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上数学教案

温柔似野鬼°
517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6: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表情纹怎么去除-大连中考论坛


一、除法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 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
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 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除
以一位数;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 使学生在 解决问题、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
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 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算法的活动,感受数学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
过程中逐步树立起 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时间:十二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P1——2
教学目标:
1、 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 的探索过
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里、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 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
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 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20里面有()个十,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70里面有()个十,83
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解决实际问题。
两个人一共买了18枝铅笔,平均每个人买几枝?
口答算式,问:你胜利怎样想的?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⑴出示场景图左半部分,提问:
观察图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你会列式吗?
⑵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说出摆与分的过程。
⑶相互交流,知道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⑷完 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
形成算法。
⑸小结。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⑴出示场景图右半部分,提问:从图中你知 道了什么》你想求什么问题?要求平均每个
女孩买多少枝,应该怎样列式?
⑵猜猜46÷2商是几十多?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
⑶小组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枝?
⑷学习用竖式计算。各小组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后汇报交流。
⑸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 想想做做.2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谈话:说说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余数。说说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进一
步巩固笔算方法。
2、 想想做做4
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独立练习。
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5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独立解答,在班内共同订正。
四、作业:想想做做3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P3——4
教学目标:
1、 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 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
3、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 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
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参加过生日聚会吗?明明和芳芳快过生日了,这 天,他俩一起来到
食品店选购蛋糕(出示场景图),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在买蛋糕过程遇到的数学问 题
吗?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电脑出示两人的对话情景)。
问:明明算得对吗?你能帮他验算吗?请你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小朋友听
一听。
指名回答。
教师将学生的验算可能性板书于黑板(乘法验算、除法再算一遍等)
提出下列问题在班内交流。
⑴12×3=36表示什么意思?这说明明明的计算怎么样?
⑵12、3、36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这样的除法?
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来进行验算。


2、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电脑继续出示对话场景图)
谈话:芳芳算得对吗?请你也想出一种验算方法帮帮她。
汇报验算方法,教师板书于黑板。
组织讨论:21×3+2=65表示什么意思?计算结果是65元又表示了什么意思?
21、3、2、65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问:你认为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验算呢?
三、提升经验,归纳方法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呢?
结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 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
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 等于被除数。
四、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
提问:每组中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2、想想做做2
把4道题分成两组,每人自选一组题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指名两人板演,全班共同订正。
3、想想做做3
同桌两人轮流口算,并说说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想想做做4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在班内交流算法,并回答:你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计算是正
确的吗?
5、想想做做5


先独立读题看图解决第一个问题。再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四、拓展提高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3=21……2 ÷ =12……1
五、作业: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69÷3 85÷4 27÷2
44÷2 65÷3 58÷5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一1

教学内容:P5.第1--4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
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一.1
独立尝试进行口算,再指名汇报得数。
教师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出示题目:93÷3 85÷4 46÷2 67÷3
尝试练习,并指名板演。
交流评析,要求口述算法。
3、练习一.3
出示表格题,引导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汇报交流。
二、基本训练
1、 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剩下多少只皮球? 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
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能从条件入手正确解答。)
2、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 只。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


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将以上2题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正确解
答。)
3、练习一.4
独立审题后学生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组织交流,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三、全课总结
四、拓展练习:P6.思考题。
五、作业:P5.2、4


练习一2

教学内容:P5--6第5--8题
教学目标:
会正确进行除法计算和验算,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
习 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基本训练:
1、口算
33÷3 36÷3 77÷7 80÷8
24÷2 84÷4 80÷4 66÷6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
再随机指名口算。
同时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计算并验算
85÷4 98÷3
69÷3 84÷4
二、 思维训练
1、学校买了58本故事书,26本科技书,平均放在3层书架上。每层书架放了多少本书?
引导分析题目,要求学生会说出思考过程。
2、 王老师买了4只小皮球,付出100元,营业员找回16元。每只小皮球多少元?
引导理解题意,并指导分析,使学生能完整表达思考过程。
三、练习指导
1、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5-- 8题,想想每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果有


困难可向同学请教。
2、 学生独立尝试。
3、 组织交流,分析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5 --6.第5--8题。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

教学内容:P7--8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恩能够正确地笔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1、笔算42÷2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评讲,要求说出笔算过程。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图
⑴学生独立审题,然后提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竖式。
⑶让学生观察、试锄,要求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⑷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
2、操作探究
⑴问:应该先摆多少根小棒?(演示摆出5捆带2根)
⑵同桌交流: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 ,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请大家先自己独立分一
分,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发。(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 不同分法)
⑶情况反馈(学生边操作演示边叙述分的过程)。


⑷引导比较各种不同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⑸学生复述分的过程。学生独立分小棒的过程,要求边分边口述。
3、教学笔算
⑴ 问:根据刚才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应先算哪一位?十位上余下的
1表示什么?接 下来怎样除?
⑵验算。
⑶比一比:52÷2与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⑷练习:
想想做做1的前两题。
班级交流反馈。
三、巩固练习
1、 想想做做1后两题。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3
出示前两组题,分组练习。
反馈:这两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6
先要求学生估算出这些提的商是几十多,并说出理由。
再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摆摆、说说、算算学会了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P8.2、4、5


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9——10
教学目标:
1、 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
种笔算方法。
2、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逐 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谈话: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操作。
谈话:请你找出相应的学具代表羽毛球,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分一分。
学生分组活动,再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分羽毛球的过程,边演示边提问: 先分整筒的,每班分到几筒?
整筒的分完了吗?再分单个的,出现了什么情况?你是怎样分的?
2、列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板演。
评讲:商的个位为什么要写0?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指名把小组的意见在班内
汇报。
追问:如果商的个位上不写0,会出现什么情况?
3、验算


