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往事历历在目-搞笑大王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班现有学生有**人,男生**人,女生**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
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
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
但由于部
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
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
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
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
得还不够,只
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
分析
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
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
一定的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在这些
学生当中,少数学生对数学课学习兴
趣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
心投入,
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有少数学生平时学习习惯学习态
度不好,
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
够明确(如方永圣,江文博)。有些
学生在课堂上不止自己不能专心还影响周围
的同学(如王养斋)。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江凤)
。有效开展课堂讨
论和提高学习效果是本学期要努力的方向。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
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
竞争意识浓;个别学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
作业完成较难,
但也喜欢激励。
4、其他因素:
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热爱劳动
,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少数
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
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
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三位数乘
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条形统
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
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
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
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
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
位数,除数
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
容将全
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
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
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
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
理和融会贯通,
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
分
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
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
单元,这些都
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
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
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体会各
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
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
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
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
计
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
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
的教学内
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
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
他们探索数学
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
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
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
小组合作的探
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
的实
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
九个单元: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公顷和平方千米;三位
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
数的除法;统计;数学广角;总
复习。以上各单元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思
想方
法)用数学四大领域。具体分析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包括大数的认识;三位数
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三个单元。以上三块内容是小学阶段整数教学的总结完善阶段,因此,<
br>以上内容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
2、空间与图形
领域的知识包括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以
上两块内容是小学阶段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开
始。(第一学段学习的相关几何知
识基本是属于直观认识阶段)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对以后进一步学习
和培养
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本册教材的又一教学重点。
3、统计与概率(数学
思想方法)领域的知识包括统计;数学广角两个单元。
统计主要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纵式和横式)学会
看懂复式统计图并进行数据
分析;数学广角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4、用数学领域的内容主要放在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两
个单元之中,结
合计算教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简单乘除应用题;积
的和差、和差求积、求商应用题;行程问题
的基本数量关系)。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
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
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
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
一步培
养数感。
2、会感知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3.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
除法估算和验算。
4.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
除整十数、整十数
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
角
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的特征。
7.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8.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
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的意识,初步形成
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及方法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
br>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
个宽松、合谐,充
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
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
,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
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
趣的习题,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
加强
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
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
,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
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
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
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
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
如
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
学生分析数量关
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
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即下要保义务
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
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
流,及时反馈,增
强教学的针对性。
5、 结合实际问题教学
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指导
。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
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
br>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 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
br>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
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课
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
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
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
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 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
学
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
生选择适合自己
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7、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
社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
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
效益。
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访问学生家庭或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
相互沟通学生
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使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时,要适时
适当地向部分学生家长讲明教育方法,共
同教育学生。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本班现有学生47人,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
知
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
不太好。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
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
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
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
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
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
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
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
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
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
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 定的困难。
2、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在这些学生当中,少数
学生对数学课
学习兴趣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
规,专心投入
,认真完成作业, 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有半数
以上的学生平时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好,课堂上
不能专心致志,上课
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也不能保持最基本的
纪律,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止自己不能专心发影响周围的同学。而有
些学生在课堂上却不愿开口,发言不积极。
这个学期有效开展课堂讨
论和提高学习效果是本学期要努力的方向。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
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
班上竞争意识浓;差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
,作业
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
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
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复式条形
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 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
除数是两位
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
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
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
后,有关正整数的认
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 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
学会
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
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
法的学习,对 有关数概念的
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
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
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
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
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
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
br>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 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
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
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
的关系,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介绍了纵
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
学会看懂这
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
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
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 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
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 实验、推
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
让学生学习应用优 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 趣和发现、欣
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 综合
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
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 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 愉悦,培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 “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
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 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
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
感受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
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
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 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
会比较角 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
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及方法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
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
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探究
,
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
解数学,教
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
计富有情趣的习
题,使他们有更多 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
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
用性和开放性。在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
例,使
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
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
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
口算训练,。在
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
题结构的训
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
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
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
受能
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
要保底,上不封顶”即
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
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
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
强信息交流,及
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 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学生学业成
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
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
精心设计,力求从培
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
生思维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
作业” 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
,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
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
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一、教学内容
所属领域
数与代数
单元题目
一、黄河掠影
——用字母表示数
单元主要教学内容
1、 用字母表示数
2、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
系
3、 用字母表示公式
4、 加法运算律
5、 简算
数与代数
二、高速山东
——乘法运算律
实践与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
——消费知多少
数与代数 三、蛋的世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2、 小数的大小比较
3、 小数的性质及应用
4、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
引起小数大小的变
1、 乘法运算律
2、 简算
化
5、 名数的改写及“四舍
五入”法求小数的近
似数
数与代数 四、奇异的克隆牛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
算
实践与综合运用 综合应用
——饮食与健康
空间与图形 五、繁忙的工地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1、
了解平角和周角,系
统认识角
2、 角的大小比较
3、 角的度量和分类
4、 画角
5、 三角形的认识
6、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
的关系
7、 三角形的分类
8、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数与代数 六、三峡工程(一)
——小数乘法
1、 小数乘整数
2、 小数乘小数
3、
小数混合运算及简
算
数与代数 七、三峡工程(二)
——小数除法
1、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
除法
2、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
除法
3、
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
4、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统计与概率
八、小篮球队
——统计
1、 平均数的意义及简
单的求平均数的方
法
2、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
的方法
3、 复式分段统计表
二、教学目标
总复习 复习巩固本学期所学内容
知
识
与
技
能
数与代数
1、具体情境,体
验用字母表示数
的意义和作用;
会用字母表示
数、
表示常见的
数量关系和计算
公式。初步学会
根据字母所取的
值,求含有字母<
br>的式子的值;理
解并掌握加法和
减法的运算律以
及减法的一些运
算性质
,并能用
字母表示;能够
运用所学的运算
律进行简便计
算,解决相关的
实际问题。
2、乘除法各部分
间的关系,并会
在实际运算中应
用。 3、体情境,通过
观察、类比等活
动理解小数的意
义,会比较小数
的大小
,理解小
数的性质,并能
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借助计算
器,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
数大小变化的规
律,能进行十进
制复名数与小数
之间的改
写。会
空间与图形
1、从具体事例中
抽象出角和三角
形的过程,认识
角和三角形,知
道周角、平角的
概念及周角、平
统计与概率
1、事例,理
解平
均数的意义,探
索求“平均数”
的方法,会球平
均数;会根据具
体情况运用平均
实践与综合运用
1、小数四则运算
的水平,能运用
学过的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2、在实践活动
中,初步了解用
数学研究问题的
方法。
角、钝角、
直角、数解决与分析实
锐角的大小关
系。通过观察、
操作、了解三角
形两边之
和大于
第三边、三角形
内角和是一百八
十度。
2、器两指定角的
度
数,画指定度
数的角,会用三
角板画三十度、
四五度、六十度、
九十度的角。
能
够按角的大小对
三角形进行分
类。在探索三角
形分类和验证三
角形
内角和的过
程中、体验方法
的多样性。
际问题。
2、同时对两种数
量分段统计数
据,能根据统计
结果做出简单的
判断和预测。
用“四舍五入”
法求小数的近似
数,会把较大的
数改写成用“万”
或“亿”
作单位
的数。
4、具体情境理解
小数四则运算的
意义,掌握小数
四
则运算及混合
运算的方法,并
能正确地进行计
算;理解整数运
算律对于小数同
样适用,并能运
用这些运算律进
行小数简便计
算。能根据实际
情况用
“四舍五
入”法求积、商
的近似值;认识
有限小数、无限
小数、循环小数。
数
学
思
考
解
决
问
题
1、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初
步的代数思想。 2、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
生初步的归纳、体力能力。
3、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学习用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4、习几何初步知识
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经历观
察、操作、验证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5、体情境中,不断提高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思和能力。
1、体情境中,发现、提出并解
决用小数计算解答的问题,培养估算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和运
算规律
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合应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思和动手实践能力。
3、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初步学会
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不断积累和同伴
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
感
与
态
度
1、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2、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热爱大自
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3、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会
统计的工具性。
一、黄河掠影
————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
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
习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
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用
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
及减法的运算性质;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用字母
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
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
,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
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
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单计算。
3、
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5、
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和作用。2、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
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3、在学习用字
母表示数的过程中,感受用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
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一、谜语导入。
师: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你能猜出它是谁吗?(青蛙)
二、教学探究。
1、用字母表示数
师:(出示一个池塘的青蛙图片,)看着这可爱
的青蛙,让我想起了一首儿歌——《数青蛙》,我们一起来
读一读好吗?
生:青蛙1张嘴,
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
师:你会接着往下编吗?
生:4只青蛙4张嘴。
……师:要是15只青蛙呢?
生:15张嘴。
师:200只青蛙呢?
生:200张嘴。
师:要是这样说下去说完说不完?
师:是啊,要是这样说下去肯定说不完,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句话就能表示这首儿歌?
生1:很多只青蛙很多张嘴。
生2:无数只青蛙无数张嘴。
生3:不知道多少只青蛙不知道多少张嘴。(生笑)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用文字表述的。既然是数学的课堂,那么有没有一种数学的表示方法呢?
生1:x只青蛙x张嘴。
师:这个方法真好,还能说吗?
生2:a只青蛙a张嘴。b只青蛙b张嘴……
师:看来方法挺多的。当我们不知道有几只青蛙
时候,不能用具体的数表示青蛙的只数时,在数学上一般
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任意数,如果用字母n表示青
蛙的只数,那就是n只青蛙多少张嘴呢?
生:n只青蛙n张嘴 。
(出示)n只青蛙n张嘴
。
师:为什么青蛙嘴的张数也用字母n来表示呢?
生:因为1只青蛙就是一张嘴,青蛙的只数和嘴的张数是一样的。
师:对了,在同一个式子中
,相同的字母表示的数相同。(出示:在同一个式子中,相同的字母表示的数
相同。
师:你觉得这里的n可以是哪些数?
生:可以是1、2、3、4、…….等等很多数。 师:对这里的n可以表示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数。(板书:自然数)如果n等于1就是1只青蛙1张嘴,如果n等于32就是32只青蛙32张嘴,如果n等于900,那就是…..
生:900只青蛙900张嘴。
师:同学们用一个小小的字母就把青蛙的只数和青蛙嘴的张数
表示的清清楚楚,看来这个字母的作用实在
是很大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2、用字母表示倍数关系
师:我们接下来看儿歌的后半部分。
(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只眼睛()条腿,3只青蛙3张嘴,
()
只眼睛()条腿,
……
n只青蛙n张嘴。()只眼睛()条腿。
师:2只青蛙几只眼睛?几条腿?你是怎样算的?
生:2只青蛙4只眼睛,我是这样算的:1只青蛙2只眼睛,2只青蛙就是2个2,用2×2=4。 <
/p>
生::2只青蛙8条腿,我是这样算的: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就是2个4,用2×4
=8。
师:眼睛的只数与青蛙的只数是什么关系?
生:眼睛只数是青蛙只数的2倍。
师:腿的条数与青蛙的只数是什么关系?
生:腿的条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
师:哦
,原来是这样。看来我们用青蛙只数×2就是眼睛的只数,用青蛙的只数×4就可以求出腿的条数。
(出示n只青蛙n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师:眼睛的只数怎样求?腿的条数怎样求?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生:n只青蛙n张嘴。(n×2)只眼睛(n×4)条腿。
师:看来,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还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
3、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接下来轻松一下,做一个猜年龄的
游戏,想知道谢老师今年几岁了吗?猜
一猜?
生猜年龄。
师:到底我多大了,不告诉你。(指名问一生)你多大了?
生:10岁了。
师:;老师的年龄比你大42,你知道谢老师的年龄吗?你会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生:王老师今年52岁,10+42=52(岁)
师:现在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当他1岁的时候,老师几岁?
生:老师51岁。
师:当他25岁大学毕业的时候,老师几岁?
生:老师67岁。
师:那么我们也用
一个字母来表示他任意一年的岁数,如果用来表示他的年龄,那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
来表示谢老师的年
龄?
生:b+16。板书:b+16
师:根据你的经验,可以是哪些数?
生:可以是很多数。
师:是所有的数?这个可以是200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目前来说,人不可能活到200岁。
师:这位同学说对了,老师
也从网上找到一条相关信息,目前世界上的人寿命最长的是130岁,老师查到
的也不一定是对的,同学
们可以课后自己去查一查。
(出示:字母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示数的范围不一样。)
师:只
要这个字母确定了,b+16就是一个确定的数。咱们换个角度,如果用ⅹ表示老师的年龄,那他的年
龄
应该怎样表示?说出你的想法。
生:ⅹ-16。
师:看来,用字母表示数,有的时候可以表
示任意的数,但在表示生活中的数的时候,有时会有一定的范
围。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探究用字母表示学过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
学习,我发现咱们班有一群善于思考的学生,不知道记忆力怎么样?敢接受我的考验
吗?
生:能。
师: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生回答,电脑出示计算公式。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探究发现,用字母可以表示一个数,那你能
不能用字母表示一些学过的计算公式呢?
