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最集中的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所有课文说课稿集锦

温柔似野鬼°
668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3: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司马迁的资料-美国海德堡大学


最全最集中的小学三至六年级语文所有课文说课稿集锦

小学语文说课稿(三年级上册)

目录
1 我们的民族小学 ..... .................................................. .................................................. .................. 1
2 金色的草地 ................. .................................................. .................................................. .............. 2
3 爬天都峰....................... .................................................. .................................................. ............ 4
4 槐乡的孩子 ....................... .................................................. .................................................. ........ 5
5 灰雀 .............................. .................................................. .................................................. ............ 6
6 小摄影师......................... .................................................. .................................................. .......... 8
7奇怪的大石头 ......................... .................................................. .................................................. ... 9
8 我不能失信 ................................ .................................................. ............................................... 10
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 ............................. 12
10风筝......... .................................................. .................................................. ............................... 13
11 秋天的雨 ... .................................................. .................................................. ............................ 15
12 听听,秋的声音 ... .................................................. .................................................. ................ 17
13 花钟..................... .................................................. .................................................. .................. 18
14 蜜蜂................... .................................................. .................................................. .................... 19
15 玩出了名堂 ............. .................................................. .................................................. .............. 21
16 找骆驼...................... .................................................. .................................................. ............. 23
17孔子拜师 ...................... .................................................. .................................................. .......... 25
18 盘古开天地 ....................... .................................................. .................................................. .... 26
19 赵州桥................................ .................................................. .................................................. ... 29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 ...................................... 31
21 富饶的西沙群岛 .......................................... .................................................. ........................... 32
22 美丽的小兴安岭 .... .................................................. .................................................. ............... 34
23 香港,璀璨的明珠 ............... .................................................. .................................................. 35
24 矛和盾的集合 ................................. .................................................. ........................................ 37
25 科利亚的木匣 ........................................... .................................................. .............................. 38
26 陶罐和铁罐 ... .................................................. .................................................. ........................ 40
27狮子和鹿 ........... .................................................. .................................................. ..................... 41
28 掌声................ .................................................. .................................................. ....................... 42
29 一次成功的实验 ........ .................................................. .................................................. ........... 44
30 给予树......................... .................................................. .................................................. .......... 45
31 好汉查理 ........................ .................................................. .................................................. ....... 47



1 我们的民族小学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一所民族小学,在学校
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
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
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
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这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
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 实际,我确定以下四个教
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 、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
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 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 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
团结及他们幸福 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
闹的句子的表达 效果。
说教法、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
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 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
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
的含义。在让学生体 会热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作
什么?通过学生大胆 而丰富的想象,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 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
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 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
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3、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
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之上,学生对课文、字词已有了初 步的认识,课始,复习一遍字词有助于学生对课
文的训练,为下面的感悟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自读自悟课文
1、句式对比,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学生找到“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
生”这个排比句式 后,进行句式比较的训练。出现“早晨,从四面八方,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与文中句子
比较,通过比较 知道,之所以这样写,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具体的知道这些小学生是从哪里来的。
2、通过文中的空白处进行说话训练:
在学生找到“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 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
个排比句后,让学生闭眼想象这一情景。并进行想象训练,通过 师生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围绕“当同学们
碰见小鸟时会怎样向它们打招呼?碰见老师又是怎样问好的?经 过国旗时,又是怎样做的呢?”这些问题
展开想象,重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
三、第三步,分析理解重点段落
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处理的重点。重点抓住两个表示 时间的词语“上课”和“下课”,在学生充分
朗读这一自然段后,将这一段分成两层,引导学生概括出每 一层重点说了什么。再用“会读书的人能把几
句话读成一个词”这样的引导语,引导学生分别用“安静” 和“热闹”概括出。然后进行逐层分析理解。
“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校园很安 静?”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书中边找到相关的
语句边把它划下来,再通过我的引导,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训练。在学生读出安静的味道来后,紧接着请学
1


生思考“为什么校园里这 么安静?”引导学生说出,是因为上课了,它们被小朋友好听的读书声音吸引住
了,也是因为它们怕打扰 了小朋友学习。在处理好这些后,增加一个说话训练。把文中所说的“窗外十分
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 不叫了„„”,换成“教室十分干净,____,____,____”让学生根
据实际情况,展开想象 ,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当下课的时候,校园变得热闹了。这时候,我就会让学生
说说,大家都在校园里 干什么,并进一步进行思维扩散训练,让学生想象小朋友除了在做文中所说的这些
活动外,还会做哪些活 动?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读出下课后的热闹来。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第四步,通读全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文理解完后,我通过“学了这篇课 文,你发现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让学生在书中找出依据。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能够说出,这是一所 美丽的学校,一所团结的学校,一所充满欢乐的学校,并在板书
中呈现出来。出示“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 学”一句,引导学生分析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再让学
生尝试朗读,进一步体会出作者的自豪和 对民族小学的赞美之情。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五、第五步(最后一步)对照板书
牵引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全过程,使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得到更扎实的巩固。

2 金色的草地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 教材三下第2课课文《金色的草地》。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
的。
一、说教材
本课是以“色彩”为主题的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主要讲了“我”家门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
每当蒲公英开发放的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我”和“弟弟”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
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变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本文
语言优美,充满童趣,蒲公英神奇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
热爱生命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第 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学习主题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刚升入三年级,已经具备
了一些对课 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这样的学情和课标对
本学段的具 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认读“钓、拢两个生字,识记、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 。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一本正经、
使劲、引人注目、观察”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鉴 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草地之美,
体 会草地之趣,探究自然之谜。
另外,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 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
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 学难点为:通过读课文,与文中
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 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
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 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
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 ,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
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 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
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 ,创设多种情景,展示
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 、主动的学习。同时,
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 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
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 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
思考 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 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
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 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
2


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 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 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在教学开始,我先问孩子:“你们喜欢郊游吗?好,今< br>天我就带你们去郊游。”然后引导他们回忆过去郊游的情景。并且出示一张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图片,板
书:( )的草地,结合图片问“你见过怎样的草地?谁来说?”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板书完整的课 题
——《金色的草地》,并且问“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借此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期待,对下面的学 习打
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本课生字较多,在初读课文之 后,我问学生:“你们想去见见金色的草地吗?但总不能两手空空啊,那我们
就带上生字宝宝作为礼物去 看看。看看谁能拿到去金色草地的入场券。”然后出示生字词,通过各种形式如
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同 桌互读检测、齐读等方式,检测学生认读情况。并重点区分“耍”和“要”、“钓”
和“钩”的字形,进 行书写指导。并且出示几句带有生字比较难读的句子来读一读。通过这样的环节,学
生初步朗读了课文, 自己疏通了课文词句。在自学检查反馈中,我还相机进行生字词的正音和难读句子的
突破。突出了语文教 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初窥课文大意。
读而不死则罔,读中 有思,才是高质量的读,才是有意义的读。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前线,学生通
过自读,大体上能理 解课文的内容。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两件事情?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来说一说,
并且将两件事概括 为: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
地会变颜色及变色 的原因。锻炼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四)趣为主线,生成教学过程
在了解 了课文大意之后,我准备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句话展开教
学, 以“趣”为切入口,让学生说说“你感觉课文哪里写出了草地和蒲公英的有趣?”由此展开一条清晰
的教 学主线。由于学生回答的不确定性,我预设了以下两块的教学:
1、抓住第2段体会草地的“美”和“可爱”。
这段话写的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 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的事。当学生说到“蒲公英”一
词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的《植物妈 妈有办法》里关于“蒲公英”的内容,并结合词语手册里“蒲
公英”的插图和说明文字,先引导学生了解 蒲公英的情况。这段话里面充满了哥俩的对话和他们有趣的神
情、动作,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说自 己的感受。学生这时可能会说“我感到谢廖沙哥俩在这片开满
了蒲公英花的草地上玩得非常快乐。”然后 我就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句当中能看出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
快乐呢?引导学生抓住哥俩的神情“装着 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重点词语体会互相吹
绒毛的有趣。并且指导朗读出愉快的 心情。再抓住该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
话说说“引人注目”一词的意思,并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东西很引人注目。再回到课
文,理解蒲公英开在草地上,本是再 平常不过的,可是课文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
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在熟读课文内 容的基础上,我再鼓励几个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一格地表
演一下课文当中的这段内容。让学生 在朗读和表演中仔细揣摩哥哥假装一本正经的叫和弟弟假装打哈欠的
用意,体会孩子在游戏中表现的智慧 和为对方上了自己的当而开心得意的神态。让那种真正属于孩子之间
的乐趣,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语言实 践活动得以再现。
2、抓住第3段“发现草地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体会蒲公英的“有趣”。 < br>学到这里,我用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去发现蒲公英的有趣:“可爱的小男孩发现草地在变魔术,他多想快点
找到答案。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草地上,找到一朵蒲公英仔细观察起来,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看看
小男孩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读后很快就能找出小男孩的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草地会变 色”很有趣。那么我就出示课文第3段,这一段“草地变色的原因”也是本课的
教学难点。我首先引导学 生读一读课文内容,划一划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再出示思考
题:“草地怎么会变色” ?并提供填空题,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即——
“我知道草地的颜色会变,这是因为: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早晨,花朵(),草地就是();
中午,花朵(),它是(),草地就();傍晚 ,花朵又(),草地就()。
首先是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在指名汇报交流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 谁能不看提示,自己把草地变色这
个奥秘说清楚?”在齐读该段之后,体会“我”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 后,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
化?以引入最后一段的学习。
最后用“一起„„一起„„”的句式造句。
在上述教学环节的展开过程中,我还将随机引导学 生去体会个别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例如这句话: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 金色的,而是绿色的。”怎么让学生体会“起得很早”的用
意呢?我想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为 什么以前我没有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
文便豁然开朗,原来,以前我从没有起这么 早过,所以一直误以为开满蒲公英花的草地是金色的。那么“并”
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为了让学生自 主感悟,我想可以先把“并”字去掉来读这一句,再加上“并”字
3


读这一 句,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用上“并”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
直到 今天才明白原来那种想法是错的。然后让学生再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这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指向生活实践
课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1、摘录描写鲜花的词语。
2、平时你一定见过许多美丽的鲜花,你能向大家介绍一种你最喜 欢的花吗?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花的形状、
颜色等,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这样的练习,由 摘录写鲜花的词语到介绍鲜花,体现了一定的梯度。将语文学习的平台延伸到了课外,加
强了语文与生活 的紧密联系。

