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

余年寄山水
535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08: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2017年小年-陕西航天职工大学


第 一 单元 第 一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图形变换 轴对称
课型
新授课
1、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比较熟练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习目标
2 、观察、发现轴对称图形中两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并会根据这一特点画出已知
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会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3、感受中国传统艺术和生活中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观察、发现轴对称图形中两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在进行轴对称变换中找到图形中的关键点及其对应点。
教师:剪纸窗花或其它轴对称图案、教学课件、剪刀、长方形白纸4张。
学生:剪刀、长方形白纸4张、直尺。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
过年的时候要贴窗花
装扮房子。今天,我也
带来一种,漂亮吗?你
还发现了什么?你是
怎么判断的?
这里还有一些图形,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例1
出示图形。(对称轴
及对应点暂不出现)
这些是轴对称图形
吗?它的对称轴在哪
里?
在轴对称图形中,我
们把A和 A′这样的两
个点叫作对应点。仔细
观察,A 和A′之间有
什么特点?再观察其
它几组对应点,你能发

设计
学 生
意图

通过
实例引
入,使学
生感到
亲切自然,产生
浓厚兴
趣。

课件
显示美
丽的图
补充与修改
一、创设
情境,通
过观察发
现,引入
新课学
学生根据p3的图片
作出判断,把对称轴画
到书上。
发现它是轴对称图
形,根据沿它的一条边
对折,两边能完全重
合。 这条边就是它的对
称轴。

演示,整组图形沿对
称轴对折后,两边能完
全重合。展开,标出三


习。






二、探究
交流,理
解掌握新
知。








组对应的点:A A′,B 案,吸引
B′,C C′。
回答:点A与点A′
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
小格。
学生,通
过相互
交流、讨
论等形
1、小组讨论、交流。 式,让学
2、全班交流、得出:生得出:
在轴对称图形中,两对轴对称











通过画轴对称图形
的另一
半,理解
轴对称图
形的特
点。




穿针引
线,全课
总结,
现类似的特点吗?从
中你发现了什么?
能把“距离”改成“长
度”吗?强 调点到直线
的距离是指点到直线
的垂线段的长度。
刚才,我们发现了轴
对称 图形的一个重要
特点,这个特点究竟有
什么用呢?看例2。
读要求,这是什么意
思?想一想,怎样才能
画得又快又好呢?
小结:刚才我 们根据
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画
出了左边图形的轴对
称图形,这一过程,也
叫作轴 对称变换(板),
利用轴对称变换,我们
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
的轴对称图形和图案。
这节课学习了什
么?还有什么问题?
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相等。




理解题意,独立完
成,四人小组交流,全
班展示、交流画法。
大致分成这样 几步:
1、标关键点;2、描出
与关键点相对应的点;
3、连线;4、检查。
完成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2、剪轴对称图案。
图形中,
两对应
点到对
称轴的
距离相
等。
使学
生深刻
理解和
掌握轴
对称图
形的特
征。

进一
步内化
3、完成P4:做一做。 知识,达
完成作业。
1、练习一第2题。
2、搜集通过轴对称
变换得到的图案。
到学习
目标。











轴对称变换 → 轴对称图形

在轴对称图形中,两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第 一 单元 第 一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旋转
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度数后的位置。
课型
新授课
1、能判断 一个点绕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度数;能用作图工具找到一个点绕中
学习目标
2、观 察、发现一个图形绕一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后会形成新的美丽的图案;探究
发现一个图形绕自己的 中心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时,每个点都旋转了相同的度数。
3、会利用作图工具画出一个图形绕 一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度数后的位置;会
利用旋转变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能判断一个点绕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度数。
会利用作图工具画出一个图形绕一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度数后的位置。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1、出示例3钟面问:
钟面上的指针进行
了什么运动?(旋转)
旋转要讲究方向和
度数,今天我们就研究
“旋转”。(板书课题)
2、请你解决关于钟
面的这几个问题。
3、交流结论。
要知道一个点绕中
心顺时针(或逆时针)
旋转的度数,需要连接
点开始的位置与中心,
再连接点旋转后的 位
置与中心,最后量出两
条线段间角的大小。
拿出玩具风车。我们
来研究图形的旋转。
刚才量出了一个点

设计
学 生
意图

使学
生很自
补充与修改
一、感受
旋转图形
的位置变
化。

观察发现:钟面上的
指针进行旋转运动,感
受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然感受





交流得出钟面指针从
某一个刻度旋转到另一
旋转的
概念。



使学
生自主


















二、弄清
图形旋转
的的特
个刻度所旋转的度数。 地判断







思考:风车旋转后,
一个点
绕 中心
顺时针
(或逆
时针)
旋转的
度数。
让学


点。










三、感受
旋转后形
成的美丽
图案。



四、根据
学习的旋
转知识作
图。
绕中心顺时针(或逆时
针 )旋转的度数,现在
你能想办法知道这个
风车旋转的度数吗?
要知道一个图形绕中心顺时针(或逆时
针)旋转的度数,需要
在图上先确定一个点,
然后量出这个点 旋转
的角度,就是这个图形
旋转的度数。
考考大家的眼力,漂
亮的风车图案是由什
么图形旋转形成的?
这些图案是由哪个
图形旋转而成的吗?
师:刚才我们欣赏并
判断了由图形旋 转而
成的图案,想不想自己
设计这样的图案?
出示例4。
利用前面的知识学
生自己动手尝试解决。
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
化?(向同一个方向旋
转的度数是一样的。)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书
上的3个问题。



回答:是由一大一小
生找到
一个点
绕中心
顺时针
(或逆时针)
旋转一
定度数
后的位
置。
陶冶
学生的
两个三角形旋转而成。 性情,
独立尝试解决书上的
2个问题。


学生思考“做一做”1
题。
交流画法。

使学生
获得美
的感
受。
让学
生进一
步运用
知识,
完成“做一做”2题。 增强能
力。








旋 转
点 图形 图案




第 一 单元 第 一 课(小节) 三 课时
教学课题
欣赏设计
课型
练习课
1、通过欣赏知道很多美丽的图案是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变换而成的。
学习目标
2、通过观察会判断图案是由什么图形经过什么变换而成的。
3、会利用作图工具和所学知识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会利用对称、平移剪出自己设计的
图案。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会判断图案是由什么图形经过什么变换而成的。
综合运用知识,会利用作图工具和所学知识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出示老师收集的利用
设计
学 生
意图

通过欣
赏知道
很多美
丽的图
案是利
用平
补充与修改


一、数学
与艺术。 平移、对称和旋转变换




而成的美丽的图案。
(也可以让学生课前
自己收集一些)

出示书第7页中的铜镜
欣赏。



小组讨论并交流判断方
法。









完成练习一第3题。
动手剪一剪,完成练习
一的2、5题。
生用准备好的学具,模

二、欣赏



移、对
称和旋
转变换
而成
并判断。 和花边图案。




师:这是中国古代的铜
镜和具有中国特色的
花边,你 能判断出这些
图案是怎样变换而成
的吗?
布置学生设计图案,



的。






通过教
学使学
生会判
断图案








三、动手
剪一剪。 剪出美丽的图案。





四、动手

巡视指导。
仿练习一第6题的例子,是由什
先找出每个图形的中心
点,再分别旋转三次,
看有什么发现。(发现圆
形和正方形按这三种方
式旋转后,图形没有变
化;正六边形和 等边三
角形旋转180度,上下
颠倒,旋转360度又回
到原来的样子。)
么图形
经过什
么变换
而成
转一转。



运用。












的。


通过教
学鼓励
完成练习一的第1、4题。 学生利
小组交流后推出好的作
品全班欣赏。
用作图
工具和
所学知
识自己
设计美
丽的图
案。
全课总结。
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小
结。























欣赏设计
对称 平移 旋转


第 二 单元 第 一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因数与倍数(一)
课型
新授课

1、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能够比较准确地进行语言描述。
学习目标
2、掌握因 数的确定办法,能够正确有序地找出一个非0整数的所有因数,知道一个数的
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 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习惯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
会正确有序地找出一个非0整数的所有因数。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一、出示乘法式题:
4×2= 6×8= 9×3=
50×7=
2×6= 10×8= 6×30=
125×8=
师:我们知道了乘法算
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非
常好。其实对于一个整
数乘法算式中的几个
数之间的关系,在 数学
上还可以这样表达:比
如:2×6=12,我们就
可以说2是12的因数,
6也是12的因数,12
是2的倍数,12也是6
的倍数。那根据这样的
表达方式你 能说一说
其它几个算式中谁是
谁的因数(倍数)?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选择一个算式
来说。
在整数乘法的算式中,
乘号两边的数是积的因
数,积是乘号两边数的
设计
学 生
意图

让学生
掌握因
数、倍
数的概
念;并
在此基
础上进
行展
补充与修改
口算乘
法,根据
乘法算式
找因数和
倍数。

1、 学生口算出得数
2、 复习算式中各部分
的名称






开,逐
层渐



进,让
学生掌
握因数
的确定
办法,
能够正
确有序
地找出
一个非
0整数
的所有


















引导学生
探究新知
识。









我们知道了2×6=12,2
和6都是12的因数,
还有几乘几得12呢?
3×4=12 1×12=12
还有哪些数也是12的
因数呢?
二、教学例1
1、读题
2、读题后想想自己的
解决办法
3、合作小组内交流各
自的解决办法
4、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注意有序而不遗漏
(1)一大一小成对罗列
(2)从小到大罗列
介绍书上的两种表示
方法让学生一一认识
倍数。


读书上12页的红色段
落。





合作小组内交流各自的
解决办法

全班交流

因数,
知道一
个数的
最小因
数是1,
最大因
数是它
本身,
一个数
的因数
的个数
是有限
的。
培养学
生自主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探索的
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
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 br>限的。
学生小结。
完成作业:
练习二的1、2题
基础上
特别重
视学生
有序思
考习惯
的培
练习应用 教材13页的做一做


找出30的所有因数
找出36的所有因数
课堂小结 观察18、30、36的所
有因数,说说发现。 养。

因数与倍数(一)
















2×6=12,
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第 二 单元 第 一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复习
因数和倍
数。



因数与倍数(二)
个。
课型
新授课

1、进一步巩固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掌握 倍数的确定办法,知道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习惯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掌握倍数的确定办法。A
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习惯。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1、学生举出一个整数
乘法算式,并指名说说
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
的倍数。
2、有序列出24的因数。
3、填空:一个数的最
小因数是(),最大因
数 是(),一个数的因
数个数是( )。
教学第14的例2。
1、读题
2、读题后想想自己的
解决办法
3、合作小组内交流各
自的解决办法
4、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注意有序。
5、介绍书上的两种表
示方法让学生一一认
识。
教材14页的做一做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

设计
学 生
意图

开门见
山进行
新课。



补充与修改

学生举例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进一步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解决
办法


巩固掌
握因








二、组织
学生新知
探究。



三、练习
运用。
数、倍
数的概
念。









在上节








四、课堂
练习:


五、课堂
总结
六、独立
作业:
题:
明确要求;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问:3的 倍
数只有这些吗?你还
能说出哪些?
2、完成做一做的第二
题:
明确要求;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观察2、3、5的倍数,
说说自己的发现.:
练习二的第3题、5题、
6题。

教材练习二的第4题。







课的基
础上进
一步培
养学生
的有序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思考习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
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无限的。
完成作业:
教材14页的做一做
课堂练习:练习二的第3

独立作业:练习二的第4
题。
因数与倍数(二)
惯以及
自主探
索的精
神。







例2 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2的倍数

2的倍数有2、4、6、8、10……


2、4、6……












第 二 单元 第 二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探索2
的倍
数的
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
1、使学生探索发现2的倍数的特征。
2、掌握2的倍数特征,能正确的进行判断。
课型
新授课

3、掌握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能正确判断奇数和偶数。
知道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能正确判断。
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情景引入:
同学们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吗?
如果你手里拿的是5排12号,
那你是从电影院的单号入 口
进,还是从双号入口进呢?为
什么?
问:还有那些座位号应该从双
号入口进呢?(师板书这些数)
现在我们来观察这些数 :2、4、
6、8、10、12、14、16、18……
你有什么发现?把这些发现和
你的同桌交流。
汇报发现情况,归纳2的倍数
的特征
⑴这些与2有何关系?
如:2=2×1 4=2×2 6=2
×3 8=2×4
10=2×5 12=2×6
⑵这些数的个位数有什么特
征:个位上是0、2、4、6、8。
问:怎样的数才是2的倍数
呢?个位上是0、2、4、6、8

