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绝世美人儿
609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4: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黄山市人事考试网-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独坐敬亭山》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 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下面我将从教材及背景;
教学目标、重 、难点;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流程设计五个方面作简单
的说明。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 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
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 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
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 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
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 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
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 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
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 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
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 ,受到美
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 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 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师板书课题《 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 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
字方法:用减一减 ,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
山在什么地方吗? (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 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
有一个独 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 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
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 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
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 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 “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
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 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
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 对话练习。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 )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 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
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 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
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 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
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 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
全过程,让学生多 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
中品析,在读中体 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处处以学 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
真正把学生融入 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
各种感官主动地 、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抓住古诗所描绘 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
创新,真正受到 美的熏陶。























望洞庭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望洞庭》。下面我将从教材,教
学程序两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 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
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 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 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
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 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
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
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
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 《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
能目标)
3、感悟 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
会作者感 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
让基础好 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 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
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 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 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
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 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
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 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
自然, 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 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
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 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
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
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 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
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 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
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 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
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 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
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 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 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
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
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
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 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
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
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 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
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 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
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 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
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 ,明诗意”的指导。)
(二)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 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
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 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
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
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 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
青螺,你看到了吗?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 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这里,诗人
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 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
青螺)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 ?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
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
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 ,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
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 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
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 。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
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 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 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
诵。(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 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
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 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 在主动
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 受审美
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 —般都
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 呢?我
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 人——孟浩然,他由景感
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 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
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 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
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忆江南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忆江南》。下面我将从教材,学
情,教法和学法 ,教学过程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忆江南》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 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领学生走
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忆 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
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
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 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
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 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
拓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教学 初衷: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
歌更是国之瑰宝。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有四十 首古诗需要学生学习、掌握,新大纲也提出每学年背诵优秀诗
文不得少于二十篇。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 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同时
我力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语文课程标 准》的四个基本理念即: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
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依据单元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标要求及词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 学生已经有三年多的学习经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因此,
对本课 的教学,老师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


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说教法和学法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 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
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 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
“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 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
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
想启迪。
1.示范读,激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 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
物细无声”的效果, 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一首古诗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
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 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
达成“未成曲调先有 情”。
2.品味读,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 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
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 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
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 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
我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 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
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3.想象读,入境。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 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
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 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
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 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
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 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
意境。
本首词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 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学习目标,
学情等,着眼学生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
象悟情,想象促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优美 精湛的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学会品读语
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 和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赏歌导入新课
语文教材中古诗都是千 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
手段,创设情境,使学 生如临其境,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玩味其中因此我课前安排学生欣赏《忆江南》歌
曲,并简介江南,播放 江南春景图。
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 音乐配以美丽的
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 激发学生学习这
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板块: 读出词中美景
﹝一﹞读通词句 感受节奏美。
1、初读诗词 ,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2、介绍“词”与“词牌名”。 “词”这种体裁 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
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再读诗词,读准字音。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连贯,读流利。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
扫清语言上得障碍,关键的地方要反复地读。在反复的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
在读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4、教师指导读好“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句子中间的停顿。
小学语文的古诗,语言十分简洁、精美,这也是古诗最大的特点之一。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均
匀和谐的节奏美,以及古诗语言的精炼美,凝练美。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有人 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
是最能表现语言美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古 诗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
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读诗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体悟、
情感升华的基础,这一环节很重要,需要时间 长,老师要巡视指导、点拨,不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以
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二﹞品读词句 感受风景美
1、引导学生弄清“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说说自己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 (2)“春来江水绿如蓝”说说
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仿佛了什么)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感 悟古诗的意境美
(3)男女生合作读。在理解内容阶段,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读,合作读、对比读仔细品 味,才能让学生的现
代生活、情感、理念与古代人的生活、情感、理念相融合,并得以升华,与作品的意 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
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
2、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还是自 己亲眼看到的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旧曾谙”的意思。
3、读着“江南好”三个字,引导学生去回忆以往学过的关于写江南的诗句。
4、学生齐读一、二句。
第三板块:体悟景中深情
1、引导学生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并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 读,
并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最 后,
以反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思念之情。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此时教师出示资料,学生在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之后,相信一定能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体会。诗人忆的不
仅是江南景,还有江南人、江南情。在反复几次的感情回读中,那份情将更深,那份意将更浓。
3、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在理解了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上再次引导学生齐诵本诗。
第四板块 课外拓展赏词
推荐学生在课外读一读白居易的《忆江南》另两首诗,增强学生的课外积累。




2、桂林山水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下面我将从教材的
特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 构,抓住桂林
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 美流畅,描述
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 篇适合对小学
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 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
人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澜、瑕、翡、峦等生词,理解并积累波澜壮阔、无瑕、峰峦雄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把握文章大意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
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
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 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
用音乐渲染情境 ,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在读中促悟, 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 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
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 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
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 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
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 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 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 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 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
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 完成两个任务,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 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
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 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齐 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
段在全文当中有什 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式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
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水,比喻、排比
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提问,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 海,西湖的水呢?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
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
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品读,诵读,我会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
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
教师做总结,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水的静,清 ,绿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要适时的运用
教学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的 特点,我同样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是学习对词语的理解, 通过配乐朗读,出示课件图片等多个方法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感情朗读,体会


桂林山的奇 特与魅力
最后是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会以读代讲,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的词语,结合课文中的插图 来有感情的
朗读。插图与文章相辅相成,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让学 生体会理解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再联系课后问题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以此锻炼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 读,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拓展练习,总结全文
在拓展练习当中,我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子,用课件出示这样的句 子,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
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多得。。。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
再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再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桂林山水的感受。我趁势做总结,同学们,桂林的山, 桂林
的水真是美丽无比啊,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吧,最好能够把你喜欢的语段给背 诵下
来!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3、记金华的双龙洞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下面我将从
教材,教学方法,教材过程,板书设计四个 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社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 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
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 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
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 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件
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 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
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分,外洞、内 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
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
的思想感情。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 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
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方法
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 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
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 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 塞顿开。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


的景象。有的 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马上有同学说:
“山石嶙峋, 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悟了词义,
这种教学方法 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灌输无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绍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
去,仿佛到了 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
那里聚集一 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
竟有多大了 然于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
外洞进入内 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子拉船,表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
之小。
〈二〉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 件,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
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 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
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 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
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 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
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 更值得观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
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 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
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 ”“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
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 想像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
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 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
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三〉音像激情,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 ,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
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 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
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 洞来参观„„”音像出示,导游解说,
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 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四〉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 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
解得还多,对 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
发给他们的资 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
景点还有很多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
用心记,学 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 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
一目了然,真正 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附: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七月的天山》。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
学法 ,学习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五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学目标《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 年级下册第一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课


标”关于这一组阅读教学 目标的要求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
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 累优美的词句。
这篇课文讲述了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 北两半的天山。天
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 天地。作者用移步
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 喻,依次描绘了天
山的雪峰、雪水、溪流。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 马蹄溅起的水声相
映成趣。三是描绘天山深处的美景: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 溪流两岸,满地鲜
花,犹如进入春天的花园。这篇课文重点从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学习 这篇课文,通过对
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美,受到美的熏陶,同时积累优美词句,增加文化积淀。 < br>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单元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 br>识本课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并积累
优美词句。4、领略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通过生活体验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优美词句。教学难点是:从字里行
间领略北国天山的美 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采用“读为基础,读中 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议
结合,互动交流,真正奏响“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 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
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 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
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学习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
1、课外预习为 提高自学能力服务,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四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
本课的生字教学 由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习阅读 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对关健词句的理解,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如联系 上下文、利用工具书和生
活积累理解词义等。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初读、赏读、
品读、美读等。通过师生、生生互支交流,培养 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
情的能力。
四、说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更不能用大量的视频去冲击< br>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我只运用天山景物的视频让学生真正去领略、去体会天山景< br>物之美,没有过多的图片扰乱学生的视觉。
五、表扬激励,享受成功(说教学评价)
在评价方面,我努力北将正面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做为主要的方式,我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的方式,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得到肯定,让学生面向自
己的老师和同学,得到认可,享受成功。这是因为教育家说过:“教育的秘诀不再于传授已有的知识,而
在于激发起潜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在学生成功的时候,让他们更想成功,以激发他们学
习的兴趣和欲望。
六、说教学过程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互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引题,课始创设美。
用富有激qing与美感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一个美妙的境界,引出课题,并激励学生就课题进行质疑。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用富有激qing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音为学生设置一个美丽的境界,激 发


他们想饱览天山美景的欲望,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了 兴趣与猜想。)
第二个环节是:朗读,欣赏景之美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美。让学生 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然后观看
有关天山景物的视频,边看边观察:天山 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最深、最美的印象?
第二步:品读课文,继续欣赏美。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要求学生思考:课文描写了天山的哪些景物? < br>第三步:赏读课文,再次体验美。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想一想:作者采用哪些方法< br>写出了天山的美?
第四步:美读课文,品味享受美。教师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一找描 写雪峰、雪水、溪流的句子,
反复朗读,并从中感受景物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置这 个环节,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能在文本中感受、欣赏天山的美景与语言文字的美感。让
学生从整 篇文章入手,逐步到段、到词、到句,由整体到局部,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并
训练学生 的朗读技巧与速度,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与对读书的兴趣。)
第三个环节是:交流,品味文之美。
第一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完成学习卡的内容。
讨论提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用“____”划出描写雪峰的句子。
3、用“┈┈”划出描写雪水的句子。
4、用“∽∽”划出描写溪流的句子。
5、反复朗读这些句子,从中感受景物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步:指导学生按照第二 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并创造性地完成以下任
务:(1)找出描写原始森 林的词句,从中体会景物的美丽与词句的美妙,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野花的?你从中休会到了野花的哪些特点?
第三步:配乐齐读课文,让学生再次感受美丽的景物、美妙的文字与愉悦的心情。
(在这个环 节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让学
生的思维活 动起来的同时,让他们面向全体学生或站在讲台上发言,让他们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认可,让他
们享受到成 功,然后充满自信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与此同时,让学生尝试自学,让他们在具体的
学习过程中 实践自己刚刚积累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获取自信与成就感。)
第四个环节是:积累,内化吸收美。
第一步是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词句。
第二步是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句。
(之所以设计这个环节,是想让学生明白:天才在于勤奋 ,知识在于积累。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都
是在不断的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第五个环节是:运用,拓展实践美
第一步是根据课文内容补充词语,如( )的日影、( )的云霞等。还可以用“像……像……像……”练
习说话。
第二步是指 导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比喻、排比、反问、想像)和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
写一处景物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心情。
(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让学生用得到的知识、技能和自 己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想像思维完成
自己的作品,在享受自己才能的同时,感受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兴趣基础。)
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水 生机
七月的天山 再往里走 树 幽静


