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最新版全册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全集
突飞猛进-年会策划方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目 录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教学计划 ........................................
........................................ 1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
............................... 2
第2课时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
.................................... 4
第3课时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 6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
..................................................
........ 8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计划 ...............
............................................... 10
第1课时 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 ....... 11
第2课时 一位数除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
....................... 13
第3课时 练习三 .........
..................................................
.................................... 15
第4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 ..........................................
..................................... 17
第5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首位除不尽) ...................................
................ 19
第6课时 首位够除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
............................................... 22
第7课时 首位不够除、有余数的一位数三位数的笔算
............................... 24
第8课时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练习(练习四)
....................................... 26
第9课时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解决问题 ...........................
................................ 27
第10课时
商中间有0的除法 .........................................
................................ 29
第11课时
商末尾有0的除法 .........................................
................................ 31
第12课时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练习 .....................................
.................... 33
第13课时 除法估算 ..........
..................................................
............................. 34
第14课时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
................................ 36
第15课时
整理和复习 ............................................
......................................... 38
第16课时 整理和复习练习 ...............................
.............................................. 40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教学计划 ..............................
................................................
41
第1课时 复式统计表 ...............................
..................................................
...... 42
第2课时 练习课 ..........................
..................................................
................... 44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
..................................................
............... 45
第1课时 口算乘法(一) .............
..................................................
................ 46
第2课时 口算乘法(二) ............
..................................................
................. 48
第3课时 口算乘法练习 ............
..................................................
..................... 50
第4课时 笔算乘法(一) .......
..................................................
...................... 51
第5课时 练习课 ..........
..................................................
................................... 53
第6课时
笔算乘法(二) ..........................................
..................................... 55
第7课时
练习课 ..............................................
.................................................
57
第8课时 解决问题(一) .............................
..................................................
59
第9课时 解决问题(二) .............................
..................................................
61
第10课时 练习课 ................................
..................................................
........... 63
第11课时 整理和复习 ...........
..................................................
........................ 65
第五单元 面积教学计划 .....
..................................................
................................... 67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 .......................................
............................ 69
第2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二) .......................................
............................ 71
第3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
............................................... 73
第4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二)
............................................... 75
第5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练习课 .........................
.......................... 77
第6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
..................................................
........................ 79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
..................................................
.................................. 81
第8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
..................................... 83
第六单元
年、月、日教学计划 ........................................
...................................... 85
第1课时
年、月、日(1) .........................................
.................................... 86
第2课时
年、月、日(2) .........................................
.................................... 89
第3课时
24时计时法(1) ........................................
.................................... 92
第4课时
24时计时法(2) ........................................
.................................... 95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
........................................... 97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 ............................
.......................................... 99
第1课时 认识小数(1) ................................
..................................................
.. 101
第2课时 认识小数(2) .........................
..................................................
.... 104
第3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1) ..................
......................................... 106
第4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 ...........................
................................ 109
第5课时 练习课
..................................................
........................................... 111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二)教学计划 ........................
............................ 113
第1课时 搭配(1) .
..................................................
.................................... 114
第2课时
搭配(2) ............................................
........................................... 117
第3课时 搭配(3) ..................................
..................................................
........ 121
第4课时 我们的校园 .....................
..................................................
.............. 124
第九单元 总复习教学计划 .............
..................................................
..................... 127
第1课时 数与代数(1) ......
..................................................
....................... 129
第2课时 数与代数(2) ....
..................................................
......................... 131
第3课时 数与代数(3) ..
..................................................
........................... 133
第4课时 图形与几何(1)
..................................................
......................... 136
第5课时 图形与几何(2) .
..................................................
........................ 139
第6课时 数学广角与统计 ...
..................................................
........................ 142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教材P2-10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
能够根据给定的东
、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
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
、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
制,初步形成辨认方
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
3、使学生能用所学的方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单元教学重点: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
能够根据
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四、单元教学难点:
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
成辨认方向
、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
五、单元教学安排: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
向,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例1,练习
一1、2题)
2、看懂简答的平面图
,了解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例2,
练习一3~6题)
3、认识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四个方向。(例3,练习二1~4题)
4、解决问题(例4,练习二5~7题)
1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内容:P3例1,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
方向。
2、让学生参与活动,能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需
要用到的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能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旧知。
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如果现在咱们要开家长会,请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你怎样告诉家长自己的位
置呢?
2、导入新课。
太阳是从什么地方升起?(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发言)
二、新授
1、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全体到操场,找一找太阳在哪里。
(2)说一说,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东方)
(3)想一想,太阳从什么方向落下。(西方)
(4)指一指,西边在哪里。
(5)请同学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提问:你们面对的、背对的、左手的、右手的位置分别是什么方向?
(6)讲述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的联系。
2、指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
说说我们学校的校门朝什么方向。
站在操场中央,看一看,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
3、学习两组相对的方向。
(1)站在操场上,你能确定出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
(2)面向你家所在的方向站好。
2
(3)观察:家在东、西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背对背而战)
(4)观察:家在南、北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也是背对背而战)
(5)发现:东与西两个方向,南与北两个方向是相对的。
(6)说一说,操场四个方向的建筑物,那两个是相对的。
(7)说一说,你与谁家的方向是相对的。
4、P3例1书上填一填
(1)提问:小明是面向什么方向站立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操场四周的建筑物各在什么方向。
(3)把结果填在教材上。
三、作业设计
1、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1题。
(1)说一说,教室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些什么。
2、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2题。
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
3、思维训练
出示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物平面图。观察后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说
一说天安门城楼、正阳门、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毛
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物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
置关系。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
东与西相对
南与北相对
教学反思
3
第2课时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内容:P4例2,练习一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能够在图上表示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
教学难点:能正确表示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学习了哪些方向。
2、连一连,找出相对的方向。
前
左 下 东 南
北 西 上 右 后
3、提问:谁能说出我们校园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二、新授
1、完成校园示意图。
(1)描述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把教室内的黑板看作地图,指出北在什么位置。
(3)提问:现在我们确定了方向北,
你能不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请同学到前面黑
板上指出相应的位置。
(4)用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具体方位。
(5)提问:如果我们把上方规定为其他方向行不行?
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尝试
着做一做,并说出其他三个方向。
(6)小组交流。
(7)集体反馈。比较各种方式,说一说,怎样画最清楚。
2、小结。
4
通常情况下,地图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这样标准统一
,简单
清楚。当我们看一幅地图时,一定先看清所给方向,然后根据所给方向,辨认出其他方向。
3、完成书上P4例2
三、作业设计
1、教材第4页做一做。
2、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3、4、5、6题。
3、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
(1)绘制出自己房间的平面示意图。
(2)确定图上的方向。
(3)和同伴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5
第3课时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内容:P7例3,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
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
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
向。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
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聪聪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聪聪向北、向南、向
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
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
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二、新授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6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 西北 北 东北
西 东
西南 南 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10)填一填例3
2、巩固新知。
完成P7做一做:(1)说明题目要求。(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三、作业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9页练
习二的第1题。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
么位置上。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一填。
5、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4题。巩固上学期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西北 北 东北
西
东
西南 南 东南
教学反思
7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8例4,练习二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2、训练学生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描述路线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准确、简洁地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去过哪些地方?你是怎样辨认方向,找到要去的地方的?
二、新授
1、创设情境:参观动物园。
(1)熟悉导游图。
出示例4主题图。
动物园里有哪些主要场馆,请用八个方位说明每个场馆都坐落在什么位置?
(2)了解学生的参观意向。
你最想参观哪个地方?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学生一人当游客,一人当导游介绍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引领集体参与。同桌二人各选一个角色参与到游戏中,再换角色,多
次练习。
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说清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3)解决问题
文文位于长颈鹿馆,她要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应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狮山,再从狮
山往西南方
向走到猴山;小平位于狮山,要去熊猫馆,可以向西北方向走,也可以先向西
走到大象馆,再从大象馆向
北走到熊猫馆。
8
同桌互相提问题时,可以提的问题有很多。例如,从大门到熊猫馆怎么走?
