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数学教案
广州铁一中学-中学团委工作总结
小一数学教案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
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
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
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
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
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
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
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
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索 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
快的歌唱,蝴蝶快乐
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
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
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
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
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
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
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
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
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
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
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
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
示出现1个点子)
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
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
说)
探索:什么物体的个数用7个点子表示?8个点子表示的是
什么?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10个
点子表示什么?
三、寓教于乐 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
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
课堂,走进校园)
找找数娃娃
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
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
(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
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
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
得有味]。
四、总结提升 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
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
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
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课堂练习:
数一数、连一连。
2 3 4 5 6
课题二 比一比
单元目标:
1、 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2、 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短、
高或矮等)、同样
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单元重点:
1、 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单元难点:
1、 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 3课时
比一比(长短 高矮)
教学内容: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4~5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 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
较的思维方法。
3、 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
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
1、 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 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
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
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
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
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图上有什么?
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4、练习P4。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5、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
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
,比较长短和高矮的
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6、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
较的结果。(教师巡视,对差生进行
辅导。)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
理由。)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
1、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2、 预习P6比一比。
教学后记:1本节学生对大小的比较容易掌握,对于轻重的
比较则
比较难。
2
3)那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各种笔、橡皮、直尺)
2、小结:把同属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我们就叫“分类”。
3、我们终于帮助小玲解决难题了,你们真是爱助人的好孩
子。
4
练习题:
1、第8页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
2、第9页第2题,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怎样放合适?
3、第9页第3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一、 作业:1、复习课本第8——第9页
2、试完成课本第9页第4题,可以怎样分?分成几类?
一、 教学后记:
四 认位置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初步学会
用上、下、前、后、
左、右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在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
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课堂常规,学会在老师的组织
下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重难点:
体验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
教学教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一:说口令做动作
上指天,下指地,两手向前指,手摸后脑勺。(感性认识上、
下、前、后)
2、游戏二:说口令做动作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
摸右耳,右手
摸左耳。(感性认识左右)
3、揭示课题:我们在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之后,
就可以利用它们来认识物体的位置
。
二、教学例题
1、出示情境图。
谈话:在图上找到小刚和小芳,小刚会说小芳在他的哪面?
小芳会说小刚在她的
哪面?你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小刚和小芳,说说看。
2、指名回答,要求把话说完整。
3、谈话:你能说一说小刚和小芳的课桌上,练习本和课本
的位置关系吗?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看能不能完整地说两
句话。
4、小组活动后指名回答。
5、提问:你还能用左、右描述图中其他的人和人或者物体
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6、同桌互相说一说。
7、提问:你还能看着图用上、下或前、后说一说吗?
8、同桌互相交流后,指名回答。
三、组织练习
谈话:刚才同学们观察课堂上的画面,用上、下、前、后、
左、右描述了人与人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下
面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或者观察画面,用学到的本领解决一些
具体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说一说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各是哪一位同学?
指定几人回答,其中包括坐在边上和角落里的学生。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食品橱图。
提问:谁能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食品橱里放了哪些食
品?
苹果上面是什么?你看着图还能怎样说?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按老师的要求在课桌上摆东西,看谁能都摆对。
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书的右面,把学具
盒摆在书的左面,把尺子摆在文具盒
的上面。
同桌互相检查摆得对不对。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
5、做“想想做做”第6题。
提问:图中有几朵红花?几朵黄花?红花左边有几朵花?右
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上、下,还有什么?你能用上、下、
说两句话吗?你能用
前、后或者左、右说两句话吗?
上课时间: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认数(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数数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初
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
、写1~5各数,会用这
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
联系,有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
3、结合教学进行爱学校、爱老师和有学习的教育,初步学
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1-5各个数字,特别是3和5。
教学难点
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1~5各数的含义。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一、激情引趣
1、你会数数教室里哪些东西,能数给同桌听吗?
