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温柔似野鬼°
771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13: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无锡人事网-关于雪的日记










数学 )电子备课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吴家学校小学部

2014年3月




( )年级下册(



盘锦市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授课教师:
课年级: 四年
评价项目


评价要素

分值

赋分


1、体现《课程标准》精神,注重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

解决以及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的要求。

(10分)

2、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可操作性强。

3、表述准确、具体,正确使用刻画知识技能与数学活动水平
的目标动词。

1、教学内容理解准确,容量合理,难易适度。

3

3

4

4

3


教学内容

(10分)

2、适当补充相关情境材料,支持学生学习,注意本学科与其
他领域的联系。

3、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
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教学方法

(5分)

1、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3


3

2

1、情境创设恰当有效,问题设计严谨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
特点和认知规律。
2、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方法灵
活得当,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的 学习习惯的培养。


5

10

3、科学安排课 堂练习,练习的内容既有现实性、挑战性,又
有可接受性。练习的形式和要求具有开放性。

教学过程

(35分)

4、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5、教具和多媒体使用适时、适度。

6、动之以情,知情交融,课堂气氛和谐。

5

4

4

2



7、教学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教学环节清晰
流畅。

5

授课题目:
授课类型:

评价项


教师要


(10分)

评 价 要 素

分值

赋分

1、教态自然,教学语言准确简洁,板书工整、美观。

2、能正确熟练地使用教具和多媒体。

3

4


3、善于组织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随机调控能力。

3


1、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积极的、主动地。

4

2、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有见地、有新意。

3

3、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


学生表


(10分)



1、学生精 神饱满,身心愉悦,参与学习活动面广。通过师生
的双边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教学效


(15分)

5

2、全面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5

3、学生思维活跃,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5

1、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或全过程中有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或亮
点,效果显著。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个人教学艺术风格。


教学特


(5分)

3

2




综合评





总分

课堂教学十条要求
1.每堂课都要备课,老教师可以用旧教案,新教师的教案也不用写的太详细,
但一定要有备课簿。
2.每堂课至少有三类不同的教学目的,以供同学们选择。最优秀的会了可以不
听课, 做自己认为有价值更深更难的题。后进学生听不懂也可以不听,要选择一些
适合自己的浅题来做。老师一 定要帮助“陪坐的”、“待业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
的工作。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3.教师讲课时间别超过二十分钟,大部分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 要讲,更多的
时间还给学生去读、去思、去查资料、去讨论、去练习。
4.如果是 讲新课,学生发言不少于10人次。学生也可以替老师讲难点,讲重
点,当然也可以提问题,谈看法。
5.学生动笔练别少于10分钟。
6.处理偶发事件别超过20秒,以减少老师发火的机会,增长教育智慧。
7.请学生做课堂教学总结,每堂课请一两名学生谈一两条看法。
8.至少留三类不同层次的作业,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循序渐
进的作业。



10. 备课簿上写一句话,这节课成功在何处。教师固然要反思,但我觉得
周 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首先要正思,找到自己的优点,找到学生喜欢的环节,坚守坚守再坚 守,发展发展
再发展,这样反思发现的那些不足,才会一点点减少。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月3日~7日
10日~14日
17日~21日
24日~28日
31日~4月4日
7日~11日
14日~18日
21日~25日
28日~5月2日
4日~9日
12日~16日
19日~23日
26日~30日
6月2日~6日
9日~13日
16日~20日
23日~27日
30日~7月4日
7日~11日
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
位置与方向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三角形
三角形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统计
数学广角
总复习
总复习
考试





4天工作日


3天工作日
6天工作日



4天工作日





2014.2.26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 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
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 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 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
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
数据变 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
养探索 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



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
知识和小数四 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
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 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
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 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
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空间与 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
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 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 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
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
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 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
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 数学广角”的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
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第一单元备课
一、单元名称:四则运算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 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
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 往
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
算顺序,并 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 及含有小括号的
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混合运算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2、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
难点:
1、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混合运算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五、课时安排
四则运算(一) 2课时
四则运算(二) 2课时
四则运算(三) 2课时







四 年级 数学 科教案


讲课教师:李秀凯



教学内


四则运算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互帮互助的学习态度

教学
使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使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
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教科书中的主题图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主题图的教学。
用多媒体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






么?再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用一步计算解决的,也可能 用两步或两步
以计算解决的,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学生广泛提
出问题的基础上,再 引出例1。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4页的例题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
多少人在滑冰?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中午有44人离去”是什么意思?
复备




在学生广泛提出
问题的基础上,
再引出例1







“又有85人到来”又是什么意思?
那么要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
让学生分步列式:72-44=28(人)
28+85=113(人)
请大家列出综合算式:72-44+85=113(人)
应用题大家要记住写答案:答: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2.练习: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第1题。
提问:这一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分步列式。
98-46=52(本) 52+25=77(本)
综合算式:98-46+25=77(本)
答:现在图书室有故事书77本。
3.观察: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加法和减 法运算)
那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算的?(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
小结: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法和减法运算,
那我们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
4.教学教科书第4页的例题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
少人?
分析: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用线段图表示出相应的数量关系。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大家列出综合算式。
987÷3×6
=329×6
=1974(人)
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
提问:987÷3表示什么?再乘6又表示什么?
有没有不同的列式?
6÷3×987
=2×987





(都含有加法和
减法运算)










先算什么,再算
什么?请大家列
出综合算式










=1974 (人)
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
提问:6÷3表示什么?再乘987又表示什么?
5.练习: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列式。
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6.观察:例题2和“做一做”第2题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都
含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那刚 才我们都是怎样算的?(都是从左往
右按顺序计算的)
小结: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那我
们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
三、总结。
1.在例l、例2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
里,如果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在往右顺序
计算。
2.完成教科书第8页练习一的第l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他们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四、布置作业
混合运算

72-44=28
28+85=113
72-44+85=113












(都是从左往右
按顺序计算的)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我充分利用教材提 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
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 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 最后求
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四则运算 课型 新授
教学内






1、
使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
3、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教学
使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使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教科书中的主题图
教学内容
一、复习。
1.计算
150÷25×4 2×390÷15 892—63+182






复备



2 .提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让学生把图与
除法,该怎样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6页的例题3(出示购票图。)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购门票需要
花多少钱?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让学生把图与文字结合起来)
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买门票应花多少钱?
(同桌讨论,然后把结果用算式表示)
汇报:
(1)算式24+24+24÷2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文字结合起来)





(同桌讨论,然后
把结果用算式表
示)



