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静夜思》说课稿5篇
2016年中秋节-职工入党申请书
小学语文《静夜思》说课稿5篇
小学语文《静夜思》说课稿1
说教材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
富,风格飘逸豪放。《
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
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
“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
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表达了游子
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
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说教法学法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
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
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
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
和美好的意境。
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
环节,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自读自学,三朗读感悟,四总结升
华。
1
、通过师生对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
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从学生
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
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
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
喜悦。
2、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引入课
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
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收集、展示资
料的过程,培
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范读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整体
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
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
,提高学生的审
美情趣。
4、自读自学。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
和读背方式。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
识了哪几个?是怎
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
音多读几遍。挖掘
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
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
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
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
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
己的方式记忆字
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朗读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教师一定
要兼
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
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
读出古诗
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
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
,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
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
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
生情感的
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
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
思
考,受到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静夜思》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由古诗改编的歌曲组成,通过演唱和欣赏感
受古诗的意境。歌
曲《静夜思》为两段体,宫调式,以级进
为主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稍慢的速度表现了思乡的愁绪。依据课标对五年级学生的要求和他们已经具备和掌握的音
乐技能和知识,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
学情的把握,围
绕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四四拍的指挥图示并运用于指挥四拍子的
歌曲。
2、能用较长的气息和纯净的声音合唱歌曲《静夜思》,
感受思乡之情。
3、能从速度、节奏、结构、力度等方面挖掘歌曲内涵,
逐步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
依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较长的气息和纯净的声音
合唱歌曲
《静夜思》,感受思乡之情。教学难点是:四四拍的指挥图
示及二声部的合唱。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
教学难
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我主要采用了
听唱法:听唱法是学习唱歌的
有效方法,学生通过听唱能较
准确地模仿、学习歌曲。如本课教学中,合唱部分先让学生
聆听高
声部和低声部的旋律,再让学生跟琴学唱,然后合唱
二个声部以突破歌曲难点。同时我还会根据需要辅以
直观教
学、创设情境等教法。
三、说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音乐学习
能力和本课特点,我将通过对比法、讨论法、小组创编法来
引导
学生学习歌曲、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过程
本课将用一课时来完成,通过激趣导入——学唱歌曲—
—拓展创编——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来落实。
一、激趣导入
课依始,教师演唱《读唐诗》导入(唱),同学们,还
有一首歌曲与这首歌有异曲同工之处,想听吗?请听———
《静夜思》(范唱)。通过这一环节,激发
学生兴趣,让学生
初步感知歌曲的情绪。接着进入
二、学唱歌曲环节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诵《静夜思》,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歌
曲的意境。
2、带问题复听
:你觉得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要素表现
这种思乡之情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学生得
出:音乐的速度较慢,节奏比较舒展,演唱的声音很柔和,
力度较弱,情绪略带悲伤,正
是这些音乐要素构成了这种思
乡之情。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以逐步提高学生表
现歌曲
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入
3、学习歌谱环节
课件首先显示歌谱中节奏难点部分:
556和7 7 6及5 5 3切分节奏(板书),教师运用划拍
