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温柔似野鬼°
777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3: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大学毕业感想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1、《窃读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窃读记》(板书)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
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 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林海音。
这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 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
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 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
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 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
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和读书的乐趣,
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本文在单元中起着以篇带篇的作用。
结合单 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我将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
法,体 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 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
到感染。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 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
窃读的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 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
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
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 文课
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 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具体的学法是:
在学法上,本课拟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 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
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
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 和享受,之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
文的作者在课外阅读时的感受与众不同,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 ”这个看似很简单很随意的聊天,其实
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 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习。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揭示课题。
二、疏通字句,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 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
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 有必要的。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并且标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随机指导生字读音及书写,重点是“窃、腋”等几个,< br>理解“窃读”等词语。
第三步:默读全文,引导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本环节安排了“三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 br>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研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一箭多雕。



三、潜心赏读,品文悟情
抓住重点,体会是关键,在学生交流 “‘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
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 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一句。
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 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交流情况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同时要体会作者贪狼一词的“贬词褒用”的精妙。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的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就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
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
读了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引导学 生在读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
四、回归整体,拓宽延伸
俗话说“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
巩固记忆。
在学生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 “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 br>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并受到启发,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多看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结尾把学习的触角向课外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四个板块:说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
快乐 惧怕
窃读
这一板书设计不 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巧妙。从横向看,两个是完全相反的词语;纵向看,两个又
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因为 这是“窃读”的滋味,点明了主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 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针对
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语
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位置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在教材的P9―11,其中P9―10为课文内容,P10―11为思考、练习及阅读链接。
2.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本组课 文是以“我爱读书”为专题
的,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使学生感受到书能让生活变得轻轻而舒适,让人生 变得充实而智慧。
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 苍茫的大海上以书
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而孤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 。书如友,书
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 与一个朋
友同船而行。
3.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认识“侣、娱”等四个生字,会写“侣、娱”等九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喜爱的语句,背诵第七自然段;
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将书作为伴侣的原因,感悟读书方法。
5.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难点:
①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发;
②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 学生正处于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正快速发
展,加强对学生理 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 会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
读书名言和读书方法,培养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从搜集到的信息中提取有 益于自身学习的知识的
能力。
2.读书指导法
通过让学生读书,在读中学 习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同时,我也会适时地对学生读书
加以指导,引导他们对自己在读书中 的方法产生思考。
四、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习 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课标点明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必须
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 效的整合。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的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联系实际,从自
身经验出发,感受课文内 容。我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论应该怎样读书,认识到只有将读
书与思考相结合,才会有所收 益。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结协作的 能力。因此,课中应组织讨论本课的重难点
问题,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使教育目标的顺利 达成。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一共分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读 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我会利用交 流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
过程中,深入品味情感,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第三课时,我会在解决课 后练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再
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完成本课所有的教学目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 二课时。我一共分了三
个步骤来说本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我会用这样的导入语: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 的
人,都喜欢阅读,从冰心先生童年时期读书的故事,到艾肯先生对读书的见解,都可以看出他们善于< br>从书中汲取营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到了作者将书作为伴侣的原因,今天,我们将继
续学习课文。
2.我会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体悟表达方式,品味情感
1.首先,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哪些语 句表达了作者爱读书的深厚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学生将会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细读课文,在读书中思 考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让学生学会在相
关的语句上划上记号,在语句旁作好批注。



然后,我会让学生分析作者用“假设”表达情感的手法。指名让学生 朗读课文中相应得句子和段
落,指导感受交流,如:第1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 突出作者对书的忠爱之
情。
2.在分析本文“比喻”的修辞手法阶段,我会让学生阅读语段: 让学生品读语句,体会作者把书比作
伴侣的忠诚,把书比作朋友的亲密,把书比作家的温馨,把书比作对故地的依恋。然后,让学生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比喻的精妙。
3.在分析本文“反问”的修辞手法阶段,我运用交流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反问”的修辞手法。
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语段:
让学生说出该语句的言外之意,认为到与书每一次新 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然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解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三)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我会用激昂的语调对学生说,“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 次感受作者的表白吧!”通过交流品读中
的思维碰撞,以及对作者表达方法的学习,读好这篇课文也就变 简单了。
(四)扩展阅读,制定阅读计划
这一阶段的教学,我会让学生朗读诗歌《 神奇的书》,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表达方式,让学生针
对诗中描绘的书的神奇作用,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 ,发表感想。最后让学生制定并说出自己的读书计
划,这样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阅读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 ,顺势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宣泄、展
现自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
(五)作业设计
1.背诵第7自然段.2.完成课后“小练笔”.
六、说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书是:伴侣、朋友、家、故地……
一遍又一遍的读:首先 然后 最后

——《泊船瓜洲》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 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
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 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 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
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 情仕意。当然,对
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 的思乡诗。全
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 江两岸,
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 口,
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 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 树高,万条垂
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 借明月而思
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 古诗词”,
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 诗悟诗、创
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 、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

< br>
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 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 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
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2、读悟教学法3、想象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
引入,让 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 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 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
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 重”读 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
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 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 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
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 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
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 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
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 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
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三)、品读诗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
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 ,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
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 ,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
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 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
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 :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
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 诗韵的课堂,还激起
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回忆往事 书写亲情 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 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
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 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五)
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
情。并将 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



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长相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
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
的含义,使词风缠绵。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
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 ”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
雄心壮 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
的声音之聒 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
来的阵阵寒意, 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
界袒露无余,使思 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 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
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
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3、体会作者的 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
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 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
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2、读悟教学法3、想象法: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 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
入,让学生 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 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
读出诗的 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
感觉来”。读 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
方法,即看注释 ,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
的情 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 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
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 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
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 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
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 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
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纳兰性德的 “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
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
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 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
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 ”的方式。学生的想象
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 思等等画面,感悟
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 的无穷韵味。



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
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 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 直
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 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整< br>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
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
说 ,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6 、《梅花魂》
一、先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篇回忆录,以倒叙的手法给孩子们 勾画出了一位远在异乡的老华侨也就是“我”
的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那份深情。梅花身上秉承的坚强、气 节正是老华侨的化身,也是老华侨眷念故
土的寄托。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以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透过 “我”的记忆,追溯了我、外祖父关
于梅花发生的五件事,虽然在叙述上有详有略,但无论是外祖父赠梅 ,望梅、还是护梅,其实都是在
揭示梅花身上蕴涵的魂魄,影响“我”要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文中 细致的描写了外祖父爱梅花
的每个动作、神情,让孩子们能在阅读中从细微处体会出这位老人爱梅花,在 梅花身上寄托了这分爱
祖国的情谊。
文章结构严谨,做到了前后呼应,首位相连。开头 由梅花想到已故的外祖父,结尾是看到梅花图而
想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这样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 ,浑然一体,而且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我
们不难发觉藏在梅花下的那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对祖国 深深的眷恋之情。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了解课前后照应,首相连的特点。
⑵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
念祖国的情感。
⑶ 情感目标:了解梅花的品格,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
接下来看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感情。
4、教学难点:体会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
二、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针对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本单元的文本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
图文结合法:联想理解法:读中品,品中悟:
2、学生学法有:
合作交流。圈点勾画,谈体会:。
三、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安排 教学。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品梅花秉性,悟爱国深情,成民族气节,
题文结合,写法呈现,课堂小结, 课外拓展。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语言导入:梅花向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赞颂的对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优美
的诗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文中我的外祖父对 梅花更是情有独钟,围绕梅花作者回忆了哪几件
往事呢?(师板书:护图,送图,赠绢)
(二)、重点说品梅花秉性,悟爱国深情,成民族气节,我把这一重点分成三不来完成
第一步:品花,悟魂。
文章既然以“梅花”为题,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品 梅花,为悟情铺路。课前学生收集了
相关的写梅花的名句,对梅花有了自己初步的感知,课堂上给他们展 示自己积累的机会,通过他们之
间的相互交流,提炼梅花的特质。随后,我又引导学生寻找勾画文中描写 梅花的词句,通过反复诵读,



