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玛丽莲梦兔
882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7: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春节注意事项-岗位描述


第一单元(单元主题)除法
(2018)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
法竖式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
的联系。
教学方法:画图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探索两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2×3= 20×4= 24×4=
36÷9= 48÷4= 72÷6=
二、导学新课


1.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
出问题。
板书:分桃子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
信息?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图中有多少个桃子?”“68中的6表示图中的那部分?8呢?”
2.提出问题: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3.解决问题。
(1)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列算式:68÷2=
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除法该如何计算?
学生汇报:
口算:

竖式计算:
请你根据刚才口算的过程,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物的过程,说一说, 竖式每步
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1)和(2):先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0,就是 60÷2=30;
再把余下的8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根,就是8÷2=4;30+4=34,商34,表示每只猴子各分到34个桃子。
(3):就是把口算的方法简单的:“安装”了过来,碰到不能平
均分的情况就无法表示了。
对于算式(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计
算的一般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
2.又来了一只猴子,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到多
少个?还剩多少个?



补充完上面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追问,余数2的
实际意义是什么?
剩下的2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问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符号要写准确;
(3)从高位除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
(4)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第3页第2题,第4题。
2.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1,2页
板书设计
. m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七、教学反思: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学习目标: m
1、知识与技能: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
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


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
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
竖式正确地计算
教学 难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
竖式正确地计算。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2= 89÷2= 69÷3= 55÷5=
67÷6= 84÷2= 85÷4= 96÷3=
(规范竖式的书写规范)
二、导学新课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篮零8个,也就是有48个,平均分给三个人。
提出数学问题:48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各分得多少个?
2.列式:48÷3=
(1)分一分,算一算:


用4捆小棒代表4篮橘子,独立尝试分一分。全班交 流,说一说:
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
“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从干才的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3 人先分30个,每人分到10个;
再分余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每人共分到16个。
(2)你能用竖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48÷2和48除以3的不同之处。、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
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
上式与48÷2的不同之处:
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问题:竖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为什么“30”的“0”可
以省略不写?
3写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数位一定要对齐。
3.算一算,想一想:
38÷2= 52÷4= 72÷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展示交流算法,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
性。


58÷7= 73÷6=
问题: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大,商是二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分一分,算一算。
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竖式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5页的第3、4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第3,4页。
六、板书设计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
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
教学反思: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
程,深刻理解除法的意义。 < br>2、过程与方法: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已有经验,探索并掌
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 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38÷2= 52÷4= 72÷3=


58÷7= 73÷6= 49÷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
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1.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出算式?
888÷6=( )
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汇报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
听)
方法一:600÷6=100,800÷6的商肯定比100大;
方法二:最小的三位数100×6=600,800比600多得多,所以商
一定是三位数;
方法三: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小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
用竖式来算一算,注意书写格式。
2.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
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
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
3.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565÷5= 456÷3= 784÷7=
算式1:百位上5等于5,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4大于3,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7等于7,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一算,再验证是否正确,规范格式书写,数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1题。
看图结合问题说一说意思,学生先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2、3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4,5页。
六、板书设计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七、教学反思: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
是0的数都得0。
2、过程与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
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
算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要点: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
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48÷2= 868÷7= 896÷8=。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试一试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1.看图后,说一说图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算式表示?这时3个猴子还能分
到桃子吗?
0÷3=0.
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个猴子来分,怎样列式。100个呢?你
有什么发现?
0÷10=0. 0÷100=0.
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现在 3个猴子要分306个桃子,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
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有0)
列式:306÷3=


口算: m

竖式计算: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十位上的0÷3=0,因此商的十位上要写0.
3.算一算,想一想(末尾有0)
840÷6=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一说你在计算时碰到了什么问题,你是
怎样解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题第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练一练第1题、第2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0÷3=00÷10=0 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





七、教学反思: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 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
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
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306÷3= 840÷6=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鼓励学生找到情景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912元。
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912÷3=
口算:900÷3=300 12÷3=4 300+4=304
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w W w . X k b 1.c O m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解决淘气的问题
讨论: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
口算解释:先分900元,余下12元,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
10元,在十位上要商0。
除法本身:用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需要十位与个
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 3,结果等于4,所以十位上要商0。


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学校用买废品的钱买了522支笔,送给手拉手的乡村小学4个
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多少支 铅笔,还剩几只?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组织学生交流。
522支笔分给4个班,平均每个 班分到130支,还剩2支,不够
每个班再分1支,所以各位商0,余数是2。
即:用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余数是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2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七、教学反思: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br>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
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
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624÷6= 846÷7=
二、导学新课
1.淘气在计算除法竖式时,出现了下面的问题,快去发现其中
的错误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生:我发现第一个算式被除数中间有0,所以商的中间要用0补
上。
估算:200÷2=100,502比200大的多,商肯定超过100,得26
不对。
竖式: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商肯定是一个三位数,得26不对。
好了,第二个算式商补上0了,对吗?
生:对的……(犹豫)
师:我们不妨用乘法来验证一下第二个算式吧。
你是怎样来验算的,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各出结果。
验算:206×2=412
验算完了不对,需要重新再算一次,这一次课一定要细心呢?
师:同学们,竖式除法笔算的计 算程序是正确计算的核心,验算
则是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的有效方法,能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315÷3= 960÷8= 805÷5=
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7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请你再提出一个数
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集邮(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
除法的计 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
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
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 算。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方法:复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并验算:
734÷2= 612÷2= 525÷5=
二、新课练习
1.同学们,你们都收集国邮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集邮
中的数学问题吧,出示图片。
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生;笑笑有邮票285张。
生:他想把这些邮票放到册子里,册子每页只能放5张。(真棒)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决?
生:每页放5页,285张邮票大约需要放多少页?
2.每页放5张,估一估,大约放多少页?