[爸爸一张票24元,妈妈一张票24元,玲玲是儿童,她的票只有成人票的一半,因此是24÷2=12(元)]
根据大家的想法,想一想这一道题应该怎样算?
[先算玲玲的票价24-- 2=12(元),再算三人的总价
24+24+12。60(元)]
教师:这道题和我们昨天学的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都没有括号。不同点:昨天只有加、 减法或者只
有乘法、除法的运算,那我们只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而今
天学的是有加、减法也 有乘法、除法的运算,应该先算乘法、
除法,再算加、减法)
(2)24×2+24÷2
教师:这一种你又是怎样想的?
(爸爸和妈妈是两个大人,因此成人票要买 两张,一张票24
元,两张票就是24×2。玲玲是儿童,她的票只有成人票的一半,
因此是2 4÷2)
那这道综合算式,大家又想怎样计算呢?
[先算24×2=48(元),接着算24÷2=12(元),最后再算
48+12=60(元)]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
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提出:买3张成人票,付i00元,应找回多少钱?
让学生自己列式并计算。
100—24×3
提问:每一步表示什么?
3.完成教科书第7页“做一做”第1题。
要求学生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比较上下组的运算
顺序是否一样。
4.完成教科书第7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有加、减法也有
乘法、除法的运
算,应该先算乘法、除法,再算
加、减法









要求学生先说出
每一道题的运算
顺序,再比较上下组的运算顺序
是否一样。








三、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四则运算
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 =1974


教学
反思
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 ,
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 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
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








教学内


四则运算 课型 新授
1.
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
培养学生完整地叙述问题的能力。



教学
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观察法 探究法 练习法
挂图
教学内容 复备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下表:
这是“冰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





提问:根

学生列式解答。
并说说计算顺序







据表中提供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3天一共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一周预计接待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计算顺序。
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 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师:谁能用语言完整地叙述问题?
师引 导,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
玲去“冰雪天地”游玩。成人票每张24元,儿 童票半价。购门
票需要花多少钱?
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 少
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要求购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
么,最后求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在组内交流获取
的信息,小组汇










(2) 列式解答。
生1:24+24+24÷2
生2:24×2+24÷2
师板书,提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4×2表示什么意思?24÷2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解答。







(3)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复习题的算式与例3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提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
板书课题:混合
运算





什么?
生回答,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
法,要先算乘、除法。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 br>学生独立列综合
算式解答,并说
学生可能提出:买1张成人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 少钱?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出计算顺序








3.比较:这些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小结,深化运算顺序。
4.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第1题。


三、练习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03-134÷228+120×8
97-12×6+4326×4-125÷5



2.同学们植 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
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3.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4.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体操比赛,其中三年级有240人,四年
级 有300人。每12人站成一排,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站几排?


今天这节课你学
习了哪些知识?
四、总结
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
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6、7题。


四则运算
24×2+24÷2
=48+12
=60(元)
答:购门票需花60元。



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改变了以往单纯教授计算法则的现象,而是将四则
运算赋予 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
掌握其运算顺序,提高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的这
一新的理念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教学内
四则运算


课型 新授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
掌握两级运算中有括号的的混合运算顺序。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掌握两级运算中有括号的的混合运算顺序。
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挂图
教学内容
一、主题图引入
媒体展示: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
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媒体展示:(例4图片)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 下午有270位。如
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
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
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 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
名保洁员。
复备





从图中你们都
看到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数
学问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

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完成书上的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可以变化条件,
三、练习升华
P7做一做2
如“买2副手套”
P 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
等等
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
固。
四、拓展提高
P8—95—9


四则运算(二)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 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
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270÷30-180÷30 (2)(270-180)÷30
=9-6 =90÷30
=3(名) =3(名)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板书
设计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 生理
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
要一名保 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
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 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





教学
反思




教学内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四则运算 课型 新授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
掌握两级运算和有括号的的混合运算顺序。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掌握两级运算和有括号的的混合运算顺序。
探究法 练习法
相关试题
教学内容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
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 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
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
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复备






学生针对问题发
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
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练习升华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拓展提高
P14—152、3、5—7

四则运算
板书
设计


1)42+6×(12-4) (2)42+6×12-4
=42+6×8 =42+72-4
=42+48 =114-4
=90 =110


学生自由回答


教学
反思
思考题建议学生用运算顺序自查。说说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第三
步算什么?
困惑:本单元教材始终没有出现四则运算的读法。








教学内




1、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
通过观察探究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则运算 课型 新授



教学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观察法 探究法 练习法
小黑板
教学内容 复备








一、口算引入

小黑板出示
快速口算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的结果说一说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于0的运算都有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2、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哪些
2、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4、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

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1、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拓展提高

P15—168—13




四则运算
板书
设计
100+0=100 235+0=235
0+319=3190+568=568
99-0=99 154-0=154


通过教学实践也发现存在 一些问题,如在教学设计中安排的“判断并改错”
一题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有效检测,却因时间紧而改 为家庭作业,显得尤为遗
憾。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进行一些删减,使得在课堂的有效时间内更好地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




教学
反思






















第二单元备课
一、单元名称:位置与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
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单元知识结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 学
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
的相对位置 ,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
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
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 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
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内






教学
位置与方向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演示操作
投影仪、直尺、量角器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得出:“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指北针(罗盘)按规






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
教师:辨别方向和使用地图的 能力是参与定向运动应该具
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位置与方向
的知识 。

(二)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们会看这幅定向运动图吗?(指名说一说图中的
信息)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1号点的具体位置。
问:要想知道1号点的具体位置需要哪些条件?
复备


“定向 运动”是
一种借助地图和
指北针(罗盘)
按规定方向行进
的体育活动







引导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
位置。
(明确条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确定1号点具
体位置的具体方法。
(学生 在小组探索的时候,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发现1号
点所在的位置不是正好的东北方向,而是往东偏北的方 向
上,还要量出偏了多少度,最后两处相距多少米。)
2、“做一做”,出示:小明家附近几 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
使学生根据图示填写并汇报图上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是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学生小组 合作,想办法在地图上用怎样的办法比较准确的
确定某城市的方向。
2、练习三的第2题,学 生看图,尝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时同位交换,互相量一量,看谁填写得更准确。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



位置与方向


方向 距离


准确位置

教学
反思




(学 生在小
组探索的时
候,教师巡
视,引导学生
发现1号点
所在的位置< br>不是正好的
东北方向,而
是往东偏北
的方向上,还
要量出偏了
多少度,最后
两处相距多
少米。)
板书
设计

随着年 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
提高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内





教学
位置与方向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认真细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演示作图
投影仪 量角器

教学内容
(一)教学例2
1、 出示例2题目要求,并出示主体图,以要求(1)为例






让学生说说教学楼在什么位置。
2、教师:同学们已经能正确的看图例了,那么教学楼距离
校门多少米呢?
学生回答。
问: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左下角的图例所示一厘米代 表50米,
从校门到教学楼有三段,,也就是距离150米。
3、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自己画出图书馆和体
育馆的所在位置。
学生小组探讨,标出具体位置所在。
展示汇报绘制的方法。
复备





请同学们以小组
为单位尝试自己
画出图书馆和体
育馆的所在位置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距离多少米是怎么画的。)
4、教师小结画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并明 确指出:在一
幅图中图例应该是统一的,用同一个图例。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三的第3题,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
展示、交流。
2、练习三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同位交换,互
相检查,然后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位置与方向


先确定方向 在确定距离

用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相对应的距离
(图例要统一)





