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大全

别妄想泡我
651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6: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员工生日祝福语


小学数学教案大全
下面文章内容是与大家分享的小学数学教案大全,欢迎
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教案_篇1::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
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能认、读、
写小数部分是一位 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经历小
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
合作。
3.通过了解小数的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感受小数的作
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知学习
1. 数体温表,认识自然数、整数。
学生数体 温表。揭示: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2、3
等等的数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也都是整数。


2. 读体温表,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演示体温表上的温度:①36℃ ②37℃ ③温度上升
不到1大格
学生认读体温表上的温度,发现:第三次的温度不能用
整数表示了。
3. 自主设疑,指明学习方向。
交流:你想从哪些方面学习小数?根据交流出示关键词:
读写、意义、作用等。
明确研究方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
二、从人民币入手,初步认识小数
1. 小数的读写。
播放录音:买了一个书签,用了元。
指名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指导写法。
全体学生在作业纸上写,并读一读。
2. 画图表示小数。
独立思考:元就是多少钱?如果用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
元怎么表示?
交流得出:1角是 元,也可以写成元。
3. 举一反三说小数。
自主尝试:仍然用长方形代表1元,随意取几份,再说
出分数和小数。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式子,如:2角= 元=元。


4. 归纳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一读这些式子,想一想有规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几角是十分之几元,也
就是零点几元。
反过来,零点几元也就表示十分之几元。
三、联系长度单位,进一步认识小数
1. 表示米尺上的小数。
独立思考:怎么找到米尺上的小数?把1米平均分成10
份,每份是多长?
学生交流,得出:一份是1分米,也是110米,还可
以写成米。
2. 自主练习:填一填。
我发现:几分米就是( )米,也就是( )米。
3. 概括交流规律。
学生交流作业,得出: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米,也就是
零点几米。
反过来,零点几米也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4. 测量中应用小数。 课件演示:用尺测量橡皮的长度。
思考:一块橡皮的长度不到1分米,怎么表示它的长度?
交流得出:6厘米= 分米=分米。
四、脱离具体情境,揭示小数意义。
1. 概括小数的意义。


引导观察:我们在人民币、米尺中找到小数,并发现了< br>一些规律。脱离原有单位,再读一读这些分数和小数,你又
发现了什么?
交流小结: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零点几也就表示十分
之几。
2. 巩固小数的意义。
学生看图填写分数和小数。
五、探究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1. 用小数表示文具盒的长度。
课件演示:用尺测量文具盒的长度。
思考:文具盒的长度超过2分米,怎么表示?
2. 自主练习:填一填。
文具盒长( )分米( )厘米,也可以写成( )分米。
交流得出:2分米3厘米=分米。
进一步交流:2分米3厘米等于分米,是怎么想的?
小结:像这样测量结果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小数表示。
3. 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介绍小数各部分名称,请学生到黑板上摆出小数各部分
名称,再一起说一说。
六、多角度练习,感受小数的作用
1.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
(1)丹顶鹤身长约米。


交流:米是( )分米,又是( )厘米。
学生认识到:同样的长度,单位较小时可以用整数表示,
用更大的单位就需要小数。
(2)珠穆朗玛峰高约米。
交流:是一个小数吗?这个小数怎么样?
自主体会:小数并不一定小。
(3)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误差必须
保持在分米范围内。
比划交流:分米有多长?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4)世界读书日纪念邮票面值元。
交流:元是几元几角?
2. 解决课开始时遇到的读体温表的问题。
学以致用: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数是因为需要才产生
的。
3. 数轴上的小数。
课件演示:标着0、1、2、3的数轴。
讨论交流:数轴上有哪些数?它们都是什么数?能找到小
数吗?
七、畅谈学习收获,了解小数的发展
1. 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走 进了小数的世界,关于小数,


