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口号
教学进度计划
周
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节
5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数的产生 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
二、角的度量
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
角的分类 画角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
笔算乘法
四、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垂直与平行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考 试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
笔算除法
笔算除法
笔算除法 整理和复习
六、统 计
七、数学广角
八、总复习
总复习
期末综合复习
期末汇考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9.2——9.6
9.9——9.13
9.16——9.20
9.23——9.27
9.30——10.4
10.7——10.11
10.14—10.18
10.21—10.25
10.28——11.1
11.4——11.8
11.11—11.15
11.18—11.22
11.25—11.29
12.1——12.5
12.9——12.13
12.16—12.20
12.23—12.27
12.30——1.3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
位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
形统计图,数学广角
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
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
梯形的认识
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
位数乘两位
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
的认识和计算的
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
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
围内的计算技能,
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
的各方面
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
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
小数、分数及小数、分
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
形成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
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
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
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
br>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
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
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
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
2
学会看
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
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
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
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
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
验、
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
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
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
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和发现、
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
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
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
悦,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
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
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
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
br>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
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
3
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
、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
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
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
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
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4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十
万”“百
万”“千万”和“亿”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能根据
数位顺序表读数。
四年
亿以内数的认识
备课者
课时
第(一)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8.30
教学重点
认识并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计数单位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学生应准备100粒菜籽有多少,计数器等
一、学前热身
1、口算:48+37 81÷3 126-74 18×3……
2、读数:8257
2005 7400 304……
3、说数的组成2345
教位顺序表模型,有关地区的图片,亿有多大的图片
教
学
问
5
分
学
流
程
10
|
15
分
二、自学了解
1、在正解读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
数,请同学试着在组内认数、读数,观察这些数的特点。
2、思考、交流
① 什么情况下,什么内容时用比万大的数?
② 你认识的万以外的数有什么形式的?
③ 你会说比万大的数的组成吗?
5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你们从图中看出这是我国的哪些地方?你能估计一下
每个地区有多
少人吗?(生试读,谈你是怎样读的)
2、数一数、拨一拨
师生计数器,讲解“万位”位,
一万一万地数边操作这读,
板书: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百万,10个千万是一
亿。
3、讲计数单位
4、探究计数单位的排列规律
练
10
|
15
分
四、巩固训练: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四万数到一百零五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六十万数到二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四千万数到一亿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5、说数的组成及各数位表示多少的数
131900 458750 632054
25078 36096 378000
评
3
|
5
五、总结评价: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2、你还想知道什么有关数位和亿的知识?
6
亿以内数的认识
10个十万是 一百万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
10个一百万是 一千万
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10个一千万是 一亿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1、预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2、写数的组成亿以内写十个
1、背诵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规律
2、说375000
9580752各数表示多少
1、背诵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规律
2、说8500、3205、9080各数位数表示多少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教
育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借助计数器进行传境教学,使学生直观地形成了数位概念。
学情及效果反思:
能利用计数器上的拨珠过程,使学生认识计数器的计
数单位,以及
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推引出各计数们单位的关系。
改善及提高反思:
读写大数时学生常常感觉到困难,出现错读,教师应在教学中利
用
情况教学,使学生直观地形成了数位概念。
7
《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亿以内数的读法
备课者
课时
第(一)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8.31
1、学习读数,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解写大数
2、理解万级和个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和区别
3、理解读数的规则,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耐心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数级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数级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学生搜集生活中遇到的大数
一、导入
1、你学过哪些计数单位?万级包括哪些数位?
2、读数,并想想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
自制数位顺序表,计数量的计数器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二、自学
1、创新研讨:请你当播音员,播报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所得
(小组内试报、交流)
学
到的人口数据,
2、小组讨论如何分数级(个级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万级
10
的数表示多少个“万”,万级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只要
|
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15
分
3、讨论:级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8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三、探究新知
1、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相似,只要在个级读法的
基础上加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2、万级末尾有零的只读:××万××不读零。
3、万级中间有零的:如:64007000不读零
64047000读一个零
4、万级中间末尾都有零的:
如:850010300读个级的零
805010300读万、个级的零
练
10
|
15
分
四、巩固训练:
1、师在计数器上拨数,生读数
2、读数练习(同桌互读练习)
5690000 249600 708000
30500200 83002100 63504920
25010801 70201005 90521082
3、填空:
805718011中读 个零,7表示 。
评
3
|
5
1、总结含两级数的读法
2、你的收获有哪些
3、你哪些地方不明白
9
亿以内数的读法
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85001030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板
书
设
计
A层
作
业
设
计
B层
C层
1、熟记数位表,数位间进率
2、写出中间有零不读,末尾有零不读,中间末尾有零
读的数各5个。
1、熟记数位表进率
2、写出下列数的读法:80500720 31057201
45670000 2080000
1、熟记数位表进率
2、读数 37654820 30720000
38097260 45007000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
系。
学情及效果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的基础进行学习的,注意
含
两级数的读法中个级数和万级数在读法上的不同地方,每级末尾或中间
有0有读法是难点。
改善及提高反思:
学生对大部分知识觉得有难度,教师需要对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
大数的读法引导归纳。
10
《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亿以内数的写法
备课者
课时
第(一)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9.1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2、加深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3、提高学生正确写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0占位的情况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学生预习课文内容,计数器
一、1、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按什么顺序来读?(先读万级再读
个级)
②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什么位置上的读,读几个?
2、导入: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
内数的写法
数位顺序表,计数器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二、自学新知
1、创新情境“手拉手”捐款活动捐款钱数,生听师读后试着
学
写数。
2、给出一组数,生小组合作试着写数。
10
|
3、用计数器拨上面一组数
15
分
4、自主写数,同桌互练
11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三、探究新知
1、学习写数汇报
以68500000为例,说一说这个八位数的最高位是千万位,
我们就对这数位顺序表的千位写6,对齐百万位写8对齐十
万位写5,其他数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占位。
2、生当教师试着写
三千零八十万
3、小结
写数时从高位写起,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没有单
位写0
四、巩固训练:
1、自主写数
生生互出数写数
2、师出数,学生以组为单位回答,读法写法,数位上数表
示什么。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15693000
二千零五万七千九百:20057900
3、学生借助计数器完成写数
一个数由5个亿、6个千万、3个万
、9个百和4个一组成,
这个数写作(560030904)
练
10
|
15
分
评
3
|
5
1、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2、你有什么收获?
3、你有什么疑惑?
12
亿以内数的写法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1 5 6 9 3 0 0 0
二千零五万七千九百:
2 0 0 5 7 9 0 0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1、书中8页2、3题
2、9页4、5、6、7、8、9、10、11
3、12页12、、13、14、15、16
1、10页7、8、9、10、11
2、12页12、13、14、15
1、书中6页例3
2、书中7页做一做,8页1、2、3
3、书中9页4、5、6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教师利用知识迁移进行教学的,对于整万数的写法,
学生体会到了只要按照位及数的写法来在后面的添4个0。
学情及效果反思:
在总结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呈现的是学生讨论的情境,情境中的
问题突出写数的关键,并完全
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给学生及大的探索及总
结概括的空间,教学效果好。
改善及提高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归纳写法法则,使学生系统
掌握写法的2条法则。
13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较
四年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
备课者
课时
第(一)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9.2
1、使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前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亿以内数
的大小比较。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学生自制数位顺序表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对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还记得吗?谁来说一
说。
2、想一想如果用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来比较亿以内的数可以
吗?
