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格式) (最新)

绝世美人儿
684次浏览
2020年08月14日 13: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豆你玩-母爱名言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格式) (最新)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
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
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
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
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
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
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
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1 55



教学进度表: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20
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应用题
三步计算应用题
三步计算应用题~简单的数据处理
求平均数~整理和复习
十进制计算法~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减法的意义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意义~整理和复习
计量的产生~名数的改写
期中检测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的比较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整理和复习~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垂直和平行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整理和复习
总复习
复习、考试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

2 55



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 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
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 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
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 ,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
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 两步计算文字题的
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 步强化运
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 数
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 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
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 知量与两个已知
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 用题从解
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 用
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 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
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 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
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 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
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 算步骤。应用题教学
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 方法,应注意
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 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
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 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
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 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
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 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
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 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
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
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 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 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
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 习数学的乐趣,特别
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 能

3 55



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
内容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P4 -P5例1 、例2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 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
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 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
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整理同级运 算的顺序,并掌握递等式计算的方
法。
教材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而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
分析 < br>点。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
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
多少人” 。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

1、能复述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用递等式正确运算两步式题。
3、能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4、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同一性。、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重点: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用递等式来运算两步式题。
难点: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预设过程

4 55
设计意图



一、主题图引入
师:今年的春节天气特别寒冷,下了大雪,今天我 们就去冰雪天地游乐园,看看哪里的数
学问题。(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
1、根据已学知
识列式。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对简单问题迅速解决。
2、提出本课的
小结:看来同学们都能准确的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先去滑冰场看看。
课题,明确学
习任务。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4页的例题1。


师:这里有补充的信息: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中午有44人离去”是什么意思?


“又有85人到来”又是什么意思?

那么要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


让学生分步列式:72-44=28(人)

28+85=113(人)


请大家列出综合算式:72-44+85= 教学脱式计算

师:我们直接写出最后得数容易出错,如果我们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记录下来就不容易


错了。

应用题大家要记住写答案:答: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2.练习: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第1题。

提问:这一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综合算式:98-46+25=77(本)


3.观察: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

那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算的?(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
1、能复述含有
小结:如 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法和减法运算,那我们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同一级运算的
运算顺序。
4.教学教科书第4页的例题2。
2、能用递等式
正确运算两步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式题。
分析: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用线段图表示出相应的数量关系。
3、能用量的关
系来描述解题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大家列出综合算式。
思路。
987÷3×6

=329×6

=1974(人) 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
提问:987÷3表示什么?再乘6又表示什么?有没有不同的列式?
6÷3×987
=2×987

5 55
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1974 (人) 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
提问:6÷3表示什么?再乘987又表示什么?
5.练习: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列式。
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6.观察:例题2和“做一做”第2题这两道题中,有 什么共同点?(都含有乘法和除法运算)
那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算的?(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
小结: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那我们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1、计算,脱式计算
2、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 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
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 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作业
设计

: 课堂作业本P1新课标第一网口算训练P2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内容在上个学期已经提了一些,学生对一 级运算的运算顺序都已经知道了,
教学
所以这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也很主动,可是学生的口算 能力不是特别好,口算经常出错,这方面

还要不断加强。
反思
















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教学
内容
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6例3

6 55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 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
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 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
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 算的顺序,学会正确计算
教材
两步或三步的两级混合运算。
较同级运算而言,学生 对两级运算的是相对比较陌生的。从直观上知道“A*B+C”要先算
分析
“A*B”,但不 清楚为什么要先算,尤其是“A+B*C”这样的形式。本课需要通过具体情境帮
助学生正确理解“先乘 除后加减”的原则。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
教学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

2.
目标

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重点:知道两级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两、三步的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一、引入
难点:理解两级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并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1)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2)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展开

1、出示:(例3 )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2、学生尝试解答。


3、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4、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

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1、能在情境
中,用量的关
(2)24×2+24÷2
系来描述解题
=48+12
思路,并明确

7 55



=60(元) 运算顺序。
2、能复述 含有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
同一级运算的
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运算顺序。
3、能用递等式
5、比较:
正确计算两级
(1)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两、三步式题。
(2)讨论得出: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3)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算式里没有括号,先算乘除、后加减)
三、巩固练习
小结: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没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你能说说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一)基本练习
1、 口算
2、 校对答案:说说错误的原因。
(二)巩固练习新课标第一网
1、 第5题(递等式计算)
2、 指名板演
3、 集体讲评
(三)解决问题
1、 出示第2、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要求用综合算式,并用递等式计算
(3)集体讲评
2、 独立练习:第6、7、8、9
(1)学生各自完成
(2)看到第7题你们有什么想法?那应该补充什么条件?
(高速公路的长和普通公路的长相等)
(3)指名板演:说一说想法。
三、提高练习
1、 出示第10题:
(1)学生各自尝试
(2)讨论交流
(3)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
(4)说一说想法
2、 思考题:
(1)独立尝试
(2)说一说想法