让学生紧扣关键词,从“冷艳、幽芳”,从4个 愈和3个最中更深层次的体会梅花的魂既是梅花的精神,
也就是坚强耐磨的气节。在这一步的“品”中, 我意在让学生爱花,赞花,懂花。
第二步:品爷孙事,悟华侨情。
因为有了整体感 知环节的铺垫,学生已经明了课文发生在爷孙俩身上的五件事,这一步的“品”
就是要学生从这五件事情 中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活动,从而实现悟情的目的。
教学中,我将引领学生体会事件中主人公老华侨的不同情感变化。
读全文,找找外祖 父几次落泪,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流泪?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根据
生的交流侍机板书三次落泪 。第一次叫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流泪。此刻外祖
父想到了些什么?由此帮助体会 外祖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的内心世界,同时在教师深情的朗读
感染下指导学生读出外祖父的伤感、 忧郁之情。第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回国的消息时,他呜呜大声
哭了起来。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 地笑,而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
容。联想此时的我会想些什么?第三处在送别 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这里对外祖父的外貌作了特
写,让学生读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紧紧扣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泪的情景,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感悟到海外
游子的爱国心。作者在描写这几次落泪时也伴随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另外每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同。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活动
实现了由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
第三步,花魂寓人,品民族气节。
文本的精髓,教 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文本的语言、内容、情感成为学生自己的特征,“让学生主
动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 的人”这是我本堂教学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道理好懂,
品质难求,所以这一步“ 品”一定要是学生自主的“品”,主动的“品”,教师只能无痕的引导。
(三)、在给大家简要说说题文结合,写法呈现。
从题中的花入手,到悟出花魂一样 的民族气节,学生对于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已经心中
有数,教师再次将二者结合,通读全文,让 学生寻找文本的写作特点,引出“首尾呼应”,再次深化“主
题”,明确花魂贯穿全文,承载着老华侨深 切的爱国情感,承载着千千万万中国人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四)、在教学的结语部分,我给学生一 个畅想的空间,给他们一次做英雄的机会,希望他们和我一起
爱花、爱国、根植梅花的魂
(五 )、在课外拓展的空间里,我不希望学生的感悟随着文本教学的结束而消失,所以让他们去寻找自
己最崇 拜的英雄,寻找隐含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民族气节,学做这样的人。
四、最后说我的板书:在板书设计中 ,所有的内容都在于揭示梅花魂之所在,不论是花还是爱国的老
人,他们的身上都蕴藏着属于中华民族坚 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是我和学生们要去体验和追寻的目标。
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梅花魂
花 坚强不屈 国爱
吟诗(流泪)
护图(生气)
伤怀(流泪)
送图(郑重)
赠绢 (流泪)

7 、《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 桂花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
为题,以 “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六 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
气迷人。第二 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



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 、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
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能联
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 点句的阅读感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 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
的“外地 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读 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学文的过程中
学习掌握本文的九个生字,以及课后第 三题中的词语。
1、激趣导入。用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 这节课。”引起学
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出示课题读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投入课文的学习。
2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组织与同学交流,把
课文读得 更好,并将自己得疑问和同学互相探讨。
3、检查初读情况,学习字词。老师请个别学生读各段,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正确读字、句、段。
4、指导弄清各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理 解内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
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 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这 个复习,主要是复习学过的字词,特别是课后要求掌握的八个词语,还要复习课文的叙述内
容,帮助学生 再次理清课文的思路,以便更好地来理解课文。 (二)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 的教学,主要围绕“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句句子,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
爱桂花,从中,也能 让学生认识到桂花树的特点。
2、重点是学习第二部分,要理解摇桂花的乐趣。
在学生读了这一部分后,引导讨论: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这得从全家人的活动,以及桂花
的用途中去体会。
(1)找出每个人的做法,分角色读读,有利于认识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体会内心共同的喜悦。
(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指导感情朗读。重点理解我摇桂花时的动作和话语,母亲
小心翼 翼的动作,和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体会一家人对桂子丰收的喜悦。
(3)联系实际,了解桂花的作用。
(4)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个总结,谈谈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桂花的乐趣。并进一步进行朗读。
3、在总结第二部分后,学生对作者 怀念童年时光的感情是不难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点
应指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这段话:外地的桂花 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三)课堂总结,深切体会。通过总结课文的内容,感情 朗读全文,进一步复习课文,深切体会文中
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 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 ,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
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三、说板书
喜欢桂花
桂花雨 思念家乡,怀念童年
“摇花乐”
8、《小桥流水人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小桥流水人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8课。这篇课文作者开篇如诗的
几句话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 ——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与流水相和
喝,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 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 疲劳之劳形,犹如世外桃源。结尾直抒胸臆:“那
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 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
的怀恋和思念。
二、说目标
1、认识7个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词句。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说教法
1、用马致远的词导入新课。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
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 忆,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读书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体会。在反复朗读的基
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 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要求
1、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难忘的景,如课文的第一段。难忘的事,如捉鱼虾蟹、丢花、采花等。
同桌互相交流。
练习朗读。
2、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A、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 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
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 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B、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 、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
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C、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 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
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2)自读课文,写一写作者表达感情的。
(3)全班交流。
(三)拓展:欣赏学生习作,进一步体会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9、《鲸》说课稿



一、说教材
《鲸》是一篇常识性 说明文,课文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多种方法介绍了鲸的
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 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鲸》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 篇课文,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
除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 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之外,
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 准确的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 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围度”来考
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退化”“经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 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
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 把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 法。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此次向各位评委回报 的是第
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学情以及教法和学法。
二、学情分析
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性的文章,并且能够做到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
注意引导 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 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
教学法,对学生 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
让学生从读中去理 解,从读中去领悟。
四、说学法
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 、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
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在学习鲸的呼吸这部分内容时,我还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增强他们的
感性认识,在学习鲸睡觉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然 后在电脑上画出它的样子,学生
的学习热情很高。我还不以学生学懂这篇课文为满足,更以这篇文章作为 知识的窗口,让学生从多方
面去了解鲸,于是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 面。最后让学生进行交
流,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五、教学过程: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为指导思想,教学环节如
下:
1、复习引入
上可伊始,我便让学生回顾课文一、二段,“谁来说一说,你都了解了 什么”通过回答问题,唤起
学生的记忆。知道鲸是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2、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鲸虽然生活在海里,可是他却是哺乳动物,而且是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
们的世界”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思考作 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读完之后,我让同学
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 获,并试着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样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学完后,就 让他们进行汇报,当他们谈到鲸的进食
情况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他们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当他们谈到鲸睡觉时的样子时,
我让学生感情朗读,其余同学闭目想象,然后将鲸睡觉的样子,在电脑 上画出来,这一方面调动学生
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去大胆创作。通 过这些环节的学习,学生
对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已很明白了。
在讲完这部分内容后,我让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在介绍鲸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将它画