设计
学 生
意图

通过生
活细节
的引
补充与修改

学生回答





学生举例





同桌交流。



交流汇报。



分组讨论
入,让
学生知
道了单
数和双
数。





激励学
生去探
索发现
2的倍
数的特
征。































探究
偶数
和奇
数。








三、课
堂练
习:

的数都是2的倍数。
勾书读书:个位上是0、2、4、
6、8的数都是2的倍数,这就
是2的倍数的特征。
3、举出不同位数的3个2的倍
数,师问:是2的多少倍?
1、在自然数中,是2的 倍数的
数我们给取个名,叫什么,同
学们知道吗?不是2的倍数的
数叫什么呢?
讨论:0是偶数吗?为什么?
勾书,读书。
2、请在草稿本上写出3个偶
数,3个奇数。
3、我们学习过自然数,哪些数
是自然数呢?0是自然数吗?
偶数和奇数合起来能组成什么
数?
1、判断:哪些是偶数,哪些是
奇数。
完成P17——做一做。
2、P20——1。


举例

回答

讨论

独立写出

讨论、交流。





完成作业: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数中哪
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
完成P17——做一做。
2、P20——1。
2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






能正确
的进行
判断。




















自然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0是偶数)


第 二 单元 第 二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复习
引入。





5的倍数的特征
1、使学生探索发现5的倍数的特征。
2、掌握5的倍数特征,能正确判断。
探索发现5的倍数的特征。
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PT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2的倍数的特征是什
么?什么叫偶数?什
么叫奇数
20以内的奇数有
( ),20以内的偶
数有( )。
判断下面哪些数是2的
倍数,哪些不是?哪些
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16、241、7004、280、
769
4、奇数和偶数合起来
就是( )。
我们知道了2的倍数的
特征,今天我们要来探
索5的倍数的特征。
引 入:同学们知道自己
的学号吗?问几个。现
在,老师请学号是5的
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请
站的同学说出自己的
学号,同学判断这个数
是5的倍数吗?是5的

设计
学 生
意图

课前复
习铺
补充与修改
口答





口答






垫,出
示例
题。








激励学
生去探
索发现
5的倍
数的特
征。






















探索5的
倍数的特
征。


口答,说明理由。





















拓展研究
既是2的
倍数,也
是5的倍
数的特
征。

课堂练
习:

多少倍?教师写出这
些数。
在下表中找出5的倍
数,圈出来。你发现5
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写出3个不同位数的5
的倍数。
完成P18——做一做。
写出2的倍数,5的倍
数,哪些既2的倍数又
是5的倍数?
你能得出既是2的倍数
有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
征吗?
补充:个位是0的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
倍数。
P20——3。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
倍数的最大两位数是
( )。



学生报数,听从老师安
排。然后判断是不是5
的倍数。




举例来验证你的发现看
是否正确?
归纳得到5的倍数的特
征: 个位是0和5的数,
都是5的倍数。勾书,
读书。
完成作业:
练习:完成P18——做一
做。
课堂练习:
P20—3。既是2的倍数
又是5的倍数的最大两
位数是( )。







能正确
的进行
判断。

















5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

练习 课堂练习


第 二 单元 第 二 课(小节) 三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复习导
入:





3的倍数的特征
1、探索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2、掌握3的倍数特征,正确判断。
探索发现3的倍数特征。
突破2和5的倍数特征的负迁移。
PPT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说说2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
是2的倍数的最大两位
数是(),是5的倍数
的最大三位数是()。
今天我们要探索3的倍
数的特征。你们能作个
猜想吗? 对吗?谁能
设计
学 生
意图

谈活引
入,使
学生在
轻松的
氛围下
进入新
课。



在前两
节课的
基础上
激励学
生去继
续探索
发现3
的倍数
的特
补充与修改
口答


口答










揭示课题 举例反驳?
3的倍数,到底又什么
特征呢?
我们要研究3的倍数特
征,应该怎样做呢?
⑴写出一些3的倍数
如;3、6、9、12、15、
18、21、105 、324
⑵观察发现这些数的
特征。

学生举例,集体判断










学生判断












探索发现
3的倍数
的特征。 ⑶汇报发现情况,教师




引导抽象。得到:一个
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
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
的倍数。
征。





















课堂作
业:

如:2712各 位上的数的
和:2+7+1+2=12,12
是3的倍数,所以,2712
就是3的倍 数。
问:怎样判断一个数能
否是3的倍数?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
倍数。

P19—做一做1。
P19—做一做2,
P20——4。



学生分小组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归
纳总结。
勾书,读书





学生任意说一个数,大< br>家在草稿上计算后判
断,一人板示。写出是3
的倍数的不同的3个三
位数。

学生总结既是2、5的倍
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的
特征:⑴个位一定是0,< br>⑵各位数之和是3的倍
数。



正确的
进行判
断。



















3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

2712=2+7+1+2=12 12÷3=4


第 二 单元 第 二 课(小节) 四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基
本练
习。



2、5、3倍数的特征(练习)
课型
练习课
1、进一步巩固2、5、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
2、能运用2、5、3的倍数特征,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进一步理解2、5、3倍数的特征。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一、引导学生整理:
1、说出3的倍数的特征,判
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72、168、317、2007、511、
2、同时是2、5、3倍数的最
小两位数是( )最小三
位数是( )。
二、指导学生练习:
1、P21——5、6、
读题,说题意。妈妈给的50
元,阿姨找她13元对吗?为
什么?需不需要知道妈妈买
了多少马蹄莲和郁金香?
这道题实际上要运用什么知
识来解决?
马蹄莲一枝10元,不管买多
少都是 整十元,而郁金香一
枝5元,不管买多少钱的个
位都是5或0元,加起来个
位只能是0 或5,补的钱只能
是0或5,因此找回的钱不对。
要把人正好分完,就要找3

设计
学 生
意图


培养学
生的合作能力
和归纳
总结、
主动建
构知识
的能
补充与修改

1、小组合作整理前面学
习的知识,集体交流补
充。


2、找出自己在前面学习
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
掌握知识。







1、先独立解答,再小组
讨论解题,提出新问题
并解决。

















二、指
导练
习。


力。






训练学
生运用
所学数
学知识解决生
活实际














三、查
询并
解决
的倍数,22不是3的倍数,
27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
有很多 ,但题目要求至少再
来几个人就正好分完,因此
就只有一个答案。
2、P21—7、8、
在□填数,使每个数都是3
的倍数。请学生说怎样填。 先请学生按要求写出来,汇
报,再判断,写出的数是不
是3的倍数,还是偶数。是
不是5的倍数,还是奇数。
三、总结:
今天又掌握了哪些知识?还
有什么困难?




问题的
能力。


2、独立完成,讨论汇报。 提高求



商的近
似数的
技能。
3、合作解题,汇报思路,灵活运
倾听老师讲解。



4、回答老师提出的问
题。


用知识
解决数
学问
题。
及时解
决问
问题。 四、布置作业:

四、学
生作
业。
P22——9、10。
五、拓展作业
P22——11,谈论用什么办法
知道奇数与偶数的和,奇数
与奇数的和,偶数与偶数的
和,请学生利用举例的办法
来解决。
题。养
成作业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习惯。


得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
数+偶数=奇数
2、5、3倍数的特征

同时是2、5、3倍数:








最小两位数是30;
最小三位数是120。



第 二 单元 第 三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质数和合数
2、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课型
新授课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学习目标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的、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认真审题习惯的培养。学会
全面的看问题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和数。
PPT课件、数字卡片。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因数、倍数,今天来研究
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在 投影仪上打出1-20各数提问:这些
数是什么?(自然数)它们的因数各是什么?
它们因数的 个数有什么规律?
3、结合学生讨论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填表:
例:25的因数:1、5、25 (第三类)
43的因数:1、43 (第二类)
60的因数:1、2、3、4、5、6、10、12、15、
20、30、60 (第三类)
师指着分类后的2、3、5、7……这些数的因
数有什么特点: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 br>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请学生再观察:4、

设计
补充与修改 学 生
意图


分小组
找出每
个数的
因数,并
尝试分
分类。
学生总
结归纳








举质数
合数的
例子,并
说明为
谈活引
入,使学生在
轻松的
氛围下
进入新
课。通
过学生
相互讨
论、探
索,让
学生掌
握质
引入新课







指导探索












尝试讨论 6、8、9……25、60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







请同学们再举出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没
有),问:1不是质 数,是合数吗?按因数个数
自然数可以分成几类?
师: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是什么?
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
填在指定的圈里。(做一做)
17、22、29、35、37、87、93、96
数、合
数的概
念。

在学生
领会的
基础上
判断一


质数有几个因数,(2个);合数至少有几个什么?
看一个
数因数
的个数
个数是
质数还
是合
抽象概括 因数?(至少有3个)









反馈调节
出示数字卡片,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17、
22、34、37、87、19、1
师质疑:怎样迅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
数?9680是质数还是合数?
“1”到底是什么数?(自然数)最小的质
数是几?(是2)最小的合数是几?(是4)
师:为了今后迅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
数,我们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出示例1:做一个100以内的质数表。
划掉除2以外2的倍数,再划掉3、5、7、
数。
回答:
自然数
可以分

培养学
观成三类, 生
自然数 察、比
质数、合
数。
讨论,怎
样找出
100以
较、抽
象、概
括的能
力。 归纳质疑 11的倍数,最后划掉1。
巩固练习
全课总结
(略)
请学生熟记100以内的质数。
练习四第1题 讨论完成。
第2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每人制作一套20以内的质数卡片。
质数和合数
内的质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1
有两个以上因数
2、3、5、7、11、13、17、4、6、8、9、10、12、
19 14、15、16、18、20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是自然数。
自然数














第 二 单元 第 三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质数和合数(练习)
1、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较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能较灵活的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正确熟练的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灵活的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PPT课件,数字卡片。
课型
练习课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补充与修改

1、倾听老师的谈
话,感受和理解知
识。


2、了解今天的学
习内容。






3、按老师要求四
设计
学 生
意图

培养学
生良好
的倾听
习惯。





训练学
生的观
察、比
较和分
析能
一、复习。 一、引导学习:





1、什么数叫质数,什么数叫合数?
举例说明。
2、填空。
(1)自然数按是( )的倍数可以
分为奇数和偶数;按因数的个数可以
分( )、( )和( )数。
(2)( )的因数只有一个;( )
数的因数只有2个;( )数的因数
至少有3个。
(3)20以内的质数有( ),合数
有( )。
(4)在20以内的自然数中,最小的
奇数是( ),最小的偶数是( )
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
3、把7、 9、16、1、57、79、86、97
这些数分别填入合适的圈内。二、组
织学生探究。
1、师:12是质数还是合数?12能不
能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
来?









二、学习
分解质因
数。










人小组讨论交流。 力。



4、展示交流,判
断对错,集体订
正。



培养交
流意识
和表达
能力。















三、综合
练习。




四、学生
作业。
12=2×2×3
其它合数都可以用几个质数相乘的
形式表示出来吗?
2、请学生自己试着写出几个合数,
并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的形式。
3、引导学生学习P24 你知道吗?
象12=2×2×3这样,把一个合数写
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叫做分解质
因数。
4、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分解质因数
的方法。分解法、短除法等。
5、分解质因数。6、12、24、36、35、
15。
三、指导学生练习:
1、你猜猜我是谁?练习四第3题。
可采用分组比赛、抢答等形式进行练
习。注意区别“和”与“积”。
2、练习四,第4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后,集体评议。请
学生说说自己的解答思路。
3、游戏:两人一组,可利用质数卡
片进行该游戏。







1、倾听讲解。





2、观察、讨论,
试着练习,再集体
订正。



独立完成作业。


培养学
生类推
能力。



进一步
发展学
生的观
察能力
和理解
能力。



养成良
好作业
习惯。













质数和合数(练习)
2 12
2 6
12是质数还是合数?12能不能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3

12=2×2×3








第 三 单元 第 一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形体特征。
2、能熟练地确定长方体各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3、能根据长方体摆放位置的不同情况,正确说出它的长、宽、高。
4、通过认识长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形体特征。
熟练说出长方体的形体特征。
PPT课件,墨水瓶盒、罐头盒、魔方玩具、火柴盒、排球、台 灯罩等实物,长方体框架教
具和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折零面(六块)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补充与修改 学 生
学生回忆:如
长方形、正方
设计
意图