如果用字母C表示周长,用S表示面积,用ɑ和b分别表示长和
宽,边长用字母ɑ表示。那你能不能用字母
表示出它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请你自己选择一个图形(
长方形或正方形)试一试。(学生写,教师
巡视)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表示的吗?(学生汇报,课件呈现字母表示的公式。)
师:这两种表示方法,你认为哪一种表示方法更简洁、方便?
生:用字母表示的更简洁。
师:其实,它们还有更简洁的写法,想不想知道?请自己看大屏幕。轻声的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
师:母与数字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
号,如:ɑ×2通常可以写成
2ɑ或2•ɑ。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省略乘号,用点表示或直接去掉乘号
,如:ɑ×b写作ɑ•b或ɑb;相同字
母的话就写一个字母,再在字母的右上角写上2,如:ɑ×ɑ通
常写成ɑ•ɑ或ɑ2,读作:ɑ的平方,表示2个ɑ
相乘;字母与1相乘省略1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
:1×ɑ写做ɑ。要特别注意的是:加号、减号和除号
不能用小圆点代替,也不能省略不写。
师:你现在知道这几个公式更简单的写法吗?试着写一写。
生动手写。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可要继续努力呀!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课:
下面我们来当一次小法官,看你有没有掌握这些知识,有信心继续挑战自己吗?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b= x×5= ɑ×c=
1×x= x×x=
2、手势判断对错。
(1)b×2可以写成b2 ( )
(2)b+b=2b
( )
(3) ɑ+5可以写成5ɑ (
)
(4)6-c=6c ( )
(5)d÷7=7d ( )
3、用线段把左右相等的数连起来。
比ɑ多2的数 ɑ2
比ɑ少2的数 2ɑ
2个ɑ相加的和 ɑ+2
2个ɑ相乘的积 ɑ-2
ɑ的2倍
4、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件上衣ɑ元,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ɡ天共看了( )页。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35人,到新站下去x人,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五、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
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
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
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
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以建构主义为理论
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
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
表示数的意义,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
的真正主人。
教学情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
质的环境。
本课开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入手,一只青蛙一张嘴……让学生从儿歌中捕捉信息,再进
行编儿歌的
过程,充分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也自然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有很多只青蛙该怎么表示。学生在
编儿歌的同
时也在经历着寻找规律的过程,从而自然总结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再把数量关系从用文字描述
上升到用字
母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在这一环节中,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因为这样的情境
创设变得十
分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调动。更重要的是,在编写儿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
从具体到抽
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玩游戏的同时,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这无疑是
我们所期待
的一种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根据
所给条件写出两步运算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进一步掌握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
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为学
习用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正确写出两步运算的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学难点: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式子。(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1)一个加数是o,另一个加数是6,和是()。
(2b个a相加,和是()。
(3)把x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C度,每个底角是()。
2.揭示课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只要给出
式
子中每个字母表示的数是多少,就可以算出这个式子表示的数值是多少。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
求
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板书课题)
活动二
1.投影出示例:一个商店原有120千克苹果,又运来10筐苹果,每筐重a千克。
⑴用式子表示出这个商店里苹果重量的总数。
⑵根据这个式子,求a等于25时,商店一共有
多少千克苹果2.指名读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要求商店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需要先求什么?(先求又运来了多少千克苹果。)
(2)怎样
求又运来了多少千克苹果?(已知运来10筐,每筐a千克,求10个a是多少千克,是lOa千克。)
(3)怎样求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用原来的120千克加上又运来的lOa千克,就是一共有多少
千克,即
120+lOa(千克)。)
教师将讨论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商店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120+lOa(千克)。
(4)120+lOa还能不能进行计算?(不能,这就是计算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写答语。(答:商店一共有120十lOa千克苹果。)
(5)如果现在知道
a等于25,根据120+lOa这个式子你能求出商店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吗?自己试试看。
教师在
黑板上板书“a=25”,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做完以后,集体订正,确定算法:
120十lOa=120+10×25=370。
注意强调,计算的结果后面不必写单位,但需在答语中注明单位名称。
(6)如果已知a=30,你能算出商店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吗?指名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a=30,120+lOa=120+lO×30=420。)
3.尝试后练习:做一做
活动三
书第6页10题。
先让学生打开课本独立读题,理解题意,然后教师提问。
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先让同桌的同学共同讨论
一下,再指名学生回答。
师:节课我们学习了
求含有字母的式于的值的方法。求含有字母的式于的值,首先要根据题意,正确地列
出含有宇母的算式,
把字母的数值代人式子中进行计算,计算结果的后面不必写单位名称,但须在答语中
注明单位名称。
活动五
书第6页11、12、13.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
方法。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3、
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熟炼地运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1)a+a=( ) a×a=( ) (2)当a=5时,2a=(
),a的平方=( )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
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 30x (2)30x+a
(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用字母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2个x减5
(2)两个x相乘的积减去3(3)48与16的积减去x(4)x的20倍加上43(5)100减
去
4个a.。
2、解决问题。
一支钢笔a元,小刚买了4枝,小红买了7枝。
A用式子表示小刚比小红少付的钱数。
B当a=8时,求两人共花的钱数。
三、全课总结:
师: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书7页的14题,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a b c s
×
9
s c b a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1、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
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为用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做准备。2、
知道利用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求出其中任意
一个未知量。3、能根据关系式计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利用数量关系式求出其中一个未知量。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用字母表示
2、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
如: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总价、单价、数量;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数量。
3、回答:教师板书:路程=速度×时间
活动二
1、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启发提问:(指复习2题)
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能否用字母表示这一数量关系呢?
(因为路程、速度、时间也表示数量,所以同样也可以用字母代替)
(2)教师说明:用字母
s表示路程, v表示速度, t表示时间,重点强调读法、写法。
(3)引导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上面数量关系式。
(4)归纳: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都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5)已知某一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怎样求它的运动速度?
提问:由数量关系可以得出 ,可否由 直接推得?根据什么?
2、求关系式中的未知量,教学例2。
例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60千米,从甲站到乙站行了4.5小时。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师:利用数量关系式,只要知道某一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时间,把它们代入上面的公式,就可以求出所行的
路程。
①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②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题中遵循的数量系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
(板书:)
3、尝试训练
一个学校食堂上月收入伙食费3475元。各项支出一共是3058.73元。
这个食堂上月结余多少元?
教师提示:①字母关系式怎样表示?②按例题的解答步骤进行计算
4、总结归纳:
师:用数量关系式解应用题应注意几个问题?
①首先弄清题意,知
道题中的数量关系。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式。③代入数值。④计算结果不带单位名
称。
活动三
师: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活动四
1、
用字母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 路程、速度、时间
(2) 单价、数量、总价。
(3)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2判断,并说明理由
一点通6页4题。
活动五
作业:书第10页1、2、3、4。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
认识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知
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
里简写和略写乘号。2.使学生能够语言表达字母公式,能
够将数字代入字母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
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字母表示公式的简单美。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公式;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乘号的简写和略写。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师:(投影出示P.8页图)我们也学过一
些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你还记得这几个图形的面积公
式吗?请你用字母表示,行吗?
2.生在练习本上用字母写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正方形:S=a·a
4.示范:a·a可以写成a2,表示两个数相乘,读作a的平方,所以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一般写成S=a2。
5.区别:a2与a×2
6.生汇报,师板书:C=a·4=4a
7.师小结: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省略,
但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如:a+b不能写成ab;
在两个数相乘的时候,乘号不能省略不写,
可以改为“·”,但容易与小数点混淆,所以一般仍记作“×”。
8尝试后练习
(1)如果用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S=ab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C=a·4=4a
(2)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a×xx,
x ×5 x×x×3
9.师说明:在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或周长的时候,实际上是把
数字代入有关的算式,算出的结果就是它的
面积或周长。
10.出示例1:已知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①指名学生读题,说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②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面积公式中每一字母表示的意义。
③在这道题里每一个字母的数值是多少。
④指导学生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示范格式:在利用公
式进行计算时的结果不必写出单位名称,只在答话中
注明就行了。
11示范后练习:完成P.11页下面的7题。
活动二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a×ba×8b×ba×1
2.说出下面各组中的两个式子的意义,并说出哪组中的两个式子结果相同。
62和6×2x·x和x22.5×2.5和2.52a×2和a2
3.先写出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再把数值代入公式计算:一个正方形,边长24毫米。
活动三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活动四
书11页4、5、9.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 <
br>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
理能力。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2、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
口算卡、挂图、小黑板、检测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口算
125+75= 300+1600= 0+247=
75+125= 1600+300= 247+0=
2、观察这几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规律究竟成不成立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二、探究研讨
1、学习信息窗三
(1)(出示挂图)下面我们看一幅图,这是李叔
叔向我们介绍他某一天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你从图中获
取了哪些信息?(生汇报)
(2)介绍自行车上的仪表
师: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板书: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帮李叔叔算算,指名板演,其他生在练习本上做。
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师:这两个算式都求的是什么?得数怎样?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板书:40+56=56+40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规律
(1)比较小的数有这样的规律,比较大的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请大家举两个较大的数验证一下。
要求:先写两个加数,再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变没变?(举例汇报)
(2)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你遇见过吗?(生举例)
(3)你能举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和发生变化的例子呢?
师:这些例子可以证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谁能说一下这个结论。
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加法交换律(板书课题)
在加法交换律中,变换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和
回忆;怎样得出加法交换律
?(通过观察猜想——举例验证——总结规律得出,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遇到类
似的问题时可以应用这种
学习方法解决)
3、用喜欢的方式表示
师:我们自己发现了加法交换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可以用符号、图形、文字等
多种形式表示。(师巡视,指名板演)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些表示方式都对,通常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是最简洁的。如果用字母a和b 表示
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这里的a和b可以是哪些数?
4、应用
师:学习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呢?(验算加法)一起
计算并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307+348= (指名板演)
三、训练反馈
1、对口令
要求:师说:2+3,生对:=3+2
25+65( ) 324+567( )
同桌互对口令。
2、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300+600=( )+( )
27+19=19+( )
( )+65=( )+35
a+( )=10+( )
( )+( )=( )+( )
3、请先在括号里填上“>”,“<”或“=”,再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45+35+74( )74+45+35 65+76+13( )76+65+13
23+45+56+60( )45+23+60+56 345+789( )789+345
4、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25+49+75=( )+( )+( )
四、课堂检测
1、 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 )+100=( )+37 432+168=( )+( )
280+( )=78+( ) 183+23=( )+183
2、 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
(1)276+124=180+220 ( )
(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3)550+240=240+550 ( )
(4)a+20=400+a ( )
(5)△+○=○+△ ( )
(6)45×8=8×45 ( )
(7)48+b=b+48 ( )
(8)45+760=760+54 ( )
五、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a+b=b+a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津进行简便
计算,培养学生分析
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35+( )=65+( )
( )+147=( )+274
56+74=( )+( )
a+200=( )+( )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30+50+70=30+70+50
a+800=800+a
□+△+○=○+□+△
3.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计算完后,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新课
1.教学例。
给上面的复习题3加上一个已知条件“三班有49人”,问题改为“三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引出例。
让学生读题后,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一班48人 二班50人
三
班49人共?人
提问:
我们在前面研究过,求两个数的和一共是多少,知道
用加法算。现在求三个班人数的和一共是多少可以
怎样算呢?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
指名说第一种解法:先把一班和二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三班的人数。引导学生说出
综
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明先算一班与二班人数的和,可以在48和50的外面加上小
括号。
指名说出第二种解法:先把二班和三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一班的
人数。引导学生说
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示先算二班与三班人数的和,
要在50和49的外面加上小
括号。
提问:
“这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
“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板书:(48+50)+49=48+(50+49))
“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都是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三个数相同。)
“有什么不风点?”(加的顺序不同,等号左边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
等号右边先把50和49
相加,再同48相加。)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4
8、50和49这三个数相加,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或者
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
8相加,它们的得数一样,也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1)、教师:我们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2+13)+14○12+(13+14)
先让学生算一算,看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
师归纳整理:12、13和14这三个数相加,先把12和13相加,再同14相加;或者先把
13和1
4相加,再同12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320+150)+230○320+(150+230)
让学生说一说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3.比较三个等式,突出下面三点:
(1)这三个等式中,左右两边各有几个加数?(三个加数。)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 数都一样吗?
(2)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
个数相加,再同第
三个数相加。)
(3)再看右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 第一个数相加。)
提问:
“每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相同吗?但它们的和怎么样?”
“谁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说一说?”