2、拓展。
师:看着这张导游图,作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结:通过刚才对行进路线的描述,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作业设计
1、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5—7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2、思维训练
从你所在市区的地图中,指出自己家所在的大概位置,并说一说自家相对于学校的位
置。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行进中以一个地点作为中心来观察其它物体的位置。
(观察点不同,同一物体方向也就不同。)
教学反思
9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
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表内
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
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
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遵循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2、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3、加强估算,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4、逻辑地呈现知识要点,精心构建认知结构。
单元目标:
1、学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
常生活的简
单问题。
10
第1课时
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例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计
算。
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27 ÷ 9= 80×9=
800÷2= 90÷3=
4 × 6= 80÷2=
900÷3= 9000÷3=
2、口答。
60里面有几个十?800里面有几个百?240里面有几个十?
3、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1页例1。
(1)教师:我们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吧。
提问:
一共有多少张纸?平均分给几人?怎样理解平均分给几人?求每人得到多少张,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
式?
教师板书:60÷3
(2)尝试解答60÷3
(3)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4)动手操作。请同学们拿出6捆小棒,分一分。
(5)说说谁的方法最简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
(6)同桌交流60÷3的口算过程。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学习600÷3=
(1)板书:600÷3=
师:这道题应怎样想呢?
(2)尝试口算600÷3=
(3)提问:谁能说出600÷3的口算方法。
3、学习教材第12页例2。
(1)教师:一共有几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多少张彩色手工
纸?怎样理解求平均每班
用了多少张,怎样列式?
板书:120÷3
(2)观察被除数与刚才所学例题中的被除数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独立口算。
11
(4)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想口诀,还可以
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
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1页“做一做”。
(1)集体看“做一做”。
(2)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
(3)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独立完成。
(5)验证其运算规律是否正确。(当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除数不
变时,商也扩大
到原来的10倍)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1—3题。
第1、3题生独立完成,指名反馈,口述口算过程,第3题要求学生对比每组有什么不同。
第2题要求学生认真独立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思维训练
( )÷
5 =( )
三位数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几百
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的口算,这些口算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笔算除法打
下基础.加强这部分口算练习,
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
第2课时 一位数除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3、练习三4~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
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抢答)
8×2=
7×5= 8×7= 4×9= 8×9= 3×7= 6×9=
24÷3= 4÷2= 36÷6= 21÷5= 14÷7=
54÷6= 10÷5=
2. 口答:
(1)30是几个十?800是几个百?
100是几个十?90是几个十?
6000是几个千? 500是几个百?
(2)
4个十是多少? 12个十呢? 12个百呢? 17个百呢?
3. 导入:
以上的练习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旧知
识做基础,来学习
新知识。板书(口算除法)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例题: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摆出准备好的66张纸或小棒,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多名学生说后,教师课件演示,并填空。
先分( ),每份分得(
)沓,再分( ),把单张的分成了
( )份,每份分得(
)张,分完后每份共有( )张。
(3)说明计算方法:66张手工纸有6沓(每沓十张)和
6张,也就是66可以分成6个
十和6个。先分整沓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再
分单张的,就是把
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沓和单张合起来20+2=2
2,就是所
求的结果。
分步算式:60÷3=20 6÷3=2 20+2=22
(板书)
(4)引导小结
13
都是“先分后合”把几
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将新问
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二)完成“做一做”:
1. 独立审题,计算。
2.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第4题,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要求学生观察被除数不变,商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第5
题,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认真观察每组有什么特别之处。要让学生理解除法与乘法
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口算一位数除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
的口算,
应该怎样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4
第3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练习三的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提高口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450÷9 6000÷6 100÷10 270-52
72÷4 80÷5
37+18 39÷3 30÷3
2700÷9 120+48 15×3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并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3、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
4、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9、10题,以小组赛的形式出现,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
生分成一组,一共
可以分成多少组?
15
(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出示课件。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 8 16 32 ( )
243 81 27 9 ( )
2 5 11 23 47 ( )
8 24 12 36 18 (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6
第4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2、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2如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424
636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们
在写竖式
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1)理解图意。
(2)说一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3)想一想:我们能用前几节课学过的方法来算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结果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5页例1。
(1)解决学生甲提出的问题:42除以2等于多少。
(2)明确42÷2表示什么意思。
(3)提问:乘法口诀表中有“二(
)四十二”的口诀吗?你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算出
它的结果吗?
(4)想一想:写竖式要分几步来写?
(5)试一试,写出竖式。
(6)结合学生汇报,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的过程,教师结合板书:
17
从图上看,每份是21根;从竖式上看,得数是21。
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226393
1、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
2263
(1)
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除法算式题,请两名同学板演、
(2)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集体订正,请同学叙述计算过程。
2、看病门诊。
93
。
(1)观察、研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2)改正错误之处。
(3)提出改进方法。
488666
3、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
(1)看清题中数据。
(2)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4)回顾做题过程,总结计算方法。
四、思维训练
你能尝试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主题图中的第二额问题吗?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8
第5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首位除不尽)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
法的计
算方法。
2、使学生明确每次除后必须比除数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5÷5 49÷7 240÷6 48÷4
45÷5 280÷7
2、板演。
488
、
666
说一说,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6页例2.
(1)动手分一分,每分钟有几捆。
(2)尝试解答。
(3)质疑。当第一步50÷2除完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十位上的数不能被2除尽)
(4)说一说,在竖式中怎样计算。
(5)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6根,
分完整捆后,把剩下的1捆打开,1捆与2根合起来是12根,
再把12根平均分成2份。从竖式看,得
数是26,把余下的1个十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继续
计算。
(6)学生第二次试商,边做边说计算过程,强调最大能商几个十。
19
2、比较例1与例2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点:例2的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3、师生共同归纳例2的计算方法。
4、如何检查我这道题做的对错呢,如何验算除法呢?同学们试着自己验算一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第二排的四道题。
(1)板书在黑板上。
(2)读题。
(3)独立完成,请四名同学板演。
(4)集体订正。
(5)教师把巡视中发现的典型错误加以分析、纠正。
2、病题门诊。
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3、游戏。(教材第16页“做一做”)
(1)创设游戏情境。
(2)全体参与,以组为单位,每人一题,看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
(3)公布游戏结果,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
(4)对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集中进行分析、纠正。
四、思维训练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3题。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根据题意,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尝试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2、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4题。
(1)出示题。
(2)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0
(3)明确这是一道两问应用题,两个问题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4)叙述解题思路。
(5)独立在本上完成。
(6)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1
第6课时
首位够除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运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2、笔算。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17页例3。
教师:观察情景说一说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方法分析。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算理与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相同。笔算时,先用2去除被
除数的首
位,够商1,将1写在商的百位上;将求得的商“1”与除数“2”相乘,得到2个百,将“2
”
写在被除数的百位下面,2减2等于0(0可以省略不写),表示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已经被分
完。接着,将被除数十位上的数“5”写下来,用2去除5,商2,将2写在商的十位上,2
与除数“2
”相乘得4,将4写在5下面,5减4得1,将1写在4的下面,再将被除数个位
上的数“6”写下来,
6与十位上的数合成“16”,2除16商8,将8写在商个位上,8与除数
2相乘得16,16减16
等用于0,将0写在余数的位置上。
2、学生自己在书上把竖式写完。
3、验算方法。
22
①验算方法探究。
要验证商“128”是否正确,
可以列乘法算式128×2或2×128进行验算,如果乘得的积
等于256,就说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
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进行验算。
计算:256÷2=128(张)
验算:128×2=256(张)或2×128=256(张)
三、自主练习
1、我会做,完成书上第17页的做一做,学生试着做,教师巡视并指导。
2、练习四5、6的前两小题,学生完成在书上,指名板演,集体反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3
第7课时 首位不够除、有余数的一位数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尝试训练、自主练习,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准确试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600÷7= 800÷8=
250÷5= 2000÷4=
5400÷9= 240÷8=
2800÷7= 450÷5=
2、笔算: 58÷4=
96÷8=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18页例4。
1、出示主题图。
2、理解题意,完整读题。
3、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4、列式计算。
5、引导学生尝试估算。
6、尝试笔算。
7、揭示计算中遇到的问题。(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时,怎么办?)
