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新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玛丽莲梦兔
757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12: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对中国免签的国家-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面向个体的“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1、对于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
体形象 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
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 决问题,已经具备了初步
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纵观全班,学生的 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不大,但计算速
度、参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还需进一步 加强。从
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在这些学生当中,多数学生对数学课学习
兴趣浓厚,能按正 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
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 。少数学生学
习习惯、学习态度不是太好,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上课注意力分散,
思想开小差 ,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也不能保持最基本的纪律,个别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发言不积极。所以,学 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的培养和有效开展课堂讨论和提高学习效果将是本学期要工作努力
的方向。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及本期开学分班质量检测来看,在计算方面,
学生的差别 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
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口算速 度


和计算的正确性,这些学生的计算进度有待提高,各种计算
的良好习惯有待养 成,在应用题方面,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
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得还不够,同时有
待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本期 教学带来一定的困
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
水平有了一定的发 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
习数学的能力。而优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习惯和学习态
度较好,对数学。学习兴趣较浓,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
学。他们上课能遵守课堂常规,认真 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
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较强。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
个性显得不稳 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
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
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少部
分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 ,学习目的性不明确,
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 表现自己,喜
欢表扬夸奖;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
参与学习意识不强, 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4、后进生成因;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是因为基础知识掌
握不好,存在有知识断层,学习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
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 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
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
促不够;有 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
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
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
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 大。
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
多,有些学生的知识点断层,无法 弥补,优等生的潜能还没
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
学难点之一 。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
位数,除数 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
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方面 可使学生学会用较
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的计算方法,进一
步发展数感,另一 方面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四则运算做好铺
垫。这部分知识是小学生应读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
和梯形。这些 内容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
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
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
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促进学 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
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
的 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
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 现实生活中
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除法教学 ,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
面教学的“数学广角”,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
推理等活动,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
思想方法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
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 数
学美的意识。
另外,还安排“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
这两个数学综 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
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
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快、培养学
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
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 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
常生活中的应 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
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
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 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
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 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
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
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
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 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的意识,初步形成观观察、分析及推理的力量。
10、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
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① 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② 教学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① 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② 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
③ 教学关键;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① 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②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③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④ 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③教学关键: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① 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② 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① 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
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②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① 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
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② 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
惯。
第八单元:总复习
①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
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② 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及措施
1、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及新课程教学理念,不断提高、
丰富自己。
2、认真参加各种 教研活动,虚心学习别人好的教学方
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3、认真阅读各类教学杂志,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
体会。


(二)改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
整体素质。
1 、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
学习,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喜悦的学 习氛围,
让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
题的能力。
2、 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学生
实际,精心设计教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能根据相关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
经历探究知识的全过程,体验 其成功的快乐。
3、面向全体,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
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 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
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把共同要
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4、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
把关、加强信 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课内
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
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 学生思维,培养
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十个性作
业”形式,针对学生 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


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 选择适合
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三)转变“学困生”方法及措施
1、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
其树立信心。
2、多次同学生 谈心,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
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贯,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及上
进心。
3、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耐心辅导,并进行“一帮一”结
队活动,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同时教师多与家长联系,使
学校与家庭达成共识,共同培养好学生。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月 日 教学内容 备注
1 9.1~9.3
一、学生常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课
时 )

2~3 9.3~9.14
二、大数的认识( 12课时左右 )
亿以内数的认识(1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1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1课时 )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课时 )
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 1课时 )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 1课时 )
亿以上数的认识(1课时)
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1课时)
计数工具的认识(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4 9.17~9.21
三、公顷和平方千米(2课时)
公顷和平方千米 (1课时 )
公顷和平方千米练习课(1课时)



5 9.25~9.30

三、角的度量(4课时)
线段、直线、射线、角(1课时)
角的度量(1课时)
角的分类、画角(2课时)
四、三位数乘两位数( 6课时左右 )


6-7 10.8~10.19
四、三位数乘两位数
1、 笔算( 4课时左右 )
2、解决问题( 2课时 )

8 10.22~10.26
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6课时左右 )
平行与垂直( 3课时 )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 )


9
10
10.29~11.2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7课时)



11.5~11.9
口算除法(1课时)

笔算除法(14课时)


笔算除法
11 11.12~11.16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2课时)
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3课时)
除数是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3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2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2课时)


12 11 .19~.11.23
整理与复习(2课时)
七、条形统计图(3课时)
八、数学广角——优化(3课时)
沏茶问题(1课时)
烙饼问题(1课时)
田忌赛马(1课时)

13 11.26~11.30
14
15
12.3~12.7
12.10~12.14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大数的认识复习课
公顷和平方千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角的
度量复习课


16 12.17~12.21
三位数乘两位数复习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复习

复习六七八九单元

复习 一二三四五单元

综合复习 期终考试


17
18
19

12.24~12.28
1.2~1.4
1.7.....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大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 位“万”、
“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
位的名称和 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
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
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 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
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
小,会将整万、整亿 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
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 数,求出它
的近似数。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 讲授法 讨论法 练习法
单元课时安排:
可用11课时进行教学。
1.亿以内数的认识………………………………………………6课时
2.数的产生、十进制法…………………………………………1课时
3.亿以上数的认识………………………………………………2课时
4.计算工具的认识 算盘 计算器……………………………1课时
1亿有多大?…………………………………………………1课时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班级:
亿以内数的认识
主备人:***
课时:1课时
复备人

1.使学生认识计数习惯单位“万”、“十万”、 “百万”、“千万”、
“亿”以及每相邻两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2.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亿以内数的认识及万 以上的数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的数
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万以上的 数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也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 学科知识的基础。
教前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1.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如:学校里共有多少名学
生?你 家里每月收入大约是多少元?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多少元?
2.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出示数字:25000
提问:这个数是几位数?(五位数)各个数位的名称是什么?各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揭示课题。
老师:以上所说到的是我们 过去学过的知识——万以内的
数,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这就需要我们


学习更大的数——亿以内数的认识。
2.介绍主题图。
老师:2010年我国开 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在老师提
供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请同学们看看这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1)投影出示。
(2)看了这些数据,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什
么问题需要提的?
二、自主探究
3.教学例1。
(1)试一试。
以北京人口为例,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19612368这个数。
(2)操作感知。
出示计数器。
问题1: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
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2:九千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是一万。
板书:万
问题3: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
再加一万,是多少?
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十万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3)小组讨论。
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
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板书:一、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
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 进率都是10。
三、交流反思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
出示下表:
提问:你能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和计数单位吗?
同桌学生相互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2)认识数级。
教学结合上表 ,向学生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个位、
十位、百位、千位这四个数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 位、
千万位是万级,个级和万级以及后面学到的亿级都叫数级。
四、拓展运用
1.教材第4页“做一做”。
(1)投影出示。
(2)学生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老师指明演示。
2.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五、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小结: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一(个)、十、百 、千、
万、十万、百万、千万,且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


是“十”。 按照我们计数的习惯,从个位起,从低位到高位每
四位一分级,分别是个级,万级,亿级。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1.数位:一、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每 相邻的
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数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这四个数位是 个级,万位、
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个级和万级以及后面学到的亿
级都叫数级。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班级:
大数的读法
主备人:***
课时:1课时
复备人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
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亿以内数的读法是在万以内数的读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所以
新课前应注意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数位顺序和数级知识,为
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打下 基础。
教前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课件出示:

二、自主探究:
(一)整万数的读法
(二)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读出下面的数
305 读作:
300 读作:
53500 读作:
2879 读作:
2、万级包括的数位是( )、( )、( )、( )。
3、个级的记数单位有( )、( )、( )、( );万
级的记数单位有( )、( )、( )、( )。
4、123456789是一个( )位数,4在( )位上,表示4
个( )
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怎么读。(从高
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 ,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
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
就 读零)
三、交流反思
1、观察例2,小组交流完成:
(1) 2496读作:
(2) 6407000读作:
(3)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 ( )
不同点 : ( )
2、以85000300为例讨论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讨论万级、个级上都有具体的数字该怎么读?
(2) 讨论每级中有0的数的读法。
我知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先分级,万级的数按照( )级的
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 )字;每级中间连续
有几个0都只读( )个零;每级末尾的0的( )。


(3)、我会读。
2430800 读作:( )
23000050读作:( )
四、拓展运用
做一做第2题

(1)师:读一读这些数?
(2)师:你怎么知道32680的最高位是万位?(可
以从个位开始数,也可以分级)
(3)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快?
(4)师:对,通过分级我们可以很快地确定最高位,从而读出这个数,分级时我们一般在个级和万级之间
用竖虚线分开。
(5)师:用这种分级的方法,先分级再读出这些数
教材第10页第14题
读出下面各数
200800 读作:
7090000读作:
4600000读作:
7005003读作:

五、全课小结
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
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
就读零。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班级
亿以内数的写法
主备人:***
课时:1课时
复备人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
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写法,培养迁移能
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亿以内数的写法

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学情分析
教前准备
学生有写万以内数的经验,又有读亿以内数的基础, 所以放手让
学生自己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信息
(1)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全长六千三百九十七米。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七千零六十二米。
(3)世界现有哺乳动物20个,四千零一十种。
(4)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七千颗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师: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数据,你能写出来吗? < br>4.师:想一想,万以内的数怎么写?(从高位写起,哪一位
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 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
上写0。)


