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全套(附数学说课模板)

余年寄山水
732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5: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兰辉先进事迹-书法比赛策划书
















YOUR LOGO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精品说课稿(新教材)


精心编排,非常实用



狼 撰写人:天



目 录

第一章 .......................................... ................... 有理数 7
1.1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 ...........................................7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二 ...........................................10
1.2.1 有理数说课稿(一) ...........................................13
1.2.1 有理数说课稿(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数轴说课稿(一) .............................................16
1.2.2 数轴说课稿(二) .............................................21
1.2.3 相反数说课稿(一) ...........................................24
1.2.3 相反数说课稿(二) ...........................................28
1.2.4 绝对值说课稿(一) ...........................................32
1.2.4 绝对值说课稿(二) ...........................................37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一 ......................................41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二 .......................................45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一 .......................................48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二) .....................................49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一 ........................................54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二 ........................................60
1.4.1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一) .....................................64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一 .............................................67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二 .............................................71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一) .......................................74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二) .......................................76
1.5.3 近似数说课稿(一) ...........................................78
1.5.3 近似数说课稿(二) ...........................................80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 ...................83
2.1 整式说课稿一 ............. .....................................83


2.1 整式说课稿二 ............................ ......................85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一 ............................................88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二 ............................................93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 ..................95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95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98
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 .................................... 102
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二) .................................... 106
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一 ......................................... 110
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二 ......................................... 113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说课稿一 ............. 116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说课稿二 ........... 119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说课稿(一) ............ 121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 124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 127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 .................................... ................. 128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一) .............................. 128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二) .............................. 131
4.1.2 点、线、面、体 说课稿(一) ................................ 134
4.1.2 点、线、面、体 说课稿(二) ................................ 137
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一) .................................. 140
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 角说课稿(一) .............................................. 142
4.3.1 角说课稿(二) .............................................. 146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 150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二) ............................ 152
4.3.3 余角和补角 说课稿(一) .................................... 156
4.3.3 余角和补角 说课稿(二) .................................... 163
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一) .................... 167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二) ................... 169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
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 ,
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 年级 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
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
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 等知识奠
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
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集合)的概念与(集合的元素)在实际问题中的
应用,继而体 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 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体
会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 流等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
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合理性与严谨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进而 提高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 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
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 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 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
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 一方面,要创造条
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 教学方法分析(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 组织者、引
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
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
的提出、问题的 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 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
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 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
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 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说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 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
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 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
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先引导学生回顾………………,然后把本节课的“观察与思考”呈现给学生
设计意图:以问题 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
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 br>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 进行自主学习,在整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分组合作交流,
讨论,同时教师会巡视学生的讨论过程,并且回答 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中下生进行必要
的指导。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中 对元素的认识)


(设计意图: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了教学 目标,也可
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一问题的必要性。)
(3)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问题:请大家思考(在集合中有多少元素呢?)
通过问题的提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通 过实际的问题来寻找到问题的思路,
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设计意图:重难点的设计遵循了从 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应用的不同层次要求,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体现了对问题的反思理解,学生思 考练习,师生共同分析纠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此时,他们急于寻找
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环节。
(4)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通过对练习题的讲解分析,在解题步骤和方法上为学生起示范作 用,并及时进行归
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 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学做题,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
知识,又使学有余 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自觉运用新课标的理念,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尽情
发挥、畅所欲言的氛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堂课下来,相信学
生会在知 识上有所收获,能力上有所提高,思维上有所拓展。

非常感谢各位评委,各位老师聆听我的 说课,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
当之处,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第一章 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1.1 正数与负数》(板书)。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
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
1、说教材:
正数与负数是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属 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
是学生学过的自然数与分数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面研究有理数的基础, 因此起到了承
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区分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 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的重点确
定为正、负数的概念;难点确定为负数的概念。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2、说目标:
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 概念,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通过本节课
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 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实
际例子的引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二、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在教法上采用了引导启发法
和讲解传授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本 节课的教学。
这是因为初一的新生个性活泼,学习积极性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与学生自己归纳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法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回答与表现给
予肯定、表扬,由此保护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积 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引领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 五个部分:(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4 )总结反思,发展
情意;(5)布置作业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观 察课本上的三幅图,通过设置问题串,为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自然
数、零和分数,让学生了解到数是因为 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增加一个新的问题:
某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3℃,最低气温是零下3℃ ,要表示这两个温度,那么都记
作3℃,这样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所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用以前学 过的数不能简
洁清楚地表示这两个数,由此需要产生一种新数,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的引入,< br>既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又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接着,我根据学生已经产生的认知冲突及时地给出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具有相反
意义的量,进 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环节,给出4个例子: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例1:气温有零上3℃和零下3℃;
例2:高于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
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
例4:汽车向东行驶4千米和向西行驶3千米;
学生对以上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进行讨论,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容易就发现:
零上和零下,高于和 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一对反义词。于是我在学生回
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它们的共同 特点: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
向东和向西,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然后我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学生在阅读课本
后很容易就会回答:足球比赛 中的净赢球和净输球;花生产量的增长和减少;体重的增
加和减少等这些例子。这样的举例一方面能够充 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为
新知的展开铺平了道路。
帮助学生理解了具有相反意义 的量后,我带领学生回到创设情境中产生的问题:零


上3℃和零下3℃应该如何表示?我 将一边引导学生一边归纳总结:对于具有相反意义
的两个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 可以用负数表示。通常地,我们
规定盈利、存入、增加、上升为正。如零上3℃和零下3℃可以表示成+ 3℃和—3℃;收
入50元和支出32元可以表示成+50元和—32元。这里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时 ,我会
特别强调,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同时指出,0不仅仅是
表 示“没有”的意义,比如0℃就是一个确定的温度。
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为了使学生实 现由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教师将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让美
好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如课本上 的练习:判断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
反意义的量。在判断正、负数的时候,我将再一次强调 学生的易错点: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而其中一道练习:如果水位升高3m时水位变化记作+3m ,那么水位下降3m
时水位变化就可以记作—3m,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可以记作0m。这里也要特 别强调
0表示的意义。由此让学生加深对正、负数概念以及零的意义的理解,同时这种课内及
时 练习,反馈调整,又符合心理学特征,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
担。
4、而在总结反思,发展情意的环节
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归纳总结出本
节课的知识要点是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 数,从
而起到了对本节课巩固深化的作用,这样不但可以梳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记忆,而
且 可以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更有所侧重。
5、布置作业
最后,针对所有学生的 实际情况,布置作业,并将作业进行分层,这样可以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适应了不同学生 的不同要求,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各位老师,以上说课只是我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来的一种方案 ,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的
地方,如果准备时间充分的话,我会在教学过程这一模块进行更多细节的探讨,让 本节
课的内容讲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好了,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 目是《正数和负数》。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
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 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初中七年级《数学》的第1章第1节人民教育出版社《正数与负数》是在学生对温
度有一定的认 识,对负数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下面我将确定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教学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它们是怎样产生的,数0表
示着怎样的意义及能初 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因为授课的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数学有了一定 的概念,但因每个学生
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①认知目标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
意义的量,会 正确地读、 写负数。
②能力目标
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③情感目标
通过实 际问题的解决和从不同角度对有理数分类,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培养
学生的分类思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新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
量。
②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
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


学生特点:学生刚刚升初中,基础不一,为了能让学 生都吸收本节课的知识,我采
取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的讲解中,我采用了讲授法与发现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情境创设法:通过情境创设,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2)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研究实际问题→认识负数→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及数学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
流程:
(1)引入课题 (2)新课讲解 (3)课堂练习(4)知识小结 (5)布置作业
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引入课题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首先展示一张标有 气温的地图,同时说“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天气预报呢?”学生回
答后,教师就接着说,“那你们看看这张 地图上的数字,它们有着怎样的区别呢?”让
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其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及时提出 :“那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
意义吗?”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入本节课所要讲解的课题。
此 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情境中主
动、积极的接受学习任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就可以
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从学
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主要从以下方式进行讲解:从旧经验中引导新学习
首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 ,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 数?”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互相补
充回答。接着,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 正整数)、分数和零


(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日常生 活中,为了表示一个
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为了表示一半的事物,我们经常用12;为了更 能准
确的读取尺子上的数值,我们经常要用到小数;当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总是用0来
表示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来表示
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 ,最低温度是零下5
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可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那我 们
又如何去区别它们呢?
接着再进行课本内容讲解;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不仅 可以让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也引导他们发现在所学过的知
识中,没有找到相关的知识来回答我所提出的 问题,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得课堂在一个在一个积极、主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3) 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再提问一两个同学
设计意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肯定答对的同学,纠正错误的同学 下面是
详细的阐述:
学生在明确了教学任务,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之后,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欲望,
这时教师应把 握时机让学生独立练习,而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掌握
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提问一两 个同学,肯定他们的能力及纠正其存在的错误,这样学
得好的学生感觉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会更加的努 力,同时可以让那些自学能力差的学
生及时的学到新知识,不至于掉队。
4) 知识小结
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阐述: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用“这节课,我学会了……”、“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会做……
了”这 样的形式来让学生总结,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纠正或提示学生,并且显示相应的
内容以课件形式展示出来 。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
效果进行 总结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使知识
成为一个体系。


5)布置作业
拓展练习:布置有点难度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详细
阐述:
在本 节课讲授结束后,我将给学生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较有难度的作业,让学生在
自我独立完成作业的同时, 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可以从中发挥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以
及独立思考问题思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1.2.1 有理数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说课稿》。我主 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
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 课的安排。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 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
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 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①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及有理数的分类;
②能辨别正、负数,感受规定正、负的相对性;
③体验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有理数概念.
教学难点: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分类.

二、 学情分析
鉴于初 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
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 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
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 ,通过合作探索,理
解有理数的分类,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 而
较好地完成有理数概念的建构,达到教学目标。

三、 学法指导
学生 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
归纳概括,形成能力。恰如 其分的问题设计,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
体的地位。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家里都见过存折吧,使用存折有什么好处呢 ?老师也开了个存折,谁知道
“880.00元”,“-2,000.00元”这两个量分别表示什么呢 ?“-”读做负号.
存入、支出意义相反,因此称存入880.00元,支出2,000.00元为具 有相反意义
的量.
如果去掉存折中的“-”号,会出现什么后果?都表示存入,因此我们以前 学过的
数无法区分量的相反意义.
怎么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把表示“存入”的量规 定为正,用过去学过的
数(零除外)来表示,如880.00…,这样的数就叫做正数;把表示“支出” 的量规定为
负,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来表示,如-2,000.00…,这样的数 就
叫做负数。正数前面有时也可以放上“+” .
强调:①“+”可省略,但“-”绝对不能省;②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由于学生平时 接触的都是体温计,对实验室温度计较陌生,因此理解负温度有一定
难度。而存折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课 前可让学生回家预习,引入新课水到渠成。
(二) 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 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月球表面白
天气温可高达零上123°C,夜晚可低 到零下233°C,我们规定温度零上为正,则零上
123°C记做123°C(或+123°C),零 下233°C记做-233°C.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具有相
反意义的量吗?你能用正数、负数表示这些量 吗?
强调:①正、负数能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注意意义相反,其值任意;②不要混


淆“意义相反”与“意义不同”(如上升3度与零下3度).
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 身边熟悉的事物举一反三,列举用正负数表示的量,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负数的引入的确是实际生活的需 要,也感受到有理数应用的广泛
性。
填空:
1) 规定盈利为正,某公司去年亏损 了2.5万元,记做__________万元,今年盈利
了3.2万元,记做__________万 元;
2) 规定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为正,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于海平面918米,记做海
拔 __________米;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记做海拔__________米;
3) 汽车在一条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上行驶,规定向北行驶的路程为正。汽车向北
行驶75k m,记做________km(或_______km),汽车向南行驶100km,记做________k m;
111
4) 下降
5
米记做
5
米,则上升
10
米记做__________米;
332
5) 如果向银行存入50元记为50元,那么-30.50元表示__________;
6) 规定增加的百分比为正,增加25%记做__________,-12%表示__________.
指出: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是相对的.例如
我们可以把向北记做 -75km,那么向南100米记做+100km.但习惯上,人们常把上升、运
进、零上、增加、收入 等规定为正。
建立了正负数概念后,每当考虑一个数时,都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习数
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表示正负数,还是读正负数,学生开始时不大习惯,教学中及时
巩固正负数的概 念、表示法和读法.

(三)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合作学习)能把刚才出现的数0, -5500,+123,-233,-2.5,3.2,918, +75,
11
-100,-155,
5

10
,25%, -12%进行分类吗?要求分得越细越好,并说出依据.
32
既可按整数、分数去分,也可按正数、零、负数去分. 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能进
行分类,但未必说出依据.但重要的不是结论的得出,而是得出结论的过程,不要因为
可能影响教学进 程而教师取而代之.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和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 习热情,同时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力量.





正 整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




整数零< br>

正分数




负整数
有理数

有理数






负整数
正分数


分数


负有理数



负分数

负分数



① 分类的 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②分类的结果应是无遗漏、无重复;
③零是整数,不是正数,也不是负 数.