下来,并 和同学展开讨论,然后我让学生以一句为例谈谈,这样学习,学生对这些说明的方法的印象
加深了,在此 基础上,我还让学生用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写一个句子,使学到的知识得以运用,增强
了实效性。
3、积极思索,质疑问难。
课文讲授完了,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质疑问难 ,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我并没有把答
案直接告诉他们,我让其他会的同学来充当小老师,让他们也来尝 尝成功的喜悦,还有不能解决的问
题怎么办?
4、网上阅读,丰富知识
我 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亦借此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通过课内外的学习,
学生对鲸已 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点滴收获或体会,使学生从各方面
丰富自己对鲸的 认识。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最后,我进行总结,激励学生去探索,去打开大自 然的奥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去了解、
去探索鲸的有关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课后作业:(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介绍鲸的电子
手抄报;(2)以“鲸的自述”为题材,进行一次中队活动 。
六、板书设计:
22 鲸
体 形: 大 (图1)
进化过程
种 类 :须鲸 齿鲸(图2)
生活习性:睡觉 (图3)
呼吸
胎生
10、《松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松鼠》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 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我认为教
材编者的目的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动 物的外形、特点、习性,从而呼唤我们人类关注动
物世界的生存状态,激发我们人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 的热情。《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
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 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某些文学的
表现手法来说明事物。《松鼠》这篇课文作者就抓住了松鼠漂 亮、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
鼠写得活灵活现。所以这是一篇学生喜欢读的介绍小动物的文章 。
2、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能用“先......再......然后”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思维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重点确定 为:1、自主识字识词。2、能够按照一
定顺序描写事物。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本文 是比较浅显的文章,介绍的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动物,所以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为主,老师的 启发、引导为辅。学生以读为主,以阅读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交流、沟通,生生交
流、沟通,合作探 究,达到共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情景的巧妙设置
来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 。
三、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呀?(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也很熟悉小动 物
吧,现在我们来一个猜谜比赛,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多媒体展示动物谜语)。
第四个谜 语把同学们给难住了吧,因为这种动物在我国主要生活在西北和东北地区,所以同学们不熟
悉它,它是谁 呢?你看它驾着一只小船来了。(多媒体展示松鼠的图片)今天我们就随着法国著名博物
学家布丰的笔端 去结识这位新朋友。
(二)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出生字生词,讨论查证。
问题一:请你以“我知道了松鼠是……的动物”的句式说话。(师生共同归纳出松鼠的一些特征,板书)
问题二:文中是否能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松鼠的这些特征。(板书文章的结构)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
2、品读课文
问题一: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松鼠,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大胆发挥你的想象,向 大家介绍一下
自己的漂亮。
问题二:(多媒体展示老师用“反串法”讲有关松鼠的故事) “反串法”故事内容就是从松鼠的活动范
围,活动时间,食性等方面故意反说,并串编成一个故事。 < br>问题三:阅读第4、5段内容请你以“我觉得松鼠是一种……的动物,理由是……”的句式说话。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3、能言善辩 。多媒体一段同样 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让学生与课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那现在
我们就一展身手,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下 你喜欢的小动物吧!
(三)课文小结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由学生自
己来板书明确。
(四)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课后去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板书设计 (多媒体展示)
松鼠 启示:
外形——漂亮
生活习性:活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_
一、分析教材
这篇文章是 以鲁迅先生侄女的角度去描写其人的。作者通过回忆伯父生前留下的深刻印象的几件
事,来说明鲁迅先生 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
怀念与敬仰之情。本文在 表现人物品质方面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语言内涵深刻。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以及本文的具体特点,制定了本课的目标如下:
1、正确读准“挽、 囫、囵、恍、搞、枣、霜、详、逝、章、咳、嗽”12个生字的字音。注意多音
字“正”“冠”;注意“ 嗽”字的写法,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的意思。
2、快速阅读文章,理清 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段落结构,明白文章的是围绕“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句来写 。
3、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本文共分两个课时
1、第一课时内容安排:
A、整体把握单元的课文大意,据单元导读弄清本单元教学要求。



B、快速浏览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
C、学习生字词
D、学习“救助车夫”的事例。
2、第二课时内容安排:
A、学生根据学习“救助车夫”时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谈《水浒》”、“谈碰壁”、“关
心女佣”的事例。教师重点引导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B、学习“追悼鲁迅先生”部分
C、总结全文 D、课外阅读有关鲁迅的资料。
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A、正确读准“挽、囫、囵、恍、搞、枣、霜、详、逝、章、咳、嗽”等12个生字的字音,注意多
音字 “正”“冠”,注意“嗽”字的写法,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的意思。
B、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明白文章的是围绕“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句来写。
C、学习通过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 六年级学段的学生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
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 方法。”再加上本单元导读中提到要“理清文章思路”的要求。确定了本课时的教
学重点为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课文结构。”
同时,又因为文本的叙事时代背景离学生 比较久远,学生对此感到陌生,这有碍于对一些重要的句
子的理解。所以将本课时的难点设置为:理解“ 伯父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一
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第一课时教学方法。1、整体导入法:2、朗读感悟法:
七、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整体导入:
1、把握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检查预习:说说这单元的文章 都跟谁有关系?(鲁迅)谈谈鲁迅初步
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不强求)
2、学生朗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师板书学习目标)。(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和老
师在 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检查自己是否达成目标)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通过他身边亲 人的描述了解他,看看生活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
从单元的整体把握入手,有 利于将原来支离破碎或者不太明显的东西建构成一个立体的教学体系,
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 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实现阅读的高效
积累及教学的最优化。
二、 初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最能说明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句子,划出来。
2、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文章写了鲁迅的几件事来表现他是一个这样的人?
3、请你给文章分一下段,你会分几段?根据什么来分?(事情)
4、请你再快速浏览课文,除 了按事情分段,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可以为我们分段提供参考,你发
现了吗?(空行分段)
5、 请给每一件事起一个小标题。
6、 想一想,这几件事和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关系?
三、 从具体事例入手,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格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受感动的一件事,估计学 生
大部分会找出帮助车夫的事)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段,边读边想这段中哪些细 节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为别人想得
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出示动作描写片断,学生齐读,划出描写动作的词。“扶、蹲、半跪、拿、夹、洗、敷、扎”
5、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半跪”感受鲁迅的“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
少”
6、指导朗读,抓住动词读出自己的感动。(先自由练读,再齐读感悟)
只听老师滔滔 不绝地讲,却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阅读课。在这里我们通过教
师指导---- 学生练读-----指导朗读---------- 全班齐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
解。
7、从鲁迅的帮助车夫的 动作中我们感受到鲁迅的确是为别人想得多,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得
到?(掏出一些钱,把剩下的药和 绷带给了他)
8、师: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鲁迅在街头帮助了一位车夫,如果你们帮助了别人 ,你们的心情会怎
样?鲁迅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沉重)
9、 出示神态描写的句子,抓住“严肃”和“叹气”引导学生理解。
10住“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引导学生:鲁迅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结合课前查找 的资料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作补充并小结:鲁迅由这位车夫想到了千千万万的车
夫,想到了中国千千万 万的穷苦人,他们处在水深火热中,这都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鲁迅知
道原因所在,然而又无法解 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旧社会劳苦人
民的极大同情。
11、指导朗读,抓住人物的神态,读出沉重痛心的感情。
阅读教学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 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在这部分,我们让学生选择文中最令
他们感兴趣的事例来写,就是要激发学生的 阅读热情,从而充满热情地学。我们让他们边读边思考问
题,是为了让他们做独立的阅读者。
在理解“半跪”和鲁迅为何叹气,为何严肃时,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的体验。让各个学生从不同的
角度来 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而不是老师设计好了标准答案再引导学生寻找“标准”。
四、老师总结:这就是 鲁迅先生,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个忧国忧民的老人,文章中
还有其它几件事也都表现了 他的这些品质,下节课,我们就用学这段的方法来自学。出示学习方法:
1、朗读段落,想想 通过什么来描写人物,划出有关词、句。2、通过关键的词句来理解人物。3、
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结 合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句子的含义。4、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阅 读有关鲁迅先生事迹的书,扩大学生的信息采集量,从其他方面加深对鲁迅
的了解,再重新回归到主题阅 读上来。
11、《新型玻璃》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3课《新型
玻璃》。我将分以下四大板块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新型玻璃》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分别介 绍了夹丝网防盗玻
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 中的广泛应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的状况, 我设计了以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3、体会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创新设计,发展语言及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 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
爱科学的积极性。
同时确定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
话训练。教学难点 为能正确区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文的内容特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2.问题教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法有:合作交流法,培 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阅读法,培养学
生爱学语文的兴趣,进一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学 生在以后的自学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 带来的快乐。
三、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以做推销的方式,介绍一种玻璃。看同学想从哪几
个方面来 介绍。
(二)确定目标,自主阅读
要把这些新型玻璃推销出去,得首先学好课 文,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
的哪些知识?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
(三)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
3、我在这一部分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情况,让学生想帮老师的家里选择一种新型玻璃。
4、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家里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
5、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给老师听。
(四)发挥潜能,创造设计。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你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自我评价)
2、布置作业: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对于这种教学过程的 设计,能够突出教学模式,体现教学方法。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和爱好。
四、说板书设计:
夹丝网防盗璃
夹丝玻璃
23.新型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12《假如没有灰尘》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认识四个生字:勿、埃、漉、晕。
⑵ 正确认读:然而、面临、颗粒、来源、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
2、能力目标:
⑴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⑵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⑶ 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过程与方法】通 过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总结学习收获。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两面性的。
【教学重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了解点光源、散射、日晕等词的大致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喜欢灰尘吗?
师:我相信你一定有喜欢灰尘的道理。
师:灰尘污染污染环境,危害健康,没有它行不行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假如没有灰尘》。
(板书:假如没有灰尘。)
二、朗读与理解
师:朗读全文并思考“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用直线画出“特点”,用曲线画出“作用”。 (学
生活动。)
师:默读第一段,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
师:如果拿极小的灰尘和排球比,就如同拿排球和地球比。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这个特点?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些是什么?
师:用数字说明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这种方法就叫──列数字。 (板书:列数字。)
师:作者又介绍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
师:为什么作者要称细小的灰尘为“庞然大物”?
师辅助:作者说哪些灰尘是“庞然大物。”
师:拿看得到的灰尘和谁比?
师辅助:大的灰尘直径几百分之一毫米是小的灰尘直径一百万分之一毫米的多少倍?
师:一千比一,大的灰尘自然是“庞然大物”了。
师: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板书:做比较)
师:还有其它特点吗? (师板书:散光。)
师:有什么作用?
师:怎么说明灰尘这一作用的?
师:“如果”是什么意思?
师:假设一种情况,这种方法就叫“假设。” (师板书:假设。)
师:灰尘能散射那些颜色的光? (师板书:白光)
师:用了什么什么方法说明这一特性的?
师辅助:“遥远的天空随着高度降低而逐渐由蓝变白”中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
师:这是作者在作…… (师板书:作比较。)
师:灰尘除了微小 散光 还有其它作用吗? (师板书:吸湿。)
师:吸湿有什么作用?
(师板书:干燥 保护生物 气象是万千。)
师:说明干燥作用时,用了那个词?
师:这是什么方法? (师板书:假设。)
师:还有哪里也是假设?
师:这是真的吗? 师板书:假设。)
师:灰尘吸湿形成小水滴,还能形成什么景观? 师板书:气象万千。)
师:全文只有一个叹号,作者为甚用叹号?
师:读读这唯一一句有叹号的话。
师:同学们,作者用叹号要表达什么?很讨厌灰尘吗?
师:读第一段。
师:灰尘古来让人讨厌,为什么作者要赞美它?
师:是啊!小小灰尘,有危害人们的一面,也有造福万物的一面。看来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两面
性的啊!
三、拓展
师:谁来用简短的一段话概括灰尘的特点、作用?用“假如……”的形式。
师:虽然灰尘有碍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但是人类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散射强烈的阳光,人无法睁开眼睛,天空将只有调的蓝色;假如没有灰尘凝结小水滴,就没有云雾雨雪来调节气候,



