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辽宁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徐砺寒
目录
《小数乘分数》的说课稿 ....................
..................................................
..... 2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说课稿
..................................................
7
《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
............................................ 13
《分数除以整数》说课稿 ..................................
....................................... 18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 .................................
..................................... 24
《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 ............................
........................ 31
《比的认识》说课稿 ........
..................................................
...................... 35
《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
..................................................
............... 41
《按比分配》说课稿 .................
..................................................
............. 47
《圆的认识》说课稿 ...................
..................................................
........... 51
《圆的周长》说课稿 .....................
..................................................
......... 57
《圆的面积》说课稿 .......................
..................................................
....... 63
《百分数整理与复习》说课稿 .....................
............................................. 69
《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
.......................................... 71
《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 ...............................
............................... 75
《小数乘分数》的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人
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
《分数乘法》例5《小数乘分数》。这部分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用
一课时进行教学。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部分的教学是在学生掌
握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
以及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简便计算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学。教学
中
不仅涉及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整数与分数
的互化,而且对如何判断
一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等知识都会涉
及。通过教学本例题要使学生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运用
多样化
的解题思路开拓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教学例6、
例7的分数混合计
算和简便计算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特别是刚学的分数
成分数的计
算方法和对算理的分析探究过程都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本课主
要还是放手让学
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行再
教设计。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
点确定了如下教
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小数乘分数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
思维灵活性。
情感目标: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
才会有效。根据本课
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教学法、
合作探
究法和讨论交流汇报法以及比较学习法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
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
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
性
学习活动。
四.说学法
学法的指导要寓于教学的始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可能出现<
br>的困难,给学生的学习予以一定的指导,根据学生学情实际,重点从
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的学习: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抓住新旧
知识之间的练习比较学习,利用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探究学习
,
在学习中形成多样性的解题思路。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按以下6个程序进行教学:复习旧知、情境引领
、探究
新知、归纳总结、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复习导入
这部分设计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算式题和小数与分数
的互化,主要是为了巩固已学的知
识,同时为新授课的教学做铺垫准
备。
2、情境引领
出示形象生动的课件展示,引
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通过松鼠欢
欢和松鼠乐乐的对话不仅使学生掌握一些科普知识,如松鼠的尾巴长<
br>度约占身体长度的
,而且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分析解决问题
的方法,学生能根据分数乘法的意
义轻松的列出乘法算式2.1×
和
2.4×
接着放学生开始探究算式的特点。
3、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指明学生黑板上板书过程。如
果学生在计算过程出现困难及时给予指导。接着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计算的方法,分别说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不重复说,尽量抓紧时间。
最后每组选出最优学生汇报结
果,总结计算方法。
4、归纳总结
对于小数成分数方法一:可以都化成小数进行计算;方法
二:可
以都化成分数进行计算;对于直接约分的方法可能只有提前预习的学
生会做,可以让这些学生说说自己的做法,教师随之补充小结。
5、巩固练习
通过让学生完成做一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再教练习设
计,课前
准备了阶梯式的习题,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做弹性式处理。
6、课堂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学到
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呢?观察
比较小数乘分数的三种计算方法有哪些特点?怎样灵活运用这
些方
法进行分数乘法计算呢?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使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更
加的明了。
总之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
法,培养学生多样性的数学思想,不断提高
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
小数乘分数
2.1×
2.4×
0.6
=
=2.4×
能约分先约分,更简便
=
(dm) =1.8(dm)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用
时过长,课堂显得前松后
紧节奏不协调。学生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准确度不高也影响了课堂的
进
度,如把2.1化成假分数,应该先理解小数意义2.1=2+0.1也就是
表示2个一和一个十分之一
的和,分数单位
,写成假分数
。对于
个别学生对已学知识遗忘,及时回顾旧知的同时又会使课堂练习时间
1
减少,因此预设的练习任务没有全部完成。
八.教学中的启示与思考
1.课前要注重及时唤起学生对新授课内容相联系的相关知识,课<
br>前安排对相关知识提前巩固练习,课堂能达到熟练应用。
2.要备好教学内容的同时,别忽视备
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生要进
行因材施教,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每位学生可以同步进行,但对已学知
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因此这也是每位老师应下功夫
思考的教学环节。
3.不
断的思考,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在教学与反思中让自
己进步是我在今后教学中的奋斗目标。 希望各位老师能对自己的教学环节中的不足给予指正,以利于自
己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改进问题
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
力。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一
单元的例6、例7《整数乘
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我的设计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
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构知识、发展思维。下面我从教材、教
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
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
到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
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生活入手,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
○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
,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总结出整数的运算
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
力,而且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使一些分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后学习
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
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
课教学目标如下:
(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用样
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
能力与合作意识
,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结合相关内容,渗
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
物主义的启蒙教
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
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进
行计算。
4、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知识
间的
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得到发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
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
点后,引
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开放了教学的时空。在这样的设计
下,学生的思路突
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了生
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
当中,从个体
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
体验,增强了
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我安排了六个环节进行数学活动,分别是
:知识链
接,接题示标;引入情景,探究新知;运用规律,简便计算;课堂检
测,巩固提高;反
思体验,总结评价。
(一)知识链接,接题示标
根据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遗忘
规律,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复
习题,一是让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二是五年级学
的娴熟的乘法简便运算。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温习,架起与新知识
间的桥梁,达到温故知新的
目的。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创设了这样
一个问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适用,那么对于
分数
适用吗?如果适用,又是怎样简便的呢?我这样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
的认知冲突,刺激他们
的求知欲望,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想开始
学习。
(二)引入情景,探究新知。
接着我出示例题:
学生会有两种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对比
两个算式和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通过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
序相同。