的方
式用直观教学法指导学生唱会此节奏。接着课件出现前倚
音,指导学生唱时要轻一点。课件
再次出现1 02 7 6︱教师
运用对比法依次演唱有休止符和没有休止符的唱法,引导学
生
区别并回答为什么出现半拍的休止符?师生小结得出诗
人因思念家长和亲人难过的哽咽了一下。此环节通
过对歌曲
节奏、情绪的把握更好地学习、演唱歌曲。
4、紧接着,课件出现《静夜思》的曲谱,采用听唱法
让学生学会歌曲第一乐段。
5
、歌曲的第二乐段是合唱,老师弹奏高声部,你们听
和第一乐段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学生很快指出与第一
乐段
相同,但是第三句又多唱了一遍。
6、用听唱法学唱低声部旋律。
7、带入歌词,分声部演唱歌词。
8、现在让我们把曲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音乐要素,融合
到演唱中来,有感情地合唱歌曲《静夜思》。
9、同学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歌曲?今天老师就教
你们怎么指挥四拍子的歌曲。(
板书,师划指挥图示,指导
学生学习)
以上教学,目的是落实歌曲的
学习,以突出有感情地演
唱《静夜思》的重点,突破二声部合唱的难点。接着老师带
领学生进入
三、拓展创编
同学们,你打算用哪种不同的表演形式来表现《静夜思》这首歌呢?请分小组讨论。老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
论,并归纳出适合本歌曲的表演形式,可以
是情境表演,也
可以是歌舞形式。让学生尝试表演,以达到加深对歌曲意境
的体会与提高学生表
现能力。最后是
四、课堂小结
唐诗的博大精深还需要大家去领悟和感受。
正所谓,唐
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诗。让我们
以古诗新唱的形式再一次
走进唐诗。在聆听《读唐诗》中结
束课业。此环节首尾呼应,围绕主题。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当然,以上的说课只是本课的教学
预案,在实际教
学中,我将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及时调整,
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专家批评<
br>指正。
小学语文《静夜思》说课稿3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
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
课文《静夜思》。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理
念即为什么这样设计、达成效果如何、课后的反思这几个方
面进行我的说课。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我从单元整体教
学要求出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同桌互学,教师点拨等方式认识10
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
偏旁“攵”。
2、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
生对阅读中华传
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通过教师范读,教师指导,学生展示等方式,能够
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
这节课的基本流程是:
一、复习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三、创设情境,游戏巩固生字
四、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五、书写指导
六、内省反思
每个环节的设计理念是:
复习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请学生自己背诵展示已经学
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成就感,从而
学习古诗
的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环节:出示自学导航目的在于引
导
学生独立自学,和同位互学。学生借助自学导航,明确了
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自学和同学
互学,体现
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和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理念。
创设
情境,游戏巩固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预设了你
还有哪些不认识的字?谁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这
样
一个环节,目的在于借助兵交兵和教师的精要点拨引导学生
巩固识字,抽取展示小组的环节目
的在于体现公平平等的原
则。
朗读指导,熟读成诵这个环节,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
上眼睛想像画面,动作朗读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和思想感情。
书
写指导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范字的起笔和手笔在
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书写笔画的注意事项,同时关注
学生
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内省反思环节:这是生本课堂每节课都要设置的“黄金
两分钟”。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结合知识、能力及情感体验等
从收获、遗憾或困惑方面进行内省反
思。既是对学生学习效
果的监测,又是促进学生自我识别、自我发展的引导
总之这节
课的设计力求突出两个方面:1、学会学习—
—前置自学、交流互学、习得方法并运用;2、学科本义—
—课前的古诗积累,识字写字的指导,引导学生相像画面。
小学语文《静夜思》说课稿4
【教学内容】
学生能
够有感情地演唱《静夜思》,并能体会到古诗的
意境及其和新歌搭配在一起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学唱优美动听的歌曲《静夜思》,感受美。
2.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唐代诗歌,体验美。
3.随着四拍子来进行指挥,能充分地投入到歌曲的韵
律中,表现美。
4.欣赏歌曲时能联想到自己学过的古诗,并回忆演唱
以前学过的古诗歌曲,欣赏美。
5.除了演唱《静夜思》,还进行了为原旋律填加其他古
诗词的创新尝试,创作美。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歌曲的旋律、学会四拍子的指挥。
2.通过学习
能够感染学生学会陶醉,为其源远流长的
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的绝妙搭配而陶醉。
3.歌曲中的曲谱演唱和二声部合唱训练是一个比较难
的教学环节。
【教学用具】
录音机、歌曲伴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1.在欢快、节奏感很强的歌曲中走进教室,使学生在
每一节课都保持着高涨的情绪来上课。
2.欢呼音乐课的开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拉开音乐课
的帷幕。
3.和声练习,虽然只是三度和声,却是培养和锻炼学
生合唱能力、创作和感悟和声美的一种方式。
4.师生问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懂得礼貌待人。
二、导入
师:上课一开始,老师要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谜面是
一首歌曲,谜底是一个人物,相
信同学们仔细听一定会找到
谜底。现在就由老师亲自展示谜面。请听好(老师演唱《但
愿人长久
》)
生:北宋诗人苏轼。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诗歌很了解,我想同学们一
定是通
过老师演唱的这首歌曲中的词,很快就猜到了诗词的作者是
北宋的诗人——苏轼。一年一
度的中秋节刚刚过去,中秋节
晚上的月亮特别圆,景色也特别地迷人。月亮总是会和“浪
漫、温
馨、迷人、团圆”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古代文人都喜
欢借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那么除了苏轼的《水
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你们还知道哪些是以月亮为题材的优秀
诗篇呢?