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有了灰尘,才有气象万千的美景。)
师:换个方式说。用“正因为……”的句式。
师:虽然灰尘污染环境,危害人的健康,让人讨厌, 可是正因为有了灰尘散射强烈日光,人才能
睁开眼睛,天空才五颜六色;正因为有了灰尘吸湿,万物才不 会湿漉漉的,才形成云雾雨雪,生物正
常生长;正因为有了灰尘,才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看来让人讨 厌灰尘是不可少的,世界上的物质
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啊!
师:在摘录本上摘抄描写灰尘的特点和作用的句子。
学生活动。
13《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 育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这篇精读课文回
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 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
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 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
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 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
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 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
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 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
所惑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 实际,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
朗读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 子;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一生
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确定为 :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学难点为:理解“父亲”告诫
“我”的一段话。
二、说教法及教学过程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 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
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 灵共鸣,让学生受到情感
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基于以上认识,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课堂教学。
1、组织教学。
因为是抽签借班上课,第一次见学生。我先话家常式地让学生猜“老 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从而
让学生明白“要敢问敢答,不怕问错答错”,消除学生的顾忌和紧张,拉近 师生心灵的距离,以营造一
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2、导入。
采用师生互背“名言”形式,既让学生明白语言积累的重要,又在学生取得成功体验得到激励性评价,情绪高涨之时出示投影,赠送给学生一段“名言”,也就是文章的难句、中心句。然后让学生聚
焦中心句并针对中心句质疑问难,从而激发出学生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学习新课文,去主动探究答
案 的热情。
3、新授——研读课文。
①听读课文录音,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目的。
②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 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
因此,我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 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感受夜晚的美景,体
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 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
道理。
③“钓鱼”部分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 创设情景,让学生角色置换,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去感悟
去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训练口头表达 的双重目的。“启示”部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正
反两面帮助学生领悟含义,突破难点。
4、总结。
全文学完后,以自写“名言”的形式交流读书感受,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并充分地发 表自己独
特的见解。从而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又进行了书面表达的训练。
5、作业。



作业布置一为与自己的父亲讨论,交流自己对本文的阅读感 受,既复习巩固了课文,也是学生对
本课学习的反馈;二为推荐阅读篇目《中彩那天》(文旨类同),以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更广
阔的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15 《落花生》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要说的这篇课文《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 上册的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
文,他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 教育。课文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
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 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他能使孩子从
落花生的品格中受到人格和价值观教育,使孩子终生受益。
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这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1、能够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
人,不要做伟大、体 面的人”。
2、认字8个,写字6个,理解“居然”、“收获”、 “羡慕”、“体面”等词语。继续练习点画重点词句。
3、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 ”
开头写一段话。
重点难点有两方面: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 br>开头写一段话。
这篇课文,我打算分两个课时来完成,这里我说一个课时。
二、说教法。
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 ,深入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基本思路 是:设疑导入,激发阅读
兴趣——发挥主体,让学生自主读书—激励质疑问难,引导读中感悟,— 当堂组织辩论,鼓励各抒己
见——设计扩展活动,实现知识迁移。
这课的教学,我采用切入式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1、指名朗读第一段,请同学们 联系上下文,说说“居然”“收获”是什么意思?“居然”在本段中
起什么作用?
2.教师小结:一片荒地,在我们几个小孩子的呵护下,在不经意间,竟然长出花生!这是一件多
么令人 兴奋的事。请学生各自朗读这一段,读出惊喜之情。
一开始就直接切入重点段。在这篇课文里,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会从花生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在重点段的教学上,我采用的是八字教学法:读读、讲讲 、议议、练练。
为了更好地突破课 文的重点和难点,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本课的教学设计两处使用了多媒体:其
一是导入新课时,使用多媒 体显示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落花生的由来;其二是理解父亲
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两段话时,多 媒体出示这两段话,既向学生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又方便了老师指导
学生理解这两段话的意思和指导朗读 ,真正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时我采用开放式教学 和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
堂氛围,通过设疑、小组讨论汇报 、朗读比赛、辩论会、读写结合、拓展活动等多种形式,采用多媒
体的教学手段,创造一种声、色、形有 机结合的教学情境,积极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通过自读自悟、质疑讨论、合作交 流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全面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使
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人人参与,覆盖面广, 达到了大面积训练的目的。
四、 说教学流程。
(一) 设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师问:同学们,现在老师带来了什么?学生:花生!你们吃过花生吗?喜欢吃吗?有谁知道 花
生的生长过程?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带着这些问题去揭示课题,我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 /p>



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2、多媒体出示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落花生的由来。
(二)发挥主体,让学生自主读书。
1、初读课文(用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形式)
2、检查本文的生字词,如“榨油”、“居然” “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3、整体感知,让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种花生-- -
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4、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在学生明确课文 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
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老师提出几个问题:本单元 主题是“收获”,在这篇课文里,著名作家许地山
先生会从花生中得到什么收获呢?“在这几部分内容中 ,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
选内容,学习体会。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 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
料,寻求答案。
(三)激励质疑问难,引导读中感悟
在学生汇报自学所得后,我相机引导学生就词、就句、就段进行质疑问难。
1、鼓励学生质 疑:同学们,学习最可贵的是要能发现问题,发现小问题会有小进步,发现大问题
会有大进步。下面老师 要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问题。请拿出笔来,把你发现问题的地方全都标上记号。
这样,便会大大激发了学 生的求异思维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质疑。
3、学生质疑后抓住重点学习课文。
(1)多媒体出示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两段话。
(2)让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 自己
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
(3)指导朗读:先让学生找出花生与苹果、石榴的不同点,画出对比的词句,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
读。
(四) 当堂组织辩论,鼓励各抒己见
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学完课文后举行“实话实说”辩论会。
1、辩论题是“在现 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先让各小
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 实说。接着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
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当主 持人。
2、 在充分辩论的基础上,让学生 以“我要做那样的人”为题写一二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
情实感。
(五)设计扩展活动,实现知识迁移
课文学完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道综合实践题 :每位同学回家后,买上些花生。晚上,一家人围
坐在桌子旁尝尝花生,并与家人谈谈有关花生的话题。 最后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
一段话。
五、说板书设计: 落花生
好处多:味儿美、榨油、价钱便宜
(物)最可贵:不图虚名、默默奉献(春蚕、蜡烛……) ↓(借物喻人)
(人)最高尚: 实实在在、无私奉献(清洁工、老师……)
16 《珍珠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五年级(下)第六单元的首课,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的关系为内容,专题编选课
文。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 珠鸟》一文主要通过由于我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
人、爱人,最 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的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
“信赖,往往创造 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



