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绝世美人儿
669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3: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离职原因怎么说-春天来了手抄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上
全册说课稿










1、《窃读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窃读记》(板书 )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
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 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林海音。这篇课文以‚窃读‛
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 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
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 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文是人教
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
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本文在单元中起着以篇带篇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 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
本课时 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
2、能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
会作者用 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窃读的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 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
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 学生是
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 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在学法上,本课拟引 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
究感悟,充分 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一堂新 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
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 ,我先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之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作者在课外
阅读时的感受与众不同,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这个看似很简单很随意的聊天,其实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 揭示课题。
二、疏通字句,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
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 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并且标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 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随机指导生字读音及书写,重点是‚窃、腋‛等几个,理解‚窃
读‛等词 语。
第三步:默读全文,引导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本 环节安排了‚三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研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一箭多雕。
三、潜心赏读,品文悟情
抓住重点,体会是关键,在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
1



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 文。这尊重
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交流情况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同时要体会作者贪狼一词的‚贬词褒用‛的精妙。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 兴的喊着:‘大
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就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 种满足感、
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
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通过有 感
情地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 感悟作者对读
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
四、回归整体,拓宽延伸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
在学生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 ,你们是吃饭
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并受到启发,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 多看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精
神世界。这样的结尾把学习的触角向课外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四个板块:说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
快乐 惧怕
窃读
这一板书设计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巧妙。从横向看,两个是完全相反 的词语;纵向看,两个又紧密联系在
一起了,因为这是‚窃读‛的滋味,点明了主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的指导思想,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单
元训练要求,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从而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 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
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 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
氛中就阅读展开 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的人 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 br>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 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 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
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 习惯。
二、说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说教法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 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
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 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模拟采访。在朗读中要
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 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
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 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
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 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济公
传 (zhuàn)》等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 是透着亲
切,所以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 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
题展开讨论,交 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
到应 有的启发,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写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发展;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 br>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季老 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
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 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
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吗……
4.在 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从对话中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
格魅力。还有在访谈中如何有礼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技巧,用于指导 课
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 列一个采访提
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等。
5.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 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
-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 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
学识渊博、学有 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
参 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位臵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在教材的
P9―11,其中P9―10为课文内容,P 10―11为思考、练习及阅读链接。
2.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两篇 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本组课文是以‚我爱读书‛为专题的,通过本组课
文的学习能使学生感受到书 能让生活变得轻轻而舒适,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智慧。
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 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
读的乐趣。面对漫长而孤寂的旅程,作 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
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 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3.编者意图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 高年级的教学要求是‚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有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有自己的 见解。‛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
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他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 、反
问、比喻等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4.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认识‚侣、娱‛等四个生字,会写‚侣、娱 ‛等九个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喜爱的语句,
背诵第七自然段;③把握文章主要 内容,了解作者将书作为伴侣的原因,感悟读书方法。
5.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②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难点:
3



①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发;②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体会文章的
表达手法。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 达能力正快速发展,加强对学生理
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收集处理信息 的能力‛。课前,我会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读书名言和读书
方法,培养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从搜 集到的信息中提取有益于自身学习的知识的能力。
2.读书指导法
通过让学生读书,在 读中学习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同时,我也会适时地对学生读书加以指导,引导
他们对自己在 读书中的方法产生思考。
四、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 外延是相等的‛。新课标点明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
行有效的整合 。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的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联系实际,从自身经验出发,感受课文内容。我
会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论应该怎样读书,认识到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会有所收益。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因此,课中应 组织讨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加强师生、
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使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一共分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扫除生字 障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我会利用交流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品味情感,体会文章
的表达手法;第三课时,我会在解决课后练习的同时 ,引导学生再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完成本课所有的教学目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我一 共分了三个步骤来说本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我会用这样的导入 语: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
冰心先生 童年时期读书的故事,到艾肯先生对读书的见解,都可以看出他们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到了作者将书作为伴侣的原因,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我这样设计导入语的 目的是以名人的事迹作铺垫,从学过的知识入手,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到新的课堂学习当中。〗
2.我会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 这样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学生课后复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定好阅读教学
的‚调‛,即情感。〗
(二)体悟表达方式,品味情感
1.首先,我会提出这样一 个问题,‚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爱读书的深厚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学生将会在这个
问题的牵引 下细读课文,在读书中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让学生学会在相关的语句上划上记号,在语句旁
作好批注。
〖这样设计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然后,我会让学生分 析作者用‚假设‛表达情感的手法。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相应得句子和段落,指导感受交流,
如:第1 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忠爱之情。
2.在分析本文‚比喻‛的 修辞手法阶段,我会让学生阅读语段:〘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
一个人同船 而行;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让学生品读语句,体会作者 把书比作伴侣的忠诚,把书比作朋友的亲密,把书比作家的温馨,把书比作对故地的依恋。
然后,让学生 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比喻的精妙。
3.在分析本文‚反问‛的修辞手法阶段, 我运用交流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反问‛的修辞手法。首先,我会让
学生阅读语段:〘你不会因为 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意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了
4



吧?〙
让学生说出该语句的言外之意,认为到与书每一次新的接触 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
朗读,了解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三)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我会用激昂的语调对学生说,‚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感 受作者的表白吧!‛通过交流品读中的思维碰撞,以
及对作者表达方法的学习,读好这篇课文也就变简单 了。
(四)扩展阅读,制定阅读计划
这一阶段的教学,我会让学生朗读诗歌《神奇的书 》,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表达方式,让学生针对诗中描绘的书的
神奇作用,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发表感 想。最后让学生制定并说出自己的读书计划,这样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阅读
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顺势拓 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宣泄、展现自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
(五)作业设计
1.背诵第7自然段.2.完成课后‚小练笔‛.
六、说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书是:伴侣、朋友、家、故地……
一遍又一遍的读:首先 然后 最后
4.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教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教材中的第四篇课文《我的“长生果”》。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这篇略读课文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 了
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课文的教学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 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结合
实际让学生明白读写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 < br>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 习作
者的读写方法。
本课学生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有三个:1、认识12个生字。2、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
道理。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因为本文 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按
阅 读提示,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
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体会。最后,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并积累文中
的好词好句。下面我就说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是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首先我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听说过‘长生果’吗?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
并板书“长生果”这三个 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学生会自由发言,谈自己对长生果的理解,然后引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
第二部分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部分共设计三个环节:首先进行过渡,问学生们读了课题以后 ,会有哪些
问题?指名回答后我用课件出示初读课文的要求是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并标好课文自然段的序号。
2、把课后的12个生字的字音读准确,读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检查一下生字 认读情况。第二个环节就是学生自由读文。
最后通过课件出示12个生字来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在这个环 节我采用指名读、齐读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出现问题及时
纠正。
第三部分是细读课文,感情体会。
第一个环节我又一次出示细读课文的要求:先让学生默读课 文并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然后看一看作者
写出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哪些道 理?找到有关的语句画下来。默读后小组交流讨论答案,最后是
全班汇报。通过交流汇报解决了以下几方 面的问题:
(1)我的“长生果”是书。
(2)读书经历:从小画片到连环画、文艺书籍, 最后是中外名著。在这里我会指名让学生读相关的段落,并加以
指导朗读。
5



