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集

温柔似野鬼°
673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6: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高中800字优秀作文-教导主任述职报告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全集
目录
1、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克和千克》 2
2、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0
3、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说课稿》 15
4、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说课稿
5、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
6、《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7《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28
8、《万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9混合运算说课稿 36
10混合运算说课稿 38










1
19
21
24

32








克和千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克和 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
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 初步尝试,也是为后
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
处理教 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
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
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
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 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
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
是对克的认识。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
学习习 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
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
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
2



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 教学方
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
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
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
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感悟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 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
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
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
3



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
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
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 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
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4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 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
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 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
积极、主动地去建构 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
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 感受并例举了
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
币、数学书、 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
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 轻”、“1千克有点
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
生活中 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
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 写出体重。
5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 连一连。
4、 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 留在“一个2分硬币
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
充分 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
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 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
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
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新人教版《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
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 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
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br>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
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 其含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 ”这两个
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3、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6



4、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
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
我设计了摆小棒的活动,让学 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
余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好 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
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巩固新知,体验快乐”
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谈话和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
数”。
1、谈话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什么叫平均分吗?把一些物品平均分
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 计算 ?
2、 让学生来分一分小棒 。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7根小棒平
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
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然后告 诉学生像这种有剩
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我们就把这种情况叫做有余数的除
法。接着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7



(二)、出示学习目标。
目的让学生明白我们这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三)、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6个苹果 ,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①、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②、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①、出示7个苹果 ,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②、交流汇报摆的结果,并说发现。
③、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算式。
④、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苹果 ,在算式中称为“余数”,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 br>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加深对余数的认识,首先让学生通过观
察比较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 在自主、合作、讨论中自己去交流、去
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以此真正理解余数所表示的内含。
3、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①、用8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动手摆一摆。
②、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8



③、如果用9 根小棒来摆呢?
④、10根、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⑤、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⑥、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正方形,在摆一摆、猜一 猜的
活动过程中学生总结出除数要比余数大的规律,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的特点。
4 、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
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 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
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 ,
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四)、测评训练: 完 成“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这些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目的在于考察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便侧
重对学困生的辅导。
四、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 实践的认知规律,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
实践中感 悟,在体验中建构。
9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 ,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
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
而 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
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 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
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
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
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 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
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 br>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
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和组合数。
10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一)
教学内容:
课本P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 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
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 说。
3、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
字卡片,你能拼出什 么数呢?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1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
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 你能组成什
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
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师:我这由三本练习本 卖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请同学们拿出你
的人民币,动手试一试。谁想来卖?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
试一试。
12



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 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让学生在
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 用。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用实践活动培养学
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 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
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 识。

第二课时 数学广角(二)
教学内容:
课本P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
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13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 大
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
花。”蓝猫说:“我拿的 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
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 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
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
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
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 :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
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14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 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故事导入新课等 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
积极性。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 活动,一起在活
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
新的火花, 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的解决问题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新人
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3页的例3及相关练习题。
二、教材分析 例3是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表内乘法中的
解决问题相对应。这个题目 中所涉及的数量已由离散量扩展到连续量,
由实物个数扩展到了取自于量的数量,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 除法现
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
除法的含义来解决。 继续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
15



有关数量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
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会选择有效信息解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并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五、教学准备 各种相关的课件。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 新课程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
主,运用观察、分析、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让 学生在“找问题” “找
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
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 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
知识的衔接点,由表内乘法的知识复习,引出新课,接着引导学生观< br>察,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寻找相关的信息和所求
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在整个教学
中,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构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培 养
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流程】
一、练习导入 平均分的练习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蚕宝宝)蚕宝宝多可爱呀,老师也特
别喜欢蚕宝宝。”可 是蚕宝宝们一天天的长大了,房子太小了,有好
16



心 人给他们做了几个新家,可是遇到了一点问题了,应该怎么分给他
们呢?(课件出示例3的第一题)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知道了“有15只蚕
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 “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小组交流汇报:
需要知道蚕宝宝的数量,从图中可以 知道有15只蚕宝宝,还要平均
分成三分)
2、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预设:一共有15只蚕宝宝,平均分到3个纸盒
里。 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如何列式计算呢?
15÷3,想三五十五,商是五。
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
怎么知道的? (一个纸盒装5只,三个5就是3×5=15,是15只,
所以是对的。)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
果是否正确。
4、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师:
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需要纸盒数量的?
预设:(1)每个纸盒放5只,就是说15可以分成几个5,是平
均分,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15÷5=3(个) (3)一
17



