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全册)
律诗和绝句-会议主持稿
《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组的一篇讲
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
象。课文结构
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
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
象,使人读后不禁发
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
多,热
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
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
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
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
画
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
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
条: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
本文的写作特点。
4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
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象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
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
br>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
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
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
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
朗
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
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
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
地裂”的
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体,老师是学生
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
是教给学生
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
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
。“钱塘江大潮,自
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
课前搜
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
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
,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
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
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
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
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
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
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
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
。)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提问“读到这儿,你有
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
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再结合课
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
习活动中来,激起
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
地形而形成
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
把课文的鄣碍—
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
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
: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
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
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
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
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
就按照这个顺
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
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
br>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
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情?
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么多人来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播放潮
来时录像,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
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
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
顺序和声
、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
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
组齐读,比赛读,看谁
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像,请学
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
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
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
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你要发出怎样的感
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其
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像让学生有初步映像,
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
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
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像,让学生不
看
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积极调动孩
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
活起来。}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
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给予时间让
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
了
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
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
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
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潮来时 声: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形: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 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 平静涨水
《走月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p>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
卷中:明亮而柔
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
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
和拱桥,走过果
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
飞、溪流、
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
以及学生实际,计划两课时完成
本课教学任务,下面主要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
表达效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
部分。
②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
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热
爱祖
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爱父母,关心家人的
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文美是本文给我们最主要的感受,因此把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
儿美,
怎么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通过重点词语体会意境、品
味语言、感悟情感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读与想象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
以渔。”要教会学生学习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引领学生通
过文
字向画面,抓住词语理解文章。解决教学重点。
②读与品味语言结合法;词语的理解
仍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文
本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体悟感情,
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练练
”的学习
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教
学环节: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孩子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
习,
我们知道在月光的照射下的乡村景色美丽极了,真是令人陶醉。我和
妈妈伴着虫鸣、鸟飞以
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在明亮的月光下散步,
我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小作者发现的这些美丽的景色,
我们大家
是否曾经留意过。现在我们一定要用心来读课文,体会作者是用了多
么美丽的语言写出
了我们也许曾经有过的感受。”
2.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要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
活细节的感受力,细微之处见精神,要培
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用这种情愫的陶冶,让学生触景生情
。新
课标倡导:“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要我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所以,
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抓住了几处重点引导学生理
解、感悟。
(1)布置学生自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要求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思考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
(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
(2)小组交流。
这样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
不仅喜欢自己反复诵读,更愿意把自
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流,小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
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争论,在生生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
一个更深的理解。
(3)汇报交流。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蕴涵的真
挚的亲情。
①“细细的溪
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
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
个小水塘,都
抱着一个月亮!”
“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朗读时要强调。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但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感
情的自然之物附上甜美、欢快、幸福的情
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少可爱”引导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
“每个小水塘都抱
着一个月亮!”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
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影在水中的月景,同时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
月亮、水塘和我们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②“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
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
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
小作者和妈妈伴着月光走过许多的地方,除了从重叠用“走过”
这个词感受到,还可以从文
中的“……”看出来。引导学生想象:“我”
和妈妈还去了那些地方。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
(孩子会有很多奇异和美丽的想象。这样的交流也是一种美的陶
醉。)
③学习反复句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三次。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
句,充分表
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
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
融融的暖意。
3.拓展延伸.说月夜。
语文教学重在体悟,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多种
多样的,但美的欣赏
是不能缺少的。我们教给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更要引导学会他们
感悟。
感悟文美、景美、情美、人更美。
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也同样会感染我们,让学生深情地读:“多
美的夜晚啊!”
(2)读
了课文,孩子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乡村月夜的美丽,乡村月
夜这是一种自然,宁静的美丽。
孩子们写几句广告语向朋友介绍乡村
的月夜,有时间去欣赏月景。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六号参赛选手,今天我参赛的课题是《蝙蝠和雷达》。
一、说教材
本单元都是围绕有关科学内容来选编的课文。《蝙蝠和雷达》这片课文介绍
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
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
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
学常识兴趣的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
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
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以及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在注重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同
时,我
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和本课的特征,确定了本课第一课时教学目
标及重难
点。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词,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
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乐于读书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
思想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建立在
本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的,目的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以读、听、说训练为主,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
程中提高自身的
阅读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蝙蝠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又是怎样
在夜间安全的飞行的,我利用电脑制作了课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了解,起
到了学习突出重点分散难
点。在学法中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
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发挥学生学
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学
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谜语: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
br>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
(出示蝙蝠图片)教师板书蝙蝠,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
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
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教师相应板书雷达,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
吗?
(雷达
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
况……)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
,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
这两种牛马不相及的事物,今天,我们的课文却用用“和”(板
书“和”)把它们
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有趣的发现之旅。相
信大家都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教师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抢读生字,全班齐读。
3、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学生开火车读,并说明每个生字的音、形、
旁。同桌互读,齐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出听者的要求:听他们读对了吗?学
生读后请
同学评议。
2、听了同学们读以后,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把刚才同学们说的串连起来,
自己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指名说,并集
体订正,课件显示出主要内容,全班齐读一遍。
4、
提问:科学家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科学家们做了几次试验?
三次试验的过程和结果是怎样的
呢?
现在就请你们这些小科学家以为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并完成三次试验的表
格,请选好记录
员和汇报员,学生讨论填表。
5、抽生汇报表格填写的内容,用课件集体订正。
(五)精读课文,分析课文片段
1、同学们,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是什么?课文在第几个自然
段中描述?(第
七自然)齐读第七自然段,教师用箭头图板书过程
2、那么雷达又是怎样运用
于飞机的夜间飞行?课文在第几个自然段中描
述?(第八自然)齐读第八自然段,教师用箭头图板书过程
3、学生根据两个箭头图自主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
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六﹚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课标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播
放课件飞机能
在夜间安全的飞行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
得
到的启示,大家请看一看:
*我国最早的仿生师——鲁班。锯的发明是鲁班从带齿的叶片得到的启发。
*科学家受到长颈鹿的启示,发明了一种仿照长颈鹿皮肤的飞行服——“抗
荷服”。
*科学家从鳄鱼的流泪中得到启示,研制出“仿生海水淡化器”,从根本上解
决了海水淡化的难题。
*科学家从啄木鸟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了一种新型安全帽。
你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还了解哪
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
的?(学生汇报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七﹚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
。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
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
于
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
结束课文,给
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
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
兴趣。
﹙八﹚作业布置:把本课生字写得匀称整洁。
《蝴蝶的家》说课稿
尊敬的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在这炎热的夏季,想必大家和我一样,对
这样的天气不陌生吧:天低云黑、电
闪雷鸣、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当此时,
您一定会担心还没回家的亲人,一定会留恋家带给我们的温馨
吧!不知您想过没
有:此时此刻,就连蜜蜂、麻雀、青蛙、蚂蚁这些动物都要躲避起来,蝴蝶该怎
么办呢?(用手指)《蝴蝶的家》就从关爱弱小生命的视角,展开了探究与思索。
2、点击,出示全
文纵观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构思独特、情感强烈,以问
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
的情感贯穿全文,真切地表达了
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3、点击出示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不读,停三秒)
其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弱小生命的
关爱之情是本节教
学的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
质疑、不断探索的精神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规律,在教学中进行
了这样的尝试:
4、点击出示一、渲染气氛,引发疑惑之情
5、点击播放课前播放凯丽金的
名曲《回家》,配以一家人在家中其乐融融的
图片,欣赏着熟悉而温馨的场景,倾听着优美动听的旋律,
学生心是暖暖的,图
片将学生的目光由人的家引向了其他生灵的家,蜜蜂有蜜蜂的家,小鸟有小鸟的家,那么蝴蝶的家在哪儿呢?此时,学生带着疑问兴趣盎然地走进了文本。
6、点击出示二、围绕
主线,品读急切之情在文章的处理上,我以“作者为
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品读全文,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后,再次走入文本,根据阅读提示
7、点击出示阅
读提示“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
抓住文中具体词句互动反馈、品析感悟。我
创设情境,让学生和着音乐诵读
8、播放朗读场景,
9、点击出示文中“喧嚷、
黑压压、水淋淋”等词形象地描绘出狂风暴雨、
电闪雷鸣的环境,不得不让人恐惧。对蝴蝶的刻画 10、点击出示“轻盈、素洁、柔弱”再加上拟人手法的使用“载不动一个水
点”让蝴蝶的形象鲜活
起来,不得不让人担忧。恶劣的天气与美丽柔弱的蝴蝶进
行强烈对比,更激发了学生对弱小生灵、无助生
命的关爱之心。
11、点击出示学生朗读“想到这里……此时,孩子们已感到着急了。
12
、点击出示朗读麦苗摇曳、花儿抖动、水珠滚坠、树叶翻转,屋宇、树林、
麦田、石桥都不是蝴蝶的家,
一遍遍的设问、一个个的猜想、一次次的否定,蝴
蝶的家究竟在哪儿?这份神秘来自孩子们对蝴蝶的关爱
,正是这种关爱使他们又
增加了一份忧虑与着急,同学们在读中想、读中悟、反复诵读,渐渐地,他们的
神情激动起来,一个个小脸儿通红,双眉紧蹙,眼睛里流露的是焦急与担忧,他
们的心已深深地
被蝴蝶牵引了。
《暮江吟》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暮
江吟》,我的说课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说教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
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
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
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
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
出和谐、宁静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
的意境,感受诗
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
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
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
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过程目标: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四、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
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
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
情。
五、 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引出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
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
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
当我这
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
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
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第二个环节: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
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题,
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
“吟”
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左边是“今”不是“令”。
第三个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
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
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个环节我分4步完成)
第一步:运用录音范读诗歌2—3次,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给你的
第一印象是什么?