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这道题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于是让学生大胆猜
想
在分数乘法中,是不是也能使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接
下来出示
通过计算、学生讨论达成共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在
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三)运用规律,简便计算。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独立计算例7的两道题。要求学生用简便
方法进行计算,在此我不作任何提示。第一题的计算有三种方法:可
以直接按顺序计算,也可以
运用乘法结合律,还可以三个数一起约分,
第三种方法是最简便的,但是没有运用规律,所以做第三种方
法的学
生很少。这时,我给学生点拨:第一道题的算法有三种,有的运用了
运算定律,有的没有
运用,有时候把三个分数放在一起,一次性约分
是非常简单的,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不用交换律或者结合
律,要灵活
选择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第二题运用的是乘法分配律,大部分学生都
能做对。
最后小结:在做分数简便运算时,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再
决定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四)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充分说明运用了哪个运算定律。
前两道没问题,第三道有点难,要让学
生说清楚为什么拆87,
怎么拆。并在出一道类似的题进行练习巩固。
(五)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六)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自己有何收获,以及自己、同<
br>学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并通
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受到与
他人合作共事的自我教育。
四、需要改进之处:
①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
:在开始的情境导入
一环节中,学生除了两种做法外,还出现了另外的做法,虽然这种做
法与本
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大的联系,但老师却不应忽视孩子多
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
合理的评价。
②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
得及做完。这也
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
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总之,通过本节课,使我在教育教学上,在落实新课改精神上,
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
让教为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一、 说教材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
物体位置,
今天对于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
个条件确定物
体的位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
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
体位置,并会根
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掌握画图的
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 说学情分析
学生们具有简单的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较好的注意力,并
热衷于参
加富有神秘感和挑战性的活动。基于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制
订出以下教学
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
的应用,
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找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
方法。
3、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
学的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
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
(1)讲
解法。(2)情境教学法 。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情境设计,既
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也更好地服务了我们的教学活动。(3)逐
层练习,及时
反馈法。通过学与练的紧密结合,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
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
(二)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观察、
比较、发
现的学习方法。在比较中,学生有所发现,获得思维的进步与发
展。
六、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回忆学过的 8
个方向)
2、观看龟兔赛跑图片,导入课题。
猜一猜小兔为什么又会输?(这是因为小兔跑错方向了)。
提问:①终点在起点什么方向上?②终点和起点相距多远?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程---怎样确定物体的
位置。
(二)探究新知
1、 投影出示例题 1。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 30°方
向、距离A市600km
的洋面上,正以 20 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 A
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
方向在哪里;
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 30°是什
么意思?
(东偏南 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 A市所在的方向,
也就是台风中心
位置与 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 30°,即正东方向往南
偏 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1、确定观测点。
2、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
3、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三)知识反馈,巩固延伸
1、警察局收到卧底送来的示意图。(图略)
(以警察局为观测点,找出三个犯罪分子的位置)
2、连连看
3、填空(找出物体的位置及方向和距离)
4、完成书上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七、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的位置
1、确定观测点。
2、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
3、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分数除以整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分数除以
整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
板书设计等方面
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小学
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
第3单元的第2节“分数除法”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
br>整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知识,既是对分数以及
除法的认识的深化,又为进一
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
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
标。
基于此,我确定了3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层面1是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及意义,能掌握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层面2是技能目标:通过对分数除法的研究,学生观察、分析、
归纳、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能得到相应的
发展。
层面3是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和生
活的紧密联系的同时,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认真好学、乐于交
流、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新课标以及学生具体情况,我确定本
课的教
学重点为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的推导过程;关键点
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是教学工作的关
键环节。
因此,我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
烈的好奇心,注意力
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2.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除法的学习,积累了
一
定的有关分数的知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分数除法”,能让
学生对除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关于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
点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
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
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
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
状态,更高效率地学到知识。
关于学法。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
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
动中我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
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迁移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
验获取知识。
四、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
设计为:情境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5个
阶段。具体过程如下:
第1阶段:情境导入。
我将使用多媒体播放“分生日蛋糕”的情境,提出“假设只剩下
的生日蛋
糕,但需要分给5个人,每个人能分得多少蛋糕?”通过现
实生活中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分数除法的
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
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
热情尤为重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
学习才会
感兴趣。本节课开始由分蛋糕的场景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紧紧
抓住了学生的注意
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
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探索
新知的欲望。
第2阶段:讲授新课。
我将使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
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自己试着折一折涂一涂。学生利用
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折成5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
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
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
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学生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
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里有4个
,平均分成2份,
每份就是2个
,是
。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
÷2=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
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
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
根据刚才的推
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
的计算方法。
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
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
÷3,
分子4除以
3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
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
具有普遍性。我引导
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
一道典
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
÷3,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
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
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
这张纸的
。得到的算式是
÷3=
。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
平均
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
的
,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
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
×
=
。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