(重点让学
生说一说距
离多少米是
怎么画的。)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不少学生会说但是一旦动手就错,特别是对“东偏北,还是北偏西” 以及在
地图上标注某一地 的位置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茫然。我结合例一组织学生分组
讨论: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教 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内


位置与方向 课型 新授
1、让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
学 线图。
目 2、让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1.让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
教学 图。
重点 2. 让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让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生活实践
投影仪
教学内容
(一)教学例3






4、带学生到操场上,让学生连接对角线,并量出各条线短
的长度,标出角度。
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顶点上进行练习,如:
生1:他在我的东偏北30度的方向上,距离150米。
生2:生1在我的西偏南30度的方向上,距离150米。
复备



如果学生出现你
在我的东偏南45
度的方向上距离
………………( 如果学生出现你在我的东偏南45度的方向200米的情况,教
上距离200米的情况,教师:东偏南4 5度,也可以说是东师:东偏南45度,
南方向)
得出结论: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5、练习。
也可以说是东南
方向



将 例3补充完整,让学生根据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
的方向上,填写出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
(二)教学例4(带学生回教室)
1、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位置与方向的知识,过几天
我们学校要去春游,老师这儿有一张公园定向运动路线图,
你们先看一看,熟悉一下,到时候就 可以当小导游,为我
们当向导了。
2、出示例题主题图,让学生看图,在小组内根据路线图,
说一说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
指名在全班汇报,并演示一下是怎么量的。
完成例4的第(2)小题,算出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多少?(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6、练习“找位置”
教师叙述一条路线,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标出该地点所
在的具体位置。
然后再由同位两人做此练习。
7、小游戏
学生站在教室的任意一个位置,教室随机 说出某个学生的
移动方向,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移动,再找其他学生描
述现在他与这名学生的 位置关系。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根据老师
的描述标出该地
点所在的具体位















板书
设计

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位置与方向




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 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
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度、60度;接着请学生描述 1号检查点的方向。教
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









教学内

位置与方向 课型 新授
教学
反思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
教 置的方法。
学 2、进一步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目 3、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
标 空间观念。

教学
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练习法
投影仪



教学内容 复备

(一)巩固练习
1、练习四的第1题,出示中国地图,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的
祖国地大 物博,并且通过地图使学生练习的资源更加充分。做
完后集体订正,强调位置的相对性。
2、 练习四的第2题,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先调查自
己家相对于学校的大致位置,再在课堂上标出来, 然后说一说。
这样可让学生体会到,以不同学生的家为观测点,所描述的学
校的位置是不同的。






3、练习四的第 3题,让学生通过描述小玲从家去书店和回
来的路线,体会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教师也可以利用学 生
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行走路线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最后完成练习,求出走完 全程的平均速度。
4、练习四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解决实际
问题。练习时, 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完
成。
(二)布置作业
练习四的第5、6题。
第5题,图中没有直接给出单位长度线段所代表的距离,
而是画出了电 车第一段的行驶路线,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要先确
定单位长度线段所代表的距离,再完成电车行驶的路线图 。
第6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的题目。学生
独立完成,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
(三)全课小结





让学生先调查 自
己家相对于学校
的大致位置,再
在课堂上标出
来,然后说一说










让学生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进行设
计的题目





板书
设计

位置与方向

路线图


教学
反思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 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能
利用培优补差的时间,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 思索稍慢一点的学
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
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
有不少的差距。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一、单元名称: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 律,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练掌握五大运算定律;
2.熟练运用五大运算定律
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
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关键:
1、观察,因势利导,启发、倾听,点拨、指导的多种教学方法。
2、探索、交流、尝试、质疑相结合的多种学习方法。
四、课时安排: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3.简便计算 ......4课时左右
4.营养午餐 ...... 1课时











教学内


加法运算定律 课型 新授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观察法 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挂图
教学内容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
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
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出加法交换律吗?
引导学生 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
(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 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复备



找出课堂上
需要的答案,找
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
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
课后小结:



今天这节课
你们都有什么收
获?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
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
(104+96)
┆(学生举例) (69+172)
+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
=(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
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
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教学
反思
本节 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
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 己的理解。


板书
设计



教学内


加法结合律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主题图 小黑板
教学内容 复备






出示主题图,谁能说说这幅额头的内容?(学生回答)

李 叔叔第一天行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千米,第三天行了
96千米。这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解答:
观察这两种方

法,有什么相同
88 + 104 + 96 88 + (104 + 96)

点和不同点?
= 192 + 96 = 88 + 200

= 288(千米)


= 288(千米



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运算顺序不同,结果相同。
像这样的规律,我们可以写成:(88 + 104) + 96=88 + (104 +

96)

这样的规律,我们也人它一个名字叫加法结合律。
板书: 加法结合律。

1、打开课本29页看书。(找一名学生读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完成29页练习。
2、练习(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369 + 258 + 147 = 369 +( + )

( 23 + 47 ) + 147 = 23 +( + )



654 + ( 97 + a ) = (654+ ) +

9、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390 + 280 = 280 + 390 a + 40 + 60 = 40 +
哪些符合加法交
60 + a
换律?哪些符合
( 10 + 30 ) + 50 = 10 + ( 30 + 50) 20 + 50 + 80 = 20 + 80
加法结合律?
+50
A + 600 = 600 + A 30 + ( 50 + b ) = ( 30 +
50 ) + b
10、课本31页,第四题。
11、游戏。
三、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加法结合律

88 + 104 + 96 88 + (104 + 96)
板书
设计

= 88 + 200 = 192 + 96

= 288(千米) = 288(千米)


本节课的练习题,由基本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填空使学生在运用 运算定律的
过程中,对定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辨析题“判断哪些等式用上了加法结合
律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明确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






教学
反思










教学内


加法运算定律 课型 新授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观察法 探究法 练习法
小黑板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
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
复备




教师根据学生的
提问,有选择性
地将问题板书













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
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
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课后小结: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通常在简便计算
中,加法交换律
和加法结合律是
同时使用的
板书
设计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乘法运算
教学
反思
律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律产生
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内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型 新授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观察法 合探究法 练习法
挂图
教学内容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
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
复备


交换两个因数的
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





在验算乘法时,
可以用交换因数
的位置







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
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 4×25=100(人)
25×4=4×25
┆(学生举例)
(25×5)×2=25×(5×2)
┆(学生举例)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教学
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
汇报,进行板书
整理


板书
设计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经过学生的大 胆交流,
自然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容,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内


乘法分配律 课型 新授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合作探究法 观察法 练习法
小黑板
教学内容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
同学还提出了一 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
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
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 br>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
×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
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复备



学生汇报自己的
解法。引导学生
说明不同算法的
理由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
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 br>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
(4+2)×25 (2)4×25+2×25
=6×25 =10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教学
反思








教师要根据学生
的汇报,灵活地
进行引导,总结
出要点





板书
设计


渗透 “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
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内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课型 新授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合作探究法 观察法 练习法
小黑板
教学内容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
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
计算102×43
复备



