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省教学大赛优质课教学设计汇编27篇
四川三本大学排名-法国学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省教学大赛优质课
教学设计汇编
1、
认识线段………………………………………………………………1
2、
认识线段………………………………………………………………3
3、
认识厘米…………………………………………………………………5
4、
确定位置………………………………………………………………7
5、
认识角……………………………………………………………………10
6、
除法竖式…………………………………………………………………12
7、
观察物体…………………………………………………………………16
8、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18
9、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20
10、
24时记时法……………………………………………………………23
11、
24时记时法……………………………………………………………25
12、
认识分数………………………………………………………………28
13、
认识分数………………………………………………………………30
14、
平均数…………………………………………………………………33
15、
找规律…………………………………………………………………35
16、
找规律…………………………………………………………………39
17、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42
18、
三角形的认识……………………………………………………………44
19、
认识负数…………………………………………………………………46
20、
认识负数………………………………………………………………49
21、
小数加法和减法………………………………………………………51
22、
找规律…………………………………………………………………53
23、
认识公顷………………………………………………………………55
24、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57
25、
认识比…………………………………………………………………60
26、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62
27、
百分数的认识…………………………………………………………64
- 2 -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8页例题和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出示两根铅笔(一直、一弯),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
2.出示两组学生活动图,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引导学生比较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
引导学生想办法把一根弯曲的毛线变直。
(2) 学生汇报演示自己是怎样做的。
(3)教
师讲述: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4)生指,从哪儿到哪儿可以看成线段?说说线段是什么样的?
教师讲述:两手捏住的地方,是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5)同桌合作,互指毛线的哪一段是线段?两个端点在哪里?
教师演示变式。先弯,师问:
为什么不可以看成线段?再向不同的斜方向:为什么可以看成线段?
师捏住毛线的一部分,生指出:哪里
可以看成线段?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
段。比如,(长方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师带学生指
出。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 3 -
3. 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1)在数学上,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
(2)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线段的样子。
(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同桌讨论、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图形组合成小房子,数数这个图形上有几条线段?变化组合图形,直至变成一个圆形。
(6)引导学生在圆纸片上创造出一条线段。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教师讲述: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引导学生折出比刚才的折痕长的线段。
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4.画线段
(1)教师先示范画一条线段,再让学生试画。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没有尺,还能用哪些工具画出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P49第3题。(CAI出现两个点)学生尝试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
2.P49第4题。
(CAI出现三个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这句话是
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
么图形?
3.P49第5题。(CAI出示四个点)学生独立尝试画线段。
4.判断线段的长短。(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四、全课小结,引入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略)
)这两条短竖线表示线段的端点。
- 4 -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
主要特征,能把物体
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
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
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导入:猫捉老鼠。
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变曲为“直”。
引导学生观察学具(毛线),问:你们能想办法把这根线变直吗?
比较:拉紧后的线与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
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一手拉住线)问:这样能得到线段吗?怎样才能得到线段?
得出:用手捏住线的两头,这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两头的点叫做“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 5 -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3)变式判断。
师捏住线的两端进行变式,引导学生观察。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建构线段模型。
(5)小结特征。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2.强化特征。
(1)到生活中找线段。
①引导学生指出直尺上的线段。
②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到图形中找线段)。
3.操作实践。
(1)折线段。
组织学生折彩纸,体会“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引导学生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4.深化理解。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理解“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引导学生先猜想“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再完成。
三、自主总结,课外延伸。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拓展延伸,激励探索。
- 6 -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纸条、作业纸、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①老师和学生比高矮,让学生体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必须量一量。
②用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面的长,让学生体会要想得到统一、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用尺子来测量。 <
br>③指出: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
br>生尺。
2.出示学生尺,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讨论)
①交流:尺上有数;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有字母“cm”。
②讲解: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
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
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
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
今天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①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②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③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在直尺上,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④小结:学生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对应的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①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
7 -
②取出宽是1厘米的硬纸条,提问:用这张纸条的宽和1厘米比一比,你发现了
什么?(一样长)那么
这根纸条的宽是多少呢?(1厘米)
要求:用拇指和食指把纸条轻轻夹
住,再把纸条轻轻抽出,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保持
不动,再举起手来互相看一看。
③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用硬纸条插进去校正一下。
④举例: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小朋友已经找到了很多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也知道了1厘米就是尺上两个相邻数之间的长度。<
br>那么2厘米就是尺上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3厘米、5厘米、8厘米?
4.测量物体长度
①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几厘米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量的是什
么?有多长?你怎么知道的?
②师:小朋友已经会看图说出物体的长度了,
那么你们会用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试着量一量刚才那根
纸条的长是几厘米。
教师询问不同的答案,学生用实物投影仪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逐一讲评。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③师:小朋友真了
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现在请大家用这个方法来量一量自己手掌
的宽和一指的长。
5.用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提出要求: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交流画法,并明确:一般从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
③练一练: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同桌交换测量检验。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如果请你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下黑板较长边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
- 8
-
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国标本实验教科书²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
号”、“第几层第几本”等
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相应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
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活动中,经历有序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物体所在位置的过程,培养初
步
的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确定位置的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装有小猪图片的信封,写有座位号的卡片,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今年夏天咱们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北京奥运
会,你们看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
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播放开幕式及田径比赛的相关图片。
2.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体会感悟,建构方法
(一)做操图——认识第几排第几个
1.巧妙设疑,激发认知矛盾
谈话:我们人类刚刚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
也非常喜欢体育活动。这不,它们
正在举办森林运动会呢!