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二、说学生
1从德育的角度讲,现代学 生并不缺少“被人爱”,相反的,恰是因为拥有太多的“被人爱”,反而
使他们缺少了一种“爱别人”的 胸怀,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最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
向往提升起来,把人的良知焕发出来 ,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
懂得爱和自由, 乐于创造,热爱自然, 学会生活和怀有理解人生的渴望。因此,利用语文学科的特
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 也是力所能及的。
2从语文角度讲,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还只停留在以情节判断作品 好坏这一浅层面上。
因此,帮助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说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结合课标对初一学生的要求,我将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十个词。
摘抄生动、优美、深刻的语句。欣赏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欣赏,养成品味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有爱心的下一代”、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 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 之有理。
四、说学习重点:品味文章语言,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五、说学习难点:领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
六、说教法。提问法、点拨法、师生互动法。
七、说学法。1、朗读法、圈 点批注法、提问法、讨论法。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
3、学习抓住关键词去揣摩、 品味。
八、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并简介作者(5分钟)
由“人与鸟”的关系导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与鸟儿之间的难忘的故事。
检查预习(6分钟)
1质疑
2学生提出问题后,由其他学生解答,有难度的 教师适时点拨、启发,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养
成发散思维的习惯。这样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3出示幻灯片一(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冯骥才的简介。)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朗读课文。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
出语调。
2出示幻灯片,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幻灯片的内容是:
根据问题快速阅读课文:(a)归纳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我的举动)(b)珍珠鸟对我有什么
反应 ?(c)我从和珍珠鸟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
3前后桌交流——合作探究
4引导学生小结并出示幻灯片三
(四)阅读·赏析·研讨(14分钟)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 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习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
过程中分析、欣赏、研讨作者 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
1跳读,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括号括起来。



2朗读自己括起来的句子和段落,并体会哪些地方最顺口,哪些地方最动情。
3在旁边批注喜欢的理由
4前后桌交流赏析研讨
5请同学赏析(小组代表)
6教师小结: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五)拓展延伸出示幻灯片四(5分钟)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2怎样做一个让同学信赖的人?
(六)教师小结(5分钟)
今天,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与鸟 相亲的画卷,这是用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
界。其实,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你、我、他(她)都能创造出 美好的境界。正如韦唯的歌曲“只要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在欣赏歌声中 结束这一课吧!(在播放歌曲时出
示幻灯片五,也就是作业布置)
(七)作业布置出示幻灯片五
1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和描写雏鸟憨态可爱的句子。
2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写片段作文,以某一动物为对象,字数300字。
3课外阅读老舍的《小麻雀》。
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
洛杉 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
终于在 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
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说教 学重点难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
了不起。
4、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 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
悟文中的感情。
5、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
复品读父 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
情感体验引 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6、说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
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
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 br>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
1、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 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
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学生自渎课文 ,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
容。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 < br>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释疑问。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
的方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在课尾,让学生结 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与你之间所演绎的
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7、说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
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 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8 《慈母情深》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
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 日常生活小事中表
现的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教学目标:
学会文中三个生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深沉与宽广,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 描写的重点句、段的理解,体会母亲的善良与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
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 重、难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中心句、段的频析学会如何赏析,体会母亲的善
良,慈祥 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方法:根据本文特点 ,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交流
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度视频)学生边听边看: 游子吟。
师 :同学们,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描写母亲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我国当代作家梁晓声笔
下的母 亲(板书:慈母情深)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文中的母亲给我留下的印象
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1、大屏幕出示: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 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怎样表现母亲的
深情。
学生勾画母亲深情的句子: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体会母亲挣钱的辛苦;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崇敬之情。(分成四人小组交流)
大屏幕出示: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 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 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
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生齐读后再指名体会妈妈工作的辛苦,劳动 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 疲惫的眼睛吃惊
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指名朗读后抓住“直、转、疲惫”等词体会母亲工 作的劳累,还看出母
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 动,为自己冒然
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 手指数着。”(生齐读后体会母亲的钱来之不
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体会母亲的 艰辛。)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分组朗读后体
会母亲为儿子爱读书而兴奋不已。)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 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
碌······”(引导学生抓住“立刻 ”一词体会排比句将母亲为了整个家的生活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



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 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
了。”
(7)、“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全班齐读这两段话后体会 “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
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的心情。)
2、全班交流,选取自己感受深的句子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3、读了这篇课文,谁都会被深深的慈母情打动,请读出“我”深受感动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写几句话,编一首诗或唱一首歌,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3、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母爱的伟大。
五、总结
通 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慈祥,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
这种爱,作 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母亲
“我”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 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
断”、 “出版”、“戏剧”、“严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把握”、“谨慎”、 “极
端”等词语。理解“一如既往”、“得意扬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 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
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 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引导学生体会巴笛 的成
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2、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
义词)
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都加了引号 ?
4、师小结: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两种不同的评价, 是人物所说的话,在这里作为课
题,所以要加双引号。
二 、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
1、 生自由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认认真真地读,把课文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反复读。
第二:课文究竟写了什么,用上课题中的词语来概括。
第三:边读边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 认读生词并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 誊写 谨慎 极端 歧途 腼腆 一如既往
3、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4、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在文中圈出能反映写作顺序的词或短语)



三、 研读课文
1.自读1-14段,思考: 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 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父
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映。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找出有关的段落、语句,用你
喜欢的符号在文中 做标注,反复读读,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2、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
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 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 我身上。”
2)“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3、如果你就是巴迪,你有这样一位母亲,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想些什么?
4. 过渡语: 是呀,有这样的母亲真好,让巴迪对写作充满了兴趣, 此时他兴奋极了,迫不及待
地等待着父亲回家。
5、 找出父亲批评“我”的句子读读。
1)父亲终于回来了,看完时却说,——现 在你就是那位父亲,你应该怎样说这句话。为什么要这么
说?互相交流。请你说说这句话。
2)听了父亲这样的评价,巴迪的心情怎样呢?用一个词来说一下。(难过沮丧伤心……)把你的
理解读 出来(指名读相关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3)面对父亲严厉的批评,母 亲与之争辩,父亲让步了吗?(读文中相关句子),此时,“我”再也受
不了了——(出示句子,齐读: 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如果把冲改
为跑,把跑改为走,把扑改成躺行 不行? 把换完后的句子读一读。
四、交流品读,内化感情
过渡:此时的巴迪理解父 亲的评价吗?确实,面对母亲的“精彩极了”,巴迪得意极了;而面对父
亲的“糟糕透了”,巴迪却难过 极了。随着巴迪一天天长大,他对父母的评价有新的认识吗?他明白了 ,
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都是父母对他的爱。板书:爱
1)“歧途”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
2)你认为在文中“引入歧途”指什么?(自由读――齐读)
四、 研读最后一小节 ,提升主题。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课文中“我”的成功应该感谢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批评 。
老师觉得,“我”的成功,还应感谢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自己) 归功于自己的什么?(谨慎)
1、如果不谨慎,我被“精彩极了”刮倒了,会怎样?
2、如果不谨慎,我被“糟糕透了”刮倒了,会怎样?
3、 在父母的鼓励下,再加上自己谨慎地把握,最后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师边总结边把板书串
连起来。)
五、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1.文中父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我们清楚了,生活 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一件招来截然相反评
价的事情吗 ?
2.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 的好处,要是问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
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
3.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让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成熟了不少。大家
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却没有得到机会,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都有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在生
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境的新认识。
4、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受赞扬、批评,面对“精彩极 了”的表扬,我们不能骄傲自满;面对“糟
糕透了”的批评时,我们也不要丧失信心,而是应该正确地接 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真诚祝愿每
位享受父爱、母爱的同学,谨慎把握生活中的小船。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赞扬 批评
慈祥 严厉