你心中的问题有答案了吗?你知道了些什么?
2. 介绍小数的发展。
课件演示:
在我国古代,人们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
法表示小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方法。
后来又出现了一些表示小数的方法。
大约在400年前,有人用小圆点来分隔小数里的整数部
分和小数部分,确定了现在这样表 示小数的形式。
自主体会:小数最早是在我国开始使用的,这是中国人
智慧的象征。
3. 课外延伸。
观察发现:这个小数()和我们刚刚学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引发思考:两位小数怎么读?它们又表示什么?
这些问题留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
小学数学教案_篇2:认识角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
通过观察、实物操作,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 角,建立角
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 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
程度有关,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


3.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
一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
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
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角有大有小,并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有哪些我们已经学过
的图形?
这些图形都 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其实这里还藏着一位新
的图形朋友,(课件抽象出角)谁知道它们叫什么?今天老师
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特征
(1)(出示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吗 ?在哪里?(学生可能
会用手指尖指某一点)老师把这一点画在黑板上,问:这是
角吗?(不是 )那角是什么样子呢?拿出你的三角尺,我们一起
来感受一下。
先把你的小手放这里按一下,看手上留下什么?(一个小
坑、一个小点。)是的,这儿有一个点。


那我们从这一点往这边摸,什么感受?(直直的)
再从这个点往这边摸呢?也是……?(直直的)
同学们,我们摸到的就是角。
(2)刚才我们已经用手摸到了角,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
回忆一下刚才你摸到的角的模样。
师:请睁开眼,屏幕上这几个角以及刚才咱们所摸的角,
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生:都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直的线(课件分别闪烁顶点、
边)。
(3)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 了角的特点,下面老师就依据
你们的发现把屏幕上的角请到黑板上,小朋友们伸出手和老
师一起 画。
师示范:首先画一个点,接着从这一点引出一条线,这
条线怎么样?(直直的)然后 再从这一点往另外一个方向再画
一条直直的线。
师: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了,而且为了更清晰地表示
一个角,通常我们还会用弧线来给角作上标记。
2.学一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很早以前,数学家们就给角的各个部分起了好听的名字 ,
我们一起到数学书上找找看,把你找到的答案告诉你周围的
小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顶点、边、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师: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边就组成了角。
3.辨一辨,巩固角的特征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图形,它们是不是角呢?
4.数一数,图形中的角
师:下面 我们来变个魔术,请大家盯住第一个图形,变!
变成什么了?(三角形)三角形上有几个角呢?我已经知 道其
中一个,另外两个角在哪里?
还有几个图形朋友也吵着要来上我们的数学课,他们都
说自己的身体上也有角,咱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
师:三角形有3个角?四边形有几 个角?五边形有?追问:
六边形呢?十边形呢?是的,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5.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出示主题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生活中
哪些物体的面上也有角?
6.做一做,创造角
(出示材料:一根吸管、一根皮筋、一张圆形纸、2根小
棒)
思考一下,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活动,小
组汇报)
(二)比较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老师也用小棒摆了两个角( 课件出示),角1和角2有什
么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为什么角2大?
师:老师 这里有一个活动的角,怎样让它变得更大?(把
角的两边张开)怎么让角变得更小?(把角的两边合拢)
小结:看来我们要使角变大,只要把角的两边张开,要
使角变小,只要把角的边合拢。
2.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法)
老师又做了一个角(出示),请拿出你的活动角,做出 一
个比它大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大吗?为什么?
做一个比它小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小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
的小,角就小。
师:我们用眼睛看就能比较出大小,这种观察的方法在
数学上经常用到。
3.比较角的大小(重叠法)
做好一个角同桌比比看,谁的角大?确信?有人不太确信
( 选大小近似的两个角)。哪个更大呢?(不同意见)你有什么
好办法可以让我们确信哪一个角大吗?
师:当我们用眼睛观察,难以判断大小的时候,我们就
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把这两个角重叠 在一起比一比。
4.比较角的大小(边的长度)
这儿还有两个角(出示红、黄角),哪个角大?