3 爬天都峰
一、说教材
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人 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一单元第3课。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
习的第一组第3篇课文,通 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
年级教学的过渡。因此这一 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
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 举足轻重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 位素不相识的老大
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 示了在困难面前,要
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 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全文
之间的联 系。
根据课标3——4年级阶段目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句;注
重体现人文精神。根据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学生能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 情。我仔
细阅读教材内容后,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是如何把教学目标与远教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呢?
二、说教法运用
针对教学内 容,我打算在教学中充分借助远程教育接收的课件,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
训练。从图中理解体 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
法激发兴趣,使其乐 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脑动心到,心口一致。
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四、说教学环节
(一)引入课题,分析题眼
(1)先以质疑的方式,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山峰的图片,质疑:我们怎么才能上到山上去?
( 课题《爬天都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远程教育资源中天都峰的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
到天都峰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关资料,
并小组交流。再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
作用。
(2)朗读课文[播放远程教育资源——情景朗读],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把文章分为三
部分。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出示远程教育资 源图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天都峰有什么特点?
找出句子读一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手脚并用、终于”等词语。 小
组讨论:人物的动作、语言,体验我的心情。
3、自读第三部分,自由讨论:老爷爷 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
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果然、突 然、忽然)并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齐读爸爸的话,
品析“汲取”是什么意思?你从爸爸的话 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学习[远程教育资源],想一想, 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
大家。
4


(三)教学反馈与情感教育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得很积极,课文《爬 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
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 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我们今后
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呢?(要从别人身上 汲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从
而体现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 成部分。《爬天都峰》一文的
板书设计清晰的展现出课文的主线,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陡爬天都峰
奋力(攀着„„上手脚并用„„爬)终于
不怕困难奋发向上

4 槐乡的孩子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
吃苦耐劳的品质;虽 然采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
实。课文语言朴实、 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作者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而快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教学准备:槐树枝、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举起槐树枝)问:这是什么?
生:这是槐树枝。
师:
对,是槐树 枝。有这么一个村子,山上长满了槐树,村子里生活着一群孩子。你们想看看这个村子和这些
孩子吗?( 板书:《槐乡的孩子》)。
生:想!
师:(播放课件、观看画面、欣赏音乐)看完后问:你们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大山、高大的槐树和漂亮的槐花。
生2:我还看到了槐乡的孩子们生活得很快乐。
二、初读感知
师:你们观察真仔细 。槐乡的景色确实很美丽。让我们到《槐乡的孩子》这篇课文里去更深入地了解他们
的生活,好吗?
生:(高兴地说)好!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生:(先独立识字、读课文,再合作检查)。
师:下面请几个同学分段读读课文,请别的同学当评委。
生:(分段读课文和评议,重点是生字和词语)。
师: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槐树高大。槐花是淡黄色的,小花苞和米一样大小,叫槐米,清香好闻,可以做药。
生2: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爱自己的家乡。
生3: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爱劳动,自己挣钱交学费。
生4: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生活得很快乐。
三、品读体验
师:同学们读得真仔细, 知道的东西真多。槐乡的孩子爱家乡、爱劳动,在劳动中得到了快乐。让我们再
仔细读读课文,体会槐乡 孩子的快乐。并把描写他们快乐的句子或段落作上记号,多读几遍。
生(认真读课文、找句子、作记号)
师:谁能读读找出的句子和段落?
生1: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5


生2: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生3:女孩„„
师:你们能够读出槐乡孩子的那种快乐吗?
生:(高兴地说)能!
师:下面哪几个同学能用快乐的语气读出这几个句子呢?
生1: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师:从这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甲:我体会到了孩子们起得早,当大人们生火做早饭的时候,他们已经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生乙:我体会到了孩子们很辛苦,但是他们以苦为乐。
生丙:我体会到了孩子们收获很大,非常高兴。
师:体会得深刻。你们感受到快乐了吗?
生:(反复读、体会)。
师:同学们找的句子都对,剩下的句子你们分组交流吧。
生:(学生分组交流)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槐乡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四、小结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略读课文的?
生1:我们先借助拼音和查字典读准字音。
生2:我们再根据课文前面的提示来边读边思考。
生3:我们最后和同学们互相讨论来解决疑难问题。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都很好!老师还有一 点要提醒你们,那就是要靠自己读,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
尽量自我思考、自我质疑,力争自己做 出新的发现。
五、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槐乡的孩子爱故乡、爱劳动。我们是菇乡、茶乡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大家讨论。
生:(讨论)。
师:谁愿意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生1:他们爱故乡,我们也要爱故乡。
生2:他们爱劳动,我们也要爱劳动。
生3:他们削槐米不怕热和累,我们采茶、采菇也要不怕热和累。
师: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参加过哪些劳动,有什么感受?
生1:我采过茶。采茶很热,但能挣到钱,是件快乐的事。
生2:我帮爸爸妈妈采过香菇。我认识到了采香菇是一件细心的事。
生3:„„
师:你们真是爱劳动的孩子。快把自己劳动的经过或者劳动后的感受写下来。再和同学们交流吧。
生:(写作)。
师: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一件快乐的事,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让我们来唱一首歌吧!
师生:齐唱《劳动最光荣》。


教后反思:
新时代的孩子大部 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比较富裕,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怎样使现在的孩子们从
小爱劳动,认识 到劳动的价值呢?本课教学先通过自读课文,观看课件,认识槐乡的孩子爱劳动。再通过
品读词句,来体 会槐乡孩子们在劳动中感受到的快乐,最后通过说自己的实际劳动与感受、齐唱歌曲,得
到情感升华。逐 步完成“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这一教学目
标。这样设计非 常合理。
略读课文是三年级刚接触的新的课文类型,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这类课文 打下坚实的
基础。设计学法指导确切。
设计拓展训练,重视读写结合,为作文启蒙作好铺垫,符合新课标年段教学的要求。


5 灰雀
灰雀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列 宁在莫斯科效外养病期间爱护灰
雀的故事。列宁喜爱公园里三只美丽的灰雀,更爱知错改错的诚实的孩子 。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对小
男孩的爱护之心,深深地感动了小男孩,从而促使孩子放鸟归园。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1、学会本课生字,着重理解“欢蹦乱跳、自言自< br> 6


语、可惜、坚定、果然”等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句子;2、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3、教育学生做诚
实的孩子,知错就改,并注意保护鸟类。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 中的重点词句,难点是感悟列宁
是如何用爱心启发、感染男孩放鸟归园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自学生字,并且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读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悟
列宁那含而不露的拳拳爱心。
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读中悟,悟中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可以说,琅琅的书声是阅读 教学的畅想曲。《灰雀》一文语言朴
实,叙述含蓄,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十分真挚,十分感人。没有在“ 朗读”二字上下一番功夫,学生很难
悟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实实在在读 书,真真切切悟情。教学过程中,我
们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从初读到细读到精读再到品读,学生 由浅入深地读书,在读书中理解课文
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悟文中的情真意切。
比如教学课文第二、三部分内容时安排了这样的读的训练:
1、初读,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 些句子可以看出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回家的?这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
2、细读,想一想,你是怎 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在
读书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 动,感悟列宁和小男孩的情感变化。列宁从找不到灰雀时的着急担心(“你看见过
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 吗?”)到为灰雀的失踪而难过、婉惜(“„„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再到明知
故问的略显惊讶( “会飞回来?”);小男孩从一开始回答列宁“没看见,我没看见”时的支支吾吾,到他认
识到自己错了 ,肯定灰雀“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再到下决心改错的坚定态度――“一定会飞回
来的!”这 些情感的变化都只能在细细的读书中体会。
3、精读,当学生学完这部分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部分内容该怎样读,
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读完以后说一说。目的 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语言的情感,感知语言
的表达形式。比如读“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 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这一句要读出列宁
对灰雀的喜爱和婉惜,而读“一定会飞回来的!”这 句话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男孩的坚定是从“一定”和“!”
看出来的。
4、品读,在引导学生 对这部分课文内容进行初读、细读、精读之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即为品读。品读
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 地读,真正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进而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训练语感,
培养能力,陶冶情 操的目的。课文中列宁对灰雀的爱学生容易体会到,而列宁对男孩的爱却含而不露,这
就必须让学生进入 文中的角色却朗读,去感悟,去体验,并在读书中感受列宁人格的魅力,从而受到情感
的熏陶和人文精神 的教育。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 生”,这已经成为教育界同仁的共识。遵循“主体性”原则,采用讨
论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1、本课时的教学中,围绕“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这个问题,学生进行 了
读书、思考、讨论之后,老师让他们自由发言,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的思维、表达提供 了
自主的空间。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体验,去获取,从 而
实现课堂教学智情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进行第三部分内容教学时,当学生读懂 了“男孩果然把灰雀放回来”之后,让他们再细细地读课文,想
想从这部分课文内容还能知道什么,体会 到什么?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合作讨论中,学生之间一互相学习,互相启
发,互相提高,许多学生可以克服胆怯、 孤独等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学有所得。
三、巧用多媒体,激趣导思,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 术能够把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
在屏幕 上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完成随机性交互式操作。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
感染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当“列宁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枝头歌唱”这一动态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为之惊喜,仿佛自己也来到白桦树下,看到了灰雀欢蹦乱跳的身影,听到了灰雀悦耳的歌声,喜爱灰雀之情油然而生。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果然回来了,这是因为男孩知错改错把它放回来的,而男孩之所以知错改错是因为列宁对灰雀充满了喜爱之情,对男孩充满了爱护之心。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知,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四、说写训练,培养创新。课文中写了每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 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
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那么,男孩是怎么把灰雀 放回来的呢?这是课文的空白,利用
这一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 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
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 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7



6 小摄影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摄影师》,欢迎各位给予指导。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 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
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 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
我与文本对话时,感受到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 、爱护,也感受到小摄影师所代
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两者均应教学。
关于本课的目标设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现三维的融合
把本课目标预设为通过语言句子的朗读 以及有关情节的联想训练,感受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和男
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确 定这个目标是符合新课标关于目标“三维性”要求,它蕴含有知识、情感、过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
是 相互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力求做到全员的互动
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 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
尔基 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
新的 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
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 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
处,这是课堂真实 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 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 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
法、懂礼 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 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
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 开始,
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 化理解,
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 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
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 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 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
基很忙,但不 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 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
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 ,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
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 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8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 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
全文,尤其要 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 ,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
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 br>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
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 ?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
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 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 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
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 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
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 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
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
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
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
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教材简析

7奇怪的大石头
《奇怪的大石头》是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
李四光从小矢志不渝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 质。本文脉络清晰,首先介
绍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接着讲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 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
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 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在
写法上,本文通过对话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
2、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领会作者通过对话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方法。
4、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品质。
教学难点:领会李四光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知道作者是抓住这两点把内容写具体的。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简介人物导入
1、检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信息的情况。
2、归纳学生所收集的信息;教师简介李四光。李 四光:蒙古族,祖籍湖北黄冈。1919年获英国伯明
翰大学硕士学位,1927年获博士学位。先后担 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席等职。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 ,依据他的研究成果,我国先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
华北油田等,中国因此摘掉了“贫油国”的 帽子。
正如同学们所谈的,我们被李四光爷爷的巨大成就深深折服。在我们感叹的同时不禁会问, 李四光爷
爷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换句话说,在他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 习课文——
《奇怪的大石头》,以此走近李四光,了解他、学习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反复认读;读通课文。
2、学习生字。
(1)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2)出示生字(会认6个字,会写14个字)及新词,自主学习, 互动纠错。(读音注意藏、坑、域、遗;
字形注意藏、卧、旅、考、遗、纪等)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中你可以发现“( )的李四光”。
(三)精读课文,探究思考
9