创设比较学习的情境和相关图片、数学卡片。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二、自学探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着用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比较亿以
学
内的数(位数不同的)
2、位数相同的方法初探
10
|
3、质疑
15
分
4、讨论
5、汇报
14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四、共同研讨
1、位数不相同的比较方法: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2、位数相同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
比较它的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那
个数就大。
3、集体讨论:454800 485000
4、454800和454760
5、小结比较方法
四、巩固训练
1、书13页做一做
92504O103600 50140O63140
28906O28890 620300O307300
2、书16页1题
98965O100000 208808O99999
30500000O3050000 70060O70201
3、同桌各写一个大数,比较两人写的数。
4、同组三人各说一个大数,比较三个数的大小。
5、小结三个数的比较方法。
练
10
|
15
分
评
3
|
5
1、小结:比较大的方法
2、本节课你的收获
3、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何疑惑
15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720000 <
1660000
板
书
458400 < 720000
设
454800 < 485000
计
A层
作
业
设
计
B层
C层
1、书16页2题,18页6题
2、排列例题中六省份的人口数
1、12页14题写浸透并比较数(横)的大小
2、16页2题两数大小比较(前后顺序)
1、书12页12题比较两组数大小
2、书10页7题,写数并横的比较两数大小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课堂上,我
鼓励学生自己探究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也
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
了学习的快乐。
学情及效果反思: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
自己探索,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改善及提高反思:
充分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两数大小,根据让学生做题,
掌握一定规律。
16
《多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多位数的改写
备课者
课时
第(一)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9.3
1、使学生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大数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
它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 近似数的判定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让学生生动学习所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复习引新
1、复习读数:2360000、100000000、12350000
2、导
入:谈话,大数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多,我们有
办法解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本领。
师准备有关血液成份的资料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读老师出示的一组大数看有什么特点
学
9600000K㎡、17100000 K㎡、9980000 K㎡
2、学生讨论发现了什么
10
|
3、小组汇报发现的规律
15
分
4、小组内讨论其他大数的书写改写规律
如:198570003 18009000……
5、学生讨论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17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练
10
|
15
分
三、探究新知
1、讲析整万数改写方法:
将整万数改
写用“万”作单位的数,就把万后面的4个
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改写后只是计数单位由“一”
变成了“万”而数大小没有改变,所以改写前后是用等号连
接的)
2、讲析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去改写成用“万”作
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原则:如果被舍去的部分首位数字小于5时,就舍去这
些数,如果被舍去的首位数字是5或大于5时,就
要在保留
部分的末数上加1,这叫近似数。
四、巩固训练
1、改写整万的数
5000000=500万 10000=1万
9600000=960万
2、改写非整万的数
485000=48.5万
1100000=110万 1660000=166万
3、改写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
1843527≈184万
16737700≈1674万
4、生练习将13页做一做中的数,用小数法改写成用“万
”
作单位的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92504=9.250千万
92504≈9万
28906=2.8906万 28906≈3万
评
3
|
5
1、小结:①改用“万”作单位的方法和原则
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和原则
2、本节课你的收获和困惑
18
数 的 改 写
9600000
K㎡
=960万
K㎡
板
书
17100000
K㎡
=1710万
K㎡
设
12756
≈
10000=1万
计
1389000
≈
1390000=139万
A层
1、教材16页3、17页5、18页8
2、从生活中找出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识生
活中什么时候需要近似数
1、教材17页4题(说明在什么情况下用准确值,什么
情况下用近似数并举例)
2、教材18页7
1、15页做一做,14页做一做1、2
2、说下面各数在几万之间
348902 728830 659847
929803 703692
作
业
设
计
C层
B层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在教学中中,我始终将学生当作学生的主人,从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
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掌握
了基础的数
学知识和技能。
学情及效果反思:
针对本节课的知识,学生能比较容
易地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
“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求近似数这部分,理解能力弱的孩子稍差一些,但相信我们孩子他们会及早的掌握好。
改善及提高反思:
通过写、做让学生掌握整万的数写在以“万”为单位的数和求近似
数的方法。
19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备课者
第(一)单元
授课时间
数的产生
课时
十进制计数法
1
第( 1 )时 9.8
1、使学生知道浸透的产生过程
2、掌握包括计数单位“亿”“十亿”“千亿”及“万亿”在内的数位
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3、使学生体会感受生活中数的应用,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自己收集有关数的历史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1、师:想一想,平时我们做什么事情能够用到数?
生:大胆叙述,展开思维
2、我们每天和数打交道,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了解数产生的历史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二、自学新知
1、同组交流,你们对数的产生的历史的了解
学
①、你们知道古人怎样户数和?
②、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吗?
10
2、讨论交流各国的数字
|
15
3、学十进制计数法
分
①、了解其他进制
②、了解十进制
20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练
10
|
15
分
三、共同研讨
1、了解数的产生的历史
①、过去人们都是把实物和用来记数的实物一一地应,后来
发明了符号
②、不同国家的符号:巴比伦
中国
罗马
③认识自然数,0、1、2、3……
2、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法每想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四、巩固训练
1、背诵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
有用0表示,0也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
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十进制计数法
数级分=个级、万级、亿级
数位顺序表:个位、十位、百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十进制计数法。
评
3
|
5
1、总结:自然数的特点
十进制计数法
2、本节课你的收获或不解之处
21
数的产生 十进制计数法
自然数:0、1、2、3、
……无限
板
书
十进制计数法:每想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背诵十进制的娄位、数级、进率,会应用自然数的定义、
特点。
个位数的名称、数级、进率,能解决问题自然数的定义、
特点
自然数定义、特点
十进制的定义,会用来做题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节从数字产生的历史入手,让学生感知
各个历史阶段前数字形成,
切身体会数字的发展历史,初步认识自然数,为以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学情及效果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数的发展历史,学生接触的都
是文化的知识,
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改善及提高反思:
让学生能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更多的计数方法和数的产生、发展,
知道各国的数字及计数法。
22
《亿以上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亿以上数的认识
备课者
课时
第(一)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9.13
1、使学生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2、使学生能够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3、能够运用“四舍五入”法把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
数
教学重点 多位数中间有0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 多位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判定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创情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把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扩展到亿以上的
数
了解数位顺序表亿以上(亿级)的数位名称、进率
一、以旧引新
1、出示数位顺序表:并读万级以内的数
2、导入: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大数
,是我国海洋产业总
值723400000000元,怎么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二、自学新知
1、自学亿以上数的读法
学
①、同桌试读,组间研讨读数方法
②、汇报交流
10
2、自学亿以上数的写法
|
①、以亿以内数的写法为参考,同桌讨论
15
②、汇报交流
分
3、尝试验证改写数
23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二、探究新知
1、讲析亿以上数的读法
出示数位顺序表,按划分数级的
方法给723400000000分出
个级、万级、亿级,然后让学生试法,并说说为什么七千二
百三十四,后面加了“亿”而不是“万”
2、写法讲析:
师先写出:三
亿、三十亿九千万,让学生在数位表上写
出这些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数,借助数位顺序表画出分级线,<
br>让学生明确读写数从高位开始,哪一位没有单位就写0占位。
四、巩固训练
1、读数:
25 1259320000 9200000000
7 3670003564
2、写数
二十五亿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 七千零二十亿
3、改写:
300000000=
亿 1276270000≈13亿
2≈209亿
1276270000=12.7627亿
2=208.97亿
练
10
|
15
分
评
3
|
5
1、亿以上数的读法小结
2、小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3、总结数的改写
4、你的收获和不解之处
24
亿以上数的认识
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读、写数时,从高位读(写)起,先读(写)
亿级再读(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哪一位上
一个单位没有就读(写)0占位,如果结尾的0
就不读,中间的只读一个零。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1、在括号里填上使式子成立的数
49(
)835≈50万 49( )835≈49万
2、教材30页第10题,29页第8题
1、教材29页第8题、第7题
2、教材28页第3题、第5题
3、教材22页、第2题
1、教材21页做一做、22页做一做
2、教材28页第1题、第2题、第4题
3、背诵有关定义、规律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
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
大数的初步感受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后对大数写法有了
进一
步的认识。
学情及效果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多数学生都
能自己完成,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进行学
习,学生能够学有所获。能力弱的孩子在教师的帮助下,也能顺
利完成。
改善及提高反思:
在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是紧密相联的
同时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
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迁移知识的习惯。
25
《计算器的认识与计算》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算
四年
计算器的认识与计
备课者
课时
第(一)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9.14
1、使学
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认识算盘、珠算的计算方
法,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并能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规律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谈话导入:
1、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结账时都用计算器,又快又能准,想
一想,你还在哪见过计算器的。
2、今天我们也来当小小会计师,来学习做会计算账,看谁最
棒
创设会计情境,进行计算竞赛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二、自学研讨
1、自学、同组交流对计算器历史的了解
学
2、交流珠算加法的方法
10
3、自学应用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功能,试着
|
进行应用
15
分
4、练习自学输入数字
5、小组合作(分工记录)计算加、减、乘、除的方法
26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练
10
|
15
分
三、共同研讨
1、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春秋时算盘,最早“算筹”
2、珠算:使用算盘时,只有把算珠拨到靠梁时,才表示算
盘上有数“5”一般不用
5个下珠表示,而用一个上珠表示
用拇指拨上1、2、3、4用食指拨去1、2、3、4
用中指拨上5,拨去5
用拇指、中指联合拨上6、7、8、9用食指、中指联合拨去。
3、计算器的使用,产生的历史
计算时用好键盘上的各个键子
四、巩固训练
1、用算盘计算:1+2+……+10=55
1+2+3+……+100=5050
2、用计算器计算:1+2+……+10=55
1+2+3+……+100=5050
通过上面两种方法的比较,体现算盘在某种程度的越性
3、用计算器计算:
① 835+138 385-179 26×39 312÷8
②
4964÷68+34 286×2+139×3
③ 游戏 9×9-1 98×9-2
987×9-3……
评
3
|
5
1、总结:计算器产生的历史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本课低估的收获,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7
计算工具的认识和运用
一、算盘,拨珠方法
二、计算器:各部名称,产生历史
使用方法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12×9-8 9×9-1
123×9-7
98×9-2 教材32页19题
1234×9-6 987×9-3
阅读:你知道吗?