8 55



(3)总结:象这样的你可以从最后一个数开始想,比如3和几经过怎样的运 算才是1?
(3除以3等于1)所以前面算出的得数为3,依次往前推就可以了。

作业
设计

:课堂作业本P2

口算训练P3
课 后反思:本节课内容是乘除混合的运算,教学内容是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算
出得数, 着重在于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先算乘除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决,要先出
教学
哪一 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算式的解读和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这也可以看

出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这方面还要加强。
反思







练习一
教学
内容
练习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练习一]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
教材
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
分析
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对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进行练习。

教学
目标
1、知道并能复述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的混合运算。
3、能解决相应的两、三步的实际问题。

9 55



教学
重点
重点:知道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难点: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



1、能划出不含
括号的两、三
步混合运算顺
序。
2、能说出确定
不含括号的
两、三步混合
运算顺序的方
法。









1、能根据情境
列出综合算
式,并正确解
答。
2、能用量的关
系来描述解题
思路。

一、复习
1、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2、划出P8-1,51的运算顺序。
1)独立划出先算什么。
2)展示、评议学生的作业。
2、说说怎么确定运算顺序。
1)学生发言。
2)小结 (板书):
在 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
果有加减法,又有 乘除法,要先乘除后加减。
3)背一背。2、学生尝试解答。
3、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二、计算
1、P8-1,5
独立练习,教师巡指。
选择展示,评议作业。
2、P9-7,8,10
教师读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诊。
展评,请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3、发展练习:P9思考题
尝试,或与同学讨论。
展评。
三、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作业
设计

:课堂作业本P3

口算训练P4

10 55



通过本课的练习主要主要让销售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 学会按从左
教学
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 算的运算顺序,
反思
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通过练习主要是中下等生要加强练习。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10例4 ,P11
例5

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 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
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 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
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教学 并整理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正
教材
确计算两步或三步的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分析
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孩子们相对比较熟悉,而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相对比较陌生。 本
课需要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先算括号里面的”的原则。

1、知道并能复述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
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的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3、能解决相应的两、三步的实际问题。
目标
4、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同一性,理解“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
重点
重点:知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两、三步的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11 55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二、新授
难点:理解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读懂题意。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

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师: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

①游人数与保洁员之间的关系,游人越多,保洁员越多


②上午和下午标准一样,

60人要几位?90?多少游人要5位?你是怎么想的?


2、分析数量关系。

要求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组讨论,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汇报。
1、知道并能复
(1)270÷30-180÷30
述含有括号的
两步混合运算
=9-6
顺序。
=3(名)
2、能用量的关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 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
系来描述解题
思路,理解运
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 派几名保洁员。
算顺序。
3、提出本课的
(2)(270-180)÷30
课题,明确学
=90÷30
习任务。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


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12 55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板书
(1)270÷30-180÷30 (2)(270-180)÷30
设计
=9-6 =90÷30
=3(名) =3(名)
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作业
设计

:课堂作业本P4 口算 训练P5
本节课内容是带有小括号的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没有小括号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内 容是通过创设一个情
教学
反思
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着重在于学生对于 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决,要
先出哪一部分,所以要先算小括号 里面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算式的解读和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这也可以
看出学生的综 合运算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这方面还要加强。
0的运算
教学
内容
0的运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13例6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计算两步式题, 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
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教学并整理0的运算。
在第一学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明白了
教材
分析
这些加减法的含义,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运算中 的特
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
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他们对0在除法中的运算缺乏全面了解。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重点: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设计意图

13 55



一、 复习
1、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顺序,谁会说?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独立完成:书上习题


1、口算(逐个出示)学生快速回答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2、揭题

三、展开


1、观察:请你们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互相交流想法

1、知道有关于0的运
3、汇报:
算。
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2、知道0的运算应
该注意的问题。
关于0的运算 任何数和0相减都得原数

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都得0 (0不能作除数)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


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四、总结

二、 引入
1、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2、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6

:课堂作业本P5
本课主要是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 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
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 学的混合
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教学并整理0的运算。
在第一学段,学 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明白了
教学
这些加减法的含 义,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运算中的特
反思
性,之后学 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
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 作用。但他们对0在除法中的运算缺乏全面了解,尤其是0为什么不能
作为除数。



14 55









练习二
教学
内容
练习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14[练习二]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计算两步式题, 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
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教学并整理本单元的混合运算知识,提高
教材
学生的计算能力。
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主要出现的问题是:①解决问题中,列综合算式漏写括号;②混合
运算过程中,对后算部分漏抄。

1.说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2.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重点:列综合算式和规范格式的训练。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预设过程
一、明确任务
设计意图


师述:今天,我们对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知识进行练习,提高计算能力。2、独

立完成:书上习题

二、计算练习

1、完成P14-1
说出混合运算的运
1-1划出运算顺序。
算顺序,正确计算两
1-2说出运算顺序。
三步式题。
1-3讨论结果是否相同及其原因。

1-4在自备本上独立计算。

1-5展示讲评。

2、完成P14-4

2-1在自备本上独立计算。

2-2重点讲评计算过程中的格式2、揭题

三、应用练习 会用两三步计算的
方法解决一些实际
1、独立完成P15-7,8,10各题,再讲评。
问题。
1、独立完成P15-12,13各题,再讲评。


15 55



四、提高练习
P15-9
P16-14
P16思考
五、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7

