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巡山小妖精
658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3: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郭德纲单口相声剧本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说课稿汇编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 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
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
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
货、过小年… …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
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吃团圆饭、守岁;
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
灯、放 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 闻乐
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 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
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生活的心
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
感兴 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
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
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


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 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
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 上,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
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 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
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
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
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
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 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
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 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
些重要的 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


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 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
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 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 生在
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自己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
最深的地方,就把它画 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
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 程要注意
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
体会老舍语言的魅 力。
四、 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 了老北京春节热闹和
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
重要的 ,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
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 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
了 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
言的简练。
五、 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
课的结尾我安排了 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
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是我们传统文化
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

< br>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
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 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
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
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真热闹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2、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观灯(总—分—总)
详略得当印象深刻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 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
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 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
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 ……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
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
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
庙会;十五观花 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 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


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
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 br>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主学 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
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 ”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
体 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本课的教学重 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
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
好充分的预 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 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
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 受中华民族特有的
民俗文化。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 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
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 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
教学目标。


四、【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 兴趣,
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
味儿十足 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新年文化。
2.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
活动?学生 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
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 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3.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 了让学生学习得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
写的四天中,选择最喜欢的一天 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把它画下
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
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 br>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4.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
美好生活的 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
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
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 、除夕、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


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5.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 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
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 、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
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 之夜,天涯
海角的中华儿女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
的味 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
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 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本课板书如下:


熬腊八粥
腊 八 泡腊八蒜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 除 夕
(真热闹)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 深刻印象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2《腊八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节课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
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
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 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
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 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
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 妈熬的腊
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
儿向母 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
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 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
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同时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
时遵循这样两点:
(一)课文对话比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进行体验,体会人
物的内心变化和思想 感情;
(二)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说教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兴 趣,活动中我
主要运用了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游戏法和新视听方法。
四、说学法
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学习方法: 讨论交流法、
多通道参与法,帮助学生理解中华的传统习俗。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把小课题和平时教学更好的整合,课的伊 始我让学生先说出含有本课生
字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也尽量多地使用成语。如:馋涎欲 滴、
垂涎三尺、讨价还价、得寸进尺、一饱口福......
2、运用进修倡导的阅读“ 四读”模式,初读感知在第一课时已经完成,在


这节课着重体现的是精读感悟、回读赏析 和拓读升华。另外,把第一自然段放在
第一课时处理,可以减少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 感悟文章的中
重点内容。拓读阅读中准备了沈从文的腊八粥全文。
3、本节课采用了多种 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帮助学
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八儿心理活动变化。文章对 话较多,分角色朗读可以让
学生走进人物内心,设身处地,想角色之所想,急角色之所急,加深对文本的 理
解。
六、说效果
1、选材生活化。
孩子们一听到“吃”和“过节”就会滔滔不绝的说起来,因此我把教学,
以“看、听、说、做、吃”的线索来展开。让孩子们通过欣赏故事、谈话讨论、
结合实 际生活和品尝,让学生了解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知道做腊八粥的材
料。
2、内容整合化
整个活动以故事为主轴,整合了社会领域、健康领域,做到各领域有机结合。

3寒食 说课稿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指春天的京都长安城。寒食:
古代的一个传统节 日,清明节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
所以叫寒食。御柳:皇家花园中的柳林。御 :封建社会与皇帝有关的东西都称“御”。
按当时习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斜,旧读“x iá”,现读“xié”。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皇家花园的 杨
柳在春风中飘拂。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宫:汉朝宫廷。这里喻指唐代 皇
宫。传蜡烛:寒食节天下禁止生火,但权贵宠臣可以得到皇帝恩赐而点蜡烛。五
侯:指东汉时 的五个大官,这里泛指王侯贵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日落天黑,
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升 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这首诗首先描写春天长安城的景色。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寒 食节


里,东风吹过,皇家花园的柳枝随风飘拂。接着写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点蜡烛。诗人描绘寒食节景象,由白天写到夜晚,重点
写夜晚,以汉喻今, 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4《藏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概述
这篇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反问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
特点:“戴 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
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 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
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其他特 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
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
过了解藏戏 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2.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特
点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体会藏戏的特色以及艺术魅力。
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课时安排
整课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本课为第二课时。
5.教具准备:PPT课件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 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
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 ,充分发挥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学生在< br>课堂上有足够的读书、思考、交流时间。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


个 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
提炼,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课堂结构是:铺垫导入--- 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图片(生回答是藏戏),这时板书:藏戏 并说今天我们
就走进课文《藏戏》,去了解它,感悟它的魅力吧!
2.介绍藏戏(出示藏 戏知识幻灯片)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
的综合表演艺术。藏语叫“阿吉拉姆”,“阿吉” 是大姐或女性的意思,“拉姆”
是仙女的意思,都是藏族人民对藏戏的昵称。
(二)听课 文阅读(播放阅读课件),让学生弄清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
藏戏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样形成 的,它有什么特色。(生会回答:讲了
藏戏的形成、开山鼻祖唐东杰布、藏戏面具的特点,讲了它的发展 等)在此教学
环节中,留给学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
让学生初步感受藏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美丽的艺术特色。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总结每段段意。(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1)让学生阅读第一 至三自然段,并指明生回答,这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内
容?(学生会回答:藏戏是带着面具演出的;演出时 是没有舞台的;一部戏可以
演出三到五天。)再问学生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特点?(生答:反问句)
师小结:对这三句都是反问句,以三个反问句开篇,先声夺人,强调了藏戏
的三大特点:藏 戏是带着面具演出的;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一部戏可以演出三
到五天。这种写作方法叫反问开篇法。( 板书第一部分用反问句揭示藏戏的特点。)
(2)师读4-7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本段告诉我们 什么故事?(生答:唐
东杰布的故事)再问唐东杰布有哪些传奇色彩?(生答: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 br>誓架桥的原因、怎样组织戏班子去筹钱修建58座桥梁的故事。)那们你们知道课
文中的哪个自然 段讲了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原因呢?(生回答:第五
自然段。)因为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 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
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于是,年轻
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对非常对这句话用精炼准确的

< p>
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说明了唐东杰布许下宏愿、
发誓架桥 的思想根源,间接地歌颂了他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
接着问那唐东杰布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又是 怎样做的?(生答:组建戏班,
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故事、劝人行善、出钱出力、共 同修桥,
从而让藏戏深深扎根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可以从文中第六自然段随着雄浑的歌声
响彻雪 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
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 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藏戏的种子随之洒
遍了雪域高原,看出。) 师小结:对这部分讲 了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建造了
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开山鼻祖的故事。(板书第二部分藏戏的 形成)那么
老师想问你们知道唐东杰布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时利用用幻灯片介绍唐东杰布
及展示 唐东杰布的画像。
藏戏之神——唐东杰布(1385—1464)著名建筑师,藏戏的开山鼻祖。 藏民
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
心目中智慧 、力量的化身。 西藏过去的民间藏戏活动中,都把唐东杰布作为戏
神来供奉祭祀。藏戏演出场地中心都 供有唐东杰布塑像或唐卡画像,开场戏也主
要是祭颂唐东杰布的内容,看戏的观众捐赠东西时,也首先要 向唐东杰布神像献
哈达。在西藏许多寺庙里也都供奉着他的塑像或画像,向他叩头祈祭的人络绎不
绝。
(3)要求生有感情的朗读8—18自然段并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生答:
讲 了藏戏面具的特点)面具各有什么特点?(生答:白色面具是善者面具,代表
纯洁;红色面具是国王面具 ,代表威严;绿色面具是王妃面具,代表柔顺;黄色
面具是活佛面具,代表吉祥;半黑半白是巫女的面具 ,代表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青面獠牙是妖魔的面具,以示压抑和恐怖;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 一
个窟窿的面具是村民老人的面具,以示朴实敦厚。)在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讨论
完成两道填空 题,在派代表回答。)
(多样、夸张、形象 )的面具 (没有固定 )的舞台
师 小结:对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段主要介绍了藏戏面具的特点。(板书第
三部分主要介绍了藏戏面具的特 点。)那么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面具吧(展示面
具图片)


空洞的语言说明比起形象的图片说明是那样苍白无力 ,我们都知道耳闻不
如目睹,所以我收集了相关的图片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面具的不同。 除
此以外还准备让学生了解一下藏戏的著名剧目。
(4)齐读19--- 21自然段(要求生用反复读文完成填空题) (有固定的程
式、唱腔及动作丰富 )的演唱风格 20自然段中的六个不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藏戏的唱腔、动作、表演形
式的丰富多彩,从中我们 也可以感受到藏戏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再问藏戏的
延续方式是什么?师传身授,代代相传。 师小 结:藏戏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形成
了自己固定的形式,并且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它是我们藏族人民宝 贵的文
化遗产,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挞现实中的假恶丑。板书(第四
部分师传 身授,代代相传。)
(5)赏析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 具体描写了藏戏艺术的形成过程极其鲜明的特色,表
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
(四)师总结:这篇课文开头以三个反问句概括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特点:带
着面目演出、没 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着分述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
的特色;最后总结了藏戏是师传身授、代 代相传的一门独具魅力的藏戏艺术,他
深深的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
四、板书设计。
五、当堂反馈、拓展延伸