课件出示做操图,福娃:现在运动员正在进行体操表演呢!
设疑:在这么多的小动物里有一个
是老师最喜欢的,你能一下就猜出它是谁吗?如果老师告诉你,
它在第2个,你能一下猜中吗?
老师告诉大家,它在第4排第2个。现在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 9 -
质疑:我已经告诉大家这个小动物的位置了,你们的意见怎么还不一致呢?
小
结:大家都有自己找位置的方法,但是要确定这些小动物的位置,还得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小
动物们是
怎样确定位置的呢?想听听吗?
2.细读信息,学会确定位置
(1)确定第几排
课件播放:小猴说:“我在第1排第1个。”小熊说:“我在第2排第3个。”
谈话:你能根据两个小动物说的话,看出怎样确定第几排吗?
引导学生明确:习惯上从前往后数确定第几排。
(2)确定第几个
提问:那又是怎样确定第几个的?明确: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个。
提问:现在你能确定第4排第2个小动物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3.初步应用新知
(1)谈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请你用“第几排第几个”来说出它的位置。
(2)同桌来玩猜一猜的小游戏,一位小朋友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另外一位猜猜是谁?
4.总结方法: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确定小动物的位置的?
(二)座位——认识第几组第几个
1.谈话:平时我们在教室里上课,每个小朋友也有自己的
座位,你能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位置吗?让
学生介绍自己的座位,感受到方法的多样,体会到要有统一的编
组、编号的方法。
2.师生约定编组、编号的方法。
3.通过活动进一步体会方法。
(1)让学生按照约定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座位。
(2)用第几组第几个说说自己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3)换座位比赛。反思
:在换座位的游戏中,为什么三位小朋友会找不到座位?要准确的找到位置,
必须知道什么?
小结:确定座位时,需要同时知道第几组和第几个。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1.楼房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播放小猴的话。
提问:根据小猴的话,你知道它是怎样确定第几层,又是怎样确定第几号房间的?
- 10
-
学生回答,明确方法。
同桌交流:你想去拜访哪位小动物?它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拓展:福娃捡到了一把动物房间的
钥匙。该还给哪只小动物呢?(课件出示:301的钥匙)让学生用
这种方法给小动物的房间编号,并说
说自家的门牌号码。
2.书架图
课件出示书架图,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每本书的位置。
说出自己想借的书的位置,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很快描述出每本书的位置。
3.电影院
谈话: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情况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到电影院看电影要找座位。
先出示晶晶影院的场景图,提问:你能帮它们很快找到座位吗?
明确:我们在找位置的时候,要先确定是第几排,再找第几号。
送票:出示三排6号、三排7号、三排8号三张电影票,送给你和你的好朋友。
思考:如果两人想坐到一块儿,会选哪两张呢?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再找一找验证是否坐在一起。
课件再出示贝贝影院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怎样找座位。
思考:如果还是这3张票,你会选哪两张?
观察比较:两个电影院的座位排法有什么不同?找位置的方法一样吗?师生交流。
4.观看电影
(1)砸金蛋游戏
(2)拼图
四、联系实际,总结延伸。
(略)
- 11 -
认识角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四册第64—66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
角,
能在平面图形中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有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动手操作中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交往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小棒,彩纸,硬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五角星,认识五角星上的角。
2、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观察感知,抽象出角。
1、课件出示红领巾,三角尺、正方形书面,学生从图中找出角。
2、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型纸板、屋架,抽象出角。
3、连续出示两组角,学生判断是不是角。
三、动手操作,制作角。
1、同桌合作,取出信封,根据信封里准备的材料做角,
2、展示各种不同材料做的角。
四、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1、师板书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指认角的各部分名称。
3、用正确的方法指出角。
4、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角。
5、学生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二题。
- 12
-
五、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扇子,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2、出示剪刀,再次感受角有的大,有的小。
3、课件出示钟面,分别表示8:50、9:0
0、9:10三个时间,并抽象出角,学生比较哪个角最大,
哪个角最小。
4、学生操作活动角,变大或变小,并同桌进行比较。
5、用彩纸折一个角,同桌比较大小。
六、学生总结,介绍特征。
七、联系生活,拓展感知。
课件演示北京奥运会上体育馆和比赛画面中出现的角,让学生体会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
13 -
除法竖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知道除法竖式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练习作业、教师作业、学生一份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孩子们,今天数字“6”也来到了我们班。
课
件演示:动画数字“6”,话外音:我是小小数字“6”,最喜欢和小朋友们玩数学游戏了,敢接受
我的
挑战吗?师:数学游戏啊,你们敢吗?
课件演示:数字“6”走进了“加号屋”,6+2 =
数字“6”走进了“减号屋”,6-2 =
数字“6”走进了“乘号屋”,6³2 =
用竖式计算,在作业本上分组计算6+2 ,6-2 ,6³2 。展示,评价。
师:在用竖式计算加、减、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小结)
2.
课件演示:6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游戏,再平均分成2组。(音乐:娃哈哈)
出示儿歌:6个好朋友,开心做游戏,平均分成2大组,每组可以分几个?
师: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6÷2 = 3
6是什么数?表示什么呢?2呢?表示?3呢?表示?