:课堂作业本P6
教学
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出现的问题是:①解决问题中,列综合算式漏写括号;②混 合运算
过程中,对后算部分漏抄。










《四则运算》单元反思


本 单元是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初步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两步计
算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本 单元的教学中有以下的特色:
1、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16 55



(1) 联系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2) 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演绎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新课程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不讲数量关系,恰恰相反 ,新课程十分重视数量
关系。《标准》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 br>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数量关系是伴随着对四则计算意
义的理解和对实际问 题的“数学化”思考实现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
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
知识的容器。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
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 中不断地发展!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分析
一、单元内容:
在三年级“空间与图形”领域 中,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北、东北、西南、西北八
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年级 “空间与图形”领域
里“图形与位置”的知识,是学生空间观念的新发展 阶段。教材在编排上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
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教材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单元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的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三、单元重点: < br>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
的路线 图。
教学难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17 55



四、单元难点:
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距离。
2、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安排4课时。





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教学
内容
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18例1
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它是前面学习的提高,也是后继学习的准
备。 它试图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
条件确定物体 位置和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
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 间观念。
教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而且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
分析
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通
过 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
课的主要学习 任务是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教学
目标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
重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设计意图

18 55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项正兴起的时尚运动 ,定向运动。这是怎样的一项运动呢?
请仔细观看短片,寻找答案。(视频播放定向运动的简介)
师:通过介绍,你对定向运动有什么了解?
师:看来要参加定向运动还要具备一些本领,什么本领呢?
师:要学会从图上找到目的地的位置和方向。
复习: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有关方向的 知识,谁能跟大家讲讲你了还记得哪
些知识?(生说八个方向,师板书。)


















通过寻找A号检
查点,认识 位置
图,探讨并初步
知道通过方向和
距离确定位置的
方法。
















A
O

二、探究新知:

1、如果上图是一个简单的地图,O是中心点,图上有A地(用点 表示),你能非常准确
地告诉老师从O点到A点怎么走吗?生讨论。
2、方位表达引导:
引导:就说东北方向准确吗?怎么说好一些?
生1:量一量
师:怎么量?(师量出夹角约为30度)那应该怎么说呢?(A地在O点的东偏北30
度)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为什么不说是(A地在O点的北偏东60度)
3、小结:在生活中一般 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方位,所以应该说东偏北
30°C。
4、距离表达引导:
这样就能确定A点的位置吗?(师在此方向上再任意点一点)
生:还必须说距离是多少.
师:只知道一段 为500米,不知道这里到底有多长的距离,你能估计一下吗?

5、小结。


三、尝试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1、知道以“小夹
巡洋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角”描述方位的

19 55



鱼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方法。
2、知道用量角器
确定角度的方
2、做一做: 法。
3、知道以单位长
度来计数实际距
离的方法。
4、能通过方向与
距离确定物体位
置。

注意:选择夹角小的来量角度、注意单位长度。还要注意量角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都是以小明家为中心 ,如果是从小明先到书店再到邮局呢?应该怎么
确定位置?
四、练习巩固:

六、总结

作业
设计

课堂作业本P7
口算训练P8新课标第一网
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对于前面的学习掌握还可以,但是这节课主要在于怎么确定位置,学生经过讨论得 出:第一
教学
种说法不是很准,第二种说得很麻烦,第三种比较合理、准确。“那这样说就能找 到吗?”学生
反思
的位置。
指出还要量出角的度数,从而进一步引出距离,学生就明白了能够根据方向、距离确定一个物体

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

20 55



教学
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19例2
内容
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它是前面学习的提高,也是后继学习的
准备。它试图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
两 个条件确定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
知和体验周围 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而且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
教材
分析
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 通过
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经
过本单元例1的学习后,学生又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本
课要研究的 例2的内容是例1的“逆命题”——即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1、能绘制 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
物体的位置。
教学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目标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
重点
教学重点: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
难点
教学难点:在量角器帮助下确定方向;用标准长度表示一定距离。
预设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学习了如何更加准确地确定位置,
今天我们还要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2、复习:
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新课标第一网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 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
博物馆在电视塔南偏东3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二、尝试探索、学习方法:

21 55
设计意图






























1、尝试。
2、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问:东偏北40度怎么 画?(东偏北说明是靠近东边往北偏,角度是40度。)
距离为45千米怎么画?(1
厘米15 千米,45千米里面有
3个15千米,图上要画3厘
米。)
2、 小结:要先确定方向,再
确定距离。
3、 注意:如果是北偏东40度
呢?南偏西4 0度
呢?(靠近哪个方向
就以哪个方向为基
准。)
三、再次尝试:





(1)独立练习。
(2)小组讨论校对,说说方法。
(3)小组汇报、集体评议,教师进行梳理。
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4)提问质疑。
生提问。师: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四、巩固练习:


22 55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9


:课堂作业本P8







位置与方向(第三课时)
教学
内容
位置与方向(第三课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22-3
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它是前面学习的提高,也是后继学习的
准备。 它试图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
教材
两 个条件确定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
分析
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本课要研究的是位置的相对性。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 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 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
目标
的相对性。

教学
重点
教学重点:由于参照点与目标点的不同,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时会有两种方式。


23 55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教学难点: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设计意图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 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
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
老师解答。)
二、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10新课标第一网

:课堂作业本P9题1、2

24 55



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 方向和距离两个
条件确定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 知和
教学
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本课要研究的是位置的相对性。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 力有待
反思

培养。










位置与方向(第三课时)
教学
内容
位置与方向(第四课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23-4
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它是前面学习的提高,也是后继学习的
准备。 它试图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
教材
两 个条件确定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
分析
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本课要学习描述或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目标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25 55



一、创设情境、介绍应用
1、这个单元我 们学习了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非常有用!
比如说现在非常流行的“定向运动”!你 们知道什么叫作“定向运动”吗?