(五 ) 设计题:
数的由来与发展
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 ,由于记事和分配物品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数的概
念。我国古代《易经》一书中有“结绳而治”的 记载.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自然数、负
整数、分数和小数,这些都属于有理数.你了解这些数的由来与发 展吗?请到图书馆或
上因特网查找有关数的发展史的资料,写一篇数学小论文,介绍数的由来与发展.
撰写“数的发展与由来”的小论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
中的作用,这 也是一个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机会.应该告诉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及搜
索网站的方法.如用googl e搜索,怎样打如关键词,能找到什么资料,怎样下载,对下
载的资料怎样进行裁剪等等.可以单独一个 人撰写,也可以多人合作.因为他们是首次完
成这样的任务,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后可采取多种 形式在班上交流,交流范围
不限于文章内容,也可以交流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1.2.2 数轴说课稿(一)

大家好!
今天我所执教的 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
理数第2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 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
法,而数轴是数形结合的高度统一。数轴是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 一章第二节
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再介绍的。通过数轴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
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面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学习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
数运算法则、平 面直角坐标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
强,有较强的 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新知的学习过
程中,还是较容易出现理解局限 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 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
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技能:1、理解数轴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 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
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B、数学思考: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
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C、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D、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 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
间的联系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数轴的概念。
因为:只要数轴概念真正理解了,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也就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谈谈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五.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 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
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 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
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 知识
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
思考 —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
猜测的探索过程。 < br>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
用启发引导探索 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
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 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
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 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 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
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 br>2、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在“观 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经历数
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告诉 学生,学习数学不是简单模仿、机械操练,而是探究学
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学准备
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
学生 :要认真预习,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思维的主战场。为了突出 重点、
突破难点、达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复习,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我设计了:
观察温度计的 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习数轴概


念埋下伏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温度计分小组讨论观察,共同发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 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
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随后 我提出问题:
“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回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的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
汽车站的相对 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前面几个活动之后,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体会,为此我让学生:
再次观察所画情境图、温度计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其抽象成一条直线。
这样,就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三)、学习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引出了新课:
1)学习数轴的概念
我先进行讲解: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
数,当然这条 直线必须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再画数轴
师生共 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
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下一个活动,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 )表示3
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 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
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课堂练习: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
2)强化练习:(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
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
给他们足够的 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八、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 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
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
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 ,使学
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1.2.2 数轴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数轴》。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 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有理数》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学习了负数及有理数 的分类
后引入的一个新概念,它能够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
思 想,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理数,也是以后学习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运算的有
用工具,利用这个数 学工具我们还可以用来比较数的大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同时为
我们以后学习 “不等式”、“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的图像”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我校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
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
(2)、过 程与方法:经历画数轴和用数轴上点表示有理数的过程,会在数轴上找出有
理数对应的点,体验到任何有 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
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②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
理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和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的教
学方法,并且以“情境—问题—观察—思考—讨论—归纳—巩固—提高”的过 程来组织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有步骤,有 层次的
掌握数轴的概念,在练习中教师要做到多鼓励、多肯定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体验数学是一个充满着乐趣与奥妙的探索过程。
2、学法指导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 ,学习数学不应只是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设
置现实的问题情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 性的学习内容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课通过
引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 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
式。从而由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数轴,并且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提升 学生学习
的兴趣与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 有一棵柳树
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这一情景,要求学< br>生用学习过的有理数来表示这一些量。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情节可以引导学生对有理数学习的 巩固,并且提高学生对有理
数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
2、引入新课,得出概念
(1)、提出问题: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 ,并画出图形。老
师巡堂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以必要的指导与肯定,并请最先做好的两个小组派代表
到黑板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汽车站、树和电线杆都是在同 一条线
上(东西方向的马路上)而他们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
( 2)、老师引导学生对同学的板书进行评价,并观察画出来的图的特点,老师及时
给予肯定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容易发现正数、0和负数都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
出来。从而为 学习数轴奠定基础。
(3)、教师讲解数轴的概念:(围绕着: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进行细致, 全面
的讲解,并向学生强调: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为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数轴的概念及其所需要的条件。


(4)、观察温度计, 指出与数轴的相同与不同出。设计意图: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
加深对数轴的理解,并从中让学生体会到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验新知
(1)、讨论下列数轴画得对错?(教师出示一些 数轴,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
发言,老师给以必要的肯定与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反思,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轴的三要素。 (2)、
如何画数 轴?(先由学生分组画,画好后互相交流,并由最先完成的组派代表到黑板板
书,,教师在巡查的过程中 给以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并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观察板书,主动发言对板书进行合理性的评 价,最后有教师引导总结出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向 ,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
适当单位长度。)
设计意图:在这学习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学习习惯。
4、巩固新知
1、学会读数轴(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的练习2)
设计意图:通过读数轴上的点所代表的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数轴上
标出已知的点 :(课本第10页的练习1,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以适当的讲解,并提出
有理数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唯一 的点与之对应,那么是否数轴上的任意一点都能表示有理
数呢?这个问题不展开分析,要求学生课后思考 ,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数轴的理解,初步认识到了有理数都能够在数轴上 能够找到
唯一的一个点与之对应。
5、形成技能
(1)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表示3的点在原
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2)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 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
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 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
度。
(3)、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 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
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4)、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5)、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数轴解
决问题的能力
6、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7、布置作业 一张练习巩固卷。
六、教学反思 < br>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景,并通过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让学生通过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
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 中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
性认识。学会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 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




1.2.3 相反数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相反数说课稿》。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
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
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第2
节第三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相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 法及符号的化
简。
2、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初中数学的重 要内容,它是在研究了负数的基础上,遵循过渡时期学
生的认知特点,既把小学所学的正数、零和初中的 负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又为学生以


后顺利掌握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在以后将要学习的二次根式、方
程、函数和相关学科等知识领域都有所渗透。因此,这节课内容对今后 的学习具有重要
作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双重符号的化简;难点:“-a”的理解和双重符号的化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让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其特征性质;
(2)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3)能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含有双重符号的数。
能力目标:
(1)经过观察、思考、发现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a”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由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得出相 反数的特征性质,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
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一系列探求活动,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成功的喜悦。建
立自信心。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启发引导 突出问题 遵循原则 鼓励探索”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本节
课采用了启发 、探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激励学生
去想、去思考,以小组讨论、自 由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
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 、思考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类
比推理方法,养成大胆参与,主动学习的习惯,变“学会”到“会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两个人从某地反向行走4米。
提 问:“两个人都行走了4米”能完全表述此动画意思吗?用数学语言怎么表
示? 再问:+4和-4包含了几层意思?
将互为相反的两个数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得到初步感知。
观 察: +4和-4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再 观 察 :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个,分别在原点的 边,这些点表
示的数是 ;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个,分别在原点的 边,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若a是一个整数,在数轴上与 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几个,分别在原点的左边还是
右边,这些点表示的数是什么。
引入数轴,将实际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为下一步概念的形成做铺垫。 (二)、
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问题:+4和-4,+2 和-2,+5和-5,+a和- a每组数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发表见解,引导发现它们“符号不同,数字相同”。 深入
问题1:+4和-2这组数也具有上述特点吗?
深入问题2:“符号不同”体现在数轴上是什么意思?
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可以进一步认 识到每组数都含有“只有符号不同”和数轴上
“方向相反”两个意思。
问题3:+3这个数有上述特点吗?使学生认识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
综合以上各点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
数。 观察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在以上数轴和数的结合中,学生可以很容 易发现: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
在原点左右,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练一练:1、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6,-8 ,-3.9,52,-211,100,0 (三)、
继续探究,深入理解
问题一:从练习1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观察、讨论,
发现1 :一个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一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0的相
反数仍是0。
发现 2:在一个正数的前面添上“-”号就成为它的相反数。由此类推出:在任意一


个数前面 添上“-”号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填一填 :+5 5, 100 +100, +a a( 填上=、< 或 > )
让学生发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本身。
说一说:这些数表示的意义?并化简这些数
-(-68), -(+0.75), +(-35), -(+3.8),-(-x), +(-m) 试一
试 :化简-{+[-(-9)]}
活动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有理数的意义到双重符号乃至多重 符号的化简,
起到分散难点,逐一突破的目的。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基础知识题: 1、判断正误(1)任意一个数都有相反数 ( )
(2)正数与负数互为相反数 ( )
(3)若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则这两个数一定是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
2、如果a+b=0,那么()
A、 a、b两个数中一个为正数,一个为负数;B、 a、b两数中至少有一个为
0; C、 一定有a=b=0;D、 a、b互为相反数。
能力提高题:4、如果x+(-4)=0,(+16)+y=0,试求x 2+y的值。
发展思维题:如果a、b表示有理数,在什么条件下,a+b和a-b互为相反数?
以上不 同层次的练习设置不但可以照顾差生,还可以解放优生,同时也能调动中层
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达到抓两 头,促中间的效果。 (五)、回顾总结,发展情感 回
顾: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顾之后,加以评价,将零散的知识归纳整理,引导学
生感知数学方法,体会辩证思想。 (六)、布置作业,回归实践 :教科书第14页的
2题,18页的3题;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来确定的,内容编排从特殊到一
般,由具体到抽象 ,层层展开,逐步深入。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 问题的途径。整个教学过程以四大问题为主体,突
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安排填一填、说一说、试一试 、分组讨论和自由辩论等活动让
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达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1.2.3 相反数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 10—11页的内容,主要介绍了
相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及符号的化简。
2、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在研究了负数的基 础上,遵循过渡时期学
生的认知特点,既把小学所学的正数、零和初中的负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又为学 生以
后顺利掌握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在以后将要学习的二次根式、方
程、 函数和相关学科等知识领域都有所渗透。因此,这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
作用。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成因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双重符号的化简 难点:“-a”的理解和双重符号的化

由于相反数在许多知识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要 能准确地运用它,就得深刻理解
它的含义,又因为双重符号的化简是进行有理数运算的前提。因此,“理 解相反数的意
义”和“双重符号的化简”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学生刚进入初中,认知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能力弱,对于“-a”和双重符号不容易理解,所以我确定它们为教学难点。而
充分利用各 种教学手段,精心选材、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如下:
知识目标:(1)、让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其特征性质;
(2)、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3)、能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含有双重符号的数。
能力目标:(1)经过观察、思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 力。
(2)通过对“-a”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由 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特征性质,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
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一系列探求活动,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
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启发引导 突出问题 遵循原则 鼓励探索”将始终贯穿于整个 教学环节,本节
课采用了启发、探讨式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br>和兴趣特点,以设疑提问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想、去思考,以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方式,
鼓励学生 积极发言,主动参与。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 程中,
学会观察、思考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推理方法,养成大胆参与,主动学习的习惯,
变 “学会”到“会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流程: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两个小动物从某地反向行走3米。
提 问 :“两个小动物都行走了3米”能完全表述此动画意思吗?用数学语言怎
么表示?
再 问 :+3和-3包含了几层意思?
将互为相反的两个数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得到初步感知。
观 察 : +3和-3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再 观 察 :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 个,分别在原点的 边,这些点
表示的数是 ;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 个,分别在原点的 边,这些点表示的数
是 。
引入数轴,将实际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为下一步概念的形成铺设道路。
质 疑 :这样成对的点(数)有多少?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设置悬念,试图勾起学生求知欲,顺势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问题一:+3和-3,+2 和-2,+5和-5每组数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各组代表发表见解,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符号不同,数字相
同”。
问题1:+3和-2这组数也具有上述特点吗? 问题2:“符号不同”体现在数轴上
是什么意思?
随着分支问题1、2的深入,学生可以进 一步认识到每组数都含有“只有符号不同”
和“方向相反”两个意思。这样,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 对每组数的特点由最初的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问题3:+3这个数有上述特点吗?
使学生认识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
综合以上各点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概念,强调关键词“只有”和“互为”。 观
察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在引入新课中已有所铺垫,学生 可以很容易发现: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
在原点左右,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同时配以多媒体动画,既直观形
象地阐释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又充分利用数轴将点和数联系起来,渗透数 形结合的数学
思想。
练一练:1、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6, -8 , -3.9, 52, -211, 100, 0
在正确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很快作答,如 果对“0”有疑问,可借助数轴
加以解释说明。
(三)、继续探究,深入理解
问题二:从练习1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引导分类,明确问
题的指向,渗透归纳整 理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进而发现 :一个正数的相
反数是一个负数,一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0的相反数仍是0。
问题三 :从练习1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再次引领学生观察、讨论练习1的分类结果,发 现:在一个正数的前面添上“-”
号就成为它的相反数。由此类推出: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就 表示原数的相反
数。
填一填 :+5 5, 100 +100, +b b ( 填上=、< 或 > )
让学生发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本身。


例 题: -(-68), -(+0.75), +(-35), -(+3.8), -(-x), +(-m) 说
一说 :上面这些数表示的意义? 做一做 :化简上面这些数 试一试 :化简-{+[-
(-9)]} 活动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有理数的意义到双重符号乃至多重符 号的
化简,起到分散难点,逐一突破的目的。 辩一辩 :-a是负数吗?
以自由辩论的形 式,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教师
适时调控,疑点自会愈辩愈明。最后, 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当a为正数时,它的相反
数-a是负数;当a为负数时,它的相反数- a是正数;当a为0时,它的相反数-a仍然
是0。
问题四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是多少?
虽然此内容教材没有涉及到,但为了学生对相反数有一个更深的 认识,我认为经过
通俗易懂的诠释,学生完全可以理解接受。多媒体动画演示:一动物从某地向东走4米 ,
记作+4米,再转身向西走4米,记作-4米。使学生看到此动物又回到原地,轻松发现:
+ 4+(-4)=0。然后,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类推出相反数的特征性
质:对于任意 一个数a,都有a+(-a)=0。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基础知识
题:
1、判断正误
(1)a的相反数是负数 ( )
(2)任意一个数都有相反数 ( ) (3)正数与负数互为相反数 ( )
(4)若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则这两个数一定是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 )
2、 一个数的相反数小于原数,这个数是( ) A、 正数 B、 负数 C、 零 3、
如果a+b=0,那么( )
A、 a、b两个数中一个为正数,一个为负数; B、 a、b两数中至少有一个为
0; C、 一定有a=b=0; D、 a、b互为相反数。
能力提高题:
4、如果x+(-4)=0,(+16)+y=0,试求x 2+y的值。 5、若-x=7,则2x= 。
发展思维题:如果a、b表示有理数,在什么条件下,a+b和a- b互为相反数?
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我设计了三种层次的题目:基础知识题、能力提高题、< br>发展思维题。基础知识题主要考察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提高题旨在训练相反数知识的
应用;发展 思维题在列式、求解过程中两次体现相反数的特征性质,并渗透代数式知识,