- 14 -
3. 师:加法、减法和乘法可以用竖式计算,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除法竖式。
(板书课题)
二、教学写除法竖式。
1.师:(指板书6÷2)6÷ 2 等于几你们都会算了,用竖式怎样计算呢?
课件演示:
6÷ 2 = 3
3
2)6
6
0
这就是除法竖式,很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会有2个“6“?②“0“是从哪里来的?
③在竖式里,除号怎么没有了?④竖式中的2横表示什么?
2.教师讲解并板书。
①6除以2按读除法算式的顺序,在第二行先写被除数6,第一行要留着写其它数。
6除以,再写除数2。指着再读一遍2)6 等于几呢?
师:你们看清楚了吗?再写一遍:空一行写被除数6,2)6
等于,为了美观,这条横线要用直尺画,
不能画的太长哦!
师生边说边书空。
生在作业本上练写,教师巡视。写好的同桌互相看看。
师:(指板书)都是这样写的吧?会了吗?
再来一道8÷ 2 =
,象刚才那样写一写,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
师在学生的指导下板书 2
)8。在第二行先写被除数8,)8再写除数2,8除以2等于。
②这一步写好,我们就该求商了。6
个好朋友,平均分成2组,6除以2等于几?商是3,就在第一行对
齐被除数6写上商3。第一行就是留
着写商的,商要和谁对齐写呢?为什么?板书:
2)6
3
提问:6是什么数?(贴板书:被除数)还表示什么?
2呢?(贴板书:除数)表示?
3呢?(贴板书:商)表示?
③每组3个,2组一共分掉
了几个?(板书6)这个6怎么算出来的?(2³3=6)(贴板书:2和3
相乘的积)也就是分掉的6
个。板书如下:
3
2)6
- 15 -
6
④一共有6个好朋友,分组分掉了6个,分完了吗?(分完了)可以算一算,这里还藏着一个减号
呢,用一共有的6人减去分掉的6人,6 - 6得0,就在横线的下面写0。板书如下:
3
„„商
除数„„ 2)6 „„被除数
6 „„2和3相乘的积
0
0表示分过后一个也没剩下,正好分完了,强调:这个0不是随便写的,6减6得0,所以在横线下
面写0。别忘了把横式等于号后的商写上。到这里这道题的竖式才算做完。
3.小结:小朋友,你们清楚了吗?
2)6
写好后,该写什么呢?第一个“6”是什么数?表示?第二个“6”呢?“0”又表示什么呢?
4.师:现在你们会写除法竖式了吗?
学生在作业本上把6÷2和8÷2的竖式写完整,同桌互相检查。
再请一位学生上来板演,师
生共同讲述除法竖式的书写步骤:第一步写好后,要先写商4,再算出2
乘4等于8,8减8等于0,这
里别忘了把横式的商写上。你们都是这样写的吗?
5.竖式卡片游戏:6÷37÷1 5÷5
6÷3竖式完整地写在一张纸上,沿虚线折好。
展示第①部分,提问:6除以2商几?展示第
②部分,提问:二三得几?展示第③部分6减6得多少?
展示第④部分:这里写0表示什么?6除以2等
于几?
6.12÷3 = 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只给你们半分钟,开始。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作业展示。
4 4 4
3)1 2 3)1 2 3)1 2
1 2 1 2 1 2
0
0 0
这样写的小朋友举手,哪些小朋友和他做的
一样?3种写法,老师也为难了。12÷3商是4,被除数
是2位数了,商该对着哪一位呢?同桌互相说
说。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得出结论:商应该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写。
师:刚才做对
的小朋友,老师要表扬,你们真是太棒了!没有做对的不要紧,刚才还没学呢。现在
你们都知道商应该对
着被除数的哪一位了?学生订正。
7.师:还想不想做?真是勇敢的孩子们。42÷7会吗?实物投影试一试。
- 16 -
学生打开数学书P67,独立完成试一试。教师巡视。写好的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商的位
置写的对不对。
展示学生作业。追问:商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
8.小结
三、综合练习。
1.会用竖式算一算吗? 8÷4 = 35÷7
=
2.找出正确的竖式用线连一连。
30÷ 5 = 6
① 6
② 6 ③ 6
5)3 0 5)3 0
5)3 0
3 0 3 0
0 0 0
3.师:老师的3道竖式也写好了,(实物投影展示)写的很漂亮吧?做的对吗?
21 ÷
7 = 3 5 ÷ 5 = 0 6 ³ 3 = 18
3 1 2
7)2 1 5) 5
3) 6
2 1 5 6
0 0 0
学生发现老师作业的错误,指出后师直接用红笔在作业纸上订正。
4.师:大风车转转转,(
课件出示3个气球)气球里有什么呢?(气球炸开出现3个数6、24、4)6,
24,4,你会用这3
个数写出2道除法算式,再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完成作业第3题。教师巡视,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价。
师:写好1道的举手,不错。有2道都做好的吗?真了不起!
四、全课总结。
这节
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竖式),师生回顾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你们都学会了吧?回去写给爸爸、
妈妈看看
。
- 17 -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内容。
【教学目标】 <
br>1.初步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
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设疑,引入情境。
两只小鸟为同一块金牌照相,为什么照的照片不一样呢?
2. 揭题,导入新课。
3. 引导启发,感悟出两只小鸟观察金牌的位置不同。
4.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
1.观察教室图。
师: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老师课前拍了两张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
一张是在教室的前面拍
摄的?另一张是在教室的那一面拍摄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小组交流一下,反馈意见。
引导学生从教室的桌椅设施等区分教室的前面和后面,从而判断出是站在教室的那一面进行拍摄的。
2.练习:哪张是从学校外面拍的?哪张是从学校里面拍的?你是从哪看出的?
