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三篇】
中秋赏月作文-激励短信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三篇】
小编整理了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爬天都峰》
一、说教材
[出示远程教育资源网图片]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
文第5册第一单
元第3课《爬天都峰》。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组第3篇课文,通过
本
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因
此这一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读课
文,所以它在本
单元是举足轻重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
峰,路遇一
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
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
相学
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
书写生字。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
书,弄清全文之间的联
系。
根据课标3——4年级阶段目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
文理解词句;注重体现人文精神。根据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学生能初
步体会人物
的思想感情。我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后,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是如何把教学目标与远教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呢?
二、说教法运用
针对教学内
容,我打算在教学中充分借助远程教育接收的课件,让学生展开想象,
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
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多媒
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
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脑动心到,心口一致。
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四、说教学环节
(一)引入课题,分析题眼
(1)先以质疑的方式,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山峰的图片,质疑:我们怎么才
能上到山上去?(
课题《爬天都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远程教育资源中天都峰的图片,创
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
到天都峰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
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关资料,
并小组交流。再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
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
作用。
(2)朗读课文[播放远程教育资源——情景朗读],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把
文章分为三部分。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出示远程教育资源
图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天都
峰有什么特点?找出句子读一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手脚并用、终
于”
等词语。小组讨论:人物的动作、语言,体验我的心情。
3、自读第三部分,自由讨
论: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
什么意思?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
(果然、突然、忽然)并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
的对话。齐读爸爸的话,品析“汲取”是什么意思?你
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善于
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学习[远程教育
资源],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
受介绍给大家。
(三)教学反馈与情感教育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得很积极,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
爸爸带“我”去爬
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
,你得
到了什么启示呢?我们今后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呢?(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事只
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从而体现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爬
天都
峰》一文的板书设计清晰的展现出课文的主线,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陡爬天都峰
奋力(攀着……上手脚并用……爬)终于
不怕困难奋发向上
[设计理念]
1、利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享受优秀的教学服务。
2、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
富的学习资源,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帮助学生解决
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营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
,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
生的非智力困素,使其主体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对于难以理解
的抽象内容,可根据媒
体上提供的内容找到答案。例如:天都峰的特点学生就可以在多媒体中找到。
3、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通过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最终归宿到能力的
培养
上,这样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把钥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灰雀》
【教材分析】
《灰雀》是一篇充满童趣又颇耐人寻味的文章,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
鸟言行的影
响下,把捉回家的鸟又放回树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学习读懂句子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情感目标:
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城实的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一种城市的表现,能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重点句子,领会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
用
“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
方法,引导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
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
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
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
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
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
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摄影师》,欢迎各位给予指导。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
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
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
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
我与文本对话时,感受到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
、爱护,也感受到
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两者均应教学。
关于本课的目标设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现三维的融合
把本课目标预设为通过语言句子的朗读
以及有关情节的联想训练,感受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
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确
定这个目标是符合新课标关于目标“三维性”要求,它蕴含有知识、情感、过程三方面要求,
而且三者是
相互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力求做到全员的互动
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
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
三步,感悟高尔基
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
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
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 、
“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
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 、
“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
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
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
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
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
了什
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
个
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
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
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
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
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
边注的形式,
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
读能力很有好处。
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
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
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
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
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
高尔基很忙,但不
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
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
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
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
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
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
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
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
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
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
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
的形象。
在最后,回
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
了,是他后悔吗?后悔
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
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
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
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
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
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
何做一个合格
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
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
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
,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
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
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
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
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
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
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
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秋天的雨
作为第一教时,我这样按排:说秋天——体会秋雨的清凉与温柔——总体把握,统领全文(以
诗的形式出
现)——感受秋天的美景,理解五彩缤纷(读中体会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美景,感
受语言美。)
怎样才能突破难点?怎样让学生读好课文?怎样让学生去感受,去领会?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如去找找秋天,去
画画秋天
,去写写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
课文,可能更容易些。
由于条件的限制,只有我自己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
(整个教学过程设制一个背景音乐
,以图片去感染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
情趣。)让学生在富有诗意的情境中,去学习凝
聚着作家灵感、激情的文字,去品悟文章的
语言美,去感悟秋天的美好。
2、读——积累——感悟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实践
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