是相等的。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分
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
(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这一环节我将尽量放手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置身于探索
者、发现者的位置,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观察思考、自由讨论、
发现
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被动接受知识为
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第3阶段: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
深刻认识分数除以整数,我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
完成教材P32做一做的第1题第1小题和第2题前
面3个小题。我将
通过抽个别学生上黑板作答,巡视其他学生的草稿本作答的方式,了
解学生对
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对学生的
不足之处加以点拨,以此让学生充分消化本课
内容,并学会学以致用。
第4阶段:归纳总结。
我将让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说说学了这节课你又
哪些新的收获?同时,我将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评价与鼓励,查漏补缺,
使
学生对本课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梳理自己
所学的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激发
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
能力。
第5阶段:布置作业。
作业是课堂的有效延伸
。根据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将
对作业进行分层设置,其中必做题为:教材P34练习7的第3
-4题;
选做题为:教材P34练习7的第11题。
这样既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课知识,又为学
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
发挥的空间,弥补了课堂缺陷,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了因材
施教
。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3板块,黑板的正中央是我本节课的主题
《分数除
法》,左边引入情境,中间板块呈现教学重点与难点;右边是练习讲
解。这样设计直观
大方,很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
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
高的教学目的。
六、教学反思。
总之,本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
学生
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
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
;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
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
在自己的
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整节课的教学,我和我的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
中获得了发现,在
激烈的讨论中明白了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了成功!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专家老师的耐心聆听!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数除以分数》。我准备从以
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2节《分数除法》第2课时的内容。它包括了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
学生
理解了这个计算法则,就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具
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概念及之前学
习的分数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分
数
除法中的解决问题、解决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学习的
过程中我注重从学生已有
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理解
分数除法的意义,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
示,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并能
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引导学生通
过操作探索、思考、归
纳、概括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
(3)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
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及
算理,能正确计算。
4、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尺子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置,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
与学法: 我国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
‘教’”,
这一精辟结论强调了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
为突出重点,分
散难点,始终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
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从而
在发挥直观形象
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
优势。 <
br>根据高年级学生已具有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设计了4
个教学环节。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
、分析、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
学生寻找计算方法,并通过发现、总结、运用法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过程
结合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设计分为了五个环节:复习旧
知、
联系实际,情景再现、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自主练习、课堂小结,
升华认识。
知识的获得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旧知识的学习感悟
得到的,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迁移,类推
能力的培养。
(一)、复习旧知
口算:(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起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分数的
意义,为归纳方法做好铺垫)
(二)、联系实际,情景再现
1、同学表演,把生活中真实的内容搬到课堂,运用数学知识来
解决。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同时也让静止的数学课
动起来了。
2、小明3小时走了9 千米,小红2小时8千米,谁的速度快?
(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起
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有目的地引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三)、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为实现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体现“教学
互
动”这一新课程理念,这一环节,将分四个步骤进行
(1)第一个教学出示例2引导学生理
清图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
让学生思考并列出算式。最后得出:(板书)这一步骤中,
我
注重给学生提供积极思维,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2)第二个教学“1小时里有几个
米?”
小时?
小时走了多少千
引导学生思考先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已有的知识,
画线段图等
办法, 解决问题。最后得出:1小时里有3个
小时走了2×千米。(板书)
这一环节,通过
线段图,帮助学生对算理深入理解,使学生直观
地看到由除到乘的过程,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
探究精神、体会几何直观思想、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
(3)第三个教学 “3个
小时走了几千米?”得出:
(板书)这一步骤是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让学
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算式的意义和算法。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
除以整数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得出一
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
的倒数。
(4)归纳概括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
算式在形式
上的变化,使学生看到变成了,除号也变成了乘号,从而得出:
一个数除以分数(0
除外)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四)、 自主练习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第一题是
填空题,旨在巩固计算方
法中的关键步骤,熟练计算;第二题是计算题,旨在进一步理解一个
数
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加深算理的理解; 第三题字母填空题,分
小时。
数除法
抽象为字母形式,考考学生是否会运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三
道练习由浅入深,进一步给学生创设了练习
巩固的环境。提供教学活
动的机会,加深了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练习设计突出
了计算法则,加深了学生对法则的理解,练习形
式灵活多样,有目的、有层次,即可以完整地检查学生掌
握法则的情
况,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变能力)
(五)、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
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
重点, 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说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能系统地反映出本课的重、难点。有利于学
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
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
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注重让学
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培养了学
生的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
宝贵意见。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学生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得比较好,而
且能创
造性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事后我进行抽查,计算正确率达
90%,而且不少学生都能反思自己的计算过
程,找到有效生成知识的
方法。
1. 这一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留给学生充分的
思维
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推理与交流,让学生经
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
。
2. 本节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
大胆探索,对问题积极寻
求不同的思路,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的表
现相当出色,在创造性的探索中,学生的创新火花得以迸发,
实现了
算法多样化和对算理的解释。然后在教师的激励和帮助下,学生归纳
整理,回顾反思自己
的算法,经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
概括等数学活动,创造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整数
除以分数,
等于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3. 一个数除以分数,在我们已经知道怎么算的
人来看,这不是
很简单的一件事吗?一个数除以分数就等于一个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又何必要自
讨没趣,要花时间去探究算理,形成算法。直截了当地告
诉学生计算的规律进行计算不就可以吗,这样不
仅教师轻松学生也能
够运用规律直接计算。岂不两全其美吗?其实不然,数学是一种思维
训练,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遇难再破难。所以在这一节课,我这样先让
学生思考,再一起来解决。
并且在困难的时候借助线段图来帮助,有
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这样列式的同时,是在计算什么量,
再计
算什么量,就得出了算法。
数学问题教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本节课的
设
计上我从现实生活的情景中引入,让学生经历“复习问题——解决问
题——归纳方法——运用
方法”的过程。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
分数除法
的计算方, 真正使学生学会方法与技巧。
不足之处:
“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在“ 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由
于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算理这一
目标为中心,但学生普遍都存在困难点
拨很少且不够到位,有个别学生。纵观整节课,本人教学缺乏耐心
,
留给学生探讨的时间、空间都不足,今后有待加强。“当局者迷,旁
观者清”,请各位同仁多
多指教,让我在现有的水平能更上一层楼,
本人将不胜感激!