(1)老师要帮帮红角(剪短黄角的边),这样红角就比黄
角大了吗?为什么?
(2)(拉长红角的边)这样呢?
师: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3)(课件出示放大镜)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
(4)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它吗?
师:这说明角的大小其实只和什么有关系?
5.比较角的大小(捉迷藏)
辨别两组角的大小,每组只露出角的一小部分,让学生
猜测哪个角大,并交流想法。
三、欣赏总结,走进生活
回顾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欣赏角(组图)。
师: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只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
观察生活,那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_篇3: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50-52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
度的过程,在测量活 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 使学 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
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
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 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Flash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
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橡皮、方格纸、图钉、
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统一标准。
1. (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
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
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 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


看。(学生分析原因。)
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
量的标准 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
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 米。厘米就藏在小
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
生尺)瞧,这样的 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
看,1厘米有多长?
2. 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
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 米?


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 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
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 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
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 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 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 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
0,1所对的刻度呢?
C. cm
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
表示。
2. 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
指一指:从哪儿到 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


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 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
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 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
测量)
(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
(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 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
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 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 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
2. 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
3. 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 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
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 :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
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 知道有很
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 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
3. 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
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 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
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
来,就又得 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
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呢?
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小学数学教案_篇4:玩玩三角板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


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边、角的一些奥秘。
2.引领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等活 动方式赏
玩三角板,演绎图形与几何世界中的角、边、面、体的相关
知识。
3.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
经验,体会数学文化魅力,发现、领悟和欣赏数学的美 ,从
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风筝,利用角度问题引出三角板,介绍一副三角板,
揭示课题。
二、画一画,探索三角板画出确定度数角的规律。
1.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呢?
学生画角并汇报,交流画角的不同方法。
2. 仔细观察这些角的度数,有什么发现?
三、拼一拼,发现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1. 利用一副三角板拼着玩。
2. 两人合作,用两块同样的三角板相同的边重合拼图
形。
A. 用两个含30°角的三角板拼图形。(六种拼法)


B. 用两个含45°角的三角板拼图形。(三种拼法)
比较思考:同样是两块三角板,为什么拼出的种数不同
呢?
3. 欣赏资料,了解三角板的产生。
4. 再拼一拼,揭开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5. 四人合作,用四个同样的三角板拼图形或图案。
(1)出示合作要求,学生拼图。
(2)展示学生作品。
A. 拼出熟悉的图形有哪些?
B. 点评有创意的图案,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四、转一转,想象三角板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1)让学生把三角板转着玩,想象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
(2)交流汇报不同的旋转方法,课件演示。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
本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根据苏教版数学教材中
有关知识,围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 常用的学习工具——三
角板进行挖掘和开发的教学内容。通过赏玩三角板让学生画
一画、拼一拼 、转一转,回顾过去学习中有关几何图形的知
识,了解三角板的产生及自身有关特点,还力图挖掘有关数
学思考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根据
XX版数学新课标的精神,着力让学 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


学活动经验和体会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小学数学教案_篇5:认识角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
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
(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 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 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 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 br>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 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 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
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 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 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
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 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 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 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
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
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
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
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 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
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
的角,真了不起。
2. 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
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
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 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 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 比较角的大小。
(1) 出示习题。
(2) 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 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
个角?
2. 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 汇报交流。
4. 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 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
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 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
加多姿多彩。让咱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


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 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小学数学教案_篇6: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页—75页例题和想想
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认
识“倍 ”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
数的倍数关系。
2. 让学生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
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 叙述的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4.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
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和
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红色和蓝色磁性圆片若干。
学生:练习纸1张、红色圆片8个,蓝色圆片8个。
一、情境导入
通过课前谈话引入情境图
师:花坛里最先开放的是蓝花和黄花。一起数一数,蓝
花有几朵?黄花有几朵?
你能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黄花比蓝花多4朵,蓝花比黄花少4朵)
揭示:蓝花与黄花的朵数之间还有着“倍”的关系。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一)“圈一圈”中建立“倍”的概念
1. 教学例1
谈话:如果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作1份的,黄花有这样
的几份?
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指名回答: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样圈的?
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像这样,(板书)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谈话:现在,谁能用 “倍”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
的关系?
指名练习说。
2. 通过变式,进一步认识“倍”,突出本质属性
(1)改变几倍数,及时类比,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增加4朵黄花)
提问: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倍呢?能用圈一圈的
方法解决吗?
在练习纸的第2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黄花有( )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倍。
汇报:黄花有(5)个 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5)倍
反思:
(出示两幅图)
同样都是2朵蓝花,刚才我们得到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3倍,现在怎么又变成5倍了?
黄花如果有10个2朵呢?有100个2朵呢?
(2)改变一倍数,凸显本质,强化概念
(蓝花又开了一朵)
谈话:还是黄花和蓝花比,小兔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
的2倍;小猪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到底是3倍、还


