虎克的敬佩之情。
理解到这种程度,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成 为可能。在学生练习之后,可以采取教师引读,学
生接读的形式。师生合作朗读,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情 感场”,可以有效烘托课堂气氛,加
深阅读体验。
年少时,列文虎克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 教育,可是他却……学生接读“最早发现了微生
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 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列文虎克就是一个普通的看门人,他的伟大发现却惊动了全世界,连…… 学生接读“连英国
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 界里
的‘居民’。”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花样
(一)理清列文虎克是怎样一步步玩出花样的
列文虎克的伟大成绩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有些同学也认
为“名堂”可以解释为花样,你们的理由在课文那些段落呢? 学生会找到课文2、3、4段讲
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这就进入到了本节课的第三大环节,教师请同学们 仔细默读文章,思
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样的花样?并动笔用序号在书上标出来。
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出示以下表格:
理清故事脉络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引导 学生体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可以请同学们借助这些提示,用自己的话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说下来 。而这就是故事的主要
内容啊!之后,教师点评:象这样好好细读文章,用简洁的话语,列出重点情节, 可以帮助
我们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这一环节设计,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发展了语言,还体会了学法,凸显了环节的整合,增强了实效。
(二)细读感悟,有感情朗读
接下来,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细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了。
尊重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请同 学们读一读、找一找,列文虎克玩出了一系列的花样,
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想一想:为什么?
学生也许会对磨制放大镜这一部分感兴趣。
1、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 ,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
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我们引导学生从中品味一组反义词:厚、薄。这一厚一薄,看似简单,实际上暗含着他多少
心血 呀。紧接着教师口头补充列文虎克数十年如一日,耐心磨制放大镜的相关资料。
通过对词语的品味,对 相关内容的想象,以及资料的补充,学生会想象到制作、观察的情景,
读起来兴趣会提升。同时,学生也 会认识到玩中要耐心,有持久性,勤于动手才会有新的发
现,新的乐趣。


学生也许会对做成显微镜一段感兴趣。
2、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 放大镜。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
样呢?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 子的腿。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
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 显微镜。
(1)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贴近人物心灵,加深阅< br>读体验,丰富读书感悟。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列文虎克当时心里会怎么想?
(2)我们还可以出示图片,激起学生朗读兴趣。
列文虎克玩出的花样还没有完,终于,一个 神奇无比的新世界被他发现了!师生开始讨论发
现微生物一段。
3、他用显微镜观察 水,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
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他发现,除了 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
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 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1)同学们读懂列文虎克观察了哪些事物后,可以请大家猜想他还会观察 什么?教师找准
时机,补充资料:
列文虎克观察的对象非常广泛,有晶体、矿物、植物、动物 、微生物、污水等等。他观察蜜
蜂蜇人的“针”,看蚊子叮人的嘴,以及苍蝇的翅膀、蜘蛛的脚爪、羊毛 的纤维、小甲虫的
腿……他最早发现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画出了他们的图片。 < br>可以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列文虎克所观察的内容,既理解了资料内容又可以帮助学生丰
富词汇 积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包罗万象、各种各样……)
(2)本段文字表达深入浅出,十分生动活 泼。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播放录像资料,看后,
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内容?(我 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我
看见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我看见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 是一个“小人国”。“小
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这个环节,既增 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口语表
达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作 者表达的妙处,一举多得。
之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朗读这一段,读出情趣自不在话下。
四、品味文章中蕴含的道理——玩出了道理
文章学到这里,玩出了花样的学习也就告一段落了 。教师再出示“名堂”的三种解释,请大
家思考:列文虎克为什么能够玩出这么多的花样?取得如此的成 功?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出什
么道理呢?学生静下心来,回顾列文虎克玩出花样的过程,会有所感悟。
1、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借助以下句式说一说:
因为------,所以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
如果------,列文虎克就不能玩出大名堂。
2、学生发言过程中,师帮助归拢、提升, 总结出列文虎克玩出大名堂背后的秘密。即:持
久的兴趣;无比的耐心;细致的观察;用心的思考。 < br>随着课堂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一步步走进了列文虎克的内心世界,一次次加深了对列文虎
克玩法 的认识,最终,水到渠成,明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从中
经历了真切地阅读体 验,收获了宝贵的阅读方法。
3、此时,出示列文虎克的一句名言:
要成功一项事业,必须花掉毕生的时间。——列文虎克
学生读后会感慨颇多。
我们 再次出示“名堂”一词的三种解释,会发现三种解释,都能够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理由。
这也启发我们, 借助词典,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课文。这也是一种
好的学习方法。
五、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这节课进入了尾声,我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通过师生模拟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今天的所学与阻止自己玩耍的人据理力争。这一环
节是对本堂课 所学知识的巧妙检验,学生既可以通过复述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辩驳,也可以
用积累到的课文中的语言、 感悟到的哲理来进行陈述,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也使课堂在趣味、哲理、回味中落下了 帷幕。
板书:
列文虎克 玩出了名堂
兴趣 耐心 观察 思考
放大镜 显微镜 发现微生物

16 找骆驼
我说课的内容是《找骆驼》它是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五册第4单元的一篇课内 阅读课文,


下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预设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 的初步设想。
有关学情分析,将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
一、说教材::
本文是这 单元训练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的第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以
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 能力起到铺垫作用,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寻找骆驼的事,说明了遇
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
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 “丢骆驼第一自然段——找骆驼2-10自然
段——找到骆驼11自然段”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 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
练,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 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主动学会本课中几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9个新词的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详细和仔细”的不同意思,,能仿照例句,把不
完整的因 果句补充完整,3,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语文能力体系中, 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本文重
在引导学生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读 促思,以读代讲。以读引导想象。
背诵老人说的一段话
(3)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老人是怎 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特别是遇到事情
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1,多元感受文 章的情感,有
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2,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根据新课标
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那么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 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
的生成过程,这个 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必然要求
教师要形成“弹性化”方案,要 适当 “留白”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
的需要 。因此预设本课采用地教法如下:
1以读代讲法: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
教学 得重中之重。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读,尽情地读,力求读
出对课文的独特感 悟。2、质疑问难法 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可见让学生
学会提出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3、情境教学法 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
是有好奇强、爱探索、易感染,爱表演。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
观、 形象为主,因此在本文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
学。
三 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这个特点,在本文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
读 划划 议议 中整体触摸文本,养成自主探究 主动质疑的学习方式,学会倾听,在共同
交流中,披文、入情 入镜 构建新知。
四、说程序
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因此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预设安
排实 施教学分3个大板块进行学习: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第二大板块:在
多元朗读中感知课 文,第三板块: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
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
首先和学生一 起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并出示问题: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为
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这 么详细?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这
板块的设计目的是回顾旧知识。为新课做 好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同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
读课文,再同桌合作交流,预计学生会学的有目的,学 的有兴趣。
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 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
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
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 习2-9自然段,这几段是
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 引导学生去读,
多媒体出示句子 ,首先 让学生自由练,然后指名读,教师随即问,你刚才是怀着一种 怎样
的心情读的?为什么要这样的,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并随即理解 “忿忿”的意思 ,以及
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此步步引导 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 “读”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
到文章的 感情色彩。
接着 通过分角色读、、以及同桌表演读 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 ,使学生在读中体 会商
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忿忿的。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
沉着。然后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追问:从商人与老人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回答并板书:


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这板块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
教学原则。
第三板块
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预设通过,读读、划划、议议、画画等手段,使学 生明白:
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预计教学思路如下:1、师过渡:老人知道了那么多,他是怎么知道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有所了解了,现在请读读第
10段, 划出那几句是写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特点的。
2、交流:并板书 看见…又看见…还看见
3、进行因果句说话训练, 出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老人
知 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那是 因为-----------。让学生先自由准备说,在指名说,师生对话,齐说。并换个句式用 因
为…所以…来说。( 读是内化吸收,说是外化表达,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内化
吸收了的课文语言,再重新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在说的过程
中逐步了解了 老人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4、质疑,讨论:让学生针对老人说的话提 出心中的疑问,组织讨论,帮助解决,学生可能
会提出以下问题:a、为什么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 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针对这个
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跛脚人走路的姿势,感受一下双脚用 力的不同,通过学生
亲身体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b、学生可能还会问: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 印是怎
样的?教师借助简笔画,让学生选择哪一张叶子是骆驼啃过的?并说明理由。然后指导朗读
老人的话,升华情感。通过读、说、议、以及辨认,使学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做出的准确判
断的依据, 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
真思考的思维品质。
5、第11自然段仅两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预设先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追
问 :从“果然” 一词你读懂了什么?再次体会老人的思维品质,自然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顺
着脚印去找,说 说理由,也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四:在深读课文后抒发感想。
1、 让学生结合 板书,再说一说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的
这么详细。自由说——指名说 。对课文进行整体回顾。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又什么感想?或收获?并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2、 (,这节课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再由问题的解决结束这堂课,使整堂成为一个
不可分割读整体 ,同时让学生来总结,抒发感想,说说收获,由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并
让认真观察、冷静思考的处事 理念深入学生心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
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五:说板书
本文板书力图直观形象的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用简洁的文字,勾勒老人思维活 动的全过
程,教育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13、找骆驼板书: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又看见 路边左有蜜右有米 左驮蜜右驮米
还看见 啃过的树叶留下 缺了一颗牙齿
本课教学我努力想体现“以读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需求,将语文 课上成知识、语言、思维等能力培养综合训练课。谢谢!

17孔子拜师
《孔子拜 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以“灿
烂的中华文化”为专 题,《孔子拜师》介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孔子和老子,春
秋时代思想家的求学故事在今天仍 熠熠生辉,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并以孔子为榜
样,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 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 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
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比较简短,也 比较通俗,有几组
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 有机
渗透。学习时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文章的重点
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
二、目标设定:
1、会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按正确的笔顺规范书写12个生字.正确读 写“远近闻名、相距、
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 行”等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 思想家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
诲人不倦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
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 之中,对课文的理
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孔子谦虚好学 、孜
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四、教学流程安排及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针对第一个目标就是把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把内容说明白。分成三步来完成:
1. 直接出示课题,简单了解古人对姓名、字号称呼的习俗,随机了解大家为什么称孔子、老
子,介绍“子”的含义,而后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试读正确,难读的多读,难理解的词可
以查字典)。
2.自主学习理解词语. (远近闻名 知识渊博 学无止境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迎候 毫无保留 传授 )
3.检查读书效果,读生字词,学生说主要内容。
在自主学习的环节 ,可以问你学懂了那些词,是怎样学的. 随机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的方
法。又如“风餐露宿”一词,我这样设计:
① 指名学生读,正音
②问的“风餐露宿”意思。
③出示字典上的意思,学生不十分 理解,教给学生也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出示句子“曲
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引导学生
想象,“他在路上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感受到求学路 上的艰苦。为后面的深入感悟
内容,作好铺垫。
而后,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其他 同学思考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
板书。通过以上步骤第一块--- 初读课文就差不多就完成了,接着是第二个板块。
【围绕中心 品读感悟】
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及追问的方式。
1、感受孔子求知若渴,不畏艰辛的求学 态度。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
的句子。
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句 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
终于走到了洛阳。提问:这句话中哪 些词触动了你?学生肯定会提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这两个词,先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然 后让学生想象这两个词背后隐藏的艰难困苦。
如果你家里发生什么是,你的父母会日夜兼程的赶回来。那 孔子呢?
引导感悟孔子的不畏艰辛、求知若渴。再让孩子带着这样的体会用心读一遍这两个词 ,最后
把词语又送回句子中感情朗读。通过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的深度体会,再体
会“终于”一词。想象一下他到了洛阳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见过风尘仆仆的人吗?
2、感悟孔子和老子的人格魅力
让孩子仔细读读孔子和老子见面后的对话,体会人物 心情。然后分角色朗读,理解破折号,
指导朗读。体会“迎候和等候”这一组近义词,找到有关句子读一 读,它们都有什么意思?
两个词能互换吗?为什么?引导孩子从课文中寻找有关孔子和老子的介绍来体会 二者的谦
逊。最后请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场景。通过角色体验,更好地走进文本,激发情感。
3、体会“学无止境”的意思
孔子在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 ,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拜老子为师?读孔子的话,结
合实际例子进行体会。
4、接着学习 第三段,谁使你感动,为什么?找到词语,进一步体会孔子的好学以及老子诲
人不倦的精神。
小结:怪不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五、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学而
不厌 学无止境 ↓







护晚辈





→诲人不倦








































拜 师



老子—— 渊博、 迎候 、 爱

18 盘古开天地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
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与第六单元的专题“壮丽的祖国山河”共同构成了本册教材丰厚
的文 化底蕴。《盘古开天地》正是从神话这个角度初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教材选编
这篇课文的目的是 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
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 受神话丰富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 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
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 ,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
宙的神奇故事。
二、教材处理
(一) 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教材,我该怎么处理呢?细细思量后,我决定从“教学目标的制 定、
教学重点的确立、教学难点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这四个方面处理本教材。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新课程总目标和三年级阶段目标——语文教学要注意
字词教学,要注意学生 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激发想象力;依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
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依据本课 教材的特点——神话形式;依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
想象力丰富、喜欢读故事等,特从课程目标的三个 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确定本课目标如下: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宇宙、黑暗”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4、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二)、重点、难点
确定了本课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自然也就出炉了。本课重点是:
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
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复述课 文。
为什么把这些确定为本课重点呢?首先是依据本单元和本课教学目标,其次是因为本课是故事性很强的叙事作品,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
趣,有了 更多的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进“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为了突出
重点,我将采用紧扣中 心词句,用“以读为本”的方法来达到突出重点。
难点: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字形式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的生动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将
给他们学习带来不小的 困难,因为神话与现实毕竟差异太大。因此,本课将……作为本课教
学的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 先在第一课时我将在学生熟悉“哪吒闹海、孙悟空大闹
天宫”等神话故事这个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告知他 们什么叫神话及其基本特点。接着,在第
二课时,我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切体会神话富有丰富 的想象力这个特点。最后,
让他们当一回小小神话家,展开想象真切体会神话想象丰富的特点,以期突破 难点。
(三)、课时安排
依据本课教学目标,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决定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
辽阔、奔 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分清层次。
第二课时:
1、读懂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2、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身边的万物与老祖宗盘古的化身联系起来。
3、积累并运用本课好词佳句,练习复述课文。
三、教法、学法
以上 这四个方面是我对教材的处理。正确的教材处理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科学的教
法和学法的选择则是教学成 功的关键。