4、小结:两位 数除以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没有剩余,接着除个位上的数,不够
商1时,必须在商的个位上写0 。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 2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集体订正:第一组的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上面一道题 商的个位不是0,而下
面一道题商的个位是0?你能找到第二组两道题的不同点吗?
3、想想做做3
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原因,班级交流。
独立订正。
4、想想做做5
问: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答什么问题?
独立解答第一个问题,共同订正。
思考如何解答第2个问题,先在小组讨论,再在班级内交流。教师板书安排方法。
5、想想做做6
独立读题,指名复述题意。
组织讨论,交流想法。
独立解答,得出结论。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样 学到的?在今天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
的地方吗?
五、作业:P10.4、6



练习二
教学内容:P11
教学目标:
进一步 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发展估算意识。继续培养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44÷2 26÷2 68÷3 66÷3
78÷6 44÷2 36÷3 84÷4
2、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52÷3 96÷3 68÷4 75÷5 82÷4
3、 体育室购买了下面几种体育用品,你会算出每种物品的单价吗?

4、 三(2)班共48人,每4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呢?
5、 妈妈准备用96元买一些花苗美化自家的院子。

计算出每种单价可以买的棵数后,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二、拓展练习
王老师到商店买足球。带的钱如果买3个足球还剩80元;买8个就剩下
8元,你知道每个足球多少钱吗?


三、练习指导
1、练习二1
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2、练习二3
独立完成填表,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练习二思考题
引导理解题目,弄清楚为什么会多付“8角”钱,这“8角”钱是几本本子的价钱。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11.2、3


复习1
教学内容:P12.1——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 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
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 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1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同时选择几道不同运算的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2、P12.2
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评讲:引导学生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沙锅的区别和联系。
3、P12.4
先让学生说说“总价”、“单价”、“数量”的含义。
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反馈交流。
最后让学生说说“单价”是怎样求得的。
二、发展练习
1、 小明今年8岁,小 芳今年6岁,奶奶今年72岁。奶奶今年的年龄是小芳的几倍?你
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 同学们要种93棵数树,已经种了18棵,剩下的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
还要种多少棵?
3、 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共有5本。如果成套买,每套的价钱是80元;如果不成套买,每

< p>
本的价钱是18元。怎样买合算?成套买比不成套买每本能便宜多少元?
4、P12.5
出示图,引导看图。
了解从图看懂的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一、全课总结
二、作业:P12.3








复习2
教学内容:P12——13.6——9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
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6
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体会相应的规律。
2、类推练习
仿照上题,改编题目
64÷4 72÷6
二、课内练习
1、 48个同学去采集昆虫标本,每3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2、 小明在图书室借了一本98页的故事书,准备一个星期把它看完。他平均每天要看多
少页?
3、 食品店里一袋面包4元,50元钱最多能买多少袋面包?还剩几元?
4、 同学们去划船,女同学20人,男同学23人,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需要租
多少条船?
三、拓展练习
P13.思考题,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也可同桌交流想法。
在上面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说说推想过程。
四、练习指导


在学生独立审题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理清思路,总结方
法。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3.7——9


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教学内容:P14——15
教学目标:
1、 根据课本情境解决现有问题,并能解决在具体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
2、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有序的观察能力。
3、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情景,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谈话,播放课件,感受农村新貌。
二、创设情境,进行实践活动
1、整体感知
课件演示农村新貌全景,整体感知画面内容。
问:在幸福村,你看到什么?
仔细看看每个地方,阅读图中人物说的话,把你看到的、读到的说一说。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⑴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在幸福 村中,有宽阔的大道,大家可以自由地参观,但在参观的过程中,
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边参观,边根 绝所给出的信息,提出问题,行吗?
学生分小组活动,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问题,并整理出来。


⑵全班交流,选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板书提出的问题,如:
幸福村有几排楼房?
幸福村有多少人?
幸福村的街上有多少个灯柱?
小华用3分钟的时间能从家走到果园吗?
玩具厂每天做的玩具可以装几箱?
果园里有多少棵果树?
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从以上问题中选自己喜欢的问题,解答出来。
再在小组内交流,并互相评价。
最后在班级内汇报,同时要求说出解决每个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三、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这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新农村,在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吗?随着社会的进步,
你 觉得农村还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完成单元检测,并做试卷分析。


二、认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 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
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2 、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
数的组成,能认、 读、写万以内数,会比较万以内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
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会进行 简单的估计,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4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 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会量化的思想,促 进数感的
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六课时


认识整千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整千数的过 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直接感受“10个一千
是一万”的含义;能说出个位、十 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明确计数单位“万”
所在的位置;会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2、探索并掌握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3、体会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体育馆吗?在哪里见到的?您所见的体 育馆有多大?能坐多少
人?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参观一个万人体育馆,想去看吗?出示教学挂图,引导 学生
仔细看图,并告诉学生这座体育馆大约能作10,000人。据想知道10,000有多大,10, 000
怎么写吗?(板书课题:认识整千数)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感受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教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谈话:你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有几 个小正方体吗?一个正方体
表示一千。接着出示2个大正方体,提问:这是几千?(二千)让学生依次数 下去,一
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提问: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现在你知道10,000有多大吗?(一万有10个一千)
2、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教师先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出3粒珠,提问:千位 上的三粒珠表示多少?谁能把这个数
写出来?指出:3个一千是3,000。让学生读一读。
指名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九千,让学生说说有几个1,000。提问:你们能写出来吗?然