初步感
受形和
—、列举、1、让学生回忆平面几何图形,例举:
观察导
入。


2、师取出一副长方体纸盒的“折零部件”
六块长方形纸板当场演示拼复一个长方
体教具。随即,师示问:“认认这个图形,
它还是长方 形吗?为什么?”师继问:“与
原材料的形状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导:从平面图形组合 出立体的图形,
变成长方体。“形”与“体”只是一字之
差,但是却从平面上的图形转化为占有
空间的形体。(师可重新拆开,再复装一
次;让学生再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的质的 差异。)
3、师再出示墨水瓶盒、罐头盒、魔方玩
具、球和台灯罩等物体,指出,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4、让学生从上物体中挑出长方体。师指
出,这节课我们就要深 入到长方体中,
好好认识一下。
1、长方体形体特征的认识。
(1) (初识长 方体,要求每位同学都自
形、三角形、体的概
平行四边形
和梯形等,它
们都是 平面
图形。

念通过
激趣,调
动学生
学习的
热情。
















二、探究
新知,促
学生识辨出,
它是长方体。 教学中



学生根据自
己周围所见
物,再举出其
他的立体图
形的实例。

小组内合作
让学生
从不同
角度观
察,分析
物体。 使
学生构
建简单
的空间
想象。



进理解。 备长方体纸盒或其他长方体的实物,通



































过观察,找出它的特征。)
(2)小组汇报成果(主要说明有哪些特< br>点,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其他小
组补充。得出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对面向
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3)总结归纳出长方体的基本形体特征:
(4)师生共同进入长方体的盒子(即教
室)中,说说所在盒子的特征。
(1)先将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平放讲台桌
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
(2)在师指导下学会画草图。
①先画上面的平行四边形;
②从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向竖直方向
画 4条等长的线段(为什么?)
③顺次连 结底面的4个顶点,注意背后
一条棱看不到,还有底面的两条邻边也
看不到,用虚线连结起来即 可。
(1)例2:下图是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
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
分?(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
相等吗 ?
引导观察:
一个长方体中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
这几条棱的长度怎 样?相交于其他各顶
点的棱呢?
师指出:由于长方体中有三组互相平行
的棱,每组棱 的长度相等,我们可以取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作代表,把相
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 分别叫
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

小组汇报成




学生用自己
的话说出来
(直接在实物
上指明),再
读书。

观察


学生看着框
架的实物教


















具不难分出:
水平方向有4
条,长度相
等,互相平
行, 竖直方
向有4条,长度相等,互相
平行,侧方向
也有4条,长
度相等,互相







能画出
各种情
况下的
行 长方体
的长、
宽、高。





相对的棱相
等。
针对自己手
中的长方体
再验证一下
这一特征。
学生通过量











三、巩固
练习。






四、总结
与质疑
①长方体的大小是由长、宽、高决定的。
这一点,师可以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长
方体,使学生直观地看出。
②正确理解长宽高。
师先指出,长、宽、高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随着摆放的位置不同而轮换。
最后,师 任指室内的长方体设施或粉笔
盒等,让学生指明此时长方体的长、宽、
高各是哪一条棱。
(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1.完成“做一做”的操作题。
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再量出它的长、
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巡视,注意指导并针对性简评。
2.独立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4题。
通过这样的讲评,把长方体的长、宽、
高与它每个面的长方形的长、宽联系起
来,既 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
发展空间观念,又为后继的表面积计算
的学习做了有效的铺垫。
一量,可以确
认相交于同
一点的三条
棱不一定都
相等。

学生把长方
体横放、竖放
再侧放,分别






教学中
加强学
生之间
说出它的长、交流互
宽、高。

巩固练习:完
成“做一做”
的操作题。
独立作业:完
成课本练习
五第1——4
题。
助。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形体特征的认识。 长方体长、宽、高
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对面向等
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第 三 单元 第 一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 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
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熟练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PPT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教具,正方体实物,学生自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
个,硬纸皮(课本面大小)一张、剪子。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补充与修改 学 生
学生口答


学生口答













动手摸一摸,说说
是什么表面。


设计
意图

在上两
节课的
基础上
激发学
生继续
学习的
热情。








通过实
体演示
逐步让
学生理
解长方
体和正
一、复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各





有什么特征?
2.取出自备的长方体纸盒,量
出它的长、宽、高的尺寸;说说
这个长方体纸盒的上下 面的尺
寸相同吗?长、宽各为多少厘米?
前、后面的长方形的尺寸呢?左、
右侧面呢?
3.揭示新课:我们已经认识了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如果要
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 纸盒,就
得考虑准备多大面积的纸皮,这
就是(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表面积 ”
1.表面积的意义感知。
















二、新授 师生同取一个长方体的纸盒,一





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各
部分,说出所触摸的是什么面。
2.动手剪开长、正方体纸盒,
认识长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图
的形状,建立表面积的概 念。










3.表面积
(1)把自备的长方体盒子和正方
体盒子沿棱剪开,再展平,看一
看纸盒展开的形状:(师将两个
展开图都出示在黑板上)
(2)在上面的展开图中标出 。上、
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继
续观察立体图与平面展开图的
对应面的位置关系 。
师指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













学生继续观察











长方体的表面积
计算这一部分先
交给学生自行解
答,然后根据学生
方 体的
表面积
的概
念。

再通过
对长方
体和正方体纸
盒的剪
一剪、
拼一拼
等形
的意义。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










4.长方体
表面积的
计算方
法:












继续观察展开图,想一想;
(1)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
相等?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
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在正方体中呢?
(1)师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
中,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表面积。
(2)计算方法教学:
归纳出两种表面积计算的思路
与解答方法。
①示例1:
a.先根据意义,讨论思路
—想:长方体有6个面
上、下每个面,长6,宽5,面
是6×5
前、后每个面,长6,宽4,面
积是6×4
左、右每个面,长5,宽4,面
积是5×4
b.由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这个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式,使
学生掌
握长方
体表面
积计算
的基本
思路和< br>方法。








思考解答的结果,
展开讨论,

学生说一说怎么























三、巩固
练习

四、全课
总结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
板。
(了解几个差生对式中每一步意
义是否明白。)
c.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别的简
便算法吗?自己做做看。师将学
生的另解法板书: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答:用148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5.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小结
1.完成课本第34页的例1和“做
一做”。师巡并针对性辅导。
2.独立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六第1至3题。
3.师做针对性的总评。
围绕表面积的意义和长方体的
表面积计算的思路展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的意义 例1










学生口述两种不
同的算法及其依
据。
完成作业:
巩固练习:第34
页的例1和“做一
做”。
独立作业:练习六
第1至3题。




能够正
确,熟
练地计
算长方
体的表
面积。




















上、下每个面,长6,宽5,面是6×5
前、后每个面,长6,宽4,面积是6×4
左、右每个面,长5,宽4,面积是5×4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6×5×2+6×4×2+5×4×2 (6×5+6×4+5×4)×2
=60+48+40 =74×2
=148(平方厘米) =148(平方厘米)


第 三 单元 第 二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应用
课型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回归长方
体和正方
体表面积
的计算方
法。


1.掌握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够运用长、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答有关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问题。
运用长、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答有关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问题。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PPT课件,木箱模型(无盖)、缺两底的长方体实物。
新授课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一、谈话: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
积指什么?
计算表面积。(投影出
示)
长13厘米,宽10厘米,
高1厘米。
长4分米,宽3分米,
高1.2分米。
棱长3米。
设计
学 生
意图


复习旧
知,导
入新
课。


补充与修改


指名回答。










集体练习后组织反馈。



指名回答。

比赛谁算得快。
情况一:算出6个面的
面积。
情况二:只算5个面的
面积。
讨论哪一种思路是正确
的?为什么?











结合生
活实







入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
表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

二、出示装皮鞋的盒
子,去掉盖。提问:要
求做这个盒子用去多
少 平方厘米硬纸板,要
知道什么?
给出数据:长30厘米,
宽20厘米,高10厘米。
课。
认识长方
体和正方
体的特
征。





物,创
设讨论
探究的
情境,
激发学











三、反馈
练习。

四、布置
学生作
业。

组织反馈。
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板
书并设疑。
反馈,指名说说解题的
思路,及时表扬。
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小结:在实际生产和生
活中,有时根据需要,
只要计算长方体几个
面的面积。这种问题 一
般有两种思路。

三、完成练习:
完成P26页“做一做”。
2、练习六第十一题。

四、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6
-8题。
(2) 回家作业:第9、
12题。
生学习
欲展开讨论后组织反馈。 的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讨
论并组织反馈。


独立作业。
望。


自然引
出正反
两种思
路,激
起 学生
再讨论
的热
情。

探讨其
它方
法,发
散学生
思维。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应用

计算下列各长方体的表面积(用两种方法计算) 例2 例3
(1)长13厘米,宽10厘米,高1厘米; 式一:(×) (1.2×0.8+0.8×0.6+1.2×0.6)×2
(2)长4分米,宽3分米,高1.2分米。 式二:(V) (1.2×0.8+0.8×0.6)×2+1.2×0.6
式三:(V) 1.2×0.8×2+0.8×0.6×2+1.2 ×0.6


第 三 单元 第 三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明
确新
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
(1)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课型
新授课

(2)初步认识体积的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常用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
用体积 的单位。
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理解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PPT课件, 1.师备:装有水的广口玻璃杯,石块大小不同准备2块;体积单位演示器:棱长1
厘米的小方块和棱长 1分米的盒子及棱长1米的演示架。
2.生备:透明玻璃杯、木块或其他物体、细砂子。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导人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平面图形占有
平面。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它的另
一方面的特征。
(1)实验演示:准备好大 小形状都相同
的两个透明玻璃广口杯,其中一个作为参
照物,杯中水只装至12处以便比较,另
一杯滴人几滴红墨水,看得更清楚。
启发学生认识,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
大小不同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
的体积。
指导读书,回答课本第38页问题。
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师: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
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
观察教具和模型,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
际大小形成明确的表象 (可以采用列表
的形式板书,以利于记忆的进行。
师:怎样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
自我整理一分钟:这节课学了几个内

设计
学 生
先用空杯装
补充与修改
意图

通过谈
激满一杯细沙,话
再倒出另外
装好(不要与
知。


趣,激
励学生
其他沙混装,继续学
以便比较),
接着往杯 中
放进木块,再
往里面回放
沙子;结果
是:原来倒出
的沙装不下了。这一现象
也说明了一
个什么问题?
很显然,木块
占有空间。归
纳得出:物体
占有空间。

习。
通过实
验感

实验感
知,建

立体积







体积单
位的认
识。


二、巩
的概
念。
知,使
学生建
立起初
步的体
积概念






固练习 容?在心里简要复述一遍。











三、全
课总结






四、独
立作业
1、回答第40页“做一做”的问题。
下图中,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
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长度单位是线段,面积单位
是正方形,体积单位是正方体。
第2题口答后 ,要求学生说说答题的根
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一个
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 有多少个体
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1、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
2、计量一个物体 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
位是哪些?你能不能给大家比划一下每个
单位的实际大小?
3、怎样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
完成课本第44页练习七第1至4题。
师巡回,依据学生填写的答数,抽查几
位中差生口述自己的想法,再评议。
其中第1题评讲时可以阐开议一议。
拓宽思路:想一想体积数是12立方厘
米,跟各 种摆法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
厘米数有什么关系?你联想到什么了吗?
把这个问题带回去好好 想一想。
就教室内的
物体,说说哪
个物体的体
积大,哪个物
体的体 积较
小。
再次感觉一
下这些体积
计量单位的
实际大小。
阅读39页。
再让几位同
学举几个例
子说说。


通过教
具、模
型的演
示,使
学生理
解三种
体积单
位。




巩固练习:
40页“做一
做”
独立作业:练
习七1~4
题。


培养
良好的
书写习
惯。




















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


第 三 单元 第 三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体体积计算的公式;
课型
新授课

1.通过动手摆长方体实验, 理解长方体体积数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得长方
学习目标
2.能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特殊关系,理解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4.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复习体
积概念
和体积
单位。

能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特殊关系,理解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正确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
PPT课件,师生同时备好小方块24个。鲜萝卜块一个。。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一、谈话导入:
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哪些?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体积单位的?
投影出 示练习三第3题:这些立体图形
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
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 厘米?
可见计量物体的体积就是看这个物体含
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根据我们得出体积的
过程,想到什么问题了吗?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你们打算怎样来研究呢?
老师这里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学具、方
法帮助大家找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知道一排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什么,

设计
学 生

指名反馈。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研
究。



学生动手操
作,交流并
填写实验报
告。


补充与修改
意图

为学习
探讨体
积的计
算公式
作准备









通过观
察、操
作等 方
式,发
散学生
的思
维,然
后进行
归纳小
结,得< br>出体积







导人新

话:


二、探
索新知



数一数 知道几排可以知道什么?数出的体积单位




的个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2)知道层数就是知道了什么?数出的
体积单位的个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分小组操作学具



归纳总
结。




正方体
体积公
式的推
导。

应用体
积公
(1)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
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
(2)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小结: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宽
高的乘积。(板书V=abh=sh )
(4)长×宽是求的哪个面的面积?
(5)正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特点?你能
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么?