分配律使计算简
便




老师迅速说
出它的得数,而
不用笔算。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
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
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 数的和,再应用乘法
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
(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333+567
=900
(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 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
+、×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
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
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 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
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 认真
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
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



两个 数相乘,把
其中一个比较接
近整十、整百、
整千的数与一个
数的和,再应用< br>乘法分配律可以
使计算简便
















观察算式的特
点,有的不能直
接简算,只要将



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
题型稍加改变,
算。
就能进行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

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100+2)×43 =333+567 =9×(37+63)
=100×43+2×43 =900 =9×100
=900
38×29+38
=38×(29+1)
=38×40
=1520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运用的难度较大,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可以基本掌握,但是
对于其万般变化,还是有点力不从心,而该运算定律对学生后继学习,尤其是小
教学
反思
数和分数计算时有一定影响,所以还需要学生在本节课后进行深入的学习,教师
也需要针对乘法 分配律的每一种题型,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更系统深入的讲
解。




板书
设计



教学内


减法的简便计算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2、培养学生应用定律性质灵活计算加减法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教学
使学生正确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使学生正确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小黑板
教学内容 复备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 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
学生自己选择条
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 子,还剩多少钱?
件,独立解答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 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你还能举出
板书:
这样的几组算式
1035-235-497
吗?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

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

找出最优解法。

小练:
(1)填空:
汇报时对比不同
436-236-150=436-(□+□)
的解法,找出最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优解法
□-(217+443)=895-□-□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

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4
减法的简便运算
(1)1035-235-497 (1)1035-497-203
1035-497-235 1035-203-497
(2)1035-(497+235) (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03
=1035-(497+235) =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板书
设计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
教学
反思
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
征,理解简便算 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
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学内


除法的简便运算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

教学
使学生正确解除除法的运算性质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乘、除法计算的灵活应用
合作探究法 观察法 练习法
挂图



教学内容
一、问题引入,发现除法运算规律
1、创设问题情境:
抽背乘法口诀,康老师打算用3天时间抽完,每天抽3次,问:
平均每次抽几人?
(1)学生口头解答
方法一: 方法
二:
54÷3÷3 54
÷(3×3)
=18÷3
= 54÷9
= 6(人) = 6
(人)
(2)得出:54÷3÷3 = 54÷(3×3)
2、观察左右两个算式,试编类似的等式
如:24÷4÷6=24÷(4×6)
10÷2÷5=10÷(2×5)
……
3、同桌合作验证等式成立
4、发现规律,得出: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
以积里的各个因数。
可用字母公式表示 a ÷b÷c = a÷(b×c)
5、强化运算规律:下面等式成立吗?
125÷(5×5)= 125÷5÷5
280÷(7×5)= 280÷7×5
240÷6÷ 4 = 240÷(6×4)
320÷8÷ 2 = 320÷(8÷2)

二、运用规律,探究除法简算算理
(一)
1、你能很快算出来吗?
570÷(57×5)
420÷(21×4)
得出:像这样在结果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转化成连除算式使有
些计算简便。
2、出示:280÷35
(1)你能较快的算出来吗?把你的想法到小小组里交流一下。
(2)反馈
(3)算法的优化,分析简算算理
280÷35
= 280÷(7×5)
复备




一个数除以两个
数的积等于这个
数连续除以积里
的各个因数











像这样在结果不
变的情况下,可
以转化成连除算
式使有些计算简
便










= 280÷7÷5

= 40÷5

= 8
3、用类似方法试练:360÷45 700÷28

4、学生概括,质疑、验证,得出两位数除法的简算算理

(二)
1、出示:270÷90

问:你打算怎么算?为什么不改成连除算式计算?

2、那出现这样的式题:270÷45÷2,你又打算怎么算?
3、你能直接说出得数吗?

620÷5÷2

7100÷25÷4
得出:有些连除式题可以转化成除以两个数的积计算简便。

(三)小结、揭题

1、小结:因此在做除法时,我们要注意观察算式中数字的特点 ,
多看、多想,灵活地加以计算。
有些连除式题可
2、揭题:除法的简便运算
以转化成除以两

三、灵活应用,巩固除法简算方法
个数的积计算简
看一看、想一想,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便
540÷(9×4)
480÷15÷4

600÷24

486÷54


四、发展练习
根据已知信息,你能算出以下算式的得数吗?
144÷6=24 □÷△ =
36
144÷(6×3)=( ) □÷(△×2)=( )
144÷36 =( ) □÷(△×6)=( )
□÷
(△×?)=9
问:根据这个信息,你还会算哪些?自己口头编算式报得数


除法简便运算
板书
设计
(1)
方法一: 方法
二:
54÷3÷3 54
÷(3×3)
=18÷3



= 54÷9
= 6(人) = 6
(人)
(2)得出:54÷3÷3 = 54÷(3×3)
2、
如:24÷4÷6=24÷(4×6)
10÷2÷5=10÷(2×5)
……


教学
反思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出现算法的多样化后,我们 应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
生把分步式的列成综合式,从而建立起这堂课的数学模型:240÷48=24 0÷(8×6)
=240÷(12×4)=240÷(4×12)为后面的变式(拆数,合成一个数,交 换数的
位置),灵活、合理地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内


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简便算法的算理。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合作探究法 观察法 练习法
挂图
教学内容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 )×( )
24=( )×( )
30=( )×( )
36=( )×( )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25×(3×4)
=(25×4)×3
=100×3
=300(元)
(3)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
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
复备




观察主题图,独
立解决题目中的
问题





















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 的形式,然后
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
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4、5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3×4)×25 =12×(100÷4)
=3×(4×25) =12×100÷4
=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引导学生观察三
个算式及解决方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的较好。练习中除了粗心大意外,都较为 乐观。但是我
班学生欠缺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课堂作业本里,学生对应用题这
块 做的不是很好,不能根据题意准确的列出算式。















教学内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课型 新授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理解算法
合作探究法 观察法 练习法
挂图
教学内容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
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复备






请你们根据图中
的条件与问题,
进行小组讨论,
看看这 个问题如
何解决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
出错。可以 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
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 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
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
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学生选择自己感
兴趣的问题进行
独立解答




板书
设计


随着简算类型 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随着简算方法的多
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开始大打折扣,不能 灵活选择更合适的简算方法。我也很
困惑:明明简便计算比四则混合运算简单多了,为什么还是有部分学 生摸不着头
序?找不到简算的方法呢?其实,简便计算对学生的理解力和计算技能的要求是
很高 的,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
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 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
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于是,我强化学 生的训练,进行了大量的
练习,把带有明显特征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
常见的可以简便的数的计算。



教学
反思




教学内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课型 新授
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
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2、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小数的意义。

理解和概括小数的意义

演示操作

米尺。

教学内容 复备






米尺有什么作用







一)操作引入
教师指着手中的米尺问:米尺有什么作用?当学生 回答
后。老师说现在咱们就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有几米。
当老师测量三次后,指着剩下的部分 问:剩下的部分还
够不够1米?如果用米作单位还能用整米数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不能。
老师问:那用什么数来表示?
对,可用小数表示,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经长遇到。