让几个学生试说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
律叫做加法结合律。再看一看教科书第49页的结
语。
4.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提问: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学生
回答后,板书:(a+b)+c
=a+(b+c))
“等号左边(a+b)+c表示什么意思?”(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什么意思?”(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5.练习。
完成第50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把数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
据哪个运算定律
填写的。
6.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教学例3。
出示:480+325+75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共国讨论。
教师板书:480+325+75
=480+(325+75)
=480+400
=880
(2)教学例4。
出示:325+480+75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学生试算后,讨论订正。
教师板书:325+480+75
325+75+480 ←指出应用加法交换律
=(325+75)+480 ←指出应用加法结合律
=400+480
=880
(3)比较例3、例4。
让学生说一说例3、例4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例3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只
应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就可以使计算简便。而例4
要使325和75相加,必须先应用加法
交换律把75调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
才能使计算简便。
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例4也可以应用加法交换律把325调到480的后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
br>加,使计算简便。
提问:
“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哪些计算中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如9+8怎么想?”9+8=9个(1+7)=(9+1)+7=17
“36+48怎么想?”36+(40+8)=(36+40)+8=76+8=84
“应用加法结合律不仅可以做口算加法,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4)做第15页下面的1、2、3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三、课堂练习。
书16页4、5题。
教学反思
: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是丰富
多彩的,只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
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动态生
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
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都有机会加以重视。
快下课了
,我开始答疑,一名学生举起手:“王老师,我有个问题。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的方法不科
学:(a+b)+c=a+(b+c)。等号左边(a+b)+c只要写成a+b+c就可以了,本来就先算a+
b根本不用加
括号。”
一席话引起了全班的议论:“对呀,咱们学混合运算时曾讨论过,老师,书上错了!”
“你们觉得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教师反问
生:“a+b+c=a+(b+c)”
“我觉得加法中谁和谁先加都可以,所以a+b+c=a+(b+c)=b+(a+c)
“这样一来,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
“加法交换律!”同学异口同声。
“对!又有交换又有结合,看来不能叫结合律了?”
“叫加法运算定律吧!”
“怎样用文字表述呢?”
“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
“我觉得不止三个数,更多也可以,几个数相加,先把几个数相加,再和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不好不好,不够准确”。
“可以这样说:几个数相加,先把其中一些数相加,再和剩下的数相加,和不变。”
“对!这就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你们自己发现总结的,就叫四(7)定律吧。”我宣布。
我
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想法的人,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
能把富
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
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
便计算。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
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
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从课题出发:“加法运算律”是哪些运算律?说出相应的字母表达式及其意思
板书:a+b=b+a (a+b)+c=a+(b+c)
2、抢答小比赛:比比谁最快说出三角形角上三个数的和。
并说说先算什么,体会“凑”的思想。(板书:
凑)
3、举例:46
师:你能说出哪些数和46凑成整十,整百……?
师:看来连加中也藏着不少学问,可不是那
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如何使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
更加简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将题意说一遍?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写在练习本上。
交流各自算法并相应板书:
9+46+54
29+46+54
=75+54 =29+(46+54)
=129(人) =29+100
=129(人)
=129(人)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再次强调“凑”)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试一试
(1)出示题目:69+75+25 78+(47+22)
(2),
175+201
=(175+200)+1
=375+1
=376
(3)师: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生:这里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本来是200和1加在一起
的.先把175和200先相加,改变了运算顺序
(4)学生独立做354+102,105+216,两人上黑板,集体订正.
师:先观察,怎样才能简便运算?
师:你想将谁和谁凑在一起?怎样才能凑在一起?运用了什
么运算律?谁能具体地说一说?谁再来说一
说?
师:请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展示交流
三、练习巩固
1、书16页第5题
师:比一比,看谁能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和?
2、64 +19+ 36
38+ 18+ 32 79+ 59+ 21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
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
的过程。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
方法的多样化。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
具:多媒体课件出示例题及习题,交通工具(飞机、火车、小汽车、自行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男女各算一组,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 灯片出示)
第一组(男生做) 第二组(女生做)
136-65-35
136-(65+35)
362-87-113
362-(87+113)
545-149-251
545-(149+251)
师: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
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
师: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
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
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规律,利用
规律解决问题,使问题简单化。(幻
灯出示例题)
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2、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出算式
3、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4、全班汇报交流,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134(页)
5、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和理由
6、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7、刚才
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
计算,我
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将例1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幻灯出示)
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⑶说明理由
三、巩固练习
1、游戏(抢选“交通工具”)
师:上一题大家完成得真棒,现在我们来放松一下来做个游戏
⑴游戏规则:师出示四道题,四组同学每组各做一题,做完后可以抢别的组的,哪组抢的最多就可以优先
选择“交通工具:飞机、火车、小气车、自行车”去旅游。(出示交通工具图片)
470-254-46 528-53-47
545-167-145 628-28-85
⑵公布比赛结果
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交通工具是否满意?
⑷教师适时提出:如果今天咱们班游玩的目的地就在本县,你们哪一组选择的交通工具最合适?
⑸师小结:选择交通工具就像我们选择合适的算法一样,也要根据目的地的远近来衡量,不能一味地追求
速度等等。
2、幻灯出示例1下面“做一做”的第2题
四、小结
师: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
们还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1、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468-132-68”?算算看
2、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934-93-434
653-135-265 85+121+115+79 746-(73+46)
762-62+38 188×125×8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240-606-394 625-288-212
859-(495-387) 2145-(587-1145)
3647-487-113-1856 6753-392-1753-508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
括出减法的意义,对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
性。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师:我们在前三
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习减法的意
义。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 24 + 19 = 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 │ │
加数
加数 和
(2)二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 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 │ │
和 加数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3? 19 = 24(人)
男生有多少人?
│ │ │
和 加数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
数”、“和”(如右
上)。
接着让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
学生人数
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
的减法算式(如右
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
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
数,求另一个加数,用
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
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个加数的运算。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师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
逆
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
第(2)、(3)题中变成了
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
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
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
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
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
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17页上的8题。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17页的第10题。
二.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仍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问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问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出: 1234 验算: 2079
2079
+ 845 - 845
? 1234
2079
1234 84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
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
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7”(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79i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
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
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出: 1234 验算: 247 1234
- 987 + 987
- 247
247
1234 98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
一说每种验算方法
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
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
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
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三、课堂总结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
表示数的意义、作用和方法。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
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的值;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练习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举例说明,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哪些内容?
(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例如,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 a+b=b+a
(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例如,长方形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
(3)用
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例如,知道某一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时间,求物体运动路程的公式可以写成s=vt。
(4)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例如,比x小8的数可以写成x-8。
2.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谁能举例说明?(学生举例时要说完整)
例如,求“20减去a的差”的式子是
20-a。
a=5,
20-a
=20-5
=15。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x的平方。
(2)8与a的和。
(3)30减去5个x。
(4)a、b两数的和乘以a、b两数的差。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下面各题。
287+280+720 250-128-72
727-(327+160) 435-49-11-40 724+425+565+1076
⑴简算时要运用哪些运算定律。
⑵简算过程?
⑶怎样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⑷7.25+183+17
a+b+c
=7.25+(183+17) =a+(b+c)
=7.25+200
=207.25
2.练习书18页我学会了吗?
(1) 指名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完整解答
三、课堂练习
册10页我学会了吗?1、2、3、4、5.
四、课堂作业
册11页6、、7、8、9。
第十一、十二课时
第一单元测试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试卷分析。
教学过程:
二、高速山东
———乘法运算律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运算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对乘法计算
规律的概括,是计算经验
的提升。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合理灵活地进行
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具有
重要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结合律、交换律。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交换
律、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
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2、:经历
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3、:感受数学探索的
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探索、发现、理解、应用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
生:喜欢
师:我们的淘气也很喜欢搭积木,而且聪明的
他还从其中发现了一些数学的奥秘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播放课件1,出示情境图。(用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长方体的一面)
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积相等,(求的就是一个整体)
师:认真观察这个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奥妙吗?
生思考,汇报(数字相同,交换了位置,积不变)
师:你们的发现淘气也找到了,不过喜欢思
考的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
的位置积都不变呢?
生:……
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
生举例验证
师:大家找到了这
么多例子,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如果
用a、b表示两个
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a×b﹦b×a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a.b指的是什么?
三、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2出示情景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说说估计的方法)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生举手汇报,师追问:怎样想的?
师引导从上面、正面观察
上面:(3×5)×4
师:这个算式可以写成
(5×3)×4 吗?
生:可以,都是求同一个物体,
生:可以,虽然3和5的位置交换了,但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它们的积不变。
师:出示4×(5×3) 可以这样写吗?
生交流,师引导可以把(5×3)看成一个数,这里也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正面:(4×5)×3
师:你还可以怎样写?根据是什么?
生:(5×4)×3 3×(5×4)
师:细心的淘气在这些算式中发现了两组特别的算式,(师擦掉其它算式,留下(3×5)×4
3×(5×4)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乘数相同,三个数的位置不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积相同。
师:可以写成(3×5)×4
= 3×(5×4)吗?
生思考回答。
2、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师:你们的发言
很精彩,那么象这样的三个乘数的位置不变,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是不是在其他算式中
也存在呢?你还
能举出例子来吗?可以是两位数或三位数相乘的,为了节省大家计算的时间,在运算时可
以使用计算器
(学生在小组内举例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举例的情况。
生:……
3、概括规律
师: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样的例子多不多?(生:多)能不能举完
呢?(生:不能)那么从中你又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什么规
律吗?
生思考概括
师:你们概括得真好,你能用三个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任
意三个数字,写出我们发现的规律
吗?
生说师板书:
(a×b)×c﹦a×(b×c)叫做乘法结合律
三、运用模型,完成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题。最后运用课件集体订正。
2、运用乘法结合律很快算出38×25×4 42×125×8
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汇报
3、完成“练一练”。先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有
错的让该生上去视屏展示,集体交流,并说
明运用了什么规律。
五、小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好朋友的?
板书:
探索与发现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5×4﹦4×5
(3×5)×4 =3×(5×4)
教学反思
⒈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教
材中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是两个分散的情景,在
第一次的备课时我依据书上的过程设计教学,
可试课时发现在探索结合律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计
算小长方体的块数,但几乎没有用括号的。他
们习惯于先算哪一面就把哪两个数字写在前面,教师在引导
出书上的算式上也有些牵强,而且我发现学生
列出的这些算式中本身就有乘法的交换律。那么何不先探索
乘法交换律,把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作为探索结
合律的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
此,我大胆改变教材结构,先探索乘法交换律
,并利用淘气这个人物把书中分散的情景进行整合,突出整
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⒉注意
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
用乘法
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
学态度
的启蒙教育,本节课我抓住这一教学重点,有意识地设计了“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假
设,举
例验证 ————概括规律”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意渗透“探索
与发现
”的一般方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运用乘法结合律、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
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
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
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2=10 25×4=100
25×8=200 125×8=1000
师: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5×7=7×(□×□)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师: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
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
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
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25×32×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运用定律 体验简便计算
1、试一试:学生尝试计算
23×15×2
5×37×2
(1)学生先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搜寻生成资源
(2)指名不同算法的学生上板板演
23×15×2
23×15×2
=345×2
=23×(15×2)
=690
= 23×30
=690
5×37×2 5×37×2
5×37×2
=185×2
=5×2×37 =37×(5×2)
=370
=10×37 =37×10
=370 =370
(3)比较辨析,体验简便算法
策略建议:让学生在比较中优化算法,体验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7×4×5 25×(2×13)
28×25 125×23×8×3 125×32×25
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①乘法交换律 ②加法交换律
③乘法结合律 ④加法结合律
⑤乘法的意义 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17×125×8=17×(125×8),这是应用(
)
(2)25×37×4=25×4×37,这是应用( )
(3)23+23+23+23+23=23×5,这是应用( )
(4)50×125×8×2=(50×2)×(125×8),这是应用(
)
(5)37+448+63=448+(37+63),这是应用(
)
四、引导反思 总结深化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
策略建议: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类比、猜测、验证的探究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求
乘法
算式中的未知数。3、能根据知识的迁移,找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
和逻
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一、谈话导入:
师: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乘法运算律,研究了如何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
算。这样一来,“乘号宝宝”
可骄傲啦!“除号宝宝”不高兴了。你瞧,他那难过的样子,咱们一起来安
慰安慰他吧!
二、合作探究 寻找规律
(一)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
师∶同学们还记得吗?乘法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在二年级学的根据乘法口诀四八
三十
二咱们就能写出四道算式,指名口答。
2、出示35÷7=5,根据这道除法算式我们可以写出相应的
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指名口答教师板书:35
÷5=7 5×7=35或7×5=35
3、根据780÷13=60独立写出一道除法算式和一道乘法算式,指名交流。
4、每人根据刚才的样子,多写一些这样的算式,小组交流。
5、根据c÷b=a,写出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算式。
6、通过以上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7、教师小结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二)探索除法运算规律
1、师:知道乘除法之
间存在这么密切的关系“除法宝宝”脸上露出了微笑,可是他又有新的问题了,出
示:乘法有那么多运算
律,我们除法有没有运算规律呀?
2、出示课本22页第7题:猜一猜两边的算式会有什么关系?然后独立计算,比较两边算式的大小。
3、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
这两个数的乘积,用字母表示为:a÷b
÷c=a÷(b×c)
5、利用这个规律计算22页第7题第2小题
三、巩固练习 运用规律
1、23页第8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说一说怎样算的?