(3)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用了哪些词语?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 了什么?学生会说体会到作者非常喜
欢读书。
(4)作文往事,包括两件事,一是《秋天来了 》,二是《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在这里也会指导相关的句段。
(5)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哪些道理? 通过读11、14自然段,师生总结出: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要与众不同;
要写真情实感;离不开借鉴 和模仿,但也要自己创造。
(6)你觉得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结合自 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按老师的阅读要求自己学 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来理解感悟课文,
并重点指导了第三和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 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是对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书是可以流传下 来的,我们通过读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
一样不老,也像“长生果“一样,对我 们有好处。从而来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并能像作者那样学会借鉴与模仿。
第四部分是积累语言,交流感受 。先让学生谈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收获?然后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读给
大家听,课下把这课的成 语和优美句子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六、说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长生果:书
读书经历: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作文往事:《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5.创设诗韵课堂
——《泊船瓜洲》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 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
情意绵绵的 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 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
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 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
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 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
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 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
州之后, 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 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
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 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
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 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 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
诗读诗、以诗学诗、以 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 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6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 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 染情境,
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 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
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 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 :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
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 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
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 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 ‚间‛读jiàn(因为是
‚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 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
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 大意
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 词的比较模糊,
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 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
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的
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 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 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接着点
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 从而整合了其他描
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 书写亲情 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 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
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 为
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7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臵语言实践点,体 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
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 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5课秋思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秋思》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九册中的古诗诵读。是由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一 首思乡诗。全诗围绕‚家书‛,因景叙事,
因事而思,通过诗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细腻地表达了诗 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3、重难点: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 ,这也是这
首诗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了突破重 难点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张籍的秋思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教学中,我运用音乐、画面将情
境交融,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诵读法:
为了完成秋思的教学,我采用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诵读来展开教学。
第一次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读正确,读流利以至于熟读成诵。
第二次采用读重点词和诗句,体会诗句含义。
第三次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课后我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 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
发言。‛学生很容易说出:‚一轮明月嵌在蓝蓝的天空中。‛我接着提 出第二个问题:‚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
过的那些古诗?‛此时学生自然想到了《静夜思》《泊 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异口同声回答:
‚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 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接着板书课
题。〘设计意图:教学 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
举例诗的 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我让学生课下查阅关于张籍的资料。此环节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最后
我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 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
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 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
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出示课件)〘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搜集的资料,我的总结、使学生充分了解了
张籍写《秋思》时 的背景,为讲解古诗做好了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在‚初读质疑‛这个环节,我首 先让学生朗读诗题──《秋思》并把诗题的意思给大家作了解释。接下来引导学生思
考:把你认为最能表 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你能从诗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再读一读:试着
联系注释 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设计意图:此环节我将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词语,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再配以明晰的自读要求,充分 调动了
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 学生在课程的伊始
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8



接下来,在‚再读解意‛环节,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或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 第一
组学生站起来说,我从‚洛阳城里见秋风‛感受到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看见了被风吹落的树叶,就 思念自己的家乡
了孩子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PPT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 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
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学生回答说,他的内心是孤单、寂寞 的,(板书:见秋风)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
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他‚见不着‛的是什么?有的学生 说是家乡的明月,有的说是亲人,有的说是作者的母亲。
是呀,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家乡的红柑树 、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紧扣
一个‚见‛字。引导学生说说诗人 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的又是什么?在一次次‚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
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 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第二组学生说,我
从‚意万重 ‛这个词感觉到诗人思绪万千,有许多话想对家里人说。恩,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假如你就是张籍,
你会有哪些话想要对家人说呢?学生回答:‚张籍可能会说我很想念你们,你们想我吗?‛‚他可能说你们过得好 不好?
要保重身体。‛‚他可能会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已经感到很疲惫了,想和家人团聚‛‚他可能会 问家人银子够不够用,
要不要寄银子回来?‛。我一听,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意境,紧接着让学生通过 朗读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这一环
节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 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读后第三组学
生站起来说,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 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是呀,这封饱含着意万重,价值抵
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 啊。在发走之前,他又怎能不开封呢!
3、悟诗情,入诗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闭上双 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 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老师。(生配乐朗读。)
这时学生们 都沉浸在了这浓浓的思乡情里,很明显我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了。接着,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
我安排了背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种从‚悟‛到‚诵‛进而从‚诵‛到‚悟‛的方 法
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最后总 结:同学们,
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什么情?学生回答:思乡情。
4、寻诗律,悟诗律。
这一环节,我扣住‚思乡‛由古至今,让学生感悟千古思乡情。
首先体会古人的思乡情。
(1)教师引读: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古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 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
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
(2)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A、师:在思乡人的眼中,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难怪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B、师:四处飘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为不愿让家人担心。就像岑参说——马上相逢无 纸笔,凭君传
语报平安。——岑参(cén shēn)
C、师:夕阳西下,鸟儿回巢,船儿 归港,但诗人的故乡在何方?李觏不由得长叹——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
家。——李觏(gòu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古人思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现象。以前面《秋思》学习为基 础,通过教师的
导读,背景音乐《思乡曲》的渲染,让学生在品读这些思乡名句中融入一种思乡悲愁的诗 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乡情。
(1)导语。
师:同学们,古人思念家乡,今天的人们远离家乡又何尝不思念?你们听。
(2)配乐欣赏:余光中《乡愁》。
〘设计意图:引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师配乐范读,使全课 意境统一,让学生懂得张籍思乡,古人思乡,今人思
乡。〙
四、说反思
这节课,学 生的思维时刻在跳跃着,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时配以凄婉的背景音乐,有感情的诵读深化体会,使得
这节课舒缓有致,跌宕起伏。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是:我用一组枫叶落叶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很快的 走
进了作者的心田。而将思乡的情怀,思乡的诗句,由古至今通过PPT演示娓娓道来,仿佛引领学生穿 越时空,感悟千
9



古思乡情。
有句广告语‚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其实也是相通的,‚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有多大的
创新空间 。‛我希望我的古诗教学课堂上学生会闪现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长相思》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 诗词还是散文,可以
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 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
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 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
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 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
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 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
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 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
生的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
渴望建功立 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
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 ,
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 思乡之意自然酣
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 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
标如下:1、能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3、体
会作者 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 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 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
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 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 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
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 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
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 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
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 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 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
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 ‚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
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 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
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 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
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 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
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 锋一
10



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 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
园‛的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 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纳兰性德的‚聒
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 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学生对文本的
感悟,通过言语 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
对‚ 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 br>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 ,安宁、
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 受到征途的艰辛,倍
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 ,将纳兰性
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直面词人的 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
‚理想‛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臵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整个 备课和上课的
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 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
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 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今后,我唯有
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6 、《梅花魂》
一、先说教材:
1、教材简析:这篇回忆录,以倒叙的手法给孩 子们勾画出了一位远在异乡的老华侨也就是‚我‛的外祖父与梅花之间
的那份深情。梅花身上秉承的坚强 、气节正是老华侨的化身,也是老华侨眷念故土的寄托。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以
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 透过‚我‛的记忆,追溯了我、外祖父关于梅花发生的五件事,虽然在叙述上有详有略,但无
论是外祖父 赠梅,望梅、还是护梅,其实都是在揭示梅花身上蕴涵的魂魄,影响‚我‛要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
文中细致的描写了外祖父爱梅花的每个动作、神情,让孩子们能在阅读中从细微处体会出这位老人爱梅花,在梅花 身
上寄托了这分爱祖国的情谊。
文章结构严谨,做到了前后呼应,首位相连。开头由梅花想到 已故的外祖父,结尾是看到梅花图而想到外祖父那颗眷
恋祖国的心。这样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而且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我们不难发觉藏在梅花下的那一位身
在异乡的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之情。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了解课前后照应,首相连的特点。
⑵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
念祖国的情感。
⑶情感目标:了解梅花的品格,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
接下来看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感情。
4、教学难点:体会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
二、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针对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本单元的文本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
图文结 合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神情,勾画对应文本,来体会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对故土的眷念。
联想理解法:为使学生旁征博引,学以致用,联系学生课外阅读的如王安石的《梅花》诗等名作,举例说说中华 民族
具有梅花高洁气节的人,帮助学生体味梅花傲雪的精神,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 使学生明白外祖
父爱梅花即是爱祖国这一思想感情。
读中品,品中悟:朗读是与文本对话的工 具,教师利用深情并茂地朗读,用饱满的真挚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同时激
发学生朗读的愿望。在反复诵 读品味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用情感驱动学习,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把
人家的语言变成自 己的,把人家的秉性变成自己的,从而产生与主人公相同的思索和共鸣。
11