例如:在测量 人的身高、物体的长度时经常遇到得不到
整米数,这时咱们就用小数来表示。什么数是小数呢?
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小数的意
义)
(二)教学小数的意义。
1、 认识一、两位小数
出示例1主题图让生观

(1)师问:从图上看把1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长多少
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是 几分之几米?写
成小数是多少米?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把3分米写成
0.3米。
教师结合学生的口答板书如下:
1分米→ 110 米→0.1米。
3分米→ 310 米→0.3米。
师问: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一位小数可
表示成几分之几的数?0 .1表示几分之几?0.3表示
几分之几?
(2)。师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 是多少厘
米?1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把7厘米、13厘米分别写成0.7
米、0.13米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1厘米→ 1100 米 →0.01米。
7厘米→ 7100 米 →0.07米。
13厘米→ 13100米 →0.13米。
师问:从上面看分 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两
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的数?0.07表示几分之几?0.53表
示几分之几?








分母是10的分数
可以写成几位小
数?一位小数可
表示成几分之几
的 数?0 .1表示
几分之几?
















2 、认识三位小数
师问:若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照这样 分,可以把1
米平均分成多少份?每1份是多少?1毫米是几分之几
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8 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
是多少米?13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师问: 从上面看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
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的数?0.013表示几分之 几?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1毫米→ 11000 米 →0.001米。
8毫米→ 81000 米 →0.008米。
13毫米→ 131000米 →0.013米。
师述:若把1毫米平 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
用分母是10000的分数来表示,写成小数就是四位小数。
同样我们也可以得到五位小数等。
3、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教师指着上面板书讲解: 从上面可以看出,把1米平均分
成10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母是10的分数
来表示 。它的单位是十分之一。再把1分米平均分成10
份,也就是把1米分成了100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就
可以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它的单位是百分之一。
再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也就 是把1米分成了1000
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就可用分母是1000的分数来表示。
它的单位 是千分之一。等等
师问:110里面有几个1100?1100里面有几个1100
0?在这 些分数中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整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 述:因为整数和分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因此这些分数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 的右
面,用一个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




















因为整数和分数
相邻两个单 位间
的进率都是10,
因此这些分数可
以仿照整数的写
法,写在整数个
位的右面,用一
个圆点隔开,用
来表示十分之



分之几……的数,这样的数就叫小数。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它的单位就是110,写作0 .1;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它的单位就是1100,写作0.01;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它的单位就是11000,写作0.
001;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51页的例1及“做一做”的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书上后订正。老师可强调做题时要看一看
小数的单位和要求的单位是否与一致。
2、 做教科书55页练习九的第1题
师让生直接做在书上,订正时让生说一说各是怎样想
的。
3、 做教科书55页练习九的第2题
师让生直接做在书上后订正。
4、 练习九的第3题,通过填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小
数计数单位的认识。
5、 练习九的第4题 ,通过手势比划用小数表示的长度,
加深学生对小数十几意义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巩固长
度单位 的表象。
6、 练习九的第5题,让学生写出各数中不同数位上的2
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熟练 掌握小数的各个数位及其技
术单位,体会位值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那些内容?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
位有哪些?

几、百分之几、
千分之几……的
数,这样的数就
叫小数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1分米→ 米→0.1米。
3分米→ 米→0.3米。
1厘米→ 米 →0.01米。
板书
设计
7厘米→ 米 →0.07米。
13厘米→ 米 →0.13米。
1毫米→ 米 →0.001米
8毫米→ 米 →0.008米。
13毫米→ 米 →0.013米。


教学
反思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
的 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
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以 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
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内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课型 新授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写数的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旧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读数、写数的习惯。



教学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讲授法
投影仪、翻板等
教学内容
一)复习铺垫
1、
口答:
复备









整数部分和小数
部分








0.2是( 投影仪数,它表示( )分之( )。
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08里面有( )个千分之一。






2、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分米=( )米 5厘米=( )米
6毫米=( )米 74厘米=( )米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 br>(1)前面我们看到的一些小数如0.2、0.15等,这些小数的小
数点的左边的数都是0,其 实小数点的左边也可以是其它整
数,如1.5米、21.8米,这样,小数可以分成两部分。(整
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被小数点隔开。(根据问题回答)
板书: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2)指名学生回答整数的数位名称和计数单位,同时在整数
部分下面列出整数的数位顺序。
(3)说明:同整数一样,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按照一定的顺
序排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小 数的数位。



(4)问:小数的数位名称及计数单位是什么?(指名学生回
答)
(5)引导学生看 表回答: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它和整数1有什么关
系?说出小数点两边的各个数位和计数单位是什么?(整数
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个位。小数部分最大 的计数单位是
十分位。是十进制关系。学生口答。)
2、
教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写小数部分完全
按照小数的读法
写出每个数字,
不能有遗漏;小
数点要写在个位
的右下角;小 数
点要写成小圆
点,不能写成顿














(1)出示例2:怎么样读小数? (学生口答。教师概括)
<1>学生读数,教师板书:
0.58 读作:零点五八
3.5读作:三点五
41.47读作:四十一点四七
<2>强调: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零。
<3>练习:教科书第53页“做一做”。
(2)出示例3:怎样写小数?教师概括。(学生说说写法。)
< 1>学生写数。师巡视。指名板演。(独立写数。)
<2>强调:写小数部分完全按照小数的读法写出 每个数字,
不能有遗漏;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点要写成
小圆点,不能写成顿号“、 ”。(讨论回答,后归纳。)
<3>练习: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独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第6、7题,由学生读出或写出其中的小数。集体订正。
2、 第8题,可以先提醒学生弄清楚从0到哪里表示1,从
哪里到哪里表示0.1,再让学生找标出各数的位 置,用
箭头标出并写上数就可以了。最后的3.85,只要学生把
箭头指向3.8和3.9中间 就可以了
3、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展示学生是怎样涂色的。
4、第10题,呈现生活中的一些小数,丰富学生对小数的



感性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巩固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
解。
5、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13题,可以这样想,45001中有两个 0,而小数中有
几个0就读几个0,所以小数点只能在两个0之间。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板书
设计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数学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
教学
反思
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学
习小数的写法时 ,学生通过一段关于全球气温逐年升高和海平面上升的真实数
据,让学生听到数即写,并说一说自己的感 想。













教学内





教学
小数的性质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并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位
重点 数的小数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根据已有知识发现,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进行应用。
演示讲解
三段导线、正方形学具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师:今天早上 ,老师刚来到学校,就有三名同学吵着来见
我,原来他们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吵,大家想知道是什么事吗?王溥同学昨天家里安装了电灯,剩下了一段导线,
他想把这段导线送给自然老师做串联电路 的实验,自然老
师看到以后,请三名同学测量了这段导线的长度,看看这
段导线适合哪一段电路 。三名同学用直尺测量后,分别得
出三个答案:王溥说是0.1米,刁毅说是0.10米,宋宇博
说是0.100米,为此他们三个争吵不休,都认为自己说的对。
复备





