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招聘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池州市人事考试中心-西宁二十一中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资
作者:文亮教招 来源:
时间:2011-11-12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
料
一、填空题
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
教
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
方式、教学活动
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 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
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
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
的总体表现进行
小组奖励。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四个维度。
4、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 、评价 的功能。
5、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席地式、双翼式:半圆式、秧田式、小组合作式 等。
6、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
7、教学模式指的是
.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规范的实
践方式 。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
9
、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
力、对数学的价
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0、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
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
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
引导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的发展 。
11、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 文字式 、表格式、程序式
三
大类。
12、教学方法是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
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3、练习法是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
14、“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 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
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
15、学习者对从
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
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
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16、“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
17、教学模式指的.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规范的实践
方式 。
18、谈话法是指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
生
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
1、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
题。
(
√ )
2、教学案例不是教师的教案或教师个案,也不是课堂实录,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
疑难问
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情景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
象。
(√ )
3、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要求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
题。
(× )
答:算法多样化是指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即对同一个计算
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在小
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
br>算法多样化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而是让学生经历
解决问
题有多种策略的过程。
4、《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
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彼此独立的。 (× )
这四个方面
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
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
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
提。
5、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 )
答:经历、体验、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6、“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
的。
(× )
情感与态度目标分为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有些是可以预设的,有些是不能预设的。
7、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
的。
(× )
教学重点和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不是重点,有些则是
重点又是难点。
8、只要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
学。
( × )
自主学习和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上面提到的是自学,开展自主
学习,教师不仅要给学生
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更需要的是自主学习的空间。
9、秧田式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 )
最大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空间,缺点是,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之间
的信息交流
。
10、案例主题一般以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来体现。(× )
案例主题一般
是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是案例的主题。另外,再用本课
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
字样作为副标题。
11、数学课程标准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
明。如果
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得其知识。
P2
(×)
如果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得其技能。
12、
分析教材首先要研究课标,对全套教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分析某一课时教材时,要对
这一课时教材作全
面分析。如本课时在本单元的地位,是新授课还是巩固拓展课、是综合课
还是复习课、是以探究为主的课
还是以传授为主的课、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教学内
容等等。 (√ )
三、简答题
1、教师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合作学习的技能?
⑴学会勇于参与、与人为善
⑵学会倾听
⑶学会表达
⑷学会收集资料
⑸学会组织
⑹学会反思
2、教学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1)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
(2)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3)案例
的叙述要具体、特殊,例如,反映某教师与某学生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
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
,不应是对活动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活动的总体特征所
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
(4)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5)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
动机、需要
等。
3、举例说明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和非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
答:预设性情感与态
度目标是指教学设计时预先列出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如:讲授圆周率时
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文明,激发学生
爱国主义情感;非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指在教学准备
阶段不能确切设定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出现
时机就应该加以落实的目标,如:学生出色
回答问题,老师及时矛以鼓励,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
4、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是课前自问自答;
二是课前了解;
三是导入环节直接了解;
5、编制课时目标时一般要做到哪几点?
(1)内容全面;
(2)层次分明;
(3)要求适度;
(4)具体可测;
(5)因材而设。
6、讲授法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①讲授的内容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
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性,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③讲授的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
④讲授中要运用启发式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⑤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更不宜运用“满堂灌”式的讲授法。
7、HB练习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①
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练习,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练习。
② 练习要有层次性
,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要有一定的坡度。
多层训练有利于暴露差异,发展
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 练习要多样性,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发展,培
养灵活
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练习要有反馈调节性,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练习的情况,适当调整练习。
⑤
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做什么练习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
都能得到提高。
⑥ 练习的份量要适中,做到质与量的兼顾。
⑦
练习设计要有弹性,能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收获。
四、论述题
1、教师应如何看待教材?
答: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
是一个引子,或者是一个
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可见,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教
师的任务是
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学教材。在对教材的处理方法上,教师要善于结
合本地区的实
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教材。应当看到,教材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
的认识、对
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的主要依据,是最
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开发课程资源绝不能忽视教材,
而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
编写意图是使用好教材的前提。只有在真正弄懂弄通
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学目标把握非常明确的基础上
,才谈得上“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
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
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
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教
师要善于利
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之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与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习中<
br>的生成提供良好的平台。
2、新课改要不要教学模式?为什么?
