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

玛丽莲梦兔
931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6: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太行山上观后感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

说课稿是为实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 案,教案只说“怎样
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小编整理了高三数
学 说课稿模板【三篇】,希望对你有协助!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

一:说教材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两向量之间的乘法,而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把向< br>量之间的运算转化为数之间的运算。本节内容是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
示以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 运算律的基础上,介绍了平面向量数量
积的坐标表示,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 充
要条件。为解决直线垂直问题,三角形边角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
办法。本节内容也是全章 重要内容之一。

二:说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

(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以及它们的一些简单应用,以上三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
点是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 的充要条件以及它的灵活应用。

三: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因为本节课重点的坐标表示公式的推导相对比较容易,所以这节课我
准备让学 生自行推导出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然后引导学
生发现几个重要的结论:如模的计算公式,平 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2)讲解式教学法

主要是讲清概念,解除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疑惑感;例题讲解时,演
示解题过程!

主要辅助教学的手段(powerpoint)

(3)讨论式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提升学生
的自学水平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以及创新水平。

四: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 绕学生展开,借以诱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从而达到即时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目的。通过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
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两个向量数量积 的坐标公式,引导学生推导4个
重要的结论!并在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建立方程的思想,更好的解决< br>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准备这样实行:

首先提出问题:要算出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量?

继续提出 问题:假如知道两个非零向量的坐标,是不是能够用这两个
向量的坐标来表示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呢?< br>
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在此公式基础上
还能够引导学生 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1) 模的计算公式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

(4)两个向量垂直的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第二部分是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更加熟悉公式并会加以
应用。

例题1 是书上122页例1,此题是直接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
的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这个公式,并在 此题基础上,求这两个向量
的夹角?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公式例题2是
直接证明直线垂直的题,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一种重要的证明方
法,这种方法要让学生掌握,其实 这个例题也是两个向量垂直坐标表
示的充要条件的一个应用:即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否为零是判断相对< br>应的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题3是在例2的基础上稍微作了一下改变 ,目的是让学生会应用公
式来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这要有建立方程的思想。

再配以练习,让学生能熟练的应用公式,掌握今天所学内容。

《平面动点的轨迹说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

2、体会数学实验的直观性、有效性,提升几何画板的操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水平、抽象概括水平及创新水平。


2、体会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强化类比、联想的方法,领会方程、数形结合等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点轨迹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
< br>2、树立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
信心,激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的轨迹

教学难点: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之间的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
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 生的思维实行调控,协助学生优化思维过
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协助学生对自己的思 维实
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

【教学手段】利用网 络教室,四人一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上述
教学手段,一方面: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动 态演示,突
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静态到动态);另一方面:
节省了时间,提 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模式】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模 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四、教学过程

*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生活中我们四处可见轨迹曲线的影子


【演示】这是美丽的城市夜景图

【演示】很多人认为天体运行的轨迹都是圆锥曲线,

研究表明,天体数目越多,轨迹种类也越多

【演示】建筑中也有很多美丽的轨迹曲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轨迹

曲线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激发学习兴趣。

* 2、激发情感,引导探索

靠在墙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站着一个人,我们不禁会想,
这个人是直直的摔下去呢 ?还是划了一条优美的曲线飞出去呢?我们
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新教材高二上册88页20题 ,也就是
这里的例题1;

例1、线段长为,两个端点和分别在轴和轴上滑动,求线段的中点的
轨迹方程。

第一步:让学生借助画板动手验证轨迹

第二步:要求学生求出轨迹方程

法一:设,则

由得,

化简得

法二:设,由得

化简得

法三:设, 由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根据圆的定义得;


第三步:复习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动点的坐标M(x,y)

(3)列出动点相关的约束条件p(M)

