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别妄想泡我
671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7: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韩国银行-童言稚语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 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
理学、传播学、教学 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 的问题和需要,
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 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
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 它必须遵
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
并根据 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 法
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 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
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 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 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 个
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
里”,包括学 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 织、教学方法与教学
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 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
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 价所构成的有
机整体。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
开 。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 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 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
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 思考、解决问题以及
学生对数学的 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
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 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 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 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
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基于这一目标,
教师给每 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
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
是怎样找到位置 的,最 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
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 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
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 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
学生能在具体的 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确定物体的位置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习数学
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 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

< p>
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
基础上得出 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 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
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 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
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 究了“数对”的读写方
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 br>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
学生起立,其 他 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
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 ,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
到前边,在正确用 “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 位置后就可以
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
生 感受到用“数对”确定 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
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 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
快乐。

通 过对以上两个教 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
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 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
认知、情感与 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 为目
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
标的六级分 类──知 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
1964年提出了情 感教学目标分 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
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 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
技能依次分为知觉、 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 、
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
行小学数学教 学设计时, 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
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 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
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 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 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
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 进行思
维的。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 涅对学习 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
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加涅 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
策略、言语信 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根据智慧技能学习的不同 复杂程度,
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
辨 别是概念学习的 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
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 。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


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 积计算公 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
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 有关概念的能力。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
“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
则学习都将无法 进行。同时, 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
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
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 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 以有关知识──包括正
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 br>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
括对不利于新知识 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
教学设计。

设计一: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
分类、 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
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 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
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 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
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
先让学 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59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
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 ,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
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 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
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 计三:在“省优秀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
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 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尽管学生知道概念,
但并没有真 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 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
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 延。

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
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埃 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
我们教 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
也许,我们只 是自以为了解 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


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 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
而很少考虑学生是 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 师对“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立 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
积大约是多少。接下 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
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 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
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 大约是多
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 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
厘 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 米等。在记录数据
的过程中,同样没 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
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 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 主要原因就是
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 师在进行教学
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 析,还
应 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
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 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 织教学内 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
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 ,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
编者的意图; 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再次应分
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
师是 这样组织“比一 比──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 进行夹
玻璃球比赛,由每组 的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
生的冠军组。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 的赢家。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 数
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 ──求平均
数。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
的 方法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温,
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 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

之 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 材。在前几册
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
计 的结果,并 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
均数的方法。为了让 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 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
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学生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 学
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 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
到学习平均数 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
织学生分组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 激 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
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 以根据夹球的总
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 思维冲突,从而引出问题──求平均


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
个数的统 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 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 师最后又安排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
立解决。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
标、教 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 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数”
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 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
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 解平均
数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
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 设
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 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
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 女
生 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
生真切地感受 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
冠军是公 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 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
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 冠军组才是公平
的。教师选择了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掌握求“平
均数”的方 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
识,还体会到了数 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
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 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
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 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
的主要 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
注他们学习的 过程;既要关注 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
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 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
果评价设计。

问题: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 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
很快乐、比较快乐, 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
统计图,根据 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 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
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 他们也能
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 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 问题,学会看统
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
的依据。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 br>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
学效果评价,了解 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
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 较科学的依据。

教 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 学效
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
一、协调于 系统的整 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
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 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 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 ,洞察每一子系统与
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聊城人事考试-今天我当家


厦大选课系统-汶川大地震作文


英语四级语法-中国公共招聘网


12海里-老师我想对你说200字


曼德拉语录-忘不了的笑声作文


三中全会公报-中秋礼品方案


高考报名入口-学习雷锋活动总结


38妇女节手抄报图片-运动会投稿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