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无烟日-策划方案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
生熟悉的生活世
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
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
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
反映未来社会
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 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
立
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
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
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一次愉快
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
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
(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
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
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
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
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
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
(课件演示分的结
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
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
蛋糕的一半,说明你
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
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
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
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
:“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
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
生回答后,教
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认识分数) 教师做到了: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
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课件演示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
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
br>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
之几呢?(指名板书
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
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
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
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
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
“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
,这半个蛋糕是
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
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
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
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
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
其中的一份,就是1
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
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
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
贴在12下面)
在这里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
课
堂中学生通过质疑解答问题。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
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
,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
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
思
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
析、比较、综合
。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
“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
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
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
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
直观教学,遵循学
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
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
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
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
相结合。4、
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
平
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
接受性相结
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
,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
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
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
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
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
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
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
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呢?
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
“半个”
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
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
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
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
: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
—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
引
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
表示,老师都
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
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
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
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来认识它。”
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
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
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
哪个大,哪个
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
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
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
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
。这样一来,学生
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
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
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
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
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
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
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
计
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
会自主学习的
好习惯
所以,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
有不同的解
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
的评价主体,学生也
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
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
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
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
新的欲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
则,
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