(6)长、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这样一
个公式表示:底面积×高
三、巩固练习:
例1:一个长方体的长10厘米,宽6.5
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例2:一个正方体纸箱,棱长6分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
一个长方体的占地面积25平方厘米,高
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数一数
反馈填写结
果。



观察填写表
格的结果,< br>小组讨论研
究:长方体
所含体积单
位的个数与
它的长、宽、
高 有什么关
系?
式。

全课总
结,质
疑。
计算公
式。


巩固长
方体和
正方体
体积的
计算公
式。



体会数
学知识
在日常
生活中
的应
用。

发挥学
生学习
的自主
性。





4×3×1=12(个) 例1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4×3×2=24(个)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
体积是:4×3×2=24(立方厘米) 例2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①63=6×3=15(立方分米)
V=abh ②63=6×6×6=216(分米)
③63=6×6×6=216 (立方分米)






第 三 单元 第 三 课(小节) 三 课时

教学课题
体积单位的进率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 br>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推导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对比,使学生清
楚地理解 并记住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够灵活地体积单位间的相互换算,并能在实
际计算中运用。
2、培养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借助教具,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相互转换。
PPT课件,口算卡片和软黑板,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教具。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一、谈话导入。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哪些?长度单位呢?
它们进率是怎样的?
体积单位相互间的
设计
学 生
意图


复习
体积单
位,引
出相邻
单位间
的进率
问题。

让学
生先进
行猜
补充与修改

一、复习
常用的长
度单位、
面积单位
和体积单
指名口答








分小组展开讨论。




反馈,说说是怎样想
的?
10个
100个
1000个
讨论1立方米=

位。




导人新课 进率关系是怎样的
呢?这节课我们就来
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二、引导推导进率。
出示P37教具。这是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
由几个棱长是1厘米的
小正方体 组成的?
拆分教具,演示。
小结板书:
1立方分米=1000立
方厘米。
小结板书: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



二、学习


体积单位
之间的进
率。







想,然
后借助
实物教
具进行
演示验
证 ,使
学生经
历正确
到正确







三、进行
体积单位
之间的换
算。








四、反馈
应用。
五、全课
总结。
归纳:相邻两个体积
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体积单位与面积单
位、长度单位的区别。
投影出示例3。
板书:8立方米=
8000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540立
方分米
小结:大体积单位换
小体积单位,乘进率。
出示例4例5。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
小结:在解答实际问
题的时候要缌,考虑好
要不要换算。
三、布置练习:
P41第1-5题。
四、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 )立方分米。

思考回答:立方厘米
和立方米之间的进率是
多少?




小组讨论研究后反
馈。
独立研究。

或错误
到正确
的知识
形成过
程,牢
固建立
体积单
位间的
进 率关
系。
培养
学生运
用所学
练习:完成“做一做”。 知识解



讨论哪一种解答过程
是正确的?为什么?

进行小结。
决实际
问题的
能力。












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例3 例5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例4





第 三 单元 第 三 课(小节) 四 课时

教学课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容积的意义,掌握容积的计量单位,认识 容
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进行容积单位间的换算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养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借助教具,通过实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换算。
解决有关容积换算的实际问题
投影片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补充与修改 学 生
指名回答。





指名口答。




集体练习后反
馈。



指名反馈。





猜想1毫升水有
多少。
1升有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
意图

复习体
积和面
积的 有
关知识,
检查学
生知识
的掌握
情况。












结合生
活实际,
认识容
积和容
积单位,
让学生
体验 数
学与生





一、谈话
导入,提
出体积的
相关问
题。






二、探索

新知,进

行探究性

学习













1、 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常用的计
量体积的单位有哪些?
2、 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常用的
计量表面积的单位有哪些?
3、 体积和表面积有什么区别?
4、 单位换算:(投影出示)
12.5立方米=( )立方分米
2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0.38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3.04立方米=( )立方分米
5、 一个长方体长1.2分米,宽0.8
分米,高2.5分米,求它的体积。
一个正方体棱长0.6分米,它的体积
是多少?

1、容积的概念。 (1)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有的
是实心的,有的是空心的,有
的是带盖的,有的是没盖 的。
象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
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
的容积。
(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
位。但是好多容器都是用来装
水或其它液体的,在数学上,通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来
计量。
(3)学生反馈后小结:
1毫升=1立方厘米。













三、巩固
练习
完成练习
八第6-
10题。


四、全课
总结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4)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抽血和献血
理解。

2、容积单位的应用和换算。
3、有关容积的计算:
(1) 出示例6。
(2) 反馈,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
进行板书:
8×5×4=160(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3) 小结。
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1、什么叫容积?它与体积有什么区
别?
2、容积的计量单位有哪些?实际计
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独立完成P40
“做一做”第1
题。
指名说说换算的
思考过程。
审题,理解题意
后独立解答。
讨论谁的想法正

活的联
系。




通过计
算容积
和容积
单位和
体积单
位的相
互换算,
使学生
加深对
容积的
理解。

容积和容积单位





1升=1000毫升 例6 8×5×4=160(立方分米)
1升=1立方分数 160立方分米=160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第 三 单元 第 三 课(小节) 五 课时

教学课题
容积单位练习课
课型
练习课
学习目标
1、设比赛情境,使学生对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认识系统化 ,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2、过分层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会判断什么情况下是求容器的容积。
解决有关容积换算的实际问题。
小黑板等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补充与修改 学 生
指名口答。


独立思考,小组交
流。
小组交流后指名
校对。




独立填写,个别交
流解法。

指名说说讲量一
般容器的容积通
常用体积单位,只
有计量液体的容
积时,才用容积单
位升或 毫升。
板演校对。

分组展开讨论,个
别说说:用长方形
铁板做成一个盒
子。


设计
意图

复习各
个知识
点,为灵
活运用
作好充
分准备。
通 过基
本练习,
使学生
进一步
理解容
积的含
义,掌握
计算容
积的方
法。


操作中
帮助理
解,提高
实践能
力。
在不同
解法中
存同求
异,激发
创新意
一、基本
练习:体
积概念和
体积单位
的练习





二、指导
练习

1.练习八
的第11


2.练习八


的第12












1、计量体积的单位有哪些?相邻
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液体的体积时,常用的容积单
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容积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3、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间有什么
样的关系?
4、计量长方体的体积和计量它的
容积有什么不同?
第11题。
组织独立练习,完成后比赛指名校
对并说说换算方法。
2.练习八的第12题。
(1)这道题求的是容积,但是,为

什么没有用容积单位升或毫升?
(2)组织练习并板演校对。
第13题。
(1)启发思考:这道题的意思是什
么? 求的是什么?
求盒子的容积,必须知道什么条
件?
(2)组织制作:用准备好的纸板做
一 个长方体的盒子:从纸板的四个
角分别剪掉边长为1厘米正方形,
然后折一折,折成一个没有盖 的长
方体盒子。做好盒子后,让学生看
着书上的示意图想:这个长方体盒
子的长、宽、 高多少?














三、拓展
练习练习
八相关题
目。





四、全课
总结:容
积和容积
单位

(3)组织讨论,这个盒子的长、宽、
高应该是多少。
长:30-5×2=20(厘米)
宽:25-5×2=16(厘米)
高:5厘米。
(4)引导独立计算并板演校对。
(30-5×2)×(25-5×2)×5
=1500(立方厘米)
=1500(毫升)
(3-0.5×2)×(2.5-0.5×2)
×0.5
=1.5(立方分米)
=1500(毫升)

1、完成练习八14题。
2、完成练习八第16*、17*、18*
题。


引导学生总结:

1、组织交流本课有何收获?
板书:容积和容积单位练习

2、布置作业:练习八第15题。

小组制作并交流
展示。


独立尝试练习,板
演校对,说说想
法。






各自审题,独立填
写与计算,再指名
汇报。
独立练习后指名
校对。
请学有余力的同
学讲解解题思路。

1、各自交流。

2、独立作业
识,提高
创新思
维 < br>通过基
本练习
和拓展
练习,巩
固新知,
拓展技
能,培 养
创新思
维。

整理知
识,形成
技能











容积和容积单位练习
(30-5×2)×(25-5×2)×5 (3-0.5×2)×(2.5-0.5×2)×0.5
=1500(立方厘米) =1.5(立方分米)
=1500(毫升) =1500(毫升)








第 三 单元 第 三 课(小节) 六 课时


教学课题
体积与表面积的比较
课型
练习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使学 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熟练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基
本练习


二、指
导练习
(一)、
练习九
的第八

题。




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
正确、灵活地解决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投影片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1、口算练习完成P46第7题。
2、复习体积单位间的改写。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
相邻的两个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
系?
(一)、练习九的第八题。
1、投影出示题目。
2、教师个别指导。注意强调让学生看清楚
题目有几问?题目要求的是什么?
3、集体订正。计算这一题需要使用什么公
式?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8.5×4
4、小结:题目首先要求的是水池的占地面
积,也就是水池的底面面积,这一点要想清
楚,而不是水池的表面积或者其他面积。
5、结合题目提问:
为什么用8.5×4求出来的就是底面的面积
呢?
这样计算出来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单位?为
什么?
最后题目要求我们求什么?应该用到什么
计算公式?
“最多能装多少水”中的“最多 ”是什么意
思?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句?如果去掉,意
思回有什么不同?
这样求出来的结果的单位是什么?为什
么?
设计
补充与修改 学 生
意图

独立练习后
指名反馈。

指名回答。







学生先独立
计算。



你能解释以
下你的算式
吗?





小组讨论或
指名回答。




知识梳
理,回顾
复习,为
练习作
好铺垫。






结合具
体的题
目,培养
学生分< br>析实际
问题的
能力,提
高解题
技能。





























< p>
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能不能用上第一
步的计算结果?如果要用上第一步的计算

结果,应该用到哪一个计算体积的公式?

1、出示题目后个别指导
(二)、
2、集体订正,指名回答,板书算式。
P46第9
3、提醒:
题。
这里要求我们计算地板的面积,与地板的厚
度有没有关系?与什么有关系?

我们要计算的木地板的体积,实际上是一个

什么形体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直接

告诉我们了吗?能够用V=abh这个公式来
计算吗?为什么?应该使用哪个公式更

好?应该怎样计算?板书:V=Sh

4、指名说一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小结:这道题首先求面积,我们并不能
全课总
直接用长×宽的方法求出 这个地面的面积,
但是我们可以求出一块地板的面积,然后乘
结:体
以地板的块数。因 为我们不知道地板的长和
积和表
宽,所以我们不能使用V=abh这个公式来计
面积单
算,而应该使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根据
V=Sh的公式进行计算,用底面积乘以地板

的厚度就可以了。


学生独立计

说一说计算
面积的过
程,

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
说一说自己
的解题方
法,尽量引
导学生说完
整。



完成作业
P46第11、
12题














注重学
生自我
练习的
评价,达
到这题
的训练
价值。





体积与表面积的比较(练习)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V=abh V=a
3

V=sh

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2
常用的面积积单位有…… s=ab+ah+bh s=6a












第 三 单元 第 四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整理和复习(一)
课型
复习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理清长 方体、
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概念,搞清它们的区别,能熟练地进行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2、 在梳理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各个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理清各个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小黑板。
活 动 方 式
活动
内容





设计

意图



通过
这一
环节
的复
习,深
化长
方体、
正方
体的
形体
概念,
形成
正确
而清
晰的
印象

通过
辨析,
扫除
三者
在概
念和
计算
上的
盲点。

教 师


一、整
1、 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实物模型,学生概括各自的形体特
征,并依次填写完成下表:
理复
相同点 不同点
习长
形体 关系
方体、

面 棱 面的形状 面的大小 棱长
正方

体的
一般都是长相对的两分成3组,
特征
方形,有时个面面积每组4条
长方体
6 12 8
相对的两个
面也可能是
正方形。
六个面都是
正方体 正方形。
六个面面12条棱长
等。
相等。 棱长度相
等。
正方体是
特殊的长
方体。












述。
























二、复
习表
面积、

积都相等。 度都相


组织同桌相互复述。
(1) 长方体的三条棱就是它的长、宽、高。
(2) 有六个面是正方形的物体一定是正方体。
(3) 如果一个长方体有三个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一
定是正方体。
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是1 2分米,宽是0.8分米,高是1分米,那么它
的长就是10.2分米。