2、在我们的生活中呀,经常需要数数,还需要把数记下来,
你能告诉同学和老师一些你认识的
数字吗?(绝大部分学生
已知道,让他们充分说)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初步感知1—5各数
出事例题场景图,让学生说说图意。(适当进行思想点拨。)
你能数出图中的一些东西有多少吗?
(1块黑板,2盆花,3个小朋友,4个气球,5个字)
2、认数、写数
(1)认识“1”。
“1”可以在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表示,也可以用一个圆点
表示,还可以用一个方块表示。还可
以用什么表示呢?(写
数字“1”来表示)
你会用“1”来说一句话吗?
你能写一个很漂亮的“1”,和老师比一比吗?(学生自写一
个“1”。)
你想把这个“1”写得再漂亮一点吗?(描写课本上的“1”)
再写两个“1”和同桌比一比谁棒!
(适当指导:写“1”时,要写得稍微斜一点,笔画要直。)
(2)用类似的方法教“2”、“3”、“4”、“5”。
写“2”时说明要在哪里拐弯,拐弯时要写得流畅一些。
写“3”时说明3的字形像两个半圆,开口向左。
写“4”时说明4的字形像小旗。
写“5”时说明5的字形像称钩。
3、强化1—5各数
拿出1—5的是数字卡片,按次序排在课桌上,读读这5个
数。
三、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先看图中有什么,再数一数。
2、“想想做做”第2题:先看第一格,上面写的是几,下面
涂了几个圆?你能看着每一格里上
面的数,再在下面涂出几
个圆吗?自己涂一涂。
3、“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先数一数每种水果的个数,再
在相应的“日”字格里写数。
四、总结全课
1、这节课我们写了哪些数?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几个数。
2、回家用1—5这五个数和爸爸、妈妈各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
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
物体的个数。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
行交流的愿望。
3、结合教学进行爱学校、爱老师和有学习的教育,初步学
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1-5各个数字。
教学难点
把1-5各数写端正。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
2、范写1-5各数,同时介绍书写时的注意点,提出学生在
书写过程中的不足
。
3、检查回家练写情况,指名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让学生评
议。
二、进行练习
1、练习写1-5各数,写在田字格中,每个写一行。
2、完成第4题。
同桌开展活动,先按顺序排一排1-5这五张数字卡片,再
按从小到天和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
3、完成第5题。
① 出示第5题,让学生说说图意。
② 先说说要数些什么,再依次数出每种要数的物体的个数。
③ 让学生数一数,再进行交流,说出有几棵树、几只苹果、
几只小兔、几中小
猴、几只小鸟。
④ 在书上填写相关的数字。
4、完成第6题。
① 教师读明题意。
② 师问:这个花瓶上应该有几朵花呀?可是这里只有几
朵?还缺几朵?缺几朵就应该画上,应
该再画上几朵?
③ 让学生独立画,不要求画的很像,只要数目对就可以了。
5、第7题:写1-5各个数字。
说说最后一行空的可以怎样利用。
四、总结全课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
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
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
加以运用。
2、在具体的情境中练习运用“上、下、前、后、做、右”
这些词语与“第几”相结合描述
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探索规律和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语言表
达的能力,并且能渗透尊敬老人的教
育。
教学重点
区分和理解几、第几的不同含义,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几和第几来回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一、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问:图上有几个人在买票?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
最后面?
(2)提问:从前往后数,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不戴
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
(3)谈话:反过来说:排在第2的是谁,指几个人?排在
第5的是谁,指几个人?
(4)提问|看了图,你还可以说出什么?
2、“想想做做”第1题。
过渡:小明、小丽要进动物园要做对点灯笼的游戏才行?你
想试一试吗?
(1)老师点灯笼学生回答。
○●○○○问:点的是第几个灯笼?你是怎么数的?
注意数的时候要说清楚是从左边数起还是从右边数起。
○○○●○问:现在点的是第几个灯笼?