3.算一算,能放多少页?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列式:285÷5=
(1):被除数百位上的“2”比除数的“5”小怎么办?
百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百位上的0可以不写出来。
(2)第一个商应该写在哪?
28÷5,应当在十位上写商“5”
完整的写出除法竖式,你能总结规律吗?
规律:被除数是三位数且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首次商写在十
位上,商是两位数。
4.如果每页放8张,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285÷8=( )……( )
(1)估计商是几位数?
生:8×100=800,商是2位数
生:百位上的“2”比除数“8”小,商是2位数
(2)商“3”写在什么位置上?
生:十位上。
(3)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商是指可以放满多少页,余数是指还剩多少张。
(4)你会验算吗?



追问:35×8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加上5呢? m
生:每页放8张,35页放多少张。放满35页,还剩5张,所以
要加上5.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一练第1题,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 课本练一练第2题,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3题。
2.课后作业: 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集邮

验算:
七、教学反思: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
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
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
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
确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
正确运算。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
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84÷6= 124×8=
二、导学新课
1.学校为同学们买来了一批新书,快去看看吧,出示课本的主


题图。
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图书200本,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
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你能画图解决这个问题
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看谁的方法直观易懂,全班交流,
展示,说一说你的想法。
2.列式计算,再和同伴说一说。
(1):200÷2=100(本)100÷4=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2)200÷2÷4
=100÷4
=25(本)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
本?
(3)200÷(2×4)
=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
(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
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3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200÷2÷4 200÷(2×4)
=200÷8 =100÷4
=25(本) =25(本) m
从左向右 先算小括号里面
七、教学反思:


讲故事(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
数学信息。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并
能正确列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w W w . X k b 1.c O m
一、导入新课
1.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756÷7÷6 624÷(2×3)
二、导学新课
1.淘气不光喜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 气在语
文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超
过3分钟,但是淘 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
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


问题: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
吗?赶紧试一试吧。
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肯定)
2.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
(1):850÷5=170(个)
170×3=510(个)
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
(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
少?
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个。她也
想3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 少个字?

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新 课 标 第 一 网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讲故事

850÷5×3
=170×3
=510(个)
七、教学反思





练习(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
2、过程与方法:估计商是几位数,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运
算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关于这几节内容你都学到了哪些?
运算顺序,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计算:
120×2÷8 480÷(2×4)
二、复习练习
第1题: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第2题:培养估算试商的能力。
第3题:巩固用图示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计算。
第4题: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的 除法的实际应用。
也可画图来帮助自己分析数量关系。
第5题: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m
(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
(2):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6题: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
什么?
120×2÷8
=240÷8
=30(个)
第7题:巩固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1):95+100+98+105+97+99=594(人)
594÷9=66(人)
简便算法:100×6-5-2+5-3-1=594(人)
(2)一、四年级一批,其他任意两个年级一批。
第8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8×10=80(元)
(2):(100-80)÷2
=20÷2


=10(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6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练习二
(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
(2):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二单元(单元主题)图形的运动
对称轴(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
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


形。
教学难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
形。
教学方法:画图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
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你能猜
出来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吗是吗?
生:天安门
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
二、导学新课
1.观察下面的图片

这些图形是什么?
生:心形,小鱼,双喜字,房子,字母。
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
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1,3,4,5个图形 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的上下
两边是一样的。
即:从中间分开,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2.利用附页中的图1折一折,看一看。

(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
3.认一认,说一说

观 察图中的虚线部分,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
的,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 样的。
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折一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对称轴(一)

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教学反思:、






对 称 轴 (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
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
2、过程与方法: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
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 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
展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
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
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
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二、导学新课
1.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 正方形或长方形,按照下面的做法,做


一做,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
(1):先把纸对折。
(2):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
2.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

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 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所
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实际操作: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
验证。
3.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
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
点拨: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 是


靠近对称轴的一边的。反之则远。 m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对称轴(二)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七、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
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
移运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
的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
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下面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这6附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针
在转动。
课件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
生: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生: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
旋转的。
2.认一认



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就是平移。
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
的。就是旋转。
问题: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点是什么?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3.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
大家来判断。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生: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用拖把拖地都是平移。
生:旋转门,抽奖转盘,车轮子都是旋转。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2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七、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
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
移运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
的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
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是什么?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1):先把棋子向下平移4格,描下来。
(2):把铅笔向右平移3格,描下来。
(3):再把三角尺向左平移2格,描下来。
(4):观察拼出的图形像什么?
2.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是怎样才能平移到图3的位置?