8、交流解决办法。
9、讲述: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合起
来,看成几十个
十来计算,23个十除以6,商的首位应在十位上。
10、第二次尝试完成下面的计算
11、请学生完整叙述计算过程。
12、估算结果与精确值相对比。
13、观察例4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发现其规律。 <
br>当一位数除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这时商的首位就在十位上,所以商是两位
数,通过这
样的观察,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商的位数。下面我们用此方法进行验证。
15、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说如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如何计算的吗?
24
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互相补充与完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
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数;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自主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方法。下面,我们来进行自
主练习,
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得最透彻!
1、笔算,第18页的“做一做”。
比较:为什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的商是三位数,而有的商是两位数?
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小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除数时,这时商的首位就在百位
上,所以商是三
位数;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这时商的首位就在十位
上,所以商是两位数。
2、练习五第10题:连线。
同桌合作完成,并说说你是如何判断的。
3、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指名板书。
明确:判断商是几位数。这是笔算除法的
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先观察最高位上的
数,用它与除数比大小,看看是否“大于”除数(也就是看
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够不够商
1个百)。
四、课堂小结
你能说说如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如何计算的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5
第8课时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练习(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分析、推理能力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分析、推理能力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第12题,小组比赛,每组一题,全体参与,看哪个组最先完成。提醒学生
计算时要
认真,并验算,看哪个组的正确率最高。
2、第7题,比一比看谁最仔细。
先判断对错再改正,谁能都做对,做错的,说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3、第8题,读题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4、第9题,
请同学们认
真读题目的要求,你能说说这道题是要求我们干什么吗?(学生根据自己的
观察思考说明题目的要求)
引导学生完成。
小结做题方法。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如果是双数能被2整除,没有余数,反之
带余数。
侧重:
①渗透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学习相关知识做准备;
②渗透集合思想。
5、第13题。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问:怎样理解平均每集播放多长时间?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计算。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6、第14题,看图说出图意,分析题意,如何列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如何检
验呢?
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除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善于分析问题,就会解决很多
问题。
教学反思
26
第9课时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练习四15~2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分析、推理能力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分析、推理能力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100÷2 63÷3 2800÷7 6300÷9
200÷5 84÷2 2400÷6 5600÷8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说说你是如何判断的?
6276
2324
3651
3640
二、基本练习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5题。
(1)理解题意。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买一个压力锅的钱可以买几个碗?怎样求?
(3)学生独立完成。
(4)根据题意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第16题,学生抢答形式完成。
3、第17题,
(1)理解题意。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怎样求?
(3)学生独立完成。
(4)根据题意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4、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8题。
(1)先出示四幅图。
(2)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3)板书问题(1)
(4)板书第18题的问题(2)。
27
8498
(5)读题,思考。
(6)学生独立解答。
第18题的第(1)题,学生一般会用逐一尝试的方法,即用114分
别除以9和6,用125
分别除以8和5,由能否得出整数商来判断李老师买哪种玩具。也可引导学有余
力的学生观
察题中数据特点,应用基本的乘、除法口算作出判断。如,用125元去买文具,则文具的单
价一定是5元,而不是8元,否则不能得到整数件文具。因此,能判断李老师买的文具是钢
笔。
这样练习,则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5、第20题,请同学
们认真读题目的要求,你能说说这道题是要求我们干什么吗?(学
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说明题目的要求
)
引导学生完成。
小结做题方法。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
侧重:
①渗透能被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学习相关知识做准备;
②渗透集合思想。
6、第19题,小组合作,看哪个组写出的最多。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除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善于分析问题,就会解决很多
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8
第10课时
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5-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
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是0就商0。能正确
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难点:
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是0就商0。能正确
计算商中
间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练习(出示卡片)
2、说出每个数中的0表示的数值。
(1)板书:39,请说出3和9各表示的意义。
(2)板书:0,请学生说出0表示的意义。
(3)在3和9的中间添上一个0,使39变成
“309”,请同学说出0在这个位置表示的
意义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3页例5.
(1)提问:哪个数和5相乘得0.
(2)列式计算:0÷5=0
(3)理解0÷5为什么等于0.
(4)结合算理说一说,0÷20÷8各得多少。
(5)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学习教材第23页例6中的(1)题。 <
br>(1)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可知,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花了208元,求每套花了
多少钱
,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08÷2
(2)板书:208÷2
(3)学生独立完成笔算。
(4)展示学生笔算过程。
(5)观察思考:为什么2除到被除数十位上的0时,商的十位上得0呢?
(6)观察学生的笔算,讲清算理。
(7)自主回顾笔算过程。
(8)同桌交流,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
3、学习例6中的(2)题。
(1)板书:216÷2
(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2去除被除数百位上
的2,2除以2得,在百位上商1,再用2去除十位上
的1,1除以2不够商1,要在十位上商0占位,
0乘1得0,1减去0还得1,最后被除数十位
上的1与个位上的6合并成16,16除以2得8,在商
的个位上写8.
(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9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
第25页的“做一做”,练习五的第1、2题。
(1)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
(3)对学生计算中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4)了解学生是怎样验算的。
2、病题门诊。
(1)出示题。
(2)理顺思维,观察发现。
(3)说一说,这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4)指明学生板书并口述怎样改正。
(5)说一说,做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3、第3题,
(1)理解题意。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半票是什么意思?怎样求?买一张全票和一张半票如何求?
(3)学生独立完成。
4、第4题。
(1)理解题意。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去年设了多少个鸟巢?怎样求?这里是以谁的量为一份?今年相当于去年的几倍?
(3)学生独立完成。
四、思维训练
28004
笔算:
(1)尝试计算。
(2)质疑。问:为什么商中间要写两个0?(商中间应该商几个0,就写
几个0,不能
只写一个0)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0
第11课时 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例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商0的原理。
教学难点:
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商0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2、板书下面各题,请学生在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369046005505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7.
通过情境图,说一说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我们先来解决问题(1)。
(1)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可知,每根短跳绳5元,求650元能
买多少根短跳绳,应该用
除法计算,列式为650÷5.
(2)探究笔算方法。用竖式计算6
50÷5时,先用5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6,在商的百
位上写1,余下的1个百和5个十合成15个十,
5除15个十商3,3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0
除以5得0,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其中0减去商和除
数的乘积0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指名学生板演。
我们再来解决问题(2)
(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每根长跳绳8元,求245元能买多少根长跳绳,还剩多少
钱,应该用除
法计算,列式为245÷8
(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看被除
数百位上的数,百位上的数不够除时,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8去除
被除数百位和十位合成份数“24”
,8除24得3,在商的十位上写3,接着用8去除被除数个
位上的5,8除5不够商1,在商的个位上
写0,被除数的个位上还余5,表明这是一道有余数
的除法算式。
指名学生板演。
师生总结商末尾有0的两种情况:
①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又是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个位上商0就可以。
②除
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不必再除,只要在商的
个位上写0,落下被除
数个位上的数作余数即可。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25页的“做一做”
(1)请学生自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
31
(2)指名学生板演,,叙述自己的计算过程。
(3)检验。
2、病题门诊。(练习五的第6题)
(1)看题,明确题意。
(2)观察各题错在哪里。
(3)同桌互说如何改正。
(4)在本上动笔改错。
3、第7题,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
(2)估算一下,把530平均分成5份或平均分成4份,每份大约是多少。
(3)精确计算。
(4)交流计算结果
4、第9题,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第5、8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应注意些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2
第12课时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五10~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2、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商0的原理。
教学难点: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商0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33965545
5600043228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二、自主练习
1、第11题,现
有643盆花摆进花坛,平均放进5个花坛中,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
多少盆?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独立列式解答。
(5)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多少盆?(余数就是还剩多少盆)
2、第12题,3位教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已知成人票价10元,学生票价5元,
10人以
上的团体票价为6元,怎样买票合算?