指名回答。
3. 指导观察,拍摄小猴。
出示小猴玩具,“你想不想给小猴拍照?”
教给观察的方法,生从一个位置观察小猴给小猴拍照。
出示从不同位置拍到的小猴照片,生说说自己在小猴的哪个位置?拍到的是哪张照片?
-
18 -
重点说说两个侧面的小猴的不同(脸朝哪?尾巴朝哪?)
小组活动,交换位置,从不同位置观察小猴。
师:“通过给小猴4个不同位置的观察,你有什么体会?”
(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板书结论。
4. 练习。
师:
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4个同学用同样的方法为一只小猴拍了照片,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分
别是谁拍的
吗?(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
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
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
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你能说说四个小朋友看到的各是哪一幅图吗?
3. 奥运摄影师
观察奥运照片,判断摄影师的位置。
出示图片,生齐答。
四、课外拓展,激发热情。
欣赏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奥运会场馆的艺术美。
五、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19 -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常州市实验小学刘妍慧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0页。
【教学目标】 <
br>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比较的学习活动,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算理算法,正确计算并
能优化算法。
2.在口算方法类比中强化数位观念,体验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原理,并渗透估算思想
,在简单的估
算等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数感。
3.经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灵
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体会数
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运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提出猜想:福娃贝贝正在玩具商场选
购玩具,它带了70元,打算买两件不同的玩具,猜猜它可
能会买什么?
2.列出算式:猜得对不对呢?怎么验证呢?(板书各个算式)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尝试探究:34+25你们能直接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想
,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看看小组内
能想到几种不同的算法。
2.组织交流:汇报交流不同算法,理解算理。
3.再次探究:
38+25会口算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4.交流比较:38+25是怎么算的?与34+25相比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5.初步巩固:口算38+34,计算时是怎么想的?
6.提问小结: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时注意些什么?
- 20 -
三、专项训练,提升数感。
1.猜一猜:出示4□+2□,猜一猜得数可能是多少?
2.编一编:自主编题计算,同桌交换校对。
3.说一说:编对了吗?编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对³³编的题目有什么想说的?
四、分层练习,提升能力。
1.估估算算:先估计出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出结果。
口算比赛:即时反馈。
五、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路线情境图:
1.解决问题1:贝贝到晶晶那儿,走哪条路最近?你是怎么想的?
2.解决问题2:迎迎和妮妮到欢欢那儿去,谁走的路近?用水彩笔描出来,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反思梳理,总结全课。
(略)
- 21 -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9~4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2.使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形成估算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发展数感;
3.通过比较,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材料
【课程预设】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
师:今天这节课黄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口算。让我们先来口算几道题。
复习已经学过的口算题:6+8、52+7、36+9、32+40+5、20+30、
30+90、300+900、43+20。
二、合作研究、灵活思维。
1.不进位加法43+21=
(1)讨论得出方法
师:你是怎样口算的?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打开口算思路,说出三种口算方法:
① 43+20=63 63+1=64
② 40+21=61 61+3=64
③ 40+20=60 3+1=4 60+4=64
(2)比较渗透“转化”
师:我们想出了三种口算方法,这三种口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都看成整十数来口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 22 -
2.进位加法
(1)自主出题
师:请在方框里填上一个数字,所组
成的题目要比黄老师先前出的题要难。该填什么数字呢?难在
哪里呢?同桌之间商量商量。
得出三道算式:43+29=、43+28=、43+27=
(2)讨论得出方法
选择43+29进行口算,交流讨论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总结比较提升认识
师:43+21和43+29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一个进位,一个不进位。
相同点:都把加数看成整十数,转化成以前会的口算题。
3.小结出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口算”,重点研究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出示课题)。
三、练习。
1.米奇和米妮出题。(整合“想想做做”第1、2、5题)
师:我们请米奇和米妮给我们出几道口算题,好不好?
(1)45+31、45+36、18+25、56+39、
(2)题组
第一组
第二组
45+14= 19+6=
49+18= 19+36=
37+55= 19+76=
2.奥运统计表(即“想想做做”第3题)
师
:大家看,米奇、米妮来到了国家体育馆――鸟巢(多媒体出示鸟巢)。进去看看有些什么。是一
张奥运
会、残奥会部分国家金牌数统计表。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填一填。
3.数学超市(即教材例题)
- 23 -
师:参观完鸟巢,米奇和米妮又来到了数学超市。仔细观察,
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小火车44元,
小轿车25元,面包车38元是。)
师:看看这回米奇和米妮又会有什么问题。
①米奇(录音):我带了50元钱,想买两件不同的玩具,可以吗?
②米妮(录音):我买了
两件不同的玩具,给了营业员一张50元人民币和一张20元人民币。小朋友
们猜一猜,我可能买了哪两
件玩具?
4.参观动物园(即“想想做做”第5题)
师:他们最后来到了动物园。看看动物园都有些什么?
问题一:从熊猫馆到老虎馆哪条路最近?