1、问题引入。同学们发现李四光小 时候是个爱提问爱思考的孩子,请同学们探究思考他到底提了什
么问题。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2、讨论、交流。
3、引导探究。同学们找到了李四光提出的好多问题,说明他 真是个爱思考的小孩!好,我们来看看他
心里究竟有哪些疑惑: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幻灯片1)
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教师小结:李四光通过捉迷藏对大石头产生了疑问 ,而其他小伙伴没有产生疑问。说明李四光比别人
善于观察。善于观察就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发现别 人没有注意的事物。很多科学家都是善于观察的人,
他们不懂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态度。李四光心中产 生了疑惑,才推动他不停地去去寻找答案。
引导分角色朗读。谁能把李四光内心的疑惑和老师的回答读出来?
“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幻灯片2)
引导思考:这句话是老师说的,老师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学生继续分角色朗读)
从这句话发现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学生思考,答问)
继续探究: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问题,所以李四光又问了一个问题。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幻灯片3)
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思考,答问)
有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哪位同学代替老师回答他?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幻灯片4)
从李四光的老师回答的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学生答问)
用什么语气把老师的不确定表达出来呢?谁来读?(学生读句子)
听着老师的回答,李四光又问了一个问题。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下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 应该把草地砸出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
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幻灯片5)
这个问题提得好吗?好在哪里?
老师怎么回答呢?谁来做老师?
我们一起来读 读课文,男同学读李四光的话,女同学读老师的话。谁愿意读旁白?(朗读课文第2-8自
然段)
4、进一步领会,加深感悟。同学们读了这一课的对话,有没有发现和前面课文的对话有些不一样 ?(连
续对话,以引号分自然段表示,中间不再说明是谁与谁)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连文章的特殊表达 方式也发
现了。这样的对话不仅清晰而且很简洁。以后我们在作文中写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这么写。
老师被问住了,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同学们想一想他会怎么问爸爸,爸爸又会怎么回答?同学们在 下
面演一演,问爸爸的话可以参照李四光问老师的话来提问,再想象一下爸爸是怎么说不清楚的。(学生 表演)
李四光解决了疑惑没有?是怎样解决的?请仔细阅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小时候的疑惑解决了。他去英国学习地质学,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动巨石。)
问题解决了吗?他明白了家乡的石头是从哪儿来的了吗?
(直到他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那块 石头,才弄明白家乡的那块石头是从秦岭来的,小时个的疑惑才
终于解决了。)
李四光是怎样考察的?你想象一下他考察时做了些什么。
(四)延伸课堂,升华认识
李四光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放幻灯片,打出李四光的照片)看,李四光爷爷来了,你们想对他说些
什么?(幻灯片6)
小结: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勤于动脑,将来也像李四光那么有出息。
(五)书写练习
李四光爷爷想看看304班同学的漂亮的字,露一手给他看。学生 练习书写。(注意指导容易写错的字:
藏、卧、旅、考遗、纪等)



8 我不能失信

一、说教材
《我不能失信》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二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名人故事”。本组共有四
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展示名人在平 凡的小故事中不平凡的一面,赞颂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 是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个朋友家去,可是宋
10


庆龄想 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下来,履行了
自己的 诺言,赞美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
因为《我不能失信》是本组最 后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以读代讲、以读促
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 引领学生迁移运用前三节课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抓住描写宋庆龄的重点
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 实际自主阅读、自主品味、自主感悟宋庆龄的可贵品质,然后引导学生就自
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读书、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是自己在做人做事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简介宋庆龄生平
(1)你们认识、了解宋庆龄奶奶吗?谁来说一说?
(2)教师简介宋庆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庆龄奶奶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 图: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所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宋庆龄的生平,然后揭示课题。这样,既可
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可以为下面的学习做铺设。)
(二)初读感知
1、你们知道这篇是什么课文吗?(略读课文)
2、学生自渎“阅读提示”,找出“阅读提示”里所提的问题。
3、要求学生结合“阅 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并想一想:自己还
有什么问题不懂想问大家或有 那些问题想考考大家。
4、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
5、朗读课文(齐读、小组分自然段读)。
6、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 意图:此环节通过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由去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交流解决问题。
通过 这样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
(三)感悟课文内容
1、精读品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能说明宋庆龄守信的语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2)交流描写宋庆龄诚实守信的语句。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反复读一读,抓重点词 、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
受。
2、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1)先朗读自己画的词、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讨论怎样才能读出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格。
3、全班交流
(1)小组指名汇报: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宋庆龄诚实守信?
(2)全班交流。
4、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在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真正地把学习自主
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 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展示交流感受、分角色感情
朗读,轻松地感悟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突破了 教学难点。)
(四)扩展延伸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读了本文有什么感想?
2、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 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像宋庆龄
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设 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对宋庆龄崇敬,渗透语文的人文性,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
感悟 ,是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从而转化内在的行动
11




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文本解读
《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
写 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
兄 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 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
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 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
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
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
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 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
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 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
统文化的积累;启 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
年代离学生比校久 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
通过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
设计过程中,我始 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
它独特的意韵美及 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
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 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
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五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 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 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
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 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
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 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
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理位置是 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
诗人家乡蒲州、华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突破难点,同时 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
(二)诵读,理解意境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
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
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
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
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近诗人,走进古诗, 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诗的意思。在自主
学习的基础上,我通过“诗人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展开 想像翅膀,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
寂寞的心情;从“每逢”、“倍”体会诗人的 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生对读诗句,加
12


深了学生 对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
在理解全 诗的基础上,师生通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
(三)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 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本中拓展
了两首古诗: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另一首是现 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对古今文人墨客诗作
的欣赏,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本课中还设计了一个“古诗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
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提 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
课的最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
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 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
学生学习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
反思:上语文课难,上一堂诗味语文课难,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喝了几大杯水:一杯古诗教学法,一
杯王维诗选,一杯古今思乡诗集,昨天才教给学生一杯浅浅的诗茶。这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我给学生准备
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由于时间处理不当,整堂课有点前松后紧,以至于最后拓展环节中的这些美文没有让
学生尽情尽兴的品读,我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其他们还想去美美地读那《水调歌头》的,这是遗憾!由于
本人是个急性子,课堂中我自己的语言可能过急,以至有些地方自我感觉语言不够简练或者不够逻辑,以
后的课堂上我会注意的。“一堂好课,是那天边的山,走近了,却又远了”,恳请大家帮我拨开迷雾,让 我
离山近些。

10
风筝

《风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实 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
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 ,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
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 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
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 ,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 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
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 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
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本课拟定两课时完成:第 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知道
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 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
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 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
的信心和勇 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 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
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三、学习方式
1、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 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
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 ,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
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 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
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互相质疑、解疑,进行朗读评价。
四、教学思路: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 br>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 br>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多种方
法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
起伏变化,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根据本课教
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将本课设计为如下环节:
1、联系生活经验,导入“风筝”。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同学们放过风筝吗?”
“谁愿意把自己放风筝的心情跟大家说说?”(请三到四名学生谈放风筝的感受)
13 < /p>


“放风筝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哪些乐趣?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呢?”我们一起继续学 习课文。
我把生活中的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 悟,培养学
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感受“憧憬”,体会读书。
引导学生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根据课文板块清晰的特点,我采用了自主读书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
部分,在兴味盎然中和文本进行对话,找到自己喜欢这部分的原因。
学生汇报时,我不对学生进行限制 ,喜欢先汇报哪部分,就先说哪部分。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
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品 词析句、自读感悟、合作学习、有效评价等方式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读懂课文内容。)
(1)做风筝
①“是啊!几根细苇,几张纸,就做成了风筝。”并出示课件:
“我 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
福鸟 ’,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学生默读屏幕上的内容。边读边想: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理解“憧憬”的意思,并想像小伙伴做风筝时会有什么憧憬和向往?(板书:憧憬)“能 通
过你的朗读把你想到的表达出来吗?”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 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
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①学生汇报“找风筝”时,教师展示配乐动画:快活地放风筝—风筝断了线— —失望的我们——看见水磨

“同学们,此时此刻,能说说你的心情吗?
学生自由谈自己观看动画后的感受。
②“是啊!风筝不见了,幸福鸟不见了,我们都很伤心”。(板书:伤心)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我们急切地盼望能找到它,让我们一起去找找风筝吧。”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学生默读句子,提出疑问。(有可能不理解“垂头丧气”一词),学生互相解答。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垂头丧气?”(理解垂头丧气并说话)
③学生连起来自由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小组内读一读。
④“就在我们垂头丧气的时候,一抬头,看见了水磨房。”出示图片。
“那儿找过了吗?”(读出希望又有点担心的语气)
⑤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⑥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⑦ 先请两位学生读对话,并谈谈自己说这句话时心力想了些什么?抓住“说不定”进行句式、语气训练,
换 “一定”、“肯定”加强希望的语气。
⑧再读对话,男女同学分读,读出希望、信心。体会“我们”不放弃希望的乐观精神。
课件出示: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
语文 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朗读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此外 ,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
如果 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
把 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
所 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我在设计本课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辅
之讲解,就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情境。
3、引导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 br>“故事的结尾没有说我们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风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同学们,我们找到‘我们’
14


的‘幸福鸟’了吗?我们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什么呢?”
学生展开想象,小组交流。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 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
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 力和联想力。
4、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我们在寻找幸福鸟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 和憧憬,我们是在寻找我们幸福的寄托!只要我们
寻找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学生根据自己感受体悟读书)
推荐阅读: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
趁东风放纸鸢”。
板书设计:

做憧憬

风筝放拼命寻找幸福

找伤心


11 秋天的雨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教师:
你们好!我是齐市富区罕伯岱学校的教师姜涛,今天 我说课的课题是《秋天的雨》。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1 1课。
下面我从教学背景分析与处理、教学策略、教学流程等方面对本课第二课时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 写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
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 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
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 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
收、欢乐的秋天。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发展得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却处于起步阶 段。虽然学生对秋雨、秋天,
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对于文章中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理解还不够深刻 。
(三)、教学目标:
根据资源库中的备课资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2)积累好词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层次朗读,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感受秋天的美,激发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分层次朗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美,这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五)教学难点: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这些被艺术 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品味文中语言,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是 教学上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我应用资源库中的备课资源、媒体资源,再结合自己的教学设 计,对课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开发,以创
设情境为先导,以朗读来贯穿全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 体验、读中积累,读中运用,以实现教学目
标的要求,从而达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的目的。
15