第二步:自读诗句。
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理解诗
意的关键。在这一步我让学
生把诗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
遍
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第三步: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如个人读、齐读、分男
女生读。
第四步:在前面三步的基础上,我提了这样的问题:谁试着来说说《暮江吟》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
颜色和形状都有哪些特点?
第四环节、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诗歌语言凝练,不读不能见其美,不品不能见其意。(这个环节我分3步完
成)
第一步:注重启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如在教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
江瑟瑟半江红。”时,我是这样进
行教学的:问:“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
“一道残
阳”是指什么时候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一一作答之后,我再问:什
么时候
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经过我这样问,学生自然就译出第一句诗的意
思。接着我再问:夕阳斜照的江
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自然的
学生又很快的译出诗的第二句意思。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
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二步: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新课标指出:抓好词
句的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词句的揣摩是培养
学生感悟情感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这一
步我让学生默读第一句,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自然找到“铺”
字,接着我问“铺”好在哪里?能否
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
么?品完“铺”字后,我顺势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播放《秋
思》乐曲,让学生边
听边思考: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面对这样美丽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诗人你又会吟出怎样的诗
句?诗的后两句我也用
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步:体会情感
在这一步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大家结合诗的写
作背景和诗句意思并思
考:诗人写这首诗前后的心情有何不同?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
大自然中我们
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自然会把诗人不同的心情说出来,这时我做
这样的一个小结:是的,这
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
“残阳”等景物吟诵,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赞美之情。
第五个环节:聆听歌曲,积累背诵
请同学们聆听《暮江吟》这首歌。伴随着美好的旋律,让学生跟着唱,进而
背诵诗歌。
六、 教学板书
王松泉先生说过:“板书是反应课文内容的一面镜子,是每一堂课的眼睛。”
本节课的板书我力求全面简明。我的板书如下: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瑟瑟
傍晚: 残阳——铺——江水
“夕阳西沉”
红
露珠——似—— 珍珠
夜晚:
“新月初升”
月——似——-弓
《题西林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题西林壁》。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
br>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
气象万千,不可胜
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
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
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
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
认清庐山的
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做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
千
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
,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
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
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
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
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先引导
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
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
作探究的
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 <
br>1.《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国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
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
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
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
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
的教育环
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
诵读优秀古诗文,
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
体现教学
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
在读—
—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
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
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
秘。老师
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多媒体展示庐
山风光
)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在学
生的回答上师加
以感慨,是啊,真美!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
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
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
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知的画面入手,唤起学生对景的遐想,激发学生对
诗文的阅读期待,从而使他们逐
渐进入诗的意境,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
的学习中。
2.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A.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
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及本课
的部分知识。
B.精心读书可是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
让学
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
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
层次感、节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
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
“nɡ”。
C.告诉学生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
到这幅
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齐诵读,并把所感受到的画面说出来。
【设计意图】: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
,会把我们带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
界,兴趣是朗读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投入
。
3.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寻诗人苏
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从
而导出诗的前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
)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组
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
对诗句的理解。(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
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
看庐山。(出示课件
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
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
的想象。”让学生观看画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表达
能
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此让学生们明白了看庐山确
实每处都有着
各自的特点,同时还直观地感受到了看景还可以从季节、气候、心
情上看。
(3)全班交流作
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
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
,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
.
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
示课件——你认为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
地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4.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A.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
,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
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诗人首
先向大家描述的是:
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只<
br>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
能被局部
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B.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说说好吗?
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让学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设计意图】:当书本上的知识已
无法更好地证实猜想时,当学生们的学习
热情还高涨时,我适时地点拨,使他们的探究很
自然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
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学习语文的世界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5.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好的,一起来。在结尾之处,我
设计了
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让学生懂得其实啊,在生活
中诗歌就
是美的画面。(多媒体展示几篇关于描写庐山的古诗让大家欣赏)
【设计意图】: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
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
方文明,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瑰宝。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化中,
古诗一直闪耀
着璀璨的光芒,引导学生去诵读、赏析,加深他们对诗歌文学的热爱,从而继承
并
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最后师加以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
事物得全面观察。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
做个有心人,从生活,
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侧(峰)
远近高低(实写)
(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五、说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应用
在刚才以上的环节中,本节教学巧妙地将远程教育设施与教学
内容相结合,
以资源中的范读去使学生懂得诗要读出诗韵、读准诗意,获得自己对古诗的情感
体
验,发挥创见性。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中的资源——(庐山的风光片及盲人
摸象之图)攻破了本节课的
重点及难点,为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充分调
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在远程教育资源
与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按照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
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
启发人们留心和细
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
达能力;培养学生学语
文、用语文的综合能力”,《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
br>浅显,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以及图片演示等,感悟理解爬山虎脚的变化。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
抓词句的理解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我把了解爬山虎怎样向上爬定位本课
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本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读书训练<
br>为主线,配合简笔画与多媒体展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
饶有兴趣的读、画
、看、演,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诉。在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
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从而激发学
习兴趣、促进理解感悟,学会观察技
能。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在教学开始时,我让学生在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基础上,观看爬山
虎叶子图
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你能找到爬山虎的脚吗?”这一问题,导入
新课,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方向。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研读第3自然段) <
br>1、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学后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其实有很多学生在这