2、学生学法有:
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倾听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仅避免了教师教学的单一性,同时还不断丰富了文本的情感内容。
圈点勾画,谈体会:文本中的重 点词句是帮助学生体验情感的载体,所以学生的体会都是在教师引导下从圈点勾画的
地方中产生的。
三、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安排教学。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品梅花秉性,悟 爱国深情,成民族气节,题文结合,写法呈现,
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语言导入:梅花向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赞颂的对象,‚宝剑锋从 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优美的诗句可谓字字
含情,句句铿锵。文中我的外祖父对梅花更是情有 独钟,围绕梅花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师板书:护图,送图,
赠绢)
(设计意图:这一 环节的创设是为帮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的主线,同时又有助于把握课文重点,
为进 入精读铺垫。)
(二)、重点说品梅花秉性,悟爱国深情,成民族气节,我把这一重点分成三不来完成
第一步:品花,悟魂。
文章既然以‚梅花‛为题,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品梅花,为悟 情铺路。课前学生收集了相关的写梅花的名句,
对梅花有了自己初步的感知,课堂上给他们展示自己积累 的机会,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炼梅花的特质。随后,
我又引导学生寻找勾画文中描写梅花的词句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紧扣关键词,从‚冷艳、幽芳‛,从4个愈和3个
最中更深层次的体会梅花的魂 既是梅花的精神,也就是坚强耐磨的气节。在这一步的‚品‛中,我意在让学生爱花,
赞花,懂花。
第二步:品爷孙事,悟华侨情。
因为有了整体感知环节的铺垫,学生已经明了课文发生在爷孙 俩身上的五件事,这一步的‚品‛就是要学生从这五件
事情中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体会当事人的内心 活动,从而实现悟情的目的。
教学中,我将引领学生体会事件中主人公老华侨的不同情感变化。将五件 事归为‚落泪、生气、郑重其事‛三种情绪
表现,同时把‚品落泪‛作为重点。
读全文,找找 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流泪?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根据生的交流侍机板书三
次 落泪。第一次叫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流泪。此刻外祖父想到了些什么?由此帮助体会外祖
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的内心世界,同时在教师深情的朗读感染下指导学生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 之情。第二
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回国的消息时,他呜呜大声哭了起来。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 ,而现在我似乎明白了
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联想此时的我会想些什么?第三处在送别时赠 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这里对外祖
父的外貌作了特写,让学生读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生 会想到外祖父老了,已无法达成回国的愿望了,
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这一环节,紧紧扣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泪的情景,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 国心。作者
在描写这几次落泪时也伴随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另外每 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
同。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活动实现了由积累到表 达感悟的过程。
对于文中其余两件事情的品读和感悟,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通过勾画重点词句 去独立领悟,同时提示学生可
以把两件事做一个对比,从差异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学生能从‚训斥、玷污 、大发雷霆‛等举措和用词中感受到外祖
父的生气,对比先前的慈爱,不难领会出对‚梅花‛图的珍惜, 更能感受到老人对花的爱惜之情。后来,老人郑重地
将心爱的珍藏赠与我时,孩子们回忆先前的严厉,再 读老人对花的赞赏,那么自然清晰地理解了花与老人之间的情在
何处。
第三步,花魂寓人,品民族气节。
文本的精髓,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文本的语言、内容、 情感成为学生自己的特征,‚让学生主动做一个具有梅花秉
性的人‛这是我本堂教学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 ,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道理好懂,品质难求,所以这一步‚品‛一定
要是学生自主的‚品‛,主动的‚ 品‛,教师只能无痕的引。
所以,在学生从外祖父爱花的身上悟出了他爱国的情节时,老师用板书中的 ‚花——国‛做引子,让学生结合品花品
情的过程去寻找为什么梅花能成为国的象征?在讨论回答这个问 题的同时,学生会再次读祖父赠梅的那番话,会和文
12



中的‚ 我‛一起寻找具有和梅花一样特质的中国人,领会梅花身上的秉性其实就是蕴藏在中华民族身上坚强的民族气节,梅花的品质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这样整篇文本的理解又成功浓缩到了文题上。
这一环节以文 本为起点,又从文本中拓展,学生在每一次寻找有梅花魂的中国人的过程中,在每一次被这些人物的感
动 和欣赏中,把梅花的秉性也渐渐根植在自己的内心里。
(三)、在给大家简要说说题文结合,写法呈现。
从题中的花入手,到悟出花魂一样的民族气 节,学生对于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已经心中有数,教师再次将二
者结合,通读全文,让学生寻找 文本的写作特点,引出‚首尾呼应‛,再次深化‚主题‛,明确花魂贯穿全文,承载着
老华侨深切的爱国 情感,承载着千千万万中国人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四)、在教学的结语部分,我给学生一个畅想的 空间,给他们一次做英雄的机会,希望他们和我一起爱花、爱国、根
植梅花的魂
(五)、在课 外拓展的空间里,我不希望学生的感悟随着文本教学的结束而消失,所以让他们去寻找自己最崇拜的英雄,
寻找隐含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民族气节,学做这样的人。
四、最后说我的板书:在板书设计中,所有的 内容都在于揭示梅花魂之所在,不论是花还是爱国的老人,他们的身上
都蕴藏着属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 民族气节,也是我和学生们要去体验和追寻的目标。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
谢!
梅花魂
花 坚强不屈 国爱
吟诗(流泪)
护图(生气)
伤怀(流泪)
送图(郑重)
赠绢(流泪)

7 、《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
花香‛为线索, 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
三 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
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 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
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
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 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
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 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本文的九
个生字,以及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
1、激趣导入 。用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引
13



导他们学习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出示课题读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投入课文的学习。
2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组织与同学交流,把课文读得更好,并 将
自己得疑问和同学互相探讨。
3、检查初读情况,学习字词。老师请个别学生读各段,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正确读字、句、段。
4、指导弄清各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理解 内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
作者 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这个复习 ,主要是复习学过的字词,特别是课后要求掌握的八个词语,还要复习课文的叙述内容,帮助学生再
次理 清课文的思路,以便更好地来理解课文。(二)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的教学,主 要围绕‚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句句子,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
中,也能让学生认识 到桂花树的特点。
2、重点是学习第二部分,要理解摇桂花的乐趣。
在学生读了这一部分后 ,引导讨论: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这得从全家人的活动,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体会。
(1)找出每个人的做法,分角色读读,有利于认识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体会内心共同的喜悦。 < br>(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指导感情朗读。重点理解我摇桂花时的动作和话语,母亲小心翼翼 的动作,和
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体会一家人对桂子丰收的喜悦。
(3)联系实际,了解桂花的作用。
(4)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个总结,谈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桂花的乐趣。并进一步进行朗读。
3、在总结第二部分后,学生对作者怀念童年时光的感情是不难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点应指导学生理 解母亲
的这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要认识到,此时的母 亲已经远离故乡,当母亲看到外地的桂花时,说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看到母亲在
想念家乡 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实在是太思念家乡,太热爱家乡,家乡的什么都是最好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好在我班有好多学生也跟着父母远离了家乡,应该理解‚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句话。)理解到母 亲的这种
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课堂总结,深切体会
通过总结课文的内容,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复习课文,深切体会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 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
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 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三、说板书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喜欢桂花
桂花雨 思念家乡,怀念童年
‚摇花乐‛

8、《小桥流水人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小桥流水人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8课。这篇 课文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一幅
‚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 ,水与流水相和喝,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
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闲适 的生活情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
无疲劳之劳形,犹如世外桃源。结尾直抒 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
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 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二、说目标
1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理解生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 词句。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说教法
1、用马致远的词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 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在文中有作者
深情的往事回忆,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读书时要 指导学生注意体会。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
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 累语言的目的。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捕捉课文重要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及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要求
1、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难忘的景,如课文的第一段。难忘的事,如捉鱼虾蟹、丢花、采花等。
同桌互相交流。
练习朗读。
2、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A、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 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
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 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清风是美的,小溪小桥
是美的,杨柳也是美 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B、我和一群六七 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
儿。 (儿时的趣事,仍记忆犹新,对家乡太有感情了。作者回忆往事,来表达思念之情。)
C、我爱我的老 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
常 爱它。(作者出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爱老家,不须任何理由,爱它 没
商量。这里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之情。)
(2)自读课文,写一写作者表达感情的。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个丰富 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
在以上整个教 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
自 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 语
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
(三)拓展:欣赏学生习作,进一步体会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9、《鲸》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课文运用列举 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多种方法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
15