1、写出下面的数
五千零三十 写作:( )
三千二百四十五 写作:( )
九千零一 写作:( )
六万三千四百二十 写作:( )
2、个级的记数单位有( )、( )、( )、( );万
级的记数单位有( )、( )、( )、( )
点明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的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
零一百八十四个字。
2 .师:这里还有一条信息,读一读,“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
怎么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 写法。
(一)写数:
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
1.师:你能写出信息中的这个数吗?试一试。(230184)
(2)师:你是怎么写这个数的?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 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
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方法二:按级写数,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
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 br>3.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的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
方?大家是从哪一级写起的?你们为 什么把23写在万级,而
把184写在个级?
三、交流反思
4.师:看来,大家都 关注到了“万”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万”字前面的数在 万级,万字后
面的数在个级)
(1)师:看来,“万”字真的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圈出来。
“二十三万”说明23在万级,就在万级上写23,184就写在
个级上。
(2)师:万级上的23怎么写?(与以前写23一样)
(3)师:写个级上的数时要注意什么?(千位上一个单位也
没有,就在千位上写0)
教师边讲边对着数位表板书。
5.师:我们写得对不对呢?应该检查一下,怎么查?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
方法一:把写出的数读一读,与要写的数对照进行检查;
方法二:把数再写一遍,看两遍写的是否一样。
1.课件出示: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三百零二万六千 二千零
四十万零七百
2.师:这几个数怎么写呢?试一试,这些数位数比较多,注
意检查。
3.师:说说 你是怎么写的。(圈出“万”字,“万”字前面的
数写在万级,“万”字后面的数写在个级)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写作:102345
三百零二万六千 写作:3026000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写作:20400700
4.补充:五万零三
师:这个数会写吗?
问:五万零三,只有一个零,为什么大家写出了三个0?
师:写数与读数不同,读数是每级中 间或级首有一个0或连续
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而写数正好相反,要把读出来的零

< br>还原回去,数中虽然只读出了一个零,但实际上这个数的千位、
百位和个位上都是一个单位也没有 ,所以这三个数位上都应写
0
四、拓展运用
1.练习:做一做
2.教材第8页第4题
(1)师:没有数位顺序表了,你能准确地写出这些数吗?试
一试。
(2)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有什么好方法?
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3个千万、5个十万、6个百
(2)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问:这些数是多少?你有好方法吗?
写数。
(1)三千五百八十九万三千写作:
(2)七千零五万七千六百写作:
(3)三千零九万零七十五写作:
1、1032450是一个含有( )个数级的数,3在( )级上,
表示( ),5在( )级上,表示( )。
3、一个数由7个百万,3个万,6个百,7个一组成,这个数
是( )),读作( )。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写出下面各数: 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写作:70000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写作:
102345
七十万写作:700000 三十二万零六百写作:320600
含有两级数的写:
写数要从高位写起,所以应先写万级数,再写个级数,哪一位是
几 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
写0。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班级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主备人:***
课时:1课时
复备人

1.掌握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 察、概括、类比迁移能力。
2.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
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重点: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难点:比较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
前边已经学会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积累了丰富的比 较数的大
小的经验,所以可以通过复习,准备自主尝试交流讨论总结的方
法,实现学生知识经验 的有效迁移和提升。
教前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1.课件出示
356○1280 2010○1020 5693○5297 8064○8046
2.师: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3.师: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
大,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
大,最 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
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3. 我会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1. 课件出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有
19612368人,上海有230191 48人。
2.师:北京和上海哪个城市的人口多?(有的学生可能在数
位数,有的学生可能已 经说出了答案,都可以)看来,大家是
想比较这两个数据的大小,这两个数位数这么多,怎么比较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
1、观察例4主题图:
(1)、读出各个省的面积。
(2、)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
720000和1100000 454800和1100000
454800和485000 1210000和1660000
(3、)我会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
数就( );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 )位比较;如
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 )位上的
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2、把六个省份的面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1)师:两个数比较大小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你能举两个
亿以内的数说明吗?(最好用学生 说的,他们会更有兴趣。这
里用书上的数:356000和360000)
(2)师:这两个 数都是六位数,怎么比大小?说说你的想法。
(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最高位 上
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直到比出结果。)
三、交流反思
3.练习:做一做第1题,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小结:
(1)师: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为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
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 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2)师:与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相比,你发现
什么?
四、拓展运用
做一做第2题
教材第14页第1题
教材第15页第5、6题
1、在○里填上“>”,“<”或“=”。
123400○123040 999999○100001
7000900○7009000 6453219○745329
2、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10034500 7899999 11230000 9056789000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大小
720000<1100000 454800<485000
比较亿以内数是大小方法: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


较出大小为止。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班级:
亿以内数的改写
主备人:***
课时:1课时
复备人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
似数
3.在认识和应用大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与
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学情分析
教前准备
数的改写是学生遇到的新问题,但难度不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
过用万作单位的数,具备把整万 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数的基础。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1.课件出示
2.师:这里有一些数据,比较这些数据有什么不同?(准确
数,近似数)
3.师:有些数据前有“约”字,或后面有“多”字,这是什
么意思?
4.师:我们 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但有时有些数不需要知道
到底是多少,如在整个2014年世界杯赛事举行期间, 共有大
约150万人通过航空电子系统在飞机上收看球赛。这时就需要
近似数。图中这些画横线 的数,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
数?
1、万级的计数单位有( )、( )、( )、( )。
2、3个万是( )万,( )个万是20万。


3、 阅读教材14、15页内容。
点明课题
师:怎么求近似数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求亿以内数近似数的
方法。
1、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把红细胞 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
红细胞:5000000读作:( )
5000000=( )万
白细胞:10000 读作:( )
10000=( )万
(2)、读了这些数以后,我发现:( )
1.师:观察这两幅图,想一想,12756为什么约是10000,
而138 9000约是139000?(12756在15000的左边,更接近
10000,1389000在 1385000的左边,更接近1390000)
2.师:大家很会观察和比较,你们找到了一个标准 ,就是中
间这个数。10000到20000这一段和1380000到1390000这一
段 都是10000,它们的一半是5000(课件演示:15000千位上
的5变红,1385000千位 上的5变红),12756只比10000多
2000多(课件演示:12756千位上的2变红),不 够5000,也
就是千位上的2小于5,所以把尾数它和它右边的数全“舍”
去,改写成0,1 2756接近10000。这里用什么号连接?为什
么?改写的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用什么号 连接?
3.师: 1389000比1380000多9000(课件演示:1389000千
位上的9变红),大于5000,也就是千位上的9大于5,就向
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 去,改写成0,所以1389000
约等于1390000,再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139万, 用
“=”连接。


4.找一找,想一想
(1)师:想一想,是“舍”还是“入”,哪一位上的数起了关
键作用?(千位)
( 2)师:我们要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也就是个级上的四位,
所以尾数的最高位——千位上是几很重要。
(3)师:结合数线图找一找,1□756的近似数也是10000?1
□756的近似数就是 20000了?
(4)师:不看图想一想,138□000的近似数是1390000?138
□000的近似数就是1380000了?
(1)师:求近似数时,什么时候“舍”?什么时候“入”?
(2)师:是“舍”还是“入” ,要看省略尾数部分的最高位,
最高位上的数小于5就“舍”,大于或等于5就“入”。这种求
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教材第14页第3题
教材第15页第4题
□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21□975≈29万 34□041≈35万
53□6831≈540万 2□3572≈20万
1、把下面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54000 3687000
6635821 13698032
2、在括号里填写使式子成立的数。
9()864≈9万 ()39800≈94万
6()8130≈61万 ()623≈2万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改写
500 0000=500万 1 0000=1万
12756≈10000=1万 1389000≈1390000=139万
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的最高位小于5,把它和它右边的 数舍去,
改写成0;等于或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它右边的数舍去,
改写成0。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课题名称
班级: 主备人:*** 复备人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十
亿”“百亿”“千亿”,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
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
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 想。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重点:数的产生过程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和十进位值制的价值
数是随着人类生活、生产及及社会的发展 ,经历了漫长的由具体
到抽象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学生对这一过程可能不是太
清楚,所 以可通过多媒体形式呈现古人计数、不同地区的计数符
号等方式揭示数的发展历史。
教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1.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数,找一找。(人数、男生数、女生数、
年龄、身高、体重等)
2.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可是数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漫
长的过程。
1、我知道古时候人们记数方法有( )、( )、刻道
记数。 后来,人们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就是( )。
2、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 、6、7、8、9、10、11、12、……


都是( )。
3、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
的自然数是( ),( )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
无限的。
二、自主探究
师:你知道远古时代的人 是以什么为生吗?(打猎)对,他们
以打猎为生,每次捕到猎物或捞到鱼需要知道捕获的数量,他
们也需要数数,记录数的多少,但和那时的方法和现在不同,
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摆石子 、刻痕、结绳计数)
1、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种计数方法
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2、独立补充完整课本20页数位顺序表。
3、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 ).师:
这里的位置就是 我们现在所说的“数位”,我们已经学过了哪
些数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2.师:你还能继续说出新的计数单位吗?它们所在的数位又
叫什么呢?还有更高的吗? 3.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
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作十进 制计数法。
4.师:我国习惯从个位起,每四位一级,分别是哪几个数级?
三、交流反思
1.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师:为什么仅仅这10个数字就能表示出许许多多的数 呢?比
如:999,都是9,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9在不同的数位)
2.师:对,因为 9在不同的位置,在右边表示9个一,在中
间表示9个十,在左边9个百。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


的大小就不同,这样不用发明那么多的符号了,记数也不用那
么麻烦了。(课件 演示)
3.师:如果再加1个石子,右边的9就达到10个,就可以放
到中间,中间又够10 组,就可以放到更高的位置,同样再够
10组,就要再往左进一位。(课件演示)
4.师:这就是人类的进步,能用位置来区分计数单位的不同,
它使记数变得简单。
四、拓展运用
教材第22页第1题
教材第22页第2题
1.10个一千万是( ),10个一亿是( ),
10个一百亿是( )。
2.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 )个数位是一级,
亿级的四个数位是( )。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这种
计数方法叫做( )。
4.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
位是亿位。
5.有一个整数,它里面有100个一千万,这个数是
( )。
千和万的进率是( ),请你写出三组进率是十的计数单
位。
( )与( )的进率是十;
( )与( )的进率是十;
( )与( )的进率是十;



板书设计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所以这种计数法叫做十进
制计数法。
表示物体个数用的1,2,3,叫做自然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自
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班级:四四班
亿以内数的认识
主备人:***
课时:1课时
复备人: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2.在探究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
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有0的数的读写

学情分析
亿以内数的认识及万以上的数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的数
的基础上学 习的,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万以上的数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 础知识,也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
教前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1.读出下面的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2.写出下面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写亿以内数的数?