○○○●●问:从右边看点了几个灯笼?
(2)老师提要求学生涂色。
左边第3个,左边3个。
右边第2个,右边2个。
问:这里的第2个和2个意思一样吗?
(3)书上练习。
过渡:大家都想来点灯笼,下面我们打开书一起来涂一涂。
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指名上黑板涂色
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几和第几。(板书:几和第
几)
3、小结(板书:几和第几)
二、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左图)。
过渡:小明买好票来找小丽
(1)问:小丽住在第几层呢,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讨论
后交流)
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2)问:如果小丽住在3楼应该出现在哪个阳台?
(3)问:老师想了解哪些同学住的是楼房?你家住几楼?
2、“想想做做”第2题。
过渡:来到动物园,小红和小明首先看到了猴子捞月亮的表
演。
问:同学们看哪只猴子比较特别?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
么数的?(说:老师将这个问题交给
小组讨论,每组选个同
学汇报你们讨论出的答案)
得出: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从下面
数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问:猴子能捞起月亮来吗?为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
3、“想想做做”第3题。
过渡: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听说山那边有场精彩的比赛,正
兴高采烈地去看比赛
呢!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
谁第二?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4、“想想做做”第4题。
问:4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
问:5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除了这几个问题外,你还想到什么考考大家?(小组讨
论)
交流:1号车前面是5号车;5号车前面是2号车;1号车后
面是4号车和3号车;前3名的是
2号、5号、1号车;最
后一名是3号车??
追问:刚才说的是前3名和第3名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
个,“第几”只表
示其中的某一个。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5题。
过渡:小动物们回家了,小动物们的家住在几楼几室呢?说
说你们是怎么看的?
交流:竖着看有几层,就说是几楼。横着看有几家,也就说
是几室。小兔家竖着看在5楼,横着
看在第1室,所以它家
住5楼1室。
A:出示小动物的位置说住在几楼几室。
B:告诉小动物住在几楼几室学生在电脑上点位置。
2、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引导: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座,红花榜的排名,自家住房是
几楼几室等等。
3、发散练习。
告诉同学你喜欢吃的东西是第几个,让同学猜猜你喜欢吃的
是什么?
四、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安排学生相互说一说,再
交流。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
2、掌握0~5
3、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
光观察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0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出示0的卡通形象)“0”自我介绍说:小朋友,我的名
字叫零,我神通广大,无处不在
。
想想你在哪儿见到过我呢?(让学生尽情地说)
2、“0”再说:那么你们知道我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呢?(让学
生说说自己对0的认识)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0。揭示课题:0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讲述: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天,四只小兔约好了到野外去
采蘑菇,我们来看看,它们分别采了
多少个蘑菇。(出示例1
图)
学生介绍时,教师对应写出3、2、1、0。教师在写0时,注
意动作慢一点,让学生看清楚0
是怎么写的。同时强调说明
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0与1、2、3一样也是一个数。
2、教学例2及0的写法。
先出示例2图,让学生想一想,两幅图表示怎样的一件事情,
再跟同桌说一说。
原来的萝卜数用什么数表示?现在呢?教师强调一个萝卜也
没有用0表示。
你会写0吗?让学生先想一想怎样写0,再让学生尝试在田字
格里书写0。
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对几个学生的书写作出评价,同时教师强
调写0时的起笔、拐弯和收笔,强调
拐弯要圆滑。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之间对所写的0进行评价。
学生独立完成书本上的描红后继续在田字格里写出两个0,
教师巡视,注意对个别困难学生的指
导。
3、教学例3
讲述: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0这个数可以表示什
么?是不是所有的0都表示一个都没
有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
的直尺,看一看直尺开始的地方是几?
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
4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说0能表示什么意思?
三、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小猴摘桃”的故事)
(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呀?可以用几表示?
(2)小猴看了很馋,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用几表示?
(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2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用几
表示?
(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
的桃呢?