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鲸》 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除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的 方法,
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 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退化‛‚经验‛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 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 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科学的情感。
4、 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把本课的学 习重点、难点确定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
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此次向各位评委回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下面,
我就谈谈学情以及教法和学法。
二、学情分析
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接 触过说明性的文章,并且能够做到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此基
础上学习作者用 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 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
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 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
领悟。充分发挥了老 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
落脚点,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说学法
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 、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在学习鲸的呼吸这部分内容时,我还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学习鲸睡觉这部分内容
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然 后在电脑上画出它的样子,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我还不以学生学懂这篇课文为满足,
更以这篇文章作为 知识的窗口,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鲸,于是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展学生
的知识 面。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 各个教学
环节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为指导思想,教学环节如下:
1、复习引入
上可伊始,我便让学生回顾课文一、二段,‚谁来说一说,你都了解了什么‛通过回答问题,唤起学 生的记忆。知
道鲸是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鲸虽然生活在海里,可是他却是哺乳动物,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现 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请同
学们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 ?读完之后,我让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讨论,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并试着解决学习中 的疑难,这样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
学生学完后,就让他们进行汇报,当他 们谈到鲸的进食情况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他们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
认识;当他们谈到鲸睡觉时 的样子时,我让学生感情朗读,其余同学闭目想象,然后将鲸睡觉的样子,在电脑上画出
来,这一方面调 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去大胆创作。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
学 生对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已很明白了。
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用了多种说明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去 感受说明的方法呢?在讲完这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
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在介绍鲸时用了哪些说明方 法,将它画下来,并和同学展开讨论,然后我让学生以一句为例
谈谈,这样学习,学生对这些说明的方法 的印象加深了,在此基础上,我还让学生用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写一个句子,
16



使学到的知识得以运用,增强了实效性。
3、积极思索,质疑问难
课文讲授完了,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提出问 题以后,我并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
我让其他会的同学来充当小老师,让他们也来尝尝成功的喜悦, 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
4、网上阅读,丰富知识
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解 决学习中的疑难,亦借此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通过课内外的学习,学生对鲸已有了
较全面的认识,在此 基础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点滴收获或体会,使学生从各方面丰富自己对鲸的认识。
5、课堂总结,布臵作业
最后,我进行总结,激励学生去探索,去打开大自然的奥秘。为了使学生 进一步激发学生去了解、去探索鲸的有
关知识,我给学生布臵了两个课后作业:(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出一期介绍鲸的电子手抄报;(2)以‚鲸的自述‛为
题材,进行一次中队活动。
六、板书设计:
22 鲸
体形:大(图1)
进化过程
种类:须鲸齿鲸(图2)
生活习性:睡觉(图3)
呼吸
胎生

10、《松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松鼠》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我认为教材编者的目
的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 生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从而呼唤我们人类关注动物世界的生存状态,激发我
们人类关爱动物、 保护动物的热情。《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它是说明
文的 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说明事物。《松鼠》这篇课文作者就抓住了松鼠漂
亮、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所以这是一篇学生喜欢读的介绍小动物的文章 。
2、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用‚先......再......然后‛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思维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1、自主识字识词。
2、能够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物。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是比较浅显
的文章,介绍的又是学生比 较感兴趣的小动物,所以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老师的启发、引导为辅。学生
以读为主,以阅 读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交流、沟通,生生交流、沟通,合作探究,达到共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的目 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情景的巧妙设臵来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
三、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呀?(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 都很喜欢小动物也很熟悉小动物吧,现在我们来一个
猜谜比赛,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多媒体展示动物谜 语)。
17



第四个谜语把同学们给难住了吧,因为这种动物在 我国主要生活在西北和东北地区,所以同学们不熟悉它,它是谁呢?
你看它驾着一只小船来了。(多媒体 展示松鼠的图片)今天我们就随着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笔端去结识这位新朋友。
〘设计说明〙运用 猜谜的方法导入课文,既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又增强趣味性。借助松鼠的图片,给让学生对松鼠有了
具体可 感的认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出生字生词,讨论查证。
问题一:请你以‚我知道了松鼠是……的动物‛的句式说话。(师生共同归纳出松鼠的一些特征,板书)
〘设计说明〙通过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对松鼠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 归纳能力。
问题二:文中是否能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松鼠的这些特征。(板书文章的结构)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
2、品读课文 问题一: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松鼠,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大胆发挥你的想象,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漂 亮。
〘设计说明〙让学生以松鼠的身份来介绍松鼠的漂亮的特点,让学生不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 刻印象,而且在训
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学会用用拟人的手法来介绍小动物。这样,教学 的难点也能得到了很好地突破。
问题二:(多媒体展示老师用‚反串法‛讲有关松鼠的故事)‚反串法 ‛故事内容就是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
食性等方面故意反说,并串编成一个故事。
〘 设计说明〙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串法‛故事促使学生更认真的阅读课文,记忆更扎实 ,
通过对比学生对松鼠驯良的特点理解更深刻。
问题三:阅读第4、5段内容请你以‚我觉得 松鼠是一种……的动物,理由是……‛的句式说话。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认
识和体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 来。
〘设计说明〙利用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在讲述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熟悉松鼠内在习性‚机灵 ‛这一个特点,从
而进一步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 他们进一步体会到生动说明的
妙处。教学重点难点再次得到落实。
3、能言善辩
多媒体一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让学生与课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设计说明〙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文生动说明的妙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4、迁移训练
那现在我们就一展身手,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吧!
〘设计说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写作。通过口语训练,对课堂知识的加以 巩固
及运用。
(三)课文小结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由学生自己来板书明确。 〘设计说明〙把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总结,会比由老师执笔的效果来得好。这更体现了本课以学生的自主 学习阅
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的教学方法。
(四)布臵作业
布臵学生课后去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松鼠 启示:
外形——漂亮
生活习性:活动



11、《新型玻璃》说课稿 < br>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3课《新型玻璃》。我 将分以下四
18



大板块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新型玻璃》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的状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3、体会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创新设计,发展语言及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 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
同时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教学难点为
能正确区分各 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文的内容特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
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 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本
课中主要从教学 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来体现,我将创设一个让学生推销新型玻璃的情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问题教 学法,教师针对本课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理解课文,最终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的同时,也更加深入的理解本课的知识。在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中,会重点体现这种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 方法
能使学生带着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去学习本课。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法有:合 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阅读法,培养学生爱学语文的兴趣,
进一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 求,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自学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
学习的乐趣,并期 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三、说电教媒体的使用
通过制作媒体课件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 解。本课件是由PowerPoint制作,用于展示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以及在现代
生活中的应用。使 课文中所讲的东西不再只是凭学生想象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能亲眼看到,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
过程的 第三个环节中将有所体现。
四、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所思考的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构建新的课堂模式。让课堂成为 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火场;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的加工
厂;让课堂成为学生 梦想开始的地方。改变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大占天下的局面,把活动引入课堂,把训练贯彻课堂,
提高阅 读教学效率,活化课堂教学。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 br>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以做推销的方式,介绍一种玻璃。看同学想从哪几个方面来介 绍。(这个
过程教师运用了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确定目标,自主阅读
要把 这些新型玻璃推销出去,得首先学好课文,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怎样才< br>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怎么学?读课文、想、勾画、圈一圈、收集资料…… )
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阅读 的学习方法)
(三)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 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 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3、我在这一部分提出了一个具体 的情况,让学生想帮老师的家里选择一种新型玻璃。(这里教师运用了问题教学法)
4、你们推荐的玻 璃除了家里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练习句式: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5、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给老师听。
19