《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8页例5,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
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
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
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
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
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
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
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
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
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
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
对我班学生也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我班有13名学生,人数
不多,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
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
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
学
习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
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
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
的
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掌握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能熟练
地列方程解答这 类应用题。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
识。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
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弄清单位“1”的量,
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把掌握分数除法应用
题的解题方法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难
点。
五.本节的教法和学法:
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发现法,通过观察电脑课件的演示,突出单位“1”这一
重要知识点。
2.动手操作法,通过动手画线段图,感受文字与图形的转化统
一。
3.尝试发现法,让学生尝试自己画,自己去列式,在尝试的过
程中发现问题。
4.最后运用概括总结法让学生概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流程
依据本节
课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实现“尊重
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
把本节课的程序安
排如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说”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感兴
趣的问
题:“我们身体由什么组成的?”学生交流汇报,然后紧接着向学生
交待
:我们身体里最重要的组成成分是水,很自然地引入到例题的情
境中来。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悟”解决第一个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
克? 分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1.理解题意,找出单位“1”的量。
2.回忆分数乘法画线段的方法,尝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尝试列出量关系式。
4.根据等量关系式尝试列试解答。
以上四个
步骤都是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前提下,然后指名汇报,
同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出完整的过程,最后让学生
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
想方。
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如果
说解决第一个问题由教师的扶到学生的悟,那么在解决这一
问题时,我完全做到放,让学生通过自己刚才
的发现,独立去完成这
一问题。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越来
越
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样的学习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多种
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创造了适宜
的环境条件。)
第三环节:组织学生“用” 本节练习我以“智慧屋”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呈
现了我精心设计的,
层次不同的,由浅入深的四个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把文
字
转化成图形的思想方法,这几道题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难易适宜
的思考空间,让每名学生
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想”
这是全课的总结,我是这样处
理的,让学生用“难、比较难;容
易,比较容易”等词语来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进行自我评价,并说明<
br>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再次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在本节课结束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
间,既当堂检
验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对个别学
生进行了辅导
,让后进生对知识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课的知识
要点,又做到了结构清晰,一目了
然,有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
《比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比的认识”,下面
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知识,包括两
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
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
会求比值;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我说
的是第一课时,本节课内容是建立在“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与应用”“分
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教学内容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学生对
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提出不同的问题,逐步抽象出“比”
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今后学习“比的
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做
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情,我预设了以下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
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比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
比的重要性,感受比的生活中的广泛存
在,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此目标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
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就看教法学法。新课标指
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
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
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遵循这样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以“情景教学法”“问题引
导法”和“练习检测法”为主要
教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以自主探究、
观察发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
合
作精神及主体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
程。
五、说教学过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展
学生的思维,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始终以问题为引
领,遵循“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
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
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根据这样的新课标设计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杨利伟叔叔及其事迹出发,
设置问题,逐步引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杨利伟叔叔吗?他就是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航
天员。2003年10月15日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
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
里向人们展示了什
么呢?(课件出示)对!他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旗
<
br>帜。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此时设置问题:怎
么用算式表示她们长和
宽的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给以充分肯定。
15÷10
表示长是宽的几倍
10÷15 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接着老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用以
前学过的除法表示两面旗长和宽
的关系。你们老师要告诉大家这两个除法算式还可以用另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来表示。那是什么呢?对!那就是比。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
比(同事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运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不仅发展了
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目标,引发探
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准
备,还巧妙引入下一环节。
(二)探究新知,认识比
1.首先紧承上一环节设置学习新知的问题:到底怎样用比来表示
两面旗长和宽的关系呢?鼓励学生自主
探究,合作交流,老师巡视,
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之后全班交流,汇报结果,这两个数量之间的
关系:
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比,我又抛出问题:那么什么是比呢?再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道比的算式
,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你从中又发现
比的什么特点呢?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之后汇报结果: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是有序的(教师板书)
2.再从学生刚列出的算式中选择一道来学习比的读写以及比的
各部分名称。
师:10比15读作“10比15”,写成“10:15”
(板书)
然后指名学生
读一读,提醒学生注意:虽然10:15可以写成分数
的形式,但仍读作10比15.不能读成十五分之
十。并鼓励学生想想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一个比,不是一个分数。比的读写是新知识
点。教
师先讲解,再让学生模仿练习)
3.最后学习比值的表示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比值,再抛出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值通常
怎样表示呢?学生合作交流后,(出示课件)师生一起明确答案。
这一教学环节,我是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都获得
必需的数学”的新课标理念而设计的,
为了学好新知,突破重点,我
才用了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比的
概念较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因此上课时还要多关注学困生的掌
握情况,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扫
清认知上的思维障碍。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先思考两个不同类量的比
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应用新知,告诉学生,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
用比表示,而且两个不同类的量也可以用
比来表示。如课件中的例题
就要我们思考路程与时间的比。
例:在日常生活中,一辆汽车行驶
,2小时行驶160千米。这辆
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160÷2=80千米)
先引导
学生思考:用已学知识如何表示?再师生一起明确答案: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来表示,即速度=
路程÷时间
那么如何用比来表示呢?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60÷2,比值是
80。
2.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师过渡:刚刚大家知道了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类的量之间的关
系,
那么我们现在就用刚刚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吧。
(出示课件)抛出问题;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鼓励学生大胆试一试,自己阶梯,再全班交流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薛秀哦东不能单纯地依
赖模仿和记忆,
否则难以化解教学难点,因此这一环节先通过例题的学习来疏通学生
的解题思路
,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使学生
不会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化解了难点,还提高了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四)实题练习,课堂检测
教学中我遵循“多样性、灵
活性、实际性”的原则,设计形式多
样的习题,确保圆满完成任务。于是我在课件上准备了以下习题,如
课件所示,分三种:
(1)基础练习题(2)综合练习题(3)课外延伸提
这一环
节不同的题型适合不同的学生做,实现了新课标“让不同
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能使学生应用新知,
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五)布置作业,联系生活
1.说说生活中的比。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49页的“做一做”。
这一环节中
,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数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我设计
了第一题,能使学生体会倒到比的重要性以及比在生
活中的广泛存在;
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我设计了第二题,还要特别<
br>强调华的前项和后项不能颠倒。
六、设板书设计
比的认识
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记作15:10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记作10:15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是有序的
板书设
计是很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设计是“微型教案”,
我的板书设计体现了
新知的形成过程,又体现了具体的解题方法;同事突出了重点,化解
了难点
,也简单明了。
最后总结说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主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问题为
纽带,以学生
为主体,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
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功,得到
提升。
我的说课完毕,欢迎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小
节比和比的应用的第二课时。它
是在学生学习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
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
教学的。比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它跟分数的基本性质、
商不变性质实际上是同一道
理的。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处理新旧知识间
的联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到学习新知识。教材内容渗
透着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生理解并掌
握比的基本性质,不但
能加深对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
意义、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
以后学习
比的应用,比例知识,正、反比例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
特征 ,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
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掌
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化简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
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3)、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发现等思
维过程,感受数学知
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
学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通过同学们自主探究,突出重点。
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通过师生交流互动突破难点。
二、说学情
六年级
学生已掌握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
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等知识,这
都是学习比的基本性质
的基础,而且六年级学生已具有类比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要根据除
法的
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的基本性质并不难,关键是在
于应用,即化简比,对学生来说,如何将
分数比和小数比转化成整数
比可能是个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复习铺垫,使学生领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知
识间的联系.