(一)、教法的选择
本课我将主要采用“以读为本” 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情景教学法、指导发现法”
等。为什么把“以读为本”定位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 法呢?这是因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
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课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故事,故事中优美的神话语言需要读、高大的神 话形象需要读、
深刻的神话内涵需要读。只有通过层次读、体验读、引读、导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再创设 一
定的音响和画面情景,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才能达到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
学 效果。
(二)、学法的思考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所
以,真正的好老师不只是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学法的选择一样重视。
教无定法,学无成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法也一样。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
主体 地位,为了让学生真真正正学语文,通过学会达到会学。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在老师
的主导下以“朗读 感悟、角色体验、自主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来完成自己的学
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有了正确的教材解读及处理,有了科学的教法和学法,再加上新颖而合 理的课堂设计,
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离成功已经近在咫尺了。接下来,我就详细说说本课精读环节即第二课 时
的教学设计。本课时分为“解读课题、提炼中心;读中感悟、走进文本;尝试复述、回归神
话 ;激情说话、拓展升华;分层作业、放飞个性”五个大块。首先,解读课题、提炼中心。
(一) 解读课题 提炼中心
1、上课伊始,开门见山,解读课题。让学生用朗读分别强调“盘古、开、天地 ”这三个词。
这样,三种朗读出现了:“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地”。朗朗书声中,学生自 然
而然领会了谁干什么这个句式,体会到了汉语音节的音乐美,感受到了祖国语言轻重缓急的
神 奇。《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其实,这种情感的培养是无
处不在的,渗 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我这个解读课题的设计就是一个小小的尝试吧。
2、接下来,抓住题目中的“ 开”字,提炼出全文的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
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再提炼出中心 词“创造”,并板书。在这个提炼的过程中,学生
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这是一种高效的读书方法, 对日益忙碌的现代人也十分受用。古
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这种方法,学生将受益终 生。
(二)读中感悟、走进文本
提炼中心后,就应该围绕中心“读中感悟、走 进文本”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先走
进“开天劈地”的神奇。
1、 领略“开天辟地”的神奇:
(1)、情景渲染、走近神奇。
首先出示课件,在爆裂等 音响声的渲染中,学生闭眼听老师激情解说盘古开天辟地的情景。
一声巨响,学生如临其境。用多种手段 辅助学生学习,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此环节中
的情境创设简洁自然,把学生一下子带进了文本,为 朗读好这一段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2)、层次朗读、感悟神奇
接下来,在 连续的情感中,出示文字课件,层次朗读。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
书方法不是盲目的读,要读 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在这个部分我设
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学生通过“自由朗 读、感悟神奇;个性阅读、体会神奇;体验阅读、
内化神奇”,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到情感再读到思想,层 层递进、环环紧扣、浑然一体。读后
我会顺势引导:“同学们,领略盘古开天劈地的神奇,让我们再一起 去感受盘古顶天蹬地的
顽强吧!”并板书“顶天蹬地”。
2、感受“顶天蹬地”的顽强
(1)、角色体验、感受顽强。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角色体验,学生变身盘古 ,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
动作。在角色体验中,他们走进了文本,读懂了“顶、蹬”的意思,读懂 了盘古的高大,读
懂了盘古的顽强,这时,可能会有同学在亲身体会后说:“好累哟。”如果有这个资源 生成的
话,就立即抓住,没有的话就引导,让学生体会,我们顶天蹬地一会就累了,那盘古呢,做
了多久?
(2)、激情导读、颂扬顽强。
顺时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 、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
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又 一次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
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也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时,无须太多的分 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
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
3、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朗读结束后,我会抑制不住激情地引:“同学们,顽强的盘古最终还是倒了下去 ,
他怎么样了?”顺势就板书:化作万物,进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这个环节的学习。
(1)、自由朗读、发现无私。
在这个环节,首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 氛围”,让学生自由朗读、发现
“无私”,然后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我除了适时指导语言积累外,还 会通过我的评价与
提醒,培养学生尊重别人、认真倾听、真诚评价的好习惯。
(2)、深情引读、感悟无私。
在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我会深情引读课件红色的 部分。排比的句式,读来琅琅上
口,气势磅礴。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通过读,淋漓尽致的凸显 出来了。读中,学
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读中,盘古的无私得到了感悟;读中,神话的特色得到了彰显。 朗朗
的书声中,还愁盘古的形象丰满不了吗?还愁初步感知不了神话的特点吗?
(3)、小组合作、赞美无私。
深情引读后,我就开始抓住“省略号”这个教材资源 ,开始小组合作,赞美无私。《新
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说过:“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
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 到“自能读
书、自能作文。”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 br>课文句式展开想象,先个别写话,再小组内合作交流修改,连句成段。这样设计,要求明确,
步步 落实,一一到位。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想象力。
通过创作,神话 在学生那里,已经是零的距离。
到这里,本课时第二个环节“读中感悟、走进文本”已经全部结束, 这时,学生的激情还在
流淌,顺承这份情感,马上进入“尝试复述、回归神话”。
(三)尝试复述、回归神话
首先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接着在画面 的带领下示范复述。然后让
学生看着画面和板书,尝试自己复述。画面、板书、我的示范复述,就象一条 铺好的路,能
让学生沿着它去摘下“复述课文”这朵美丽的成功之花。
(四)、激情说话、拓展升华
在学生复述完成的差不多的时候,再次回归中心词 “创造”,这样和前面的开题前
后呼应,使整堂课浑然一体。此时,学生的感情已经到位,盘古的形象已 经丰满,顺势让他
们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已经是水到渠成,是给他们一个 倾泻
情感的渠道。相信此时,对盘古的敬佩感激,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自豪,都会从他们口中
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
到这里,本堂课已接近尾声,接着回归课题,呼唤升发:“同学们,让 我们一起记住
这个顶天立地的形象——开天辟地的盘古!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美丽的神话——盘古开天< br>地!”师生共同的呼唤,将为本课情感做一个总体回归与升华。
(五)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最后,遵循“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让每个学生得到不
同程 度的发展”这个教育指导思想,布置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必做作业:
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为开故事会做好准备。
选做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2、积累本课好词佳句,抄一抄,记一记。
3、演一演这个故事。
至此,《盘古开天地》精读环节已全部结束,预期目标也基 本达到。接下来,我就
本课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训练作一小结。
五、训练设计
本课训练本着“还课堂给学生、显语文之本色”的指导思想,从“听、说、读、写”
几个方面设计了不同 的训练。充分到位的朗读是本课最基本的训练,它贯穿整个课堂,提升
了整堂课的灵气。小组合作写话、 “我想说……”和课堂中无处不在的认真倾听的训练是本
课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的层次作业更是充 分尊重学生的根本体现。特别是必做作业“读
更多的神话故事,为开故事会做好准备”的设计,它可以引 领学生从《盘古开天地》走向古
老的神话,进而从古老的神话走向“灿烂的中华文化”……正如崔峦所指 出的那样,语文教
学要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真真切切爱语文”。本课训练设计,正是沿着这条道路 探索
后留下的痕迹吧!
六、板书设计:
最后,谈一谈本课板书设计,以期为本次说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靳家彦曾说过:板书是教师 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是浓缩
的教学思路,是凝炼的文章中心,板书设计在 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这个板书设计紧紧围绕中心词“创造”而 展开,把握了文章的梗概,突出了文章中心,也突
出了题目中的中心词“开”,精炼简洁,一目了然。
盘 古 开 天 地

创 造
开天辟地——顶天蹬地——化作万物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以上是我就神话 《盘古开天地》一文所谈的教学构想。
大凡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它都是由教学硬设计和软设计两方面构 成的,本课也不例外。上
面的构想仅仅是教学硬设计,在本课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将时时关注课堂 ,关注学生,
捕捉课堂生成,将其作为新的教学资源为我的课堂增姿添彩。总之,力争做到:每一堂课,
上的永远比说的好!
谢谢大家!

19 赵州桥
一.说教材
《赵州桥》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
介绍 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课文着重介绍了 赵州桥的 雄伟.美观.坚固,通过对赵州桥设
计特点的说明, 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通过叙述和说明的方式,把桥
的外观和结构特征分别作了叙 述,紧接着说明了一种结构的好处。由此而得到“赵州桥表现
了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才干”这个结论。又因为这个桥“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
所以称它为“是 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篇文章开头有叙述,结尾有结论,使文章具有
很强的说明性。
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一组,这组教材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任务。上学期教学
重点放在词,句训练上 ,本学期则要逐步把重点转到段的 驯良上来。而这篇课文是同学们
接触的第一篇以建筑物命名的 状物文章。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雄伟.创举.坚固.美观.遗产”等词
语的意思,会用“ 参加”.“而且”造句。
第二,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
自豪感。
第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是: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一是学生缺少石拱桥的有关桥梁知识。
二是学生未实地见过赵州桥,缺少感性知识。
三是桥的坚固文中未直接写出。
四是一些长句学生理解上困难。如“这种设 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
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 要,节省了石料”。
课时安排:3课时。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有:投影演示法.谈话法.读——讲——议——练结合法。
首先,谈话 法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的。三年级儿童注意力还较容易分散,
谈话法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 力,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主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
获得和掌握知识。运用谈话法更能体现教学的 双变性,适合少年儿童乐于自我探索的心理特
点。
第二,投影演示法。因为学生年龄 小,知识经验一般不足,所学知识又主要是间接


经验的文字材料,因此借助投影演示,增 加直观感,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读——讲——议——练结合法。在新疆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小语会
崔峦会长反复强调: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多层次地读可以帮助学生 理解课文,加上教师适
当的讲解,同学间的议论和巩
固练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志趣。
三.说学法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种,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 动性,我将引导他们运用朗读——理解学习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
朗读使学生理解 课文。我还会引导他们用合作学习法学习,使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
动中来,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养成互
相帮助的吸光。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较教材,设计教法.学法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而优化教学过程,合 理安
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课分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我确定的教学目 标是:第一,整体感知课文。第二,
读准生字新词。第三,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和设 计上的特点。结合本节
课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设计 了以下几
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 于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得好,可以起到架桥铺路的作
用。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儿童兴趣迁 移的特点,我设计了“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桥
吗?”这个问题导入,引起他们的兴趣,由他们熟悉的桥导入 今天要学的《赵州桥》。紧接
着质疑“赵州桥又是怎么样的呢?引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知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先由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根据方言特点,我强调翘 舌音的读法。接着,
我设计分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因为根据儿童的心里特点,他们总是很容易发现别 人的错
误,并且乐于帮助别人纠正,因此我设计合作学习,能让他们很快就把字音读准。这个环节
的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帮助他们形成乐于助人的
品质。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理解第二自然段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和设计上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
解,我采用了读——讲 ——议——练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带着“你读懂了什么?”这个
问题朗读课文,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 惯,加上投影演示和教师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
赵州桥的雄伟和设计上的特点,之后,通过分组讨 论,理解长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
一个创举,即减轻了流水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 容易被大水冲 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
节省了石料。”加深对设计特点的理解,再通过指导朗读感受这种设计的绝妙 之处。
(五)检查巩固
在这个环节种,我先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填空练 习帮助同学们巩固本科学的字
词;然后设计了一个绘画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画出赵州桥的结构图。这一 来,既迎合了学
生的兴趣爱好,又达到了检查巩固的目的。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即能动脑,又能动手。即获得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
力。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一、说教材
《一 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六年制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的课文。这个单元以“ 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共包括四篇课文,分别从古代的思想家、古
代神话故事、古代建筑和绘画几个角 度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这篇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主要是介绍北宋绘画作 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
图》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面的几个段落介绍了各行各业、热闹 的街市以及桥北头的具体场
景的画面内容;最后以《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结尾。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 是让学生在欣
赏这幅绘画作品的同时,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找出它名扬中外的原因,体味中
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考虑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个学段的学生的 要求,以及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画面中
生活情景不熟悉,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对照画面学课文”这种学习方法是学生新接触的,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 阅读课
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
化的感情。
由于画面中的场景距离现实很远,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还不强,因此了解《清明上河 图》
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是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在父母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的资料。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
在很 大程度上还主要是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由于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情景相
距很远,我提前布 置让学生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三、说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法 ,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能够置身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的理解课文内 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
化的。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让学生对照多媒体上的图片还有课本上的局部图,凭
借联想,借 助生活体验,将文本信息转化为形象,读出感情,并采用小导游解说,老师范读
桥北头的情景等多种方式 训练。 小学教学设计网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 ,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我联系本单元主题谈到:同学们,这一
单元我们已经悄悄打开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认识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了解了盘古
开天地这个神话,领略了古代建筑赵州桥 的风采,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
外的古画。
板书课题,让学生用这个单 元里学的一个词语解释“名扬中外”,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既然是名扬中外,那你觉得应该用怎么样的感 情去读这个标题。学生读好后问:看到标题,
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积极提问“这幅画画了什么?”“这 幅画叫什么?”“为什么这幅画能
够名扬中外?”等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为下一步 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
在肯定学生的积极动脑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 读课文,寻找答案。检查预习成果,出
示本课新词,重点纠正三个多音字“作”“溜”“乘”,交流搜集 的资料,加深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分享资料。
(三)剖析课文
在学生初读课文和交流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交流了《清明上河图》的大致
情况 ,包括年代,作者,尺寸,画面内容,保存位置。紧接着利用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收获,
用多媒体展示相 对应的画面,让学生体验画面中的情境,并重点指导课文中间几个段落的学
习,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有感 情的朗读课文。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有所把握后,回归课文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清明上河图》 能够
名扬中外?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之后给出答案。结局之后,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另
外的局部内容。这幅画内容很丰富,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拓展总结
《清明上河图》让大家赞叹不已,它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课后大家可以阅读相关的资料书籍来拓展相关的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本课特点,我将板书设计 成资
料卡的形式,设计如下: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画名:————————
年代:————————
作者:————————
尺寸:长:———— 高:————
保存价值:————————————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六、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800多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将课文内容制作成资料卡,总体课堂效果可以。但是在课文剖析部分的教学设计,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标提倡的发挥学生自主性。语言表达的吸引力还有待提高。

21 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学期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
岛》。 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优美风景以及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
对西沙群岛的热爱, 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要达到的语文素养 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
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 积累,培养语感,发展
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 能力。语
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
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 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课文中自
己喜欢的优美句子。
2、情感 目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
国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
重点:1、理解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 产的段落。2、理解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表现西沙群岛
的美丽和富饶。
难点:1、理解描写海 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
具体的写作方法。

二、说学生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和富饶,感受西沙群岛 风光的美
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对平顶山的学生来说:对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
产,也大 都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这些都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些难点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三、说教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调空器, 教师应为
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导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教学入手,先从形式到内容,
帮助学生 理解课文,再从内容到形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获得知
识、情感、能力三丰收 。
我采用引导和启发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住,达 到“教是为了不教“这


一教学宗旨。
我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 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课堂结构是:谈话导入,激发兴 趣。整体感知,扫清障碍。指导阅读,突出重点;抓
住重点,突破难点。主题升华,布置作业。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蒙田说过:“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教学伊始,我先向 学生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图
片,(出示课件)让学生边欣赏边体会其中的美。通过欣赏图片,学生深深的 陶醉在如此缤
纷神奇的世界之中,自然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此刻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富饶的西
沙群岛,让我们一同走进富饶的西沙群岛吧!同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这种运用现代媒体 手段,创设情景,由画入文的导入法,促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内驱力,
形成学习冲动的教学效果。]
2、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教师 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只
作适当的指点。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用什么方法学习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确 学习目标,
并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接着,我让学生听录音范读课文,边听边做标记,把自己从文中了< br>解到的内容作上记号并向全班汇报。通过汇报,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达到了预
期的效 果。
[这是从课文整体入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作者从“地理位置,总的特点——海水——海底——海鱼——海滩——海鸟——保卫建设海岛的人们”这几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
3、指导阅读,突出重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 新课标这一要求,我采用多种方式加强阅读指导。
主要体现在对重点段落的指导上。每次训练都有一个明 确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课
文含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 段,通过看地图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出示课件)知道什么是
群岛,向学生渗透南大门的含义,同 时明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西沙群岛总的特点。
2)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从三个层次入手:A 你从哪儿看出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明白课文具体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想象海水呈现的
各种颜色互相 交错的景象,我采用填空的形式加深这部分的理解。(出示课件)就比较具体
的理解了“五光十色“的意 思了。B 再弄明白哪儿水深,哪儿水浅,与地形联系起来,加深
对”瑰丽无比“的深入理解。从而体会 出海水给人带来的神奇之感。C 思考:海水为什么会
五光十色呢?引导学生理清第1、2句与第3句之 间的因果关系。为此我设计了这个练习题。
(出示课件):因为海底有( ),有( ),有( ),有( ),海水( ),所以从海面
看( )。
[通过这个练习,使 学生懂得海水的颜色与海水的深浅息息相关,感受祖国南海优美
迷人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 的感情。学生读的时候自然就会声情并茂,读出赞
美之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3)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由于本段较简单,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用学习前两段的方法:读-
划- 理解-读的方法”)这一段。然后设计练习题检测自学情况{出示课件:导读海底的岩石上
长着( )的珊瑚,有的像( ),有的像( ),( )到处都是,大龙虾的样子很( )}
[小学生的抽象能力不强,在这一段学习中,我采用多媒体画面放映各种各样的珊瑚,
让学生用手势、动 作演示出珊瑚的形状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学生的情绪
特别高。运用电教的直观性和可 操作性代替教师枯燥的解说,使学生遇到难点时迎刃而解,
这样真正做到了教师轻松的教,学生轻松的学 ,使画面形象与文字形象得到统一,使学生深
刻的体会到海底不仅景色美丽,而且物产丰富。]
4)默读第4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划出说明鱼多的词。
通过理解成群结队等词语 ,体会出鱼的种类多。在此基础上提问:“这段除了写鱼多还看出
了什么?让学生体会鱼的动态美。(出 示课件;鱼群嬉戏图)
在指导朗读描写鱼这一段时,里边有个较长的排比句,我将引导学生 学会断句,读出不同的
语气,读出层次感。这段最后一句话:“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更要引导学
生加强语气,读出赞叹之情。我让学生齐读最后一句,提问:“谁能把‘多得数不清’与‘一
半是水,一半是鱼’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学生会说:“既然说鱼多得数不清,为什么又说一
半是 水,一半是鱼呢?变老师的问为学生的质疑。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
奇开始。”让学生 自己质疑,带着问题再读书思考,想办法解决,说出对问题的理解,体会
到文中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并非真的是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而是进一步说明西沙群岛的
鱼的数量之多,从而体会到这里物产丰富。