探究新知





现在这段导线就在你们的手中,请你们帮助一下这三名同
学好不好?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直尺测量这段导
线的长度,并在直尺图上标出来,然后讨论一下到底谁说< br>的对。(学生讨论)
(演示)
师:(1)王溥所测量的这段导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1分
米为什么等于0.1米?
(2)刁毅所测量的导线的长度,你可以怎样表示?10
厘米为什么等于0.10米?
(3)宋宇博所测量的导线的长度,你可以怎样表示?
100毫米为什么等于0.100米?
教师:现在谁愿意拿着你的直尺和导线,看着黑板上内容
说一说到底谁说的对?(教师用演示配合学生说 明)
教师:以上几名同学认为三名同学都对,大家同意吗?老
师也同意你们的意见。通过刚才 的研究和学习,你们发现
0.1米、0.10米、0.100米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相等)
为什么相等?谁愿意再来说一遍。
生: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 0米=0.100
米。(教师板书)
2、 教学例2
















以上几名同学敢
于大胆的猜想,
我们是不是应该鼓掌鼓励他们这
教师: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组数据,如果我们把0.1米、种敢于大胆创新0.10米、0.100米后面的单位名称“米”去掉,它们还相不
相等?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大胆的 猜想好不好?请同学们试
着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教师板书)
教师:以上几名同学敢于大胆 的猜想,我们是不是应该鼓
掌鼓励他们这种敢于大胆创新的精神!接下来我们就从同
学们的猜想 中找出一组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的,好不好?我们就找0.6=0.60=0.600这一 组好吗?为了验
证方便,我们先来验证它的前半部分0.6=0.60。现在同学们
的精神!








就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一下,你能用几种方法证明
0.6=0.60,并实际动手操作一下。
生1:用两个正方形学具证明。
生2:在0.6和0.60后面加上单位名称米。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证明了
0.6=0.60呢?如果我们在0.60后面再 添上一个0,它们还相
等吗?这也证明了同学们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你们可真






小数的末尾添上
了不起,让我们鼓掌祝贺一下。同 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组数“0”或去掉“0”,
据,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对了,这就是小数的性质,我们看屏幕,请同学们
齐读一遍。
小结:小数的性 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如:一
副手套的单价是2元5角钱,根据需要,我们可以写成2.50
元;一条毛巾的单价是3元钱,根据需要我们写成3.00元,
所以根据生活的需要,我们可以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来改
写小数,也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来化简小数,下面我们
就利用小 数的性质,来化简一组小数,好不好?(电脑出
示答案)
(二)巩固练习 质疑问难
1、化简0.70和105.0900
师:105.0900中十分位上的0和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
2、把0.2 4.08 3 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3、在下面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 0.300 500 5.780 0.0400 102.020
60.06
4、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
大小发生了变化?
小数的大小不变

















集体订正答案



18 0.006 3.0 908 140 0.3 42.00 150
5、“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化简小数,化简后集体订
正答案。
6、“做一做”第2题,不改变数的大小,把小数改写成三
位小数。
7、送给聪明的同学们:用0、1、2、3组成可以去掉末尾0
的小数。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练习十的第1—3题。

小数的性质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板书
设计
0. 6=0.60=0.600
0. 8=0.80=0.800
1. 2=1.20=1.200
123.5=123.50=123.500


教学
反思










学生的回答有两种,一种理解为都是两位小数便于超市进行加法计算,另一
种是为了价钱精确些 。第一种理解无意和小数加减法想吻合,第二种理解初步体
会到保留两位小数可以使小数表达得精确些, 回答不是到位,通过教师的补充才
理解到位,“这里都是两位小数,超市告诉顾客本超市计算钱数时精确 到分。










教学内


小数的大小比较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
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合作探究
幻灯
教学内容
(一)设疑激趣






1、演示动画(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师提问: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高谁重呢?你是怎么想
的?
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 数
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
越多,数越大)
比较下面整数的大小:
97 79 654 543 8321 8436 999 1005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
复备








当整数的位数相
同的时候,从高
位比起;位数不



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组小
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 9.7元 和5.9元 (2)6.79 米和6.85米
2、学生汇报:
(1)9.7元是9元7角,而5.9元是5元9角, 9元7角大
于5元9角,所以9.7元 〉5.9元;
(2)6.79 米是6米7分米9厘米,而6.85米是6米8分
米5厘米, 6米7分米9厘米〈6米8分米5厘米,所以6.79
米〈6.85米。
3、教师提问:这两组小数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 部分大,这个小数
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
就大.)
4、比较下面各小数的大小,你又有什么发现?
2.35元和2.41元 0.07米和0.059米
学生汇报:
(1)2.35元是2元3角5分,2.41元是2 元4角1分,从
“元”比起,所以:2.35元<2.41元.演示课件小数的大小
比较 (2)0.07米表示7个0.01米,0.059米里有5个0.01米,
所以0.07米>0. 059米.(演示课件小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引导
学生用直尺找出相应的长度验证比较结果.)
(整数部分都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也相同,再比
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教师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
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
同的时候,位数
越多,数越大






比较时是从整数
部分开始比 较,
整数部分大,这
个小数就大,整
数部分相同,就
比较十分位,十
分位大,这个数
就大














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6、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
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试一试:
1、重放刚才的动画(小数的大小比较),帮助这两个同学比
出身高和体重.
2、两 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
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四位.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的第4题,让学生在直线上比较三对小数的大小,
进一步 加深对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理解。如果有学生不借
助直线比较,直接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要给 予
鼓励。
2、练习十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
3、练习十的第6题,让学生自己比较,交流时,说一说比
较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
方法,希望 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
问题.








要求小数的位数
不超过四位





小数的大小比较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
板书
设计
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
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教学
反思
我认为例题 直接给学生两个一位小数,让学生先判断大小,然后再想办法去
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鼓励多种方法 验证。



教学内

教 1、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数字相同)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及
其倍数。
小数点移动 课型 新授

目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标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
启发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概括、推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合作探究
投影仪、磁黑板、卡片等
教学内容






一)复习提问
1、在○里填上>、<或=符号。(板演)0.36○0.36

3.68○36.8 24.3○2.432
2、回答下面各题。(与板演同时进行。)
(1)0.1里有( )个0.01?
(2)0.01里有( )个0.001?
(3)1里有()个0.1?()个0.01?)?
复备









3.填空。2×()=20 130÷()=13
2×()=200 1300÷()=13
(二)传授新知


为什么每组数字
1.导入新课。 相同,排列顺序
(1)板演题中的(2)(3)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也相同,而组成
(2)为什么每组数字相同,排列顺序也相同,而组成的小数
的大小不同呢?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变化的
规律是什么?
2.板书课题。
3.教学例1。
(1)边观察投影,边提问,边板书。0.004米=4毫
米.....
① 0.04米=40毫米...... ② 0.4米=400毫
米...... ③ 4米=4000毫米...... ④a.引导学生观
察:以①式为标准,0.004米到0.04米, 小数点的位
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来的数字4所在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小数的大小发生了 什么变化?为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
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它的10倍。(板书)
b.引导学生观察:①式到③式,师按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回答,
并板书规律。
c.继续观察:①式到④式,独立回答上述问题。并练习概括。
d.通过上述的比较,你发 现什么规律?可以试着说一说。后
师板书。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原来的数会发< br>生什么变化呢?(补充:......)
e.完成61页规律的发现。
(2)根据 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出声想。问题是以④为标准,
同③②①式比较投影出思考题。(同前面的教。)并 完成63
页上面的做一做。
的小数的大小不
同呢?
