2、“想想做做”第2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然后汇报交流,并说说其中0所
3、“想想做做”第3
(1)请戴有0、1、2、3、4、5卡通形象头饰的学生按一定的
(2)
4、“想想做做”第4
(1)想一想除了尺子上有0之外,你还在哪儿见到过0?
(2)看一看课本中第4题里画了些什么?你能看懂吗?
四、总结全课
1、(出现0的卡通形象)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
道我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吗?
2、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你们还能看
0。
3、(0、1、2、3、4、5以卡通形象在电脑上出现)小朋友们
拍手齐唱数学歌。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
样多”、“多”、“少”的含义。认
识=、>和<表示的意思及
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喜爱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用=、>和<表示两数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和<表示两数关系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一、情境导入,诱发参与
1、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
有一天,森林里热闹了起来,原来
呀——“森林运动会”开
幕了。(出示主题图)
2、提问:瞧,有哪些队的小动物参加了比赛?你能知道他们
每队各有多少名队员吗? (学生
数一数汇报)小朋友们,你们
从中能知道些什么呢?(松鼠队队员最多;小熊队队员最少;
小兔
队和小猴队队员同样多。)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
讲述:刚才有小朋友说小兔队和小猴队队员同样多,是不是
这样的呢?
提问:小兔队有几只?(4只)贴出4只兔。小猴队有几只?(4
只)对应贴出4只猴
提问:一个对一个地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小兔和小猴
同样多;4个对4个正好同样多;
4和4相等??)
提问:4和4相等,我们可以在4和4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表
示呢?(学生猜一猜,再看看书上是
怎么说的。)
讨论交流,说明:像“=”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
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等号,4=4
读作:4等于4。(板书)
学生齐读,观察“=”号的写法。(上下两横对齐一样长)
学生操作:先摆几个○,再对应摆同样多的△,然后写一写,
2
讲述:小兔队和小猴队同样多,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松鼠队和
指名贴出松鼠的只数,再一一对应贴出小熊的只数,让学生
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松鼠队比
小熊队多;小熊队比松
)
提问:从图中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
提问:4和4同样多,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那么5比3
多,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
生猜一猜,再看书上是怎
)
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位新朋友(板书>),它
的名字叫“大于号”,5>3读作
:5大于3。(板书)
提问:让我们仔细瞧瞧,>长的是什么样子?
提问:>怎么写呢?哪位小朋友能写给大家看一看。(指定3
提问:你们能用手势做出>的样子吗?
提问:让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的哪一边对着的数大,哪一
边对着的数小呢?(学生讨论交流)
3
4、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
讲述:>和<长得很像,老师经常会把它们给认错了,哪一
位小朋友有办法能帮我很快记住哪个
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
号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大口朝前是大于号,尖头朝前是小于号。
三、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1、“想想做做”第1
指导学生看清是谁和谁比的,联系比的结果,在○里填上合
适的符号。(学生练习,交流校正)
2、“想想做做”第2题。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初步体验结
果的不确定性。(学生先思考,再
组织交流)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朋友呢?和它
们在一起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5以内数的认识、几和第几的认识以及数的大小
比较的综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
固对5以内数的顺序的
认识、数数和数的大小的比较。
2、训练学生应用数数的知识收集相应的信息,应用学过的
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能力,
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
性。
3、加强学生数的书写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回顾
请同学们将我们学过的0-5按顺序从前往后顺数一便,再
倒数一便。
二、进行练习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
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让学生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读一读,体会这些数的顺序。
根据其中的某个数,摆出学具来表示,加深对数的基本含义
的理解。
2、第2题:
谈话:我们用你学过的知识帮这些小动物好吗?
说说图意,观察有哪些小动物在比赛?