2、猜想激趣,通过猜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类推总结出比的基
本性质,并通过
尝试、讨论等方法进行化简比,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
的自主学习
。
四、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程序分(五)大环节进行:
(一)复习铺垫,创设问题情境。
题的设计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结点,能使学
生己有的知识、技能、
经验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充实,又能激励学生应用迁移类推规律主动探
索新
知。本课中,我抓住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设计了铺垫练习,为
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作好准备。我先是用填
空题的训练,5÷4=15÷( )
=( )÷24
=
(
)
=
( )
。从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入<
br>手,为学生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打下铺垫,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
学生感受事物间存在着紧密的
内在联系,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
迁移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
之中,形成悬念,引
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
还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数学
知识。在学生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
不变的性质后,及时提出问
题——比是不是也有类似性质呢?如果有的话,你认为它是怎么样呢?
有的学生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自然而然的猜
想出比可能会有基本性质。通过这
样的引导,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
他们很想弄清楚:比有没有类似商那样的规律和分数那样的性质,使<
br>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猜想验证,得出结论。
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和探究
欲望后,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卷入
知识发现的过程呢?这时教师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自由思
考,作出各种猜想,对猜想提出验证的方法。然后小组合作通过实例
验证猜想,
最后交流展示学生的研究思路与成果,通过这一系列的探
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这样不
仅为学生自主发展提
供了条件,让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的能力
、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本课的教学重点得以体现。
(三)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当讲完了
比的基本性质后出了三道较有代表性的化简比的练习,
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归纳和整理出化简比的方
法。
15:10 (整数比)0.75:2 (小数比),
:
(分数比)
学生做完后交流中发现解法都有不只一种,通过交流探讨,小结
出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方法。
1、化简时,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时,可以同时除以两个数
的最大公因数。
2、是小数比的,先扩大相同的倍数转化为整数比→最简比,
3、是分数比的,先同时乘两个
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为整数比
→最简比,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
但要注意,这个结果
必须是一个比。学生亲身经历了化简比的过
程,参与了知识的运用过程,体验到运用结论解决问题的乐趣
与快乐。
教学难点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得以体现。
(四)巩固反馈,积累提升。
在这
个环节我设计了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等几种类型的练习题,
通过步步深入的学习交流活动,学生对比的
基本性质探究更深入,理
解更完善。最后的拓展性练习,使学生思维发散,联系实际,运用规
律,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的欲望。
(五)全课小结,强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开
放性的总结形式给学生提供一
个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总结
所学,交流心得,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模式加以延伸。
(六)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5÷4=15÷( 12 )=(30)÷24
=
( )
=
(
)
15:10 (整数比)=15÷5:10÷5=3:2
0.75:2
(小数比)= 0.75×100:2×100=75:200=75÷25:200÷
25=3:8
:
(分数比)=
×18:
×18=3:4
五、说预期效果
整节课意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引
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过程,
希望通过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语言描述,对化简比的方法的总结,
留下了学生成功的脚印。同时采用讲练结合、说议感悟、对比总结、
质疑探索、概括归纳的方法,掌握知
识、应用知识、深化知识,形成
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学的轻松,<
br>教师教的愉快!
