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教案

绝世美人儿
684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7: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礼物的作文-描写月亮的作文


《离散数学》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关系
集合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又是 数学各分支、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最普
遍采用的描述工具。集合论是离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数学中占有独特地位的
一个分支。
G. Cantor(康脱)是作为数学分支的集合 论的奠基人。1870年前后,他关于无穷序
列的研究导致集合论的系统发展。1874年他发表了关于 实数集合不能与自然数集合建
立一一对应的有名的证明。1878年,他引进了两个集合具有相等的“势 ”的概念。然
而,朴素集合论中包含着悖论。第一个悖论是布拉利-福尔蒂的最大序数悖论。1901年
罗素发现了有名的罗素悖论。1932年康脱也发表了关于最大基数的悖论。集合论的现
代公理 化开始于1908年策梅罗所发表的一组公理,经过弗兰克尔的加工,这个系统称
为策梅罗- 弗兰克尔集合论(ZF),其中包括1904年策梅罗引入的选择公理。另外一种
系统是冯·诺伊曼- 伯奈斯-哥德尔集合论。公理集合论中一个有名的猜想是连续统假设
(CH)。哥德尔证明了连续统假设 与策梅罗-弗兰克尔集合论的相容性,科恩证明了连续
统假设与策梅罗- 弗兰克尔集合论的独立性。现在把策梅罗-弗兰克尔集合论与选择公理
一起称为ZFC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目的是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讲授集合运算的基本理论,关系的定义 与运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集合是数学的基本语言,掌握主要的集合运算方法和关系
运算方法,为学习后续章节打下良好基础。
二、知识点
1.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2.集合的运算;
3.序偶与笛卡尔积;
4.关系及其表示、关系矩阵、关系图;
5.关系的性质,符合关系、逆关系;
6.关系的闭包运算;
7.集合的划分与覆盖、等价 关系与等价类;相容关系;
8.序关系、偏序集、哈斯图。


三、要求
1.识记
集合的层次关系、集合与其元素间的关系,自反 关系、对称关系、传递关系的识别,
复合关系、逆关系的识别。
2.领会
领会下列概念: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几证明方法,关系的闭包运算,关系等价性证
明。


集合论的基本概念与运算
1.1.1 集合的概念
集合不能 精确定义。集合可以描述为:一个集合把世间万物分成两类,一些对象属
于该集合,是组成这个集合的成 员,另一些对象不属于该集合。可以说,由于一个集合
的存在,世上的对象可分成两类,任一对象或属于 该集合或不属于该集合,二者必居其
一也只居其一。
直观地说,把一些事物汇集到一起组成一 个整体就叫集合,而这些事物就是这个集
合的元素或成员。
例如:方程x-1=0的实数解集合;26个英文字母的集合;坐标平面上所有点的
集合;……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A,B,C,…,来标记,元素通常用小写字母a,b,c,…,来
表示。例如自然数集合N(在离散数学中认为0也是自然数),整数集合Z,有理数集合
Q,实数集合R ,复数集合C等。
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列举法、描述法和归纳定义
法。
(1) 列举法 列出集合的所有元素,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并把它们用花括号括起
来。在 能清楚地表示集合成员的情况下可使用省略号。
例如 A={a,b,c,…,z},Z={0,±1,±2,…}都是合法的表示。
(2) 描述法 用谓词来概括集合中元素的属性来表示这个集合。
例如 B={x|x∈R∧x-1=0}表示方程x-1=0的实数解集。
许多集合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表示, 如B也可以写成{-1,1}。但是有些集合不可以
用列元素法表示,如实数集合。
(3) 归纳定义法:节再讨论。
属于、不属于: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是隶属关系,即属于或不属于,属于记 作
∈,不属于记作

。例如A={a,{b,c},d,{{d}}},这里a∈A, {b,c}∈A,d∈A,
{{d}}∈A,但b

A,{d}

A 。b和{d}是A的元素的元素。
外延公理:两个集合A和B相等,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成员。
集合的元素是彼此不同的:如果同一个元素在集合中多次出现应该认为是一个元
素。
如 {1,1,2,2,3}={1,2,3}。
集合的元素是无序的:如{1,2,3}={3,1,2}。
22
2


1.1.2 集合间的关系
定义1.1.1 设A, B为集合,如果B中的每个元素都是A中的元素,则称B是A的
子集合,简称子集。这时也称B被A包含 ,或A包含B,记作B