二、自主探究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 的大数,可以有意识的
用学生复习亿以内数时用到过的一些数据。上课时,
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数 据在小组内互相读读、写写。再
说说是怎样读或写这些数的。这样是帮助学生复习,
亿以内数的 读写法。
1.出示一些亿以上数的信息。(有学生搜集的、也有
教师提供的)例如: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
3700500000双。
③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
102000300人。
2. 全班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重点处理亿以内的数,
引导学生看亿以内的数是怎 么读的,怎么写的。在交
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数据的来源,培养学生搜
集信息的能力。)
(2)全班交流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出示一些亿以上数的信息。(有学生搜集的、也有教
师提供的) 例如: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
3700500000双。
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
102000300人。
师: 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
的地方吗?(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数级扩展 成是三级
数。)
三、交流反思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1) 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
互相读读。
(2) 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
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

a.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
b.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
法是什么?
方法:(学生可能 说得不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
补充。实际是把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
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
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c.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说读法 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
的数中有0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不管学生说到0的问题没有,都要着重处理0的读法。在读数时,0
最难读,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 级末尾
的0都不读。

四、拓展运用
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
800 7000 65 0006 1500 8000
3040 0000 70 0000 5000 5080 0060 0000
(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 哪个0没读?
为什么?)
师:你觉得读含有2级的数和含有3级的数在读法上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读法一样,
数级扩展)
练习一
(1) 读出下列各数:
8300000000 578000000 20700600
1 62 4600800000
2. 你是怎么读出比亿大的数的?
①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③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
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读数游戏:
(1)你写出一个数我们读。
(2)根据学生写的,要求他们适当调整0的位置,
使0不读出来,或读出一个、两个……
亿以上数的认识
61 0000 0000 读作:
100 40000 20000 读作:
板书设计 4003 0500 0000 读作:
三亿 写作: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班级
非整亿数的改写
主备人:***
课时:1课时
复备人:

1、理解掌握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
确地改写。
2、理解、掌握将非整亿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亿”作单
位的数,并能正确地改写。
3、进一步理解“改写”和“略写”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亿数的改写,非整亿数的略写
难点: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
作单位的数。

学情分析
数的改写和省略是学生遇到的新问题,但难度不大,学生在生活
中接触到过 用万作单位的数,具备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
数的基础。
教前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复习铺垫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50000 20000000 581200000
(1)由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的改写结果。
(2)你是怎样改写的?这样改写,原数的大小变了吗?
引导回顾:
①先找准“万”位。
②看千位上的数,以五为准,按照“四舍五入”原则改写。
③注意“≈”号的使用。


④最后添上“万”字。
出示不同方式记录的信息:
①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00000000立方米。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亿立方米。
②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00000000立方米。
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亿立方米。
③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0000人, 科技活动经费
23000000000元。
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万人,科技活动经费230亿
元。
二、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00000000、1亿两种记录形式你有什
么发现?
计数单位不同:个、亿。
数值相同:大小相等。
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
亿为单位的数。
总结改写的方法:
1.学生试着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改写。(汇报反馈)
2.根据改 写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怎样改写成以亿为单
位的数?去掉万级、个级的8个0,换一个亿字。)还 有什么
问题?
1.出示:全市公交线路776条,年客运量约47亿人次。你是
怎样 理解这句话的?(大约是47亿人次,可以是47亿多也可
以不到47亿,是一个近似数。)
2.小组合作(先把下面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


作单位的数。再总结你们小 组的方法。)
全年订阅报纸1170000000份。
收寄函840000000份。
西城区大型商场年营业额达到9580000000元。
开发区工业总产值0元。
三、交流反思
汇报,交流:
1170000000≈ 12亿 (五入)
840000000 ≈ 8亿 (四舍)
958000000元 ≈10亿元 (进位)
0元≈1990亿元(进位)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50000 20000000 581200000
300000000=( )亿 1276270000≈( )亿
2≈( )亿
2000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39000000人次。
2001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510000000人次。
①自己独立完成,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②订正 239000000人次≈2亿人次
2510000000人次≈3亿人次
③ 师:都是2亿多,为什么一个是2亿,一个是3亿。
小结方法:看千万位四舍五入。
四、拓展运用
分别将非整万、整亿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亿”或“万”
作单位的数。
1063800 1280009600 304500
8673100 96320000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班级
计算工具的认识
主备人:***
课时::1课时
复备人: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
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的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重点:计算器的使用
难点: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本节课简要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以教材上的资
源为主,适当扩充素材,精心设计课件,运用现代化手段帮助学
生有序地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 发明的计算工具,从而把计算工
具的发展历程的介绍变得有情有趣,让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和
现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前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自主探究
看教材23-25页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计算工具的历史及使用。
1、200 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界
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大约1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 更为方便的
( ),并一直沿用至今。
2、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一颗代表( );五颗在
横梁下,每颗代表( )。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
而得出计算结果。
3、在拨数时要先定好( ),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
(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4、算盘在计数时算珠要靠( )。
5、17世纪初( )人发明了计算尺,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
河。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6、认识计算器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二、交流反思
几百年来,算盘在中国流传 相当广泛。就是在当代,算盘仍以
它特有的功能,与现代的计算器并肩作战。同学们在小组里交
流收集到的信息。
①珠算是中国古代数学继筹算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发明。现在,
世界各国学术 界一致公认,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
故乡。不仅如此,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 家里,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用算盘,并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②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 一次,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前西德某
学校,主人请客人们参观完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之后,又指着
一幅挂图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器。”代表团成员一看,
竟是中国的算盘。
③中国乃 至世界最大的算盘,收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内。它是
清朝末年天津沽衣街算盘作坊制造的,距今已有一二 百年的历
史。它的长度是按天津达仁堂药店的柜台设计的,为306厘米,
宽则为26厘米,共 有117档。营业忙时,五六个店员可以同
时在大算盘上算账。
④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化 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致力于《中国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待他全面地考察了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
之 后,以赞美的口气说:现在流行于世的算盘,是中国人发明
的,它可以跟中国的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完全 可以称为中国的
第五大发明。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 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


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 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
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拓展运用
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762.32-0.89= 32010—8925=
436.8÷0.75=
13.6×2.7÷0.75=
145+145+145= 138+489=
判断。
(1)、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一颗代表1。( )
(2)、算盘每颗下珠代表5。 ( )
(3)、算盘在计数时算珠要靠梁。 ( )
(4)、CE键是清屏键。 ( )
(5)、ONC键是开关及清屏键。 ( )
用计算器计算。
(1)、太平洋的面积是17967.9万平方千米,大西洋的面积是
9336万平方米,印度洋的面积是7491.7万平方千米,北冰洋
的面积是1310万平方千米, 问:四大洋的面积一共是多少万
平方千米?
(2)、即将投入施工的崇海大桥,全桥长304 2米,预计投资
约6,0000,0000元。问:每米投资约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①太 平洋的面积是17967.9万平方千米,大西洋的面积是9336
万平方米,印度洋的面积是7491 .7万平方千米,北冰洋的面
积是1310万平方千米,问:四大洋的面积一共是多少万平方

< p>
千米?
②即将投入施工的崇海大桥,全桥长3042米,预计投资约
6,000 0,0000元。问:每米投资约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p11—12必做题:第1、2、3题;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算盘:在算盘上拨一拨。
4、9、10、23、50、100、378
计算器计算
762.32—0.89 ,32010—8925,436.8÷0.75,13.6×2.7÷0.75,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班级:
用计算器计算
主备人:***
课时:1课时
复备人: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3、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学生生活中接触到过,但是真正对于计算器里边一些
键的名称和功能可能不是太清楚,所以在 教学时要重点加强学生
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前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1、抢答
30+80= 100–26= 24÷8= 456×23=
60+80= 250–130= 100÷25= 2780÷14=
提问:你们为什么能很快算出这些题?
2、导入新课
同学们, 你们真聪明,当口算没有把握时,能想到运用手中的
计算工具——计算器来帮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运用 计算器进
行简单地计算。1、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和功能。
2、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我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计算:先输入数字键( ),再输入运算
符号键( ),又输入数字键( ),最后输入( )就显
示出了结果( )。
(2)、26×39= 312÷8=
(3)、36+228-179= 26×39-349=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二、自主探究
(先按“386 ”,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
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 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开机和关机键的按键分别标
有什么?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三、交流反思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
计算都是最好的 ,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
要使用计算器了。)1、小组讨论交流会报例1的计算方法 。
2、完成26页的“做一做”。
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
比赛看谁先算出来。
3、发现规律。