三、教材策略
1、教法
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秋雨的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
2、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
3、教学手段
我充分应用资源库中的多种素材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 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
直观感觉,提高教学效果,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听音乐,赏秋景,揭示课题。 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应用资源库中的媒体资源,设计配乐出示一组秋景图,让学生听着优美的钢琴曲欣赏秋天的美景。学生欣赏完后,再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就激起孩子们强烈的阅读欲望,我适时板书课题,自然而然地就引领了孩子们走进了课文,让他们进行自由朗读,感受秋天的美。
(二)、品味语言,朗读感受
1. 品读第一段
我们都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秋雨的神奇,那秋雨是怎样把美丽的秋天带到我们的人间呢
课件出示第一段,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感受一下,再指导有感情朗读。
2、品读第二段
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不知不觉中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秋天的雨更像一个神奇的画家,他用手中五彩缤纷
的颜料给世界画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什么是五彩缤纷呢?
板书:五彩缤纷
学生试 说五彩缤纷的意思后,让学生在第二段里找出秋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五彩缤纷的色彩?用笔划一划。
这样让学生边读边划,养成学生“不动不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训练学生的思维。
根据学生的 反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中的五个句子。(课件)每一句话都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
式的分层 次的朗读,抓住重点词语读出秋雨给我们带来的颜色。(课件)尤其是当学生读到第五句话时,进
行重点 品读。在学生读后便提问:秋雨姑娘,还给菊花仙子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如果学生所见的颜色
很少, 我就用(课件出示)各种颜色的菊花图片,让学生看到更多的菊花色彩。品读各种色彩的美后,再
次引导 学生理解了(课件)关键词“五彩缤纷”,并让学生用动作表示“频频点头”的意思。这样在激活学生
想 象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了省略号的用法,同时也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最后出示第
二 自然段,再次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比赛读的方式,提高读的效果。
3、品读第三段
秋天的雨 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还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好闻的气味呢!看,它带来了什么课件出
示第三 自然段,让学生先读、划,再说说有哪些香甜的气味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文字及图片。接
着问学 生:“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丰收) ”“当你站在果树下的时候,你闻到这么香甜的气味,你会怎么
做(馋涎欲滴)最后全班齐读。
我创设想象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4、品读第四段
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好吃的东西,好闻的东西,它还是一个优秀的气象预报员呢! 课件出示第四 自然
段,叫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填空题“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冬天 快要来
了,()。”这样的填空设计既使学生抓住了段落的主要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我 再结合学生
的回答适时出示相应课件,使学生对课文进一步加深理解。
5、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对全篇进行总结。
(三)、内化运用语言
我出示:落叶、大雁、诱人的各色水果以及玉米、水稻丰收的图片,让学生联系自己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图片介绍秋天的美景。生试说后交流。
我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运用语言,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能力训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积累,学科之间的整合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我可以把课文中喜欢的句子写下来,背一背;
2、我可以画一幅秋天的画。
五、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我充分应用资源库中的备课资源、图片资源以及教材现有资源,再结 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进
行教学设计,使资源和语文知识有机的整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利用 多媒体直观演示,图文结合,
提高了教学效果,创设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教学情景;并努力为 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
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以读代讲,以读生情,充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而锻炼思维,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这节课中视野 有所开阔,语言有所发展,情
感有所升华,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6





12 听听,秋的声音
一、说教材: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
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
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学生初步接触诗歌,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使他们走进
诗的世界,感受诗的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大纲》对小学三年级的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必
须具有可操作性,易检测的要求,本课 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
能交流体会,学写诗歌。
教学难点:学写诗歌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相关插图。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组教学中,同学们已经学过 《风筝》、《秋天的雨》等文章,逐步感受了秋天的无穷乐趣。上课伊始,
老师带领学生欣赏了优美乐曲 《漫步神秘园》,走入秋天的美好境界。尔后,老师提出一起去听听秋的声音,
大家更是兴趣盎然。
教法:本课的教案设计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学
自悟。通过静听各种声音,调动学生说的欲望。
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但他们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为主,持久性差,教学时要注
意动静搭配,有张有弛,要充分运用幻灯、录 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教
学效率。
三、说教序:
一、板书课题,聆听秋声。
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自学诗歌,体会情感。
1、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在喜欢的地方作标记。
2、检查自读情况,指读课文,评价正音。
3、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自学。
4、交流展示自学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感悟相关小节。
5、多形式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品、读中评,在读中
领悟到词语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读中学会了方法,学会了自主、合作
与探究。
三、指导想象,升华情感。
1、下面,老师要带大家走进秋天辽阔的音乐厅,看看秋天还能听见哪些好声音。
(课件展示)
2、通过课件展示,引导生按课文中的形式说说秋天还能听到什么好声音。
3、并以一首优秀的续写作品,拉开“秋之声诗歌擂台赛”,激发学生续写诗歌。
4、鼓励学 生把自己写的诗歌有感情地朗诵,并配上音乐。语文学习不仅局限于教材内,还应凌驾于教材之
上,超越 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进行练笔,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还进行了语言训练,学
生学习语 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积累语言,他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
四、布置作业:
1、为你在课堂上作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天的诗歌和词语。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的脉络,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我
17


巧妙地将自己的个人特色与板书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 辑
思维。


13 花钟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开头课文《花钟》,
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仔细观
察。
二、教材分析与定位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 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
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 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单独这一篇文
章,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理解,针对不同的年段会有不同的教学 设计。针对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
段及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们需要确定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 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根据
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 定位”——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要会
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激 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
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 思。
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以后,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与定位。
在《花钟》 一文的教学中,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我所说的是这一课的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
生学习了生词, 课文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借文学词学句。具体的课时目标是: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要求“艳、内”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3、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重点是:感悟到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式。
难点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容置疑,众多的不必要的花样,只能虚化了语文,虚
化了小学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还应该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正本清源,这才是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魂,其他的那些形式可以做为语文学习的补充,决不能喧宾夺主。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
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进行科学的“训练”,开展以课文学习为基础的 真
正的语文活动。在训练的同时,淡化训练的痕迹,力求达到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流程与设计意图
从这一课时的整体上看,我设计了五大环节:(1)激 趣导入;(2)自主阅读,学习字词,感悟文意;
(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积累语言(4)课外拓展 (5)生字书写
具体的流程与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钟”字,你了解钟吗?说说你了解到的钟。那么“花钟”呢?出示“花”字。学生猜一猜。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去了解一下奇妙的花钟。齐读课题。
3、生活中你见过花钟吗?(多媒体展示几种花钟,学生欣赏)
师:这种花钟不仅美观,而且还 能报时。那是因为人们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与
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了。那么课文 中的花钟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文 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好奇心理。同时利用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二、自主阅读,学习字词,感悟文意
第一遍读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畅谈感受,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遍读画出带拼音的字 ,读准字音,逐步深入解决文字障碍。依次是先读准带拼音的字,再读准要
求会认读的生字,然后认读本 课中的词语,最后通过找一找哪些词语是描写花的,有选择性地理解词语。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 的阅读感受,在初读课文后,学生所得的感受是最真切的,让学生在无拘无束
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的乐 趣与成就感。
根据新课标课文的识字特点,紧扣教学内容,逐层深入地解决文字障碍。
三、境入情,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1、理解第一句话“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出示自由读——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在音乐中欣赏各种美丽的花——交流欣赏后的感受——带着
感受再读这句话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处理好想像、文本与音像材料之间的关系。
2、了解各种花的样子与开花时间
18


指名读第一段,其余的画出作者所描述的花——交流名字——看图识花
——找出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左右”一词)
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 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并将阅读能力的培养润物细无声似
的渗透于教学中。
3、对比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美
(1)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 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
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 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
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开了用得太多,单调,太烦了)
(2)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吗?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
学生通过 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
生去寻求、去 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
开了”,课 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通过这样的
语言活动 ,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读一读,画一画后。请学生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这花的样子?
交流,可以边做动作边说,并结合进行朗读。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体现生活化教学理念。
4、积累与运用
积累:填填课文中的句子。
运用:试着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说秋天的丰收。
积累与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运用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也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四、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花的资料,填补花钟。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将语文学习带向课外,走向生活。
五、生字书写
其中的七个生字,进行书写,将14个生字,分课时书写,降低难度,提高书写质量。

14 蜜蜂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
我今天 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14课《蜜蜂》。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说教
材内 容,二是说课程标准,三说教法,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蜜蜂》,课文作者是法
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 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
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 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
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 窝内捉 20 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 “我”
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 18 只蜜蜂没有
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 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 法和探索精
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 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
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 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
科学的态度。
二、说课程标准
19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 收集有关蜜
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新课标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要求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和积极 引
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
3.新课标尤其强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 ,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 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
论: A 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 B 你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 1 )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 我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 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
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 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
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 2 )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 3 )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指导学 生朗读,让学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
走上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这课书的教学过程,我总的分为7大板块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 ”、“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
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 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
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
言交流 )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 ;(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
巢没有问题。)
2 “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
有迷失方向 ,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风。” 、“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
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
作为参考 ,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
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20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 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
有追根求 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 、拥、括”;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
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 ”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
“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 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 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
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 的其他动物趣闻。
(六)、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 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
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 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
献力量。
(七)、课后作业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26、蜜蜂
验证内容 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 ①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
②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
验证结果 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由于时间关系,准备得不是很充分,难免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和同学进行
指正。谢谢!