平移铅笔: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下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5格。
平移三角尺: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上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3格。
追问:你是如何找出平移几格后图形的位置的?
生:可以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看看这几个具体的点平移了几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4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平移的格数就找具体点。
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单元主题) 乘法
1 找规律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 能力目标: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
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事情。
3. 情感目标: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 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
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 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揭示新课题。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
三、讲授新课
1. 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
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 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 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
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组发言。
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 法,
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 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 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
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
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 略的0,即140×30=4200。
3. 试一试。
课文第27页“试一试”的第1、2题。
四、巩固练习
1. 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1-4题。
2.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五、作业设计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5题。







找规律练习课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
积的变化规律。
2、 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
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法:引导法,探究法
学法:练习法
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40×40= 30×80= 24×30= 15×50=
60×20= 50×20= 130×20= 18×50=
新知探究
1) 活动一:探索3×20的算法
1、学生交流讨论算法
2 、教师揭示算理:把20先看成2,2×3=6,3乘的这个2表示2


个十,那么6就表 示6个十,6个十就是60
2)活动二:探索5×20的算法
1、集体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欢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3)活动三:10×20
这道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整十数,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相互
交流
4)变式运用
既然找到了规律就要会对上面所学的算式会运用规律
三、巩固提升:
1、根据每一组第一个算式填空
12×3=36 5×13=65
( )×30=360 5×( )=650
( )×30=3600 5×( )=6500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汇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积的
关系变化
2. 填一填。(看谁填的多)
( )×( )=800 ( )×( )=1260
3. 1盘能装下28个鸡蛋,那么10盘能装多少个鸡蛋?20盘呢?
30盘呢?
总结
板书设计


找规律
3×20
5×20=100
10×20=200



















一2 队列表演(一)
学习目标:
1、结合“队列表 演(一)”的问题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
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理解算理。
2、经历算法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横式笔算,并选择合理简洁
运算途径。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探索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探索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主要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练习本新- 课- 标-第 -一-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12行,每行有14人(如图所示)
二、教学新课
1、独立感知问题情境,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列什么样
的算式解决它,再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2、引导学生利用点图算出14×12的结果。
(1)、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本上。
(2)、展示学生的想法
方法一: 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
位数的连乘计算。



方法二: 把12拆成10和2,再进行口算。

方法三:把14、12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进行口算。

3、出示P32表格,引导学生理解。

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小组讨论交流:表格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3)能看出表格中的数与点子图及算式之间的 联系吗?在学生充分
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要做归纳与指导。
4、完成算一算:. m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3题: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
计算的结果。
完成练一练第1、4题: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一练第5题。. m

3 队列表演(二)
学习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二)”的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
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 算。
2、能结合点子图说明乘法竖式中的每一步的意思,理解算理。
教学重难点:将计算步骤与点子图相对应,直观理解竖式笔算的算
理。
每一次数字运算的结果都应该写在它合适的位置。
主要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14×12,能用竖式计算吗?
二、教学新课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边写边想:这么写的道理。
2、指名板演,并说说这么写的道理。
(1)把12分成10+2,用个位
的2成14,就是已经学过的一位数
乘两位数。十 位数字1(也就是1
个10 )乘14,所得的积是14个10,因此“4”写在十位上。. m
(2)还可以简单写成

3、完成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展示,互相评价。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3题:看图,说说看懂了什么?独立完成。集体订
正。
3、完成练一练第2题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一练第4、5题。
五、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
14×12=168


14
× 12
28 ……14×2
+ 140 ……14×10
168 ……28+140






4 电影院
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体会
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2、嫩给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
自算法的过程,并会通过估算解释 运算结果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运用估算的方法。X| k | B| 1 . c| O |m
主要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练习本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今天,光明小学的500名学生要去看电影,可不知电影院里的座位够
不够,请同学们先估计再计算。
教学新课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找到图上所给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
提出“电影院的座位够吗?”这个问题。
2、根据问题估算,解释估算的方法和过程。
学生寻找估算的方法,并能对自己的方法加以解释。
小组内、全班内交流估算过程及方法。
3、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学生计算26×21,找出自己认为合适的一种或两种方法。
交流算法。
比较与上节课所学的有什么不同?新 课 标 第 一 网
4、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试一试。
汇报时说说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5、自己试着解决“三(1)班有38名同学,每张电影票12元,买电
影票需要多少钱?”
先估算,在笔算。
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1题。
完成练一练第2、4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进位问题,鼓励学生独
立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完成练一练第3题。
板书设计:
笔算进位乘法

26×21 26×21=546
=26×3×7 26
=78×7 ×21
=546 26
+ 52
546



练习三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
法。
2、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
的简单问题。
重点: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
方法。
难点: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


方法。
教具: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1) 20×10 30×20 40×30 400
(2) 13×20 15×10 18×30 120
2、计算。
(1)32×23 26×42
要求:
提倡多样化计算方法。
展示各种计算过程,学生汇报。
提问说明每一层计算的算理;
发现问题,即使纠正。
(2) 2 4 5 2 4 6
×1 3 ×3 1 ×2 2
要求:
1)用竖式计算,格式规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展示个别同学计算过程。
4)出现问题,及时评讲。
二、专项练习
×30
×40


1、出示计算题:54×36
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检查;
提问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
抽选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评奖。
强调连续进位时的处理方法。
2、课本第38页第5、6题。
第5题:是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同伴之间互相检查、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第6题:这是一道探究的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先独立计
算,再从中发现规律。解决步骤:
3、利用所发现的规律,算一算。
12×25和16×25
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
12×25=300 1200÷4=300
16×25=400 1600÷4=400
接着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6题的第(2)题。
4、总结谈话。
着重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程序,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的作业。