二、说说方向与路程:


(1)这个图不是很清晰,我们来看看书上一幅差不多的图: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

完成这个题关键是什么?(确定中心)


中心怎么确定?昨天所学?今天的呢?

你能根据这个路线图,说说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吗?试一试。跟同桌


说一说。

(2)反馈校对


(3)小结

2、校对25页第3题。
能确定目标的方向
与距离,并用语言描
三、画路线图:
述简单的路线图。
1、做一做。


说一说怎么做?再试一试。(重点在第二部分:画到哪个地点就以哪个

地点为中心。)



能根据目标的方向
2、26页第5题:
与距离,绘制简单的
路线图




















2、师介绍。(演示课件)大致估计方向。新课标第一网
四、总结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11






26 55

:课堂作业本P10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 内容包括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乘法运
算定律(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连减的简便计算、加减计算的灵
活运用、连除的简便计算、乘 除的灵活运用、乘加的灵活运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 ,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
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 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 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
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 紧。例如乘法运算定律,安
排3课时,其中乘法分配律就是一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见的就有分配混 乱或不完全分配等
现象,虽然例题以现实的情境为背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时,学生仍
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一点我们在备课中应有所意识,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 生
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习。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 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
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 br>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
能 力。
教学难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五、课时安排: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

27 55



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
3、简便计算:4课时;
营养午餐: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
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人教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P27-P29例1、例2

运算 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
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 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
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
教材
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分析
乘法的可交换性、
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并整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重点:借助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一、 引入
1、 同学们,四2班女同学有15人,男同学有19人,
2、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 自主探究
(一)加法交换律
1、 学生提出问题:四(2)班一共有多少人?
2、 学生列式计算
3、 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难点: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整理算式。
设计意图


















4、 这两条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么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5、 这两条算式的答案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起来40+56=56+40
6、 能不能再列举几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7、 归纳总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8 55



8、 把加数换成其它任意的数算式还成立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单的表达
加法交换律吗?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如:符号表示:△+☆=☆+△ 字母表示:a+b=b+a 看看书本上是怎么说的?
9、 运用:想一想,在哪里我们运用到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
10、对口令,完成做一做
(二)加法结合律
1、四(10)班36人,四(11)班34人,四(12)班35人,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列式计算,老师写在黑板上。你发现什么?不论哪两个班先加,总数不变。
为什么先算36加34?后两个数先加能凑成整十数。
3、出示相关的算式(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3、 归纳:你发现了什么?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4、 你能用喜欢的方式表示。
5、 总结: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ABC可以表示哪些
数?。
6、 运用:出示第3题
(1) 读题
(2) 列式计算
(3) 你是怎样计算的?你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三、 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1) 练习
(2) 说一说运用哪些运算定律?
2、 生活中例子
四、 总结: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 作业:1、〈〈作业本〉〉
3、 找生活中例子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12

:课堂作业本P11

29 55



课后反思: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以及它们的运用 是两课时完成的,但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发现学生对于这两个运算定律并不陌生,学生完全可以理解 ,所以把这两个课时合并成一节
课,结果证明这样的策略是正确的。课前直接出示:加法运算定律。看到 这样的课题,你有什么
教学
反思
问题?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这样我觉得学生对总体的概念有个把握和了解,效果比较好。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
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30例3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
单元所学习 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
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 乘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
教材
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分析
乘法的可交换性、
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优化加法计算,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整理算式。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
目标

30 55



教学
重点
重点: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优化加法计算。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一、复习旧知明确任务
1、用字母abc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口述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3、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揭题:今天我继续学习加法运算定律。
二、应用加法运算定律
难点:说出应用加法运算定律的依据。
设计意图
能复述加法运算定
律的内容。
1、出示: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85千米

2、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4、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5、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新课标第一网

6、重点讨论: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运用运算定律优化

加法计算,进行一些

简便运算。
1)第一步运用了什么定律?为什么要用?

2)第二运用了什么定律?为什么要用?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

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7、小结: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用它们有什么目的?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应用练习

1、练习P31-4

1)独立完成:有没有运用运算定律?运用了什么定律?

2)交流:有没有?是什么?为什么是?

2、练习P30[做一做]
1)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2)讲评。
四、总结
今天,你用什么收获?