< br>后读一读。
要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你会怎么拨珠?让学生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
3、找朋友。
教师把写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2000、3000、6000 、8000、10000的卡片发
给学生,请手中拿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卡片的学生上台, 再把自己的好朋
友找出来,找好朋友后,其他学生把这些数读一读。
4、教学数位顺序表。
谈话:刚才我们学会了整千数和一万的读法和写法,现在你能把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
出来吗?
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然后讨论: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百位的左
边一位是 什么位?右边一位是什么位?
在全班交流后齐读数位顺序表。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明确直线上 一格表示1,000,再独立填写空格内的数,指名读一读。然后在小组
里讨论:7,000是接近1, 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读出横线上的数,在读一读图中的句子,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读一读图中的句子,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口算6,000-4,000、2,000+3,00 0,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其余题目独立完成,然
后在小组里校对计算结果,并任意选一道题交流自 己的算法。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新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交流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然后自己列式解答。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以小组为单位填表格,再交流。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分小组提一提,一人提出
问题,大家解答。
7、做“想想做做”第7题。
给学 生创设情境,小明家和冬冬家都在少年宫同一边时,让两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
明白两家在同一边时, 求两家距离用减法计算。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再请二位
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分别在少 年宫的两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加法计算。
四、总结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跟同桌说说,再跟老师说说。
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20~21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读、写非整千的四位数的方法的过程,了解数的组成,能读、写非 整千数。
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促进数感的发展 ,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激发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非整千的四位数的具体含义,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就知,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数宝宝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了,他要先检查一下大家前面的知识
掌握得怎 么样。
1、出示课件(数位顺序表)。
提问: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其他几位是什么位?
2、用计数器拨出下面各数、并读一读,再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出示课件)
3,000 306 10000 360 365
(1)同桌相互拨一拨、读一读,并说出数的组成。(教师巡视学生的活动情况)
(2)指名到前面演示刚才的活动过程,其他学生观察、评价。
3、读一读并写出下面的数。(出示课件)
七百二十五 一万 四百零六 五百一十 六千
学生齐做,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4、小结: 刚才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数位顺序表以及三位数和整千数的组成和读、写,
大家学得很扎实。这节课 ,我们要与数宝宝一起认识一些新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四位
数)
二、出示例题,学习新知。
1、教学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的读写与组成。(计数器表示23 65)(1)在计数器上拨珠表
示2365。
提问:谁来说一说现在计数器上的珠子各表示什么?
2个千、3个百、6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呢?你能读出这个数吗?
先读给同桌听一听,在指名读数。
(课件出示:2个千、3个百、6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两千三百六十五)
你会写两千三百六十五这个数吗?请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
集体订正(可见出示236 5),如有不同写法,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写,帮助学生明确
正确的写法。
2、教学中间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与组成。
(1)教学中间有一个0的四位数的读写与组成。
出示课件(计数器演示3052),提问:现在这个计数器上的算珠各表示多少?
3个千、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请对照着计数器上的算珠写一写。
反馈并集体订正。
这个数该怎样读呢?
先读给同桌听一听,再指名读一读。
小结:通过读、写3052这个数,我们知道了中间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要写0占
位, 而且这个0要读出来。
(2)教学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与组成。
提问:我们再来看 这个数(计数器演示3002)和刚才的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3052


中间有一个 零,3002中间有两个零)
请你对照计算器上的算珠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再试着自己写一写、读 一读,并与小组
同学进行交流,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要一起汇报。
在班内汇报,让自己总结出正确的读法和写法,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小结:认识了300 2这个数,使我们知道当一个数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时候,只读一个零。
但读一个0的数写的时候不一定 是写一个0,还是两个0,一定要对齐数位才行。
3、教学试一试。
看书第19页,自己读题目要求,灯什么不同谈谈他。百位八版
为同根和商务说八书说数的组成的组成,比较这两个数的不同。
同桌互相说说数的组成,再各自写出来,读给同桌听,最后指名写、读,集体订正。
小组合作交流,回答问题:读这两种类型的数应注意什么?
小结:0在数的中间和0在数的末尾读法是不同的,中间的0要读,末尾的0不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数宝宝看大家学习的很认真,相信大家一定能学会,现在他要和我们做几个
练习。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大家看着计数器上的算珠写出数并读一读,再说一说各数的组成。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和订正。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读一读,教师巡视,并指名回答。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商品价钱,让学生读一读,再在书上的表格里写出这些数。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
书,集体 订正。
4、 做“想想做做”第4、5题。


谈话:下面数宝宝为我们介绍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地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4题让学生自己读一读。
第5题指名读题后,独立完成写数。
订正时让学生谈谈做这两题以后的感受。
四、总结评价、点拨重点。
谈话:这 节课同学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识了四位数、掌握了
这些数的读、写方法。谁来 向数宝宝汇报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五、课外实践活动。
收集现实世界中有关四位数的信息,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3页的“想想做做”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读、写非整千数的方法。能熟练的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2 、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促进数感的发展,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
读数、写数的能力 。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
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
教学过程:
1、 做“想想做做”第6题。
(1)6428里面有(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
(2)7005里面有7个( )和5个( )。
(3)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
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1) 完成前两组题。练习后可以进行对比,让学生领会每组3道题之间联系。
(2) 练习第三组题。(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后进行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8题。
(1) 第8题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每组已给出的三个数,再思考每组数有什么规律,接
着往下写。
(2) 写完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根据什么规律填写的。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1) 独立写数。
(2) 让学生写数后比较每组两个数在读写中的不同点。
5、 做“想想做做”第10题。(同桌合作完成)
一人摆数,另一人读出这个数;也可以一人先说出一个数,另一人再摆出这个数。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第11题让学生完成后,交流从练习中得到的体会。进一步感受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7、你知道吗?
(1)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读后交流自己的感想。(2)要 突出数的产生和
发展来源于人们劳动和生活的需要。掌握用算筹表示的数字有两种摆法:纵式摆法和横< br>式摆法。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学内科书第24-2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
和解决数学问题 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
较。
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实物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迁移学习方法。
谈话:小玲家最近要搬新居了,他们家打算购置一些新的家 用电器,你们想去看看吗?
不过,小玲说它有下面几个问题先要考考大家:
(1)红光小学女生有643人,男生有634人,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一台电饭煲是160元,一台电风扇的价钱比一台电饭煲低一 些,一台微波炉的价钱比一
台电饭煲高得多,一台电风扇( )元,一台微波炉( )元。
167 680 148
(3)“口”里可以填几?
758 〈 口53
二、主动探索,掌握比较方法。
谈话:你们的问题回答得很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比较数的 大小,(板书课题)同学们先
和小玲一家去家电商场看看吧。家电商场里的电器真多,我们来看看这几种 电器的单价