(1)创设情景。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信息。
(2)营造解题氛围。
(3)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4)比一比,哪小组既解答合理又方法多样。
(5)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开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6)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和空间。
三、思维训练
教材第28页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33
第13课时
除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9页例8
教学目标:
1、经历估算的过程,探索并总结估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
2、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探索并总结估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总结估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对于估算,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求出大概数”“要用四舍五入”“是近似的”……
谈话引入:暑假期间,小丽和
爸妈一起外出旅游,在宾馆住了三天,看一看有什么需要
用估算解决的问题。
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出示例8情景图,从这些信息中,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交流、归纳。
阅读与理解:
(1)要计算每天多少钱,只需要用总钱数除以天数就可以了。
(2)“大约”是指大概的意思,就是求出近似数,估算出来就可以。
2.分析与解答。
探索解决“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围绕下列建议进行)
建议:
①先安静地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记下来。
②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③选出组内最好的方法,准备汇报。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预计):
①267≈300 300÷3=100(元)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34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4.回顾与反思:
(1)思考:他们这两种方法都合理吗?为什么?每天的住宿费是比90元多还是少?比
80元
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2)归纳小结:
第2种方法最接近实际结果。
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要少,比80元多。
5.总结:估算时不仅要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31页第1题。
先思考怎样估算,然后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
2.比一比,谁算得更合理?
信息①:政教处王老师带了40张佰元币准备给湖岭镇三小的孩
子们买学习和生活用品,
先买运动鞋,批发价每双9元4角,买110双要付出()张佰元币。
信息②:王老师把剩下的7533元分装在11个红包内,准备送给11个特别贫困的孩子,
每个红包
最多放()张佰元币。
信息③:4位老师带着学生代表70人前往湖岭镇三小。至少要租()辆面包车
?(课件中
面包车上写有“限载20人”字样)
[备选]如果出现每辆车多坐5人租3辆的答案,则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时要根据实际进行估算,求取近似数。
35
第14课时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例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240024428
55080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二、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集体汇报)
在解决这个问题
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
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
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18只纸箱
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
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
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
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板书。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六第4题
36
3690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第一问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第二问,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指名提问并解答。
2、练习六第5题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思考:这道题需要准确计算还是估算?为什么?
(4)独立计算,交流计算结果。
3、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
(4)思考:每个年级的平均捐书的本数都要算吗?
4、练习六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思维训练
练习六第8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说一说方法。
37
第1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
元所学知识的回顾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
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判断商的位数,估算近似值等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商中
间、末
尾有0的除法特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
度。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分工合作,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
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
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整理,可以用
文字、表格或图框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揭示整理知识的一
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书上安排的顺序一
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
你认为
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2.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
整理的知识在班级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得较全
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然后
大家对展示的作品给予适当的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
38
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①口算除法。
②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③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④除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二、复习讲授
1.出示教材第33页的第(1)~(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解答,全班讲评。
2.提问:
(1)这3道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三、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七第1、2题,集体订 。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整理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39
第16课时 整理和复习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回顾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独立完成练习七第三题。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第4题:是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
运算练习。可以采用计时竞赛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一
种激励的氛围中提高计算能力。
第5、
6题:是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而这题是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
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
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
第7题: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并说出解
题思路。
三、回顾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练习,你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中还有什么问题?
40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复式统计表》是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
据
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单
式统
计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
集、整理、描述和分
析的过程,同时认识复式统计表。教材中的例题设计了分男女调查学
生喜欢的活动的情境,要求把两张单
式统计表合成一张统计表,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
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并在填
表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表进
行分析。复式统计表包括了几个单式统计表的全部内容,更加便于分
析和比较各个数据,
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所以复式统计表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为后面复式统计图的教
学垫
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
理数据;初步认识了单式统计
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对统计表的结构填写方法、对表内数据的
分析有了一定
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队多张单式统计表进行合并,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
br>构,学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现实生
活事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使学生学会
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
的紧密联
系。
3、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重点难点:
1、通过
对现实生活事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使学生学会
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
际问题。
2、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41
第1课时 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内容。练习八第1、2题。
重点难点:
1、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对比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并认识简单
的复式统计表,会
填写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
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设疑激趣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三(1)班男生喜爱的活动统计表
活动
人数
看书
踢球
看电
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
戏
三(1)班女生喜欢的活动统计表
活动
人数
看书
踢球
看电
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
戏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
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
,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
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三(1)班学生喜爱的活动统计表
活动
男生
女生
看书
踢球
看电
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
戏
二、尝试探究,点拨指导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
统计表就是复
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
br>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42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
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
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
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
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
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
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三、反馈展示,归纳提升
出示37页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小结:刚才的每张
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
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
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
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
“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
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四、训练巩固
1、第37页“做一做”
(1)现场统计
(2)交流答案
(3)解读信息,完成问题
2、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
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
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
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
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
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
解些什么?
五、再设疑激趣,预习初探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复式 便于比较
单式 简洁 、丰富
43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第3--6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对比和探究活动中,经
历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初步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2、体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1、经历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2、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统计意义,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梳理方法
1、整理数据并填表
师:(出示调查结果及统计表)能把我们的结果填入这两个统计表吗?
请同桌2人合作填写数据,看哪组填得又快又准确。
2、汇报并检验
汇报数据,数据都同意吗?
3、获取信息
从上面的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二、基础练习,夯实基础
1、38页2题
(1)独立完成
(2)介绍好的方法
(3)回答问题
2、39页3题
独立完成
三、综合练习,落实四基
40页第5题
(1)分组收集数据
(2)汇总和整理
四、拓展提升,提高能力
40页第6题
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复式统计图,师适当指导。
五、课堂小结,情感提升
生活中各
式各样的统计表还很多,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一些主题进行统
计,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4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教材P41-59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
十数、整百数(不
进位)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
法。 <
br>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
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
数(不进位)
的口算方法。
2、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
1、能准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单元教学安排:
1、口算乘法(一)。(P41例1,练习九1—4题)
2、口算乘法(二)。(P41例2,练习九5—7题)
3、口算乘法练习。(练习九8—12题)
4、笔算乘法(一)(P46例1,练习十1—4题)
5、练习课(练习十5—9题)
6、笔算乘法(二)(P49例2,练习十一1—4题)
7、练习课(练习十一5—10题)
8、解决问题(一)(P52例3,练习十二1—5题)
9、解决问题(二)(P53例4,练习十二6—9题)
10、练习课(练习十二10—17题)
11、整理和复习(P58,练习十三)
45
第1课时 口算乘法(一)
教学内容:P41例1,练习九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
2、能用不同的方法口算乘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算练习:
30×3 20×6 20×4
13×3 2×4 200×4
9×50 120×2 40×7 2×3 23×2
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
想,也可以小组讨论,
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
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十位上的数1和
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
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
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2、小结:两位
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
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
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
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
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3、完成P41做一做
指名说说口算的方法
46
三、作业设计
1、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1题。
2、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2题。
口算后请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3、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列算式的理由,复习旧知
4、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4题。
结合倍的知识说说列算式的理由
5、口算
20×4 60×6 80×4 23×3 5×4 500×4
3×50
240×2 40×9 7×3 70×3 500×2
四、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一)
15×3=45
10×3=30 5×3=15
30+15=45
1 5
× 3
4 5
47
第2课时 口算乘法(二)
教学内容:P42例2,练习九5—7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2、能用不同的方法口算乘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算练习:
40×3 30×6 20×5
12×3 6×6 600×5
9×70 250×2 70×7 7×30 23×3
400×3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生答师板书:6×10
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
组讨论,看看
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
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
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
可以小组讨论,
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
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
12与2相乘得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
48
口算方法。
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
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
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
然后在教材上
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4、完成P42做一做
指名说说口算的方法
三、作业设计
1、教材第44页练习九的第5题。
2、教材第44页练习九的第6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其中的意思,说说题中有几个几。
3、教材第44页练习九的第7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其中的意思,说说题中有几个几。
4、口算
12×4 12×6 150×4 3×32 9×80 5×400
3×150 24×20 70×9 17×3 4×19 104×2
四、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二)
(1) 6×10=60(个)
6×9=54 54+6=60
(2) 12×20=240(个)
12×2=24 24×10=240
49
第3课时 口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九8—12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2、能用乘法口算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能运用口算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不计算,把估算结果写在括号里。
100×24 200×30
32×10 74×100
20×40 60×50 6×100 10×700
12×30 34×4 40×6+8 57×0+57
二、基础练习:
1、口算训练:完成P44 8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并订正
2、完成P45 9
3、完成P45 10
读题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注意单位
的统一问题,第3小题,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小
组互助学习,汇报过程和结果。
4、完成P45 11
让学生读完题后说说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5、完成P45 12
看图理解,说说题中有几个几,再列算式写出结果。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
三、作业设计
1、送水的叔叔骑三轮车每分钟大约行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时送水,他每天大约行
多少千
米?