走进天山深处 花 繁华
(这样设计的层次感很强,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容一目了然,能 让学生知道课文叙述的顺序、主
要描写的景物以及它的特点。起到了用简短、精练的文字示范文章内容的 作用,起到了引领的目的。)

5、中彩那天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中彩那天》。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简
介,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的选择 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来自于四年级新教材 第八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共同去寻找人生的财富、生活
的哲理。从而明白:有些东西比金 钱更重要,比财产更宝贵,它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有了它,人生一定会
更充实而美丽。
这篇课 文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拮据的父亲,中彩那天神情低沉,为奖品的归属伤脑筋,最终
把奖品 一辆梦寐以求的奔驰车交还给同事,课文表现了父亲诚实有信的高尚品德。
课文共有十六小节。第一小 节介绍我家生活拮据,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活,但即便如此,母亲常教育
大家:做人要有骨气。第二 到第十五小节介绍了父亲中彩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汽车,但最终却陷入
了道德难题,最终父亲战胜 了自我,把奔驰车还给了同事,拥有了精神财富。第十六小节则讲述了我成年
之后,对父母亲的教诲有了 更深的体会。
课文重点描写的是父亲买了两张彩票,其中一张是代库伯先生买的。代库伯先生买的彩票 中了一辆奔驰汽
车,是不是把汽车给库伯,成了父亲面对的道德难题。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最后一 句话“中彩那天
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那贫穷的家最富有的时刻。”的含义应该是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 点。
《中彩那天》以表现父亲的神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内心深深的矛盾、犹豫,成为贯穿全文 的一条
主要线索。
(1)但他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2)我 兴奋地几次向上前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却都被他赶了下来。最后一次,他甚至咆哮着要我
滚开。
作者通过简洁、质朴的语言,叙述了父亲的矛盾心理。抓住这一矛盾作为整堂课的教学突破口,可以引导
学生从通过品读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深入探究,解决疑问,从而体会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人物
诚信的可贵品质。
二、学情简介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是我班学生语文学习常用 的方法。我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良好的预习习惯,
大家常常会以“圈圈、划划、批注、质疑”等方 法独立地阅读课文,同时还能自主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小组学习,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 己的观点。然而他们在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上,
还缺少自主感悟的能力,需要教师为他们架桥 铺路,帮助他们深入品悟语言文字。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及本班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拮据”、“精湛”、“梦寐以求”等词语。
本课的语言浅显易 懂,“拮据”这个词语,其中“拮”字容易读成“吉”,“据”的读音,要提醒大家,
是第一声。而对这 个词语的理解,可以为体会父亲矛盾的心情做铺垫。因为,这个词语告诉我们:作者一
家生活贫穷,为后 面的还车还是留车,埋下了一个伏笔。
“梦寐以求”其中“寐”这个字字形、笔顺比较难以掌握,要通 过示范板书,提醒同学注意。词语的意思
就是做梦也想要的意思,形容迫切地希望。父亲迫切地希望自己 拥有一辆奔驰车,但最终当他得到了车以
后,却显得神情严肃,矛盾由此展开。


目标二:朗读课文第2——15小节,在读懂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
课文的第二——第十五小节,主要围绕着中彩展开,有父亲中彩后的神情严肃,也有父亲犹豫、彷徨的心
理,更有父亲战胜自我,还车后的如释重负。正是这条矛盾的线索,将整篇文章的内容推向了高潮。根据
四年级朗读的要求,即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后,通过朗读
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变化。
目标三:借助提示,联系上下文想象父亲矛盾的心理活动,从而读懂文章的 重点语句,品悟其深刻的道理
(重点语句指哪一句,请具体写明)
课文父亲的矛盾心理是全文 的关键所在,但由于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给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设计
一系列的练习,设置坡度, 帮助学生共同体会矛盾心理,最终使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中彩那天父亲打电
话的时候,是我那贫穷的家 最富有的时刻。”这句话的含义。
四、具体实施:
(说课时,可先将几个教学板块整体呈现。)
第一板块: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情况
1、揭示课题,在读课题时,注意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2、主要内容填空,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3、再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
意 图说明:“中”是个多音字,要求学生在读课题时,就能注意到这个字音的正确朗读。我们的教学应关
注 学生的起点,在反馈预习时,既了解学生独立读懂课文的基础,又要组织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填空的练
习 ,便从整体上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是帮助学生从主要内容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其中,教师要
求 学生围绕主要内容提问,既引出了课文的矛盾,确定了组织教学的突破口,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
能 力,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要出示填空的具体内容;罗列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父亲神情与动作的语句。
过渡:我们在中彩时,都是欢呼 雀跃的,文中的父亲中彩之后心情是怎样的呢?请读读课文,找到相关的
语句,并把它画下来。
1、浏览全文,找出体现课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
2、快速地读找到的句子,并具体找出父亲神态与动作的词语,并适时出示。
3、提出“道德难题”。
意图说明:浏览全文,通过寻找句子,了解父亲中彩后的神情严肃,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找出父亲神态
与动作的词语,进一步体会父亲与众不同的表现,从而引发学生强烈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直接切入“道
德难题”,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第三板块:聚焦矛盾,根据各自的观点,寻找相关语句,理解感悟。
1、过渡:面对一辆自己 梦寐以求的奔驰轿车,你觉得父亲究竟该还车还是留车呢?下面,就请大家默读
课文2——15小节,找 到相关的语句来证明你的观点。
1、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择矛盾的一方,寻找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交流,出示“留车”的相关语句,运用不同的手段,理解句子的含义
A、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生活拮据,全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理解“拮据”)
B、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他的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
于自己的汽车。(理解“梦寐以求”)
C、商店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表示这辆彩车已属于我家所有„„(以读代讲)
D、原来,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过后,两人把此事都忘了。(以读代讲)
E、“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以读代讲)
3、出示“还车”的相关语句,理解父亲当时的彷徨。
A、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4、再次出示父亲神情与动作的语句,通过朗读来体会。
意图说明:虽然我们 已步入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但要重新审视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因而字词教学仍不
能有丝毫的懈怠。帮 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为理解课文的内容畅通渠道。对于一些
浅显的语句,则可以 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从而节省了有效的单位时间。
第四板块:借助手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解决矛盾。
过渡:到底是还还是不还?父亲 心情十分复杂,真的是太需要这辆车了!需要这辆汽车使他梦寐以求的梦
想得到实现,需要这辆车改善他 们一家拮据的生活,过上富裕的生活。怪不得,在中彩那天,父亲会——
1、再次出示父亲神情与动作的语句,边朗读边思考:此时的父亲会怎样想?
2、回文朗读当时父亲的举动及内心犹豫的语句。
3、还车后的父亲,为什么会特别高兴?设计填空练习,想象说话。
4、出示母亲的教诲,讨论:这里的“财富”指什么?
5、出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用上关联 词语“虽然„„但是„„”,完成写话练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6、积累母亲的话。(怎么积累?是听记还是背诵?)
意图说明:父亲的神情,乃是贯穿整篇 课文的线索,此次再次出现,让学生有了更深的体会,通过想象说
话,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更 细腻地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活动,因为父亲的矛盾、犹豫,所以会
表现出令众人难以理解的举动。在此基 础上,在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上,教师则采用了写话练习这样
一个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坡度,富 有思考性和启发性,在读写的实践中,增加文化积累,丰富文化底
蕴。
(回文朗读的具体语句,填空练习的内容都要呈现出来。)
第四板块:总结课文并延伸,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总结全文:师生配合共同朗读课文。
2、课外积累名言:
A、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罗曼·罗兰
B、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德谟克利特
3、结束语:同学们, 让我们像可敬的父亲一样,多一些诚实的面容,多一些守信的品质。我相信,每个
人拥有了诚信,我们的 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意图说明:至此,整堂课的学习已经步 入了尾声。但语文学习的大阅读关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学习并不
仅仅停留于课堂中的学习,生活中,时 时、处处都有语文。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
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更要关注学 生在各种语言实践中的“习得”。通过本文的学习,我相信在学生
的心中已经激起了一片片涟漪,明白了 精神财富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了辨别事物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价
值观。
附板书:
中彩那天
拥有 失去 (再次拥有)
严肃、愤怒 犹豫 如释重负 特别高兴?
留 还
精神财富


6、万年牢
教材 《万年牢》是人教版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
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 、做生意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的
认真和实在的。
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

< p>
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
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树立了如何做人的榜样。 这篇课文让学生
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地道德风范,同时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
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在课堂结尾处设计有依据、有中心的环节。从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结合生活实践用于生活,既
回顾父亲做人做事的认真实在,又贯穿三处“万年牢”之间的内在联系于其间,最后给学生一个平台展示 他
们的视角、他们的情感,从课文中受到的崇高的人格美的熏陶、感染,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人要认真,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的糖葫芦将例如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学难点:体会三处“万年牢”的内在关系,学会为人和做事的道理。
教学时间 :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吃过冰糖葫芦吧?回忆一个你所吃过的糖葫芦的模样,好吗? 在解放前
的天 津,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名气,想知道他是谁吗?
他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的作者的父亲。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 、检查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火候、竹签、耽误、甩糖 风、掺假、赚钱(认读,并结
合句子理解词义)。
三、围绕提示,深入探究:
1 、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1 )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3 )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几次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深刻含义?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做上记号。
2 、小组合作研讨。
3 、班内汇报交流。
4 、重点指导理解问题(3 ):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 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
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 、为什么叫万年牢?(板书:糖葫芦――万年牢)
B 、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
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 、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小组讨论。