力图锻炼学 生综合应用能力。以上不同层次的练习设置不但可以照顾差生,还可以解放
优生,同时也能调动中层学生 的积极性,努力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五)、回顾总结,发展情感 回顾: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顾之后,教师
加以评价,将零散的知识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方法,体会辩证思想。
(六)、布置作业,回归实践
1、教科书第14页的2题,18页的3题;
2、生活中经常看到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作业1题 要求学生必做,2题提示用小学自然课所学知识去想,如果有困难,可以
向家长、老师等请教。作业回归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来确定的,内容编排从 特殊到一
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动画直观形象的演示,将视觉与
听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数学思
维。并通过观察、 比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
问题的途径。整个教学过程以四大问 题为主体,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安排说一说、
做一做、试一试、分组讨论和自由辩论等活动让学生 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达到以知识
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1.2.4 绝对值说课稿(一)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绝对值。这节课我将从 教
材、目的、教法、过程、评论进行分析。过程分析是我阐述的重点,将从六个方面进行
说明。
首先分析教材,绝对值是浙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之所以把它安排
在此处,是基 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具备距离、两个同类量
之间比较的概念,进入初中以来 又学习了有理数、数轴、相反数。也就是说,学生到此
时已经具有了接受绝对值的相关知识的基础。其二 ,通过对绝对值知识的掌握,进一步
为紧接其后的有理数加减法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作好铺垫,而整式 的加减、分式的运
算、方程的求解以及几何学中的相关运算等等。这一切都是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为基础


的。由此,我认为教材把绝对值安排在了此处是起到了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这< br>一节为一个课时,其主要内容有:绝对值的概念、绝对值的意义,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以及求绝对 值等于某一个正数的有理数。
首先,我们要确立教学的第一个重点和难点。第一个教学重点是:绝对 值的概念,
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而难点在于:绝对值的意义以及求绝对值等于某一个正数的有理
数。尤其绝对值的概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为什么呢?因为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
点的距离都为正 数或者是零,它不可能是负数。但是在引进了负数之后,学生对数轴上
表示负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也为正 数这一事实就会感到困惑。因此,在理解绝对值概念
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 还有待发展,其思维活动在很大程
度上他有带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根据学生的认识特征以及教材和大 纲的要求,我们
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掌握绝对值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意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习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
发散思维,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说教学方法
正如我们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我将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他 们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所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
习情况,这节课我将采用兴趣引 导,启发思考,分组讨论和共同探究的教学方法。一言
以蔽之,即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而实施启发教 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因此,
我将努力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他们普
遍的被动学习变主迫式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习氛围中来,积极思考问题,把书
本知识裂化为其自身的知识结构。
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 观教学,增大思维密度,
有力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我将教给学生怎 样的学
习方法呢?由于学生对数形结合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而且小学以来,他们已经有了距
离 、同类量之间的比较概念。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把生活中距离与方向无


关的 现象通过数轴引入到数学领域,抽象为绝对值的概念,然后通过观察实例归纳总结
得到绝对值的意义,从 而教给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到特殊”的研究问题、学习知识的方
法。必使他们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 思想,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在无形当中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 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
他们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
首先,我就给出的实例向学生提问,引入新课。请先听对话,然后看问题。
小丽:小红,小明,你们在哪里? 小红: 我到你的距离是6米。 小明:我到
你的距离也是6米。
小丽:我知道了,你们一定在一起。 小红:不对,我在你的东边。 小明:我在
你的西边。
问题1:请问联系已经学过的有理数 的相关知识,上面例子会使你想到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此将生活现象抽象为数学 模型,渗透数学建模意识。
在适当启发下,学生就会纷纷提问,可能有学生这样想,前面学习有理数的时 候,如果
出现了不同的方向,小红在小丽的东边,小明在小丽的西边,但所涉及到数、距离都是
正数,小红到小丽的距离是6米,小明到小丽的距离也是6米,也就是说明,小红、小
明与小丽的距离与 他们所处的位置无关。于是就有可能学生提出下一个问题:问题2:
实际生活中,距离是不是与方向无关 。如果没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我将引导学生像刚
才那样思考,把问题提出来,然后通过分析这个实例可 以肯定,也就是说,实际生活中
距离确确实实与方向无关。这种距离与方向无关的现象在我们数学领域中 也同样存
在。
通过类比,学生不仅能够回答出数轴上表示6的点N到原点的距离为6,而且 还能
够回答出表示6的点M到原点的距离也为6。也就是说,数轴上的点,不管它是在原
点的左 边还是右边,不管它是负数还是正数,它到原点的距离都是正数,它与方向无关。
也比如说,点N在原点 的右边,它表示的是正数,它到原点的距离为正数。点M在原点
的左边,它表示的是负数,它到原点的距 离也为正数。这是有趣的数学现象,值得我们
去研究。于是我们就把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 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这
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绝对值的概念。进入教学程序的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
由上,我们已经得到了绝对值的概念: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
这个数 的绝对值。例如:6的绝对值为6,记做66。6的绝对值为6,记做66。
这样绝对值的概念难点就得 到了突破,在突破这一难点的时候,我是深入浅出地把生活


现象抽象为数学问题,让学生 对绝对值的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绝对
值得几何意义,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绝对值 的概念。突破概念难点,更为重要的是
让学生认识到,实际上,我们的数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对 生活现象的抽象概括。
从而让学生形成生活中探索真理的品性。这也正是新课改所着力强调的情感目的。
马上给出实例,说明这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下面我将从绝对值的概
念出发进行绝 对值的意义教学。首先,请学生利用数轴上点到原点的距离口答下面几个
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通过观察 数轴,学生很快就能答出来,这样就得到几个关于绝对
值的式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出大量关于 绝对值的式子。再让他们观察等号两
边的数,并提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于是让他们分组讨论,这是可 以引导学生思考以
下两个问题:
①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什么? ②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 ③数a的绝对值是
什么?
结果学生当中至少出现下面两种结论。
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两个结论哪个更有利于求出一个数 的绝对值。通过讨论大家会认
为结论二更有利于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因为我将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让他 们自己分析
得到。结论一只起到定性的作用,它不能直接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而结论二起到定量
的作用,它更具体,通过它马上把一个数的绝对值求出来。于是把结论二作为绝对值的
意义。 这样就得到了绝对值的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它的
相反数;零的绝对 值是零;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然后教师指出这是绝对值意义的文字叙述,事实上,这 意义还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
达。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用数学式子来表达呢?请大家分组讨论,动脑 思考。学
生用过动手动脑,分析思考,将得到三个相应的表达式: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即:若0a
么aa。
,那么aa。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它的相反数; 即:若0a,那
0的绝对值是0。
即:若0a,那么0a。
这样就完成了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能力,而学生的文字语 言和符号语言的
转化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再让学生自己将上面是三个表达式概括成下面的表达形式:
通过这个表达式 ,我们又可以提问:一个数a的绝对值到底是什么?是正数、负数,
还是0。再让他们分组讨论。并且让 一个问题分类讨论,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这时学
生就会仔细观察这些数学表达式,他们就会有所发现。 当0a
是正数;当0a时,数a的绝对值等于-a,也是正数;当0a
时,数a的绝对值等于a ,
时,a的绝对值等于0。
也就是说,一个数a的绝对值,要么是正数,要么是0,是一个非负 数。这就是绝对值
的性质,应当给予板书强调。
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归纳 总结而得到了绝对值的意义。在整个绝
对值意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通过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因为 我认为,分组讨论可
以使全体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还可以起到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 。
它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有利于学生自主
地探究数学问题,必使他们的团队精神得到培养。
下面是教学程序的第三个环节,也就是通 过例题来讲解如何利用绝对值的知识来求
一个数的绝对值。首先是例1。例1是对绝对值意义的运用,是 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
能力而设置的。通过这道例题,可以让学生懂得,在运用绝对值的意义求一个数的 绝对
值的时候,关键是判断这个数的正负性。比如例题中,有两
个方法可以求得绝对值,就因为先要判断它的正负性,然后利用绝对值的
意义把它的绝对值求 出来。另外,利用不同的方法求的绝对值有利于培养学生思
维的发散性。下面例2也是进一步为培养思维 的发散性而设置的。因此,要让学生分别
运用绝对值的概念和绝对值的意义来求解。也就是说,要从下面 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
样例题就会比较容易得到解决。于是学生将比较容易得到绝对值是4的数有两个, 它们
互为相反数。在此基础上,又可以得到绝对值等于5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绝
对值 等于10的数有两个,它们也互为相反数。因此,从特殊到一般就可以猜想得到绝
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 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这就是绝对值的一个性质。教师给予
板书强调。
下面进入第四个 环节:巩固提高。首先是形成性练习。其中第三题再一次强调绝对
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应当是有两个,它 们互为相反数。由于学生的思维基础不同,对知
识理解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我又出了下面这道思考题,这
道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同一道数学题, 有利于培养
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完成了课堂内容的教学,要及时小结,这就 是教学程序的第五个环节。小结时,我
将同样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思考下面的问题达到复 习小结的目的。学生
在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头脑中就会浮现课堂上每一次活动的情景,回忆起这节 课
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他们自己就可以归纳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绝
对值的 概念,绝对值的意义。
至此,绝对值的知识通过学生的再创造,实现了内化,而成为知识结构中的一 部分。
接着是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作业的第3题是一个实景运用题,也就是运用所学的绝对
值 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为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知识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还要
运用于实践,认识到 数学的价值。这样就能充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的意识。这正是新一轮课改所着力强调 的教学目的,也正是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最后是这节课的主讲分 析。这是一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为一体的课。
它遵循了建构主义原则,体现多元智能理论 和差异性发展原理。具体来说,通过参与数
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情感。教学中 有意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
讨论的数学思想,并使发散思维的训练贯穿其中。另外,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 境,深
入浅出地把生活现象抽象为数学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
数 学的价值,坚信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使整体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1.2.4 绝对值说课稿(二)
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4绝对值内容。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绝对值》是七年级数 学教材上册1.2.4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 本节的学习起
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


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
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 3)能
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
协作、语言表 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
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 现实生
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绝对值的两种定义 是重点,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
如何突破绝对值符号里字母a的任意性这一难点 ,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弱,对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
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一)、教学手段: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 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
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 ,相反数,对正负数,相反数的
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 有趣、高效,
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
钻研”的研讨 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
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 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


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七个教学环
节: 1 、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2 、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3 、手脑并用,深入
理解 4 、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5 、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6 、归纳小结,强化
思想 7 、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 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
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 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
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 生看书、讨论基
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
引导学生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
不同层次 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
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 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
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 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
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相反数,对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
一定很深刻, 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绝 对值两种概念,不易理解,容易出错,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
散,爱发表见解,希望 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
特点,一方面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发学 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重视与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 br>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最后我
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 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打出第一张幻灯片复习提问:什么叫做相反数?学生回 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


找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共同特点吗?学生会 积极回答第一个问
题,但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难以准确回答,于是打出第二张幻灯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从而引出课题:绝对值。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
学习,也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
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绝对值这样比较深奥的数学名词,所 以我利用数轴在第三张
幻灯片里直接给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叫做
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这个定义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给出定义后引导学生讨论:“定义里的数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 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
到:绝对值定义里的数a可以是正数,负数和0 。
然后再回到第一张幻灯片里提出的问题: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
系?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在上一环节与学生一起理解了绝对值的定义后,我再提 出问题:如何由文字语
言向数学符号语言的转化,即如何简单地标记绝对值,而不用汉字?在此不用提问 学生,
采取自问自答形式给出绝对值的记法。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绝对值有了正确 认识的基础上,请学生做教材的课堂
练习第一题,写出一些数的绝对值。可以请学生起立回答。我就学生 的回答情况给出评
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 的
发展;并再次强调绝对值的定义。
3、在完成第一题的练习后,我又给出一新的幻灯片,并提出问题:议一议 一个
数的绝对值与 这个数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
从而引出绝对值的第二个定义 。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绝对值的两个定义后,我安排了10道不同层次 的判断题让学生思考。特别注
重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 也能有表现
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我再次给出三道问题:
1)绝对值是7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 2)绝对值是0的数
有几个?各是什么? 3)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一共有多少个?
先让学 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
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视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及剩余时间的多少我还预备了五道课
堂升华的思考题,再次强化训练,启发学生的思 维。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习题 1.2 3,4,5 ,10。 2、选作两道思考题:
(1)求绝对值不大于2的整数;(2)已知x是整数,且2.5<|x|<7, 求x.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 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
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一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三节 的内容。我打
算分四课时完成,去括号、加法计算、减法计算、加减法混合计算。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
过程的设计向 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小节的理解与设计。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 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 初中代数的