2、小象出生后,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00千克。20年后这头大象重多少千克?。
3、小明要买12本书,每本书19元,小明大约要带多少元钱?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1)11×60=660(米)
(2)22×40=880(米)
(3)31×20=620(米) 22×20+150=590(米)
620米>590米
50
第4课时
笔算乘法(一)
教学内容:P46例1,练习十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
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
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
,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
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
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
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
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
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
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
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
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
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
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
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
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51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
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
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4个学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教师要
把关键的第二层
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的4道竖式计算题,集体
订正。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7 1、2、3、4
2、笔算下列各题。
2 1 1 2 2 4 2 2
×1 3 ×1 4
×1 2 ×3 3
3、列竖式计算。
33×33= 12×12=
11×26= 41×21=
4、饭店买来21袋茶叶,每袋23元,买这些茶叶共用去多少元?
5、每个教室需要11米白纱布做窗帘,17个教室共需白纱布多少米?
四、板书设计
52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5—9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 17× 10
13×30 21×30 43×20
32×40 51× 70 63×30
72×10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 32× 13 42×11
21×23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
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
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
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
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12×44 32×
13 42×11 21×23
23×32 41× 21 22×23
34×12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 31× 31
23×33 22×24 12×41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
53
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
学,以示鼓
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
计算,写出计算
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
数据。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8 6、7、8、9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12×44 32× 13 42×11
21×23
2 3 2 4 2
2 1
× 4 4 ×1 3 ×1 1
×2 3
54
第6课时 笔算乘法(二)
教学内容:P49例2,练习十一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
2、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笔算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14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
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
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
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00(盒)大约有2000盒。 <
br>(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
位数乘一位
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
数十位上的4,得28
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
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
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
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
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
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
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
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
记加进位的数。
教师总结: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指导完成下面的练习。
55
23×34
54×13 39×27 17×28
可以让学生按组做,哪几个组做哪个题,做完后让同学们互
相说一说笔算的过程,互
相改正补充,然后指名学生发言,集体订正笔算的过程和结果。
3、巩固练习。
24×41 22×74 44×59 15×21 53×27
在黑板上出示计算卡片,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老师把写的正确
的和书写规
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
以示表扬。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50 1、2、3、4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
米,从甲地到乙地要用14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多
少千米?
3、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四、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二)
48×37=1776(盒)
估算:48≈50 37≈40
50×40=2000(盒)大约有2000盒
笔算: 4 8
× 3 7
3 3 6
1 4 4
1 7 7 6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6
第7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一5—10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笔算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师板书:37×82
65×31 59×64 39×43
让学生先做题,并说一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这四道题,请四名阩到黑板上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
计算的过程。教师
在这个过程中要巡视指导,让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
让学生意识到好的书写是正确计算
的基础。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
乘法的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只不过进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进位
计算的过程中
注意书写要规范、认真。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76×18 45×36
89×46 38×21
可以让学生任选两题计算,计算完后同桌互相讲述计算过程,互相订正结果
和书写是
否规范,然后老师指名学生把练习本拿来集体订正,做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将一枚小动物印
章。
让学生在书中完成第51页第6题。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蜜蜂应该落在哪朵向日葵上采
花蜜,请同学们赶快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
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并鼓励学生“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方法,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2、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1页的第7、第8题)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道题。
(3)通过集体订正,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解答方法或计算结果。
让学生看第50页的第4题。
57
(1)读题,并说明题意。
(2)说一说,这道题
和刚才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题,但这道题要解决的是一套16元,5
6套一共多少钱?所以“每套12张”这个数据信息
可以不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50 5
2、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5 68×53 18×24 48×79
24×28
3、一种邮票每套14张,售价38元,今天上午卖出20套,下午卖出15套,这一天共
卖了多少元?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1、16×90=1440(分钟)
2、32×23=736(名)
1 6 3
2
× 9 0 × 2 3
1
4 4 0 9 6
6 4
7 3 6
58
第8课时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P52例3,练习十二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
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二(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二(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
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 60×45=2700(元)
59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54—55
1、2、3、4、5
2、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3、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4、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1)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12×5=60(个) 60×45=2700(元)
60
第9课时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P53例4,练习十二6—9题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练习。
43×11= 32×12=
22×14=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
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
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
是什么问题?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
题,教师可以提示
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61
引导学生看第55页的第6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
解决。
三、作业设计
1、学校
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每乘层放几
本书吗?
2、
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
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
有多少人。
3、完成P55—56 7、8、9
四、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二)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62
第10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二10—17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用乘法和除法解决问题。
2、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表述不同方法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直接写出得数。
40×72= 600×300=
30×23= 13×20=
53×30= 20×700= 100×70=
22×40=
23×20= 80×90= 50×20= 60×70=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58×29 67×13 47×54 31×14
24×13 33×11 65×28 52×36
2、完成P56 10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P56 11、12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算式,指名汇报思考过程。
4、完成P56 13 引导学生观察图,思考“要知道哪种牙刷便宜,就是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自己列
算式,指名汇
报。
5、完成P57 14、16
引导学生观察图,找条件和问题,独立解决,小组汇报,集体订正。
63
6、完成P57 17
引导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将条件按不同内
容分类,为解决问题做准备,对照
问题要求学生找到对应的条件,再来列式解决,最好汇报思考过程。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56 11
2、完成P57 15
3、学校要为校队队员买36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售价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1、32÷8=4(元) 4元<4元5角
2、608÷8=76(只) 645-76=569(只)
3、(1)35×2=70(元) 70÷7=10(元)
(2)25×4=100(元) 100÷7=14(元)……2(元)
(3)35+25×2=85(元) 85÷7=12(元)……1(元)
64
第11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P58,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整理
打开教材第四单元内容,让学生看看并回忆本单元都学了哪些内容,指名让学
生回答,
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口算乘法
计算。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全班一起订正,并让学生
选题说一说
口算的方法。教师总结:为了简便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相乘,两位数乘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
三、复习口算和笔算
让学生看教材第58页的第1、第2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认
真看懂题意再
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订正。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
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
信息,
再列式解答。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59 1口算。
2、完成P59
2 第一行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P59 3
引导学生先计算结果,再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说说你的发现是什么。
4、完成P59
5、6
引导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独立解决,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五、作业设计
65
1、完成P59 2 第二行
2、完成P59 4
3、32个同学在运动场接力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4、一个果园,收了500千克桃,运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桃?
3、在下面每个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两位数,使算式成立。
3×□=1□
6×□=3□
六、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66
第五单元 面积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教材P60-75
二、单元教学设想: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
手操作活动,
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
br>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
选择各种
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
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
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
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
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
关概念的
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
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
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
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
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
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
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
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
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
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
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
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
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
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
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
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
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
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
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
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
公式
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使学生感受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
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
67
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五、单元教学难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
必要性。
2、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单元教学安排:
1、面积和面积单位(一)。(例1、2,练习十四1—4题)
2、面积和面积单位(二)。(例3,练习十四5—8题)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例4,练习十五1、2题)
4、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二)。(例5,练习十五3—6题)
5、练习课(练习十五7、8、9、10题)
6、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例6、7,练习十六1—3题)
7、解决问题(例8,练习十六4、5、6、7题)
8、练习课(练习十六8、9、10、11题)
68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
教学内容:P61例1、2,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认识面积的含义。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物体的面积。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
大小的,今天这节
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面积的意义。
观察黑板面和课桌面,哪一个面比较大。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什么?
能像这样说说我们身边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你能试着说说什么是面积吗?
2、出示教材例2:统一测量面积的单位。
(1)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出示例2两个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的方法。(板书:重叠比较)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课件演示重叠过程)。
你比较出了大小吗?
因为重叠以后剩下的形状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怎么办呢?(小组
讨论)
69
师导:老师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纸片,有正方形的,三角形
的,圆形的。每一种都
有若干张,你能借助它们帮我们知道这两个图形谁大谁小吗?说说你的想法。
(2)统一面积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用这些图形你准备怎样拼?