1、 复习填写表格:

意义
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
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
容积
一个容器所能容


体积
和容





的面积之和。
S=(ab+bc+ac)×2
S=6a
2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大小。
V=sh
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纳物体的体积。
V=abh
(从里面量)
体积单位
液体:升、毫升













通过
对长
度单
位、面
积单
位、体
积单
位和
容积
单位
的分
析比
较,使
学生
牢固
建立< br>体积
单位
和容
积单
位的
概念。

计算方法
常用计量
单位
2、 辨析:
(1) 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只要把它的六个面

的面积相加。

(2) 求长方体水箱的体积,可以用V=sh计算,这里的S指的
三、复
是底面积或横截面面积。
习有
容积与体积意义相同,但计算方法不同。
关单

位的
师:你知道有关单位的意义、坦率及换算方法。
意义、

坦率

及换

算方

法。

四、巩
四、巩固练习
固练
1、 完成课本P47页第1-3题,进行集体评讲。

2、 回答练习十第1题。
3、独立完成练习十第2-5题。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五、自我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方面的知识,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见三张表格。









第 三 单元 第 四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整理和复习(二)
课型
练习课
学习目标
1、综合应用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 积的
概念,搞清它们的区别,能熟练地解决一些实际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致的分析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解决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正确、灵活、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补充与修改 学 生
抽三题说说换
算的思路。
说说解题的注
意点。





独立解答后全
体讨论。



















设计
意图

通过这
一环节
的整理
和复习,
帮助学
生梳理
长方体
和正方
体表面
积与体
积的知
识。



通过解
决与计
算长方
体、正方
体体积
有关的
实际问
题,培养
学生解
决实际
问题的
能力。同
时让学
生体验
数学与
1、 口算:给定已知条件,求长方体或
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随机出
题)
进行体
2、 口答:面积、体积、表面积、容积
积、表面
的换算。
积的基本
3、 小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

练习



二、应用


求积问题


1、 练习课本P47页第4题。

(1) 本题计算的是什么形体的什么

方面的问题?

(2) 先求什么?你是根据题中的哪


句话作出判断的?


(3) 做完这道题,你还联想到什么?


2、 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木箱,长0.8 米,
宽5分米,高50厘米,做一个这样

的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木

板?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 一根长方体的钢筋,横截面是周长
为20厘米的正方体,钢筋长3米,

求它的重量。(每立方分米钢重7.8

千克)

4、 一个长方体,体积是60立方分米,

已知宽为5分米,高为4分米,求
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分米?

5、用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铁块和一

个长2.5分米,宽、高都是7厘米的

长方体铁块可熔成一个底面积35平
一、基本
练习



三、有关
切分拼合
问题







四、全课
小结
方厘米,高多少厘米的长方体铁块?
1、一块方钢,把它横截成3段时,表面
积增加了80平方厘米,求原来方钢的体
积。
2、如图的长方体,长8分米,宽3分米,
高4分米,把它横截成两块完全一样的
小长 方体时,表面积会增加多少平方分
米?每个小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
米?




师:进行复习和综合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吗?大家交流一下。
实际生
活的联
后组织反馈。
系。








通过对
切分拼
合问题
的讨论
研究,进
一步培
养学生
的空间
想象能
力。
小组讨论交流







整理和复习 (二)

V长=abh V正=
a



V=sh

3














第 四 单元 第 一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回顾
旧知,引
入新知





二、自主
学习,探

索新知,

树立自信















出示
阴影部分
是这个长
方形的几
分之几?




出示4个
独立的正
分数的意义
课型
新授课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使学生掌握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3、学生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认识单位“1”,知道许多物体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认识单位“1”,知道许多物体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6支钢笔、12块糖、小黑板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
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关于分数的知识还
有很多,今天我们进一
步学习有关 分数的知
识”(板书课题)
1、看书学习
师:阅读课本60、61
页的内 容。看一看,你
能获得哪些知识,有需
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师:你能举出几个这样
的例子吗?
“我们一起来解决几
个问题好吗?”。
4、理解把许多物体看
成是一个整体。
(1)师:板书答案并问:
说说13表示什么?
板书:把长方形平均分
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一
份的数。
(2)7m是10m的几分之
几?
(3)师:4个正方形可以
看成一个整体 ,也就是
我们说的单位“1”,14
表示什么?板书:四个
正方形,四份1份14。
设计
学 生
意图









根据学
生的认
知基础,
注意阅< br>读及自
学能力
的培养,
让学生
能边看
书边把
重要的< br>内容画
出来,学
会带着
问题学
习培养
良好的
学习习< br>惯。


注意新
旧知识
的衔接,
补充与修改 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
成2份,其中的1份用
12表示,上面的数叫
分子,下面的 数叫分母




生阅读课本60、61页
的内容。






生1:我知道了不仅一
个物 体一个计量单位
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
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
一个整体。
“把10个苹果看作一
个整体。”
生2:我知道一个整体
可以用自然1表示,叫
做单位1。
生3:我知道了把 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
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
份的数,叫做分
数。……


方形









出示6支
铅笔


出示12
块糖






三、整理、
内化知
识。
5、深入理解:
师:还可以把什么看作
单位“1”,能举出这样
的例子吗?
师:把6支铅笔平均分
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
得多少?
怎样表述更清楚“
6、练习
师:把12块糖看成单
位“1”,可以怎么分?
请用画图的方法试 着
分一分,表示出一个分
数,并把这个分数表示
的意义说给同桌听。
师:什么叫做分数?总




交流讨论4个正方形是
否可以看成是一个整
体。
生:把4个正方形平均
分成4份,其中的一个
正方形就是这个整体
的14。
学生自由谈。
生1:3支
生2:每个同学可分得
这些钢笔的二分之一。
小组交流,汇报。
生:把6支铅笔看作单
位“1“,平均分给2
个同学,每 人可分这些
铅笔的二分之一,可以
分3枝铅笔。

学生动手操作活动。

生讨论发言
由易到
难,加深
了学生
对整体
“1”的
认识

相互交
流学习
活动中,
主体意
识得到
了培养。
学生在
动手操
作,相互
交流学
习活动
中,进一
步加 深
对分数
意义的
理解,实
践能力
和合作
精神都
得到 了
培养。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1 分 子
分数线
3 分 母


第 四 单元 第 一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分数与除法
课型
新授课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 、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
等思维能力。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个同样大的圆片、剪刀等
活动
内容

一、设凝
激趣。
1、复习旧








2、引入


















二、自主
探索
1、学习讨
论出示书
65页,例
1图(1)提
出问题

(2)学生
讨论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1)58的 分子,分母
各表示什么?它的分
数单位是什么?有几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口算下列各题
①4个15是
②3个18是
③57里有5个
④34里有3个
师:请计算下面各题,
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8÷9 4÷7
应该怎样表示这种算
式的计算结果?今天,
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
法的 关系,就会很快地
说出得数。板书课题:
分数与除法师:把一个
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
人分得多少个?
教师启发学生用一个
数来表示。师画图帮助
学生理解。

设计
学 生
意图












学生计
算时出
现了矛
盾,应该
怎样来
解决这
个矛盾,
激发了学生探
索的积
极性。
















补充与修改
生答










生计算,发现除不尽,
要求不能用近似数表
示。



















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每人分得这块蛋
糕的13
生2:用除法计算,要
算1÷3


2、动手操
作:出示
书65页例
2图
(1)提出
问题
(2)学生
动手分一

(3)学生
汇报动手
操作结果
3、发现规












三、课堂
活动完成
书66页的
“做一
做”
板书:1÷3
“1÷3的结果应该是
多少?”
板书:1÷3=13
师:把3块月饼平均分
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
块?
师利用教具演示分饼
过程。
观察算式:1÷3=13,
3÷4=34
师:你发现分数与除数
有什么关系?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
以表示成:
板书: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板书:a÷b=ab(b≠0)
想一想,为什么b≠0?
师指导学生全班交流,
说一说算式与分数的
关系。
联系生1的想法,得出
结果应该是13





生利用学具分一分




观察图形,明确结果,
每人分得34块。
根据已有知识,再联系
例1结果,得出:3÷
4=34


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有什么发现。







生说出自己表示的结



生独立完成 < br>由画图
帮助理
解到直
接计算
除法算
式的结
果,比较< br>符合学
生的认
知规律,
逻辑性
强。


借 助学
具分饼,
为学生
概括分
数与除
法的关
系提供
了 足够
的感性
经验。

引导学
生观察,
学生自
主发 现
分数与
除法的
关系,促
进学生
沟通了
知识间
的内 在
联系。










分数与除法

1÷3=1/3 被除数
3÷4=3/4 被除数÷除数=―――――
7÷8=7/8 除数
12÷15=12/15 a÷b=a/b(b≠0)


第 四 单元 第 二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旧知
铺垫












二、探索

新知


1、真分数


的意义













2、假分数
的意义。











真分数和假分数
课型
新授课
1、 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
2、 能将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区分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特点
实物投影、真尺等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下图:用分数表示
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设计
学 生
意图


通过先
让学生看图写
分数,然
后得出
真分数
的特点,
意义,充
分发挥
学生的
学习主
动性,培
养学生
的意识,
提高学
生的 观
察,分析
和概括
能力。

这一环
节充分
体现以
学生为
本的教
学理念,
在学生
获取新
知识的
过程中 ,
大胆放
手,引导
学生自
己探索
突出知
识的形
成过 程。






补充与修改
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出示图
片:用分数表示每个图
形的阴影部分
板书:这三个分数的分
子比分母小,这三个分
数比“1”小
师:我们把这样的分数
就叫做真分数.
交流总结:分子比分母
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
分数小于
1.
(二)教学例2。
1、出示图片:用分数
表示每个图形的阴影
部分。


学生口答

生:

指出: 的
分子都比分母小。
从图上看出,这些分数
都比1小。






生判断




生写,并交流。








①生独立思考应该怎
样表示。
②同学之间交流,说说
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
果。
③写出各分数:
图甲:把一个圆(单位
“1”)平均分成4份,
其中1份是14,这样
的4份用44表 示。
图(乙、丙)……





















三、课堂
练习:区
别真分数
和假分
数。
师:三个数是分数,观
察这些分数的分子与
分母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分子比分母大
或分子和分母相等)
师:分子比分母大或分
子和分母 相等的分数
叫假分数,假分数等于
1或大于1.
下面的分数哪些是真
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13516713


3336666
生指出:44的分子和
分母相等,74和115
的分子比分母 大。
生:这些分数有的等于
1,有的比1大。







生判断。




生按要求写,并同桌交
流。

生独立完成。
2、总结:分数可分为
哪两类?是根据什么
划分的?
二、巩固练习
完成书第70页做一做。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
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十三1——6题。









练 习中
的第2题
是开放
题,必须
利用已
有的知
识,结合
有关条
件,正确
判断,得
出结论,
从而培
养学生
思维的< br>深刻性。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 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第 四 单元 第 二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复习
旧知



二、探索
新知
1、认识带
分数出示
书70页
例3







2、假分数

化成整数

或带分
数。


(1)假分
数化成整
数。出示
书71页
例4第
(1)小题











(2)假分
数化成带
分数
出示例4
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
课型
新授课
1、 理解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带分数。
2、 使学生掌握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掌握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掌握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说说什么是真分数,什
么是假分数?真分数、
假分数各有什么特
点?并举例说明。
(1)实物投影呈现情
景图;
(2)提出问题
师:小刚说,他吃“一
个半”。“一个半”怎样
用分数表示?
(3)说明带分数的意
义。
①画图表示。




②写法,读法
写作:
读作:一又二分之一
师:你能用分数表示小
丹吃多少,小明吃多少
吗?
③说明定义
师:像
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
④写一写,读一读让学
生各写几个带分数,读
一读,并与同学交流。

①把44、84化成整
数。
②师:44表示什么?
它的分数单位是多
少?包含有几个这样
设计
学 生
意图








借助插
图,认
“吃了
一个半”
为例,提
出问题
再通过
图示,说
写介绍
的读法,
从而引
入带分
数。







为了加
深学生
对带分
数的认
识,让 学
生写一
写,读一
补充与修改
生答






生1:用32来表示。
生2:用“1+12”来表
示。














参照小刚的分数写出
小丹: 小明:





生写,并交流


第(2)小
















三、课堂
活动
完成书
71页“做
一做”
的分数单位?
③84呢?它的分数单
位是多少?包含有几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④观察算式,说说假分
数化成整数的过程中,
你有什么发现?根据
是什么?
①把73、65化成带
分数。
②说说73和65的意
义,各自的分数单位是
多少?包含有几个这
样的分数单位。
③看图,用带分数表
示。