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 、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 、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 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板书:做生意――万年牢)
※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全班讨论。
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 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
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板书:做人――万年牢)
※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 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
万年牢的生意靠的 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三处“万年牢”由做糖葫芦到做生意到做人,一环紧扣一环, 叙事清楚,很有条理。我们要学习这种按
一定线索写事情的写作方法。
四、感情朗读,深入体验:
1.齐读课文,谈谈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为人实在 、做事认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2.完成“每课一练”中的第三题
五、拓展理解,体会情感: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实际生活中的生意人都是文中父亲那样 吗?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
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作业(一).写自己的父亲(二).层次性 作业:1.我能选择正确的读音.2.我会选.3.我会填.4.开心读一读,快乐做
一做.
板书:
6万年牢
做糖葫芦――万年牢 可靠
万年牢 凭良心做生意――万年牢 认真
一生受益 做事做人――万年牢 实在
【教学反思】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 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
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作为本单元的略读课文, 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
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 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 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7、尊严
尊敬 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尊严》。下面我就从说
教材 、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尊严》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本
篇课文抓 住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
有尊严的 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逊”“喉”“捶”“惬”四个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默读、朗读、比赛读、小组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
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尊严的可贵之处,从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自 己


及他人的尊严。
教学重点:
1、通过文中对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1、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分析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
二、说教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
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着重引 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习。我主要运用到的教法有:
1、问题导入法
2、课文分析法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 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如下的学
习方法:
1、自读品悟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都是好奇好学的,在导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
么做?
2、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㈠ 默读课文,师提出要求。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的学 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初步学会默读。这个环节
正好为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提供了机会。教师在学生阅读 前要明确要求,这有利于学生更有方向地把握课
文。
㈡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读课文,教师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大
意)。在教学中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这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合作学习,探索交流
这个环节是先让 学生合作学习,再让同学们汇报学习情况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
学习,培养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 力,同时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达到口语训练的目的。我主要是
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 :
㈠ 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自尊、有原则的人)
㈡ 对于这个年轻人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佩服他,自尊对于我们很重要)
㈢ 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这些对话?
4、分析课文,适时点拨。
在这个环节中,我重点分析两个问题。
㈠ 年轻人从一开始不吃杰克逊大叔送的食物到最后他接受的原因。
㈡ 分析杰克逊与女儿的谈话,体会尊 严的可贵之处。(为什么说他是富翁?文中哪些句子证明了他是个
富翁)。适当的分析课文有利于突破教 学的重难点。
5、比赛读书,深化理解。
根据小学生的好胜心以及爱表现的特点,我设计了 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的环
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更进一步地深化对课 文的理解。
6、整体回顾,分享感受。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体会 文中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用分小组朗


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 文章的感受。
7、拓展知识,深化理解。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 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所以,在最后这个环节中,我选择
了赠给同学们几句有关“尊严”的名言的方式,希 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广泛地理解尊严的重要与可
贵。
8、作业
语文教学是植根现实的,它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我布置的作业是:
搜集其它有关“尊严”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故事。
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8、将心比心
尊敬的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心比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 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
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将心比心》是小学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八课的课文,是一篇略 读课文。学生在
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经能自读自悟课文。本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 ------即阿姨帮助奶
奶、母亲鼓励护士,使学生明白“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 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
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的 阅读方法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所以我第一条教学目标是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
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2、本课语言通俗,而且没有生字僻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课 文
内容。我觉得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从文本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是教育学生 的
主要目标。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条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生活中只有将 心
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这是一篇独 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
学生实际情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我定 下的第三条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
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 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本文的目 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
熏陶,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 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景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
(一)情景导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广告——心在一起做为切 入点,向学生提出
“从片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从而揭题。这样的导入设计,即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又
营造课堂气氛,对揭题铺下了垫笔。
(二)初感课文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所以我对学生提出“读正确、通顺,
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的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 ?找出来用
‘——’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 说的?”这
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 中人物的思
想感情。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 没有这样做,
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 学生展开想象,
换位思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 处处为他人着
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高贵品质。这个环节的设计揭示课文的主题,同 时实现课文的
教学目标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四)课外延伸
学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然后让他们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提出
“生活中,有这样将心比心的事吗?”让学生交流,说一说,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陶治了他
们自己的心灵,同时实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认识到“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
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体会“将心比心”指的是用
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最后与学生一起共勉台湾作家罗兰的名言: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
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 ,
而且可以减少悲剧和恨事。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 有利于学生对课文
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课文的主旨。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 、“母亲”、“护
士”以及她们之间的关系和文中的关键词句做为板书。

将心比心

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阿姨 帮助 奶奶

母亲 鼓励 护士

9、自然之道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 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自然之道》。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的
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 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
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
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
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
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 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


内容、体会文章思 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 的内容,不能要求
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让学生交流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 启示:要按照自然
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根据四年级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启示 。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本篇课 文讲的是关于自然界的规律,内容相对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我准备采用
视频课 件和谈话法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生字词,整体感知课
文内容 ,初步了解怎样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突出重点,精读研讨,落实词
句段训 练,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总结升华,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明确做事要遵循“自然之道”。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课的 教学,我将引导学生
采用先了解每部分内容,再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文 中描写作者和向导心
情变化,联系上下文,采用对比、抓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 表现出来;通过交流
感受或启示,拓展延伸,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我会用课件展示海龟蛋和小 海龟出壳时遇到的各种危险情景;接着,我会让学生说说:你看了这样
的情景,想说些什么;在学生充分 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老师用 “有一个人,亲眼目睹了刚出生的小海龟被
食肉鸟咬啄的情景,他会怎么做 ,你们想知道吗”来导入新课,随后,板书课题,让学生说说:你读了这
个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 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1).带着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3).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用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教读,小组读,赛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对这些同学的朗读情况作适当的评议;
(3)指名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引导学生总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 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 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提要连起来想一想,就抓
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突出重点,精读研讨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 到第 自然段,边读边思 考:“我和同伴”看到了什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向
导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议一议:向导明知“ 我们”的想法和做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
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有什么想 法?


2.抓住向导说的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引导学生联系上 下文,想想“就是这样的”
是怎样的?为什么向导会“若无其事”地说?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
3.这句话该怎么读?
4.从我们刚才的理解分析中,你知道“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四)交流感受,得到启发
作者和同伴是好心办了坏事,原想救助这只可怜的小海龟,却没想 到给更多的小海龟带来灾难。你们读了
课文,有什么话想说吗?把你们的感受或得到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 听。
(五)巩固复习,练写生字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齐读,说说想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和字形。
2.重点提醒同学们分辨“幻”和“幼”,提醒大家写“啄”字时不要忘了带点。
(六)反馈质疑,了解学情
同学们,经过学习,你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自 然之道”,也懂得了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自
然规律,否则,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还有什么不明 白的吗?提出来,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
(七)布置作业。
1.练写课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到读书笔记里。
《自然之道》说课稿 来自费尔教育。 点这里回到顶部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黄河是怎么样变化的》。下面我
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 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v《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的选读课文。
v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 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
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 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
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 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基本理解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 材中编选本篇选读课文的意图一是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内阅读量,为学生阅读的自我检测提供材料,二是
增 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综合选读课文的特点和本篇课文内容实际,我将本课安排一课时教学,教学目标定
位 为:
v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 黄河的
方案。
v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 在获取、过滤、分析、处
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v情感目标:通过 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
识,渗透科学的自 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以生为本,说学情
v为了符合新课程 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顺应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
成学生主体性的开 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


参 与学习活动,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我班学生虽没见过黄河,但他们求知欲强,思维比较活跃,善于小
组 讨论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电教化教学手段、激趣设疑和小组讨论等多种生
动 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突出主体,说教法
v本课教学,我以 “导与学”课题研究的思想为指导,教学中,运用“导放结合,自学为主”的方法指导
学生独立阅读文本 ,探究问题,感悟思想内容,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v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v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v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v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四、关注发展,说学法
v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语),肯定了阅读中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
更由于本课的课型特点,突出强调了学生的独立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独立阅读,自我
检测”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活动。
v协作式学习方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由组长组织,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v探究性学 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
延伸的目的 。
v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
v
这样,学生在阅读实践与自我检测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五、重视实践,说过程
v(一)情景导入,明确学法
v首先,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 的图片,同时配以背景音乐。这组图片的展示及音乐所起的作用,使学生对
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 受。并通过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
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 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
v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的图片。
v两组图片的对比, 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头脑中充满了疑惑,激发起强烈阅读课文
的欲望,板书课题, 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v2、明确学法。告诉学生这节课仍采用“独立阅读,自我检测”为主要学 习方式,训练和检测大家的阅
读能力。
v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补充揭示课
题,导入新课。
v(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v1、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v2、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抽读生词)
v(三)、独立阅读,自我检测。
v1、展示提纲,引导学生阅读,小组合作交流
v自学提纲:一、黄河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黄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归纳出两点原因)三、
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 br>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交流辩论、达成一致,既提高< br>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说、辨、析等能力,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 br>堂。
v2、全班反馈,检测自学情况。


v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
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 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我再次出示一些图片等资料,特别是对于悬河,我特意
制作了一幅悬河形成的示意图 。通过欣赏视频材料,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v在学生的汇报中介绍课文的一些说明方法。
v而对于黄河的人为污染,以及相关黄河的治理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保护母亲
河,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 做起。完成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v本层次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师生共同评议大家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独立 阅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
在问题的疑难处稍作提示与点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v板书设计
v变化:摇篮——祸河
v原因:自然人为
v治理方案:一、牧林为主
v二、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v三、明白道理
v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
的 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
规 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
想 感情。
v(四)、拓展延伸,谈谈感想
v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及身边的环境问题谈谈读后的感想。
v同时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小练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治理黄河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五、总结全文。
v简单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学习本篇课文所采取的方法。号 召大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人类最美丽的家园。
六、实践作业:
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一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治理办法。