A。称B是A的扩集。
包含的符号化表示为:B

A


x(x∈B→x∈A)。如果B不被A包含,则记作
B

A。
例如 N

Z

Q

R

C,但Z

N。显然对任何集合A都有A

A。
注意 :属于关系和包含关系都是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对于某些集合可以同时成立
这两种关系。例如A={a ,{a}}和{a},既有{a}∈A,又有{a}

A。前者把它们看成是
不同层次 上的两个集合,后者把它们看成是同一层次上的两个集合,都是正确的。
定义1.1.2 设A,B 为集合,如果B

A且B≠A,则称B是A的真子集,记作B

A。
如果B不是A的真子集,则记作B

A。真子集的符号化表示为:B

A
B

A∧B≠A。
例如 N

Z
Q

R

C,但N

N。
为方便起见,所讨 论的全部集合和元素是限于某一论述域中,即使这个论述域有时
没有明确地指出,但表示集合元素的变元 只能在该域中取值。此论述域常用U表示,并
称为全集。
定义1.1.3 不含任何元素的 集合叫空集,记作

。空集可以符号化表示为


{x|x≠x}。
例如{x|x∈R∧x+1=0}是方程x+1=0的实数解集,因为该方程无实数解,所以是空
集。
定理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
证:对任何集合A,由子集定义有
A x(xxA)
,右边的蕴涵式
因前件为假而为真命题,所以
A
也为真。
推论 空集是唯一的。
证:假设存在空集

1

2
,由定理有

1

2

2

1
。根据集合相等的定
义,有

1

2

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简称n元集,它的含有m(m≤n)个元素的子集叫做它的 m元子
集。任给一个n元集,怎样求出它的全部子集呢?举例说明如下。
例1.1.1 A={1,2,3},将A的子集分类:
22


0元子集,也就是空集,只有一 个:

;1元子集,即单元集:{1},{2},{3};
2元子集:{1,2},{1,3},{2,3}; 3元子集:{1,2,3}。
一般地说,对于n元集A,它的0元子集有
C
n
个,1元子集有
C
n
个,…,m元子
m01nn
n
集有
C
n
个,…, n元子集有
C
n
个。子集总数为
C
n
C
n
LC
n
2
个。
0
1
全集与空集在本章中起重要作用,注意掌握它们的基本概念。
注意:∈与

的联系与区别。
(1) ∈表示集合的元素(可以为集合)与集合本身的从属关系,
(2)

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例如:对于集合A={a,b,c},{a}是A 的子集:{a}

A,a是A的元素:a∈A。
注意:不要写成{a}∈A和a

A。
a{a}
,但
a {a}

{}
是一元集,而不是空集。
|{}|1

||0

1.1.3 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交、并和差运算
1. 集合交、并、差运算的定义(注意集合运算与逻辑运算的对应关系)
定义 设
A

B
是集合,
(1)
A

B的交记为
AIB
,定义为:
AIB{x|xAxB}

(2)
A

B
的并记为
AUB
,定义为:
AUB{x|xAxB}

(3)
A

B
的 差记为
AB
,定义为:
AB{x|xAxB}

例:设
A{a,b,c,d}

B{b,c,e}
,则
AIB{b,c}

AUB{a,b,c,d,e}

AB{a, d}

BA{e}

定义:如果
A,B
是两个集合,< br>AIB
,那么称
A

B
是不相交的。如果
C
一个集合的族,且
C
中的任意两个不同元素都不相交,那么称
C
是(两两)不相交集
合的族。
2. 集合的并和交运算的推广(广义交、广义并)


n
个集合
I
A
i
A
1< br>IA
2
ILIA
n
{x|xA
1
xA
2
LxA
n
}

i1
n
U
A AUA
i1
i1
n
2
ULUA
n
{x|x A
1
xA
2
LxA
n
}


无穷可数个集合:
I

i1
A
i
 A
1
IA
2
IL

U
A
i
A< br>1
UA
2
UL

i1
一般情形:
SC
I
S{x|S(SCxS)}

C
),
S C
U
S{x|S(SCxS)}

3. 集合交、并、差运算的性质:
(1) 交换律
AIBBIA

AUBBUA

(2) 结合律
(AIB)ICAI(BIC)

(AUB)UCAU(BUC)
.
(3) 分配律
AU(BIC)(AUB)I(AUC)

AI(BUC)(AIB)U(AIC)

(4) 幂等律
AIAA
,
AUAA
,
(5) 同一律
AUA
,
AIUA

(6) 零 律
AUUU

AI
,
(7) 吸收律
AU(AIB)A

AI(AUB)A

(8) 德摩根律
A(BUC)(AB)I(AC)

A(BIC)(AB)U(AC)