四、作业布置
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练习三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具: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本中练习三的第1题。
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
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1) 20×20 30×50 12×30 40×7
(2) 15×30 25×40 16×50 80×15
2、补充计算。
(1)28×24 (2)42×35
3、用竖式计算。
1 8 5 2 6 3
×2 3 ×4 1 ×4 2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请3人上台板演;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3)教师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4)提问学生,计算过程的注意点。
二、专项练习
1、练习三的第4题。
“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
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 空,最后
再补上0。最后,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
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 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
×24=4526(错),想:把54看成60 ,24看成30,60×30=1800,正
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三、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练习一的第3、8题,第9、10题。
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
经遇到,没有困难。


第8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9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 决方法: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
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算法都可以,
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 br>第11题,共有2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学生
想一想: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同样 的方法进行解决。
2、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布置
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
系。


2、通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数学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本领。今天,我们就来
上一节整理与复习课。
二、玩中学。
1、你学到了什么?
出示情境图,看图说一说
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问题。
⑵这些问题,哪些可以用乘法解决?
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
学生自己判断,再独立解答,最后小组交流。
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根据课前准备,请同学们勇敢地将自己最满意的作业、作品等展
示给同学们看。
在老 师和同学面前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一个提问
或用数学知识解决的一个问题等。
三、学中做。
1、口算:


5×7= 4×6= 4÷4= 15÷
3=
8÷2= 20÷5= 3×7= 4×7=
9×3= 18÷3= 40÷8= 32÷4=
4×5= 2×8= 9×
2= 36-6=
2、看图列式计算。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乘法)
3、看图列式计算。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
4、购物。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有12元 苹果汁:4元 饼干:6元

矿泉水:2元 面包:1元
(2)要解决什么问题?
①可以买几瓶矿泉水?
②买3听苹果汁够吗?
12蛋糕:


③还可以买哪种食品?买多少?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
四、做中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
系。
2、通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数学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本领。昨天,同学 们都
上得很认真,问题也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整理与复习前面学
过的内容。
二、口算:
8×1= 5×3= 3×
8= 9×5=
25÷5= 36÷4= 35÷7= 32
÷8=
16÷8= 5×6= 20÷4= 40


÷5=
17+42= 46-15= 10+39= 59-
18=
三、玩中学。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3、按43页第9题中的方法做,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4、第43页第10题,图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1)分组讨论研究。
(2)学生独立填写。
(3)师生交流。
5、完成第43页第11题。
四、解决应用题。
1、认真读题。
2、分组讨论研究。
3、师生共同交流想法。
4、学生独立完成。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单元主题)千克、克、吨
有多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
实际质 量,掌握1千克=1000克。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估算。
情感目标:能主动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1千克=1000克”。
难点:了解1千克与1克的实际质量。
教学准备 :
(1)4名学生为一小组, 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盘秤,2分硬币,
1千克的白糖1包,500克的盐2包, 500克、800克、2千克沙子
各1袋,苹果1个、.......蛋1袋。
(2)小调查:了解生活物品的质量和自己的体重,并进行记录。
说教法与学法
1、倡导民主、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
作单位,那么1千克有多重呢?
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一千克重的物品,我们先来秤秤看,一 千
克的物品放在盘秤上时指针的变化。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掂一掂,一千克和一克到底有多重?
请小组长上来领一袋一千克重的 物品和一枚一克重的硬币,同组
同学轮流掂一掂,想一想,你感受到了什么。(一千克比较重,一克很轻)
我们一般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2、“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 克会是
多少个1克呢?咱们来做个实验吧。这儿有标有不同克数的沙子,每
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 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1千
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完成记录表。并说一 说你发现
了什么?

“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

每 包 重 量 数 量


100克
200克
500克
800克
总 重 量

三、巩固练习:





2kg=( )g 4000g=( )kg
7kg=( )g 8000g=( )kg
四、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掂一掂,称一称1个苹果有多重。
估一估,称一称多少个.......蛋大约重1千克。
猜一猜、背一背同桌有多重。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设计“你知道吗?”的课外小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一般人群每日食盐量为6—8克。我国
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盐量应少于 6克。 1克米大约有50粒,
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粒米,那么全班55人,一天就浪费约1克;全市370万人,一天就浪费约74千克;全国13亿人,一天就浪费26000
千克,合26吨。
六:板书设计
有多重


1千克=1000克
课后反思:



1吨有多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质量单位 “吨”,掌握 1吨=1000 千克这一单
位换算公式。
能力目标:能用 “吨” 表述物体的质量,能进行吨与其它质量
单位的换算。
创新目标:提高学生认识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吨,了解1
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故事激趣。
在美丽的森林里,动物医生要给动物们体检,大象 第一个到,请


你猜猜它的体重是多少?(课件演示测体重的过程。)
2、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3、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帮助它测体重好
吗?
二、感知探究
课件出示情境图:
1 、猜一猜:一头牛、1 桶油、1 袋面粉和1个小学生的质量各
是多少?
2、用称称一称,验证猜想。(课件演示)
3 、试一试:
(1)让学生背一背体重25千克的同学。
(2)提一提质量50千克的油桶。
4、看一看,算一算。利用课件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
一看,算一算
课件出示:
1 桶油质量是 100 千克,这样的10 桶油正好重1吨
1 袋面粉质量是 50 千克, ( ) 袋面粉约重1吨
三年级的小学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 25 千克。( )人大约重 1

一头水牛重 350kg , ( )头水牛约重1吨
三、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 通常吨可以用字母t表