个纸盒5只,3个就是3×5=15,计算正确。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内2人合作,一问一答,其他小组成 员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正
确,错误的相互改正,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谁发现的问题多。
三、巩固练习 1、 12筒茶叶,每个盒子放6筒,要用几
个盒子? 问题:(1)读题 (2)你知道了什么? (3)把你的
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小结:因为每个盒子放6筒,有12筒茶叶,所以可以要2个盒
子。 检验 2×6=12 2、 把12筒茶叶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
子放几筒? (1)读题 (2)你知道了什么? (3)把你的想
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
确吗?
小结:因为要把12筒茶叶,平均放到2个盒子,是平均分,所
以用除法12÷2=6(筒) 检验 2×6=12 第8题也是应用题,解题思路
都是和上面的题目一样,要求同学们按照我们这节 课所做的练习一样,
去完成这个题目,然后集体订正。
小结: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认真分析数量之间的
关系,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
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24页练
习五第3、4、5题。

18



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
第4单元59页 的内容。本节课内容安排了1个例题,为1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 验,初步掌
握简单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观
察情景图,提出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解决问题。学好本课知识,
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
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应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乘、除两步计算的实
际问题。
2、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3、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
会写递等式。
4、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沟通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许多 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
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
决问题的方法。
19



1、我以学生熟悉喜爱的图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情 景图,
把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新问题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
性。使学生学会解决 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 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
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 励,激发学生探
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
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
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
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 现,去
创造。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并提出问题,由
易到难 ,逐步增加难度,适时地进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说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利用 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贯穿课
堂始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1、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说话内容,春天你想出去做些什么?逐步
导入喜洋洋、美洋洋它们去春游时看到的 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一,快速提出并解决问题。继续引导学
20



生解决喜洋洋带来的问题。
3、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一个评价小结之 后,通过灰太狼来搞乱引
出新的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
设 置了聪明的小精灵来帮助大家,引导学生说出解决复杂应用题的步
骤:“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
4、由分步算式引导学生写出综合算式,并理解计算的顺序,强
调只有乘除混合的两步计算 ,我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5、学以致用,安排了递等式的小练习,试图巩固学生对计算顺
序的理解和递等式写法的掌握。
6、回顾应用题解题过程中小精灵提醒的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找出中间信息之后,联系生活 做解决问题的练习。
7、根据课堂时间情况,进行小结。
二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实验版二年下册《数据的收
集和整理》。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 识的基础上学习统
计的基本知识的。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
与学生生 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
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 的方法,学习收集、整
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1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
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学会用画“正
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 于整理。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
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
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 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
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 处有
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3、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能正
确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合作意识。
4、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
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收集数据的方
法,能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
2)、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上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
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 前的知识解决问
题。
三、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中悟,
22



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
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本节课开始教师就创设情境 ,用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于
是就选择了同学 们熟悉的调查四种颜色,选哪种合适?做校服,这样
的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在教学新知识时,我有意创设问题,举手调查。给予学生< br>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调查的方法,通过讨论体会
抽样调查方法的合理性,学会 进行抽样调查。
2、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在统计两个人选谁参加故事会,
引导学生体会记录数据方法多样性。这些方法中。最好采取画“正”字
的方法收集数据,突出“ 正”字收集法。我这样设计使学生在不断思考
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紧接着利用 学生收集
到的是数据,制成统计表。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收集和
整理、绘图的全过 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困难和合作的意识。
同时,也使学生受到团结互助的教育。
(三)拓展应用 为了体现教学的使用价值,让学生最喜欢
到哪里去春游。然后根据 自己统计的数据,填写统计表。这一环节是
在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之后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 学习统
计知识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3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 意
识。
总之,本节课是在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中进行的,力求突出学生的
主体地位,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统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
活的联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服务
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下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中的例1,《轴
对称图形》。
老师们 ,我们知道,平面几何中,图形的变换主要有全等变换和
相似变换两种形式。其中全等变换,我们小学里 要学习的是轴对称、
平移和旋转。理解掌握这三种基本的几何变换方式,学生就能够更好
地感知 身边的现实世界,就能够更理性地审视后续将要遇到的几何知
识,就能够发展、提升自己的空间知觉和空 间想象能力。可见,本单
元中的这三个内容,是学生后续几何学习的基础,也是他们空间思维
发 展的新起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也因此可见,在今天轴对称图
形这节课上,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 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能够凭借
观察或折叠直观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就是这节课应当达
成的目标,我认为,这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我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 问题是:这
8个图形,哪些是对称图形,请打勾。汇总结果,让我意想不到!爱
心、鱼、小人图 、五角星这四个典型图形,90%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
判断。这把刀,这个杯子,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它 们不是对称图形。
这个双向拐弯箭头,判断的正确率大约是70%。而这朵紫荆花,有79%
2 4



