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myfamily-关于母亲节的画
小学数学四年级《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学设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
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教科
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
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
直角及用三角板画直角。尤于在认识角的时候,学生就是先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而
其中就有直
角,所以本课我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学生介绍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
br>识直角标注符号。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使学
生正确
感知直角。而后通过“折一折”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
的多个直角和直尺
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
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经历画
一画、猜一猜、数一数等多种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
认识直角。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
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
源,特别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时间以及
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开放学
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
效合作,充分交流,
力求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发展的无限空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学会用三角板上
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
评讲,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
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各一张; 不规则纸和白纸若干张。
六、教学环节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介绍“角”,说说有关角的知识。
接着引入直角,并简单概括了角与直角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并说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
员,
它有自己独特的直角标记,且标好以后就像个“口”字——这就解决了学生作直角符号不
标准这一问题。
同时,作为角的一员它又有角的特性。认识直角后,我设计的交流活动是“找
直角”。引导学生在教室里
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
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
。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加深对直角的认
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
变,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判断:1、直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叉开越大直角就
越大,叉开越小直角就越小。
2、放大镜下的直角与其它角一样,只是边变长了,大小没变。这又是它们
的相通之处。)
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
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
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
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出示一个接近
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
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
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
行衡量。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同时验
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
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
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
能概括出用三
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
。)
第三层次,画直角。
先让学生用三角板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
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
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规范画法。之后安排练习,给出顶点和
一条直角边,能
画几个直角?给一条边又能画几个?只给出一个顶点又能画多少个角?此举设计不仅突破
了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
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是直角过河。
其次,猜一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再次,通过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部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以上的四大步骤的
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
动中,通过找、折、比、画、想、说
、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
“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
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
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七、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介绍角。
2、引出特殊的角——直角。
(二)、操作探究:
1、初步认识直角。小结:
这名字取得好,一个“直”字简单扼要又形象地概括出的这种角的
特征。简述直角与角的联系与区别。
2、找一找。(1)教师出示直角说:“小朋友,我是直角,过几天我就要过生日了,要请我
的
朋友来参加,它们和我长的一模一样,你能把生活中的它们找出来吗?” (采用故事的形
式,把直角用
拟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既避免对较抽象的知识的单一传授与难理解内容的强
制性接受,又激起学生无限
的好奇心、好胜心,使学生有玩中学的轻松感。)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在生活中找角。学生发现数
学书封面、课桌面、凳面上有这样的角,
教室的黑板、开关、墙上的画窗户上和玻璃上都有这样的角,家
里的方桌、茶几、电视机、
地板砖也有这样的角。
(2)小结:直角在我们生活中真可谓是
“无处不在”呀!看来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我
们可要牢牢地记住它。
3、折一折。(
1)小朋友,这几张纸上有直角吗?(长方形、正方形上有直角,圆形、不
规则纸上没有)。刚才老师不
是说直角无处不在吗?我们把它给变出来——折直角。
(2)用完全不规则纸折。交流提问:最少折
几次?分别是怎么折的?第一次随便怎样折可
以吗?第二次能任意折吗?
(3)出示有一条
边是直的不规则纸,提问:猜想一下,这张纸最少折几次能折出直角?再
验证。
(4)出示圆:最少要折几次才能折出直角?为什么?
[生1:我拿长方形的纸,这样沿直
线折,就折出一个直角,(他没有完全对折,只是上下
边对齐,左右大小不一。)
生2:我拿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
生3:我拿的是圆形纸,折一次
折不出直角,我就再沿刚才折的这条线对折,就折出一个直
角,我再把它展开就有4个直角。
生4: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正方形的这个角折起来,就有一个直角。(指原有的直角)
师:小朋友,认真观察生4的角,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1:这个角是直角,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2:这个角是直角,可不是他折出来的,是原来纸上就有的。]
(学生通
过操作,在动手中体验、感知,加深对直角的印象、记忆,脑海中形成定型的直角。
即使是用不同的方法
折出的都是同样的角。(直角)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发散学生
的思维,同时也为判断直角,画直
角做好铺垫。)
4、比一比1。大家折了这么多直角,那直角的大小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
明?(重
叠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等)。小结: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5、比一比2。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哪些角是直角?(科学的工具)
出示很接近直角的角,引起认知冲突。
6、画一画。直角说:“小朋友,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用三角板来画直角。
(1)指名一生板演尝试画。师生共同讲评,小结画法。
(2)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边能
画几个直角?(2个)只给出一个顶点,能画多少个直角?
(无数个)(画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解决教学
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三)、练习提升:
1、直角过河。
2、猜一猜。猜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3、数一数。
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指导有序的数,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
运用能力。
(
以上三道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提出不同要求,目的是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
机会,让C层、
B层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满足了A层学生吃不饱的愿望,激发
学生更高的更长久的学习热情。
)
(四)、回顾梳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八、教学反思:
有付出定会有收获,认真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处理的较妥:
1、目的性与情境性相融合:
在教学中许多内容较抽象,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抽
象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只是凭死
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直角在本册内容中就比较抽象,教学时我改变了
教师讲学生听的
教学方式,巧妙的以拟人的方式,把一个直角说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
给
学生,如: “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吗?”“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等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好胜的心理,在轻松的玩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2、兼顾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体现分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
,教师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
中发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与学
生实际水平不相适应,特别是学
困生,在旧知识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又要学习新知识,长时间失误积累只
能更加厌倦。而本
课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在内容分层、练习分层,使学生依据各自的学习
水平,充分调动原有
知识经验,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问题,使每个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进
行学习,
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发展。
3、改进教学方式,适时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搭设“脚手架”
新的教
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
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
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与教,
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在
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
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
发现、掌握知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展示出自己的
想法,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吸
收、相互补充,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步形成具有个
性化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