[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电化教具的应用使教学活动有声有色,使儿童身临其 境,多种
感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他们越学越爱学。]
5)分组学习第5、6自然段。
讨论: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里景色美丽,物产丰富?一是让学生读明白每自然段写
的 层次;二是抓住语言因素体会出这里景色美丽,物产丰富。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
在第六自然段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这段中每句是围绕什么写的,是怎么连起来的。教
师 (出示课件)师生交流;生生展示相关的资料,获得感性认识。在此指导学生写作;围绕
一句话把一事物 写具体,写详细。从而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教师说公园里百花盛开,
美丽极了。让学生围绕这句该 写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让学生选自己想写的东西,
写下来最后交流。
6)反馈质疑,体会富饶,对结尾段加以理解。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后问:为什么西沙群岛必 将更加美丽、富饶呢?引导学生体会这里的人
民勤劳勇敢,感受到西沙群岛的景美,人更美。深挖教材,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
联系实际谈认识,让他们萌发“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7)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背一背。交流背诵的方法。
4、升华主题,布置作业。
1) 当学生对课文有清晰的认识后,我提出问题:你喜欢西沙群岛吗?你能为
西沙群岛设计旅游广告词吗?请 试一试,写下来,下节课交流。使主题得到升华,课文得到
延伸。
2) 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丰富语言的积累。
3) 搜集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
.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通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这一课的板书是这 样的:先板书课题:富饶的西沙
群岛,然后在左下边板书出它的两个特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右边板 书出景美、人更美。
简单明了,起到了有效辅助教学的作用。


22 美丽的小兴安岭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单
元是围绕“热爱大自然,保护生太 环境,创建美好家园”这一专题而编写的。《美丽的小兴
安岭》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字里行间 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
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1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
确读写文中词语;
能力目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准确生
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大好河山的感情,并产生更建美好家园的观念。
第三,说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家蒂多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
醒和鼓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 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
思维能力。本课,
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质疑引探法、先
扶后放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 造的学习方式,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
的系统和完整,而是“抓住一段,教活全篇,把握重点,纲举目张” ,来增强语言积累,提
高语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四,说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设计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 生自学生
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习课文第一第六自然段。现在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这一课时教学中主要解决第二、第三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
出:教学 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


解。因 此,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
整个教学,围绕“美 丽”分四步设计:发现美——讨论美——赞赏美——憧憬美。

第一步:情境激趣,发现美
我这样创设: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
丽。我们曾游览过北京的古老时尚,曾赞叹过黄山的奇 石,曾感受过天都峰的险峻与秀美。
今天,我们再一起到一个河流交错、山峦起伏的地方去观赏一下吧! 这段话,老师充满激情
的娓娓导入,学生回忆了旧知,激发了求新知的欲望。然后,我让学生边听录音朗 读,整体
感知课文,边出示课件图,学生听了后,说出了自己的的感受:小兴安岭实在是太美了!我再及时设疑:课文哪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出了最后一句。教师再沿着这条中心
线索理清 课文内顺序就很容易了。
第二步:品读词句,讨论美
1、合作探究“春天美”、“夏天美”
教师先范读本段,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图,然后默读,
划出作者抓住了春季的哪些景物,划出你认为作者用 词准确、生动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词句
好在哪里,最后指导学生边有感情地品读,边想象美景。再通过换 词法理解了“抽出”的意
思,通过结合实际理解了“散步”“欣赏”,体会了拟人句的作用。学生在个性 化阅读中领悟
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更体现了与作者心灵的对话。紧接着,我这样小结:这段作者抓住了
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树木、积雪、小溪、小鹿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
岭抽 新枝、春水涨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我的小结,其实教会了学生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的
方法,落实了训练 重点,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夏天”段,是小兴安岭四季景色中最美的一部分,
教 师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我先让学生总结老师教学春天段的步
骤(读、划、说 、品),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
际的方法体会到“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封”“浸”等词的生动、贴切。通过生生对话,
互教互学,既获取了更多的信息知识,又 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技能,培养了协作精神。然后指
名学生美读,其余学生想象画面,激活了创新思维。学 生尝试小结段意,又培养了语言表达
能力。
第三步,发展创造,赞赏美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
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是一切,推动着世界前进 。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朗读
背诵”“当小导游”“做小画家”“当小歌唱家”四种形式,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己的
爱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来表达对小兴安岭的喜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 自主创造,
既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又张扬了个性,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力。
第四步,总结升华,憧憬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的同时,要培
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小兴安 岭的美,心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对大
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里,我及时总结课文后,让学生自豪地齐读最 后一段,学生的感情得
到升华,我便激励学生更好地保护、利用、开发小兴安岭,为祖国的更加美丽而努 力奋斗!
第五,说说媒体辅助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录音朗读、自制课件、
插图等帮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采用学生感悟,教师归纳的方法板书,既精练又直
观,板书如下:
29 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 抽新枝 春水涨
夏 枝叶密 野花开 花园
秋 叶飞舞 果子熟 宝库
冬 树积雪 动物躲

整个教学中,我始终以“发展与创新”为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依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 教育理念。通过我的设计、教学,我相
信,学生一定能够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3 香港,璀璨的明珠
一、说教材
《香港,璀璨的明珠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语
言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东方之珠—— 香港的繁华与美丽,而且还配有生动形象的图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不 管是文字,还是图画,无一不让人产
生对香港和祖国的热爱。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
诵读 课文感受到香港的繁华、美丽。但是学生对生活周围的东西感受更为真切,而让其感知
离自己生活较远的 事物则比较困难,也不够真切。
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 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各个
学段都要重视朗读,而阅读教学的重点又是培养学生 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除此之外,阅读还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 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 ,我确定的
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熟读课文,能说出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3、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作者介绍景物的方法,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
的香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的能力,更要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所以,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知道香港为什么被 称为“东
方之珠”。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限,只能对生活中的事真切的感受,对于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大都市香港了解甚少,为此,我设计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看课件选的有代表性的图,读文中
的优美段 落,让学生感受到遥远的香港的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准备教学课件及教学资料的收集,学生事先预习课文,能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将紧紧围绕”趣”这个字展开.

(一)ji情引入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事情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开 课时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
我从刚学过的课文再自然地引入今天要学的内容,然后展示漂亮的图片 ,说这就是香港,你
们想亲自去看一看吗?
(二)调动ji情,初读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童心、童趣是一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有了童心、童趣,教
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一下子就拉拢了,再富含童趣地组织学生搭乘旅游飞机去香港旅游,学
生兴致一下子就起来了。抓住学生 的这份兴致,让学生初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读课
文枯燥了,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初读时说:
“让我们跟着作者乘上飞机去香港游一游吧!“
(三)调动积极性,精读课文
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再结合图画理解课文,感受香港的美便容易多了。在学习二、三、
四 、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找找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再说说自己为什么想去那里?
这样让学生抓住 每个地方的特点去理解,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其真切地感受
到香港的繁华与美丽。
我重点抓住了海洋公园和美丽的夜景两部分来进行学习,因为我认为这两部分是学生感
兴趣 的,也是值得学生写作借鉴的。学习海洋公园这一段时,主要是抓住里面的动词,让学
生反复体会,如何 把一件事写的生动有趣。学习美丽的夜景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里面的
三个比喻句,仔细体会作者用词 、用句的准确性。
这一部分学完后,我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先读一读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 说你眼
中的香港。


(四)延伸内化
1、谈话:通过学习课 文我们知道香港有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和美丽的夜景。它
是旅游者的乐园、购物者的的天堂,香港不 愧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
2、香港,这么美,你想对香港说点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个人对香 港热爱的情感,
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最后再次以深情地朗读课题来结束本课的学习.
七、说板书设计
力图通过板书将香港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让学生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影响。

八、说设计效果
新教材倡导“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体现一种 新的
教学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合谐交流合作的课堂新氛围。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趣”贯穿
始终,设计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学习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
气氛应该很浓 郁。教师也将尝试依据学生的意愿进行教学,为了避免“个别学生的注意力分
散,会在课堂上有一些失控 ”这类情况的发生,我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如:坐姿
端正,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和学生的朗读等 进行及时的表扬,鼓励全体学生有序而活跃的完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主要训 练学生的朗读语感及ji情朗读,通过朗读增强学生对香港的了解,
激发学生对香港的热爱之情,再把这 种感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24 矛和盾的集合
我说课的 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
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 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
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 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
——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 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我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以及实 验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
教育和发展目标是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懂本课内容,结 合生活经验理解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 理
的表达方法。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教学重点是了解发明家
是 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体
会由坦克的发明 引发的道理。根据教材特点,课前我准备了矛、盾、坦克的实物,使学生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并通过多种 形式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
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 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
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 实物导入新课
一定的情境及师生和谐的关系是一节好课所必需的条件。因此,
我出示实物矛 和盾,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说矛和盾各有什么优点?接着提出问
题: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 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25课《矛
和盾的集合》。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 是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 复习旧知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 分重视,为了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先指
名读了一遍课文,再通过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以开火 车的形式认读,之后,我听写了部
分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提问:听写 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
学生互问互答,在理解“大显神威”这个词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 问题?学
生提出了“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等一些问题。这< br>样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入积极的读书状态,
在文章 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三、 感悟、理解课文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 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
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 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
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学生在读书中不难 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
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
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说一说 对坦克的了
解。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 主体地位和教
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 ,


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文中告诉我们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呢?”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在读 一读,
说一说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新课程标准指
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我采用表演的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
词语的理 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 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
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 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
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 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
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 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新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
学习环 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了对这句
话有全面、深入的理 解,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
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 ,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 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课后请同学们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或尝试着把其中一项做成看
得见的作品,在咱们班的展示台上展示。
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 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总之,我在尽量尝试
着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我的课还很稚嫩,还有许多 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
正。

25 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 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
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 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
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 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故事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
生共鸣。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 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条理清晰。描写埋
木匣、挖木匣中动作词的妙用,这是语言 上的特色。课文就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
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要让学生通过学 习有所明白。
【说重难点】
课文后3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 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
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说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手锯、冰鞋”等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具体语言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说设计理念】
要让学 生读懂文本,首先教师自己读懂文本。仔细研读这篇课文,我觉得可以分3课时从三
大板快去落实动作词 的妙用,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片断写作训练。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同时落
实文中两处通过动作词的描述,理 解科利亚当时的不同心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是
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 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的这一思考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题
(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侯的照片)
师:请同学们看看照片,看看同学,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变大了,我们在慢慢地长大,不断地变化……
师:对!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 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请你们想一想,一年级时
看到的学校与现在的学校一样吗?
生:我们的学校变大了,变美了!
师: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
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记形,了解义。
〖设计理念〗
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
同时也能够 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


起来,激 发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展示朗读: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及 时纠正,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课文讲了一
件什么事?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3、学生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 )木匣——受到( )
4、学生简单谈谈你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5、引导学生质疑。
三、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1、仔细读读第2小节,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⑴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放、盖、踩、撒
⑵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读 第2小节第2句话: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
小玩意儿。重点读 好“好玩”。
⑶从这些动作词,你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2、再读读第8小节,找出描写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
仍然没找到。
⑴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⑵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可以说 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也可以说科利亚很
想找到木匣子,因为匣子里装着他心爱的玩具。)
〖设计理念〗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怎样适当地运用动作 词,以达到
最佳效果。
四、抓住关键,引发思考
1、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10— 12)小节,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道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
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
引导学生思考:科利亚当时在 想什么?让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展开讨论。学生思
考讨论,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道木匣的可 能性有4种:(出示)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 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2、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 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让学生再帮助科利亚分析分
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五、细读探究,讨论排除
1、讨论第一种可能性:
⑴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
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⑵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
师: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 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
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 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2、讨论第2种可能性。
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并出示:
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数步法)
师:肯定了“算术真有用”。可见数步法是管用的。
3、讨论第3种可能性。
师:那么,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老师引导:“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4、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师: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 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
找到写他们离家出走的句子: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4个年头。”
老师引导: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讨论)
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帮助理解(师画好线段)



〖设计理念〗
体现多种形式解读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数学知识, 上台画线段
图代表步子,帮助他们理解科利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
六、结合生活,深化道理。
过度:科利亚通过自己的分析,想出了办法,找到了心爱的小木匣 ,他是多么的高兴,我们
一起读读最后1小节。
1、联系上文,说说你理解了科利亚受到的启发吗?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根据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的 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
的……为题目。
3、学生小练笔。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说启示、悟道理,使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和谐统一。
【教学反思】
1、抓动作词,悟其妙用。
在第一板块教学过程中,同样是描写科利亚动作的词,在埋木匣与 挖木匣却截然不同,埋木
匣用的是4个不同的动作词,可以看出当时科利亚为了藏好他心爱的小木匣做事 多么小心,
多么仔细,多么认真;而在挖木匣时用的却是5个同样的“挖”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科利< br>亚心有多急,多么想快一点找到他心爱的小木匣,小玩具,读起来一气呵成。这里可以告诉
学生, 并不是作者词语贫乏,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运用,才能做
到用词表情达意,进 一步表达科利亚对小木匣的喜爱。
2、抓准突破口,启动新思维。
在第二大板块的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对为什么找不到木匣进行全面深入
的阅读思考。在提示科利亚思考过程的 同时,不但使学生感悟到科利亚的聪明,而且使学生
思维也得以开拓,并领悟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在 排除多种可能性的过程中,每排除一点,
就牵动对课文相关部分的阅读感情。三种可能性全部排除,就牵 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
在归纳得出结论、论证结论可靠性的过程中再阅读感悟,使问题得以解决, 从而使学生认识
得到提高,把握了全文的整体,即新课标所说的“整体把握”。
3、引发生活资源,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并 写下来。通过说写到练,深化道理,
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 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
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启发学生关注 和发现生
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26 陶罐和铁罐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的《陶罐和铁罐》 。这是篇童话故
事,主要以对话形式讲述了国王的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 以
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
处 ,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童话故事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接触了 不少,他们想读、乐学,但要理解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却
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 和本班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等词语。
2、能积累描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3、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 文中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又是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 br>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曾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注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如何 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使教师、学生、文本形成真正的对话?我以“读一读、找一找、
演一演、说一说、 写一写”的方法,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
重点词句自主理解,培养学生自 主研究、探究文本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准备3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一)、看图谈话,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说说 你读了哪些童话故事?(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一个童话故事(随机课显:陶罐和铁罐的图片 )你认识他们吗?在学生叫出他们的名字
后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换偏旁识记“陶”,并指导书写“陶”。 (童话故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
而言极有吸引力,让生‘说说你读了哪些童话故事’?更能激起学生不吐不 快之感,我想此
时孩子们的兴趣已被激发,再加上看了立体的、鲜活的图片,孩子们会迫不及待想接触文 本,
想了解故事的 来龙去脉。此时,我抛出一句: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去读读27
课就明白了,就这样我巧妙地把孩子引入自主阅读状态,这样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一环节,我主要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
阅读 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词。学生是带着自己的
经验与感受与文本 对话,对文本的解读带有很强的个性化,因此我让学生读通课文后说说“你
读懂了什么?”这里,我鼓励 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在点评中,我做以下
的点拨,以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1、在学生发言中,注意让学生读好文中人物的对话
2、 对字词有不明白之处,可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忙,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资源。
三、抓住对话,深究“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有了前面的铺垫,我首先出 示词语(骄傲、傲慢、谦虚、轻蔑、恼
怒、宽容、不再理会)在学生齐读后进行分类,随机板书:
骄傲 谦虚
傲慢 宽容
恼怒 不再理会
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读读课文,找找、画画从哪些语句看出铁罐的傲慢、骄傲,陶< br>罐的谦虚、宽容?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我主要做了以下点拨引导:
1、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如 “奚落”,我先让学生说说“奚落”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联系
生活说说你曾在什么情况下奚落过谁?或 你曾受过谁的奚落?
2、用指名读、师生合作读、评议读、赛读、加动作表演读等多种方法读好人物的 对话,重
点指导读好以下几个句子:
(1)、“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 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
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 br>(2)、“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
成 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此环节,我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课文,学生在一次又 一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了
人物的内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质,也潜意识领悟了故事的道理。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
领略了祖国语言的精妙。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还提高了思维能力,自主能力。此时 ,学生
已取得获得知识的快乐,也更加关注了陶罐和铁罐的命运,于是我以“陶罐和铁罐的最终命
运到底如何?”这一问题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即默读课文10---- 17小节内容,重
点抓住人们对陶罐赞赏的语言及陶罐说的话,感悟陶罐的品质。
四、延伸文本
我说:“如果此时陶罐与铁罐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谁说句什么话?学了课文你 想对自己或
身边的谁说句什么?”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话题写写。(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在< br>写话中明白了道理,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还提高了学生写作
的能力 。)
五、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我说:“如果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 事呢?”请你也来当一回童话
大师,写一写这个故事,写完后读给爸妈听,让他们给你打打分。(这个作 业为指导学生写
作指明方向,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得以提高)