(四)发挥潜能,创造设计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五)总结评价,布臵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你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自我评价)
2、布臵作业 :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
语言 叙述出来。
对于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够突出教学模式,体现教学方法。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语 文的兴趣和爱好。
五、说板书设计:
夹丝网防盗璃
夹丝玻璃
23.新型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这个板书是采用了放射式板书的形式,简洁,概括性强,把本课所涉及的几个新型玻璃都列举出来了, 由‚新型玻
璃‛出发,进而放射的推出其他类型的玻璃,更便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记忆。
在这 次说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更是突出了本课的重< br>点,突破了难点。

一、说教材
《新型玻璃》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 的一篇精读说明文,作者形象、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
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 吃音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图文并茂、语言 浅显,通俗易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解迅
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成就及 其在现代工业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以及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学习这篇课文 时如果把重点只放在了解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上,我认为语文课应有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就得不到
落 实。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对五种玻璃进行描写的方法,让学生达到读中学说,读中学写的目的,
让学生采用:看、听、读、品、说、写的方法学习,体会新型玻璃的用途之广,作用之大,让学生在学习 语文的过程
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通过这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培训形式,有意识地把认识事物、学习语言和 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既
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
二、说教法。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一‚新
型玻璃‛的知识对学生进行优秀推销员的培训。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 学法等避免了说明文的枯燥无味,增强趣
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新知,成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也为 本组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做了准备。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
优化课 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
采用:看、听、读、品、演的方法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语 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
乐。让它成为一种享受。

12《假如没有灰尘》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认识四个生字:勿、埃、漉、晕。⑵ 正确认读:然而、面临、颗粒、来源、漂浮、削弱、柔和、性能、
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
2、能力目标:
20



⑴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⑵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⑶ 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总结学习收获。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两面性的。
〘教学重点〙
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了解点光源、散射、日晕等词的大致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喜欢灰尘吗? 生1:喜欢。 师:我相信你一定有喜欢灰尘的道理。
生2:不喜欢。 师:灰尘污染污染环境,危害健康,没有它行不行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假如没有灰尘》。
(板书:假如没有灰尘。)
二、朗读与理解
师:朗读全文并思考‚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用直线画出‚特点‛,用曲线画出‚作用‛。 (学生活动。)
师:默读第一段,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 (生1读画出的句子: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
百分之一毫米中间。)
师:如果拿极小的灰尘和排球比,就如同拿排球和地球比。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这个特点?
生1:细小。 生2:极小。 生3:微小。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百万分之一毫米,几百分之一毫米。
师:这些是什么? 生:数字。
师:用数字说明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这种方法就叫──列数字。 (板书:列数字。)
师:作者又介绍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 生:很大的东西。
师:为什么作者要称细小的灰尘为‚庞然大物‛? 生探讨。
师辅助:作者说哪些灰尘是‚庞然大物。‛ 生:肉眼看到的。
师:拿看得到的灰尘和谁比? 生:和小的灰尘比。 生:和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那些灰尘比。
师辅助:大的灰尘直径几百分之一毫米是小的灰尘直径一百万分之一毫米的多少倍? 生计算:一千倍。
师:一千比一,大的灰尘自然是‚庞然大物‛了。
师: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生探讨,师辅助:作比较。 (板书:做比较)
师:还有其它特点吗? (生2:灰尘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散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
(师板书:散光。)
师:有什么作用? 生1: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日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生2:使阳光变柔和。 (师板书:柔和。)
师:怎么说明灰尘这一作用的? 生:如果光太强,人就睁不开眼。
师:‚如果‛是什么意思? 生:假如。 师:假设一种情况,这种方法就叫‚假设。‛ (师板书:假设。)
师:灰尘能散射那些颜色的光? 生:不加选择的散射七色光。 (师板书:白光)
师:用了什么什么方法说明这一特性的? 生探讨。
师辅助:‚遥远的天空随着高度降低而逐渐由蓝变白‛中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 生:高和低。
师:这是作者在作…… 生:作比较。 (师板书:作比较。)
师:灰尘除了微小散光还有其它作用吗? 生: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 (师板书:吸湿。)
师:吸湿有什么作用? 生1:凝结成小水滴,地上不会湿漉漉的。
生2:最终形成云雾,雨雪调节气候,保护生物。 生3:形成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的美景。
(师板书:干燥 保护生物 气象是万千。)
师:说明干燥作用时,用了那个词? 生:假如。
21



师:这是什么方法? 生:假设。 (师板书:假设。)
师:还有哪里也是假设? 生探究:更严重的是──生物的生存。
师:这是真的吗? 生:是假设的。 (师板书:假设。)
师:灰尘吸湿形成小水滴,还能形成什么景观? 生齐读课文倒数第二句。 (师板书:气象万千。)
师:全文只有一个叹号,作者为甚用叹号? 生:感情强烈。
师:读读这唯一一句有叹号的话。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同学们,作者用叹号要表达什么?很讨厌灰尘吗? 生:赞美灰尘。
师:读第一段。 生读第一段。
师:灰尘古来让人讨厌,为什么作者要赞美它? 生:它有它的作用。
师:是啊!小小灰尘,有危害人们的一面,也有造福万物的一面。看来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两面性的啊!
三、拓展
师:谁来用简短的一段话概括灰尘的特点、作用?用‚假如……‛的形式。
生尝试概括文章大意。
师:虽然灰尘有碍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但是人类生息离不开 灰尘。假如没有灰尘散射强烈的阳光,人无法睁开
眼睛,天空将只有调的蓝色;假如没有灰尘凝结小水滴 ,就没有云雾雨雪来调节气候,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有了灰尘,
才有气象万千的美景。)
师:换个方式说。用‚正因为……‛的句式。
生尝试叙述。
师:虽然灰尘污染环境 ,危害人的健康,让人讨厌,可是正因为有了灰尘散射强烈日光,人才能睁开眼睛,天空
才五颜六色;正 因为有了灰尘吸湿,万物才不会湿漉漉的,才形成云雾雨雪,生物正常生长;正因为有了灰尘,才有
气象 万千的自然景色。看来让人讨厌灰尘是不可少的,世界上的物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啊!
师:在摘录本上摘抄描写灰尘的特点和作用的句子。
学生活动。

13《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 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这篇精
读课文回忆了 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
‚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 ,就
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 心理活动描写,
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 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
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朗读等方法理解< br>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 重点确定
为: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学难点为:理解‚父亲‛告诫‚我‛的一段话。
二、说教法及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 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就不是教师
一相情愿地在说教在传授,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民主、平等、
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 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
共鸣,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基于以上认识,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课堂教学。
1、组织教学。
因为是抽签借班上课,第一次见学生。我先话家常式地让学生猜‚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要
敢问敢答,不怕问错答错‛,消除学生的顾忌和紧张,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以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 主、平等的教
学氛围。
2、导入。
采用师生互背‚名言‛形式,既让学生 明白语言积累的重要,又在学生取得成功体验得到激励性评价,情绪高涨
22



之时出示投影,赠送给学生一段‚名言‛,也就是文章的难句、中心句。然后 让学生聚焦中心句并针对中心句质疑问难,
从而激发出学生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学习新课文,去主动探 究答案的热情。
3、新授——研读课文。
①听读课文录音,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目的。
②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 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因此,我将大
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 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感受夜晚的美景,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
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 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钓鱼‛部分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创设情景 ,让学生角色臵换,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达
到理解语言文字和训练口头表达的双重目 的。‚启示‛部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正反两面帮助学生领悟含义,突破
难点。
4、总结。
全文学完后,以自写‚名言‛的形式交流读书感受,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并充分地发 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
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又进行了书面表达的训练。
5、作业。
作业布臵一为与自己的父亲讨论,交流自己对本文的阅读感受,既复习巩固了课文,也 是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反馈;
二为推荐阅读篇目《中彩那天》(文旨类同),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 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养成课
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说教材
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 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为略读课文,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
生,使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文 章从“我”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
父亲给我上了生 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
两次 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 br>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 志可以帮
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之后,通往广场的路就又多了一条。
说学习目标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崭新的要求, 在学习语文中,学生的发展是多方
面的,它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 提高以及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等。因此,我
在设计《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的教学时,着重体现 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核心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抓住关键词句,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拓展目标:
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
的 人生态度。难点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说学情
五年级的大多孩子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但是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还有一定的难度。
23