的学生认为它是对称图形。前测数据,意味着什么呢?我这样 认为:
二年级的孩子们,对于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他们
对标准图形的判断正 确率会非常高,他们存在的问题,就是部分孩子,
对于非标准图形,如这个箭头图中,对称轴是斜的这种 情况,可能还
不能正确观察或感知。另外,他们对于旋转的图形,可能存在辨认上
的模糊,会误 以为是对称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这节课需要花笔墨突破的地方,就是这
些非标准图形 、这些旋转图形,如何设计认知冲突,如何设计探究活
动,让孩子实现认识上的转变和提升。
综上考虑,我为这节课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知道对称轴的含义,能初步判断
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在观察、操作、猜测、想象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升动
手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对称图形的形式美。
为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对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小朋友会说,人是对称的;我们的脸是对称 的;蝴蝶是对称的等
等。顺势表扬:哇,你们的经验真丰富!
接着出示带来的6幅图:爱心、 鱼、五角星、刀、小人和杯子。
请学生找一找,哪些是对称图形?
这6个图形的辨认并不难, 课堂上我快速与学生逐个辨认,及时
肯定表扬,并把不是对称的“刀”和“杯子”拿走。
接着我要请教学生:你们凭什么说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呢?
有学生可能会说这个爱心两边是一样的,所以是对称的。
这时我顺势追问:你凭什么说两边是 一样的呢?我看不出,你有
什么办法证明吗?(然后我请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爱心纸片,想办法
证明)
有学生可能会上讲台介绍对折的方法,沿着中间一折,两边就能
对起来了。我在展台上 放大演示,让全班学生清楚地看到两边完全重
25



合。 然后我又以“沿着哪里折的,我看不清”为理由,和孩子一起把
这条折痕画了出来。这时,我告诉学生: 如果沿着一条线对折之后,
一个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这条线我们就可以给他取一个名字,叫对
称轴。这样的图形,我们也要给它加一个字,叫:轴——对称图形。
你们刚才说还有三个图形也是对称 的,到底是不是?你能不能用
我们刚才的方法也来折一折。如果是的,请你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这些图形对折之后两边也都能完全重合,
因此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也都 画出了正确的对称轴。
老师们,这个环节我这样处理,就是基于我的前测。因为我发现
学生对 于标准的轴对称图形,判断上已经没有问题。因此,此处的着
力点就应该是借助学生的已知,直击知识的 本质——也就是引导学生
通过折、比、画等观察与操作的活动,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知道
对 称轴的含义,明白轴对称图形这个名词的来历。
环节二:再次感知,清晰表象。
在新授之后 ,我出示印了阿拉伯数字0-9的练习纸,提问:小朋
友们,这里有0-9十个数字,每个数字都可以看 成是一个图形,那么,
哪几个是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借助练习纸,自己观察,确定,并画出对 称轴。然后我组织
反馈,学生在争论辨析中清楚地认识到0、8两个数字是轴对称图形,
而且0 有横、竖两条对称轴。因为8上小下大,所以只有一条竖的对
称轴,3上面小下面大,所以不是轴对称图 形。
老师们,我用的这一组材料,是教材的练习题,很简单,学生也
很熟悉。之所以我要用它 ,是因为这组材料和例题教学的材料相比,
它是不能折的。因此,这就逼着学生凭借观察,对轴对称图形 形成进
一步的感知,清晰表象。同时,这组材料也能够让学生巩固找对称轴
的方法,感受到对称 轴有时不只是一条。所以,材料简单,效果却很
26