板书: 陶罐 和 铁罐
谦虚 骄傲
宽容 傲慢
不再理会 轻蔑
轻蔑


27狮子和鹿
《狮子和鹿》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教 材三年级上册第28课,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生动地记叙了鹿在池塘边欣 赏自己两束美丽的角,抱怨细长的腿,接着
写到狮子扑来了,鹿四条细长的腿让它逃脱了,而美丽的角却 让它差点送了命,课文情节紧
奏,前后对比分明,语言非常优美,在生动的故事当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学习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是学习的难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腿和角前后 不同的态度是
学习的重点,同时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那么略读课文只要求初知课文的大意,不要字
斟句酌,教师只要抓住重点引导孩子理解课文即可,而孩子主要是运用他们在精读课文中学
到的 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那么有了对课型特点的分析和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我就为学生
们设计了以下目标 :
第一、通过阅读来了解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边读边想来读懂课文。
第三、能与同伴交 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感情地来朗读
课文。
第三、能够结 合自己生活当中的实际来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那就是要全面地看到事物,
全面地看待他人、美和适用 在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环境下,它却有存在的价值,从而学习全
面客观地看问题和想问题的方法,初步受 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三、说教学流程
在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指出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 是培养孩子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
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他个性化的行为,学生作为生 命的个体,他是带着自己独特
的感受,独特的生活经验来走入文本开始阅读的,在阅读当中他会利用他已 有的学习和生活
的经验来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在交流中来欣赏文本,进而来评价文本与生活中的人和物 ,
以及文本本身,最终他会带着新的感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紧紧地 抓住学生的阅读学习和生活的联系,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活动当中来 感悟文本,在悟中来明理,具体的教学思路有三点:
第一、形象展示,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两个动物朋友狮子和鹿,将美丽的
鹿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引导孩子去猜想狮子和鹿之间到底会 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又告诉
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进而激发起孩子阅读文本的兴趣。
第二 、多层次阅读,感悟交流,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我们知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程
度是建立在多层次 的阅读的基础之上,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和孩子们一起经历阅读学习
的全过程,通过四个层次的阅读 活动,让学生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来生成并建构新的知识,
具体说:第一读就是让孩子们自由地读,让 他们扫清字词障碍;第二读就是引读,检查学生
课文读通的情况,老师通过语调来渲染气氛,让学生整体 感知这个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主
要内容;第三读就是细读,主要运用图画而与音乐,把学生带入故事的 情景,让他们运用自
己在精读课文当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来边读边想,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 当中的
有关段落,然后将印象最深的段落与同伴进行交流,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这样来理解
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第四读就是品读,赏析文中的佳句,并把它积累下来。
第三、注重积累,走进生 活,学用结合。我们知道语文的学习它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必须厚积而薄发,我想没有积累,就没 有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我将和孩
子们一起把寓言故事当中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结合 孩子的生活实际用结合,积累这一课当
中所学到的道理,那就是全面地看待事物,全面地看待他人,我想 这样,让孩子的课堂学习
真正实现与生活的结合,实现在生活当中真正的意义。
四、说板书
我的板书主要来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又突出了课
文的 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


28 掌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晚上好!
我今天要说的课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组课文《掌声》第二课时。
我今天的说课将 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展开: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说效果,说板书设计。

先来说说教材(一)
《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小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 机会让她不得不面


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 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
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 现了同
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训练重点, 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情感。2、深入理解课文,懂得文中 两次掌声的含义。
3、领会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 的关
心和鼓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 的变化理解人
与人之间是需要关怀和鼓励的。难点是通过感悟语言,揣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
心理变化。这样,就能在有效训练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学习的方法,水到渠成
地渗 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三维目标有机达成。
整节课我的预设与生成中,力求体现“简简单单教 语文,全心全意为学生,扎扎实
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再说教法
中年段的阅读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要把低年级的词句教学给予巩固和运
用,还要在阅读教学中 渗透进段、篇的教学,让学生对布局谋篇有初步的认识。在操作模式
的五个环节中,我把听说读写相结合 ,以品读为主,让学生在个性飞扬的读书中感受人与人
之间的深切关爱之情,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真谛 。

第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教学 过程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
划划、议议。通过创设情景感知词语的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 法等等,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机智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新课标提出“以教促学,顺学而导”的思想 。
比如: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不断通过读去感悟,揣摩,体会,学生表现出“个性化的读书
感悟”。

接着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复习生词
首先,我用设置情境的方法导入课题。“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 ,老师有点紧
张,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老师不那么紧张吗?”学生很自然的就给老师以掌声。老师接着说:
“我听出来了,这是你们给老师鼓励的掌声。这掌声真是让老师信心百倍啊。那好,今天我
们继 续学习第29课《掌声》。”由于老师初来乍到,并不熟悉同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和
学生沟通、交流 ,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既营造了和谐的师生氛围,又自然地引
出课题,板书课题的同时让学 生随之书空,强调“掌”字的写法,如:最后一笔是竖钩而不
是弯钩。复习生字词是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的检查,用开小火车的方式,注意提醒孩子咬准
字音,重点指导“励”字的书写,先范写然后展示两名同 学的作品,并请学生做评价。这样
设计的意图为后面的阅读品味扫清字词的障碍,也是体现扎扎实实教语 文的课改理念。

二、学习课文,品词品句
1 、教师范读全文 ,学生划出文中受感动的地方。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
过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把学生带进一个 感人的故事当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
情节。
2 、学生小组合作,把受 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伴听,并汇报哪些句子最让小组
同学感动。每个人的阅读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 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这个环
节的设计意图就是想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分享各自的理解,拓展学生
的感悟领域,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课场”,实现学生之间 的资源共享。
3 、导学文章的重点段落——英子的来信,引出前文相关内容的学习。这个环 节采
用一语突破,变序质疑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感动的句子或者段落每个人都不同,
就以英子的来信为突破口,提出两个质疑“英子为什么觉得同学们会歧视她?”“是怎样的
掌声给了英 子如此大的鼓励?”接着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把学生放置到情境中,通
过品读三个重点句子、理 解关键词语,启发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与人物同欢笑共悲戚,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
三个重点句为:(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英子犹豫
了一会儿,慢吞 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3)“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
地走上了讲台。”
第(1)句话,让学生走近人物的内心,了解人物的性格是文静,同时板书。


第(2)句话,重点理解“犹豫”一词,让学生边读边悟,先质疑“英子为什么 犹
豫啊?”总结学生的回答解释犹豫,“英子不愿意别人看见他走路的姿势,但是不上去又是
对 新老师的一种不尊重。正是这种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的心境就叫做犹豫。”这个时候学
生的理解已经水 到渠成了。
第(3)句话,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注视”一词,并用“终于”说一句话。我
设计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词语“注视”,先质疑“什么叫注视?”请一名同学回答,
回答 完后让他看看四周,并告诉他全班几十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从而更深一层的了解什么是
注视。
导学文章的重点段落这个环节是采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策略,正是体现“简
简单单教语文”的课 改理念。
4、回归整体,深层感悟英子变化的缘由,通过对两次掌声含义的理解来诠释英子< br>从文静犹豫到活泼开朗并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原因。
掌声含义的出现是随着学生的理解而 呈现出来的,正是这样的“顺学而导”以学生
为主体,始终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 活动,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在不
同角色的转换中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爱。这样既加深了对人物的印象, 又训练了学生的口
头表达能力及思维的发展。在对掌声含义的理解当中,学生的认知、理解、感悟能力是 不断
发展,螺旋上升的。

三、迁移拓展,升华情感
(1)读完了英子的来信,你们有什么想对英子说的吗?
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进行语言训练。训练是
达成语文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现在语文新 课标里所说的语文学习的三个维
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东西 都不能够离开训练。知
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方法的探究,情感的熏陶,都应该通过一定的语文实践和 训练去实
现。当学生的情感已经是蓄势待发,这时就应该在语言形式上予以指导。因此这里设计的“说”
实际上是语言实践运用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不失时机的让学生的语言得到内化运
用, 真正落实了扎实的课堂教学。
(2)师生齐声朗读《爱的小诗》。在款款深情的朗读中,学生的 情感得到升华,情操
得到陶冶,价值观得到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水到渠成。

四、课堂总结,内化感受
对本节课的总结性结束语,“爱,是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
们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多给别人掌声。”这个环节通过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总结,再次 升华情感。

五、设置作业,说写结合
我设置的作业是请同学们把对英子 说的话整理好,给英子回信。让孩子们再次审视
人性的真善美,让人性与语言的魅力永远荡涤学生的心灵 。
总之,整节课都是以英子的信为主线索,牵动全文。通过以读带悟理解重点句子和
词语来达到情感的回归和升华。学生对学生精彩回答所做出的评价用掌声贯串整个课堂,情
境与文本结合 ,加深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鼓励。

第五,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 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
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 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
致。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我把英子的性格变化以及主题简单呈现出来,这样简单明了的设计
的让 人对文中的线索一目了然。

结束语:这节课的设计我的力求体现课改理念,但是由 于经验不足,因此需要改进
的地方很多,如何把课改的精神落实到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当中,将 是我不懈追求
的方向。


29 一次成功的实验
《一次成功的 实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课


文讲的是一 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
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 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
高尚品质。
教育家 的实验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课
文的对话朴实、简洁,意味深 长,最能表现人物品质。从小女孩对同伴和教育家说的话中,
可以看出她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 。
文章可分为从教育家实验的准备、实验的经过和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三个部分。叙
述顺序清楚、结构明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受到与人合作、先人 后己的教育,
通过动作和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
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 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
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成功、实验 、教育家、绳子、代表、茶杯、
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
精神。
这样确 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
渗透,共同完成。
教学中,我把理解这次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定为教学重
点。 把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定为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 读法进行教学。
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并让学生在读中感 悟、
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设计
学生是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
议这种宽松民主的 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
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 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直观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你 们做过实验吗?实验有的时候会成功,有的时候就不会成功。今天我们就学一篇
和实验有关的课文。接着 放课件,让学生观看科学家他们是怎样做实验的。看后让学生谈谈
实验为什么会成功。并板书课题。(一 次成功的实验)
这里我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看到科学家他们做实验的经过,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 来,
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第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 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
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 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渎课文,读准生字字 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标出
不懂的地方。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 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 重教给方法,
以学定教。在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 引导补充,使课堂内容在平等对话教学
相长中动态生成。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板
书 :教育家实验的准备 实验的经过 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并理清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板
书:3人取铅锤 一个人一个人地取。
第三、读中悟学 体会美好品德
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个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
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 生充分读,体会,
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 、读。学生自由读实验成功的原因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
读为本,把时间 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
入地理解课文。


3、议。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
同意见,并鼓励创新, 围绕“实验为什么会取得成功”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
有同学认为是女孩临危不乱、沉着 冷静让实验取得成功,有同学认为是女孩“先人后己”的
精神品质和行为让实验得以成功,有的同学认为 是学生听从安排,有序“撤离”让实验取得
成功。 “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
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体会小女 孩说的话,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小女孩的
先人后己。
5、再读。在 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
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 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次为小女孩的精神所感动。
6、想。如果赛车时大家都往前挤,结果乱成一团, 谁都走不了,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
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小女孩的先人后己, 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
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交流中,板书:(成功)
由于学生 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
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样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这里,体现
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体会小女孩
先人后己的美好品德。另外,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 上,能更好地读好人物的语言。
第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 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
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 需。为此我先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
地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 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
固了学生的感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实验取 得成功的原因,领
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然后用这样的问题总结 全文:
我们听了这个小女孩的话,此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还有什么想法或不懂的地方?继而根
据学情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
1、让学生把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 培养了学生
的口头表达能力。2、找一找通过合作、团结取得成功的小故事,第二天讲给大家听。
五、说板书设计
30、一次成功的实验


教育家实验的准备

一次成功的实验 实验的经过

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3人取铅锤 一个人一个人地取 成功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 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
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 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
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教育 家实验的准备 实验的经过 实验取得成功的原
因 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 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
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30 给予树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给予树》。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
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赞扬了金 吉娅的爱
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 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
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 ,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它很真,真实,真诚。我想通过本文的 学习,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熏染学生的审美。

二、教学目标
< br>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维度确定
了以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仁爱、同情、
体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言语.

过程与方法:

1.采取分段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进行阅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层层提问,让学生在问答中寻找答案,认真思考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情感和价值观:

在精读品悟的过程中,通过妈妈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 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让
学生从中受到熏陶。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理 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金吉娅无私给予的仁爱之心。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用自己的爱,同情和善良之心,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一份温暖,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三、设计理念:

为了很好的达到本课目标,在设计教学时,我以情感为主线,以 “爱”贯穿始终,在教学中
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 所以,我利用
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运用了齐读、指名读、默读
等多种方式来发掘文章的情感内涵,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
学生 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四、教法与学法

教学 永远是教与学互相作用的统一活动,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
提高语文教学质 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设定了以下教学法:

教法:

1.读写结合法, 我利用读与写相通之处,让学生写爱心主语。

2. 电化教学 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使学生置身于有吸
引力的情境中,更好地促进 学习。

3. 朗读感悟法,体现语文“以读为本”的教学特点,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词句,感 悟人物内
心情感,在朗读中教给学生方法,进行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 师生互动法,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以问答谈 话形式师生进行
互动,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课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感知、感悟、思考语言材料,

< p>
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学习精神。

本文教学我预计用2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 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
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第一课时同学们在简单交流搜集的圣诞资料的基础上,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圣诞节的
图片和背景 音乐,让学生说说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学生回忆春节欢快的生活),使学生立刻
感受到圣诞节在西方国 家的孩子们心中的位置就像中国的春节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这不仅
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文中主人公的生活 ,感同身受,还为后面的金吉娅用给家人买礼物的钱给
一个盼望圣诞老人送给自己洋娃娃的陌生女孩买洋 娃娃这一举动的体会做了铺垫。同时我还
会在黑板上画一棵圣诞树。然后引导学生从预习中已知的内容入 手,了解金吉娅送给大家的
礼物,在圣诞树上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洋娃娃、笑脸、棒棒糖” ,用小游戏的
形式来检查学生的生字、新词掌握情况。接着引出课题,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
的理解。让学生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再次提醒学生 “给”是一个多音字,并分清“矛”
与 “予”。然后让学生对课题质疑,从“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走进文本。

第二课时, 复习完生字,回忆好第一自然段的意思后,直奔中心,牢牢抓住中心问题“看到
孩子们买的礼物,母亲的 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来展开教学。

(二)品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美好品质。

1、(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人?谁给你印象最深刻?

设计理念: 从金吉娅入手,我想很多学生都会说金吉娅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然后问:为什
么金吉娅给你们留下这么 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讲述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妈
妈的爱。

2、(第二课时)读中感悟,体会人物情感。

(1)轻读,探知故事背景。

设计理念: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该选购礼物< br>了,从五个孩子分100美元中体会这个家庭不是很宽裕,从而体会妈妈的担心,了解妈妈的
辛苦 ,为体会金吉娅的美好品质做好铺垫。

(2)细读,抓住金吉娅的沉默不语。

设计理念:通过研读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
十美 元做了什么?)问妈妈为什么会生气?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吉娅的?哥哥姐姐的心情又是
怎样的?通过读课 文,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找到哥哥姐姐是“兴高采烈”的,只有金吉亚是“沉
默不语”。重点理解“兴高采 烈、沉默不语”,通过抽生读、齐读、读重点句,引导学生回答:
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以及一系列 的问题(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沉默不语的金吉娅
在想些什么?金吉娅给家人买到了礼物没有?买了什 么?这么便宜的棒棒糖,妈妈生气了
吗?)让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 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
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金吉娅美好的心灵。使学生思维得 到发展,
情感得到尊重。

(3)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



设计理念:先让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金吉娅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原因的 有关句子,并
划出来。研读第一个重点句: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让学生想象
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女孩,为什么那么想要洋娃娃,发挥学生想象及体会小女孩的愿望很强
烈; 研读第二个重点句: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
却什么都没有。让 学生进行对比,体会小女孩的什么都没有,从而使学生的同情心与爱心一
下子涌上心头,进一步体会金吉 娅的善良与爱心。再以“妈妈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让学
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是否确定帮助一个陌生女 孩,再一次让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与爱心,
同时激发学生们自己的爱心。然后让学生带着同情和决心再 次读第四自然段,情感得到升华。

(4)研读,情感的升华。

我紧紧 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
情和体贴,以及一个 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设计理念:体会妈妈心情的变化和妈妈深深被感动以及激动地拥 抱金吉娅的心情,反复地研
读,让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与延伸。

(三)爱心奉献,生活拓展。

1.师:八岁的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深 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收到洋娃娃的
小女孩会怎么想呢?