从本质上来讲,教学
模式应看做是实施教学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而作为一整套“方法论体
系”,在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中,
就应当包含着理念基础、教学目标和原则、教学程序、教
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技能、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
等若干内容。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从而才构成为一定的教学模式。它既是相对稳定的,但同时
又呈现着动态开放的特
征。 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学习
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 二是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
三是学习主体的合
作探究与个性发展。 四是加强学习者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变革中的
几种新的教学模式(一)以自主活动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以问题探究为基本
特征的教学模式
3、新课程为什么要提倡合作学习?
1、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评价意识
5、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4、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答:(1)应当是
明确、具体和可感。学生可以不必为琢磨问题的内涵而费尽周折,可以直接
关注问题所导向的学习领域或
学习空间。只有这样的问题,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直接切入。
(2)应当具有思考价值,即问题要有一定
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需要学生历经真实的思考,
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组合进行苦苦思索、探究后,才能寻
求到问题的结果;要适合学生的思
维水平,应当让绝大多数同学经过思考后都能解决问题,并且让那些学
习基础和能力暂时较
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的帮助下也能够不同层次地解决问题。
(3)要关注“三维”
目标的全面达成。(4)问题要具有情境功能,等等。
5、你认为写教学反思时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我认为写教学反思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教学定位问题。教学定位是否恰当,
包括教学起点是否把握准,目标定位是正确、恰
当,教材合理的设计意图是否得以体现;(2)动态生成
问题。新课程把教学看作是师生积
极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多了,对话也就多了,
一系列教师意想不到
的情况出现自然也多了。面对这些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从教学要求出发加以把握和
利用,
从而改变教学的预期行为,重新建构教学过程;(3)教学设计问题。教学设计是否科学,
包括:①教学意图是否体现。实际教学过程和效果有时与教学设计的意图相一致,但难免产
生两者不相
统一的情况,教学反思中捕捉这类事件,无疑有助于完善日后的教学,积累教师
自己的教学智慧。②教学
资源是否还需优化。即有没有更理想的教学资源代替设计中的教学
资源。③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还需优
化;(4)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学总是有一定的目
标指向的,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知识、情感等方面的要
求的。那么,教学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
教学效果?学生的行为是不是产生了预期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
教师在反思时需着重考虑
的问题。
另外,要写好一份教学反思,还需注意:①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②
把相关经
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
6、你认为问题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1)要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第一,要创设一种宽松、
愉悦的民主学
习空间。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心态才能得以放松,思维才能得以
自由的施展,个性化的观点
才有了生长的基础,问题的产生才有可能。第二,要致力于挑战
性、竞争性学习环境的营造,让学生产生
思维的碰撞,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要
设置一定思维障碍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产生
问题和提出问题。第四,要营造一种
对话、交流、质疑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对话、研讨成为可能。第五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
学生提问技巧的培养。
(2)向学生提供成功体验,正确对待学生的每
一个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横向比较中的
确有好坏优劣之分,然而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每一个问题都不
得是其思考的结果,都不得是
他对自身的一种超越。学生的问题要么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要么是
他们孜孜以求后
的收获,要么是他们灵光闪现的惊喜发现。教师必须能够透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发现学
生
提出这些问题的过程,才能理解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善待学生的每一
次
提问,正确分析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五、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
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
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
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
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
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
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
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
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
,才能日臻完美。我
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
学生经
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
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在课的结尾,
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
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
位‘
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
的老师听课,我们
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
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
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
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
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
好。
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
[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
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
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
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
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
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
想法在小组内得到
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
3、案例描述
师:今天,在 学
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
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
,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
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 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 5元。
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
列出算式
:3.2+11.5=?)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
同的?(学生还
可能列出11.5+3.2=?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
师:为了
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
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
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
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
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
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
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
: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
能相加;个位对
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
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
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
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
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
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
什么不同了。
问题讨论
(1). “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
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
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
减法是否有
帮助?
(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
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
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
⒉学生合作交流9+5=?
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
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
9+7= 9+4=
9+3=
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
棒,有一个
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弄清原因,于是我又出了一些9
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
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学,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
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的,在幼儿
园里就会算了。位数不少的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
程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
思考题:1、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
2、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
案例分析:
5、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
6、、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
场景1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在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6-7这样一
个算式之后,马上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
论应该怎样计算16-7。
场景2
某校四年级六班有5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
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
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
买门票。“一辆大客
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
人10元,团
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
车、
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
在互相玩计算器)。
场景3 .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
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
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
老师问道:
“是8克吗?”
坐在旁边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
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
哪
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
克
而第二次说是85克的情况呢?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