2、补充练习:生活中的数学
⑴四年级一班有12个小组,每组有4人,每人能做5个手工制品,这个班的同学一共能做多少个?
⑵玲玲家有一个房间长4米,宽3米,用面积25平方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3、开放题第23页第9题
独立思考,交流解题策略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最后出示除号宝宝的笑脸。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除法的性质
教学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
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2.使
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
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
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师: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
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书22页7、8、9。
六、板书: 除法的性质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a÷b÷c=a÷(b×c)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进一步体验探
索规律的过程,在探索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
用字母表示。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
、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提出猜想。
1、出示情境图:我校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共有25各小组,每组
里4人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参加种树的一共多少人?
(1)根据上面的题,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
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
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2、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生2:我发现了两个算式中都有4、2、25这三个数
生3:我还发现了可以先算4+2的和,再乘25;也可以先算4×25、2×25,再把积相加,结果
不变。
小组合作、汇报: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二、引导探究、验证猜想。
1、你还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吗?同桌合作试试看!
同桌合作学习,任意自由选择三个数举例
2、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合作的成果?
汇报:我们组成的等式是(8+125)×15=8×15+125×15,所以验证了这个猜想是成立的。
3、通过你们举例,说明这个猜想成立吗?(猜想成立)
三、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观察得到的每一组等式,想一想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可以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看
看你们的发现一样吗?有没有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然后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记录这个发现。(小组活动)
2、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我们小组发现括号里的两个数与第三个数相乘,也
可以把小括号去掉,用小括号里的两个数分别去
乘括号外的数,结果不变;
生2:我们小组用符号来表示这个规律(☆+△)×□=☆×□+△×□;
生3:我们小组用字母表示数来表示这个规律(a+b)×c=a×c+b×c
3、概括规律
: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结果不变。这
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4、为了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就可以采用刚才有的小组的办
法:用字母表示。当然,有的
小组采用了其他的符号表示是可以的,不过,人们习惯上采取用字母表示数
的方法来表示这个规律。板书:
(a+b)×c=a×c+b×c
四、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1、请大家回顾一下,通过哪几件事情探索了乘法分配律?
小结:老师把同学们所说的过程表
示出来就是: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就是我们发现规律的
过程。
2、
出示练习题目 书26页1、2、3.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a+b)×c=a×c+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教
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
识的
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
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
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
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
中,我利用情境图导入新课,引出(4+2)×25这
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
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
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
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
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
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
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
—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
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
中都得到发展,教
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
培养他们的合
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
正是学生
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
独秀不
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提高计算能力.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
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
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
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
结合律的应用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3+27 138×100 8×9×125
100-64 64×1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2003=2000+□
(300+2)×43=300×□+2×□ (2000+3)×14
=2000×□+□×□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同学们踊跃举手,如填上48,老师会迅速得出4896,填上72,得出7344……
老师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
2.教学例: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师:这道题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简便呢?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反馈: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 )×84+( )×84
92×203=92×(200+□)=92×200+92×□
(2)计算102×24.
(3)计算9×37+9×63.
启发提问: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
反馈:计算下面各题.
①(80+8)×25 ②32×(200+3) ③35×37+65×37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④38×29+38
讨论:这个题符合乘
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从乘法的意义上考虑,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
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
律进行简算?
小结 我们在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式子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
简算,只要将题
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反馈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
乘法运算定律简算.
生:出72×46.
师:加上28×46.
板书:72×46+28×46
生计算:=(72+28)×46
=100×46
=4600
生:我出49×180.
师:加上49×20.
板书:49×180+49×20
生计算:
生:我出63×49.
师:加上37×51.
板书:63×49+37×51
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
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
数.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
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共同修改成:63×49+37×49或63×49+63×51.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23×(12+88)
(35+45)×12
35×45+45×12
(11×25)×4
11×4+25×4
25×(4+40)
25×4+25×40
讨论: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改哪个地方?
在讨论基础上得出:
第2题,如果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12+45×12,
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右
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
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
为(35+12)×45.
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
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25)×4.因此要特别注意:括
号里的每一
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
提到括号外
面.而三个数连乘则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须要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
别.
(四)作业
数27页4、5。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1.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2
.进行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的对比练习,
分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的对比练习。
教学过程: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
就可以用乘法
分配律进行计算。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两个数相乘,当一个因
数与整十数或者整百数接近时,可以先把这个因数变成整十数或者整百数,再用乘
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在乘加(或乘减)运算
中,为了计算简便,需要把几个乘法算式转化成含有相同因数的乘法算式。任何数
和1相乘还得原数。
类型六:(提示:这种类型既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也可以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88×125 24×25
48×125 48×25
(a+b)×c=a ×c+b
×c a ×c+b ×c= (a+b)×c
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
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就可以用乘法
分配律进行计算。
在乘加(或乘
减)运算中,为了计算简便,需要把几个乘法算式转化成含有相同因数的乘法算式。任何数
和1相乘还得
原数。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拓展
教学目标:1、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拓展中的活动,学生进一
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
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
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
会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方法进一步研究与乘法分配律相
关拓展了的规律。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拓展的过程。
难点:用语言叙述归纳乘法分配律。
一、 创设情景 :
A《儿童文学》 B《超级球迷》
C《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
每套28元 每套30元 每套42元
1、请你选择最喜欢的2种书,各买2套,《超级球迷》比《儿童文学》多多少钱?《十万个为什么》比
《超
级球迷》多多少钱?《十万个为什么》比《儿童文学》多多少钱?
2、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3、汇报交流,并板书如下:
(30-28)× 2 30× 2 - 28 × 2
(42-
28)× 2 42× 2 - 28× 2
(42-30)× 2
42× 2 - 30 × 2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板书的几组算式,它们可以用
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边的算式是怎样计算的?等号右边的算式又
是怎样计算的?
①学生小组交流。
②学生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同学们,你们所发
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同学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
进行验证吗?你能模仿
这样的算式也编写一组算式吗?
(1)、学生任意地写着算式。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这些例子。问:你是怎么验证左右两
边的式子的?
(2)、像这样等号左边和右边的式子都会相等,这是不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存在?
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 你认为它有着什么样的规律呢?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同学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3.进行抽象概括: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这种规律吗?
4、揭题: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拓展。(
(电脑出示: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
5、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1)“等号左面(a-b)
×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
(2)“等号右面a×c-b×c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6、对于乘法分配律拓展,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作业:书28页8、9、10、11、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律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
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
简便运算。 3、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
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用提问的方式复习)
2、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系统复习。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显示课件,分别复习运算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公式)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
(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
2、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
(三)、习题设计(贯穿于教学过程)
1、选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6+32+54 70+39+43+61
25╳49╳4
8╳(36╳125) 8╳4╳125╳25
546+785-146
2、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27╳48+27╳52
905╳99+905 13╳102
3、你能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78+45 =45+ ( ) 25 +( )=100
527+ ( )=600 25×16 =16×()
4、用简便方法计算
26+
(167+74 ) 166+ (285+334 ) 196+37+63 294+62+238
347+165+253 (174+98 )+102
25×81×4
50×17×2 50×15×6×4 16 ×25 125×32
5、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47 + 405 204+318
158+502 104+317
6、先填空,再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87 × 95 = 95 × ( ) 75 +75 -75 +75 =(
)
7、书29页我学会了吗?
8、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
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八岁时的一天,数学教师出了道数学题。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 的和。”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
加2等于
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
下去,数越来
越大,很不好算。不一会儿,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 数学老
师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
,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
,
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教学反思
1、这次的数学课是
一节运算律的复习课。班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运算律的运用。提问时,学生很快回
答出加法交换律、加
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字母公式。在学生练习中也证明了学生对
基本运算律的运用掌
握的不错,只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掌握的不太好,因此我在复习中增加了一个有趣
的小故事,用来帮助
学生记忆,事后证明学生掌握的不错。
2、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回忆规律、公式,并且对
学生自己做得题目也让他们自己分析、讲
解、评价。学生参与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学生说的多了,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节课只是把书上的练习
刚好
做完,没有时间补充新的题目。今后要想办法尽量弥补这个不足,充分利用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练习
的机
会。
通过从学生上台的发言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训练,学生讲话吐字
清晰,声音洪亮,叙
述问题条理分明。对于新一届的课改年级,就应该让他们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
们的综合素质,只有
这样才能把课改落到实处,使课改取得真正成功。
第十、十一课时
单元测试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试卷分析
教学过程:
一、成绩统计
100
90——99 85——89 70——84
60——69 不及格
及格率
优秀人数 优秀率
二、卷面分析
(一)审题不认真
如:一、请你填一填中的1题乘法分配律(a+b)×c=(ab+c)乘
法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分别与这个数相乘,
而他只用了a,忘了b。
4题根据c÷b=a(a,b≠0),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
乘法算式:5×6=30 除法算式:30÷5=6。根据上面的式子,哪来的数字?
五、解决问题。
1、“小强每天从家去学校,要走2个来回”列式:450×(2×5),“来回”是什么意思?
6甲乙两艘船同时从上海开往武汉。列式:(17+23)×9,看成同时 不 同地 相向而行。
(二)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如:三题选一选4小题如果x+y=10,那么24x+24y等于()
①240
②480 ③无法确定24x+24y把24提出来不就是24(x+y),
x+y=10, 24(x+y)
=24×10=240吗?
五题解决问题中的1题,“两个
来回”就是一天四趟;6题,同时,不同地,相向而行的用速度和乘相遇时
间,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的想想
看呀,用走的快的减去走的慢的,不就是两船相距的吗。
三、采取的措施
1、加强基本题的审题、计算的练习。
2、多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训练。
3、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三、蛋的世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
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
小数知识的开始,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本单元的主
要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
数大小变化,
名数的改写,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名数的改写和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
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
会比较小数的
大小;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
小数点位置移
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通过解决问题,学会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会用“四
舍五入”法
求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4在学习小数意义和性
质的过程中
,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观察
、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
数和分数的联系。2、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
,感受小数和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
学生受到爱学习、爱思考的教育,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直观模型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一组关于鸟的图片(配有音乐)。
这里有一些关于鸟蛋的信息,谁来读一读?
二、导入新课:
出示信息窗1,仔细观
察情境图,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想研究什么?(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小
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二、主动探索,掌握新知
(一)、学习小数的读写法
出示丹顶鹤和信天翁蛋的图。你会读吗?能写出这两个小数的读作吗?全班交流汇报。
师:谁来说说读小数时应注意什么?
师小结小数的读法。
出示鸵鸟蛋和鸡蛋质量的图。谁来读读下面这两条信息?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记录。
学生汇报写的小数.
师:谁来说说写小数时应注意什么?你能写出下面的小数吗?
(二)、学习小数的意义
1、认识0.2(一位小数)
一个鹅蛋是0.2千克,板书0.2,这个小数表示什么?
0.2的意义我们都清楚了,你们知道0.2由什么组成吗? 2个 (0.1)。
小结:0.1、0.2、0.8这些都是一位小数,一位小数是表示什么?十分之几,(板书)
2、 0.06千克(两位小数)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在刚才的信息中还有一个小数0.06,(0.06板书)这是个几位小数?
你认为0.06这个两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
下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用这个正方形表示1,你能表示出它的0.06吗?
订正时,比较,发现意义。
(1)研究0.01。但是要想研究0.06,我们还必须先来弄明白一个非常重要的两位小数0. 01(板书)。课
件演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强调),这一份表示什么?这一份用分数来表 示就是 , 用小数来
表示就是0.01,0.01就表示 。
(2)研究0.06
出现6份,这6份表示什么? ,写成小数就是0.06,所以0.06就表示 (板书)。
0.06的意义你清楚了,0.06里面有几个0.01?有6个。完成板书:(0.06 , 6个 )
出示丹顶鹤蛋重0.25千克
师:0.25的意义是什么?
(2)考眼力。观察这两列小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思考: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3、学习三位小数的意义。
出示信天翁图
0.365表示什么?如果我也用画图来表示,你准备怎样画?
引导学生说出将1个物体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365份,就是0.365。
要想知道0.365表示什么,我们还是先来研究0.001。
课件演示:一个正方体依次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然后演示0.365。
说一说你想取其中的多少份?怎样用分数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
如果取其中的59份,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怎么表示?