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为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 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
自得”的思想,我采用情 感朗读理解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为学生
营造一个民主 、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提高阅
读 能力。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思议结合”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
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 来表达感受,
交流感受,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 言文字的能力。

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主要分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
一、课前预习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 是预习。”
好的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听课效果,巩固所学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
的事情,特别是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所加强,自己有能力独自进行课前预习 ,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知
识,而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 识才会更加牢固。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学习本课前布臵了以下预习任务:
1、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用横线画出“我”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二、课堂教学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所以,在教学的第一板块,我由谚语激趣 ,导入新课:“西方有一句谚语叫‘条条大道通罗马’听说过吗?谚语中的
‘罗马’在哪里知道吗?”此 时,多媒体课件出示罗马广场,师生一起欣赏那美丽、古老的地方。这时,借助声色并
茂的画面,学生已 能顺理成章说出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字面意思,从而引出课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第二板块:交流预习成果
上课后,通过不同形式朗读课文、组内交流和全班展示,检查同学们的生字掌握情况以及对词语的理解情况。
第三板块:整体阅读,概括大意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共同朗读课文,边 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读完后,再次默读思考,并
与同伴交流意见,最后共同明确:文章按事情 发展的顺序重点讲了作者人生途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第四板块: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本环节中,我想这样设计:
1、默读课文,思考: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读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这样,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读、画、说)可以培养孩子合作的能力,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理解: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②假如你发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24



在反复朗读之后,引到学生说说在学习中自己有什么收获,父亲的话给了你什么启示?进而引导学生 联系生活实
际,说说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力争做 到从生活中来,回到生
活中去。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提出 问题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重点语段,让学生自己的思
想进行运转,从而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这样学 习所得比老师直接教给要来的记忆深刻。当然也不能听之任之,对
于他们所找到的句子,在理解之初还是 先要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有了一个大方向之后,才让学生自己思考那些细节。
老师再做适时的引导,最后 得出结论。这样设计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五板块:拓展总结
同学们在学完课文后再一次回顾,读一读、背一背父亲的话,说一说“通往广 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想一
想:当你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你将如何去面对?这样,不仅加深了课 文的印象,同时联系实际真正理解了“通往广
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也就突破了本文的难点,让学生 明白了: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
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 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
成功的。这时,让学生尝试练笔把心 中要对自己说的话写出来,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了共
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 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
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小组评议,使学生的 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思议结合”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 ,而且体会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说板书设计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希望
努力 战胜困难 成功
顽强意志

我的板书采用的是书写关键字,这一板书方式在于突出本课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课文讲述的“我”的故事找出关< br>键词,最后得出只要带着希望出发,经过努力和拥有顽强的意志,就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这种板书直接揭 示了中心,
突出了重点。

15 《落花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要说的这篇课文《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 他真实的记
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 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
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他能使孩子从落花生的品格 中受到人格和价值观教育,使孩子
终生受益。
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这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
体面的人‛。 2、认字8个,写字6个,理解‚居然‛、‚收获‛、‚羡慕‛、‚体面‛等词语。继续练习点画重点词句。
3、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 做人的道理,以
‚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重点难点有两方面: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 一段话。
这篇课文,我打算分两个课时来完成,这里我说一个课时。
二、说教法。
2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 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明确告诉我
们,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 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了从根本上实现这一转变,我在
设计课堂教学时,把父亲所说的这 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基本思路是:设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发挥主体,让学生自主读书—激
励质疑问 难,引导读中感悟,—当堂组织辩论,鼓励各抒己见——设计扩展活动,实现知识迁移。
这课的教学,我采用切入式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1、指名朗读第一段,请同学们 联系上下文,说说‚居然‛‚收获‛是什么意思?‚居然‛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
2.教师小结:一片 荒地,在我们几个小孩子的呵护下,在不经意间,竟然长出花生!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请
学生各 自朗读这一段,读出惊喜之情。
一开始就直接切入重点段。在这篇课文里,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会从花生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在重点段的教学上,我采用的是八字教学法:读读、讲讲、议议、练练。这里,我根据自身讲课的特点,给他们调 换
了顺序。第一步,读读,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比如:生字词 读不准音,不
理解的句子等,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读,自由结合读。第二步:议议,学生自由组合成四人小 组,讨论各自得到的启示
以及自己对这个启示的想法和看法。第三步:讲讲,对自己的小组成员,结合生 活实际讲一讲自己对启示的感受(可
以举出生活中具有落花生精神的物和人,如:蜡烛、清洁工),感悟 诚实做人,做有用的人的重要性;第四步:练练,
在这里,教师可以将父亲说的富有哲理的那段话制成课 件,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反复阅读,达到背诵的目的。为了更
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学完课文后举行‚ 实话实说‛辩论会。并紧紧围绕辩论题‚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
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 为什么?‛先让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接着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
想做苹果那样的人 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当主持人。来理解和体会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受到教育。
为了 更好地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本课的教学设计两处使用了多媒体:其一是导入新课时,使< br>用多媒体显示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落花生的由来;其二是理解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两段话时 ,多媒体
出示这两段话,既向学生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又方便了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这两段话的意思和指导 朗读,真正发挥了多
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说学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 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教学时我采用开放式教学和情景教学相结合的
方法来组织教 学。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通过设疑、小组讨论汇报、朗读比赛、辩论会、读写结合、
拓展活动等多种形式,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造一种声、色、形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积极倡导学生采用自主 、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读自悟、质疑讨论、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全面参与到探 究过程中,使
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人人参与,覆盖面广,达到了大面积训练的目的。实现教学中多边 活动的教学思想及生生互
动,师生互动的多样化,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 养。
四、说教学流程。
(一) 设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师问:同 学们,现在老师带来了什么?学生:花生!你们吃过花生吗?喜欢吃吗?有谁知道花生的生长过程?
它为 什么又叫落花生呢?带着这些问题去揭示课题,我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2、多媒体出示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落花生的由来。
(二)发挥主体,让学生自主读书。
1、初读课文(用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形式)
2、检查本文的生字词,如‚榨油 ‛、‚居然‛‚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3、整体感知,让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吃花生---
议花生。
4、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 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
后,老师提出几个问题:本单元主题是‚收 获‛,在这篇课文里,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会从花生中得到什么收获呢?‚在
这几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 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
学生学会面对陌 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三)激励质疑问难,引导读中感悟
古人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学生汇报自学所得后,我相机引导学生就词、就句、 26