分别是多少?(出示例题图,并指名回答)
1、出示小玲爸爸提出的问题:电视机和空调相比,那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谈话:要比较电 视机和空调哪一台价格低一些,就是要我们解决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比较2530和3680的大 小)
(板书:2530 O3680)先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比出来的,再汇报交流。学生的比较
方法可能有:
(1)2,530不到3,000,3,680已经超3000,所以2,530比3,680小;
(2)数数的时候,先数到2530,后数到3,680,所以2530比3,680小;
(3)2,530是2千多,3,680是3千多,2千多比3千多小,所以2,530比3,680小;
(4)千位上2比3小,所以2530比3,680小;
……
在交流中,只要 学生对比较方法的解释是合理的,就肯定他们的想法,但在学生说出第
四种方法时,提问:“这种方法你 们听懂了么?这种方法简便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最后填上2530〈3,680。
2 、谈话:刚才同学们比较了最高位上不同的两个数大小,我们再来看看小玲妈妈有没有
问题要问我门。出 示小玲妈妈提出的问题:你会比一比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格吗?这个
问题是让我们解决一个怎么样的数学 问题?(板书:2530O2350)让学生相互说说自己
的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千位上相同,百位上5比3大,所以2530比2350大;
(2)2530在数数的时候要排在2,350的后面,所以2530比2350大;
(3)2530已超过2,500,而2350还不足2,500,所以2530比2350大;
(4)既然同是2千多,只要看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
……
(板书:2530>2350)


3、谈话
4、小结:同学们掌握的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还真多,在下面练习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打去
比较。
三、内化新知,巩固比较方法。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 的在括号里写出计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然后在全班交
流。提问:比较9,999和 10,000的大小时你是怎么想的?比较6230和6203时比到哪一
位才区分出大小的?
2、 做“想想做做”第2、3题。
先指名说说这两道题各让我们解决怎么样的数学问题,然后说出自己想法。
3、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口答接力赛: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提问:5,870和5003千位上的 数都是5,为什么5,870
接近6000,而5003接近5000?那么看一个数接近几千要看哪两 位上的数?
4、 做“想想做做”第6题。
动手操作:同桌两人每人拿出4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四位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5、做“想想做做”第7题。
(1)口答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
(2)口答第2个问题,指名说一说估计册数的方法。
6、做“想想做做”第8题。 < br>谈话:我们古代的人把五座有名的大山称为五岳,现在人们仍然这样称呼。那么五岳指
的是哪五座 名山呢?指名读出五岳的名称及高度;再指名说一说哪个最高,哪个最低;
最后把五岳的高度按从高到低 的顺序排一排,再在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课,布置课堂作业。
谈话:本节课我们在帮 助小玲一家购买电器的过程中学会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同学


们说出了那么多种的比较 大小的方法,还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收获是很大
的。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课堂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4题。


练习课
教学内容:认识万以内数及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掌握万以内数位顺序,会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2、 初步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
1、谈话
数学是一门与数字 打交道的科学,虽然只有从0——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但通过它们千
变万化的组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 数,方便了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
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 中有数字,我们同学有
学号,我们乘车、购物、欣赏名山大川时也发现很多数……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感受到了数字对人类的帮助了。
1、 P22“你知道吗?”第一段。
自由读一读后简要介绍一下。
2、 P23数的产生和发展
当物体的个数越来越多时,聪明的祖先们又想出了新的记录方法了。
自由阅读后讨论、介绍。
二、数字训练
1、数位顺序表
2、读数
⑴3526 3500 3005 3050


⑵67800 60078 60780 60708 600007
3、连线
六千五百 6055
六千零五 6500
六千零五十五 6505
六千五百零五 6005
小结:读、写数的方法。
3、 找规律填数
⑴3700、3800、3900、( )、( )、( )
⑵4997、4998、4999、( )、( )、( )
⑶1050、1100、1150、( )、( )、( )
4、 说出下面每组中的“3”的含义。
3820 30097 23 5932 6300
6、

⑴以上的商品价钱中,最便宜的是( )元,最贵的是( )元。这两件商品的价格相差
( )元。
⑵想一想:7000元钱能买到哪两种商品?
7、解决问题

第二棵树大约有多少年?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圈出来,并说明理由。
1880年 1380年 780年
8、拓展题
用一个6、一个9和两个0组成一个四位数。要求


⑴一个零都不读出来。
⑵只读出一个零。
⑶只读出一个零的最大四位数是多少?最小四位数是多少?