先让学生数出每个小动物套中了几个,并在相应的□里填一
填。
再比较填出的数,确定每个小动物的名次。
3、第3题:
观察图,说说图中画了一些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下面的小图说清是把哪两种花(或小动物)进
行比较。
根据要求在场景中收集相应的信息。
完成填空后,说说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4、第4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有些题目可
以是不同的答案。
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有条理的思考。
5、第5题:
提醒学生规范的写数。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总结评价
说说练习后有什么收获。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认识并会
读写6~9,掌握6~9的顺序。
2、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
的数感。
3、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
问题,能主动与同伴
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6-9各数的含义,并且能够正确的书写各数。
教学难点
经历6~9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6~9各数的含义。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你
们瞧,它是谁?(电脑演示可爱的动
物“狗贝贝”及带来的数
字娃娃)数字娃娃依次出示,并让学生根据出示的数练习认
数、读数。
2、瞧,这些数字娃娃多粗心呀!连队伍都没有排好,谁能把
它们从小到大排排队?引导学生复
习5以内数的顺序。
3、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袋漂亮的玻璃珠,同学们每人
抓一次,看你抓到了
几颗?引导学生初步接触6~9。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认识6~9。
(1)提问:同学们,你观察到什么?小组交流。通过学生汇报
得到:6名学生、7个人、8个
套圈、9个套桩。
(2)你能伸出6根手指给同桌看看吗?
(3) 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6、7、8、9个珠子,小组里互相
看看拨得对不对。
(4)从学具盒中分别找到这些数字卡片。教师说数,学生举
相应的数字卡片。组长说数,组员
举数字卡片。
2、学写6~9。
提问:我们认识了6、7、8、9这4个好朋友,你觉得它们
像什么?怎样把它们写好呢?鼓励
学生采用自己独特的记忆
方法。教师重点指导写数的方法,先讲清起笔、运笔,再临摹写在21页的田字格里。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今天我们的老朋友“狗贝贝”又给我们介绍了它的新
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下吧,数数它们
分别有多少?并把它们
的数量写出来。你要写对了,它们就会吐泡泡向你表示感谢
呢!
学生各自写数,写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写得是否正
确,是否认真。
2、“想想做做”第2题
涂色游戏:看到相应的数,就在下面相应数量的圈里涂上颜
色。
学生涂色后在小组里互相检查。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下面我们做画图形的游戏,看数继续画,明白题目的
意思吗?各自在书上
画。 学生画好后提问:你画了几个△、
几个□、几个○?
四、总结评价,归纳学法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你们每个同学都很
认真。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同伴给你
什么帮助?互相说说,再
告诉大家。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数学学习素材和前面学习的知识,使学生进
一步认识6~9,加强6~9的读写
和大小比较的练习,掌握
6~9的顺序。
2、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
的数感。
3、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
问题,能主动与同伴
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6-9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熟练书写6-9各数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旧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数字?学生:6、7、8、9
2、教师板演写6-9各数,并相机强调每个数的书写要点。
3、在田字格上练习写6~9。
二、进行练习
1、填一填、读一读。(“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说说已经填了哪几个数,还有哪几个数没填?
学生在书上□里填数,填好后组织反馈。
按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读一遍。
回答比8小的有哪几个?比7大的有哪几个?体会直线上的
数,越往左越小,越往右越大。
2、 “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观察尺上的数,说说哪些数是今天认识的。
说说5离8近些还是离1近一些?回答时,让学生说出为什
么,再让其他同学说说有没有道理。
3离0近些还是离6近些?