示。
1 吨 =1000 千克; 1t=1000kg (板书)教师强调:计量较重的
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四、说一说。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 1 吨大约有多重,哪位同学
来说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做单位。(强化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单元主题) 面积
什么是面积
学习目标:
1、通过情景的设计,使学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区分面积与周
长。
2、让学生在 实践操作中体会什么是面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渗透面积单位的作用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教学重点:
通过情景的设计,使学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区分面积与周长。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什么是面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什么是面积?
二、动手拼摆,在操作中理解什么是面积
1、看一看,比一比
(1)、课本和硬币哪一个面积大?
(2)、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面积大?
提示:试着用小正方形摆一摆,比一比。
2、引导发现问题:
师:老师也把摆出的这些长方形带给了大家,这些图形的周长相
等,大小一样吗?
3、学生汇报:
(1)平铺后数小正方形的个数;
(2)重叠后比剩余部分的大小;
(3)摆出单排的小正方形,算出个数后比较;
(4)利用方格纸比较……
4、小结引导:
师:通过比较,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正方形最大)
5、巩固扩展:


出示三角形、心形、十字形,引导比较面积大小,渗透封闭图形
的概念。
三、实际体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面积
1、 引导认识:
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面积呢?同桌两人找一找并比一比它
们的面积。
2、 出示:长方体2个
它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来摸一摸)
生体会:6个面的面积之和是长方体的面积。
现在这样能直接看出长方体的大小吗?怎么办?
(教师出示展开图)
3、小组合作认识立体图形面积
请你摸一摸拿到的立体图形的面积,并给小组内的同学展示你拿
到的立体图形的面积。
4、引导归纳:
刚才我们比较了很多面积,那你能用自己话说说面积指的是什
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看书P49定义)
四、练习提高
1、下面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2、设计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使它的大小等于12个方格那么大。


五、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1.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 你喜欢用那种方法来比较面积?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你是
怎么想的?
六、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学习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
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
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 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
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
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 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
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用自己的方法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 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3、小组汇报。
二、你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认一认。
1、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一)、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出你身体上所表示的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
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

< p>
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三、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长方形的面积
学习目标:
1. 通过 解决卡片面积问题,促使学生经历“问题研究→发现规律
→形成方法”的研究过程。体验不断改进测量方 法的意义和作用:在
直接测量的方法基础上逐渐改进测量方法,发现间接测量方法,总结
求长方 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2. 在探索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过程中,理解这种方法的原
理,并 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思考程序和基本的计算能力进
行相应的训练。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思考和讨论研究等学习方式逐渐自觉
地改进测量方法,形成新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
教学准备:
课件、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方形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
么?
一、复习导入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用面
积单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 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
继续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
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1.有图,图长3厘米,宽2厘米;图长5厘米,宽2
厘米;图长4厘米,宽3厘米。
分组操作。
第一组:图我们摆了6个小正方形,即它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

< br>摆好后,我们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第二组: 图我们摆了10个 小正方形,即它的面积是10平
方厘米。摆好后,我们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 < br>第三组:图我们摆了12个小正方形,即它的面积是12平方厘
米。摆好后,我们发现这个长方形 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
2.师: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1.投影出示下表,求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
2.练一练。
四、归纳公式
(1)研究到现在,你知道量出长和宽后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吗?
(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
(3)(指算式)看到长几厘米,就知道能摆几个面 积单位,宽几厘米,
就知道能摆这样的几行。所以长的厘米数乘宽的厘米数等于所含的平
方厘米 数。
五、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面积单位的换算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情景,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
积单位间的换系。
2、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初步培养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
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换
算。
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进行小研究,准备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和1平方分米
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师:我们已对面积和面积单位进行了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
些?
师:昨天留了小明家修补地砖的问题给同学们思考请读题。


小明家有一块长5 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
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都认为首先要解决1平方分米=( )平
方厘米,这节课我 们就研究面积单位的换算(出示课题)“面积单位
的换算”(板书)
二、小组交流课前小研究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教师下到每组与学生交流。
三、班内组间交流
1、1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小结:我们知道面 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就可以看成边长是
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因此1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
板书结论(100)
2、解决课前问题
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知道了,小明家的问题能解决了
吗?
3、1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学生交流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进率
汇报
( 学生正确地运用迁移类比,准确地进行了估算,然后汇报
归纳。教师及时点拨)


生1:先测量它的边长,再计算面积10×10=100平方分米。
生2 :用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摆一摆,1排摆10个,摆
满10排,10×10=100平方分米。
生3:只摆1排10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用尺子量一量
可以摆多少排,这样估算出要用100个 1平方分米。
师小结: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引导学生观察找规律(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师:你能利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吗?
四、单位换算。
(一)、填一填
1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4平方米=( )平方分米
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5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换算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若用边长为
5分米的正方形水泥砖铺地,需要砖 多少块?
五、总结
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练习四
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查缺补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知识上的漏洞,激发学生
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 养学生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
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尺子等。
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
同学们,第五 单元的新知识我们都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


本单元知识的整理和分析。
复习整理: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形成知识体系。
面积单位及进率。
面积的计算方法。
练习巩固;
师用课件依次出示教材第58页第1-6题。
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第7、8题。
师生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复习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主题:数学好玩
课题:小小设计师
学习目标:1、结合欣赏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
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2、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
趣。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情
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先让学生充分说出自 己的感受,体会平移、旋转
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再让学生模仿画图案,进一步强化感知:美
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最后
引导学生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探 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获得一
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教学准备:各种图案、实物图片。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图案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 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出
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哪些图< br>案代表的意义吗?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
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 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紫荆花”是由一个花瓣绕中心旋转四次得到的。