15 玩出了名堂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力求突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蕴含的道理,注重语言 的品味。凸显阅读教学“以
读悟理”、“以读悟语”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 者表达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镜片,之后,做成 放大镜,接着,做出显微镜,最终发现了微生
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
课文语言表达准确而又生动活泼。
全文贯穿一个“玩”字,字里行间渗透着创新思维的要素,即:兴趣、耐心、观察、思考。
【学情分析】:
1、三年级的学生不大会通过细致的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事件主要内容更是困难。
2、由于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蕴含的道理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较大困难。
3、学生阅读经验、方法积累的还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一些简洁而有效 的方法,如:查找资
料、联系上下文、品词品句、边读边想象等。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3、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21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设计本课教学为五大环节。
一、回顾课文内容(3分钟)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玩。同学们都喜欢玩,老师也喜欢。通过 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
的人物,名叫“列文虎克”。板书:列文虎克。他通过自己的努 力一步步玩出了大名堂。板书:名堂。
同学们,你知道“名堂”这个词在词典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发言 时,教师依次出示三种解释:1、花样;2、
成绩;3、道理。请同学们好好读读书,思考:你觉得哪种 解释更有道理?在文章中找找理由。
根据一般人的阅读经验及前测,我们估计选择成绩的学生居多。理 由在课文第5自然段,这就自然过渡到
下一环节的学习.:感受“大名堂”。
为什么直接切入 课文最后,抓住学生触动最大、印象最深的“名堂”展开读书交流呢?我们考虑,这样能
够激起学生阅读 兴趣,让学生对列文虎克的伟大发现有充分的认识,对列文虎克本人充满敬佩,为接下去
感悟列文虎克为 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发现做好充足的铺垫。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绩(12分钟)
(一)名堂是指什么
我们先要帮助学生明确这个大名堂是指什么,可以请同学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列文虎克玩出了什么成绩?
此时,可以利用课件出示几则微生物的图片,丰富学生的必要认知,又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悟名堂之大
紧接着,我们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到底有多大。先请你 轻声自由朗读这一段下面的文字,
学生有所感之后,在讨论中教师顺学而导。
学生可能会谈到这句话:
1、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我们可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英国皇家学会”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丰富必要的认知,当他们知道看门人列文虎克与鼎鼎大名的牛顿等人同属一个学会时,一定会惊叹于列文虎克的巨大成就。教师再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敬佩之情进行朗读,效果会很好。
学生还可能谈到这句:
2、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 ,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
民”。
(1)课标指出: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 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
面的作用”,抓住“拜访、欣赏”等词,可以 有效的促进学生感悟到女王和沙皇对列文虎克的尊重以及列
文虎克伟大发现的轰动效应。
(2 )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关注到句子中“连„„也”句式的强调作用。如果没有学生提到,我们可以提示:
这 句话中有两个字配合起来使用,使得表达效果更好,你能品味出来么?通过比较两句话表达效果的不同,
学生会加深对“言外之意”的理解,同时增强语感能力。
(三)师生合作朗读,读出对列文虎克的敬佩之情。
理解到这种程度,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成 为可能。在学生练习之后,可以采取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形式。
师生合作朗读,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情 感场”,可以有效烘托课堂气氛,加深阅读体验。
年少时,列文虎克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可 是他却„„学生接读“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
个全新的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 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列文虎克就是一个普通的看门人,他的伟大发现却惊动了全世界,连„„学生接读 “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
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 居民’。”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花样
(一)理清列文虎克是怎样一步步玩出花样的
列文虎克的伟大成绩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有些同学也认为“名堂”可
以解释为花样,你们的理由在课文那些段落呢? 学生会找到课文2、3、4段讲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这就
进入到了本节课的第三大环节,教师请同学们 仔细默读文章,思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样的花样?并
动笔用序号在书上标出来。
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出示以下表格:
理清故事脉络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引导 学生体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请同学们
借助这些提示,用自己的话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说下来 。而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啊!之后,教师点评:
象这样好好细读文章,用简洁的话语,列出重点情节, 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这
一环节设计,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发展了语言,还体 会了学法,凸显了环节的整合,增强了实效。
(二)细读感悟,有感情朗读
接下来,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细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了。
尊重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请同 学们读一读、找一找,列文虎克玩出了一系列的花样,哪些地方吸引
了你?想一想:为什么?
学生也许会对磨制放大镜这一部分感兴趣。
1、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 ,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
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我们引导学生从中品味一组反义词:厚、薄。这一厚一薄,看似简单,实际上暗含着他多少心血呀。紧接
22


着教师口头补充列文虎克数十年如一日,耐心磨制放大镜的相关资料。
通过对词语的品味,对相关内容的想象,以及资料的补充,学生会想象到制作、观察的情景,读起来兴趣
会提升。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玩中要耐心,有持久性,勤于动手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乐趣。
学生也许会对做成显微镜一段感兴趣。
2、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镜。他突然 想到: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他一试,
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他越玩 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
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1)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贴近人物心灵,加深阅读体验,丰富读< br>书感悟。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列文虎克当时心里会怎么想?
(2)我们还可以出示图片,激起学生朗读兴趣。
列文虎克玩出的花样还没有完,终于,一个 神奇无比的新世界被他发现了!师生开始讨论发现微生物一段。
3、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 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
过的小东西。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 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
“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 的居民要多得多。
(1)同学们读懂列文虎克观察了哪些事物后,可以请大家猜想他还会观察什么?教 师找准时机,补充资料:
列文虎克观察的对象非常广泛,有晶体、矿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污水等 等。他观察蜜蜂蜇人的“针”,
看蚊子叮人的嘴,以及苍蝇的翅膀、蜘蛛的脚爪、羊毛的纤维、小甲虫的 腿„„他最早发现了细菌和原生
动物,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画出了他们的图片。
可以请同学 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列文虎克所观察的内容,既理解了资料内容又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词汇积累。
(数不胜数 、不计其数、包罗万象、各种各样„„)
(2)本段文字表达深入浅出,十分生动活泼。我们可以在适 当的时机播放录像资料,看后,请同学们用文
中的语句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内容?(我看见水里有许多小 生命挤来挤去;我看见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
东西;我看见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 。“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
要多得多。)
这个环节,既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 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帮助
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妙处,一 举多得。
之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朗读这一段,读出情趣自不在话下。
四、品味文章中蕴含的道理——玩出了道理
文章学到这里,玩出了花样的学习也就告一段落了 。教师再出示“名堂”的三种解释,请大家思考:列文
虎克为什么能够玩出这么多的花样?取得如此的成 功?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出什么道理呢?学生静下心来,
回顾列文虎克玩出花样的过程,会有所感悟。
1、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借助以下句式说一说:
因为------,所以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
如果------,列文虎克就不能玩出大名堂。
2、学生发言过程中,师帮助归拢、提升, 总结出列文虎克玩出大名堂背后的秘密。即:持久的兴趣;无比
的耐心;细致的观察;用心的思考。 < br>随着课堂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一步步走进了列文虎克的内心世界,一次次加深了对列文虎克玩法的认识,
最终,水到渠成,明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从中经历了真切地阅读体验,收获
了宝贵的阅读方法。
3、此时,出示列文虎克的一句名言:
要成功一项事业,必须花掉毕生的时间。——列文虎克
学生读后会感慨颇多。
我们 再次出示“名堂”一词的三种解释,会发现三种解释,都能够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理由。这也启发我
们, 借助词典,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课文。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五、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这节课进入了尾声,我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通过师生模拟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今天的所学与阻止自己玩耍的人据理力争。这一环节是对本堂课
所学知识的巧妙检验,学生既可以通过复述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辩驳,也可以用积累到的课文中的语言、
感悟到的哲理来进行陈述,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也使课堂在趣味、哲理、回味中落下了
帷幕。
板书:
列文虎克 玩出了名堂
兴趣 耐心 观察 思考
放大镜 显微镜 发现微生物

16 找骆驼
23


我说课的内容是《找骆驼》它是义务教育六年 制语文第五册第4单元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下面我准备从
教材、教法、学法、预设程序、和板书设计这 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有关学情分析,将渗透到各
个环节之中。
一、说教材:: < br>本文是这单元训练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的第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以后学生学会提< br>出问题的能力起到铺垫作用,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寻找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 br>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
式,按“丢骆驼第一自然段——找骆驼2-10自然段——找到骆驼11自然段”的顺序,步步深入,故 事富
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因此我拟定了以下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主动学会本课中几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 的读音,理解9个新词的
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详细和仔细”的不同意思,,能仿照例句,把不完 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3,
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语文 能力体系中,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多元
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 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代讲。以读引导想象。背诵老人说的一段话
(3)情感态度目标”了解老人是 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特别是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抓
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 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1,多元感受 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2,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根据新课 标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那么学
会提出不懂的问题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 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
个 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必然要求教师要形成“弹性化”方案,
要 适当“留白”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因此预设本课采用地教法如下:
1以 读代讲法: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得重中之重。
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读,尽情地读,力求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2、质疑问
难法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3、情境教学法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是有好奇强、爱探索、易感染,爱表演。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 br>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本文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 br>境辅助教学。
三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这个特点,在本文教学中我将努力引 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读划划议议中
整体触摸文本,养成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方式,学会倾听, 在共同交流中,披文、入情入镜构建新知。
四、说程序
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 教材、处理教材,因此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预设安排实施教学分
3个大板块进行学习:第一大板块: 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第三
板块: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
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
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并出示问题: 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
情况知道得这么详细?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读 懂课文,读好课文。这板块的设计目的是回顾旧知
识。为新课做好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同时让他们带 着问题去读课文,再同桌合作交流,预计学生会学
的有目的,学的有兴趣。
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 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
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 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的
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9自然段, 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
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去读,多 媒体出示句子,首先让学生自由练,然后指名读,教
师随即问,你刚才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的?为什 么要这样的,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并随即理解“忿
忿”的意思,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 。如此步步引导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读”
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 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到文章的感
情色彩。
接着通过分角色读、、以及同桌 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
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 喜为怒、忿忿的。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然后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
追问:从商人与老人的对话中 你知道了什么?回答并板书: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这
板块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读为 本,以读代讲的教学原则。
第三板块
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预设通过,读读、划 划、议议、画画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
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预计 教学思路如下:1、师过渡:老人知道了那么多,他是
24


怎么知道的?刚 才同学们通过自学有所了解了,现在请读读第10段,划出那几句是写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特
点的。
2、交流:并板书看见„又看见„还看见
3、进行因果句说话训练,出示:老人知道骆驼 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
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 --------。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让学生
先自由准备 说,在指名说,师生对话,齐说。并换个句式用因为„所以„来说。(读是内化吸收,说是外化
表达,在 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内化吸收了的课文语言,再重新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是一种
能力的培 养,并能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了老人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4、质 疑,讨论:让学生针对老人说的话提出心中的疑问,组织讨论,帮助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a 、为什么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
跛脚人走路的姿势,感受一下双脚用力的不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b、学生可能还会
问: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是怎样的?教师借助简笔画,让学生选择哪一张叶子是骆驼啃过的?
并说明理由。然后指导朗读老人的话,升华情感。通过读、说、议、以及辨认,使学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
做出的准确判断的依据,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
真思考的思维品质。
5、第11自然段仅两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预设先齐读,再抓“果 然”一词,追问:从“果然”
一词你读懂了什么?再次体会老人的思维品质,自然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顺着 脚印去找,说说理由,也训练
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四:在深读课文后抒发感想。
1、让学生结合板书,再说一说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的这么详细。自由说——指名说。对课文进行整体回顾。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又什么感想?或收获?并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2、 (,这节课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再由问题的解决结束这堂课,使整堂成为一个不可分割读整
体 ,同时让学生来总结,抒发感想,说说收获,由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并让认真观察、冷静思考的处
事 理念深入学生心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五:说板书
本文板书力图直观形象的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用简洁的文字,勾勒老人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教育学生
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13、找骆驼板书: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看见脚印右深左浅左脚有点跛
又看见路边左有蜜右有米左驮蜜右驮米
还看见啃过的树叶留下缺了一颗牙齿
本课教 学我努力想体现“以读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将语文
课上成 知识、语言、思维等能力培养综合训练课。谢谢!