是2倍呢?你同意谁的说法 ?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继续设疑,和例题比较,引导学生辨析。
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看来,在圈的时候不能随意去圈,得根据一份的
朵数来圈。
(二)“摆一摆”提升“倍”的认识。
情境:小猴要考考大家了(出示8个红圆片),红圆片的
个数是蓝圆片的几倍?
猜测:蓝圆片可能摆几个,红圆片能正好是蓝圆片的几
倍?
思考:(出示2个蓝圆片)如何调整红圆片,使我们一眼
就看出是几倍?(课件演示)
操作:蓝圆片还有可能摆几个?拿出自己的圆片摆一摆,
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摆法。
展示并介绍不同的摆法:
蓝圆片摆4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2倍;
蓝圆片摆1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8倍;
蓝圆片摆8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1倍
对比辨析:红圆片始终没变一直是8朵,怎么它和蓝圆
片的倍数关系发生变化了呢?你发现 了什么?(突出理解:1份
数在变化,倍数也在变化)


三、自主探索、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
计算方法
1. (出示情境图)红花12朵,蓝花3朵。
谈话:把红花和蓝花比一比,你能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
花的几倍吗?
追问:4倍?你们都认为是4倍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1)圈一圈的方法
学生说出自己在脑海里圈图的方法,问:你们是怎么圈
的,红花圈出了几个3朵?
课件演示:把花排整齐,验证圈的方法。
(2)列算式的方法。
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板书算式:12÷3=4(倍)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呢?
结合图进行引导: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其实
就是想12里面有几个3(出示:12里面有几个3)。
动画介绍:“倍”用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位
名称。
2. 变式练习,体现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师:如果有更多的红花和蓝花,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
题?
(出示问题:红花45朵,蓝花9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


的几倍?)
学生尝试完成、集体交流。
为什么不圈一圈了呢?
揭示:在这里,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便。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 连一连、填一填(数学书7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追问:红萝卜为什么要4个一连?
2. 考眼力
(1)出示3根不同颜色的带子。
提问:你能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吗?
抢答:( )带子的长是( )带子的( )倍。
(2)变式:红带子剪成和绿带子一样长。
提问:你又能发现什么新的倍数关系?
揭示:当两个数量一样的时候,它们之间是互为1倍的
关系。
五、回顾总结、知识延伸
比较:出示蓝花、黄花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比较图,全
课总结。
延伸:结合班级人数,用“倍”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12÷3=4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小学数学教案_篇7: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16页“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
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 学习了类似“第几”“第几排第几个”
等方式描述物体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
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
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提高抽象思维能
力。数对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二维空间的表象,架起数与形
间的桥梁,初步渗透 数形结合及坐标思想,这也是学生以后
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
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 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
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物体的 位置到用数对描
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上点的
对应,逐步掌握用数 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
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
系,体会数学文化 的价值,拓宽知识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
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并掌握数对的含义,理解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
点的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1.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张座位图,你知道小红的位置在
哪里吗?
2.交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确定小红的位置。
3.设疑:为什么同一个位置,说法却不一样呢?引发学
生对已有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质疑。
4.揭题:怎样才能统一、正确、简明地确定小红的位置
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小红的位置,
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学 生的描述
可能比较简练但不够准确,可能比较准确但不够简练,通过
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使他们 认识到这些表示方法的优点和不
足,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
二、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谈话:像这样排列时,一般用“列”和“行”来确定位
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呢?
交流:哪儿是第一列,哪儿是第一行呢?
讲授:一般确定第几列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从前往
后数。
2.用列和行确定位置。
表示:小红的位置,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吗?让学
生尝试用第几列第几行进行描述。
简化:为了研究方便,还可以把这张座位图简化成点子
图,小红位置所在的点,我们用A表示。
运用:这儿还有两个点,B、C,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
出它们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
确定位置的规则,并观察从座位图到点子图的变化 过程,感
受到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这一
板块也是学习在方格图上确 定一个点位置的必要过渡环节。】
三、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初步认识数对。
谈话:第几列第几行,让我们确定位置有了统一的说法。
不过数学还追求简明,像第4列第 2行,能否写得再简明些
呢?
比较: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数对表示
位置方法的基本含义。
讲授:介绍数对的写法。
运用:这两个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能试着写一写吗?
并交流写法。
2.及时练习。
谈话: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那根据数对,你能
找到对应的点吗?
交流:生介绍找到两个点的过程。
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对的含义和思想,掌握数
对的写法。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 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
主探索更简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
情释 放。在此基础上提升到“数对”的方法上,使学生更加
充分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明性,同时也体验到 数对的意
义。】
四、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1.根据方格图上的点说出数对。
谈话:刚刚我们在点子图上研究了数对,如果在我们熟
悉的方格纸上,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这个点的位置吗?
交流:如果这就是学校的平面图,你还能用数对说出其
他景点的位置吗?