(4)将其坐标化并化简,f(x,y)=0

(5)证明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根据题意寻求等量关系,并把等量关系坐标化

设计意图:在这 里我借助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先让学生直观地、形
象地、动态地感受动点的轨迹是圆,接着要求学生求 出轨迹方程,最
后师生共同回顾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达到熟练掌握直译法、定义
法,体会从 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由上述 例1可知,如果人站在梯子中间,则他会划了一段优美的圆弧
飞出去。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如果人不是站 在中间,而是随意站,结
果会怎样呢?让学生动手探究M不是中点时的轨迹。

第一步: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得到的轨迹(教师有意识的整合在一
起)

设计意图:借助数学实验,把原本属于教师行为的设疑激趣还原于学
生,让学生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疑 问,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第二步:分解动作,向学生提出3个问题:

问题1:当M位置不同时,线段BM与MA的大小关系如何?

问题2、体现BM与MA大小关系还有什么常见的形式?


问题3、你能类比例1把这种数量关系表达出来吗?

第三步:展示学生归纳、概括出来的数学问题

1、线段AB的长为2a,两个端点B 和A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点
M为AB上的点,满足,求点M的轨迹方程。

2、 线段AB的长为2a,两个端点B和A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点
M为AB上的点,满足,求点M的轨 迹方程。

3、线段AB的长为2a,两个端点B和A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点
M 为AB上的点,满足,求点M的轨迹方程。(说明是什么轨迹)

第四步:课堂完成学生归纳出来的问题1,问题2和3课后完成

4、合作探究、实现创新

改变A、点的运动方式,同样考虑中点的轨迹,教师实行适 当的指导
(这里固定A点,运动B点)

学生主要列出了以下几种运动方式:圆、椭圆 、双曲线、抛物线,并
且得出了一些相对应的轨迹。

5、布置作业、实现拓展

1、把上述同学们探究得到的轨迹图形用文字、符号描述出来,(仿 造
例1),并求出轨迹方程。

2、已知A(4,0),点B是圆上一动点,AB中垂 线与直线OB相交于
点P,求点P的轨迹方程。

3、已知A(2,0),点B是圆上 一动点,AB中垂线与直线OB相交于
点P,求点P的轨迹方程。

4若把上述问题中垂线改为一般的垂线与直线OB相交于点P,请同学
们利用画板验证点P 的轨迹。

以下是学生课后探究得到的一些轨迹图形


课后有学生问,如果X轴和Y轴不垂直会有什么结果?定长的线段在
上面滑动怎么做出来?
< br>能够说,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之前并没有想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同
时也促使我更进一步去研究几 何画板,提升自己的水平。在这里,我
体会到了教师不再仅仅一根根蜡烛,更像是一盏盏明灯,在照亮别 人
的同时也照亮自己。

以下是X轴和Y轴不垂直时的轨迹图形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

《平面动点的轨迹》是高 二一节探究课,轨迹问题具有深厚的生
活背景,求平面动点的轨迹方程涉及集合、方程、三角、平面几何 等
基础知识,其中渗透着运动与变化、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历年高考数学考查的重点之一。

(二)、校情、学情

校情:我校是一所省一级达标校,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的硬件设施
比较完

善,每间教室都具备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另外有两间网络教室和一个
学生电子

阅室,并且能随时上网。

学情:绝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电脑,而且能随时上网。对学生实行了
几何画板基

本操作的培训,学生能较快的画出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基本
的圆锥曲

线。学生对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对文字、图
形、符号


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存有很大的差异,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
不均衡,

有待增强。

(三)学法

观察、实验、交流、合作、类比、联想、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2、激发情感,引导探索

由梯子滑落问题抽象、概括出数学问题

第一步:让学生借助画板动手验证轨迹

第二步:要求学生求出轨迹方程

第三步:复习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3、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探究M不是中点时的轨迹

第一步: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得到的轨迹

第二步:分解动作,向学生提出3个问题:

第三步:展示学生归纳、概括出来的数学问题

4、合作探究、实现创新
< br>改变A、点的运动方式,同样考虑中点的轨迹,教师实行适当的指导
(这里固定A点,运动B点)

学生主要列出了以下几种运动方式: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并
且得出了一些相 对应的轨迹。