问题二:小明从猴山到蛇馆,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谁走的路近?先估计,再算一算。
四、课堂总结。
师:回忆回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 24 -
24 时记时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49—52页。
【教学目标】
1
.创设现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掌握
其特征
,发现并归纳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转化规律,并能正确进行转化。
2.借助学生已有的知
识经验,在活泼、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发现特征、得出转化规律,从
而来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
、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
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
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记时法,会正确运用24时记时法与
普通记时法表示一天中
的某一时刻,明确两种记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从“奥运会开幕式”时间引入。
⑴晚上8∶00
⑵20∶00
比较两种记时方法,揭示学习内容并板书:记时法
2.研究CCTV-1频道中的部分节目预报。
同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节目,并说说它播放的时间。
3.揭示两种记时法:“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板书:24时记时法)
二、操作演示,探究新知。
1.电脑演示,感知24时记时法。
出示夜里12时的钟面。
(1)针走两圈,一天有24小时;
(2)认识同一时刻的两种不同记时方法。
2.加强比较,寻找异同。
(1)出示4幅图,让学生用24时记时法说出钟面的时间。
- 25 -
(2)比较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有什么不同。
(3)普通记时法是如何转化成24时记时法的。
三、巩固延伸,深化理解。
1.连线
根据一种记时法找出相对应的另一种记时方法
2.赛程播报:(残奥会9月17日赛程)
先用24时记时法播报赛程,再用普通记时法来播报。
3.明星日程
用24时记时法来安排姚明一天的日程。
作业反馈,集体纠正。
四、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1.(1)学生列举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创设情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①禁止通行标志
②公交车站牌
③银行营业时间
④“残奥会倒计时牌”(强化“零时”)
⑤教师介绍各种记时法
⑥火车票
2.改写《作息时间表》
将作息时间表上的时间,改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
五、引导回顾,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26 -
24
时记时法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解决,让学生初步感受记时法产生的必要性,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记时法。
2.通过对比,树立学生辨证看待两种记时法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互化。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人类对于记时发展的历史。
伴随课件演示,教师讲解人类在确定时间和计时方面的发展历史。
2.感受钟表记时的准确与方便。
(课件显示时钟,时刻10:00。)
提问:现在人们想要指导准确的时间会怎么做呢?
指名学生简单介绍钟面的构造。
提问:你能读出现在钟面指示的时刻吗?
3.通过一天为什么会有两个10:00,引出记时法学习的需要。
提问:明天的这个时刻你可能在做什么呢?(预:上课和睡觉)
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指的应该
不是同一个10:00,那一天之中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10时呢?(根据
学生的回答板书上课10时和
睡觉10时)
二、学习新课。
1.利用普通记时法解决一天两个10时的矛盾。
请同学们先来观察屏幕的动画。(课件演示:时钟转动两圈的过程,教师附加旁白。)
(课件演示:根据两圈转动形成24小时的时间轴。)
提问:现在你明白一天为什么会有两个
10时了吗?(预:因为1天有24小时,而钟面1圈只有12
小时,要转两圈。)
如果只是向黑板上这样来记录时间会怎样?
(预:人们会搞不清是哪个10时。)
你能稍加调整就不会让别人产生误会吗?
(预:加上上午和晚上这样的时间词。)
- 27 -
(课件演示:先给两个10时加上时间词,然后再给所有整时时刻加上时间词。) 结合课件介绍,这就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记录时间的方法,一般称为普通记时法。(板书:普通
记时法)
2.运用普通记时法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三个钟面场景:升旗仪式、中午吃饭、晚上睡觉)
你能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每个钟面所对应的时刻吗?
3.初步体会普通记时法的局限性,试图创造出新的记时法。
谈话:普通记时法利用加时间词
的方法,解决了一天中会出现像两个10时这样的矛盾。我们能否创
造出一种不使用时间词,也能不重复
的表示每天24小时的记时法呢?
学生可以在思考的基础进行讨论。(预:不排除学生会直接说出常见的24时记时法。)
4.初步认识24时记时法。
让学生看着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对应时间轴,找到上午10时和晚上10时表示的方法并板书。
(课件演示:时针转动两圈的过程,学生跟着说出对应的24时记时法的时刻)5.形式上区分两种记时
法。
提问:你有办法能一眼就看出采用的是哪种记时法吗?
(预:①有无时间词②数字是否超过12)
师随机说出几个分别用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判断。
6.观察发现从24时记时法改写成普通记时法的方法。
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两种记时法的
最大不同就是,普通记时法需要加时间词而24时记时法就不要
加,那么如果看到一个24时记时法记录
的时刻想对应的24时记时法的时刻,是不是只要加上时间词就
可以了呢?
学生思考并同桌讨论后汇报。
(师提炼要点:①13时以前的时刻直接加时间词即可②13时
以后的时刻先要减去12后再加上相应的
时间词③0时或24时就是夜里12时)
师随机的说
出几个24时记时法记录的时刻,让学生用总结的方法很快的说出对应的普通记时法的
时刻。
7.观察发现从普通记时改写成法24时记时法的方法。
谈话:如果看到一个普通记时法记录
的时刻是不是只要去掉时间词就是它对应的24时记时法表示的
时刻了呢?