师:通过刚才电脑演示,我们又得 到了这样的一组小数,仔细观察这些小数,你又有什么发现?(三位小
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
小结:小数的意义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读出下面的小数
(1)0.58米 3.5厘米 41.47千克
(2)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 盈江地震灾区目前已经收到上级下拨的 抗震救灾资
金1.3180亿元,社会捐赠资金1504.98万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一 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
精神。
(3)刘翔在2006年7月11日的国际田联大赛男子1 10米栏的决赛中打破保持了十三年的世界纪录,成绩
是12.88秒。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最重的芹菜重二十三点八千克。( )
(2)最长的胡萝卜长三点三五米。 ( )
(3)最长的甜菜长五点五零四米。 ( )
3、选一选:
(1)0.005表示5个( )
a.十分之一 b.百分之一 c.千分之一
(2)0.8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
a.8
b.80 c.800
3、填空:
(1)0.4里面有(
)个0.1,0.125里面有( )个0.001。
(2)0.725表示( )
(3) 零点二三五写成小数是( )。
4、35页自主练习第三、四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 三位小数
表示 十分之几
百分之几 千分之几…… 的数叫小数
计数单位
0.1=110 0.01=1100 0.001=11000
0.3=310
0.25=25100 0.365=3651000_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理解、巩
固小数的意义。2、使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记数单位
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知识过程的能力。4、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
的品质。
教学重点:小数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及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小数计数单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
1、整数的数位
顺序是什么?【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整数的计数单位依次是什么?【一(个)、
十、百、千
】
2、说出下面各数中的“6”表示的意思?(课件)
236 6097
65 36000 486020
3、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4、小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也按照一定
的顺序排列起来,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也不相
同?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小数
的数位顺序。板书课题:小数数位顺序表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下面各数有几部分组成?
1.8 5.63 12.378
2、说明:【小数可以分成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两部分,中间被小数点隔开。】
3、说明:同整数一样,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起来,它们
所占的位置叫做小数的数位。
4、说出小数点两边的各个数位和计数单位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5、出示小数的结构图(课件),进行介绍: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 . ︷
1 . 8
5 . 6 3
1 2
. 3 7 8
↓
↓
表示几个一, 表示几个十分之一,
是“个位”。 是“十分位”。
6、出示小数数位顺序表。(课件)
①小数分为哪几部分?整数部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相应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②小数数位顺序表中小数部分为什么后面用省略号?
③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它
和整数1有什么关系?
④交流: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小数的数位名称又有哪些?
⑤讨论: 看一看、比一比:在数位顺序表上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有何异同?
⑥总结:【小数
可以分成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两部分,中间被小数点隔开;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由于每一
个数字所占的数
位不同,所表示的的意义就不同;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位。】
三、巩固练习
1、说说下面各数位上的数字各表示多少?数位名称又是什么?
1.3
7.69 102.037 0.040 0.508 340.09
2、填空:
①顺序表里整数部分的数位从个位起往(
)方向排列,小数部分的数位从( )位起往( )
方向排列。
②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 ),右边第一位是( )。
③百位和百分位分别是小数点( )和( )第( )和( )位。
④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 ),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⑤0.1是( )个0.01,10个0.001是( )个0.01。
⑥5.76里面有( )个0.01,26个0.1是( )。
3、练习九第5、8题。
4、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练习。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
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小数的数位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的意义,能比较熟练地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正确他说出小数部分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师:前面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读写法,今天
这节课我们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练习,进
一步巩固这些知识。
(二)分类练习
1.小数的意义。
(1)练习第3题。看图中涂色或箭头所指部分,写出小数。
①要写出小数,应该怎样思考?
整个图形在”0一1“之间平均分或多少份,涂色部分或到箭
头所指部分有这样的几份,想好分数,再写
成小数。
②按上述思路,学生独立完成。
③反馈讲评。
④指出每个数的计数单位,有这样的几个计数单位,(口答)
⑤学生口述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和相应的计数单位。
(2)练习第二题。
①独立练习。
②反馈做法,你是怎样连的,
③反馈结果,用投影核对。
(3)说出7.625中的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有几个计数单位。
①同桌互说。
②指名学生回答反馈。
③提问:7.625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7.625的计数单位是0.001,有7625个0.001。
(4)根据要求写小数。
①一个小数,十位上是5,百分位上是4,个位和十分位上是0,这个数是多少?
读题后在练习本上写出,再对照检查,最后反馈校正。
②一个小数,十位或千分位上的数都是5,十分位是8,个位和百分位都是0,写出这个数。
按完成(1)的方法完成,最后反馈讲评。
(5)小结:小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一种简写形式?它的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有怎样的规律?
2.小数的读写法。
(1)读法。
①读出下面的数:0.3610.01103.004
说说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的读法有什么区别?
读小数部分时从十分位起从左往右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依次读出。
②读5题。
a.把读的过程写下来。
b.反馈讲评。
(2)写法。
①写出下面各数。
四点九零点六零五一百点零零八
反馈写法。
②第6题。
③第8题。数学课本的定价是多少元: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口头汇报。
(三)综合练习
1.课本第3题。
(1)独立练习,错误的打”╳“后订正。
(2)反馈讲评。
2.课本中的思考题。
(1)独立思考。
(2)反馈讲评。
(四)小结
(五)课堂作业:书37页7、8、9、10、11、12.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2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
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
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演示动画“小数大小的比较”.
师: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高谁重呢?你是怎么想的?
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
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
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
数越大)
3.比较下面整数的大小:
师: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组小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
9.7元
和5.9元 (2)6.79 米和6.85米
2.学生汇报:
(1)9.7元是9元7角,而5.9元是5元9角, 9元7角大于5元9角,所以9.7元
〉5.9元;
(2)6.79 米是6米7分米9厘米,而6.85米是6米8分米5厘米,
因为6米7分米9厘米<6米8分米5厘米,所以6.79米<6.85米.
3.师:这两组小数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
,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
这个数就大.)
4.比较下面各小数的大小,你又有什么发现? (即例5、例6)
2.35元和2.41元
0.07米和0.059米
(1)2.35元是2元3角5分,2.41元是2元4角1分,从“元”
比起,所以:2.35元<2.41元.
(2)0.07米表示7个0.01米,0.0
59米里有5个0.01米,所以0.07米>0.059米.(可以引导学生用直
尺找出相应的长度验
证比较结果.)
(整数部分都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也相同,再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教师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
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
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6.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试一试.
1.重放动画“小数大小的比较”,帮助这两个同学比出身高和体重.
2.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四位.
四、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小数的大小.
7.9○8.2
0.51○0.509 1.374○1.3 5.7○5.8 0.6○0.60
1.23○1.32
2.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0.8
0.807 0.078 0.87 0.78 0.087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3.判断:
(1)6.809>6.799( ) (2)5.1>5.1002( )
(3)38.748<38.75( ) (4)0.009>0.010( )
五、课堂小结. <
br>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
br>一些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1.几个同学立定跳远的成绩是:小军1.56米;
小强1.6米;为平1.52米;小云1.48米.把前三名
的名字写在领奖台上.
2.下面的小数各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1)□<1.8<□
(2)□>23.47>□ (3)□<5.006<□ (4)□>70.02>□
板书设计
小数大小的比较
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大的
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
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9.7元>5.9元;
6.79米<6.85米
2.35元<2.41元 0.07米>0.059米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材料和小数的意义,让学生提出
猜想、举例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小数
的性质,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化简或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
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3.在
学习与应用小数的性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现实
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小数的性质,感受数学知识的严
谨,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性质,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讨和理解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准备
学生:复习小数的意义、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在正方形等分图中用
小数表示涂色部分,准备一把2分米
长的直尺。调查生活中末尾有0的小数,弄清它表示的具体数量,探
讨用别的小数怎样表示,利用调查的
数据尝试发现、猜想小数存在的一些规律,记下自己的问题。
教师:查找有关小数性质的资料,准备电脑课件和学具,并准备课中质疑。
教法自主探索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辨析、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和验证,最后发
现概括小数的性质
。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研究出小数的性质,交流自己的发现、化简和改写小
数的方法,以及化
简和改写小数时应注意的事项。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学法1.观察和比较的方
法:让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和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2.归纳和推理的方法。
3.学习数学知识的
一般方法:问题——猜想——验证——结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发现,引出猜想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进行了调查。现在请大家说说,你调查的生活中有哪些是末尾有0的小数
?
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交流,可能有:商品价格2.50元=2.5元,人的身高1.60米
=1.6米,体操、跳水比赛时,裁判员打
分9.80分=9.8分,既然2.50元=2.5元,1.
60米=1.6米9.80分=9.8分, 学生发现:小数的末尾有没有
0,大小都一样 (
师随机板书)2.50元=2.5元,1.60米=1.6米 9.80分=9.8分 ...
小数的末尾
有没有0,大小都一样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发现并提出了一个
有价值的问题,“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大小都一样。”。【板
书: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大小都一样。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个规律呢?【把板书小数的末尾有没有
0,大小都一样。“。”改为“?”】
下面咱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1.小数性质的推导
(1)举例验证,说明道理。
师:请同学们以0.2=0.20(板书)为例,验证说明为什
么“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都一样”?
可以利用学过的小数知识或者身边的学具,先自己独立
思考验证,再在小组内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
的方法好,说的条理、清楚。
小组合作,组内交流,全班展示,相互评价。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解释说明:
a.人民币:0.2元=2角,0.20元=20分=2角,所以0.2=0.20。
b.正
方形等分图涂色验证。从图中看出,平均分的份数变了,而涂色部分的面积没变,小数相等。所以
0.2
=0.20。
c.小数意义:0.2是4个0.1,0.20是20个0.01,也是
2个0.1,所以0.2=0.20。
d.直尺观察长度:0.2米=2分米 0.20米=20厘米
2分米与20厘米一样长 所以0.2=0.20。
师:同学们利用人民币、长度单位表示的具体数
量、正方形方格纸涂色、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验证了小
数末尾有没有0,小数大小不变。真棒! 师:他们和0.200相等吗?(补充板书=0.200)请同学们继续验证。如果有困难,可以向你的小组
成员寻
求帮助。
学生思考后回答:a:0.200米=200毫米=20厘米=2分米,所以
0.2=0.20=0.200。
b: 0.200是200个0.001,也就是20个0.01
,也是2个0.1,所以0.2=0.20=0.200。
师:老师以0.4、0.40、0.400为例,也进行了验证。请看(课件出示)
(2)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师(指等式“0.2=0.20=0.200”):请同学们仔
细观察这个等式,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
现。
教师引导学生。从左往右看,
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从右往左看,发现:小数的
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
小不变。
(3)师生总结,归纳性质。
学生交流汇报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修正板书)
师: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4)反馈练习。(课件出示)
师:你对小数的性质理解的怎么样呢?(课件出示)
下面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为什么?
5.70 1.2000
800 0.0090 40.07
2.小数性质的应用
(1)化简。
师
:(指5.7、1.2000)像这样的小数,去掉末尾的“0”,就是小数的化简。(板书:末尾去掉0
化简)
课件出示:把0.500和13.040化简。
学生尝试化简,找生板演,展示交流,并说化简的依据
师问:13.040中间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2)改写。
师:根据需要,还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对小数进行改写。(板书末尾添上“0” 改写)
课件出示: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9、6.07、
8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学生试做,找生板演,展示交流。
师:怎样把8改写成三位小数?
生:在8的后面先点小数点,再在后面填上0
师: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什么?
学生说后,教师出示课件:一是不改变原数的大小;二是只
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三是把整数改写成
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
“0”。
师:当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时,小数的大小不变。
3. 回顾学习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你是怎样认识小数的性质的?
师生小结:联想实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师:在举例验证的时候,用到了哪些方法?
(三)拓展应用,提升能力
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1.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3.4、 7 、
10.000
2.找朋友,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2.7
0.005
0.0050 2.700
31.08
29.6
29.060 31.0800……0
100个0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和你的同位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汇报。
3.智慧乐园。
1)智力游戏。你能只动三笔使7 70
700 7000相等吗?
(2)按要求写小数。①所有的0都能去掉。②所有的0都不能
去掉。③有的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数的性质,及它的应用。课后请同学们去商店看看,哪些商品的质量可
以改
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把它记录下来,并解释说明。
教学反思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学
生掌握起来并不很困难,这一知识点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具
有探索性学习的价值,因此要把“过程性目标
”凸显出来。
“新课标”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目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
程”。经历过程会
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那些具体的结果
更重要。基于这一
新的理念,教学中老师没有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猜想──验证──
反思”的情境,让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在情境中猜想
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
的形式。教学伊始,率老师给学
生提出的问题是,生活中调查超市商品价格,,学生从为小学生解决问题
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他们
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出“0.30”和“0.3”是相等的,“
0.40”、 “0.400”、 “0.4”是相等的,
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提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
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
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
第一步。“新课标”中指出,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
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
为科学的结论.
二、在情境中猜想 接着率教师出示探究内容,“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
数的大小为什么不变”。
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障碍,并及时指导学生寻
求跨越障碍的办法。没有
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是不值得探究的,没有在探究中战胜困难的经历,其探究能力
是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的。
当然,为了使探究活动富有成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与帮助者的作用。
首先,通过设计探究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究,然后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又以“参与者”的身份给予更具体
的指导,以保证探究活动不被“卡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多方验证和“辩论”想出了多
种办法,体现了探索活动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并通过汇报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推翻了原先的猜想
,
发现了“小数性质”的本质特征,并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小数末尾”和“小数点后面”的区别)有
了
深刻地理解。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目标:⑴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⑵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3)
经
历小数的性质的发现和应用过程,体验比较推理的学习方法。(4)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激
发探
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米尺、不同颜色的纸条、剪刀、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
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3.50元。师:是多少钱?