5《鲁滨逊漂流记》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外国名著。根据
新课程标准,作为一篇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 习自主
性,即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突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
对话,尊 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制定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因为课文是原着的缩写,所以要对《 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进行充分的阅读。
把握正确的思想内容,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课文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救‘星期五’ ”“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
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3.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
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 生活态度。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5.运用掌握的读书方法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鲁滨逊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
2.感悟鲁滨逊面对困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说教法】
首先,我将力图贯彻“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
灵 活性”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让
学生质疑、讨论、品味文中 主人公不寻常的经历,帮助学生创设一种能够独立探
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鼓励学生 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同时,我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 行组
织、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 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
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根据教材内容 和高年级
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
论法、 以读代讲法,做到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
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 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学


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
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 不同的见解,
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意
象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
1.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学完以后,概
括出文章的主 要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从整体上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充分自学。人的大脑接受信 息,有意注意总比无意注意有效得多。本课内
容浅显易懂,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经过自学,学生对 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
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 br>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一方面可以从容、有条不紊地发表自己的见
解;另一方面略有 所悟的急需得以印证和深化,不得要领的急需理清头绪,困惑
不解的急需弄个明白,自然都格外注意,毫 不懈怠。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
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强化了自主意识。
3.自学研讨。学 生自学后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
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这 一过程在教学时还注重不同层次的
学生,一般先由基础较差一些的学生解决课文中的共性问题,并积极引 导尖子生
对个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一参与过程既使学
生掌握 了知识,又培养了听说能力、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六年多的学习经历,思维比较活跃,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本课内容学生很感兴趣,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而且这学期教材的重点是《注意收集有关的材料 》和《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之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把握其方法。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 渗透,
从而把握学生把学习例话的收获运用于读写实践的情况。而文中鲁滨孙在荒岛战
胜种种困 难的经历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
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所以在反 复朗读课文之后,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


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说过程】
1.设疑谈话、导出新课。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人要 活着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一个人失去这
个最基本的条件,还能生存下去吗?但是就有一个人在一个 荒岛上,没有吃的、
住的、又有野兽出没,却生活了二十几年,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鲁滨逊去体验一下那惊险的荒岛生涯,一同走进《鲁滨逊漂流记》。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快速引入课文情境。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默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完请同学来描述一下文章中鲁滨逊的经历。
鲁滨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人物整体把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品读,去感悟 鲁
滨逊的精神。下面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并在旁边批
注自己的感受 。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在理解中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自
己课外查阅到的资料,结合生活实际去 体会,去感悟。
4.交流成果,共享收获
(1)同桌交流感受
刚才 老师在下面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家都学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同桌
之间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把自己的成果与大伙分享是最大的快乐,下面谁 先来谈谈,注意汇报时,其
他的同学也可以进行补充。(重点段落2-8自然段)(把握住所、食物、安 全、孤
独问题及解决 板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 教师的分析代替
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
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
合作、探索的学习过 程。


这样设计实施了开放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他< br>们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得到发展,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受到了人文精神的
熏陶。
5.拓展思维,深化主题
老师讲故事:没有开启冷冻功能的冷藏车冻死工人的故事。
对比质疑:同样是身处险境,为什么鲁滨逊能活下来?而工人却在一夜间丢
了性命?
抛出中心议题:“是什么让鲁滨逊活了下来?”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小结:
阅读教学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获得一个阅读的结果,而是经历一次阅读的过
程。通过 课外故事的引入,在两则故事结果的悬殊对比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是
什么让鲁滨逊在孤岛上活了下 来?”这个问题问域宽,答距长,为学生提供了广
阔的思维空间,很有思维训练的价值。学生开始认真解 读文本,自己思考得出结
论。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鲁滨逊的认识是自己发现的,是通过自己的阅读、
思考得出的结果。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学习发现的无穷乐
趣。更重要的是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自己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 ,并自己获得真理。课堂上真正呈现了
学情,展示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汤姆·索亚历险记》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 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
彩片断组成。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 夜到墓地
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
四是和 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
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几次历险并不单纯是孩子的游戏,还穿插着“乔埃”这个真正强盗的故事:
汤姆和哈克半夜 到墓地试胆量,恰巧目睹了乔埃杀死医生的场面;和哈克到鬼屋


寻宝,恰巧听见了乔埃和 另一个强盗商量藏金币的话;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
路,又意外地遇见了逃跑的乔埃!最后,再次进洞 寻宝,挖出了乔埃埋藏的金币。
正因为有了真正的强盗,故事就格外地惊险和引人入胜。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琪
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 妈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
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 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
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
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
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这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关注
人物的命运,把 握人物的性格;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
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3.品读原著,感悟 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并启发学
生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通过学习,提高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2.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的整合。
说过程
一、引读
1.二十一世纪初,一部电影《哈利波特》风靡了整个世界,昼夜之间哈利波
特成了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 与英雄。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
温就塑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青少年偶像英雄,那就 是:汤姆·索亚。


2.引出了我们的主人公汤姆·索亚,那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 程:图书推荐
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对于马克·吐温,我们的同学通过网络资料已经
了 解了不少情况,我也找到了一些,还有图片,算是一点补充吧。我把这些资料
做成了一个帖子发在了我们 的教学论坛资源库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我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的 同学可也没闲着,不少人
给我的信箱中发来了他们所写的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我挑选了一篇,让他发在
我们的资源库中,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原创梗概。
二、导读
1.读书而有 所感。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作为同龄人,汤姆在
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把 自己的感受制成电子文档,再以帖子的
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研教学版里,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好帖我将会 给他加精。
其实在老师的心中,也有一个我自己的汤姆,我也把我的感受写了出来,放
在我的电脑中的共享e 盘里,请大家通过网上邻居访问我的电脑,也来看看老
师心中的汤姆。
2.我们的心中都 有了汤姆这个形象,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呢?也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观点以帖子的形式发 送到我们的教学教研版。
三、精读《当海盗去》
1.谈完了对汤姆的印象,我们的 同学其实对书中的情节更感兴趣,因为情节
是小说的生命线。在书中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是哪一个情节呢 ?(《当海盗去》)
那谁能立刻把这个片断的梗概写出来我们大家看看呢?还是以论坛帖的形
式。
2.在这个 片断中,汤姆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她会是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
能否在网上找一幅图片把这个抽象的心 愿直观地表达出来呢?(帖子)海盗。汤
姆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当“海盗”。
3.提到 海盗,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骷髅旗和铁钩船长。我也找到一个有
关海盗的电影片断;《加勒比海盗》 。我们来看看汤姆的海盗是不是就是这种?
播放电影片断。
4.很显然,汤姆的海 盗不是这种杀人放火的强盗。那他想当海盗的本意又是
什么呢?请将你的观点上传。


5.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汤姆的际遇,你将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呢?
四、拓展
1.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你还喜欢哪一个?结合小说内容,
说 说你喜欢的理由。论坛帖上传。
2.汤姆·索亚这个人物形象,对于21世纪现代青少年的健康心理的成长有
哪些影响?
3.上网搜索网络中有关《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资料。
随机选录: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 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
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 地知道山
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
浪漫有 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
对课文的阅读,了解这部外国名 著的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把握人物的性格;
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
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8《匆匆》说课设计
说教材
我要说的部编版第十二册第8课《匆匆》。《匆匆》是现代著名作
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 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
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 和惋惜
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读课文。本组
课文的训练重点是“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学生读通、读懂
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联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有:一是教
育学生要珍惜时光,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去;二是要学会从阅读的内容


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
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适合朗 读背诵。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
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
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
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
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 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优美,含义深刻,适合朗
读。 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是朗
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的美,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
言。
说教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
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
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 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
感悟的方法:
1、围绕课题质疑。从课题入手,抓住“匆 匆”两个字,理解题
意,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描写日子来
去匆匆的有 关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
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 里,没有声音,也没
有影子。”“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
开始 在叹息里闪过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
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用了一个 设问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
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抓住这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思考:课 文提
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你感受
到什么?让学生围绕上述 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
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 到他
人……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
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 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
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
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 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
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 br>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初
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 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
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时间的文章——著名现代作家朱自的散文《匆 匆》”
板书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
你想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
主阅读状态。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 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 自己提
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
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 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课标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
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 感活动中加深理
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
指导学生自 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
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
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


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
中溜去……”“于是,洗手 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
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在这里我 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
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 刻的句子,有自己
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
段,有利 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
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由读引
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 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
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 仿
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四、感情朗读,深化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特别强调,把正确、流利、有感情三
方面的要求贯穿到各个学段。教学时,我 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特别
是指导朗读的层次性。一开始,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再
让学生自主研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让学
生配乐读。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 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
起来轻巧、婉转,在美妙、抒情的乐曲中朗读,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


起来了。学生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再次受
到情感的熏陶。
五、课后延伸,拓展阅读。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 。“你
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回答了没
有?读了这篇文章, 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
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 思想内容,
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 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
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1、读一读《跟时间赛跑》和《长
歌行》。2、写一句有关时间的句子做为自己的座佑铭。3、读一读朱
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 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
的语言。这样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 语文!
板书设计上,我力图遵循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板书重点词
语,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优美的语句。
《匆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8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
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
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 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
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 法留
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