31 55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13

:课堂作业本P12
本节课是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 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
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 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
教学
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 ,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反思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
乘法交换 律和乘法结合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34例
1、例2

内容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 的依据。本
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 适
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 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
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 本单元的学习,
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并整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材
分析
教学
目标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借助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难点: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整理算式。
设计意图

32 55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能说一说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用字母表示)
3、猜测:乘法中会有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猜一猜是怎样的吗?
4、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自学书P33-35
2、反馈:你们学懂了什么?
(1)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你能说一说吗?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在哪些地方运用到它?
(2)乘法结合律是怎样的?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
3、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质疑、解决。
4、比较沟通: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 法结合律,你们发现了
什么?(交换律:都是两个数相加、相乘,交换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都 是三
个数相加、相乘,前面两个数相加(乘),也可以把后面两个数相加(乘),和(积)是
不 变的)
三、巩固运用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2、针对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3、做一做:第1题,你有什么想法?新课标第一网
4、解决问题:做一做第2题
四、总结:你们在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1、《作业本》
2、102×13 98×13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15

:课堂作业本P14

33 55



课后反思: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学,效果非常好,节时高效。由于这节课的内 容和上节课的内容
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倍感兴趣,他们时而点一点,时而圈一 圈,不仅掌
教学
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他们还提出了问题:如果是四个数相乘,能够运用乘法结合 律先把中间两个
反思

数相乘吗?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即便是更多的数,也可以把中间两个数先乘。





乘法分配律
教学
内容
乘法分配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35例3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
单元所学习 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
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 乘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
教材
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分析
乘法的可交换性、
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乘法分配律,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重点:借助实际问题体会、认识乘法乘法律。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一、 引入
难点: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整理算式。
设计意图
1、 学校要买25副乒乓球,每个乒乓球4元,每个乒乓球板9元,一共要多少元?
2、 理解题意
二、 探新

34 55



1、 学生独自列式
2、 小组交流想法
3、 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5×(4+9)=25×4+25×9=325
25×(4+9)=25×4+25×9
指名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4+9)×25=4×25+9×25=325
(4+9)×25=4×25+9×25
4、 改题:如果改为买45副,你又可以怎样算?
45×(4+9)=45×4+45×9
(4+9)×45=4×45+9×45
5、 观察:请你们仔细观察上面这几题,
6、 你们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右边都是两个数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不同点:算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
联系:算式左边和算式右边有什么联系?
6、举例:这样的算式你能再举出一些吗?
7、概括总结:你们能把上面的规律概括成一句话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
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c=a×c+b×c
a×(b+c)=a×b+a×c
8、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三、 巩固
1、 做一做
判断并说明理由
2、 第5题: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 第6题
103×12 20×55 24×205 25×24
四、 总结: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 布置作业:
1、口算
2、作业本
3、寻找生活中乘法分配律的例子。

35 55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16

:课堂作业本P15< br>课后反思:在原来的教学中,我是运用以上的情境情境进行教学,但是题意不是很清楚,学生在
这 个地方也浪费了许多时间,而后面探究规律的顺序是这样的:先根据情境列式计算,再引导
学生观察以上 习题,再让学生总结相关的规律,但是这样下来感觉学生学得非常被动,对规律
的概括非常困难,学生 理解不够深入,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此次上课时,就做了如下的调整:情境改为学校要买25套衣 服,每件上衣要20元,每件裤子
教学
反思
要10元,一共要多少元?这样的情境比较清晰,学生列出算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
生1:我觉得这样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与这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生2:是呀 ,一个数好像是公共财产,都是它们共有的。
这样学生对这个因数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也觉得比较有意 思。再让学生举例,举例时再让学
生说明这样写的理由,这样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比较轻松。

















练习六
教学
内容
练习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37-38[练习六]

36 55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 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
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
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
教材
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分析
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本课的主要 学习任务是复习乘法的三条运算定律,特别是巩固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能初
步应用。

1、能辨析乘法运算定律。
2、能初步运用乘法分配律优化计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重点:通过辨析,巩固对乘法运算定律的认识。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一、辨析作业错例
能对前一天《作业本》中的第2题进行辨析。
(25+125)×4 = 25×125+25×4
(25+125)×4 = 25×125+125×4
(25+125)×4 = 25×125+125
25×4+125×4= 4× (25+125)
25×4+125×4= 25× 4+125)
1、指出每组算式正误,并说明理由。
2、复习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板:
(a+b)×c=a×c+b×c新课标第一网
a×(b+c)=a×b+a×c
和×一个数=积+积
二、扩展乘法分配律
选择一个正确的算式。
35×(2×5)=( )
a、35×2+35×5 b、(35×2)×5
67×77+77×33=( )
a、77×(67+33) b、67×(77+33)
(40-2)×25=( )
a、40×25+2×25 b、40×25-2×25
104×25=( )
a、100×25+4×25 b、100×4×25
125×3+125×4+125=( )
a、125×(3+4)
b、125×(3+4+1)
难点:变乘法分配律及其变式的认识与掌握。
设计意图


