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有板书语文

萌到你眼炸
841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8: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晋中市职业技术学院-作文800字大全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优异教案教学设计有
板书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的概念教学的严重组成部分,也是 一年级学
生学习数的概念的难点。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认 知规律,以“小猴分水果”为主题,使学生掌握比大小的方法。
1.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比较两个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
“小猴请客”的情境中用一一对 应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在“够吃”与“不够吃”中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而理解“=”“> ”“<”的真正含义。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教师注重挖 掘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在教学
过程中渗透了分类思想、优化思想、符号化思想等。让学生对简单知 识背后的
思想方法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将产生积极影响,并产生长
期的效应 。
3.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掌握了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思 考、讨论、操作
等活动,体验学习的喜悦与胜利的怡悦,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主体的地位上。
课 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小猴等图片
学生准备小猴等图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 4



(课件出示小猴请客图)
小猴在森林大赛中夺得了冠军,心里高兴极了!于是请来了它要好的 朋友
来家里做客。看,小猴买了这么多水果来招待朋友,小猴可真热情啊!
请同学们观察情境 图,说一说,小猴一共请了几个朋友?它为大家准备了
什么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个?
设计意 图: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详尽的情境中学数学、
用数学,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强 调的。
在这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由学生喜欢的“小猴请客”
的生活情境 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与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 铺垫。
⊙动手操作,渗透分类
1.你能想办法让人一眼就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 吃吗?(只要把
小猴放在一起,梨放在一起,桃子放在一起,香蕉放在一起,再数一数就知道
了 )
2.为什么要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呢?(教师渗透分类的思
想方法)
3.请 你用手中的学具解放摆一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幅图中有哪些事物,
分别有多少。(出示课堂活动卡) (可能出现的摆法:①按例外种类摆4堆;②从
上往下,按1只小猴对1个梨,1个桃子,1根香蕉的方 法摆,最下面的几行没
对齐;③按教材上的象形图那样摆,对得很整齐,而且是从最下面的一行开始对齐的)
4.相同点:都分类摆放。例外点:第②、③种方法对得很整齐,但摆放顺
序例外。
5.在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归纳:第②、③种的分类方法都是1个
对着1个摆,比较简易看出谁 多谁少。
2 4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分类整理 的方法摆一摆,在操作中,充分显示无序
摆放的缺陷,在比较中体会分类摆放、有序排列的优点,既能渗 透分类思想、
有序思想、一一对应思想,又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象形统计图的特点。
⊙优化比较,渗透新知
1.能同时看出哪种水果够分,哪种水果不够分吗?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2.(课件出示)跳出1只小猴,落下1个桃子,依次出现3只小猴和3个桃
子。
3.这幅图与刚才的图片有什么例外的地方?(这幅图里有小猴和桃子)
你觉得这样的图有什么好处?(这幅图比原来简单,更简易看出每只小猴能
不能分到1个桃子)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演示,利用已经学过的数数和一一对应
的方法,引出新的知识 ,让学生感悟知识的迁移。
4.如果遇到一幅比较复杂的图,为了能一眼看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我们 应
该怎么做呢?(学生同桌之间讨论)
5.(1)左边的3只小猴可以写成几?右边的桃子呢 ?3只小猴分3个桃子,够
不够分?小猴的只数与桃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同样多)
教师 适时指出:表示两种事物同样多,我们可以用“=”来表示。“=”叫做等
号,读作:“等于”,在书写 时两条线长短要一致。(在图下面写上“3=3”,引导
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2)每只小猴分1根香蕉,够分吗?请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学生动手摆一摆,再和同桌交流)
①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再引导学
生学习“32”)
②认识大于号。
3 4



“32”这个式 子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学生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
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 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3)每只小猴分1个梨,够分吗?请先摆一摆,再说一说,你能想办法 用一
个式子表示吗?(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4”)
①认识小于号。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
②“34”这个式子怎么读?(3小于4)
③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4)“32”“34”还可以怎样表示?(还可以表示为
“23”“43”)
6.“3等于3”“3大于2”“3小于4”与“3=
3”“32”“34”,哪种写法更简易些?什么时候用
“=”“”“”呢?(教师强调:“”“”“=”的读、写法)
7.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 “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
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设计意图:这一环 节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
说出比大小的结果,然后引入数学符号,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合理性和简洁
性,而且在比较的过程中,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比较大
小。“<”“>”的区分 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学生理解它们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区别并概括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
忆。 在课堂实践中,加强学生想、说和做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
提高,还有利于渗透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4 4

实验总结-交际礼仪


杨馥伟-中国合伙人台词


老罗推荐的书-碧瑶坐


恩师留言-工业品购销合同


发展党员工作计划-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法律关系的要素-中国有多少人口


武警武汉指挥学院-送给爸爸的祝福语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秋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