1234×9-5 9876×9-4
108÷9
111102÷9
1107÷9 11111103÷9
11106÷9
1111104÷9
111111102÷9
142857×1
142857×4 142857×7
142857×2 142857×5
142857×8
142857×3 142857×6 142857×9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节
课利用教具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来
了解计算工具,掌握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对本课知识很感兴趣,都积极共同学习,但部分学生操作起来
还有困难,教学效果较好。
改善及提高反思:
今后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继续使用计算器,为以后学习打基础。
28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1亿有多大
备课者
课时
第(一)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9.15
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
感。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和体验1亿有多大
教学难点 推理、概括1亿有多大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数据、资料
一、疑问导入
1、猜想:用“一十百”分别说一句话,并体验相应的数量
问
5
2、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
分
3、质疑:1亿名小朋友手拉手能围地球一圈吗?
二、自学新知
1、同组内:分工负责交流1亿有多大
学
举例:探究活动方案,选择探究内容,制定具体的探究方
案。
小组内确定实验内容,各组间交流实验方法。
10
|
2、老师提供一些素材,各组选择。
15
分
3、班内交流各组实验结果
创设想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1亿的多少
教
学
流
程
29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三、共同探究
1、以1亿张纸摞起来多高为例
①先量出100张或200张纸的厚度,再进行了推算
②准备的工具100张纸、尺子
③测量,计算与猜测折进行验证
④总结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2、总结、:
各组的实验步骤
四、巩固训练
1、生猜测,验证1亿小学生手拉手有多少米
2、生猜测并验证1亿根跳绳连起来有多少米
3、生猜测并验证1亿本课本摞起来有多高
4、生猜测并验证1亿个足球放在多大的空间里才能合适
5、生猜测并验证1亿个沙包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练
10
|
15
分
评
3
|
5
1、总结:验证1亿数有多大的方法步骤
2、你有什么收获
30
1亿有多大
步骤:猜测确定方法
测量、推算
验证猜测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预习单元复习,整理本单元知识点看自己掌握情况
复习本单元知识,找出自己模糊的地方
复习本单元定义复习看自己哪些地方不会,做相应的例
题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
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了
一亿的大小,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的联系。
学情及效果反思:
一亿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量获得,通过
活动,学生亲历猜想、实
验、推理的过程,感受了1亿这个数和有多大
改善及提高反思:
本课属实践与应用内容,教学中应该再多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
丰
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直观感受。
31
《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第一单元复习
备课者
课时
第(一)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9.15
1、通过复习巩固第一单元所学知识
2、让学生形成大数读写的框架,对求近似数有进一步地了解,掌握
数的有关知识形成数感。
教学重点 读写数的准确率
教学难点
“四舍五入”求近似值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复习本单元知识
一、复习导入
1、课前口算卡练习
问
5
2、卡片读数练
分
二、自学新知
1、小组间合作概括本单元学习内容
学
2、小组内总结:读数方法
推猜1亿朋多大
写数方法
10
改写方法
|
求近似数的方法
15
计算器计算方法
分
小黑板本单元的定义,概念典型题
教
学
流
程
32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三、探究新知
1、组合数位顺序表:
①讲读数方法(万以上亿以内以及亿以上数)
②讲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没有的用0占位
③改写的方法:整万的、非整万的
整亿的、非整亿的
2、求近似值的方法,比较近似值与准确值的用处的不同
练
10
|
15
分
四、巩固训练
1、同桌互想写数,读数(各两个)
2、发组为竞赛单位:
①写数: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138000000
二百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2
六百亿零九百零二万,写作:6
②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
8=802亿 5000000000=50亿
③求近似数“亿”作单位
990000000≈10亿
2030000≈20亿
评
3
|
5
1、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形成框架
2、谈你本单元掌握不好的地方
33
大数的认识
大数的读法
大数的写法
求以“亿”“万”作单位的近似值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练习三
全部习题
练习三
第4题——第19题
练习三
全部习题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课复习课,综合了本单元出现的知识,先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再解决问题效果较好。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参与到复习活动中,学习效果较
好。
改善及提高反思:
由于本课内容多、容量大,因此讲解不够细致,对个别差生还需加
强训练
34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直线、射线和角》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直线、射线和角
备课者
课时
第(二)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9.19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
线的区别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一点画射线、直线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以用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角的形成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每人准备,一个手电筒
1、复习线段:师画一条线段,问:老师画的是什么?线段有
哪些特点?
2、导入:把线段的一个端点擦去,问:你认识这个图形吗?
1、认识射线:⑴用手电筒发出的光线让学生指出射线
⑵画射线
⑶列举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⑷画直线
2、自主学习、思考:直线、射线、线段的意义和特点。
3、小组讨论: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
4、角的认识:自主学习,画角,说一说,概括巩固
5、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创设教学情境,展示学生所画的各种各样的直线、射线、角
教
学
问
5
分
学
流
程
10
|
15
分
35
析
5
|
10
分
1、画射线要注意什么?(射线是直的,只一个端点)
2、画直线,直线有什么特点
3、画角:⑴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⑵角的意义
⑶表示角的符号“∠“
射线 直线
角 边
边
1、怎么样画射线?从已知点A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射线
A
A
归纳: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2、经过已知点A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教
学
流
程
练
10
|
15
分
归纳: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3、用点A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组成什么图形?
边
顶点A
边 组成了角这一点是角的顶点,两条
射线是角的边
评
3
|
5
1、总结:这节梨你学会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发现?
3、你还想知道什么?
36
直线、射线、角
A 边
A A
边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直线:没有端点 角:有一个顶点
向一端无限延伸
向两端无限延伸 有两条边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1、教材36页1——2
2、射线有(
)个端点,线段有( )个端点,直线
有( )个端点
1、36页1-2
2、从一点引出两条( ),所组成的图形叫( )
1、36页1-2
2、画一条长5cm的线段
3、画两个方向相反的角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课运用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的过程框架,让学生亲
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出色的完成了
学习任务。
改善及提高反思:
学生作图时用笔,用尺不够熟练,做图不干净,用钢笔的较多,要
求学生改正。
37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角的度量
备课者
课时
第(二)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9.22
1、认识量角器,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量角的度数。
2、使学生学会
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
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问学生渗透“观察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会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能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
直线、射线
每生准备一个手电筒,会直观描述长度单位和角的特点
复习导入:
⑴昨天我们学习了角,谁来说一说什么是角
⑵出示角,说一说各部分名称,比较哪个角大?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1、认识量角器:学生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
2、角的计量单位:“о”度
学
分组认读量角器上的1
о
10
о
90
о
180
о
0
о
等角度
3、学习角的度量方法
⑴各小组尝试量角
10
⑵汇报量角的方法
|
4、讨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关系?