个时候还不能准确地画出爬山虎脚的位置与特点,在此,我
实物投影了几个错误的案例,
愿意是让学生纠正错误,在纠正的过程中了解爬山
虎脚的特性。在教学中,在这一环节中,也许是对自己
没有信心,也许是本身读
的就不够,没有学生发言,这时候,我又出示了该自然段,要求学生再次朗读,
在再次朗读的基础上找爬山虎脚的特性。这时候学生能零零散散地说出爬山虎脚
的一些特性,我
适时板书了。
结合板书,我再次引导学生全面的观察爬山虎,并适当渗透了作者有序观察
的观
察方法。在此基础上多媒体展示爬山虎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感受爬山虎的神奇。(研读第4、5自然段)
“同学们,
望着爬山虎这么有趣的脚?你想知道它是怎样往上爬的吗?”激
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找到爬
山虎爬的句子仔细品读,引导学生抓住
动词来想象爬山虎爬的过程,在反复朗读之中,感悟作者用词的精
妙,再配合多
媒体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向上爬。至此,本课的难点已经基本突破。多媒
体
课件的应用既强化了学生的理解,也照顾到了学困生,使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
课件了解了爬山虎是如何爬
的。
4、5自然段还有一个内容就是爬山虎的变化。这一部分内容较简单,学生对
触着墙的爬
山虎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朗读后,也能了解了爬山虎没触着墙
的变化。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有一次在学生体检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我们学校健身房墙上也
有爬山虎,
于是我问学生:“我们学校有爬山虎吗?”原本以为学生都没有注意到。出乎意
料的
是,试教下来,学生都发现了最后一个细节。于是,我夸奖他们——“原来
你们都是会观察的孩子。”
于是,我把重点转移到“长期观察”上,于是我追问:“那你发现爬山虎慢
慢爬的过程了吗?那
为什么叶老先生能发现,而且把爬山虎写得这么惟妙惟
肖?”让学生明白要把爬山虎写得这么惟妙惟肖一
定除了仔细观察,更要长期观
察。我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叶老先生长期观察的证据全班交流
。
(五)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本堂课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的特性,明白爬山虎爬的过程
,更要让学生
从本堂课中,学会观察的技能。
《蟋蟀的住宅》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蟋蟀的住宅》。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
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
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
的特点,以及
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
拟
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
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
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
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观察
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
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
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第二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选编的课文形式
多样,内容丰富,都是
为了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
br>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本篇课文也不例外。同时,它也为第五单元
观察小动物的生活
习性等方面埋下伏笔。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本节课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懂蟋蟀的“住宅”是
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
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
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议、然后介绍来掌握蟋蟀的建筑特点,体会其中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具准备:演示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指导学生以抓住
文中重点词句的
方法读懂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发挥小组合作学
习的优势来弄懂课文的后两部分。在学习了蟋蟀的住宅特点之后,让学生谈谈自
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
特体验,同时让学生代表蟋蟀去参加住宅展览会,介绍
住宅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学生的
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
后,以题目——蟋蟀的住宅,激发学生体验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体会
作者
拟人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
我问学生: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自己的
所得。当学生回答本课的写作顺序之后,
教师随即板书。(选址特点挖掘)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温习,要做
到温故
而知新。本环节的设计,学生回忆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温习了旧知,更重要的
是教师给
学生搭设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写作顺序为本
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了承上
启下的作用。
(二)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学习蟋蟀选址这部分内容
我提问:
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呢?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圈画
出相关的语句。接着,我让学生读出画
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问学生,蟋蟀在
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慎
重、不肯随遇而
安。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对“随遇而安”的理解。教师小结,要理解词语的意思,
不能光靠字典里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蟋蟀和他们不
同,不肯随遇而安”,让
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想到的。教师适时小结,并点拨让
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采取个别读、集体
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
朗读能力。
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教,我们要让学生会学习,就
要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这一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主要词句体会段落的意思,教给学
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就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的。我们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
方法,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加入自
己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养
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使
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要多与自己的“哑
巴老师”结交朋友,他会成为
学生学习中的好帮手。教师要重视朗读训练。因为朗读要通过“眼——脑—
—口
——耳——脑”的反复过程,是一种由表层到深层的强化过程。朗读可以获得较
之默读深得
多的真切感受。这种真切的感受必然诱发再读的强烈兴趣。反复朗读
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对意蕴的
理解,从而产生深刻的关于作品形式美的认
识。正如人们所说的,读书万遍,其意自现。因此,朗读教学
极其重要。
2、学习剩下两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
文课程必须根据
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
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语
文课上感到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要尊重学
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
有个性的见解,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
的语文
实践能力,让他们学语文用语文,体验到其中的快乐。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
人,把课
堂变成学生活动、学习的天地。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导
向功能,重视课堂评价。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学生围绕着“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
样挖掘的”这两个问题,以
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喜欢的问题来研究,教师参与其
中,然后集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外部
:朝阳内部:光滑、简朴、
卫生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蟋蟀挖掘住宅时,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我板
书:
扒搬踏推铺从蟋蟀的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能体验到蟋蟀的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
的工程了。
(板书:伟大的工程)接着让学生谈谈工程的伟大之处,想对蟋蟀说
的话以及从蟋蟀身上学到的东西,教
师小结:蟋蟀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我
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蟋蟀这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最
后让学生假想自己
就是蟋蟀,去参加动物王国召开的住宅建筑展示会,学生准备之后,看着图片用
自己的话介绍住宅的特点,听的同学给予评价,教师也适当给予评价。生生互动,
生师互动,达到良好
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洞,
而作者却说他是一个住宅,作者把蟋蟀当
成人来写,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多处运
用了这种写法,
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在
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才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了学生要认真观察的兴
趣。
(四)交流收获
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做以总结: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它让我们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
同学们,为了能
继续拥有这份乐趣,让我们也学学作者,细心观察一些事物,把
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教师号召学生观
察事物并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盘古开天地》说课稿
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
地的故事。故事
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
“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
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
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
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
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
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说目标
1、感知课文,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
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紧抓盘古开辟天地和献身两部分,
感受盘古的
伟大之处。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设计好疑难点,给学生一台阶。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
参与,自主学习。我在这堂课内,每个环节仔细
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
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如研
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这部分:
a.“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
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
,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圈出)
b.读了这些词句,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
此时叫了两个学生读得还不够理想,他们的理解只停留在天地打
开,缓慢地
变化上,朗读还缺少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这时,我给朗读的孩子评了句:难道
盘古
开辟天地就仅仅用缓慢的语气来读吗?随即配上一声爆炸的音响效果。学生
茅塞顿开,齐读声势浩大,场
面壮观。
二、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情发言。
在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时设计以下环节:
a.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
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
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
br>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他
的汗毛,变成了茂
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b.再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浮想联翩:
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盘古的身体其他部位会变成什么呢?
他的(
),变成了( );
他的( ),变成了( );
他的( ),变成了( )…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
还孩子发展的空间。
说教学方法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盘古开天地是个神话故事,为了更让学生接近文本,亲身体验,制作多媒体
(制作混沌世
界、巨人沉睡、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动画片)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①情景导入: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天在哪儿吗?地呢?(板书:天地)是啊,
上有天,下有地,天和地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可是在
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本一家,
整个宇宙一片黑暗。幸亏有一位巨人盘古(板书:盘古),打开了这昏暗的
世界,
才有了光明。(板书: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②情景:想看看这位巨人?来吧!