37 55




1、请学生根据运算定律及已知算式,选择正确的算式。
2、着重(40-2)×25、104×25和125×3+125×4+125的分析。
三、练习
1、P38-5
2、P38-7
3、P38-6
4、P38-9
5、P37-4与P38-8
1、说说哪些算式用到了乘法分配律?哪些没有用到,为什么?
2、先判断每组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再选择每组中的一题计算一下,说说为什么
选择这一题。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P38-6,指名板演,并讲评。
4、独立完成P37-4与P38-8,说说哪种方法更好。
四、总结
今天,你用什么收获?
乘法分配律
板书
设计
(a+b)×c=a×c+b×c
a×(b+c)=a×b+a×c
和×一个数=积+积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17






:课堂作业本P16


减法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
减法性质及其应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39例1,P40
例2

内容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
单元所学习 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
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 乘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
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教材
乘法的可交换性、
分析
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减法性质及其应用。
重点:认识减法的性质,并学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


38 55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
教学
目标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
重点
重点:认识减法的性质,并学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境
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

设计意图
1、谈话:我们学校举行了读书节活动,我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你 能
提出什么问题?
2、如果这本书一共有234页,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完整的习题
二、主动探究
(一)减法性质
1、学生尝试列式
2、根据回答板书:234-66-34 234-34-66 234-(34+66)
=168-34 =200-66 =234-100
=134(页) =134(页) =134(页)
3、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
4、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下面各题(做一做第1题)
(1)指名板演
(2)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减法性质、最后一题有两种方法的理由)
5、举例:像上面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多少?
6、总结概括: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a-b-c=a-(b+c)
7、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 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
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39 55



(3) 1035-497-203
1035-203-497
(4)1035-(497+203)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
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简便计算
(1)1245-(245+673)新课标第一网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四、总结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1、口算
2、作业本
3、寻找生活中关于减法性质的例子并解决。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18

:课堂作业本P17
教学
反思







40 55










练习七
教学
练习七——人教版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41-P42——人教版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P41-P42

内容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 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单
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 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
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教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
分析
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可 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对减法性质的应用与练习,提高计算技能。
1、能复述连减的两条性质,并能用算式表达。
2、能应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单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
目标
预设过程
一、复习性质
1、独立完成P41-1,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2、复述“性质1”。
3、用字母表达“性质2”,并举例。
4、复述“性质2”。
二、解决问题
P41-2,3,4
1、独立练习,提示“简便计算”。
2、展评,强调合理运用简便运算。
三、应用性质
P42-5,8
1、独立在自备上练习,指名板演。
2、讲评。
四、总结今天,你用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能复述连减的
两条性质,并
能用算式表
达。






能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简便
计算。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18

:课堂作业本P17

41 55



教学
反思



除法的性质
教学
内容
除法的性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43例3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
单元所学习 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
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 乘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
教材
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分析
乘法的可交换性、
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除法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
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
重点
重点:认识除法的性质,并学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2、简便计算(略)
新课标第一网

3、联想: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二、探究除法性质
1、讨论: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
2、学生证明
3、汇报:举例说明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42 55
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
设计意图



□ ÷(25×7)=350〇(□〇□)
2、判断: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3、简便计算
(5)81÷3÷3
(6)210÷(7×6)
四、总结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1、口算
2、作业本
3、寻找生活中关于除法性质的例子并解决。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20

:课堂作业本P19
教学
反思




















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
内容
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
册P44例4


43 55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 的依据。本
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 适
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
教材
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分析
乘法的可交换性、
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能把一个数乘两 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或把25、125这样的特征数看成整百、整千
教学
数,或把这个两位看成两个数相加,再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目标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另外一个因数的特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
预设过程
一、复习运算定律性质
能口述运算定律或性质。
1、说说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
(教师板书字母表达式)
2、请学生根据字母表达式说出定律或性质的内容。
3、议:它们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1、适用于连加:
a+b=b+a
(a+b)+c=a+(b+c)
2、适用于连乘:
a×b=b×a
(a×b)×c=a×(b×c)
3、适用于乘加或乘减:
(a+b)×c=a×c+b×c
(a-b)×c=a×c-b×c
4、适用于连减:
a-b-c=a-(b+c)
a-b-c=a-c-b
5、适用于连除:
a÷b÷c=a÷(b×c)
a÷b÷c= a÷c÷b

4、议: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异同?
二、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要巧妙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

44 55
设计意图



三、巧算一个数乘两位数
1、自学例4,说说12×25求的是什么?是怎么简便计算的?
2、议:方法一为什么要把12拆成3×4?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板书:25×4=100,乘法结合律
3、议:方法二把25看成了多少计算?为什么要÷4?
4、还有什么办法?能不能把12看成8+4计算?试一试。
4、同练(左)
5、议:这里为什么要把12拆成4+8?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板:25×8=200,乘法分配律
6、议:还有哪些特征数可能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况?
板:125×8=1000
7、小结:进行简便计算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
运算性质。
四、应用性质新课标第一网
1、例4余下的两个问题。
2、P47-5
3、P47-6
1、解决余下的两个问题(先练再评)。
1)25×32
3)330÷5÷2
2、完成P47-5,说说错在哪里?
3、完成P47-6,怎样简便能怎样算。(指名板演,再讲评)
五、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21