3、 “想想做做”第6题。
讲述:“狗贝贝”对每一位同学都很满意,它为每个小组拉
了一车水果作为奖励
,(出示第6题图)
观察,依次理解每个问题,并反答案写在书。
学生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来的。
4、“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5、“想想做做”第8题。
先让学生填写结果,再说说是怎样比出来的。(1个苹果对1
个梨,苹果还多出4个,说明苹果
比梨多4个,梨比苹果少
4个)
6、游戏。
教师先选一组示范:第6个同学举手,前面8个同学向左转,
第7个同学蹲下等。以小组为单位
排队,选出发令员提出要
求,学生分组活动。
7、“想想做做”第9题:练习写6-9。
三、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每个同学都很认真,对6-9这四个数
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希望课后能多练
习写这四个数。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中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
步建立10的数感,认、
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了解10的实际含义,会比较
10以
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
力。
3、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培养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数字10,并了解10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10个一是一个十。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述:我国是一个各民族兄弟姐妹团结和睦的大家庭。瞧,
各族小朋友正在跳舞呢!(教学光盘
出示主题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观察这幅图来学习数学知识。
二、自主探索
1、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舞?数给同桌听。
让一个学生上台数,其他学生对此作评价。
2、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图上的每个小朋友用一个小圆片来表示,那你要
拿出几个小圆片?把你们准备好的圆
片动手摆摆看,摆好后
让学生上台演示,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教统计做对的人数。
3、拓展应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认识了10,你能用10说句话吗?在小组内
说说。
教师巡回检查,并奖励表现好的小组一颗“智慧星”。
4、写10比赛。
讲述:老师知道小朋友的小手一定很痒了,很想动手写写10
吧!别急,先看清10,说说你会
怎么记住这个10。
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强调10在日字格中的写法。
5、小结。
小朋友爱动手又爱动脑,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认识了谁?
教师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认数、数数)。
讲述:这儿有把尺子,试着把这些数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
好吗?说说你有几种读法。
学生读后讲述:数数可以顺着数,
倒着数。检查顺数、倒数的情况。
2、“想想做做”第2题。
讲述:翻开书第24页,看看辣椒哥哥叫你们干嘛?
要求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互相检查后
,教师讲述:通
常把10根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10个一就是1个十。再
出示一捆铅笔,问
有几枝,让学生当众数数。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第3题图,讲述:图上画了山楂和一双手,下面有个田
字格,你说这是什么意思?学生:让
我们数出山楂的个数和
手指的根数。
让学生仔细数一数,再把数出的数写在田字格里。(强调书
写格式)
反馈:你是怎么数的?你为什么这样数?(2个2个地数、5个
5个地数比较快)
4、“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写数,注意每两个数之间空1格,比一
比谁写得好。写好后,再按从大到小
的顺序读一读。
5、“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鸭,填在括号里。
提问:从左边数起哪几只小鸭戴帽子?从右边数起呢?
6、“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复习>、<,口头比较两数的大小,再在书上独立
完成,做完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7、“想想做做”第7题。
让学生在书上填写后组织反馈。
四、总结评价
谈话:怎么样?唱歌、跳舞、玩游戏、做智力题、吃水果,
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
领?你是怎么想的?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初步
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2、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10以内数的实际应
用价值,增强数感,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回顾
回顾10以内的数,着重在6—10的数。
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完成第1题。
二、进行练习
1、第2题:
学生独立填数。
填好后,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提问:比6大的数有哪些?比6小的数有哪些?
3接近1还是接近10???
你能学着老师也来提出问题考考老师和同学吗?
2、第3题:
给学生读题,再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独立完成,再交流。
3、第4题:
读一题,做一题,注意分清第几盆花与第几盆有几朵花。
注意进一步体会左、右方位的不同
4、第5、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充分交流。
强调有条理的思考,答案不是唯一,但答案只要填一个。
三、总结评价 说说练习后有什么收获。
六、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
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
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
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
及创新意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
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
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 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
小朋
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
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
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 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
什么?
4. 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
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
认识物体)
[说明: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
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 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 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
有什么发现?
1. 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 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
样的。
[说明: 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
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
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
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 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
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
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 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 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和球的名称。
4.
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
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
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
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
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 认一认、找一
找。
导语: 现在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电脑把这四类物体的形状
画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
件呈现几种立体图形)
1. 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 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
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
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
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
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
柱和球?快找找看。
4. 要求学生想一想: 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
体?