11、蝙蝠和雷达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蝙蝠和雷达》。下面我将从教材,
教学目标及重 难点,教法和学法,,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都是围绕有关科学内容
来选编的课文。《蝙蝠和雷达》这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
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
识兴趣的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以及
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 特点及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和本课的特征,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乐于读书查阅搜集资料的的能力。
思想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重难 点是建立在本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以读、听、说训练为主,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 阅读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清楚,
更直观的了解蝙蝠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又是怎样在夜间安全的飞行的,我 利用电脑制作了课件加深了学生
对课文的内容了解,起到了学习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学法中采用小组互 助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
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 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
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1、再度组织游戏“蒙眼捉人”的游戏展示自己的想出的高效办法。
2、引导学生谈体会和发现。
(1)在眼睛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又耳朵与其他东西配合起来,可以发挥目标。
(2)要发现目标并不一定需要眼睛。
3.(出示课件图片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新课
(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 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
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 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 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 “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呢?今天就让我 们来继续有趣的发现之旅。(板书课题)课文那个部分是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奥秘呢?科学
家又是怎样揭开 这一生物之谜的呢?
二、自主阅读,填表说图助学(学习4、5、6自然段)内容浅显我以小组合作学习看表填空
1.快速阅读4、5两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附试验报告:
试 验 方 法 结 果 证明的问题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没响 夜间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
靠的是嘴
和耳朵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铃铛响个不停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请一名学生说,教师播放课件
5.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教师同时播放电脑软件。
6、在请同学回答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7.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理解“配
合”) 。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三、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1.学习第7、8自然段,小组合作探究: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雷达是怎样探测障碍物的。
2.师生反馈,相机展示课件。
一)理解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探路
1.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学生默读思考)
2.读懂了吗?拿出与蝙蝠有关的卡片边摆边说。
3、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超声波、反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指名贴卡片。
5.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6.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7.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科学家根据蝙蝠能在夜间安全的飞行的原理给飞机装上了什么?雷达
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二)理解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1、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
2、多媒体演示飞机利用雷达探路的特点。
3.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反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多媒体显示:(以反馈教学收获)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四、扩展练习
过渡句:播放课件飞机能在夜间安全的飞行是从动物身上的到的启示,人类许多 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
得到的启示,你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还了解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 得到启示的?
(学生汇报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教师播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五、总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或了解了什么知识?希望以后有时间多读课外书,掌握更多的知识。
(学生汇报)
五、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动物,想想能从它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成小发明。
六、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使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课文内容,突破了重难点。
11.蝙蝠和雷达
嘴 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反射
启示


天线 无线电波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反射

12、大自然的启示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就人教版第8册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进行说课。下面我将紧扣略读课文
的特点准 备从教材、设计理念、教学程序、课堂特点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第一方面、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了两则科普小短文,再次激发同学 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打
扫”森林》讲述的是林务官的一纸命令给森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人类 的老师》介绍了科学家们从动
物身上得到启示,运用于发明创造。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 特点以及生物的特性,从中受
到启发,才能科学、有效利用大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这两篇 虽然都是说明文,但在语言特点上有所不同,《“打扫”森林》的语言生动活泼,而《人类的老师》
则平 实简明。
2、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热爱自然的情绪上涨,初步学会理性的思考。以文本 为例,从自
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本课是学生自主运用对话文本的方法,在读中感悟,进行适当 的语言训练
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3、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 基点,以新课标阐述的理念为背景,预定本
课教学目标如下:
A.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全文。
B.运用前两篇概括内容的方法,概括本课两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C.抓住重点语句的学习,加深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对仿生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4、教学重难点;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迁移学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而深
层次地领悟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仿生学的相关信息等
第二方面、说设计理念与总体教学思路
1、以上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制定是贯彻了以下教学理念。
识字 借助拼音,降低要求
略读课文中的字词教学不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字词朗读不作检查;字词理解不作重点;字词赏析不作要求 。
应用 以点带面,迁移运用
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 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
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粗略 抓大放小,有所侧重
略读课文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大胆取舍,突出重点,有所失而有所得,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5
自主 放手阅读,体现个性
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自主地学习,自主地评价,让学生 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
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
2、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朗读提示,把握目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课题入手,解决难点


五、总结收获,练习写作
六、布置作业,积累沉淀
第三方面、教学程序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共分几大板块。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加强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
读、迁移写法的作用。】
二、朗读提示,把握目标
浏览“阅读提示”,概括这节课的任务,(内容 启发 积累)交流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的要求和方法,这样的方法更有实效性。】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借助拼音读通全文,发现本课在形式上的特点。
2、浏览全文,完成第一个任务:短文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如何将一篇长长的文章浓缩为精炼的几句话?】
从《自然之道》的内容的概括找到启 发,套用格式:___________的故事,告诉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简单地说,它讲的就是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人(破坏)自然,这个启示是种“警示”
同样,《人类的老师》可以参考之前学习的《蝙蝠与雷达》概括内容的方法:
从______ ____________得到启发,解决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简单地说,它讲的又是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人(利用)自然,这个启示是种“启发”
【设计 意图:学生独立概括文章内容有点困难,借助已经学过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降低了学习
的难度 。把文章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提炼为“破坏”与“利用”,把启示解读为“启发”与“警示”,这有
助于学 生对文章内容本质的理解。】
四、课题入手,解决难点
1、读小标题,提出困惑。学生能自己解的小问题先解决,留下大问题一起探讨。
【设计意图 :文章的题目就是学习的切入点,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
激发了学生 的求知欲,也就是阅读文本的兴趣。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深究,对简单的问题可以粗略带过,
抓住那关 键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问题加以研究,把时间用到刀刃上。】
2、圈圈重要的字、词,画画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帮助自己解决剩下的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教会阅读方法,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对文本的解读才会更加深刻。
3、交流时:用图示法理清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理解生态失衡的内在原因是领 会启示的关键。用图示法将长篇大论的文字提炼为几个关键词,
再画上箭头就能清楚地表示事物之间的联 系。这样,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一目了然了,深入浅出。】
五、总结收获,练习写作
1、谈谈从一篇短文中获得的启发,也可以谈谈整篇文章获得的启发。
2、归纳本单元表达启 示的思路:故事+分析,问题+动物优点+效果,以及用设问句连接故事与分析,问题
与动物优点,承前 启后,过渡自然的方法。在交流搜集到的仿生学资料后,仿照《人类的老师》写一个片
段。
【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梳理,教会学生写作表达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将
从 精读课文所学到的“法”有用“法”之处,做到有机会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积累沉淀
七、板书:


12大自然的启示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启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 三单元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有两篇科普小短文组
成。《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 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
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 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
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 事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
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告诉人们要利用大自然的规 律,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
服务。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 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
界。
3、激发阅历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说教法:指导学生自学。
三、说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一)复习导入
以本单元学过的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导入新课,并指出与其它课文的不同,有小标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小环节,即: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桌检查生字词。
2、快速浏览课文,这两篇课文各讲了什么 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概括出课文内容。
(三)抓住重点,合作探究。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的意图是指导 学生自学,所以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
先自主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在 汇报时有说不好的地方我适当点拨、指
导,在汇报感受深刻的句子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搜集到的 资料谈体会,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
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指导朗读。在学生体会了重点句后,我又让学生 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让学生对课
文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整合知识,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假如这两篇短文的主人公——林务官和科学家们应邀参加中央电< br>视台的《人与自然》栏目的节目录制,面对镜头,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两篇短文的主人公再认识,深化文章主题。
(五)板书设计

板书以两篇小短文的标题,概括出了主要内容,无知违背、认识利用(自然规律),违背就会受惩,利< br>用就会受益,简单明了,也富有概括性。

13、夜莺的歌声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夜莺的歌声》。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
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 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夜莺的歌声》是人 教版新课标第八册语文教材第四组中选编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
时期,一个被游击队 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
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 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 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四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
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 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然后写游击队消灭了敌人,最后写战斗结束
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 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
勇敢镇定,紧急中充 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 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
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 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
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
二、说教学目标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被安排在第四单元,本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 这一专题取材,本组教材的内容直
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教学本组课文时 ,要帮助学生在把握每篇课文主要
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 思想感情。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
课特点,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A类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 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B类
1、整体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部分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类
从故事内容中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三、说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本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默读与朗读结
合,同时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开放讨论中理解体会文章中的语句 ,
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以王二小的故事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在
这里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故事导入, 学生会对学习本课更有兴趣。)
第二板块——检查预习情况。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 br>(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在学习课文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既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也加强< br>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三板块——整体把握课文
看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在新课标第二学段关于阅读的目标 中强调,要让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这也是学习本组