感悟: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
什么?
2.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对应点。
谈话:在方格图上,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到对应的点吗?这儿有三个数对,请找到对应的点并标上数对,边找边思考,
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在你描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根据这一个发现,想一想,同一列上的数对又有
怎样的特点?
总结:看来数对不仅能表示出点的位置,还能反映出点
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3.根据图形特点在方格图上选择数对。
谈话:如果顺次连结这些点,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如< br>果再确定一个D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D点的位置用数
对表示是多少呢?
交流:学生介绍选择数对的过程。
感悟:看得出,同学们对数对又有了新的认识。图形的
特征可以反映在数对中,数对的特点也能通过图形来体现。
【设计意图: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 ,一是图例的抽
象和演变,二是是确定位置的方法。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
发展,充分展现了本 课的数学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不仅关注了数对方法的运用,


还关注了在方格图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背景,让学生真正体会
到了图形与数对的联系, 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
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五、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谈话: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非常多见,比如下棋
时确定 棋子的位置。(向学生介绍国际象棋的走法。)
延伸:用经纬线描述地球上各点的位置(介绍北京的位
置等)。
总结:同学们,数对真是简单而又神奇,这数对究竟是
谁发明的呢?介绍数对发明的背景。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为了
帮助学生建立数对的思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 了数对思
想(国际象棋)”和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两个环节,让
学生感悟了“数对思想” 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
绍数对产生的背景,促发学生学会思考,做一个“思想者”。】
小学数学教案_篇8: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教
科书五年级(下)P93-9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知图形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圆的基本概念,
沟通 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几次画圆过程中理解什么是圆,
掌握基本绘图方法,在画和对比中感受圆的本质 。
2.让学生经历操作验证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分享,不断


深化对圆心、 半径、直径意义的理解,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
行深入思考。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 圆的本质,应用半径、直径
的意义、联系思考解决问题,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
会数学的 价值。
教学重点:
在尝试、操作、思考中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
联系,感受圆的本质。
教学难点: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实际问题中思考、应用圆心、
半径和直径的意义及联系。
教学准备:
圆规、圆片、练习纸、课件、应用模型。
一、引入
1.从学习过的正方形开始。
引导学生找到正方形的中心点。
从中心点引出到边、顶点的距离,明确其长度不等。
2.逐步呈现正多边形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形成数学思考。
思考:如果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中心点到边、顶
点的距离会怎样变化?多边形将趋于……?
引出圆,呈现课题。