播放Flash动画,感知故事内容。
③看了这片子,你有什么感受吗?(让学生初步谈谈)
④听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音响
运用电教媒体,无疑能调动学生的激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
学生理解词句。
二、读中感悟,议中深入
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盘古开天地的
词句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
点。学好这部分,我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
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说效果
整堂课下来,可以说
学生亲身体验了盘古开天地的壮观景象,感受了盘古英
勇献身的精神,能对神话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
学习热情高,回答问题热烈,
参与面较广。但由于这是第一课时,我安排的内容密度较高,时间较紧凑,
因此
在第三部分研读感悟中,第四自然段读得还不够,本来安排了一个互述内容也无
法进行。
《精卫填海》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精卫填海》,下面我将
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精卫填海》作为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
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明了,却给人以奇
特的想象,浪漫夸张
。
四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课文,对于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感到陌生,
所以需
要先由教师带领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直到读通顺为止,让学生感受到文言
文的节奏和韵味。
我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确流利
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并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忍不拔的意志。
二、
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理念,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
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寓意。
此外我还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说学法: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三、 说教学过程
传统文化不同于语文课,但和语文有相同的载体。基于
让
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有所收获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五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 我来猜
多媒体动画展示“女娲补天”的故事,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
你还读过那些神话故事!如
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
天辟地,嫦娥奔月等,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象与夸张,但又
和现
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精卫
填海》。
此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神话、与山海经的距离。另外,
神话与传
说、民间故事有所不同,教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
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自然引出课
题
(二)资料讲坛、我做主
学生成为讲坛的主人,依据课前预习中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山海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代表,通过资料交流,借助单
元解读,让
学生对它有所了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这一部分的学习,将《精
卫填
海》这个故事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中,展开学习。
(三)经典神话,我诵读
古语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通过朗读去感受神话的
魅力。
1.教师范读全文, 学生听记生字读音和句中停顿。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朗读上有困难
。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把
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中,教师的范读、引读尤为重要。
2.学生自由朗读,力求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标准,然后以
同桌竟读来检验读的效果。
3.师生评判,师生齐读。
4.教师指导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我准备采取三种方法:其一,组内自学。学生先借助注
释,理解句意,在小
组内交流。这样,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启发、帮助。其二,教
师点拨。对于学生感到困难的句子,教师适时
点拨,认真指导,真正为学生解惑。
其三,层层推进。课文理解由字到句,由句到篇,组
织形式由小组到大组,有层
次,有坡度,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
5.同桌交流,讲故事,学生展示成果。
把故事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
(四)精卫精神,我感受
这个环节我准备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去感悟
1.精卫为什么填海?
了解精卫不是为个人利益去填海
2.精卫怎样填海?
想象说话
抓住“常”字,创设精卫填海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精卫填海的
坚持不懈,坚忍不拔
3、你想对精卫说点什么?
此环节设计是引导学生用精卫精神指导自己的生活与言行,达到
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我参与
这一环节首先教师总结:精卫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让人可敬可叹。<
br>中国的神话故事富有浓浓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
的瑰宝。
正是如此,神话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你愿意给大家讲讲你了解的古代神话故事吗?
将《精卫填海》的故事回归到中国古代神话这一
大背景中,通过讲故事这种
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加深对神话的理
解,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普罗米修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的教学之旅。下面我
从教材分析
、教学意图、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5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我认为展开
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对教材的深入细致的解读、分析,这样
才能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是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第
八组地讲读课文,第八组要求结合本单元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
魅力,体会其
中的道理。这篇神话故事写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痛苦,不惜
触
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
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
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
精神。课文重点写了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所受的残
酷惩罚。
【说意图】
读了这篇神话故事我在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教神话故事呢?应该让学
生学到
什么呢?语言的积累?遣词造句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
助学生借助
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了解普罗米修斯的英勇壮举,感悟其感人的品
质,让学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基于
以上的思考,加上这是一篇古希腊的神话故
事,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引领学生走进
文本,亲近语言。通过语言表达的转换、对文本的回读、
语言的创作等有效策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构建两个画面让学生来感受普罗米修斯的精神。用普罗米修斯伟大的人
格品质来观照学生的
精神世界,来培植学生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品格。
3、设计着力体现“提取文本语言——还原作品形象
——引领语言表达”这
一教学思想,努力达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
【说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有关语段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
情。
【教学流程】
请跟我一起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
学方法与学
法指导。我分四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图片揭题,导入新课
语文课堂
教学应从易到难,由生活实践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
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我的教学是从中国造人女娲和古希腊造人
天神普罗米修斯开始,然后引入课题,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中的人物不多,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人物串起来就能
说清课文
的主要内容。利用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一种简便的好方法。在
实际教
学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文章内容更简练,线
索更清晰,达到培养学生的抽象
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的目的。
三、走进画面,感受痛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
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文
5~8小节是故
事的发展,高潮和结局,为了让学生得到自主感悟,我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合作
探究,让学生找出普罗米修斯遭受痛苦的部分,边读边写下体会。
画面一:铁环锁崖
1、提取文本语言,感受英雄壮举
细心体会重点句,在学习普罗米修斯铁环锁崖一部分时,
有些词语是绝对不
能错过的。比如“死死地”,我让学生感受地是“死死地”地锁是怎样地“锁”? <
br>“死死地”地锁之后,他还既不能怎样也不能怎样?锁住了什么锁不住的是什
么?再比如“风吹雨
淋”,从这个词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普罗米修斯?教师留给
学生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读
中感悟,让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
桥梁。
2、个性解读语言,感受英雄壮举
在
此基础上,师生再次走进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
画面,引导想象:选择其中的一
个画面,用你手中的笔记录被死死锁住的普罗米
修斯所承受的痛苦。(小练笔)
出示句式训练: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没有御寒的衣物,他_______
_____________。雷电轰鸣,
暴雨抽打时,他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漫漫长夜,孤独一人时,
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抓住文本留有空白的有用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训练中加深
学
生的体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促进学生对普罗米修斯品质的进一步感悟。
3、采用文本回读,感受英雄壮举
全文学习围绕普罗米修斯的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我可以忍受各种
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这句话的教学主要采用文本
回读,在两个画面的学习中,这句话反复出现在
学生耳畔,使普罗米修斯为追求人类理想生活,而敢于反
抗最高统治者,甚至牺
牲一切的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心间。
学语文,语言永远是首要的。作者的
灵感、激情、思想都融在语言中,语文
还是拿着“语言”去影响学生情感、情趣、情操,积淀成学生的价
值观人生观。
因此,孩子学习语文,就是要立足于语言,从语言中读出形象,读出情感,读得
语
感,读懂怎样的情感用怎样的语言表达。这永远是语文课最真实最有效的追求。
画面二:鹫鹰啄食
1、调动生活体验,感受英雄壮举
我引导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回想自己小时候受过伤时的疼
痛,然后引向普罗
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会是什么感受?
