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数 说课稿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锦州市公安局-宿舍管理规定
最小公倍数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
级下册第88~90页的《最小公倍数》一课。
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
是为了以后学习通分做准备。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这节<
br>课是一节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
联系,建立概念
;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尝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体现算法的
多样化。
二、学情分析: <
br>在不同的学校、班级进行前测,直接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用模拟的小长
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
在动手操作中,由于受密铺的影响,横拼竖摆,不但耗时
过长,而且很难有效的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
系。因此在设计操作环节时,我
搭建 “脚手架”。通过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和构建公倍数体系两
个环节
进行有效教学。成功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用集合图表示。掌握求100
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数
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
对数学问题的
探究活动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10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游戏卡片一套,模拟墙壁的平面图、模拟长方形墙砖多套,作业纸多张和多
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法和学法:
加点理念课堂上我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按照下面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动手操作,建
立概念;自主探究,归纳
方法;实际应用,回归生活;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首先我从游戏中引入,我把枯燥的倍数复习设计成“抢倍数的游戏”。让学
生初步感悟公倍数。
(预设5-6分钟)
具体操作:
首先我手里拿着数字卡片,给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
一个风靡我们全
班的游戏—抢倍数游戏。面对全体同学讲一下规则:找两个同学上来,一个负责
抢3的倍数,一个负责抢2的倍数。老师把卡片放到黑板上,过了抢的时间老
师会把卡片收起来。最后抢
的多的同学获胜。
然后把全班分成两大组,要求每组快速派一名代表上来。当两名学生上台进
行游戏,其他学生做裁判共同参与。
接下来游戏,当第7张卡片出来的时候,两个同学会同时抢6这个
数字。
如果没有出现抢的局面。我会再出示12这个数字。学生很容易发现并说出:数
字6是决
定游戏胜负的关键,因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紧跟着追问:“为什么都来抢6这张卡片”。先让这两个代表说说,再让其
他同学说说。 然后揭示出公倍数的概念。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6是3
和2公有的倍数,我们
把6叫做3和2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及概念。)
引导学生想想:那你还知道哪个数是3和2的公倍数?
学生答出12、18、24等数,并用这些数完整的表述出公倍数的概念。
及时表扬说的对,说的完整的同学。多让几个同学说说,并让同桌说说,强
化公倍数的概念。
【设计理念: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他们连在一
起,那是多半会遗忘
的知识。”学习一个概念,需要组织起适当的认知结构,并
使之成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所以复习倍
数的知识是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
数意义的关键。为了创设学生乐学的氛围,让学生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
识的关注
6是3和2的公倍数,建立公倍数的概念。体现了认知的由浅入深的过程。】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这一大环节是深刻理解公倍数,建立最小公倍数的重点内容,为此我分两个
层次进行教学。
(1) 固定的正方形边长,选择长方形墙砖。(预设6-7分)
首先在前面通过游戏感悟公
倍数的基础上,过渡到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公倍
数能在生活中帮我们做什么。
(出示生活情境,课件显示。)
当学生明白题意后,要求学生利用模拟的长方形墙砖和墙壁正方形平面图,
分小组活动进行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得到不同的方案。
然后让学生汇报想法,谁来说说:你们小组选择的是长几分米,宽几分米的
墙砖,怎样铺的?
在汇报方案时,学生都会选择长3分米,宽2分米的墙砖。让学生说说自
己的想法。适时进行追
问:“正方形墙面墙壁的边长所用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
系?”
让学生自主发现:按照要求进
行,所铺成的正方形边长必须是小长方形长和
宽的公倍数这一结论。
这个时候多让几个学生说说这一结论。
其次我再追问:“大家为什么都不选择长5分米,宽3分米的墙砖?”