15
⑴操作
分
⑵汇报
38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1、讲解量角器的特点:⑴一个中心
⑵两“о”刻度线
2角的计量单位:“度”“ о”
1度的由来: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
是1度
3、角的度量方
法: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
线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о”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
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实践发现规律,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短无关,与角的两
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填空:
⑴量角器是( )的工具,角的单位是( )用( )表示
⑵把半圆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是( )记
作( )
⑶角的大小与( )无关与( )有关
2、量角
⑴38页1题
⑵同桌拿量角器,互说角的度数,如30、50……
⑶动手量同桌画出的角
оо
练
10
|
15
分
评
3
|
5
1、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点点重合,边边重合
2、角的大小与谁有关
读准度数
3、你有什么疑问?
39
角的度量
板
书
设
计
量角的大小 要有量角器
角的计量单位 “度”记作“ о”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1、教材39页3、4
2、先估计下面各角的度数,再量一量
1、39页3、4
2、量下面角度数
1、画一画
40
0
角、140
0
角、150
0
角
2、拼一拼:用三角板拼135
0
角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学生能积极参与到量角活动中,进行动手操作,但学生量的准确性
差。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对量角步骤理解不好,对点点重合,线线重合,读准数做的不
好
改善及提高反思:
加强训练,多进行操作练习
40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角的分类
备课者
课时
第(二)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9.26
1、认识理解直角、锐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使学生感悟各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依据角的度数区分各种角
教学难点 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量角器、三角尺
1、复习量角的方法
2、导入:师出
示两所折扇做一个展示的动作,让学生观察你
发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分类。
1学习周角
⑴生小组合作,猜想扇子转了多大的幅度形成周角
⑵实践验证猜测
2、学习平角、直角
⑴小组合作认识平角,直角
⑵思考讨论:平角、直角、周角有什么关系
量角器、折扇、三角尺、活动角
教
学
问
5
分
学
流
程
10
|
15
分
41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1、讲析周角⑴师示范画周角的方法
⑵生演示画法
顶点
2、讲析平角
⑴师画平角,让学生思考,平角有什么特点
⑵动手操作:
⑶讲平角分成的两角的关系
2
3 1
4
3、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
1、把下列角分类
10
0
45
0
60
0
90
0
105
0
120
0
150
0
锐角 直角
钝角
2、教材,43页4、44页5
3、量一量,并按要求
∠1=90
0
∠1是 角
∠2= 是 角 ∠3= 是 角
4、判断:
⑴1平角落2直角( ) 3
⑵钝角都大于锐角(
) 1 2
⑶钟面上3:00时,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锐角(
)
练
10
|
15
分
评
3
|
5
1、总结: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的关系
2、你有什么收获?
42
角的分类
1周角落360
0
1周角 =2平角=4直角
锐角小于90
0
1平角 =2直角=180
0
90
0
<钝角<180
0
1直角=90
0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1、教材42页1
2、求角的度数
2 130
0
2
3 3 165
0
4
1、教材42页143页1、4
2、教材44页6
1、教材42页1
2、教材42页2、43页2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课前我准备了折扇做为辅助教具,学生能通过折扇的变化体会的
不同分类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对平角,周角的画法还不能熟练掌握,对判断钝角和锐角有模
糊的
改善及提高反思:
再练时设计多样的题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了解的图形
43
《画角》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画角
备课者
课时
第(二)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9.28
1、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2、初步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3、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探索画角的方法
教学重点
准备指导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试一试”总结自己画角
1、复习:
①直角的一半是( )角②平角除以2是( )角
③平角大于( )角和(
)角
④( )角大于直角小于平角
1生小组合作,自学画角
⑴画45
0
角,并讨论画角步骤
⑵汇报画角方法
2、学生演示画角方法
⑴画70
0
角
⑵画135
0
角
用量角器让学生自己动手和类比思考找解决方法
教
学
问
5
分
学
流
程
10
|
15
分
44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师演示讲解:画角的步骤以60
0
角为例
⑴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与
射线重合
⑵在量角器60
0
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⑶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和射线为角的一条国和顶点通过画
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练
10
|
15
分
1、按要求用量角器画角
①画75
0
角
②画一个比60
0
大的角
③画一个比90
0
大40
0
的角
④ 直角
2、用三角板画角
①75
0
②135
0
③105
0
④150
0
要求:①独立完成
②告诉同学你是怎样画的
③展示给同学看
评
3
|
5
1、总结:你能总结出画角的方法吗?
2、谈谈你的收获,兴趣浓厚的地方
45
画 角
板
书
设
计
步骤: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
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
合。
2、在量角器60
0
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60
0
3、连接射线顶点和60
0
刻度线处的点
0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1、教材42页1
2、量一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1、按角要求画角
75
0
120
0
比直角大40
0
的角
1、画一个65
0
的角
2、画一个85
0
的角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节课设计时让学生在已有量你的基础上,先用三角板画角,再
试
着用量角器画角,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
学情及效果反思:
<
br>学对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记的不准,出现画角错误的现象,用量角
器画角时也出现了类似的30<
br>0
画成150
0
的现象。
改善及提高反思:
还应多指导、多练习以防画错角度。
46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口算乘法
备课者
课时
第(三)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0.9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也一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简便算法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同伴互助,交流评比游戏设疑
1、谈话:上学时你借助过什么交通工具?
2、导入:有个同学喜欢骑自行车,他每小时行16千米骑自
行车3小时约行多少米?
1、例1学习
⑴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⑵指名列试
⑶用不同算法的代表汇报交流
⑷各组口算结果比较,总结口算方法
2、用上法自学例2
采用创设情境优化算法,排解疑难的基本训练
教
学
问
5
分
学
流
程
10
|
15
分
47
析
5
|
10
分
1、例1
16×3
总结口算方法: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先算出3个
10和3个6是多少,
然后把两部分的积加起来30+18=48
所以3个16是48
2、例2
160×3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解答?同桌说一说
3、质疑:如果例1
要求30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该怎样想?
小结:用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是计算后在得数后面添一
个0
教
学
流
程
练
10
|
15
分
1、尝试口算
16×4= 23×5= 25×2= 13×6=
①
指名说一说16×4的口算过程和得数
② 同桌互说23×5的口算过程
2、尝试口算130×5 2×380 150×6 7×13
3、36×2 17×3 120×7 140×6
130×5
26×5 3×270 120×8
4、①一个鸡腿15元,一袋鸡米花的价钱是鸡腿的3倍,一
袋鸡米花多少钱?
②麦当劳买五赠一,一次买6个冰淇淋至少便宜多少钱?
评
3
|
5
1、归纳简便算法:
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进行计
算,然后在后面添一个“0”
2、你学会了什么?
48
口算乘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
约行16千米,3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16×3=48(千米)
2、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160×3=480(千米)
A层
B层
C层
同步轻松练习
算一算:22×5 31×8 3×29 17×4 120×6
比一比
解决问题
同步轻松练习
算一算:22×5 31×8 3×29 17×4 120×6
比一比
想一想
同步轻松练习
小神算
读书竞赛
想一想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设计了学生自学、合作、独立完成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环节,学生乐
于用旧知自学新知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课堂反映较好,乐于去探索实践,得出学习方法学到了学法
改善及提高反思:
多设计让学生自学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49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笔算乘法
备课者
课时
第(三)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0.13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顺序和
积的定位
2、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并以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 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积的定位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有序地操作和思考,有条理地角决问题
1、卡片口算:32×2 23×3
23×20 180×3
2、导入:145×12这道题是几位数乘几位数?请学生们估一
估,145×12的积大约是多少?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1、尝试练习
⑴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
学
⑵列式145×2
⑶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2、学生讨论:
10
⑴集体讨论算法
|
⑵展示做法
15
3、理解法则:学生回顾计算过程,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
分
再算什么,最后再怎样?
4、对比例题:观察45×12和145×12
5、验算:如何检查?