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 究函数等内
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
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
的理解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 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
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 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
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 式(确定结果的符
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 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
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 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
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
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
点是省略符号与括 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
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
式都看成 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 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
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 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
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 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
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 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
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 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
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 应变成 12+
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
联想、转化 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
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说 明

1、如何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3),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
+(-2)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从而引导
具备的“认知 前提能力”和“情感
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
前提
诊测,
学生理解“-” 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复习
“+”表示一个数的本身;2、绝对值检测:
提问

随机出五六道小题即可

提把以下数相加、相减
1、+4,-5,+3,-6,-7,3,-2.5
2、-3.2,-2.6,+5,+6,-4
在黑板上写五六个正负数请
同学们把 他们加在一起再减在
一起。不要怕学生写错,让学
生自己体会书写的繁琐计算的
困难, 继而想出解决办法。(可
以多给学生时间。)

出问
题,创
设情


尝试
指导,
实施
目标

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引导学生先填括号,在想法去括号,通
过小组探究得出去括号法则。,
掌握计算方法。(5-10分 钟即
可)




1、两数加减:
+3+(-4);(-5)+(-6);(-8)-(+4);(+5)-(-6)
此处要反复练习,并使学生明白去
括号后的是省略加号的和式。 题型
训练,
2、多数加减:(-12)-(+23)+(-7)-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
巩固< br>(-2);-(-4)+(+5)-(-6);
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目标

+(+6)-(-5)+(-9);
0-(-3)+(+6)-(+0.1)+(-0.25) ;
-(-7)+(-2.3)-(-5.1)+(-3)

形成
性测
试,检
测目


1、做书18、20、23、24页练习题(只去括号)
把“反馈--- 调节”贯穿于整个
2、利用书上习题1.3复习巩固1、2题的双数
题进检测
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
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
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 br>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
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
化。

归纳 +(),去掉括号后所得结果仍是括号内的数;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 练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
总结,-(),去掉括号后所得结果是括号内数的相反
纳入
知识
系统

数。





1、课后作业:书24页习题1.3 1.(1)、(3)、利用课堂检测及时反馈本课重、难
(5)、(7);2.(1)、(3)
要求:小组长及时检查力争人人掌握去括号方
法,会省略括号。

点.
利用课后作业巩固新知.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新人教版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数的 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
远接小学阶段关于 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
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 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
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 理数的
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 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
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 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
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 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 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
“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 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 ,但这种认识常常
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 减法运算的
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 加法
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 br>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
探索效率较低, 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
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
基本 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 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
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
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 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1、首先与学生互动谈论本地今日的气温,了解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提问:今天的温差
是多 少度?你是怎样计算的?
2、自然过渡到温差的计算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4–(–3)后引入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板书课题)
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 减法解决实际
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增强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
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探索规律归纳结论:
在学生提出可以用4–(–3)计算温差后,教师鼓励学生充分探索计算 4–(–3)的方法,得
出结果为7.
在学生得出4–(–3)=7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 4–(–3)=7与4+3=7这两个算式及其结
果.
在学生对有理数的减法计算提出初步的 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后,教师
设问:
只有4–(–3)=4+3=7这一个例子,你能不能断定这个猜想成立?
引导学生通过列举 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特例,如:正数减去正数、正数减去零、正数减去负数、
负数减去正数、负数减去零、 负数减去负数、零减去正数、零减去零、零减去负数等.
最后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板书这一法则)
学生得出结果的方法可能不一样,教学中只要是合理的都应鼓励.
如采取逆运算的方法,或利用温度计直接数读数的方法等.


对4–(–3) =7与4+3=7的观察、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基础.可借助多媒
体课件演示算式的规 律,帮助学生探索其中的内在关系.
从提出猜想到得出正确得结论之间有一个探索验证的过程,这个过 程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
“做数学”的过程,教学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交流.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不断列举不同代表性的特例,在合作交流中彻底理解有理数相减时总成
立的一般法则 .而这个“举例”过程,正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正是一种对数学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归纳可能不 规范,教师可请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使之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
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例题讲解,及时反馈:
1、师生共同完成P
22
例1,其中第(1)小题教师讲解,其余各题请学生完成.
在完成例1后,教学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及时处理P
23
“随堂练习”.
2、师生共同完成例2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 法的意义,并熟练利用
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教师讲解第(1)小题时要点明算理,规范解答.
互动交流式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体会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例2是实际问题,它们的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课堂总结:
多媒体出示总结性问题: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P
25
习题1.3 第3.4.5题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
以七年级数学 第一册P22页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5为课堂教学内
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 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
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把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 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
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 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爱好。 (三)
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
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 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
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
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 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
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 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
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 主动探
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多媒体、班班通。
三、说学 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
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 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
使学生把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 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
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题环节: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 和等于-10的数。(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
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
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爱好,从而引出本节课 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 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 10)-( 3)= 7 加法 ( 10)+(-3)= 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 3)=( 10)+(-3) 再给
出以下算式:
减法( 5)-( 2)= 3 加法( 5)+(-2)= 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
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 5)-( 2)=( 5)+(-2)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
行2、讲解课本P22的内 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
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
运 算时会更加方便)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减
数变号(减法→加法 )
3、出示温度计,用多媒体出现(如P81的图2-20),并进行动画演示,通过求15℃比5℃高多少?15℃比-5℃高多少?的实例来说明减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数减法的
实际意义 。同时进行练习反馈:课本P23的练习1,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
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 力。例1.计算:(1) (-3)-(-5);(2)0-7例2.计算(1)
7.2-(-4.8);(2) (-3-)-5
说明:讲解时注重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熟悉,并注重
归纳有理数减 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
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预 备。
(三)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完成课本P23的练习1、2,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把握。第1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第2题请2个学生上台板演。
对回答好的同 学给予表扬肯定,假如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补充练习:(略)
(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 共同完成)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
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 a (-b)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25习题1.3的3、4题,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 识
把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略)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二)
一、 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 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


上。但是,它与小学的算术又 有很大的区别,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和的符号,运
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既要确定和的符号, 又要计算和的绝对值。因此,有理数加
法运算,在确定“和”的符号后,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运算 ,思维过程就是如何
把中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由于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 算
的开始,因而它是时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
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 、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学好这
部分内容,对减少两极分化、增强学生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
的重点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由是:
(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 数的加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
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 (2)有理数的加法作为基本运算,在今后的各种
运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 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原因是: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认识过程,
要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而初一年级的 学生,对异号两数相加从未接触过,与小学加法
比较,思维强度增大,需有通过绝对值大小的比较来确定 和的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减法两
个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时,
应从实例出发,充分利用数轴,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加以讲授,并配以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知法则的应用。以求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的的确定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
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
养学生观察、 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
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以上教学目的是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根据《教学大纲》
中关于“有理 数加法”的教学要求,和加强“双基”教学的要求,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
个性品质等要求而确定的。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 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来,通过自己 的努力,
发现规律、总结出法则。它符合教学论中自学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
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另外,在教学中,还运用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动态演示出 物体在一直线上两
次运动的结果,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可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也容易集中,符合教学论中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原则。这就是
说,要从 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引导 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实例,
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动手,积极思考,自己归纳 出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 五、课堂教学程序 1.类比联想,提出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类比联想到在认识了有理数之后,
必然要首先学 习有理数的加法。 又通过提问,复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用负数表示的
量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 ,提出质疑导入新课。具体问题是:在下列问题中用负
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1)某人第一次前 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
了3米;(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C,第二天上升了-1° C;(3)某汽车先向东走
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紧接着,回答:
(1)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

(2)某地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3)某汽车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 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三个问题都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
的和的问题,同小学一样,可以 用加法来做。但是,这些数中出现了负有理数,怎样进
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引出课题。
在刚才的教学中,我通过复习,加强了铺垫,刻意去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前面学
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 旧知识的复习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
认知基础,带领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 备,又使学生认识到本课学习的重要性,引
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个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 极的思维参与。2.直观
演示,归纳法则
用6个实例讲两个有理数相加的问题:
(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2)向东走-5米,
再向东走-3米,两 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3)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5米,两次一
共向东走了多少米?(4)向东走 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
向东走3米,再向东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 走了多少米?(6)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
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运用了数学中分类的思想方法,因为两数相加,按符号异同划
分为三大类。 即:
这样自然就把问题归结为三种情况:问题(1)和(2)是同号两数相加的情况;
问题(3) 、(4)、(5)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6)有是有一个加数为零的情况。
这6个问题,都 借助于数轴,先规定了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通过电教手段具体
演示两次运动的结果,由在数轴上表示结 果的点所处的方向,确定和的符号,由表示结
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确定和的绝对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积极思考,通过分类、观
察,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归纳出法则之 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并总结规律:两个有理数
相加所得的“和”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 分组成,计算“和”的绝对值,实质上是进行算
术数的加减,因此,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贯穿一个化归思 想,即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
归为算术数的加减运算,具体地说就是: 进而总结出有理数加法运动,一般步骤
为: (1)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确定和的符号; (2)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
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前面已经分析过,异号两数相加的法 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
点的关键,一是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积极思考,自己归纳法则;
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从而使难点化 解,并在
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结出法则之后,可进一步提问:在算术 里,两个不都是零的数相加,和一定大
于加数,那么,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后和还一定大于加数吗?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最终要让学生明白:在有理数运算中,算
术中的某些结 论不一定再成立,即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和不一定大于加数,这是有
理数的加法与算术运算的一个很 大的区别。 3.应用举例,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 和智能培养结合起来,接下来
我设计了例题和练习题,选题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例1:计算 下列各题: (1)
(-3)+(-4) (2)(-5)+(+8) (3)(+0.5)+(-1.6)
通过此例,训练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直接应用,特别是异号两数相 加的问题,师生
共同来完成,老师做板书示范。接下来做一组练习题,此题比较简易,目的在于巩固法< br>则,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问题,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和记忆。练习1填空(口答)


(1)(-4)+(-7)=_____() (2)(+4)+(-7)=_____() (3)7+(-4)
=_____() (4)4+(-4)=_____() (5)9+(-2)=_____() (6)(-9)+2 =_____
() (7)(-9)+0 =_____() (8)0+(-3)=_____()
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对法则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
和掌握,并培 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我设计了练习2。
练习2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某 地水库的水位在某天当
中每一次上升了a厘米,第二次上升了b厘米,问:
(1)两次一共上升了多少厘米? (2)计算当a、b为下列各数时的值:
① a= 4 , b=3 ② a= -3 , b= 7 ③ a= 5 , b= -5 ④ a=
4-2, b= -1⑤ a = -3 , b=0 (3)说出以上运算结果的实际意义4.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法 则到底掌握了多少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完成情况,进一
步加强法则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反 馈练习,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若出现问题,准备
采以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若学生解答顺利,可再给学 生出一些补充练习题。 5.归
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利 用提问形式,从以下三方面
小结。学生先回答,进而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思想。 (1)
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2)有理数的加当选法则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3)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
方法主要有哪些? 6.作业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分两部分来布置,(1)第75页A
组的1、2、3、7,(2)第77页B组1、2。第(2)部分是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布置的,
这样可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中代数中具有极其重要
的作用,而有理数的加法 是在学生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有理数的第一种运
算。1.化归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熟悉化的原 则。熟悉化的原则就是将不熟悉的问题化归
为比较熟悉的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 决新问题。我们知道,有
理数经过“+、-、×÷”运算后,所得结果仍是有理数,要确定一个有理数, 只要确定
它的绝对值与性质符号。因此,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包含两个部分,即性质符号和绝对值
运算。而有理数的绝对值就是小学里学习的算术数,这样就把有理数的运算化归为算术
数的运算。 2.有一数可分为正灵敏、零、负数三类,运算法则中的各条都是以这三类数为出


发 点,分别叙述了同类数之间如何进行加法运算,异数数之间如何进行加法运算,在教
学中注意渗透了分类 的思想,并借助于数轴,对以上各种情况作了详尽的分析。
3.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学大纲》中 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发展思维
能力为培养能力的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和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以及坚持
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等要求设计的。
4.本节教材的知识密度大,教学时 间紧,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加
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我运用了电教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一
本次说课我共分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 段、教学过程分析和几点思考四部分,
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第一
章第四节, “有理数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数乘法”和“有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整
合,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有理
数的乘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数加 减的深入学习,又是有理数除法、有
理数乘方的基础,在有理数运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理数的乘法 ”从具体情境入手,
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 己
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
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
一定的现实地位。 < br>(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里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除法,对于两
个正数相乘、正 数与0相乘、两个正数相除、0与正数相除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同时
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 算,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还有
一定的困难。另外,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数 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课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对较好。
(三)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归纳得出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
练运用。
2、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发


展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同时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和归
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
自信心,培养 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4、教学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5、教学难点: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确定教学目标的理由依据是:新课标中指 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也基于本节内容的地 位与作用。而确定重难
点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而确定的。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索 、小组合作、
效果反馈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容量,增加实际问题的直观性,我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关于学法:本节课里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的 学习
方法,我想这样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共6课时,重点是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教学,下面我重点说有理数乘 法法则的
教学。整体的教学程序包括: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归纳结论;知识运用、
加深理解;变式练习、形成能力;回顾与反思、纳入知识系统;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七
部分。
设计七部分。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及处理方法
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1、引入课题:
师:由小学的学习易知3×4 = 12,那么同学们请大胆猜一猜 (–3 ) × 4
等于多少呢?
引入课题:有理数的乘法(板书)
由学生所熟知的正数乘法运算引入未知的负数参与乘法 运算,目的是做好中小学


