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福建省医科大学-年度工作总结怎么写
实践研修成果模版
教学基本信息
题目
学科
教材内容
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数学
年级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
1. 教材分析 <
br>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
题,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这些都为
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
础。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前也接触过类似的题,
只不过是没有准确的明确这种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另外倍数关系的替换比较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
己尝试解决。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
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
合理的解题步骤。 <
br>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
值,进
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
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
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电脑出示图片)谁能给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你能说说曹
冲用了什么方法称大象的
重量?根据下面的数量关系你能用替换说一句话吗?
2(出示习题)师: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的实际问题吗?
揭示课题: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出示例题,自主探究
1(大屏幕)出示例题:
指名读题。(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2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3学生独立尝试,生板演:
4汇报交流,集体订正。(教师完善书写过程,进行小结)
师: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用了什
么策略?你替换的依据是题中那一句话?这一句话说明
这两个量是什么关系?
(师:这一类型的替换称为倍数关系的替换。)
(三)尝试练习
完成试一试:
(1)师:现在又该怎样替换呢?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小组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四)回顾反思,提升策略
5.板书设计
替换的策略
倍数关系的替换:两种量变成一种量,总量不变。
大小关系的替换:两种量变成一种量,总量变。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问:谁能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生:讲故事。
师问:你能说说曹冲把什么替换成了什么吗?
生答:曹冲把大象替换成了石子。
师:根据下面的句子,你能用替换说句话吗?
二、出示例题,自主探究:
师:通过刚才自己读题,你们能根据自学提示解答这道题吗?
生:独立尝试完成。
师: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用了什么策略?你替换的依据是题中那一句话?这一句话说明
这两个量是什么
关系?
生:替换的策略......
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23.....
师:这一类型的替换称为倍数关系的替换。
师问:倍数关系的替换有什么特点?
生答:果汁的总量不变,杯子的数量变了。
三、尝试练习:
师:有了刚才的经验,你们完成下面这个题吗?
生:尝试练习。
师:现在又该怎样替换呢?这一题替换的依据是什么?
生: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
师:这一句话说明这两个量是什么关系?这一类型的替换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生:总量变了,小盒的数量不变。
四、回顾反思,策略提升。
师:完成两种不同替换关系的题,我们来 比较例题与试一试,有什么异同。
师归纳共同点:两个量替换成一个量
不同点:第一题杯子的数量变了,总量不变;第二题是总量变了,小盒的数量不变。
师:学会了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你们愿意用新学会的知识,挑战一下自己吗
7.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中,我觉得第一导课设计比较成功,从学生熟悉的故事
,引出替换的方法,
接着从学生从熟悉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了替换的方法。第二,设计自学提示,为学生
的探究
指明方向,让学生初步感受用替换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例题让学生自己学先学,学生根据
提示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我又找了几个同学讲解了不同的思路,最后,我在解题过程上加
以指导完善
,学生形成了清晰的思路,这是又一个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是,时间安排再紧凑
一些,增加一些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