课文的一个训练要点 。)
第四板块——学习每一部分
划出写小夜莺言行的语句,学生讨论理解,并指导朗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在学生
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情,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组织全班同学以讨论交流学习
成果。)
14、小英雄雨来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小英雄雨来》。下面我将从教材 的特点,教
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阅读,初步理解内容 ,学习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憎恨敌人、机智勇敢的优
秀品质。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读后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练习给每一部分课文加小标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时间:1课时。
二、说学情:
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一篇和战争有关的课文。对于已经有所了 解,这是顺利完成本课教
学的有利条件。但由于四年级学生阅历浅,对本文中涉及环保的科学道理较难理 解,根据这些实际,在教
学时我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 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
文是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语言生动有趣,适合朗读 。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
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 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
优美的语言,这样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更深刻。
在本文教学中 ,我以语言描绘、图画展现、表演体验等不同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课
文内容。
四、说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深入文本和文本进行深入 的、多层次的对话,才
能深刻领悟课文内容。因此,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用读读、圈圈、议议的方法,以读 悟语,以读促解,理解
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本文虽是 略读课文,但由于篇幅较长,可以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中要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培
养学生的 自读能力。先通读课文,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雨来是哪里人,生活在哪个年代?为什
么称他是 小英雄?大体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全文研读时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思考,特别重点理解“我
们是中 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最后进行总
结扩展 。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 呼声》。下面我
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 说明。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的 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
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 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
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 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
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br>'树立维和的观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 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
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 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
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 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 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
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教师把 远程教育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
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 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和学生实际,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 行适当选用:利用图片,数字等资料为学生
提供鲜活的大量系统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 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
平之花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也更 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更
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通过学生读文质 疑,教师梳理出四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
的句子及信中我的呼吁 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会怎样介绍
爸爸 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 „„从重点语句(如失父之痛的
句子 ,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
鸣.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 ,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
感悟,读出体会,读出 感情,读出渴望,特别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和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
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 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
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 生从无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观看图片,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听师解说,初步< br>形成一种世界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也为课文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 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
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作者 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
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 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和观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读文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用一个词,一句话, 一个符号等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
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 好反
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 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
节课 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和观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 上,
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 使用均要
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 而生辉添彩,
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板书:
随机抓住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 光点及时板书,使板书提纲列挈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重难点,
起到引领,启发等作用.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下面我
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 视角,揭发了战争给自
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通过战争与 和平情境的对比,让学
生认识战争对人与自然的破坏性、培养学生维护和平,共创和谐社会的责任。全诗 共五个小节,可分为两
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小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第 二部分(第五小节)发
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和平的美好。选编这 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
一是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 达的情感。
二、说目标
本课所订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此目标能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订立,订得比较准确,有针对性 ,能着重对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能力的
培养。充分体现教材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学难点: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五、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启发谈话法、提示法、对比法、指导朗读法的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法、自主
学习法、情境学习法的学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
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
字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课件辅助教学。
六、说教学流程本 节课共有五个环节:品读诗文,享受春天;感受战争;充满希望,再享春天;小结;拓
展作业。
<一>、品读诗文,享受春天
1、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严教师就用深情 而优美的语言谈话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
本自主阅读状态。导语: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 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安心学习的时候,
你可曾想过,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有多 少人正期盼着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
首呼唤和平的诗。
2、享受 春天 学生在严 老师的带领下品味描写春天的诗句,完成表格,并引导学生享受美好而宁静
的画面,畅谈脑海中美丽的画 面(此处的说话训练让学生体会到享受春天的幸福和快乐,也为下文体会战
争的残酷不能享受春天的遗憾 奠定情感对此的基础)
< 二>享受春天之后严老师又用转折性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第二环节:感受战 争(这部分是自主学习,合
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 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
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 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
解。所以在这一环节老师仍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 、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
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看战争片和战争 图片,再自由读课文完成表格后半部分,并谈谈战争过后,你又仿佛
看到了什么?使学生感受战争强大的 破坏力以及带给动物和人类的伤害,体会战争的苦涩,从而激发憎恶
战争的情感)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发现 前四小节的共同点,(出示把„„又把„„还把„„甚至把孩子们的
乐园也摧毁了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进一 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一次次的提问和朗读激发学生对战争的厌恶,
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 。再指导朗读(在这里老师先鼓励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教学内容,同时
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循 循善诱,逐一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体会到参与的乐趣。真正使朗读成 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然后自然地突破了难点:学生很容易就品味到成
功的喜悦。此设计体现了语文学科 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最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
仿写(此处教师为了把课内课外有 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生活中用语文。从课堂内拓展 到课堂外拓宽视野,从学而到扶、从扶到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充满希望,再享春天 学习 最后一小节。(叫几个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来。读中悟,
悟中读,加深理解世界儿童的心愿 )
<四>、小结
这一环节严老师会用深情而又转折性的语言带领学生深化并感受孩子们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愿
望。
<五>、:《儿童和平条约》
让学生自读“阅读链接”《儿童和平条约》,并布置作业
七、说板书,板书是课文内容的精华,本课布局合理,简洁,突出课文的重点,使人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
这节课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 、合
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说课完毕。

17、触摸春天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触摸春天》。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
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 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二、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
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课所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 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
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 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
的思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 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 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
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
的生活实 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四、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就 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
造 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
此 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利用CAI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
让 学生去感悟和课外文本拓展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 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
我将在课前安排一次“假如 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
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 和困难,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说教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 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
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 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 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书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
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
原则。
【说教学准备】
CAI课件包括《千手观音》的舞蹈片段、课文图片、海伦·凯勒的照片及音乐磁带。
【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我让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片断,并提出问题:“你们知 道这是什么节目吗?看了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在对节目的赞美,我适时提醒学生这是 一群残疾人表演的,从而引入课文:“一群
残疾人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真是一个奇迹。有个 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
一起去触摸春天吧!”随即板书课题。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 播放大家熟悉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生动、鲜
活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首先提出问题:“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板书:“创造奇迹“。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并在 书旁


标注自己的感受。再在四人小组内讨论,接着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课件相 机出示语句,帮助理
解。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句子,如 :
句子一:“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你 认为这是个奇迹?”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她是一个盲女孩,却能在花丛中
走的很流畅。引导学生抓住 “流畅”一词,让学生感受一个盲童能够流畅的在花丛中穿梭说明她对生活的热
爱,同时指导学生读出这 种热爱之情。
句子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用课 件出示另一句子“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让学生比较朗读,
说说 哪句更好,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感受安静创造的奇迹,同时读出作者惊讶。
句子三:“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
孩神奇的灵性抓 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先让学生说一说对“竟然”的理解,“ 竟然”可以换成什么词?用“竟然”来说一句话。通过这个过程既对
学生进行的词句的训练,又让学生感 受到这是一个奇迹。接着我说:“现在大家都是安静,请闭上眼睛,
伸出双手,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做 动作,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环节的安排让学生亲身体验一
下安静当时的感受,使学生与安静产 生情感上的共鸣,了解到正是因为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才是她
抓住了这美好的瞬间。
句子四:“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提出问题: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一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再次深入安静
的内心,去体 会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这个版块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老师要根据学生对文本的 理解加以引导,所以具有较大
的开放性。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把握的难度也相对大些,因为学生交流的答案 不是按照教师预设的进行,需
要教师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 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通过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沉浸在安静的体验中,更好地抒发自己的 情感。接着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教师随机旁白:“一个盲 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
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 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
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 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从
这些事例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或感受?请随着音乐,打开 心灵之窗,写下自己所思所悟。”教师巡视,
发现好的感悟向全班推荐。最后总结(屏幕打出语句)──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
己的缤纷世界。” 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
本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
灵对 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当
最后 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
了学 生的写作能力,使读、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四、积累语言,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和背诵下来。
2、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 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
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 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 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设计办小报的作业,正是基
于这一指导精神。
【说板书】
安静──创造奇迹──热爱生活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17、触摸春天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
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课所 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
了对生命的思考,抒 写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
激发对生命的思考, 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
含义的方法。
本课教学中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
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 果,增加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 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
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 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
生命的关爱。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
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
学难点。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
让学生去感悟和课外文本拓展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 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
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 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
染。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默读 、体会、交流、朗读、
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 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
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 习主体的原则。
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略)
1、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2、走进文本,深入读文。(设计意图: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 句子,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中最关键的语句 段落,引领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生
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读中感悟,以读见悟。这样既理解了文中重点句 子,体会到了主人公热爱春天、热
爱生命的感情,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3、交流资料,阅读链接。
4、课堂总结。
5、布置作业。
①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和背诵下来。
② 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
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
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设计办小报的作
业,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
6、板书设计


神奇的灵性→触摸春天 热爱生命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
记忆。)

18、永生的眼睛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永生
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 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
的说明。
二、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 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五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
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 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
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
的善良和美好, “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
上理解,“永 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三、说学生
四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 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
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 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
升的地方。
四、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 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
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 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
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6个生字,理解“角膜、永生”等词语。
2.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
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4.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2、3是本课教学重点,
目标4 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 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
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 对话式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 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
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 br>对话是参与对话的人员围绕主题平等地表达(包括各种形式)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br>对话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入,对话的外延不断拓展,对话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思想和情感。< br>因此,对话不仅是一种本质,更是一种策略。本节课设计中,我即采用我校邢秀凤老师创设的获得浙江省< br>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政府奖)的“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对话核心
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 面及点”
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 题→引出
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六、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 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
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近了。这篇 课文学习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
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读完后教师说:“这位 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
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 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
《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 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
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 ,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
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 们预习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
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 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
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 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
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 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
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
“富有爱心”、“勇于奉献”、“ 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
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 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子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
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 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爸爸坐到我身边,平静地说,“一个人 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
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 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
是有意义的。”原来,他和妈妈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
这一段,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
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中国的传统说
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平静,难
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 、
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 命”。
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 部分文
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 动。然
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我紧紧地搂着温迪,激动的泪水
夺眶而出。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 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
精神”;用“„我为我的女儿,1 4岁的温迪而骄傲!‟作者用了14岁这数字词,想说明什么?”来启发学生与
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 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后面没有选进课文的 结尾,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
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 br>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 br>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 br>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
现在 ,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
她的 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 又多了一
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 求读出自
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 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
教极地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通过“说 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
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首先,教师满怀激qing地说:“同学 们,人
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 ,为他
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此时教师手指板书,加以动作 上的暗
示,让学生接话]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 睛吗?
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 一家三
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 染着我
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 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 人的不仅仅是
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 师说:“如果你
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 快乐的人。”课
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 而感
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同时,
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板书:
永生的眼睛
富有爱心
勇于奉献 感动
热爱生命
[效果预估]
本课设计,我们围绕共同确定的“对话核心主题”开展对话,因为给予学生自主 选择的权力,提高了学生自
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为营造了良好的对话场、围绕集中的主题、紧 紧地基于文本对话而提高了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为切实关注学生真实思想的表达和有意识地挖掘和研 究文本冲突点而促进了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19、生命 生命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生命 生》。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目
标 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生命生命 》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是一个很宽泛抽象
的主题,四 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篇课文通过捕捉飞蛾、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
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时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生命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
文章结 尾作者直抒胸臆,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表达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
习这篇 课文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它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之中,懂得珍
爱生命 ,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
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 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初步培养学生读懂含义深刻的句
子的能力。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可贵。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初 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品味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取亲身
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含义深刻的重点句子:
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四、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生命的感悟。
五、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 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 学本文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
领悟本篇 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围绕“生命”的主题,举出一个实例。
2、教师课前准备: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选取有关对“生命”的感悟的内容,设计几个有梯度的主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悟生命的内涵。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使用生命,这一主旋律烘托氛围,< br>创设情境。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幻灯片。
(二)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
1、课前做好较充分准备。搜集与生命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语和评价语。
2 、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熏陶
和 感染。
二、学法
1、通过品读课文、交流讨论感悟生命力的顽强,理解生命的真谛。
2、通过畅谈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抒写对生命的感言,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升华文本内涵。
3,根据搜集的资料,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对话引入,铺垫情感基调
二、品读课文,感悟生命顽强
三、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一)抓住语文本色,体 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是母语教学的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
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 旁贷的任务。教学本课力求达到在赏析语言中感悟生命内涵,在感悟生命中习得
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二)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重视体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
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
感悟和思考”。体验感悟,正成为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三)教学流程统览
1.创设情境,感知生命。(导其入境,感知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2.整体把握,梳理脉络。(符合学生先整体感知的阅读心理)
3.导读赏析,品味语言。(领悟生命的坚持,体会生命的顽强,感悟生命的价值)
4.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5.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命:
1.出示课题,引出问题:生命是什么?
2.动画课 件,创设情境:(师配音)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绿叶舒展,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五彩缤纷的
花儿欣然 怒放,生命多么美好!花丛中蜜蜂嗡嗡,辛勤采蜜,生命的价值在于劳动,在于奉献。
(通过直观的画 面,动听的音乐,引导学生入其境,辅之以教师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对生命
的神奇,生命的 美好发出由衷的赞叹)
(二)整体把握,梳理脉络:
回忆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并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脉络,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导读赏析,品味语言:
学生朗读课文第四段,找出写重点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在书上做上批注。
交流读书的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1)扣紧“糟蹋”“好好使用”,
先让 学生说一说:也可以白白糟蹋它的含义,用身边事例来理解怎样算白白地糟蹋,刚开始学生不能很好
举例 ,只是笼统地说到为祖国做贡献就是好好地使用,浪费时间就是白白地糟蹋。经过讨论和引导终于从
身边 的小事举例,讲到了捐钱捐物给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公车上让座等是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上网、
无所 事是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举例讨论后,学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义,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
活的 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
与伟 大。
然后再理解:也可以好好使用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首先交流“飞蛾求生”的小故事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在学生交流完自己的体会之后,教师适时引导: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的?(引导
学生回归文本,找出关键词语——极力鼓动双翅)再通过动作表演,比较体验:鼓动双翅和极力鼓动双翅
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感悟到:“极力”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渴望。
当然,教师 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思考:飞蛾外表那么丑陋,又是那么渺小,
它何必苦 苦挣扎呢?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怎么想?
杏林子看着手中的极力挣扎的飞蛾,她又会怎么想? < br>从以上两处巧妙的点拨,引导着学生从文悟情到体察作者杏林子的情,实现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学生< br>的移情。再如:研读“作者静听心跳”的事例中,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2)教师进一步点拨:
杏林子全身瘫痪,她如何珍惜生命,对自己负责的呢?
随 即出示杏林子的资料介绍幻灯片,生前笔耕不辍,出版的系列作品,怎样为社会服务,进一步验证:怎
样 叫好好使用生命。
(3)入情入境朗读,读出对生命的感悟。
(4)让学生自读最后一自然 段:体会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让学