六、课后反思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从
把握新旧
知识的相互联系开始,从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入手,通过让学生联想、
猜测、类推、验证等方法探讨“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由于在推
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
用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因此教学新课时对这些知识做
了一些复习,
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类推做好了知识
上的准备。事
实也证明,成功的铺垫有利于新课的开展。学生通过比
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通过类比,很快地类推出比
的基本性质。这样
一来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二来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识。在应用比
的基本性
质化简比的时候采用讲练结合、对比总结、质疑探索、概括
归纳的方法掌握化简方法突破难点。最后通过
练习应用知识、深化知
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不足是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比没
讲到
。由于时间紧张给学生说的时间太短。
《按比分配》说课稿 <
br>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按比分配》。
首先,是我对本节教材内容的
分析。
一、说教材
《按比分配》是人教版6年级上册4单元第3节的内容,是在学
生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相关知识的
应用。教材按问题解决的三个步骤编
排,旨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
完整过程,尤其是养成审题和反思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
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典型问题,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按一
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归纳等方式,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
思路,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
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
难点
是运用分数乘法来解决按比分配。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
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
验基础之上。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讨
论法等,
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新知。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问题导入
课件出示问题,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平均分并不总是最合理的
分配,从而,揭示教学内容
---按比分配。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复习了
旧知识,又为新课的展开作了铺垫。
2.新授内容
这一环节我先用多媒体出示稀释瓶,让学生了解浓缩液、稀释液
等相关
知识,然后提出问题“瓶子上的比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
回答,逐一出示。接着,课件出示例2。按
照教材问题解决的三个步
骤的编排,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分
配
的?”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想法,回答问题。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1:4是什么意思?”,教学中,我
采用了
直观图表示1:4的具体含义。这样,对于学生理解1:4在这表示的是
哪两个量之间的
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进一步表示浓缩液
的体积、水的体积与稀释液的体积的关系,有很大的
帮助。之后,学
生在理解题意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方法,独立进行解答,与同桌交
流讨论。最
后,总结两种解题方法。
问题解决的最后,让学生选择方法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这里,
主
要是学生口述方法,完成检验。
3.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巩固例题的基
础上进行拓展。
“没有比怎么办?谁能找出来?”问题的提出,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个量的比的解题方法。
4、课堂总结
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
是对哪个数量进行
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
题目信息
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5、课外延伸
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
例,编一道
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6、布置作业
教材55-56页第1题,第4题,第7题。
六、说板书设计
按比分配
①归一法 ②按比分配
七、说教后反思
按比分配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
用题、比的知识基础上
学习的,而且学生在平时也有一定的体验。所以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
首
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
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
化的学习。本节课教师始终坚持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无论在知识
上、能力上和情
感态度价值观上都有所得,全面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总之,对教学的设计,我
始终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
主体,并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
趣,体现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圆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圆
》的第一
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的特征等
。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
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
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
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
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
径的关系。
(3)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
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会用字母表示圆心
、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
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6)、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
对于乡镇学生,
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
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
、正方形等是直
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方面会存在
一些困难。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
经验,激发 学习热情,让学生
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特征,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
了
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
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
口参加讨论,用心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
生
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
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
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
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
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
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
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
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
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说说生活中在哪
儿见过圆?(圆形钟面、硬币、光碟、
圆形桌面车轮、…)。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
进
一颗小石子(配上石子入水的声音,并播放水纹),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
,让学生从中找一找圆,感受圆在大自然中
的重要性,再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工具,自己 动手画一个圆。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
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
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
次。
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
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
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知道折痕的交点<
br>叫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线段叫半径,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
线段叫直径。
(2)研究圆的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我想让学生画几条直径和半径,并让学生量一
量,比一比,把自
己的发现先在组内交流再大组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
所有的直
径都相等 任何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呢 能举例说明吗。我出
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
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
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
理
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
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这样
设计意在于让生学生通过动手、
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
所有的直径
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学习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
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
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
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
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
第一、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
第二、 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
第三、旋转画圆。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
师才给予适
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
直径长度画圆。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
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
度画圆,循序而
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
学生体会圆
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
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 ,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
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
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三)巩固练习 通过判断题、选择题、看图回答问题来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圆各
部分名称、半径与直径长度关系的掌
握情况。再抽学生回顾本节课所
学知识点,加深印象。
(四)感受数学应用与生活,增强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会是圆的?让学生知道把车
轮做成圆形,车
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
面上滚动时
,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
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
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
的数学道理.通过这样的延伸,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
生活,
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
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美与神奇,明白生活中
因为有了
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布置课后作业,利用圆规和直尺创作一幅美
丽的作品,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将圆
的三个部分与圆各部分之间关系用
简易的文字概括出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
br>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本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五、教学反思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事先也准备一些
图
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等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
道圆在生活中很多很多,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剪一圆形纸片,二是寻找
生活中的圆。通过这两个任务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生进
一步认识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
br>3.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引导学生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
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
的、有意识地安排了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
动口参加讨论。
4.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太准。
(2)自主探索环节效果不太明显。
(3)学生预习不到位,今后需要加强预习的指导。
以上,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
师。
《圆的周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的周
长》,是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
情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加以
说明,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
五单元
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
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并初步认
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也是后面学习圆
的
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
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
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
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喜欢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他们希望能够在活动中自
己去研
究事物、发现问题,更渴望能在研究活动中解决自己的疑问,
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
和教学的主要内容,本节
课我着重通过开展丰富的探索实验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
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
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总结和
运用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
协作的良好
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对有关资料
的了解,增强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学生以合作实践,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圆周率的含
义。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发和学法:
(一)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多借
助实物演示,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
生独立探讨知识形成过程。
(二)本节课主要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发
现问题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猜想、讨论、验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析,
推理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三)本节课围绕教学重难点运用了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愿意合
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时我利用两名运动员骑车分别沿着正方形、圆形路线
跑
跑。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求沿着正方形所跑的路程,实际是
求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复习正方形的周
长知识。接着提问:如果要求沿着圆形所跑路程,实际是求圆的
什么
呢?让学生揭示课题:圆的周长并板书。正方形的周长我们会求,那
么圆的周长该怎样求呢
?利用问题设下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
(二)探索新知
1、教具演示,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心理学实验证明,“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掌握,理解
的标志是学
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通过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
后,我出示教具
铁丝圆、圆片,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
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揭示圆
周长概念(板书),
在揭示了圆周长概念后,接着师生合作用线绕法、滚动法量出圆的周
长,教
师指导操作要点。最后学生同桌合作用两种方法量出圆片的周
长,充分认识圆周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
2、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
我用一根绳子一端拴着一个粉笔头,一舞动就
会形成一个圆,让
学生说出它的周长怎么测量。很明显用刚才的线绕法、滚动法都无法
测量,产
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去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
3、操作实验。
第一层次:观察猜想
。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呢?圆的周长会是直径的几倍呢?