设计理念:发挥学生想象,替小女孩说几句话,为写作打基础,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感恩教育。

2.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了吧?这样的一棵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
里 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画心)那么我们的世界
就一定会更加 充满------ 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请记住——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
索取愉快。——高尔基。

设计理念: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及让学生积累名言。

3.作业布置:在我们生活中有 许多像金吉娅这样善良的人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陌
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 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
吗?选一个你最想帮助的人,把你的爱心写下来,做一张爱 心贺卡,写上你的爱心主语,交
给老师,老师一定把你们的爱心转达给他们。

设计理念:走进现实生活,献出自己的爱心。

4.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结束本课。

五、板书设计

家人 棒棒糖

善良 仁爱

金吉娅

同情 体贴

小女孩 洋娃娃

设计理念: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能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又可知道课文的主旨。在善良、< br>仁爱、同情、体贴划一颗心,让我们把这样的一棵给予树永远种在心中。

让学生 懂得关爱别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是三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主题。爱
是什么?该怎样去表达 ?则是我在这一单元学习中引领孩子思考的问题。




31 好汉查理
《好汉查理》是这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课通过讲述一个自称好汉的调皮男孩查理在帮助< br>一个小女孩杰西的同时,也得到杰西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互相友好的帮助中,查理也改
正了自 身缺点,下决心做一个真正好汉的故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尊重这种
关爱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从事件的发展中发现查理的变化。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要让大家明白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互相信任、 互相尊重和互相理
解,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消除戴“有色眼镜”看人、给人定位的不好现象,互相关爱。
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突破
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和杰西各自的思想感情。
2、理解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难点
理解查理在与杰西的交往中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突破
课文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多读多讨论,理解好汉查理从众人眼中的调皮孩
子到小女孩杰西眼中的好 伙伴的变化,从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明白查理决心做一个真正
好汉的原因。
二、教法解析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老师的问题在和同学的讨论中读懂课文。
2、教师帮助学生理出事情的发展顺序,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体会查理的变化及原因。
教师准备
1、仔细研读教材,整理课文内容,精心准备相关课文问题。
2、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学情解析
我班现在共有学生51人,基础都比较薄弱。尤 其是阅读方面,由于平时所涉猎的范围比较
狭窄,加之以前训练较少,阅读理解能力偏弱。
三 年级的学生,需要锻炼默读能力了。为了下学期更好的教学,需要在本学期最后的时间里
加紧朗读、默读 能力的培养提高。本课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多读多想多思为主,教师应摆正心
态,避免过多占用学生的时间 。
学生准备
预习文中加拼音的字词。
1 燕子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 的作者是现
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 br>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 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美)。第二部分写燕子从南
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 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写出了动
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
文章的篇幅短小、条理性强、语句优美,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了燕子
的可爱,春天的 美丽,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观
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 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1)
(2)
(3)
(4)
(1)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
定以下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因此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是文章的
重点, 同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小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特点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
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 。而理解课文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
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 着的燕子成可音符”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
法贯穿教学始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
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
课教学。
【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
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课时安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探究第二、三、四自然段;质疑问难,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由学会听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 ,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
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 “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
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 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
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句子做铺垫。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就为下面深入研究课文作好铺垫,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从那几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表现
了燕子怎样的特点?再出示燕子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尖刀似的
(总的特点:活泼可爱)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可弥补语言文字不足,充分发挥教学直观性的特点,也 可提高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


(1)
(2)
(3)
(4)
(2)
(3)
(4)
(1)
(2)
(3)
(2)“凑”字是什么意思?(几方面合起来)
教师提 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
课件,与学生一起边叙述燕 子的外形,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羽毛闪动),“一
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 “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部分合起来
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就使 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
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3)指导并背诵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四)探究第二自然段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
词语。
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边板书边帮 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外形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了一种美感,
有助于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并利用板 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
词。
欣赏教学光盘中本段描绘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春意盎然的初春美景,
再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美的情感。
指导感情朗读
(五)探究第三自然段
(1)运用“读——划——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时
的特点。
投影出示练习题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 ),唧唧的叫着,有的( )过湖面,尾尖偶尔( )
一下水面。
①按课文内容说一说
②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鸟儿具体的“掠”“沾”的姿势和叫声。
这一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 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
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指导背诵,强化记忆。
(六)探究第四自然段
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辨析“几痕”和“几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两组线上分别添上几笔,利用板书进行巧妙 的点拨,胜似讲解,形象直观,使学
生一目了然。
以读代讲理解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为学患无疑, 疑则进也”鼓励学生勤发问多发问,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
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 不懂就问的习惯。
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 培养学
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可使学生的思维
再次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八)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语文新 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自由创作一
张春景图,把自己眼中的春 景描绘出来。

【说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 翅膀——俊俏轻快(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
燕子
赶来 (增添生机)

飞行 (快)

停歇 (五线谱)


该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 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它是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教学的缩影。

2 春日
【说教材】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 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
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到处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和煦的东 风催的百花齐放,为人们
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 的源头的道
理。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的品读古诗,体会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
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古诗。
课前准备
1、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2 ppt课件准备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和诗句。
2、课前分好学习小组
【说教法】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
诗也能享受快乐。
【说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 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
生有困难,师生帮助,ppt出示 )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 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
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 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
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 宋诗人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 《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学生板书题目
3、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读的时候结合注释。
4、读了这首诗以后, 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
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5、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 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 板书到相
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 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
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 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
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
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
步、 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
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
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 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 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
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 得:感觉到,领
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 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
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 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
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
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 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 陶醉了,
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6、春天真美呀!诗人看到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心中又是……又是……
总之,太好了!让我们自由的大声地读一读,你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你就怎么


去读。
7、明诗意,配乐读。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 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
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 着万紫千红的
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师生共诵《春日》)
听,远处传来了春的声音,让我们和着春的旋律,一起来读读。(师生配乐读,
师先读,生再读)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春天真美呀!春天啊,你永远在我们身边该多好呀 !可是春天你的脚步总
是那样的匆匆,你能否为我多停留一会儿?
同学们,你们现在 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
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明慧 ,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
呢?
(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四、作业:绘春
1 真好!读着朱熹的诗 ,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
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们,春天是否到 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小河边,
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中心小学?同学们,拿起 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
2 默写《春日》





3 荷花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 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己投入千
百万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 ,教他建筑。”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教’
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国内外教育家的精辟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
门,带领学生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
分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
知识,运用知识呢?下面就 《荷花》第一教时,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一、教材分析
《荷花》一课, 是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
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 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再现了
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作 者以观察的程序为线索叙写。课文内容可分
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节),写的是作者从看荷花的 角度,对荷花进行直接记叙描写。
作者由‘“闻”到“清香”,来到荷花池边。乍看荷花,有的“初放” ,有的“盛开”,有
的“含苞欲放。”再细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势各不相同。接着通过假设“一大幅 活的画”,
围绕一个“活”字,展开想象,转入对荷花动态的描绘,这是课文的第二部分(4—5节)。
作者从想象的角度,对荷花进行比喻性描写。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课文作者因景入情,
以 情观景,情景变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佼读者既赏心悦目,
又有身临其境 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


充分发展学 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同时也要紧扣教材第六单元的训练重点,练
说自然段的大意,学写总 分段式的一段话。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 的训练。第六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用“谁”、
“怎么样”的句式概括自然段大意。学会用总分的方法写 一段话。课文第二自然段就是用总
分方法写的一段话,教学时可作学法迁移,安排学生练笔。围绕教材和 单元的特点《荷花》
第一教时可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1.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6个新词的意思。
2.按提示分析指定的句子。
3.理解并概括1、3自然段的大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5.初步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的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三、教程设计及指导思想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授课,导 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
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 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
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荷花》 一课的导入,可用谜语激超:“一个小姑娘,
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也可用回忆旧知 法导入。即让学生回忆三册27
课《学画》,王冕画的那池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 去。”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于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理情思路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
整体思维能力。从 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
学思想。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检查:
a.哪些字容易读错,该怎么读?
b.哪些字容易写错,怎么记?
c.“蓬”、“骨”的结构。
2.课文写了荷花的哪几方面?
幻灯题检查:作者写了荷花( )、( )、( )和自己的( )。
(现今社会知识繁多,书籍如海。速读课文留下整体的感知,为今后浏览式阅读习惯的
养成打基础。)
(三)深读悟情,学法迁移
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吞 吐非常活跃。如果说“讲述”
是信息的单向传递,那么“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却 是信息多向、立
体的传输。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后,组织讨论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为通 过
讨论,可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学懂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从读学
写 ,水到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
1.第一段课文。


a.思考: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荷花的清香吸引人?
b.这些词语的朗读语调该怎么处理?请你读读。
c.放手让学生评价,指名再读、学读、齐读。
d.做作业本第5题。
e.为什么选这一句?
深读课文与初读课文相 互照应,训练学生注意学习的前后联系,抓住主要内容概括大意,
学练结合,巩固学习成果。避免学生像 小猴于下山,“那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第二段课文。
a.过渡:荷花的清 香诱人,它的形态也的确引人入胜,同学们请看挂图。教师以图激
情,让鲜明的图画,激起学生思维活动 的又一次高潮。
b.图文对照,自由默读。用~~~标出这一段的总起句。用( )标出荷花的各种形态。
c.学习写荷花的句子。
(a)学习写花骨朵的句子。
①读这句话,感觉怎样?
②通过哪些词表现的?
③请你读读这一句,评一评,再读,师读,生读。
④总结学法:整体感知——抓重点词——品读悟情。
(b)学法迁移,半扶半放学习写荷花“才展开”和“全展开”的句子。
d.学法迁移,放手学习写荷叶的句子。
e.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 懂得花如此娇艳动人,离不开绿
叶的衬托,正因为有荷叶的“挨挨挤挤”、“碧绿”、“大”、“圆”, 才有千姿百态,生
机蓬勃的荷花。作者写花前对荷叶的描述,埋着伏笔,这正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 。
f.师,男、女生,分读总起句,及写花、叶的句子。
g.指导背诵第二段课文。
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不 禁由衷地感叹,
“真是景如图,画如景啊!”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教师对于句序略加指点,自然能熟 读
成诵。由读到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
的 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
3.第三段课文。
a.过渡:荷 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这一段课文
的学习,老师要让同学们运用刚 才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再在四人小组里展开讨论,然后选
代表汇报。此项自学安排,意在巩固学法。
b.着重讨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因为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陶醉了,觉得荷花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所
以当 它是一幅活的画。
c.以陶醉的语气感情朗读这一段。
d.用“白荷花”概括这段大意。
e.用书上这段的开头句作总起,用上“有的……,有的……, 有的……”的句式,学
写荷花的姿势。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变式进行学写迁移。丰富学生的想象,积累语 言,掌握
段的写法,使教学融为一体,做到教练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各种感观的调配使用,达到教学最优化。
4.总结课文。
今天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俗话说:“编筐编 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
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 理,提纲挈领,抓住重


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高一年级的学习打下基
础。
5.课外练习。
用总分法写一种花。

四、课堂设计的特色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 ,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
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 的文字表达能力。
3.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 段。因
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
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
的语言。
4.教学中学路分明:从抚——领——放。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
动的 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
展开。
他先按照惯例向听者概括陈述所说课的主要内容、中心,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
什么,再联系单 元训练的重点,说明所说课文在整个单元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所处的地位及其
作用。然后提出课文的教学目 标,接着陈述自己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计划分几个课时进行教
学,各个课时分别完成哪些教学任务。这些 内容说得清楚、明白、有条有理,而且把该说的
都说了,完全符合说课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内容的系统性 、叙述的条理性。在说完以上这些
内容以后,赵老师用“下面,我着重讲我第1课时的教学”一句话,将 说课从说整篇课文转
入所说课时课文的教学。十分简洁、自然。在下面部分,赵老师依次说教学目标、教 学重点、
教学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最后说板书,也同样把该说的内容都说,而且同样说得清楚、明白、有条有理,做到了内容的系统性和叙述的条理性。不仅如此,陈述的
内容,有 详有略,该详的详,该略的略了,从而突出了教学过程这个说课的重点和中心。如
果我们集中分析一下教 学过程,也可以发现赵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过程言简意赅,的确切实
可行。
在教学过程中 ,有听、有说、有讲、有写、有练,训练形式多样,而且始终注意紧扣教
学目标和根据教材的特点来组织 教学活动。她让学生读课文感受荷花的美,听录音品味荷花
的美,再通过练习,加深对荷花美的印象,从 而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培养了爱美的高尚情
趣。
总之,赵老师的说课是成功的,按说课 的标准进行评价,也应当说是一堂好课。如果还
有什么可以改进的话,那么,一是在转入说自己第一课时 教学的时候,还可以插进去再分析
一下该课时的教材(上面的教材分析,是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分析的, 整体的分析,不能代
替局部教材的剖析);二是教学过程中的有些内容应该具体一些,如“总结”说课中 虽说了
总结的方法,但没有说总结的具体内容,“测试”,也只说了测试的好处,没有说具体怎样测试和测试什么,这些都使听者难以判断说课者安排的总结、测试到底好不好,好在哪里,以
及到底有 没有价值,有没有必要,从而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说课效果。再者,板书设计,
赵老师是把它当作附录 附注在后面的,而且解释也只有几句话,这是不妥当的。因为板书也
是说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说课一定 要说板书,则不仅要求说内容、特点,而且还要说如何
使用板书等等。总之,好的说课,连细节也应注意 规范,因为细节其实不细,它同样关联着
说课的整体效果。


4 珍珠泉
【教材分析】
本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选编了四篇课文。《珍珠泉 》是第一单元里的一篇略
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绿、清以及 冒不完的水
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热爱的感情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 是引导学生运
用以前三篇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学习这篇课文。

【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是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特点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感悟,
提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习方式】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根据教材 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
用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教学I学具】
有关泉水的图片。
【设计理念】
由于本 课是略读课文,内容浅显。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学习提示,自学
自悟,教师在适当的时候 点拨指导。本课的设计以“珍珠泉的特点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
情”为探索主线,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 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突出“以人为本、以读为
本”的教学思想。整堂课教学做到将“读”贯穿于教 学的全过程,读与思紧密结合。通过不
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在读中整体感知,在 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
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 极与文本对
话,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情景,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1、我是这样导入的:教师在黑板上写“泉”,然后问学生:谁能给它组个词?
2、师:“泉 ”是指从地下流出来的水。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就描写了清澈的泉
水。而且,课题中还有两个字“ 珍珠”,教师板书:珍珠。随机提问:你们谁见过珍珠?能
说一说吗?我想学生会把珍珠形容的很漂亮。


3、师:啊!珍珠这么美丽,那珍珠泉会是什么样的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在这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使学生对珍珠泉
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读感受
1、师:那课文中的珍珠泉是什么样的呢?出示:珍珠泉的挂图。
师:看!多么迷人的景色 呀!文中的作者把它描写的更是美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
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自己的感受。如果遇到问题利用查字典或其他方法
在组 内解决,同时在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和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
这个 问题也是导读提示中的重点问题。在这里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内容
并解决读文中遇到的简 单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读后感受。学生可能会说:感觉珍珠泉很美;或者觉得水泡很有趣等。
因为这一环节只是初读课文,所以只要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就可以。

三、探究感悟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所以在设计教学流程中我尽量突出略读课文类型课 的特点,以读
代讲,只抓住了导读提示中的一个问题“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为主线,牵引我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探究感悟”。
我是这样设想的:
1、师:同学们感受到珍珠泉非常美丽,那么课文中作者抓住珍珠泉的哪些特点来体现
它的美丽?又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下面请大家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边读边
做批注,然后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交流。
在这里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到有关的句子,在组内通过比赛朗读的形式体会泉水的美丽< br>以及作者对珍珠泉喜爱的感情。
2、班朗读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并相机指导朗读。 估计学
生从以下方面找到理由:
⑴ 描写珍珠泉四周景物的句子,学生会感受到泉水四周的“绿”。
板书:泉水四周 (绿)
⑵ 描写泉水特点的句子。
板书:清、深、绿。
⑶ 描写水泡的句子。学生可能会感受到水泡的有趣。
板书:水泡有趣
当然学生可能不会按照书上的顺序汇报,所以我会根据学生的汇报去随机板书,随
机指导。也可能有的学 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感受不到位,就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读中体
会,从读中感悟。
3、师: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流露在字里行间,你还能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
的这种感情呢?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学生回答有难度,可以让学生通过齐读、赛读课文第四段,体会作者
对家 乡的热爱。让学生从读中感受,从读中品味、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回顾感悟、梳理全文
1、自由朗读全文
师:珍珠泉这么美丽、迷 人,就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一次朗读全文吧!自由朗读全文。