(9) (a)
AA
, (b)
ABA
, (c)
AAUB
, (d)
AIBA
,
(e) 若
A B

CD
,则
(AUC)(BUD)

(AIC) (BID)
,
(f) 若
AB
,则
AIBA
, (g) 若
AB
,则
AUBB

(h)
AIBAAUBBAB

证:利用运算的定义(与逻辑运算的关系)或已证明的性质。


集合的补运算
1. 集合的补运算的定义
定义:设
U
是论述域而
A
是< br>U
的子集,则
A
的(绝对)补为:
BA
当且仅当
AUBU

AIB

2. 集合补运算的性质:
(1) 矛盾律
AIA
; (2) 排中律
AUAU

(3) 德摩根律
U

U

AUBAIB

AIBAUB

(4) 双重否定律(
A
的补的补是
A
):
AA
;(5) 若
AB
,则
BA

例:证明A-(B∪C)=(A-B)∩( A-C)。
证对任意的x,
x∈A-(B∪C)

x∈A∧x

B∪C

x∈A∧┐(x∈B∨x∈C)
________________

x∈A∧(┐x∈B∧┐x∈C)

x∈A∧x

B∧x

C

(x∈A∧x

B)∧(x∈A∧x

C)

x∈A-B)∧x∈A-C

x∈(A-B)∩(A-C)
所以 A-(B∪C)=(A-B)∩( A-C)。
例:证明A∩E=A。
证对任意的x,x∈ A∩E

x∈A∧x∈E

x∈A(因为x∈E是恒真命题),所以A
∩E=A。
注意:以上证明的基本思想是:设P,Q为集合公式,欲证P=Q,即证P
< br>Q∧Q

P
为真。
也就是要证对于任意的x有 x∈P
< br>x∈Q和x∈Q

x∈P成立。对于某些恒等式
可以将这两个方向的推理合到一 起,就是 x∈P

x∈Q。
不难看出,集合运算的规律和命题演算的某些规律是一 致的,所以命题演算的方法
是证明集合恒等式的基本方法。
证明集合恒等式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已知的恒等式来代入。
例:证明A∪(A∩B)=A。
证 A∪(A∩B)=(A∩E)∪(A∩B)=A∩(E∪B)=A∩(B∪E)=A∩E=A。
例:证明等式A-B=A∩~B。


证对于任意的x,x∈A-B
< br>x∈A∧x

B

x∈A∧x∈~B

x∈A∩~B ,
所以A-B=A∩~B。
注意:上式把相对补运算转换成交运算,这在证明有关相对补的恒等式中是很有用
的。
例:证明(A-B)∪B=A∪B
证 (A-B)∪B=(A∩~B)∪B=(A∪B)∩(~B∪B)=(A∪B)∩E=A∪B。
例:证 明命题A∪B=B

A∩B=A

A-B=



(1) 证A∪B=B

A

B,对于任意的x, < br>x∈A

x∈A∨x∈B

x∈A∪B

x∈B(因 为A∪B=B),所以A

B。
(2) 证A

B
A∩B=A。显然有A∩B

A,下面证A

A∩B,对于任意的x,
x∈A

x∈A∧x∈A

x∈A∧x∈B(因为A
B)

x∈A∩B,由集合相等的定义有
A∩B=A。
(3) 证A∩B=A

A-B=


A-B=A∩~B=(A∩B)∩~ B(因为A∩B=A)=A∩(B∩~B)=A∩




(4) 证A-B=


A∪B=B。A∪B=B∪(A-B)=B∪

=B 。
注意:上式给出了A

B的另外三种等价的定义,这不仅为证明两个集合之间的包
含关系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可以用于集合公式的化简。
例:化简((A∪B∪C)∩(A∪B))-((A∪(B-C))∩A)。
解因为A∪B

A∪B∪C,A

A∪(B-C),故有
((A∪B∪C)∩(A∪B))-((A∪(B-C))∩A)=(A∪B)-A=B-A。
定义:两集合
A,B
的环和(对称差)定义为:
环和:
AB(AB)U(BA){x|xAxBxAxB}

2. 环和与环积的性质:
(1)
AB(AUB)I(AUB)(AUB)(AIB)

(2)
ABAB

BAAB

(3)
(AB)CA(BC)

CI(AB)(CIA)(CIB)

(4)
AA

AA


(5)
ABACBC

例:已知A

B=A

C,证明B=C。
证 已知A

B=A

C,所以有
A

(A

B)=A

(A

C)

(A
A)

B=(A

A)