[说明: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种形状的物体后及时进行必
要的抽象,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
间观念。在找一找的活
动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
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学生引入更为
广阔的现实情境中进行充分的体验活
动,使学生的已有认识
更为丰富、生动。]
活动四: 搭一搭、数一数。
导语: 小朋友,你们玩过搭积木吗?现在我们就用刚刚认
识的这些物体作积木
,搭一件你最喜欢的东西。比一比哪个
小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 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
体搭成的。
2. 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
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说明: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
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设计开放的教学
,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
造欲望得到
满足。这样做,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
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总结延伸
1. 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
大家再去找找吧!
[说明:
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方法和学到的知识,体会
互相合作、主动探究是学习的好方法。]
八、 加 法 和 减 法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材把10以
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分为六段安排
:5以内的加法、减法,
有关0的加、减法,和是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和是8、
9的加
法与相应的减法,和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1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在本单元教学结束
时,又安
排了单元复习和一次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合起来”
的感性认识建立加法的初步概念,
利用学生已有的“去掉一
些”的感性经验建立减法的初步概念。教材有计划地安排从
“一图一式
”到“一图两式”,再到“一图四式”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直观地显现加法
与减法之间的联系。口算10以内的
加、减法是十分重要的
基础知识,教材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对容易掌
握的题适当少
练,较难掌握的题适当多练,增强练习的针对
性;教材为计算题配上情境,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
积极地练;教材注意在计算练习中渗透函数思想和一些计算
规律,增强练习的结构性。
教学理念:
1、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
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
境,使学生乐
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
方式,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
、交流等活动,提倡在
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许多计算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逐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数学意识。
2、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问
题,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
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按
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式题。培养学生的观
察、理解能力
,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熟练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运用数
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自己探索发现加减法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共21课时
5以内的加减法 2教时
有关0的加减法 1教时
练习五 1教时
和是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2教时
练习六 1教时
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练习七 1
和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1
用数学 1
求未知数 1
练习八 2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
练习九 1
复习 2
教时
教时
教时
教时
教时
教时
教时
教时
教时
2
丰收的果园 1教时
第一课时 5以内的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题,第41页“想想做做”的
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
内的加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
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
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观察,
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5以内的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试一试”,第43页“想
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理解减法的含义。
2、在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
全过程,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
3、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初
步学习用减法计算解决问题,感受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理解减法的含义,
理解和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
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
算。
第三课时 0的加、减 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的例题、“想一想”,第44-45页
“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有关0
的加、减法,更喜爱数学。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初步体会函数。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有关0的加、减
法计算。
教学难点:认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26
2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已学的加、减法(5以内),能熟练地口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联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已学的加、减法(5以内),能熟练地口
算。
2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第48-49页“想想做做”
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和是6、7的加
法算式。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
能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3、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
的精神,初步感受简单的函数的思想
。
教学重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加法
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
主探索的精神,初步感受简单的函数
的思想。
29
第六课时 被减数是6、7的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例题、“试一试”,第50-51页“想
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30
1、在问题情景中经历提出并解决问题过程,得出6、7减几
的计算方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巩固减法的含义,初步学会看一幅图列两道减法
算式。
教学重点:一幅图列两道减法算式。
教学难点:自己探索减法间的关系。
3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练习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加、减法,能熟练地口算。
2、比较熟练地看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和减法算式,初步认
识它们之间的相应联系。
3、通过练习,培养初步的联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看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和减法算式。
32
第八课时 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的例题、“试一试”,第54~55页
“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和是8的加
法和相应的减法。
2、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
的相互联系,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
能力。
3、喜欢学习数学,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看一幅图能写出四个算式。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学具盒、挂图。
33
3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56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地进行
计算。
2、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进一步了
解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9的加法与减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和减法算式。
35
第十课时 练习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加深8和9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用加、减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学过的加减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36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例题及“试一试”,完成第59-60