50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练
10
|
15
分
1、学习例1 145×12
⑴学生讨论
⑵展示几种做法
⑶回顾
145
第一步:先算2乘145,得数中末位和因数中
× 12
的个位对齐
290 第二步:再算十位上1去乘145,5要和因数
145
中的哪一位对齐(十位)最后,两
1740 部分积相加。
⑷归纳总结法则:a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
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
用第一个因数
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
位对齐。
1、134 176 425 237
× 12 × 47 × 36 × 82
2、计算比赛
323 145 679 286
× 24 ×
27 × 13 × 35
3、判断:
123
716
× 17 × 23
741
2148
123 1426
1971 3574
评
3
|
5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归纳法则
51
笔算乘法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
板
书
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设
145
×12=1740(千米)
计
答: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
A层
同步轻松练习
看谁快
算一算
同步轻松练习
列竖式计算
数学门诊
同步轻松练习
列竖式计算
快乐出发
作
业
设
计
C层
B层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课从速度×
时间=路程的公式入手,让学生感知了路程问题的数量
关系,为以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学情及效果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并能应用关系
式解决实际问题。
改善及提高反思:
今后教学中应多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
52
《练习题》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练习课
备课者
课时
第(三)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0.14
1、巩固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认真书写及检查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复习提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口算训练:160×3 240×4
180×3
23×30 23×3 32×2 45×10
口算卡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1、错题门诊,采取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改一改
134 152 246
学
× 16
× 23 × 34
804 156
864
134 104 628
10
938 1196 7144
|
2、教材51页6
15
3、教材51页5
分
53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一、错例分析: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有针对性的讲解,第
一题、第二题、第三题
二、巩固法则
1、51页6
2、51页5
3、13×11=11+33=143
12×33=12×3×11=36×11=396
14×55=14×5×11=70×11=770
练
10
|
15
分
1、不用计算,判断对错
①58×18=453 ②88×34=318
2、教材51页第8题
3、52页9
4、52页10
5、52页11
评
3
|
5
1、总结: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2、谈谈你的收获
54
三位数乘两位数
板
书
设
计
方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对
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
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积两位数的
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练习七
1——3题
练习七
2——5题
练习七
4——7题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知识迁移进行教学,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
数。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能自主学习,积极获取学习计算方法,因此兴趣高,效果好。
改善及提高反思:
个别学生对乘法运算方法还不能完全掌握计算时出错,要进行个别
辅导。
55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乘法》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因数中间或末尾
有0乘法
备课者
课时
第(三)单元
1
第( 1 )时 授课时间 10.17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
3、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成功体验
1、口算:12×10 23×10
32×30 8×13
2、提问:6×50
3、导入:观察6×50和24×20,因数
有什么特点?如果两
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你会做吗?160×30
1、学习例2①、
a
学生独立列式
b
尝试计算
c
反馈
小组合作探讨算法
教
学
问
5
分
学
流
程
甲生:16×3=48
乙生:160×30=4800 丙生:160×30=4800
160
对比找简便简法 × 30
10
4800
|
2、学习例2②
15
①观察例题,这道题与教材学的有什么不同?
分
②小组合作,找出算法。
56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一、例2①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30小时行多少千
米?
160×30=4800(千米)
答:行4800千米。
强调:写竖式
时,要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再把0前面
的数相乘,在积的末尾添上因数末尾一共0的个数
二、例2②普快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06×30=3180(千米)
答:行了3180千米。
1、谁掌握的最棒:
370×20 504×70 608×40
506×40 480×40 650×90
2、课本53页做一做
3、
220 160 360 580
× 40 × 60 ×25 ×12
4、①一个因数是360,另一个因数是30,积是多少?
②306的23倍是多少?
③15个703相加的和是多少?
练
10
|
15
分
评
3
|
5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学结归纳
3、预习下课内容
57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例2: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
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30
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①
160×30=4800(千米) ②106×30=3180(千米)
答:30小时它们各行4800千米、3180千米。
板
书
设
计
A层
作
业
设
计
B层
C层
同步轻松练习
快乐出发
轻松演练
同步轻松练习
轻松演练
生活中的数学
同步轻松练习
生活中的数学
看谁算得快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节课还是以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为主,在关键处给予点拔,学生80%
能掌握。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兴趣较高,都能乐于去探索,但个别学生还是不能灵活熟练地
计算。
改善及提高反思:
学生练习题少,放弃低还需加大训练密度和强度,以确保准确率。
58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速度、时间和路程
备课者
课时
第(三)单元
1
第( 1 )时 授课时间 10.18
1、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时间”和走过的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时间”和走过的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和描述、自主探索、初步感知速度
1、口算:120×30 80×3 25×4 75×2
2
、谈话: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
的关系
1、建构概念
①、说一说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②了解速度概念
2、学习例3
①找出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是什么?
②小组交流,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
学
问
5
分
学
流
程
10
|
15
分
59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1、建立概念
介绍相关
资料:喷气式飞机的速度800千米/时,火车的速
度60~120千米/小时,自行车的速度15千米
/时步行速
度4~5千米/时
2、讲述概念
把每小时、每分、每秒行驶的路程,叫速度
3、例3
①提问已知条件是什么?②同桌讨论列式③归纳
练
10
|
15
分
一、当个公正小裁判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 )
2、小明每分钟走的路程不叫速度(
)
3、知道了路程和所行驶的时间、速度,可用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去计算
二、另一种方法表示
1、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900千米( )
2、一艘船每小时行60千米
三、小明早上从家到校要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
/ 分,小明每天约走多少米?
评
3
|
5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2、归纳总结:速度×时间=路程
60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例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行多少千米?
80×2=160(千米)
答:汽车2小时可行160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6米/ 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225×10=2250(米)
同步轻松练习
快乐出发
轻松演练
同步轻松练习
B层 轻松演练(直接写得数)
生活中的数学
同步轻松练习
C层 生活中的数学
列竖式计算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节课的路程关系的应用题,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基础,因此多用
自学的方法学习。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对速度的写法,还不很熟练,速度的读写还要加强。
改善及提高反思:
今后教学中练习的设计还要多,课堂结构还要再优化,目前练习的
时间还是少。
A层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61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积的变化规律
备课者
课时
第(三)单元
1
第( 1 )时 授课时间 10.19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有趣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规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看经验,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变化而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
1、口算:6×2 20×4
6×20 10×4 6×200
提问:观察上面的题,你发现了什么?
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1、概括规律
①小组交流
学
发现规律:20是2的10倍,200是2的100倍,20是10 的
2倍,10是5的2倍
10
②集体交流: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
|
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15
分
62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1、观察两组题:
6×2=12 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
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了10,
积也乘1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2、验证规律:
①用积的变化规律真空②自己举例
一、组织练习,根据5×3=15写得数
60×5= 120×5=
90×5=
30×10= 30×20= 15×5=
10×5= 6×5= 5×5=
二、找规律填空:
16×17=272 16×68=
16×34=
16×85=
16×51= 16×102=
16×68=
16×139=
练
10
|
15
分
评
3
|
5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
2、师生总结规律
63
积的变化规律
6×2=12
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
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
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同步轻松练习
A层 快乐出发
轻松演练(算一算,想一想)
同步轻松练习
B层 快乐出发
轻松演练(口算不了,比较大小)
同步轻松练习
C层 快乐出发
轻松演练(买书)
活动乐园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节课虽不用计算,但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对乘、除夹杂的情况理
解较慢。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能理解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的,对扩大,缩小同时进行的
理解不是很好。
改善及提高反思:
学生练习的机会少,题少,教学时间紧,因此难保学生全员掌握。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64
《估算》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估
算
备课者
课时
第(三)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0.20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要根据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估算方法
2、让学生进行估算练习,使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
到估算。
教学重点 恰当地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对两个因数的积进行估算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交流的空间,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分析,探讨估算
1、谈话:每个沙发垫46元,妈妈买了12个,妈妈应带多少
钱合适?说明理由
2、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估算较大数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估算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1、提问题(自学步骤)
①读题
学
②分析数量关系
③对应该准备多少钱怎么理解
④列式,49×104
10
2、合作探索
|
①独立估算:用自己已有的估算方法独立估算
15
②小组交流:估算方法,结果
分
③全班交流,小组汇报
65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归纳整理
方法一:49≈50
方法二:49≈50
104≈100 104≈110
50×100≈5000 50×110≈5500
质疑:你在对两个因数的积进行估算时,有什么原则?
(将两个数看成整十或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总结估算要注意什么?