练 习 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和 有关地口
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
教学具准备:大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数的组成知识。(第1题)
(1)9670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7在( )位上,个位上是( )。
(2)5个千、8个百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
二、读数、写数练习。
1、完成第2题。
(1)读出下面个数,并说出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再用线连一连。
(2)进行交流,说出从练习中得到什么体会。(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数值不
同。)
2、完成第3题。
(1) 让学生先读一读,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2) 布置课后小组作业:在课余收集类似的素材进行交流。
三、口算练习。(完成第3题)
7200-7000 7000+3000 8000-3000


6700-700 600+3000 10000-6000
四、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完成第5题)
(1) 让学生对近三日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进行估计。
(2) 进行估算。
(3)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五、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
1、完成第6题。(比较大小)
5、 完成第7题。
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 度进行比较。在小组里用合适的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
少一些、接近、差不多等)来表达比较 的结果。
六、找规律填数。
1、完成第8题。
(1) 要引导学生看 懂题意,先指导学生一组一组的有序观察。(分成6组进行填写数,
有的递增,有的递减。)
(2) 独立的填写。
(3) 最后可以交流每组上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写的。
2、完成第9题。
第9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所有答案,体会策略
和方法。
(1)引导思考,独立填写。
(2)交流填写结果,说出填写的策略。


三、千克和克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
克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 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会 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 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 拎、数一
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
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 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
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k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么?
讲述: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 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
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 如果秤面
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学生称蜜枣,并交流称的结果。
再让学生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再掂一掂膨化食品,估测有没有1千克重。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⑴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大米
体验1千克大米的实际重量,轮流用手掂一掂。
⑵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
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 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
克的大米或鸡蛋吗?
学生再次尝试称一称。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1
谈话: 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蜜枣、鸡蛋、大米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生活
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 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进行安全教育)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
出示秤的实物图片或实物。
学生交流。
4、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5、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 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
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6、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延伸
1、 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 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
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 各重几千克,
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 33——35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
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 克作单位。
2、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
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
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 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
感觉吗?
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 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还有一些比
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
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使,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介绍。
2、称出10克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教师巡视。
问: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交流汇报。
问: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
问: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⑵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
问: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比呢?
交流汇报。
一根羽毛比1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
4、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P34水果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我们在称物品重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重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么看秤读出
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 多少克?你是怎么算
出来的?
把这两袋蜜枣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 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
位的?看一看这两袋蜜枣有多重?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6、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学生活动。
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
称一称:文具盒的重量。
比一比:估测和称量的结果。


班级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
体会。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
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 照样
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 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
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 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
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练习四
教学内容:P36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 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
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1、2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 活中积累的对相应实物重量的体验,结合给定的数据思考选择什么样的
答案或计量单位比较合适。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依照对这些物体重量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解题策略。
2、第3题
首先复习千克和克的进率。
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最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细心收集图中的信息。
再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5题
引导看图,说出每样商品的净含量。


再由学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最后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数学并进行解答。
5、第6题
引导理解题目含义,并让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再把2号杯、3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 号杯比较,从而估计出这两杯水的重量,2号杯、
3号杯里的盛水量大约分别是90克和120克。
6、思考题
交给学生自己思考并组织交流讨论。
7、全课总结。


称一称
教学内容:P38
教学目标:
1、 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 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布置你们课余时间到商店哪些商品 的重量
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各是多重?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你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么?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想知道一些什么吗?用什么办法知道苹果的重量?
出示课题:称一称
2、动手实践
看图,了解活动内容及活动要求。
分组 活动: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
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 ,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看。
学生活动,并填写结果。


交流汇报。
谈话:刚才各个小组分别称出了1千克的苹果、橘子、黄瓜、西红柿,知道了它们各有
多少个, 另外你们还带了哪些蔬菜、水果,称了没有,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问:看着这写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3、估一估
⑴教师出示自己带来的苹果(略 大),问:你们能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
少个吗?为什么跟你的结论不太一样呢? ⑵讲述:都是1千克的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苹果大,个数就少,
苹果小,个 数就大。
4、称体重
⑴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⑵认识秤面。
出示书中的体重图。
指名说出这个小朋友的体重。
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⑶小组活动称体重。
⑷班级交流。
讲述:除了称出自己的体重外,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知道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阅读P38“你知道吗?”
各人比较自己的称得的体重与算出的体重有无差别,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结:一 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人相差较大,如
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很 多,那就说明你太胖了,要注意多吃蔬菜,多运动。如果
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那就说明太瘦了 ,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加了称一 称的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水果、蔬菜1千克大约各有多
少个,还学会了称自己的体重和利用公式计算体重 。课后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你的邻
居和其他小朋友。






练习课
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的系统练习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进一步体验数学 与生
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看图写出物品或人的重量。
二、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圈出来。
1、一个二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
30千克 300千克 30克 300克
2、一本数学书大约重
20克 120克 20千克 120千克
3、一头猪大约重
3克 120克 3千克 120千克
4、一只鸡蛋大约重
6克 60克 6千克 60千克
三、填空
1、填空
4千克=( )克 8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3900克>( )千克
2、比大小


109克○100克 5千克○500克
1200克○2千克 6000克+200克○7千克
9千克—1千克○8000克 7500克—500克○6000克+500克
3、在()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块手表重100( )
一只塑料袋能装3( )的物品。
一本词典重大约500( )。
一头大象约重4000( )。
四、解决问题
1、 每千克苹果3元,买1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钱?36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
2、 1袋冰糖重100g,几袋这样的冰糖重1kg?
3、水果超市原来有西瓜3400千克,卖出300 0千克后,又运来5000千克,现在有西瓜
多少千克?
4、瓶重多少克?
5、每根香蕉的重量都相等,每个橘子的重量也都相等,一个橘子是85克。
一根香蕉重多少克?一个菠萝重多少克?
再利用两课时时间完成单元检测和评讲。



四、加和减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 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
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
用两步 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数学的价值,增
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 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
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二、教学时间:7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 的两位数加
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
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
成独立 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字号。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无敬畏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具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 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买玩具,
你们想帮他们参谋参谋吗?现在我们就到玩具店看看吧。
看!玩具店到了,谁在买东西呀?我们给插图中的小朋友起个名字,男孩叫贝贝,女孩
叫玛丽。
二、探索新知。
1、同学们,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出示商店图)贝贝和玛丽每 人要买两件玩
具,你能说出他们购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怎样付款呢,你们能帮他们