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到 整体的教学理念。
2、教师小结:
作者先写了泉水的绿,然后抓住泉水清、深、绿以及水泡有趣的特点,写出了作者对家
乡的喜爱之情。
在这里,教师指板书梳理全文旨在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积累词句:
家乡山林中那一眼清泉真是美丽,作者写的也很美,请同学们在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词
句,并积累下来。

五、应用拓展
1、积累资料: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仅 有美丽的珍珠泉,还有很多神奇的泉。你们知道吗?鼓励学
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关泉水的见闻。再让学 生独立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积累更多的知识。
增加阅读兴趣。

2、作业延伸:
作者把家乡的珍珠泉描写的这么美丽,我们的家乡也有这样美好的景物,你能为同学们
介绍介绍吗?
如果时间够用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如果时间仓促,可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去回忆,
去 观察,为口语交际课做准备。



5 翠鸟
一、 说教材: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
对翠 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
它捉鱼时灵敏、神 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
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
点, 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
“等待”,“贴着 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单元 的训练重点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学
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 具体的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 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
习惯。
2、 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 重点;翠鸟的外形特点
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二、 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 动态的东西
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 br>器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三、 说教法
语文教学 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
学习目的和学生实际,我采 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1、 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进一步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乐用。
2、 朗读体会法:教学时根 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想象、
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 动物的意识。
3、 对比理解重点词语:教学时通过读句子,分析两个对比句的异同,并说说哪个 用得
好,好在哪里,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突破难点。

四、 说学法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 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
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 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
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 是介绍翠鸟的。
2、 出示课题(齐读)
3、 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 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
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 小结: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出示图片,看图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 (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 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 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 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 重点理解描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 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 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
(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 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4)、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 小结:
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
达了出来。
(四)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自由读。
2、 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 板书:峭壁上
4、 师归纳:
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
消了捉它的念头, 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 总结全文
1、 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 速、身手敏捷的特点,
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 说话练习: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 课外延伸
1、 欣赏鸟类的图片
2、 课外延伸
★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
画。
★★★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
鸟。

六、 说板书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既是对课文的一种“再 创作”,又以形
式美吸引学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附板书设计:




6 燕子专列
一、领悟教材、确定目标(说教学目标)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第六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标”
关 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
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和“能初步把握课文
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 的思想感情”以及“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句、精彩句段”。
本组课文的单元要求是要学生留心周围 的环境,想想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这篇课
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 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
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 危险。瑞士政府得知
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 温暖的
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
依据年段目 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教学
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学会破折号和冒号的用法。2、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 朗读能力;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关键词句在
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激发 学生保护环境的愿望,并把各自的想法
写出来。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生活经验和联系上 下文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
达意上的作用和贯穿全文的爱心。难点:领会三四自然段中 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同人
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生为主体,选择教法(说教法)
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 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
正奏响了“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 地读,在读
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 br>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说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 要的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
方法和技能,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1、课外预习为提高 自学能力服务。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重点,三年级的学生
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字词 学习将由学生在家预习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 ;学习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 能力,
如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等。


3、尊重学生 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
默读,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 ,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感情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合理利用(说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较传统 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
是,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用得“恰到好处”;而不 是越多越好,越
新越好,更不能用大量的视频去冲击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我只在 导
入新课与课文结束(列车挥手告别)两处分别利用多媒体课件去创设情景。
五﹑优化结构、心灵对话(说教学过程)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对话。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闻激趣、导入课题
1、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课的开始时,播报新闻。 (CAI展示地球仪
上欧洲的瑞士,放大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课伊始, 趣亦生”
的境界。而后,揭示课题。燕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燕子专列》一课。去新闻现场,了解当时的情况。这样拉近了孩子们与燕子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
作好了情 感铺垫。
2、紧接着学生读题、审题。出示:运送抗震救灾物资专列、运送新兵专列等专列形式,
让学生在类比中明白“专列”的意思。
3、学生已独立学习了生字,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交流个别字形难点。如“骤”
字这个形声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通过范读课文,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 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
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 共鸣,从而起到传
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2、教师用鼓励性地语言: “这么感人的故事,谁愿意来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读书,
并提出读的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 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进行全班交流。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
的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略读第一段,让学生交流所知,随机指导破折号的用法。
2、老师顺学而导,书上的这个问题 提得真好!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
列送呢?指名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 出示文字: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
已经非常疲劳,再 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 思考,受到情感熏
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 生朗
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
“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观看图片,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
等);再次 朗读。
3、播放CAI、音乐,教师的范读,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 br>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读,
让学生 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这群疲劳的、饥饿的、寒冷 的燕子,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得到
了政府的关心保护,用专列运送到温暖的地方去。能做出这样 的决定真是(生:了不起!)
汇报交流时再抓住两个感人的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 及情感的升华结
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感悟居民们的了不起: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
着漫 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出示带点的词。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 ,通过多次的朗读了解普通的居民不畏严寒、以极
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学生在读中议 、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自读自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 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
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感悟贝蒂的了不起:一个叫贝蒂的 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
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 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
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 学生通过朗读从“冻僵、僵硬、皑皑白雪、冻得通红”,感受到贝蒂不畏寒冷去拯
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 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感受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
大的爱心。
播放音乐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中的含蓄的词语、深刻的句子、精彩的场面、生动的意
境,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朗 读,才能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引导学生对贝蒂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说结合,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 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
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 出: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
段。课堂应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 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
积累语言。
4、想像说话,升华情感。
出示站台上人头攒动,与正待启程的列车挥手告别的画面。
(1)请同学们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
人类的友情驶向远 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2)想像说话,《爱的奉献》轻轻响起。师: 列车启动了,你也站在送行燕子的行列
中,你会说什么?丰富的想象激发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又大大 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前苏联优秀教师阿英那什维里曾说:“学生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 要点燃的火
把。”想象说话也是如此,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的火种< br>就会点燃起来。
(3)师: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也来爱护动物,爱护环境,因为我们 同在一个地
球上。(多媒体出示地球仪,显示这段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 br>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 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独特体验。这种精 神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
美的熏陶。

第二课时
(四)、继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为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 br>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求:正确、
流利 、有感情。
积累好词佳句。


(五)、创设情境,指导写话。
1、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了
这个 故事,想对谁说点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情共鸣。
2、学生自主写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
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在读写结合中,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先说后写)。
3、指名读,评价,修改。评价应着 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允许学生
内容有所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合乎情理即可。
(六)、指导写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抄写生字词。
(七)、交流有关其它的爱护动物的故事。
1、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2、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 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
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精炼、最关键的词句精选了出
来,不但把文章的 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大家对燕子的关爱之情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
重点词理解课文,把课文的中心 内容也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 第5册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
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 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
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 了,那个美丽而宁
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
示, 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
发了他们内心强烈 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
把它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 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
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
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它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们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
了解 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 中,我们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
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 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 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
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
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通过直观画面,
直接 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
洪水毁掉了这个美 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
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 灵里,感受到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
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 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
础。
(二)、模拟调查,渗透新知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并且采用新颖而独特的教学
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
感画卷。在这个时 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
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 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学生通
过刚才的课件观看,听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 ,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
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 晰、明显。
(三)、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 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
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让学 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
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 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
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 标达成的
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
意识地思 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
解。弄明白“所有靠斧 头得到一切”不仅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还有靠斧
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 —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
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 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
的最佳时机。讨论时,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 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
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 意见充分表露,
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再引导学生 进
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
了 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
通过多种形式的 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发展思维、深化主题
孩子们对大自 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


采用记者采访 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感人心
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 “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
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 的情感融为一体。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
了整个主题。

8 路旁的橡树
一、朗读课文
师:(板书 路旁的橡树)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28页,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路
旁的橡( xiàng )树》。请同学们用铅笔,把课文中的生词圈( quān )起来。然后,
每个生词齐读三遍。
说课: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拿铅笔看书,在课本上做记号,是一种很科学的学
习方 法。这种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关于《拿铅笔看书的思维科学》,有一位学
生写过一篇作文。 还有一位学生,写过一篇《语文笔记应该做在语文课本上》。学生写的这
些作文,也是对我教学经验的总 结。
生:齐读,教师领读:
橡( xiàng )树 延( yán )伸 挺拔( bá ) 楔( xiē )

沥( lì )青 马蹄( tí )形 高尚( shàng )
说课:课文中的生字,是本课的难点。要首先突破。
师:在同学们齐读课文之前,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
说课:教师事先通过互联网搜寻有 关课文朗读的录音,下载到MP3播放器里面,通过
小型有源音箱播放,对学生了解课文朗读的语气语调 、感情色彩,很有好处。也可以活跃课
堂教学气氛,增添课堂学习的乐趣。只是教师就要费神了,在备课 上要多花一些精力。
师:(录音播放完毕)好。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路旁的橡树》。
说课:读书的方法,有点某个学生读,有轮读、分组读、教师范读等。我认为,注重齐
读,有很多好处。
生:(齐读)
路旁的橡树
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
漂亮。
开始筑路了。一天,工人们来到田野上,那里长着一片不大的灌木林。工程师批示未来
的路 要铺在哪里,工人们就往土里埋进排水管。
突然,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 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
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
着筑 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计划( huà )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工程师拿 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
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 说。
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


方弯曲成马蹄形。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师:刚才,同学们把课文齐读了一遍,有几个字发音不大准,现在,校正一下。
说课:这种现象 ,在教学中是常见的。我们的备课,不可能备得完美无缺。学生是一群
有思维、有个性的个体,课堂教学 中,要注意灵活机动。
师:(教师备有翻阅迅速的四角号码字典,立即在课本上作出记号,板书 在黑板上。这
时,教师要在课本上做记号、作笔记,这些事情站着做,显然是不方便的。这里,也可以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问他们:刚才朗读时,有哪几个字的音发得不准。请上讲台来写出发音不
准的 字和拼音。)
说课:要学生上讲台翻字典,写生字、拼音,这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把这当作是一 种竞
赛,看谁翻得又快又准,看谁是冠军!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养成翻字典的习惯。
二、讲解课文
说课:本部分讲解课文,是本课的重点。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增长知 识,丰富智慧,
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解课文的方式,是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采取启发式 的
方法。
师:
1、第3自然段:工程师为什么叹气?工人们为什么叹气?
2、第4自然段:工程师为什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3、第5自然段:工人为什么说“橡树也不可以砍”?
4、第6自然段:工程师拿出一根楔( xiē )子,做了什么事?他为什么这样做?
5、第7自然段:公路有一个弯,好不好?
6、第8自然段:人们为什么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以上问答,教师提问,学生自由竞答。教师因势利导,学生气氛热烈。课堂教学达到高
潮。
三、学生提问
任何课堂教学设计,都不可能完美。学生也不可能是机器,任你摆布。这 里,设计一个
“学生提问”环节,一是可以弥补教师备课之疏忽和不足,二是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质
疑问难的能力。
四、课后作业
1、在语文练习本上,把课文的生字和拼音,每个字和拼音写半行或一行。
2、学习了这篇课文,请每位同学写一篇感想,题目自己定。


9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南辕北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即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 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人要去楚国,楚国在南边她却偏向北走。揭示了人的行动与目标相 反是
不可能达到目的的道理。但是课文内容离孩子生活较远,在设计本课时,本着深入浅出的原
则,力求让学生明白故事本身所说明的道理,而暂时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学过程】
本课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在设计中与以往此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有了明显的不
同。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朗读
本课人物对话较多,适合 分角色朗读。于是设计了添加提示词的环节,丰富了课文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情 感,促进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从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强学生的
语感培养。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生生互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应该 是学习的主人。应时时处处体现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交流,交流的本身,就是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在 设计本课时,加入了学生的质
疑和解疑环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学习学生最感兴趣的和不懂的地方。无 论是朗读后的评
价还是答疑后的反馈,学生之间的评价都体现出生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 学
习语文。
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知识是暂时的、变化的、 零碎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却是持久的,影响学生终身的。
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落实“知识 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目
标的要求。例如在学生互相评价这一环节,我对学生有这 样的指导:(“你们很会评价,都是
先肯定别人的优点再指出不足。”)再如:在理解故事寓意的时候, 我设计了两个句式练习:
因为方向错了,所以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方向对了,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两个句式的 练习使学生不但懂得了在生活中要认清方向,明确奋斗目标,也使他
们感受到条件与方向的关系。这对孩 子们将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四、注重语文元素的积累
本单元课文中出现了一些 成语,“金钥匙”栏目要求我们要学习积累成语,并运用到说
话当中。于是,结合本课特点,设计了积累 成语的环节。把学生上课中所运用到的成语和老
师语言中的成语写在板书中,让学生积累在自己的词语库 中。


10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七册 第三组课文的《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
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 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
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同时,增加学生
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根据本文的特点和我们 班学
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 》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
纠正。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设计理念 这节课我主要的在探究中段的阅读教学。三年级是个特殊时期,由低段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
阅读阶段 的过渡时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性,我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字词的学习 虽说字词的教学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
是有必要进行个别难写、难认的字 进行辅导。这样可以防范于未然,避免范相同的错误。
2、这节课中我认为体现最多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怎样学习寓言的方
法, 让学生以后在自学中也可以有方法可循。在理解字词中,理解“亡”和“牢”中学生
是通过查字典理解的 ,但对于这亡是死的意思却是错的。我就让学生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理


解词义,最终得出 这里的亡是丢的意思。还有一点是抓住课文的重点句进行理解课文,抓住
课文养羊人的心理变化过程来得 出寓意。
3、在《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点,我在设计中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说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让每位学生
都有自己 的体验。在精读课文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个养羊人是个聪明的人还是愚蠢的人,
并在文中找出理由” 进行个性化体验。
在本次课中我还设计了一些习题,进行对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在具体的操作 过程中,
我因为匆忙估错了时间就没有进行练习,我认为这是个不小的损失。这节课中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大家多批评指教

11 惊弓之鸟
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 文第8册第10课。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
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居需拉弓,便 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
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 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先
讲述了更赢射大雁的经过和结果;接着讲述了更赢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 此可以按内容
的不同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也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三段来理解。教学中为了突出重难点 ,
采用分两部分的方式比较合适。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赢 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
手。接下来的四个自然段较为具体地讲到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如文中所述, 更赢见“一只
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便断言他“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这种技艺非亲眼所见,谁人会信。难怪魏王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认为是自己听错了,
但随 之而来的情形便足以印证了令魏王难以置信的话。“更赢并不取箭,”这句话原本毋需
用一个“并”字也 能讲通,但通过一个“并”字,却很好地强调了“不取箭”的事实。但闻
“嘣”的一声弦响,只见“那只 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 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
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读文 至此,我们定会拍案叫绝。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后四个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以更羸与魏王对话的形式 出现,尤以更赢
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为重。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实着实令魏王“大 吃
一惊”,由前面的“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怀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问句到
“啊! “真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惊讶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惊叹句便很有力的说明了
这一点。课 文并未就此点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惊叹之余,写到了更羸令魏王觉得“更
加奇怪”的一番话:“不 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只受过箭伤的鸟。”这里,
我们应该注意更羸话前的提示词语“ 笑笑”两字可不简单,因为这笑中包含着更羸对眼前事
实的最清晰的认识。然而这其中的玄机却是我们和 魏王所不知道的。这话语连同这话语前不
可思议的神情对刚亲眼目睹完让人不可想象的只弯弓取鸟场面的 魏王来说,当然更是觉得奇
上加奇了,不是吗?“你怎么知道的?”魏王的疑问也是我们读到这里的疑问 ,当把这些不可
思议的疑问推向高潮的当口,让更羸用诸语道破天机,应当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笔 。
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
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
知道“它受 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
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
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赢由所见大 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步的分
析、推理和最终所得出的结论。 倒装因果关系的句 段组合是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突出的——


个特点,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 文的结构安排,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本篇文章位于本册教材的第八组,在训练重点上由逐步“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的训练进 而训练学生“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学时,应抓住课文的重点段,首先在弄懂自然
段的意思上下功夫,再 在此基础上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针对本册教材的具体情况,大
纲要求教学中让学生继续学习默读课 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
解课文中的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文章的主 要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
成段的。针对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对 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只拉弓射 下大雁的原因,
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培 养
能力方面: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
清 楚;基础知识训练方面: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惊”、
“孤单失群”等 词语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练习复述课文:培养非
智力因素方面:养成认真读文 、勤观察、善思考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更羸只需拉弓,
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更
羸的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拟定为教学重点,而对于 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
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
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 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
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 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
逐步读懂。发展性阅读的“双向”过程是安排阅读教 学程序的重要依据。 结合《惊弓之鸟》
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 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
样安排的:
在第一课时中,首先揭示课题,在初读课文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个成语故事
的大致内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初 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意
思,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记叙的内容,按老师的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 因,将课
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二课时首先在第一课时揭示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课题导入新课的环节。由故事演绎而来的“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课文对更羸善射的技艺集
中体现在 对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准确分析和推理上,以上这些不宜过早出现,因此适当地变
换形式,以几个浅显的 小问题切入,有利于学生渐入佳境。我是这样做的:在进一步揭示课
题时,学生明确故事里的这只鸟是只 怎样的鸟?以此唤起学生对大雁这种候鸟的生活习性的
再认识,为下文讲更羸如何只拉弓射雁略作铺垫。 故事里讲到了哪些人?主要讲谁?这一问题
旨在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立足于了解文章的中心人物更赢的 特点。在本节课新授伊始,提
出这两个问题,即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能使学生在明确问题答 案的基础上自然
地将更羸与这只与众不同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学习设置一个寓有形于无意的思维 环
境。