C

< br>
B=


C

B


= C



B=C。
3. 集合运算的文氏图表示
注意: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任何两个集合都画成相交的。
幂集合
定义:设A
是一个集合,
A
的幂集是
A
的所有子集的集合,即

(A){B|BA}


A

n
元集,则< br>
(A)

2
n
个元素。
例:若
A< br>,则

(A){}
;若
A{1,2}
,则
< br>(A){,{1},{2},{1,2}}

对任意集合
A
:< br>

(A)

A

(A)

集合运算的顺序:为了使得集合表达式更为简洁,我们对集合运算的优先顺序做如下
规定:称广义交,广 义并,幂集,绝对补运算为一类运算,交,并,补,环和,环积
运算为二类运算。一类运算优先于二类运 算;一类运算之间由右向左顺序进行;二类运
算之间由括号决定先后顺序。
1.2
1.2.1集合的笛卡儿积与二元关系
定义 1 由两个元素x和y(允许x=y)组成的 序列记作,称为二重组或有
序对或序偶,其中x是它的第一元素(分量),y是它的第二元素 (分量)。
有序对具有以下性质:
1.当x≠y时,; 2.=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u且y=v。
注意:这些性质是二元集{x,y} 所不具备的。例如当x≠y时有{x,y}={y,x}。原因
在于有序对中的元素是有序的,而集合中 的元素是无序的。
例1 已知=<5,2x+y>,求x和y。
解 由有序对相等的充要条件有x+2=5,2x+y=4,解得x=3,y=-2。
定义2 设a
1
,a
2
,K,a
n

n(n2)
个元素,定义
关系及其表示



n
重组。
注意 :
n
重组是一个二重组,其中第一个分量是
n1
重组。如
2,3 ,5
代表
2,3,5
而不代表
2,3,5
,按定 义后者不是三重组,并且
2,3,52,3,5

n
重 组
a
1
,a
2
,L,a
n1
,a
n< br>

b
1
,b
2
,L,b
n1
,b
n

相等当且仅当
a
i
b
i
1in

定义3 设A,B为集合,用A中元素为第一元素,B中元素为第二元 素构成有序
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A和B的笛卡儿积(叉积),记作A×B。
笛卡儿积的符号化表示为A×B={|x∈A∧y∈B}。
集合
A
1
,A
2
,K,A
n

n2
)的叉积记为A
1
A
2
LA
n

A
i,定义为
i1
n
例2 设A={a,b}, B={0,1,2},则
A×B={,,,,,};
B×A={<0,a>,<0,b>,<1,a>,<1,b>,<2,a>,<2,b>}。
由排列组合的知识不难证明,如果|A|=m,|B|=n,则|A×B|=mn。
笛卡儿积的运算性质
(1).对任意集合A,根据定义有 A×

=

,

×A=


(2).一般地说,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交换律,即A×B≠B×A(当A≠

∧B≠

∧A
≠B时);
(3).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结合律,即(A×B)×C≠A×( B×C)(当A≠

∧B≠


C≠

时);
(4).笛卡儿积运算对并和交运算满足分配律,即
A×(B∪C)=(A×B)∪(A×C); (B∪C)×A=(B×A)∪(C×A);
A×(B∩C)=(A×B)∩(A×C); (B∩C)×A=(B×A)∩(C×A)。
我们证明其中第一个等式。
证 任取
∈A×(B∪C)

x∈A∧y∈B∪C

x∈A∧(y∈B∨y∈C)

(x∈A∧y∈B) ∨(x∈A∧y∈C)

∈A×B∨∈A×C

∈(A×
B∪A×C)


所以有 A×(B∪C) = (A×B)∪(A×C)。
(5).A

C∧B

D
< br>A×B

C×D
性质5的证明和性质4类似,也采用命题演算的方法。
注意:性质5的逆命题不成立,可分以下情况讨论。
(a) 当A=B=

时,显然有A

C和B

D成立。
(b) 当A≠

且B≠

时,也有A

C和B< br>
D成立。证明如下:任取x∈A,由于
B≠

,必存在y∈B,因此 有x∈A∧y∈B

∈A×B

∈C×D
< br>x∈C∧y∈
D

x∈C,
从而证明了A

C。同理可证B

D。
(c) 当A=< br>
而B≠

时,有A

C成立,但不一定有B
D成立。
反例:令A=

,B={1},C={3},D={4}。
(d) 当A≠

而B=

时,有B

D成立,但 不一定有A

C成立。反例类似于(c)。
例3 设A={1,2},求P(A)×A。
解 P(A)×A={

,{1},{2},{1,2}}×{1,2}
={<

,1>,<

,2>,<{1},1>,<{1},2>,<{2},1>,<{2 },2>,<{1,2},1>,<{1,2},2>}
例4 设A,B,C,D为任意集合,判断以下命题是否为真,并说明理由。
(1) A×B=A×C