学生很容易答出,因为12不是5和3的公倍数。
最后我作课堂小结:“看来所铺正方形墙壁
的边长必须是长方形墙砖长3
分米,宽2分米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搭建的“脚
手架”过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公倍数
的意义,这样由实际生活抽象出概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
抽象能力,也有
利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现实意
义。】
(2) 用固定的长方形墙砖,铺多个的正方形。(预设6-7分)
从上个环节直接
过渡到问题中。“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动手操作,获得
很有价值的发现。(课件出示情境)用这种长
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
整块整块的铺,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
然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有的同学有想法后,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填写完
整。
让学
生填出表格,空间想象能力好的学生能直接想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都是
2和3的公倍数,想象不出来的,
允许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其次把两个同学的表格用实物投影仪打出。让学生交流这样填的想法。 <
br>学生有可能答出:发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所铺长方形墙砖长和宽的公
倍数。及时表扬:“你
能用今天所学的公倍数知识解决问题,这了不起”
还可能发现:其他公倍数都是6的倍数;最小的公倍数;公倍数是有很多个…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来,及时追问:“察这些公倍数,最小的是几?”学生很
容易
说出6是公倍数中最小的。
揭示出: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3和2的最
小公倍数。(板书:最小)
及时
强化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让多个学生说说6是3和2的什么数?同桌
也互相说说。
再次追问:3和2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这些公倍数能写完吗?让学生说出
公倍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
点。学生构建数学概
念的过程,决不能是简单“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
习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
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
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3) 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预设4-5分)
首先让学生用数学上的
集合圈的形式表示3的倍数和2的倍数。并把3和2
的公倍数画出来。(课件出示两个空白的集合圈)。
学生写完后,汇报结果。同
时课件显示出答案。
然后利用课件使集合圈重叠一部分。给学生问
题: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
在一起,该怎样填呢?(课件出示空白的交叉的集合圈)
让学生思考、交流。明白各部分填什么,怎样填。让学生在作业纸上
完成后汇报结果。(课件
出示答案)并让学生说说3和2的公倍数和最小
公倍数,再次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设
计意图:根据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观点,从学生熟悉
的生活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
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
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
想和极限思想的渗
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预设7-8分钟)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直接出示问题:那给你两个数6
和8,怎样求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
书: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这时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当学生有了想法后,让学生拿出作业纸,把
过程写出来。
然后让学生小组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汇报。(找几个不同的方法,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
在展示过程中,让
学生交流、争辩,在交流各种方法的同时,可能发现:两
个数相乘方法和倍数关系时找最大数的局限性。
认识到列举法的普遍性。
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后。我会说:老师非常欣赏大家的方法。我这也 有个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在有方向的直线上表示出来。上面表示6的倍
数,下面表示8的倍数。
所圈重叠的线段是6和8的公倍数。
(教材中出现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学
生想不到这种方法,我参
与活动中,最后展示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设计理念:探究学习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
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
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
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四)、实际应用,回归生活。(预设3-4分钟)
做一个课堂小结,转到学生解决问题中。“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公
倍数和最小公倍 。
掌握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相信大家一定有很深
的收获。让我们带着收获进行下面的练习。相
信你一定没有问题。”
(课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题)
2、学生交流汇报得出:全班可能有48人或24人,最少为24人。
【教学理念:数学教育
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
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应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
的现实问题中去。】
(五)、全课总结,延伸课外。(预设3分钟)
告诉学生在天文学中也有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让学生边听边看屏幕:
(随着音乐的响起,播放图片。)。
我朗诵:中国人对日食现象的记载,已有将
近四千年的历史。在汉代就发
现日食出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月球从月初到下一次月初是一个朔望月,平均
约长
30天。太阳从月球轨道的升交点再回到升交点是一交点年,平均约长347天。
朔望月与
交点年的最小公倍数就和日食的周期有关。
课堂结语:“奇妙吧!如果大家还想继续了解,回去可以上
网查找一下相关
的资料。让我们带着收获,下课!”
【教学理念: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利用收集到的生活资料,开发出
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体验“数
学来源于
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学生是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又将带着问号走出课堂?
这样的
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是智慧的行囊,生命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