生结合实际生 活或者搜集的资料说说,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此时的回归整体,不是简单的 内容上的重复,而是以讨论、感悟“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为切入点,进一步
丰富生命的内涵,感受生命 的真正价值。
1.杏林子全身瘫痪,行动不便,你觉得杏林子的生命美丽吗?你认为她的生命因为什么 而美丽?(也许
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顽强的毅力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执着,因为坚 持而美丽……)
那么飞蛾呢?香瓜子呢?
2.教师再引导:让学生联系身边的普通人,认识的 名人、伟人,来说说生命还因为什么而美丽。在学生
对生命的内涵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之后,教师深情 小结:生命的美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珍视生命,
活出意义和价值。
3.朗读名言、诗歌,升华情感:
引进的名言和诗歌,都与课文的内容直接相关,都是为了促 使学生深化对生命的领悟,活而不滥,活而有
序,基于教材,又适度地超越了教材。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 ,让我们继续走进一个个珍视生命的灵魂深处,
去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感受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
20、花的勇气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四 年级下册《花的勇气》。下面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说教材】
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 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
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 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
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 撼。作者在爱花—寻花
—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 :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 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
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根据教材简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标的要 求,特制定以下的教学目
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教学重点为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为什么
作者会有这样的心情。教学难点为通过作者的心理历程,感悟小花的精神,感悟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
本课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
【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 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
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 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 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实践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
极探 究中获得思想启迪。
2、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利用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欣赏美文,让
学生伴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小花所蕴藏 的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抓住每个重点句子意思,再进行归纳


合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通 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
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 则。
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最主 要的还是提
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写, 才能更好地
提升语文素养。
【说流程】
本课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第一课时的 教学目标为通读全文,深深地感悟到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小
花在冷风冷雨中奋斗生长的精神。第二课时 ,读美文感悟,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心理变化以及感受维也纳春天带来的自信、 欢乐和蓬勃。
第一课时由四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
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揭题,“勇气”这个词语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谁能用“勇气”这个词语造句 子呢?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多
勇气 。作者所写的是《花的勇气》,让我们齐读课题。
环节二:
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 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
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 烈。因此,我在这里安排了请同学们自己初读课文,
找到课文中直接写出了“花的勇气”的句子。同时, 给了学生一个温馨提示,让学生有个性化的解读,教师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 流读书体会。
环节三:
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 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
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 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
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由此,我安排了这 样的环节,“花的勇气”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勇气呢?交流回答,这里重点抓住第7、8
自然段的学习, 在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中感悟到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尤其是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它是
本篇文章的中心 句,也是文章中感悟作者感情的重点,从这句话中可以深深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勇气,
似乎让我们看到 了傲然挺立的花儿的勇气,它的力量,它蓬勃的生命力。通过感悟作者看到的花的原野与
蕴藏在草下面的 花儿的比较,原先一片绿色的原野与充满色彩的原野的比较体会到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
挺立,领悟到小 花的精神,感悟到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最后,当学生已深深感悟到花的生命力,他的生
命力量在于勇气 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作者来到维也纳之后的心情变化。
环节四:
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在学生已经充分感悟到生命的力量的时候,出示图片,升华学生的情感,维 也纳的春天给作者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让作者深深地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同学们,当你为岩石缝里长大的 小树喝彩时,当你被绝境
中奋飞求生的飞蛾震撼是,当你为身患绝症而意志坚强的李欢感动时,你对生命 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
识和感悟呢?请同学们用最真诚的心意,用一句话来阐述你对生命的感悟。随着 学生的思路,再次朗读课
题,再一次感悟冯先生写的这个课题的意味,齐读课题,感悟生命的意义。最后 ,出示课后阅读文章冯骥
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生命的蓬勃,生命的自信, 生命的美丽。
环节五:
由感悟文章的中心──花的勇气,生命的力量引出作者的心 情变化。这也是我们本篇文章的训练重点,
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会从“失望” “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主要安排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


环节六:在学文结束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悟。在他们的心中有了一定的感受。再组织学生进
行朗 读的训练,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训练。在读中悟,在读中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
文 结束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他们的感触会更深,更容易在他们的心中产生共鸣
21、乡下人家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1课《乡下人 家》。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
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各方面。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旨在让学生通 过学习,感受充满诗情画意
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 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
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文章语言质朴,采 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
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 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
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 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
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言“乡下 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
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二、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为了 让学
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指名读,自读 品味,
精读感悟,配乐朗诵,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 诗意的
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 好。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本文的特点及本组的编排目的,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 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好句,培养语感。了解课文的叙述
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 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在读文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引导生随文章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四、说过程
(一)音画同步,创设情境感知文章结构,明确学习任务
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乡下风光的多 媒体课件,配乐旁白:这是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藤蔓;这是依着
时令次第开放的鲜花;这是茂密竹林 中破土而出的春笋;这是觅食的鸡群戏水的小鸭。这里就是充满诗情
画意的乡下人家。在作者的眼里乡下 人家的画面是怎样的?学生借助第一课时感知的框架,加上画面的重
现,在文字的引领下,下乡来了解这 是什么样的“家”,是怎样的“人”。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发阅读期
待,走进乡下人家。为深入感知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写上独特的表达方式奠定了基础。
(二)整合内容,教师导学细化理解方法,夯实学习实效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后直奔中心: “独特、迷人”来统领全文教学,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明确用“抓重点
句、关键词”的方法品味风景“独 特”在哪里,“迷人”在何处?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用文字生动形
象地描述一幅幅画面的欲望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对比的描写方法并不难,抓住动词体会也很容易,但是透
过文字提取情感,再联系落 实到朗读感受就是需要教师具体操作,学生体验实践的最具实效的学习历程。
用“方法”实践自主阅读,进一步感悟“独特迷人”的风景,我设计了下列教学板块:
(1)动静结合品植物“独特中的迷人”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瓜架、花草、翠竹这些景物 ,表现出朴实的自然之美。教学这一部分,我充分发
挥多媒体优势,让学生反复读文,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文字中建构画面中捕捉色彩、体验动静。重点品味