B=C; (2) A-(B×C)=(A-B)×(A-C);
(3) A=B∧C=D

A×C=B×D; (4) 存在集合A,使得A

A×A。
解(1) 不一定为真。当A=

,B={1},C={2}时,有A×B=

=A×C,但B≠C。
(2) 不一定为真。当A=B={1},C={2}时有A-(B×C)={1}–{<1,2>}={1},
(A-B)×(A-C)=

×{1}=


(3) 为真。由等量代入的原理可证。
(4) 为真。当A=

时有A

A×A成立。
定理1:若
A< br>i
(i1,2,K,n)
都是有限集合,则
|A
1
A2
LA
n
||A
1
|g|A
2
|gLg |A
n
|

定义4 如果一个集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集合非空, 且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
(2)集合是空集;则称该集合为一个二元关系,记作R。二元关系也可简称为 关系。
对于二元关系
R
,若
x,yR
,则称
x,y
有关系
R
,可记作
xRy
;若


x,y R
,则记作
xRy
。一般地
x,yy,x
,因此
xRyyRx

例1
R
1
{1,2,a,b}< br>,
R
2
{1,2,a,b}
,则
R
1
是二元关系,
R
2
不是二
aR
1
b
元关系,只是一 个集合,除非将a和b定义为有序对。根据以上记法可以写成
1R
1
2
等。
定义5 设
A,B
为集合,
AB
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 元关系叫做从
A

B
的二元
关系,特别地,当
AB
时,则叫做
A
上的二元关系。
A
1
A
2
L A
n
的子集称为
A
1
A
2
LA
n< br>上的一个
n
元关系,当
A
1
A
2
LA
n
时称为
A
上的一个
n
元关系。
例2
A{0,1}
,
B{1,2,3}
,那么
R
1
{0 ,2}

R
2
AB

R
3

R
4
{0,1}
等都是从
A

B的二元关系,而其中
R
3

R
4
同时也是
A< br>上的二元关
系。
注:可把
A

B
的二元关系看成是
AUB
上的二元关系或
(AUB)
上的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的数目 :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的数目依赖于
A
中的元素数。如果
|A|n

n
那么
|AA|n

AA
的子集就有2
个。每一个子集代表一个
A
上的二元关系,所
2
2
2

A
上有
2
个不同的二元关系。例如
|A|3
, 则
A
上有
2
n
2
3
2
512
个 不同的二元关系。
如果
|A
i
|m
i
,则
|A< br>1
A
2
LA
n
|m
1
m
2
Lm
n
,因此
A
1
A
2
LA
n
上有
2
m
1
m
2
Lm
n
个不同的
n
元关系。
一些重要关系:
(1) 空关系:若
R
,则
R
称为空关系;
(2) 全域关系:
E
A
{x,y|xAyB}AB

(3) 恒等关系:
A
上的二元关系
I
A
{x,x| xA}
称为恒等关系。
(4) 小于或等于关系:
L
A
{x ,y|x,yAxy}
,这里
AR


(5) < br>B
上的整除关系:
D
B
{x,y|x,yBx
整除
y}
,这里
AZ
(非零整
数集);
(6)
A
上的包含关系:
R

{x,y|x,yAxy}
,这里
A
是集合族。
例3 设
A{1,2,3}

B{a ,b}

C

(B){,{a},{b},{a,b}}
,则

L
A
{1,1,1,2,1,3,2,2,2,3 ,3,3}

C
上的包含关系:
R

{, ,,{a},,{b},,{a,b},{a},{a},

{a} ,{a,b},{b},{b},{b},{a,b},{a,b},{a,b}}

类似的还可以定义大于等于关系,小于关系,大于关系,真包含关系等等。
关系是有序对的集 合,因此对它可进行集合运算,运算结果定义一个新的关系。例
如:设
R

S
是给定集合上的关系,则
RUS

RIS

RS

R
分别称为关系
R

S
的并关系,交关系,差关系和R的 补关系。这样一来,可以从已知关系派生出各种
新关系。
二元关系
A

B
的二元关系可以用一个图来形象地表示。
定义6 设R

A

B
的一个二元关系,则
A
叫着关系< br>R
的前域,
B
叫着关系
R
的陪域;
D(R){x| y(x,yR)}
称为关系
R
的定义域;
R(R){y|x( x,yR)}
称为关系
R
的值域。
关于关系的定义域、值域的一些性质:
D(RUS)D(R)UD(S)