知识的衔接,找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有理
数乘法的兴趣。
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正确的结果,则设疑并直接 引入课题;若学生能说出正确
的结果,则追究根据。
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电脑显示下列情景:
1、情景一、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O点。
(1)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为区分方向, 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
负,现在后为正。
(+2)×(+3)=+6
(-2)×(+3)=-6
(+2)×(-3)=-6
(-2)×(-3)=+6
2、情景二、如果用正 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由于深圳近4天来
都没有下雨,导致深圳某水库的水位平均每天 下降3厘米,那么这4天该水库的水位变
化总体情况如何?用式子如何表示?(电脑显示课本水位下降的 图片)
表示为:(–3) ×4=–12(板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课标的一 个要求,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情景更有利于
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
在教学中依次展示两个教学情景,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提问。并让学生说出得到式子
的方 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文字的叙述与算式 的有机结合,使得算式的得出自然合理,更有助于一般结论
的归纳,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电脑显示图片可以使情景二更直观,更有助于学生思考解答。
引导探索
归纳结论


1、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电脑依次显示如下问题:
问题1、对比下列两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1)2×3 =6;(–2 )×(+3)=–6
(+2)×(–3)=–6
(2)3×4 = 12;(–3 )×4=–12
通过师生、生生的共同讨论,由问题1可归纳得到:
(1)如果把一个因数改为它的相反数,那么积也改为相反数;
(2)一个负数与一个正数相乘,结果是负数;(板书)
问题2、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
(1)(–2 )×(–3) = ?
(2)(–3 )×(–4 ) = ?
通过师生、生生的共同讨论,由问题2可归纳得到:
两个负数相乘,结果是正数(板书)
问题3、通过前面的讨论,同学们认为两个有理数相乘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结果的
符号如何确定 呢?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中应当创造机会给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两个问题的处理方法都是小组讨论,教师巡查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及时表扬表现
较好的小组。这样可 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的数
学问题研究方法,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 类比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升。
板书的作用可以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作依据,同时有利于学生归纳有理数的乘法法
则。 通过这些层层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在发现的过程中
还可以培养学生分 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2、归纳法则:
让学生归纳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板书)
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同时让学生自我改正、完善,然后现得出规范
语言表述。这 样可以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知识运用加深理解
1、例练习题学习:
电脑依次显示下列例1、例2和问题1、
例1、算一算,看谁能完成得又快又好:
(1)(–4 )×5;(2)(–5 )×(–7 );
(3)(–8) × ;(4)× (–)
(5)(–)×(–1);(6)–3×(–3 )
(7)(– )×(–);
(8)(–3 )×(–)。
问题1、想一想,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时,你认为计算的一般步骤如何呢?
问题2、请观察第(7)、(8)两小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合小学学过的互为倒数的知识,引入有理数互为倒数的概念:
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叫做互为倒数。(板书)
用字母可表示为:如果a×b = 1,那么a和b叫做互为倒数。(板书)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按法则板书第(1)小题,其余的让 学生独立完成,并让5位
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教师巡查辅导。
例题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严格的解题规范格式,从而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
评价时采用生生评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严
谨的数学思维 习惯。
问题1的创设可以使学生明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要先确定符号,从而培养学
生 严谨的数学思维,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教学时让学生反思解答过程,
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
通过问题2的创设,使新旧知识点得到延伸,同时可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用 符号进行表示是社会文明得以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标准中指出:在解决
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符号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通过以上的练习与评价,达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的目的。
变式练习形成能力
1、游戏:让三位学生表演,其中一位学生说出两个有理数,另一位学生说出它们
的积,第三位学生说出 它的依据。其余同学做评委。


2、你能编出乘法运算吗?使得它们的积等于–12;
3、( )×(–) = 1;( ) ×(–1) = 1
4、–2的相反数是_____,倒数是_____,绝对值是________。
5、知 | x | = 5,| y | = 2,试求x×y的值。
6、P30练习1、2、3。
在游戏中,如果第一位学生故意说出为难别人不好口计算的数,则提醒他;如果
他说的都是正 数或整数,则提示他也说说其他数。
这样的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有理 数的乘法法则,同
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2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说出几组数,学 生可能会编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这样
就更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
第3题可 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
解决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4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互为倒数的概念,同时可以复习旧知识,使学生区别清楚
相反数、倒数 、绝对值的不同。在教学时采用抢答的方式。
第5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课堂上这组练习整体同时显示供学生选用,从而落实了分层教学的工作。
回顾 与 反思
纳入知
识系统
电脑显示
1、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对本节课所学习的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请提出来我们议一议。
师:本节 课我们通过实例来观察、猜测、归纳出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并学习
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其应用。我 们知道了两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那么
3个、4个、5个、20个等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 号又如何确定呢?我们下节课再探究。
让学生通过反思的形式回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与方法,更加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
学的印象,有利于培养学习养成反思的数学学习品质。同时,教师的概括性语言有利 于
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课本P38习题1.4第1、2、3偶数题(做在作业本上)
(2)P39的拓广与探索。(选做)
2、预习课本P31、P32的内容。
1、巩固所学的乘法法则,进一步发现和弥补教与学的不足。
2、形式多样的作业,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预习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下一节课作好准备。
板书设计
2.8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3、学生归纳的结论:4、例题示范:
2、互为倒数的概念:
互为倒数的字母表示:
板书设计意图
( 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回顾与反思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清晰
的思路,从而达到将知识 系统化的目的)
四、几点思考:
1、关于评价:本节课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师生评价、生 生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多表扬学生的表现,并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思考回答 。这样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关于课本的处理:本节课中 我直接利用课本的实例来引入,主要是这样的例子
比较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用图片展示,可以使学 生更好的理解,从而更好的突出
本节课的重点。基于初一学生学习的特点,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更好 的突破本节课
的难点,课本上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法则我留到下节课来探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节, “有
理 数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数乘法”和“有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
算”之后 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有理数的乘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有
理数加减的深 入学习,又是有理数除法、有理数乘方的基础,在有理数运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有


理 数的乘法”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的 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
验证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
的现实地位。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里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除法,对于两个正数相乘 、正数与0相乘、
两个正数相除、0与正数相除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同时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 法运算,学
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 对数
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对较好。三、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归纳得出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过 程与方法: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
猜想、归纳、验证 、运算的能力,同时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 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
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四、教学重点:
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五、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方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索、小组合作、
效果反馈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容量,增加实际问题的直观性,我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手段 。
2.学法:本节课里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我想这样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8分钟)
情景1:森林里住着一只蜗牛,每天都要离开家去寻找食物,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 的速度
向右爬行,那么3分钟后蜗牛在什么位置?


情景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那么3分钟后蜗牛在什么位置?
情景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那么3分钟前蜗牛在什么位置?
1. 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索、小组合作、
效果反馈的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容量,增加实际问题的直观性,我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手段。
2.学法:本节课里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我想这样更能有效
的培养学 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8分钟)
情景1:森林里住着一只蜗牛,每天都要离开家去寻找食物,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 的速度
向右爬行,那么3分钟后蜗牛在什么位置?

情景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那么3分钟后蜗牛在什么位置?
3分钟后蜗牛应在0点的左边6cm处。可以表示为:(-2)×(+3)=-6
情景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那么3分钟前蜗牛在什么位置?
情景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那么3分钟前蜗牛在什么位置?
(1)3分钟后蜗牛应在0点的右边6cm处。可以表示为:(+2)×(+3)=+6
(2)3分钟后蜗牛应在0点的左边6cm处。可以表示为:(-2)×(+3)=-6
(3)3分钟前蜗牛应在0点的左边6cm处。可以表示为:(+2)×(-3)=-6
(4)3分钟前蜗牛应在o点的右边6cm处。可以表示为:(-2)×(-3)=+6
设 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情景更有利于突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 趣。在教学中依次展示情景,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让学生说出得出式子的方法,这样
可以培养学生把生活 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文字叙述和算式结合,使
得算式得出自然合理。电脑 显示可以让情景更加直观,更有助于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板书)(18分钟)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板书)
从上面几个情景中我们可以写为2 ×3 = +6
2 ×(-3)= -6 (-2)×3 = -6 (-2) ×(-3) = +6
请同学们观察四个式子,思考下列问题:
(1) 两数相乘何时为正,何时为负? (2)积的绝对值与乘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创 造机会给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空间


和时间。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巡查并参与讨论, 并及时表扬表现较好的小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
观察、猜想、验证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可以培 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数学思维
得到提升。通过层层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的乘法 法则。
通过看上面的四个式子以及小组探讨以上两个问题,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教师指导下得出结
论:
两数相乘,同号得 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板书) 0 和乘任何数得 0。一个数
乘以1都等于它本身; 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的相反数。(板书
接着用幻灯片投影出四个例子让学生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计算出结果。
从中总结出有理数乘法的一般步骤: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板书)
设计意图:例题的 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严格解题的规范格式,从而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确进行有 理数乘法运算时应先确定符号,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达到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可以在 例子中总结出有关的解题步骤。其中的(3)和(4)又为提出
下一概念作了铺垫。
2.倒数的定义:(板书)
我们再从以上的例子中的(3)和(4)入手,两个数相乘都得1。像这样:把乘积为 1 的两
个有理数称为互为倒数。(板书)
小组讨论:零的倒数不存在(为什么?)
设计意图:使新旧知识点得到延伸,同时可以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接着用幻灯片投影出六个个例子让学生熟悉倒数的定义
分析:欲求某数的倒数,就是要确定与这个数相乘积为1的数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倒数的定义,有利于对刚学的内容加深印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
中充分体验 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巩固:(5分钟)
(1)5×(-4)= ___;(2)(-6)×4= ___; (3)(-7)×(-1)=___;
(4)-7的倒数是___,它的相反数是___,它的绝对值是___; (5)52的倒数是_
__,-2.5的倒数是___;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有理数乘法 法则和倒数的定义,同时可以复习旧知识,是学生区分倒数
相反数的不同,培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四)小结:(7分钟)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子反思回顾,总结出所学内容: 1.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


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和零相乘,积为零。
2. 有理数乘法的一般步骤: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
3. 倒数:若两个有理数的乘积为1,就称这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反思的形式回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与方法,更加有
(4)-7的倒数是___,它的相反数是___,它的绝对值是___;
(5)的倒数是___,-2.5的倒数是___;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 和倒数的定义,同时可以复习旧知识,是学生区分倒数
相反数的不同,培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四)小结:(7分钟)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子反思回顾,总结出所学内容: 1.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
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和零相乘,积为零。
2. 有理数乘法的一般步骤: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 3.
倒数:若两个有理数的乘积为1,就称这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反思 的形式回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与方法,更加有利于对刚学的内容加
深印象,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后反思的 习惯,这里通过教师用概括性的语言,让学生的只是系统
化。 (五)作业布置:(2分钟) 1.必做题38页2.3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乘法法则和倒数定义,进一步弥补教与学的不足,形式 多样的作业,有
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九、教学预期:
1.在教学过程中我多表扬学生的表现,并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思考回答。这样有利于提
高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1.4.1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有理数的乘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本节课的
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数学上》第一章第四节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运 算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为
有理数的除法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既是有理数运算的延续,又是 有理数除法、乘方等
复杂运算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 学生的归纳能力,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能力。通过教学过程,学
生主动发挥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 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态度。
结合以上分析,在认真研究了教材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教师协助引导,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学会 有理数乘
法计算步骤;通过具体事例,进一步感受归纳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 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借助数轴,小组合作学习,经历公式的
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作用;通过对公 式的一般运用,体会并认识利用不同的方法猜想和发现一些
新事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乐于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欣赏合情推理价值,认识到同一个问
题不同的方法解决,得到最简便的 方法的重要性,感受到数学精神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为顺利完成本节课 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
为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法则,有理数乘 法计算步骤及性质。
难点:由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于是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有理数乘法 在实际生活中
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课堂以教师为主 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
学,以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讲练结合的教学 方法进行教学。
三、学情分析
作为新初一的学生,虽然具有基本的自制力,但是爱发表意 见,喜欢展现自我。同时对于教师
提出的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因此,在课堂上善于提出疑问,教师应该肯 定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对
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同时进行表扬。于是,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增强。
四、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数 学来源于生活,通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例,来引入课堂。龟兔赛跑的故事每个人都知


道,或许让人乏味。于是我对赛跑制度稍做了修改,从同向跑改成了反向跑,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 ,又为本节课做了个很好的开头。在赛跑过程中,我采用ppt进行动态演示,请学生做裁判,
观察乌龟 和兔子分别在什么地方,借助数轴完成四个有理数的乘法算式。本环节,我设计时间为5
分钟。 (二)、探求新知
在有了四个有理数乘法算式后,我请同学观察分析,从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根据学生
的归纳过程,我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5)*(-3)来进行计算,步步引导得出有理数乘 法的运算步
骤。本环节,我设计时间为4分钟。
(三)、讲练结合
在学习了新 知后,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于是我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对于例题1简单的有
理数乘法运算,我采用 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同时在例题过程中穿插新知——倒数。之后我将学
生们带入生活,将生活中的示 例作为一个例题,请学生解答。
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新知之后,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来展现自 我。于是我将学生们带入
下一环节,小试身手。
6道简易的乘法计算题,作为学生独立作业 ,完成之后,我将这些乘法计算题推广为多个有理
数相乘,学生进入思考的时间,当学生思考出计算方案 后,我有进一步提问它们的积是正的还是负
的。学生讨论后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性质。
学习了 该性质之后,学生会产生疑问——多个有理数相乘,该如何计算呢?计算步骤又是怎样
的?带着疑问,我 将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算式作为例题,进行讲解,学生进行练习,充分体现了讲练
结合的教学方式。本环节 我设计时间为14分钟。
(四)、新知再探
在学生掌握了本堂课的前半部分知识后,我 乘热打铁,请学生举出不同类型的有理数乘法算式,
并进行归类。结合整数的乘法法则,观察分析有理数 乘法具有哪些法则性质。学生合作交流之后,
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交换律、结合律及分配律。即a b=ba ,(ab)c=a(bc) ,a(b+c)=ab+ac.
紧接着,我设计例题,请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有理数乘法的计算。学
生讨论,对于(+ -)*12,有解法1:先算括号里面的,将三个分数分母有理化后进行加减,然
后再乘以12;解法2 :利用乘法分配律,将因数逐一进行分
配,最后进行加减。计算得到的答案一样,于是我提出问题哪个 更简便,从而学生可以运用这
些乘法法则进行简便运算,提高运算速度与质量。本环节,我设计时间为1 1分钟。
(五)、炉火纯青
本堂课所要求的知识已经基本学完,学生也已经基本掌握了 整堂课的知识,为更加深化有理数