同时面对图画,教师是啊,忍受了
一天的折磨,到了晚上,他的肝脏又重新
长了起来,原以为痛苦就此过去,没想到我们又看到了那可怕的
一幕:
出示:一天,两天过去了,鹫鹰在( ), 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
鹫鹰在(
), 一年、 十年过去了,鹫鹰还在( )……
然后启发学生深入探究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普
罗米修斯绝不屈服?学生再
次回到普罗米修斯的话,紧紧围绕这句话,层层推进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感悟普
罗
米修斯,感受他甘愿为人类牺牲自己的决心,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认识,从而让学
生真正走进了
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
2、语言表达转换,感受英雄壮举
当宙斯大发雷霆时,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当普罗米修斯经受折
磨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体会人物情感。在这里老师扮演宙斯的角色与普罗米修斯对话,这
样丰富了学生
的语言,培养了语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此反复体验,对文本的解
读
越多,对人物形象的领悟越深。
领悟英雄不屈价值
1、调动体验想象,感受英雄壮举
课文的第一段是故事的起因,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没有火种的痛苦,我首先联
系学生生活实际,假
设情景:假如我们失去了火,人类怎样生活?引导学生想象
人类没有火种时,所处的极为艰难的境地,
出示句式训练:没有火,人类只能( );没有火,
人类只能(
( );
在回环接读中,读出理解,突出人类对火的渴求,渲染出
人类没有火的悲惨
情景,从而为下文学习做下铺垫。
2、补白引读课文,感受英雄壮举
有了火,人间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教师引读:
是的,有了火,人们开始用它——“驱寒取暖”
有了火,人们用它——
有了火,人们用它——……
当画面声音撞击着孩子们的心扉时,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了,思维
的翅膀展开
了,流于笔端的便是从心地流淌出来的真情,是学生以往积累的消极语言被当前
的情
感撞击而转化的积极语言,学生成了真正的语言实践者。
四、拓展升华,赞颂英雄
雪莱的
诗,便是充满激情的赞美,是我们共同的心声。在品读语言中,学生
的情感与文本与作者有了共鸣,有了
融合,也有了表达的期望。这种强烈的期望
就寄托在雪莱的诗。这对文本的这种精神内涵,老师没有一句
说教,学生也不需
一句口号,只是用这种语文的方式——用诗歌提升情感、熏陶情感,在运用中表
达情感。
【说板书设计】
);没有火,人类只能
普罗米修斯
铁环锁崖 鹫鹰啄食
造福人类
这节
课的教学设计,我希望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精神的领悟。普罗米
修斯留给我们的孩子是勇敢坚强博
爱无私的精神之光,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便是从
文本的语言中收获到这样的一份厚重的精神礼物。
《女娲补天》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女娲补天》。下面我就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
流
程、教学效果这几部分进行说课。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
女娲为了拯救处于
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
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一、说教材。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
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
品质以
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个: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
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
、
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说学生。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生进入了小学中年级
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从心理发展
过程来看,从四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这一阶段的一个重
要表现
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
身体的发
育、学习与生活的变化使四年级学生的心理有了迅速的发展,他们有了
一些合理性的独立思考了。特别是
我班的学生,不但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
力,能够在自主学中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发表自己
独特见解,提出一些
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且,在合作学习方面已具备了一定能力,能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为了突出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实际及
年段学习的要求。我计划两课时授完
本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读写“轰隆隆
、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
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
语。
2、初步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体会天塌下来后给人类造成的重大灾难,明白女为什么要救人类的
原因。
4、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三、说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要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
哀乐,在学法指导中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加强情感体验。结合四
年级学生实际,
我确定
本节课学习的重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2、通过“塌下”和“挣扎”两个
词理解,
体会女娲拯救人类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启发与探究、自主与合作
等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语文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教学时我充
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
教学中围
绕:女娲为什么补天?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
神话故事的神奇,使学生积极主动
、生动活泼的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
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空间
。改变以往重文本、
轻情感,重灌输,轻体验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要求:
1、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3、了解课文大致意思,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这样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
(二)由图入手,揭题释题。
1、用美丽的图画再次吸引学生,并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与神秘
色彩,由此
引出对课题的理解和课文的学习
2、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借机梳理问题(1)女娲
为什么补天(2)女娲怎么补天?(3)女娲补天的结果是什么?)以此培养
学生
发现问题,勇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并进一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检查预习。
1、字词读音。方式:小组接力读,不正确的教读,全班齐读。
2、五位学生合作读课文。同时提出对倾听学生的要求,让听的学生有事可
做。
3、评价交流。
(四)用心品读,细致感悟。
1、自读课文,了解女娲补天的原因。
2、紧紧抓住“塌下”感悟体会天塌了以后给人类造成
的巨大灾难。其中我
插入隆隆的雷声,让学生对天塌下的境况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在此处我又进行文中识字,加深对“塌”的理解,写字时让学习伙伴相互检查,相互促进,培养了
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
了学生与小伙伴交往的能力,同时避免了学生集中识字的疲
劳。
3、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挣
扎的“挣”,然后抓住“挣扎”一词,说读想象
人们当时的生活境况,进一步感受人们生活的悲惨,让学
生明白为什么要救人类
的原因。
(五)总结,拓展。
一节课教学的结束绝不是给学
习活动画上句号。相反地,应该让学生有所思
考。因此,抛出了下列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女娲怎么拯救这些人的?
女娲怎么补天?
女娲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女娲补天的结果怎么样?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延伸,对下节有所期
待。
六、教学反思。
1、读中悟情,“读”贯穿始终,抓住重点词句来读,读出感受。读出人们处
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挣扎的悲惨景象。
2、师生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第一
节时,我采用了引读、
师生分句读,小组赛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通过让学生<
br>闭目想象,感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
3、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如课堂上驾驭能力不强、很多地
方处理的不够灵活、教师的评价语很不到位。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学习
和加强
的地方。
《麻雀》说课稿
《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
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
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
地
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
作的具体描写
,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
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
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
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
这“一种强大的
力量”。
《麻雀》是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学习《麻雀》一课,是让学生在
熟练运
用“读课文,想画面”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叙述和
真实地表
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进而认识到内容真实、具体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
并激发出热爱生活,懂得母爱的
伟大和爱护弱小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同时担负着
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
题的自主学习及创新精
神。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
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及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
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育方面:
懂得母爱的伟大和热爱幼小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发展方面:
1、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
运用。
2、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
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
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母
爱的力量)
教学手段:
1、多媒体电脑,课文录音带,收音机,电视机
2、引疑、导析,读、思、画、议结合法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
电脑出示有关简介作者的资料,有助于理解课文
内容的图片、动画和课文片段,结合教学的需要,投影出
示思考题、练习题及课
文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边读边画边思,并通过让学生自问自答,互问互答,小组、
集体议论,引疑、导析,读、思、画、议结合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大胆创新。
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在简介作者后,放手让学生按“预习”的提示和课后思考题2
的要求,读课文,想画面,并通过议论,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
文的角色及每个角色的特
点,了解课文的段落及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经过、
结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会
生字、新词。然后以课后练习题3的填空题为
重点,让学生读、思、画、议,体会课文是怎样把小麻雀的
弱小写具体的,进而
引导学生熟读、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分散和突破教学的难点。
第二教时,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怎样把老麻雀与猎狗搏斗的经过写具体,真
实地表
达“亲子”“母爱”是无与伦比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先小结第一段并过
度: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
被烈风吹到地上,一只猎狗慢慢地走近,张开大
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小麻雀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突然
发生了什么事呢?老麻
雀怎样出现的,怎样跟庞大的猎狗搏斗的呢?以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接着,<
br>让学生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思考上面的问题;再让学生自由朗读,按习题2(投
影出示:找出课
文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提出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的要求和例子,边读,边画,边思,并
反复读有关的句子,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
广泛收集,发现材料,再通过汇报有关句子,集体议论,解决习
题2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掌发现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分四人小组进行读,思,议,
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并进行互相比较,加
以综合。然后进行汇报
:通过自问自答、互问互答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相互启
发,深入探究老麻雀保护幼儿的急切心情和敢于
与敌人作殊死搏斗的无畏气概,
进而领悟“亲子”“母爱”力量的强大,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非形式
化的主
动发现,探究创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能力。同时,经过反
复地读、
思、画、议,学生对课文的每个角色,特别是对老麻雀这个主要角色的
神态、动作及果敢的形象和“亲子
”“母爱”产生的巨大力量,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真正领会到写文章怎样做到真实、具体,与此同时,
学生根据板书的重点词
语,记忆和背诵课文的重点段,就不会感到困难。再学习课文第三段和总结课文,
谈体会也就水到渠成。
通过板书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层次顺序。
2、体现作者是怎样具体地记叙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3、帮助学生记忆课文的重点段,以突破背诵的难点。
《爬天都峰》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爬天都峰》。通过本组教学,帮助
学生尽
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教学的过
渡。
课
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
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
“我们”互相鼓励,克服
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
面
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
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
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
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全文之间的联
系。
根据课标3——4年级阶段目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注重体现人文精神。根据三年级学生
具有初步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学生能初步体会人物的思
想感情。我
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后,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读
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说教法运用
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在教学中充分借助远程教育接
收的课件,
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
扶、放”让
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法激
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脑动心到,心口一致。
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四、说教学环节
(一)引入课题,分析题眼
(1)先以质疑的方式,引入课题,用
多媒体展示一幅山峰的图
片,质疑:我们怎么才能上到山上去?(课题《爬天都峰》)并通过
多
媒体展示天都峰的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天都
峰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引出天都峰的
高和陡。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
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并小组交流。再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作用。
(2)朗读课文,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
为三部分。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天都峰
有什么特点?找出句子读一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奋
力、手脚
并用、终于”等词语。小组讨论:人物的动作、语言,体验
我的心情。
3、自读第三部分
,自由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
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
一样吗?