17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是 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
化”为专题,《 孔子拜师》介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孔子和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的求学故事在
今天仍熠熠生 辉,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并以孔子为榜样,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是本单元的
第一篇精读课 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
孜孜以求的治 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比较简
短,也比较通 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
教学时有机渗 透。学习时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文章的重点内
容“孔子诚心 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
二、目标设定:
1、会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按正确的笔顺规范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 尘仆
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崇敬
之情 。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 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
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孔子谦虚好学 、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
25


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四、教学流程安排及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针对第一个目标就是把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把内容说明白。分成三步来完成:
1. 直接出示课题,简单了解古人对姓名、字号称呼的习俗,随机了解大家为什么称孔子、老子,介绍 “子”
的含义,而后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试读正确,难读的多读,难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
2.自主学习理解词语. (远近闻名知识渊博学无止境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迎候毫无保留传授 )
3.检查读书效果,读生字词,学生说主要内容。
在自主学习的环节 ,可 以问你学懂了那些词,是怎样学的.随机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风餐
露宿”一词,我这样 设计:
① 指名学生读,正音
②问的“风餐露宿”意思。
③出示字典上的意思,学生不十分理解,教给学生也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
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引导学生想象,“他在路上有可能遇到
哪些困难?”学生感受到求学路上的艰苦。为后面的深入感悟内容,作好铺垫。
而后,检查朗读 情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通过以
上步骤第一块 ---初读课文就差不多就完成了,接着是第二个板块。
【围绕中心品读感悟】
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及追问的方式。
1、感受孔子求知若渴,不畏艰辛的求学态度。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句子。
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
洛阳。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触动了你?学生肯定会提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先引导学生
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两个词背后隐藏的艰难困苦。如果你家里发生什么是,你的父母
会日夜兼程的赶回来。那孔子呢?
引导感悟孔子的不畏艰辛、求知若渴。再让孩子带 着这样的体会用心读一遍这两个词,最后把词语又送回
句子中感情朗读。通过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这两个词的深度体会,再体会“终于”一词。想象一下
他到了洛阳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见过风尘仆仆的人 吗?
2、感悟孔子和老子的人格魅力
让孩子仔细读读孔子和老子见面后的 对话,体会人物心情。然后分角色朗读,理解破折号,指导朗读。体
会“迎候和等候”这一组近义词,找 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它们都有什么意思?两个词能互换吗?为什么?
引导孩子从课文中寻找有关孔子和老 子的介绍来体会二者的谦逊。最后请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孔子和老子见
面的场景。通过角色体验,更好地走 进文本,激发情感。
3、体会“学无止境”的意思
孔子在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 学问家,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拜老子为师?读孔子的话,结合实际例子进
行体会。
4、接 着学习第三段,谁使你感动,为什么?找到词语,进一步体会孔子的好学以及老子诲人不倦的精神。
小结:怪不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五、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学而不厌 学无
止境 ↓
拜 师



老子—— 渊博、迎候 、 爱护晚辈 →诲人
不倦

18 盘古开天地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 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
化”,这个专题与第六单元的 专题“壮丽的祖国山河”共同构成了本册教材丰厚的文化底蕴。《盘古开天地》
正是从神话这个角度初窥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
这个专题,使学生第一次 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想象力,激发
26


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 创
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 美
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教材处理
(一) 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教材,我该怎么处理呢?细细思量后,我决定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点的
确立、教学难 点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这四个方面处理本教材。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新课程总 目标和三年级阶段目标——语文教学要注意字词教学,要
注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激发想象力;依据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
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神话形式;依据三年级 学生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喜欢读故事等,特从课程目
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确定本课目标如下: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宇宙、黑暗”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4、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二)、重点、难点
确定了本课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自然也就出炉了。本课重点是:
重点:引 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
象能力。复述课文 。
为什么把这些确定为本课重点呢?首先是依据本单元和本课教学目标,其次是因为本课是故 事性
很强的叙事作品,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更多的阅读, 才能
让学生走进“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采用紧扣中心词句,用“ 以读
为本”的方法来达到突出重点。
难点: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字形式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的生动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给他们学习带
来不小的 困难,因为神话与现实毕竟差异太大。因此,本课将„„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
程中,首 先在第一课时我将在学生熟悉“哪吒闹海、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神话故事这个已有的生活经验上,
告知他 们什么叫神话及其基本特点。接着,在第二课时,我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切体会神话富
有丰富 的想象力这个特点。最后,让他们当一回小小神话家,展开想象真切体会神话想象丰富的特点,以
期突破 难点。
(三)、课时安排
依据本课教学目标,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决定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辽阔、奔流不
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分清层次。
第二课时:
1、读懂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2、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身边的万物与老祖宗盘古的化身联系起来。
3、积累并运用本课好词佳句,练习复述课文。
三、教法、学法
以上这四 个方面是我对教材的处理。正确的教材处理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科学的教法和学法的选
择则是教学成功的 关键。
(一)、教法的选择
本课我将主要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 情景教学法、指导发现法”等。为什么把
“以读为本”定位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呢?这是因为“阅读教 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
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课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故事,故
事中优美的神话语言需要读、高大的神话形象需要读、深刻的神 话内涵需要读。只有通过层次读、体验读、
引读、导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再创设一定的音响和画面情景, 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才能达到实现目标,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二)、学法的思考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为学生才是 课堂真正的主体。所以,真正的
好老师不只是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学法的选择一样重视。
教 无定法,学无成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法也一样。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
了 让学生真真正正学语文,通过学会达到会学。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在老师的主导下以“朗读感悟、角
色 体验、自主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有了正确的教材解读及处理,有了科学的教法和学法,再加上新颖而合理的课堂设计,一堂真正的
27


语文课离成功已经近在咫尺了。接下来,我就详细说说本课精读环节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 计。本课时分为
“解读课题、提炼中心;读中感悟、走进文本;尝试复述、回归神话;激情说话、拓展升 华;分层作业、
放飞个性”五个大块。首先,解读课题、提炼中心。
(一) 解读课题 提炼中心
1、上课伊始,开门见山,解读课题。让学生用朗读分别强调“盘古、开、天地”这三个词。 这样,三种朗
读出现了:“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地”。朗朗书声中,学生自然而然领会了 谁干什么这个
句式,体会到了汉语音节的音乐美,感受到了祖国语言轻重缓急的神奇。《新课标》要求“ 要培养学生热爱
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其实,这种情感的培养是无处不在的,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 我这个解读课题
的设计就是一个小小的尝试吧。
2、接下来,抓住题目中的“开”字,提炼出 全文的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
丽的宇宙”,再提炼出中心词“创造”,并 板书。在这个提炼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种高效的读书方法,对日益忙碌的现 代人也十分受用。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
会这种方法,学生将受益终生。
(二)读中感悟、走进文本
提炼中心后,就应该围绕中心“读中感悟、走进文本”了 。现在,让我们一起先走进“开天劈地”
的神奇。
1、领略“开天辟地”的神奇:
(1)、情景渲染、走近神奇。
首先出示课件,在爆裂等音响声的渲染中,学生闭眼听老师激 情解说盘古开天辟地的情景。一声巨响,学
生如临其境。用多种手段辅助学生学习,这是《新课标》所提 倡的。此环节中的情境创设简洁自然,把学
生一下子带进了文本,为朗读好这一段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
(2)、层次朗读、感悟神奇
接下来,在连续的情感中,出示文字课件,层次朗 读。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
目的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 导思想,在这个部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学生
通过“自由朗读、感悟神奇;个性阅读、体会神奇; 体验阅读、内化神奇”,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到情感再
读到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浑然一体。读后我 会顺势引导:“同学们,领略盘古开天劈地的神奇,
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盘古顶天蹬地的顽强吧!”并板 书“顶天蹬地”。
2、感受“顶天蹬地”的顽强
(1)、角色体验、感受顽强。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角色体验,学生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在角色
体验中,他们走进了文本,读懂了“顶、蹬”的意思,读懂了盘古的高大,读懂了盘古的顽强,这时,可
能会有同学在亲身体会后说:“好累哟。”如果有这个资源生成的话,就立即抓住,没有的话就引导,让
学生体会,我们顶天蹬地一会就累了,那盘古呢,做了多久?
(2)、激情导读、颂扬顽强。
顺时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 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
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又一次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一次 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
也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 进行了高度的对话。
3、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朗读结束后,我会抑制不 住激情地引:“同学们,顽强的盘古最终还是倒了下去,他怎么样了?”
顺势就板书:化作万物,进入“ 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这个环节的学习。
(1)、自由朗读、发现无私。
在这 个环节,首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由朗读、发现“无私”,然
后汇报。在汇 报的过程中,我除了适时指导语言积累外,还会通过我的评价与提醒,培养学生尊重别人、
认真倾听、真 诚评价的好习惯。
(2)、深情引读、感悟无私。
在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我会深 情引读课件红色的部分。排比的句式,读来琅琅上口,气势磅礴。
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通过读 ,淋漓尽致的凸显出来了。读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读中,
盘古的无私得到了感悟;读中,神话的 特色得到了彰显。朗朗的书声中,还愁盘古的形象丰满不了吗?还
愁初步感知不了神话的特点吗?
(3)、小组合作、赞美无私。
深情引读后,我就开始抓住“省略号”这个教材资源, 开始小组合作,赞美无私。《新课标》“积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说过:“课 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
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 “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在这里,我
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 句式展开想象,先个别写话,再小组内合作交
流修改,连句成段。这样设计,要求明确,步步落实,一一 到位。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大大激
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想象力。通过创作,神话在学生那里 ,已经是零的距离。
到这里,本课时第二个环节“读中感悟、走进文本”已经全部结束,这时,学生的 激情还在流淌,顺承这
份情感,马上进入“尝试复述、回归神话”。
28


(三)尝试复述、回归神话
首先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 ,接着在画面的带领下示范复述。然后让学生看着画面
和板书,尝试自己复述。画面、板书、我的示范复 述,就象一条铺好的路,能让学生沿着它去摘下“复述
课文”这朵美丽的成功之花。
(四)、激情说话、拓展升华
在学生复述完成的差不多的时候,再次回归中心词 “创造”,这样和前面的开题前后呼应,使整
堂课浑然一体。此时,学生的感情已经到位,盘古的形象已 经丰满,顺势让他们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
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已经是水到渠成,是给他们一个 倾泻情感的渠道。相信此时,对盘古的敬佩感激,
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自豪,都会从他们口中情不自禁 的脱口而出。
到这里,本堂课已接近尾声,接着回归课题,呼唤升发:“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记 住这个顶天立地
的形象——开天辟地的盘古!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美丽的神话——盘古开天地!”师生共 同的呼唤,将为
本课情感做一个总体回归与升华。
(五)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最后,遵循“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个 教育指导思想,布置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必做作业:
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为开故事会做好准备。
选做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2、积累本课好词佳句,抄一抄,记一记。
3、演一演这个故事。
至此,《盘古开天地》精读环节已全部结束,预期目标也基本 达到。接下来,我就本课教学过程中
体现出的训练作一小结。
五、训练设计
本课训练本着“还课堂给学生、显语文之本色”的指导思想,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设
计了不同 的训练。充分到位的朗读是本课最基本的训练,它贯穿整个课堂,提升了整堂课的灵气。小组合
作写话、 “我想说„„”和课堂中无处不在的认真倾听的训练是本课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的层次作
业更是充 分尊重学生的根本体现。特别是必做作业“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为开故事会做好准备”的设计,
它可以引 领学生从《盘古开天地》走向古老的神话,进而从古老的神话走向“灿烂的中华文化”„„正如
崔峦所指 出的那样,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真真切切爱语文”。本课训练设计,正是沿着
这条道路 探索后留下的痕迹吧!
六、板书设计:
最后,谈一谈本课板书设计,以期为本次说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靳家彦曾说过:板书是教师精 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是浓缩的教学思路,
是凝炼的文章中心,板书设计在于 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这个板书设计紧紧围绕中
心词“创造”而展开,把握了文章 的梗概,突出了文章中心,也突出了题目中的中心词“开”,精炼简洁,
一目了然。
盘 古 开 天 地

创 造
开天辟地——顶天蹬地——化作万物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以上是我就神话《盘古开天地》一文所谈的教学构想。大凡一堂成功
的课堂教学,它都是由教学硬设计和软设计两方面构成的,本课也不例外。上面的构想仅仅是教学硬设计 ,
在本课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将时时关注课堂,关注学生,捕捉课堂生成,将其作为新的教学资源 为
我的课堂增姿添彩。总之,力争做到:每一堂课,上的永远比说的好!
谢谢大家!