第二层次:量一量,验证猜想。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
学生应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我让学生
分组做个小实验,拿出自己
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书中表格。
通过测量,汇报。学生观察数据,通过对比、发现:每个圆的周长,
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
倍多一些。从而得出,圆的周长
与它直径的关系,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通过第二步的教学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
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
4、介绍圆周率
①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
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
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
②再介绍的读写法。
③最后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
值为3.14。
5、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根据圆周长与它的直径关系,让学生思考知道圆的直径、半径怎
样求圆周长。通过思考学生独立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
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
C=πd或根据直径、半径的关系写
成C=2πr(板书),你会求刚才粉笔头舞动形成的圆的周长吗?
通过
这一步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三)运用新知 这一环节我主要从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开放练习及解决课始问
题等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促进了学生
从不同角度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综合练习。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本领。通
过圆
周长公式的应用,使得学生内化了公式,掌握了新知,并充分体
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思想
。
3、开放练习。
通过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的亲身体验思维的乐趣,从而极
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
(四)总结升华。
师生对本节共同总结,结合板
书巩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
谈谈学习的感受和收获,促使学生知识、情感、技能和方法的和谐整<
br>合。
本节课设计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我
们身边,数学学习
是有价值的。按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理念,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
知识生成的过
程,引出学生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我们
的数学课堂深刻起来。
七、板书设计
C=πd
圆的周长
圆周长概念 线绕法、滚动法
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或
C=2πr
《圆的面积》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面积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
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
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学习的。从认识圆入手,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直线图形的学习顺序
是一致的。但是,学习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
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
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
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
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在本单元中,本节内容安排在“认识圆
,圆的周长”之后,这样
可以让学生借鉴在学习圆周长时的经验来研究圆的面积;有利于让学
生
感悟学习平面图形的规律和方法。
通过对圆面积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br>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及体积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圆的特征,多边
形面积的计算已基本掌握,但对于像圆这
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如何把圆转化成直线
图形
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探究学习并不陌生,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往往是盲目探
究,因此,组织学习素材,让学生形成合理猜想,进行有方向的探究
也是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1、发展迁移原则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
、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
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
学生以形象
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
式,通过课件演
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
论,体现了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反馈教学法
为了体现
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
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圆面积公式形成和运
用的机会,使学生
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4.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
知识的方法。
本节
课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
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
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
培养
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
问题。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概括,以及迁移类推
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演示、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
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全体学生积
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
六、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七、教具学具
1.幻灯片若干。
2.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八、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我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
新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圆的认识、周长及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面积,让学生进行反馈,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
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出示帮助公园的工人怎样计算这块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的问题。<
/p>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展开讨论同学们的方法是否可行,从而引出
课题,讲授圆
的面积的概念。融新知识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之中,这
样做,目的就使学生在对新知识的渴望中产生探究
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第一步,引导学生小组合
作,通过
剪拼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用纸片
做个实验,把圆分
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
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可以同桌合作,看能发现什么
?一会向老师
汇报。这样的设计给予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学生真正成为了探究
活动的主体。
第二步,学生汇报探究结果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
理解“极限”的概念,我适时进
行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把圆平
均分成八份、十六份、三十二份后,拼在一起,再观察每次拼成的图
形中闪动的曲线与圆周长的关系。学生就会明白分的份数越多,拼成
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当分
的份数足够多时,曲线就接近直线了。由
于在剪和拼的过程中,图形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圆的面
积等
于这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就这样,抽象难懂的“极限”的概
念就在教具直观、形象
的演示中迎刃而解了。
然后,我又用课件演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部分间的
关系,
学生很快地通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从而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
在
这个环节中,把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直观、形象的教具演示相结
合,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解决实际问题
P68教学例1,引导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
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
用,倡
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
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
—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
学生在实践分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
学
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
分析、概括的能力。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br>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注重习题的实效性、趣味性。首先让
学生计算课前所剪圆形学具的
实际面积,然后设计基本练习题和基本
应用题,最后设计趣味性较强的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同时又把知识进行了延伸与拓展。
(六)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
和总结能力。)
(七)作业布置
1、P71-72第3、5题。
2、自己画一个圆并计算出所画圆的面积。
整个教学内容,我本着让学生自己
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互相合
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设计,孩子们易于接受,学习气氛良好。加之制作的ppt的配合,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九、板书设计
《百分数整理与复习》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百分数》是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百分数是在学过整数
、小数,特别
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写
上体现从实际情境
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引入百分
数的必要性和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
用。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认识了百分数,并掌握了百分数的简单计算和应用。生
活
中存在着较多的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或有所见、或有所闻。如衣
服上 80%棉、牛奶纯度
100%等等。这些为本节课的开展奠定了生
活经验基础。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
对教材的认识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
标准》的基本理念,从三个维度制定如下的教学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
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学习百分数的简
单计算和基本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归纳与整理的过程,学会小结一单元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含义,体会百
分数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
百分数的三种应用。
四、说教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
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为了营造学生在
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
这
样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1、自己归纳小结本单元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3、拓展练习(课件出示)
六、教学准备:
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遵循“归纳——小结——应用——拓展”的教学主
线来开展教学。
《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扇形统计图》这一内容选自
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
br>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
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
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
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
图所反映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学观的
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扇形统计图进行有效的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
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
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
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
然生成新知识点。
五、教学法分析
1、本
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
知识”转向“引导探索”,由“要我学”转向
“我要学”。“学生是学
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
己
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
2、“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创
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应
用巩固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
也在用数学。
3、运用尝
试法。尝试的方法属于实践探究式教学,探究学习的
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
究,让学生在课
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获取
信息并合作
交流。
六、教学流程分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学生说喜爱的运动项目
现场进行统计制成条形统计图这一
环节使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
br>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
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 从条形统计
图中,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
4. 生成扇形统计图(教师利用课件,直接由条形统计图生成扇
形统计图。)说说2个统
计图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
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
发表见
解)
5. 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6.根据刚才的学习,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现场直观生成扇形
统计图,使学生
通过实际感受和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对比,对扇形统计图有了
初步认识。
同时说明了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感觉到学有
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
点。
三、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1.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这个扇形统计图与例题的扇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有
什么不同?
