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山东公安大学-09海涛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教材定制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原创教学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教材说明:本说课稿资料适用于小学语文科目 ,
主要用途为提升学生日常听、说、
读、写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口语交际及表达技
巧,获得实际
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促进全面发展和提高。内容已根据教材主题进行配套式编写,
可直接修改调整或者打印成为纸质版本进行教学使用。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
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
《古诗两首》。本组课文
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
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
感。这堂课钱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第二首
诗,苏轼的《饮湖
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
阳光照射到湖
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
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
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
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
的比
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
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
婀娜多姿的
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
第 2 页 总
8页
原创教学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
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个
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
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
读,学习作者的
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
由此产生热爱与向
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
思想感情”,“通过语
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首诗
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习
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
本课的理解、感悟
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
1、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
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拓展学习,推荐阅读,加强积累
我们把目标1定为教学重点,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如
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
过理解词义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
在这基础上体会
感情,欣赏意境。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
第 3 页 总 8页
原创教学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
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
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
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
语文是一门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
科性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在熏陶感染、潜移默
化
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
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读为基本
方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
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
实践中披文
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
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
地落实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流程有
以下几大板块。
第一版块:揭题,解题
在开课伊始,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由江南的
风景如画引到杭州西湖的美丽动人
。意在辅垫情感,营造阅
读期待。然后出示题目,说说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接着介
绍诗人苏轼
。最后让学生看西湖美景的图片,并说说看完后
的感受。我们这边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
形
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们下载了一些图片,使教学资源和
教学内容水乳交融。它弥补了单一
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
和文本的对话打下基础。
第 4 页 总 8页
原创教学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
第二版块:初读诗歌
这一步,我准备分三步走。
1、根据提示自学古诗,并想想哪句写的是晴天的西湖,
哪句写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2、把诗读正确。这步主要纠正一些难读的字音。
3、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我们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
准、读通诗句
,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
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版块:理解诗意,走进诗境。
这样子,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
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
主要采用
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
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
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
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
面
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画
面,及教师语言渲染
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
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
br>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当然“晴”和“雨”还只是停
第 5 页 总
8页
原创教学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
留在第一个层面,“好”和“奇”才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这两个字值得推敲,在教学时,老师追问:好在哪里,奇在何处,
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诗。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创造了美。
2、由欣赏景自然
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
br>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 “西湖”的共同点,近
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
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
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说明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
取多种形
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
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
感活
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
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
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
概括。
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
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
景色,
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这句话我们抓住“总相宜”这
个词,让学生感受西湖不管
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风姿绰约。
此时,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
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
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
既是显性的语言文
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第 6 页 总
8页
原创教学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边想象边读,从景中悟情。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
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描
绘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块 :拓展阅读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
课堂学习的
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
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
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
度和广度。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
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的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板书是这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西子
晴(好) 淡妆
总相宜
雨(奇) 浓抹
(设计意图)
这样的板书设计是文章教学重难点的缩影,
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简洁的板书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
br>一定的辅助作用。
最后,我想说,诗歌教学应该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
一次审美
之旅。我们喜欢“洗开春色无多润,染尽花光不见痕”
的唯美意境。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古诗
的理解和
第 7 页 总 8页
原创教学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
体验,更重要的是使它成为“一枝红
杏”,学生从它身上能够
更深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借助它欣赏到中华传统文化
的“满园春
色”。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第 8 页 总
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