写作:
④总结方法,引导学生
写出算式:




板书:
1、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发现问
题,及时纠正。


生:4个






生:8个




生汇报发现: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
系。






用学具画一画,摆一
摆,根据图形,联系带
分数知识写出带分数。

生答:用分子除以分
母,所得的商是整数,
余数是分子,分母不
变。




独立计算
读。

根据分数与除
法的关
系,学生
容易理
解分子
除以分
母的实际含义,
这样有
利于学
生在理
解的基
础上总
结并掌握其计
算方法。

学生有
了假分
数化成
整数的
经验、方
法,不难
发现假
分数化
成带分
数的方
法。










第 四 单元 第 三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旧知
铺垫













二、探索

新知

1



分数的
基本性质


出示书
75页例1

















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型
新授课
1、 经历探索相等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规律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3张一样大的正方形纸等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1、说出下列分数的意
义,分数单位和它包含
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
位。
(1)

(2)

2、商不变规律
(1)计算:120÷30
12÷3
(2)说说,你有什么发
现? (1)拿出3张同样大小
的正方形纸,照图平均
分,并涂色,用分数表
示涂色部分 。
(2)说说各分数表示的
意义
(3)比一比涂色部分,
看看它们的大小。
师:一个整张纸的12,
一个是 整张纸的24,
一个是整张纸的48,
为什么是相等的呢?
板书:
(4)分析比较,探索规

①从左往右看
师:观察12和48,
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
化的?
小结,分数的分子、分
母都乘相同的数,分数
设计
学 生
意图









复习商
不变的
规律,为
后面的
学习提
供基础。


通过折
纸、涂
色、感悟


3个分数
的分子。
分母虽
然不同,
但是分
数的大
小是相
等的,利
用直观
手段,为
探究分
补充与修改

生口答






生答:被除数和除数都
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
变。



生动手操作,回答:




生:12表示把一个整
体平均分成2份,取其
中的1份。
生:涂色部分大小相等
生:因为它们都等于整
张纸的一半。


发现:分子、分母都扩
大2倍,发现分子、分
母都扩大4倍。










2、分数基
本性质的
应用。
出示书
76页例2

三、做一

四、巩固
练习
大小不变。
②从右往左看
(5)写一写
写出几个这样的例
子?
(6)归纳规律
①用一句话表示。
②讲口除外。
引导学生理解“0除外”
的原理。
(7)分数的基本性质与
商不变规律的联系。启
发学生说出它们的联
系。
①把23和1024化成
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
的分数。
②认真审题,弄清题
意。
③想想:怎么化,根据
什么?
完成书76的做一做。
完成书77练习十四的
第1-4题。
1、第1题
(1)按照分数的多少,
给相应的图形涂色。
(2)依照图形,说说3
个分数的大小。


发现:分数的分子、分
母都除以相同的数,分
数大小不变。
生写,并交流。

生尝试表述,并交流。



生:商不变,相当于分
数大小不变。





生读题后归纳出题目
的要求。
①分母都变成口。
②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生独立完成
子、分母
的变化
规律提
供了认
知基础。



充分利
用两者
间的联
系,有利
于促进
学习的迁移,能
帮助学
生归纳、
理解分
数的基
本性质。







例2的学

为后面
学习的
分、通分
做好了
准备。










第 四 单元 第 四 课(小节) 一 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123
= =
246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旧知
铺垫



二、探索
新知
1、最大公
因数出示
书79页

情境图




















出示16
的因数、
12的因





最大公因数
课型
新授课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 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
的最大公因数。
3、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公因数的求法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实物投影等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1、写出12、16的因数
2、说说你对因数有什
么了解。



(1)提出问题
师:现有边长是整分米
数的正方形地砖若干
种,你想选择哪一种,
为什么?







(2)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全班反馈:可以选
择边长是1dm、2dm和
4dm的正方形瓷砖。
原因:只有这3种瓷砖
符合条件。
(3)公因数与最大公因

① 师:观察1、2、4,
想想它们与16和12有
什么联系?②师:1、2、
4叫做12 和16的公因
数。
设计
学 生
意图






由实际
生活抽
象出概
念,便于< br>揭示数
学与现
实世界
的联系,
有利于
学生理
解公因< br>数,最大
公因数
概念的
现实意
义。
让学生
凭借对< br>因数概
念的理
解,积极
参与讨
论交流,
通过列
举16 和
12公有
补充与修改
生找因数
因数的特点
(1)最小的因数是1,最
大的因数是本身。
(2)因数的个数是有限
的。












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
喜欢的1种或多种瓷
砖,然后在小组交流 ,
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
和结果。



1、2、4既是12的因数,
又是16的因数。有一
个是4





2、求最大
公因数
出示书
81页例2
三、巩固
练习











师:在公因数里有没有
一个最大的?是什
么?
师:4叫做它们的最大
公因数。
(4)即时练习
完成书80的“做一做”
师:怎样求两个数的最
大公因数呢?
(1)求18和27的最大
公因数。师选择带普遍
性的方法进行板书评
价。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是9。
(2)观察两个数的公因
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
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即时练习
写出12和18的最大公
因数,完成书82页练
习十五的第1-5题。







生思考,交流各自的方
法,并汇报思维的过程
与结果。
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
大公因数的因数,最大
公因数是它们的倍数。
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
学交流。
的因数,
认识1、
2、4是
16和12
的公因
数,学生
经历了
抽象公
因数概
念的过< br>程,在这
个过程
中既获
得了数

概念,也
获得数
学方法。

练习中,
安排了
应用 最
大公因
数的实
际问题,
这样就
充分利
用了教
材资 源。










第 四 单元 第 四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教 师
约分
1、 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
2、 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公因数的求法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实物投影等
课型
新授课
活 动 方 式

补充与修改 学 生

生快速口算



生口答




生1:

生2:
分析、讨论,说出理由。

发生现: 的分子,
分母含有公因数1、5、
25等, 的分子、分
母公因数只有1。





生判断哪些分数是最
简分数,并说明理由。
生自己连一连,并和同
学交流。
生独立思考,想想可以
如何化简。
方法一:

设计
意图






复习回
顾求两
个数的
最大公
因数,为
下面的
学习做
好铺垫。



















一、基础1、口算
练习 35÷5 42÷7 33
÷3
99÷3 45÷9 24
÷3
2、口答:
(1)说说2、3、5的倍
数的特征。
(2)说出下面每组数的
二、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8和24 12和30

新知


1、最简分9和72 11和7
(1)师:小明游了全程

数出示情

境图 的几分之几?
(2)师: 是一



回事吗?为什么?
板书:


师:它们的分子、分母
之间的数字有什么不
同?
(3)揭示最简分数的概
念。
师:像 这样的分子、
分母只有公因数1,就
2、约分 叫做最简分数
出示书(板书)
85例4把 (5)即时练习
化成最简完成书84的“做一做”
分数 ①第1题
②第2题
(1) 是不是最简分
数?













3、巩固练
习:完成
书85的
“做一做
什么叫最简分数?
(2)情况反馈
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
(1除外)去除 。师尽
量引导学生用最简便
的方法(一次除尽)。
(3)揭示约分的概念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和
它相等的,但分子和分
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
约分。
(4)约分的方法
教师示范、讲解:


(4)即时练习
要求:①先判断是否为
最简分数,并说明原
因。
②把不是最简分数的
化成最简分数。
③检查最后结果是不
是最简分数。


方法二:

生理解:和它相等的即
与原分数相等,“分子
和分母都比较小”数字
变小。

生尝试约一约


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在讨论
约分的
方法时,
留给学
生思维
的空间,
鼓励方
法的多
样性,然
后在下
面的学
习中自
主选择
最优化
的约分
方法。

这样的
练习形
式多样,
有利于
提高学
生的练
习兴趣,
提高练
习的效
率。











约 分


1893


24124
最简分数




第 四 单元 第 五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分数
大小比较
出示书
93页情
景图



























二、通分
出示书
94页图













通分
课型
新授课
1、 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熟练、快速地比较。
2、 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通分。
3、 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掌握通分的方法
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主题图、练习本等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较。

(1)师:地球上陆地

面积约占地球的103,


海洋面积占地球的
1、 同分母分数大小比
710,陆地多还是海洋
多?
板书:310是3个110
710是7个
110
310〈710
小结:同分母分数大小
比较的方法。
(2)即时练习
比较以下各组分数的
大小。
设计
学 生
意图


这样做
既复习
了原有
的知识,
又为下
面的学习作了
辅垫。




















通过具
体问题
引出异
补充与修改
o
320
o
520
78
o
68
2545
2、 同分子分数大小比

(1)涂一涂、比一比
o
38
o
34
15 13
(2)观察这两组分数
的分子,分母,有什么
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3)即时练习
比较各组分数的大小


生答:用自己的话来说
明理由和比较的结果,
310表示平均分成10
份,陆地占3份;
710表示平均分成10
份,海洋占7份;



生独立完成




生涂色、比较


生发现其中的特点,同
分子分数,分母越大,
分数越小;分母越小,
分数越 大。

生练习


生自行探索比较大小
的方法,并反馈。
(1) 化成同分母分
数比较
14=2×45×4=820
25=1×54×5=520
因为820>520,所以
25>14
(2)化成同分子分数
比较
14=1×24×2=82
因为25>28,所以
25>14
生说对 这句话的理


三、学习
用求最小
公倍数的
方法找公
分母 。

























四、巩固
练习

o
59
o
511
1314

2527
o
提问:黄豆和蚕豆哪个
的蛋白质含量比较
高?
2、自主探索,解决问

师:25和14发既不
是同分母的,也不是同
分子的怎么比较?
(1)为什么以20为公
分母?选其它数为公
分母,可以吗?
(2)为什么选择2为
公分子选择4、8为分
子可以吗?
3、揭示通分概念
把异分母分数分列化
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
同分母分数,叫做通
分。
1即时练习
2完成书94的“做一
做”
完成书95练习十八的
第1~5题。
解,体会。


生独立完成

生独立思考,完成各题
分母分
数大小
比较 的
问题,让
学生初
步认识
通分的
必要性。



通过观
察讨论,
揭示通
分的概
念,把通
分的理< br>解和掌
握落到
实处。

通 分










22816
11663339






338244462488324


第 四 单元 第 六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
数化小数的方法。
2、 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验证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和概括能力,发展
他们的推理的能力。
3、创设自由、民主的自主探究空间,帮助学生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渗透事物是相互
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 掌握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2、掌握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1、 掌握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2、掌握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PPT课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1、读出下面各小数,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0.3,0.25,0.14,1.34,4.06,0.08,
1.042,0.315
2、求下面各题的商。(小数、分数。)
3÷4 15÷45 1÷85÷10 9÷10
4、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
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 小数大
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
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
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
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1.小数化分数。
(1)0.9,0.03,1.21,0.425化成分数。
(2)组织尝试练习后小组交流每个小数
的意义。
(3)结合学生按每个数的意义直接写成
分数(口述)教师板书:
(4)组织讨论:化简前的分数,分母与
小数有什么关系:有没有规律?
(5)根据 分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再概
括并板书: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
写几个零作分母,教师: 请再观察分子与
小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口答后,教师板书:原来的小
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6)即时练习: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设计
学 生



指名交流。


独立做,板
演反馈求
法,说说解
题依据。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个别交流。




独立审题。

尝试练习,
个别说说。





补充与修改
意图

加深对
分数与
除 法的
关系的
领悟,为
探究新
知作准
备。
创设矛
盾情境,
呈现探
究内容
利用学
生已有
的知 识
经验,充
分发挥
学生的
思维,让
他们尝
试迁移,
培养他
们的组
织探究
和推理
能力。
巩固小
一、创设
情境,引
入新知:










二.尝试
迁移:探

究如何把
小数化成


分数。























三、练习
把小数化
成分数。






四、小结
与作业


(7)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补出:“化成
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8)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7 6.13 0.08 0.65 1.075
2.分数化小数。
结合板演教师设疑:观察分母和小数
部分,发现它 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能
很快地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
数化成小数?
(4)学生讨论、口答后教师归纳并板书。
(5)组织练习: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31100 710
1
2325

2

1001000
(一)、基本练习:
1. 独立完成书本122页练习二十六第1、
2题,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反馈。
(二)综合练习:
组织完成122页练习二十六4
独立连一连后,交流结果及理由。
1、全课小结:组织交流本课有何收获?
板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六第3、5题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
概括。







独立做一
做,指名交
流板演校
对。

独立练习,
板演校对。

独立审题。
板演反馈
做法。

小组讨论,
归纳方法。

独立练习
独立作业
数化分
数的方
法,从中
培养他
们的抽
象概括
能力。

握分数
化小数
的方法,
进一步
培养学
生迁移和概括
能力,发
展他们
的推理
的能力。
充分体
现学生< br>为主体
的新课
程理念。
进一步
巩固新
知,拓展
技能。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例6:
例7:

第 四 单元 第 六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创设尝试迁移、猜想验证、讨论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 数化分
数和分数化小数的方法,能根据规律,灵活判断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
2、 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验证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迁移、概括及推理的
能力。
3、创设矛盾冲突,让学生自主寻求新知的突破点,继续渗透辨证思想,激发他们的实践
意识。
1、 探究分母的特征,领悟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2、根据规律,灵活判断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
1、 探究分母的特征,领悟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2、根据规律,灵活判断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
PPT课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1、把下面各数分解质
因数。
4,8,25,40,125,10,100,
1000。
2、组织口答:34=()÷() 725=
()÷()
940=()÷() 29=()÷()
514=()÷()
3、导入: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
需要把分 数化成小数,是不是所有
的分数都可以化成小数呢?