就段进行质疑问难。
1、鼓励学生质疑:同学们,学 习最可贵的是要能发现问题,发现小问题会有小进步,发现大问题会有大进步。下面老
师要看同学们能不 能发现问题。请拿出笔来,把你发现问题的地方全都标上记号。这样,便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异
思维兴 趣,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质疑。
3、学生质疑后抓住重点学习课文。
(1)多媒体出示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两段话。
(2)让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 表达的‚情‛。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
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 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
(3)指导朗读:先让学生找出花生与苹果、石榴的不同点,画出对 比的词句,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自由读、指
名读、推荐读、男女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评读 等不同形式的读,以读为本,以读悟情。最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
当堂背诵课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 当堂组织辩论,鼓励各抒己见
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学完课文后举行‚实话实说‛辩论会。
1、辩论题是‚在现代 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先让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实话实 说。接着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当主持人。 < br>2、辩论结束后,老师小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比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 的人,不要
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希望,后来就 以‚落花生‛作为自己
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终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至于同学们是 像花生一样默默的奉献,还是像石
榴、桃子、苹果那样张扬自己,那应该由同学们自己去选择。
3、在充分辩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我要做那样的人‛为题写一二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
(五)设计扩展活动,实现知识迁移
课文学完后,教师给学生布臵一道综合实践题:每位同学 回家后,买上些花生。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尝尝花生,
并与家人谈谈有关花生的话题。最后以‚落 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五、说板书设计:落花生
好处多:味儿美、榨油、价钱便宜
(物)最可贵:不图虚名、默默奉献(春蚕、蜡烛……)↓(借物喻人)
(人)最高尚:实实在在、无私奉献(清洁工、老师……)
这一板书设计突出文本线索,简洁明了,抓住本文重点,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6 《珍珠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首课, 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的关系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
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 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 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通过由于我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小鸟由怕 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
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的爱的颂歌, 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
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 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二、说学生
1从德育的角度讲,现代学生并 不缺少‚被人爱‛,相反的,恰是因为拥有太多的‚被人爱‛,反而使他们缺少了一种‚爱
别人‛的胸怀 ,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最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把人的良知焕发出来,
使 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和自由, 乐于创造,热爱自然,学会生活和怀
有理解人生的渴望。因此,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力所能及 的。
2从语文角度讲,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还只停留在以情节判断作品好坏这一浅层面上 。因此,帮助学生品
味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说学习目标
27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结合课标对初一学生的要求,我将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十个词。
摘抄生动、优美、深刻的语句。欣赏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欣赏,养成品味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设臵理由:
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有爱心的下一代‛、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四、说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设臵理由:
1课后练习一、二。
2本文语言优美,内容充满爱意,是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爱的颂歌。
五、说学习难点:
领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
设臵理由:
1课后练习三。 < br>2以七年级的学生的能力层次,对课文的理解很可能只会停留在本文是写‚人与鸟的关系上‛。但本文绝非 如此,而是
小中见大,即不仅是人与动物需要信赖,而且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也是如此。
六、说教法
提问法、点拨法、师生互动法。设臵理由: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
七、说学法
1、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提问法、讨论法。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 穿始终。3、学习抓住关键词去揣摩、
品味。
设臵理由:课堂是学堂,学生是学堂的主人。
八、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并简介作者(5分钟)
由‚人与鸟‛的关系导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与鸟儿之间的难忘的故事。
设臵理由:
为了调动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将阅读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检查预习(6分钟)
1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可以是字词方面的,可以是内容方面的,可以是结构方面的。
2学生提出问题后,由其他学生解答,有难度的教师适时点拨、启发,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 惯。这
样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3出示幻灯片一(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冯骥才的简介。)
设臵理由:
促进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带着问题进课堂的习惯。
整体感知(10分钟)
1朗读课文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2出示幻灯片,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幻灯片的内容是:
28



根据问题快速阅读课文:(a)归纳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我的举动)( b)珍珠鸟对我有什么反应?(c)我从和珍
珠鸟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
3前后桌交流——合作探究
4引导学生小结并出示幻灯片三
改善鸟居环境信赖胆小
按时添食加水}我——————鸟{渐渐胆大
按捺住好奇心爱亲近我
不轻易打扰。信赖我
设臵理由:
1促进学生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
2 三个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逐渐明白人与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彼此信赖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这
三个问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
(四)阅读〃赏析〃研讨(14分钟)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习任务, 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欣赏、
研讨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让学 生大胆地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文中加批注,与作者对话,表
达自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 并学习课文的优秀的表达技巧,如: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拟人化手法的运用,融情于
动作、融情于景、融 情于场面的写法等。
1跳读,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括号括起来。
2朗读自己括起来 的句子和段落(可以摇头晃脑,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气。),并体会哪些地方最顺口,哪些地
方 最动情。
3在旁边批注喜欢的理由(可以就一个词的妙处,可以就修辞手法的作用,……
4前后桌交流赏析研讨
5请同学赏析(小组代表)
6教师小结:
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设臵理由:
1批注的过程实际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过程。
2自主合作探究是学语文的好方式。
3此环节,学生可能有新问题产生,鼓励他们带出课堂去探究。
(五)拓展延伸出示幻灯片四(5分钟)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怎样做一个让同学信赖的人?
设臵理由:
1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
2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六)教师小结(5分钟)
今天,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 里,目睹了一幅人与鸟相亲的画卷,这是用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其实,在世界上
每一个角落,你、我 、他(她)都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正如韦唯的歌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
的人间‛ ,让我们在欣赏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在播放歌曲时出示幻灯片五,也就是作业布臵)
(七)作业布臵出示幻灯片五
1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和描写雏鸟憨态可爱的句子。
2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写片段作文,以某一动物为对象,字数300字。
3课外阅读老舍的《小麻雀》。

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29



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 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
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 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 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说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4、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 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 ,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
的过程中深入解读 ‚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
人为 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6、说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一、创设情 境,揭示课题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
看后说说自 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 步感知。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
文内容的过程 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 流。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
这对父子 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学生自渎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 了不起的
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 地方。3.指名读自己
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 互交流,解释疑问。(父:不放弃、
责任感;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 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默
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 系实际,拓展延伸: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
最 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7、说板书设计:板 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
深刻的 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8 《慈母情深》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意。
(3)、学生质疑。
二、教学课题
教学方面
学会文中三个生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0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深沉与宽广,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 描写的重点句、段的理解,体会母亲的善良与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育方面
激发学生理解母亲的辛苦与不易,从而感受母爱的伟大。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 、动作、语言描写的中心句、段的频析学会如何赏析,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
爱。
三、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 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
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日常 生活小事中表现的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
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特点,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和体验。升
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度视频)http:3743233?A4E1B2
学生边听边看: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同学们,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描写母亲的,今天我们 要学习的是我国当代作家梁晓声笔下的母亲(板书:
慈母情深)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文中的母亲给我留下的印象
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1、大屏幕出示: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 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
学生勾画母亲深情的句子:理解我家境的贫寒;体会母亲 挣钱的辛苦;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敬之情。(分成
四人小组交流)
大屏幕出示: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
烤着我的脸。‛(生齐读后再指名体会妈妈工作的辛苦,劳动环境极差。)
(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
母亲〃〃〃〃〃〃‛(指名朗读后抓住‚直、转、疲惫‛等词体会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 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
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冒然要钱而内疚 。)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生齐读后体会母亲的 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
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体会母亲的艰辛。)
(4)、‚母亲 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分组朗读后体会母亲为儿子爱读书而兴奋不已。)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 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引
导学生抓住‚立刻‛一词体会排比句将母亲为了整个家 的生活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 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7)、‚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 出去〃〃〃〃〃〃‛(全班齐读这两段话后体会‚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
31



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的心情。)
2、全班交流,选取自己感受深的句子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3、读了这篇课文,谁都会被深深的慈母情打动,请读出‚我‛深受感动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写几句话,编一首诗或唱一首歌,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3、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母爱的伟大。
(百度 MP3)
五、总结
(五)、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慈祥,母 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
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母亲
‚我‛

(六)、告诉学生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
六、教学反思:
我们经常说语文课堂要让孩子多读课文,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要真正把握好 ‚读‛却很难。在教学《慈母情深》一
课时,我感觉这是以读悟情的最好范例,但怎样引导我却一直没有 找到更为理想的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文字浅显易懂,我设计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初 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采取多种
形式,让学生能流利地朗读全文。在学生读 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勾画出感人的
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 的深情的。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还有什么没有解
决的问题。让学生在 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
‚严 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把握‛、‚谨慎‛、‚极端‛等词语。理解‚一 如既往‛、‚得意
扬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 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
的 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引导学生体会巴笛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2、这篇文章很有意思,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
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都加了引号?
4、师小结:‚精彩极了‛和‚糟糕透 了‛是两种不同的评价,是人物所说的话,在这里作为课题,所以要加双引号。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生自由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认认真真地读,把课文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反复读。
32