算算吗?
2、提问:书上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同时板书算式:
(1)贝贝应付钱:44+25= ( )
(2)玛丽应付钱:44+38= ( )
4、谈话:这两道算式如果用 竖式计算,我想每位同学都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运用口算的机会是很多的,贝贝和玛丽到商 店来的时候就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
出应付的钱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 再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5、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
第一道算式:44+25= ( )
(1)先算44+20=64,再 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
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 69。
第二道算式:44+38= ( )
(1)先算44+30= 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0+30=70 ,
再算4+8=12,最后算70+12=82;(4)先算4+8=12,再算40+30=70,最 后算70+12=82。
6、再次交流,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7、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8、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9、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三、巩固深化。
1、算一算、比一比。(做“想想做做”第1、2题。)
(1)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书上。
(2)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3)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第一题让学生 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与区别;第2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 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想一想、填一填。(做“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
(2)电脑验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比一比、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第1小题,再算第2小题。
(2)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4)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
4、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做“想想做做”第5题。)(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
再口算 ,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2)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3)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4)讲述: 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检验口算
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 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5、解决实际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7题。)
(1)电脑出示第6题。
提问: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几条路?学生回答后逐一阐述每一条线路。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再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解答另外两个问题的想法。
让学生到到讲台前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
电脑验证,并对讲述有条理的学生进行表扬。
(2)电脑出示第7题。


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式计算。教师对后进生予以帮助。
集体反馈。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四、课后延伸和课堂总结。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同学间可 以相互出题考对方,回
家后,也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口算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具准备:情境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最喜欢的地方,想不想知道去哪儿?出示情境图:玩具商
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自主观察玩具商店的情境图。
你从题中得 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想好后在小组中互相说
一说,然后各小组的选一名代 表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分类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用加法做的问题,让 学生口述
算式和得数,这样及时复习并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如果提出用减法做的问题教师将这类
问题按不退位减和退位减的顺序分类板书如下:
(1)玩具客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
(2)玩具火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
(3)玩具火车比玩具客车贵多少元?


2、学生自己读一读板书问题,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指名说算式并板书:38-25、44-25、44-38)
3、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这三道题的笔算方法我们早已学过,这节课我们研究口算方法 ,先来研究38-25的口算方
法。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小组里讨论。
在班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
(1)38-20=18,1 8-5=13。(2)38-5=33,33-20=13。(3)30-20=10,8-5=3,10+3= 13。
你们的想法,老师已经写在了黑板上,看着这些算式,你能说说口算时各是先减哪一位
上的数,再减哪一位上的数吗?
44-25得多少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口算得数。
先在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再在班内交流,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
(1)44-20=24,24-5=19。(2)44-5=39,39-20=19。
(3)把44分成30和14,,30-20=10,14-5=9,10+9=19。
看着这些算式,你能像上一题那样说说每种算法各是怎样计算的吗?
小组讨论,比较38- 25、44-25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找相同点时,
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 ,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
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 还可以十位上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
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不同点是,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 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
用第三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 减)
让学生自己口算44-38。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书上填写得数。完成后组织交流,让学 生说说自己怎样算的,并
比较每个蘑菇上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夺红旗”游戏。各学习小组的成员,每人完 成一组式题,4人共完成四组式题。比一比,
每组三道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读题后,独立填写统计表。
(2)集体交流,体会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比一比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再比较中发现联系。
(2)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口算得数,集体校正。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学生先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书中提出了什么要求。
(2)学生交流估计方法。
(3)通过算一算,经验估算情况。
7、做“想想做做”第7题。
(1)仔细看图,收集题中的信息。
(2)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和解题结果。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到的?先相互说说,再告诉大
家。(根 据学生叙述,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 分析数量
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
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教学具准备:情境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 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价
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 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
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2)谈话:今天 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他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
线段表示出裤子价钱。(教师在黑 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 p>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
示问 题(画出括号,写上?)。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3)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纸上,如果不会解的,
可与 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4)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你会解答吗?(指名说,教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5) 提问: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方法不再教学。
如果有学生说出第一 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
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 值是1个2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
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 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 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
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解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
法解答的,让 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
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说说你还能求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 ,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练习课
教学内容: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 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看线段图解题
1、口述线段图意义。
2、要求列出算式。
3、小结(两种解题思路)。
二、应用题练习
1、 一袋面粉重15kg,一袋大米的重量事面粉的4倍。大米和面粉一 共重多少千克?大
米比面粉重多少千克?
要求: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2、 小白 兔拔了28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6个。它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小灰
兔比小白兔少拔多少个萝 卜?
要求: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三、课堂练习
1、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是红花的5倍。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比红花朵5朵。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44——45.5、6、7




练习课
教学内容: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目标:
1、 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 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5.8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审题。
口述题目意思,口答问题的含义。
指名回答本题的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
2、P45.9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目含义。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评讲: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么列式?
小结。
3、P45思考题
指导学生先画出线段图表示题重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看线段图说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学生独立解答。
二、课堂练习
1、 停车场有小轿车28辆,大客车的辆数是小轿车的3倍。一共有多少辆车?(还可以
怎样提问?)
2、 小红摘了25千克黄瓜,小明摘的西红柿的重量比黄瓜的3倍少10千克。小明摘了
多少千克西红柿?
3、 小方家养了4只母鸡,每只母鸡孵出2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多少只鸡?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45.8、9


练习五1
容教学内:P46.1——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 法,能正确、快速地口算出和在100以内的两
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6.1
出示题目。
先自由口算,再独立口算。
评讲:1、比较分析每组中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小结加、减法在算法上的共同点。
2、P46.2
师生合作进行口算(教师出示教具带领学生口算。)
学生同桌合作练习。
3、P46.3
出示题目,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估算。
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任意指其中一题要求估算出结果。
4、46.4
口算比赛。
评讲。
5、46.5