(果然、突然、忽然)并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齐读爸爸
的话,品析“汲取
”是什么意思?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学习,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
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三)教学反馈与情感教育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得很积极,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
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
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
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我们今后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呢?(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
br>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从而体现了情感教育渗
透于教学过程中。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
机组成部分。
《爬天都峰》一文的板书设计清晰的展现出课文的主线,
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陡爬天都峰
奋力(攀着……上手脚并用……爬)终于
不怕困难奋发向上
《牛和鹅》说课稿
一、说教材
《牛和鹅》是一篇主体课文。著
名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的这篇文
章,记叙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也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同
时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诉我
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可能改变对
待事物的态度,最后导致改变事情的结果。
本节课为第二
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
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体会金奎叔
的话所蕴含的
道理,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2、认真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人
物描写,感
受鹅的傲慢、胆大和“我”的害怕、狼狈。教学重点:抓
住重点词语,感受鹅的傲慢、胆大和“我”的害
怕、狼狈。教学难点:
理解金奎叔的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找准角度看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牛和鹅”,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单就题目而言,没有看过
课
文的人都会猜测,可能是讲牛和鹅之间发生的故事,它俩在文中应
该是占相同的比例。可是,课文却是以
讲“鹅”为主,“牛”仅仅是
个比较的对象,只有一点点的笔墨。所以,在对这节课进行设计时,
我也抓住这一特点,舍掉“牛”,围绕“怕鹅”“遇鹅”“不怕鹅”设
计问题,贯彻“先学后教”的理
念,采用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目
标三部五环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批注、朗读理解。
三、说过程
1、学标处理:学标不能出现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鹅和“我”的形象特点。
同时,理解金奎叔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2、问题
选择:在学习“怕鹅”这一部分时,没有提问“为什么
怕鹅”?而是直接提问“见到鹅会如何对待呢?”
“你从哪些词语中
感受到了害怕?能读出害怕的心情吗?”这都是为了落实语文天地里
的训练要
点,体现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进行朗读理解。
3、自学指导:体现自学的方法(默读、思考)
,思考的内容(鹅、
“我”的表现),表达的形式(勾画、批注),以及自学的时间。这就
是自
主学习、感悟批注的学习方法。
默读课文,想想“我”遇到鹅时,鹅是怎样的表现,用横线勾画,并在旁边做简单的词语式批注;“我”是如何表现,用波浪线勾画,
也做上批注。(三分钟) 4、交流重“导”:学生在表述自己的理解感悟时,较口语、较简
单,老师要进行概括、提升、纠正
。这既是感悟能力的训练,也是词
汇积累的训练。
5、难点突破: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加之有
前两首古诗教学的铺
垫,学生也不难明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一道
理。最
难的是如何才能知道,自己要站在哪个角度才是正确的。所以
我设计了开车等红灯这件事,让学生明白从
乐观的角度看问题就是正
确的。
四、说作业设计
引向新知、加强阅读
五、说板书设计
紧紧抓住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来设计,体现得比较好。
牛和鹅
角度
怕鹅
不怕鹅
遇鹅
鹅 我
傲慢神气
害怕之至
胆大妄为 狼狈不堪
《出塞》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
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
将
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
宁的忧
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
本诗是第一首。
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
的
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四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
年级学
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
的意境美。教诗的
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
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
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
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 ,
根据学生
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
为教学难点。
说教学方法:
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
诗
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
课,我
一共安排了两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在教学
中选择了视频、
精美的古诗配画,乐曲等,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
br>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
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
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利用战争视
频导
入新课,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第二环节:读通古诗,读出韵味。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古诗讲究韵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
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
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
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
规律,在老师的范读、学生读、这
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查阅注释,理解诗意。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
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
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反馈交流:
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
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
,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
样的修辞手法
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第四环节:诵读涵咏,体味感情。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
层次,不同形
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
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
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两次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地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
的深入解读。
第五环节:激情诵读,升华感情。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
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
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在配乐引读中,为学生范读,让学生
通过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背诵全
诗。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
内容和情感。背
诵优秀诗文篇(段)。
第六环节:推荐诗作,拓展阅读。
为学生准备了边塞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落到
实处。
三、说板书设计:
出塞
(唐)王昌龄
明月
边关 家乡
人未还
恨战争 思良将 盼和平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诗在时间,空间上的广度,又
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为学生
理解诗歌意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凉州词》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一课,《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
饮,
一醉方休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
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生字,练习写好汉
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
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读悟诗情。
二、说教法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首先,用
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境,联想相应的诗句,
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作学习、探
究、自读互读诗歌。说出诗的意思
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
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
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
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
生想想: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来挖掘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
战士,出
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来悟战争的残酷,悲 <
br>苦来达到悟诗情,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
的边塞
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
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
,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
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
学目标。
《夏日绝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夏日绝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靖
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
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当他们逃至今安徽
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
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清
照看当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
诗。
整个诗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
今天还思念
项羽,思念他那种死也不肯逃过江东的英雄气概。整个诗的文字高亢、
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
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
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这
是一首起调高亢的诗歌,诗人鲜明地提出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取
向。根据这首古诗的特点,本教学以情为主
线,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引导
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感
受、升华、
拓展;使学生自主地与文本、与诗人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感受诗人的爱国热
情,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二、说学情
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基
本就理解古诗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
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诗
人的情怀。必须结合
诗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
p>
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
品悟
。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
,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
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
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该诗中所
处两段历史的相同之处以及历史中人截然不
同的态度,感悟作者的情怀,和文本的风格。
学诗五步:解题目 知诗人 读诗句 明诗意 悟意境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文,结合具体语境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
教学目标:
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亲眼看见中国人在外国租界
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
理的事情后,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
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课位于本组教材的第一篇,意图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生
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
会人物的思想感
情,为本组其他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学法基础和感情基调。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
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
及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
样的朗读,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
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
为国家繁
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
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
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四、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
体辅助法进行教学,
从而让生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
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经过合作交流,
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在学习中渗透“读——思——议——悟”的学法。
六、教学时间及教材处理:
本文分两课
时完成,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学习(1——8)
自然段,体会文章情感。第二课时:学
习(9——17)自然段,深入探究,联系
实际,树立远大志向。
七、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
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新课程标准也指
出: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
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
对学生说: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
br>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
戴他,全世界的人
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
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12岁
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
话,你知道他是谁吗?【通过教师语言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兴
趣,自然引出
本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齐读课题,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
“之”是“的”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在初读课文时,一、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
系
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二、-观察田字格中的字,
想想:怎么
记住它最容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
“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
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
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通过老师
的示范,学生的抄
写,即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由“读到认到
写”的任务】。
2.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
相关段落。引导学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
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
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1、周恩
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6)2、周恩
来在租界里亲眼看见妇女受人欺凌却
无处说理。(7~8)3、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的志向。
【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
清课文思路】
(三)初步探究,把握脉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
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
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生的思考能力。
1.初步探究,找切入点:我抛出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
书”这一志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通过多
个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理解
能力,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很快就能找出本文
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2次,进而引导学生
划出句子
2.比较阅读,交流发现:让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
振”有
什么不同,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第一
次的“中华不振”是由伯父告诉
周恩来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
己亲身体会到的。这一环节的设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
索意识,让学生学会在
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的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3.默读课文,
交流感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三四年级学生学会默读,做
到不出声,不指读。通过让生默读课文,边
读边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
受到“中华不振”?划出相关句子,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通过交流
,有的同学
会说:我从伯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会说:从妇女的哭诉中感受【这一环节的
设置
,通过让生读课文,找句子,谈感受,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更深入
的体会当时周恩来的心情,理
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
(四)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角色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根据自己的
理解,把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
朗读,对学生读
得不到位的地方,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例如,当读到“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
呢
?”这句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周恩来不解、追问的语气,体现他对这些事情的
关注;读到“为什么中国人
不能去,外国人却可以,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
句话时,要引导学生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周恩
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
考。【通过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第一次
听
到“中华不振”时疑惑的心理,进而理解周恩来后来为什么会不听伯父的话,闯
入租界,为第二部分的教学做下铺垫】
2.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
象:当时那位妇
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
系
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切身体会“中华不振”的悲哀
【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最经常
、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通过
形式多样的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激起共鸣】
(五)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年少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的远
大志向,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体现“中华不振”的事实,并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华
人与狗不得入内的
图片,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饱受凌辱的图片,外国人
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的图片”,让生谈一谈
作为中国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
什么样的感受?然后让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进一步体会当时我国
贫穷落
后、遭受侵略的社会现实【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师播放的触目惊心的画面及生
口中叙述
出的事实,让生多角度、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激发学
生的爱国之情,深刻体会周恩来当
时的心理感受】
二、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请学生朗读(9~16)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亲眼看见了“中华不振”的事
实之后,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沉思”
2.交流体会:从“沉思”一词中,你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关键是
让生体会到周恩
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非一时冲动,而是
经过充分思考的,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
不会有丝毫动摇,引导学生抓住“清
晰而坚定”进一步体会。
3.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请同学们想象: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生
写一写自己感受
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
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
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学生
的朗读、想象和练笔,在
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生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师在这一
环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粗暴的否定,扼杀学生的想象】
4.比较阅读,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通过
生自己的比较、
体会,引导学生明白:为明理、为做官、为吃饭而读书,都
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
的振兴联系起来,进而感受到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联系实际,畅谈感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
趣,使
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
生活实际
,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通
过交流,让生明白,人不能仅为自
己活着,应该活得更有意义些,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明确远大的方向
。】
四、读写结合,练笔实践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写信等多种渠道,了
解别人“成长
的故事”,可以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
事
。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
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
,也汲取营养,获得启示,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本文的教学设计,谢谢大家!
