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端午节图片大全大图-庸懒散奢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一
课时。
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
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
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
节课教学重点。
其中
,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
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
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说教法
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
难点,扫
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
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
积计算的公式。
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
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
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
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
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
比较、
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
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
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
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
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口算,单位为厘米
1半径为1厘米;2直径为4厘米;3周长为628厘米。
2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
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
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
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
p>
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
,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
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
习
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带着目
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
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
,可操作、可检测。
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
显示出来了。
三导入新课,实施教学目标
1设疑要判断圆柱体积的大小,究竟哪个大?哪个小?到底圆柱的体<
br>积与什么有关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
体积?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
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出示投影,
帮助学生思考。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
快。
演示给学生看以后,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
悉的形体。
同时引导
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
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
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
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
算公式的
推动过程。
并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
过程,充分调动学生
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
—
—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
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
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
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
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
的形成。
3运用。
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
学生,在解
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
出
1单位要统一
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
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
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四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填表集体
订正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它
体积,如果不知道圆柱的底面积,那还必须知道
什么条件才能求出它的体
积?该怎样求?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通过练习
,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
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
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
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
定势。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
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
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
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
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
是有趣的、有用的
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
我们学
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
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
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
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
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
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
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本课
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
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
重要概念。
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
的意义;根据倒数的
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
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知识
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
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
的教
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
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
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倒数的求法。
难点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关键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
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
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
间
,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
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特别是注重情
境的创设,如创设取名称、找朋友、
我来试试看、我来当名医、火眼金睛等情境,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
br>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
官。
三、说学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
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
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
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课前活
动。
1、联系语文中的反义词的知识,举倒如黑的反义词是什么?白正
的反义词是什么?反、倒
2、用互为造句。
举倒如黑和白互为反义词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黑是白的反义
词或白是黑的反义词
3、思考能否说黑是反义词,白是反义词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
言理解障碍。
并在课中
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
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
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一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1、请说出结果是1的算式微机显示,如38×83=1
5-4=19÷9=1等等。
2、观察、分类学生可能会以加、减、乘、除或和、差、积、商是1
为标准进行分类。
3、思考结果是1的两个数有何特点?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给它们取
个名称吗?可能会有以下回答
①加法中两个数的和是1,名称补数…
②减法中两个数相差1,名称邻数…
③除法中的两个数是同一个数,名称镜数…
④乘法中的两个数微机只演示积为1的一
组数,让学生再观察,名称
非常好听,又很符合它们的特点数学上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顺势揭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倒数出示课题,以上让学生自己提供
教学材
料,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在取名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两个数存在的特点,这样就有效地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举例辨析,理解意义。
分三步进行
一是微机出示
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让学生按读、思、划三步阅读课本,即一边读书19,一边思考,并把
重点知识或不明白的
地方勾画出来。
结合例子说明38和83互为倒数,也就是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
是38
二是同桌互说,举例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理由,充分感知。
三是让学生回答,进行交流怎
样理解互为的含义?能说某数是倒数
吗?举例如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能说成小明是好朋友或小华是好朋<
br>友吗
此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倒数,积累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乘积是1而不是和差、商是1理解互为是指两
数的依存关系。
三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找朋友—好朋友,手拉手请把互为倒数的两
个数用线连起来。
微机显示
7911662397、611、16练习后,质疑为什么23孤零零地站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再激趣大家有勇气探索求倒数的方法吗?
第二层次----
我来试试看我能行
写出116、15、9和158的倒数微机显示
提示如有困难,可先自学课本,或请教你的好朋友,找不同层次的学
生回答。
第三层次
----回顾、交流
1、小组交流1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2、全班交流,突出重点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何特点?
2强调到数可用—表示,不能用=表示。
3重点讨论和的倒数求法过程,动态演示成见演示稿
此环节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
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
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
设计力求让学
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
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四辨析比较,弄清特例
1、微机显示你最喜欢下面哪个数的倒数?为会么?见演示稿
设计这样一个针对性练习,既突出本
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
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倒数求法的运用,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1的倒数
为什么是它本身?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0没有倒数?这样学生在宽松的
氛围里,勇于发言、敢
于辩论。
2、数学诊所我来当名医——有病就治。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等于1
22和它的倒数的和是52
3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4小数的倒数大于1
5在8-7=1和3÷3=1中,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的。
6的倒数是1
本设计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
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回顾、质疑,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先闭着眼睛想一想,再同桌的同学互
相说一说。
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自主探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
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合作交
流引路搭桥。
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究学习中发展。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三
【说教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
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
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
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
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
地理解地图。
2、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通过例4首先让学生明确把实物画在图纸上,一般要缩小后
画,
从而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
通过例4和例5,使学生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进一步
巩固比例尺的定义。
3、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画出教室的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并能正确求
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
进一步发展了画图能力
以及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
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
生的信
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4、重点和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
题。
【教学程序】
一画平面图,引入比例尺
1、出示学校平面图,问谁来帮老师介绍一下我校的各种建筑物的布
局?
2、设计我们教室的平面图教室长8米,宽6米。
师能照原来的长度画到纸上去吗?该怎么办?
3、讨论引出学习要求⑴确定图上长和宽的长度;⑵作出教室的平面
图;⑶写出图上长和宽
的长度;⑷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
化简。
4、提出小组学习的具体要求根
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
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图
贴在
黑板上。
5、学生小组学习。
6、根据图片组织汇报⑴选择不同方法
的平面图;⑵讨论反馈你是怎
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图上的长和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各是多少?小<
br>组代表回答
板书、4厘米8米=4800=1200
3厘米6米=3600=1200
、8厘米8米=88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
二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认识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比例尺。
3、揭题,回顾
⑴这几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
⑵怎么求比例尺?它是谁与谁的比?比的前项是什么?
⑶怎样理解比例尺?把实际距离缩小100
倍画在图纸上;实际距离是
图上距离的100倍;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4、师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长度单
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③通常把
比例尺写成前项是的比,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这时的比例尺要写
成后项是的比。
三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1、求比例尺。
例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
在一副地图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2厘米,那么这副地图的比例尺
是多少?
⑴学生独立作业,反馈订正;
⑵小结单位要统一;比例尺的前项一般都是1
2、求实际距离。
⑴出示例题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
是15厘米。
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⑵组织同桌同学各用一种方法来解答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并互相交
流。
⑶汇报交流并总结。
师强调①把16000000化为分数形式来解答;②解答时要注意单位的
化聚。
3、求图上距离
⑴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
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1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⑵学生独立作业,反馈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照片上的比例尺。
⑴估计照片的比例尺;
⑵量一量,算一算比例尺;
⑶汇报你是怎么做的?算出的比例尺大概是多少?
2、操作发展练习
出示学校平面图,各小组分别选择一个建筑的平面图,根据有关的数
据,求出这个建筑的实际占地面积。
教学楼、操场、司令台、传达室、喷水池
⑴引导讨论出求实际占地面积必须知道实际的长、宽或直径;
⑵小组分工进行合作学习;
⑶汇报交流,讲评。
师强调求实际占地面积,就是实际
的长乘以实际的宽;通过公式实
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可以求出实际的长或宽。
五课堂延伸。
同学们,在周围的生活与学习中,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比例尺呢?
细心的同学可以去留心一下。
【说教法与学法】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
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
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
个性思
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
己需要的信息。
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
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
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
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
表达
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
不同
的发展在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机会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
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学
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
尺与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更
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
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
力,
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3、本课我准备采用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
学习,经历观察探索、概括概念、应
用概念、理解概念、拓展深化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