◇设计意图:
从正方形引入,观 察中心点到边、顶点距离之间的关系,
渗透圆的本质:“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br>感受极限思想。
二、画圆
1.用身边的素材自己画圆。
交流不同工具的画法,初步感受圆规画圆有优势。
2.学生汇报,教师示范、规范画圆的方法。
3.学生们再次尝试画圆。
4.对比用圆规画圆和用其它方式画圆的共同点,体会
“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设计意图:
第一次让学生自主画圆,初步体会,充分容错,引发对
圆规画 圆“工作原理”的思考;第二次教师示范画圆,尊重
教材,有效讲授,形成学生对规范画圆的“有意接受 ”;第
三次再让学生画圆,“反刍”画圆的核心要素,建立圆心、
半径的初步感知,为自学做好 铺垫。
三、自主学习
1.自学与分享。
(1)了解圆心、半径、直 径的意义;(2)在自己画的圆里
面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好以后和同桌交流。
2.交流并理解。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补充、质疑,关注理解。
过程中教师示范画圆心、半径、直径。
3.发现与思考。
用圆形纸片折一折、画一画,发现圆中半径、直径的特
点,这个圆中半径、直径之间有什么联系?
组织交流反馈。
4.现象与本质。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圆,思考:
(1)半径(直径)真的有无数条?
(2)半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圆中,直径最长吗?半径呢?
结合课件演示,理解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再次
领悟圆的本质。
◇设计意图:
“以学定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和
掌握的不教。
介绍“如何画圆心、半径和直径”时,既提供自主画图、
理解同圆半径、 直径联系的机会,又让学生自己的话解释,
逐步贴近数学用语。尊重学生与尊重教材并重。
从验证的角度设问“圆中半径真的有无数条?” 让不同
层次的孩子产生不同的思考,这个环节具有多重 效能,既传
递给学生“经得起检验的东西,才能揭示其规律”,又在验


证过程中 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圆。
四、深度研究、联系生活。
1.怎样找到圆心。
(1)学生思考、交流自己不同的想法,结合“生成”引
导思考。
学生介绍想法,用圆片演示。
在学生理解后,教师课件呈现,再次引发质疑---- 为什
么这样折出来的就是圆心?
引导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设计意图:
“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要“折”出半径的意义、直
径的意 义,要“折”出数学的味道。不断地“反刍”半径、
直径的意义,加深印象,深刻体会三要素“圆心、半 径、直
径”间的联系。
(2)再找圆心。
引发思考:无法折一折的圆形怎样找其圆心?
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有联系。
充分预设,呈现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考。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再一次 打破学生刚刚构建的“找圆心”的“好”
方法,“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因为生活中太多的“圆”折不了,设置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进


行分析,进行数学思考。 学会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已有知识
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的 能力。
2.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自主使用学到的知识、概念,解决生活中与圆
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与教学伊始呼应,从“方”中进入,回“方”中思考。
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的轮回
现象;领悟数学可以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
价值;养成用 数学眼光、数学思维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
六、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梳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小结收获,
提出希望。
小学数学教案_篇9: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周长》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数学》五年级(下)第98~99页例4、例5内容。“圆的周
长”概念教 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是
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 等
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
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经调查了解发现,有部分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各种信息< br>渠道知道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但能正确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和特征的学生只占少数。可见学生知道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只
是“知其然”,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层层深入探索圆
的周长与直径的 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让学生真正“知
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周长的含义,掌握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
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 经历操作、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及合作意识,提升思维水平。
3. 深 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
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民族自豪 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理解圆周长的计算
方法。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议、电脑。
学具准备:
每四个学生一组:1、圆形实物(荧光圈、杯盖、圆形胶
带、飞镖盘等)2、直尺一把 3、测量绳一条 4、研究表格 5、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明晰概念
1. 出示正方形,指一指正方形的周长
2. 出示圆,你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指一指。
3. 课件演示圆的周长。
揭示概念: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 由正方形的周长引入,便于学生对周长的
概念进行迁移,同时正方形也是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时不可或缺的参照。】
二、直观感知,激发需求
1. 激趣
师:2个图形,给你一把直尺,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
的周长,你愿意测量几号?
生感知圆的周长是曲线,不便用尺直接量。
师:老师就想为难你,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敢挑战吗?
2. 转化
(1)量荧光圈的周长
明确:可以把接头拔下来,拉直了量。
(2)量飞镖盘的周长。不能拉直,怎么办?
明确:可以用线绕一绕,在尺上滚一滚。
介绍测量过程的注意点,突出几种量法的共同点——化