第二:课文究竟写了什么,用上课题中的词语来概括。
第三:边读边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出示要求)
2、认读生词并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誊写谨慎极端歧途腼腆一如既往
3、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在文中圈出能反映写作顺序的词或短语)
三、研读课文
1.自读1-14段,思考: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 我‛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
有什么反映。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找出有关的 段落、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在文中做标注,反复读读,
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2、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
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
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
2)‚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3、如果你就是巴迪,你有这样一位母亲,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想些什么?
4.过渡语: 是呀,有这样的母亲真好,让巴迪对写作充满了兴趣,此时他兴奋极了,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父亲回家。
5、找出父亲批评‚我‛的句子读读。
1)父亲终于回来了,看完时却说,——现在你就是那 位父亲,你应该怎样说这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说?互相交流。请
你说说这句话。
2)听了父亲 这样的评价,巴迪的心情怎样呢?用一个词来说一下。(难过沮丧伤心……)把你的理解读出来(指名
读 相关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3)面对父亲严厉的批评,母亲与之争辩,父亲 让步了吗?(读文中相关句子),此时,‚我‛再也受不了了——(出示
句子,齐读:我冲出饭厅,跑进 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如果把冲改为跑,把跑改为走,把扑改成躺行
不行?把换完后的 句子读一读。
四、交流品读,内化感情
过渡:此时的巴迪理解父亲的评价吗?确实,面对母 亲的‚精彩极了‛,巴迪得意极了;而面对父亲的‚糟糕透了‛,
巴迪却难过极了。随着巴迪一天天长大 ,他对父母的评价有新的认识吗?他明白了,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
这都是父母对他的爱。板 书:爱
课件出示: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 和创作的源泉。但是
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 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
总结、提高‛。
1)‚歧途‛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
2)你认为在文中‚引入歧途‛指什么?(自由读――齐读)
(抓‚歧途‛来解决难点,理解了这个词,学生也就理解了这个句子,效果不错。)
四、研读最后一小节,提升主题。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课文中‚我‛的 成功应该感谢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批评。老师觉得,‚我‛
的成功,还应感谢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自己) 归功于自己的什么?(谨慎)
1、如果不谨慎,我被‚精彩极了‛刮倒了,会怎样?
2、如果不谨慎,我被‚糟糕透了‛刮倒了,会怎样?
3、在父母的鼓励下,再加上自己谨慎 地把握,最后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师边总结边把板书串连起来。)
五、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 br>1.文中父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我们清楚了,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一件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 吗?
2.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要是问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 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
并说一说理由。
3.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让老师突然感觉到 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成熟了不少。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33


< br>却没有得到机会,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都有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 ,写一篇
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境的新 认识。
4、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受赞扬、批评,面对‚精彩极了‛的表扬,我们不能骄傲自满;面对‚ 糟糕透了‛的批评时,
我们也不要丧失信心,而是应该正确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真诚祝愿每位 享受父爱、母爱的同学,谨慎把握
生活中的小船。
板书设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赞扬批评
慈祥严厉

谨慎
成功
20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 字典、词典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
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能力。
4.让每个个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
的学 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母爱及自强自立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母爱揭题
1、师:母爱是黑暗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
母爱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病寒,给我们带来温暖。
2、师:学完《母子情深》,我们有 感而发,写了小诗寄托我们队母亲的深情。谁愿意读出来和我们分享?(学生朗读
诗歌)
3、 是啊,母亲对子女的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前面我们感受了慈祥的母爱,鼓励的母爱,这节课,我们一起品味另类
的母爱。
4、打开书105页。
二、汇报预习情况
1、小组内交流汇报 预习情况:我们还是照常现在小组交流预习情况,推向代表汇报。生汇报:(子、词、句、主要内
容)
(1)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了作者毕淑敏:出生新疆,是北师大的研究生,当过兵,是医生,也是著名 作家,曾获很
多文学奖。王蒙称她为‚白衣的文学天使‛。
(2)这节课,我理解了打蔫、 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子生病了,当医生的妈妈让儿子独自上按看病,学会了看病的事。
2、读书一环节,重点汇报读几段:
A、请大家模拟当时的情况,把母亲和儿子的对话同桌先 表演一下。(1-20段)(同桌再演)母亲——残忍到心软儿子—
—虚弱
B、再请几个同学分别朗读这几段,你发现什么?段21,22,23,26,27。
------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
——刚才这两组同学的朗读的两部分内容,在对人物的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出决定——一犹豫不决定。
师:言为心声,通过刚才的对话,你揣摩到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34



三、理清心理,感悟母爱
1、教师再引导学生理清七个语段中母亲 的心理变化:作出决定——内心矛盾——后悔自责——勇气回升,并引读这七
个语段。
根据‚ 阅读提示‛中的‚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在‚深入探究,感悟母爱‛这一教学板块中我这样设计: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 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你知
道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打上问 号。
接着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内交流划找的句子,并谈体会,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学生经过讨论后,交流了相关的七个语段:
语段一: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 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
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语段二:‚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语段三:‚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 。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
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 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语段四:我的心立刻软 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
上医院。‛
语段五: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 候,不但不
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 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
骥。
语段六: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
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语段七: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
学生理解这七个语段时,将重点放在第一、四、五、六这四个语段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理清七个语 段中母亲的心理变化:作出决定——内心矛盾——后悔自责——勇气回升,并引读这
七个语段。最后学习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总结:
1、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 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
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2)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 志的孩
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21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课时。我将从 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
行说课。
〘教材分析〙
《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
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 及由此而生
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br>学生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 但对爱和
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本节 课我将引导学生透过
语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 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
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 础,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本
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35



⑴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 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
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
〘教学方法〙 < br>我们知道,‚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达到事半
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以读促进,激发情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 思想感情,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引读、个人读、对比读、 自读、默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教学过程〙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本节课的关键。
我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1.名言引题,激趣导入(2分钟)
2.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20分钟)
3.走出圆明园,字字句句表真情(15分钟)
4.总结全文,提升情感。(2分钟)
5.布臵作业,拓展延伸(1分钟)
环节一、名言引题,激趣导入
出示法国最著名 的大作家雨果说的一句话:‚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通
过 这一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随着老师一同走进这个举世闻名的圆明园。
环节二、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
在‚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环节中,总体上是分两部分进行的。
1.让学生细读探究 二、三、四自然段,通过读、悟课文语句,发挥想象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激发他们的我国
古代灿 烂文化无限热爱之情。在这部分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抓住‚圆明园中有什么?没有了 什么?‛这一矛盾的变化,让学生细读探究五自然段,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激
发他们对侵略者野蛮行 径的无比仇恨。在这部分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环节三、走出圆明园,字字句句表真情 < br>抓住文结尾情感表达的空白点——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此时 ,学生不
得不接受这个惨痛的历史事实,情不可抑,迫不及待地想读,说,写,此时我安排自由创作空间 ,给学生一个表达心
声的平台,让学生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
环节四、总结全文,提升情感。
这一节课的总结,我主要抓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 来总结。我是这样设计的:这把火,烧毁了举世闻名的
圆明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 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
折不挠的顽强精神。让我们时刻记住— —(课件出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生齐读。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
然而生。
环节五、布臵作业,拓展延伸
我本着作业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有效地激 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最大限
36



度地拓 展学习空间,拓展知识面的观点,因此我布臵这样一道作业题‚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 br>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板书的内容是课文内容的‚纲‛,是课文内容的缩影,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勿忘国 耻,振兴中
华‛爱国情感。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有……也有……
有……也有……
……还有……
不仅有……还有……
不但……还……
上自……下至……

圆明园的毁灭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2 《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
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 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
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本组课文以‚革命传统教育 ‛为主题,老师通过激昂感人的语言和逼真的课文演示,将学生带入了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
体会革命先 烈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作业布臵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
3、德育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 ,小组交流,朗读体会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
们还采用了课件, 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 交流,朗读体会,阅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
一个新型的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明理。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为了调动 学生学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巧妙播放狼牙山势险峻的片段,学生如身临
其境,怀着浓 厚的兴趣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 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
容,老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 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了‚阵地‛,学
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 责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 心情及内心感受,老师出示了五
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 依恋,对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
37

张绍刚-2014天津高考数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肇庆学院分数线


婚育证明-喜报怎么写


观课议课-我的中国梦读后感


莲作文-留学黑中介


广州会计网-端午节资料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沁人心脾的意思


烟熏妆怎么画-小学生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