- 28 -
学生思考并同桌讨论后汇报。
(师提炼要点:①下午1时以前的时刻直接去掉
时间词即可②下午1时以后的时刻先要加上12后再
去掉相应的时间词③夜里12时就是0时或24时)
师随机的说出几个普通时记时法记录的时刻,让学生用总结的方法很快的说出对应的24时记时法的时刻。
8.运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再次出现第2环节的问题,让学生用24时记时法来表示。)
完成练习后比较,让学生初步谈谈对于两种记时法的感受。
9.感受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课件呈现“想想做做”2~5中四幅图片,标出24时记时法表示的地方)
谈话:24时记
时法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我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几个
相关的问题。
(课件依次出现“想想做做”2~5中的四个题目,让学生口答)
练习注意点:①提醒学生注
意条件中是用什么记时法表示的②问题要求用什么记时法回答③选择适
当的问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7题)
先同桌相互试着说一说,再请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在书上画,然后在展台上汇报并说想法。
三、小结。
让学生谈谈对于两种记时
法的认识,并进行比较,体会各自的优劣,用辨证的态度去看待两种记时
法。
- 29 -
认识分数
【教材简析】
《认识分数》是苏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98—100页的教学内容。
分数学习是学生对
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小数的基础。多次调查发现,部分学生
对分数有一些模糊的了解
,但都是比较肤浅的,不能把握分数的本质。因此在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知
识经验出发,通过组织大量
直观的、感性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提升生活数学为
学科数学。
第一课
时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
数各部分的名
称,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全课主要的教学流程
有:(1)讲述“数的故事”,首次认识分数;(2)组织操作活动,着力构建二分
之一;(3)引导自
主探究,深入理解四分之一;(4)迁移类比,认识几分之一;(5)直观体会,比较分
数的大小;(6
)回归生活实际,应用提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
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能正确地读、
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直观体会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
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
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入分数: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二、组织操作活动,着力构建二分之一。
1.师: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一半,也就是长方形纸的12。
2.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4.辨析:像这样的涂色部分,能用12来表示吗?
怎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说涂色部分表示这张长方形纸的12呢?
5、讨论:这些长方形的折法都不一样,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来表示?
三、引导自主探究,深入理解四分之一。
1.迁移: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二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 30 -
2.小组活动:动手折一折,涂色表示出正方形纸的14。
3.指名学生代表小组上台交流。
4.观察:为什么折的方法不一样,每一份的形状也不一样,却都能用同一个分数14来表示?
5.判断:涂色部分能用14来表示吗?
四、迁移类比,认识几分之一。
1.拓展:有一个圆,如果要表示出它的15应该怎样思考呢?
如果要表示一个长方形的18,该怎么办?
要表示正方形的116呢?
2.小结: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认识几分之一:
(1)完成P99想想做做第1题。
(2)补充:110。
五、直观体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1.估一估:P99想想做做第3题。
2.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
3.完成P100第5题。
六、回归生活实际,应用提升。
拼图游戏。
思考: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 31 -
认识分数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教材第98—100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
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
数
。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二分之一”。
出示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喜欢秋游吗?谈到秋游,“吃
”可是其中的一大乐事,瞧,这两位小朋友正准备„„,
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好吃的?
屏幕出示: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板书:平均分)
谈话:每人分到
的苹果和矿泉水,我们都是用这样的一个数来表示的,那“半个”能不能也用一个
数来表示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像二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好吗?(板书课题)
读二分之一:谁会读这个数的?(指名2—3人读,然后齐读)
理解二分之一: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这块蛋糕的„„(蛋糕的一半上出现二分之一)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
另一份呢?(另半个蛋糕上写上二分之一)
通过分巧克力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折二分之一: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
- 32 -
学生折纸涂色,然后交流汇报。
这张长方形纸有的横着折,有的竖着折,还有的斜着折,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呢?
判断二分之一。
二、认识“几分之一”。
再选一张纸折一折,涂上颜色表示出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学生活动,然后组织交流。 小结: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分数,还学会了比较大小,这些分数其实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看!
它们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中间的这条线叫“分数线”,表示
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叫“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线上面
的叫“分子”,这里的分子“1”表
示其中的一份。
四、比较分数的大小。
出示两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涂色部分分别表示“二
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让学生比一比,哪一
个分数大?
如果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八分之一与四分之一比,谁大?
还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呢?十六分之一与八分之一比,哪个大?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组织练习。
1.写分数
认识了这么多分数,想不想自己写一写?细心的小朋友回忆一下,老师写分数的时
候,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比一比,填一填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这是3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
第一张涂满颜色后用“1”来表示。
- 33 -
第二张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第三张平均分成6份,涂色部分表示多少呢?
第四张平均分成12份,涂色部分又表示多少呢?
3.生活中找分数
完成想想做做第六题。
分数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瞧,这是什么?这个栏目是„„(科学
天地),这个栏目是„„(艺
术园地)
《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哪一部分大一些?
六、课堂小结。
- 34 -
平均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
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
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
立学好数
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
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
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
,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
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
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请学生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提问:有同学
认
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 35 -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
,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合电
脑演示教师讲解揭
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全课总结
- 36 -
找规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
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过程,找到两端物体总是比中间的物体多1
这一规律。并利
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
光观察、分析事物的意识和能
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
端的物体数量比中
间的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1.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2.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学具】
每位学生小棒10根、圆片10个;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规律。
1.猜谜语
师:出示谜语后说:“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又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引导学生观察手。
师: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的手上有没有数学问题?
3.引入新课。
师:原来我们的手上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其实,这种数学现象在我们的生活
中还有很多很多,同
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找出它的规律?