< br>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
的思索。最后抓住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
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
要读通、读懂,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
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 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
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 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
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
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
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而“理
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课前准备
(1)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匆匆》课件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二、说教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 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
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 ,体会语言的
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三、说学法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通过朗读课文,
观察投影,展开联想,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
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 言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在我们课堂里,你们怕不怕?有没有 信心学好这
节课?非常好,大家都是勇敢的好学生,这节课之后老师要好好地奖励你们!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教师介绍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多么的天真!
这是我进师范时的照片,灿烂的笑容如花般绽放着。
这是我工作之后的照片,不过此时我已不是那儿时天真的小孩子了,长大了,
多了几分成熟。
3.照片拍到现在就没有了,大家想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老
师的样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是啊!皱纹将会爬上我的额头,眼角,时间会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刻下沧桑。
那时我是多么想 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青春岁月啊!可这个愿望是永远不会实现
的。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 我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
的一篇散文《匆匆》。”
教师用谈话激情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
创设良好课堂基调。
(二)、认识作者。
1.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朱自清)(课件出示 朱自清的照片),
你们对朱自清了解有多少?谁来说说。
2.教师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 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


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有《荷塘 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
集《踪迹》。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
摸时间这个精灵。
2.教师范读(出示课件)随机教学本课生字。
3.这篇文章美吗?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 ,作者是用心灵写下这篇
文章的,那么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是不是啊。老师给同学
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已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4.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 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
很好。现在谁能选择一些喜欢的段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作者是
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来去匆匆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找到有关文字,读一读,< br>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2.(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时间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读了这段文字你感觉怎样?
4.是啊,朱自清并没有说时间珍贵 ,我们要好好爱惜,而是通过写洗手时,
吃饭时,睡觉时,时间无时无刻不从我们身边溜走。将无声无影 的时间拟人化了。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5.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再次品味时间的来去匆匆。
6.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们的 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
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事, 赋予时间以生命,
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五)再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 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
过去,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作者甘心吗?在文中画出与朱自清 先
生同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2.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随机介绍社会背景)


3.是啊, 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
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 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
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 ?请同学们试
着填写下面的文字。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 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 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好一句你自
己的时间格言送给身边的人好吗?
2.教师课件出示格言
3.同学们,时间的列车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要做得就
是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充实自己,好好地学习。
七.板书设计
2.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10石灰吟
一、说教材
《石灰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首托物言志
诗,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
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
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本节课的教
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
感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与态度,价值
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 学生能凭借诗 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
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 坚决同恶
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交流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
1 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2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程序
古 诗,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
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 乐美,因此,这节课我注
重学生的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多朗读诗歌,才能
更 好掌握古诗。基于朗读,我设计了引用古诗导入——初读古诗——
再读古诗——三读古诗——四读古诗这 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根据《石灰吟》的诗歌体裁我引用同体裁的《游子吟》,
《暮江吟》导入新课,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在准确而有
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 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
诗歌体裁,那就是《石灰吟》。接着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于谦的 生平
与写这首古诗的背景。
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悟古诗。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学 习
古诗的方法,抓住多朗读学习古诗方法提出朗读古诗要注意读准字音
以及节奏,请生多读古诗 。其次,明确《石灰吟》的节奏,示范朗读
古诗,再请生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第 三环节再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困难字词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整首 古诗,在相机点击重点字
词意思后,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大意。
第四环节三读古诗,结合图片,想意境,悟诗情。
1、紧扣“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三 个词语,让学生
理解采制石灰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对石灰有深入的认识。
2、抓住“千锤 万凿,烈火焚烧”,请生展开想象开采石灰的情
景,告我焚烧石灰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石灰不怕磨难, 不畏艰险的
品质。


3、抓住“粉骨碎身”请生展开想象石灰受的磨难,引导学生体
会石灰的勇于献身清白留世的品质。
4、小结石灰的品质,指导学生读全诗
第五环节四读古诗,融情感。首先指出这首古 诗是托物言志诗,
列举于谦的相关事迹,让学生对于谦的有深入了解。其次,请生交流
对于谦的 认识,在相互交流中,升华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再用饱满的
情感读古诗。
三、说板书设计
体现石灰的品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竹石
一、教材分析
《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
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
骨铮铮的骨气。
二、教学目标
第三学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
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是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本节 课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
魅力和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和学法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
能 理解古诗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
句的意思。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 从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自己的
人生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
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
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 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
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1、教法。为了达到教学目 标,突破难点,我通通过朗读、感悟、
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走进古诗,感悟作品的内在蕴涵,感受古诗词 的
魅力。
2、学法。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
顽强的精神 。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中明白做
人的道理。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让学生背诵《石灰吟》,再交流学古诗的方法。
(二)、学生根据方法自学古诗。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书上仅有
两个 注释,就是任:任 凭,尔:你的意思,原以为学生都知道,没
有做过多的强调,结果在测评时,有两个学生不会做。


然后让学生抓住一个“咬”字: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
理解竹子的刚毅性格。
任:任凭。让学生练习说话,体会任凭这个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 )、诵读古诗,体验情感。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品格来写人,在教
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 结竹子的品格,再由竹子到
人,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
力的感染和熏陶。
(四)、巩固练习。背诵、默写《竹石》。
(五)课外拓展,欣赏郑板桥 的作品,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激发学
生对中国古诗词、书画艺术的热爱。

课后反思: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交给了学生方法后,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堂教学没 放开。在理解古诗意思时,学生
说出答题意思即可,在总结竹子的品格和诗人的品格时,哪些词语应让学生自己多总结。如:坚贞不屈、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打击、
坚定自己的信念、一身正气、 顽强的意志等。有很多时候我都在为学
生总结。学生上课很紧张,不能大胆举手发言,在以后的教学中, 还
有很多地方要改进,请各位老师多提意见,指出不足,在以后的教学
中我才能不断进步。


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12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 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
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 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
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
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
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 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
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 br>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
的 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
很强的史料价值。本组课文,既是对学 生已有语文读写基本功的复习
和巩固,又是今后各方面语文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基础,使教学前
后衔接,环环相扣。结合导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
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运用以 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
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 br>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 激发对革命先
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2.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
魔鬼、肥胖、苦刑、 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
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
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教学难点: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
社会背景来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
习 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
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体会 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
达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对于李大 钊,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
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 李大钊同志忠于革
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怎样引导呢?
首先, 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并在读课文前交流。
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 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
业的危险性及李大钊生平。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 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如
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 br>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堂课犹如一出戏,需要通盘统筹,精心安排,因此,要搞好课
堂教学的整体设计。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把握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本着面向
全体学生的原则,我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 教学程序作了如下安排:全
文共学习两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借助语言文
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 章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训练,
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前后连贯、首尾呼应地叙述事情经过,< br>表达思想感情的,从而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训练语言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完成课 程标准所强调、追求的“加强
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
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呢?又如何体现新的课程
改革所注重的培养学生 “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认
为,关键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突< br>出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
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营造愉 悦、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入
情入境,争作学习的小主人,培养学生敢想善问,主动探究、富于 创
新的学习习惯。据此,我对本课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 以题激趣,感知课文
第一课时,在情境激趣的基础上,设置悬念,以题激趣:是谁在
回忆?回 忆的是谁?回忆的是哪些事?时隔十六年了,为什么还要回
忆?以此,抓住题眼,触发情思,使学生自觉 地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
来,并结合课前预习时所查资料,边读边想:通过自学,你可以自行
解决 什么问题?对李大钊的英雄形象,你产生了怎样的第一印象?此
外,还存在哪些疑难等等。这样,既可以 了解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的基本情况,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又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扫
除阅读障碍的参与意识,得到尝试质疑、自能读书的有效训练。
二、 主旨入手,拓展教学
扣住文章的主旨部分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
养。第二课时,为了让学生找到文章的主旨 部分,我引导学生质疑:
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占 据着他的心?——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这一句贯通全文,是表现李
大钊精神的主线。这里我抓住“信心” 一词展开教学。在理解“信心”
一词的基础上,围绕“信心”一词让学生展开联想,如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邱少云……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
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胜利 ,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顽强,将
生死置之度外。学生从战争时代的英雄人物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英雄
人物,进而联系到身边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必将受到教育、受到感
染和熏陶。
抓住 文章的中心词语,加以分析品位,展开联想,既激起学生的