四、拓展运用
(1)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小组交流找出答案中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小
组代表发言发现规律。
(1)板书: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独立计算,写出结果。
(3)观察,找出答案中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
(4)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5)运用计算器检验答案。
(6)质疑提问。
你能口头说出9999×6,9999×8的计算结果吗?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565 825–138= 687 26×39=1014 312÷8 =39
9999×1= 9999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公顷和平方千米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 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推
理和想象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 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
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2、使学生能借 助计算器,结合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
识,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
意识和能力。 4、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要知道它们有多大。可以让学生在听和看中接受,
从生活中获 取,也可以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教学中要为学生选择多种渠道,各种形式的活动,
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 1平方千米的印象。教学中要理解学生形成面积单位观念的困难,给
他们反复感受的机会,使印象逐渐清 晰、逐步深刻。要注意教给学生记忆进率的方法。通过
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1公顷、1平方千米,体会 1公顷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
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掌握其换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材中先教学公顷,再教学平方千米。因为平方千米是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
位,建立平方千米的观念需 要公顷支持。两个内容各编排一道例题、一道“试一
试”和一个“练一练”。例题着重教学公顷与平方千 米的基础知识,“试一试”用
公顷或平方千米为单位计算土地的面积,“练一练”里继续感受公顷与平方 千米。
练习十四配合两个面积单位的教学,并安排知识的整理和综合应用。把体验公顷
和平方千 米作为教学重点和活动目的。活动的形式多样,教学内容突出,有利于
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初步观念。
单元课时安排:
公顷和平方千米……………………………………………………………1课时
练习课………………………………………………………………………1课时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 四二班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名称 《认识公顷》 课时: 一课时

1.通过实际观察与推算,初步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公顷,体会 1 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 1 公
顷 = 10000 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对公顷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感知1公顷的大小 ,应用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
教学重难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 1 公顷的表象。



孩子们学过面积的计算和常用的面积单位,对于较大的面积单
位还比较陌生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们能从大到< br>小说一说吗?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1)课桌的面积大约是40( )。
(2)1寸照片的面积大约是8( ) 。 (3)一间教
室的面积大约是50( )。
先观看图片,想象面积大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应填什么
面积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
──公顷(板书课题:认识公顷)。
二、自主探究
(一)呈现生活素材,初步感知公顷。
1.谈话:公顷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先来
看一组资料。 (课件出示)“鸟巢”的占地面积约20公顷;
天安门广场占地面积约44 公顷;北京欢乐谷占地面积约56
公顷;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占地面积约126公顷。


2.问题:计量这些面积都用到了什么单位?有关公顷,
你们想了解什么? 学生:1公顷的实际面积有多大?公顷和
平方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谈话: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
起来认识公顷。
(二)推算、想象,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唤起经验,认识公
顷。 认识1公顷。
谈 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来描述1平方米、1平方分
米和1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吗?它们分别 有多大呢?
学生回忆梳理: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大约有大拇指指
甲盖那么大。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大
约有手掌那么大。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大
约有一块展板那么大。 教师: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来
描述“1公顷”这个面积单位。 (课件呈现):边长是100米
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三、交流反思
1.探索公顷和平方米的关系。 提问:你们能想象1公顷到
底有多大吗?
学生自 由表达,注意引导学生将公顷与平方米建立联系,根
据“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的描述 得出结论“1
公顷=10000平方米”。(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谈话: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想不想亲自感受一
下 1 公顷的大小呢?
(1)算一算:
1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大约( )个教室的
面积是1公顷。
学校新铺的足球场草坪的面积约是1000平方米,( )
个同样大小草坪的面积是1公顷。
(2)说一说: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体育 馆400
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面积大约是1公顷;我们学校操场的面
积大约是1公顷等。)
四、拓展运用
尝试换算,巩固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


1.尝试下列问题。
60000平方米=( )公顷
7公顷=( )平方米
45 0000平方米=( )公顷
103公顷=( )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思考过程。
2.填空。
(1)北京故宫占地面积是72公顷,合( )平方
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2)北京颐和园的面积约2900000平方米,约合( )
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重点介绍思考方法。 3.小结:
公顷和平方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认识公顷
100×100=1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 四二班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名称 《练习课》 课时: 一课时

1.能正确快速的进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转化。
教学目标
2.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展空
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正确快速的进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转化并解决

教学重难
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这两个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孩子们学过公顷和平方千米但运用还不够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还有欠缺。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二、入境质疑

资料播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 量土地的面积单位:
公顷。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10000平方米)在生活中,你
听说过比 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生:平方千米)
(2)师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平方千米”的信息。
学生收集略。
教师收集: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酒泉
卫星发射中 心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千米;北京市东城区的面
积约42平方千米;北京市总面积约为16810平 方千米。
二、自主探究
通过刚才的信息播报,我们发现在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时,
经常用到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那么1平方千米的实际面积
究竟有多大?它与我们学过的平方米和公 顷又有什么关系
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完成 “公顷与平方千米”的相关练
习。
( 设计意图: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土地面积资料,使学生感受
“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 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交流反思
谈话:想一想,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的
面积?
预设: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平方


千米可以用符号km2 表示。 (课件配合演示)
(一)推算、想象,加深认识
1.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
(1)独立探究: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它和平方米、公顷
之间有什么关系?
(2)汇报交流:
1平方千米=100 0000平方米
预设:因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000米,所以面积为
1000×1000=100 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1:因为10000平方米是1公顷,100 0000÷10000=100,
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2:因为1平方千米的 正方形边长为1000米,1公顷的正
方形边长为100米,1000÷100=10,在1平方千米的 正方形里,
一行可以摆10个1公顷,可以摆10行,用10×10=100(公
顷)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1)读一读:想象1平方千米的大小。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接近1平方千米。
四川卧龙熊猫繁育基地,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
(2)算一算: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公顷,( )个天安门广场
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
公顷,( )个“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
(3)想一想:在学校周边,从哪儿到哪儿围成的面积大约是
1平方千米?
课件出示:播放实地考察录像,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4)说一说:(完成P37练习六第7题。)
如果1平方米能站16人,
1公顷大约能站多少人?
1平方千米大约能站多少人?
(二)尝试换算,巩固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间的进率
1.完成P37练习六第6题。
5平方千米=( )公顷
120000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介绍思考过程。
四、拓展运用
1.在( )里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 )
追问:合多少平方米?是几个学校那么大?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
追问:合多少公顷?
(3)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3( )
(设计意 图:结合题目适当追问,既突出了基本技能的训练,


也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下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自治区(单位:平方千米)
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青海: 720000
四川:485000 西藏:1210000 新疆:1660000
你能按面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它们的名称吗?


认识公顷
100×100=1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
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角的 度量单位以及量角器的产生过程,认识量角器、角的常用单位
“度”和度的符号,知道量角的一般步骤, 能够正确的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2、在角的计量单位和量角器的产生过程中,发展类比推理能力, 通过量角
锻炼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练习民发展思维,通过欣赏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学习中感受到人类的聪明才智,感受到操作的乐趣和成功,感受数学
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角的计量单位和量角器的产生过程,会正确的用量角器度量角的
度数。
难点:角的一条边与哪边的零刻度线重合就从哪边的零刻度读起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
单元课时安排:
线段、直线、射线……………………………………………………1课时
角的度量………………………………………………………………1课时
角的分类………………………………………………………………1课时
画角……………………………………………………………………1课时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 四二班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名称 《线段、射线、直线》 课时: 一课时

1.认识线段 直线和射线,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能正确区分
教学目标
线段 直线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比较清楚的表 达自己
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亲生经
历线段 直线和射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
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



重点:认识线段 直线和射线段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
难点:线段 直线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的关系。.
学情和教材分析:“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是人教版四年级< br>上册“角的度量”这个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
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 对直线也有一定的认识。本课在
此基础上借助直观,复习线段,同时引入射线和直线概念,并让
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教学角的概念和
角的表示符号。在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 自主探究的活动,引导学
生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
法。

多媒体课件、线、手电筒、直尺
学情分析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同学们,今天老 师带了一张非常有趣的照片,看出什么来
了吗?(课件演示三胞胎照片)照片上的三胞胎兄弟可爱吗?< br>哎呀!老师无法区分这三兄弟,可他们的父母却能一下分清,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父母知道他们各自的特点。
对,只要掌握了特点,我们也能区分他们。同学们,在 数
学的殿堂里也有类似的三胞胎兄弟,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你们
想认识它们吗?
二、自主探究
1.讲解线段、射线、直线特点及表示法
师:好,下面我们就由请这三胞胎兄弟中的一位闪亮登场。
师:你们熟悉它吗?
生:它叫线段
师:你们一见到它就说出了它的名字,它有什么特点吗?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是直的,线段可以度量。(教师评价:
描述得真准确!)