乘法的知识,我设计了两个生活实例,作为我在生活中 遇到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这样设计,
充分展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数学 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让学
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本环节我设计时间为5分钟。
(六)、小结归纳
本堂课的知识已经学完,我引导学生再次认真阅读教材,巩固本节内容, 请学生归纳本节内容,
同时我提出三个问题:本堂课的学习,1.你学会了什么?2.你掌握了哪些数学 知识?3.你最大的收
获是什么? 设计为5分钟。
(七)、作业布置
由于本 堂课的内容属于简单类型,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为本节内容课后题目,让
学生及时进行知识 的巩固;选做题为下节课内容的预习与简单的练习,让学生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有余力的学生去完成,满 足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充分展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以上就是我对《有理数的乘法》的说课,有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分析

“ 有理数的乘方”是七年级新教程第一章第5小节的内容。它是前一部分加、减、乘、除运算
知识的完结与 提升,对后面学习科学记数法又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特别是对于与乘方运算相关概
念的理解,它有利于 拓宽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观察、探索、总结的数学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
启下的作用,处于非常重要 的地位。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 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
心理特征,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 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 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会用计算器完成乘方运算。
3、 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
4、 通过对乘方意义的探究过程,向学生渗透比较、归纳、猜想,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思
想。


重点
: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难点
:负数的乘方运算
二、学生分析
我班学生中农民工子女占到90%以 上,由于家长素质不高,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非常不利,
学习习惯差,小学基础薄弱,再加上七年级学 生受年龄限制,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不宜过
深。
三、教法分析和学法分析
教法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联想比较,发
现教学法, 学法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旧知识中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
法,发掘不同层次 学生的不同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导 入: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
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激。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
在这个棋盘里放些米粒吧 。第一个格放2粒米,第二格放4粒米,第三格放8粒米,然后是16粒米,
32粒米……一直到第64 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
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大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大米吗?
说明: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问题,此时并不要求学生作出详细解 答,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
并为后面解决问题作铺垫。
课本引例:边长为
a的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
a
的正方体的体积表示。
3
aa
简 记为
a
2
,读作
a
的平方(二次方)、
aaa
简记为
a
,读作
a
的立方(三次方)
类推:
aaaa
可以简记为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
aaaaa
可以简记为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
a

aa


a
可以简记为________ ___,读作_________

n个
说明:安排这一组填空目的之一在于让 学生从熟悉的平方,立方转到4
5次方以至n次方上来,并会读写乘方运算。目的之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 发
方的意义实际就是几个相同因数的积,从而得到乘方运算的概念。
次方,
现乘


引出概念:求
n
个相同的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对照各部分名称:
指数、底数、幂
如果底数是9,指数是4,那么
9读作9的4次方,表示有4个9相乘,结果叫9的4次幂。
你能写出一个乘方运算的例子吗?能读出这个乘方运算,并指出底数和指数分别是多少吗?
说 明:本课重点在于理解乘方运算的意义,因此在此处再安排这样一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
用自己熟悉的 有理数代替课本上的例子,亲手尝试写乘方运算,并在读写过程中加深对乘方运算的
理解。
练习1(概念辨析):
指出下列乘方运算的底数和指数
(1)
(5)

3
4
(2)
5

3
(3)
5

3
(4)
3

5
说明:举出这个例题,因为这是本节内容的疑点之一,如果对底数和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学生很容易在这个地方出现问题,利用例题来提醒学生注意区分,有无括号对底数的影响。当底数
是 负数时,一定要带括号。
特别地,一个数可以看成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而且指数1可以省略不写。
乘方与乘法的关系:
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即相同因数的连续乘法,因此可以利用乘法运算< br>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乘方与幂的关系:
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结果


(二)例题精讲,重点突出
例1计算:
(1)
(4)

3
(2)
(2)

3
利用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将乘方换成乘法进行运算
练习2(运算巩固):
P51页练习1,练习目的在于强化对乘方意义的理解,“趁热打铁”,通过这个练习,要求多数学
生 可以进行这类较简单的有理数乘方运算。
例2用计算器计算
(8)

(3)

根据学生手中计算器类型的不同,可以有两种较常见的按法:
一是用带符号键(-)的计算器,二是用符号转换键+-的计算器
46


练习3(熟悉操作):
P51练习2,练习目的在于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会用它进行笔算较困难的乘方运算。

(三)自主交流,归纳小结
从例1和例2,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说明:此处安排讨论前,例1和例2的例题作了小改动,把例1的改为奇数 次方,而例2的改
为偶数次方,以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自己通过这种不完全归纳,猜想出乘方的符号 法则,此时
教师应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引导学生验证法则,可利用计算器验证。
概括起来就是: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问: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吗?0的任何次幂是多少?
说明: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很显而 易见,而不管多少个0相乘,结果仍然是0.可由学生自主
归纳出来。

(四)活学活用,解决难题
现在来解决开头的那个数学问题
第一格放2粒米,即
2

第二格放4粒米,即
2

第三格放8粒米,即
2

。。。。。。
第六十四格放_____ ___米,即
2
粒,用计算器验证一下第六十四格要放多少粒米?
以此类推,最后一 格——第六十四格里是2连乘63次,大约等于922亿亿粒。如一斤米以两万
粒计算,就合461万亿 斤!将全中国的耕地都拿来种稻米,要好几百年才能收这么多。如果将前面
的63格里的米粒也算在内, 总数还要增加近一倍!这就是指数的威力,难怪国王不知所措了。
说明:此处进行的是一次尝试应用乘 方运算来解决开头的问题,互相呼应,以体现整节课的完
整性,把学生开始的兴趣再次引向高潮。
趣味探索:
一张薄薄的纸对折56次后有多厚?试验一下你能折这么厚吗?
说明: 这个探索实际上仍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检查,纸对折56次,用什么运算来计算比较
64
3
2
1


方便,另外计算过程中可使用计算器,进一步加深对乘方意义的理 解

(五)作业
P56页1、2
说明:这两个习题是对课本上例题的简 单重复和模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多数学生应该可以
较轻松地完成。

总之,在整 个教学设计中,我始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断从旧
知识中获得新的认识, 通过不断进行联系比较,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思考、探索、总结直至发现结
果、发现方法,进而优化了整 个教学。
五、板书设计

1.5有理数的乘方
一、 乘方概念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记作
a
,读作a的n次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二、符号法则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三、例题
练习1、例1、例2
练习2、练习3
解: (1) (2) (3)

作业:P51练习1、2

n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 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有理数的乘法》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 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
设计等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法后学习的 ,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也是建
立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因此,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在确定“积” 的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
术数的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 数的乘法运算。
由于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因而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也是
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增强学
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是因为:
(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 运算法则,对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
才能掌握得越好。
(2)学好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对将要学习的有理数的除法以及其他的运算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
义理解不深,因 此,与小学算术数的乘法比较,学生对含有负数特别是两个负数相乘的意义的
理解,思维角度变化较大, 思维强度也增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 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
理数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 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
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
在课堂 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总结
出法则。它符合教 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
四、学法指导
通过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动口、
动脑、动手,积极 思考,参与讨论,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学会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遵循“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 调的原则,依据教材,恰当地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发现和 提出问题,分析并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研究的过程。 让学生
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展示思维过程。
以下我将对每一教学环节分别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教学目标的控制等方面加以
说明: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交给的问题,独立 思考并解决问题,为今后讨论做
准备。提供这一组问题,目的在于前两个学段学过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 乘法,沿用这个规定,
就可以得到(-2)+(-2)=(-2)×2;(-2)+(-2)+(-2) =(-2)×3,……于是就得到我
们前两个学段没有学过的负数与正数相乘的乘法,从而引入新课,使 学生思路清晰。
(二)观察——猜想
这一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观察算式感知两个有理数相 乘的三种情况,再以如下问题使学生
初步感悟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最后猜想出有理数的陈法则。
意图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为基础,由一系列算式,猜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培养学生观
察、 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 探究——验证
教师启发学生“为区分方向,我们 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
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 蜗牛爬行的例子结合问题(1)——(4)先
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激发灵感 ,并得出算式。意图是利用数轴通
过蜗牛运动的例子验证有理数乘法法则学生容易接受,并有意识地引导 学生主动去探索,从而
充分验证了学生的猜想。
(四)比较——提炼
在学生探 究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填空题,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两个有理数
相乘的符号规律,通过观 察比较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提炼出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
比较、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五)分析法则 掌握实质
教师设计以下例子目的使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步骤,初步 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设
计抢答题是想让学生熟悉法则,掌握法则实质。
(六)应用—— 巩固:


例1和例2的教学通过学生板演来完成,再由师生共同评价与完善。 例1是运 用乘法法则
进行运算的基本题,而且一举两得,不仅让学生练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而且得出了有理数范围
内倒数的定义;例2是说明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即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解决问题。通过课堂练
习 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由可以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七)小结——反思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何收获?3、你还
有什么疑问?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反思回顾总结梳理课堂所 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八)作业——延展
为了满足不同的学生需要本节课后作业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通过作业不仅巩固有理
数乘法 的运算而且也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几个不等于零的数乘法和有理数的乘方做铺垫设下伏
笔。进一步体现《 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
不同的发展。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七年级(上)第一章1.5.2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大数。
2、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了有理数的乘方的基础上进行的。用科学记
数法来表示大 数将在近似数和有效数字这一节中得以应用,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
用,在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学 科经常得以应用。
3说教学目标及其确立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 的
数感,能用多种方式来表示数,因此结合学生现有的对数学的认知情况,思维状况和学
生学习 过程的情感体验确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并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大的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情
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热情;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4、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现阶段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确立重难点。 重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难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二说教法:
分析为 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探索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能力为目标”。
三、说学法:
指导在前一阶段,已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因此这一
节将继续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
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
好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问题:
光的速度大约是300000000米秒;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6100000000。 上面各资料有出现较大的数据,这些数记录过程中容易出错,那么有没有其它较为简便的方法来
记录以上这些 数据呢?让学生观察回答10n的数的特征10()=1010()=10010()=100010
( )=1000010()=10000010()=100000010()=100…00n个0(在这里,引 导学生判
断10的指数和1后面0的个数的关系)刚才出现的数据:300000000也可表示为:< br>6100000000也可表示为:3亿61亿30×10761×1083×1086.1×1090. 3×1090.61×
10100.03×10100.061×10112、引入概念科学记数法:一 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
表示成a×10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 做科学记数法
(scientificnotation)。注意:(1)1≤a<10(2)n是正整 数
2、例题分析引例:
请用科学记数发表示696000;1000000;5800 0解:这三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记为:
696000=6.96×100000=6.96×105100 0000=1×1000000=1×10658000=5.8×10000=5.8
×104练习: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80 (2)下列用科学积数法表示
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1×1055.18×1037.04×106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由学生进行抢答,调动学生积极性) a、某中学
有一座造价1500000元的体育馆。1500000用科学记数法记为_______


b、某中学建筑面积3600平米体艺馆和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塑胶操场的建成,使
学校的硬件设施更上了一个层次。3600用科学记数法记为_______;4000用科学记数法< br>记为_______
c、找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并把其它的数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1)水
星的半径为2.44×106米,木星的赤道半径约为71400000米。 (2)我国的陆 地面积
约为9597000平方千米,俄罗斯的陆地面积约为9.976×106平方千米。
d、某市总人口约6900000,当地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历史悠久,驰名中外。6900000
用科学记数法记为()A0.69×107B6.9×106C6.9×105D69×105。
e 、某中学占地38亩,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38如果用科学记数法应记为
__________ _14100用科学记数法记为_______________
f、某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 展,向教科研要质量”为办学理念,每学期派几
百人次去外地学习观摩,所用经费达到35万元。35万 是几位数?用科学记数法记为
_______________
g、厦门市鼓浪屿风景独特 ,每年接待游客高达3×106人次。3×106是()A五位
数B六位数C七位数D八位数。
h、比较大小:
(1)水星的半径为2.44×106米,木星的赤道半径约为7.14×107米。 (2)我
国的陆地面积约为9.597×106平方千米,俄罗斯的陆地面积约为9.976×106平方千
米 。
4、探究归纳发展能力:
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是什么?据报道:故宫明 年的修复将全部使用国
内施工队伍。故宫整体大修计划用18年,总投资1.952×109元。测量你 每分钟脉搏的
次数,并计算出你从出生到现在约跳了多少次脉?
5、总结归纳: 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谈一谈本节课有何收获,教师在旁加以
适当的引导。 6、作业:
1、课本第65页,习题2.12。2、搜集报刊、杂志上较大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
示它们。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借助身边熟悉的事 物进一步感受大数;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通过科学记数法的