D(RIS)D(R)ID(S)

R(RUS)R(R)UR(S)

D(RIS)R(R)IR(S)

证明 (证明第一个式子,其余类似)
1.2.2关系矩阵与关系图
(1) 集合表示法:非空关系都是元素为有序对的集合。


(2) 关系图:设
A{ x
1
,x
2
,K,x
n
}

R

A
上的关系,令图
GV,E
,其中
顶点集合
VA< br>,边集为
E
,对于
x
i
,x
j
V
,满足
x
i
,x
j
Ex
i
Rx
j
,则称图
G

R
的关系图,记作
G
R


1x
i
Rx
j
A{x,x,K,x}
(3)关 系矩阵:设,
12n

R

A
上的关系,令
rij


0xRx
ij

(i,j1,2,K,n )


r
11
r
12

r
21< br>r
22


(r
ij
)

MM< br>

r
n1
r
n2
L
L
O
L
r
1n


r
2n

称为关系
R
的关系矩阵,记作
M
R

M


r
nn

例 空关系的关系矩阵为全
0
矩阵:
M
A
0
; 全域关系的关 系矩阵为全
1
矩阵,
记为
J
;相等关系的关系矩阵为单位矩阵:M
I
A
I

基于关系
R
与关系矩阵
M
R
互相唯一决定的特性,可用关系矩阵有效地刻画关系的许
多性质。如对于有限集 A上的任意关系
R

S

RSM
R
M
S

RSM
R
M
S


关系的运算
1.3.1关系的逆
%
定义1 设
R
是从
A

B
的二元关系,关系
R
的逆(
R
的逆关系)记为
R
,定义
如下:
%

A
上的关系
R
具有对称性时,
RR

相等关系的逆是相等关系;空关系的逆是空关系;全域关系的逆是全域关系。
%
列举 法:把
R
中每个有序对的第一和第二成分都加以交换,就可得到逆关系
R
的< br>所有元素。
%
。 对
xA

yB
来说,这意味 着
xRyyRx
关系矩阵:将
M
R
的行和列交换即可得到
M
R
%
,即
M
R
%
M
R
M
R
表示
M
R
的转
置)。
T
T%
关系图:颠倒
R
的关系图中的每条弧(有向边)的箭头,就得到
R的关系图。
逆关系的性质:
(1) 设
R,R
1
,R
2
都是从
A

B
的二元关系,则
%
%
RR
%
RR
%
U
R
%
;(c)
R
I
%
I
R
%
;(d)
%
(a)
(R)R
;(b)
R
1
U
2121212
%
R
%
R
1

%
R
2
R
12
%
%

%
R
%
; (e)
RR

RABR
); (f)
R
1< br>R
2
R
12
%
R
%

R
2
)R
(2) 设
R
1
是从
A
B
的关系,
R
2
是从
B

C
的关系,则
(R
1
%
21
1.3.2关系的合成
定义2 设
R
1
是从
A

B
的关系,
R
2
是从
B

C
的关系,则
R
1

R
2
的合成(右
复合)为从
A

C
的关系,记为R
1
R
2

R
1
gR
2
(其 中
g
表示合成运算),定义为
R
1
R
2
{a ,c|aAcCb(bBa,bR
1
b,cR
2)}


例1 设
A{1,2,3,4}

B{2,3,4}

C{1,2,3}

R
1
是从A

B
的关系,
R
2
是从
B

C
的关系:
R
1
{x,y|xy6}{2,4,3, 3,4,2}

R
2
{y,z|yz1}{2,1 ,3,2,4,3}

分别用列举法、图示法、关系矩阵表示关系的合成
R
1
gR
2

R
2
gR
1

例2 设
A{1,2,3,4,5}

R
1

R
2
都是
A
上的二元关系,如果
R
1
{1,2,3,4,2,2}

R
2
{4,2,2,5,3,1,1,3}

分别用列举法、图示法、关系矩阵表示关系的合成
R
1
R
2
R
2
R
1

(R
1
R
2
)R
1

R
1
(R
2
R
1
)

R
1
R
1

R
2
R2
等。
合成关系的性质:
(1) 设
R
是从
A
B
的关系,
I
A
,I
B
分别是
A, B
上的相等关系,则
I
A
RRI
B
R

(2) 如果关系
R
1
的值域与
R
2
的定义域的交 集为空集,则合成关系
R
1
R
2
是空关
系;
(3) 关系的合成关于交和并的分配律:

R
1
是从
A

B
的关系,
R
2
,R
3
是从
B

C
的关系,
R
4
是从
C

D< br>的关系,则
(a)
R
1
(R
2
UR
3< br>)(R
1
R
2
)U(R
1
R
3
)
,(b)
R
1
(R
2
IR
3
)(R< br>1
R
2
)I(R
1
R
3
)

(c)
(R
2
UR
3
)R
4
(R2
R
4
)U(R
3
R
4
)
,(d)
(R
2
IR
3
)R
4
(R
2
R
4
)I(R
3
R
4
)

(4) 关系的合成满足结合律:

R
1
,R
2
,R
3< br>分别是从
A

B

B

C

C

D
的关系,则
(R
1
R
2
)R3
R
1
(R
2
R
3
)


1.3.3 关系的幂
定义3设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则
R

n
次幂记为
R
n

nN
为任一自然数,
定义为:(1)
R
0

A
上的相等关系,
R{x,x|xA}
(2)
R
n1
R
n
R

关系的幂运算的性质:
0010
(1) 对
A
上的任意关系
R
1
,R2
有:
R
1
R
2
I
A

R
1
R
1
R
1
I
A
R
1
R
1

0
(2) 设
R
是集合
A上的二元关系,
m,nN
,则
RRR
mnmn

(R)R
mnmn

(3) 设
|A|n

R是集合
A
上的一个二元关系,则存在
i

j

0ij2
n
使
2
R
i
R
j

(4) 循环性质:设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若存在
i

j

ij
,使
RR


(a) 对所有
k0

R
ik
ij
R
jk
; (b) 对所有
k,m0

R
imdk
 R
ik
(其中
012j1
;(c) 令
S{R,R,R,L, R}
,则
R
的每一次幂是
S
的元素,即对
dji

nN

R
n
S

关系的幂的计算: < br>给定
A
上的关系
R
和自然数
n
,怎样计算
R
呢?若
n

0

1
,结果是很简单的。
下面考虑
n2
的情况。
如果
R
是用集合表达式给出的, 可以通过
n1
次合成计算得到
R

如果
R
是用 关系矩阵
M
给出的,则
R
的关系矩阵是
M
,即
n< br>个矩阵
M
之积。
与普通矩阵乘法不同的是,其中的相加是逻辑加,即
1 11,10011,000

如果R是用关系图
G
给出的 ,可以直接由图
G
得到
R
的关系图
G


G

的顶点集

G
相同。考察
G
的每个顶点
x
i
,如果在
G
中从
x
i
出发经过
n< br>步长的路径到达顶点
n
nn
n
n


x
j
,则在
G

中加一条从
x
i

x
j
的边。当把所有这样的边都找到以后,就得到图
G


例3 设
A{a,b,c,d}

R{a,b,b,a,b,c,c,d }
,求
R
的各次
幂,分别用矩阵和关系图表示。

0

1

R
的关系矩阵为
M


0


0

1

0
2
MMM


0


0

1

0
43
MMM


0


0
42
100


010

234,则
R,R,R
的关系矩阵分别是
001


000

01


10



00
00

010

01

101

10
32

MMM


00000


000

00
010


101



000

000

53246因此
MM

RR

L
。所以可以得到
R RRL


1

0
0
357
0
RRRL
,而
R
,即
I
A
的关系矩阵为
M 


0


0
次幂的关系矩阵都得到了。 000


100

。至此,
R


010

001

用关系图的方法得到
R,R,R,R,L
的关系图如下图所示。
合成关系的矩阵表达
二元集
{T,F}{1,0}
上的布尔运算:

TFFTTTT

FFF

1001111

0123
000


TFFTFFF

TTT

1001000

111



¬TF

¬FT

¬10

¬01

④ 配合
,
的其他性质(结合律、分配律等)可计算更复杂的式子。

{0,1}
关于上述两个运算构成二元数域。
(0,1)
-矩阵的布尔运算:
对于
mn

(0,1)
矩阵
M
R
(r
ij
)
mn

M
S
(s
ij
)
mn
,定义下列运算:
¬MR
(¬r
ij
)
mn

M
R
M< br>S
(r
ij
s
ij
)
mn

M
R
M
S
(r
ij
s
ij
)
mn


mn

np

(0,1)
矩阵
M
R
(r
ij
)
mn

M
S
(r
ij
)
np

M
R
M
S
((r
ik
s
kj
))
mp

k1
n
例4 对全
0
矩阵
0
,全
1
矩阵
J

零律:
0
MM
0

0

JMMJJ

同一律:
0
MM

JMM

用关系矩阵的布尔运算研究关系的运算:
定理:设
X{x
1
,x
2
,L,x
m
}

Y{y
1
,y
2
,L,y
n
}

Z{z
1
,z
2< br>,L,z
p
}

R

X

Y
的关系,
M
R
(a
ij
)
mn

m n
矩阵,
S

Y

Z
的关系,
M
S
(b
ij
)
np

np

阵,则< br>M
RS
(c
ij
)M
R
M
S
,这里
c
ij
(a
ik
b
kj
)

i1,2,L,m

j1,2,L,p

k1
n

R,S

X

Y
的关系,
M
R
(a
ij
)