5、布置作业、实现拓展

(五)、教学特色:

借助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发现问 题并
解决问题,同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即时的体现出来,做到大家一起学
习,一起评价的效果。 同时节省了时间,提升了课堂效率。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四个统一:既学习书本知识与 投身实践的
统一、书本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统一、书本知识与资源拓展的
统一、课堂学习 与课外实践的统一。

本节课学生精神饱满、兴趣浓厚、合作积极,与我保持良好的互动,还不时产生一些争执,给我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折射出我不足
的方面,促动了我的进步与提升 ,师生间的教与学就像一面镜子,互相
折射,共同进步。

《反函数》

教学目标:

1.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关
系.

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3.在尝试、探索求反函数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 解,总结出
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
般等数学思想方 法的理解.

4.进一步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水平,用
辩 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抽象、概括的水平.

教学重点:求反函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①函数的概念

②y=f(x)中各变量的意义

2. 同学们在物理课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即
S=vt和t=(其中速度v是常量), 在S=vt 中位移S是时间t的函数;
在t=中,时间t是位移S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t= 是函数
S=vt的反函数.什么是反函数,如何求反函数,就是本节课学习的内
容.

3.板书课题

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了教学目标.这样既能够拨去反函数这个概念的神秘面纱,也可使学生知道
学习这个概念的必要性.

二、实例分析,组织探究

1.问题组一:

(用投影给出函数与;与()的图象)

(1)这两组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关系?这两组函数 有什么关系?
(生答:与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与()的图象也关于直线y=x
对称.是 求一个数立方的运算,而是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运算,它们互
为逆运算.同样,与()也互为逆运算.)< br>
(2)由,已知y能否求x?

(3)是否是一个函数?它与有何关系?


(4)与有何联系?

2.问题组二:

(1)函数y=2x 1(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
同一函数?

(2)函数(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
数?

(3)函数 ()的定义域与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

3.渗透反函数的概念.

(教师点明这样的函数即互为反函数,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特点)

从学生熟 知的函数出发,抽象出反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
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水平.

通过这两组问题,为反函数概念的引出做了铺垫,利用旧知,引
出新识,在最近发展区 设计问题,使学生对反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粗
略印象,为进一步抽象反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三、师生互动,归纳定义

1.(根据上述实例,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反函数的定义)

函数y=f(x)(x∈A) 中,设它的值域为 C.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
x,y的关系,用 y 把 x 表示出来,得到 x = j (y) .如果对于y在
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 = j (y),x在A中都有的值和它对应,那
么, x = j (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 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
x = j (y)(y ∈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作: .考虑到
用 x表示自变量, y表示函数的习惯,将中的x与y对调写成.

2.引导分析:

1)反函数也是函数;


2)对应法则为互逆运算;

3)定义中的如果意味着对于一个任意的函数y=f(x)来说不一定有反
函数;

4)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x=f(y)的值域、定义域;

5)函数y=f(x)与x=f(y)互为反函数;

6)要理解好符号f;

7)交换变量x、y的原因.

3.两次转换x、y的对应关系

(原函数中的自变量x与反函数中的函数值y 是等价的,原函数中的
函数值y与反函数中的自变量x是等价的.)

4.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

函数y=f(x)

函数

定义域

值 域

四、应用解题,总结步骤

1.(投影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y=3x-1 (2)y=x 1

【例2】求函数的反函数.

(教师板书例题过程后,由学生总结求反函数步骤.)

2.总结求函数反函数的步骤:


1° 由y=f(x)反解出x=f(y).

2° 把x=f(y)中 x与y互换得.

3° 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简记为:反解、互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例3】(1)
有没有反函数?

(2)的反函数是________.

(3)(x

鹬蚌相争的故事-黄龙峡漂流


幼儿园案例-工商网上年检


西安航空学院地址-我喜爱的书刊


延安大学录取分数线-政风行风建设


法国大学排名-工会工作个人总结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会计学毕业实习报告


去雀斑最好的方法-二次函数教案


失落的一角-推荐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