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
2013山东高考分数线-辛亥革命的意义
优秀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
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
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
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
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
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
以下是WTT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
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
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
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计算
做准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课知识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
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课件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整数及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
且学
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
难。只要引领孩子们认真思考、认真动手操作一定能顺利获得新知识和成就感。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
用迁移类比法引入,
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方
法。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因为这个内容简单清晰,所以
通过学生的自学,同桌互查,小组内交流展示完全可以
学的会。在教师巧妙的设疑、质疑引领之下学生一
定能学的轻松愉快!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共有两个环节)
首先是复习导入,我用迁移法以整数加减法为铺垫,出示两
道整数加减法计算题
(83+5983-59),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让学生边计算边思考:你是怎样计
算的?
然后教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师板书
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学习目标就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设计既简练又易
懂。不但包括学习内容,
又包括学习方法,还有学习要求。
处理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共有四个环节)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课件——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
息。
2、课件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在通过
独立学习,同伴互助、
小组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
性。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同时学生可以随时评价和质疑,老师针对共性<
br>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或学生板书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末位
算起。
)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
),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
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对齐,也就是(),再从()位算起,
得
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7.5+1.5=8.0
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
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
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
来。
5、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一件上衣:27.9元一条裙子:54.6元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其中包括知识方面、学习方
法
方面、合作学习方面以及情感方面等收获,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学生板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二】
《捐书活动》说课稿
一、教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
习
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习万以内的连加法,为后
面的学习构建基
本的学习思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材把连加法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情境图,鼓励学生
自
主探索获得新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
的成功,又能切
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二、理念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
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和技能训练,比
较枯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应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
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
技能、数学思想
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
需
求,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
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
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
算,利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情景、协商、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
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
发展为立足点,以自
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
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
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
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
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
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课件导入,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索,发现
新知(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四)社会调查,应用生活(五)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环节一:课件导入,创设情境
1、谈话: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
创设情 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节的四大要素之一,
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 特点和生活经验,我用课件导入西部贫困地区的几个图片,“同学们,
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并同时对学 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就顺势说道:“书是我们学习中
必不可少的,同学们都有好多工具书和课外读物 ,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
小朋友却没钱买书,他们也多么希望有几本课外读物啊!大家 有好办法满足他们的心愿吗?”
学生们会各抒己见,可能会说给他们捐书,这时我继续说:“正好我们学 校也捐书了,大家
看”用电脑出示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对学 生进
行了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环节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1、电脑出示统计表,引导观察,问学生:“从老师提供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让
学生独立观察,发展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根据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数学 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问题。这
一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根据 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
展开自主学习。
3、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先选择一个问题解决,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先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让学生尝试 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
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应该尊 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
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 层次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
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 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
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 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分析、完善、
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计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
试一试。在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能使计算方
法迁移,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
,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环节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75页1题,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进行新知的巩固。
2、应用练习。75页2题,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学习的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个练习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原则,激发学生
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
知的内化,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
让学生
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自己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不断进
步。
【篇三】
一、说教材
《周长》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
方
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就其内容来说,本课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学习难
度并不大。但是
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因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
形正确的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
的。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但是本课内容
概念性很强,又较抽象,因此要
通过个人的探究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显然对很多同学是有一定
的困难的。为此在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感知周长的含义,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测量认识周长,特
别是
针对长方形的周长要让学生先同桌合作认识长方形的周长,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
的方法,再同桌合作验证得出结论。只有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
到课堂。
三、教学目标
依据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探索,锻炼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观察、动手操作、比较和
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
应用,并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算理。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
演示法:边演示
边讲解周长的一般概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这样既
能帮助学生突破在认知上的障碍,又
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抽象概括。
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
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
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
。同时让学生动手、
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在教室中间围
一个大大的心形,并请几位同学按照我的示范来
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走一圈,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紧
接着提出疑问:刚才这位同学是沿
着图形的什么走了一圈?从而抽象出周长的直观概念。但是在数学概念
的确立过程中我会通
过边演示边讲解来勾起学生的理解来感知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
图: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观察加之演示过程,真正让学生感知周长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
生的主体性地位,可以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
(二)生成新知
接下来我会出示若干平面图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计算周长。
此时学生可能会
提出使用用绳子围一圈,将绳子的长度量一量或是分段用尺子来进行
测量周长。期间我会巡视进行指导让
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接下来我会要求学生:计
算一下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具的周长。在
此过程中,我会要求学生先和同桌指一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
做好记录。具体探究长方形
周长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测量数据、计算周长、交流汇报来得出结论;理解正方
形的周长计算
过程则是将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计算周长,此时针对学生的不同选择给
予适时地指导加深学生对于周长
概念的理解。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过程中由学生来
探究、讨论、分析,辅助学生优选方法,加工
成常用的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是
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新知
下面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易错点: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才是周长,设置判断题。
为了进一步突破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一难点,我会呈现一道基础题和一道变式题,
并充分调动学生积
极探究。
1.基本练习
(1)学校有一个花坛,长11米,宽8米,求花坛的周长。
(2)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6米,要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至少长多少米?
2.提升练习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篱笆至
少要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请多个同学谈谈这节课学到的知
识并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
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测量一下课桌、凳子、书本的面,并计算它们的周
长。希望大家
在计算时都能认真、仔细,不做小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