19 赵州桥
一.说教材
《赵州桥》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 制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世界闻
名的赵州桥。课文着重介绍了 赵州桥的 雄伟.美观.坚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通过叙 述和说明的方式,把桥的外观和结构特征分别作了叙述,紧接着
说明了一种结构的好处。由此而得到“赵 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才干”这个结论。又因为这个桥
29


“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所以称它为“是 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篇文章开头有叙述,
结尾有结论,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明性。
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一组,这组教材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任务。上学期教学重点放在词,
句训练上 ,本学期则要逐步把重点转到段的 驯良上来。而这篇课文是同学们接触的第一篇以建筑物命名
的 状物文章。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雄伟.创举.坚固.美观.遗产”等词语的意思,会
用“参加” .“而且”造句。
第二,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是: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一是学生缺少石拱桥的有关桥梁知识。
二是学生未实地见过赵州桥,缺少感性知识。
三是桥的坚固文中未直接写出。
四是一些长句学生理解上困难。如“这种设 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
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 要,节省了石料”。
课时安排:3课时。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有:投影演示法.谈话法.读——讲——议——练结合法。
首先,谈话 法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的。三年级儿童注意力还较容易分散,谈话法能更
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 力,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主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获得和掌握知识。运用谈
话法更能体现教学的 双变性,适合少年儿童乐于自我探索的心理特点。
第二,投影演示法。因为学生年龄小,知识 经验一般不足,所学知识又主要是间接经验的文字材
料,因此借助投影演示,增加直观感,才能加深学生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读——讲——议——练结合法。在新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 上,小语会崔峦会长反复
强调: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多层次地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上教师适当 的讲解,同学间的议论和

固练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志趣。
三.说学法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种,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
将引导他们运用朗读——理解学习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课文。我
还会引导他们用合作学习法学习,使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中来,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养成互相帮助的吸光。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较教材,设计教法.学法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而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 教
学成功的关键。
本课分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第一,整体 感知课文。第二,读准生字新
词。第三,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和设计上的特点。结合 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 节:
(一)谈话导入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 得好,可以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为了引
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儿童兴趣迁移的特点,我设计了“小朋 友们你们见过桥吗?”这个问题导入,引
起他们的兴趣,由他们熟悉的桥导入今天要学的《赵州桥》。紧 接着质疑“赵州桥又是怎么样的呢?引起他
们的求知欲。
30


(二)初知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先由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根据方言特点,我强调翘 舌音的读法。接着,我设计分组合
作学习,读准字音。因为根据儿童的心里特点,他们总是很容易发现别 人的错误,并且乐于帮助别人纠正,
因此我设计合作学习,能让他们很快就把字音读准。这个环节的设计 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
协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帮助他们形成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理解第二自然段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和设计上的特点。为了使学 生更容易理解,我采用了
读——讲——议——练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带着“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 题朗读课文,养成认真读
书的好习惯,加上投影演示和教师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和 设计上的特点,之后,通
过分组讨论,理解长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即减轻了流水桥身 的冲击力,使桥不 容易
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加深对设计特点的理解,再 通过指导朗读感受这种设
计的绝妙之处。
(五)检查巩固
在这 个环节种,我先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填空练习帮助同学们巩固本科学的字词;然后设计了
一个绘画练习, 让学生根据课文画出赵州桥的结构图。这一来,既迎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达到了检查
巩固的目的。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即能动脑,又能动手。即获得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一、说教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是六年制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个
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 为主题,共包括四篇课文,分别从古代的思想家、古代神话故事、古代建筑和绘
画几个角度来表现传统文 化的光辉灿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主要是介绍北宋
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面的几个段落介绍了各行各业、
热闹的街市以及桥北 头的具体场景的画面内容;最后以《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结尾。学习这篇课文的
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 这幅绘画作品的同时,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找出它名扬中外的原因,体
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 大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考虑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个学段的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对《清明 上河图》画面中生活情景不熟
悉,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对照画面学课文”这种学习方法是学生新接触的,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 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
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 情。
由于画面中的场景距离现实很远,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还不强,因此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 容和艺
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是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在父母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的资料。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
还主要是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由于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情景相距很远,我提前布置让学生
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三、说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法 ,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能够置身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更好的理解课文内 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 针对本
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让学生对照多媒体上的图片还有课本上的局部图,凭借联想,借助生活体 验,将
文本信息转化为形象,读出感情,并采用小导游解说,老师范读桥北头的情景等多种方式训练。
小学教学设计网
31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我联系本单元主题谈到:同学们, 这一单元我们已经
悄悄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认识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了解了盘古开天地这 个神话,领略了古
代建筑赵州桥的风采,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
板书课题,让学生用这个单元里学的一个词语解释“名扬中外”,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既然是名扬中
外, 那你觉得应该用怎么样的感情去读这个标题。学生读好后问:看到标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积极
提问 “这幅画画了什么?”“这幅画叫什么?”“为什么这幅画能够名扬中外?”等等。让学生自己发现
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
在肯定学生的积极动 脑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
重点纠正三个多音字“作 ”“溜”“乘”,交流搜集的资料,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习小组内合作交
流,分享资料。
(三)剖析课文
在学生初读课文和交流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交流了《清 明上河图》的大致情况,包括年
代,作者,尺寸,画面内容,保存位置。紧接着利用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 收获,用多媒体展示相对应的画
面,让学生体验画面中的情境,并重点指导课文中间几个段落的学习,培 养学生的语感,能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有所把握后,回归课文的中 心问题:为什么《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可
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之后给出答案。结局之后,让学生 欣赏《清明上河图》另外的局部内容。这幅画内容
很丰富,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拓展总结
《清明上河图》让大家赞叹不已,它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 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智
慧的结晶。课后大家可以阅读相关的资料书籍来拓展相关的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本课特点, 我将板书设计成资料卡的形式,
设计如下: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画名:————————
年代:————————
作者:————————
尺寸:长:———— 高:————
保存价值:————————————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六、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800多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图
文对照,将课文内容制作成资料卡,总体课堂效果可以。但是在课文剖 析部分的教学设计,没有很好的体
现新课标提倡的发挥学生自主性。语言表达的吸引力还有待提高。

21 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学期第22课《富饶 的西沙群岛》。这篇精读课
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优美风景以及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 沙群岛的热爱,对大自然风
光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 育阶段要达到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 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
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 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
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 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
标定为:
1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
子。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情。
3、能力目标: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2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
重点:1、理解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2、理解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表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 饶。
难点:1、理解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 的写作方
法。

二、说学生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 海水域的广阔和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
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对平顶山 的学生来说:对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缺乏
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 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也大都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这些都是
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些难点我采用了多媒体 教学

三、说教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 生学习的调空器,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导向、
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 生引导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教学入手,先从形式到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再从内容到形式,使学生
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获得知识、情感、能 力三丰收。
我采用引导和启发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住,达 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
我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课堂结构是: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指导阅读,突出重点;抓住重点,突破
难点。主题升华,布置作业。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蒙田说过:“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教学伊始,我先向 学生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图片,(出示课
件)让学生边欣赏边体会其中的美。通过欣赏图片,学生深深的 陶醉在如此缤纷神奇的世界之中,自然激
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此刻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富饶的西 沙群岛,让我们一同走进富饶的西沙群岛
吧!同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这种运用现代媒体 手段,创设情景,由画入文的导入法,促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内驱力,形成学习冲动
的教学效果。]
2、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教师 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只作适当的指点。
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用什么方法学习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确 学习目标,并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接着,
我让学生听录音范读课文,边听边做标记,把自己从文中了解 到的内容作上记号并向全班汇报。通过汇报,
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是从课文整体入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作者从“地理位置,总的特点——海水——海底—— 海鱼
——海滩——海鸟——保卫建设海岛的人们”这几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
3、指导阅读,突出重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 新课标这一要求,我采用多种方式加强阅读指导。主要体现在
对重点段落的指导上。每次训练都有一个明 确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含义,理解含义深刻的
句子。
1)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 段,通过看地图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出示课件)知道什么是群岛,向学生
渗透南大门的含义,同 时明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西沙群岛总的特点。
2)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从三个层次入手:A 你从哪儿看出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让学生用 自己
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明白课文具体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想象海水呈现的各种颜色互相交错的景 象,
我采用填空的形式加深这部分的理解。(出示课件)就比较具体的理解了“五光十色“的意思了。B 再弄明
白哪儿水深,哪儿水浅,与地形联系起来,加深对”瑰丽无比“的深入理解。从而体会出海水给人 带来的
神奇之感。C 思考:海水为什么会五光十色呢?引导学生理清第1、2句与第3句之间的因果关 系。为此我
设计了这个练习题。(出示课件):因为海底有(),有(),有(),有(),海水(), 所以从海面看()。
[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懂得海水的颜色与海水的深浅息息相关,感 受祖国南海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学生读的时候自然就会声情并茂,读出 赞美之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逻
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3)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由于本段较简单,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用学习前两段的方法:读-划-理解-读 的方
法”)这一段。然后设计练习题检测自学情况{出示课件:导读海底的岩石上长着()的珊瑚,有的 像(),
33