学习兴趣,又使其加快领悟文 章的内涵。
三、品析语言,进入情境
言为心声。从语言训练入手,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 合起来。
学生在自主学习“李大钊在处境相当危险的情况下,坚持留在北京工
作”这一部分内容 时,体会出李大钊说的两句话耐人寻味。我便着重
引导学生探究这两句话的内涵:第一句话:①“你小孩 子家知道什
么?”在引导学生谈了对“知道什么”的理解之后,我出示了三种解
释让学生选择: (A、小孩子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知道得不多;C、
小孩子什么都知道)然后让学生反复读,在读 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意
思。第二句话: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
能轻 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引导学生体会“坚决 ”、“轻易”、“什么时候”的含
义,让学生在品析词语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工作,忠于革命的< br>伟大精神。然后通过品析反问句“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常对
你说。”与“我哪能离开呢? ”……“我不能离开。”体会李大钊坚持
留在北京工作的坚决的态度。
为了保证学生课有所得,本篇课文着重向学生渗透两种学习方
法:
学法之一:体会三个对比,学习写法
⑴比形象。拿作者笔下狠毒凶残的敌人,与临危不惧的李 大钊同
志进行横的比较,突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形象,
学习作者抓住本质 特点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⑵比态度。拿父亲烧文件对“我”提出的问题的严肃态度, 与父
亲平时对“我”耐心、和蔼的态度进行纵的比较,有力地突出了父亲
忠于革命的精神。 < br>⑶比神态。大家都知道透过人物的神态可以窥见人物的内心,反
映其精神状态。我们如何品析人物 的神态描写呢?
李大钊被捕时,“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他又是怎样表现的
呢?在学生 合作学习了这一部分之后,我着重抓住这样两句话来引导
学生品析人物神态,从神态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 情。A、“父亲不慌不
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
换 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B、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
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品析“ 惯有”、“严峻”:这两个词去掉行
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平时对待革
命工作的态度。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了什
么?说明父亲处变不惊,把 生死置之度外。拿父亲被捕前搜身、法庭
提审及接受审讯时不同的神态作比较,感受李大钊同志虽身陷囹 圄,
但初衷不改,坚定不移、革命到底的豪迈气概。
学法之二: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课文除了首尾呼应之外,还多处做到了前后照应,如引导学生理
解讨论后得知,课文前后照应,读者读 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
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并引导学生将这一写
作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
设计以上学习方法的目的是: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


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
考,受到情 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培养学生具有
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3.培养学 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
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
量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篇课文的朗读训练:朗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
基本功,它不是天生就有的 ,也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在教师
指导下练出来的。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学 生学
会有表情地、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要使他们在读的时候不去考虑
自己是在读。”即不停 留在字面上,而直接去理解读的内容,所谓“半
自动化”的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则要入情入境,设 身处地地领
会作者的表达意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
深对课文思想感 情的体会,从而保证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最后,我要说的是本课的板书设计。以第二课时为例,我对本课
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 板书正中写课题,然后自左而右依次写伟大的力量、李大钊,然
后写出李大钊表现出的特点:忠于革 命、无所畏惧、沉着斗争;然后
是作者的写作方法:对人物语言、神态的直接描写以及家人、敌人、自己的对比,旨在突出李大钊的精神实质。这样,从内容到思想,使
文章内容清楚具体,学习重点一 目了然,更好地帮助学生灵活、深刻
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真正发挥了板书应有的作用。
总 之,《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教学设计,尝试了新的语文教


学模式,即由重“情节内容 ”轻“言语形式”转换为以语言训练为核
心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由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转换为以 学生
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与学的统一;由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转换为
以发展能力为主体的知 识与能力的统一;由重“理解”轻“运用”,
转换为以提高运用能力为目的的“理解”与“运用”的统一 。通过以
上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陶冶情操,塑造灵魂,健全人格,
培养良好的学习 习惯,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
目的。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时间顺序
被捕前:忠于革命
被捕时:无所畏惧
法庭上:沉着斗争
被害后:全家悲痛
教学反思:
课堂亮点:
一 、朗读指导的扎实、有效
在整堂课中,能以朗读为理解、体验的主线,精心设计了个别读 、
评议读、分角色读、对比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
心。较为注重朗读方法的 指导,如,设身处地读,把词语送到句子中
读,想象画面读等,都使朗读的效果凸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下,读


得有滋有味。
二、 学习方法的渗透、运用
在学习“法庭上 ”这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父亲受刑后的表
现,深刻感悟到李大钊同志的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品质 ,腾出时间
让学生静静地读书批注,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理解汇报,查资料
法、抓重点词法 、联系生活实际法、想象法等学生运用自如,达到殊
途同归的效果。
三、 自己读书质疑,自己读书求解
结合教材,我觉得“伟大的力量”“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
说一句话。”这些词句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这句
话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质疑的环节, 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结合单元
组内容,自己反复读书中解决问题。事实上,学生的问题问得有价值,< br>回答得也很到位。
四、简单中“不简单”
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楚,思路清晰,可 谓简单。但每一部分
都做了精心的安排,达成教学目标。“被捕时”的教学以指导朗读为
主,以 读带讲;“法庭上”的教学以巩固、运用学习方法及质疑、比
较的途径让学生学习语言、体会革命先烈的 高尚精神,网站献花、留
言,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几点缺憾: < br>1.教学时间上仍安排不够合理。在“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
说一句话……”这一环节消耗时 间较多,造成拖课。


2.课堂学生主动参与的面不够。六年级的学生,公开课比平时的
课要拘谨,放不够开,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3.教学侧重李大钊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但从 李大钊对家庭深沉
的爱教学还不够突出,造成主人公的形象不够立体。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 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
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 文阅读作文
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十六年 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
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 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
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 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
人的悲伤,以及 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
笔生花。
二、说学情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 识。
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
真情流露。 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
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 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三、说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条不能断流的潺
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 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
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 表达方法,把内容写
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四、说方法策略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
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联想入题
2.整体回顾,理清脉络
3.对比朗读谈发现
4.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5.重点引导,加深理解
6.纵观全文,交流收获
7.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其实,语文很小,不过“字词句点”,语文很大,包罗“气象万千”,语文教
学就是把大千 世界缩小了给学生看,语文教育就是把小东西放大了装进学生的心
田。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语文人。
六、说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前后照应
被捕时(法庭上) 忠于革命事业
记住4月28日被害 被害后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为人民服务》说课稿
一、课标教材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当这优


美、激昂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
们开创的呢?是呀,一个民 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先辈,不
应该忘记英雄。因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为人 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
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 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
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号 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
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是一篇演讲稿, 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
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
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 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
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
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
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 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选编这篇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 论文,
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二是使
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 的启蒙教育。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思
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难点是理解一些 含义深刻
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时一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 思路。熟读课文
之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围绕主要观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应该
完全、彻底 地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二要引导学生抓


住重点语句讨论、交流。除了课 后思考题2所列的两个句子外,还可
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提出几个句子。讨论、交流时,可在引
导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实际。
二、教法学法
(一)突出主体,选择教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
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选择教法
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写结合法;2.引扶放相结合,意 在引导学生
注意议论文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与习
惯。
(二)重在实践,指导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
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
人以渔。为此,我指导学生 以读为本,体会文章论述方法、抓住重点
词句进行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你还记得课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吗?
哪个句子点明了这个观点?(指名答,板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课文从哪些方面对这 个观点展开叙述?(指名答,板书:死的
意义、正确对待批评、团结人民)


3.板书课题,说明:议论文论点:观点 论据:材料 论证:
方法
因为本文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本节课
教师将围绕“文章是怎样围绕中 心论点论述”的这一主线,以疑导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走进文章。开头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为
下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引扶放创,突出重点
〈一〉学习“死的意义”一部分。
1.教师出示: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2.学生朗读完成。
3.交流,板书:说理—引用:司马迁—实际—张思德
4.重点指导学习以下句子。(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句话是谁说的?怎样理解?
(2)作者认为,什么人的死是重于泰山的,什么人的死比鸿毛
还轻?联系实际说说。
〈二〉学习“正确对待批评”一部分
1.结合上部分学习,合作提问。
2.交流,出示: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


(2)作者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3.学生读文思考。
4.交流,板书:理论——举例:李鼎铭——强调
5.重点体会关联词语的妙用:(出示)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 ) ,我们( )有缺点,
(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
行。 (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
处,我们( )照你的办。“精兵简政” 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
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 )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
这个队伍( )一定会兴旺起来。
〈三〉学习“团结人民”一部分
1.结合上两段的学习,自己提出能引领本段学习的问题。
2.交流,出示:
(1)本段围绕哪句话来写?
(2)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个内容?
3.生读文思考。
4.交流,板书: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
护——开追悼会
5.重点引导学习:(出示)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
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结合事例,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本节教学,教师主要围绕学校“问题引 领,自主参与”这一课题
中“创设情境,凸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开教学。鉴于
本 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此类课文“如何提出问题”是
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引—扶—放” 三个阶段,应到学生学会提问,
既学习了课文内容,又突出了重点,同时,又有效利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背诵,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利用板书,整合课文,指导背诵。
(三)拓展创新,深化主题。
1.教师叙述,出示:《为人民服务》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
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发展了毛
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 ”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他更明确地指出,
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 成为检验
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一个又一个“张思德”式的为人民服务的英雄
涌现出来,成为我 国各个时代的楷模。
2.展示英雄照片。
3.值此清明之际,让我们用鲜花来祭奠那些英雄。(出示蜡烛图)
(四)感情叙述,结束本课
1.为人民服务不是句空话,需要我们一如继往努力工作,心想群
众,为民办事,为人民服务,正如李素丽同志说的:为人民服务没有
终点站。
生命是 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