M
S
(b
ij
)

c
ij
是运算后得到新关系的关
系矩阵的元素,则
M
R
I
S
M
R
M
S

c
ij
a
ij
b
ij

M
R
U
S
M
R
M
S

c
ij
a
ij
b
ij

M
R

c
ij
¬a
ij

M
RS
M
R
M
S

c
ij
a
ij
¬b
ij

定理:关系矩阵的乘法是可结合的。


证明:利用关系合成的可结合律: (M
R
M
S
)M
T
M
RS
 M
T
M
(RS)T
M
R(ST)
M
R
M
ST
M
R
(M
S
M
T)

借助关系矩阵及其运算还可导出其他一些结论,如:
R

A
上的传递关系
RRRM
R
2
M
R

R

A
上的自反关系
I
A
RIM
R


本节要求:
1. 掌握关系的合成运算、关系的幂运算的概念及性质;
2. 能分别利用关系的不同的表示方法(集合的 表示法、图示法、关系矩阵、关系图)
对关系进行合成和幂运算。
关系的性质
定义1 设
R

A
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1) 若对< br>A
中的每一
x

xRx
,则称
R
是自反的;
(2) 若对
A
中的每一
x

xRx
,则称R
是反自反的;
(3) 若对每一
x,yA

xRy
蕴含着
yRx
,则称
R
是对称的;
(4) 若对每一
x ,yA

xRy

yRx
蕴含着
xy
,则称< br>R
是反对称的;
(5) 若对每一
x,y,zA

xRy

yRz
蕴含着
xRz
,则称
R
是传递的。 对于
A
上的任意关系
R
,对应于不同的关系特性的关系图和关系矩阵的性 质(如
下表):
(1)
R
是自反的
x(xAxRx )
M
R
主对角元全为
1
G
R
每一节点
有自回路;
)
M
R
主对角元全为
0
G
R< br>每一节点(2)
R
是反自反的
x(xAxRx
无自回路
(3)
R
是对称的
xy(xAyAxRyyRx)
M
R
是对称矩阵
G
R
有向边是成对出现的(若有从
a

b
的弧,则必有 从
b

a
的弧);


(4)
R
是反对称的
xy(xAyAxRyyRxxy)
< br>ij(i,j{1,2,K,n}(a
ji
1)(a
ij
0))

G
R
中若有从
a

b
的 弧,则必没有从
b

a
的弧;
(5)
R
是传递的
xyz(xAyAzAxRyyRzxRz)

G
R
中若从
a

b
有一条路径,则从
a

b
有一条弧。






集合
表达式

2
自反性 反自反性 对称性 反对称性 传递性

关系 主对角线 主对角线

r
ij
1
,且
ij


M

1
所在位
矩阵是对称矩阵

r
ji
0

置,
M
中相应的
位置都是
1

如果顶点
x
i

x
j
如果两点之间有
边,一定是一条有
有边,
x
j

x
k

矩阵
元素全是
1

元素全是
0

如果两个顶点之
关系图
每个顶点
都有环
每个顶点 间有边,一定是
都没有环 一对方向相反的
边(无单边)
向边(无双向边)
边,则从
x
i

x
k
也有边
关系的性质和运算之间的联系:

R
1

R
2< br>是
A
上的关系,它们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性质。在经过并,交,相对补,
%

RR
等是求逆或复合运算以后,所得到的新关系
R
1
UR2

R
1
IR
2

R
1
R
2

R
1
12


否还能保持原来关系的性质呢 ?有关的结论给在下表中,其中的√和×分别表示“能保
持”和“不一定能保持”的含义。







自反性



×

反自反性




×
对称性




×
反对称性


×

×
传递性


×
×
×

瑞典时间-福建卫生职业


写动物的作文600字-入党思想汇报格式


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新疆人事网


干性溺水-交通规则手抄报


毛坦厂中学复读-第一书记调研报告


2035年-汽车销售工作总结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家长写给老师的一封信


六级评分标准-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