“风筝”是由一只燕子平移后得到的。
“花边图案”是由一组小图案平移后得到的。
“雪花图案”是由一瓣雪花然中心旋转五次得到的。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
或对称得到的?
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二、解释画法,动手操作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3页画一画1)。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 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
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将感知转化为设计理念,亲身体验应用平移、对称的
现象进行图案设计,并掌握必要的绘图策略和技能。)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3页画一画2)。
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
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 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3、作品展览、鉴赏
全体同学一起欣赏大家的作品,寻找作品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
现象,并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作品奖、巧手奖、互助奖等,使学
生得到美的启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
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理解并掌 握复杂图案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
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
法设计 的图案,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
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 意观察,如果有兴趣你也
可以成为一个杰出的设计师。







我们一起去游园
学习目标:
1.结合应用“乘除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现
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 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租车”和“购买纪念品”两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
掌握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课题:淘气他们学习今天要组织同学们去游乐园玩耍,
这节课, 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游园吧(板书课题:我们一起去游园)。
活动一:租车
1.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
解决什么问题?
生1:数学信息是:有48人去游园,需要租车,小车每辆最
多乘12人,租金是120元,大车每辆最 多乘18人,租金是160元。
生2:问题是: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师: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两遍,独立思考,再与同伴说一说:
可以怎么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学生汇报思考的过程:可以租3两大 车,坐54人,有6个空位,
租金是3×160=480(元);……
2.师:到底有几种 租车方案?我们来整理一下吧。出示列表:
把你想到的租车方案,依次序填在表格里。


小车辆

大车辆

可坐人

租金


方案1
方案2























生:独立完成表格,把各种租车方案都填在表格里,交流展示。
•展示完学生的列表后,师选出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代表方案
展示:
小车
辆数

案1

案2

案3

案4

案5

3.怎样租车最省钱?
0 3
1 2
2 2
3 1 3
12+18=54
2×12+2×
18=60
1×12+2×
18=48
3×18=54
2×120+2×
160=560
1×120+2×
160=440
3×160=480
×3×120+160=520
4
大车
辆数
0 4×12=48 4×120=480
可坐人数 租金元


1)观察上面几个方案,如何做最到省钱?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最省钱的是方案4:租1辆小车和2辆大车440元。
师:为何方案1和4都是坐48人,相同的人数,为何租金不同?
2)淘气说:如果我们是4 0人,怎样租车最省钱?你们能帮帮淘
气吗?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试着解决问题,汇报:租2辆小车,1辆 大
车省钱。
小结:租车最省钱的策略是:车上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坐不
满,空座 位必须尽可能少,尽可能用大车。
师:解决了租车的问题,同学们开心的乘车去游乐园里玩耍了。在游园的时候,同学们又遇到了数学问题,请我们帮忙解决呢。
活动二:购买纪念品
1.师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观察,汇报:小包装里有3个玩偶,每 盒5元,大包装里有
4个玩偶,每盒6元。买30个玩偶,可以怎么样买?
师:大小包装各需要几盒?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怎样买?”
请你写出3种购买方案,哪种最省钱?
问:怎样写出你的方案呢?(生:用列表)
2.学生在题单上完成表格2,交流展示:



案1
2
小包

6 2×3+6×4=30 2×5+6×6=46
大包玩偶数量 金额



案2

案3 10
6 3 6×3+3×4=30 6×5+3×6=48
0 10×3=30 10×5=50
比较:哪种方案省钱?讨论:省钱的方案有什么规律?(尽量购买大包装盒的省钱,因为大包装盒里每个玩偶的单价少)
生:观察表格,思考,交流,汇报。
3.师:利用列表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
活动三:巩固应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列表的方法解决了租车和购买纪念品时遇
到的数学问题。现在你能用学到 的知识,帮助笑笑和淘气解决他们在
游园时遇到的问题吗?
1.笑笑的问题是:买50个玩偶,怎样买最省钱?
2.淘气的问题是:如果大车可8人 ,小车可坐5人,我们28人
乘车,怎样安排车辆空座最少?
学生独立思考,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
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展示,汇报。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游园的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学生回顾,思考,自由发言。





《生活中的推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
推理。
3、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按照一定方法进
行推理。
教学难点:
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用表格的形式处理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
1、判断玻璃球在哪只手里。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做好玩儿 的
数学游戏,想参加吗?想参加的小朋友请你把手举得高高的,哦,我
看见了!大家都想参加, 仔细观察,精彩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
(师出示一个彩色的玻璃球)这是一个彩色的玻璃球,贾老师 要
把它藏在贾老师的其中一只手里。看好了啊!


(师把手藏在桌子后面,然后 把玻璃球放入一只手里)来,猜猜
玻璃球在哪只手里?
有的小朋友猜会在左手中,也有小朋友猜会在右手中。
能不能确定在哪只手里?
大家都说不能确定,
为什么不敢确定?
有小朋友会说:老师有两只手,谁也不知道究竟在哪只手中。
(师张开了右手,做出举手的姿势)
现在,当我打开右手的时候,你敢不敢断定它在哪只手里?
哦,大家都知道在老师的左手里。
为什么?
小朋友一定会说:因为刚才右手打开了,那它肯定藏在左手里。
你们为什么这么肯定?
哦,因为老师只有两只手。现在排除了一只手,就只剩另一只手。
这就是推理的一个小知识,它叫作排除法。
当我们排除了一种可能,它就可以确定是另一种可能。
2、猜猜他是谁。
好,现在我们玩第二个小游戏:“猜猜他是谁”。
这是一张师生合影,我们要找的人就在其中,你能很快的猜出他
是谁吗?
不能吗?为什么?因为人太多了,无法直接进行判断。
那么,老师就给大家提供第一条线索:他穿着干净的校服。