教师一边重复总结一边黑板上画出线段(红笔着重突出两个端
点)
师 :其实有关线段的知识大家在以前的学习当中就已经了解
了,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线段,看看周围有哪 些线段的例子?
生:本子边、黑板边、桌子边。
师:用手指一指,谁指的好?
生:从头指到尾。
师:从尾指到头行不行?(生:行)大家都认为从一端指到另
一端 能把线段指得很明确。用这种方法指一指你找到的线段并
在纸上画出一条线段。
板书: 线段
师:如果老师用两个大写字母A和B表示线段的两个端点,
那么这条线段叫做什么?
生:线段AB或线段BA,用小写字母m表示线段,这条线的
叫做线段m。
2.认识射线。
师:请看这里,它能不能看做一条线段?如果能,这条线段是
从哪里 到哪里,你来指一指。(红外线笔)
认真观察,这一端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红外线笔向一端射出,引出射线,想象演示:把一端红外线延长)如果这
束光有无穷的能量而且没有任何东西的 阻挡,想像一下,这束
光线将会穿越天空,冲出云层,穿过宇宙……这束光线它长
吗?他在宇宙 中会如何运行呢?
生:从这里到看不到的地方,到无限远的地方。
师:这个词特别好,无限。它会拐弯吗?
生:不会,一直是直的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条线延长再延长,越来越长,有没
有尽头啊?
生:没有。
师:我们把这样的、一直延伸下去的,就叫做无限。线段是无
限的吗?现在你看到的还是一条线 段吗?(生:不是)
师:这条神奇的线就是三兄弟中的另外一位,一种新的线,要
用一种数学 图形来表示,怎么表示呢?画在纸上。(组织交流
讨论,画图)
师:这条线只有一个端点,可 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这样的线我
们把它叫做射线。也用和线段相似的取名字的方法射线上取两
个 点你会取在哪里?这条射线叫做什么?
生:端点C,在射线任取一点D,叫做射线CD或射线DC。
师:对吗?
生:不对,读作射线CD好点,就像从C点出发向D的方向射
出去无限延伸一样。
师 :好的,老师演示一下。(图示)我们规定用大写字母表示
射线的时候,把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用小写 字母你n表示射
线,这条线的叫做射线n。给自己画的射线起个名字,写下来。


师:这条射线有什么特点?
生:它是直的,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师:射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
些象这样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例子 吗?(学生说一说,图示:
生:手电筒、探照灯、太阳、汽车灯射出的光),这有几张漂
亮的照 片请同学们欣赏。(课件演示)
3.认知直线
师:在生活中我们找到了线段和射线这两兄弟 ,可是另一位是
什么样子的呢?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很熟悉但却很不好找的
线,它在数学王国却 有很重要的位置。请看,刚才我们研究了
向一端射出的线也就是射线,那么现在向两边都射出去,都射< br>向无限远的线大家能猜出它是谁吗?想不想认识它的样子?
板书: 直线
师:想象一下这种条特殊的线,向两端射出没有阻挡,一直延
伸下去,请你把它画下来。在直线 上取两点怎么取?
生:任取两点。叫做直线EF或直线FE。用小写字母r表示线
段,这条线的叫做直线r.
师:直线有什么特点?
生:直直的,没有端点。向两端延伸,无限长。
师:找找生 活中直线的例子。生活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线和
射线,它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为了研究数学方便想象 出来的
一个概念。同学们非常厉害,刚才在研究三种线时观察得非常
仔细。
三、交流反思
合作交流:探究三线的联系与区别
师:同学们,刚才三兄弟都一一亮相了,那么谁来给大家说一
说它们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
小组汇报后教师小结三线的区别,板书完善表格。线段:有两
个端点,延伸,可以度量长度;射 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方
无限延伸,不能度量长度;直线:没有端点,向两方无限延伸,
也不 能度量长度。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比较,发现三兄弟有各自的特点,它们之
间有什么联系呢?
师:同学们,这三兄弟在一起可热闹了,都争着要为大家展示
才艺呢!仔细看哦!(课件出示直 线)
师:哟,这是谁呀?迫不及待,第一个跑出来了。
生:直线
师:下面老师在直线上任意取一点,你们在直线上看到那位兄
弟了?
生:射线
师:说的很好!想一想射线和直线有什么联系呢?
生: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你的语言组织能力真强!的确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课件出示 射线 是直线的一部分 )


师:直线和射线耐不住性子,要为大家进行个人才艺展示了!
师:通过直线的表演,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变成了直线。
师:从射线的表演中,大家发现它又是如何延伸的呢?
生:射线由于有一个端点,它只能向无端点的一方无限延伸。
师:说的太好了,你真聪明!
师:接着看,老师在直线上任意取两点(线段下移),你们又
看到那位兄弟了?
生:线段
师:你的眼睛真够亮的!你能告诉大家线段和直线的关系吗?
生: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课件补充完整射线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读!(师带领学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慢吞吞的线段姗姗来迟要为 大家展示它的才艺了!
师:咦!是不是我的课件出了问题,线段咋不延伸啊?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所以不能延伸。
小结:这三种线都是直的,射线和线段可以看作是直线的一部
分。
四、拓展运用

1..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说出错的原因:
(1)一条直线长15米。
(2)射线有2个端点。
(3)直线比射线长。
(4)笔直的线叫直线。
(5)孙悟空的金箍棒是直线。
直线射线和角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只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两个端点(2)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 一个端点(1)
直线 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 四二班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名称 《角的度量》 课时: 一课时

1. 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
教学目标
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
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 在 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
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 量角器量角的
方法。
3. 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
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难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是由哪 几个部
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开口大小有关,跟角的
边长的长短无关。这一学 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
中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的转折< br>点,本单元主要是学习抽象出来角的各种特征,同时这个单元的
第一课时,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 、线段,知道角是由两条射线
组成的,本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
测 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同时这节课是学习画角的基础,
也是学生学习角的分类以及四下学习三角 形内角和是180度的基
础。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师:同学请看屏幕,这是一个?(角) (课件演示角的
变大和变小)仔细看,这个角怎么样了?
2、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3、揭示课题: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今天继续来研究
角,进行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
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出示黑板上的两个角)师:你知道黑板上 的两个角,∠1
和∠2哪个角大吗?∠2比∠1大多少呢?
师:看来要知道∠2比∠1大多少,凭眼睛观察不行了,怎


么办?
预测:学生有可能说出用量角器,也有可能回答用半圆尺,
也有可能回答用三角板。
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通过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认
识了锐角和钝角,现在我们还用这个方法来 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一的探究活动,并交流汇报
(1)用30°角来量。∠ 1包含1个这样的角,∠2包含两
个多这样的角,∠2比∠1大一个多角;
(2)60°角 来量。∠1包含不到1个这样的角,∠2包含1
个多这样的角,说不清∠2比∠1到底大多少; (3)45°角来量。∠1包含不到1个这样的角,∠2包含不
到2个这样的角,说不清∠2比∠1 到底大多少。
三、交流反思
认识一度的角,统一测量标准。
师:同学们用不同角测量了∠1和∠2,能准确知道∠2比
∠1大多少吗?看来要
准确知道一个角到底有多大,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角来做
单位。 (课件演示1°角的由来)人 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
将其中一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
记作1 °。
用1度的角量角
师:看到这1度角,你最想说什么?1度的角这么小,用
它做标准量角,怎样知道这个角有多大?
(1)借助360等分圆中的1度角,师生共同测量5° 角
和不同方向的10°角,初步渗透量角方法
(2)学生独立测量∠1的度数。 交流测量结果,发现测
量时的问题。
问题解决,操作量角 1、初步认识量角工具
借助1度角完成∠1的测量,引发质疑:是不是每次量角
都要这样1度1度的去数呢? 师: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总要这样1°1°的去数吗?(课
件演示标上刻度)如果这样标上刻度呢?
师生讨论将整圆简化成半圆,利用半圆工具测量∠2的度数
师:通过测量我们得出∠1是3 0°,∠2是75°,∠2比


∠1大多少?看来这个工具真好用,再用它来量一量∠3的 度
数呗?!(出示开口朝左的角) 学生量角得出不同结果50°、
130°,讨论中完善量角器。
认识量角器,讨论如何用量角器量角 (1)了解量角器的
构成。 (2)结合前面的量角,讨论用量角器量角需要注意什
么? (3)尝试归纳量角的一般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
一条边重合。 (点重合,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
数。 (读度数)
用量角器量角
(1)学生独立量角,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2)测量不同方向的角,强化测量方法及准确读数
四、拓展运用
知识类比,总结方法 师:回想我们之前测量过什么?
(线段)我们是用1cm、1dm这样的小长度单位来测量的。
(图形的面积)我们是用1cm²、1dm²这样的小面积单位来测
量的。
今天测 量角,我们用到了1°这样的小角的单位来测量的。
今后我们还会进行更多的测量,一定要选好合适的单 位。
角的度量
量角器:中心 0度刻度线 内刻度和外刻度
量角的步骤:1、点重合 2、线重合 3、读准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 四二班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名称 《角的分类》 课时: 一课时

1.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知道周角、平角、
教学目标
直角之间的关系和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
2.在操作过程中经历认识平角、周角和直角关系的过程。
3.通过操作、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
过程,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



重点 :明确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难点 :探索周角、平角、直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 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
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情分析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活动角、长方形纸、量角器、三角板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1、复习什么是角。
2、用活动角做出一个角,给同桌指一指顶点和两条边,
并和同桌说一说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3、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大小来将角分类(板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直角
(1)引导回忆: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过一类角,是
什么角?它是多少度?(板书:直角 =90°)
(2)找出生活中的直角。 (3)用手中的活动角做出直角。
2、认识平角
(1)教师演示:将活动角的一条边旋转至和另一条边在一
条直线上。
引导学生观察:旋转了几周?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这样的角叫做平角,是180°。(板书:平角 =
180°)
(2)用手中的活动角做出平角,给同桌指一指顶点和边。