①用不同形状来拼行不行?
②都用一种图形来拼,我们拼拼看。
③观察我们用三种
不同图形拼的结果,说说你对这三种情况有什么看法,哪一种能清
楚的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总结:圆形最然可以拼,但圆形不能完全将图形的面积覆盖,测量出来的结果会有误
差;三角形
也在拼的过程中出现了缺漏,测量起来也不太方便。而正方形没有以上问题,
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来测
量最合适,通过数小正方形个数就能很清楚的得出面积的大小。
3、练习:P62做一做
我们就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图形的面积。
三、作业设计
1、P64 1
红笔描周长,涂色表示面积。
2、P64 2
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四、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重叠比较
用圆形拼
有缺漏
用三角形拼 有缺漏
用小正方形拼 没有缺漏 最方便
70
第2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二)
教学内容:P63例3,练习十四5—8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
厘米的表象。
2、会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表示常见物体的面积。
教学重点:
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会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表示常见物体的面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知道面积单位有哪些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
二、探究新知
自学例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今天我们采取自学的方式,请翻开63页,自学例题3,思考以下问题:
①常用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你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些面积单位?
1、认识平方厘米
说说什么是1平方厘米?
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的记住它的大小?如:手指甲的面积
想一想:生活中什么东西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
2、认识平方分米。
说说什么是1平方分米?
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的记住它的大小?如:双手拇指、食指围起来
想一想:生活中什么东西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分米?
3、认识平方米
说说什么是1平方米?
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的记住它的大小?如:四个小朋友战成正方形手牵手围起
来
想一想:生活中什么东西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米?
71
我们教室里四块地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猜猜看这1平方米能站下多少名同学呢?
请几个同学来试一试。
4、练习:P63做一做 2
先估计这个长方形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再用画1平方厘米方格的方法来量长方形的面积。
三、作业设计
1、P64 3
数小方格的数量来求每个图形的面积,再比较大小。
2、P64 4
说说你用什么面积单位来表示的,为什么?
3、P65 5
填一填面积单位,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明。
4、P65 6
读题后观察四幅图,你认为它们的面积是不是相等的?那它们的周长也相等吗?
5、P65
7
用铅笔直尺画图前先设计好周长,根据周长来画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如画周长是
16格的。
6、P65 8
可以把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者移动拼接成正方形。
四、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二)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手指甲盖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双手拇指、食指围起来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四个小朋友围起来
72
第3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
教学内容:P66例4,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推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发现并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下面各题。
15×3 80×60 60×30
25×4 4×30 17×8
400×5 9×13 12×7 26×3
11×100 45×3
二、探究新知
教学第66页例4.
1、出示例4,请同学们读题后说一说,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可以用手中的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会发现正好能摆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
形,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2、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宽”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学生们
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
操作,便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
米
小组合作完毕后,由各组汇报本小组通过拼摆后的填表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通过拼摆和表格的填写,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73
让学生齐读并记住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3、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及到正方形面积公式。
给你一个长方形要你求出它的面积,你会吗?
测量书上第3小题两幅图,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长和宽相同那是什么图形呢?在正方形里,长和宽相等,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
那么你们知道正方形面积怎么求吗?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通过让学生观察板书,说一说,今天的学习收获和应该记住的公式。
4、练习:完成P67
上面的做一做
三、作业设计
1、P68 1
做在书上。
2、P68
2
说说“半个场地”是什么意思。
四、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30×21=630(平方厘米)
74
第4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二)
教学内容:P67例5,练习十五3—6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2、能结合面积公式估计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会正确并灵活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会估算给定长方形的面积,并灵活地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长方形的面积和这个长方形的什么有关?正方形呢?
请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写出来,同位互换检查。
二、探究新知
1、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1)我们身边的很多常见物品,比如我们都有的数学书,它的封
面也是一个长方形,
你如何知道它的面积呢?同位互相说说。
(2)先不用任何工具,请你估计一下,数学书的封面面积有多大?
你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它
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怎样估计?(辅导学生可以用学
过的知识或借助熟悉的物品,如手指一扎大约
10厘米来估计)
(3)面积大约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来计算长和宽的积)
(
4)下面我们就动手实际测量一下,注意测量时要认真、方法要规范。测量完毕后学
生汇报测量结果。
2、计算数学书的面积
通过我们认真的测量我们知道了数学书的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
大约是18厘米。
那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想一想:这里有了测量结果,为什么问题还是问“面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教师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3、给大家出个难题,现在假设没有尺给你测量,你怎么估计课桌的面积?(提示:和
75
刚才一样还是要借助我们熟悉的东西)
学生说说想法后进行操作,汇报结果。
4、练习:完成P67 下面的做一做
5、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作业设计
1、P68 3
读题理解题意,说说玻璃的面积和桌面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2、P68 4
用卷尺测量黑板的长和宽再计算面积。
3、P68 5
学生没有正方形手帕,可
以用纸手帕来代替并测量,可先让学生说说手帕的形状,再
试着测量需要的条件。
4、P69
6
先用已有经验估计长和宽,再用尺测量后计算面积。
四、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二)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76
第5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P69 练习十五7、8、9、10题
教学目标:
1、能用长方形的面积来求它的长或宽。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正确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写出来。
说说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正方形呢?
二、练习
1、已知面积求长或宽
(1)有一个长方形铁皮面积是63平方分米,长是9分米,求它的宽是多少?它的周
长又是多
少?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请学生汇报。
(2)请你仿照上题出一道求长的问题?汇报并解答。
2、求正方形面积
(1)有一个正方形木板,边长是15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读题,说说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学生自己解决,请学生汇报。
(2)一个正方形土地周长是36米,求它的面积?
引导学生读题,说说用周长能不能直接求面积,该怎么算?
3、完成P69 8
要剪下最大的正方形,它的边长应该是什么?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和宽分
别是多少?
4、完成P69 10
黑板上出示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要求从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
4厘米的长方形,
有几种剪法?请你在纸上画一画草图。学生汇报后黑板上呈现三种不同的情况,让学生
分
别求面积和周长,最后把结果进行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讨论这三幅图的面积和周长的变化。
(1)三幅图剩下的面积相等,都是76平方厘米。
77
(2)第一幅图的周长和原正方形的周长相等仍是40厘米;第二幅图的周长比原正方
形多了两个4厘
米,是48厘米;第三幅图周长比原正方形多了两个6厘米,是52厘米。
三、作业设计
1、P69 7
读题理解题意,结合课上的练习来解决。
2、P69 9
读题理解题意,结合课上的练习来解决。
3、一块长方形绿地,宽24米,长是宽的2倍,这
块绿地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
米种4棵松树,绿化队应该准备多少棵松树就够了?
4、一
个长方形,它的宽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8平方厘米,正好变成一个正方形,原
来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5、想一想:在一个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去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
正方形,
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四、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练习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10-6=4(厘米)
6×4=24(平方厘米)
(1)10×10-6×4=100-24=76(平方厘米)
10×4=40(厘米)
(2)10×10-6×4=100-24=76(平方厘米)
10×4+4×2=48(厘米)
(3)10×10-6×4=100-24=76(平方厘米)
10×4+6×2=52(厘米)
78
第6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P70-71
例6、7,练习十六1—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2、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
单位?面积单位进率又
是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师板书课题,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二、探究新知
1、面积单位进率:学习教材第70页例6
(1)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
以看作是10个1厘米,也就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
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
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平方厘米)
(2)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记忆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对比。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
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
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
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3、教学面积单位的换算。
(1)8平方米=(
)平方厘米。
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5平方米=(
)平方分米。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
br>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
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4、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79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呢?
师生共同探讨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5、练习:P71 做一做 2
三、作业设计
1、P73 1
学生独立解决,请学生汇报过程。
2、P73 2
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决。
3、填一填:
7平方米=()平方分米 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
10平方米=()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5、P73 3
在家长辅导下完成在书上。
四、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1=1(平方分米)
10×10=100(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80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72
例8,练习十六4、5、6、7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2、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面积的问题。
教学重点:
会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有关面积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描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单位换算
60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说说换算的思考过程。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
出客厅地面的面
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
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81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2、练习:P72 做一做
三、作业设计
1、P73 4
学生独立解决,请学生汇报过程。
2、P74 5
学生独立解决,汇报并纠错。
3、P74 6
明确题目有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该怎么解决。
4、P74 7
明确要刷的墙壁面积应该是总面积减掉黑板面积。
5、小明家客厅的地面长是8米,宽是6米
。如果用每块面积是6平方分米的地砖铺地,
一共需要约多少块地砖?