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 雷锋
2.播放歌曲《为人民服务》视频
3.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请把你的
想法写下来。
本节 教学,教师主要围绕学校“问题引领,自主参与”这一课题
中“拓展延伸,创新问题”展开教学。通过大 量事例,让学生明白在
当下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延伸所学,对学生日常行为起到有效的指
导作 用。
四、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五六年级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揣摩
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
法。……”本节课,给予学生读书的 时间太少,在三个内容上,用力
过于平均,没有突出第二自然段,因此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论述方法(引用名言、对比、举事例)方面明显不足,应引起重视。
《为人民服务》说课稿
一、说课程标准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 具
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
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
展的基础。”
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


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
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
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 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说教材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 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
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 难需要克服。毛泽
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
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人民服务》是一篇
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 。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
朴实。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 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 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
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二
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
提高勇气 、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选编这篇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 文,感受议论
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二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
的 启蒙教育。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难 点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
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
关系。
3.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
4.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回忆作者怎样才能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讲了那三个方面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
轻。)
(4)张思德是怎样死的?同学们请读资料袋的内容。从生活中找出为人民
利益而死的例子来谈一谈。
(三)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三段。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只要我们为人 民的利益坚
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 先找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在书上点上着重号。[因为……所以(因
果)如果……就(假设)只要…… 就(条件)]
想想每句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 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
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四)学习第4自然段。
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五)联系实际谈体会。


六、说教法、学法
(一)突出主体,选择教法:
课堂是学 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 为主,读思写结合法;
2.边读边想象,合作交流法,意在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与习惯。
(二)重在实践,指导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 握运用
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此,我指导
学生以读 为本,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多读、多想,体会文章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课文。

《为人民服务》说课稿
一、课标教材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 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当这优
美、激昂的旋律在耳畔响起时,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 br>我们开创的呢?是呀,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先辈,
不应该忘记英雄。因为忘记过 去,意味着背叛。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牢
记先辈与英雄”,《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 务》《金
色的鱼钩》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展
现了革命志士的共 同理想、信念与高尚情操。教学这一组课文时,我
们不仅要让学生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 更要让学生发
扬光大,以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 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
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


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号召大家 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
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是一篇演讲稿,属议论 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
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
出 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
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 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
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
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 、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选编这篇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 文,
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二是使
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 启蒙教育。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思
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难点是理解一些含 义深刻
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时一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 的思路。熟读课文
之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围绕主要观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应该
完全、彻 底地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二要引导学生抓
住重点语句讨论、交流。除了课后思考题2所 列的两个句子外,还可
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提出几个句子。讨论、交流时,可在引
导学 生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实际。
二、教法学法
(一)突出主体,选择教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 标准》明确
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选择教法
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写结合法;2.引扶放 相结合,意在引导学生
注意议论文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与习
惯。
(二)重在实践,指导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 语文实践中
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
渔。为此,我 指导学生以读为本,体会文章论述方法、抓住重点词句
进行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你还记得课文中心论点是 什么吗?
哪个句子点明了这个观点?(指名答,板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课文从哪些方面对这个观点展开叙述?(指名答,板书:死的
意义、正确对待批评、团结人民)
3.板书课题,说明议论文论点、观点论据、材料论证、方法。
因为本文是孩子们在小学 阶段所学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本节课
教师将围绕“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这一主线,以疑导 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走进文章。开头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为
下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 基础。


(二)引扶放创,突出重点
〈一〉学习“死的意义”一部分。
1.教师出示:
?(1)朗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2.学生朗读完成。
3.交流,板书:说理—引用:司马迁—实际—张思德
4.重点指导学习以下句子。(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句话是谁说的?怎样理解?
?(2)作者认为,什么人的死是重于泰山的,什么人的死比鸿毛
还轻?联系实际说说。
〈二〉学习“正确对待批评”一部分。
1.结合上部分学习,合作提问。
2.交流,出示: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
?(2)作者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3.学生读文思考。
4.交流,板书:理论——举例:李鼎铭——强调
5.重点体会关联词语的妙用:(出示)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
批评指出。()是什么人 ,谁向我们指出()行。()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 ()照你的办。“精兵简
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
人 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
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 一定会兴旺起来。
〈三〉学习“团结人民”一部分。
1.结合上两段的学习,自己提出能引领本段学习的问题。
2.交流,出示:
(1)本段围绕哪句话来写?
(2)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个内容?
3.生读文思考。
4.交流,板书: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
护——开追悼会
5.重点引导学习:(出示)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
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结合事例,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本节教学,教师主要围绕学校“问题引领,自主参与”这一 课题中
“创设情境,凸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开教学。鉴于本文是
学生接触的第一 篇议论文,所以此类课文“如何提出问题”是教学的重
点,教师通过“引—扶—放”三个阶段,应到学生 学会提问,既学习了
课文内容,又突出了重点,同时,又有效利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背诵,
达到 事半功倍之效。


〈四〉利用板书,整合课文,指导背诵。
(三)拓展创新,深化主题。
1.教师叙述,出示:《为人民服务》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br>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发展了毛
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的 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他更明确地指出,
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 检验
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一个又一个“张思德”式的为人民服务的英雄涌
现出来,成为我国各 个时代的楷模。
2.展示英雄照片。
3.值此清明之际,让我们用鲜花来祭奠那些英雄。(出示蜡烛图)
(四)感情叙述,结束本课
1.为人民服务不是句空话,需要我们一如继往努力工作,心想群
众,为民办事,为人民服 务,正如李素丽同志说的:为人民服务没有
终点站。
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
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雷锋
2.播放歌曲《为人民服务》视频
3.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请把你的
想法写下来。
本节教学 ,教师主要围绕学校“问题引领,自主参与”这一课题中
“拓展延伸,创新问题”展开教学。通过大量事 例,让学生明白在当下
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延伸所学,对学生日常行为起到有效的指导作


用。
四、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五六年级阅读教学)要在 阅读中揣摩
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
法。……”本节 课,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在三个内容上,用力
过于平均,没有突出第2自然段,因此引导学生把握 议论文论述方法
(引用名言、对比、举事例)方面明显不足,应引起重视。
13《金色的鱼钩》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 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本篇文
章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文章叙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
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 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二、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 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习老班长忠于
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
三、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故事性强 ,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五
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在 此基础上引导。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 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
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 悟老班长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的精神。
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 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地


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五、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课 前查阅
的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
奠定基础 。同时处理生字新词。注重朗读教学,要求学生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以此为主线,再次走进课文,感 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下面我来
说教学流程,本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图片导入,情景渲染
1.请同学们认真地看几幅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说说看后你有什么感受?
(通过看图片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为
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2.引入:在长征途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草地,
继续去感受那动人的故 事。
<二>合作交流,品味赏析
1.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1)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
2.交流后,引导学生找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加以指导。
3.让学生通过外貌、神态等描写方法感受老班长的品质。
4.接着学习“喝鱼汤”片段 ,学生回答,课文几次写到了喝鱼汤?每次分别
是什么情景?让学生齐声朗读并想象老班长与“我”当时 的心理。
5.然后分角色朗读“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对老班长
的感 激与不舍之情。这时我提议:全体起立,再一次呼唤老班长,希望他能听到
我们渴望他醒来的声音。
6.自由读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句话含义。“在这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
着灿烂的金色的光 芒!(小组合作讨论)


7.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8.感受责任,听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三>总结
正是老班长的 这种品质像金子一样附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才使它闪光
发亮。我们学课文不仅仅是把课文读好,更 重要的是吸收其中的精华,老班长的品
质是高尚的,希望同学们能学习这种品质,当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
<四>板书设计
13*.金色的鱼钩
忠于党,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14《文言文两则》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文言文两则》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
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 则故事。
2.教材简析:《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
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
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 ,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
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
个认为太阳在早 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
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 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
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选编本文的目的:六年级让学生接触这两篇文言文,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
容好,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 专心致志,善于观察事物,实事求是。可以让刚进入
六年级的学生消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的学习。二是 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
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4.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落实点: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 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

< br>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 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能够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 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指引点:新课程倡导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
是给学生做适当 的引导、点拨、鼓励、协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悟
自得,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 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读熟
成诵、悟理明志。)
情感态度渗透点:新课标规定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
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 要内容,不应把它们
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所以要让学生通过这两则故事的学习能够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
须专心致志,不可三 心二意的道理。并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则改之,无
则加勉。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 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
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能从 课内外延
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
提高学 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本课既然是一篇文言文,就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在哪儿。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
利地朗读,是首先遇 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 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
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
面 对这两个问题,我会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利用课件、板书、简笔画等形 式来突破解决。
二、说教法
以往的备课都是“备教材”,但是现在新课标对教师的 要求越来越高,提出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
者;从呆板的经验者 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所以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注