:课堂作业本P120




简便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
内容
简便方法解决问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45例5 例5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主要讨论乘、加两级运算中常用的
简便计算。 教材将简便方法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
方法应用于解决现实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发展学生思维
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测发现,学生大多可以自主设计两种以上的算法,包括“把各月看成相同天数列式计算”
教材
的方法;部分同学具有初步的策略选择意识。这表明学生有进行新学习的基础和优化算法的
分析
需要。
教材的例5较完整地展现了该类问题的思考、解决过程,甚至给出了两种算法,压缩了 学生的
探究性学习空间,也不全面。我们考虑,把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引入本课以丰富学习材料,扩大自< br>主探究的空间;同时,把“练习八”中的2、7两题作为学生应用简算知识、强化简算意识的练
习 。

45 55



1、进一步巩固关于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知识。
教学
2、能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相关知识 ,选择合适的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其中,对中上
目标
学生要求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对中下学生只要掌握一两种即可,个别能模仿即可。
3、在情 境中,通过观察、思考、尝试与交流,体会不同的简便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预设过程
一、研究南极科考日程的计算
1、材料: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从200 5年11月18日出发,
到2006年3月28日返港,经过了多少天?
2、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材料及数周数的方法。
3、月历表:供学生研究问题时使用。
通过讨论,明确第22次南极科考的起止时间。
自主探索“这次南极科考一共用了多少天”的简便方法。
准确解释自己的“研究成果”。
4、参与对多种方法的评价,优选出“自己的”最简方法。
二、研究学期天数的计算
1、材料:阳光小学上个学期于2006年9月1日开学,计划于2007年1月31日
放寒假。由于 遭遇暴风雪,提前至1月29日放假。他们上个学期有多少天?你还
能提出什么问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材料。
三、研究一周费用的计算
1、材料:课本P46第二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材料
四、研究菜地面积的计算
1、材料:课本P47第七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材料和组合图形(菜地)的分割、旋转、拼接。
五、回顾总结

设计意图
1、能通过对月历表
的观察,策划出解决
问题的方法,并向大
家交流。 2、能理解“运用乘
法分配律列式计
算”、“把各月看成相
同天数列式计算”、< br>“按周列式计算”等
方法。
3、能按自己的尺度
优选出最简方法。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18

:课堂作业本P17
教学
反思







营养午餐

46 55



教学
内容
营养午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48-49
这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教材用表格和
专家发 言的形式,提供了10种菜肴的营养成分和10岁左右儿童应从午餐中获取营养物质的指
标等,在此基础 上让学生判断学校提供的午餐是否合格、自己动手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
教材
统计全班同 学喜爱的五种搭配方案等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
分析
相关知 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
学生通过了解各 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还能促使学生
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 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由于本课的综合性很强,有些学生可能无法正常进入研究状态,需要利用学习小组展开活动。
教学
目标
1、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
重点
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一、选择营养午餐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意图

1、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午餐?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营养午餐”问题。
二、判断午餐是否营养
1、说说一份营养午餐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2、阅读资料,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
3、阅读午餐的营养标准。
4、小组:判断午餐是否营养
三、搭配营养午餐









1、小组:结合教材中的10种菜肴,参照营养 专家给出的两个指标,自行搭配出符合营养
标准的午餐。
2、反馈
四、评选营养午餐

47 55




1、评选“全班同学喜爱的五种搭配方案”。
2、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3、小组: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五、对饮食习惯的讨论
对偏胖、偏瘦的同学提出建议。
六、总结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分析
一、本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我们原来的老教材大致相通,可以先来看一下内容安排:
小节标题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主要内容
小数的意义(例1)
小数的读写(例2、例3)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性质(例1、例2、例3)
小数的大小比较(例4)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例5、例6、例7)
生活中的小数 生活中的小数
单名数、复名数的互化(例1、例2)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例1)
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例2)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 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
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8 55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 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
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三、教学重难点:
教 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四、课时划分:
本单元设想用14课时来完成。具体划分如下:
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P50~51、例1及练习九第1、2题)
第二课时:小数的读法和写法(P52~54、例2、例3及练习九第5、6、7题)
第三课时:练习九(P55~57、练习九第5~13题)
第四课时:小数的性质(P58~59、例1~例3及练习十第1~3题)
第五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P60、例4及练习十第4~7题)
第六课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61~63、例5~例7及练习十第8题)
第七课时:练习十(P65~66、练习十第9题~13题)
第八课时:生活中的小数(P67~69、例1、例2及练习十一第3、4题)
第九、十课时:练习十一(P70~72)
第十一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P73~74、例1及练习十二第1、2题)
第十二课时:把小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P74、例2及练习十二第3、4题)
第十三课时:练习十二(P76~77)
第十四课时:复习与整理(P78~79)









49 55





小数的产生的意义
教学
内容
小数的产生的意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50-52 < br>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
的近似数。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
则运算打好基础。
教材
学生在三年级时曾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对常见小数的意义、
分析
两位小数的读写、两位小数的大小已有初步认识,但对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关系不是很了解。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