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 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感受. 数学思考:利
用10的乘方,进行科学记数,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解决问题:会解决与科学记数法有
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表现出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科学记数法表
示大数.
教学难点: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课本第44至45
页.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4页图1.5-1中的数据信息,想一想,这些数据用原来的计数是不是很麻烦,我们能不能找到比较简捷的表示方法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表
示这些读和写都比较困难的大数,那就是科学记数法. 教学说明:通过彩色图片的引入,可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分析问题,探究新知.
1.问题.你知道102,103,104,105分别等于多少吗?10n的意义和规律是什么?
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清楚: ①102=100,103=1000,104=10000,···.
②10n=10···0(在1的后面有n个0),所以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如课本第4 4页图
片中的大数就能这样表示,有什么规律?
696 000=6.96×100 000=6.96×105.读作:“6.96乘10的5次方”. 300 000 000=3×
100 000 000=3×108.读作:“3乘10的次方”.
从上边的读法和写法中可以看出,它不仅书写简短,而且还便于读出来.
2.引导学生得出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
正整数且比整数位 数小1),使用这种表示数的方法就是科学记数法.
教学说明:把问题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此处讨论有一定难度,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启发.
培养学生归纳、叙述的能力. 活动三.知识应用,例题解析. 1.例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 000 000, 57 000 000,123 000 000 000.
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些式子中,等号左边整数的位数与右边10的指数有什么关
系? 解:1 000 000=106.57 000 000=5.7×107.123 000 000=1.23×108.
2.思考:一个大数用科学记数表示同学们会表示了,反过来,已知一 个用科学记数表示的数,你能
知道它的原数是多少吗?
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5.24×1010,原数是什么样的数?请你写出来.
引导学 生归纳出:用科学记数表示时,n与数位的关系是:n=位数-1或数位=n+1.以达到知识的


升华,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说明:把问题再次交给学生,使学生再一次体会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活动四.知识巩固,课
堂练习. 1.做课本第45页小练习第1,2题.
2.补充题:下列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是什么? (1)3.2×105, (2)-6×108. 活动五.
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呢?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同学们帮忙解释吗? 教学
说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集体的力量巩固新知. 活动六.知识反馈,作业布置. 1.课本第
47页第4,5题. 2.补充题.
①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
(1)7 000 000;(2)92 000; (3)63 000 000; (4)304 000; (5)8 700 000;
(6)500 900 000; (7)3742; (8)70005. ②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记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2×106; (2)9.6×105; (3)7.85×107; (4)4.31×105; (5)6.03×108;
(6)5.002×107; (7)5.016×102; (8)7.7105×104. ③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 (1)
地球离太阳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 (2)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为15万亿吨以上; (3)月球的质量约
是7 340 000 000 000 000个; (4)银河系中的恒星数约是160 000 000 000万吨; (5)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约是149 000 000千米; (6)1cm3的空气中约有
25 000 000 000 000 000 000个分子
④一天有8.64×104秒,一年如果按365天计算,一年有多少秒?(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 br>⑤地球绕太阳转动(即地球的公转)每小时约通过1.1×105千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每小时约通过1.2×103千米.地球公转的速度与声音的速度哪个大?
⑥自测自己的心跳速率,并计 算你一年大约心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你估计一
下一个人活到70岁时,他的心跳总次 数能达到1亿次吗?

1.5.3 近似数说课稿(一)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及作用:《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
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近似数与准确数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类数,近似数在实际问
题中有 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当一个大数的近似数的精确度用有效数字表述时,就需要采用科学记数
法,因此近似 数的内容与乘方也有一定的联系,故而放在本章学习。本节内容是有理数运算的一部
分,因此,在有理数 运算及以后所学的实数的运算中对运算数据的处理占据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 识与技能:了解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概念,能将一个数字按照要求进行精确,并能准确的判断
一个数字有几 个有效数字。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体会用有效数字和近似数字刻画现实问题的思想。
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近似数 字和有效数字的意义,按要求进行精确数字和判断有几位有效数字。(通过“举
和生活相关的例子及练习 与回顾小结”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对精确程度和有效数字的理解。(通过“科学记数法与近似数 的关系”说明,用配合
相映的一些练习加以巩固。)
四、教法、学法
基于本节 课的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在媒体方面所获得知识,着重采用“数
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 活中去”的教学方法。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注
重学生参与意识。 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
极思考 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现、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
学生学习能力 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标。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一:认识近似数与准确数
问题情景(幻灯片导入)思考: 513和500这两个数字有何区别?(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归纳)
513确切反映实际参加会议的人数它是一个准确数。
500这个数只是接近实际人数,但还与实际人数还有差别,它是一个近似数。 通过实例使学生
充分体验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概念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生活和实践的需要。由此得出本课的知识点:
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称为准确数。与实际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 通过测量或估计得到的都是
近似数。活动二:认识精确度
1、导入并认识精确度(幻灯片导入)
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精确度来表示。 2、 观察与思考:
按四舍五入法对圆周率π(约等于3.141592654…)取近似值,填一填下面的问题: π≈3(精


确到个位)
π≈3.1(精确到0.1或叫做精确到十分位) π≈3.14(精确到0.01.或叫做精确到百分位)
π≈3.412(精确到 , 或叫做精确到) π≈3.1416(精确到,或叫做精确
到 ) ……………………… 活动三:认识有效数字
1、导入并认识有效数字(幻灯片导入)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 数字数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字的有效数字。
2、读一读(幻灯片导入)3、思考与讨论:
你能总结出求有效数字的规律吗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交流共识) 如果是整数有效数字是
构成整数的个数。
如果是小数,有效数字是这个小数从左边的第一个非0的数字数起到未位为止。 a× 的有效
数字就是a中的有效数字。
活动四:例题析解(幻灯片导入)课本P46例6(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交流共正) (思考、
交流)这里的1.8和1.80的精确度相同吗?表示近似数时,能简单地把1.80后面的0去掉吗?
活动五:课堂练习,巩固提高(幻灯片导入)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师生交流共
正) 课堂小结及作业:(幻灯片导入) 课本:P46练习P47习题6 七、板书设计:
§1.5.3近似数
一:认识近似数与准确数四:例题析解 二:认识精确度活动
三:认识有效数字五:课堂练习
1.5.3 近似数说课稿(二)
一 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将从生活实际入手,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
经 验,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收集一些数据引入近似数的研究。
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似数和精确度的概念。
2能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3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能按照要求取一个数的近似值

四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与

< p>
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求知的活动过程,在解决问< br>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五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1)我班有__名学生,__名男生,__名女生; (2)我今年 岁。
(3)我的体重约为__千克,我的身高约为__; (4)我们的数学课本有 页
(5)量一量我们的数学课本的长度是 厘米,宽度是 厘米 设计说明
提出现实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收集一些数据,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 趣,自然引入新课。
以学生熟悉的数据引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准确数和近似数。

问题2:在这些数据中,那些数是与实际接近的?哪些数据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
师生共同完成:
与实际接近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近似数。
你还能举出准确数与近似数来吗?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近似数?

设计说明 < br>在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很多情况用到近似数,有
时是 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准确数,如:我国人口数时刻在变化,无法得到准确数,有时是
实际问题不 需要得到准确数。
(二)探索活动
1、某班约50人,与准确数54人的误差是多少? 2、为什么产生了这个误差?
师生讨论以后得出是因为精确度的问题。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用精确度来表示。
54精确到个位,而这里的50是精确到十位。 设计说明
使学生明白近似数的精确度。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用精确度来表示。
3、按四舍五入对圆周率=3.141 592
(精确到__位)

位);
(精确到 或叫做精确到__位);
(精确到或叫做精确到__位)
(精确到__或叫做精确到__
取得的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设计说明
学生感受四舍五入取得的近似数是精确到哪一位,即指出精确度。 (三)、例题教学
例1.小亮用天平秤一罐头的质量为2.026kg请按下列要求去近似值, (1)精确到0.01kg,
(2)精确到0.1kg,(3)精确到1kg
2.0后面的0能去掉吗?近似数0.1与0.10有区别吗
例2、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对下列取近似值,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某人一天饮水1890ml(精确到1000ml)
(若近似成2000ml,你认 为正确吗?近似数2000精确到哪一位?这与精确到1000ml矛盾,那
该如何表示呢?2千或2× 103,当这个数比较大时,第一种表示方法方便吗?)
(2)地球上七大洲的总面积约为149 480 000km2(精确到10000000 km2) (3)人的眼
睛可以看见的红光的波长为0.000 077cm(精确到0.000 01)
设计说明
这是以实际为背景的题目,说明生活中有很多近似数,这里要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近似数,或
其他方法表示,教师可适当点拨,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

例3 、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1)
(四)、随堂练习
1、说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⑴某词典有1752页。 ⑵量杯里有水50ml。
⑶女子短跑100m世界记录为10.49s。 ⑷世界人口为61亿。
2、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 (1)0.003 56(精确到万分位);(2)61.235(精
确到个位); (3)1.893 5(精确到0.001); (4)0.057 1(精确到0.1)。 (5)0.023 9
(精确到0.001); (6)414.45(精确到个位); (7)0.057 1(精确到千分位); (8)23.45
(精确到个位); 3、指出下列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1)13亿;(2)0.36万;(3)2.3×108; (4)
23.56亿 ;(5)2.9和2.90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六、评价与反思 < br>1、本节课以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数据引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经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认 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准确数和近似数,在了解了近似数后,启发学生“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近
似数?” 并通过教师自己设计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有时是因为客观条件或难以得到准确数,有时是


实际问题无法得到准确数。
2、拓展练习以生活为背景,不过数据有些大,学生易出错特别是要用到 科学记数法,教师要做
好点拨,讲解清楚。
3、鼓励学生去查资料。收集数据,培养数感。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说课稿一
教材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数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整式的加减”一章是在前一章 “有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章主要内
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及整式的加减运算等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
深化和发展,也是今后学习一次方程、整式乘除等数学知识及其它学科知识的 基础。
“整式”一节是“整式的加减”一章的起始课,整式是代数式中最基本的式子,而
单项 式又是整式中最基础的知识,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3、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1)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能够集思广益,加强集体主义精神。
4、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开始,知识由数向式转化,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
思维能力有一定差距,学 习中会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单项式,在确定其系
数和次数时容易出现错误。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教学中要把握以下两点:


(1)加强直观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
认识概念。
(2)注重分析: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变式 和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处和
判断易错处,强化认识。
二、教法分析
注重本章知 识的整体性,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顺序展开。先利用章头提出问题,
结合所列代数式100t对本章知 识进行整体介绍,然后转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
针对初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 力较弱的特点,采用以设疑
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以设疑——
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启发式,使学生能
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教学时,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从而增大
教学密度和容量 ;以启发谈话法为主,进行讲解及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逐步培
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 能力。
三、学法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充分地动 脑、动口、
动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融
教材、练习,教学过程中,增设了由浅到深、各不相同却又紧密相关的训练题目,为学
生顺利掌握单项 式概念及其相关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本课开始以章头的问题及思考题通过学 生讨论分析归纳出单项式的概念,紧接着让
学生分析单项式的结构从而归纳出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的概念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出概念便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重点强调了学生容易出错的几个地方,为了加深 学生对
概念的理解利用课本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合作完成,同时又补充设计了相关的练习题
进 一步巩固概念,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具有一定的梯度,学生完成比较容易;
最后设计了效果回授 ,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便于进行辅导。
五、设计思路说明
初一学生对数是比较熟 悉的,而“整式的加减”一章是研究整式的开始,是学生
新旧知识结构转化的关键时期。“整式”一节又 是本章的起始课,学生整式中最基本的
式子单项式,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 果,本教案设计注意
了以下方面:


(1)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重视章头问题 的教学。本课是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
顺序展开的,即通过章头问题提出本章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经过每 小节分段疏通,最后
进行系统小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注重概念的引入和抽 象概括过程。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人们在对实
际事例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再 进一步概括抽象出本质的过程。在进
行单项式概念教学时,通过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层层 深入,从而抽象概
括出单项式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能力。
(3)教学时,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可以增大教学密度和容量,提高学生学
习兴趣。 < br>(4)利用变式和反例练习,加强对概念的了解和应用。为教学需要,将课本练习
和补充练习合理 编排,形成有梯度、循序渐进的巩固练习,在学生真正了解概念的基础
上,准确地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 的系数和次数,达到教学目的要求。
六、教学反思
1、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顺序展开。 先利用章头提出问题,结合所列代数式100t
对本章知识进行整体介绍,然后转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
2、 针对初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采用
以设疑探究 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
设疑——感知——概括——运 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启发式,
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 。教学时,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
从而增大教学密度和容量;以启发谈话法为主,进行讲解及练习, 利用变式和反例练习,
加强对概念的了解和应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 、概
括的能力。

2.1 整式说课稿二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二章第一课。整式是初中数学“数 与代数”领域的重
要内容。本章是在学生已有的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
的深化和发展,也是进一步学习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整式” 一节是“整式的加减”一章的起始课,整式是代数式中最基本的式子,而单项