《梅兰芳蓄须》说课稿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现代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
中的一段动人
事迹:抗战时期,占领上海的日本侵略者想利用梅兰芳粉饰太平,梅
兰芳得知后愤然离开上海,避居香港。他蓄须明志,始终拒绝为日本
人演出。这充分显示了梅兰芳强烈
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设计理念:
阅读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它是读者与作
者的对话,是一种精
神生活。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
通过感
情朗读,在读中悟语,读中悟情。《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熏
陶了我们爱国思想,文中的语句只有通过孩
子们读来感悟,具有很强
的可读性,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
读
课文。
教材处理:
对于这篇课文,我的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就是以新课改的理念,阅读课文就是要以读为主,“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
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解读文本,品味
语言;建构文本,增加积累;超越文本,凸显主题。”从而达到本
课
的教学目的。
说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梅兰芳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
有几人欤”?这句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
情。
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是
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从画家丰子恺对梅兰芳的称赞那句话入手,从而引出故事的主
人
公,进而让学生谈谈对梅兰芳的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孩子口头表
达的能力。
环节2:赏析重点句,体会梅兰芳对艺术的酷爱。
我先让学生找出体现梅兰芳酷
爱艺术的语句,再引导学生理解这
一比喻句,从而体会梅兰芳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不能唱,不能演出的痛<
br>苦与无奈,在此基础上,用朗读的方式把梅兰芳的这种心情表现出来。
最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
生明白造成梅兰芳这种痛苦的根源,从而
激发学生对日本人的憎恨以及对梅兰芳的敬佩。为情感价值观的
实现
奠定了基础。
环节3:赏析课文,体会梅兰芳强烈的爱国精神。
这一
环节先让学生回顾旧知,再现梅兰芳的所作所为。再着重赏
析文中重点句,从而体会梅兰芳宁愿忍受生活
中的种种窘迫,宁愿忍
受随时存在的危险,也不愿替日本人演出的民族气节。这是本节课
的
重点、难点。
环节4:夸一夸梅兰芳,升华主题
整堂课我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贯穿整个课堂。
学法设计:
学生以不同方式朗读,读中体会,感悟课文中难以体会的句子。
最后达到理解文本中心的目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革命精神的文章。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延安精神。课
文主要写了延河,枣圆,南泥湾,宝塔山。
课文语言优美
流畅,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同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
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二、说学生: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对语
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
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
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教师用简练的语言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延安,我把你
追寻
(二)学生读课文
捕捉信息
品读细品,内化情感
要求抓住“延河、枣园,南泥湾、宝塔山等来领悟延安精神。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抓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体会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英雄
精神。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感悟延安精神。
(三)揭示题目,升华主题
教师:结合“毫不犹豫丢掉老牛破车,宝塔山的脊梁这反复说明,落后的生
产,生活条件要
改变,但延安的精神要发扬。
教师将播放课件,播放课件,进一步领会延安精神。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将对他们的答案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并在讨论时
给予相应的帮助。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外阅读,延伸课外
课
堂即将结束时,教师会向学生介绍和推荐相关的革命题材的文章,以此激
发学生的继承革命精神的迫切愿
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扩大阅读量。
《西门豹治邺》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
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
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
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
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
的品
质。
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
通过调查研
究,弄清这里贫穷的原因;随后重点写了西门豹是怎样巧
妙破除迷信的;最后略写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
水利,使庄稼年年得
到好收成。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
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
标理念,在教学中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
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人烟稀少、
眼睁睁、提心吊胆”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和领会西门豹惩治坏人的巧妙方法。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
迷信的教育。
3.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
妙
破除迷信的。难点是理解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
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
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品悟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
段,“读”
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
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
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
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在平等对话中
获得
启迪,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融合,并与自己的阅读实践期待相结
合,形成新的感知。
2.角色
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
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共鸣,进入深度的学
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把学生当作西门豹来
对话,
西门豹,你已经把巫婆投进漳河了,为什么要把官绅头子也投
进漳河里?你能联系前面的课文,说说你的
理由吗?又让学生看图想
象官绅求饶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说话训练。在不断的角色体验过
程
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外化,同时也能
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
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尊重
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
br>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环节是: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理清情节;品读1-9小节;书写
生字。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10-16自然段,理解西门豹是如何
巧
妙破除迷信,惩治巫婆的。下面我就详细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本
课时的教学共分5个板块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确定专题;第二
板块——梳理内容,指导方法;第三板块——品读语言,体会
巧妙;
第四板块——学习解决天灾。第五板块——你觉得西门豹是个什么样
的人?你最佩服他的
什么?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确定专题
1.引入: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个
词语来概括。
2.
确定专题:上一节课我们和西门豹一起到了民间去调查,从老
大爷处我们了解到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
烟稀少的原因,谁能向大
家交代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学生发言,回顾上堂课探讨过的
内
容,板书:人祸天灾)这主谋我们也找出来了,西门豹准备如何去
应对的,他是怎样巧妙地惩治官绅、巫
婆,为民除害的,我们这节课
就一起来看看。引入新课。
【课伊始,就让学生明白本堂课的研究专题,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让探究性学习变得更加实
在。同时自然恰当地进行了概括训练,培养
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板块——梳理内容,指导方法
1.自由读课文,划出能体现西门豹巧妙地为民除害的词句。
2.投影提示交
流要求: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议:这句话巧
妙在哪里?-赛:谁能读出这句话的巧妙?
四人小组讨论研究,哪一处最能体现西门豹惩治的巧妙。
【文字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通过桥梁,读者才能和作
者见面。本环节,我采用“想、议、赛”的研读方法,引导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亲
密接触。】
第三板块——品读语言,体会巧妙
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理解西门豹的办法妙在
哪
里。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篇幅较长,适宜长文短教。为
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主要抓以下三句话来组织教学。
1.在上一环节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反馈:你是从哪体会西门
豹的做法很妙的?