出示题目,要求说出题目含义。
让学生根据题意提出求和或求差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并口算出结果。
二、课堂练习
1、 先口算出上、下两数的和,再算出这两个数的差。







练习五2
教学内容:P46——47第6——9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 基本
上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6.6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能一步求出问题吗?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小结。
2、P47.7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你能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吗?
怎样列式?为什么?
3、P47.8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并要求画出线段图。
评讲。
小结:两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4、P47.9
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问:这题的线段图和前面的比有什么不同?
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
小结。
二、课堂练习
1、 一辆中巴车可以坐25人,有80位同学坐车郊游,3辆这样的车够坐吗?
2、 桃树有2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2倍,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你能提出什
么问题?)
3、 学校买来了39只篮球,买来的排球比篮球的3倍还多4只,买来的足球有多少只?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46——47.8、9



练习五3
教学内容:P47——48第10——13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 基本
上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7.10
独立完成后评讲。
小结(鼓励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P48.11
引导看图,找出数学信息。
分析每小题,指出必须找出合理的选择信息解决问题。
二、课堂练习
1、 某城市六月份的降水量是42毫米,七月份比六月份少了14毫米。六、七两个月一
共降水多少毫米?
2、 狗的寿命大约有12年,马的寿命大约是狗的2倍,大象的寿命大约比马长6年。大
象 的寿命大约有多少年?
3、 一班收集了69节废电池,二班收集的是一班的3倍,两个班一共收集了多少集废电
池?
4、 卡车有34辆,客车比卡车多17辆,轿车的辆数是卡车的4倍。轿车比卡车多多少


辆?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思考题
1、P48
出示第一组的三道算式, 引导观察并研究同一道算式中各部分的数之间以及三道算式之
间的联系。发现规律后再尝试着按规律接着 往下写。
第二组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找规律填数。
⑴1、3、9、27、()、()
⑵1、2、3、5、8、()、()



五、24时记时法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
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3、 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 应用;帮
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时间:四课时


24时记时法
教学内容:P49——52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 中的某一个
时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 在认识24时 记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
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 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 看电视吗?今天田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节目单,看看上面有
没有你喜欢看的节目,它几时播出的?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提问,如:14:00在钟面上怎样表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几时?
教师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相对应的两种记时方法。
3、小结并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初步认识24时记时法
⑴问:你知道一天中有几个小 时?想一想,在这24个小时里,钟面上的时针要走几圈?
一天时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⑵出示 红蓝色彩带,说明:我们把每天的凌晨0:00——中午12:00用红色彩带表示,
把中午12:00 ——夜里12:00用蓝色彩带表示。
⑶问:中午12:00是白天还是晚上?师画出太阳图标。
⑷演示钟面时针的运行情况,了解0:00和24:00之间的关系。


⑸说明 :0:00和24:00表示同一个时刻,这个时刻既表示一天的结束,又表示新的一
天的开始,如果是 除夕夜的时候,它还表示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旧的一年的结束,又标
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3、 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⑴观察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表示方法上的区别。
⑵练习:说出下面时间用的是哪种记时法:
8:00 16:30 下午5:00 夜里11:30
上午8:00 下午4:25 21:34 0:00
4、 练习:P50想想做做1中的第一个钟面。
要求说出钟面表示的时间,问:这个时候你可能在干什么?
再出示背景图,问:这时的钟面上表示的什么时间?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用24时记时
法说出 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
同理学习后两幅图。
5、 小结转换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问:上面的营业时间用的是什么记时法?你能把它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吗?
在把24时记时法转换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想想做做3、4
出示题目,直接口答。
3、想想做做5
观察火车票,问:你从火车票上得到了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讨论:妈妈下午几时前到南京火车站比较合适?
4、想想做做7


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轮流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
5、想想做做8
小组讨论:看着3个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这时你可能在做什么?再在班级内交流。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1、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 阅读课后常识部分:“你知道吗?”上的内容。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内容:P53——55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
计算。
2、 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
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探究计算方法
1、整时段时间的计算
⑴出示节目表
⑵问:从节目表上说说“六一剧场”是几时播出?几时结束的?
如何计算它的播放时间呢?
⑶讨论计算方法。
⑷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2、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⑴问:你还想知道哪个节目的播放时间?
⑵师生共同进行计算。强调书写的格式要求。
⑶小结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每天的借书时间分成了几段?
应该怎样求出每天借书的时间呢?
学生尝试练习,再集体讨论。
2、想想做做2
提出观察要求:图中有几家不同的商店?它们各自的营业时间是从几时到几时?分别分
成了几段?
尝试完成各商店的营业时间,并组织讨论交流。
3、想想做做3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算一算。
评讲交流做法和想法。
教师小结。
全课总结,完成作业。


练习课
练习内容:24时记时法
练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区别及换算方法,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 能够进
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练习过程:
一、两种记时方法的互换
1、 将下列时间改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下午2时 晚上7:20 中午12:00 上午8时30分
2、 将下列时间改成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21:00 15时10分 9:50 13:40
二、计算经过时间
1、 8:00——15:40
2、 9:30——22:00
小结互换方法。
三、实际应用
1、 下面是三家商店的营业时间:
商场:9:00——20:30
超市:6:30——21:00
歌厅:12:00——次日2:20
分别计算三家商店的营业时间各是多长?哪家营业时间最长?
先由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交流讨论。
重点讨论第三种情况的解题思路。