谨慎
成功
20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 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
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
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能力。
4.让每个个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 br>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母爱及自强自立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母爱揭题
1、师:母爱是黑暗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
母爱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病寒,给我们带来温暖。
2、师:学完《母子情深》, 我们有感而发,写了小诗寄托我们队母亲的深情。谁愿意读出来和我们
分享?(学生朗读诗歌)
3、是啊,母亲对子女的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前面我们感受了慈祥的母爱,鼓励的母爱,这节课,
我们一起品味另类的母爱。
4、打开书105页。
二、汇报预习情况
1、小组内交流汇报预习情况:我们还是照常现在小组交流预习情况,推向代表汇报。生汇报:(子 、
词、句、主要内容)
(1)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了作者毕淑敏:出生新疆,是北师大 的研究生,当过兵,是医生,也是
著名作家,曾获很多文学奖。王蒙称她为“白衣的文学天使”。
(2)这节课,我理解了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br>(出示词语朗读)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子生病了,当医生的妈妈让儿子独自上按看病,学会了看< br>病的事。
2、读书一环节,重点汇报读几段:
A、请大家模拟当时的情 况,把母亲和儿子的对话同桌先表演一下。(1-20段)(同桌再演)母亲—
—残忍到心软 儿子——虚弱
B、再请几个同学分别朗读这几段,你发现什么?段21,22,23,26,27。
------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
——刚才这两组同学的朗读的两部分内容,在对人物的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作出决定——一犹豫不决定。
师:言为心声,通过刚才的对话,你揣摩到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三、理清心理,感悟母爱
1、教师再引导学生理清七个语段中母亲的心理变化:作出决定——内心矛盾——后悔自责——勇
气回升,并引读这七个语段。
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 句子,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入手进
行教学设计。在“深入探究,感悟母爱”这一教学板块中我这样设计 :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多 读
几遍,想想你知道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接着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内交流划找的句子,并谈体会,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学讨
论。
学生经过讨论后,交流了相关的七个语段:
语段一: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 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
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语段二:“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语段三:“你到街上去打 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
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 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
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语段四: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
“妈妈 这就领你上医院。”
语段五: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 的母亲,在孩子有病
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 路上指指点点,
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语段六: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 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
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 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语段七: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
学生理解这七个语段时,将重点放在第一、四、五、六这四个语段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理清七个 语段中母亲的心理变化:作出决定——内心矛盾——后悔自责——勇气
回升,并引读这七个语段。最后学 习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总结:
1、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 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
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2)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 自觉
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21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 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
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 ,
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 br>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
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 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
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



【教学方法】
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⑴以读促进,激发情感。⑵电教媒体,从旁
辅助。
【教学过程】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本节课的关键。我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1.名言引题,激趣导入(2分钟)
2.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20分钟)
3.走出圆明园,字字句句表真情(15分钟)
4.总结全文,提升情感。(2分钟)
5.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分钟)
环节一、名言引题,激趣导入
出示法 国最著名的大作家雨果说的一句话:“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
就是圆明园 。” 通过这一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随着老师一同走进这个举世闻名的
圆明园。
环节二、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
在“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环节中,总体上是分两部分进行的。
1.让学生细读探究二 、三、四自然段,通过读、悟课文语句,发挥想象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
激发他们的我国古代灿烂 文化无限热爱之情。在这部分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抓住“圆明园中有什么? 没有了什么?”这一矛盾的变化,让学生细读探究五自然段,了解圆明
园毁灭的过程,激发他们对侵略者 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在这部分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环节三、走出圆明园,字字句句表真情
抓住文结尾情感表达的空白点——我国这一园林 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
烬。此时,学生不得不接受这个惨痛的历史事实,情不 可抑,迫不及待地想读,说,写,此时我安排
自由创作空间,给学生一个表达心声的平台,让学生抒发内 心的真实感受,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
责任感。
环节四、总结全文,提升情感。
这一节课的总结,我主要抓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来总结。我是这样设计的:这把火,
烧毁了 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
更烧不毁 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让我们时刻记住——(课件出示:勿忘国耻,振
兴中华)生齐 读。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环节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本着作 业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
内在潜能,最大 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拓展知识面的观点,因此我布置这样一道作业题“有人建议在
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 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板书设计】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爱国情感。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有……也有……
有……也有……
……还有……
不仅有……还有……
不但……还……
上自……下至……

圆明园的毁灭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2 《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 本课以“革
命传 统教育”为主题,老师通过激昂感人的语言和逼真的课文演示,将学生带入了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
体会 革命先烈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就从
教材 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
标.
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
3、德育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
神。
教学难点: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小 组交流,朗读体会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创设情境,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我们还采用了课件,网络 等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明理。
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 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
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容,老 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
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了“阵地 ”,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 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心情及内心
感受,老师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 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依恋,对
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 的英雄气概。
(二)以情促读,总结读法,运用学法,读中感悟。
老师先指名朗 读: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接着通过“顶峰敌”的影片回顾又让学生品读好词段
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 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五壮士无
比崇高敬的真情实感,自然 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及时总结:品读体会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 式学习“英勇跳崖”部份,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
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三)自主释疑,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老师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如运用学 法合作探究英勇跳崖部分,老师先让学生
初读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在学完本段后,再讨论:同学 们,看到五壮士应英勇地跳崖后,你
们想对五壮士说些心里吗?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 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
围”。
(四)整合资源,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我们在学习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生用成 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
学完课文后,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 资料,使学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
(五)板书设计直观形象。这节课的板书既形象又条理 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发展脉络,
中心突出。
(六)作业布置大胆创新,体现个性。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 作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浓厚的学生
兴趣,又体现了个性思想,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望。
23 《难忘的一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难忘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
利以后, 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
在礼堂里参观 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这篇课文处在 第七单元中。单元训练重点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习本组课文,要在理解课文内
容、体会思想感 情的基础上了解并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述内容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进一
步提高理解和表达能 力。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真挚”、“意外”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句话。
我把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 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
情的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 和大纲的要求,把“学习作者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
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习祖国文字”、“参观礼堂 ”这两个场面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条
主线,以读为主,运用“教——扶——放”的方法,通 过“朗读——理解——朗读”这种教学手段教
学本课。
三、说学法
我引 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朗读”的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并从
中领悟到表 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计划三个课时授完本课,并设计了下面七个教学环节:
(一)简介背景,揭题入手。
一上课,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这样引题简介:今天, 我们学习《难忘的一课》,讲的是发生在台湾
的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发生了一 场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这是由日本侵
略朝鲜并向中国海陆军挑衅引起的。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 ,中国方面遭到失败。1895年,签订了不
平等的《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整整统 治了五十年!在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
台湾人民连自己祖国的文字都不准学,不准画中国伟人像等, 他们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
妄图使中国永远受日本的统治!中国人民蒙受着种种巨大的耻辱, 过的是奴隶般的生活!直到1945
年抗日争胜利后台湾才归还中国。这篇课文就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台 湾归还祖国后写的。作者是田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先让学生自由 读课文,自学字词,然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 者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
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 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着重描写了哪两个主要场面?
可分几段?只要引导学生找出“ 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礼堂”这两个场面,文章的层次自然就清楚
了,这时我就让学生分段并说说备段 大意。接着,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
中国!”这句话。这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 ,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紧紧抓住这条主线,设
计了这样的问题:每次出现这句话,作者是 怎样具体叙述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导入第四
个教学步骤。
(四)抓重点词句,以读促解。
1.讲读课文第3—6节。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 文,划出作者具体叙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第一次出现的有关语句,然后仔细体会这些语句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感受。这里,我主要抓住“一笔一
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 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等语句让学生
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认真态度和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这里作者是抓住
他在台湾小学里所看到的师生认真学习祖国文字这一感受最深 的事来叙述,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对于难理解的重点句如“好像每个字 ,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我则利用幻灯出示,抓
住关键词语“真挚”的理解,让学生边 品词品句,边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再把理解后的意
思和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 生在朗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并要求学生
会运用“真挚”这个词。
至此,学生已理解了这部分内容,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就及时地进行小结,使学生
初步掌握 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我是这样说的:“这部分,作者抓住了他在台湾乡村小学里所看到的师
生认真学习 祖国文字这一使他感受最深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学习这部分时,
运用了“朗读 ——理解——朗读”的方法。
接着,我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课文7—12节。
2.导读理解课文7—12节。
首先,老师范读、学生分组接读课文后,思考:①“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第二次是怎
样出现的?②师生们看到作者和他们一起学习,有什么反应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能反映中心的一
个问题:“作者是个陌生人,突然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他们却不感到‘意外’,这是为什么?”
让学生各抒己见,能体会到这是共同的爱国之心,爱国的思想感 情,使他们彼此亲近,把他们融合在
一起。最后,我再让学生按作者和台湾师生当时教学的情景那样大声 地、整齐地朗读“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话,把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还要求学生注意第二次 出现这句话与第一次出现时的
读法有何不同,使作者、编者、教者、读者之心聚在一起,并引起共鸣。
3.自读理解课文第13—16节。
教学第13—16节时,我要求学生运用上面学到的方法,带着我设计的几个思考题自读理解课文:
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三次是怎样出现的?
②看到中国伟人像,作者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③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看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没有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 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
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
然后,我逐题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只是适时点拔。我估计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会感到比较
困难,学生能够说出: 因为作者很激动或感动而流泪,但为什么激动的理由不充足。于是我便引导学
生读台湾教师所说的那段话 ,再启发:为什么原来画的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台湾人民可
以干什么了呢?学生就能领会到 :现在“光复”了,终于能画上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多么不容
易啊!所以,作者激动得眼睛湿润了 。这既是发扬教学民主,又努力面对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扎扎
实实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
(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解惑的好方法,我在教 学中安排这项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克服“从
众心理”,养成问一问“为什么”的好习惯。
(六)总结课文。
(七)课堂练习。
读写结合,寓写作指导于阅读教 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成功经验。因此,结合
教材,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4《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 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
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振兴中华、
勿忘国耻”为主题展 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