页“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37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学会计算得数是10
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加深认识加
法与减法的联系,并学会
用学习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
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绞架学好数学
的愿望。
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计
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10的加法和10减几。
38
第十二课时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61-62
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
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
题的结构,会用加、减
法计算解决问题。
2、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
号感。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
示的意思及结构 39
40
第十三课时 求未知加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例题,完成第63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求未知加数的算式,探索并掌握求未知加数的
方法,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学生积累把一个数凑成10的经验,为将来学习进位加作
准备。
3、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继续培养独
立思考、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未知加数的不同方法。
41
42
第十四课时 练习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64-65页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10的加法与10减几,并
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
的应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10的加法与10减几。
教学难点: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43
第十五课时 练习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第5-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括线表示实际问题以及
求未知加数的方法,能正确根据图的
意思列出算式进行计
算。
2、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灵活
计算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感受
其中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用括线表示实际问题以
及求未知加数的方法
44
第十六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66页例题,完成第66-67页“想想做做”
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能正
确进行计算。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及口头表达能力。
3、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
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情意,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计
算顺序,学会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出算式
45
46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题,完成第68-69页“想想做做”
第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
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
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
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
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正确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47
48
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
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计算
。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迁移的
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的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的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
49
第十九课时 复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71-72页第1-6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
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题
目。
2、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题目
50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第7-11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
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题
目。
2、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题目 51
教学内容:丰收的果园(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巩
固数一数、认位置、比一比的知识及
加减法的含义。
2、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
力
3、让学生体验问题提出的过程,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树
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52
53
十、认数(二)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11~20各数,内容分三段编排。11~20各
数的直观认识,11~20各数的
意义,10加几和相应的减
法。
11~20各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些数都是两位
数,分别是1个十和几个一或2个
十合成的数,学生理解这
一点是有难度的。因此,教材先联系小棒直观表示这些数的
含义,再利
用计数器分析各个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口
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起深入理解数的意义的作用。
1、在摆小棒活动中初步认识“一”和“十”,初步体会十几
和20。
第78页例题首先教学计数单位“十”,接着教学12的含义,
然后教学其他十
几的数和20。小棒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和学
具。
2、在“小棒表示的数算珠表示数写出数比较数的大小”的
过程中初步认识数位,理解11~2
0各数的组成。
4、应用十几的数概念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
方式,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
、交流等活动,提倡在
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直观地认识“十”,
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认识
数位,知道“个位”和“十
位”;会正确地读、写11---20各数,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能正确
口算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54
2、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
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
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3、学生在认数的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
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喜欢数学的情
感。
四、教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数、读数(教材第78~7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
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
序,并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
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估
计意识,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
习的自信心,增加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
教学重点:
掌握11-20各数读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具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学具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概念
同学们,你认识了哪些数?(指名说一说)
提示课题: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数,今天我们
继续来认数。(板书课题:认数)
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一、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的数中最大的数是几?请同学们从
准备的小棒中数出10根小棒,再把
这些小棒捆成1捆。
2、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活动。
3、反馈:指名让一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数出10根小
棒,再把这些小棒捆成1捆。
4、(拿起学生实物投影捆的1捆小棒)提问:这1捆小棒是
多少根?(10根
)对了,一根一根数,有10根,我们可以
称作“10个一”(板书:10个一)也就是“1个十”(在
刚才
的基础上继续板书:是1个十)。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一般满了10根小棒就捆成1捆,表
示1个十。
5、把“10个一是1个十”齐读两遍。师:这里“一”和“十”
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把
“一” 55
和“十”描成红色)
6、“1个十”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比如我们去买铅笔,一般
是几枝铅笔捆成1捆?(指名回答
)这1捆就是1个十,如
果买10枝铅笔就不用一枝一枝地数了,拿出1捆就行。
像
这样的例子你见到过吗?(指名交流)
二、认识12。
1、谈话:在课桌上摆12根小棒,怎样摆容易清楚地看出是
12根?请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