有的像(),()到处都是,大龙虾的样子很()}
[小学生的抽象能力不强,在这一段学习中,我采用多媒体画面放映各种各样的珊瑚,让 学生用手
势、动作演示出珊瑚的形状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学生的情绪特别高。运用电 教的直观
性和可操作性代替教师枯燥的解说,使学生遇到难点时迎刃而解,这样真正做到了教师轻松的教 ,学生轻
松的学,使画面形象与文字形象得到统一,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海底不仅景色美丽,而且物产丰 富。]
4)默读第4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划出说明鱼多的词。
通过理解成群结 队等词语,体会出鱼的种类多。在此基础上提问:“这段除了写鱼多还看出了什么?让学生
体会鱼的动态 美。(出示课件;鱼群嬉戏图)
在指导朗读描写鱼这一段时,里边有个较长的排比句,我将引导学生学 会断句,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层
次感。这段最后一句话:“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更 要引导学生加强语气,读出赞叹之
情。我让学生齐读最后一句,提问:“谁能把‘多得数不清’与‘一半 是水,一半是鱼’联系起来提出问题。
学生会说:“既然说鱼多得数不清,为什么又说一半是水,一半是 鱼呢?变老师的问为学生的质疑。亚里斯
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让学生自己质疑, 带着问题再读书思考,想办法解决,说出对
问题的理解,体会到文中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并非真的是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而是进一步说明西沙群
岛的鱼的数量之多,从而体会到这里物产丰富。
[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电化教具的应用使教学活动有声有色,使儿童身临其境,多种感官的积极性都
调动 起来,使他们越学越爱学。]
5)分组学习第5、6自然段。
讨论: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这里景色美丽,物产丰富?一是让学生读明白每自然段写的层次;二是抓住
语言因素体会出这里景色美丽 ,物产丰富。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第六 自然段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这段中每句是围绕什么写的,是怎么连起来的。教师(出示课件)师
生交流 ;生生展示相关的资料,获得感性认识。在此指导学生写作;围绕一句话把一事物写具体,写详细。
从而 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教师说公园里百花盛开,美丽极了。让学生围绕这句该写些什么呢?学生
自由 发言。然后让学生选自己想写的东西,写下来最后交流。
6)反馈质疑,体会富饶,对结尾段加以理解。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后问:为什么西沙群岛必 将更加美丽、富饶呢?引导学生体会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
感受到西沙群岛的景美,人更美。深挖教材,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认识,让他们萌
发“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7)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背一背。交流背诵的方法。
4、升华主题,布置作业。
1) 当学生对课文有清晰的认识后,我提出问题:你喜欢西沙群岛吗?你能为西沙群岛设计
旅游广告词吗?请 试一试,写下来,下节课交流。使主题得到升华,课文得到延伸。
2) 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丰富语言的积累。
3) 搜集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
.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通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这一课的板书是这 样的:先板书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然后在
左下边板书出它的两个特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右边板 书出景美、人更美。简单明了,起到了有效辅
助教学的作用。


22 美丽的小兴安岭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单元是围绕“热爱大自然,
保护生太 环境,创建美好家园”这一专题而编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字
里行间 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1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能力目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
的方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产生更建美好家园的观
念。
第三,说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家蒂多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
34


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
我 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质疑引探法、先扶后放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合作探
究、自主创造 的学习方式,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抓住一段,教活全篇,把握重点,
纲举目张”, 来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四,说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设计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生自学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顺
序,学习课 文第一第六自然段。现在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这一课时教学中主要解决第二、第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
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
新。整个 教学,围绕“美丽”分四步设计:发现美——讨论美——赞赏美——憧憬美。
第一步:情境激趣,发现美
我这样创设: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游览 过北京的古老时尚,曾赞叹过
黄山的奇石,曾感受过天都峰的险峻与秀美。今天,我们再一起到一个河流 交错、山峦起伏的地方去观赏
一下吧!这段话,老师充满激情的娓娓导入,学生回忆了旧知,激发了求新 知的欲望。然后,我让学生边
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边出示课件图,学生听了后,说出了自己的的 感受:小兴安岭实在是太美了!
我再及时设疑:课文哪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出了最后一句。 教师再沿着这条中心线索理清课
文内顺序就很容易了。
第二步:品读词句,讨论美
1、合作探究“春天美”、“夏天美”
教师先范读本段,学生边听边仔细观 图,然后默读,划出作者抓住了春季的哪些景物,划出你认
为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词 句好在哪里,最后指导学生边有感情地品读,边想象美景。
再通过换词法理解了“抽出”的意思,通过结 合实际理解了“散步”“欣赏”,体会了拟人句的作用。学
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 更体现了与作者心灵的对话。紧接着,我这样小结:这段作
者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树木、积 雪、小溪、小鹿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抽
新枝、春水涨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我的小 结,其实教会了学生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的方法,落实了训练
重点,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夏天”段,是小兴安岭四季景色中最美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谴词造句
的独具匠心 !我先让学生总结老师教学春天段的步骤(读、划、说、品),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用
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到“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封”“浸”等词的生动、
贴切。通 过生生对话,互教互学,既获取了更多的信息知识,又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技能,培养了协作精神。
然后指 名学生美读,其余学生想象画面,激活了创新思维。学生尝试小结段意,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步,发展创造,赞赏美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 概括着世界上是一切,推动着
世界前进。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朗读背诵”“当小导游”“做小画 家”“当小歌唱家”四种形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来表达对小兴安 岭的喜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
发展,自主创造,既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又张扬了个性,发展了语 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力。
第四步,总结升华,憧憬美
《语文课 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学生
感悟到小兴安岭的美, 心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里,我及时总结课文后,让学生
自豪地齐读最后一段, 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我便激励学生更好地保护、利用、开发小兴安岭,为祖国的
更加美丽而努力奋斗!
第五,说说媒体辅助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录音朗读、自制课件、插图等帮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采用学生感悟,教师归纳的方法板书,既精练又直观,板书如下:
29 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 抽新枝 春水涨
夏 枝叶密 野花开 花园
秋 叶飞舞 果子熟 宝库
冬 树积雪 动物躲

整个教学 中,我始终以“发展与创新”为指导思想,以《语文课程标准》依据,充分体现“以人
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我的设计、教学,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3 香港,璀璨的明珠
一、说教材
35


《香港,璀璨的明 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语言文字优美,
字里行间流露出东方之珠— —香港的繁华与美丽,而且还配有生动形象的图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画,无一不让人产生对香港和祖国的热爱。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诵读课文感受
到香港的繁 华、美丽。但是学生对生活周围的东西感受更为真切,而让其感知离自己生活较远的事物则比
较困难,也 不够真切。
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 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各个学段都要重视
朗读,而阅读教学的重点又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 赏、评价的能力,除此之外,阅读还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 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 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熟读课文,能说出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3、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作者介绍景物的方法,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香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的能力,更要珍视学生独特 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知道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 珠”。而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限,只能对生活中的事真切的感受,对于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大都市香港了解甚 少,为此,我设计的教学
难点是:通过看课件选的有代表性的图,读文中的优美段落,让学生感受到遥远 的香港的繁华,产生爱香
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准备教学课件及教学资料的收集,学生事先预习课文,能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将紧紧围绕”趣”这个字展开.
(一)ji情引入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事情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开课时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我从刚学过
的课文 再自然地引入今天要学的内容,然后展示漂亮的图片,说这就是香港,你们想亲自去看一看吗?
(二)调动ji情,初读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童心、童趣是一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有 了童心、童趣,教师与学生之间
的距离一下子就拉拢了,再富含童趣地组织学生搭乘旅游飞机去香港旅游 ,学生兴致一下子就起来了。抓住
学生的这份兴致,让学生初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读课文枯燥了 ,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初读时说:
“让我们跟着作者乘上飞机去香港游一游吧!“
(三)调动积极性,精读课文
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再结合图画理解课文,感受香港的美便容易多 了。在学习二、三、四、五自然
段时,先让学生找找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再说说自己为什么想去 那里?这样让学生抓住每个地方
的特点去理解,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其真切地感受到香港 的繁华与美丽。
我重点抓住了海洋公园和美丽的夜景两部分来进行学习,因为我认为这两部分是学 生感兴趣的,也是
值得学生写作借鉴的。学习海洋公园这一段时,主要是抓住里面的动词,让学生反复体 会,如何把一件事
写的生动有趣。学习美丽的夜景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里面的三个比喻句,仔细体会 作者用词、用句的
准确性。
这一部分学完后,我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先读一读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香港。
(四)延伸内化
1、谈话: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香港有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和 美丽的夜景。它是旅游者的乐园、
购物者的的天堂,香港不愧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
2、香港,这么美,你想对香港说点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个人对香港热爱的情感,祝愿香港的明天
更加 美好,最后再次以深情地朗读课题来结束本课的学习.
七、说板书设计
力图通过板书将香港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让学生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影响。
八、说设计效果
新教材倡导“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体现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创 造
师生平等,合谐交流合作的课堂新氛围。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趣”贯穿始终,设计学生自主选择的 活动,
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学习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气氛应该很浓郁。教师也将尝试依据学生 的意愿
进行教学,为了避免“个别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会在课堂上有一些失控”这类情况的发生,我会对 学生在
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如:坐姿端正,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和学生的朗读等进行及时的表扬,鼓励全体 学生有
序而活跃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主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及ji情朗读,通过朗读增强学生对香港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香港
36


的热爱之情,再把这种感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24 矛和盾的集合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矛 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
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 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
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 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
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我所讲授的是 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以及实验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
目标是在达到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
于一身,谁就 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
思想,结合本 课的教材特点,教学重点是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
合二为一的过 程。教学难点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根据教材特点,课前我准备了矛、盾、
坦克的实物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环境中接受 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
我是这样做 的:
一、 实物导入新课
一定的情境及师生和谐的关系是一节好课所必需的条件。因此,
我出示实物矛和盾,结合上节 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说矛和盾各有什么优点?接着提出问题:发明家是如
何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 发明坦克的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样设计有利
于激发学生是兴趣,活跃课 堂气氛。
二、 复习旧知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为了进 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先指名读了一遍课
文,再通过
http:
课件出示生字词,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之后,我听写了部
分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 着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
答,在理解“大显神威”这个词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词,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谁大显神
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等一 些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
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入积极的读书状态,在 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三、 感悟、理解课文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 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 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
换场。学生在读书中 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
物,吓得哇哇直 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还激发了学生说 一说对坦克的了解。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 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 产生不同的问题“文中
告诉我们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呢?”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在读一读,说一说中,强 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 行为。”我采用表演的
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 br>文。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 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
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 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
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 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 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新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
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 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
入的理解,要求学生从自己的 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
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 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
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 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课后请同学们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尝试着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
在咱们班的展示台上展示。
在 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
习 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总之,我在尽量尝试着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我
37

新疆成人教育学院-经理助理的职责


颂祖国-幼儿园语言教案


暑期见闻-农民工工资承诺书


思念情人的诗句-注册会计师报名时间


杂的文-入学年龄


情人节那天-广西农业信息网


开学典礼作文-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


彭文坚-高考满分作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