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康师傅冰红茶标价是2
.5元,右边一家
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
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
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
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
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
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
“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
写成: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思考探索。
⑴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⑵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⑶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性质的应用
师:从数位顺序
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
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
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
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
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师: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强调: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出示: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⑴提问: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
⑵学生自己完成。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⑶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强调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末尾的0。)
⑷练习:下面的数,哪些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0.40 1.820
2.900 0.080 12.000
回答后小数末尾的0红色闪现。
问12应该去掉0后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表示?
强调:12去掉0后,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以把小数点也去掉。
过渡:同样,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想想可以怎么做?
⑴学生自己完成。
⑵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3能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
⑶练习:下列数如果末尾添,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 18
0.06 700 3.0 4.90
整数和小数用不同的颜色区分。
如果整数想改成大小不变的小数,必须先做什么?(先添上小数点,再添0)
三、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
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
”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
化简。(0.30=0.3)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
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随便 每支1元5角,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
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
12.2 ○ 12.02 ○ 102.0200 ○ 102.02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3、判断题。(打“√”,错的打“×”)
⑴0.080=0.8 ( )
⑵4.01=4.100 ( )
⑶6角=0.60元 ( )
⑷30=30.00 ( )
⑸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
⑴3.09
0.300 1.8000 5.00
⑵0.0004 12.002 60.06
500
⑶0.090 12.00001 0.50605060 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
5、⑴改写。
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⑵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 20.1 4
4.800 50.00 1.60
50 10.010 16.0 4.0
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
6、做游戏。
⑴
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⑵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
0.3”的
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
50.03 5.30 5.3
50.300
50.30 503 50 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也就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根
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通常可以去掉“0”,把小数化简
;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小数
的末尾添“0”,整数也可以写成小数的形式。
五、板书
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
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
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
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小学数学教学要突出学习
过程的体验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注重启发
学生的大智慧。这节课,我把“引导学生经历‘数学
发现、验证和应用的过程’,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
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作为课前预定的一个重要教学
目标。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引导学生沿着“实
例——发现——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
索、去发现、去创造。学生在验证1=1.0=1.
00是否相等时通过在小组内的交流、讨论,让他们自主探索、
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
学习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
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
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让学生通过横向
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
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
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
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通
过做一做的再次动手操作实践和实物的运用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小数
的性质。
总
之,我觉得选择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也贴紧了课本知识。为此对于活跃课堂
气氛,
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果都是有利的。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
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
乘10、100、100
0……的积。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
主动探索数学
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今天是小小快餐店开张的大好日子,门前有个价格牌,上面有我们熟悉的好朋友--小数,过了大半
天,
小数点觉得奇怪了。小数点:“怎么这么久还没有顾客呢?”,“看来,我得换一下位置才行”。
师:真是奇迹,现在快餐店挤满了客人,同学们,这是什么原因呢?
问:是什么东西让价格发生了变化?(小数点位置移动)[板书]
二、探索领悟、认识规律。
(一)探索规律
师:今天我们就以5.04为例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出示例2:用计算器计算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 学生活动。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5.04×10 =50.4
5.04×100 =504
5.04×1000 =5040
追加5.04×10000=50400
(二)提出猜测。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一个算式:50.4和5.04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观
察、比较其他两个算式:504和5.04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5040和5.04比呢?
估计学生会有以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04乘1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5.04乘1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5.04乘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三)验证猜测。
师:5.04有这个规律,那么是不是任何小数都具有这一规律呢?猜想只
有通过多次事实验证才能被认可,
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任意找一个小数,用计算器分别把
它乘10、100、1000,看看小数点
位置的变化情况与我们的猜想是否一样。小组汇报验证结果,
确定规律的正确性。
(四)教学小数点向右移动的方法。
1、用卡片摆出0.04,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可以怎样简写?
2、将0.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什么数?
得出:整数部分前面是0的要省略不写。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不写小数点。
3、
将5.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出现什么情况了?位数不够怎么办?
4、将5.04乘10000该怎么做?
学生小结:移动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来补足,缺几个位就补几个0。
5、0.04乘1000呢?4乘10呢?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我们通过用计算器反复验证,得出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
化的规律,发现了这条规律,就可以
运用它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1、出示的表格,让学生说
说从表中能知道些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当介绍蛋白质的含义:蛋白质是荷兰
科学家格里特在1838
年发现的。他观察到有生命的东西离开了蛋白质就不能生存。人体的生长、发育、
运动、遗传、繁殖等一
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未成年人缺乏蛋白质会导致生长发育停滞、贫血、智
力发育差,视觉差.蛋
白质的主要来源是肉、蛋、奶、和豆类食品。
2、提出“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克”这一问
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把0.351
千克改写成以“克”为单位的数。板书:0.35
1千克=( )克
3、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为单位的数,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说说。
4、组织
交流,明确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为单位的数,就是把0.351乘1000,计算时,可以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直接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四、综合练习。
1、
小数点真调皮,它搬家了,虽然生意红火了,但是严重扰乱了快餐店的秩序,小小着急了,愁眉苦脸
地说:
“亏本了呀!”热心的小数点觉得不好意思,它说:“好办,我向右搬家。”这时
,快餐店价格会发生怎样
的变化呢?请你边思考边填写70页下面的“练一练”第一题。
2、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下面小数点要考考你们,你们行吗?答对了
就会
有一个小故事送给大家。
⑴数学书70页“练一练”第二题。
⑵填空。
①4.38 变为4380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原数(
)乘( )。
②0.05673 变为56.73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原数( )了( )倍。
③0.78先扩大10倍,再扩大100倍是(
)。
⑶判断。
①一个小数先乘100,再扩大100倍,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
②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100倍。
③0.26乘10,等于2.6乘10。④82.39这个小数扩大2倍就得到整数。
⑤把6.8变成68,就是把6.8 扩大10倍。
五、故事结尾。
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关于小数点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数点的悲剧
》。有一著名宇航员独自驾驶
“连萌一号”在太空中作业,当他圆满完成任务返航途中,突然飞船发生了
不可解决的故障,原因是由于
检查员的疏忽,在输入一个重要数据时,把这个数据中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
一位。在人生最后两个小时里,
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着.最后他在与女儿诀别时说
:“我要告诉你,我亲爱的女儿,
我也要告诉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每一个数,每一个
小数点,不要再让小数点的悲剧发
生了!”这位宇航员和“连萌一号”就这样消失了。同学们,小数点的
位置移动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
损失呢?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
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
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
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就是以此为理念进行设计的。
1、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
生的
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
学习
活动,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习高潮。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
潮,
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习时的活动高潮。以及结尾配乐小故事的高潮。
2、
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概念教学应遵循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的逻辑过程。教学中,教
师不
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
分析
、归纳和巩固运用。分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识结构,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学
到方
法,训练能力。
3、 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
发展。为此,教师将
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
到成功的喜悦。设计
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
进学生个性发展,并
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4、 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
直观教具的使用。教师既准备了教学电脑课件,又学生准备了数字卡片,还准备
了自制可移动的实物小数
点,每小组一张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情况表格。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
教学重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练习
教学难点: 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学准备: 小黑板
一、进行练习
(一)基本练习
1、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口算
4.8×100 0.036×10 0.0023×100 45000×100
4.8÷100 0.036÷10 0.0023÷100 45000÷100
(1)指名说说4.8×100
4.8÷100是怎么口算的?小数点移动位置时要注意什么?(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2)问:做了45000×100, 45000÷100有什么想法?
3、判断
(1) 5.6×100=0.56
(2) 9.5÷1000=9500
(3)
4.6×1000=4.6000
(4)0.0032×1000=003.2
(5)4.1×100=4.10
(6)32.7÷1000=0.327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指名口答,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进行判断的。
(二)第二层次练习
1、在○里填符号,□里填数字
3.24○□=32400
32.7○□=0.0327 0.012○□=0.00012 0.0053○□=530
□×100=5.2 □÷1000=7.53 □○□=0.48
2、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1)4.56×100÷10×1000×10÷100=
(2)1000×0.0278÷10×100÷1000=
(3)(
)×1000÷10×10000÷100=32.5
3、接力游戏(分男、女两组进行)
(三)第三层次练习
1、100千克甘蔗可以榨糖1.3千克,1吨甘蔗可以榨糖多少千克?
2、甲乙两数的和是12.1,如果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与乙数相等,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三、本课小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进步?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名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① 理解并掌握名数改写的方法。②
能熟练地进行单位之间的转化。③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与合理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两个需要转化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单位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提问: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质量、长度、面积、时间的单位,它们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① 思考、讨论 ② 学生回答 ③ 教师补充总结
2、口算:0.5×100 =
0.05×1000 = 500÷100 = 500÷1000 =
①
小组讨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② 指名学生口算
(二)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关于天鹅的信息,给同学们说一说。观察课本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①
小组讨论交流 ② 小组代表发言 ③ 师生总结
(三)、进行新课:
活动一:单和数的改写:
1、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天鹅出生时体重仅200克,长的后体重1
0.5千克,你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
问题?
① 小组讨论交流 ② 小组代表发言
2、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① 小组讨论交流 ②
学生回答:10.5千克-200克 =
3、计算时,单位不同,能直接相减吗?若不能,那该怎么办?
① 小组讨论交流 ②
汇报交流
③ 师生总结:化成相同单位再进行计算,有两种做法——都化成千克或都化成克再计算。
4、教师小结: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用进率去乘;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
名数有进率去除。
5、巩固练习:
25千克 = ( )克 15厘米
=( )米4.7千米 = ( )米 8平方分米 = ( )平方米
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 集体订正
活动二、复名数的改写
1米26厘米 = (
)米
①小组讨论 ② 汇报交流
1、师讲解说明:①复名数化单名数。 ②
单名数化复名数
2、巩固练习:4.68千克 = ( )千克( )克
1吨800千克 = ( )吨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让同学们归纳总结)。
(五)、达标检测:
1、填空:750米 = ( )千米
789克 =(
)千克
240公顷 = ( )平方千米
5米8厘米= ( )米
2.39千克 = ( )千克( )克
2、每人每天大约需食盐6克,一个人100天大约需要食盐多少克?各多少千克?
3、5厘米=( )米 40分=( )元 950克=( )千克
4.5米=()分米
0.75平方千米=( )公顷 1288千克=()吨
456平方分米=( )平方米 7.2米=( )厘米
4、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使等式成立。
30( )+70( )=1( )
20( )+40( )=1( ) 800( )+200( )=1( )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名数的改写练习课。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名数的改写。2.应用知
识的迁移,学会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3.
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填空题。
①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作(
)。只带有一个( )叫作单名数。带有( )
或(
)的叫作复名数。
②375分=( )时( )分
5时15分=( )分
③3米4厘米=( )厘米
9千米700米=( )米
④2平方米4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354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⑤7平方千米=( )公顷
3000公顷=( )平方千米=( )平方米
⑥60600克=( )千克(
)克( ) 5吨50千克=( )千克
⑦2年6个月=( )月(
) 40个月=( )年( )月
⑧80300千克=( )吨( )千克 2日5时30分=(
)分
0.43米=( )厘米 3.2平方千米=( )公顷
0.93吨=()千克 0.2公顷=()平方米
435克=( )千克 80千克=()吨
250米=()千米 7平方分米=( )平方米
3千克165克=()千克
5千米30米=( )千米 8元5角=()元 7吨50千克=( )吨
1.3千克=( )千克( )克 4.6米=()米()分米 4.08吨=(
)吨( )千克
2.95元=()元()角( )分 8000米=( )千米
800米=( )千米 80米=( )千米
8米=( )千米
80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00千克=( )吨 800千克=( )吨
80千克=()吨 8千克=()吨 30.5米=()分米
30.5米=()千米30.5米=( )米( )分米
13千米60米=( )千米
13千米60米=( )米
二、在○里填上“>”、“<”或“=”。
①2千克10克○210克 ②2年5个月○29个月
③13千米○13000米 ④500平方千米○5公顷
⑤5公顷5平方米○5005平方米
三、计算。
①8千米500米+780米 ②3吨80千克+150千克
③3时8分+48分 ④3米6厘米+50分米
四、解答下列各题。
①飞机每分钟飞行15000米,2小时15分飞行多少千米?
②一块正方形的苗圃,周长是1200米,这个苗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拓展创新
解答下列各题。
①一台压面机25分钟可压面条5000克。照这样计算,三台压面机5小时可压面条多少千克? ②农民给油菜施肥,每公顷施肥180千克。在一块长350米、宽200米的长方形试验田里应施肥多少千
克?
③每人每天大约吃大米160克,一个食堂有350人吃饭,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需要吃
大米多少千
克?
④长山村准备在长25千米、宽18千米的长方形荒地上退垦还林植树,每公
顷计划种植3800棵,这块地
一共种树多少棵?