曲为直。
3. 激需
出示摩天轮:这么大的摩天轮,用剪、滚、绕的方法合
适吗?
明确: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会遇到困难。咱们得想
想其它的方法了!
【设计意图:1 、测量要求的提出,促使化曲为直的方
法呼之欲出,也为操作环节做好准备。2、圆的周长与其它
图形周长的本质的区别之一就是,它有时无法通过直接测量
边的长度得到周长,而这理应成为学生学习 圆周长计算方法
的直接需求。】
三、 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
有关?
学生讨论后板书:直径、半径。
课件演示,观察验证:三个直径不同的车轮,各向前滚
动一周,发现什么?
得出:直径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直径越小,圆的周
长就越小。
(二)判断推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出示圆和它的直径。


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可能有这样的关系?
生自由猜想:2倍、3倍、4倍(、……)
推理验证:
1. 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2倍?
2. 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4倍?(圆出于方)
3. 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3倍左右)
明确:圆的周长应该比直径的2倍多,4倍少,大约3
倍左右……
(三)深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 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材料:多种实物圆,细绳,直尺,记号笔,计算器……
实验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
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实验步骤:
(1)小组讨论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小组分工:2人合作测量,1人计算,1人记录。
2. 汇报实验结果
3. 引导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列数据,有什么特点?
明确: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大约是3倍左右(3倍多一
些)
追问:正方形的周长除以边 长所得的结果总是4,为什


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结果却不完全一样呢?
(回应:为什么测出的结果没有或呢?)
引导学生认识:测量总是存在一定误差的,用测量得到< br>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得到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倍数……
4. 介绍圆周率的探索历程
课件展示。
(1)介绍《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并理解“周三
径一”。
(2)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了解把圆切割成正十二边形、
正二十四边形,分别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3)介绍祖冲之的贡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在—之
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的 值。比国外科学家早1000
多年。
(4)近代圆周率的研究结果。
5. 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师: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
商都是一个无限 不循环小数,但同时也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这个倍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师:为了方便,一般保留2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
6. 归纳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谈话:知道了周长除以直径等于圆周率,你能推导出圆
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得出:圆的周长就等于直径乘圆周率
用字母表示:C表示周长,d表示直径,那么C=πd
注:π是一个固定的数,写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数字写在
字母的前面。乘号省略。
【设计意 图:1、不同直径车轮的滚动轨迹能清晰地让
学生感知直径越大,周长越大;2、数据计测算之前先进行 倍
数范围的推想,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
与感悟;3、直面孩子的一知半解 ,通过实践操作回应结果的
存在性;4、打破常规思维,认为只要周长除以直径就会得到,
事实 上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是永远得不到的,在此基
础上,引入割圆术的科学性,渗透极限思想,深刻 理解圆周
率,感受数学家的伟大贡献。】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算一算:d=4厘米,求圆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正确运用圆周长的公式。
2. 选一选:r=5厘米,那么C=( )
A、×5 B、2××5 C、×2
追问:为什么还要乘2。
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因此得出圆周
长的另一个计算公式:C=2πr
3. 判断:


(1)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他们的直径也相等。( )
(2)圆的周长是半径的π倍。 ( )
(3)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 )
提出要求:题目如果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可以怎样改?
4. 解决问题:摩天轮的辐条(半径)的长度是10米,请
你计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教师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 挑战题
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20厘米。在长方形上剪下
了一个最大的圆,你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解题后同桌说说是怎么解答的。教师指导学生
交流。
【设计意图:能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基本运用,首尾呼应
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
板书设计:
圆 的周 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π≈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或C=2πr