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语言文字
,从读中
去感受。这来得很重要。
(1) 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这些过程,在我的课中是这样按排了一些内容:
如:“它把黄
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
把红色给了枫树,红
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
式上是一样的,学了一句,就等于
学了两句。按排一点点时间,让学生选择性的背一背,这
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
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
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
语来说。(像今天他们就说出了“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也
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
是对所学知识的形象再现。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下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这
又是一个积累的
过程。
之前,我还想过放一个让学生写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两句话。但
课文写得那么美,那
么诗情画意,说实在,我们老师去写也未必能写好,让学生去写就更难了。要去引导
写好,
我没有这个把握。
(2)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以读带说,以说带读去体会秋
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中多数词语是以联系语言
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
纷“,这个成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
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
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
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
需要好好体会品味。如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先读,再说,说了再读。
有了感受去
读课文,感觉就出来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
扇
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
凉爽。理解这些句子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
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觉的东西和事物,或很
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么美的文章,
我在教学时,有一点感触很深: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时,
觉得自己的语言真的太平乏了
,需要引导学生去读时,去说时,我没有更多的词汇,更多的
语句来表达。看来真的该给自己充充电了。
作为第一教时,我这样按排:说秋天——体会秋雨的清凉与温柔——总体把握,统领全文(以
诗
的形式出现)——感受秋天的美景,理解五彩缤纷(读中体会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美景,感
受语言美。)
怎样才能突破难点?怎样让学生读好课文?怎样让学生去感受,去领会?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如去找找秋天,去
画画秋天
,去写写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
课文,可能更容易些。
由于条件的限制,只有我自己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
(整个教学过程设制一个背景音乐
,以图片去感染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
情趣。)让学生在富有诗意的情境中,去学习凝
聚着作家灵感、激情的文字,去品悟文章的
语言美,去感悟秋天的美好。
2、读——积累——感悟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实践
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
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语言文字
,从读中
去感受。这来得很重要。
(1) 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这些过程,在我的课中是这样按排了一些内容:
如:“它把黄
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
把红色给了枫树,红
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
式上是一样的,学了一句,就等于
学了两句。按排一点点时间,让学生选择性的背一背,这
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
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
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
语来说。(像今天他们就说出了“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也
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
是对所学知识的形象再现。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下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这
又是一个积累的
过程。
之前,我还想过放一个让学生写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两句话。但
课文写得那么美,那
么诗情画意,说实在,我们老师去写也未必能写好,让学生去写就更难了。要去引导
写好,
我没有这个把握。
(2)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以读带说,以说带读去体会秋
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中多数词语是以联系语言
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
纷“,这个成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
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
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
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
需要好好体会品味。如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先读,再说,说了再读。
有了感受去
读课文,感觉就出来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
扇
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
凉爽。理解这些句子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
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觉的东西和事物,或很
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么美的文章,
我在教学时,有一点感触很深: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时,
觉得自己的语言真的太平乏了,需要引导学生
去读时,去说时,我没有更多的词汇,更多的
语句来表达。看来真的该给自己。
《花钟》
一、说教材
《花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
册第四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的一篇文章,课文按
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
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
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
。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
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
同的两个原因:
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
家
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二、说学情
学生基础较好,进入三年级,有了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对大
自然充满了好奇。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我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定位在: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舒展、欣然怒放、大致”等词语的意思。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是教学的重点。
四、说教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
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构建开放而
有活
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自主、
合作、探究的体验
性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读中感悟、读中体验,采用“激趣——发现——感悟
——实践”的思路,引导学生
在自主中学习本文。
五、说学法
我主要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
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读中感悟、读
中发现、读中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千姿百态的花,发
现鲜花的奥秘,体会大
自然的神奇美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解决教学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分五个环节进行设计的:
(一)欣赏鲜花,悄然入情
为了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我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精
美的鲜花画面,并
配上美妙的音乐,带着学生去赏花。欣赏后,让学生用积累的词语描绘刚刚看到的鲜花
。随
后,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再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
一句,感受鲜花的美丽迷人。由此切入课题:这些鲜花不但漂亮迷人,在他们身上还藏着许
多有趣的秘密
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13课《花钟》。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
,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
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自由读文,发现秘密
因为第一课时学生把课文读得比较熟练了,我直奔
主题:再一次自由读文,边读
边想:读了课文之后,你发现了花的哪些秘密?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后,我
归纳学生的发现:
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并适时播放课件(九个时段的九种花),
引读
描写的九种花开的九句话。
(三)归纳现象,品味美文,写作训练
第一段语言很美。作者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鲜花的开放,并抓住鲜花的形态特征
巧妙
地来描写。我让学生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先自由朗读这句话,边读边做
动作,看看说就像
这些盛开的花朵。有的学生吹起了小喇叭,有的学生则绽开了自己甜甜的
笑脸,也有的学生在舒展自己的
筋骨,这时我结合课件相机来学习这几句话理解“欣然怒
放”“舒展”等词语,欣赏各种花开的样子,然
后一起美美的品味文意。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
换一种说法是
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体会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效果中,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并引
导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迁移运用。我设计了一个比较题:李老师也写了一些这些花开的
句子
,你们读一读,和书上的比一比,看看我写得好不好?这时课件出示我写的句子,我把
句子全换成“午时
花开花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这样的方式。学生读起来觉得枯燥、
单调,从比较中的得出:同
样是写花开,作者抓着了花的形态特征,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很巧妙。比较之后,顺势进行小练笔:你
还知道哪些花在什么时候开放?
能不能像作者一样来写一写呢?用“——点,——花————————。”进行练笔。
(四)小组合作,揭示原因
课文第二段是归纳原因,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大自然真是奇妙!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一样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
段来解决吧!先来看看小组合作学习单:
小组合作学习单
1、 读一读
用自己租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段。
2、 议一议
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3、
填一填:造成不同的值五开花的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1)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有着密切的关系。
(2)
还有的花,需要()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因此与()有关。
4、说一说
昙花为什么会在九点含笑一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小组学习之前有要求和目标,学习之后
有相应的检测,这样的小学学习就真正达
到了“合作探究”的效果。
(五)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学生发现了鲜花的秘密,了解了其中的原因,该实践运用了。我通
过多媒体课件
介绍世界上最早、最的“日内瓦大花钟”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并
想一想:这种做法有什么妙处?
在教学第三段时,我抓住“大致”一词展开教学
让学生明白“语也是一种准确的表
达,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状况的准确反映。无论开花时间,还是原因的分
析,都是在一定有范
围、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的,把话说死了,看似肯定,反而不科学了。最后,我建议我
们师生
在课堂上试着做一个花钟,掀起了这节课的又一高潮。师生合作做好花钟后,有些指针上是
空白的,正好是延伸拓展课堂的机会。我差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在两点钟开放的花,还
有些指针该
用什么样的花来表示呢?需要同学们到课外和大自然去寻找,激发学生发现大自
然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花 钟(图)
有趣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花钟”
两个
字是写在课堂上作的两面花钟的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八、说教学效果
总之,这节课我抓住以上几点教学设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
读
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读中体会,学会了合作,积累迁移,并进行小练笔,
比较好地体现
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