四、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82
第8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P74-75 练习十六8、9、10、11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面积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用画图思考的方法理解长方形同面积而不同周长问题的规律。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面积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描述长方形同面积而不同周长问题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主要知识?
二、练习
1、完成P74 9
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2、完成P74
8
200×6=1200(米) 1200×8=9600(平方米)
答:能给9600平方米的地面洒上水。
让学生明白洒水车洒水的面积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
积公式解决问题。洒水的宽度是8
米不变,洒水的长度是(200×6)米,长×宽就是洒水的面积。
3、完成P75 10
引导学生画图分析拼的结果,根据图形进行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并进行对比,说
说你有什么发现?
4、完成P75 11
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画几个?算出它们的周长,填入表
中。
长(厘米)
16
8
4
宽(厘米)
1
2
4
面积
(平方厘米)
16
16
16
83
周长
(厘米)
34
20
16
通过画图填表格引导学生发现:
(1)有三种情况。(只要想哪两个数相乘是16就可以了)
(2)面积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成为正方形,周长最
短。
三、作业设计
1、教室的黑板长35分米,宽2分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在黑板四周贴一条
彩带,
彩带的总长是多少?
2、一台压路机,压路的宽度是3米,每分钟行驶38米,压路机15分钟能压多大面积
的路?
3、学校要粉刷教室左边的墙壁,墙壁长8米,宽4米,墙上有3扇窗户,每扇窗户2
平方米,
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4、一根铁丝能做成长2分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如果
用这根铁丝做两个同样的的正
方形,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厘米?
5、一个长方形
花池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的宽延长2米,长不
变,它的面积增加多少?周长增加
多少?
四、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练习课
8、200×6=1200(米)
1200×8=9600(平方米)
答:能给9600平方米的地面洒上水。
11、
一定的
形长和
接近,周
短,当长
相等成
方形时,
最短。
长(厘米)
16
8
4
宽(厘米)
1
2
4
面积
(平方厘米)
16
16
16
周长
(厘米)
34
20
16
面积
长方
宽越
长越
和宽
为正
周长
84
第六单元 年、月、日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
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
有多少天。
2.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
br>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重点难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
年。
2.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能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
间。
3.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制作年历,培养初步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体验数学
知识是与
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
教学指导
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形
成了较短时间观念的基础
上学习的。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在理解这些
较大时间
单位时是有一定困难的。不过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
活和学习内容中,也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在实际生活中,他
们已经积累了
一定的感性经验,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现行历法中
年、月、日的制定还不够了解
,对平年、闰年的相关知识也比较陌生。因此,本单元要在
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年历卡、多媒体
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信息教学手段,组织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丰富的时间活动
中系统地掌握有关年、月、
日的知识。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 :
年、月、日(1)…………………………………………………………1课时
年、月、日(2)…………………………………………………………1课时
24时计时法(1)…………………………………………………………1课时
24时计时法(2)…………………………………………………………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85
第1课时 年、月、日(1)
教学内容:
年、月、日(教材第76~78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
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
天,一年有12个月,包括大月、
小月;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各年份的年历一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播放视频。2013年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发射升空,
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①这些时刻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②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分、秒)
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1)
二、新课讲授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时刻。(课件出示)
①介绍:194
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个伟大的日子,请大家读一读这
个时间。
②展示申
奥成功的图片。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知道是哪年的7月13日
么?(2001年) ③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日子,来看看。出示植树节图片(3月12日)、六一儿童节(6月
1日)。
2、学生介绍有意义的日子。
一年中还有哪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
来。(人手一张年历,
各种不同的年份)学生汇报。
86
生1:春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生2:五月一日劳动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月一日国庆节。
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年历上有这么多有意义的日子呀,其实年历上还可以找到很
多信息和知识!请四人为
一个小组讨论下,看看哪组获得的信息多。
课件出示:
(1)观察2013年、2014年的年历,记录每月的天数。
(2)一年有()个月。
有31天的月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月份是大月。
有30天的月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月份是小月。
4.学生汇报探索到的有关年历的知识。
①一年有12个月。
②每月有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大月)
③每月有30天的是:四、六、九、十一月。(小月)
④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⑤一年有365天或366天。(请同学们在本子上
算一算,用什么方法算好呢?)
31×7+30×4+28=365天
31×7+30×4+29=366天
5.学习大月小月的记忆法。
能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么?用什么方法记忆的?(让学生说说,让知道的学
生来介绍)
①拳头记忆法。
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去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 一边指一边读:一月大,二月少,三月大,四月小……(二月不是小月,我们为了方
便记住它比别的
月份都少几天,我们读二月少),七月大,八月大……(七月完是八月,这
87
2个连着的月份都是大月)……
②用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腊是十二月,这是帮助记忆大月的歌诀)
……
这么多记忆的方法,现在考考大家,老师说一个月,看看你们能不能很快说出这个月
的天数?(最后问
到二月,有人说28有人说29)
6.学生质疑,引导解决。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78页做一做。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1、2、3题。
(1)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1题。
①儿童画展从星期日开始,到下周六结束,一共展出7天。
②妈妈回来那天是星期日,共出差11天。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①不能,超过了保质期2天。
②不能,超过了保修期。
③2016年9月27日必须进行检验。
(3)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3
1+28+31+30+31+30+31+31+30+31+30+31=31×7+30×4+28=36
5(天)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出来吗?
教学板书:
第1课时 年、月、日(1)
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366天。
大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小月:四、六、九、十一月
教学反思:
88
第2课时 年、月、日(2)
教学内容:
年、月、日(教材第79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闰年和平年,知道闰年二月份有29天,全年有366天;平年二月份有
28天,全年有36
5天。知道判断闰年和平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判断闰年和平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日历
学生准备:日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填空题:
1.一年有____个月;一年有_____天或_____天。
2.大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讲授 1.师:大小月的天数是固定的,我们可以用口诀和拳头来帮助记忆,可是2月看起来
不够听话,有
时候28天,有时候29天,谁知道为什么?
师:我们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说的。(课件:平年、闰年和2月)
(1)学生探究2月的变化规律。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2月的奥秘。
课件出示:
2011年2月和2012年2月,这两个月的天数一样吗?
学生观察后,出示填空题。
2月,有28天的是平年,有29天的是闰年。平年全年有()天,闰年全年有()天。
生1: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
生2: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89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3:因为一年中大月有7个,小月有3个,平年2
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30
×4+31×7+28=365(天)。
生4:30×4+31×7+29=366(天)。
2.认识并判断平年和闰年。
(1)出示教材第79页“做一做”。
思考:观察1997—2008年2月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
①把上面日历中的闰年圈出来。
②2008年是闰年,4年后,即()年又是闰年。
③今年是()年,上一个闰年是()年,下一个闰年是()年。
(2)小组交流(四年一闰)。
生4:1997年2月有28天;1998年2月有28天;
1999年2月有28天;2000年2月
有29天;2001年2月有28天;2002年2月有28
天;2003年2月有28天;2004年2月
有29天;2005年2月有28天;2006年2月有
28天;2007年2月有28天;2008年2月
有29天。
生5:简单说就是:2月有2
9天是2000年、2004年、2008年。2月有28天是1997年、
1998年、1999年、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师:明确判断闰年、平年的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都是闰年。
“4年一闰”指的是4年中有一个闰年,可以用是否能被4整除的方式帮助判断闰年和
平年。
(3)判断:
师:我们已经发现了2月的奥秘,下面你能利用刚才的这些发现,判断平年和闰
年吗?
(2009,1932,1983,1900)追问学生的判断依据。
(4)产生疑惑,解决疑惑:1900年为什么是平年?
(教师操作万年历,证实1900年确实是平年)
师:2月里还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让我们听听数学小博士的介绍吧!