(3)指名同学给全班同学指一指。 3、认识周角
(1)教师演示:将活动角的一条边旋转至和另一条边重合
引导学生观察:旋转了几周?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这样的角叫做周角,是360°。(板书:周角 =
360°)
(2)用手中的活动角做出周角,给同桌指一指顶点和边。
(3)指名同学给全班同学指一指。
(4)练习:你能找出下面四幅图中的平角和周角吗? 4、
探索周角、平角、直角之间的关系。
(1)谈话:平角、周角、直角是三个要好的伙伴 ,他们之
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根据学习任务单的提示来探
索他们之间的关系。
(2)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3)指名汇报:
折一折:将长方形纸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展开后,就形
成了直角、平角和周角。
算一算: 180°÷90°=2 360°÷180°=2
360°÷90°=4
拼一拼:两个量角器拼成一个周角,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
成一个平 角,四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成一个周角。
(4)小结: 1个平角=两个直角 1个周角=2个平角
1个周角==4个直角 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三、交流反思
学习锐角和钝角
(1)教师演示:用活动角做出一个直角,将这 个直角的一
条边向另一条边靠近,形成的角和直角有什么关系?它的度数
在什么范围内?(指名 回答,板书:锐角 <90°)将这个
直角的一条边向远离另一条边的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和直角有
什么关系?它的度数在什么范围内?(指名回答,板书:钝角
>90° <180°)
(2)找出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
(3)探索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同桌之间互相完成,指名填空:
< < < <


四、拓展运用
第一关:让角回家 老师课件出示一些角,学生说出该角
的种类。
第二关:“我是小法官”,判断是非
(1)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2)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 ( )
(3)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
(4)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
第三关: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并说出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
针所成角的名称。(将数学 知识应用到生活生活实践)。

角的分类
直角 900
平角 1800 1平角=2直角
周角 3600 1周角=2平角=4直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 四二班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名称 《画角》 课时: 一课时

1、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初
教学目标
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2、经历用量角器画角方法形成的过程,在探索中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学习的经验。
3、在画图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
教学重难
数。
难点:选择恰当方法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技能操作课,画角的方法与度量角的方法有许多的相似
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需要学生静上心来仔细地去琢磨,去感悟其中和
奥秘。数学动作技能的学习不 是独立的、简单的一种动作的学习,往往是
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的。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的动作技 能,首先要
了解:角的知识、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还要明确:(1)画什么样的角?(2)
如 何画?(3)使用了什么学具?(4)为什么要这么做?……不仅老师心中
要有底,而且学生也要清楚。 所以在教学时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
铺垫,确保学生具备本节课学习的技能。


多媒体课件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境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分类,谁来说说角都分为哪几
类?
学生说,师投影出示。
谁能具体的描述一下各种角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 了角,会用量角器画角,并能对角进行
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自主探究
师:请你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角,测量出它的度数,并指
出它是什么角。
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画出的是一个什么角?是多少度?
学生交流、汇报。
个性化修改


师:刚才同学们都画出了自己想画的角,并测量出了角 的
度数。如果让你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怎样画?
交待任务:画一个65°的角。
说画角的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说说画角的步骤是什么?
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是:第一步,先画一条( ),使
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 )重合,0刻度线和( )重
合;第二步,在量角器上与所画角的度数的刻度线的地方点一
个( );第三步,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 ),通过刚
画的点,再画一条( )。这样就画出了一个角。
师板书:两合、找点、连线
教师按画角的步骤演示65°的画法。
师:对于画角,你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请教大家或要提醒别
人要注意的问题?
师: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用其他方法画一个75°的角
吗?
三、交流反思
学生讨论、交流。
师介绍三角板画角:认识三角板。
师:三角板上没有75°角,那怎样画呢?
启发学生思考、交流:可以用两块三角板,45°的角和
30°的角拼到一起就是75°。
学生试着画一画。
四、拓展运用
1、用量角器画出20°、95°、140°的角。 同桌同学互
相检验。
2、用三角板画出15°、120°和150°角。 说说你是如
何用三角板画角的?
思考:什么样的角可用三角板画?(两角和、两角差是
15°的倍数的角。)
说说下列各角哪个可用三角板画?90°、80°、165°、
145°
3、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吗?并和同桌

学生尝试画角,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说画法。 指名板演,


交流你折角的过程。
90° 45° 135° 4、选择题:
(1)量角的大小,要用( )。
A.直尺 B.量角器 C.三角板 (2)用量
器画角时,要先画一条( )。 A.直线 B.线段
C.射线 (3)用一副三角板不能画出( )
A.100的角 B.150的角 C.300的角 5、判断
(1)画指定的角一定要用量角器。
( )
(2)210°的角是无法画的,因为量角器上最大的度数
180°。 ( )
4、试画一个210度的角。
板书设计: 画角
定线、 定点、连线、标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 四二班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名称 《单元复习课》 课时: 一课时
1.进一步理解量角和画角在本质和操作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

2.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培养建立知识之间联系的心向。
教学目标

3.进一步巩固画角的技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归纳
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画角的技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难点:培养建立知识之间联系的心向。


这是一节画角的复习课,学 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
出指定度数的角。因此这一节课关注的是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 知识的整
体性,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帮助建立知识间联系的心向,课堂上通过相
应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量角和画角在本质和操作方法上的联系和
区别,以达到巩固画角的技能,并培养动手操 作能力及分析、推理、归纳
能力。
教学重难




学情分析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猜一猜。
这里有几个角各是什么角?先出示图(1)和(2),学生
通过想象猜第一个、第二个角。 < br>提问: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你怎么看出的?引导得出:
角的大小由它的两条边的位置决定的 ,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
就越大,反之越小。
出示图(3),为什么不确定呢?引导得出:只 知道一条边的位
置,能确定一个角的大小吗?还要看另一边的位置才能确定这
个角的大小。也就 是如果确定了角的一条边,那么另一条边的
位置就决定了角的大小。

二、自主探究
量一量。
课件显示一个角(65°的角),提问:要知道这个角有多
大,要怎样做? 请量出这个角的度数。
学生汇报,回顾方法:1.估,2.量(定一边,定圈,看另
一边),5. 评估结果。(课件配合显示量角的过程)
小结:角两边叉开的大小决定了角的大小,如果确定了一条边的位置,另一条边的位置就决定了角的大小,所以量角时
只要先确定一条边,然后看另一边的位 置就可以确定度数,简
称“看边量角”。
画一画。


请你画出65° 的角。请学生板演,汇报:怎样检测画得
准不准确呢?请学生上黑板用量角器量。回顾方法:1.估,2 .
量(画一边,定圈,画另一边),5. 评估结果。(课件配合显
示画角的过程)
小结:画角是先用量角器测量出角的大小,也就是利用了
量角的方法找出第二条边的位置,然后把第二条 边画出来。即
“量角画边”。
三、交流反思
回顾量角和画角的联系和区别,学生交流后汇报。引导得
出:
相同:无论量角还是画 角,其实都是在测量角的大小,都是先
确定一条边,再确定另一边叉开的大小。
不同:量角是 已知第二条边的位置测量出度数,画角是根
据度数测量出角的大小,通过测量找出第二条边的位置,再把
第二条边画出来。
小结:量角是画角的基础,所以我们是把量角的方法迁移
到学习画 角中去,也就是把画角的新知转化为已学的量角。数
学知识是紧密联系的,迁移和转化都是数学学习中的 重要方
法。(结合课件再次显示量角和画角的过程)
四、拓展运用
1.挑战三:画一画。
请你画出35°、140°的角。同位互检。
2.挑战四:辨一辨。
呈现学生平时的错例,判断正确还是错误,分析原因。分
别是 :1.顶点太圆;2.看错圈;3.5°角;4.正确。
3.挑战五:灵活画。
请你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出下面的角。
(1)55° (2)80° (3)150° (5)180°
提问:这4个角选用什么工具来画?为什么?
引导得出:量角器画角具有一般性,而三角板具有特殊性,因
为它只能画部分度数的角。
提问:150°的角用三角板怎么拼?课件显示用三角板加
和减的两种拼法。
小结: 无论用什么工具画角,都是按“量角画边”的方法
来画角,只是这里利用了三角板上特定度数的角来测量 ,测量
时根据度数的特点,可以选择用加或减的方法。
提问:你喜欢用哪个工具?为什么?
引导得出:量角器:准确性高,容易操作;三角板:容易有误
差,操作上的技巧比较高。所以要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
具。
4.实际应用。(机动)
一个球撞向桌边的时候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弹走,如下图:
(1)量一量以下4个角,你发现台球撞向桌边、然后弹走,
有什么特点?


(2)你能运用发现的特点补全下面台球的运动路线图吗?




板书设计

单元复习课
量一量
画一画
说一说
练一练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单元备课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
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 算。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
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
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 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 适的
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学方法:












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3、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5、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6、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7、适当加大练习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
三位数乘两位数…………………………………………………………1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1课时
单价、数量和总价………………………………………………………1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1课时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 四二班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名称 《
三位数乘两位数
》 课时: 一课时

1、立足已有经验,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加强三位数
教学目标
乘两位数的算法,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计算,形成口算、估算、
笔算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2 、在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
行思考,能够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发 展合理推算、运算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计算是因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提高交流合
作的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
教学重难



重点: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难点: 灵活应用口算、估算、笔算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包括因数中 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后进行的一节计算练习课。主要是从学生已
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 出发,引导学生在回顾算理,巩固
算法的过程中形成计算技能,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同时也对本
阶段的乘法教学做一个总结,培养学生的数感。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境质疑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招聘公告)
对了!老师很想应聘兼职咱们学校的会计师,可 是呢却没
有会计资格证。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过关斩将考取这个会计资
个性化修改

格证吗?(愿意) 师:看,这是考官给我们的一星级试题 :
二、自主探究
疏通算理,激活原知
玩具 数量 单价(元) 总价(用算式表示)
拼图 300幅 42 陀螺 106个 50 玩具泰迪熊 603只
43 机器人 410个 23 毛绒公仔 260个 30 儿童车 37辆
689
(1)课件逐步出示价格表:
(2)让学生用算式(不用写得数)表示出每种玩具所花