在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我采用的是按顺序讲读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 解更羸是怎样观
察和怎样做的。首先让学生默读这五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什么?而“ 弄
懂自然段的意思”是前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让学生默读课文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在学生
默 读后,提出问题: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交代了更羸是什么 时候、
什么国家、什么身份的人。在让学生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时,我引导学生从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说有着某种专长而社会地位

< br>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说射箭的技艺不同一般且仅此而已,加上“有名”两字可看出更
羸善射 已是家喻户晓,以至下文说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猎,这样一步步地获得明确的概念,
有助于发展学生逻辑 思维能力。
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各讲些什么呢?让学生分清句子的意思,重点理解第二句,提出 “这
只大雁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一只”、“慢慢”等词语认识事物的
表象。大雁喜群飞而徙,“一只”说明它掉队了或是有其它意外情况。“慢慢”是说飞得慢
而吃力。在学 生了解了大雁的特殊之处后,让学生相机体会三个句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先讲“去打猎”,再讲“雁 飞来”,后讲“指雁说”,这几个意思是一步一步讲的,能看到
现象已是不易,看到就说理见自信。再通 过指名朗读加深对句意的认识,注意人物说话时的
语气,重点读好上面提到的一些词语。
对三、四自然段的学习先指名朗读,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魏王说话的语气,通过对“信
不过自己的耳朵” 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更羸对魏王所说的话让人感到奇怪。因为这是从来
也未曾听说过的。“你有这样的 本事?”让学生体会魏王言语中对更赢有神奇般的本领感到
极其怀疑。在学生对魏王的这种情况有了更深 的理解后,再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来
朗读,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结合指导朗读,要学生注意 其中标点符号的作用以及为什么
要这样使用、这样表达。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也只有一个句 子,先让学生读一读,看这一个句子中讲了几层意思,
引导学生从前后联系中发现其中的两层意思:弦响 、雁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
这一自然段中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是这样安排的,引导学生思 考:“更羸并不取箭”这句
话中不用“并”也能讲通顺,现在用上“并”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领会作者 用“并”是加
强语气,强调更赢不取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从容自若,成竹在胸。而后出示字幕:“……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用红笔在其中两个“直”上
加点 ,让学生理解这两个“直”在不同的句子里,有着不同的意思。“直往上飞”是说大雁
听到弦响一个劲儿 往上飞,飞得急;“直掉下来”是说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这
样,教师在学生还理解不深的关 键词语上,画龙点睛地做些指点,启发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
句的精妙,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并懂得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表达思想感
情,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在此节有 更深入的体会后,让学生通过加
重关键词语气的朗读来更好地体验这种感受。在学生朗读后,出示能直观 反映这段内容的课
文插图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更赢的动作,更赢和魏王的不同神态。采用这种 直观
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要求学生轻声读全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讲了 什么?旨在让学生
在分析自然段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这也体现着大纲的要求。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我采用抓重点段辅以练习,讲练结合的方法。安排几组练
习突破重 、难点,理解更羸是怎样分析推理的。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这部分课文,思考这四个
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你 认为哪一段是重要的?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更赢所说的原因,再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最后一 个自然段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而且对
话人的表情较为丰富,因此在初步感知内容后, 要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指导朗读时,引
导学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惊”的句子与第一部分中对更赢的 话表示怀疑的句子作比较,“以
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进而体会更赢的话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 理解更羸“笑笑”
的意思是因为事情的发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在逐步对内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时,再用感 情朗
读来表达,并加以评议,从而沟通了从认识到理解的桥梁,也为更好地揭示中心段落打下基
础。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这一自然段


内容的投影字幕,指名朗读这段话,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在引导学生回答出
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学生判断这其中那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
从远 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
很悲惨?引导学生 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第一句讲他
看到和听到的现象,第二句还是 说现象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对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部分,先引导学生结合 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
还要让学生注意到这两个并列关系句式的句子结构,因为 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现象的分析,侧
重交代的则是原因,于是在这里,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用这 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
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可出示字幕投影片)“大雁飞得慢,因( );叫得悲惨,
因为( ),”让学生当堂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 得
出的,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深
入 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
受过箭伤的鸟” 的判断。然后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仍出示训练题目:
“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 )掉了下来,因为( )。”使学生能模仿前面学过的句式自己
独立思考、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抓住两组相同的关联词“一……就……”结合更羸
前面的分析,即可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不用箭只拉弓便可 使大雁掉下来这一严密的推理过程。
《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 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
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 思维能力。
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最后要求学生在齐读后概括课文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至此,本课时的板书已经形成,板书的内容正体现着更羸从观察到分析、推理和实际情
况的 全过程。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来说一说更羸是怎
么知道不用箭只拉 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在这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因为“……”
的句式说出:更羸不用箭,只 拉弓就射下雁,是因为大雁受过箭伤。通过这个说话练习,既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 的思维训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
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总结全文时,先让学生朗读全文, 想一想文章前一部分写了什么?后
一部分写了什么?作为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总体回顾,在此基础上引导 学生揭示“惊弓之乌”
这个成语的意思,并通过举例来说明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此处,还可让学生思考: 如果按事
情发展的顺序来分段,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练习复述这个成语故事。作业是促使学生
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巩固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针对这则成语故事的具体内容并结
合课后练习的要求,在 新授课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练
习复述课文内容,这里提醒学生注意 复述与背诵的区别,引导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用讲故
事的语气进行复述。
板书是一种重 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惊弓之
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 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
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 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附板书设计:
12.惊弓之鸟

慢慢飞来 受过箭伤还在作痛 一声弦响 嘣的一声
拼命高飞 直往上飞
一只大雁 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伤口裂开 拍两下翅膀


边飞边鸣 掉了下来 直掉下来
(观察) (分析) (推理) (实情)


12 画杨桃
教材说明:
《画杨桃》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 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
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 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
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 中受到科学思想
方法的教育;同时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一、说教材。作者第一部分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第二部分具体细致
地叙述把 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以杨桃为主线,写“我”、老师和同学看杨桃时的不同情景。
“我”看杨桃时,按 照父亲的教诲在自己的角度认认真真地看杨桃,并实事求是地画成了像
五角星的形状,自己觉得很满意; 老师看杨桃,是老师听到同学们想当然地嘲笑我画的杨桃
时,亲自到我的座位上审视杨桃;同学们看杨桃 ,是老师请同学们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看杨
桃,发现这个角度看杨桃,确实就像个五角星。老师借机教育 同学们看事物要有自己的角度,
并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同时要尊重别人的看法。因为即使对待同一个事物 ,从不同的人,不
同的角度看,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最 后写
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二、说教具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实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教法
(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教得生动,学得轻松,更能有效的激发学 生的探究
兴趣,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2) 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
学习。
三、说学法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这节课我引导学生按“看看—找找—读读—说说”的步骤进 行探
究。即引导学生用心看,想象着说,认真读,仔细找。
在理解重点的教学中,我想先运 用旧知识导入新课,再用实物吸引学生感官,用不同的
朗读方式,学生间自由的交流等手段,让学生明白 道理。
对于难点,我想先采用小组讨论、逐句分析的方法找出每句中的关键词,再反复朗读,
联系实际来加以突破。
学生活动过程设想
在分析重点段落时,让学生自读、自悟,再 配以自由读、分角色读等方法理解课文,通
过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感悟一下课文。在理解老师说的 这段话的意思时,可以自由的
讨论研究,再加上刚才现场观察的感悟概括而出。
本次的上传 教案得到了许多教师的关注,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指导,并提出了许多
合理化的建议。经过认真思索 ,采纳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将教学环节进行了适当的调解,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四、说教学过程。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
学思 想方法的教育。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意思。
3.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审视、和颜悦色”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检查词语并学习课文
大屏幕出示词语( 指读、齐读)教诲的意思?课文中说谁的教诲使我难忘?请打开书齐
读该段。什么叫受用?(得到益处。 )由此可看出父亲和老师的话对我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课文当中,父亲是怎样叮嘱我的?请大家打开书找出课文当中父亲的话。
2、学生动手找,指名读后出示句子: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师说:父亲 对我的要求是严格的,那么我在学校图画课上画杨桃的时候,有没有忘记父
亲对我的叮嘱呢?
4、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画杨桃的段落)默读并思考:①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
的?②、我是怎 样画杨桃的?看你有没有神速的双眼,很快就能找出来。
出示句子:女生读!
5、假如你也是同学中的一个,看到的杨桃竟然是五角星的形状,你会怎么想?
6、当我把这幅画画完的时候,我的心情怎么样?
7、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 ?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同学们哈哈
大笑,老师没有笑。)自由读课文6~19自然段,找出老 师和同学们两次对话的句子,自由
读读这些句子,体会到了什么?(同学们对我的嘲笑,哄笑 ;难过、内疚、惭愧)
8、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
9、分角色朗读,你分别读出嘲笑和不好意思的语气
10、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 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
的座位上”, 从不同角度去看杨桃的不同样子。老 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出示杨桃实
物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 br>11、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
了变化, 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
12、“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出示老师的话,指名读。
13、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哪句话?学生汇报。
14、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15、老师的这段话当中,哪一句话与父亲说的话很相似,请找 出来。出示教师和父亲的
话语。读后讨论,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 的东西。)
16、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作者
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打也作者简介)


三、总结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
也应实事 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1、现在,让我们看着大屏幕再来整体感知一下全文,边听边思 考以下问题:你想对他
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 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2、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 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吗?你有哪些体会、感受,你从中明
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 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父亲 是什么样 就画成
什么样

我 认认真真看 老老
实实画

老师 相信自己的眼睛


12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基本理念:提倡个性化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 试行)》在阐述教学过程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有个性的学习。”

一、个性化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

我所教学的《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是一 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
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 ,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
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 的阅读兴趣,便于
阅读和理解。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 画师
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
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二、个性化学习要重视学生体验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必须加强体 验性学习。然而,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不
同,体验和感悟也就不一样,学生的理解就显示出多样化的 特点。学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
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如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 了生生对话、生本


对话的形式。

首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直 观感受小徒弟的画。然后采用对话形式理解师傅为什么会称赞
小徒弟。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看了小徒弟的画,你有问题问他吗?谁愿当小徒弟,你们有什么要问他的吗?

2、你想夸夸小徒弟吗?

3、谁能用画师的话来夸夸小徒弟。

通过对话,学生感受并学习了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

三、个性化学习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 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根据自
己的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去体验,大胆 发表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让学生的学习
闪现创造的火花。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鼓 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当学生分段出现分歧时,我引导学生学会找依据理清结构。在结尾的拓展部 分,我设计了这
一教学环节:

过了不久画师又想考考三个徒弟了,于是他出了这样一道题──深山藏古寺。

1、出示一个徒弟的画,请学生评价这个徒弟画的画怎么样?

2、再请学生发表见解,你怎么画这幅画?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积极思 考答案。他们的答案恰恰就是课文中小徒弟“想
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

13 和时间赛跑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 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 什么要珍惜时间;从“我”
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 意的时间流逝
问题,以祖母去世,“我”哀痛万分,通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
了可以觉察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时间
里的 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是一篇教育
学生珍惜时间的好 教材。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
间的习惯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 思维比较活跃的


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 后让学生联系自己
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 感体
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 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
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 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
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 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
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并体验,最
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 br>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 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
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 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
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 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
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 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
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 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
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 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 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
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 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如果时间能 停下来,外祖母就不会去世;
如果时间能停下来,爸爸还会拥有童年,“我”也会回到昨天,我更不会有 一天也像外祖母
一样永远不能回来;如果时间能停下来,明天还会看到今天的太阳,鸟儿还会飞过今天的 飞
行路线,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
复 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
间的珍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有中心发言
人代 表小组进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 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
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 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
朗读体验,(比如:(1)用悲痛的语调读第一自然段,体验作者 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2)
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时间的短暂与无情;(3) 用稍快而又兴奋的
语调,体验我跑赢时间奋和喜悦。)


由于这三个问题 相对独立,内涵辐射全篇,教学顺序可根据学生会报情况进行调整,以
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 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扩大学生阅读面,所以在学生读懂
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谈自己的理
解, 这样课堂上你争我辨,气氛活跃,既开拓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再 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并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升华,使
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以下几 个方面引导:
1、作者写出了这好的文章,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赛跑,他会 在
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你也和时间赛跑,努力学习,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 了成功,你是不是也
会感到和时间赛跑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 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
而且懂得了今后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 时间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 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
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 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
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一)、以《时间你是我的亲密伙伴》为题,谈谈你浪费或珍惜了的时间及感受。
( 二)、(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
们有哪些动人事迹 ?(2)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一分钟可以做那些事。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 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
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练重 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
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14 检阅
课前的点滴思考:

《检阅》一文重点写了儿童队员准备检阅的事,以及 检阅时的情景,阅读文本时,我仔
细研究了课文的人文性,因为只有找准了课文的基点,教学中才能采用 相应的教学策略。俗
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确定文本的人文性是教学目标的定 位之一。
这篇课文对文本意义的领悟可以是把握在“关注残疾人就应该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机会”。< br>但显然这是一个较低层次的解读。要升华检阅的价值,预测达到的效果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建
构起这 不仅仅是一次普普通通的队列队形的检阅,也是一次人性的检阅,更是一次人生的检
阅。这似乎对于一个 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又难以理解。研究中我发现了文本本身存在的问题,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从篇幅上 看应该是儿童队员,但从内在中分析应该是博莱克,因为,
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他展开的。但是,文章写 博莱克的文字只有短短的一个自然段,几十个
字。儿童队员在讨论博莱克的问题,却没有博莱克参加。于 是,我意识到了这里面存在着一


个很明显的“主人公缺失”的问题。博莱克的命运操纵在 儿童队员们的手中,自己却没有丝
毫的决定自己做什么怎么做的权利,也许博莱克不愿意参加。大家的做 法也会让人理解成这
是博莱克的同情甚至是怜悯,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产生了另外一种思考的方式, 生成了
一种全新的思想,那就是:别人强加给我,要我做的事情,不一定是我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我有同意的权力,也同样有拒绝的权力。到这里,对残疾人的尊重就不只局限于给他和正常
人平等参与 的机会了,还在于尊重他的思想,尊重他的选择。这显然是大家对博莱克的不尊
重。这是作为一名阅读者 对文本进行的批判。三年级的学生也是无法落实这一步的。经过再
三思考,最终我把文本的落脚点放在了 对博莱克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精神的体会和儿童队员
们那颗善良、友爱美好的心灵的感悟。

目标定位:
1、能根据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补充课文的留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儿童队员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教学设计思路与理念:
1、为落实教学目标,首先整堂课有一条明显的知识链。即如何引导学生感 悟博莱克身
残志坚,顽强拼搏精神和儿童队员们那颗善良、友爱美好的心灵。因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 br>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贯穿了整堂课。也可以说这
两句话 像一根线把课堂的几个环节串连在了一起。教学中分两步走,一是让学生感悟博莱克
身残志坚,顽强拼搏 精神;二是感悟儿童队员们那颗善良、友爱美好的心灵的感悟。
2、注重感悟方式,提高感悟实效 。教学策略的选择一切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为了
让学生比较深入充分地感悟博莱克的身残志坚,顽强 拼搏精神和儿童队员们、那颗善良、友
爱美好的心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让学生想像博莱克在 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
及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代价;二是让学生充分与博莱克、与儿童队员对话,在与 文本、师生、
生生的互动中感悟他们的人文精神。三是通过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调动
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去想像思考,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因而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如
果你 是儿童队员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处理呢?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碰到过类似博莱克这
样的事吗?”“ 同学们,你们想想,腿有残疾的博莱克是不是更需要大家的鼓励和信任呢?
那么此时的你会怎样处理博莱 克这件事呢?”四是读写结合。让学生通过写的方式把自己的
情感表达出来,达到情感的升华。
3、以读为本,读悟结合。曾有教育专家说过:“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没有朗读的语
文课 一定不是一堂好课。本节课我也在努力实践这一句话。整堂课我就是通过不断反复朗读
“这个小伙子真棒 !”和“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贯穿的,并且每次都是在不同感悟
的基础上引导朗读。同时结合其 它句子的朗读,有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多样,调动学
生的学习兴趣。

教 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的课例无论成败,我想只要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就足以,
我们要坚信只有自 己努力过并为之而付出过,我们新课程的探索之路才会越走越好!