(1)引导审题:把上面的算式计算
出结果。你发现什么?


( 2)组织比较这一组分数与例2
中的分数有什么不同?(分母不是
10,100,1000,… 。)教师:请想
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们化成
小数?并请算出来。
(3)同学分小组讨论、汇报时教师
板书:(教师有意做如下排列)


(4)结合反馈就题小结: 分子除
设计
学 生
意图


使学生
进一步
熟悉分
解质因
数的方
法,加深对分数
与除法
的关系
的领悟,
为探究
新知作
准备。 < br>通
过计算,
让学生
初步感
知分数
化成有
限、无限小数的
规律。




设尝试
补充与修改

一、创设
情境,引
入新知:
进行基本
练习















二.探究
规律:进
行对比练
习。











独立做,板演反馈
求法,说说解题依
据。

独立思考, 小组
讨论,个别交流。


独立审题。

各自比较,小组交
流。

尝试练习,个别说
说。





指名板演交流。




独立做一做,指名
































一、巩固
练习


以分母化成分母是10,100…的分

(5)学生讨论后教师说明:因为
10,100,1000等各数都只含有2
和5两个质因数。9和14都含有2
和5之外的质因 数,即是找不到一
个自然数与9,14相乘能得到10,
100,1000等。


(6)组织小组小结:分母不是10,
100,1000等的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怎样?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可
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 留几位
小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还
可以先转化为分母是10,100,1000
等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7)组织练习:
交流板演校对。

独立概括,指名交
流。



齐读方法。


独立练习 ,板演
校对。


指名完成,指名口
答。

各自练习,小组交
流反馈。

独立审题后,请学
有余力的同学讲
解解题思路。

1、各自交流。

2、独立作业


独立练习,板演校对。



(一)、基本练习:1. 独立完成书
本121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六
第7题,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反馈。
(二)综合练习:组织完成122页
练习二十六9、10、11题。独立化
后,交流反馈化成 。
(三)拓展练习:
练习二十六13*题,
迁移、猜
想验证、
讨论交
流的学
习情境,
使学生
进一步
理解并
掌握小
数化分
数和分
数化小
数的方
法,能根
据规律,
灵活判
断分数
是否能
化成有
限小数。
从中进
一步发
展学生
的迁移、
概括及
推理的
能力。


即时练
习,巩固
发展新
知。发展
学生的
推理能
力。


过基本
练习和
综合练
习,进一
步巩固
新知,拓
展技能。
通过拓


五、小结与作业
1、全课小结:组织交流本课有何收
获?
板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
2、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六第6、8、
12题
展练习,
激活创
新思维

整理知
识,
形成技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
























第 四 单元 第 七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复习
分数的
意义、单
位“1”
和分数
单位



















整理和复习(一)

课型
新授课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 深对分数意义、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理解分数
与除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的互帮互助意识得到提高。
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灵活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1、在下面各图的( )里填上适
当的分数,说一说这个分数表示的
意义及分数单位。

设计
学 生



想一想什么叫做
单位“1”?


小组讨论:
1米的4/5把什
么看作单位
“1”?是几分之
米?
4米的1/5把什
么看作单位
“1”?是几分之
米?






指名回答。





补充与修改
意图


通过这
一环节
的 复习,
使学生
正确理
解单位
“1”,正
确理解
分数单
位与分
子、分母
的关系,
从而进
一步理
解分数
的意义










通过复

( )( ) ( )
小结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这个物体就看作单位“1”。单位“1”
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
单位,还可以表示几个物体组成的
一个整体。
2、1米的4/5和4米的1/5哪个
长些?为什么?
3、练习,完成整理和复习第1、2
题。

二、 复
1、 举例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习分
2、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数与
3、 小结: 被除数
除法
被除数÷除数=————
的关
除数

4、 用分数表示商:

9÷11 15÷40 150÷35

5、 把下列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




511145

1

91836
6、 课本P119第3题。




小结: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
运算。
三、 复
1、 判断下面三种说法是否正确。
习分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
数的
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基本
(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
性质
以自然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

以同一个整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 完成课本P119页第5题。

3、 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



4
3
3


54

33816



50
7

77



8

2





60

15

5



812


10

四、全课
2

小结与

2427

作业布
练习二十六第 1、2、4题。
置。

指名口答。









讨论后判断。







指名口答。
独立完成。
习,使学生进一
步理解
分数与
除法的
关系,并
能借助
这一关系进行
改写。



通过对
分数的
基本性< br>质的复
习,使学
生能熟
练地进
行分数
的转化。























第 四 单元 第 七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整理和复习(二)

课型
复习课
学习目标
1、能力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真分数、假分数 、带分数的概念和意义,能正确进行假
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能灵活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 分和通分,比较分
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的互帮互助意识得到提高。
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约分和通分。
正确灵活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补充与修改 学 生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
数。
说说你对真分数、假分
数和带分数的理解。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指
名回答。










指名回答,说说转化时
的想法。





学生独立约分和通分。
设计
意图

通过复
习,使学
生牢固
建立真
分数、假分数和
带分数
的概念,
并能正
确区分。



通过复
习,使学
生能灵
活进行
假分数
与整数
和带分
数的互
化,为学
习以后
的计算
作准备。







一、 复1、投影出示P119页练习二

习真十六第1题。
分数
假分2、小结:真分数<1,假分
数和数≥1,带分数>1。
带分
数的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意义


8



8




75
二、 复

习假
109

8

2


分数
357

与整
19




数和
带分
数的
互化










4

81


8





1




5
32
661218
2、小结。
假分数化成整数、带分数,
你是怎样想的?
带分数化成假分数,你是怎
样想的?
3、练习:P118页第4题。
1、什么叫约分?反下面各







复习约分
和通分

分数约分。
(p118页第6题)
2、什么叫通分?反下面每
组中的分数通分。(p118页
第7题)
3、特殊情况的通分。
4、约分和通分的应用:
(1)单位间的换算:练习
二十六第3题。
(2)两个分数比大小。练
习二十六第7题。
(3)有关应用题的解答。

组织反馈,说说约分和
通分的方法及注意点。









运用约
分和通
分的知
识,解决
一些实
际问题。









整理和复习

分数的意义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约分和通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第 五 单元 第 一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
能正确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数学归纳意识。
课型
新授课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 则,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一、复习铺垫:
1、用分数表示阴影,说明为什么?
2、提问:78的分数单位是( ),
59是( )个19,47是4
个( ),3个15是( )。
3、先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整
数或带分数。
68 84 128 2128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教学例1。
(1)什么方法,为什么?怎样列?
(2)37+27=
(3)小结: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
加法完全相同,…。
(4)引导: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
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
(5)分数单位没有变化,就是分母
没有变化,只是把分子加起来。
3、教学例2。
提问:从这道题看分数减法是一种
设计
学 生

指名口答















通过复
习分数
的意义
和分数
单位以
及约分
的知识,
为学习
同分母
加减法
作准备。
通过例1
的教学,
补充与修改

意图

一、回顾
分数单位
和分数互
化的知
识。






二、弄清

同分母分

数加减法


的算法和
算理。








读题,理解题意。 使学生
小组讨论交流后
指名回答。


让学生观察投影
明确同
分母分
数加法
的算理,
并掌握
















三、组织
学生练
习。

四、全课
总结。
五、学生
作业。
什么样的运算,它的意义与整数 减
法的意义是不是相同?这两个分数
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
(5)尝试练习
4、小组讨论总结计算法则:
(1)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的计
算有什么共同点。
(2)什么样的分数相加减?计算什
么不变?只要把什么相加减?
5、教学例3。
分子和分母是不是互质数,说明这
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指出:计算
的结果,能约分的 要约成最简分数;
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三、知识应用:
1、完成P130页上面的“做一做”。
2、P131第1、2题左半部分。
3、练习二十八第3题。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的
知识?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八第1、2、4、5题。
仪,说出37是计算方
( )个17,法。
27是( )
个17。


在充分
发挥学
生自主
性的基
读题,理解题意。 础上,概
与 例1比较,并讨
论它们的已知条
件和问题有怎样
的联系?怎样列
式,为什么?
总结分数减法的
意义


学生独立计算



先让学生弄懂题
意,再独立解答
括出同
分母分
数加减
法的计
算法则。
通过巩
固练 习,
使学生
熟练掌
握同分
母分数
加减法
的计算
方法 ,形
成一定
的技能。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
例1 例2 例3
分数加法的意义 分数减法的意义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注意点:


第 五 单元 第 一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
义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课型
新授课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 连减的意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正确、熟练地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一、复习旧知:
1、填空
(1)29+59表示( )个1
9加上( )个19,和是( )
个19,就是( )( )。
(2)1113-313表示11
个( )减去3个( ),差是
8个( ),就是( )( )。
2、口算,完成P132第6题。
二、导入新课:
如果老师把刚才的第一、 二题后
面接下去写上“+17”和“-1
12”就成为两道什么样的题目了?
板书: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三、学习新知:
1、教学例4。
(1)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2)集体评讲,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3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可以直
接把三个分数的分子连加起来,分母
不变。中间这一步可以不写 出来。

设计
学 生

指名看投影口
答。

















尝试练习,指名


通过复
习同分
母分数
的加法
和减法,
为学习连加和
连减作
准备。





承上启
下,引出
本课要
研究的
内容。
补充与修改
意图

一、引导
学生回顾
同分母分
数的计算
方法。








二、引导

学生体会


变化过
程。

三、探究
同分母连
加、连减
的的计算
方法。










四、运用
新知解决
数学问
题。






五、全课
总结。

六、完成
作业。
(5)把例4和例1比较,找出异同。
2、教学例5
(1)把1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2)尝试练习后评讲。
(3)引导观察,你发现什么?
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说为什么
分子是“0”的分数都等于0?
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方法。
四、反馈练习:
几?1、基本练习:完成“做一做”。
2、练习二十八第7题。
3、对比练习 < br>(1)一根木料,第一次截去71
6米,第二次截去316米,第三
次截去516米。共 截多少米?
(2)一根木料,第一次截716,第
二次截316,第三次截516,
三次共截去全长的几分之
五、全课总结。
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方法是
怎样的?要注意哪些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八第8-10题。
板演。







尝试练习,先练
习好的同学可
以相互交流自
己的想法。
讨论后交流。




指名板演

比较两题的异




使学生
今后在
解 答应
用题时
能正确
加以区
分,灵活
解题。




通过例5
的学习,
使学生
明白同
分母分
数连减
的算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4 例5


第 五 单元 第 二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能够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课型
新授课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 则,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把下面各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123753

设计
学 生


学生练习本上
完成。



指名回答。


让学生动手操
作学具:在自备
的圆形纸片 上
进行操作,尝试
练习,也可以看
书,或小组讨
论。




补充与修改

意图

复习通
分的知
识,为学
习异分
母分数
加减法
作准备。
复习同
分母 分
数加减
法,自然
引出异
分母分
数加减
法。
< br>借助实
物图,使
学生理
解异分
母分数
一、复习
同父母 分
数的计算
方法。


3

5

4

20

12

8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它们的
计算法则。
5
112
3

3

7

7







为啥可把分子直接加减,分母不变?
1111

3、如 果把“
3

3
”改为“
2

2

该如何计算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弄清算理。
1、教学例1。
(1)教师贴图,提问:分数单位不
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能不能 运用
学过的知识解决?那应该怎样算?
(2)教师演示并板书:把“12+
13”转 化成“36+26”这一
过程叫做什么?其根据是什么?
(3)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
法: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12+13”转化成“36+2