生:有《静夜思》……
师:好的,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唱
一首根
据李白的《静夜思》而谱曲的同名歌曲《静夜思》。
三、新授
师:我们首先来聆听一次,感受它的抑扬顿挫。初听,
感受音乐。
师:多么美的诗词
,听完歌曲后,我更加能够理解到李
白为何把情感和思念寄托给月亮。大家想,我们也许
会相隔
很远,但我们看到的却都是同一轮明月,月亮会拉近我们之
间的距离。这么有韵味的诗歌
再配上委婉的旋律更是天籁之
声。我想现在我们再一次朗诵诗词,就应该更有韵味、更有
感情,
而且我们也应该换一个词,不叫朗诵,而叫吟唱。老
师想请同学来表现一下。
生:带动作、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来一次,要表现出你丰富的情感。
生:共同朗诵。
师:诗词写得多感人啊,体现诗人王维的那句话:“每
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师:
带着这样的情绪我们来学唱这首歌曲。歌曲总共分
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齐唱部分,第二个部分是合
唱部
分,带有尾声。
教唱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唱能力,并嘱咐学生
装饰音的唱法与作用,使歌曲更加委婉动听,为歌曲增添了
色彩。在第三句中的最后一个字要处理成声断
气连的唱法。
让学生演唱曲谱,可以是简谱或者是固定调唱法。在第二部
分的教唱过程中要着重
注意音准问题(低声部有必要可以先
唱曲谱),也要多培养学生的合作感,使歌曲的和声部分融
合在一起,而不是对抗的效果。尾声的延长符号再次提醒同
学们要很好地利用循环呼吸法在美妙的歌声中
想动情地舞
蹈,我们教室面积有限,那我们就利用上肢运动来做指挥。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
体现)
四、巩固歌曲
再次聆听,反复演唱,体验音乐。
师: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这首歌曲,也许你们现在还
没有这个体会。因为你们还小,
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
等长大了也许为了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离开了父母,离
开了家
乡,就能体会到那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了,
看到了月亮会更加想念家乡、思念故乡的亲人。也
希望同学
们学会了这首歌曲之后在明年的中秋节,能唱给爸爸妈妈
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如
师生接力唱、男女接力唱、领
唱等来复习演唱就不会有乏味的感觉。)
五、拓展
师:看到同学们的情绪这么高涨,老师突发其想,想借
助这小小的教室作为我们的舞台
,来开一个“古诗朗诵音乐
会”,也就是把古诗新唱,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兴趣?
生:有!
师:那么老师就选用一首《读唐诗》的片段来做演唱会
的开场曲(播放《读唐诗》)。
师:心细的同学一定在开场曲中发现了很多的诗歌?能
说说都有哪些诗歌吗?
生:回答。
师:那在这些诗词里面,我们回忆一下,哪个是你们曾
经学过的古诗歌曲?
生:有《咏鹅》和《江雪》。
师:谁来做演唱会第一个登场的歌手?
生:分别演唱《咏鹅》和《江雪》。
师: 不知道同学们是
否有兴趣把自己熟悉的歌曲或喜
欢的、学过的歌曲与古诗结合起来,创编成自己作的古诗新
唱呢
?