2.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
目标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4.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
重点
重点:小数的意义。
教学
难点
预设过程
一、 复习铺垫
难点: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设计意图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实际生活中, 人们进行测量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
数的结果,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现在谁 能报几个小
数?(3.4 0.5)
师:小数点左边部分叫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部分 是小数部分。观察一下这2
个小数,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它们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位小数。)师板书:一位小数
2、师:谁能报一个不一样的小数呢?(生报出:0.11 0.01)
师:这些小数又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位小数)
生再报出5.333 0.123 ……师随手板书:三位小数
3、师:当然还有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等,现在老师也来报几个小数:0.1 0.01
0.001
二、自主探索
(一)产生

50 55









1、研究0.1的意义
师:小数0.1是什么意思?它表示什么意思呢?生:110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1份就是0.1米,也就是1分米。
师呈现一张正方形纸,告 诉学生这张正方形纸的大小用数“1”来表示。这样的两
张怎样表示?这样的十张呢?
师:如果想在这张纸上涂出“0.1”来,你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大? (学生有手势互
相比画着)
①老师先展示 “14”错例 。
师: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它是14了。
师: 那么你认为它是大了还是小了?
生:它比0.1大了。
② 再出示:大概是百分之一的一小点儿的错例。
生:不同意。
生:它比0.1还要小。
③师:那怎样画肯定是对的?
平均分成10份,
④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0.1吗?
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所表示的也是把1平均分成10份,表示的意义一样。
师:那0.1到底什么意思呢?
生:用分数就是110。
生: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0.1。
⑤师指着课件上的图形问:除了看到0.1以外,你还看到了什么?
师:你说的0.9在哪里?
师:它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都有9格。
生:都可以用分数910来表示。
生:都有9个0.1。
师:那1里面有几个0.1呢?
生;10个。
师:那在图上还可以表示出哪些分数呢?
学生分别报出小数和对应的分数:0.2 0.8 0.3 0.7 0.4 0.6 0.5 教师在黑
板上分别板并课件演示出来。
师结合板书内容问:这些一位小数都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这些小数都是一位小数。

51 55



生:这些一位小数都可以用十分之几来表示。
师: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再板书:十分之几)
⑥回顾。
回顾课前所提出的“0.5 3.4”。
现在你能用分数来表示小数的意义吗?
师用课件展示(把1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1份)演示一次。
⑦老师可以用1张正方形纸还可以表示什么?(一元钱。)
师:那一元钱的0.1表示什么?生: 1角。
师:用1张正方形纸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二)认识0.01
1、出示米尺图
2、(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1分米、10分之一米、0.1米)
3份是多少?7份呢?
你刚才的学习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表示十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
表示)
(2)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多少?3份、9份?20份?43份?
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百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猜一猜:你想说些什么?
(4)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份是多少?3份、30份、300份呢?
你有什么发现?
3、概括: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小数?(小组交流)
总结: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
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4、理解小数单位:小数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填空: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1毫米=( )分米=( )厘米=( )米。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新课标第一网
0.9 0.09 0.0359
4、填写单位名称使等式成立
6( )=0.06( ) 43( )=4.3( )

52 55



0.452( )=452( ) 0.099( )=99( )
四、总结: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1、作业本
2、练习九中第1、2题
3、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改写成不同表现形式。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21

:课堂作业本P122





小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
内容
小数的读法与写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52-54 < br>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
的近似数。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
则运算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年级时曾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对常见小数的意义、
教材
两位小数的读写、两位小数的大小已有初步认识,但对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关系不是很了解。
分析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和小数的读、写法。小数数位顺序表可以为< br>学生系统理解小数的意义,同时为学习“小数读写”“比较小数大小”“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
小 变化”提供重要的基础。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数位、数值的意义。
教学
重点
重点: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和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
难点

53 55
难点:认识小数数位顺序表。



预设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揭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的读、写法。
二、教学新课
(一)学习小数的各部分名称
1、举例: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46.6 3.134 ……)
2、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有小数点)
3、说明各部分名称:小数点左边部分叫什么?小数点右边部分叫什么?
4、分类: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小数分分类吗?(纯小数、带小数)
(二)学习数位顺序表新课标第一网
1、看着46.6,你能想到什么?
(1)各 个数字所在的数位。(4在十位上,小数点左边的6在个位上,小数点右边
的6在十分位上)
(2)各个数字所表示的数值(4表示4个十,左边的6表示6个一,右边的6表示
6个十分之一)
2、你能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吗?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5、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 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
和整数是一样的)
(三)学习小数的读法
1、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1)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2)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3)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四)教学小数的写法

54 55
设计意图









1、出示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 比,全球平均
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2、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3、做一做:
补充: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你想提醒同学要注意什么?
4、小结:写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 )个0.1
0.07里面有( )个0.01
4个( )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
第三位是( )。(同桌互相做游戏)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第6、7题
补充: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四、总结: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1、作业本
2、了解生活中的小数,并写一写、读一读
3、制作:小数数位顺序表
作业
设计
口算训练P24




:课堂作业本P23


小数的性质

55 55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英国的饮食文化


浙江高考作文-厦门国税局


沈阳中考-伤心个人签名


中矿大银川学院-江苏省人事考试中心


茂名技术学院-会计工作年限证明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二年级寒假日记


营改增最新政策-销售工作描述


江苏2015高考分数线-供货协议书范本