好。
环节三:变化形式,抽象本质。
在学生学习非常顺畅的时候,我采用变式练习 ,引发学生暴露错
误认知,通过思维碰撞,实现深刻理解。
我出示紫荆花、双向转弯箭头两个 图形,再次请学生判断这两个
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学生有不一样的声音,有学生可能会说紫荆花是
轴对称图形,也有学生可能说箭头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时,我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说道理,然 后反馈。(老师
们注意,这里我不提供纸让学生折,就是让他们看图,观察、想象)
有学生可 能会说,这看起来像个风车,是转动形成的,不是对称
的。也有学生说,看着紫荆花就能想到,不管中间 哪里画条线,两边
都无法重合的。我示意贴出线,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确认结果。
双向转弯箭 头,学生可能觉得,横的折不行,竖的折也不行,所
以不是。还有学生可能会跑上来说,只要把线画在这 里,两边折起来
就能重合的。我让学生观察想象,并试折一下,学生明白了。
但这还不够,我 跟进一个问题:同学们,这幅图刚才大家有争议,
你有没有发现,这幅图跟前面的轴对称图形有什么不一 样啊?学生观
察之后说,之前的对称轴都是横的或竖的,但这里的对称轴是斜的了,
所以不容易 发现。
我顺势而问:同学们,那么到底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呢?
通过多位学生的回答 ,学生明白:一个图形只要能沿着一条线对
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它就是轴对称图形。至于它怎么摆放 的,那
不重要。
老师们,教学至此,我觉得对于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学生已经
理解 到位了,因为学生已经通过不断的感知,较为清晰地认识到了轴
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他们都已经能够用 自己的语言表征出这个概念
了。以上,不断感知,建立表象,逐步抽象,最后慢慢形成概念,这
就是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
环节四:剪纸游戏,强化想象
在课的最后环节,我想让学生感受 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进一步
提升空间想象能力。我改编了教材例题的使用方式,以如下的形式追
27



求目标。
我先把纸对折,在折痕那里分别画了 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半圆形。问题是:剪下来的部分,打开以后会得到怎样的一个图形呢? 让学生想象,讨论,然后展示反馈,学生比划依次得出正方形、
三角形(等腰)、长方形、圆。学生 清楚地看到,原来这些图形都是
轴对称图形。老师们,这里我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有几条对称轴,不做深入研究,因为在将来,学习这些图形时,还有专门的
研究。
老师们,这是 一个空间想象力训练的环节,也是巧妙地让学生直
观认识到这些几何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环节。这个环节 ,把课堂推向
了思维的高潮。
各位老师,在这节课中,我贴着学生的认知状况,遵循概念教学
的基本原理,以较为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培养了学
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 维。
当然,课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大家!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
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 对
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 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28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
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 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
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 象用数学的
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
变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
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数学思考:在 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
29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
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
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具: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 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分析法

30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
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 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
(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
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
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 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
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 br>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11.《万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与班级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 万以内数的认识》中例4、例5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设想。引导
二年级学生展开对此学习内容的探究。
二、说教材
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
31



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本节课 内
容主要是让学生会数、读和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
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 序表。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
的认识”、“100以 内数的认识” 和“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里
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 识更大的自然数。
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必须让学 生切实学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 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
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
掌握数位顺序表。
四、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五、教学准备
远程教室、课件、计数器。
六、教法与学法
基于本课的具体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32



1、引导探究、从已知到未知的方法。
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 物出发认
识数。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万以内数的知识,这是学习本课内
容的重要资源和必 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进行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
2、数学活动自主参与法。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要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
求知欲望,为学生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谁会读、谁会数、谁
知道、谁能拔 、谁能写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
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让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紧 张有趣的活动中,经
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激发学生强
烈的求 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能力、发展数感。
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 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
养。教师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用观察、探究、发现、表述、应用等方法进行新知探究,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
七、教学过程
(一)复 习旧知。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
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 和“1 000以内数的认识”,
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安排了这个环节。通过这样的准备练
习 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33