风趣装饰的独特农家风光。
“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这里花开不断,朴素是因为自然生长的勃勃生机,华丽是天然、茂盛的生长态势,反复品读独特之处,学生品出生命之美。
乡下人家的竹让人感受到盎然的生机,“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 嫩的笋,成群地
从土里探出头来。”教学中重点抓住一个“探”字,学生体会出“探”字所蕴含的“奇妙 和生机”后出示繁花修竹
图片,把花与竹迷人的景色连起来品读,学生尽情感受到了动静之美和生命自然 向上的勃勃生机。
在这一环节中,电教媒体丰富的色彩和柔和的音乐感染着学生,更加重要的是“方法 ”的导引使学生真正感
受到字里行间的田园诗情,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身心愉悦地享受着学习。
(2)水陆相间悟“迷人中的独特”
课文中对鸡和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江南乡村画面, 教师抓住他们最感兴趣的小动物在交流阅读体会
和评读的过程中,巧妙地指导:“联系„家‟的概念你发 现什么?作者在描写上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随
着鸡闲庭信步、鸭戏水面场景的出现,学生明确了 正是拟人写法的恰当运用,这里的鸡和鸭像人一样幸福
地生活在自己的家里。赏读课文,也就自然而然地 读出了悠闲,读出声色,读出快乐,读出人与自然的和
谐美景中乡村独有的意境。
(3)重组文章内容,感受“自然和谐”
课文第5自然段,我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以媒体 音乐渲染情境,以情感语言描给情境,力求把孩子们
带入文本所特有的意境中。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教 师深情地范读课文,孩子进入意境后再重组课文内容,
把语文的积累训练和个性化读文结合起来:“读着 课文,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在方法导行的实践中,能扣住“辛苦”“ 甜甜蜜蜜”二词,品味出乡下人家正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美丽
的家园,和动植物一起幸福生活,进一步 感悟到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和谐”的真正内
涵。
(三)整体回归,拓展迁移升华美
在学生感知、理解、品悟了文本后,学生反复品读课文的中 心段,以加深学生对“独特、迷人”关键词的理
解和感悟,回扣作者之所以身在美国却久久不能忘怀“乡 下人家”,他忆的是一幅幅画面,心中思的是“自
然和谐”,提升了感受。还能总结出:文字带领我们认 识了形象描写,发现了“具体的美”“平凡中的美”。抓
住这个难得的时机,我把背诵和默写引进课堂, 真正把 “感悟拟人描写的生动形象”,“积累优美语言”落
实心头,准确到笔头。
五、说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 迷人
绿藤红瓜 鲜花春笋
鸡群觅食 群鸭戏水
庭院晚餐 月下虫鸣
我将整篇课文浓缩成了14个词语,它们是文章的精华所在,而这14个 词语,又形成了一首诗,一幅画。
学生朗朗地诵读着,感受到的是词语美,韵律美,意境美。在诗的熏陶 中,学生积淀了语言,受到了美的
熏陶。
22、牧场之国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牧场之国》。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
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 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23、古诗词三首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 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
目标的确定,教 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24、麦哨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麦哨》。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 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第一、说一下教材。
这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走进 田园、热爱乡村,感受田园诗情”来写的,文中的语言不算华丽,辞藻
也不算新颖,近呼于白描的方式带 我们走进乡下人家,走进那自然,纯美的世外桃源,让我们去感受那如
诗如画般的田园风情。《麦哨》这 篇课文给我们讲述的是在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
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让已经经 历或者说还没有经历的孩子去回味去向往,从文中的言词句中去体会语
言的优美,去感受乡村生活的欢快 、柔美、舒适。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
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 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麦哨》在课文中描绘的孩子们在田间嬉闹的场景 ,如:摔交、吹麦哨、翻跟斗等,作为正生活在乡下的
孩子来说已经是最熟悉不过,每提到一个场景孩子 们都能说出他们在田间地里欢快的场面,这也是学生们
学习这篇课文最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但要体会到 文中语言所描述的这种“欢快、柔美”,这种诗情画意
般的境界,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所以,在教学中, 考虑到了这些方面的因素,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和内
容的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能力,我给这篇课 文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并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
标:
1.认识“兜、畔”等8个生字,掌握两个多音字“和、应”。
2.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乡村生活的淳朴自然、孩子们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品味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
能有感 情朗读。
第二、浅谈一下我的教法及学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展示最美的乡村的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2.朗读 感悟法:有疑问时,多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有感悟时,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多
读朗朗 成诵。
3.(默读)自主感悟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的主 角还给学生,
自读自悟,师生共读共悟等形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把人们常说的“ 教学相长”在
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学生通过合作等了解“欢快、柔美”的乡村生活。
第三、 将从“(一)、自读提示,导入课文;(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三)、小组交流,体会情
景,; (四)、汇报交流,深入体会;(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拓展练习”这几个方面来说说教学
过程:
一:根据自渎提示,导入课题
1、通过自渎提示,你知道了什么?
2、乡村生活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也一定很有趣,但当你看到题目《麦哨》时,你想到了什么?
本课导入运用了图片导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先让学生观看美丽乡村生活的图片。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麦哨》时你想到了什么呢?生:(孩子吹麦哨的样子,那动听的声音,孩子们在麦田
边玩耍游戏的情景„„),“对啊,同学们描述得很美,“麦”是麦草。“哨”指哨子。“麦哨”就是指
用麦草做的哨子。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课文,和文中的孩子去感受无穷的快乐吧!板书:麦哨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质疑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 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让学生对本篇课文有个整体
的了解。
然后,让学生们分组合作 学习,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并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到黑板前写“畔、兜”等8
个生字,之后师生共同评 判正确与否,多音字的分析和形近字的比较。
最后,让学生们同桌互读课文,并同时思考问题,(课文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整体了解课
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三:小组交流,体会情景,细读课文。
这个环节是我的教学重难点部分,我将分步骤,行序渐进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师向 学生介绍:《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
并找出课文的 两个关键词,并说说其意思。
(2)、理解文中的“欢快、柔美”
提问学生,看看他们对“ 欢快、柔美”这两个词是怎样理解的,之后【板书:“欢快、柔美”】然后,我
会请学生“欢快、柔美” 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课文的“欢快、柔美”,感受乡间生
活。最后,我会请学生找 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
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3)体会并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我带着学生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来感受文中所 说的意境。接着,我会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去
把文中的文字联想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最后,我会 请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生活中“欢快、柔美”的具
体事例。以此,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 “欢快、柔美的生活”。
(4)拓展“欢快、柔美”的意境: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他们充分感悟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各自写出赞美乡村生活的诗或句。
四:,汇报交流,深入体会
1、字音(剥开、黑白相间、吮吮)
2、主要内容 < br>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以及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
3、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喜欢的部分,然后 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
课上选起优美的句子来共同赏析。在此,我以 一个语句为例并作如下的预设: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这句中 的“简直”表示什么意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我们阅读
时,用该 读出一种什么语气呢?
通过这种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在课文中的作用,帮助他 们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帮助他们增长知识,积累语言。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作业拓展:
1、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乡村孩子们欢快,美好的生活,你读后又有什么感受?
(能感受到乡村自然环境美好,孩子们天真、纯朴,可爱,快乐的田园生活总是让人很向往。)
2、学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尝试写作练习,写几句诗或者仿写一篇这样的散文来赞美田园景色。学了能懂
并且能用,这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最好办法,也是学后能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学习的目的。
最后我来说说板书设计:


一堂完整的课,有一个好的开始,更要有一个好的结 束,好的板书设计就可以做到这一点,用简洁的语言
来这总结和慨括文章,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割草的孩子+丰收小麦
(欢快、柔美)
孩子们翻跟头竖蜻蜓
麦哨声声小伙伴们乐开怀怀怀!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两个球同时着地》。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
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 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 着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主题单元的第一篇文
章。本篇文章 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
里士多德的所 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
证了真理,赞 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采取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先写伽利略,
再描写亚里斯多德。第二部分抓住亚里斯 多德的一句话,写出了伽利略同这位理论权威挑战的全过程,最
后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照应文题,结 束全篇,形成了一个圆合自如的完整结构。
二、设计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 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
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 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采用了“学
——议——练”结合的教学模 式,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
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 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三、说教学目标
结 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和文本本身的特点,预设本篇课文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
教 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3个生字“违、妄、执”,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 ”在文中的正确读音,
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 信奉”、“胆大妄为”、“固执”的意思,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
的地位,并在 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 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
成。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说话和写话能力。
2. 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
不迷 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 教学准备
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结合课 外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了解伽利
略所处的社会背景。
2.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六、 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文文本的特点、中段阅读 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预设了以下三个版块的教学:(一)名言


引路,走近“伽 俐略”; (二)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 (三)情境体验,感动“伽利略”。
下面我将着重说说我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
首先,我在第一个板块的教学中以名言谈话引路,先猜作者而后揭示并介绍名言作者,初步了解事件发生
的背景,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主人公伽利略的距离,情感上有一种自然的亲近,学生无论从知识还是心灵都
得到了一次熏陶和感染。这样的引入,水到渠成。
其次,在“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板块中, 我以本课的词语为平台,为学生架设一个有梯度的训练提升
空间。第一组词语是本课中一些难读的多音字 ,重点指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正音、纠错,读准字音。第二组
词语让学生自己辨析三个同音字——辩、辩、 辫,共同归纳辨析形近字的方法,最后运用这3个词语介绍
读书时代的伽利略。第三组词语是本课中一些 带生字的词语,因此让学生读好很有必要,然后引导学生在
这些词语的帮助和启发下,回顾并尝试概括故 事的主要内容,虽然有一定的难读,但学生通过“跳一跳”摘
到的果子格外具有兴趣,体验到的成功分外 激动。
本课的词语教学是一大亮点,打破了传统词语教学的方式,把词语组块归类出示,将词语与课文 内容整合,
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进行到底,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做了有效的处理。
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完成后,此时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教师帮助学生进
一步梳理文脉,找到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争论的焦点,引起学生质疑:在这个问题上究竟谁是胜利者?教
师用语言过渡 :让我们这群21世纪的孩子们一起跨越时光隧道,亲临当时意大利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
去见证这个伟大的实验吧。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这样的过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最后 在“情境体验,感动„伽利略‟”板块中,重点抓住第5自然段的两句话:“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
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和“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引导学生 畅谈自己听到这样的议论所产生
的疑问或者感想,重点突出伽利略的胆大妄为和固执己见。
对 比细读第2自然段:“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
当 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
理 吗?”知道亚里士多德那个时候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就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伽利略的行
为 既同情又敬佩,在写话的过程中才会真情流露,情动辞发,而不同人物的身份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选择
的 自由,又是一次在特定情境下语言的灵活运用。通过对围观人物言行的侧面描写,伽利略的形象更加鲜
活 生动起来。
最后教师恰到好处地引用伽利略的另外两句名言:“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 一个软骨病人。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这既是对学生心目中的伽利略形象的一次质的提升,又是对 课始的一次呼应,
还是激发学生再次学习的一股巨大的动力,起到的“一咏三叹”的效果。
七、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预设如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重的先着地 同时着地
至高无上 胆大妄为 固执
板书看似简约但不简单,通过对比理清文章 脉络,通过对比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
同的地位,通过对比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 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 学习的主动性,力图让语文教学“味正情浓”。
正像叶老说的:既要有语感的敏锐,既要从语言文字去揣 摩,又应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使学生
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学习得到增量,思维得到启迪 ,情感得到熏陶,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美好
的境界,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26、全神贯注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我今天说课的内 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
略读课文《全神贯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教学设计及理念、教学流程、教学反思五个方
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都是讲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就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并进行不懈的追求。本单元的训练重
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并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
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全神贯注》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略
读课文,讲的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芡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突然对他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 全
神贯注地修改起了作品,差点把芡威格锁在工作室的事。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 学
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
2、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本课6个生字。
3、能力目标:结合上下文 体会新词的意思,并初步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反映人
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并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高段,正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也是课标的要
求。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过不少写人的课文,但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技能还不够熟练。而
本篇课文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好课文。
三、教学设计及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 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以
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 ,我采用研读教学模式,让学生按照“自读准备、默读探究、选读研讨、品读拓展”
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方 法来自主学习。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自己不懂的地方,
“说”自己理解 的内容,在研究交流当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新理念下的
课堂是师生互 动的课堂,是教师引导、参与和合作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四、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揭示课题,回顾略读课文的学法。
“全神贯注”这个词的含义,对小学生来说还是很抽 象的,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采用联系学生的生活
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方法来揭题,问他们:同学们,你们 有没有在学习或做事时特别投入,特别专注的时候?
学生有的说: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我看书的时候, 身边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影响到我。还有的学生说:
我特别喜欢画画,有一次大概画画太认真了,连妈妈 回来了都不知道。于是我顺势告诉孩子们,这就叫“全
神贯注”,你们认为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全神贯 注重要吗?就这样在同学们热热闹闹的交流中揭示了课
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重点,为本课难点的突破作 了很好的铺垫。然后一起回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看
本课文前引言一起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板块:研究学习,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这一大板块学生是按“自读准备、默读探究、选读研讨、品读拓展”四大环节来学习的。
下面我说一下每一环节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
一、自读准备:自读课文,弄懂本课的生字词,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默读探究:默读课文,勾画文中反映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三、选读研讨: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结果,再全班研讨交流。