⑤小明家离学校800米,小明每分钟走4
0米。他出家门时看钟,时钟指在7,分钟指在12。走到学校门
口再看时钟,时钟指在几和几之间?分
钟指在几?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
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
,精确程度越高。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
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明白要保留的小数数位里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原因。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3650≈()119360≈()24800≈()27090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回忆四舍五入法)
(3)整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近似
数,怎样求小数的近似数呢?也就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一
定的小数位。下面我们就用四舍五入法
来求小数的近似数。[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例题:
例1.李明在运动会中的跳远成绩是2.953米,你知道他跳远成绩的近似数是多少吗?(要求:保留
整数保留
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师:保留是什么意思?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1保留整数
一找(),二看(),三()
学生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反馈后总结:一找
个位,二看十分位,三五入.(板书:2.953≈2.95)
师讲解: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
(3)练习:0.999你会保留整数吗?
2、保留一位小数(根据提示思考)
(1)小组合作学习。
(2)组内交流,组长汇报交流结果。自己总结:(一找十分位,二看
百分位,三入..)(板书:2.953≈3.0)
(3)师:近似数3.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独立思考指名发表意见)
①教师出示线路图:(课件出示)
②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
小数是3.0,原来的长度在2.95与3.05之间.保留整数为3,原来的准确长度在
2.5与3.
5之间,所以3.0比3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问:刚才我们已知道“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那么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呢?
③练习:0.999你会保留一位小数吗?
3保留两位小数
(1)师:你认为该怎样处理呢?把你的意见和同桌交流。
(2)点名汇报:一找百分位,二看千分位,三四舍.(板书:2.953≈2.95)
师讲解: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练习:0.999你会保留两位小数吗?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吧。
(二)小结:
求一个
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①要根据题目的要
求取
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
入法
”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
三巩固练习:
1豆豆身高0.984米,我们可以说豆豆大约高﹎﹎﹎﹎米。(你想保留几位小数就保留几位小数)
(1)自由保留小数位数,回答出0.984米的近似数,老师板书,请其余的同学说说分别保留了几
位小数。(0.
984米≈1米0.984米≈1.0米0.984米≈0.98米)
(2)结果1米和1.0米比较,谁更接近0.984米?为什么?
24月份的电话费是49.84元。老奶奶应付()元.
4月份的水电费是25.68元。老奶奶应付()元.
银行的利息税是9.083元。老奶奶应收到()元.
一块肥皂的价格是1.50元,老奶奶应付()元.
3出示食物的价格,判断小明带12元钱够吗?学生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理由。
鸡腿:4.3元可乐:1.6元薯条:6.4元
师:看来我们不仅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还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br>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
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五课外延伸(课件出示)
取近似数的三种方法:;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
机动题: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教师提示:
1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
2老师的身高是用五入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
3是最小的一个五入数.
六、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2.953≈3
保留一位小数:2.953≈3.
保留两位小数:2.953≈2.95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
②取近似数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1、掌握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
数
位数。2、经历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过程,体验数据记法的多样性。3、感
受数
学知识的应用性。
学习重点:掌握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位数不够用0补足。
学习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27940000 57910000
请同学们读一读。读的时候,应该先做什么?(分级)
这些数都比较大,它们读、写起来都不
太方便,如果我们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就能把这些大数简单化,使我们读、写
起来比较简便。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改写:22794万
5791万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把不是整
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板书课题:“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二、研学新知
1、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小数,可以在( )位的右边点上(
),在数的后面加上(
)字。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呢?
2、保留一位小数是在哪个数的基础上进行保留?看的是哪一位?
3、练习
(1)24800=( )万 893500000=( )亿
(2)把345286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保留两位小数)。
1、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分几步?
(1)找到万位(2)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3)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2、为什么要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为什么不是千位或十万位呢?
明确:把一个数改写成
用万作单位的数,就是求这个数里面有多少个万,也就是除以10000,所以要把小
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就到了万位的右边。
3、怎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为什么把小数点点在亿位的右边?
4、总结:
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分四步:
分一分:每四位一级分开。
点一点:以谁为单位,就在这一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
写一写:以什么为单位就在末尾写上单位。
读一读:看看两边的读法是否一致。
5、练习:
(1)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9213700 8600000
5603240千克
强调:小数末尾的0一定要去掉。有单位的要加上单位名称。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40500000 (3508900)
重点指导:40500000没有亿位,要在亿位上用0补足。
再练3508900,让学生说一说过程。
6、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时,有什么要注意的?
师:1、把345286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保留两位小数),要分几步?
(先把345286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把这个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2、保留两位小数的时候,看哪一位?
3、345.286亿和345.29亿哪个是精确数,哪个是近似数?
4、练习:75页5题、6题
六、练习设计:
提高练习:238000000=(
)万千米 75万=( )亿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熟练地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以及小数和复名
数的相互改写方法等,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复习小数的意义。
什么叫小数?
2.复习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1)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2)回答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3.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说说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4.复习小数和复名数。
5.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1)说说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二、综合练习
1.填空。
(1)用来表示()的数,叫做小数。(2)小数点的左边是小数的()部分,右
边是()部分。(3)10.60
5读作();二百点零二七写作()。(4)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5)把0.080
0化简得();把12.3写成三位小数是()。(6)
0.09×1000=();14.5÷100=()。
(7)6.08千克=()克;5.9米=(
)米()厘米;2吨360千克=()吨=()千克;128000=()万;2
3708000000
=()亿。(8)把8.953保留一位小数是(),精确到0.01是()。
1. 4千米80米
= ( )千米 19. 08吨 = ( )吨( )千克 3. 67厘米 = (
)米
4. 8. 63千克 = ( )克 5. 0. 532公顷 = (
)平方米 6. 0. 8平方千米 = ( )公顷
7. 4050千克 = (
)吨 = ( )吨( )千克
2、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 小数都比整数小。( )
(2). 0. 1000 > 0.
0999。( )
(3) 位数少的小数一定比位数多的小数小。( )
(4). 0. 1写成0. 10后,小数大小没变,计数单位变了。( )
(5).
0. 70里有70个0. 1。( )
(6). 24个0 .1是2. 4。( )
3、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1). 30. 080化简后是( )
A. 3. 8 B. 30. 8 C. 30.08
(2).
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 )。
A. 千分位 B. 百分位 C. 十分位
(3). 0. 0036写成分数是( )。
A. B. C.
(4). 49. 9963精确到百分位是( )。
A. 49. 996
B. 49 C. 50. 0 D. 50. 00
5、把每组数从大到小排列
(1). 3. 05吨 3060千克 3吨100千克
(2). 7.
6平方米 7平方米6平方分米 7. 16平方米
6、应用题:
(1). 100吨海水含3吨盐,10吨海水含盐多少吨?
(2)
五金厂生产铁钉4000千克,装进100只木箱后,还剩800千克,还需要多少只木箱?
(3)乙数的3倍多6,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是0. 3,求乙数?
第十四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2、小数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
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过程:
一、 填空
1、一个小数是由3个一,7个百分之一,8个万分之一组成的,这个小数是(
)。
2、5.75这个数中的7在( )位上,计数单位是( )
3、3.05中含有( )个0.01。
4、92.8÷(
)=0.928,5个( )是0.5。
5、8个0.01是( ),(
)÷10=0.04
6. ( )×100=540,6.45×(
)=645
7. 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 )位,右边第二位是( )位
8.于490000000=( )亿, 326700=( )万
二、判断题
1. 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 )
2.1000个0.001是1 (
)
3. 一个小数的位数越多,这个小数就越小 ( )
4.
0.5=0.50,但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 )
5.
整数比小数大. ( )
三、选择题。
1.把5米3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是( )
①3.50米 ② 5003米 ③ 5.03米
2.
下面的数去掉“0”之后,大小不变的是( )
① 8.10
② 810 ③ 0.801
3.
3个一,4个百分之一,5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
①3.45
②3.450 ③3.045
4. 把5.676先扩大100倍,再缩小10倍是(
)
① 5.676 ②576.6
③56.76
5. 6.3里面有( )个0.1
①63
②630 ③6300
四、化简小数
80.50(
) 0.4080( ) 10.10100(
500.400( ) 3.4909000( )
1303.20(
五、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0克=( )千克
840厘米= ( )米
8.36米 = ( )米(
)分米( )厘米
)
)
3平方米18平方分米= ( )平方米
2.72元 = (
)元( )角( )分 2.04吨=( )吨( )千克
六、用小数表示下面各数
3500克=( )千克 480厘米=(
)米
36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0元3角5分=(
)元
9分米=( )米 9千克200克=(
)千克
3米6分米=( )米 2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七、直接写出得数
10.56×10= 3.15×1000=
0.101×100=
12.2÷100= 0.001×10=
8.65×100÷10=
1.8×10÷100= 369÷1000=
八、在○里填上>,<或=。
0.85○0.805 0.07○0.7
5.76○5.4 0.489○0.5
10.3○10.300
6.25○33.5 5.99○6 45.03○45.3
7.009○7.01
九、在○里填上×、÷,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0.6○□=0.06 2.3○□=2300 0.3○□=30
10○□=0.01
十、按要求改写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57600 25000000吨
8000000
7580000 90305000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3200000000
9010000000
5000000000千克 26米
3、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保留一位小数
485600
38279400米
十一、解决问题
1、
1千克芝麻可以出芝麻油0.45千克,100千克芝麻可以出芝麻油多少千克?
2、100吨煤可炼焦炭95吨,照这样计算,10吨、100吨煤可炼焦炭多少吨?
第十五、十六课时
单元测试
第十七课时
教学内容:试卷分析。
教学过程: 一、成绩统计
100
5
90——99
37
85——89
10
70——84
15
60——69
1
不及格
1
及格率
98.6
优秀率
75.4﹪
二、卷面分析
一、不审题
如:五题直接写出得数0.38÷100=380,六题按顺序排
列,1题是按从大到小排,而第2题是按从小到大排,
仍按第一题的方法排;七题,1求近似数,有的写
“=”,有的干脆什么都不写;2、3两题,有两问,有的
同学做了一问,有的不写原数;
二、对所学的知识不把握。
如:一题小数点左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弄
混;7题中的8.304中的“3”在()位上,
它表示(0.1);三题2小题3.5时=3时50分
,认为是对的,把时间单位误以为进率是一百。
三、措施
1、加强审题训练,对易混易错的题目对比分析。
2、对新学习的知识学透,多练,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四、奇异的克隆牛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
义、性质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
分内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
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小学加、减法的意义
和计算方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
到小数。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
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
正确地进行
计算。2、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
单计算。
4、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法及验算。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
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2.通过创设情境,营造
自主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亲身实
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方法,培养学生
迁移类推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
.鼓励学生探寻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与区别,培养
学生的探索意识,并从中感受事物
之间的相互联系。4.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实际问题,体会
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以及整数减小数需要在末尾补“0”的计算。
教具学具:课件,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陪爸爸妈妈一起逛过商场吗?(逛过)你们在逛商场的时候遇到过什么问题没有?
师:老师在逛商场时可遇到一大堆的问题呢,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二、探索新课。
1、老师第一次逛商场买了两件商品,一件:534元,另一件:498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共要
多少钱?
这两件商品相差多少元?请大家用竖式计算。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
请孩子们回忆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
什么?
让学生说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2、老师第二次逛商场又买了
两件商品,一件:53.4元,另一件:49.8元,(一边板书一边问:这次的价
格和第一次比发生了
什么变化?)还是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共要多少钱?这两件商品相差多少元?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那么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师:那么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
师: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呢?今天我们就
来继续研究小数
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3、老师第三次逛商场又买了两件商品,
一件:53.4元,另一件:4.98元,孩子们能根据老师给的两条信
息自己提问并解决它呢?请孩子
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让一个孩子上去板演。如果正确了,师就问:有不同的方法吗?
(如果没有,教师故意把两个数的末位对齐写成竖式)问:这样的竖式行不行?
生:不行。他没有相同数位对齐。
师:和前面的题比较,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它们都是末位对齐了。
师:为什么前面的计算可以末位(最低位)对齐,这道题就不可以呢?
让学生明白:前面的末位数位相同,这里的末位数位不相同。
师:为什么相同数位没有对齐就不能计算呢?
生:因为它们的计算单位不一样,所以,要相同数位对齐了才可以计算。
师:那么在小数计算中,什么情况下可以末位对齐?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呢?
生:在小数计算中,末位数位相同就可以末位对齐,末位数位不相同就不能对齐。
4、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试一试。只列竖式,不计算。(小黑板)
9.8+6.28= 21.56+6.7= 50+3.75= 111.60—99=
5.64-1.7= 7.2-6.45= 100
集体评价。
师: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些对齐的竖式里,小数点有什么规律?
生:小数点都是对齐了的。
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师:说得好。(在相同数位对齐的板书下面写上小数点对齐)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呢?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都是相同数位对齐。
不同点:整数的末位对齐了,而小数的末位不一定对齐。追问:为什么呢?
让学生明白:整数的末位就是
师:对齐了竖式,你们会计算吗?先说说,你准备怎么计算?
-9.78=
生:按照整数的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刚才的几道题给计算出来。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师: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师:孩子们都会做小数加减法了,能说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吗?