重“备学生”。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不太了解文言文,学生虽对其有很大的新鲜感,但在理解
语言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那 么如何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始终保持高昂
的学习兴趣,达到思维的兴奋点是我组织教学的关键。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读为本,
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到“读”,为此我准备了“四读”。
一读,读通。使学生能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
二读,读懂。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三读,读细。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四读,读出味儿。初步感悟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中,读懂和读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出语言的味儿,读出故事的味儿就
是难点了。
其 次因为这两则寓言,故事性很强也很接近孩子们的年龄与生活,孩子们又
爱听故事,所以全过程以讲故事 ,说故事,明道理的形式贯穿始终。
三、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方式的学习。“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 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那么,作 为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文的文言文教学正适
合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 来进行。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共
同解决问题,在讨论中获得新的收获。正如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所 说的“你有一个
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
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学生在这种“互换”中得到了更多的知
识,也体味到了更多的学 习乐趣。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的主要任务是理解 内容,初步感悟
文章蕴含的哲理;第二课时的任务是品味语言,深刻领悟。升华情感。这里,主
要谈一下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堂伊始,我会声情 并茂的用文言文讲《矛与盾》的故事,让学生七嘴八


舌的说听后的感受,在畅所欲言中进 入学习状态,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
达到兴奋点。并且能够自然导入到文言文的教学当中。
2.四读教学,学文悟理。
①进行“四读”中的一读,读通。老师范读后师生共同总 结出朗读文言文的
要点,即速度要慢,停顿得当,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然后学生自读,正字音,
把容易读错的字圈出来,反复诵读。然后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字词。在这里老师可
以就学生易犯的错误, 或不理解的地方做适当的提醒,如《学弈》中“诲”,应
读四声。几个“之”字分别代表什么。《两小儿 辩日》中“车盖”是指什么,有
多大?这里老师可以采用简笔画或课件出示古车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再如
“探汤”是什么意思?老师可以用想象情境找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汤”
就是热水, “探”就是伸手去摸,“探汤”就是像把手伸进热水里那样烫。老师还
可以在这里进行适当的扩展,如文 中“汝”是“你”的意思,那么“吾”是“我”
的意思,“尔”也是“你”的意思。总之,在这部份的教 学当中我学生质疑,学
生解疑,教师点拨难点的原则。
②进行“四读”中的二读,读懂。 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是本文的重
点也是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部分,老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学弈》这则故事
很好理解,老师可以准备一幅两个学生跟着弈秋学弈的画,让学生用文中的话或
自己的话来描述画的内容。这样这则故事的大意就能基本理解了。《两小儿辩日》
比较难理解,可以采取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课
文能力还不是很强,特别是对于《辩日》这种蕴 含科学道理的文言文,在理解上
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了。例如,老师可以提出 这样一
个问题“两个小孩儿究竟在争辩什么?”这时学生的答案就会花样百出了,学生
可能会回 答“他们在争辩太阳是刚出升的时候离人近还是中午的时候大”或者回
答“他们在争辩太阳是早晨的时候 凉还是中午的时候凉”等等类似这样比较混乱
答案,那是因为文中争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牵涉到参照 物等科学知识,小学
生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知识而导致暂时的思维混乱。我会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认真分析每一句话,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两个小孩儿是在争
论,太阳是早晨离人 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3.进行“四读”中的三读,读细。与“二读”相同,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和 难


点。要求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同样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交流。我会就一些重点或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
调,如《学弈》中“思 援弓缴而射之”要注意断句“思援弓缴而射之”,那么
句子的意思就很容易明白了。再如《学弈》中“为 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句是文章的总结句,揭示文章要阐述的道理,老师要重点强调。再如《 两小儿
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一个反问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4.进行“四 读”中的最后一读,品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文章蕴含的道
理。在前面的三个“读”的过程中学生应 该对课文非常熟悉了,对于文章蕴含的
哲理也是呼之欲出了。《学弈》的道理很容易理解,我会运用联系 生活实际的办
法,让学生多发言,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的事情,体会出“三心二意”
的 坏处和“专心致志”的好处。《两小儿辩日》中揭示的道理比较多,可以让学
生自由发言,集思广益,教 师总结。
5.拓展延伸
一课时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小故事大道理 的文章或寓言,
如《南辕北辙》、《老妪磨杵》、《囫囵吞枣》等,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6.板书
文言文二则
专心致志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
实事求是
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总结
总之,本节课本着“大语文 ”的观念,紧跟新课标步伐,把学生的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始终,教师基本上做到了“退出 课堂主角,成为幕后执
导”的目标。

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学弈》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 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
二则》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学弈》。
2.教材简析: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个人
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 ,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
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 的人下围棋,
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
异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
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 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小学开始,在学习成语、名言
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些文言 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
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 。选
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
学生继承发 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
小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 感悟了学习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
了基础。
3.教学要求:
知识 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
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
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 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
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 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
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 生学
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古文与现 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
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 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
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 思,整体感知课
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而利用CAI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


突破本 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顺 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
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 民主、宽松、
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
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
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 教学过程中始终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是组织教学
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 生”上下了功夫。
1.利用旧知迁移,游戏激活兴趣。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 孟子·告子上》,也是成语“专心致志”的来源,
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成语积累作为旧知迁移到古代 文言文成语故事这一新知
上,利用成语游戏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
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
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 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
学生朗读的欲望,形成学习的动力。
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 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
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 上的压力。
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
作探 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读通、读懂了课文,接下来是明理的
环节,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学弈经验总结会”,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拓
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 潮。而接下来的孟子讲学
这一情境的创设也改变了以往朗读评评点点的传统模式,将学生直接引入学习、
朗读的氛围中,达到身临其境,忘我境界。


5.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 文的习惯也是
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
过 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
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 要
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
再读释疑―― 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
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 ――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
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 动机等非智力因素,
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
拓展了学生思维,培 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 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
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 读――再读――
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
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
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 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
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

五、说教学过程
1.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 学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迁移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
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 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与新知文言文
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 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从
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 础。
3.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 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
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 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
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打破
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4.吟诵,创设情境,体情悟道,熟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共创设了“学弈经验总结会”“孟子讲学”
两个情境,前者的创设主要意 图在明理,其中创造性问题――――在经验总结会
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你们作为嘉宾能联系实际说说 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
间,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后者的创设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空间,将学生带入情
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
效率,积累了语 言。
5.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 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
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学生 学
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
观。
六、说板书
学弈
专心致志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
寓意,给 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小儿辩日》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


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
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 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
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 br>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
博学的人也有所不 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
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 br>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
精神,及孔子谦虚 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 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
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 点拨,讲解。
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
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 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
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 深入,让


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
手,加部首说“辩” 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
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 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
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 思考,以
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 学古文,较难理解,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
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 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
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 练读,并由此解
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
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
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 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 :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
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 ,揭示人文
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
情况 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
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 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
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 由此以“辩”为主线,教
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
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
锋相对,互不相 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
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 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 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
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明白孔子实事求是 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
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 题
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 里之行,
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
方法, 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
结学法,无时不体现出我们的主 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 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
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 br>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 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
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 点,
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 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
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 要学的有收获,而我
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15《表里的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 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
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 就认为里面
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
很痛 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
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 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
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 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
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二、说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
己善于观察,勤于 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
表达的意思。
3.学会“脆、拦、玻、璃、恶、怖、蟋、蟀”8个会写字。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抓
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
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 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
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 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
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 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
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 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
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
评。
例:“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 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
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 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 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
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 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7.“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8.《表里的生物 》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
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
五、说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表的神秘:秒针走动 发出声音
美丽世界:宝石 齿轮 “小尾巴”
活的生物:“小蝎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
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 br>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
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 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
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 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 知著,独
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


的 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是议 论文课堂也不能偏离语文教学,不能偏
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学这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 写
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
读多悟,并且掌握作者的 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地
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 “诞生、洗澡、漩涡、
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
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③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 义。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
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
理的道理”。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
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激发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
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与学法:
1.形式多样,自读感知。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br>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
流、汇报、朗读、表达等等,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领悟,重点研讨。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为具体说 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
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对这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抓住 “敏锐
地注意到”“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
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 实验” 等词句来学习。引导他们发现
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通过读、议、思、想,让学生 领
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 道理。
3.回归整体,能力迁移。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 感悟“见微知著、独立
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
的写 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
列举出和本文类似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 这些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
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学以致
用。
七、说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1.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
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
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华罗庚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
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2.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
(文章的开始就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
个真理,什么是真理,这个词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课的开始
可以 引领学生读、悟一些格言,让学生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
正确认识,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 题就是一个真理。)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
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
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初步感知的 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画、批注、朗
读、交流等等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
1.明确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真理诞生
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研读事例。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
请大 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
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 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


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
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 做梦。
(1)学习第一个事例。
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①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②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③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①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②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③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
填写上面的表格。
3.了解写法。
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
以同桌小声讨论。
三 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
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 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
题,得出了结论。
(从具体事例中具体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的含义
和学习课文的写法,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


问号之后”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教学中重点研
讨:1.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 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
的过程是怎样的?2.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 学
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交流,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
的观点。这一环节给学生 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提高教 学效果,
形成开放课堂。)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句子研读。
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体会见微
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 科学精神。。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
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2.列举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鲁班根据荷叶发明了伞。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3.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