根据这一条线索,我们可以判断出,他一定是一名学生,不是老
师。
那咱们就把老师排除掉。
现在猜出他是谁吗?
不能,还需要线索,对吗?
第二条线索很重要:他在第一排。
范围缩小了,咱们把目标就锁定在第一排同学的身上。
现在你敢确定他是谁吗?
还不能确定吗?
最后一条线索非常关键:他是男生。 < br>仔细观察,第一排有几个男生,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找的就
是他。太棒了!刚才同学们根据老 师提供的三条线索,进行了连续的
思考,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
其实在刚才的游戏当中,我们 就运用了一些推理方法,把很多线
索连续起来思考,把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找到正确答案。这个过程,< br>就是我们数学中推理的一种方法。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需要推理呢?
今天我们一齐来研究:生活中 的推理。
(设计思考:以学生熟知的猜球和找人的小游戏作为情境,通过
多媒体的生动演示,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的来到了小
伙伴中间。拉近了问题与学生的距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 解决问题的
兴趣。)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首先,那我们就一起走入熟悉的校园去看一看那里有什么推理问
题。
(课件出示:学 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
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请大家认真的跟老师读 一遍题。学
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
其中一项。
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现在学校有三种兴趣小组: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有三个
小朋友要去参加,分别是淘气、笑笑和小明。
我知道了,淘气喜欢足球,小明也喜欢足球,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每个人只能参加了一项,也就是说每个项目只能参
加一人。
知道了,笑笑参加了足球兴趣小组,淘气参加电脑兴趣小组,小
明参加航模兴趣小组。
是这样的吗?
不一定,为什么呢?
笑笑为什么非得是足球,她也可能是航模,也可能是电脑呀。
也就是现在我们还不敢确定他们 参加的哪一项。如果想确定他们
究竟参加了哪一个兴趣小组,还需要线索。
2.推理分析
(课件出示: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


气喜欢航模。)
继续读题,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
喜欢航模。
首先分析 第一个线索“笑笑不喜欢踢足球”,那么笑笑可能参加
电脑小组,也有可能参加航模。接着分析第二个线 索“小明不是电脑
兴趣小组的”,那么小明可能是足球小组,也有可能是航模小组的。
最后分析 第三个线索“淘气喜欢航模”,那么淘气一定就是航模小组
的。再倒过来进行排除,淘气参加了航模小组 ,笑笑就不能参加了,
笑笑只能参加电脑小组;也是因为淘气参加了航模小组,所以小明只
能参 加足球小组。
仔细回忆刚才推理的过程,你发现了吗?有一句话最关键,所有
的推理结果都是 因为这句话而得出。是哪一句呢?对了,就是“淘气
喜欢航模”,这句话就是这道题的关键句,因为她是 一种肯定的语句,
所以我们可以由此直接推理出一种结果,而其他的两句话都是否定的
语句,只 能结合刚才的关键句才能推理出结果。因此,今后再来分析
这类题时 ,咱们就要先来找出关键句,什么才是关键句呢?一般情
况下,肯定的语句就是关键句。
3.记录过程
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进行推理,但是要把推理的过程以及结果记
录下来,可以采用哪些方式呢?
(1)文字表述的方式。
首先小红用文字表达。你能看明白吗?


(课件出示:)
因为淘气喜欢航模,那他就是航模小组的,然后笑笑不喜欢踢 足
球,淘气又喜欢航模了,所以笑笑只能是电脑小组的,那小明最后只
能是足球小组的,因为淘 气是航模小组的,笑笑也是电脑小组的,所
以只剩下足球小组了。
哦,用文字表达的方式,就是把我们刚才推理的所有过程中用文
字都写出来。
这种方式仍然先找到关键句“淘气喜欢航模”,再依次进行推理。
(2)交流连线的方式。
接着来看小芳用连线的方法,你能看明白吗?
老师把三位同学的名字写在左边一列,三个兴趣小组的名称写在
右边一列,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仍然从“淘气喜欢航模” 这个关键句入手进行推理,淘气
喜欢航模,就是航模了,笑笑不 喜欢踢足球,航模又被淘气占了,笑
笑就只能是电脑了。只剩下小明和足球了,所以小明一定参加了足球
小组。
(3)交流表格的方式。
最后来看小丽用表格的方法。
首先列一 个整齐的表格,咱们习惯性的把人的名字写在左边一
列,把兴趣小组的名称写在上面一行。
然 后进行推理和分析。既然淘气喜欢航模,就在这打个√,肯定
他是航模的了,那其他两个小组就打×;笑 笑既然不喜欢足球,那她