1. 小组讨论。
2.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
(1)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 要从最低位算起,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比一比:
8.425-3.7
84.25-3.7
842.5-3.7
8425-3.7
让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你发现什么?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计算结果也会不一样。所以大家在
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以
免发生计算出错。
四、归纳小结。
小结:今天大家又帮了老师的不少忙,我们是用什么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呢?(指着课题板书),其实,
我们发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运用非常的广泛,生活中不缺少数学,缺少的只是发现数学的眼睛。希望
同学们能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
数是一致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
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
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
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本节课
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
具有相当的
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在开课时用商品价格的形式直接出示整数加减法的例
子,让学生
在计算的过程中明确计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的这一算理。接着修改商品的价格,使之变成
位数完全相同的小数,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让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是一致的。接着老师第三次修改商品的价格,使小数部分的小数位数不相同,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这时有部分孩子不是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他们把小数的末位对齐,此时,教师让他们对两种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让他们自己发现相同数位不对齐无法举行计算,明白数位对齐和数字对齐的区别。在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先出现一串的列竖式练习,然后让孩子通过观察发现,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从而让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在拓展练习中,出现一些数字相同,小数点位置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先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会影响计算的结果,从而培养孩子计算时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整个教学进程中都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
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
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
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
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
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
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
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上有
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
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
学中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
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减法(添0占位及验算)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熟
练地进行计算。2.
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
联系。3.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关于“克隆”你课前已了解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
家可真了不起,有的同学是上网查找的,有的同学是向爸爸妈妈了解的,知道有关“克隆”这么多
的信息
。今天,克隆家族中的两名成员“健健”和“壮壮”也来到我们课堂,想不想见见它们两位?
生:想。
师:请同学们往这儿看(出示情境图)。
2. 提出问题。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自由答)
师:孩子们真会观察,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根据你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生:“壮壮”出生时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生:“壮壮”出生时的管围比“健健”长多少?
生:“健健”和“壮壮”出生时体重一共是多少?
生:……
师:看来你们个个都是善于提问的好孩子,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 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列式,理解小数加法意义。
师:那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你会列式吗?
生:会。0.77+0.03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
生:因为“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比“健健”多0.03米,求“壮壮”的应该用0.77+0.03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2)尝试计算,探究算法。
师:那你们会计算这道题吗?
生:会。
师:很自信,好。把你的解答方法写在练习本上(生自由解答)。
(3)小组讨论,探讨算法。
师:做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方法与你们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小组交流)。
师:下面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方法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用口算的方法。
生:我是用竖式计算。
生:我是用估算的方法。
师:你们觉得他们的方法怎样?
生:很好。
师: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我喜欢用竖式计算,这样既简便又准确。
师:你表达的很完整。其他同学你们认为呢?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
(4)汇报交流, 总结算法。
师:下面谁是用竖式计算的?你能把你的计算过程给大家说一说吗?
生1:我先写第一个加数
0.77,再写第二个加数0.03。计算时先用百分位上的7和3相加得10,百分位
上写0再向十分
位进“1”,十分位上7加0再加进上的“1”得8,个位上的0加0得0,再点上小数点,
最后得数是
0.80。
师:你表达既清晰又完整。谁还有补充?
生2:我写竖式时把小数点对齐,计算过程和他一样,但最后结果我认为应该是0.8。
师:你很勇敢也很自信,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同学们有没有问题问他呢?
生3:你为什么写竖式时先把小数点对齐?
生2:只要把小数点先对齐数位也就对齐了。
师:大家你们认为他说得怎样?
生:非常好。
师:谁还想问?
生4:结果为什么写成0.8呢?
生2:因为我们前面学过,小数的性质是小数的末尾添上“
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我认
为结果可以写成0.8。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他说的很对,小数结果要化简。
师:谁还有问题?
师:没有了,那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小数竖式计算时你想提醒大家应注意什么?
生1:一定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师:你用的“一定”很精彩,大家愿意接受他的意见吗?
生:愿意。
师:谁还想说?
生2:还要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进的“1” 不要忘记加上。
师:对于同学们的提醒,你们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你们可要说到做到。
(5) 巩固练习, 强化验算。
师:刚才你们帮助“壮壮”算出了它的胸围,它很高兴,想再考考大家,你们敢挑战吗?
生:敢。
出示题目:6.81+5.23 用竖式计算。(生自由解答)
师:计算完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结果?(生答)
师:你们计算结果对不对呢?怎样才能知道?
生:要验算。
师:对,怎样验算?
生1:交换加数,再加一遍。
生2:用和减其中一个加数。
师:这两种方法都很好,那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这道题。
师:验算完了吗?你计算对了吗?
生:对了。
师:“壮壮”说你们太棒了,它想告
诉大家,在平时计算时,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对于“壮壮”的
建议,能接受吗?
生:能。
2. 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列式,理解小数减法意义。
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壮壮”出示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师:谁会列式?
生:0.76-0.72
师: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生自由答)
(2) 尝试计算。
师:你们会计算这道题吗?请同学们用竖式在练习本上解答。
(3) 相互交流,总结算法。
师:做完的同学把你的方法与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过程及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我写竖式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从百分位减起;最后结果是0.04。
师:你们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你说的非常好,也很完整。
(4) 强化验算。
师:你们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
生:我们可以验算一下。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道题验算一下。(生自由验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生:我是用差加减数的方法。
生:我是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
师:这两种方法都很好,“壮壮”说你们真是太能干了。
3. 回顾方法,反思算理。 <
br>师:刚才,通过帮助“健健”和“壮壮”,我们也学习了小数加法和减法竖式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独立思考)
师:可以把你的意见与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说一说(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意见?
生: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
生:计算法则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减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生: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师:那有什么不同?
生:整数加、减法是从个位算起,小数加、减法是从低位算起,最后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
点上小数
点,如果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应去掉。
4. 小结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太完美了,那你能具体、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生: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总结的太完美了。大家都记住了吗?下面我们继续挑战。
三、巩固新知,拓展练习。
1. 计算并验算。
17.09+2.83
1.92-0.76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及方法。
2.
火眼金睛辨对错。(出示题目)
7.06
3.45
- 6.5 + 15.7
—————— ——————
6.41
18.15
3. 数学游戏。
在口里给竖式填上运算符号,然后再添上小数点,使小数加法和减法竖式成立。
4 3
5 6 4 1 2 3 4 8
口5 2 口2 6
口 5 6 3 1
————— —————— ————————
9 5 3 0 4 1 7 9 7 9
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窍门。
四、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学会了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
生:我知道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
……
师:大
家都有自己的收获。小数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伙伴,只要同学们平时多细心、多观察,运
用所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数学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位数相同
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竖式计算。2.学习位数相同的小
数减法及验算。3.理解小数点对齐的
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仔细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同桌讨论。
情境图中给出了2条信息:
1. 健健:“出生时我的胸围是0.77米。”
2. 壮壮:“我出生时的胸围比健健多0.03米。”
同学们讨论之后,给出问题:
“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二.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思考并列出算式?
0.77+0.33=
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算理、方法和结果。
个人思考,小组探索,体交流:
生1:我觉得小数加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
生2:我觉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生3;
我觉得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把相同数位对齐了。
……..
那么谁能总结一下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么?学生思考并交流。
师规范。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点上下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那么,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
需要验算。
整数加法我们如何进行验算 ?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或和减去另外一个加数。
对于小数加法验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小组交流,汇报。
下面我们就分别用这两种方法进行验算。
0.03+0.77=
0.8-0.03=
学生自己动手,找到问题的答案。
对于小数加法我们已经不陌生,可是小数减法如何计算呢?
随着学习的深入,相信学生已经能够自主掌握小数的减法。但需要点拨一下,
这里不再多讲。
总结小数加法的验算方法: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运用新知,学为己用。
书63页10、11、12、13、14、15、16
四. 总结
请你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你还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学生主动总结,并进行自我评
价,相互评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练习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
算和简单的口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
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
数加减法计算。 2、 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
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 使学生在
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
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
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直接写得数。
0.6+0.4 8.6-3.5 4.2+1.8
42+1.8 7.3-0.6 0.15+0.25
1-0.37
0.5+0.15 0.9-0.09 1-0.99 3.4+6
8.7+2.2
二.填空。
1.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
)位,左边第一位是( )位,千分位在小数点( )
边第( )位。
2.
3个一、4个十分之一和5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
3.4.8扩大( )倍是480,(
)缩小10000倍是4.2.
4. 1里面有( )个0.1,( )个0.01,(
)个0.001
5.8.02是由8个( )和2个( )组成的。
三.判断。
1.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小数点对齐,再计算。( )
2.6.3与7.9的和再减去6.9,结果是7.3( )
3.3个0.1和8个0.01、9个0.001组成的小数是3.089( )
4.8.5和8.50的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相同。( )
5.两个一位小数相加,和是两位小数。( )
三.计算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讲评。
2.补充练习:算一算,比一比。
(1)582+437
(2)4620-437
5.82+4.37 462-4.37
58.2+43.7 4.62-4.37
师: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四.练习应用
1.指导完成第9题。
师:从统计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在小组中说一说书上的三个问题。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看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摄氏度?说明什么?
2.指导完成练习第10题。
先说说每种生活用品的单价。
再独立解答(1)(2)两个问题?怎样解答呢?
3.指导完成思考题。
先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再指名口答,教师指导。
五.思考题
小丽用竖式计算5.1加上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得2,76.
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
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类推能力。2.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
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些加法计
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在运用知
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掌握运算顺序,能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克隆牛“健健”与“壮壮”
出生前后的一些情况。这节课我
们再来了解一下关于克隆牛“蓓蓓”的情况。(简单介绍蓓蓓出生前后的
一些情况)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师出示教科书中2幅情景图——有关克隆牛“蓓蓓”的图片及有关信息
,目的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获
取“蓓蓓”有关的信息,提高学习兴趣。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倾听教师讲述。
学生阅读图片中的信息,分析整理数据。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蓓蓓”满月时的体长是多少?
2、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3、“蓓蓓”百天时的身高是多少?
4、蓓蓓百天时的身高比出生时多多少米?
.......
看学生能否有序地观察,并会对数据进行适当的整理。
学生能否根据已给数据提出问题。
活动二:
合作讨论
自主探究
1、讨论探究
如何解答“‘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你能列出算式并且说明列式的理由吗?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的活动。
2、上面的式子怎样进行计算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引导学生各自想办法对计算的结果进行验算。
4、出示多媒体课件,目的让学生将自己做的和电脑对比,看有何出入。
学生针对问题自主列式,
学生交流算式,可能有一下几种情况:
1.0.98-0.22=0.76
0.76-0.1=0.66
2.0.98-0.22-0.1
3.0.98-(0.22+0.1)
学生自主计算。
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是否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用不同的思路
列出算式,并解释理由。
关注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活动三、
师:多媒体
课件出示:“蓓蓓”百天时身高比出生时多多少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目的将学生的注意
力集中到该
问题上,以便小组合作的目的性更直接。
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呢?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吗 ?
师: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独立解答
汇报交流
学生讲述运算顺序: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向右依次计算,有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相同。
学生能否正确列出算式和计算。
学生能否说出列式的理由及运算顺序。
能否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中
活动四、
出示多媒体课件:7.65+3.72+6.35+6.28
谁能又快又好的计算出下面的题
呢?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两种运算方法有何区别,最后归纳总结出运
用简便方法计算更快。
学生观察后计算,学生能否联系将整数的运算定律运用到小数里,从而使计算简便。
活动五、
做自主练习1,男女同学比赛,先说运算顺序,后计算。
完成自主练习2: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能否根据已有信息,自主列式并计算
关注运算顺序是否正确,能否正确分析数量间
的关系,列出算式。
活动六、
回顾一下本节课讲的内容?你学的怎样?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
法则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并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计算的规律进行
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
法的计算和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练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练
习,要进一步掌握好小数
加、减法的法则扪混合运算。并能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提高计算能力。
二、基本运算练习
1. 口算:
3.6+4.4
5.27+0.73 O.44+0.56 2.91+O.09
3.56-1.56
4.3-2.3 13.4-3.4 8.63-3.63
提问:上面加、减的得数都有什么特点?
2、计算下面各题。
45-0.35+6.93 7.4+(5.96-3.86)
集体订正。
提问:刚才的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运算的?
小结: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
相同: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
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三、简便算法练习
(1).做练习第5题。
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你能根据计算的结果说一说发现什么规律吗?
小结:小数连减时和整数相同,当一个数减去两
个数时,如果减数可以凑成整数,那么从被减数里减去两
个减数的和比较简便。
(2)口答。
下面哪道题可以用简便算法?为什么?
13.4-4.6l-2.86
9.2-1.86-3.14
(3)让学生做前两题。
提问:这两题右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哪一题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两题的得数为什么一样?
谁能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当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或和时,如果能在计算时把
两个数凑成整数,可以先算出得数,再和另一
个数相加或相减。
(4)口答。
下面哪些题可以用简便算法?为什么?
13.25-(1.25-0.7)
4.64-(O.95-O.38)
73.4-(3.4+2.13)
4.64-(0.64-O.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