夫不负有心人”“虚 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
泛的交流。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 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回归整体,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 br>写作思路。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事例,进一步理解问号与真理的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笔,仿照 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
一个观点,达到学以致用。)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 后》是部编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
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 后”,是课文的主要观
点。文章结构清晰,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
触议论文,用具 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是课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也是本单元的一个
语文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研 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探寻“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 义。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4.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六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
为: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将教学难点定为: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
析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开
展教学。如自由读、齐读、默读、师生合 作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
中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领悟文章事例
说明道理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读、思、划、议等方法,动脑、动手、动
口 ,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课题就是课文主要观点,且文章第二、六、七自然段中都暗含了对
课题的阐述,道 出了从问号诞生真理的过程。于是一开始我就以题目入手,提问:
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紧接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语句划下来。课件
出示这些句子, 提问:这三句话告诉我们真理是怎样诞生于问号之后的?让学生
自由读句子归纳出从“问号”诞生“真理 ”的过程是“发现问题——不断发问—
—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过程。紧接着引导学生明白这个过程 也解释了第二
自然段中:把“ ‘?’拉直变成‘!’”这部分句子的含义。顺理成章地理解了
问号叹号的含义,体会到了用标点符号代替语言的妙处。最后抓住第七自然段中
的词语“见微知著” 教 学:第二自然段中哪部分句子写出了“见微知著”的意
思?由此可以看出第二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有什么 联系?并以师生合作读的方
式朗读相照应的语句来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
接下来是品读感悟,体会写法。
首先是让学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课文中列举的三位科 学家发现
了什么问题、又提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是怎么解疑的,又找到了什么真理?让学
生根据 教师所出示的表格在文中做出批注。再同桌交流,全班汇报交流,填写表
格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事例 在内容上、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作者为什么这


样安排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 读、思、议”中领悟到作者列举的事例
都是按“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 序写的,且把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与“找到的真理”写得详细,“不断解疑”的过程则写
得简略。这样详略有序的安排都是为重点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
是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 一百个问号之后”。 最后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例:
如果要用事例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 我们应该把什么详写?让学生懂
得写作要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详略有序的安排材料,从而突破了重难点。 在学生
汇报交流中相机抓住重点词句:“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
“反 复的实验和研究”“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来体会“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的真正含义 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
决问题。
最后总结课文,认识议论文。
学习事例后,我让学生再列举一些相同事例,过渡朗读最后两个自然 段总结
课文:这是作者从这许多事例中得出的结论,也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
最后结合 板书,引导学生认识:像作者这样用事例证明一个道理的文章叫议论文。
“观点——事例——结论”是一 篇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四、说板书
(因板书排版格式的特殊性及其中的箭头符号等无法粘贴,故省略了。编者
注)
在本堂课 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简明、概括。让 学生更明确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认识
议论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议论
文。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 主要观点。
全文结构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
一 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主体部分(2—8自然段)引用科学发展史
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试


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 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
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与海洋的形成;奥地利医生从 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
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
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第三部分(9、10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
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 ”,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
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 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从中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 索的科学精神;
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诞、澡、械”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
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 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的含义;学习课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 法。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文中事例体会含义深刻的句
子;通过 深入研读、理解三个具体事例,从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
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感受、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
科学精神。
难点:学习课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形式。
四、说教法学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合作探究精神,体现本堂课知识与
能力、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教学时我以课题为切入点
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深入课文进行探 究并体验,学文时采取初读整体感知、
了解事例,细读课文时师生共同探究(第3自然段)、学生自学质 疑(第4-5自
然段)的方法,最后结合资料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安排了积累语句和小练笔。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课题导入——初读课文,理清内容——细读课文 、感悟科
学精神——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文章题目发人深省,上课伊始,我板书 “?”“!”两个标点,提问:这
两个标点表现的是什么意味?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导入板题后初步 理解课
题:“?”“!”与课题中哪两个词相对应?——“真理”和“问号”。
什么叫做“真理”?你从“一百个”中体会到了什么?
(此环节意在从课题入手,初步理解课题,为读文、学文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的事例?
2、认读、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
3、梳理主要内容: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与我们以往学习 的叙事性文章有
何不同?——点明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要表达一个鲜明的观点。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用自己的
话简单说一说,进一步感知议 论文中的事例叙述比较简要,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
(三)细读课文,感悟科学精神: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画出齐读
2、迅速浏览第3—8自然段,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三个典型事例。
3、三个典型事例有什么共同之处?生自由谈
4、对于这三个事例的共同之处,文中有总结性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出示句子1: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体会:句中的“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能否颠倒顺序?
出示句子2:纵观 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
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 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
体会:这里的“?”“!”各指什么?想象一下,在由“?”变成“!”的过
程中,这 些发现者、创立者是如何做的?
(此环节意在把握三个典型事例,找到其共同之处,理解2、6段中两个重
点句的深刻含义)
5、深入朗读第3自然段(事例1),体会句子:
“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个问号”指 的是什么?从“紧紧抓住”“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你体会到
了什么?设想一下:他发现了这个问题后会怎 么想?又会怎样去做?其间可能会
经历一番怎样的过程?你从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精神?用文中的词语概 括一下。
(此环节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抓住关键句子,品味关键词语,反复诵读,意
在引 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体会谢皮罗教授身上表现出的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
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
6、快速浏览第4-7自然段两个事例,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结合文中句子
体会国地 质学家魏格纳、奥地利医生身上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以交流感受为主)
7、总结: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事例而是用三个事例来证明文中的观点?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体会 运用三个事例进行论证会更加有力,更好地证明了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8、总结议论文结构
(四)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从他们身上你
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1、摘抄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六、说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凝练,板书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水的漩涡 蚯蚓的活动 眼珠转动
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找到真理
?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
1老师领进门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材料1《老师领进门》。
课文 文质兼美、情感至深。作者曾是我国五十年代初,中国文坛上被
誉为“神童”的作家刘绍棠。文中讲述了 小时候教他国文的田老师口


才文笔皆好,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培养了
他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写作上也很有特点:
选材有点有面,记叙 详略得当;修辞方法巧妙灵活,语言含蓄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重点理解词语“引人入胜”“娓娓动听”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并学习田老师是怎样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4、理解句子含义。
5、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练习说话。
6、积累文中“我”专心听课的句子及课内外赞美老师的词句。
7、学有困难的学生说几句最 想对老师说的话。学有余力的学生
通过一个事例表达对老师的感恩。
8、明白省略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逐字解释法,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人入胜”“娓娓动
听”。


2、过自读、引读等方法,帮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应用“ 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本义及在课文中的意思)、说说
句子的意思及句子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理解句子含义。
4、在理解课文基础上,联系文本想象说话。
5、联系上下文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名人尊师爱师的事例中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加深对
“师恩难忘”的认识。
重点:
1、朗读课文,感悟并学习田老师是怎样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
的。
2、理解句子含义。
3、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练习说话。
难点:
1、理解句子含义。
2、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
二、教学对象分析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更是本课
的教学重点,通过前两课 的指导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为这一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有 限,及学
生之间的差异,理解本课句子的含义依然是学生的难点。
教学艺术,是一种移请的艺 术,加上本文人文性强,是一篇很好
的教人做人的文章,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内化为学生自己
的情感,情感目标的达成度才最高。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这堂课
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只有 当学生真正动情、动心,才能激活思维,
有感而发。所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是这堂课的关键。
二、教学策略及设计
1、以学生为本,教师引领点拨,解决重点和难点。
无论是课 前的渗透:搜集名人尊师的故事,积累尊师敬师的格言,
谈自己的感悟,课堂上请学生谈田老师的语文课 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以及点评和导语无不体现我对学生感悟的尊重,都以学生为本。读课
文,展 开生生互评,让学生读读划划,交流交流,或是几处想象说话,
有引但更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 习,品词品句,理解含义教
深句子的,都由学生自主参与,师生互动来完成。
新课标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是在关键处点拨。
“在关键处点拨”应该为重点 之处强调,思路堵塞之处疏通。在
理解句子含义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巩固方法。在对文本的反复琢磨< /p>