的价格总数。
(3)让学生找出3道可以进行口算的题目,并让学生代
表说一说是如何计算的。 2.巧妙估算,灵活变通
师:另外的三样玩具,如果想一眼就看出谁花的钱更多一
些,谁花 的钱更少一些,有什么好办法?
引导生采用估算的方法,先明确拼图花的钱最少(410×
23得数最小)再通过分析估算37×689≈28000时是往大估,
估算603×42≈24000 是往小估,质疑单单使用估算的方法能
否看出37×689和603×42的得数谁大? 进而引导学生要解
决问题此时只能用笔算。 3.巩固算法,回顾算理
师:怎么笔算呢?笔算过程要注意什么呢?谁来说说?
(巩固算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将笔算结果与估算结果
比较:
师:上面的同学计算对吗?谁的得数更小些?与我们刚刚
估算的结果一样吗? 这里有几个小问题需要你们帮忙解决。
① 笔算37×689时,竖式的第一个乘数为什么要写成689
而不写成37? ② 请告诉我下面数字表示的含义
6 8 9
× 3 7
( ) „„( )×( )表示( )辆儿童车
的价钱是( ) ( ) „„( )×( )表示( )
辆儿童车的价钱是( ) ( ) „„( )×( )
表示( )辆儿童车的价钱是( )算法综合,合作计算
师:(410×23)这道算式,用到了几个数字?
师:谁能用这5个数字重新编一道算式,使得它的得数能
比410×23的小? (请两个学生代表回答,并对学生随机回
答的答案进行比较) 师:大家想一想,哪个算式的得数更小
一些?为什么?(生答) 小组合作,编一个得数最小的算式。
合作要求:
① 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写出你认为得数是最小的算式;
② 小组成员写好算式后在小组内互相比比看,谁的得数最小
③ 交流你是如何编题的,小组内算式的得数如何比大小? 生
代表汇报:我们小组编出的得数最小的算式是„„


三、交流反思
灵活运用,能力提升
师:在所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中,最大的一个是?
生:999×99
师:不用计算,你能知道它的答案是几位数吗? (引导
生通过估算,得出是五位数的答案) 出示4个答案,让学生
判断哪个选项肯定是错的。 A.999×99=98999 (从个位判断
B.999×99=99901 (把99估成100,答案才99900) C.999
×99=98901 (验证) D. 999×99=99001(把999估成1000,
答案才99000)
四、拓展运用
除了列竖式笔算,我国古代的人们还用了一种“铺地锦”
的方法进行笔算,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同学们,看,口算、估算、笔算,聪明的会计师都懂得,
计算计算,就是用计在算。恭喜同 学们,顺利拿到了一张5星
级会计证!掌声送给自己!
口算 300×42=12600 106×50=5300 260×30=7800
估算 603×43≈24000 410×23≈8000 37×689≈28000
笔算 603×43=25929 37×689=2549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 四二班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名称 《因数中间或末尾课时: 一课时
有0的乘法》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
教学目标
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能够用规范的数
学语言表达算理
3、通过学生在小组内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探究 过
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良好的同伴互助精神,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
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两位数乘法是学过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经验,可以进行知
识迁移!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的口算能力,你
们 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口算卡片):
40×72= 60×30= 30×23=
53×30= 20×700= 40×22=
280×3= 350×2= 16×3= 160×3=
(把16×3= 160×3=板书到黑板上,简单说说160
×3=是怎么算的。)
出示本课课题:同学们 学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
1、出示例二,(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
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说一说
你读到了什么(分析题 意)并列式。
160×30= 106×30=


2、你能不能口算160×30=,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先算16× 3=48,因为把160缩小了10倍,把30也缩
小了10倍,所以积要扩大100倍)学生巩固练习 ,用规范的
数学语言去描述。
3、请你尝试着把口算的过程转化为笔算过程,用竖式去计算,在你的练习本上自学。(学生尝试笔算的时候,请两名
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并巡视学生笔算过 程,发现问题,并将问
题较多的也板演到黑板上)
4、请你(板演同学)讲一讲你是怎么算的?(可能出现
的两种笔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学生叙述:第一种方法是先用各位上的0去乘160,因为
0乘任何数都 得0,而且0加任何数都的任何数,这部运算就
显得多余了。
第二种方法根据口算方法,先不考虑因数末尾的0,先
算出16×3的积,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5、讨论:你觉得那种计算方法更加简便,更加科学? 学
生比较,指明各种算法的利弊,并甄别出最优化算法。
6、提示:笔算时我们都必须做到 相同数位要对齐,但在
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中,为了计算简便,不必相同数位对
齐,只需把 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7、你能不能说一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如何简便笔算?
(先把 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
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8、说的真 好,那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的数说一说1600×
30等于多少?160×300等于多少?16000 ×300等于多少?
三、交流反思
1、比较算式106×30 与160×30有什么不同?(第一个
因数中间有0,第二个因没变)
2、能不能根据刚才 我们探究的方法自己尝试笔算106×
30,做完以后和你的同位互相讲一讲你是怎么计算的 ?
学生自己练习,同位之间讲笔算过程。
3、谁能一边板演一边给同学们讲一讲你是怎么算的?
方法一:
1 0 6
30 1
3 1 8 0
(6×3等于18,向前一位


进1) 4、他说的真好,计算非常简便而且算理清楚, 谁再
来说一说?(反复叫学生讲算理,并及时纠正学生用规范的数
学语言)
5、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笔算方法,你还有没有更加简便
和优化的方法? 方法一: 1 0 6
× 3 0

3 1 8 0 ( 6
×3等于18,前一位的数位上的数是0,就没有向前一位进1,
而是直接把1落在积的前一 位上)
6、提问:这样笔算行不行,为什么?(行,因为0乘任
何数都等于0,0加任何 数都等于任何数,所以因数时0的数
位,进得的数可以直接写在积的这个数位上,省略进位过程,
这是一种更加简便优化的笔算书写)
四、拓展运用
1、第一关:口算练习(2分) 练习八第一题
2、第二关:选择题 (1)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
A、100000 B、10000 C、1000 (2)160×20,
(2)积的末尾有( )各0。 A、2 B、3 C、4
3、第二关:填空
(1)260×30,先算( )×( )=( ),然
后在积的末尾添上( )个0,得( )
(2)( )×( )=2400 ,你知道( )里可以填什么吗?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
160×30=4800(元) 106×30=3180(元)
答:学校买篮球用了4800元。 答:学校买足球用了3180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 四二班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名称 《
积的变化规律
》 课时: 一课时

1.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
教学目标
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
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
理能力。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
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重点:掌握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
教学重难
的变化而变化。
难点; 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
学情分析

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第一单元已经对
规律有一些认识。


多媒体课件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境质疑
我们在数学中遇到过很多找规律的问题,伟大的数学家们
总是善于发现 和研究一些数学规律。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当数
学家?(想)今天,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让同学们当 一次
小小的数学家,共同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出示问题: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
6×2 = (2)6×20 = (3)6×200 = * 指名,
口算。 *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仔细观察以上三个算式,哪
个因数没变,哪个因数变了 ,有什么变化,积又有什么变化 ?
* 学生完成填空:
从(1)到(2),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
10),积就(乘10) 从(2)到(3),第一个因数(不变),
第二个因数(乘10),积就(乘10) 从(1)到(3),第一个
个性化修改


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0),积就(乘100) * 尝试
计算( 分小组活动):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
乘30、乘50,积会怎样变化?
* 是不是具有普遍性: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任意
一个数(让学生当场随说数),积会怎么变化?
* 谁能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个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
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 2.探索积
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出示问题:口算下面各题,看看这里面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呢? (1)20 ×4= (2)10 ×4= (3)5 ×4= * 指名,
口算 *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仔细观察以上三个算式,哪个
因数没变,哪个因数变了 ,有什么变化,积又有什么变化 ?
* 学生完成填空:
从(1)到(2),第一个因数(除以2),第二个因数(不
变),积就(除以2) 从(2)到(3),第一个因数(除以2),
第二个因数(不变),积就(除以2) 从(1)到(3),第一
个因数(除以4),第二个因数(不变),积就(除以4) * 小
组讨论: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除以8、除
以20,积会怎样变化 *老师 追问:如果因数不变,另一个因
数除以任意一个数(让学生当场随意说数),积会有怎样的变
化 ?
三、交流反思
* 谁能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个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
就(除以几)。 * 质问: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板书:0
除外) 3.引导学生把屏幕上的两个规律合并成一个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
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二)、验证规律
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正确的吗?我们来验证一下
出示问题:先认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再试着用今
天的发现填空,最后用计算器验算。
1.26×48=1248 2.17×12=204 26×24=() 14
×24=() 26×12=() 17×36=()
每组同学分别算一个算式,指生回答,并安排一生拿计算


器验算。 (三)、应用规律
同学们真棒,自己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高兴不高兴?好,
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题。 出示练习题
1. 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练习本上做,然后指生回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2. 应用
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就乘
5.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
积就()
(3)18×25=450,第一个因数缩小2倍,第二个因数不
变,这时积是() (4)两数相乘,积是300,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乘3,这时积是() 3.先找规律再填空。
(1) 125×4=500 (2) 48×15=720
125×8= 24×15= 125×12= 12×15=
125×16= 6×15= 125×28= 18×15=
四、拓展运用
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一个因数不变,有一个因数变化,
积的变化规律。那么,如果两个因数同时发生变化 ,积又会怎
样变化呢? 出示问题: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 × 24 =432 (18÷2)×(24×2) =? (18
×2) ×(24÷2) =?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总结:两数 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
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试一试:105×45=4725 (1)(105×3)×(45÷3)=?
(2)(105÷3)×(45×3)=? (3)105×()×(45÷15)
=? 四、课堂小结:
1.与同桌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说一说在应用规律中
要注意些什么。(好 了,大家都掌握得不错) 2.课后思考: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乘3,积又会怎样变化
呢?