师:先板书(找),然后说:“咱
们就一起到兔子乐园瞧一瞧!同学门把眼睛闭上,现在我们开始乘
车(带领学生生模仿坐在车上摇摇放放
的样子约15秒钟左右)兔子乐园到了,请下车,咱们进去看看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 37 -
(一)认识物体排列规律。
1.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初步观察。
3.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找出排列规律。
(1)初步认识。
师:指着手帕图说:“这里晒的是什么?”(手帕)“小兔子们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
师:把手帕图单独抽取出来后说:“这里的手帕和夹子是怎样排列的?(生:„„)
师:“我们把它叫做间隔排列”
师:“夹子都排在哪儿呢?”(生:„„),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两端物体”。
师:“手帕都排在哪儿呢?”(生:„„)我们通常把夹子叫做“中间物体”。(2)消化认识。 师:分别抽取第二组图、第三组图后说:“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两组图,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
师:“能说一说这两组图中分别谁是两端物体?谁是中间物体?”(生:„„)
(二)探究物体个数规律
1.观察填表。
师:(三组图全部展示后说)“请数一数这三组图中两种物体各有多少个,并把数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两端物体
夹子
兔子
木桩
数目
中间物体
手帕
蘑菇
篱笆
数目
师:“请认真观察填写的数据,再想一想,你发现什么?”
2.组织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引导揭示。
师:“通过认识这三组图,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概括地说一说?”(生:„„)
师:(在学
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规律的三要素)(1)间隔排列;(2)两端相同;(3)两端比中间多
1。”
(三)验证规律。
- 38 -
1.质疑。
师:“是不是两种物体只要间隔排列,都具备这样规律呢?(生:„„)
师:“想不想证明一下”(生:„„)
2.操作。
师:(课件出示要求)“请同学
们任意拿出几根小棒,在桌子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
个圆。数一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
,看看有什么关系。”
3.交流。
师:指名3人汇报后,再组织在小组内交流。
4.推想。
师:(1)“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圆片应摆几个?”
(2)“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60各圆片,应摆多少根小棒?”
5.揭示。
师
:“刚才同学们动手摆的时候,虽然用的小棒根数和圆片个数各不相同,但每人用的小棒都是代表
两端物
体,圆片都是代表中间物体,得到的规律都是: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6.完善认知。 师:出示︳●︳●︳●︳●︳●︳●摆法后质疑:“请同学们看看这种情况,也符合我们认识的规律
吗?为什么?”(生:„„)
师:“小棒和圆片不仅要间隔排列,而且两端要完全相同,小棒的根数才能比圆片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是我们今天认识的规律排列现象?
2.填空。
①在○●○●○●○●○●○●○中,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
②马路一边有32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个广告牌。
③字母A和B间隔排列,且两端相同,已知A有25个,则B()个,如果B有32个,A应有()个。
④经过了12个白天,那么经过了()个黑夜。
3.变式练习。
把一根木头锯4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8段,要锯多少次?
4.拓展练习——圆周问题。
(1)请4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到讲台前间隔排列可以吗?要
符合今天我们认识的规律,你有什么
办法?
- 39 -
(2)如果现在把讲台前的同学间隔围成一周,可以吗?
(3)引导揭示:两种物体间隔围成一周,它们个数相等。
5.对比练习——P49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 40 -
找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和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
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简单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
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
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发现两种事物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规律的抽象总结和表述。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通过猜一猜,了解一一间隔排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
看!(教师出示一一间隔排列的铅笔和小尺,
让学生猜一猜),再分别猜一猜另外两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
体。
观察:三组物体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指出:象这样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就是一一间隔排列。
(板
书:一一间隔排列)
说明: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象这样排列的事物还有着怎样的规律呢?
2、揭示课题: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探索规律。
1、观察主题图,学生想想、说说。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情境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41 -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全班交流。个别说时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清楚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排列特点
,
充分让学生感悟每组图中两种物体的排列规律。
2、通过填表、比较,发现规律。
观察:这三组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这三组物体还有着怎样的
规律呢?学生填写表格,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并集体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自己发现的规律。
思考提问:“现在草地上又飞来一群蝴蝶(
两端不同,一一间隔排列),图中有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为什么没有?蝴蝶要怎样排列才会有刚才的规
律?(突出两端要相同)
3、归纳规律
通过刚才的比较、交流我们发现兔子乐园里的情境有
这样的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
端的物体相同,它就比另一种物体多一个。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完整表述这样的规律,并结合图举例解释规律。
三、操作、欣赏。
1、判断哪个多
学生从老师带来的礼物中判断哪个多,并用今天学习的规律解释。教师适时奖励学生。
2、学生操作练习,通过摆一摆、画一画验证规律。
3、说一说生活有这样规律的事情。
4、欣赏生活中的美丽的画面,使学生感受规律美,感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填一填
学生根据图直接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书上“想想做做”1
学生看图听题后,列式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出
示一组无间隔排列规律的事物,学生填一填,使学生在上当中感受到两种物体只有在一一间隔
排列时才会
有这样的规律。并通过图中锁和钥匙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规律。
4、帮助小民解决问题。
- 42 -
书上“想想做做”2,引导学生能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解释结果。
5、解决同学们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出示题目:5个女生围成一圈游戏,每两个女生中站1个
男生,需要几个男生?学生通过猜一猜、想
一想、画一画、或围一围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
生明白:男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行,夹在
中间的男生比女生少1个;当围成一圈时人数相等。
6、解决“想想做做”3、4,通过比较再次感悟排成一排和围成一圈的关系与区别。
7、提高题练习
通过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能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几种不同的情况(两端
相同、两端不同、围
成一圈)都考虑进去,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规律的内在联系。
五、课堂总结
- 43 -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
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
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
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
和探
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
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
并板书:28+17=45(人
),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
br>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
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
44 -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
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
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6.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
7.教师小结,引出:加法结合律(板书)。如果用
a、b、c分别表示这三个加数,加法结合律可以
表示成?