生: 愿意!(讨论、思考)
师:老师先带个头,我为自己喜欢的一首孟浩然的《春
晓》进行一下古诗新唱(一个小片段)。
师:好,接下来谁来,大胆地尝试一下。
生1:选用了一首古诗,利用了《静夜思》旋律。
生2:……
六、小结(略)
小学语文《静夜思》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部编办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
《静夜思》。这一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主题是家人
。李白
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
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
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
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过
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
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
真挚,意境
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学情分析
这首诗通
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
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
上缺乏锻炼,对
古诗诗境诗情的感悟处于空白。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
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三、教学目标
部编新教材中强调语文学科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
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根据学生的学情,本着这一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
标:
1。会认“夜”等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古诗,结合诗句理解关键词语,在诵读过程中
感知诗意诗境诗情。
教学重点
是认识9个生字;读出诗歌的韵律,结合诗句
理解关键词语,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意。教学难点是在诵读
过程中感知诗意诗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学习
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古诗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古诗教学时,要充分感受诗
的语言魅力,重
现诗的意境,体悟诗的情感。因此,本课教
学力求以“意境、情感”为教学主线,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br>挖掘简单字眼背后丰富的内涵,达到“入得诗境,悟得诗情”
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识字读题
1、导言: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
2、出图配乐,渲染揭题。
3、板书课题,生认真观察。
学习“思”字:(1)结构(2)回顾学过的心字底的生
字,发现心字底的字的特点,进行组词练习,总结释疑方法。
4、明确诗题信息,指导读好诗题。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过渡:真好听,安静的夜晚诗人思念什么呢?让我
们静下心来,一起走入这首古诗。
2、自由读:请同学们打开书43页,借助拼音,自己大
声读古诗,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多读几
遍。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学习生字。字宝宝想来考考大家?
(1)学习后鼻韵生字:床、光、望、乡。观察变红生
字的注音,你有什么发现?
(2)认读后鼻韵词语:床前月光 望月
故乡(小老师
领读词语、四组轮读读准,读出美感)
(3)识记“疑、举、低”三个生字
“疑”组词练习
“举”做动作识记。
“低”学生交流识记办法,教师指导书写,学生先书空,
后练写。
5、朗读去掉拼音的古诗,要求声音响,读准确。
三、理解诗意诵读诗文
(一)指导读出节奏
1、听老师读,注意停顿。
2、自行练读后,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感知押韵,读好押韵:看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
字的字音,有什么相同点?
指名再读,一二组和三四组赛读。
(二)指导读出意境
1、借助图画,理解诗意
(1)出示望月图,引导看图,图画与古诗相结合说说
诗意。
(2)指名讲诗意。
(3)带着理解一起读诗。
2、感知诗境,体味诗情
(1)配乐渲染,进入诗境,想象说话
一轮圆月挂在空中,明亮的月光洒落在你的床前,好像
( )。
(2)引导体味诗人的比喻
联系以往学过的课文,理解“霜”字中蕴含的一分清冷,
并指导朗读。
(3)比较理
解:诗人忍不住举头凝望,诗中“举”可
以换成“抬”,“望”可以换成“看”吗?读一读,想一想,<
br>讨论一下。
A借助举重照片理解“举”,指导做动作朗读,体会诗人
的心情。
B造句感知“望”的意味:用“看”造个句子,“望”呢?
(板书:望月)
C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4)想象说话,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诗人望着这
轮明
月,会想到故乡的什么呢?这时,他想对亲人说些什么
呢?(板书:思乡)
(5)配
乐朗读:是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天空和无边无
际的大地上,“明月与李白”对望,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
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万般思念都化作了这四行诗,指名读,
齐读。
(三)指导吟出诗情
四、拓展延伸
思乡思亲是永恒的主题,思乡诗还有很多,送诗《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后同学们可以在我们的古诗书中找一找,下节课我们
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