四、品读拓展:再读一遍课文,谈收获(两方面的,读文后的感受和写法上的收获)
第三板块:拓展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当场来创造一个情景,表演一个全神贯注学习的人,其他同 学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
和适当的比喻联想把全神贯注学习的这位同学的样子描写出来
27、鱼游到了纸上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 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写了“我”在玉泉观鱼时认识的
一位 聋哑青年,他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又像又活。文章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课
文叙 议结合,情节生动感人。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可分四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二
自然 段)讲“我”常到西湖的玉泉观鱼;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后院的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
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部分(第五至八自然段)讲“我”看青年画金鱼;第四部分(第九至十四自然段)讲
“我”对青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他是聋哑人,每个星期都来看鱼、画鱼。
本文安排在第八 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对这一单元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本组训练的重点:在阅读中,
能边读边提出问题, 边阅读思考、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注意情感体验,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大胆提出
新见解,领悟文章的 思想感情,学习如何做事。为后面学习《全神贯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遨
游太空的五星红旗》 作些铺垫。
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是: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和聋哑青年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的具体表现。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理解课 文内容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同步进行,让掌握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习作方法。并且
学习作者的习作 方法。
二、说教学过程及教法、学法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训练和朗读感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线”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
的主导 思想,它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
法,并 将学法渗透到教学中去。
1、出示挂图,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反复朗读品词析句。” 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
容、难点和特点予以理解,以课后作业1、2、3题展开探索、学习深入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聋哑青年是怎
样观察事物和作者的习作顺序。
1、以课后作业“青年的举止特别在什么地方?”展开讨论。


2、抓住重点理解青年的勤奋、专注的精神。学习自读讨论,小组进行交流。
3、师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展开汇报讨论。
(三)美读课文
这个阶段, 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达到学生的情文统一,
进一步地深入表达对课 文的理解。
三、说课堂练习
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掌握这种工具的关键还在 于运用,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目的。通过
对文章的重点词句的品析,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比较下面句子的异同,说说句子的意思表达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
(1)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通过对句子的训练,体会重点词语“呆呆”、“静静”的含义,体会青年看鱼的专注、投入。
2、细读课文第7自然段,填空,并说出填词的理由。
青年画鱼画得真(逼真、栩栩如生)啊!
通过这些试题的练习,考察学生对第7自然段的理解。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鱼游到了我心里,鱼游到了纸上。
通过对关联词的选用,辅导学生对课文难点的学习,从而让学生理解因为把鱼形记得牢,所以能
把鱼画得活。同时让学生知道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积累材料,才把文章写得如此生动。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板书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 章的思路和层次,
学习人物的品质,同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结构,从而帮学生理清作者的习作顺序 。
板书:
鱼游到了纸上
玉泉观鱼 老是呆呆地
一丝不苟
举止特别 忘记吃饭、回家 忘我境界
(勤奋、专注)
游到心里 游到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父亲的菜园》。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
学目 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29、寓言二则

30、文成公主进藏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我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故事长廊”为主
题进 行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并激发学生讲故事的欲望。
《 文成公主进藏》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唐朝皇帝答应


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经历千难万险到达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加强了藏族和内地的
交流。文章重点描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展现了文成公主智慧、勤劳的形象,赞扬了文成公主为民族
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根据本组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的内容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生字,正确读写文中“唐朝、西藏、大臣、求婚”等词语。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文成公主的形象。
教学的难点则是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板块:
一、 激趣导入,在图片中感知故事
二、 整体朗读,在阅读中了解内容、
三、 细读文本,在交流中了解形象
四、 积累运用,初步学会复述课文
下面我详细介绍课堂教学的过程:
开课之后,我在课件中出示文成公主进藏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同学们,在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想象 一下,图片描绘的是怎样的场面?在学生交流之后,引入课文,出示课题:这幅图片描绘的是我国古
代的 一个民间故事,叫做《文成公主进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认识文成公主。在这里,
我通 过出示图片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主题以及宏大场面再现在学生面前,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激发 了学生课文的兴趣。这样就顺利引导学生进入第二板块的学习:
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环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我用课件出示阅读要求:1、自读课文,认识生字,读通课文,2 、
读后想一想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环节: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 交流,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随机进行小
结,梳理文章脉络:课文主要写了求婚、考验、出嫁、结婚四 个部分。
第三个环节:随后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二个部分:课文中还介绍了一个有趣的环节——考验 求婚者,请
同学们读一读这个部分,看看唐朝皇帝是怎么考验使者的。随后我引导学生交流:首先请吐蕃 的使丞为小
马找到母马,然后是请使丞在500个同样穿戴的姑娘中找到文成公主,这个环节就是指导学 生复述考验使
者这部分内容,为下面初步学会复述课文,解决教学难点做了铺垫和方法指导。
下面我重点介绍第三板快的教学过程:
首先,我引导:考验没有难倒使者,但是文成公主进藏的过 程确是艰辛的,文成公主在去西藏的路上
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呢?同学们,请你们仔 细读一读这一个部分。随后让学生根据要
求细读第5—12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在学生 自学之后展开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出示以下重点词句,并指导学生理解感悟
这些词句:
1、 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文成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 面,
搭成一座桥。
研读这句话的时候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成公主的勤劳和智慧,并进行朗读练习。
2、 文成公主 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了过去。大家说,因为文成公主撒了这把羊毛,所
以路纳这个地方的 牛羊一直都长得又肥又壮。
研读这个句子,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民间故事的神奇以及用夸张手法表现出的文成公主的功绩。
3、 公主听说松赞干布死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她就在达尤龙真修了一座石屋子住了下来,还咬
破手指头 ,在石壁上写了血书来纪念松赞干布。
“同学们,朗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体会文成公主的动作和心 情,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在这里我重点引


导学生抓住动作和心理的描写,体会文成公主 对于松赞干布的情意,虽然还没有见面,但却早已怀有深情
厚意,多么富有感情的文成公主呀。然后引导 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同学们,把我们的体会融进句子,用
朗读来表达文成公主的这份真情厚意。
4、 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
一个“背”形象地体现了这个故事的神奇,也把文成公主的勤劳勇敢体现得淋漓尽致,研读的时候我 重
点引导学生抓住“背”字进行感悟:同学们,一个“背”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在 以上四个重点句子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民间故事的神奇与文成公主勤劳、
智慧的 形象和对西藏人民的不朽功绩。随后进行小结:同学们,一位怎样的公主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你的
眼里? 学生展开交流,我随机引导并进行小结:多么勤劳、智慧和富有感情的文成公主,更重要的是她为
西藏人 民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习之后,过渡到第四板块的教学:同学 们,多么勤劳、智慧的公主,多么神奇、动人的故事。你能
用怎样的方法来记住这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呢 ?
在指导学生复述的过程中,首先交流“考验使者”这个部分的复述方法,就是抓住主要内容进行 复述,
然后总结归纳“文成公主进藏”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最后请学生练习并简要复述课文。因为在课 堂教学的
第二个板块已经对复述方法有了指导,并进行了练习,所以学生应该能较好的完成复述,突破本 课教学的
难点。
以上就是我对《文成公主进藏》的说课设计,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31、普罗米修斯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普罗米修斯》。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
学目 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普罗米修斯》, 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
篇希腊神话。写了普罗米修斯 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
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 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为民造福,不惜牺
牲一切的伟大精神。全文共有 9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无火”,“盗火”,“受罚”,“获救”4
段。课文的第二和第 三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也是普罗米修斯高尚精神的集中体现。课文极富浪漫色彩,
故事语言生动,趣味 性强,在写作上具有语言美,结构美,个性美的特点,注意了人物个性的刻画,使普
罗米修斯的勇敢,宙 斯的狠毒和赫拉克勒斯的勇武都跃然纸上,给人深刻的印象。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为构建引悟教育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喷射”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悟 自得,通过活动悟境,争辩悟理,育读悟情等多种引悟策
略,使学生深刻体悟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 神。
二、说教法,学法:
引悟教育的研究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引悟是学 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悟学习。“引”要求教师引导指点,
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去理解,去探究。在教师具 体的“引导、诱导、辅导”下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悟”是
学习语文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语 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自悟,自悟才能自得,自得才能内化。“悟”
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探——自悟—— 自得”,形成内化的过程,老师要为学生的“悟”创造契机和条件。
根据以上目标,本课教学采用 学引悟教学法。本教法重在一个“引”字,贵在一个字“悟”字,以发展学生的
自学探究能力,通过“置 境引入、阅读感悟、复述生成、总结延伸”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法:采
用自读边悟,尝试探究 。读,说,演、写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今天我们所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按以下四个过程进行)
1、置境引入,激发情感。

安阳中招-湖南省城市学院


雕塑专业-一年级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虾皮的营养价值-技术合作协议范本


巴菲特名言-感恩语录


关于马的诗句-工作证明范文


电力行业标准-西安航空学院吧


2013研究生报名-主题班会课教案


认错-团员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