(课件出示:因为我
们设置闰年时,把5时48分46秒看作6时来计算的,这样长年
累月也要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整百年
一般不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有一句话
叫:4年一闰,百年不闰,400年又闰)
归纳:
判断闰年、平年的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都是闰年,但是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
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2000年……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
81页第4题。每个闰年有366天,366÷7=52(个)……2(天);52×7+2=366
(
天)。
90
2.教材第81页第5题。2月29日出生。
3.教材第81页第6题。
4.教材第81页第7题。
四、课堂小结
我
们在不断的怀疑与探索中,对“年、月、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老师希望你们不
仅能了解年、月、日,
更要珍惜你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
教学板书:
第2课时 年、月、日(2)
1.闰年2月有29天,平年2月有28天。
2.判断闰年、平年的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
数的都是闰年,但是公历年份是100的
倍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2000年……
教学反思:
91
第3课时
24时计时法(1)
教学内容:
24时计时法(教材第82~83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
计时法
之间的转换。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感受24时
计时法与日常生
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生活能力。
3.在探索活动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探
索精神,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
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2.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刘老师今天想考考大家的猜谜能力,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谜语。
生:钟表。
师:同学们的能力可真强,现在钟面上是几时(课件出示:钟表9时),你可能在做什
么事情?
生1:上午9时,我在上课。
生2:晚上9时,我在睡觉。
师:原来一天中有两个
9时,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随机板书:上午9
时晚上9时)像这样,在9时的前面加上
上午或者晚上的词语,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
法。
师:谁能再举一个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生:凌晨3时早上6时中午12时下午4时晚上11时
师:同学们对普通计时法已经掌握了。
二、新课讲授
1.认识24时计时法。师: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看电视,中央台今天有哪些精
彩的节目
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中央台节目单。
师:观察这个节目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获取信息,发言。
师: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你们有问题要问吗?
生1:为什么这些时间的前面没有加“上午、下午、晚上”的词语?
生2:16时是几时?
生3:《美术星空》和《七巧板》间隔多长时间?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先猜想一下16:00是几时?(课件出示)
92
生1:4时。
师:是4时吗?
生:下午4时。师追问:16:00为什么是下午4时?
生:时针第一圈走了12个小时,再走4小时就是16时。16时就是下午4时。
师:真聪明
,不愧是我们班的小数学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计时法。(板
书:24时计时法)
2.感知24时计时法。
师:课件出示(晚上12时),这是几时?
生:晚上12时。
师:对,当我们沉睡在梦乡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晚上12时它既是前一天
的结束,也
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可以说成是0时。(课件演示:0时)
师:请把你钟面上的
时刻调到0时,利用钟表学具,从0时开始,边拨边数,研究一
下从0时往后是几时?然后把你的发现与
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咱们看哪个小组的研究最
深入,发现最多!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每
个小组的研究发现都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来证实一下你们的想法。开始一天
的旅程吧!(课件出示)
师:可以跟着数。一天结束了吗?
生:没有。
师:从0时到12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
师:时针继续转动,现在是几时?
生:13时。追问:为什么是13时?
生:时针已经走了12个小时,再加上1小时就是13时。
师: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老师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一样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师:继续,现在是几时?
生:17时,我正在写作业。
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现在是几时?
生:24时。(0时)我们正在睡觉。
师:一天结束了吗?(结束了)
师:从12时到24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课件出示:一天的时间。)
师:小博士告诉大家,这种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师:根据刚才的研究探索,(课件出示:钟表)想一想,外圈数和内圈数有什么关系?
生1:内圈是时针走第1圈的时间。外圈是时针走第2圈的时间。
生2:外圈数比内圈数多12。
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
师:同学
们已经会用24时计时法计时了,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预报节目?正好我们学校
的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聘小
广播员,条件是要用24时计时法预报,你想试试吗?老师相信
你能行!课件出示: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
报。学生自己练习播报。
93
师:谁第一个来应聘?(指名播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根据学生表现师小结。
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普通计时法是怎样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
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把前面的词语去掉。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
词语去掉,还要在几时的
基础上再加12。
师:24时计时法又是怎样转化成普通计时法的?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
间,直接加上前面的词语。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
语加上,还要用几时减掉12。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化。24时计时法因为使用方便,被广泛
的应用于交通、邮
电、广播等许多部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生:电话、万年历、手机、电视……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那赶紧来挑战一下!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83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节课
40分钟就在我们的研究、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通过这
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
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1题。
教学板书:
第3课时 24时计时法(1)
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
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采用从0时到24时
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从凌晨0:00
到中午12:00,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相同,
中午12: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
的对应时刻相差12小时。
教学反思:
94
第4课时 24时计时法(2)
教学内容:
24时计时法(教材第84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
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
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下午2时是()
上午8时是()
晚上10时是()
夜里2时是()
下午5时半是()
凌晨4时20分是()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19时是()12时是()
24时是()8时是()
22时40分是()13:50是()
二、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境图(见教材第84页例3图)。
(2)问:从图上说说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何计算乘车的时间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简单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三、新课讲授
1.讨论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18时-9时=9小时
3.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95
(1)问:你还能想到什么办法?
(2)师生共同进行拨钟表的方法。
(3)小结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教材第84页“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的收获,你是怎样计算经过时间的?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六、课后作业】
教材第85~87页“练习十八”第2~10题。
教学板书:
第4课时
24时计时法(2)
简单的时间计算:18时-9时=9小时
教学反思:
96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88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
闰年等方面的知识;牢固记住每个月以及平
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进
一步理解
时间和时刻的意义,进一步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重点难点:
通过复
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
闰年等方面的知识;牢固记
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
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
时刻;进一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进一步学
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讲授
一、年、月、日
板书:年、月、日
这三个是时间单位,请
说出关于它们的知识(一年有12个月,按天数来分,31天的为
大月,分别是:1、3、5、7、8、
10、12月,7、8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之前的单数月是大
月,8月以后的双数月是大月,一年有7
个大月。一个月有30天的月为小月,可以对照大
月,找它们剩下的月份。除了2月,还有4、6、9、
11月。一年有4个小月。剩下的2月
最特殊。7个大月+4个小月+特殊的二月=12个月)。 儿歌小结: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都不差,平年二月28,闰年二月29,
其余30
不用查,不用查!
二、平年、闰年
通常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年是闰年,但遇到整百的年份就应该是400的倍数。
板书:×××
×年份都是四位数,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只要用后面两位除以4就可
以了,但遇到整百的年份,如××
00,就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为了计算的简便,我
们可以把前两位除以4来判断
所以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这一年一定是闰年,这句话是错误的。
三、季度
一年分4个季度,三个月一季度,1、2、3月为第一季度,4、5、6月为第二季度……
想一想,哪几个季度的天数是不变的?算一算。
第二季度:30+31+30=91天
第三季度:31+31+30=92天
第四季度:31+30+31=92天
第一
季度由于二月天数的变化,所以有两种情况:平年:31+28+31=90天;闰年:
31+29+3
1=91天
97
四、24小时计时法及简单时间计算安排设计时
间表从而检测24时计时法的互换及时间
的推算。问学生:明天又是周末了,你打算怎样安排周六一天的
生活呢?为了让这一天过
得充实而有意义,你能设计一个合理的时间表吗?(把时间都用24时计时法写
出来)
二、课堂作业
1.今天是__月__日,这个月是____月(大月还是小月),有
___星期余___天,在第___季
度,这个季度共有___天,上半年指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月、___、
___季度。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有多
少天?哪个多?多几天?
2.在1990年、1920年、1921年、1996年、2000年中,
____是平年,____是闰年。
3.2014年2月有____天,全年共____天,合___个星期零____天。
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周年。
5.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7月1日是____周年。
6.小红的
妈妈今年40岁,但她只过了10个生日,猜一猜小红的妈妈是___月_____日
出生的。
7.如果7月9日是星期五,那么8月9日是_____。
8.2000年后的第4个闰年是____。
9.儿童节的前一天是我的生日。我出生在___月____日。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的收获,你是怎样计算经过时间的?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
教学板书:
整理和复习
年、月、日
年:(12)个月 (4)个季度
平年 闰年
月:31天 30天 28天
29天
教学反思: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