中,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精妙,并与同伴交流,共同体验、感悟,实
现与文本的平 等对话。课前我充分考虑学生理解句义中的难点,有的
是关键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有的是体会句子对表现 中心的作用需要从
不同方面去思考,我都预设了何处点拨、如何点拨的环节。如文中“春
雨”指 文学的种子,学生较难理解,课堂上我便引导学生认识春雨是
宝贵的,每一滴春雨都被土地吸收,用以滋 润土地。紧接着问学生,
“由此看来,田老师每讲一个故事,都培养了我的想象力,好象春雨
一 样,把什么播入我幼小的心田呢?”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就不难
理解了。又如为启发学生理解“插柳” 的含义,先引导学生联系田老
师的话得知其本义是插下一根柳枝,结果长成了枝繁叶茂的柳树。随
后启发学生从寻找前半句和后半句的关系中发现答案。
2、化难为易,由浅入深。
文章中 有几句含义很深的句子,如何让学生深刻领悟是个难点。
所以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通过对田老师 讲故事那段的朗读感
悟,说说田老师的课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我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一
般私塾 老师和田老师讲课的不同之处体会田老师培养学生想象力的
良苦用心,领悟培养人才之不易。并且顺水推 舟地引出了“田老师培
育了我的想象力”及“我深深感谢田老师为我播下文学的种子”这两
句, 为后面的“春雨”、“插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词句
的理解埋下伏笔,为化解难点铺设了道路 。
3、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在课上我重视学生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 读,更好的理解体
会课文内容。理解了作者对老师的赞美,加深了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在和作者 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融合中有了许多的新发现、新感悟。
文中故事这一部分篇幅较长,在文章中是 不可或缺的,教学中一
带而过肯定不行。然而读几遍又会花很多时间。这一朗读环节我动了
一番 脑筋:在学生自学课文时对这部分内容已有了初步感知。第二遍
朗读我通过过渡语语创设情境,然后用引 读的方式单单念故事中田老
师根据小诗想象的部分,关键之处通过老师的导语,如:“田老师的
故事还没有完呢,他还继续想象故事的发展和结尾。” 来引导学生
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孔子说:“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语言学习除了平时的阅读,
大多来自课堂的朗读。学生通过朗读,自 然而然地感受文章的言语形
式,体会语句字里行间的丰富意蕴,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品规范语言的
熏陶。
4、美化心灵,陶冶情操。
在这节课行将结束之时,我站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及人文 素养的
高度,要求学生诵读品味作者笔下赞美老师的词句,利用外在的语文
资源,源于教材,又 适当弹离了教材,适当放大了阅读范围,这些,
不仅是一种优美语言的积累,也是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升华 ,更是师生
情感的升华。那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教育性的语言,使教室里充
溢着一种崇高的 美。学生们为之动情、动心,至此再要求学生用几句


话或一个事例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这 种发自肺腑之声将把“师爱生,
生爱师”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使知识的掌握,心灵的美化,情操的陶冶结合。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时常会问自己,怎么样才能走进学生
的心灵世界, 与学生在课堂上平等对话,共享语文学习的美好。我想:
只有教师对自己角色有了正确的定位,树立教师 是课堂上的引领者和
合作者的意识,才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实现
教学的 智慧。

4 毕业赠言
一、 说教材
《毕业赠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 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
习”的最后一个活动。学生在“成长足迹”板块已经回忆了小学的难
忘生活,在即将毕业的时候,通过赠言,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
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互相激励 ,继续前进。
学生在五六年级,已经开展过三次这种活动贯穿适中的综合性学
习,也具备了一 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祝好策划、活动、 交流、评价等几
个环节,是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
忆。


二、 说学生
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
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体健壮的少年,这既
是孩子努力地结果,也浸透 着学校、老师的心血。在这六年中发生了
许许多多的事,这一段时光是孩子们永远难忘的时光。孩子们乐 于表
达出自己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分辨赠言的优劣,说出优劣的原因。
2、能根据同学的特点,把自己的希望和祝愿组织成有个性的语
言送给他(她)。
3、感受同学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
4、学会正确写毕业赠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会分辨赠言的优劣,能根据不同情况写出最合适的赠言。
四、 说教法、学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
满的完成这次的 教学任务,我合理运用了CAI多媒体课件,并采取谈
话法、分组讨论法、巡视指导点拨法、当堂评定法 教学本课。学生采
用读读、议议、写写的学习方法学习本课。


五、 说教学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
说读写能力的整体 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
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而这节课是六年级下册的最后一 组综合性学习
活动中的《毕业赠言》,在处理教学环节上,我围绕综合性学习课的
特点,以“情 ”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了导入新课促情、欣赏赠言
悟情、播放照片忆情、创设情境激情、交流赠言会 情这样一个教学思
路展开。
教学准备
1、与教学同步的CAI多媒体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长辈曾收到过的毕业赠言
3、班级毕业赠言栏模版、教师在学生时代的毕业留言册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友谊地久天长》渲染气氛
一、 揭题感知
师揭题:许多人都会将自己学 生时代的毕业留言册永久珍藏起
来,把这段难忘的回忆永记心中。而留言册最值得看的部分就是毕业赠言。
【设计意图】教师由毕业留言册导入,马上吸引了孩子的目光,
初步了解了毕业赠 言的意义,为后面写赠言埋下伏笔。


2.明确赠言:知道什么是毕业赠言吗?(临近毕 业时赠送给别人的
话)别小看这毕业赠言,它往往能给人带来难忘的回忆,甚至对很多
人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设计意图】宣布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同时又让他们知道这项任
务的重要意义 ,增强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二、范例引路
1.合作学习赠言: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赠言,去 深入了解赠言,看
看赠言该怎么写。仔细读读书上的六则赠言,还有老师给大家准备的
补充资料 。认真品一品,想一想,看看赠言一般可以写些什么内容。
从读的赠言中,你发现了写赠言有什么要求吗 ?你是从哪条赠言里看
出来的?想好了以后,四人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综合大家的意见。
并补充5条资料。
【设计意图】教师有意识的利用书本又补充课外的资料,充分挖
掘 教材,适当增加一些幽默、有个性的赠言,拓宽了孩子的写作思路。
2.小组汇报:
从读的 赠言中,你发现了毕业赠言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写赠言时,
还要注意些什么呢?有什么要求吗?
3.出示3条赠言讨论:你觉得这样的赠言,好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

< br>赠言要符合学生身份,不讲套话、空话。学到这,相信你们的赠
言一定能让人想起一个个感动美好 的瞬间,带人重温童年的那段欢乐
美好的时光。
【设计意图】在欣赏优秀赠言的同时让孩子分 辨两则赠言的不可
取之处,为后面正确写赠言指明方法。
三、回顾忆情
1.师谈话过渡(师解说,看照片)
2.谈话回忆生活:一张张照片犹如童年的影子离我们远 去,恍如
昨天。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先播放孩子学习生活的照 片,激起孩子的回忆。再
打开思路,让他们回忆六年的学习生活,回忆难忘的人和事,为后面
作 铺垫,也为情感打基础。
四、创设情境写赠言
时间悄然逼近了。在我们中间,有人同学了六 年,有人同学了四
年,时间最短的也同窗共读了两年,就快毕业了,中学同学们还能不
能在同一 所学校、一个班级、一张课桌就读,还是个未知数。现在,
拿出一张卡片,请郑重地写上一个你最舍不得 离开的人,可以是与我
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也可以是辛苦培育我们的老师。
【设计意图】这里 教师通过语言渲染、烘托创设了一个毕业情境,
反复强调即将离别,让学生在未动笔前先有情,后面在写 赠言时也就
顺理成章融入真情了。


五、真情告白
1.同桌互改:改 的时候,有这么几点要求:①指出赠言中的错别
字,错误标点及不恰当的词语,并改正;②句子有不通顺 或存在语病
的地方要改好;③对照写赠言的几点要求,给他提出建议,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 】同桌修改既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有意识
地培养了学生互相借鉴、修改作文的能力。
2.交流展示赠言:谁愿意把自己的赠言说给大家听听,让在场的
老师和同学为你们的友谊作个见证。
①你的赠言是写给谁的?为什么要写给他呢?说说你的赠言吧!
问被赠者:这位同学,收到他的赠言,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他
说什么?,那你想把赠言给谁?
②换个方式,来个互动点将吧,你最想听谁写的赠言?猜猜他会
写给谁?
【设计意图 】在交流赠言时,教师营造了开放的交流平台,让写
赠言者和被赠者形成对话,产生情感交流。孩子们在 不经意间感受到
同学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
六、依依惜别
1.互送赠言完成任务: 真正的朋友是生活的美酒,世上唯一无刺
的玫瑰就是友情。分别在即,纵有千言万语也难诉尽心底的真情 。(播
放歌曲《送别》)老师知道还有很多同学要把赠言送给对方。现在可


以自 由下位把赠言说给对方听听。交流完后,还可以将这份真挚的心
意永久留在班级赠言栏里。因为多少年后 ,它将成为我们永久的珍藏。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给
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自由下位送赠言,完成班级毕业赠
言栏,教学任务水到渠成。
2.教师赠“言”:毕业赠言倾吐了我们心中的积蓄,寄寓了我们
美好的祝愿,拉近了我们彼此之间的 距离。借此机会,老师也有些话
想送给你们:
出示小诗:
3.升华课堂:友情是永 恒的,并没有结束的时候。老师在这里有
个提议,建议我们相约:十年后,我们再相聚,好吗?
最后,让我们一起唱起这首歌,祝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在友谊的歌声当中,结束了我们今天这堂课,然而你们真挚的友
谊并不会结束。愿你们珍惜彼此的友 谊,勇敢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设计意图】教师送赠言给学生、同唱友谊歌是本堂课真情的释
放、情感的升华。
说板书设计:
毕 业 赠 言
回忆 友 简短明了


希望 谊 语言有个性
劝慰 长 抒发真情
感谢 存 因人而异








河南高考分数线2019-循环小数教案


会考成绩查询-党支部年度工作计划


三八节祝福语-小学教研计划


泰安人事信息网-会议简报范文


关于月的作文-刀刀语录


2018年清明-大学生毕业登记表自我鉴定


乔布斯传读后感-七夕风俗


张泽群-自我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