体现教知识、规
律,学法指导





(3)指导看书。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由部分理解到整体回顾,
形成知识体系。
( 4)小结。(体现教知识、规律,学法指导)刚才,我们通
过观察四个算式,总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 小数大小变化的
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方向有两种:一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
习的以①式为标准 向下观察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
就扩大;另一种是同学们自己学会的,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
原来的数就缩小。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像今天这样,多观察,
多比较,从中悟出其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将规律变成填空题,巩固理解规律。
2.加深认识,运用规律。做练习十的第9题。












3.用手势表示扩大或缩小。 小 数点向右移
4. 526→0.526 52.6 0.05动,原来的数就
26 526投影抽拉 扩大 ;另一种是
5.看谁最快。6.83()100倍→683 9.4同学们自己学会
1()10倍→0.941 42.5扩的,就是小数点
大()倍→4250 7.48缩小()倍向左移动,原来
→0.748 52.3()()倍→
5.23 376()()倍→0.37

(四)全课总结:
(对重点再次冲击,形成技巧。)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
学会了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 物。
的数就缩小





板书
设计
小数点移动
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本节课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
教学
反思
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连我自己也想不
到学生竟然发现 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10倍等。这就让我进一
步明白别小看那帮学生,该放手就放手 吧!

教学内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2.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 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熟练的把一些数同一个数进
小数点位置变化的应用
课型 新授
重点 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 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熟练的把一些数同一个数进
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讲解演示
投影仪、方格纸。
教学内容






(一)理解规律
1、教学例6
先让学生表示 0.0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把他
扩大到10倍是几个这样的正方形。
学生:10个
教师出示10个并排的正方形加以验证。由此得出:0.01平
方米扩 大到它的10倍,就是0.01×10。
启发学生想:要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根据上面的规律
复备









只要怎样就可以了?(把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把0.01平方米扩大到100倍、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
倍。 时 ,非0最高位前
教师说明要注意的问题:(1)小数点向右移动时,非0最面的0必须去掉,
高 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如0.01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1,如0.01扩大到原
而不是001。(2 )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右边添“0”补来的100倍是1,
足数位,如0.01扩大到原来的100 0倍是10。
2、教学例7
而不是001。(2)
如果小数部分不
让学生 小组合作,涂方格理解把1平方米缩小为他的110、够,要在右边添
1100、11000。 “0” 补足数位,
汇报结果,得出结论:把1平方米缩小为它的110、1100、如0.01扩大到原
11000就是把这个数分别除以10、100、1000。 来的1000倍是
让学生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10。
数除以10、100、1000转化为向左移动小数点。
提醒学生注意:(1)小数点向左移 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
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如1缩小到原来的110
是0.1。
如250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2.5。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的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十的第11题,比较4个数的大 小,如果学生在比
较时,先挑最大的,再挑剩下的数中最大的……最后再
排列起来。
3、练习十的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习有困难的学
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4 、练习十的第13题,可以练习直线上的点启发学生填出
答案,要使学生明确要求填出的整数是与给出的 小数相
邻的。
5、思考题,让学生用卡片摆,每摆出一个数都记录下来,

















看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但不用摆出所有可能的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点位置变化的应用
板书
设计
(1)小数点向右移动时,非0最高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
(2)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右边添“0”补足数位.

(1)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
“0”补足。
(2)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掉。


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
教学
反思
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的方法:只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
(或向 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就可以了,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
足。



















教学内


生活中的小数
课型 新授
1、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 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学会收集生活中
重点 的小数。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学会收集生活中
的小数。
讲解
实物投影
教学内容 复备







(一)汇报搜集的小数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的生活中的小数。
全班交流。教师将汇报的结果分类写在黑 板上。(如以价钱
引出的小数、以长度引出的小数等等)
让学生说说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如1.25元表示1元2
角5分,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呈现主题图中的小数。
向学生提问:我这里也有一些生活中的小数,你们能说一
说这些小数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
3、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着小数。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的第1题,呈现4个标错小数点位置的物品单
价,让学生进行改正。使学生体会小 数的实际含义及在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明确小数点位置的重要性。
2、练习十一的第2题, 先让学生把调查的单价填好并计算
出总价,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3、练习十一的第3题,结合学生熟悉的盘秤呈现物品的质
量,让学生用不同的名数填写出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如以价钱引出的
小数、以长度引
出的小数等等






让学生用不同的
名数填写出来




生活中的小数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内


名数改写

课型 新授
1、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 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
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 学
目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标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使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
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
讲解
实物投影



教学内容
(一)出示情境图
1、提问:四(投影仪了4名同学参加学校的 舞蹈比赛,他
们需要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下面是他们的身高,你们能给
他们排排队吗?
2、学生试着排一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排的?有什么感
受?
(二)教学例1
1、教师:为了解决按身高排队的问题,有些组把这些数据
统一成用 米作单位,那80厘米用米做单位应该怎样改写






呢?
学生以小组讨论完成。
汇报。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尽量让方法不同的小
组发言。教师同时分类板书) 2、提问:将80厘米改写成米数是什么样的变换?(低级
单位的数到高级单位的数)应该怎样算? (除以进率100)
进而归纳出:厘米数改写成米数是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
高级单位的数, 要除以进率100,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
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 br>了。
教师小结: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将小数
点向左移动。
1、教师提问:1米45厘米以米为单位应该是多少呢?
学生交流探索汇报。
让学 生想一想:80厘米和1米45厘米改写为米数有什么共
同的地方?(都是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 位的数)
问:应该怎样改写?(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复备


学生试着排一
排,让学生说一
说是怎么排的










启发学生进一步
总结改写的方法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过程。
有意 识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说改写方法。
2、练习十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关注学< br>困生的结果,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名数改写
板书
设计
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将小数点向左移动。


教学
反思

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 位置移动引起小
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














教学内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
似数 学
目 2、通过让学生复习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启发探究小数的近似数。
标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
重点 数。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
数。
合作探究
投影仪
教学内容
一)复习
198≈ 7798≈ 2110≈






1809≈ 159≈ 919≈
(二)教学例1
1、创设情境
为学生测量身高。
提问:×××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啊?
你们是怎样得出她的身高的近似数的?(学生回答)
2、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
教师: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
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 百分位后
面的尾数。
3、自主探索
复备