小学数学教案_篇10: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
册第61-62页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猜想中寻找相等的分数,操作中验证相等的
分数,归纳中总结分 数变化的一般规律,经历探索分数基本
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分数基本性质,逐步积累基本
的数学活动经验。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
分子)而大 小不变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
括的思维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 、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让学生经历学习研究探索的过程,感悟初步的数学思想。
4.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数学学习
的信心,体验数学知识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过
程。
教学难点:
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分数基本性质零除外的道
理。
教学准备:


正方形纸片、圆片、彩笔、作业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再过几天就到六一儿童节了,六一节里很多 乐园都有着
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年的六一呀,在数的乐园里,大家也准
备呼朋唤友的聚一聚,共 同欢庆呢!瞧(课件出示)。
依次点击出现课件,根据课件内容,分别找出3和的朋
友,同时引出,并帮它找到朋友。
二、初步感知
1.操作
拿出信封中图片,涂一涂,涂完后与对比一下,看看它
们与相等吗?
2.汇报
发现和相等的分数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你们是如何比较的?
发现的朋友的同时,得出不是它的朋友
3.总结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总结并板书== =
三、深入研究
1.尝试猜想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判断的的朋友,大胆的猜一猜:可能
有哪些相等的分数呢?


指名学生说,同时有选择的板书出几组分数。
2.操作验证
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应该怎么办?好的,我们先来
折纸验证这几个分数,请同学们听清操作要求:
多媒体播放操作要求:
⑴ 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涂色表示它的,并将写在涂
色部分。,
⑵ 再将它继续对折三次,每次找出一个和它相等的分
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⑶ 每折一次请认真观察:这张纸被平均分成多少份,
涂色部分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学生操作过程,并适时参与,和学
生共同学习。
3.操作汇报
学生完成后指名小组汇报(询问、展示不同的折法)。
现在我们再来回放一下刚才大家折纸的过程,(多媒体
演示操作过程)
对折一次,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部色是1份。
再对折一次,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观察后汇报,再引导观察第三次对折,第四次对折的情
况。
通过折纸,我们验证了= = =


现在结合图观察每组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而分数
大小不变,它们之间是否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4.观察研究
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我研究。
我研究:
5.学生汇报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介绍每组分数的是怎样变化的。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6.观察总结
请同学们观察这组等式,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再联系
开始研究的(例1)这组等式观察, 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
了什么?想一想,并将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汇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请大家自由读 读这句话,感觉一下这里哪些词很重要;
再仔细的读一读,你认为有没有什么需要完善的地方?0为什< br>么要除外?
让学生给规律起个名字,教师出示课题:分数的基本性

7.沟通联系
这句话听起来很耳熟,是不是以前曾研究过类似的规律,


是 什么?配合课件展示,沟通分数基本性质、小数的性质和
商不变规律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8.尝试应用
我们已经帮找到了几个朋友,它还有朋友吗?谁能再来
说一个,并说说你是 怎样想的?如果它的朋友都来,有多少
个?看来它的朋友可真多呀!
回看板书上之前的猜想,说一说另外几个分数是否与相
等。
四、 应用规律
1.完成作业纸上第1题填数我最准。
指名汇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在解决= 时,注意展现学生不同的想法,如学生出现得
时,课件演示我们来比一比。
小结:看来, 这里所说的相同的数不仅可以指整数,有
时还可能是小数,以后还可能是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而不能是同时加或减去相同的数。
2.完成找数我最准。
在直线上表示 、 、 这3个分数的点分别在哪呢?
现在我们知道这3个分数都是相等的,如果让你从中任
选1个数表示这个点,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五、学习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的开心吗?对自己的


表现满意吗?

钢笔的自述-管理工作总结


爱丁堡住宿-红楼梦读后感300字


孝心作文-安慰的话语


什么东西天气越热爬的越高-重庆工商大学录取分数线


社区调查报告-安全在我心中演讲稿


高考招生指南-党风廉政建设自查报告


生物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小学校本培训计划


河南省招生办-大学宣传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