2、 想想做做P54.4
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小星的睡觉时间分布在几天
里?怎样计算?
3、 想想做做5
出示火车时刻表,问:从这张列车时刻表张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给我们提 出了什么问题?
“运行”和“停靠”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独立完成第1、2两题,做好后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集体反馈。
问:从这张火车时刻表上,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在班级里说说想法。
一、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阅读“你知道吗?”中的画面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谈话:阅读了这段文字,
你了解到哪些 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能给大家介绍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继
续查阅资料,多渠道地收集信息 ,把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



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内容:P56——57
教学目标:
1、 通过时间活动,加深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2、 体会24时 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的周末一般是怎么度过的?
2、指名回答。
3、 师: 看来大家的周末生活还真师丰富多彩呀,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刚刚学过的知
识一起来探讨怎样科学、合 理地安排时间,才能让我们的周末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
4、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1、 播放课件,了解时间表中的小姑娘周末生活。
2、 谈话:小华也师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这是她上周末一天的生活,看了以后你有什
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看来小华周末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她制定的 具体的作
息时间表。
3、 出示主体图,谈话:从这张作息时间表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
题?
4、 出示下面问题:


小华做家务用了多长时间?做作业呢?
小华到新华书店购书用了多长时间?
小华参观动物园的时间是从下午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一共享了多长时间?
小华制作航模的时间是从下午几时几分到几时积分?一共享了多长时间?
5、 师:上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小组讨论)
6、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啊?(班级交流)
三、实践应用,自我提高
1、 谈话:从小华的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中,你觉得小华师怎样的一位同学?你从中受
到了什么启发?
2、 如果让你来安排周末一天的生活,你有什么好的创意?
(启发引导合理安排时间:既要要有学习劳动的时间,还要有娱乐休息的时间。)
3、 同学们独立自制一张详细的时间安排表。
4、 组织学生交流,及时反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多的时间,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两课时)





六、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 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
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 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
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探索并掌握长方
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只管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在学习活 动中体会显示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
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时间:五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P58——90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画,谈话:
⑴同学们,田老师画了三幅画,你们想看看吗?(欣赏)

⑵问:看了这三幅画后,你想说什么?
⑶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 方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
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2、举例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
生活中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
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 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 、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
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
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
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
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分组活动。
⑶交流、总结
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
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⑷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⑸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
问: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⑹小结: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四条边对边 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
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这样
就成了一个正 方形。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谈话:我们已经发现并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 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
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小组讨论后在班级内交流,使学 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
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 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
方形不仅对边相逢,而且邻边也相等。
三、应用拓展 < br>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
是长方形或 正方形。
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小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动手测量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⑵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4、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并展示部分学生作业,要求说出所画图形的每条边
的长度。
5、游戏:猜图形
⑴ 狗弟弟:我的身后是一个长方形,看得见的两条边分别是8cm、5cm,你知道其它两条


边的长度吗?
⑵猪小弟:我的身后藏着一个正方形,可以看到的这条边是6cm,请问:看不见的三 条
边各是多少cm?
⑶牛大哥:只知道我的身后是一个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一条边是5 cm。聪明的同
学,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它的每条边可能是多少cm?
6、数图形:

7、思考题


说出图A、B、C中四条边一共有多长?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
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边 角
长方形 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P61——62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厂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能利用对图形周厂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 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
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 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
现在你能不能很块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吗?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
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瓷砖、手帕等物品的实物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 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


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 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
的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 围成的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
这个图形的周长。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 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分组操作,围出
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 第2题中的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 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
出示“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问:你 能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学生
独立量一量,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
边的长 度相加算出周长。
3、算一算
“想想做做”4,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 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
组中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想想做做“5,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交
流想法与做法,教 师参与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
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评 析。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实际测量
“想想做做”3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树叶,在小组中开展操作活动,量出它
们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教师 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了解学生活动情况,组织全班学
生进行交流,汇报操作的方法及测量结果。
2、解决问题(作业)
“想想做做”6,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选择简便易 行的做法,然后让学
生在班级中说一说,交流选择不同的但是合理并符合实际的测量方法。让学生互相测 量
腰围长度,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P63——65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 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
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出示场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会提出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
⑴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 周长?
为什么?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⑷问: 你喜欢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
道哪些条件?怎样计算?
2、学习“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一条正方形手帕才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小组交流“你是怎样做的?”。班级交流“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3
独立做题,在班级内共同订正。
2、想想做做1、2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问:做这两题时,都要先怎样?再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求长方形的周长时需要什么
条件?求正方形的周 长呢?
3、想想做做4、5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6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动手拼图形,拼好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并口答题目中的问题。
在班内交流不同的拼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六
教学内容:P66——67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判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掌握周长的含义,
会测量和计算 简单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66.1、2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评讲小结。
2、P66.3、4
自由读题,明确题意。
尝试独立解答,再班级交流讨论。
3、P66.5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每张书签的周长?
小结:对于不同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找出不同的解决策略。
4、P67.6
事先发给学生如题中规格的长方形两个。
要求学生先量出数据,再尝试拼出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思考: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5、P67.7
理解题目要求。
学生尝试自主设计。并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班级内再进行欣赏和评价。
6、P67.思考题
先引导学生指出这个图形一周的边线,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最后组织对不同方法的
交流。
二、拓展练习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65米,宽25米,小红沿着操场的边跑了3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李 大爷靠墙用竹篱笆围了一个长方形菜地,这块菜地的长是20米,宽是15米。李大爷
至少要围多长的篱 笆才行?
将一个周长80厘米的正方形剪成4个同样大小、同样形状的长方形(如下图)。剪成的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三、全课总结

恐怖故事大全-重阳节几号


柳传志语录-台州学院分数线


淮南市职业技术学院-凝聚态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澳大利亚银行


小笑话-焦作人事考试网


家乡的端午节-东华高级中学分数线


碰碰船-咏雪的名句


微波炉可以做蛋糕吗-欢迎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