理解保留几位小
数的含义








提问:若保留整数怎么办?
学生自主探索。汇报。
教师:谁能说一说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学生回答)
根 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
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保留
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
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
说求近似数的方法。
5 、教师提问:保留不同位数的小数求得的近似数是否相
同?如果不同,哪个近似数会更精确一些?(学生 回答)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
说一说哪个近似数的精确程度更高。并结合具体数让学生
明确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 br>2、练习十二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
让学生说一说各小数在哪两个相邻的整 数之间。它们各近
似于哪个整数。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例1:0.984≈0.98
0.984≈1.0
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
要看十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就要看百分
位……
教学
反思
使学生掌握了求近似数的方法。







说一说哪个近似
数的精确程度更









板书
设计



教学内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
似数,并能把较大 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学
目 2、让学生合作探究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标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
重点 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 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
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讨论探究
投影仪
教学内容
(一)教学例2
1、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交流图中提供的信息。






让学生读出木星的直径及其与太阳的距离。
提问:这些数怎样表示读写会比较方便?
引导学生回答: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
作单位的数,读写比较方便。
2、教学改写方法
学生独立将例题中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
数。
改写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改写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改写时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 br>小数点,写上“万”或“亿”字,并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
可以了。
复备





这些数怎样表示
读写会比较方
便?






教师提醒学生:在改 写时,不要忘了写“万”字或“亿”
字,遇到有单位名称的数时不要忘记写单位名称。
3、区别改写与省略尾数


一个数省略尾数
出示:改写后的数7.7833亿千米 和 近似数7.8亿千米。 是把指定单位以
提问:他们有什么区别?
结论:一个数省略尾数是把指定单位以下的数四舍五 入,
这样求得的数是一个近似数;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
的数是改变原数的单位,得到的是 一个精确数。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的第3题,介绍我国最大的两个岛屿并给出相< br>应的面积,让学生将其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求
出其近似数。
2、练习十二的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是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改写的。关键说清楚既保留有改写应该怎样改写。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木星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
(保留一位小数。)

142800千米=14.28万千米

778330000千米=7.7833亿千米
≈7.8亿千米

下的数四舍五
入,这样求得的
数是一个近似
数;而把一个数
改写成指定单位
的数是改变原数
的单位,得到的
是一个精确数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使学生掌握了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内

整理和复习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 写;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
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 改写成用
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 较大的数改
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2、先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设计不同类 型,不同难度习题,然后
让学生多种形式练习,巩固知识点,形成技能。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练习
投影仪
教学内容
(一)整理和复习
1、第1题,让学生先列举说明什么数是小数、小数的计数
单位是什么,再说出小数的数位顺序。
再完成第1题。
2、第2题,先让学生想一想:小数的性质投影仪整数有没
有相同的 性质;并联系整数大小的比较说一说怎样比较两
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
么不同。在此基础上完成第2题。
3、第3题,引导学生尽量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总结、归纳小
复备


说出小数的数位
顺序












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第4题,先让学生想一想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并结合
第(1)题说一说精确到十分位即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
小数和保留整数的含义和方 法;结合第(2)题说一说把非
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练习十三
1、第1题,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小数知







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小数的实际含义。 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名数改写,学生做完后,说一说改写方法。
3、第3题,完成练习时,要加强学生对小数点移动与小数
大小变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1、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说一说是怎么做
的。
(三)小结本课练习情况

整理和复习



集体订正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掌 握小数的性质和小
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


三角形的认识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学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目 3、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画三角形的高
情景导入法 观察法 动手探究法
课件
教学内容 复备






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

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 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
看来生活中的三
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角形无处不在,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
三角形还有些什
料。
3导入新课。
么奥秘呢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

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 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
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

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

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 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
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 (展
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
(1 )、(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 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
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
的内 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
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
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 ?三角形的
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
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 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去。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 了绿化
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
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 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
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 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
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教学
反思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巩固练习



板书
设计




教学内


三角形的认识 课型 新授
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学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目 3、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动手实践法 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挂图
教学内容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二.新授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
不成三角形, 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
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 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
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
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复备











(学生每回答
一题后就利用
电脑动画进行
(1)6,7,8; (2)5,4,9; (3)3,
演示:三条线
6,10;
你发现了什么?
段是否能组成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 边
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三角形)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



才能作出判 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
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
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巩固练习
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
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
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角形的认识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内


三角形的分类 课型 新授
1、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2、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3、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合作探究法 观察法 练习法
量角器、直尺
教学内容
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今天这节课我们
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
合作。根 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 有两个锐角;
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
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
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 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
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
复备






相同点是每个三
角形都至少有两
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
别是锐角、钝角
和直角.








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 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
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
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
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
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
发现?
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
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
形.
(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
(四)作业


三角形的分类


板书
设计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
















我 们把两条边相
等的三角形叫做
等腰三角形,相
等的两条边叫
腰,另外一条边< br>叫底





教学
反思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内


三角形的内角和 课型 新授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

动手操作法 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每个学生准备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量角器。



教学内容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2.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3.如图,已知∠1=35°,∠2=75°,求∠3的度数。
二、教学新课
1. 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
角三角形)。三角形有几个角?老师指出:三角形 的这三个角,
就叫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板书:内角)
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 角形的内角和。(板书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有什么规律 。
3.以小组为单位先画4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利用手中的
工具分别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 和各是多少度?
4.指名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5.大家算出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
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 来动
手实验研究,我们一定能弄清这个问题的。
6.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 每个角的度数
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
误差了。我们能不能 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
提示学生,可以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
了。
7.请拿出桌上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想一想,怎样折可以把
三个角拼在一起,试一试。
8.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
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9.拿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试试看,折的方法一样。再拿钝
角三角形折折看,你发现了什么?( 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的内角和也是180°)
10.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 角和都是180°
呢?为什么?(能,因为这三种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
11.老师板书 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2.一个三角形中如果知道了两个内角的度数,你能求出
另一个角是多少度吗?怎样求?
13.出示教材85页做一做。让学生试做。
14.指名汇报怎样列式计算的。两种方法均可。
∠2=180°-140°-25°=15°
∠2=180°(140°+25°)=15°
三、巩固练习
1.88页第9题
这一题是不是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另一个角是多少度,
复备



研究三角形的内
角和有什么规律












能,因为这三种
三角形就包括了
所有三角形














从哪看出来的?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还可以怎样算?
2、88页第10题
①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两底角相等)
②列式计算 180°-70°-70°=40°或
180°-(70°×2)=40°
2.88页第10题
①连接长方形、正方形一组对角顶点,把长方形、正方形
分成两个什么图形?
②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三角形呢?
布置作业
图形的拼组
1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让学生明确:
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
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2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两底角相等








板书
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
反思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创造美-时间煮雨简谱


无限恐怖传染病-大庆人事局网


学习决心书-湖北财政厅


监理工程师成绩查询-邯郸学院教务系统


遵守承诺-四级考试报名


北京玉渊潭中学-志愿者工作总结


以节日为话题的作文-钟荐勤


关心人的短信-罗素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