练
10
|
15
分
一、练习估算:
17×3 24×19
102×31 197×31
二、1、一本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2、小红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3、我校有728名学生,大约是( )名学生
三、判断:
1、估算的结果不精确,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 )
2、102的79大约是800(
)
3、估算的结果总比准确值大( )
评
3
|
5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
2、你认为估算有用处吗?你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人们应用估
算的地方有哪些?
66
估 算 例5:四年级学生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
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50×100=5000元 50×110=5500元
答:应准备5000元 答:应准备5500元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同步轻松练习
快乐出发
轻松演练(填一填,放飞气球)
同步轻松练习
B层 快乐出发
生活中的数学
同步轻松练习
C层 轻松演练(算一算,想一想)
活动乐园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有了前面计算的基础,估算的内容设计相对题多了些,为的是让学
生能多练习,快熟练。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愿意学习估算,但估算的正确率不是很高,个别生这部分是难
点。
改善及提高反思:
学生的估算方法基本掌握,但马虎的现象还是很严重,要进行思想
教育。
A层
67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垂直与平行
备课者
课时
第(四)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0.22
1、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
位置关系。
2、初步认识垂直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学生准备直尺、三角尺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谈话:两根小棒可能摆成什么图形?请同学们摆一摆
毛线、直尺、三角板、小棒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一、探究新知
1、学生学习平行线
①学生自学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直线,看有什么位置关系。
学
②引导分类
③总结什么是平行线
10
2、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
15
3、用上法认识垂直
分
68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一、平行线的特点①不相交②在同一平面内
(1) (2)
二、垂直
1、讲:如果两条直线相交直角,这两直线互相垂直。
2、发现: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想等
⑴在平行线间画出几条垂直线段
⑵观察度量线段长度
一、填空:
1、在( )内不相交的( )叫做平行线
2、如果两条( )相交成(
)就说这两条直线( )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 ),这两条直线的(
)
叫做垂足
二、举生活中平行、垂直的例子
三、摆一摆:
1、用两根小棒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
2、用两根小棒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
练
10
|
15
分
评
3
|
5
1、总结本课你知道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你还想知道什么?
69
垂直与平行
平行线: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
垂
直:同一平面内,相交成直角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数学课本
65页 “垂直与平行”的定义
68页 第1题
数学课本
B层
65页 “垂直与平行”的定义
同步解析
38页 看图答题
数学课本
C层 65页 “垂直与平行”的定义 68页 第1题
同步解析
38页 看图答题
行为及观念反思:
教学时,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效果较好。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中有个别学生空间观念不强,对同一平面同内的图形位置关系
转不过脑筋。
改善及提高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这方面的有利于空间感的问题,帮学生形成空
间观念。
A层
70
《垂直的画法》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垂直的画法
备课者
课时
第(四)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0.24
1、掌握垂线的画法
2、能用垂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真正理解垂直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画垂线,知道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自主掌握新知
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垂线,什么叫垂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学习如何画垂线
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愉悦的情绪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一、学习垂线的画法
1、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
①让学生自己尝试画
学
②小组交流画法
③总结画法
10
2、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
|
⑴小组合作画
15
⑵班上交流画法
分
71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一、指导画垂线的步骤
1、用三角尺画垂线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
合。
2、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直线上的
已知点重合。
3、从直角的顶点起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一条直线是已
知直线的垂线。
二、直线外一点的直线画垂线
一、学生自主尝试画过直线上一点垂与直线的垂线
二、学生动手操作过直线外一点的直线画垂线
三、学生操作验证:
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任一点连起来的线段中,垂线段
最短,得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四、发现垂直线有何用途
五、生活中用到垂线的地方
练
10
|
15
分
评
3
|
5
1、你这节课学生了什么?
2、你最高兴的是什么?还有什么地主对自己不满意?
72
垂线的画线
A层
数学课本
68页 画一画
同步解析
41页第一题
同步解析
39页 “
画一画”2、3题
41页第一题
同步解析
39页 “
画一画”2、5题
41页第一题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B层
C层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课的做画不是很容易,让学生实践了多次,有进步。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愿意动手作图,但学生作图不细心,不够准确
改善及提高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细作题的习惯
73
《平行线的画法》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平行线的画法
备课者
课时
第(四)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0.26
1、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并能利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
平行。
2、通过动手画一画,知道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的特点
教学重点 正确画出平行线、长方形、正方形、体会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直尺、三角尺
复习引入:
我们学习了平行线,什么叫平行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如何画平行线。
直尺、三角尺、长方形、正方形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1、学习平行线的画法
①个人尝试画
② 组内交流画法
③ 班上汇报
学
④ 师生总结画法
10
2、练习边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
3、研究平行线间的距离的特点
15
4、学习画长方形、正方形
分
74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练
10
|
15
分
1、平行线的画法
⑴自由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
⑵画过直线外一点与直线平行的平行线的方法
3、指导画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
一、学生练习画任意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二、学生自主练习画过直线外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线
三、学习利用新知画长方形,正方形
评
1、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3
|
5
2、你想学习哪些关于线段一直线,图形的知识
3、预习下一例题
75
板
书
设
计
平行线的画法
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过直线外一点画平行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线间距离相等
A层
作
业
设
计
B层
C层
同步解析
1、38页 轻松演练
2、39页“画一画”1、3题
同步解析
1、38页
快乐出发
2、39页“画一画”3、4题
同步解析
1、38页
轻松演练
2、39页 “画一画”4、5题
3、39页 活动乐园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有了作垂线的基础,作平行线相对好了些,但学生对正确掌握平行
线的画法,还需要教师钻研。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很喜欢画图,但在画图的技巧方法上
还要经过训练来提高,课
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改善及提高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还要进一步要求学生熟练作图,加强作图的准
确性。
76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⑴》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教学重点
四年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⑴
备课者
课时
第(四)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0.28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关系。
3、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1、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并了解其特征。
2、掌握四种图形之间的关系,了解四种图形的运用。
教境 图形模型、图片
直尺
三角板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感受四边形辨别出四种图形
教学准备
学境
复习回顾
问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有什么
5
特点?
分
生:长方形 正方形 四边形
生:特点(略)
借助分类
探究新知
1观察课本70页观察教材情境图,找四边形。(生边说边画)
学
2、小组合作:动手画四边形,再分一下类。
3、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猜一猜,平
10
行四边形的特点?
|
5、研究梯形,梯形有什么特点?和你的同桌交流讨论,并利
15
用学具动手验证。
分
6、观察图形,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
学
流
程
77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练
10
|
15
分
质疑解析
1、观察情景图,看到美丽学校,哪用四边形围城的。
2、小组合作对画好的四边形分类,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
边和角,利用三角板和、直
尺学具,一起验证,对边是否平行、对边是否相等?(师生
共同操作
)板书定义。
4、利用学具探究梯形的特点,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板书
5、观察图形,探究关系
⑴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⑵梯形是一组对边平行。
⑶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平行
四边形。
⑷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四边形。
巩固练习
1、写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判断下列各题,对的画“∨”,错的画“×”。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
(2)、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做梯形( )
(3)、两条线段互相平行,它们一定相等。( )
(4)、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平行线延长后可以相交。( )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是14厘
米,它的邻边比它少2
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思维训练:
( )个平行四边形 ( )个梯形
评
3
|
5
1、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2、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
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我
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3、预习下一例题
78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⑴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板
书
设
计
平行四边形
梯形
长方形
正方形
A层
数学课本
1、71页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
2、73页 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作
业
设
计
C层
B层
数学课本
1、71页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
2、画两个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数学课本
1、71页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
2、画生活中见到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课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在校园图中找四边形调动学生学习兴
趣,并通过量一量,剪一剪,画一画等
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
学生通过体验得出结论。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活动中学习知识得到收获,体验学习数
学的乐趣,教学效果良好。
改善及提高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今
后教学中要注
重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培养,关注“体验”教育的重要性。
79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⑵》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
和画高
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
的兴趣。
四年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⑵
备课者
课时
第(四)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0.31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自制长方形框、直尺、三角板、剪子
一、回顾旧知
1、出示一组图形 (课件)
2、这些图形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征?
课件、四根木条、剪子 图钉 三角板、直尺
教
学
流
程
问
5
分
3、质疑: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特征呢?