(2)计算牛奶各种营养的含量。
(3)教育学生养成每天喝奶的好习惯。
这一环节使统计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
平和数学应用能力。
2.智慧闯关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了以生为本
的课改理念。同时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
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和作
用。
四、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请你欣赏: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创新精神。
3.课后作业:
请你当统计员:统计家中每月的生活费支出情况,
制成扇形统计图。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
课后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的生活中,使课堂上的
知识具有更深厚的意蕴。
《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
形》中的例1。
一、说教材
《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单元教材共
安排2课
时。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
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
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教材中比比皆是。有时候,是图形中
隐含着
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有时候,是利
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
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
尤其是小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
助理解。还有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
题,也可以用“形”来解决“数”的
问题。
二、说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修订,从原来的“双基”拓展到“四<
br>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知识和技能是数学的“双
基”,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
学的灵魂。“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
基本概念,全部数学大体上就是围绕这两个概念的提炼、演变、
发展
而逐步展开的。
三、说教学目标
《数与形》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
多的还是目标的定
位问题。在教学中究竟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我们把握不定。尽管在以
<
br>前的学习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
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如在
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现其
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但纵观教材并没有系统的教学
数
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散。
因此,我理解的这节课的意图是:试图通过图
形直观的解释算式
中数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把数形
结合的思
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所以
将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与技能:体
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
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
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合作等活动,帮助
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
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形象思维与抽
象思维的
结合,可以使相对的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
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
结合本节课的目标和学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操
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
“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有时
“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
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五、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
为主,教
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
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
透数形结合思想。进入
中高年级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
理解
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教材在编
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顺序,把
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服务。
六、说教法学法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
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采用PPT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功能,强化理
解,突破重点、难点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将问题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题目的
内容进行理解,
在明确了题目的要求之后,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问题,通过
具体形象教具的支撑帮助学生发展规律。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看一看,议一议,借助
直观教具发现理解规律。 <
br>3.利用微课对差生进行“补学”。在学生探究汇报之后,针对学
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微课视频直
观巩固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教学伊始,从计算复杂抽象的算
式 1+3+5+7+9+11+13+15+17+19=开
始,让学生体会要想用简便的方
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要从简单的情况入手,那为了更好的研究算式之间的规律特点,我们可以借助图形帮助我们思考,使学生建立图形与算
式的关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二)以形助数 寻找规律
从观察图与对应算式的关系
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
与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直角”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
形个数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明白其实每个算式的和就是对应图形中小
正方形的个数,学生在明确
这一点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中
小正方形的个数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每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
数可
以写成平方的形式,教师再一次追问:为什么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
加的和可以写成一个数
的平方的形式呢?单独看算式,比较抽象,很
难理解,能不能借助图形解释其中的道理?引导学生说出原
来从1开
始的连续奇数相加都可以摆成正方形,而求正方形的总个数最简单的
方法就是每行个数
的平方或者每列个数的平方也就是边长的平方,让
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直观的图形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计
算中各数的
含义,充分发挥“形”在计算中的直观形象的作用。随后利用微课视
频对差生补学,
巩固对知识的认识。
(三)数形结合,提炼规律。
在学生充分建立图形和算式的对应关系后
,让学生观察算式思考:
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简便方法是什么?学生在充分观察、
讨论
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简便的方法。在学生充分的用语言描
述后,教师结合课件演
示,深化理解规律。建立“从1开始的连续奇
数相加,就能摆成一个大正方形,加数有几个,每列的个数
就是几,
和就是几的平方”的数形结合的联系。此时,教师再一次追问:加数
有几个,和就是几
的平方,那么所有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吗?都可
以这样算吗?(体会必须从1开始或者连续),让学生
体会如果不从
1开始或者不是连续的奇数,所摆正的图形都不是正方形。学生会再
一次体会到图
形在理解算式中各数含义的直观价值,充分体会用数形
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直观性,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运用所学,举一反三
,使
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练习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教材108页做一做的第1题,
是检验学生对基本题和
变型题的掌握程度,这一层次的后面我把上课伊始的题再一次出现,
让学
生运用所学规律去解决,使学生在对比中间接体会到“以形助数”
的好处。
第二层次:完成教材108页2题。
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中也蕴含着数的规律,(第6个图形:
红色6
个,蓝色18个;第10个图形:红色10个,蓝色26个。根据图示可
知:红色小正方
形的个数与图形的序数(第几个)相同,蓝色小正方形
的个数=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乘2加上6)
p>
第三层次:课件出示出小学阶段数形结合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
其实从学前班开始,
数形结合的思想就已经在我们的学习中不知不觉
的出现了。
(五)课堂总结,感受价值 学生谈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感受,引出华罗庚先先的名言:数缺
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不入微。数形
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与学生产生共鸣,升华认识。
七、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引导孩子尝试自主探
究,借助课件正方形图,以形助数,
发现规律,在小组中用语言表达
自己的想法在与别人的交流中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理解规律,总结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学生能学会“数形结合”
的解题方法,形与数对照,发现
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学会利用图
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教师
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学习方式的应用指导 ,使学生逐渐养成数形结
合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
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
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