< br>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
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
者 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当中。
二、 说教法、学法 “三分诗, 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
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 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
入境。本课是阅读课,我准备安排一课时进 行教学。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征,我预设了以下 三个
方面的目标: 1 认读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 以读为本,通过
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在诵读诗歌中,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开场播放歌曲《东方之珠》,把学生带到创设的情境当中, 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
激动人心的时刻。
环节二 :自由读诗,感知内容 。
1.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诗歌 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者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 接下来指名读 诗歌把感觉热血澎湃的诗句读给同学听,读出奔涌的豪情,说出内心的感动。
学生边读老师边评价及时正 音。 (以上是初读课文,主旨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为学生
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 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3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 章脉络:第一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前;
第二三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时;第四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后。
环节三 品读诗歌,读中感悟。
这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一是感受仪式 前的激动;二是体验仪式中的自豪;三是读中感悟仪式后
的畅想。下面我将详细地说一说这三个环节的教 学过程: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先指名读这一小节,思考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然后重点理解“叩
问”的意思,想一想在这最后的时刻所有的中国人会叩问些什么?这里的“多元解读 ”给了学生更广
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最后让学 生思考,还有
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让学 生体会并
读出这种激动无比的情感。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先指名朗读第二小节,让其 他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借助文字再现香港
回归时的场景。体会当时人们激动自豪的爱国情感。教师出示 相关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找出
这节诗里最能表现人们激动自豪的诗句反复读,读中升华感情。 教师接着再设计问题:在鲜艳的五星
红旗和特区区旗冉冉升起的时候,诗人又想到什么了呢?结合搜集到 的“虎门硝烟”的故事和香港的
历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诵读中体会刻骨铭心的伤痛,感受扬眉吐气 后欢欣鼓舞的心情,从而感
悟那喷薄而出的爱国热情。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在诵读中交流感受,启发 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加深
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 这一小节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如指名读、齐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读,读出全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环节四 读中升华 情境表演。
(1)全班参与,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诵读中升华感情。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交接仪式中
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定)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教师扮演
香 港凤凰卫视的记者随机采访。这个活动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是本 节课有效适度的拓展。
四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全面而简明地将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清



晰美观。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 br>此结束,谢谢大家。
25 《七律长征》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 长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
课。
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 长征 》
是第一篇。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 br>征胜利已过去六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仍然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教材选编这首
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
胜 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
情和作 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
体把握诗 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
的理想。”据 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 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第三点同时也
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 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
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 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
情。
二、说教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 课前搜集资料法,质疑问难法,合作交流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
与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 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
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
三、说过程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
1.交流资料,初读诗歌。
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 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资料
的要求是相符的。上课伊始,我先播放长征这首歌,让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
己了解到的长征中的故事,在学生说出几个故事之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同学 们刚才讲的都是长征
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表现长征的课文 。它的作者是谁,
你了解他吗?引导学生读诗,交流对毛泽东的了解、对七言律诗特点的了解,同时提出 读不懂或有疑
问的地方。这一环节学生围绕课文交流资料,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 习的真实
起点,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2.细读诗歌,理解意思。
弄 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
“难”以 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紧扣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体会。、,不孤立
地就字就 词分析讲解。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每一句。在这里重点理解“只等闲、腾细浪、走泥
丸、云崖暖、 铁索寒”等词语,例如,在理解难点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
利用图片、板画等 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雄伟。接着出示练习题“五
岭逶迤腾细浪,乌蒙 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前半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后半句把什么比作什么,通过
小练习,体会比喻的精 妙,想象的奇特,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难”以及红军战士 “不怕难”的乐
观精神。
3.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体会诗歌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体会:一是,假设自
己就是一名红军战士,把心放在情境中,设身处地去联想,自己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 ,又是如何对待



的?二是抓住“暖”“寒”等关键词句进行体会。三是通过反 复的诵读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怀。我
首先播放歌曲《长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红军在长 征中遇到不仅是自然环境之难,还有敌
军的围追堵截之难,更有党中央内部分裂之难,真是难上加难!“ 而不怕远征难”又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在理解难点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时,我讲解红军将士不费一兵一 卒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很容易
体会到一个“暖”字将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大 渡桥横铁索寒”播放红军飞夺
泸定桥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悲壮,从而领悟“寒”字所 包含的种种感情。
在学生有所感悟之后,及时引导他们将这种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去,而且通过朗读 表达出来。指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时,我注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 一些朗读
技巧。如第一二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 ;“万
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时的平淡语气。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 绵
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 行
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 br>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4.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在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之后,我及时出示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和红军将士登上万里长征
最后 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写下的另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出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 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引导学生 课外诵读,将语文学习由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一方面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
主义情怀和毛 泽东诗词斗志高昂的风格,另一方面进行诗词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四、最后谈谈板 书,“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在这份板书中,将诗中关键词语列出,简洁明了,同时将
远征之难同红军战 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6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 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开国大典》记叙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
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 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
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 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
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
毛泽东宣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
况;最后讲群 众游行。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 此通过课文
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 动自豪
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 “把
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 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
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开国大典”就是创建国家时举行的重大典礼。)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课文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
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 众游行。)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 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
在主席台上,跟 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
等词语体会群众 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 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 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 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 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
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 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
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 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1.学生默读典礼之前“会场布置、群众进场”,典礼之后“阅兵式”、“群众游行”的段落,进一
步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2.交流学习体会:
板块一:会场布置、群众进场。
(1)指名分节读课文1──4自然段,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2)引出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体会参加人数多、会场布置隆重、群众热情高涨。
(3)随机学习重点句。
句子一: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 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
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句子二: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典礼下午三点开< br>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4)感受热情,指导朗读。
板块二: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句子三: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
不多把嗓 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想象画面。②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板块三:群众游行。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句子四:天安门广场上的灯 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
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
①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②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
心情。③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课堂小结,回顾全文。
(四)迁移运用,学写场面。
五、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中 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27《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青 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上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
的爱子毛岸英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
是否归葬的抉择过 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 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
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 ,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
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 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 裹尸还”的批示。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 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
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⑵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
养学生在 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⑶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
难点。
【说教法】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采用“情境教学法”,
【说学法】
在本文的 教学中,我不越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让
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
进入文中情景。这样通 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四个环节:
一、身临其境,走入那个年代
一上课,我就给同学们 放映了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音像资料,看了问:你有什么感受?给你感触
最深的是什么?给学生自由发言 的权利。通过课件,把形象直观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录象展现在学生面
前,有声有色,让学生的情感随着画 面的变化起伏而推进,与此共鸣,不但使学生充分了解写作背景,
而且渲染了与文本相符的悲伤氛围,为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奠定基础,并为帮助学生理解毛岸英烈
士死得其所,堪称“忠骨”埋下伏笔。
接着,用饱含深情的导语揭示课题:在这历时三年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歼灭109万多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这三年里,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比海还深的情谊;
在这三年里,中华无数的优秀儿女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了朝鲜。出示课题,
让我 们一起读课题。
二、披文入情,领略伟人风采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分成三步,一 步一步,环环紧扣,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
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1、从“巨大悲痛”的细节描写中,感受主席常人情怀:
⑴首先让学生了解毛岸英:
这些优秀的革命烈士中有无数普通百姓子女,也有毛主席深爱的儿子──毛岸英。出示毛岸英的遗照,对于毛岸英你了解多少?
毛岸英是一个极其优秀的青年,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19 50年11月25日,年仅29岁
的毛岸英壮烈牺牲了,这封由彭德怀总司令亲手拟订的电报带着噩耗送 到了主席的手上,请大家轻轻
地读一读,理解殉职。
课前布置收集,注重课内展示,这样 更有利于学生语文阅读素养(查找、筛选、整合、表达)的
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收集交流毛岸英生平资料 ,让学生感受毛岸英是个极其优秀的青年,老来丧子何
其悲痛,更何况这么优秀的儿子,把学生带入悲伤 之中。
⑵定向自学:
这个噩耗对主席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是一个(致 命的打击)。接到儿子牺牲的电报,
毛泽东有什么样的表现,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在重点词句下加 上小圈,多读几遍,你从中体会
到了什么?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 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
读的效果,只是游牧的读的效果的1/3。所以给每一 次读书提出一个要求,构建好阅读话题,再加
以建构解构,是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好方法。“接到儿子牺 牲的电报,毛泽东的心情怎样”是本课教学
的一个中心话题。