积的变化规律
(1) 8 × 2 = 16 (2) 80 × 4= 320
8 × 20= 160 40 × 4= 160
8 × 200= 1600 20 × 4= 8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 积
也乘(或除以)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 四二班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名称 《
单价、数量和总价
》 课时: 一课时

1、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实际含义;
教学目标
2、理解“单价×数量=总价”,并推出求单价与数量的另两
个数量关系式。
3、理解数量 之间的相互关系,萌发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并运用这组关系式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重点:发现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并
教学重难
运用这个数量关 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 了大量的关于单价问题的经验,只是对
“单价”“总价”和“数量”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本节课的重点 是理解“总
价”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境质疑
1、出示超市情景并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去超市买过
东西吗?作为一名消费者,为保护自己的消费利益,在购物时
我们应当了解哪些信息呀?(学生自由交流,有考虑价格的、
质量的、安全的),大家说的确实是我们 在消费时所要关心的
个性化修改

问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有关“价格”方面的数学问题。
2、了解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二、自主探究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情景,用心观察,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商品名称 价格 数量 金额
6.80元 支 2 13.60元
3.50元 套 1 3.50元
12.00元 盒 1 12.00元
0.50元个 5 2.50元
2、理解“单价”


(1)想一想:什么是单价?(小组内 相互说一说) (2)
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单价。 (3)说出下面信息中哪些表示
单价?
一本字典12元,苹果:10元千克 2个汉堡18元
每套校服69元 3、理解“数量”、“总价”
(1)举例说说什么是“数量”和“总价”。 (2)说出
下面信息中的“数量” 和“总价”。
10袋盐25元 3张车票120元 2个书包100元
4个足球600元
三、交流反思
4、探究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 关系。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单价、数量、总价,那 他们之间有什么
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索。请看大屏幕,这是课
本52页的内容, 大家认真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看谁能
够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大屏幕展示课本内容及问题) ①说一说单价和数量
各是多少?
②你知道篮球的总价是怎么计算的吗?(列出算式) ③
我们再来看看鱼的总价又是怎么计算的?(列出算式) ④这
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1)根据上面两道算式,你发现“单价、数量、总价”
之间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 哪些数量关系?
(3)汇报交流后板书: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四、拓展运用
1、填一填。
(1)每套《儿童文学》45元,买6套一共多少钱?
已知单价( )和数量( ),求
总价。 数量关系式:
(2)买3千克苹果用去18元。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已知总价( )和数量( ),求单
价。 数量关系式:
(3)跳绳每根25元,用100元钱可以买多少根跳绳?


已知总价( )和单价( ),求数量。
数量关系式( )。
2、补充信息并写出数量关系,只列式不计算。 (1)每支自
动铅笔3元,买了54支。 数量关系式: 算式:
3、每个足球58元,王老师买4个,带200元钱 够吗?
4、根据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结合生活实际,
自己提出有关价格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 四二班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名称 《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
课时: 一课时
间的关系


1、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速
教学目标
度。 从实际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
能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2、创设情境,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
过程。
3、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识视野,让学生感受人
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难



教学重点: 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
“速度×时间=路程”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
生活经验及前面简单行程问题的学 习,对此关系应该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较困难。教材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先 介绍“速
度”这一概念,再介绍如何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使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
号表示速度具 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学情分析


多媒体课件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入境质疑

1.认识时间和路程。
课件点击: 比一比
红跑跑3时240千米
黄跑跑4时240千米
绿跑跑4时300千米
说一说:( )和( )比,( )快
(1)大家可以任意挑选两辆车,比一比谁跑得快?
(2)你觉得哪一组可以很快比出快慢?
(3)交流反馈。
a、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相同比路程。
(4)除了这两组,还 有一组时间不同了,路程也不同了,能
不能一眼就看出谁快呢?那还能比出快慢吗?
2.认识速度。
红跑跑和绿跑跑到底谁快呢?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反馈。
原来时间不一样,路程不一样也可以比?比1时走的路程!
(4)这每时走的路程,在数学叫做速度。


(5)我们就可以把红跑跑每时走 的80千米说成红跑跑的速度
是每时80千米。那谁能说说绿跑跑的速度是多少?
(6)看来路程和时间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可以比它们的速度。
二、自主探究
速度的表示法
教师:像以上这样“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速度。人们
为了 更简明、清楚的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如:
每小时行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小时 。你能试着写一
写以下这些速度吗? 3、“单位时间”的介绍
(1)刚才提到的速度,有 的以“每小时”为单位,有的以“每
分钟”、“每秒钟”为单位的,通常把每小时、每分、每秒、每年、每月、每日„„称为单位时间 。
(2)问:2小时是时间单位吗?5小时呢?
(3)那么什么是速度呢? 指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的多少,叫做速度。
(4)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不同,一般表示成:(所走的路程)
(时间单位)
辨别速度、时间、路程: 李老师国庆节乘飞机去了北京。
飞机每小时飞800千米,飞行了两 小时到达了北京,一共飞行
了1600千米。 让学生说出相应的速度、时间、路程。
三、交流反思
课件呈现:
(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小时,4小时可以行多
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
少米?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板演。说一说,怎么列式,为什么用
乘法计算? 4、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得出:速度、时间和路程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独立找 到速度、时间和路程间的关系。请
你想一想,以上式子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以一个算式为
例) (2)学生独自写出关系式,同桌交流、讨论。 (3)全
班交流,教师板演。速度×时间=路程
5、练一练,做一做。
(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
米? (2)小燕子的飞行速度达120千米/时,6小时飞行多


少千米?
四、拓展运用
1、鸵鸟3小时跑了180千米,每小时跑多少千米?
2、蝴蝶每分钟飞500米,它飞5000米需多长时间?
得出:速度=( 路程 )÷( 时间 )
时间 =( 路程 )÷( 速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会借
助工具画高。
3、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并用集合图表示。
4、通过观察和操作,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5、联系实际生活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垂线和平行线。画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
教学方法:
实物教学,动手操作,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小组和做法等等
单元课时安排:
垂直与平行………………………………………………………1课时
画垂线……………………………………………………………1课时
画长方形形………………………………………………………1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课时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 四二班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名称 《平行与垂直》 课时: 一课时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
教学目标
特殊的位置关系。
2. 在分析、比较、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
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

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角的基础知识,并且 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一
些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他们具备一些简单的分类思想,能够从实际的操作
活动中进行分析、思考,这些都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是
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 素。为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和知识基础,从学生出发,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


多媒体课件、直尺、彩笔、三角尺、长方形纸、正方体。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境质疑
猜谜激趣,谈话引入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放松一下——猜个谜语。(课件出示)
师生交流。
2、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
线的位置关系。
二、自主探究
(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不相交”
1、画直线, 提供研究素材:引导学生想象一个平面上有两
条直线,再画到纸上。选取部分作品展示。
2、整理分类,认识“相交”、“不相交” 仔细看看,能不能
给他们分分类?
请 同桌两人一组讨论讨论:哪几幅作品可以分成一类?讨论
好以后,把分类的结果在纸上记录一下。
三、交流反思
指生汇报分类结果,集体讨论,师归纳总结。
1、课件演示: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变长,再变长,会不会相
交?
个性化修改


2、师讲授平行线相关概念及记作方法。 3、眼力大比拼。
3、师生共同观察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发现相交成直角
的作品。
4、师生交流垂直的相关概念及记作方法。
四、拓展运用

1 .欣赏生活中有关“平行或垂直”关系的图片(斑马线、
铁路的轨道、高楼大厦、家具)孩子们,我们的 生活离不开数
学,数学能使我们生活变得更加有序,更加美好,让我们都做
有心人吧!去感受数 学的美,去感受生活的美。可你有没有思
考过,“平行或垂直”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吗?
2.体会价值:照片中有平行和垂直吗?不平行或者不垂
直行吗?
看来,“平行或垂直”不仅美,还很有用!
3.课后延伸:说一说,在测量跳远成绩时用到了我们学
的什么知识?
平行与垂直
相交→成直角→垂直 →不成直角→普通相交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不相交→平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 四二班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名称 《画垂线》 课时: 一课时

1、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垂线,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教学目标
2、通过动手 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
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 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
喜悦。

教学重点:画垂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位置的直线的垂线的画法,提高作图灵
教学重难
活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线段直线和角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多媒体课件、,数学用三角尺一套,学生三角尺。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境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行和垂直这两种直线的特殊
位置关系,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
个性化修改

(1)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展示学生作品。这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吗?你是怎样
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只要它们相交成直角, 就说明两条折痕
互相垂直。
二、自主探究
刚才我们把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你能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画垂线。
课件出示,通过目测观察,我们可以知道由于3号猴子所
跑的路线最短, 师:你们能不能帮他们把路线画出来。画完
以后同桌之间互相看看。
老师想请一位同 学来展示一下他画的路线。(请一个同学
展示)。他画的和你们画的一样吗?(同学自己问)。刚刚我们

歌唱祖国歌谱-高考科目时间安排


理想格言-重阳节图片大全


咀嚼生活的真味-祖父的园子


河南职业技术学校-安全知识黑板报


形容夏天的成语-校长述职


山西运城学院-仓央嘉措情诗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南昌航空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保定学院-国庆节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