肯定不是足球的了(在足球那打了×),航模已经被选上了,她 就不
能是航模的了(在航模那打×),她就只能是电脑的了(在电脑那打
√);小明既然不喜欢 电脑(打×),航模又被人选了(打×),那他
只能是足球的了(打√)。
其实同样 的表格还可以这样来填,首先找到关键句“淘气喜
欢航模”,由此判断出淘气参加的就是航模小组,因为 每人只能参加
一个小组,所以淘气不可能参加电脑小组,也不可能参加足球小组。
而且我还可以 直接判断出笑笑和小明也可能参加航模小组,因为每个
小组只能参加一人,所以根据关键句就可以做出5 个判断。这样,后
面的判断就变得简单一些了。继续看“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只能选
择电脑小 组,小明就不能小组电脑小组了。这样的话,即使不告诉我
们最后一个条件,也能推理出小明参加的即使 足球小组。
4.综合比较
同样一道推理题,咱们能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记录,真棒!
可是,如果让你选择表达方法,你会选哪一种呢?你觉得哪种表
达方式更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文字表达的方法虽然很清晰的表达出了整个的推理过程,但是要
写很多的字,对同学们来说难度 太大,不太好,淘汰;连线的方法简
单明了,表格的方法也很清晰,到底哪种方法更好呢?
其 实连线的方法,只能看到最终的结果,却无法显示咱们分析、
推理的过程:最后来看表格的方法,既能使 大家看清楚你推理的过程,
而且看起来比较简单。


因此,表格的方法,在推理 过程中是经常用到的。它能够让我们
更加有序的思考,而且能够把推理的过程表达得更加清楚。
但是无论哪种推理方法,都是先抓住“淘气喜欢航模”那句话进
行推理的。也就是抓住了关键句,然后 再依据三条线索进行逐步的推
理,其实他们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且最后推理出的结果也一样。首先
找到关键句,然后结合其他线索进行分析、推理,逐一排除,最后得
到正确结果。
(设计思 考:教师不是忙于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先充分发
表自己的看法,相信学生的能力。不管是对文字的 阅读理解,还是通
过画表分析,教师都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
按不同 顺序去思考问题。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抓住学习契机,
启发学生对推理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提炼。 大胆改进教材,书中的表格
只根据条件进行一次判断,画一次“√,×”而教师引导学生对条件
作出多次、多向的判断,把表格画满“√,×”,这样,更加便于学
生观察。使学生对推理方法的理解由 模糊到清晰,从而真正达到自主
建构知识的目的,为解决后面一系列问题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三、练习巩固
1.老师教什么课
淘气和笑笑的学校刚分配了三位年轻教师,体内分别担任什
么课呢?
(课件出示)一起来读一 遍题。学校开设的美术、音乐和体育三
门课,王、李、张三位老师分别教其中一门课,王老师不是美术老 师,


李老师从不在操场上课,张老师上课要用钢琴。这三位老师分别教哪
一课?
我们来选表格的方法来完成推理,行吗?表格不仅要写清楚三位
老师的名字,还要写清楚三门课 程的名称。
开始分析和推理的过程了,首先找推理的突破口,找关键句。对
了,就是因为张老 师上课要用钢琴,那张老师就是音乐老师(打勾),
那张老师肯定就不是其它课的老师(打叉),然后呢 ,王老师不是美
术老师,那只有这两种情况了,那王老师就是体育老师(打勾),那
这两节课就 不是了(打叉),体育和音乐都有了,所以李老师就是美
术老师。
你抓的是这句吗?相信大家 都能找到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是
这道推理题的一个关键句。因为它能让我们确定张老师就是教音乐< br>的。
你看,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咱们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女生比身高。
紧张的学习结束后,淘气、笑笑正带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呢!
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小红、小青、小芳、小丽四个人中,小青不是最高的,但比小红、
小丽高;而小红又比小丽高。请在下 图中标出她们的名字。
这一次是四个人,你能试着列出表格吗?表格中必须写清楚哪些
项目呢?
哦,要写清 楚四个人的名字,分别是小红、小青、小芳、小丽,


还要写清楚身高分别为最高、第二高 、第三高、最矮。
表格列好了,接下来咱们就要依次来分析、推理了,首先找最关
键的句子, 这一次仅凭一句话就可以判断出结果吗?不行,要看两句
话,是哪两句话呢?就是“小青不是最高的,但 比小红、小丽高”,
由此可以得出,小青第二高,其余项目画叉。继续找线索,“而小红
比小丽 高”,根据这句话,可以判断出小红第三高,其余项目画叉。
而小丽是最矮的,其余项目画叉。其他项目 都有人了,因此小芳就是
最高的,其余项目也要画上叉。
最后还要按照题目要求在图中标出她 们的名字。最高的就是小
芳,第二高的就是小青,第三高的就是小红,最矮的就是小丽。
3..摆放玩具。
小玲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她为什么现在才来呢?原来,为了和
同学们交朋友,她把自己心爱的玩具都拿来了。你能把这些玩具都放
到正确的位置上吗?
小玲有6种玩具:熊猫、松鼠、小狗、洋娃娃、小喇叭、手鼓,
放在右边的玩具柜里。熊猫放在洋娃娃 的左面、小狗的上面;松鼠既
没有放在小狗的旁边也没有放在洋娃娃的上面;小喇叭也不在小狗的
旁边。
首先找出关键句“熊猫放在洋娃娃的左面”,反过来,洋娃娃就
在熊猫的右面;“小 狗的上面”,谁在小狗的上面,熊猫在小狗的上面,
小狗就在熊猫的下面。“松鼠既没有放在小狗的旁边 也没有放在洋娃
娃的上面”,通过这句话,知道松鼠只能放在这儿。“小喇叭也不在小

初二作文题目-卖炭翁原文


跳绳比赛作文-党小组意见范文


读书笔记格式-陕西省高考网上报名


岗位工作职责-观察日记蚂蚁


qq空间被封怎么办-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上海市应用技术学院-新疆财经厅


爱丁堡住宿-天津中考网


春节的资料-七夕节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