⑶交流分享学习收获:
在学生充分 自学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随机用引读的方式进行朗读指导,进
一步体会人物情感, 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实践证明,讨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 达能力,互相启发、
活跃思维、认识升华的过程。重点指导品读以下语言:
①收到这封电报起,主席悲伤得说不出话,吃不下饭,悲伤得借烟消愁,读──
老来丧子,人生一大痛,已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大儿子,这是剜心刺骨的通,读──
更何况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第六个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读──
② 是呀,这次怎么会回不来呢?怎么会牺牲呢?毛主席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他的心
在颤抖、在 流血。读──
③他多么希望岸英会马上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情不自禁的呼喊着……
是呀,课文就是这样通过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现主席悲痛欲绝的心情的。
2、从“痛苦抉择”的感人形象中,感悟主席宽广的胸襟:
⑴定向自学:
就是在这 样痛不欲生的情况下,两封接踵而来的电报却使主席面临一次重大的抉择,默读课文,
想想主席面临的抉 择是什么?他最终作出了怎样的决定?用笔画出来。
⑵引导学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⑶感悟主席宽广的胸襟:主席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呢?
出示重点句子,反复诵读,引导探究感悟。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在学生自主 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采用对话
与交流的方式,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碰撞、相互启迪,让学生采 取多元的方式品读这些句子,让句子
中的内涵留在学生的心田,使伟人形象屹立在学生心中
⑷反复吟咏,加深对诗句的理解: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是出于对中华儿女的崇敬,
主席不愿 伤害朝鲜人民的情感,他强忍悲痛,顾全大局,作出了这样的伟大的决定,读……
这铮铮的言语下,是主席那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读……
3、从“艰难抉择”的矛盾心理中,感悟主席伟人风采:
⑴定向自学:
然而这个抉 择的过程对于主席来说,是那么容易的吗?自读7~10自然段,文章又是怎样刻画
出主席的这种矛盾心 理的呢?
⑵根据学生交流,随机点拨感悟:
①他多么想再见儿子最后一面呀!多么想让儿子的遗体归来安葬!这是人之常情。
②他犹豫不决, 因为一签字就意味着父子将永远无法相见,想到无法再见儿子最后一面,又怎能
不黯然神伤?
本片段教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
象、朗读 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让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形。
③透过这一句话,我们仿佛看 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展开想像写一个片断,抓住主席的动
作、神态等,把那一个难眠之夜的情景 ,具体描写出来。
在课文留白处设计一个写作练习,促使学生把本课的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应用 起来。学以致用,
而非“纸上谈兵”,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主 席当时的矛盾、
痛苦的心理。
⑶说话练习:
作为父亲,毛主席多么想() ,多么想(),但是,作为主席,他不能(),不能()。毛泽东是(),
更是()的!
这个练习帮助学生把上下文融会贯通,充分理解主席当时矛盾的心理,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由
衷地发出 赞叹: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⑷反复吟咏诗句:
尽管不舍,尽管悲痛, 最终主席克制了自己的情感,以大局为重,做出了常人难以作出的抉择,



读……
毛泽东是平凡的,有着与常人一样的情感,但更是伟大的,有着这么宽广的胸怀,读……
⑸小结:
文章又抓住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把他当时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十分传神。
三、感情朗读,提升敬仰之情
毛主席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中国的劳苦大众。他的亲人 也为了革命事业相继献出了
生命,失去爱子,这是多么悲痛呀!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千 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
的胸怀比天地宽广。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
四、拓展延伸,活化伟人形象
搜集歌颂毛主席的歌曲。
阅读链接:《毛泽东传》。
“语文即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到生活中搜集歌颂 毛主席的歌曲,阅读写毛主
席的作品,在班中交流,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搜集、阅读 中,毛主席的伟人形象
将更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眼前。
【说板书】
板书是一 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我设计的板书左边数着写课题,右边
分成两块:悲痛欲 绝常人情怀和不搞特殊顾全大局伟人胸怀。
这样既简洁明了,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28 《毛主席在花山》说课稿
说教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 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
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 ;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
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 和感染。
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能自己概括主要内容。
3、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关心群众、一心为群众着想的美好品质。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5、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
说重难点。1、了解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2、学习毛主席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领袖的热爱。
说教学过程:
一、落实字词的教学。
在这节课上,要落实的语文基础是生字的读音,碾米的碾容易读成zhǎn ,沏茶的沏容易读成第四
声 ,而词语簸箕、笤帚的第二个音节都是轻声,在这里要做强调,否则学生在连读时容易出错。同时
要求学 生在教室里找到相应的东西:簸箕、笤帚、旮旯。
二、 理清情感脉络,树立主席形象。
在默读课文后,要求学生找出毛主席在花山小住期间与群众相处的事件: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
送茶水、帮群众推碾子,从这从这三件事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毛主席?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出现了一个处处为群众着想、时时关心群众日常生活小事的伟人形象。
三、细细研读课文,畅谈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第一件事情中,紧紧扣住“影响主席工作”展开深 入地讨论:碾子的声音到底会不会影响主
席的工作?为什么主席说“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你看 到了一个怎样的主席?
在第二件事情中,主席把自己都舍不得喝的茶叶拿出来给群众喝,和毛主 席说服警卫员的话语,让
学生再次深切地感受到了毛主席把群众当成朋友、亲人,和群众是一家人,并没 有高高在的高大形象。



在第三件事中,抓住半年多不推了、还挺在行、一边… …一边……等词句,进一步看到了一个不但会
领兵打仗还会干农活的主席,他的亲切他的和蔼,再次融合 在了群众中间。经过一次次的理解,毛主
席那关心群众、一心为群众着想的形象进驻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抓重点词来概括本文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 的理解。加深对毛主席平易近人
和关心群众、一心为群众着想的美好品质的理解。

汽车市场部-工作总结及计划


中行面试-深圳高考网


关于元旦的诗句-大学毕业生登记表


精彩的瞬间作文-转正自我鉴定


歇后语-爱我中华手抄报资料


南昌十三中-教师资格证报名系统


那一刻我真幸福-纪律作风整顿心得体会


党课教材-无忧在线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