式又是整式 中最基础的知识,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
知识上,整式是在学生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有理数知识的基础上对“数与代数”的
进一步研究。
能力上,七年级学生正处在“从数到式”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由具体到抽象,从
特殊到一般, 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教学中尽可能多的
与小学相关内容衔接,结合实际 问题展开教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心理上,七年级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因此 一方面通过实例吸引他
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机会加大学生探索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 学生的
合作意识。
(三)学习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了如下
的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 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有关概念。
3. 能用单项式表示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数学思考:
1. 在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
2. 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得出单项式概念的数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感
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情感态度:
1. 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2. 通过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到它是解决实
际问题的重要的数学工具之一。
教学重点:单项式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单项式的系数、次数概念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
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
教学中,采用“情境——探索——发现——归纳——应用”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


合 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掌握和理解单项式的概念。同时采用变
式训练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现实 问题——天宫一号的行驶路程问题情境出发,计算各
个行驶时间内的路程,感受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量关系的意义。
设计意图:既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合作探究,领略新知:
探究一:单项式的概念
1.给出实际事例,学生独立填空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2.小组合作:观察填写的式子,说出它们的运算含义。学生可能在表述-n时出现困
难,可以 让学生对比其它几个式子,把-n写成乘积的形式,出示第二组式子,学生尝试
把3和m写成乘积的形式 。从而发现几个式子的共同特点:都可以看作数或字母的乘积,
归纳得出单项式的概念。学习过程中要关 注学生书写单项式是否规范。
概念得出后,适时进行训练巩固。
探究二: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2
1.首先出示单项式,学生观察式子中两个数字6和 2的位置,结合式子的运算意义
得出,6是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它是单项式的系数,2是字母a的指数, 它是单项式的
次数。
6a
a
2.5a,,n,a
3
4
2.出示第2组单项式: 。学生分组合作,尝试指出各单项

式的系数和次数。
3.出示单项式ab,让学生结合长方形的面积理解判断它的次数,学生归纳单项式的
系数和次 数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归纳,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体会式子是解决实际问题
的 重要数学工具之一。
活动3:典例示范,强化新知:
1.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的基础上, 安排学生进行几个针对相关概念的练习题进行
巩固。本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能在第5题判断上出 现错误,引导学生思考:其
他的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而

取固定的数值,因此它是 单项式的一个数字因数。


2.小组合作探究:在判断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时应注意的问 题:小组发言人展示小
组成果后,师生共同点评归纳。
3.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设计了一个游戏,在学生活动中展开组
间竞赛。
设计意图:用单项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单项式的系数、
次数概念。
活动4:反思盘点,整合新知:
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方面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存在的困惑,通 过学生的反思、归纳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活动5:拓展延伸,应用新知:
前2个问题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加以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第3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从而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
会。
四、几点说明
1、板书设计:
2、时间安排:
3、作业设计: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一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 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
今天的说课课题是《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
以下我就五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2节第一课时,是一堂探 究活动课。根据
大纲要求,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今后< br>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
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合并 同类项过程中,要


不断的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运算的延伸与拓 广。因此这是一
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校的孩子是山区孩子 ,他们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
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已经初步形 成了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风
气。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 据学生和结合《新
课标》的要求,设计了这节课。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运用。
2、难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形成过程。
突破方法:利用老师ppt课件演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强化练习 ,从而突破重
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 并形成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类比、探索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 想,使
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
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
勤于思考 意识。
二、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 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 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
三、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法: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联想→猜测→类比 →归纳
→例题探索→练习挑战、巩固提高→总结
四、教具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
问题1:生活思考:周末,乐乐一家要外出游玩, 爸爸、妈妈和乐乐各自选了他们
要吃的东西:买的时候怎么问?
学生肯定说买几瓶饮料、几个 面包等。我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创设情境,在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把生活中的分类思想引入到数学 中来。
问题2:青藏铁路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
段的 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
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 下列问题在西宁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时间是通过
冻土地段所用时间的
2.1< br>倍,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
t
小时,你能用含
t
的式子表示这段
铁路的全长吗?
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马上得到答案:100t,252t,而全长只需将二者相加 得到
100t+252t.马上就会有学生问道:老师,100t+252t怎么计算呢?我并不急于回 答,而
是告诉学生,在青藏铁路的修建和日后的维护中都有许许多多类似的问题,大家想不想
用 所学的知识去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呢?“想”,学生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气氛马上
得到升华,于是我给 学生提供两道实例,
10022522

100(2)252(2)

学生由学习过的有理数运算的乘法分配率 马上得到答案,接着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小
组合作完成探究1:


【活动2】
探究1:100t+252t=
学生合作完成探究1以后,再小组合作探究2:
(1)
100t252t
( )
t

(2)
3x
2
2x
2

()
x

222
(3)
3ab4ab
()
ab

2
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
象10a和5a这种所含字母相同并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特别指出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五道抢答题 ,让学生快速识别同类
项,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活动3】
下列各组中的两个项是不是同类项?
(1)3x
2
y与-3x
2
y (2)11abc与9bc
(3) 125与-30(4)3m
2
n
3
与-n
3
m
2

(5)4xy
2
z 与4x
2
yz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学生表述情况是否有条理,是否清晰。
之后类比数的运算,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法则: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系数的和,字母部分不变.
之后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练习,进一步熟悉法则及应用。
练习:
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
1
(1)
xy
2
xy
2

5
(2)
3x
2
y2x
2
y3y
2
x2xy
2

(3)
4a
2
3b
2
2ab 4a
2
4b
2
.
学生接受同类项的定义不是很难,但是做到判断 无误却很困难,需要通过练习,反
复强调同类项判断标准,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逐步提高准确度和熟 练度.
课件展示例1,再次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的应用。


例1.:
4x+2y-3xy+7+3y-8x-2
(1) 这个多项式中含有哪些项?
(2) 各项的系数是多少?
(3) 那些项可以合并成一项?为什么?
试一试:
试着把多项式合并同类项.
4x+2y-3xy+7+3y-8x-2
学生先独立完成,之后教师详细讲解,并示范.
教师巡视过程中;要注意规范做题格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再要注意了
解学生的困难 点,以便在讲解过程中加以重视.
【活动4】课件展示问题
(1)求多项式
2x< br>2
5xx
2
4x3x
2
2
的值,其中x
22
22
1

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引导 学生应用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直接代入求值,先化
简再求值,看哪种方法简便.
111
(2)求多项式
3aabcc
2
3ac
2
的值,其中a,b2,c3

336
加深理解。
【活动5】
比一比:规定时间内完成下面的练习,看谁做得既快又对.
(1)
12x20x
; (2)
x7x5x

(3)
5a0.3a2.7a

12
(4)
yy2y

33
(5)
6abba8ab

(6)
10y
2
0.5y
2
.
通过比一比这个 环节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
理解得到巩固.
[活动6]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开心的是解决了些什么问题,又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设计
习题2.2第一题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所以我根据自己 学生的不同情况课后设计了一些必做题和选
做题,既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又减轻了学生的心里负 担,体现了人文精神,让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我最大的心
愿!
以上就是我对整节课的理解,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让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共同进步,
谢谢!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二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 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第1
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
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
一个 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
解不等式 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
立在数的运算的 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
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 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
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
类的思想;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
等活动获得合并 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
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 思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 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
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
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 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 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
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 知欲强,想象力丰富,
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逐步过渡的阶
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 能动作用,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 、利
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创建情景问题1:
我们到动物园参观时,发现老虎与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熊猫 与熊猫关在另一个笼子里。为何不
把老虎与熊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呢?
问题2:
(1)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
以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
观察下面单项式 5a与9a-5m2n与 6m2n -x2y与 8x2y0与 5 有什么共同点?
2.思考: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
接着让学生判断下列每组式子分别是同类项吗?为什么?
(1)x与y;(2)a b与ab -3pq与3pq; (4)a 与a (5)a b与a bc;
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1) 100t-252t= (2) 3x2+2x2= (3) 3ab2-4ab2=
上述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合并同类项:
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法则: (1)系数:各项系数相加作为新的系数 (2)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合并同类项一般步骤:(1)找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

例1讲解
(1)3x-8x-9x (2)5a2+2ab-4a2-4ab (3)2x-7y-5x+11y-1
例2: 求多项式2x2-5x+x2+4x-3x2-2的值, 其中x=0.5
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
以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 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
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六、教学评价
教师的课堂组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地保证。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但不能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课程标准》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 容,它是所
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一元一次方程也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
要地位.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实数、整式、方程等知识加以巩固,
同时又是今后 学习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的基础.
“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 书·数学·七年级(上)》
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共四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导入课 ,主要内
容是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为进一
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起到了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能对实际问题列出相应的方
程.能结合具体例子认识一元一次 方程的定义,体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
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能力目标:使学生获得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模式 :“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
用与拓展”,并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为主,讲解式教学 方法为辅,注重体现以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老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解决 问题,
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述与分析.
2、学法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认知
过程.通过观察、比 较、思考、探索、交流、应用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学习方法.使
学生从看中学、讲中学、做中学, 从“学会”到“会学”,最后到“乐学”.
3、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采用电脑多媒体小黑板辅助教学,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
在 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的形式为主要的引导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这样能很
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 教师的主导地位.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问题,让同学们猜猜老师的体重.引导学生 从题目中获取信息.设未知数,找
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引出要学习的课题: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的注
意和兴趣,为 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合作探索,获得新知


展示例 1,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从分析这些问题入手,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
关的量,并进一步根据相等关 系列出方程,为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做准备.同时严
格板书解题格式,以规范同学们的书写格,然后 和同学们一起观察这三个方程,并思考
这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最终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板 书一元一次方程的概
念,以加深同学们对概念的认识.
在观察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以 使同学们更好的认识这三个方程,找到它们
的共同特点,以便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这三个方程中各有几个未知数,是一个未知数吗?
(2)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我们上章所学的整式吗?
(3)未知数的次数是几,都是1吗?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列出方程.然后让同学们自己观察所
列方程,讨论 寻找方程的特点,老师加以引导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目的是为了培
养同学们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 力;让同学们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认知
过程.
3、 归纳总结,巩固发展
给出练习题,抽同学上台做练习,让同学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给出正确的评
价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练习,学生亲身体验列方程的过程,从而掌握列方程时,我们
先把要求的量 设为未知数,然后根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已达到对所学的知识及
时巩固的目的

4、 回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和怎么列一元一次方程.
让同学回答: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怎么列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 把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
内容,从而养成及时复习、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5、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必做题:习题3.1第1、5题,
选做题:习题第6题.
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1
试猜:
x115

x
等于多少?
3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同时兼顾学有困难
的同 学和学有余力的同学,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板书设计
3.1.1一元一次方程

一、一元一次
方程的概念




二、例题及讲



三、练习及讲


四、问题及讲解

多媒体小黑板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总结和反思,使学 生对本节课
的学习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时还有利于规范学生解题的书写格式.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中第一节课的 内容。是小
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
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逆运算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并在前一章刚学过整式的概念及其
运算的基础上,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要求教师帮助
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对多种实 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的
意义,建立方程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用尝 试检验法来求解,同时也为学生进
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
法。 (3)进一步体会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美,提高数学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
2、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根。
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及估算法寻求方程的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 学平台,在概念教学设计中,注意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 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
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 、归纳的教学方式。利用多
媒体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的学习 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
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 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
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为: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观察归纳,建构新知——定义方程,回顾举例—— 理解
性质,应用巩固——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问题1:世界上 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一
吨,这头大象重几吨?
问题2:德国世界杯足球赛莱比锡赛场为长方形的足球场,周长为310米,长和宽
之差为25米,这 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并进一步回顾
掌握小学已学过的方程的概念和列方程。也为下面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建构做好准
备。
让学生比较算术与方程的方法,得出方程的方法比较好,从而回顾小学时方程的概
念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加深对建立方程这个数学模型意义的理
解和体会,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观察归纳,建构新知:
问题:观察这些方程有什么特点?从而得 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同时利用导学案,
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1) 2x-1=0;(2) 25x-1=124;(3) 2[x+(x-25)] =310; (4) 2y+3=-6 (5)
36443x
x象上面问题中列出的方程,它们都含有_______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
是_____ _,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
(先鼓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的印象后,紧接着给出几 个式子让学生判断,为的是增强学
生的判断能力和对概念的认识。练习有梯度、有层次。最后总结提出: 要成为一元一次
方程需要几个条件?
练习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为什么?
(1) 2x-1=0; (2) 5x+2(3) 2x2-4x=5 (4) 2y+3=-6 (5) x-7y=5(6) 2y-
3=9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 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
实际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古代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 ,使得
学习又上一个高潮.
练习 列方程研究古代问题:
巍巍古寺在山林, 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
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 着,算来寺内几多僧。 3.交流对话,自主
探索
例:x=1和x=2中哪个是方程2x-2=x+1的解?
学习辅导:1、把x=1代入方 程左边,结果等于多少?把x=1代入方程右边,结果等
于多少?它们相等吗? 2、把x=2代入方程左边,结果等于多少?把x=2代入方程右边,
结果等于多少?它们相等吗?
3、把x=3代入方程左边,结果等于多少?把x=3代入方程右边,结果等于多少?它
们相等吗?
4、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我们知道哪个数是方程的解?5、讨论:检验一个数是
不是方程的解的步骤。 教师小结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步骤: 1.将数值
代入方程左边进行计算, 2.将数值代入方程右边进行计算,
3.比较左右两边的值,若左边=右边,则是方程的解,反之,则不是.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

康定情歌歌词-保卫延安读后感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韩国新年


学生党支部书记职责-幼儿园中班班级计划


国际竞争力-纳西族姓氏


成长的脚步-制片人是什么意思


话剧剧本格式-小学年级组工作计划


安全宣传标语-年终个人总结


绿色环保内容-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