二、动手操作 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学
(1)教师演示。 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
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
10
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
|
15
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分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
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
形;平行四边形与三
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
性质的应用吗
80
析
教
学
练
流
程
评
3
|
5
5
|
10
分
10
|
15
分
三: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课
件展示)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课件展示)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
梯形个
部分的名称。现在我们一起认识一下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梯形的高怎么画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课件展示)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
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梯形的底和腰是根
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小组研究、汇报)
四、巩固练习
1、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
2、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
它们的高。
4、73页3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
形。(课件展示)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
边形。那么另一个
图形是什么形呢?(课件展示)
1、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你对今天所学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81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⑵
平行线上一点向对边所作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两底之间的距离就是梯形的高 。上底
腰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底
下底
同步解析
A层 40页 “画一画”1、2题
数学课本
74页 第7题
同步解析
B层 41页 火眼金睛 解决问题
42页 第四题
同步解析
C层 41页 火眼金睛 解决问题
活动乐园
行为及观念反思:
我在教学设计教师演
示,学生动手操作来感悟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
性,易变形的特性。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名
称通过课件展示
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理解,再进一步用已有知识画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对动手操作了解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易变性的特性很快获得
知
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成功。在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高时,
个别学生遇到困难,
在画垂线时忽略细节垂足是直角,教学效果较好。
改善及提高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我感受到学习数学时要注重学生对平行与垂直的理
解,知识的前后联系及重要意义,今后教
学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选
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多解读课标,达到教学目标。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82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集体备课《口算除法》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口算除法
备课者
课时
第(五)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1.5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和估
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教科书 练习本
一、准备题:
1、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0÷2= 80÷4= 90÷3=
120÷6=
问
2、估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83÷2≈
122÷2≈ 93÷3≈ 632÷9≈
5
教师总结:对学生知识掌握点评。
分
3、出示尝试题(一)
二、新知: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用除法计算,80÷20 )
学
师:如何计算?(探索口算方法)
生: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10
师:两种方法:①因为20×4=80所以80÷20=4
|
②因为8÷2=4 所以80÷20=4
15
分
第一次尝试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0÷20 90÷30 80÷40 70÷10
课 件
教
学
流
程
83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练
10
|
15
分
出示尝试题(二)
(2)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生:用除法计算,120÷30 )
师:如何计算?(小组讨论口算方法)
生:⑴
4个30是120,也就是4×30=120,所以120÷30=4
⑵因为12÷3=4,所以120÷30=4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时,可从除法意
义上想得数,
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第二次尝试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80÷30 240÷40 270÷90
360÷60
出示尝试题(三)
估算:83÷20≈ 80÷19≈
师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
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
的数,
再用刚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尝试巩固练习
1、贴对联
60÷20= 180÷60= 63÷20≈ 183÷20≈
2、挂彩灯
20×3 60×4 80×5
60÷20
240÷60 400÷80
3、赠书
每包捆30本,
一共要寄240本书,要捆多少包?
拓展:相信自已!
请将121、30、4、1、7、2分别
填入下面的( ),使算式成立.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如何?你
还想对老师说点什么?
评
3
|
5
84
口算除法
例1
(1)
80÷20=4(个) (2)120÷30 =4(个)
答:可以分给4个班。 答:可以分给4个班。
①20×4=80 80÷20=4
⑴ 4×30=120 120÷30=4
②8÷2=4 80÷20=4
⑵12÷3=4 120÷30=4
83÷20≈4
122÷30≈4
80÷19≈4
120÷28≈4
数学课本
A层 必作题:
练习十三
3、4、题
选作题:
练习十三 5题
数学课本
B层 必作题:
练习十三 3、4、题
选作题:
练习十三 5题
数学课本
C层 必作题:
练习十三 3、4、题
选作题:
练习十三 5题
行为及观念反思: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通过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自
我探究中学会知识,体验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学情及效果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合作、探究,很轻松的掌握知
识,但个别学生计算马虎。
改善及提高反思:
通过教学本课教学,我感受到不能
轻视简单的口算,特别是培养学生
说算理上,过于仓促,下部教学要注意。
85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笔算除法(一)
备课者
课时
第(五)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1.7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
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教科书 练习本 直尺
一创设情境
1、闯关:60×3 18÷3 180÷30 184÷30
问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30×( )<86 50×(
)<213
5
3、笔算:53÷7= 368÷8=
分
师:谁能总结一下方法(生:填空 课件)
师: 谁来帮助懒洋洋?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1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独立探究: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解题路径)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①做除法想乘法,利用估算②
10
利用除法估算方法③利用有余数除法的旧知识)
|
解释过程:(了解作题思路)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
15
分
计算。
: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
竖式计算
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
被除数的前两位。
思考: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余数不为0时,怎样写横式?商
和余数的单位各式
什么?(课件)
练习巩固:30÷10 64÷30 40÷20 85÷40
课
件 直尺
教
学
流
程
86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三、共同研讨
2、出示例1:
(2)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
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独立探究:学生在练习本中计算(教师巡视)
合作研讨:①试商的方法,学生叙述
②解释商写在各位上的理由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
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四、巩固训练
1、做一做
140÷20 280÷50
565÷80
2、森林医生
练
10
|
15
分
59
50370
20180
3、填一填
整十数除多位数: 先看被除数的 ,如果
比除数小就看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 上面,
余数必须比除数 。
评
3
|
5
谁能来总结一下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我们学习了商是一位数的整十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大家
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商的位
置不要错,我们今天学习的除
法的商都要写在个位上。如果有余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87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笔算除法
例2 (1)92÷30=3(个)……2(本)
92≈90,90÷30=3
因为30×3=90,90<92 (竖式略)
所以商是3.
答:可以分给3个班,还剩2本。
(2)140÷30=4(个)……20(本)
(竖式略)
答:可以分给4个班。 看被除数的前2位或前3位
数学课本
A层 必作题:做一做82页 第2题 83页1题
选作题:83页
3、4题(任选其一)
数学课本
B层 必作题:做一做82页 第2题 83页1题
选作题:83页 3、4题(任选其一)
数学课本
C层 必作题:做一做82页 第2题 83页1题
选作题:83页
3、4题(任选其一)
行为及观念反思:
学情及效果反思:
改善及提高反思:
教
学
反
思
88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笔算除法(二)
备课者
课时
第(五)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1.11
1、让学生经历除数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初步掌握“四
舍
”“五入”的试商方法,会用这两种试商法进行有关的笔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试商和调商的方法。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教科书 练习本 直尺
一、复习导入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算题)
2、( )里最大能填几?
20×( )<85 70×( )<165
问
40×(
)<316 50×( )<108
5
3、计算我能行
分
84÷20
谁能说说用整十数除时,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商要写
在什么位置?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
1、观察教科书84页例2的情境图。
师:谁能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
学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2、解答“一本《作文选》多少元?”应怎样列式?(学生口
10
头)教师板书:84÷21。
|
我们已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数21不是整十数,
15
如何计算呢?
分
3、学生尝试计算,组织交流。
(1)把21看作几十试商?(2)把21看作20来试商,
这样就把84÷21转化成84÷20,应商几?商写在哪个数位
上?
师生共同经历试商过程,完成竖式。
课 件 直尺
教
学
流
程
89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练
10
|
15
分
评
3
|
5
(二)探究用“四舍”“五入”商
教师小结: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当除数个位数是
1、2、3、4时,一般情况下,可以用
“四舍”法把除数看作
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巩固:84页 “做一做” 1题)
如果
把324÷81的除数改成82,你会计算吗?引出第(2)
个实际问题。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1
96÷39
提问: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尝试计算。小组交流试商
过程。学生汇报交流成
果。(教师板书完成竖式)
教师说明:当除数个位数是6、7、8、9时,一般情况
下,可以
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
用“五入”法试商,初商可能会偏小,商小了,要调大
。(课
件出示)
巩固:84页 “做一做” 2题
三、巩固训练
(课件出示)
试商顺口溜: 两位数除多位数,四舍五入来试商。
四舍初商容易大,逐步减1往小调。
五入初商容易小,逐步加1往大调。
多位除法不怕难,灵活运用细思量。
1、熟能生巧:看谁是计算小能手。
☆90÷29 ☆☆524÷87
(1)让计算能力稍差的学生选择☆题,计算能力好的学生
选择☆☆题。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试做。
(3)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五
第2题
3、练习十五 第3题
看大家表现那么好,今天一定学到了不少知识吧!能谈
谈你有什么收获吗?同学们还
有什么问题?