二、探究


异分母分
数的计算
方法。

















三、巩固
练习,形
6”这一过程叫什么?根据是什么?
(4)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方法: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2、教学例2
(1)观察分母有什么特点,能直接
相减吗?怎么办?
(2)做在书上,个别板演。
(3)说出算法、算理。
(4)异分母分数减法,先做什么?
3、比较归纳:
三、运用知识。
1、完成做一做。
阅读课本,划出
重点部分。
同桌互相说一
说。



指出同整数加
减法的验算方
法。对例2进行
验算。


学生回答后,再
引导学生归纳
总结。

加减法
的算理。
通过讨
论,使学
生掌握
用通分
的方法
进行异
分母分
数加减
法的计
算法则。

使学生
巩固异
分母分
数加减
法的计
算法则。
成技能。 3、判断并改正




四、再现
重点。
五、学生
作业
57+514=514+514=
1014=57 ( )
58-16=4048-648=
3448=1724( )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内:p134 (1、2)左两排
课外:p134 (1、2)剩下的题目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 例2

计算法则


第 五 单元 第 二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进行
同分母和
异分母分
数加减法
的计算练
习。
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2、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灵活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掌握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掌握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PPT课件。
课型
练习课
1、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灵活地进行通分计算。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一、指导学生计算。
1、口算
31

3

设计
学 生

说一说异分母分
数加减法的计算
法则。




复习异
分母分
数加减
法的计
算法则,
为研究连加连
减作准
备。








通过独
立研究,
得出两
补充与修改
意图

4
1
4
1

3
1
5
1


2
3
3
7

9


101010

2、笔算
813


751

4

888

1
12

55










二、弄清
异 分母分
数连加、
连减的计
算方法,
会一次通
分进行计
算。






1520
411

518


2447

2575



指名板演,其余
学生做在本子
上。
说出异分母分数
加减法的计算方
法,计算结果的
注意点。




学生尝试练习,
指名板演出两种
不同的计算方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审题:这道题是几个分数
相减?
这三个分数的分母是否相同?能
不能直接相减?必须先做什么?
板书:
第一种算法:分步通分分步减
第二种算法:一次通分再连减
(3)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有
什么不同?哪一种简便?
(4)变题:把上题“-”改为
“+”该怎么做呢?











三、运用
新知, 熟
(5)归纳:两个以上的异分母
分数相加、减,可以分步通分,
分步加、减;有时为 了简便, 也
可以先一次通分,再进行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描述
假分数 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补充教学从1里减去几个分
数的计算方法:1-16-1
12
三、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
法,共同订正。 种不同


指名口答



指名板演,其余
自练。
集体评讲。




指名板演,其余
自练。

的算法,
然后围
绕两种
不同的
算法进
行讨论,< br>最终形
成一致
的算法。

通过巩
固练习,
使学生< br>掌握异
分母分
数连加
连减的
计算方
法。
练计算。 提醒学生根据分数的具体情况灵




四、回归
本节课所
活采用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补充练习
1-13-14-16
23+14+58
四、全课总结。
三个以上的异分母分数相加
学知识。 减,通常怎样计算?
五、学生
作业。
五、布置作业。
P134页第5-8题。


















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例3
分步通分分步减 一次通分再连减


第 五 单元 第 三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减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课
1、使学生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 加
学习目标
2、通过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提高分数加减法的熟练程度,为学习小数、分数加减 法混合
运算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回顾
正确把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把几个分数一次通分进行计算。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一、组织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连
加连减。
计算下面两题:
431


设计
学 生
意图


为新知
补充与修改



异分母分
数连加连

减的运算










顺序和计364
582
517
934
5107

请两个学生板演,的计算
其余学生做在本
子上。



请板演的学生说
说计算过程。


作铺垫,
同时让
学生体
会一次
通分的
简便。

自然引
出分数
算方法。 集体评讲:
(1)你是怎样算的?第2题分数
部分不够减你是怎样想的?
(2)为什么可以一次通分来计
算?
2、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是怎样的?猜想一下,分数加减


< br>二、弄清
异分母分
数加减混
合运算的
运算顺序
和计算方
法。

















三、解决
问题。

四、学生
作业。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谁能举例说明?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提问:这道
题你会做吗?请你试试看。
(2)巡视,观察学生解答情况。
(3
1
)指名反馈不同的解答情况:
33
指名举例说明。



学生尝试解答。






指名交流。









指名回答。


尝试练习
加减混
合运算
的运算
顺序。

发散学
生的思
维,然后
借助不
同的的
思想方
法之间
的比较 ,
使学生
在自己
的想法
的基础
上接受
比较简
便的想
法。


让学生
通过反
馈概括
出一般
的计算
方法。
161812
2
10
410

615
161812
2020

20
19
22
20

顺序是否合理正确。
(5)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例2。
(4)讨论每一种解答情况的运算
(1)投影出示例1,提问:这道
题你打算怎样算?
(2)反馈练习情况,根据学生的
反馈情况板书。
(3)讨论哪些步骤可以省略。
巩固练习,完成P136页“做一做”。
3、讨论: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分数加减 法混合运算,你认为在
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运用新知。
完成练习三十第3题。
2、思考题:练习三十第6题。
四、布置作业。
课内:练习三十第1、2题。
2、课外:练习三十第4、5题。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1
16
133
1812
例2
2410
10156
161812


202020
19
22




20









第 五 单元 第 三 课(小节) 二 课时

教学课题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课型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一、温习
整数加减
法运算定
2、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使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
PPT课件。
新授课
1、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使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一、运用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
投影出示下面一组题:
38+25+62
5.4+7.1+2.9
设计
学 生

口算,说说你
补充与修改
意图

复习整
数、小数
是怎样算的。 混合运





指名举例说
明。





算中的
简便规
律和计
算方法,
为知识
的迁移
作准备。






律和性质



的运用。 12.5-4.8-5.2
2.5+0.75+7.5+0.25
概括运算定律或方法
在上面几题的口算过程中,我们运
用到了哪些运算定律?举例说明。
板书: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
(a + b)+ c = a +(b + c)
减法:a-b-c=a-(b+c)
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连减中的计算
方法能给计算带来什么好处?













二、探究
发现整数
加减法运
算定律和
性质 对于
小数加减
法同样适
用。






三、运用
整数加减
法运算定
律和性质
进行小数
加 减法的
简便运
算。


四、巩固
新知。
五、布置
作业。
二、猜测验证。
1、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连减中的计
算方法在分数的计算中适用吗?
举例说明。
2、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板书。
概括: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连减中的
计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数的加减
法计算。
教师举例:
43






小组讨论后
指名举例说
明。



观察这些加< br>数的分数部
分,注意分母
和分子有什
么特点并讨
论怎样可以
使 计算简
便?

独立练习


说说哪里是
应用了加法
交换律,哪里
应用了加法
结合律。
借助学
生已有
的简便
计算积
累,使学
生体会
分数加
减法中
的简便
计算问
题。



通过知
识的迁
移,得出
整数混
合运算
的运算
定律和
方法,对
于分数
加减法
同样适
用。
43
1(2)(1)
55
4
55

3
(21)()

2
5
2
5

314
55

2
在做带分数加法时,实际上我们就
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简算小数加减法。
1、投影出示例3。
2、评讲。
3、归纳: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
把 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
凑成整数再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4、练习,完成p138做一做
补充例题
3

61
19412
47
7
7
3
(1)
3

6121
1014
(2)
14
四、反馈运用。
练习三十一第1题。(投影)
五、学生作业。
练习三十一第2-4题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例3
加法结合律 (a + b)+ c = a +(b + c)
减法:a-b-c=a-(b+c)














第 五 单元 第 三 课(小节) 三 课时

教学课题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课型
新授课 < br>1、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小数和分数互相转化的方法,能正确、灵活地进
学习目 标
行小数和分数的互化。知道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并能正确进行判断。
2、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数学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掌握小数和分数互相转化的方法
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和分数的互化,并注意约分。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补充与修改

指名回答后说说
小数化成分数的
方法。



设计
学 生
意图

复习小
数和分
数互化
的知识,
并借助
分数化
小数的
一、分数、一、复习分数、小数的互化 。
小数的互


化练习。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投影)
0.35=( ) 0.046=( )
1.12=( ) 4.05=( )
3.125=( ) 0.44=( )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37925
(投影)







4

25

40

9

14

2、复习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①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
②分数化成小数有几种情况?
③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用什么方法取
近似值?一般保留几位小数?
小结:分数化成小数,一般用分母除分








用分母除分子。 题目,进
两种,能化成有
限小数的和不能
化成有限小数
的。

行一个
分数能
否化成
有限小
数的研




二、探究
分数能否
化成有限
小数的规
律。







三、进行
分数能否
化成有限
小数练
习。









四、学生
作业。
子;除不尽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
人保留几位小数,记住用上“≈”。
二、理解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1、寻找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①例3的各分数是不是最简分数?哪些
能化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有限小数?
②能化有限小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
③不能化有限小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
④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
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
个分数 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
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练习:138页最后的“做一做”。
三、反馈运用。
1.判断下列各题。
①一个最简分数,分母含有2和5以外
的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②一个最简分数,分母中只含有2和5
的质因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 )
③分母含有7和5的质因数,不能化成
有限小数。 ( )
2.第8题(除不尽保留两位小数)。
3.比较大小。完成练习三十三第10题。 想一想:你是怎样比较它们大小的?把
小数化成分数,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来
比较,哪一种 方法比较得快?试一试。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147—148页练习三十三的第6、
7、8、10、12题。
一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引导学生把各分
数的分母分解质
因数。







说出依据。






如果用分数比
较,必须先把小
数化成分数,然
后通分再比较。比较烦,所以一
般把分数化成小
数后进行比较,
更容易。
究。


借助例3
的例子,
使学生
通过讨
论探索,找到一
个分数
能否化
成有限
小数的
规律。





通过几
个层次
的巩固
练习,使
学生 进
一步掌
握分数
化成有
限小数
的规律。






一个最简分数。
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第 五 单元 第 四 课(小节) 一 课时

教学课题
整理和复习
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课型
新授课
1、通过整 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学习目标
2、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灵活迅速地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能力,激发学生复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活动
内容

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PPT课件。
活 动 方 式

教 师
一、指导学生弄清分数加减法的
意义与法则。
1、 投影出示下列算式:
3712

9

设计
学 生


1、说一说每个算

帮助学
生理解
补充与修改
意图

一、复习
分数加减
法的意义


111113
与法则。
43

1
13
3

2142
5

88

5



式表示的意义。 分数加

2、说出同分母分
数加减法与异分
母分数加减法计
减法的< br>意义,会
准确的
进行计





二、复习
异分母分
数加减法
的计算法
2、 相同: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不同: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
别相加减。
计算上面各题,讨论在计算中要
注意什么?
二、指导学生弄清异分母分数加
减法的计算法则。
1、 投影出示下列算式:
553


算法则的异同? 算。
最后结果是不是
最简分数,要不
要化简。





7

5

6

1
4



则。







三、复习
分数加减
31
22
131
39

82

2、提问:
○1这些异分母分数能否直接相加
减?为什么?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应注意什
么?它们与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
有什么联系?
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指导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投影出示下列算式:
323



分数单位不一
样,不能直接相
加减。




集体练习,指名
板演。




组织反馈,说说
计算的过程。

集体练习。





先考虑有没有简
便计算。再考虑
化小数做还是化
分数做。
整理和复习

弄清分
数单位
相同,才
能直接
相加。





理解退
位减法
的算理
及算法。





使学生
的分数
小数混
合计算
达到熟
练。


411
85
1
4
3
混合运算
17(83)
3
1
25
顺序及技
35

1162
86
巧。
5
6
97
823
71616




四、复习
分数小数
加减混合
运算。





五、学生
作业。
样处理的?
2、提问:分数部分不够减你是怎
3、小结计算方法。
四、指导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判断下列分数哪些能化成有限小
数,哪些不能。(投影出示练习三
十二)第1题。
1、 分数小数的互化。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
算。(投影出示P154页第4题)
2、遇到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应
该怎样来思考?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二第1-5题。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能简算算的要简算。
一个最简分数。分母中如果只含 有2和5两个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母中如果
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 能化成有限小数。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qq空间被封怎么办-汽车营销策划案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奥林匹克的新格言


国家副主席叫什么名字-大学生实习总结


pets考试时间-新加坡留学生活费


2017假期-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南通会计证


士官军衔-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