15 争吵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争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 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
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 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
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 的顺序叙述。先写“我”
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 有勇气承认
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 br>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
气的矛 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体现了“我”
的个性特征,一个 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
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
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 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
学间发生的问题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结合具体语境体会任务的心理变化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 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
理念。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 探究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
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 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
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学法
研究性学习,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 一种重
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习语言的同时,学
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1、谈话引入
同学之间常有争吵,而事后老师往往通过调查处理,今天你们也帮老师处理一 件争吵事
件,行吗?
2、学习1—4自然段,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1)课件出示:我和克莱谛争吵 老师配读课文1—4自然段
(2)请你说说你对事件的看法?
(3)出示调查表
调查时间 调查人:
调查对象
事件原因


争吵中的人物
表现(关键词)
你的看法
要求:仔细阅读课文1—4自然段,以小组为合作团体,快速完成表格。
(4)反馈交流(选一份)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他们的情况了解比较深刻,那么他们争吵过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和好如初)
3、探究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出示主问题:那争吵之后是什么使他们又和好了呢?
(1)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要着重研究什么?有该怎么研究?
(着重研究我是怎么说的?怎么想?怎么做?克莱谛是怎么说的?怎么想?怎么做?)
(2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体会我和克
莱谛的表现。自己钻研 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合作伙伴交流。
(学生朗读,画有关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3)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重点句:我觉得很不安……不该那样做(我很后悔)
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看出克莱谛是个心地
善良的人)
啊,要是我……该有多好!(非常的后悔)
我又记起父亲……的话来。
克莱谛不时……而是悲哀。他又说……“我也等着你!”
可我心里……只要防御就是了”
(从中进行朗读训练,并做到适时的评价)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
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 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
验。)
(4)出示调查表
现在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
(设计调查报告形式的作业,本身就是很有创造性。通过调查报告的呈现展示为导入,
在展示交 流中逐步聚焦,让学生明白课堂自主探索的主题。采用多次调查的形式,体会人物
在事件中的表现和进步 。)
4、圆满结局,感情升华
过渡:当我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是怎么样的态度呢?
出示:既然你错了,就应该……戒尺!
你觉得父亲的话对吗?为什么?
(利用 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
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 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5、小结本课
五、讲板书设计
15 争吵

弄脏本子

“我” 争吵 克莱谛

重归于好



16 绝招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 本领,
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镇”住
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对他的
绝招赞不绝 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绝了!’”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一、质疑、导入
1、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绝招?课文讲了谁的绝招?谁的绝招最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括号里的注音,读准确;
(2)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流畅;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比绝招?他们比了哪些绝招?你最佩服谁的
绝招?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语,课件出示:
憋气 腮帮子 蔫蔫 铲馅
攥饺子 攥得快 尴尬 撇到
下巴颏 咧开 羡慕 握拳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他们比了哪几种绝招?(板书:三胖、二福、小柱子)
2、课文的哪几小节是讲第一次绝招的?(2~5节)
(1)、默读2~5节。
(2)、三胖的绝招是什么?(憋气)
三胖挺着大肚子,说:“咱们看谁一口气憋的时间最长 !”结果一个个先后都馓了气,
惟独他,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憋的时间比别人长两倍。伙伴们都竖 起大拇指,连声夸
道:“绝招,绝招!”
师:你觉得三胖的绝招绝在哪儿?
师:憋气时间比别人长两倍,难怪伙伴都竖起大拇指,连声夸道:“绝招,绝招!”
(3)、二福不甘示弱,站起身来出了个什么绝招?(出示空翻图片)
(4)、这个时候小柱子有没有准备好绝招?如果有的话,他对自己的绝招有信心吗?
(5) 、这时候小柱子感到怎样?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小柱子此时的心情吗?(紧
张、着急、尴尬……)
(6)、从哪看出紧张?(鼻尖出了汗)
(7)这个时候小柱子在心里说什么呀?(我没有绝招啊,这可怎么办呢?)
(8)没办法, 这么多双眼睛盯着我,如果不拿出点绝招也太没面子了,于是,他想了
一会儿站起身来。(指名读——他 想了一会儿,站起身,面对大树,两只胳膊往地上一撑,
脚掌靠树来了个倒立,不料,二福立刻还他个不 靠树的倒立。)


(9)、哎呀,没想到,真是没想到!这一倒立啊,反而是自己更没面 子了。小柱子觉
得太丢人了,低下头撒开腿跑了。
3、蔫蔫地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在 琢磨着:“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绝招呢?
他们为什么就这么厉害呢?”
小柱子终于从奶奶的话中受到了启发,奶奶是怎么说的呢?(指名答)
出示奶奶的话:“有的 人,生来就特别,别人比不上,三胖长的胖,气量比别人大;人
家二福那是练出来的,你没见他,天天跑 几里地去体育场学武术?”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 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
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 一种“绝招”,“镇”住
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 家都对他的
绝招赞不绝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绝了!’”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一、质疑、导入
1、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绝招?课文讲了谁的绝招?谁的绝招最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括号里的注音,读准确;
(2)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流畅;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比绝招?他们比了哪些绝招?你最佩服谁的
绝招?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语,课件出示:
憋气 腮帮子 蔫蔫 铲馅
攥饺子 攥得快 尴尬 撇到
下巴颏 咧开 羡慕 握拳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他们比了哪几种绝招?(板书:三胖、二福、小柱子)
2、课文的哪几小节是讲第一次绝招的?(2~5节)
(1)、默读2~5节。
(2)、三胖的绝招是什么?(憋气)
三胖挺着大肚子,说:“咱们看谁一口气憋的时间最长 !”结果一个个先后都馓了气,
惟独他,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憋的时间比别人长两倍。伙伴们都竖 起大拇指,连声夸
道:“绝招,绝招!”
师:你觉得三胖的绝招绝在哪儿?
师:憋气时间比别人长两倍,难怪伙伴都竖起大拇指,连声夸道:“绝招,绝招!”
(3)、二福不甘示弱,站起身来出了个什么绝招?(出示空翻图片)
(4)、这个时候小柱子有没有准备好绝招?如果有的话,他对自己的绝招有信心吗?
(5) 、这时候小柱子感到怎样?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小柱子此时的心情吗?(紧
张、着急、尴尬……)


(6)、从哪看出紧张?(鼻尖出了汗)
(7)这个时候小柱子在心里说什么呀?(我没有绝招啊,这可怎么办呢?)
(8)没办法, 这么多双眼睛盯着我,如果不拿出点绝招也太没面子了,于是,他想了
一会儿站起身来。(指名读——他 想了一会儿,站起身,面对大树,两只胳膊往地上一撑,
脚掌靠树来了个倒立,不料,二福立刻还他个不 靠树的倒立。)
(9)、哎呀,没想到,真是没想到!这一倒立啊,反而是自己更没面子了。小柱子觉
得太丢人了,低下头撒开腿跑了。
3、蔫蔫地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在琢磨着:“他们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绝招呢?
他们为什么就这么厉害呢?”
小柱子终于从奶奶的话中受到了启发,奶奶是怎么说的呢?(指名答)
出示奶奶的话:“有的 人,生来就特别,别人比不上,三胖长的胖,气量比别人大;人
家二福那是练出来的,你没见他,天天跑 几里地去体育场学武术?”
勤学出“绝招”


17 可贵的沉默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 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
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 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
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
教育,学会关心别 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
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 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
理念,为了实现这一 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
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 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
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
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
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 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
课伊始,我就引导学 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
“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 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
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
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 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
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 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 生日,
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
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
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
了自 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
子们懂得了接受爱 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 习汇报相机板书,
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 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
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 生进行朗读体验。
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 的语
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
入第三个阶段,教 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2、王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 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
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 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
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设了课件“亲爱的爸 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18 她是我的朋友
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 邓燕萍
一、 说教材
《她是我的朋友》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含 蓄隽永的佳作。作者
巧妙地设置悬念,先在读者头脑中埋下一个谜,以引起强烈的期待和追索,继而谜底 揭开,


真相大白,使读者从中获得惊喜和教益。这篇课文讲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 儿院的孤
儿阮恒,为了救护受伤的同伴,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神情、动作的真实描述,生动
地展现了 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学习这篇课文,要继续训练学生抓住课文
主要内容的能力,指导 学生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心情。
二、 说教法
1、情境法。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 师的语
言,课文中的插图,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本课分三步进行:
(1)披文入情,整体感知;
(2)精读品味,体会感情;
(3)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2、扣题法。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学生初步感知 课文内容后,说说“她”
是谁?“我”是谁?为什么要用人物的语言作课题?再简单介绍小女孩、阮恒的 情况,用二
三句话说清楚这对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训练学生审题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 br>3、谈话法。本课教学,多处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时,为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
可通过谈话 营造紧张、危急的气氛。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自学、讨论后,以自由谈话的方式
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使 学生对所理解的内容得到及时反馈,在谈话中运用知识分析、解决
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 思维,发挥主动性。
三、 说学法
1、读书方法的指导:运用“边读边想”的 方法来学习课文。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
懂的词语,提出问题;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体会 感情;最后想想学了这篇课
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2、思维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 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由表及里地深入领会语言文字的
内在意蕴。如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 变化时,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哭”
的词,再辨析这些词语的细微差别,讨论:阮恒当时的心态怎样 ?使学生明白:阮恒从啜泣
到呜咽再哭泣,可以看出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痛苦、紧张、恐惧的心态,可他没 有中断输血,
而是在不断地掩盖自己,这正是他舍己为人,无私奉献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3、迁移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习第五自然段后,引导学生结合思考练习2的要求小结
出学习方法,再让 学生用这种办法学习第九、十自然段。
四、说程序 (一)披文入情,整体感知
1、导 入新课时,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课文中的“输血迫在眉睫”的情景,唤起学
生对小姑娘安危的关注之 情。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进故事情节,拨动学生的心弦。
3、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中自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4、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二)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1、抓关键词,了解危急。抓住“迫在眉睫”一词,质疑、释疑,了解事情的起因

< br>和所面临的严峻情况,明白给小姑娘输血是救命的关键,刻不容缓。
2、品词析句,感受悲壮。
(1)决心献血。以课后思考练习2为例,让学生找出其小手的动 作:颤抖——举起—
—放下——举起,从这一系列动作变化的语句中,引导学生感悟他献与不献思想斗争 非常激
烈,但为了救小姑娘,下定决心举起手来,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她的生。
(2)献血时的 表情、动作。采用以上的方法来学习,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哭”的词,
引导学生比较“啜泣”、“呜咽 ”、“抽泣”这几个词的意思,提出问题:阮恒为什么会这样?
他当时的心情怎样?再划出他不断地掩盖 自己痛苦的动作,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讨
论,明白:他是在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害怕和恐惧,再大的 痛苦也改变不了他救人的决心,他
那不让别人看到自己为朋友牺牲时的痛苦的高尚灵魂也越来越鲜亮感人 。学生在品词析句
中,真切地感受这悲壮的气概。
(3)解除“死亡”警报。医生用轻柔的声 音安慰他,他立即停止了哭泣,好像没事似
的,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领会虽然输血不会死,是虚惊,但 他那纯洁无瑕、愿为朋友献出
一切的美好心灵却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三)指导朗读,陶治情感
1、把握环境特点读。如指导读面临严峻的局面的句子时,语速要稍快,读出紧张危
急的气氛。 2、把握感情基调读。如“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
后又举起来。 ”为表现孩子的思想斗争,“沉默”要读得缓慢、轻声;为强调精神紧张,读“颤
抖”的声音稍带发颤; “举——放——举”这三个动词要读出语速的变化(从慢到快),特别
是最后“举起来”语气要坚定。学 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味人物的心声。
3、图文对照情景交融读。插图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画面向学 生展现直观的形象,
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朗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朗读课文第九、十自然段,先引 导学生
看课文插图,再图文对照读,强调重音、停顿、节奏、语调。体味其情感变化,使阮恒的心
灵美自然而然渗入学生的心田,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教育。


19 用生命编织的爱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 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
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 ,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
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 里跳出的
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
永恒的, 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二、设计意图

读 了课文,最初的认识是爱贯穿了始终!但总觉得认识不够深入,后又细读几遍,
头脑中冒出了“生命”一 词,对,这是用“生命”搭建的爱!

1、复习导入──提出研学思路:



一上来,就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心弦。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

⑴ 这七颗钻石是从哪里来的?还记得这只水罐在故事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呢?(出示一只水罐)

⑵ 真是一只神奇的水罐!到底是什么魔力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

这些问题,意在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文中除了神奇的水罐外,还有“水”
也是 至关重要的,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生命之水。我用这样的问题把学生带入到童话中:

是呀,水是多么珍贵呀!可是水呢,这生命之水又在哪里呢?眼看着旱灾将毁
灭一切时,一个奇迹发生了 。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竟意外地得到了满满一罐子清亮清亮的
水。这罐水是怎么来的呢?请小朋友认真 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划划关
键词句。

2、引领体悟──爱是变化的力量:

对妈妈的爱,对小动物的爱,对陌生人的爱, 妈妈对孩子的爱……一切的爱使
水罐不断变化着。这部分是阅读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变化是一次一次 地在升级,怎样让
学生能深入地理解语言呢?我着重引导学生来感悟理解“小姑娘对妈妈的爱。”让学生 先读
课文,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扣住“夜里”“哪儿”“喜出望外”等词语来展开丰富的想象,意在丰满小姑娘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断挖掘出文本中蕴涵的浓浓情义来。

最 后通过朗读体会小姑娘对妈妈的一片孝心,真是这份真挚的爱感动了命运之
神。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亮的 水。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小
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从
而得 出“爱心”主题。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
在前几次变化的基 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
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可让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来
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 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
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乃至大 地将会……可引导学生想象久旱
逢甘露的美好景象,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会变成 什么样?从而帮助
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 爱心”
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延伸阅读──爱是真实的奇迹:

虽然爱的内容不同,但爱的意义是相同的,是 爱创造了故事中一个又一个的奇
迹。学到这儿,学生对课文语言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但仅仅是了解文中 故事,明白变化的
原因是“爱”。对作者的意图还不甚理解。所以,我向学生提出疑问:


⑴ 为什么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飞上天变成了星星呢?

(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中;告诉我们,只要心
中充满爱 ,就会发生奇迹,充满希望;播种爱,就会收获爱……要像小姑娘一样,都有一颗
美好的心。由爱而生的 七颗钻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⑵ 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生活中感人的事,明 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
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所有这一切都在“爱心”中发展,这样的 爱都是用生命编织的!
板书的最后,就完成一颗“红红的爱心”。


20 妈妈的账单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 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
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 到了妈妈给他的一
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价、无私与无声,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 酬塞
进了妈妈的口袋。
这篇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价、无私和无声表现得 极为动人。看到儿子开
出的账单,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而是按照儿子的要求,把儿子索要的报酬如数放 在他的餐
盘旁,同时给儿子留了一份总额为零,却满载着母爱的账单。母亲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帮妈妈做事需要得到报酬,妈妈会满足你;同时,妈妈提醒你,妈妈一直全
心爱着你 ,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向你索取报酬。
二、教学预设
( 一)、 心灵相约
1、 初读《妈妈的账单》对文本有初浅认识
2、 初步探讨母亲的情怀。
(二)、 真情告白
1、 通过两份账单的对比拥有自己的感悟体验
2、 深入体会母爱的无价、无私和无声。
(三)、 心愿之旅
1、 聆听真诚诉说
2、 感恩的心放飞心愿。
二、设计理念

让心灵在碰撞中飞扬,让生命在阅读中成长
--------------在读中实现多元思维、多样感悟、多情共振的尝试
情感教学 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在阅读中,引领品
味语言的独具匠心,再通过 对语言独具匠心的品味,让学生在读中实现多元思维、多样感悟、
多情共振,让心灵在碰撞中飞扬,让生 命在阅读中成长,从而进一步加强情感的体验、升华。
在学习《妈妈的账单》这课时,课前讲了一个 感人的故事,《血奶》,为这一堂课的学
习作好了情感铺垫。

首都师范大学考研论坛-江西省国税局


我心目中的学校-三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日历表2016日历-聘用合同


福州师大附中-学前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清明节短信-证券基础知识真题


升起心中的太阳-人物描写片段


河南省招生考试网-慈母情深读后感


月光曲教学反思-武侠小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