1、解读主题图,出示课题。
以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 长度为切入口,通过学生对
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的试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在生活中积累知识的快乐。并揭示课题。
2、教学例4。
(1)数一数:数方块的块数,掌握数数的几种方法。
(2)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学会归纳数的过程。
(3)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进行板书
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明白“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 ,它和千是相
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通过一次探
究活动学生不 可能就掌握了,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强化,由此还
要安排两个活动。
一是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二是让学生用同桌交换拔数、数数的形式,在计数器 上拨一千,
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数一万。
3、教学列5。
为了让学生自主 探究来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作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安排以下5项活动。
(1)出示方块图,让学说一说图中方块的总数。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方块的数量,并试着写出来。
(3)让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出示读作。
(4)用填空形式让学生完成这个数的组成。
34



(5)让学生说一说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如 它是几位数、
最高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什么等。
4、数位顺序表。
为了让学 生对“10000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等知识更好
地掌握,为有关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设计的 活动有4项。
(1)让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计数单位和数位。
(2)让学生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
(3)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完成。请一名学生展示,其
他学生独立完成。
(4)记忆数位顺序表。
八、作业设计。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以巩固学生写、读10000
以内的数及其组成为目的,让熟练掌握写读及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 目的是让学生牢固掌握数
10000以内的数的方法。
九、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自己在一节课
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混合运算说课稿
3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如“图书阅览室”等多个问题情境,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运河 运算的计算方法。使他们
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混合运算的计算方
法。
能力目标:在经历 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
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 式计算
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
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
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
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36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等情景,理解运
算顺序。
2、发现、 讨论法: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优势,让小组间讨论、
说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三、说学法
运用书本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
算为主线, 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
间。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般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完成: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设计一些口算题,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获取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明确题目
要求,引导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反馈解法, 初步感知,在这一
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 方法二:综合
算式,学 生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明确概念,揭示
课题。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 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
进行计算的,引导学生总结运算规律。运用规律,脱式计算,讲解脱
式计 算的书写格式,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
结。
37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主要采取方式: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 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3、
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
(五)课堂作业
布置适量的作业,进行巩固提高

混合运算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十单元混合运算
的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 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
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我准备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乘加(减)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
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 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
稍复杂问题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
38



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 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
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由于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对于学
生来讲,理解“先算乘法, 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掌握运算顺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 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
靠学生在自己感 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
中理解先算乘、后算加减的道理,体验运算顺序的合 理性,而不是把
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和探索的习 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
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
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 ,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
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
培养 合作学习的意识。
39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师:我们已经来到了进山的入口处,如果你是我们团的导游,你
想知道什么呢?
(板书: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旅游团一共有
多少人吗?请试试看,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解决,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和算法。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并把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
不同点呢?
学生独 立思考,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4个组的
人数,再加剩余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 再算加法。然后教师总结,
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活动二:
(课件出示司机拿钱交款的图片)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从司机的语言和木牌上找到有
用的数学信息。
40



教师继续追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师板书:应找回多少元?
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
鼓励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自己的算法,并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
活动三:
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
吗? < br>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有乘法,都含有乘法和加法或乘法和
减法两种运算。都是先算乘法 。
教师继续提问:当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引导学生归纳
总结。教师板书。
(三)巩固运用,自我提升
1四道计算题8 + 2 ×7= 9×3 + 2=
8 × 2 -4= 8 - 3 × 2=
让学生先说计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计算.
2找错
利用猪八戒吃西瓜的 图片,让学生判断一下西瓜能不能吃,是不
是坏掉的,计算错误的就是坏掉的,借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引 起他们
的好奇心与好胜心.
3×4+5=35 3×6-7=11
2×5+6=16 9-4×2=10
41



3. 出示图片,三组跳圆圈舞和一组跳 交谊舞的学生,问一共有
多少人?让学生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并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
你觉 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42

浙江树人大学地址-纪律作风整顿总结


我有一颗坚强的心-武汉市招考网


安全教育日是哪一天-艺术节主持词


中国农业银行贷款-广西高考网


左倾右倾是什么意思-妇女节祝福


红玫瑰花语大全-中秋小报


自主招生分数线-幼儿园感恩节活动方案


这件事真让我后悔-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