8.小练习:填数。
四、总结新知,组织练习。
1.刚才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它们都是运用在加法中的规律。师总结。
2.课后练习:
(1)下面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学生说一说,对第三道重点分析,引出加法运算律有作用。
(2)比较体会运算律的作用,知道凑整百。
(3)凑整百小练习。
- 45
-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第22~25页。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分析、
讨论等活动中,了解三角形的各组成部分,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
系;
2.在探索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边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三角形。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1)回忆: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2)补充:顶点
3.揭题: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三角形。
二、探索三边关系。
1.理解“围成”的含义。
(1)提问:围一个三角形就要用到几根小棒?
(2)生围
(3)小结:相邻两根小棒的头和头相连了,就说是围成了三角形。
(4)质疑: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够围成三角形呢?
(5)小组合作研究
(6)交流:有时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2.探究第一个条件:
(1)质疑:为什么有时能够围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2)讨论:红、黄两边的长度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和蓝边围成三角形?
(3)交流并检验。
(2)小结:要围成一个三角形,红边和黄边的长度和就必须要大于蓝边。
- 46 -
3.探究第2个条件。
(1)固化条件1:4组判断
(2)质疑:蓝边10厘米,红边3厘米、黄边1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
(3)操作并得第2个条件:要围成三角形,红和黄的长度和要比黄边长。
4.探究得第3个条件:
(1)设疑:会不会有了这两个条件还不够?还要满足其他的条件?
(2)讨论并验证
(3)小结:还要符合第3个条件,黄边和蓝边的和要大于红边。
5.形成结论。
(1)问题:要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2)小结: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都大于了第三边。
6.优化判断
(1)固化结论:要围成三角形3边要符合什么条件?(2题)
(2)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长边+中边>短边短边+中边>长边
a.问题:哪一个条件符合了?
b.判断说理
c.方法: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只要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个条件符合了,就能围成三角形。
(3)巩固
三、全课总结。
四、解决实际问题。
路线判断。
五、拓展提高。
固定边7厘米、3厘米,配一条活动边。活动边可以是几厘米?
- 47 -
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负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
知道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正数
、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加深对负数
的认识。
3.让学生
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
发展学生的符号
感。
4.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
献,
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进一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1.昨天我去水果市场,那里在进货和出货,你们瞧!(展示市场进出货的画面)
这是仓库管理员小王对水果进出的情况进行登记的结果,你们觉得他记清楚了吗?为什么?
要区分相反意义的量,同学们有没有好办法呢?
为了清楚地区分是运进了2吨还是运出了2吨
,同学们想出了各种方法,你们真会动脑筋,真会创
造。
2.怎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呢?历史
上的数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也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课件出
示数学史)
二、初识负数,学会读写。
1.同桌讨论举出相反意义的量,然后用加“+”或“-”的方法来表示。交流汇报。
2.知
识老人介绍课本第9页的《你知道吗》以及正、负数的读写法。(课件出示课本第9页的《你
- 48
-
知道吗》)
3.你们还能再说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吗?还有吗?有多少个?
同学们,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
们又创造了负数。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进一步认识负数。
(揭示课题:认识负数)
三、沟通联系,丰富认识。
1.教学例1
电视台每天都会播放天气预报,你们
知道是用什么来测气温的吗?(课件出示温度计)观察温度计
上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课件突出两个刻度10)这两个10表示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
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正数、负数分别表示这两个刻度所指的温度吗?
(课件出示显示上海、南京
、北京气温的温度计)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正、负数来表示这些温度吗?区
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关键要找
准谁的位置?
零摄氏度也就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什么?
零上温度用什么数表示?零下温度呢?那0就是正数和负数的什么?
2.教学例2在我国的新
疆吐鲁番盆地,一天当中温差很大。看温度计说说那里早晨、中午、晚上的
温度。
吐鲁番这种
独特的气候特点是由它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课件出示吐鲁番盆地)吐鲁番盆地大约
比海平面低15
5米。(课件介绍海平面)(课件出示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米?海平
面以上用什么
数表示的?海平面以下呢?那海平面的高度又该用哪个数表示呢?
0是正数吗?是负数吗?它是正数和负数的什么?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四、链结生活,内化理解。
生活中除了温度、海拔高度,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负数。
1. 电梯中的负数:王叔叔和李阿姨都从办公楼的地面一层乘电梯,王叔叔去5楼开会,李阿姨去地<
br>下二层取车,他们分别应该按电梯里的哪个键?
2.
神七与负数:我国即将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会达到()以上,而背阳面会
-
49 -
低于(),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能始终保持在(),非常适宜
宇航员工作。
(1)21℃(2)100℃(3)-100℃
3.产品说明上的负数:食品
包装袋上有这样的标记“500+2g”,质检人员拿出5袋后称重后和标准
重量比较记录为:
+0.1g 、-1g、0g、+0.5g、-3g。
+0.1g
、-1g、0g、+0.5g、-3g是什么意思?500+2g是什么意思?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同学们,生活中的负数还远远不止这些,课后多留心观察,下节课请同学们来交流,好吗?
-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