90
板
书
设
计
笔算除法(除数接近整十数)
例2 (1)84÷21=4(元)
(竖式 略
)
答:一本《作文选》4元。
(2)196÷39=5(本)………1(元)
(竖式 略)
个位:1、2、3、4(四舍)试商 偏大
5、6、7、8、9(五入)试商 偏小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数学课本
1、练习十五 1、5题
2、练习十五 4、7题(任选其一)
数学课本
1、练习十五 1、5题
2、练习十五
4、7题(任选其一)
数学课本
1、练习十五 1、5题
2、练习十五 4、7题(任选其一)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学情及效果反思:
改善及提高反思:
91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笔算除法(三)
备课者
课时
第(五)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1.13
1、
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教科书 直尺
一、
复习导入
课件 教具(直尺)
教
学
流
程
1、口算练习
25×4 = 15 × 8
= 45 × 4 =
问
79× 5 ≈
319÷80≈ 240÷32
5
2、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你是怎样试商的。
分
245÷72
272÷68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4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
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学
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85页例3内容,独立思考下面问题:
(1)在计算时你发现除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把除数看成
10
几来试商的?
|
(2)你最喜欢哪一种试商方法?为什么?
15
分
(3)计算好后还要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4)请你试完成“做一做”的题目,观察它们的除数有什
么特点?
(5)想一想,除数像26这样的不接近整十数时,用什么
方法试商简便些?
92
析
教
学
流
程
评
3
|
5
5
|
10
分
练
10
|
15
分
2、共同研讨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
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
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课件板书)
总结: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试 一 试
:采用你喜欢的方法试商,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本 85页 做一做
总结:像14、15、16、24、25、
26这样不接近整十数的除
数,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15、25来商,比较简便。
三、巩固乐园
1、请根据本节知识编一道习题,考考你的同桌。这道题
可以是计算、
选择,也可以是判断题和改错题 。
2、我会填空。下面( )里最大能填几?
( )× 24 < 100 26×( ) < 150
25×(
) < 200
3、我会思考。不用计算,你能很快的试出它们的商吗?
42218
79401
1490
26210
4、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年级200名同学们去参观西峡恐龙遗迹园。每辆车能
坐36人。一共需要租几辆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93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例3 同时增、减法
140÷26=5(排)………10(人) 四舍五入法
答:能坐满5排,还剩10人。 乘以10法 灵活应用
看作25法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数学课本
1、课本87页 5题
2、课本87页 6、7题(任选一题)
数学课本
1、课本87页 5题
2、课本87页 6、7题(任选一题)
数学课本
1、课本87页 5题
2、课本87页 6、7题(任选一题)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学情及效果反思:
改善及提高反思:
94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总结除
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同探索知识的精神,使学生经历笔算除
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
法的笔算方法
3、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
养成认真计算的
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四年
笔算除法(四)
备课者
课时
第(五)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1.18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1、每一步商的位置要正确,明白例题中个位商0的道理。
2、明白每求出一步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教科书 直尺
一、复习谈话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1、第一关:抢先一步,比比谁最棒 180÷30=
2、第二关:各显神通 20×( )<85
问
3、第三关:笔下功夫 560÷8= (笔算)
5
同学们我们天天都要清洁校园卫生,但在我们清扫中,
分
遇到了一些小小的数学问题,你愿意帮助她们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发现算理
一)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教学(教学例4、1)
1、自学课本P89、例4完成设问导读
设问导读:
①看题图,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
②、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③、你能很快地判断它的商是几位数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④、你会计算吗?试试看。
10
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
3、总结:在笔算除法时,先判断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就能
15
分
确定商是几位数,防止把商写错位置,这对保证计算正确是
很重要的。
3、比较异同:比较以下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7148
18576
课件 直尺
教
学
流
程
巩固练习:糯木小学四(1)有35位同学,一共要擦735块瓷
砖,每人要擦几块?
95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二)商是两位数,末尾有0的处理,教学例4、2
1、自学例4、2,继续完成设问导读
设问导读:①、怎样列算式?31是哪里来的?②、你
能很快
地判断它的商是几位数吗?你是怎样判断的?③、你会做
吗?试试看?
2、谁
来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同学的汇报)①商的最高位
在什么位上?为什么?②商的个位上的“0”
怎么来的?
③对被除数末尾的那个0你是怎么处理的?
3、揭示课题:黑板上这两道
除法算式(930÷31和576÷18),
跟我们前面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商都是两位数)。
三、交流与升华:比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
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课件)
相同点:(1)除的顺序: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2)
商的位置:除到哪一位
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3)余数:
每一步除得的余数都必须要比除数小。不同点:除数是一位
数的除法,要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一位,如果前一位比除
数小,就去除前两位。除数是两位的除法,
先用除数去除被
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去除前三位。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笔算:
1560
13143
16192
练
10
|
15
分
2、商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中的几个要点:(课件)
①.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大还是小。
②.试商
③.商的书写位置(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④. 余数比除数小
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
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体会。
评
3
|
5
96
板
书
设
计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
1、除的顺序: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
2、商的位置: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余数:每一步除得的余数都必须要比除数小。
例4:(1)576÷18=32(组) (2)930÷31=30(节)
答:可以组成32组。 答: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30节。
A层
B层
C层
数学课本
1、练习十六 4、8题
2、练习十六 3、7题(任选一题)
数学课本
1、练习十六
4、8题
2、练习十六 3、7题(任选一题)
数学课本
1、练习十六 4、8题
2、练习十六 3、7题(任选一题)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学情及效果反思:
改善及提高反思:
97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四年
笔算除法(五)
备课者
课时
第(五)单元
授课时间
1
第( 1 )时 11.20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
能力。
3、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
的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
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境
教学准备
学境 教科书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想和他一起学习吗?他可
给我们出了难题
,一起去看看吧!(课件)
问
1、4扩大( )倍是20 20扩大5倍是(
)
5
2、4800缩小2倍是( )
分
800缩小(
)倍是400
悟空说:“想和我一起闯三关吗?
二、自主探究
1、每条小船可以乘坐8人。三年级有16人,四年级有160
人,五
年级有320人。三、四、五年级分别需要几条小船?
学
①
怎样列式?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你发现了什么?
②任选两个算式,同桌之间互相比较,除数和商分别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10
总结:
|
两数相乘,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
15
也扩大(或缩小)几倍
分
巩固:计算下面各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5÷9=(
) 300÷10=( )
150÷10=( )
450÷9=( )
30÷10=( ) 900÷9= (
)
课 件
教
学
流
程
98
析
5
|
10
分
教
学
流
程
练
10
|
15
分
评
3
|
5
三、探究规律
1、王老师用200元去买球。乒乓球2元个,排球20元个,
篮球40元个。可以分别买多少个?
怎样列式?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2、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3、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
变。(教师板书)
5、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总结:两数相乘,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
商反而缩小(或扩大)几倍。(课件
举例)
四、反馈练习
1、悟空分桃: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吧,那好
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那好吧,给你600
个桃,平均分给300个小猴
,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
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2、你发现了什么?6÷3 =
60÷30= 600÷300=
3、做一做:
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商,然
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
720÷90 =
7200÷900 =
4、抢答游戏:
根据题意,判断下列各题的商是扩大、缩小和不变。
(1)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4倍,商(
)。
(2)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8倍,商( )。
(3)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也扩大4倍,商( )。
(4)被除数缩小5倍,除数也缩小5倍,商( )。
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99
板
书
设
计
商的变化规律
16 ÷ 8= 2 200 ÷8=
100
160 ÷ 8= 20 200 ÷20= 10
320 ÷ 8= 40 200 ÷40=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被除数 除数 商
扩大
不变 扩大 不变 扩大 缩小
作
业
设
计
A层
B层
C层
数学课本
课本第1、4题
数学课本
课本第2、3题
数学课本
课本第2、4题
教
学
反
思
行为及观念反思:
学情及效果反思:
改善及提高反思: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