根据学生的反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由于句子较长,这里不一
一来读。
2.研读西
门豹惩治巫婆的巧妙——课件出示句子:“不行,这个
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
一声,说我要选个
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首先:让学生默读句子,潜心思考:西门豹为什么说姑娘不漂亮?
预设学生能说出:
这是西门豹救出姑娘的一个借口。
然后,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西门豹,会不会对
巫婆
客气?(学生一定会说:当然不客气。)我再问:那他为什么跟巫婆
说话的
时候,还用“麻烦”这个词呢?仔细想一想,看谁能想到西门
豹的心里去。估计学生无法一下子就体会出
来,我会提示:在平时的
生活中,你会在什么时候用上“麻烦”一词?学生肯定能说出:是在
请
求别人做某事的时候。对方也是可以拒绝的。我顺势引导:西门豹
是在请求巫婆吗?巫婆可以拒绝西门豹
吗?相信引到这儿,学生一定
恍然大悟,原来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这正是他将计就
计,惩治巫婆的巧妙所在。(板书:将计就计)
最后,演读这句话:如果你就是西门豹,你会怎样说
这句话呢?
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西门豹态度强硬.
不置分辩而没
有商量余地的语气。
3.体会惩治官绅头子的巧妙,课件出示:“巫婆怎么还不回来,
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我是这样引导的:西门豹,你已经把巫婆投进漳河了,为什么要
把官绅头子也投进漳河里?你能联系
前面的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再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交流,<
br>预计学生可能会说:(①他和巫婆勾结骗钱害人。②不投官绅头子,
就不能吓唬别的官绅,逼他们
说出真相。③不杀他,他又会叫别的巫
婆来骗钱害人。)老师小结:原来,西门豹叫官绅头子去催一催,
这
样实际上就非常巧妙地铲除了官绅头子。这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
人之身啊。指导朗读:把
你的巧妙读出来吧!朗读体会惩治官绅头子
的巧妙。
4.学习教育官绅和百姓,体会西门豹得饶人处且饶人。
老师导语:就这样,
西门豹借着送新娘,不费口舌、不动声色、
不露痕迹地当众处死了人祸的首恶分子。作为县官的西门豹的
根本
目的是要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仅仅这样做够不够?
(学生说:不够)对!
他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面对漳河站了很久。
惩治巫婆后西门豹是等了一会再惩治官绅头子,现在为什么
面对漳何
站了很久?此时此刻,官绅们怎样呢?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看图想象官绅求饶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
说话训练。
西门豹为
什么不把其他官绅都投到河里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明确:(①其他官绅不是首恶;②这样可以逼他们
说出真相;③表现
西门豹惩罚有度,方法巧妙。)
看到此情此景,老百姓明白了什么?(齐读
句子:老百姓都明
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小结:西门豹就这样巧妙地破
除了迷信
。(板书:破除迷信)
【给每个学生创设了平等对话的机会,大胆引导学生捕捉西门豹
的语言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进行着平等
的、个性化的对话,构建起一个立体型的交
流网络,学生从不同的角
度,不同的层次理解文本,丰富了文本,体现出研读的多元性和交流
的
高效率。】
5.分角色朗读。
(课堂从人物的语言入手,充分展开,层层深入,又回到人物
的
语言,感悟语言的巧妙,理解语言重话轻说,急话缓说、假话真说、
直话曲说
的表达方法,领悟语言的艺术,形成了从“语言———情感
———语言”的循环,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
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6.这一天,漳河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
的经
过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然后写下
来。(官绅、乡里的书生、老百姓、小孩
,你可以写一个,也可以写
两个,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
【本训练将以往对人物品质精
神的理性概括的赞颂,转化为儿童
生动形象的积极的语言表达训练。而且这个训练不是划一的是学生可<
br>以自由选择的,有弹性的作业。】
第四板块——学习解决天灾。
老师引导:看来西门
豹的做法的确巧妙呀,(板书:巧妙)这以
后为官的好好做官,老百姓呢不再相信迷信,解除了老百姓的
精神枷
锁。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课文写到了吗?引读最后一段……(板
书:兴修水利)
小结:日久天长,背井离乡的人们陆续回到这里安居乐业、辛勤
耕耘,人们逐渐过上了幸福的生
活。
第五板块——你觉得西门豹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最佩服他的什
么?
引导学生自由谈体会。
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永
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学生齐读课题——西门豹。
四、说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巧妙
人祸————→将计就计 破除迷信
天灾————→兴修水利
【该板书设计,抓住关键词句,简单精练。既理解了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又理解了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
《故事二则》说课稿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纪昌学射》原文见《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
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
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
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
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
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
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
对学习
结果的重要的作用。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
公,几次
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
度由不
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
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
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
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
br>选编这两篇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
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
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
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
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词句解析。
(1)“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
br>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学习态度的虚心和认真。他虚心听从老师指导,
并且真
正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一点也不犹豫,一刻也不耽误。
(2)“妻子织布的时候,他
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
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练习眼力的决心、毅力和恒心。说他有决心,是因为他
练习的目标不是静止不动
的,而是来回穿梭的梭子,这就增加了追逐目标的难
度;说他有恒心、毅力,是因为他躺在织布机下面,
并且一躺就是两年,其学习
之劳苦可想而知;并且,据说他练习看虱子时又用了三年。前后利用五年时间
练
习基本功,其恒心和毅力可见一斑。纪昌学习的态度及决心、毅力、恒心,与他
成为一个射箭
能手,也是不无关系的,这点教学时不能忽略。
(3)“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蔡桓
公听了非常不高
兴。”“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派人去请扁鹊”。
这些句子,前
几个句子都以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以为然,嫌他胡说自己有病
而生气、愤怒。后来他的“奇怪”,是奇怪
扁鹊的行为不同以往──掉头跑了,
不再讲自己有病,直到听了扁鹊的解释,也无动于衷,病入膏肓后再
找扁鹊,是
说他开始相信扁鹊说的话了。
(4)“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
来拜见……”“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这些带有时间的句子,隐含着写出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前后
不过月余,蔡桓公的
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暗含了要
防微杜渐的道理。并且,从扁鹊在月余时间,
不管蔡桓公的态度怎样,几次来提
醒蔡桓公的病情,劝诫他及时治病,足见其医德的高尚。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
、汤药、医治、
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
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
别人正确意见的道
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流程
1.课前布置学生回顾一下学过哪些寓言故事,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查阅有<
br>关纪昌、扁鹊的资料。
2.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
卫,
医术高超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且人物对话较多,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
读课文,读
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3.在熟读课文之后,可请学生提
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梳理提出的
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
法。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纪昌学射箭,为什么花那么大功夫练习眼力?
(2)蔡桓公明知扁鹊是名医,为什么对他的话不相信?
(3)扁鹊为什么跑到秦国去了?
(4)寓言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4.结合句子体会人物的想法,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扁鹊和蔡
桓公的想法。例如
蔡桓公不相信扁鹊的话,扁鹊为什么还要三番五次去说?蔡桓公浑身疼痛后,派
人去请扁鹊,他又是怎么想的?扁鹊没被请来,蔡桓公会怎么想?体会扁鹊和蔡
桓公的想法,对理解寓
意会大有帮助。
5.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形象。比如纪昌练眼力
时的动作,要读出寓言夸张的描写──“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
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
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
一样”;比如扁鹊的机警──
看到大王生气,他“连忙退了出来”,看到蔡桓公病重,“老远望见蔡桓公
,只
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知道蔡桓公会找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这
些句子,只有读出来,人物形象才会鲜活起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编成课本剧
演一演。
6.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如,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
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
、恒心、毅力和老师指导有方分不开;再如,学生对
蔡桓公的评价,也应见仁见智。可以谴责蔡桓公自以
为是,可以给他讲病须及早
医治,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正确意见,防微杜渐的
道
理,还可以指出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等。
7.结合文本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经典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